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信息技術開題報告

時間:2022-11-07 10:11:51 開題報告 我要投稿

信息技術開題報告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報告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完整。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范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信息技術開題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信息技術開題報告

信息技術開題報告1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由信息技術帶來的多媒體教學和網絡教學在教學的內容手段、質量效益以及管理方面都有無法替代的優越性。為了爭取在新世紀日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我們必須加快在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努力實現教育信息化。

  進入到21世紀,信息時代的信息技術教育大潮,正撲面而來,以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進入到教育的各個領域和環節,教育正處在有別于工業化時代的教育環境——信息技術環境中。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Internet與校園網的接軌,為小學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開辟了廣闊的前景,F代教育技術手段對教育的影響不可估量,它不僅帶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更重要的是對傳統的教育理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等產生了巨大沖擊,我們正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教育大革命。然而,很多教育工作者與一線教育教學人員在信息化條件下仍用舊觀念看待教育問題,不知道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推進教育的改革,不知如何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來培養21世紀需要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尤其是農村地區教育技術狀況不容樂觀,遠遠跟不上信息時代發展的步伐。問題的表現主要是:

  1.雖然學校配備了較齊全的現代教育技術設備,但是由于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設備的熱情不高,信息技術水平較低,設備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

  2.教師教育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陳舊,墨守成規,不懂得怎么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服務于課堂教學,優化教育教學環境。

  3.教師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獲取、處理、共享各種信息資源的能力差,教師的信息技術整體水平不高,不利于教師實現“高效教學”和“輕松教學”,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

  二、研究目標

  我們希望通過本次課題研究,達到以下目標:

  1.明確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的認識;

  2.全面提高教師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

  3.探索符合鄉鎮小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的模式與方法,歸納出鄉鎮教育中教師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方法,指導教師及時總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得失和經驗等。

  重點在于通過理論和實踐培養,全面提高教師科學、合理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優化課堂教學的能力和水平。從而以點帶面,折射鄉鎮小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普遍存在的問題和矛盾,為解決這一問題、矛盾提供借鑒和參考。

  三、研究內容

  1.了解鄉鎮小學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水平的基本狀況,以及對現代教育技術需求的基本狀況,分析與城市小學教師之間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水平存在的差距及成因。

  2.客觀定位鄉鎮小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技能掌握程度;制定鄉鎮小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標準,教師現代教育技術的需求狀況,其學習態度與動機。

  3.提高現有現代教育技術資源的使用率,探索有效的培訓方法、模式;

  4.提高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網絡等資源,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探索鄉鎮小學現有資源中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整合的新模式,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5.通過本課題的實驗研究,探索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提高之間的關系。

  6.通過本課題的實驗研究,總結出通過培養教師信息技術與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理論、技術、方法和手段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

  我們提倡實事求是的研究精神,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首先,對我鎮中心學校和教學點的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水平的基本狀況進行調查,獲第一手資料;其次,對反映出的問題作歸因,系統分析并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形成調查報告;第三,對教師進行系統、全面的培訓,總結培養模式和方法;第四,對課題實施后的教師做統一調查,得出后期調查報告,并通過分析,歸納、總結課題研究的得失和成果,撰寫課題報告,總結本次課題研究工作。

  (二)研究方法

  1.調查法:根據鄉鎮小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標準和實際需求,存在的差距進行詳細調查,分析其問題產生的根源。

  2.行動研究法:①在教學實踐中指導教師及時總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得失和經驗等,全面提高教師科學、合理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優化課堂教學的能力。②對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運用能力的理論和實踐的培訓。

  3.經驗總結法:在課題的實施過程中通過實踐研究揭示提高鄉鎮小學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方法,規律等。

  4.課例法:通過各學科、各種課型的教學實踐探索現代教育技術和各學科整合的模式。

  5.案例法:課題研究過程中對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服務于課堂教學,大大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典型案例的進行收集、整理、分析。

  五、實施步驟

  (一)準備階段(20xx.2—20xx.3)

  1.查閱相關書籍,搜索網上資料,盡可能地了解其他地方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理論學習,了解熟悉本研究課題相關知識。

  2.制作各種相關調查表格、調查問卷。

  3.對參研人員進行分組分工,確定走訪與調查對象和樣本。

  (二)實施階段(20xx.4-20xx.10)

  1.在客觀定位差距的前提下,對全體教師展開系統的培訓,從而提高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整體水平,總結得出培訓的模式和方法。

  2.鼓勵教師將掌握的現代教育技術知識,轉化為教育教學一線的實踐能力,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相關教育軟件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服務于課堂,優化教育教學環境,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3.探索鄉鎮小學現有資源中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整合的新模式。

  4.教師總結、反思教育教學中利用教育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探索科學運用的模式和方法,防止濫用。

  5.探索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網絡手段,最大化地提高教師教育教學的整體水平。

  6.總結出通過培養教師信息技術與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理論、技術、方法和手段。

  (三)總結階段(20xx.11—20xx.1)

  1.完成課題研究實驗報告、論文、成功案例、教育資源匯總。

  2.完成課題的工作報告和成果報告。

  六、可行性分析

  本課題共有主研教師6人,學歷都為專科以上,平均年齡32歲,都是青年教師,具備的較高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一級教師3名,二級教師3名,主要人員有學校校長、總務主任,各教研組長。大部分教師參加過縣級以上課題的研究或有縣級以上論文、論著的發表或獲獎;所有教師多年來一直致力于一線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并取得了相關的一些研究成果?梢哉f,本課題組在學術背景、研究經驗以及組成結構上都有著一定的合理性和梯度性,這些都將有利于本課題的順利開展以及相關教師的專業成長。

  (一)承擔研究課題的條件

  1.研究資料

  課題組每位教師都訂閱了相關的專業刊物,學校圖書館和教師閱覽室更有著豐富的專業書籍和幾十種專業期刊。每位教師近年來都致力于相關方面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信息技術資源及相關的學習筆記,可以說,完成本課題的研究資料充足、完備。

  2.實驗儀器設備

  我校是關口鎮中心學校,學校建有學生機房1個(48臺電腦),9個教學班都配備了觸摸式一體機、實物投影等現代教育技術設備,實驗室配備了電子白板,會議室、音樂舞蹈室都配備了多媒體投影設備。學校建有局域網,能實行班班通,班班資源共享;課題組成員每人擁有一臺電腦并能熟練運用;各種用于課程開發的軟硬件設施齊全。

  (二)成員簡介

  肖文軍:本科學歷,中小學二級教師,從教10多年來都擔任學校的電教管理工作,負責學校信息技術教師培訓,兩次參與過市級課題研究,有豐富的教學和科研經驗。

  潘懷軍: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有豐富的教育科研經驗,擔任校長職務,完全能保證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王學安:本科學歷,中小學二級教師,有豐富的信息技術應用經驗,有較高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能熟練的應用各種軟件輔助教學。

  馬治芬: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縣級數學教學能手,數學教研組組長,曾主持市級課題研究,現已結題。

  張先靜:本科學歷,中小學二級教師,縣級教學語文能手,語文教研組長,曾主持縣級課題研究,正在研究。

  馮明喜: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科研經驗,擔任總務主任,完全能保證課題研究的經費支持。

  (三)具體人員分工

  肖文軍:課題組負責人(負責課題的定研究目標,研究過程,教師培訓)

  潘懷軍:課題組成員(負責課題的教師調研,學生調研)

  王學安:課題組成員(負責課題的資料收集和整理)。

  馬治芬:課題組成員(負責課題的數學教師調研,學生數學學習調研)

  張先靜:課題組成員(負責課題的語文教師調研,學生語文學習調研)

  馮明喜:課題組成員(負責課題的綜合教師調研,各種后勤保障)

  七、預期成果

  1.完成“教師信息技術運用能力”調查報告。

  2.收集各類信息資源庫,豐富教學改革實驗資源。

  3.觸摸式一體機環境下“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研究課觀摩課5節以上。

  4.有關課題開展的活動圖片或資料。

  5.編印《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培訓》校本教材一本。

  6.課例

  7.《提升教師信息技術運用能力的策略》論文

信息技術開題報告2

  課題名稱: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研究

  1、選題依據

  我們的課題研究是以培養創新實踐能力為目的,以信息網絡技術為支撐的1種立體交互的有機結合研究。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對于幫助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和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有著10分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在現代信息技術中,以信息豐富為特點的網絡技術為探究式學習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空間。在這種網上探究式學習中,能培養學生對資源信息的識別、采集、存儲、加工和創新能力,促使學生在觀察中、在整理中、在協作中、在建構中探索研究新事物,激發學生發現新現象,探索新規律的創新精神。

  正是基于以上想法,本課題選取了“基于網絡的探究式學習”視角,來開展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研究。

  2、研究目標

  1、通過課題研究與實踐,設計開發旨在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實踐能力。探索并總結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策略和教學設計的基本方法。

  2、通過在網絡環境下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的研究中,使學生初步掌握從網上獲取、分析、加工、利用、表達信息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其處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并向其它學科和領域遷移。

  3、開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而成的校本綜合實踐課程的多媒體網絡課件,形成1批符合中學生認知基礎和心理特征的“未來教育”案例,構成學校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資源庫,充分利用全國教育互聯網、寬帶網、校園網等教學資源庫,協作學習。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從探究性學習中體現出來。

  4、通過課題研究與實踐,發展學生發現、質疑、探索、創新等自主探究能力。構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評估指標,其中包括制訂和調整學習目標的能力,選擇學習內容和材料的能力,自我選擇學習方式和調整學習目標的能力,自我選擇學習途徑的能力,與學習伙伴的協商交流的能力,自我及相互評價學習結果的能力,自主處理信息和操作信息工具等能力。通過評價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在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探究、利用網絡信息的創新能力。

  5、在課題實驗與研究過程中,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能力,促進其教育思想觀念的更新,形成1支德高為范、業精為師的高素質信息化、研究型的新型教師隊伍。

  3、研究內容

  眾所周知,internet 可以作為寶貴的教育信息資源和威力巨大的教學媒體,并且,從80年代后期起,有些發達國家就開始進行利用internet進行教育教學的實驗。但是,它必須是以1定的物質條件和技術條件為基礎的。我校已與互聯網相接,且建成了校園網。我們將在全校,充分利用internet的信息資源的豐富性、時空不限性、人機交互性等特點,進行優化教育環境,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實驗研究,該實驗研究的重點是利用internet輔助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比如,在培養學生信息能力、幫助學生進行課題研究學習、探究式學習、發布成果激勵學生的創造熱情、利用網校輔助學習等方面進行實驗研究,逐步摸索出1套適合初中學生教育教學特點的,基于internet的現代化、高效率的,能培養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1代新人的方法和途徑。

  1。學生運用計算機的技能。

  學生操作計算機的技能,運用計算機網絡獲取信息的技能,直接影響到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學習與能力培養的順利進行。實驗班學生除每周規定的信息技術課外,根據需要還要在業余時間有針對性的安排學習與上機時間,保證其具有較強的信息能力與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自學的技能。

  2。輔助課堂教學的情境式課件開發。

  教學情境的展示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非常重要,根據不同學科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將設計開發設計出滿足課堂教學需要,達到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情境式教學軟件。

  3。模型建立式課件開發。

  教學模型的展示和聯想對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大為重要,同時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根據知識的交叉性和滲透性要求,開發理綜模型建立式課件,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創新實踐能力。

  4。用于學生課外自主學習軟件的利用、開發。

  在充分利用網上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再根據能力培養要求,集理化教研組的集體力量,收集大量的有關的素材,制作出適合個別化學習學習軟件。

  5。小論文,小制作,小發明的研究。

  充分利用網上豐富的資源,開闊眼界,培養靈感,并提供讓學生對身邊有關理化問題進行討論,充分發表見解、觀點的場所。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積極實踐,培養創新實踐能力。

  6。信息技術條件下教學模式、學習模式的探究。

  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習模式,為學生生動主動的學習,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良好的氛圍環境。

  7。取得有1定影響的1定量的教科研成果。

  包括教師論文、理化課件庫、實驗研究報告、學生的小論文、小發明等等。

  4、研究對象

  實驗年級:初中9年級、高1年級、高2年級、高3年級

  實驗班級:初中9年級133班、134班、135班、136班、137班、138班、139班、140班、141班、142班

  高104—1班、04—2班、04—3班、04—4班

  高203—1班、03—2班、03—3班、03—4班

  高302—1班、02—2班、02—3班、02—4班

  我們選取的研究對象,涉及初中和高中各年齡段的學生。

  5、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方法:強調研究過程和行動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按“計劃——實施——觀察——反思——總結——修訂——再實施——再觀察——再反思——再總結……”的程序進行,實驗螺旋形上升。

  經驗總結:課題研究的每次實驗課,都要經由課前討論,課間觀察和課后評價,由執教教師匯總撰寫成個案,中期評估要撰寫專題研究文章,結題時寫出實驗報告。

  調查法:依據課題實施的發展情況,有計劃和有目的進行若干次書面問卷或口頭調查,以積累資料。

  觀察法:每節實驗課,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狀態、學習情緒、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等做有重點的觀察記錄。

  測試法:每1單元學習的成績都要即時進行測試,每學期進行1次延時測驗。

  以上研究的方法,以行動研究方法為主,輔之以其它方法,具體操作上要根據學科及內容的差異進行搭配,力求保證科學性,避免失真。

信息技術開題報告3

   一、課題研究現狀、選題意義和研究價值

  課題研究現狀

  旬陽縣城關二中曾主持研究過十五課題《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四結構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究》于20xx年結題并獲省級二等獎,隨課題生成的思品、語文、數學等學科的教學設計、教育論文和課堂實錄等成果在全縣范圍應用推廣,課題成果“信息技術環境下四結構教學模式”廣泛應用于該校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受到各級教研部門和兄弟學校的好評。城關二中在20xx年就被陜西省教育廳命名為“陜西省科研興校明星學校”。20xx年3月,該校派主管校長為首的各教研骨干一行九人參加在山東四所名校舉辦的第八屆高效課堂研討會。在充分學習借鑒杜郎口中學、昌樂二中、即墨二十八中等名校高效課堂模式,經過反復論證,于20xx年著手開展《導學互助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究》這一課題,導學案廣泛應用于各學科教學,成為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的課改里程碑?绯隽艘浴坝行Ы虒W”向“高效課堂”邁進的堅實步伐。

  課題選題意義

  信息技術學科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為目標,訓練學生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加工、處理、表達與交流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又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全面、迅速、系統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主渠道。作為信息社會的公民,信息技能應用于工作、學習、生活每一個領域,其價值不言而喻。然而這門學科在當前我縣基礎教育中卻被邊緣化。一是信息技術不納入統考,在應試環境下該學科不被重視。二是課時少、教師少、交流少,學科教研成空白。三是教材及教學軟件建設散亂滯后,缺乏系統性。

  以上導致信息技術教學組織、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隨意性大,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認識也存在誤區,把信息技術課當成用來放松的游戲課和娛樂課,造成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低效甚至負效已成普遍事實。要改變教師對“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的意識模糊,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愛好,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和科學習慣,教給他們應對日常學習生活中的信息技能,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重大難題。

  在以往的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演示、學生練習”是最為常用的兩步走方法。而多年倡導的“任務驅動”教學在實踐中也帶有極大隨意性。要想讓信息技術教學以任務導航,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不同層次學生優勢互補,互助互學,自主提高,急需規范教師的主導行為。在主干學科實踐應用成熟的導學案改進移植于當前信息技術學科課堂教學中不失為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面對信息技術教材落后、人力不足、基礎不齊等問題,如何編制導學案,如何在實踐中推廣應用則是改變信息技術教學亂象的突破口,以《信息技術導學案的實踐應用研究》為主題開展科研活動既是時代的需要,又是現實的要求,意義重大而深遠。

  課題研究價值

  一是通過課題載體,利用聯片教研平臺,組建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教研隊伍,應對各校學科教師人數少,轉崗教師缺乏專業引領的問題。發揮我縣各片區學校專業教師在硬件或軟年方面的特長,優化資源配置與提高教學科研水平,應對教師資源短缺與教學資源不足等問題,打造信息技術學科聯盟,增強核心競爭力,發揮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整合功能,實現信息技術教學科研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編寫本地實用的導學案,既是將任務驅動教學方法規范模式化,又是進行課程資源整合,開發校本課程,應對教材嚴重滯后的有力舉措。導學案是經教師集體研究、個人備課、再集體研討制定的,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素質教育要求為目標編寫的,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化發展的學習方案。它以學生為本,以“三維目標”的達成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配合教師科學的評價,是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學會合作,自主發展的路線圖。集體編寫應用導學案于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讓老師明確教什么,如何教的問題,極大地促進信息技術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學習興趣學習能力也將大面積改觀。

  三是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不僅激活信息技術學科,這種“聯片校際合作教研模式”及“導學案的編寫應用方法”成果亦可全面應用于音樂、美術、體育等基礎教育“小學科”上,形成帶動輻射作用,對各門學科均衡發展,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創新之處

  本課題研究的目標:

  1、根據學生特點,探索適合我縣學生學情的導學案,在教學實踐中總結提練新授課導學方案、復習課導學方案和講評課導學方案等常見課型的導學案編寫方法。依據陜科版初中信息技術教材系統編寫各章節導學案。

  2、以20xx版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為指導,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建構實用的信息技術教育環境,更新我縣信息技術學科教師教育教學理念,探索適合本學科特點的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3、搜集整理實用的教學資源、教學素材,以方便教師在教學中使用,減少教師在平時備課時的工作量。

  主要研究內容:

  根據研究目標,確定研究內容如下:

  1。開展導學案編寫的研究。系統研究信息技術學科導學案的編寫原則、編寫的程序、編寫要求、編寫方法、編寫內容要求等,總結提練常見的編寫模式、教學中使用的方法、具體操作的程序以及教學中應注意的事項等系列問題。

  2、開展適合信息技術學科特點的教學模式的研究。組織教師借鑒主干學科成功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提練總結新授課、講評課、復習課、實踐課等課型教學模式。

  3、開展教學資源庫建設的研究。對參與本項目研究的技術人員和學科教師分別進行技術培訓,技術人員開發教學軟件,組建服務器搭建資源共享平臺;信息技術學科教師搜集教育教學素材。

  研究創新之處

  通過實踐探索,總結提練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舉全縣信息技術教師之力,精心設計初中全冊導學案,搜集教學素材,集大家智慧于一體,減少信息技術教師備課量。同時,規范教學模式,可根本性改變目前信息技術課教學現狀,全面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實施步驟

  本課題的研究思路是:

  本課題的研究思路是:整體部署、全面推進、分步實施、強化指導、責任到人、實踐改進。由課題負責人具體負責,組織實施,調研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搞好方案論證和啟動培訓,課題主要研修人員做好前期的示范引領、后期逐步吸收縣區優秀骨干教師參與研究。

  以現代教育理論、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我縣一線信息科任教師為主體;強化過程研究,注重階段成果;借鑒相關課題研究的成果,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進行探討。

  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經驗總結法。

  四、具體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10—20xx。12)

  主要任務是課題主要負責成員完成方案制定、課題的申報立項、實施開題論證、召開專題會議、確定課題研究任務、研究主題、啟動培訓。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12—20xx。6)

  課題組精心設計初中信息各章節導學案,以課堂為載體進行實踐并不斷完善優化,形成適合我縣信息技術教育的特色資源。并做好研究過程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和中期報告撰寫。

  第三階段(20xx。6—20xx。9)成果展評、建立初中信息資源庫。首先做好組織校級、片區課堂教學的展評,收集優秀導學案和教學設計,總結經驗,集結優秀課例、案例、課堂實錄,并建立我縣信息技術教學資源庫,為后期結題做好準備。

  第四階段總結階段(20xx。9—20xx。10)

  總結、結題、推廣。主要任務是集結優秀導學案(電子版)、教學設計(電子版)、教學軟件等資源形成優質的初中信息教學資源庫。收集整理研究性資料、撰寫結題報告、做好推廣運用。

  五、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已取得相關研究成果的社會評價(引用、轉載、獲獎及被采納情況),主要參考文獻(限填10項);

  主要參加者的學術背景和研究經驗、組成結構(如職務、專業、年齡等);

  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如研究資料、實驗儀器設備、研究經費、研究時間及所在單位條件等)。

信息技術開題報告4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特別是internet與校園網的接軌,為中小學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使網絡教學真正成為現實,同時也為中小學教育開辟了廣闊的前景。陳至立部長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全國實施中小學校校通工程,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標是用5年到10年時間,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建設,使全國90%左右獨立建制的中小學校能夠上網,使中小學師生都能共享網上資源,提高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薄靶PMā惫こ痰膯雍桶l展,給中小學教學帶來革新的機會,為學科教學信息化奠定了物質基礎。如何有效地利用網上的資源,建構基于網絡的現代教學模式是一個迫切研究的問題,而開展網絡教學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就是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因此,開展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探索與實踐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課題研究背景

  (一)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1、網絡教學的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統性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的學術刊物(如《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網站和國際國內有關學術會議(gccce、icce、cbe等)的論文集進行分析,網絡教學的設計研究主要是關于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設計和協作學習的設計等方面,缺乏系統的研究?梢哉f,網絡教學的設計理論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主動學習、利用虛擬情境進行探究學習、利用通訊工具進行協商學習、利用工具進行創造學習的設計以及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等方面,都值得我們去研究。

  2、網絡教學的評價研究才剛剛起步

  隨著internet應用的普及,網絡教學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場所。然而,與傳統教學相比,網絡教學的質量保證體系卻顯得不夠完善、健全。如何保證網絡教學的質量,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網絡教學評價模型,已成為網絡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時至20xx年,教育部批準全國31所高校建立網絡教育學院,但卻沒有制定出如何保證網絡教育質量的相關政策。美國國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policy)于20xx年4月也發表了一份名為在線教育質量:遠程互聯網教育成功應用的標準的報告,然而,這些文章(報告)也僅僅是描述性的定義網絡教學的評價指標,而對如何組織評價、如何獲取定量數據、評價數據如何促進教學等方面則很少涉及。目前,網絡教學的支撐平臺中的學習評價模塊往往只含有測試部分,而缺乏相應的分析與反饋。

 。ǘ┱n題研究的意義

  1、促進網絡教學的發展,提高網絡教學的質量

  由于網絡教學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在網上組織最優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學習者在網上可以學到最新的知識,因此是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與實踐,使網絡教學更能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充分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不同情境下去運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而且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行動的反饋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從而提供網絡教學的質量。

  2、尋找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實現學生遠程交互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的技術解決方案。

  3、完善和發展教學設計理論。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與傳統教學,不僅是教學環境的不同,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傳播形式上都有本質的區別。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能夠解決網絡環境下,教學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調控教學過程,如何有效實施教學活動以達成教學目標,是對教學設計理論的完善和發展。

  二、課題研究內容

 。ㄒ唬┭芯康闹饕獌热

  1、網絡教學設計理論體系的研究。

  包括教學目標的設計、建構性學習環境的設計、學習情境的設計、學習資源的設計、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生協作學習活動的設計、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學習評價工具的設計等。

  2、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的研究

 。1)網絡教學策略的研究,如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內容組織策略、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情景營造策略、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對話組織策略、網絡環境下的的課堂管理策略等。

 。2)網絡教學模式的研究,如項目化學習模式、探索性學習模式、研究性學習模式等。

  3、網絡教學評價的內容體系、方法、步驟與模型的研究。

  4、網絡教學設計系統軟件的開發與應用。

  5、網絡教學評價系統軟件的開發與應用。

  根據上述研究內容,總課題下設如下子課題:

  1、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謝幼如、李克東)。

  2、網絡教學資源的開發(鄧文新)。

  3、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系統的開發(柯清超)。

  4、web課程的教學過程設計及支持系統的研究(陳品德)。

  5、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理論的應用研究(余紅).

  (二)課題的研究目標

  本項目的研究目標是:運用現代教學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通過教學改革與實驗,探索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理論和方法,開發相配套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和評價系統軟件,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網絡教學的途徑與方法。

 。ㄈ╊A期成果形式

  1、論文與專著

  發表有關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一系列學術論文,出版專著《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

  2、電腦軟件

  開發《網絡教學設計系統軟件》和《網絡教學評價系統軟件》,制作《網絡教學設計》專題教學(學習)網站,建立《教學設計》多媒體資源庫。

  三、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一)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項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動研究、實驗研究、評價研究等方法。

  對于較大規模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的試驗研究,將采用行動研究方法。

  對于個別帶有創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見解的小范圍的教學研究,則通過建立科學的假設,采用實驗研究的方法。

  關于教學模式的評價和有關教學效果的分析,則采用評價研究方法。

  研究步驟如下:

  20xx年5月-20xx年8月,收集資料,建立模型

  20xx年9月-20xx年1月,開發軟件

  20xx年2月-20xx年8月,教學試驗,評價修改

  20xx年9月-20xx年12月,擴大試驗,歸納總結

  (二)關鍵技術

  1、基于網絡的協作化設計思維工具的通訊模型的構建;

  2、教學設計系統中師生教學活動的可視化表示與分析;

  3、網絡教學的教學評價模型的構建;

  4、網絡教學過程中學習反應信息的自動采集與處理。

  四、課題研究價值

  (一)創新點

  1、建立網絡教學設計的理論體系與方法。

  2、建立基于網絡環境的各類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3、開發出操作性強、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件。

 。ǘ├碚撘饬x

  傳統的"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學的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他們的方法與步驟,并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F代教學設計理論已經不拘泥于系統論的理論基礎,不強調對教學活動的絕對控制,逐漸放棄呆板的設計模式,開始強調教學設計的關系性、靈活性和實時性,從而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課題的理論成果將完善和發展傳統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

 。ㄈ⿷脙r值

  1、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總結并形成基于網絡環境下學科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優化中小學課堂教學結構。

  2、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并總結信息化時代如何改革傳統的思想和模式,使學生學會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的方法和經驗。

  3、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絡資源的途徑與方法,形成一批優秀的網絡教學課例。

  4、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開發出具有應用推廣價值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件。

  五、研究基礎

 。ㄒ唬┮延邢嚓P成果

  1、曾于93年、97年兩度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其中《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項目的成果在全國的大中小學廣泛應用,《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多次再版發行。

  2、出版的《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含教材與光碟)(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與制作》(含教材與光碟)(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編著,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xx年)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等,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20xx年)在全國廣泛應用。

  3、97年《多媒體技術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的應用實驗研究》和《小學語文四結合教學改革試驗研究》獲國家教委全國師范院校面向基礎教育改革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4、承擔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研制開發與應用》(簡稱96-750)《小學語文科學小品文》、《小學語文古詩欣賞》、《小學語文擴展閱讀》、《初中語文新詩賞析》四個子課題的研制與開發,4個項目6張光盤全部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組鑒定,被評為優秀軟件,并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和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在國內及東南亞地區發行。

  5、20xx年所完成的《學習反應信息分析系統》獲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多媒體教學軟件一等獎,并出版專著《學習反應信息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條件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是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單位,我國的教育技術學博士點之一。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擁有從事計算機教育應用研究的人員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講師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碩士研究生近15名。他們在長期的研究工作中,對各種多媒體教學軟件、網絡教學應用軟件、學科教學工具、資源庫管理應用系統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索,并已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擁有先進的計算機軟件開發實驗室兩個、國家級的多媒體教學軟件制作基地一個,在國內教育技術領域方面處于領先地位。

 。ㄈ﹨⒖嘉墨I

  1、《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主編,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20xx年;

  4、《學習反應信息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學設計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韋杰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謝幼如編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

  8、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第一屆至第五屆論文集,1997年(廣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門)、20xx年(新加坡)、20xx年(臺北);

  9、《改善學習20xx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選編》,吉林教育出版社,20xx年;

  10、《認知過程的評估》,j.p.戴斯、j.a.納格利爾里、j.r.柯爾比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李克東編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年。

信息技術開題報告5

  粉筆粉塵污染在學校中的污染應當引起重視,其對教師和學生的身體健康產生了嚴重影響,如何消除粉筆粉塵污染這個問題應該盡快引起各方面人員的重視。本文闡述研制吸塵黑板擦的原理和工作過程。

  課題的提出:

  粉筆教具是目前教學的必備工具,用它來傳授知識,是最原始和最傳統的主要教學方法之一,粉筆從其應用到現在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對人類的教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隨著歷史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類對粉筆教具的認識不斷提高,即粉筆給人類教育事業帶來進步和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給從事教育事業的教師及學生帶來巨大的危害。

  通過系統動力模型對教室粉塵的分布及危害作出研究后發現,在講臺3m的直徑空間內,工作環境競與煉鋼爐前工人受粉塵危害的嚴重程度極為相似。

  粉筆從其化學成分構成上來講,主要成份為碳酸鈣(石灰石)和硫酸鈣(石膏),少量的氧化鈣以及其它少量的金屬元素如鐵、鎘等。以粉筆的化學酸堿度來看屬于弱堿性物質,從其物理性質即粉筆在書寫和粉筆擦除過程中其主要化學成分,濃度、分散度、比重、形態、硬度、溶解度等來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產生大量粉塵,長時間飄浮在空氣中,嚴重污染室內空氣,危害師生的身心健康,危害具有現代特征的現代教具如幻燈機、投影機、電腦以及實驗室等重要設備,影響這些設備的性能,使用質量和壽命。同時由于大量使用必然需要開采大量的石灰石、礦和石膏礦,這樣會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的破壞。

  粉塵對師生呼吸系統包括肺、上呼吸道的危害以及對其它器官和組織的危害包括對眼睛、皮膚、耳朵的危害,還容易誘發其它器官的疾病,如對肝、腎、骨、腎臟等組織損害明顯。

  粉筆粉塵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很多有害病菌都能吸附在微細粉塵上而被帶入學生肺部,從而促成急性和慢性炎癥的發生,從而引起學生群體集體感染呼吸道和其它流行病。學生在聽課過程中,室內和細菌總數等衛生指標逐漸惡化,會與微細粉筆粉塵相互作用,加劇粉筆粉塵對師生健康的危害。

  目的

  我們之所以研究消除粉筆粉塵的方法,目的是可以減輕粉筆粉塵對教師、學生以及其他人的危害,使大家生活在一個健康的環境里。

  研究方法

  粉筆粉塵主要是在用黑板擦消除粉筆字的過程中產生,我們主要在粉筆的生產工藝和黑板擦上著手研究消除粉筆粉塵的方法。

  研究生產無塵粉筆

 。1)目前:市面上原始粉筆

 。2)改進:原始粉筆的改進型為無塵粉筆,是在原始粉筆中加入油脂或聚醇類物質作粘合劑,再加入比重較大的原料。

 。3)好處:使粉筆的比重和體積都增大,不易飛散粉塵。

  (4)弊端:在實際應用中并不明顯,成本較大,難以推廣。

  研制吸塵黑板擦

 。1)目前:普通布制黑板擦

 。2)改進:制作出吸收粉筆粉塵的設備,由一條導管連接著黑板擦和一個小型圓形箱體。

 。3)好處:其功能類似于吸塵器,在擦黑板的同時機器啟動,使飛散的粉塵大部分不向外擴張,將粉塵吸進容器內,易于收集粉塵。

 。4)弊端:剛接觸的人使用時感覺不太靈活方便。

  我們針對教室講臺前地方狹窄,老師、學生來往頻繁和學生活潑好動等的特點,認為研制一種使用靈活、方便,又能消除粉筆粉塵功能的黑板擦,即在現有傳統黑板擦的基礎上做一定改進,加入吸塵的功能,解決粉塵向外飛揚的問題。我們著手于研究制作吸塵黑板擦來解決粉塵污染的問題。

  對課題研究進行的理論、數據等方面的分析

  1、制作吸塵粉筆擦

  吸塵粉筆擦的制作是由大家共同參與討論及挑選材料完成的。吸塵粉筆擦是在注塑殼體的內側,與殼體兩邊平行鑄有兩棱骨、四塊限位擋板,殼體上端面開有通孔,注塑的板擦固定架的螺桿上端車有螺紋,板擦體鑲嵌在固定架下端面凹槽內,固定架位于限位擋板中間,螺桿穿過殼體的通孔與鑲有彈簧的上壓蓋以螺紋連接,毛刷安裝在棱骨的凹槽內,收塵片安裝在殼體無棱骨對應的一邊上。防止了塵土的飛揚,把粉塵收集到一起。

  吸塵粉筆擦由于制作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使用成本低,在學校中能夠廣泛推廣。使用吸塵粉筆擦能夠有效減少空氣中的粉筆粉塵,凈化教室內空氣,有效率達到80%以上。

  2、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我們就 吸塵黑板擦 課題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幾個問題請教蔡老師,并通過與老師討論得到以下解答:

  黑板擦的原理。 答:現在市場上已研制出這種黑板擦,但還未能投入使用。原理大致如下:在黑板擦內部裝有一小吸塵器,使用時吸塵器將粉筆灰吸入,并存入內部專門收集粉筆灰的容器中,但要定期清理容器。

  粉筆灰為什么會掉落,為什么有一部分會飛到空氣中? 因為擦黑板過程中會產生風,而粉筆灰很輕,因此可以考慮在粉筆灰中加入一些密度較大的物質,使粉筆灰往下落,減少飄散到空氣中。

信息技術開題報告6

  一、課題研究現狀、選題意義和研究價值

  人類進入21世紀以后,信息化、技術化的時代特征逐漸明顯,信息技術素養已經成為現代人的一項重要素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技術課程在教育領域的開設和推廣使用后,它一方面激發了廣大師生了解和學習計算機的熱情,使得計算機的使用面越來越廣,普及率越來越高;同時,它也帶來信息技術學科自身的變化,從計算機學科最初的開設與研究,到計算機輔助教學、多媒體的運用,再到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研究的鋪開,信息技術的發展呈現出勃勃生機,功能越來越多樣化。

  讓我們感受較為強烈的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帶來了學科教學新的空間和氣息,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即便是鄉鎮或在邊遠地區,多媒體輔助教學也是司空見慣的事了。因此,可以這樣說,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無論是理論發展還是實踐操作,都已經有了一定的先期探索。

  當然,這種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或者在部分地區還是零散的、粗淺的、散兵式的,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也無系統的經驗。如何把握整合規律,充分體現信息技術的功能又凸現學科教學應有的功能,這樣的話題既具有前瞻性,更具有現實性。因此,選擇該項課題進行研究,不僅可以深化目前的研究成果,給學科教學帶來深刻影響和深度變革,更可以尋求到未來教育的發展路徑,為構建現代化、信息化的新教學提供有價值的指導意見。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基礎教育改革的重點與熱點,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全國上下都在關注整合教學的研究。但是,冷靜的思考一下整合教學的開展情況,普遍存在著這樣一些問題:

  1、在學科教學中,屬于研究性的教學活動較多,常規教學偏少;過于注重整合的形式,缺乏對教與學的理論研究;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研究不夠系統,導致教學設計不夠科學、合理,信息技術的優勢發揮不夠充分,教與學的關鍵困難解決不夠理想;

  2、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活動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多數集中在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料信息,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多停留在文字信息層面上,缺乏問題解決的信息化交流途徑;缺乏有效的學習、引導、監控、評價、反饋支撐體系;缺乏行之有效的資源共享體系等。

  鑒于以上問題,“十一五”期間教育技術研究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關注整合教學的深層次研究,即從不同的學科知識領域、不同的課程類型的角度出發,探索有效整合的規律和方法,實現多角度、多層面的整合教學。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研究內容和創新點

  本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內容的有效整合;

  2、 信息技術與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整合;

  3、 信息技術與教師教學方式的有效整合;

  4、 信息技術與師生互動方式的有效整合;

  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是有效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提高學科教學的效率。

  1、 通過研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和求知欲,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落實和鞏固,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發展。

  2、 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與角色行為,提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的能力,培養一支具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嫻熟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扎實地開展課題研究的教師隊伍。

  3、 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的措施。

  本課題研究的創新點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帶來了學科教學新的空間和氣息,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即便是鄉鎮或在邊遠地區,多媒體輔助教學也是司空見慣的事了。因此,可以這樣說,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無論是理論發展還是實踐操作,都已經有了一定的先期探索。如何把握整合規律,充分體現信息技術的功能又凸現學科教學應有的功能,這樣的話題既具有前瞻性,更具有現實性。選擇該項課題進行研究,不僅可以深化目前的研究成果,給學科教學帶來深刻影響和深度變革,更可以尋求到未來教育的發展路徑,為構建現代化、信息化的新教學提供有價值的指導意見

  三、本課題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實驗步驟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顯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和學科的整合不僅是此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而且是一大突破口,關系著整個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乃至最終取得成功。

  學校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視,專門成立了課題研究領導小組,要求教師人人要參與、人人有成果,結合學科教學特點,將信息技術融入到不同課程的知識傳授中,以確保課題研究落到實處,課題成果帶來教學效益,在課題實施過程中實現教育教學改革的新發展。

  研究方法:觀察法、文獻法、經驗總結法

 。1)、認真學習和掌握進行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有關理論知識,大膽更新觀念,虛心學習先進學校的經驗,不斷提高課題的研究水平。

  (2)、實施課題探討的過程中,排除各種非實驗因素的干擾,有始至終地收集和整理資料,注重分析,為實驗結果提供真實可靠的依據。

 。3)、本課題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行動研究法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實踐,并對實踐進行不斷的反思,通過計劃,實踐,觀察,反思四個步驟進行。抓住教學技能理論,將“學習、探討、實驗、評析、提高”貫穿在課題研究的全過程。

 。4)、在實驗各階段輔以調查法、測試法、觀察法、個案研究法等。

  課題研究實施步驟:

  略

  四、完成課題的條件分析

  學科教學是教師進行教學的行動方式,體現教師的教學方法,把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各學科教學中,進行教學再設計,必將更新教師教學方法。如今,課件制作室、電子閱覽室、數字投影教室、多媒體語言實驗室、多媒體網絡教室等教學設備的投入使用,可以更新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優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已成為當務之急。我們擬結合課程改革實驗對此項研究作探索、嘗試。學校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課題管理制度,具體研究工作由計算機教師承擔;教務處負責人員、資源、活動安排等協調、指導性工作,并在課題實驗過程中進行各項業務管理。為保證實驗質量,我們通過安排教師到專業學校學習、聘請專家來校進行專題講座等活動,進一步提高實驗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另外,我們還強化了激勵機制,如在開展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時,為確保培訓效果,我們公布了考核制度:考核內容為每人制作一個多媒體課件,在規定時間內上交,由考核組對課件進行打分,決定考核成績。考核成績分為:不合格、合格、優秀三個等級?己顺煽儾缓细裾,不得參加年度評優活動。另外,將信息技術的培訓與考核有機的融入到其中,評選出優秀課件制作,在學期末的綜合表彰會上作全面展示。

  加大投入創設現代化的教學設施,為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領導加大了經濟投入:全校計算機總數達到60臺,并建立了CAI課件制作室,建起了豐富的信息資料庫。

  學校還先后配置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硬件設施。參加培訓與學習,學習先進的多媒體網絡技術。教師經歷了省、市、校多級的培訓,從通識到專題,在理論方面有了一定的積累,新課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同時也參加了兩次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從電化教育到計算機操作,也具備了一定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操作技能,部分教師已獲得電腦技術中級考核證書,為實施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完成了基礎性的工作。

  保證校本教研的開展,為教師學習提供有利保證。建立激勵機制,發揮教師的主題作用,調動學校領導和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積極性。學校建立了對科研工作的評審和獎勵制度,對做出貢獻的教師給予正確評價,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能用合理的政策激勵大家不斷進步和發展。學校提供足夠的經費支持,能保證科研工作在硬、軟件和人力方面的需要。

  我校電教材料豐富,包括音像資料、電子課件、投影片、影片、錄像帶、錄音帶、光碟等;另外,訂閱大量電教刊物,包括《電化教育研究》、《電教雜志》、《中國電化教育雜志》等,對我們開展課題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參考指導。

  五、預期研究成果:

  1.研究總結報告.

  2.各學科實施多媒體網絡教學的經驗性論文.

  3. 出版《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論文集。

  4.多媒體網絡教學課件專輯(光盤)

信息技術開題報告7

  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俗話說得好:“人靠衣裝,佛靠金裝”,而一句“衣食住行”更是將“衣”擺在首位。可見,“衣著”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交際中扮演著何等重要的角色。絢麗多彩的服飾不僅體現了人類對美的追求,更作為社會文化的一種載體,不同的服飾打扮還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從遠古時代的人類用樹葉獸皮遮羞保暖,到當今社會講究時尚、潮流、個性的流行服飾,人類的服飾演變歷程怎樣?它又是怎樣影響、改變人們生活與觀念的?當代的中學生對穿著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么?我們將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追尋我國服飾文化史,領略中華服飾文化的精髓與博大。希望通過我們的研究,制訂出一個可行方案,宣傳服飾文化,讓服飾文化引起更多當代中學生的關注,使他們對穿著打扮的追求有更高更新的認識與品味,讓他們的穿著打扮展現出當代中學生動人的風采。

  預期成果

  體驗、調查分析報告、論文

  研究方法

  通過查閱書籍、報刊雜志、互聯網、問卷調查、實地考察等形式,在老師的指導下,結合自己的基礎知識、能力,收集有關資料,撰寫相關論文。

  活動計劃

  任務分工:由于人數有限,所以全組全過程參與。

  活動計劃:

  第一階段(第3周):參加課題研究培訓,開好開題會,制訂課題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第4—10周):通過各種有效途徑搜集中國古今服飾文化的有關資料,并整理分析資料。

  第三階段(第11周):對我校高一年級的學生對穿著打扮追求與認識的問卷調查,整理分析調查數據。

  第四階段(第12—13周):總結課題研究工作,撰寫和修改課題研究報告。準備相關驗收材料,完成有關結題驗收的.準備工作,申請課題鑒定、驗收。

  可行性分析:

  人員條件:我們對這個課題充滿著濃厚的興趣,這將會使我們更加熱情地投入到活動中去,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完成好這門課程。

  我們的成員中有一名是團支書,這將使我們的活動開展得更加順利。本組成員團結互助,善于分工合作,這也將促使我們的活動更加迅速的完成。

  物質條件:我們家中都有電腦,上網查找資料較為方便

  時間條件:現在下午一般都是兩節課后就放學了,所以我們聚在一起的時間很充裕;同時,課間,中午的時間我們也都可以利用。

  總結:對我們來說,研究性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同其他功課相比,它的學習范圍,內容和自由度都大大增強了。雖然開始大家都有點兒摸不著頭腦,但在我們的努力以及朱老師的精心輔導下,我們克服了困難,最終順利地完成了這次開題報告。

  收獲和體會

  1、我們共進行了兩次開題論證。第一次論證時我們做得很不好,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很粗糙?戳肆硗鈨山M同學的展示,我們感到很沒面子,也有些不服氣。我們決定重新修改,完善一下,同時希望再有一次論證的機會。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第二次論證我們做得非常好,不僅內容充實,而且做成了幻燈片的形式,視覺效果也很好,得到了其他同學和老師的一致好評。由此我們感到,不是我們沒有能力,而是我們沒有全心全意地付出。只要肯做有心人,相信天下一定無難事――信心,是我們研究過程中的第一個收獲。

  2、研究活動是一個團體活動,無論是制定研究框架還是具體實施,都需要幾個人共同討論決定,單靠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完成,至少是不可能完善的。因此它在客觀上為我們創造了互相交流學習的機會。學會合作,學會取長補短,這是我們研究活動的又一個收獲。

  3、通過此次活動我們也發現了自身存在的許多問題,比如說辦事拖拉,效率太低,對問題的理解不夠透徹等等,我們要在今后的活動中積極解決這些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提高的過程。

  教師評價

  1、研究小組的學生均能按要求完成研究工作。研究熱情高,有很強的集體榮譽感;研究過程扎實,能記錄下每一步的研究歷程;組員分工比較合理,基本能作到在研究過程中分工協作。總體來說,在規定的時間內,在小組的合作努力下成功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工作,這是值得肯定和表揚的。

  2、研究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對研究的課題缺少整體上的宏觀把握,題目過空,過大,這也造成了學生的研究思路幾經周折才梳理清晰;在研究目的與意義上,語言較為空洞,內容不夠充實,這樣就使得第一次的論證不夠生動,吸引人;

  3、第一次各組間的相互論證,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經過修改后,進行了第二次論證,效果非常好。具體表現在:

 。1)題目范圍變窄了,增強了現實意義;

  (2)內容方法具體,詳盡,豐富,可操作性強;

  (3)有外出實踐活動,信息來源豐富,等等。他們表示,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得更出色。

信息技術開題報告8

  導讀:《農村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研究》課題,開題報告,我!掇r村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研究》課題,是云南省“十一五”規劃課題,我代表課題研究組,將本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匯報如下:,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背景,在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過程中,網絡憑借其信息儲存的容量大,國內外對專題學習網站的建立與應用的研究可謂是方興未艾,深入開展專題學習網站的研究,選擇“信息技術”作為專題

  《農村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研究》課題

  開題報告

  我!掇r村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研究》課題,是云南省“十一五”規劃課題。經領導批準,今天開題,我代表課題研究組,將本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匯報如下: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背景

  在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過程中,網絡憑借其信息儲存的容量大,表現形式的多樣化,高度共享性與擴展性以及交流的實時性和便利性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為教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打破了學生僅以教科書作為知識來源的唯一渠道的局限,為改變長期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為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為各類教育資源的多層次開放和建設創立了有利的條件。而專題學習網站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完備的系統的知識,而且還能創造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良好環境,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近幾年,國內外對專題學習網站的建立與應用的研究可謂是方興未艾。各種專題的學習網站有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但在其建設與使用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因此,深入開展專題學習網站的研究,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另外,選擇“信息技術”作為專題也適合我校的實際。而專題學習網站的學習資源可以為學生進行“信息技術”的學習提供完整而豐富的知識體系與多樣化的學習形式,將成為我們整合課程資源、優化教學手段以及學生學習方式的良好載體。

  二、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

  1、教育信息化理論

  教育信息化為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提供了環境、條件和保障。學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環境,通過檢索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實現發現學習、問題解決學習,實現知識的探索和發現,這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

  3、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人的認識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認知主體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根據這種觀點,學習過程被解釋為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態度、需要和興趣并利用過去的知識與經驗對當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學內容)作出主動的、有選擇的信息加工過程。教師的任務不是簡單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首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然后再將當前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過去的知識和經驗)有機地聯系起來,學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器,而是主動地對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進行選擇性加工的主體。

  三、研究目標

  以《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為依據,對我校中青年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從內容和手段的校本化進行實踐研究。

  四、課題實施可行性分析:

  國家教育部大力推進信息技術教育,虛擬學校、遠程教育等應運而生;泰州市教育局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通過評選教育信息化示范學校加大信息技術應用力度;我校即將建立局域網,利用現有各班的教學平臺組成教育網絡,使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極大改觀;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現代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五、研究內容

  1、我校中青年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內容

  理論部分: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及建構主義理論和教學設計理論,學習和研究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知識和方法。

  計算機、網絡操作技能等信息技術能力;將計算機等教育技術有效、合理地運用到教學中的教學能力。

  2、我校青年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手段

  教育技術集中培訓:借鑒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經驗,采用任務探究的方式,結合教學方案的設計和實踐進行教育技術的共同學習和研究。

  結合:通過培訓任務的完成,體驗教學新方法、新理念,對之展開研究,進行創新。

  六、研究方法

  本課題是由我校領導及教師以高中學生為主要對象,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進行的信息技術學科專題學習網站的開發、應用性研究;主要采用調查研究法、文獻研究法、實驗研究法、經驗總結法、個案研究法、行為研究法和統計研究方法。

  七、研究步驟和內容

  第一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申報開題

  前期,我們結合“十一五”教育技術課題的要求,開展了調查研究,收集反映教師教學現狀能力和信息技術使用水平的問卷資料,組織相關人員,醞釀課題、說明立案的理由及研究的可行性,為課題的研究目標打好基礎。

  十二月底,我們召集各年級語、數學科的教研組長及骨干教師,聽取意見,組織學習新課標等理論材料,讓教師初步認識到:“一位現代化的教師,除了教學能力、創新能力、科研能力、反思能力、學習能力等素質外,還應具備基于信息素養、技術素養的教學預見能力、教學傳導能力和教育技術能力。這種新的訴求,應該是傳統教學中所必需的教師能力的拓

  展和延伸,而不應該是一種擯棄和替代!币笏麄兂槌鰰r間學習思考:“1、信息技術進入課堂,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存在什么樣的優勢與缺點?

  2、現在,我校中青年教師對多媒體等信息技術的使用,停留在什么樣的層面上?

  3、中青年教師需要什么樣的培訓?”通過這個過程的調查與研究,教研組長及骨干教師對信息技術研究課題有了更進一步了解,都積極投入到研究行列。

  第二階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課題實施

  雖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已是老生常談,但就我校目前的情況看,仍然處于初級階段。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使用水平,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我們先從理論上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再在技術上提高教師的駕馭能力,最后培訓他們具體運用技術,整合多方面知識從而服務于課堂教學的能力。教師具備了一定的信息技術水平,可以方便的利用網上教學資源和接受遠程培訓,可以更好的利用信息技術與別人進行不受空間、時間限制的交流,優化、整合教學資源,所以在校本培訓中我們不斷地加強信息技術培訓。

  第三階段(20xx年8月----20xx年9月)總結提升 成果展示階段 我校教導處根據培訓計劃,每月開展一次培訓活動。通過三年以來的培訓,我校從青年教師“目前已經掌握的信息技術情況”、“在實際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情況”及“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的效果”對青年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對教師的問卷調查我們發現絕大部分培訓教師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八、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利用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提高質量。 2、研究報告 3、論文 4、學生作品

信息技術開題報告9

  一、背景與意義

  1、近幾年,我校迅速發展,年輕教師急劇增加。年輕教師專業知識扎實,工作熱情高、干勁足,信息技術較為熟練,但對教學課件及網頁的制作尚不精通,教育教學技能尚需亟待培養和提高。學校的老教師教學經驗豐富,但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簡單,缺乏對信息技術的掌握和運用,不能適應信息時代的教學要求。

  2、我校經過幾年的規范化管理,教研氛圍十分濃厚,絕大多數教師渴望專業水平能迅速提高,渴望在教學實踐中迅速成長,早日成為骨干教師。

  3、合肥市全面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20xx年秋季,市教育局全市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課題研究。為此課題研究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專家引領、課題組交流、定期督導檢查為課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4、社會發展的需要。當今社會信息技術運用已滲透到生活、實踐的各個領域,作為傳播人類文明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顯然是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也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教學成果。

  據此,我校積極參加市教師專業化發展課題研究,并承擔教師“有效技能”之子課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驗與研究”的研究工作。

  通過課題研究,全面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改善課堂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技能,在著力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同時,大面積提高學校的整體教育教學質量。

  二、研究目標

  1、培養教師有效的教學技能,提高教師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能力,提升教師綜合業務能力。

  2、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更新,改進和優化教育教學方法,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3、探索和構建信息技術與課程資源整合、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新機制、新模式,形成培訓、管理全新的模式。

  4、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現學校、教師、學生的和諧發展。

  三、研究內容

  1、通過教師自學、校內集中學習、外出學習、邀請教育專家舉辦培訓講座,促進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提出教育信息化時代對教師有效技能的具體要求。

  2、組織教師開展信息技術培訓。根據老、中、青教師信息技術掌握的不同程度,制定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分層學習,梯度推進我校老中青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3、開展集體備課、電子備課,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方法,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學技能,不排除傳統教學技能的存在。

  4、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踐活動。探索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整合各種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和實踐模式。

  5、進行教學大比武,提煉教學成果,驗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效。

  四、研究方法與途徑

  本課題研究主要采用行動研究法、調查法、觀察法、案例分析法、實踐檢驗法等方法。

  1、團隊學習

  2、自我積累提升

  3、課堂教學實踐

  4、信息共享

  5、鼓勵創新

  五、技術路線:

  課題組將遵循“優化——應用——再優化——再運用,循環往復、不斷提升”的研究思路開展研究,采取多角度、多層次的研究思路,實行理論研究、實證分析及實驗研究相結合,采用調研、專題研討、案例分析和專家咨詢等方法,選擇不同學科進行個案研究,確保課題的科學性并努力有所創新。

  本課題研究將綜合運用反思法、行動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及聚類分析方法和手段。

  六、進度安排

  第一階段:預備研究階段(20xx年11月-12月)

  1、成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和課題研究小組,將課題的研究工作納入學年整體工作計劃及學校教育科研工作計劃。成立了以校長葛守穩為負責人、教導主任張道玉為聯系人的課題研究領導小組,使課題小組獲得強有力的支持。課題組成員的構成主要以年輕教師為主,涉及語文、數學、英語、美術等多個學科,并有信息技術教師參與,為課題的順利進行提供強大的保證。

  2、制訂課題研究計劃和實施方案。在前期充分學習的基礎上,對課題題目進行了詳細的研討和論證,最終確定為《有效技能研究與實踐》,并撰寫課題研究的具體方案,規定了課題研究的時間安排和課題研究的具體任務。

  3、組織課題成員集中學習有關文件,重點是課題實施方案,提高對課題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明確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4、各教研組結合本學科特色,分別制訂具有學科特色的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并利用網絡技術平臺,在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教育網和教研網上及時報道活動動態,展示活動內容和成果。

  第二階段:初步探索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11月)

  1、全面總結教師自身工作近年來在教育思想以及教學工作等方面的情況,重點檢查存在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以新的教育觀、新的教師觀、新的學生觀、新的教學觀為指導,分析原因,制訂改進措施,把學習、討論、反思、改進融為一體。

  2、研究小組參加理論學習和培訓工作,為課題的順利實施提供理論保障。

  3、建立教師課題研究業務檔案,記載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討論、學習、測試、練兵、競賽等方面的情況。

  3、組織考察外地先進經驗、校內校際之間分層次、多形式教學交流,學習好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理念,取長補短;

  4、結合教育理論和教學實際,針對課題聘請專家學者,搞專題講座。

  5、聘請本校外校等高級教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等定期聽課評課,進行教學研究指導。充分發揮高級教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的垂范作用,成為“課題研究”活動的領跑者。

  6、每一位教師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個人的專業發展三年規劃。(三年內每人至少學習和閱讀十本書,形式以自學為主,集中學習為輔)

  7、以教研組備課組為單位,構建學習共同體。教師撰寫的讀書筆記、學習心得和教學反思,應通過教研組、備課組座談、定期研討等多種形式組織交流,研討學習體會,教學體會。

  8、認真學習有效技能與實踐的相關理論,搜集相關信息,對參與的相關教師進行培訓工作,并進行初步地嘗試。

  9、課題組成員進行培訓,主要培訓內容為課件制作,完成學科教學專題網站的設計制作、撰寫實踐課教學設計、制作課件。

  10、開展“有效技能與實踐”為主題的一日教研研討活動。

  11、組織全校教師參加教學業務培訓大練兵活動,采取“先訓后賽,以賽代評”的方式進行全員培訓考核,開展“三字一話”、教學設計和信息基礎等考核。并在此基礎上,參加區級“教學能手”評選活動。

  12、定期召開研討座談會。

  第三階段:中期反思交流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1、收集讀書筆記、學習心得等相關材料,進行資料分類整理。

  2、召開課題組人員會議,積極探索有效技能與語文、數學、英語和美術教學實踐的有效教學模式,構建初步理論模式(運行與管理機制、評估指標體系與標準)。

  3、召開研究匯報會,課題組每個成員對本階段工作的自我評價和整體評價。主要總結前三個階段的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進展的情況,確立第四階段的研究任務和工作重點,進一步確立研究方向,分解課題中的任務,將課題的研究方向縱深推進。

  4、撰寫階段性研究報告。

  第四階段:深入研究階段(20xx年1月——3月)

  1、開展優質課、優秀教學設計、優秀教育博客或優秀科研成果等評選活動。

  2、進行課例研究,課題組成員集思廣益、群策群力,討論如何讓實踐的有效性落到實處。

  3、深入調查研究,認真做好相關的調查工作,課題組對教師的技能再次進行調查,了解教師在課題研究期間的專業發展情況。

  4、定期召開家討論會和其他座談會;ハ嘟涣餮芯窟M展情況,主要總結前三個階段的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進展的情況,確立第四階段的研究任務和工作重點,進一步確立研究方向,分解課題中的任務,將課題的研究向縱深推進。

  5、進一步修改理論模式。推出信息技術的研討課,提煉經驗共同分享,提出問題共同探討。調整完善有效技能與各學科整合的策略和模式。收集有效技能與實踐的典型課例的教學設計、論文等文本材料,編輯成冊。如《數學學科教學設計集錦》《語文學科教學設計集錦》《綜合學科教學設計集錦》等。

  6、與教研員共同學習、探討,并積極參加總課題組的研討培訓活動。

  7、召開階段研究匯報會。將相關的研討結果和實踐結果進行對比、交流,把提升的經驗升華為理論。舉行全區范圍內的優質整合課展示活動,并攝像。

  第五階段:總結表彰階段(20xx年4月——6月)

  1、收集相關論文、課件、教學設計等材料,進行資料分類整理。

  2、進行總結與反思,進一步修改理論模式。

  3、召開課題組人員會議,撰寫研究報告。

  4、召開專家研討會,指導編輯和撰寫研究成果。

  5、召開最終研究成果匯報會,邀請有關專家參加。

  6、申請結題,接受總課題組驗收。

  七、具體分工

  聘請合肥學院張福全教授為課題專家顧問。

  組長:葛守穩,負責課題組全面工作。

  副組長:張道玉,負責課題的論證及開題報告的撰寫,對課題的研究進行組織和落實,研究過程中的資料收集、整理以及結題報告的撰寫。我校教師全員參與該課題研究,根據教師的實際情況,將研究人員分為三組:

  第一組(應用創新組)組員:湯長航、劉瑩、孫自玲、丁凈、胡朝群、駱念春、王貴紅、王一鳴、湯敏、鄭昌琴、陳琳、何麗、賀秀娟、孫維林、張靖方、周麗紅、胡萍萍、董虎娟、周臘梅,負責研究、分析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整合的一線工作;

  第二組(積極推進組)組員:韋章萍、劉曉娟、李華敏、陳振華、李根華、陳自付、馬永健、徐路、孫;、周盼盼,負責研究、分析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整合的統計、歸納工作。

  第三組(循序漸進)組員:徐尚平、王明倉、孫明江、張友貴、胡年志、劉小敏。

  八、具體措施

  1、課題組每人每月寫一篇有關本課題的讀書筆記;

  2、課題組成員每周進行交流研究不少于一次,并做好記錄;

  3、課題組成員每學期至少上一節觀摩課,寫一篇案例分析,完成一篇調查研究報告,撰寫二篇以上論文;

  4、課題組每位成員每學期外出參觀學習、觀摩不少于一次,并做好口頭和書面信息反饋。

  5、課題組每學期請專家到校進行專門指導不少于二次。

  九、主要觀點

  本課題研究關注有效教學技能在實踐層面上的積極意義。首先,有效教學技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不僅有助于學生快速掌握知識,還有助于提高學生思維、聯想、創造等多方面的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其次,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有效教學技能有助于激發和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我期望值,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三、有效教學技能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有效教學和專業化水平。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和專業化水平,有效的備課,有效的講解,有效的布置作業,有效的輔導,有效的展開師生交往,才能達到有效教學。教師在追求教學的路途上,也會成就自己。

  十、創新之處:

  我們的研究圍繞的是課堂教學各環節進行的,通過深入開展研究和探索,做到理論研究在實踐中完成,實踐活動在理論指導下完善。以用為本,以有效為目標,立足教育教學一線優勢,致力于各學科實踐運用的研究。

 。1)激發廣大教師渴望發展的內在精神需求,強調教師專業自主發展,強調終身學習,關注不同教師在專業上有特點的、有各自風格的、有區別的成長,絕不整齊劃一。

  (2)切實解決學校教育現存的問題、困難、及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困難,以課堂實踐為基點,著力解決課堂教學中的某些問題以及主動參與教改所急需解決的問題。

 。3)通過教學反思架起教學理論轉化為教學策略的橋梁,開展教師讀書工程,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

  (4)通過各種培訓,使教師將教育技術的知識和技能藝術的應用于教學實踐,提升教育與教育教學的有效性。

  十一、研究能力

  課題組組長葛守穩校長是中學高級教師,曾擔任高中和九年一貫制學校的校長,是經開區首屆教壇新星,從教二十多年,具有很強的教育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課題領導組其他成員分別是我校的教導主任和各科教研組長,都是多年工作在教育第一線,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的教師,其中不乏市、區級教壇新星和教學能手,還有幾位有在中學從教的經歷,對中小學教學和班級管理都有很深的了解;同時本課題組成員還多次在市、區級的論文評比中獲獎。為了進一步提高課題組的研究能力,學校還聘請高校專家和合經區課題總負責人馮雪峰書記為我校的課題顧問。同時,學校還為課題組提供必要的研究經費和活動經費,為課題組成員參加理論學習和實踐研究提供保障。相信我們的課題組會有很強的教育科研精神,承擔起“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綜合研究”這項課題研究。

  十二、課題研究成果的形式

  1、課題研究的論文編成論文集;

  2、優秀教學設計、課件(光盤);

  3、各階段的反思與總結;

  4、學生的成長記錄、研究報告等。

信息技術開題報告10

  一、課題名稱

  培養學生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的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活到老學到老,還有三分沒學到”,意思就是知識是無邊的,我們每天學習到老,也還有一些知識是沒有學到的。無獨有偶,早期的歐洲國家也都出現終身教育思想,法國的教育家保羅朗格朗1965年把終身教育上升到新的教育原理高度,終身教育理論成為國際教育思潮。

  不僅如此,“自主學習,主動發展”也是我國素質教育本質屬性之一,是現代教育發展的靈魂。現代教育學特別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必須堅定不移地確定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觀念。

  結合以上兩點,我認為教師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點是教會學生獨立自主地獲取知識,最終擺脫教師的“教”,《老子》 有“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作為農村一線的信息技術教師,我認為“培養學生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的研究”是如何授人以漁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和有意義的。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及內容

  1、了解農村中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興趣方向。

  2、了解農村中學生自主學習的程度、自主學習的方法。

  3、了解農村中學生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作為自主學習的工具的情況。

  4、引導農村中學生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作為自主學習的工具。

  5、培養農村中學生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做自主學習。

  提高農村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提供良好的方6、法。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是以本校中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當地校情和學情進行開發性和應用性研究,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行為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各種文獻資料,研究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信息技術工具開發技術,以及如何讓學生接受并形成習慣地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作為自主學習的手段。

  2、行為研究法。在理論的指導下,利用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做基礎,研究學生在利用信息技術做自主學習的方法和程度。

  3、調查研究法。通過問卷、訪談、交流、在線測試等形式,了解學生在使用信息技術做自主學習時遇到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包括使用程度和受影響因素,掌握豐富的第一手材料,為完成實驗報告提供充足的事實數據。同時形成研究記錄,并在后面的研究中修正這些問題。

  4、案例分析法。通過對研究對象做跟蹤式研究,發現和歸納出利用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和應用中出現的問題,分析原因,形成記錄,并在研究實驗實施過程中進行不斷改進,并最終完成課題研究。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計劃

  1、準備階段:  

  在這個階段,我們根據課題研究目標制訂工作計劃并對課題組成員進行合理的分工,撰寫研究方案,組織課題成員分期進行培訓,平時分發學習資料到每位成員手中自主學習,并安排每周一次集體學習,每月一次小結、交流等,學習研究方法和數據處理方法、學習新課程標準和基礎教育教學資源原數據規范等。通過學習,不繼提升成員們的研究理論水平,樹立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等,為下一階段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2、建構階段:

  這一階段,我們根據課題研究目標、現有的教學標準和我校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實際、以及和其他課程整合的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如果有條件,我預期設一個專題研究博客,讓學生及老師加入博客群,在老師的帶領下建立起一手資料,以備研修需要。

  3、研究階段:

  研究小組利用本研究課題的目的開展研究,如:除了平時上課之外,信息教師要利用專題博客做教學平臺,將其完全應用到信息技術學科的常規教學和各興趣小組的教學中。教師嘗試在網上備課,將教學資源、教學重點、難點分析、任務布置等放在博客上。老師在上課時,打開專題博客指導學生通過共享進行自主學習,甚至可以嘗試將學生不懂的地方開辟專門的空間做展示,讓老師和學生進行共同討論解決。除此之外,其他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學科及其他學習上的疑問,也可以教學生如何通過網絡去獲取正確答案。以便觀察和引導學生達到研究目標。

  六、課題預期的成果與表現形式

  1、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和課堂模式。  

  在進行研究實驗的過程中,我認為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共享為學生學習做好前期準備。同時,教師應該培養學生自主學歷的能力,以及灌輸終身學習的理念。

  2、 學生轉變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

  學生應該在研究實驗結束后,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意識。同時,能夠熟練的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終身自主學習。

  3、 教師綜合素質得到提升,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在進行研究實驗過程中,研究小組的教師會閱讀文獻,進行實驗并對結果進行分析,在幫助學生到達自主學習的同時,也在不斷充實自己,因此,教師們的教學研究理論水平和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無形中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學會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有大幅度提高,最終促成教學質量的提高。

  七、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

  組長:龔芳 (負責課題的開題、結題以及課題研究中信息技術科目的環節,對成果在博客上進行發布等工作)

  成員:諶煒(信息技術和高中課程的整合教師,負責研究農村高中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高考科目的自主學習)

  周玉珍(美術教師,負責研究農村中學生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對美術科目進行自主學習的研究)

  備注說明:因當時申報小課題時,我還沒有確定合適的合作組員,所以在申報單上沒有填寫組員名稱。希望在開題報告提交后,輔導老師能幫我將兩位位組員添加上去。

信息技術開題報告11

  一.課題研究目的和意義

  人類已經步入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時代,日新月異的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網絡通訊技術極大的加速了現代信息技術化進程,迅猛的信息化浪潮正強有力地沖擊著包括教育在內的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所以,要培養出適應信息時代要求的創新型人才,就必須革新教學模式,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求我們,要強化信息技術在各學科教學中的整合與應用,把現代先進科技作為一種認識工具,使學生方便、快捷的獲取信息,探究問題、更新知識和追蹤科技前沿的研究成果,無論從教材呈現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已經成為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問題,課程標準下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在我國處于初期階段,新課程標準對高中物理學科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等提出了新的理念,新課標下實時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學科課程整合,有效地促進高中物理新課程的實施,在提高學生知識、技能、情感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和科學素養。只有在新課標下的課程整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整合。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課程整合主要仍然體現在CAI(多媒體輔助教學)上,其他領域涉及較少,另一種整合,則側重于信息技術內部各部分之間整合,存在局限性。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整合過程中存在如形式主義盲目整合等傾向,沒有把高中物理教學過程和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學科課程整合過程系統化。同時沒有對信息技術的應用進行合理適時地選取,使整合進入一片死海;新課標下的信息技術與高中物流學科課程整合的研究尚處在初級階段。

  三.研究途徑:

  本課題研究的基本目標是在新一輪高中物理課程改革過程中,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學科課程整合的新思路、新方法,形成全面系統化的整合方案和理論指導,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研究新高中物理課程體系,形成先進的課程理念。《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強調“課程目標上注重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課程內容上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課程實施上要注重自主學習,提高教學方式的多樣化。”這里進一步明確了新高中物理教和學的過程中,必須與社會接軌,必須能用先進的技術,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對新課標下教學理論的研究,新課標下教學活動方式的研究,新課標下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戲課標下教材二次開發的研究,四個子課題的研究,理解新課程體系中,高中物理學科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點,真正地實現新課標中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課程理念;

  2.研究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形成先進的信息觀。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對現代教育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以數字化為新動力,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及傳感器為依據,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能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笆晃濉逼陂g,國務院做出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年10月,教育部召開了全國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年6月,國務院召開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做出了《關于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這三次重要會議都反復強調“必須大力發展教育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推動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所以對于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研究,成為本課題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是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內涵及外延的研究;二是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特征、形式等的研究,三是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發展方面的研究?傊畬ΜF代教育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研究,將會為本課題的進一步研究豐富內容和打好基礎;

  3.國內外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課程整合現狀及相關課題的研究現狀的研究,爭取一不重復,二要創新,形成先進發展的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課程整合觀。在全國關于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學科課程整合的相關研究已有很多,他們取得了一些成績,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①形式主義整合,個別學校以計算機被用次數來評價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結合的好壞,個別教師把計算機當做“電子黑板”,陷入認識上誤區。②個別教師教科學要由實驗得出結論都不做實驗,用課件來代替實驗,所以這種做法違背教學規律,同時也違背了實質上的整合理念。③當今大部分教學課件系統無交互性,很難達到教學效果。④許多教師及研究人員認為整合就是“1+1=2”,使簡單的累加,對整合的本質缺乏認識。所以對于本課題的研究,為了少走彎路,不做重復工作。

  四.研究內容

  1.研究新高中物理課程體系,形成先進的課程理念。

  2.研究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形成先進的信息觀。

  3.國內外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課程整合現狀及相關課題的研究現狀的研究,爭取一不重復,二要創新,形成先進發展的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課程整合觀。

  五.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廣泛收集與課題相關的資料,并組織課題組成成員學習相關課程整合的先進理念,提升各位教師對于新課標下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課程整合的理論認識,進一步提高教學實踐。

  2.案例研究法:開展以某班學生“感受記錄”的案例研究及2位左右教師“教學反思”的案例研究兩方面為主的案例研究。

  3.行動研究法:利用校內外教學公開課,對新課程高中物理和信息技術整合進行實踐研究,邀請省市有關專家定期指導及時間調整整合方案。

  4.經驗總結法:總結經驗教訓,建立符合我校自身特色的新課標下的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學科課程整合方案,指導我校高中物理課程改革的課程整合實踐。

  六.研究預期成果形式:

  1.成《新課標下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課程整合》專著。

  2.對本地區整合現狀進行調查,形成調查報告。

  3.完成幾套教學軟件。

  4.建立高中物理教學資源信息庫。

  5.DISlab

  七.進度安排及人員分工

 、.人員情況:

  研究階段及細致分工:

  1.20xx年4月—20xx年7月,確定課題名稱為《新課標下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課程整合研究》,并且提出觀點,主要參與者:

  2.20xx年7月—20xx年11月,規定《新課標下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課程整合研究》的研究方案。同時撰寫高富老師開題論文。

  3.20xx年11月—20xx年8月,搜集相關資料,實施研究,主要有以下幾步實施:

  4、20xx年11月—20xx年1月,對現代教育信息技術進行理論研究。

 、、20xx年1月—20xx年4月,對國內外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學科課程整合現狀進行研究,同時也對省內外相關課題的研究情況進行分析和整理。

  ②.20xx年4月—20xx年8月,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認真地研究新課程中高中物理學科與信息技術的切入環節及整合形式。

  ③.20xx年8月—20xx年1月,整理和分析材料,并對某班級學生進行調查問卷,對工作教師進行整合反思案例研究,對前期研究工作進行反思和修正,最終形成較完整的整合理論性材料。主要由吳永煥和李金鴻老師參與

 、.⑤20xx年8月—20xx年11月,在整合理論的指導下,應用信息技術改良傳統物理實驗,逐步建立高中物理教育資源信息庫,建立DISlab,主要由吳永煥老師和高富老師負責。

  八.實際意義:

  通過《新課標下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學科課程整合研究》課題的研究,一方面科研可以全面的提升了課題組成員的信息素養和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的整合意識,為更好的開展新課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學奠定了堅實而牢固的思想基礎,勢必會影響且全面的提升我校物理教學的實際教學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檔次。另外一方面,在開展研究的過程中可以積累了大量的對實踐教學有利用價值的課件,教學案例,理論文章等,并且為我校高中物理教學電子素材可的建立,起到了實質意義的推動作用。我們深信,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成熟,電子計算機的不斷普及和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與計算機多媒體輔助相關的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教學必將給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帶來深遠的影響,必將極大地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和教育現代化的進程。該課題的研究對我校各學科課程和信息技術整合都有一定的實際借鑒作用。

信息技術開題報告12

  一、課題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

  根據《中央電化教育館“十一五”全國教育技術研究規劃課題指南》的有關精神,我們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確定為我校的“十一五”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核心課題。選擇這一課題,基于以下幾點認識:

  1、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求

  當前,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對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也為教育現代化的實現提供了技術支撐。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第一,網絡環境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第二,信息技術為教師的備課和上課帶來了更加實用的輔助;第三,信息技術使教學更好地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更好地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信息化普及的今天,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優化課堂教學,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現人本立意的教學目標,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這是21世紀教育的主題。提高國民的信息素養,培養信息化人才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根本,教育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基礎。教師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2、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新世紀以來,我國中小學教育領域正在進行以“課程改革”為中心的教育改革,這次課改關系到億萬學生的成長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對教師來說,課改提出了許多新的挑戰。從某種意義上說,課改能否取得成功,取決于廣大教師對課改的認識,取決于他們的理論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

  如何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優化課堂教學?這是擺在我校教師面前的現實問題。信息技術在輔助教學方面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應用的情況和效果卻參差不齊:有些教師使用比較恰當,信息技術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而不少教師程度不等地被信息技術所左右,信息技術在他們的教學過程中變成了“高科技污染”。如何使整合達到最佳狀態,這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孜孜探索的一個現實而又緊迫的課題。我們想從“課堂教學”這個點上做一些探索和研究,通過行動和反思總結出一般的規律和方法,優化課堂教學,為新課改進綿薄之力,發揮我校作為現代化示范初中的模范帶頭作用。

  3、我校進一步發展的需要

  20xx年,我校被評為省首批現代化示范學校,20xx又被市教育局授予課改學校實驗基地銅牌,這些促進我校把整合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階段,我校也因此得益,成為一所熱門學校。本課題研究針對目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中存在的問題,探索有效整合先進的信息技術和學科課堂教學的一般方法,可以在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橋,優化課堂結構,改革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顯著提高教學效率。它不僅可以為學生的學習創設獨有的廣闊的學習活動環境,又可以為學生提供供充分的觀察、思維和實踐的機會,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是有無法比擬的優勢。

  有效整合不是簡單地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師地演示工具,課堂上熱熱鬧鬧眼花繚亂,使信息技術變成教學過程中的“高科技污染”,而是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和諧相處、相互滲透,構成一個整體的活動或過程,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圓滿完成課程教學任務。我們希望通過此課題的研究,能夠幫助我校從一所熱門學校向品牌化學校發展。

  二、課題界定

  信息技術:是指有關信息的收集、識別、提取、變換、存貯、傳遞、處理、檢索、檢測、分析和利用等的技術。信息技術主要包括傳感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縮微技術等,我們課題里主要指計算機技術。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它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它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是與傳統的學科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和繼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對獨立的特點的教學類型。對它的研究與實施將對發展學生主體性、創造性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要根據一定的課程學習內容,利用多媒體集成工具或網頁開發工具將課程學習內容以多媒體、友好交互等方式進行集成、加工處理轉化為數字化學習資源,根據教學的需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并讓學習者在這些情境中進行探究、發現,有助于加強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有效整合:不是簡單地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師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是指一個系統內各要素相互滲透,協調一致,構成一個整體的活動或過程,從而使系統各要素發揮最大效益,達到1+1大于2的效果。它強調各自特征和繼承性,在整合中并不喪失各自的特征。整合是一種和諧,被整合對象要彼此適應這種和諧。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在奧蘇貝爾的"學與教"理論和建構主義的"學與教"理論等理論指導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研究日益普及,理論研究研究日益深入細化,何克抗教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等專著已經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從實踐層面,各種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斷涌現,而且推出了大量的精彩的教學實例。

  我校作為省級示范初級中學,十五期間的研究更加深入,著力以學科教學為突破口,研究信息環境下的自主式教學模式,學校被南京市教育局確定課程改革基地學校,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研究向各學科普及,推出大量成功案例,課題研究順利結提,被評為優秀課題。可以說學校在信息環境下學科教學整合研究上已經總結了寶貴的經驗,鍛煉出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建構過程一方面對新知識進行意義的建構,另一方面也對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重組和改造,而每個個體都是以自己的知識結構來建構意義的,因此每個個體可以對同一知識有不同的理解,每個人都根據他們的方式理解知識的一部分或某些方面。為了使學生建構知識的完整意義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建構主義采用以下的教學原則:(1)采用情境教學;(2)協作學習(支架式教學);(3)隨機通達教學(4)自上而下的教學。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的幫助者,為學生提供有利于意義建構的環境,學生能夠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

  而信息技術環境下老師可以給學生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學習環境,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也變得更加自由與多樣,學生的學習不局限于教師傳授,他們可以更加主動!

  五、課題研究的理論假說

  1、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較之傳統教學手段支持下的課堂更具有優勢與活力;

  2、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更有利于教師的情感與智慧的激發;

  3、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創設教學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

  4、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突顯開放性與交互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促進學生智慧的生成;

  六、課題研究的變量

  1、自變量: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

  2、因變量:教師的教學方法、整合水平

  3、干擾變量:社會環境、教師自身的教學素養及態度、教師對信息技術的使用水平等因素,會對本課題產生一定的干擾。研究過程中我們會盡可能避開突出的個體情況而研究老師的整體發展情況

  七、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我校所有老師

  八、學科范圍

  以初中語文、數學、外語等學科為重點研究學科,課題研究輻射到化學、生物等學科。

  九、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此課題的研究,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發學生的潛能,優化學的素質。讓學生在新穎的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課堂上,自主探究,培養思維,達到全面地發展,適應新時代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增強教師整合的意識和能力,優化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發展自我,成長為新一代科研型的教師。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究信息技術和學科課堂教學整合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有效提高學科教學質量,走出師生減負增效的新路,使我校成為一所品牌化的學校。

  十、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目前我校在整合方面存在問題的調查與研究

 。2)整合環境下備課方式的探索和研究

  (3)整合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各個環節呈現的基本特點

 。4)整合環境下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提高課堂效率的主要方法

  十一、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調查法

  (1)調查目前我校教師在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方面的現狀;

 。2)調查研究過程中教師的運用信息技術的水平與教學效果,搜集資料,了解情況。

  2、個案研究法

  選取不同類型的研究對象進行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整合的課堂實例個案研究。

  3、行動研究法

  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研究,就是要創造地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自然條件下進行實踐,并對實踐進行不斷的反思,通過計劃,實踐,觀察,反思四個步驟進行。

  4、文獻法

  對國內外有關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研究、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分析和提煉,以形成信息技術環境下整合教學的理論和方法。

  十二、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

  本課題研究的思路是通過計劃、調查、實踐和總結反思等幾個環節,運用調查研究、文獻研究、行動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積極開展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在信息技術和學科的有效整合方面的研究,得出具有推廣價值的一般規律和方法。從課前備課、課堂上師生的雙邊活動等方面入手,改革傳統課堂的授課模式,解決好主體和客體、手段和目的、預設和生成等之間的矛盾,力爭使整合達到最佳結合點,提高課堂效率,提高教學質量。本課題的研究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20xx年2月—20xx年6月

  20xx年4月:成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課題組;開始對我校如何進行此課題的研究進行可行性分析,提出研究方案。運用調查研究法,調查我校在整合方面存在的問題,撰寫《初中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現狀的調查及分析》(負責人:肖莉萍)

  20xx年5月到6月:制定課題研究的活動計劃,課題組開會學習討論國內外有關課題研究的文獻資料,搜集整理,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負責人:王躍平)

  第二階段:20xx年7月—20xx年7月

  課題組組織課題階段實施,重點研究子課題2,開展教學實踐活動,課題組成員每人準備一節公開課,在有效整合方面做進一步的探索,并從中選出部分向全市展示,撰寫《整合環境下備課方式的探索和研究》(負責人:董秀明);攝制優秀實驗課例錄像;收集優秀教案、優秀課件、優秀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等。(負責人:趙曉燕)

  第三階段:20xx年8月—20xx年4月

【信息技術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開題報告07-20

教育開題報告開題報告03-25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開題報告07-20

信息技術應用研究課題開題報告(精選9篇)07-22

開題報告的撰寫方法開題報告的撰寫方法08-23

哲學開題報告11-02

關于開題報告11-03

開題報告的評語11-03

科研開題報告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