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學開題報告8篇
在當下社會,報告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完整。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癥懶癌齊復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建筑學開題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建筑學開題報告1
題目:
學 院:
專 業:
班 級:
學 號:
姓 名:
指導教師:
填表日期:
一、選題的依據及意義
城市商業中心是一個城市商業比較集中的地區,是一個城市發展程度的標志,是城市居民購物、娛樂、休閑的主要場所。對整個城市居民的集散以及城市的規劃設計都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各地都在建設商業中心。
之所以選擇廣電中心為課題,是因為商業中心不僅負責組織經濟區域范圍內的商品流通,而且通過組織該地區或跨地區的商品交換、市場活動,直接促進地區間的橫向經濟聯系,休閑化商業業態將成為大趨勢。因此,做商業中心更有利于鍛煉學生的設計能力,把握住建筑設計的方向,也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各種復雜流線關系的能力,見課堂知識與實踐相結合。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從城市商業發展的空間布局角度出發,城市商業中心可劃分為不同的等級。根據輻射范圍、服務對象、規模體量以及功能定位等因素的不同,大致可以將城市的商業中心等級體系分為都市級、地區級、社區級和特色級四個等級。
無論是世界或是中國,近數十年來城市化步伐都呈現明顯加快的趨勢。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城市化高度發展,發展中國家也推進了城市擴展的速度。商業乃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標志。在城市化加速發展情況下,怎樣在復雜的城市地域結構中優化商業中心布局,就成為愈益緊迫的實踐課題。
對于現代化城市地域結構的模式問題,早期曾有美國學者所提出的同心帶模式、扇形模式(功能區模式)和多核模式;中期曾有日本學者提出的多中心模式,以及中國和前蘇聯所提出的分散集團模式;近期則普遍提倡一種多層向心環帶模式。如果加以適當歸納,現代化城市地域結構所取模式基本上有三種,即:①向心集中型,是現今世界上許多中小城市所取模式,②離心分散型,礦業城市多以取此種模式為主;③向心分散型,則是當今大城市的規劃大多趨向采取的一種模式。 實踐中現代商業中心主要有以下幾個發展方向
第一個方向是理論界對建筑綜合體的研究逐步深入。從傳統的對過去的一些區域性的經濟研究,逐步轉向單體建筑向復合型建筑的整體的研究深入。主要表現為三塊:第一塊是已有專業的研究隊伍;第二塊是在大學里面,關于綜合體理論的研究;第三塊是海歸派的學者的研究。城市綜合體是中國改革開放下的發展大方向。
第二個方向是從實踐當中,出現了三支力量。第一支力量是以大型購物中心為載體,逐步發展新型的城市商業綜合體。第二支力量是以休閑為業態的休閑綜合體和旅游設施綜合體,以及以寫字樓為主體的寫字樓綜合體,都在全國各地都有一些嘗試。比如像中信城市廣場,萬象城都是以商業為主的。出現了以創意地產為主的復合型業態配套的一個主力軍的創業地產綜合體。
實踐當中第三個表現是,一批專業的、以城市商業綜合體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專業公司的出現,它與傳統的地產顧問公司不同。商業綜合體跟傳統地產最大的區別在于,商業綜合體要了解區域商業中不同層級的商業發展水平和不同的商業建筑形態,以及它所能承載商業的功能。所以專業服務城市商業綜合體的機構隨之產生,也使商業地產專業服務機構進一步細化、進一步專業化,服務深度隨著開發實踐的加入顯得更加專業和細致。
三、商業中心設計方法
縱觀國內外成功的城市商業中心,打造成功的城市商業中心所必備的以下三個特色元素:
1、歷史文化的沉淀為商業中心積累更多人氣。
城市商業中心除了投資外能作為一個城市的文化補充,實際上先為社會文化的開發,然后開始對新的商業業態和國際時尚的結合。每座城市都有與其自然景觀相適應的歷史和人文特色已經個性。其與眾不同的個性和特色,加上多年的文化沉淀,不用說本地居民對其熱土有很強的認同感、歸屬感;外地游客除感嘆優美的景觀外,在精神與情感上也會產生一種落定的感覺。必然為城市商業中心積累更多的人氣。
2、業態的多元化為商業中心積聚更多商氣。
按照西方商業業態的發展規律與人均GDP的關系,當一個國家和地區的GDP在1100美金以下,城市化水平在25%以下時,商業處于與農業經濟相匹配的原始狀態;當人均GDP從1100到20xx美金,城市化在45%以下時,商業形態出現第一次升級,百貨商場、商業街、批發市場等傳統商業取代了農業時代的廟會、地攤、集貿市場,商品為工業化下的城市生活提供基本保障;當人均GDP從20xx到4400美金時,為適應城市的發展,商業形態開始出現質的飛躍,多樣化、規模化的現代商業應運而生,如大型購物中心、超市、專賣店、精品店等;當人均GDP在4400美金以上,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時,超越商業范疇的廣義商業如SHOPPINGMALL、旅游地產、商務地產、物流等綜合商業開始涌現,這一代商業成為推動城市發展和區域進步的新動力。因此,業態的多元化不僅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消費水平,同時也推動了城市商業中心的繁榮。
3、良好的自然景觀與標志性建筑為商業中心提供更多體驗。 體驗商業的核心就是增加人們購物過程中的愉悅感,這實際上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后引起的消費模式,是消費需求變化帶來的產物。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滿足了,就開始關注情感價值,需要感情上的愉悅享受,這就是體驗。良好的自然景觀、標志性建筑以及合乎尺度的建筑室內外空間是這種體驗式商業所必不可少的元素。
因此商業中心設計時應抓住商業中心的特色元素,將本地特色與商業建筑相結合,滿足當地消費者消費以及心理層面的需求。
建筑學開題報告2
課題的研究背景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一方面城市繁榮發展,另一方面也出現了很多城市問題,例如人口過度膨脹、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破壞等。城市用地的大舉擴張也造成了土地資源和能源的浪費以及交通時間的增加帶來的時間浪費。為了使上述問題得到緩和和解決,城市不斷立體化發展,一方面,高樓大廈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地下空間也逐步得到了人們的重視,城市地下空間不斷增加,并且在空間內容上更加多樣化,于是城市地下商業公共空間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建筑學專業論文開題報告
將商業活動移至地下空間是
很合適的,這可以將大量的人流引入地下,可以減輕地面交通的壓力,也有利于地面環境的改善;在極端氣候條件下,如嚴寒多雪或酷熱多雨地區,地下購物空間十分受人們的喜愛。而且隨著地鐵的發展,地下空間的交通可達性增強,這給城市地下商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在德國、瑞典、法國、日本、加拿大(見圖)等一些大城市,有很多經營狀況良好的地下商場。
良好的城市地下商業空間不僅可以滿足人們購物休閑的需求、拉動經濟增長、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形象、展現城市魅力,它還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個舒適的場所,使人們能夠與這個場所進行相互交流進而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人們在這個場所不僅可以休閑購物,還能感受到城市的特色環境和文化品位,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并促進健康、積極的社會活動,此外城市地下商業公共空間更能深刻地顯示地域特色歷史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向人們傳遞社會生活、歷史、文化和現代的信息,對城市的經濟、文化以及人和社會等方面的發展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因此城市地下商業公共空間已經成為豐富人們生活的重要手段,它在現代城市生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地下空間具有不同于地上空間的特殊性,從而形成了人們對地下空間的特殊心理感受。一方面地下空間存在著封閉、黑暗等天然的缺陷,這也使得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它只承擔車輛停放、設備安置、軌道交通等對空間質量需求較低的城市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地下空間的封閉性而產生知覺信息的減少,使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感知減弱,從而容易引起不安和消極情緒。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改善地下空間質量已經成為可能。在持續努力下,目前的城市地下商業空間正在不斷改善地下環境的缺點,日益完善的人工光環境和空氣循環系統的應用,使得新建的地下購物中心已經基本克服了空氣污濁及氣氛黑暗壓抑的缺陷。然而由于起步較晚,我國的地下商業公共空間的發展依然比較滯后,并且普遍存在重視物質屬性但是忽略其精神意義的問題。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如我們所知,人是空間的主體,空間設計的目的不僅僅是創造出物質的場所,更要使處于其中的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到滿足。挪威建筑評論家諾伯格.舒爾茨認為:“建筑首先是精神的蔽所,其次才是身軀的蔽所。”1現代城市地下商業公共空間的設計不僅需要為人們提供一個滿足物質欲望的購物場所,還應該能為人們提供一個精神享受的活動空間。在社會經濟充分發展的今天,人們對精神層面享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果一個場所不能夠使人們與其進行很好的精神交流,不能夠滿足人們1精神方而的需求,那么這個場所將會失去活力,從而走向衰落。本文從場所精神的角度研究的城市地下商業公共空間有助于從場所的高度找出改善城市地下商業公共空間品質的方法,營造出舒適親切而又充滿人情味的生活氛圍,把城市地下商業公共空間打造成為展現城市日常生活的舞臺,使城市特色得以延續,同時滿足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此,結合場所精神理論對城市地下商業公共空間的場所精神如何塑造進行討論分析,促進城市地下商業公共空間的物質意義和精神意義更好的融為一體,從而為未來城市地下商業公共空間的設計提供一些參考和建議,正是該課題研究的意義所在。
另外,本文研究的目的,還希望以北京中關村廣場購物中心為例,將落腳點放在對具體地下商業公共空間的實證分析上,通過對其詳細的研究,摸索一些方法,為以后城市地下商業公共空間的設計提供一些有針對性的建議與對策。
建筑學開題報告3
1.課題名稱:
鋼筋混凝土多層、多跨框架軟件開發
2.項目研究背景:
所要編寫的結構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結構的設計,建筑指各種房屋及其附屬的構筑物。建筑結構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構件,即組成結構的單元如梁、板、柱等,連接而構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稱荷載)的平面或空間體系。
編寫算例使用建設部最新出臺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xx,該規范與原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j10-89相比,新增內容約占15%,有重大修訂的內容約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規范內容的部分約占50%,規范全面總結了原規范發布實施以來的實踐經驗,借鑒了國外先進標準技術。
3. 項目研究意義:
建筑中,結構是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經久耐用、節能節材、滿足建筑功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業化水平密切相關,對發展新技術。新材料,提高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由于結構計算牽扯的數學公式較多,并且所涉及的規范與標準很零碎。并且計算量非常之大,近年來,隨著經濟進一步發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緊張以及商業競爭的激烈化,更加劇了房屋設計的復雜性,許多多高層建筑不斷的被建造。這些建筑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從勞動量上,都客觀的需要計算機程序的輔助設計。這樣,結構軟件開發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棟建筑的'結構設計是否合理,主要取決于結構體系、結構布置、構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強度等級以及主要機構構造是否合理。這些問題已經正確解決,結構計算、施工圖的繪制、則是另令人辛苦的具體程序設計工作了,因此原來在學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將被運用到具體的程序代碼中去,精力就不僅集中在怎樣利用所學的結構知識來設計出做法,還要想到如何把這些做法用代碼來實現,
4.文獻研究概況
在不同類型的結構設計中有些內容是一樣的,做框架結構設計時關鍵是要減少漏項、減少差錯,計算機也是如此的。
建筑結構設計統一標準(gbj68-84) 該標準是為了合理地統一各類材料的建筑結構設計的基本原則,是制定工業與民用建筑結構荷載規范、鋼結構、薄壁型鋼結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木結構等設計規范以及地基基礎與建筑抗震等設計規范應遵守的準則,這些規范均應按本標準的要求制定相應的具體規定。制定其它土木工程結構設計規范時,可參照此標準規定的原則。本標準適用于建筑物(包括一般構筑物)的整個結構,以及組成結構的構件與基礎;適用于結構的使用階段,以及結構構件的制作、運輸與安裝等施工階段。
本標準引進了現代結構可靠性設計理論,采用以概率理論為基礎的極限狀態設計方法分析確定,即將各種影響結構可靠性的因素都視為隨機變量,使設計的概念與方法都建立在統計數學的基礎上,并以主要根據統計分析確定的失效概率來度量結構的可靠性,屬于概率設計法,這是設計思想上的重要演進。這也是當代國際上工程結構設計方法發展的總趨勢,而我國在設計規范(或標準)中采用概率極限狀態設計法是迄今為止采用最廣泛的國家。
建筑學開題報告4
建筑是人類最早的生產活動之一,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而形成發展的。由于經濟的發展、土地的減少,現代建筑趨向于多高層建筑,而砌體結構存在自重大、砌筑工作相當繁重、抗拉抗彎性能低、粘土磚用量很大,往往占用農田,影響農業生產等缺點,現代建筑多采用框架結構、框剪結構、框筒結構等結構體系。而框架結構是多高層建筑的一種主要結構形式。框架結構有鋼筋混凝土框架和鋼框架,而鋼筋混凝土框架在教育建筑中較為常用。隨著建筑行業迅速發展,我國混凝土行業已與世界混凝土技術進程同步。從干性混凝土到大流動性混凝土,再到混凝土建筑砌塊。高強混凝土,混凝土外加劑發展,各種性能更優混凝土,綠色混凝土發展,混凝土行業前景一片光明。混凝土的各種優越性已充分體現。框架結構內部可用輕型材料分隔,許多輕型、隔熱、隔音材料不斷出現,綠色建材不斷涌現。
框架結構由梁、柱構件通過節點連接構成。按施工方法的不同,框架結構可分為現澆式、裝配式和裝配整體式三種。在地震區,多采用梁、柱、板全現澆或梁柱現澆、板預制的方案;在非地震區,有時可采用梁、柱、板均預制的方案。
在豎向荷載和水平荷載作用下,框架結構各構件將產生內力和變形。水平荷載作用下框架結構的側移限值通常控制梁、柱截面尺寸。框架結構的側移一般由兩部分組成:由水平力引起的樓層剪力,使梁、柱構件產生彎曲變形,形成框架結構的整體剪切變形;由水平力引起的傾覆力矩,使框架柱產生軸向框架結構的變形,形成框架結構的整體彎曲變形。當框架結構房屋的層數不多時,其側移主要表現為整體剪切變形,整體彎曲變形的影響很小。
我的畢業設計是做框架結構,需要對該結構具有較為深入的了解。該辦公樓的建筑要求設計4200平米左右,四層。建筑設計要求建筑物功能分區合理,房間布置適宜,滿足各項使用功能要求;結構設計要求結構布置合理,構件設計安全經濟合理。
一、框架結構體系的特點:
1結構自重較輕。
2建筑立面容易處理。
3計算理論比較成熟。
4設計時要控制高寬比。
5建筑平面布置靈活,能獲得較大空間空間,也可按需要做成小房間。
6整體側向剛度較小,水平荷載作用下側移較大,有時候影響正常使用。
二、框架結構體系選擇的因素及適用范圍:
1考慮建筑功能的要求。例如多層建筑空間大、平面布置靈活時。
2考慮建筑高度和高寬比、抗震設防類別、抗震設防烈度、場地條件等因素。
3非抗震設計時用于多層及高層建筑。抗震設計時一般情況下框架結構多用多層及小高層建筑。
4框架結構體系是介于砌體結構與框架-剪力墻結構之間的可選結構體系。框架結構設計應符合安全適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方便施工的原則。
5框架結構由于其抗側剛度較差,因此在地震區不宜設計較高的框架結構。在7度設防區,對于一般民用建筑,層數不宜超過7層,總高度不宜超過28米。在8度設防區,層數不宜超過5層,總高度不宜超過20米。超過以上數據時雖然計算指標均滿足規范要求,但是不經濟。
三、框架結構結構布置原則:
1結構平面形狀和立面體型宜簡單、規則,使各部分均勻對稱,減少結構產生扭轉的可能性。
2控制結構高寬比,以減少水平荷載下的側移。
3盡量統一柱網及層高,以減少構件種類規格,簡化設計及施工。
4廠房的總長度宜控制在最大溫度伸縮縫間距內,當廠房長度超過規定值時,可設伸縮縫將廠房分成若干溫度區段。
四、框架結構的承重方案:
根據承重框架布置方向的不同,框架承重體系可分為:
1橫向框架承重方案:在橫向上布置主梁,在縱向上設置聯系梁。樓板支撐在橫向框架上,樓面豎向荷載傳給橫向框架主梁。由于橫向框架跨數較少,主梁沿框架橫向布置有利于增加房屋橫向抗側移剛度。由于豎向荷載主要通過橫梁傳遞,所以縱向聯系梁往往截面尺寸較大,對于給定的凈空要求使結構層高增加。
2縱向框架承重方案:在縱向上布置框架主梁,在橫向上布置聯系梁。樓面的豎向荷載主要沿縱向傳遞。由于聯系梁截面尺寸較小,這樣對于大空間房屋,凈空較大,房屋布置靈活。不利的一面是進深尺寸受到板長度的限制,同時房屋的橫向剛度較小。(責任編輯:1011)
3縱橫向框架混合承重方案:框架在縱橫兩個方向上均布置主梁。樓板的豎向荷載沿兩個方向傳遞。柱網較小的現澆樓蓋,樓板可以不設井字梁直接支撐在框架主梁上。由于這種方案沿兩個方向傳力,因此各桿件受力較均勻,整體性也較好,通常按空間框架體系來進行內力分析。
五、變形縫的設置。
在框架結構總體布置中,考慮到沉降、溫度變化和體型復雜對結構的不利影響,可用沉降縫、伸縮縫和防震縫將結構分成若干獨立的部分。框架結構設縫后,給建筑、結構和設備的設計和施工帶來一定的困難,基礎防水也不容易處理.因此,目前的總趨勢是避免設縫,并從整體布置或構造上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減小沉降、復雜溫度變化或體型復雜造成的不利影響。當必須設縫時,應將框架結構劃分為獨立的結構單元。
該畢業設計是綜合應用我們四年來所學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技術知識來解決具體的土木工程問題,使我能夠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比較獨立地完成辦公樓的設計,可以熟悉相關的設計規范、手冊、標準圖集,掌握AutoCAD、Office、PKPM等辦公軟件技術,為我以后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六、參考文獻:
[1]梁興文史慶軒主編《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指導》科學出版社出版
[2]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建筑科學院主編《建筑設計資料集》(1~10)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年
[3]《現行建筑設計規范大全》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發行20xx年
[4]黎志偉編著《辦公空間設計與實物》廣東科技出版社
[5]周果行編著《房屋結構畢業設計指南》中國工業出版社20xx年
[6]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xx)
[7]武勇劉麗主編《辦公建筑》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xx年
[8]許安之艾志剛主編《高層辦公綜合建筑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77年
[9]張頤譯《辦公空間設計秘訣》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0]張述勇《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畢業設計知道》地震出版社
[11]鄭凌編著《高層寫字樓建筑策劃》機械工業出版社
[12]《基礎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3]《房屋建筑學》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2000年
[14]《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與計算》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年
[15]《屋面建筑構造》江蘇省建筑配件標準圖集蘇J9503
2.本課題要研究或解決的問題和擬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徑)(責任編輯:1011)
框架結構一般有按空間結構分析和簡化成平面結構分析兩種方法。在計算機未普及的時候,當層數和結構跨數較多時,一般采用分層分析法、反彎點法、D值法等近似的分析方法;在現在,框架結構分析時更多的是根據結構力學位移法的基本原理編制電算程序,由計算機直接求出結構的變形、內力,以至各截面的配筋。由于目前計算機內存和運算速度已經滿足結構計算的需要,因此在電算程序中一般是按空間結構進行分析。
但是在初步設計階段,為確定結構布置方案或估算構件截面尺寸,還是需要采用一些簡單的近似計算方法,以求既快由省地解決問題。另外,近似的手算方法雖然計算精度較差,但概念明確,能夠直觀地反映結構地受力特點,因此,工程設計也常利用手算的結果來定性地校核判斷電算結果地合理性。
結構設計首先要進行平面布置及荷載計算,然后對基礎、框架結構、樓梯等進行設計,使之滿足結構規范、抗震規范、辦公樓建筑設計規范等相關規范,利用PKPM和手算相結合,最后用計算機繪制出圖紙。
做為一個土木工程的本科畢業生,畢業設計是考驗一個學生在大學四年所學的知識。在做畢業設計時能把以前所學的知識系統地聯系起來,以前零碎地,,不太注意的知識點多會加深記憶。所以畢業設計是對一個學生來所是很重要的,要提高重視。
本畢業設計課題工作進度計劃:
20xx年1月18日~2月25日---熟悉畢業設計課題、收集相關資料;
20xx年2月26日~3月9日---畢業實習;
20xx年3月12日~3月16日---開題報告;
20xx年3月19日~4月6日---確定建筑方案,建筑施工圖設計
20xx年4月9日~5月11日---結構計算(手算);
20xx年5月14日~5月25日---結構計算(電算)、出完整的施工圖;
20xx年5月28日~6月1日---資料整理、裝訂。
建筑學開題報告5
研究背景:
美術館顧名思義,是用來承擔展覽、收藏、研究等功能的承載體,而美術事業,其實質意義上是一種探究藝術真諦和審美的學科,所以對于觀賞有著舉足輕重作用的照明系統是整個設計的重中之重。無論是自然光源還是人工光源,首先沒有光我們就沒有觀賞的可能;其次,它決定了一幅作品的立體感、質感和輪廓形態;最關鍵的是它能夠給控制美術作品的基調、氣氛和意境,成功地二次塑造建筑空間。
從光的物理學角度來看,它的照度是否均勻,它的色溫的平衡,以及它的顯色性都極大地影響著美術作品的色彩質量。采光的均勻照度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采光來決定;而人工照明就要極其注意色溫和顯色性,必要的時候會在構造設計上做相應的處理。
人工照明是無法和自然光相比擬的,不管是從眼睛的舒適感,最大程度地還原作品的真實面貌,甚至是能源的優化的角度,我們首選的一定是自然光,同時自然光還能將觀者和作品之間的關系自然拉近,當然也有報告顯示在自然光條件下, 展品顏色衰減,有機物質腐化,而且自然光具有較大的可變性,受一天中不同時間、地點、天氣變化和照射環境的影響,不夠穩定。
更具體地說,自然采光可以分為4種類型:天頂采光、側頂采光、側窗采光和高側窗采光。天頂采光提供了均勻的照度,降低了明暗對比,同時獲得了最大的展覽面積,但同時又不能再墻面形成均勻的垂直照度,有時還伴有眩光和反光燈不良反應。側頂采光照度更均勻,基本不會眩光,但是主要應用于小型頂棚,受到建筑造型的限制。側窗采光容易引起眩光,但卻和場地景色相互呼應。高側窗采光光線充足,主要也是和造型相聯系。
而人工照明系統,靈活自由、易于調整,從而創造各種照明效果,但是由于射程較短,照度和均勻性在短距離內的明顯變化會造成對于作品的心理距離,同時由于太依靠電力系統,一旦電力故障,會引起很大的麻煩。
鑒于兩種照明系統各自都有優點和缺點,所以本次設計更傾向于二者集合的集合照明系統,取長補短,以自然采光為主要光源,同時在需要的時間和地點(位置)輔以人工光源照明的系統。分析自然光的組成部分,然后成功地加以控制,通過阻擋、提取、過濾等方法對自然采光二次設計,同時加上適當的人工輔助燈源。所以本次設計也將以本人在工作室參加的愛濤美術館為實證研究對象,在此次設計中本人將通過對自然采光窗口的控制來控制自然光系統同時通過大量的計算在適當的位置加上輔助光源,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統。
研究目的:
本次設計通過分析美術館的優秀作品的光系統,結合采光分析軟件,例如ecotect analysis等等,力圖在美術館的采光的角度完成一整個最適合和優化的光系統,也希望能為以后的美術館設計的照明系統設計提供一定的借鑒。
研究對象:
1、 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光的原理和組成部分,結合日照分析軟件,對自然照明系統的精確定位是這個設計的重點。
2、 在初步計算結果的基礎上進行人工輔助系統的設計,最終相輔相成,形成一個完美的光系統
研究方法:
1、 調研法:通過對南京、上海及周邊地區美術館的調研,收集采光洞口的詳細信息,
包括位置、面積,方向等等,進行分析取樣。
2、 文獻綜述法:對國內外的美術館采光系統進展進行整理和總結,歸納出現有的采
光系統的特點、優勢及不足。
3、 軟件計算法:通過日照分析軟件的精確控制,對整個設計進行不斷調整,最大可能地實現優化。
研究步驟及時間安排:
第一階段 研讀文獻成果,收集資料 20xx/11—20xx/01
第二階段 建立設計基本框架 20xx/02
第三階段 按框架基本完成設計內容 20xx/03—05
第四階段 修改、整理、檢查、答辯 20xx/06
建筑學開題報告6
1、課題來源
1.1內容
本次規劃設計用地位于重慶市永川區光彩大道368號,總用地面積約1100畝。其中現有校園用地面積約700畝,新征用地約400畝。
使用對象主要為在校學生和教職工人員,其中規劃校園遠期辦學規模為18000人左右,規劃校園遠期教職工人數到1200人左右。學院遠期規劃為建筑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建筑管理學院、電氣信息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人文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國際交流學院、外國語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十個學院組成。 因此應有供滿足教學、辦公、餐飲、住宿、體育、閱覽等多種不同功能需求的區域空間。如何結合地形處理好不同功能需求上的矛盾,同時充分解決好老校區的舊建筑改造及更新與新建片區的建筑達到總體協調融洽關系,整合建筑內外空間,讓不同年代的建筑生動的融合在一起,從而創造出生動而舒適的校園環境,將是本設計要重點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2、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2.1研究目的
該課題重在建設一個 “具有新時代特色的一流校園”。讓學校成為學生生活的家園、精神的樂園。樹立“厚德、博學、求是、創新”的辦學理念,質量立校,特色興校,培養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做出應有的貢獻。創建可持續發展的校區,探求適應本地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特征,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2.2研究意義
通過本課題的設計與研究,力求提供一個可以適應國際化先進教學方式的教學空間。提供一個還可以為周邊人群服務的社會型校園。同時,通過深入的實地考察與調研分析、相關資料的檢索與利用,以及隨著方案的不斷深化,我們將觸到有關學校設計的新理念、新知識、新方法,不但可以運用和發揮所學理論,而且將會大大拓展我們的知識層面和完善知識結構、提高設計能力、表現技法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另外,通過該課題的綜合性訓練也將為走上工作崗位后盡快適應實際工作需要打下良好基礎。
3、國內外研究現狀
3.1歐美大學校園規劃現狀
歐洲和美國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其校園規劃設計方面歷來也有較多的理論與實踐。二戰后,其在大學校園的功能布局,形態組合,空間關系,環境營建等理論方面有了更新和完善。
3.1.1校園形態集中化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學科的綜合交叉,學科間的信息交流成為現代教育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物質環境提出了要求,即創造一個空間網絡和服務系統為各個學科領域的交流提供機會和場所。集中型校園不受專業學科的限制,使校園在功能和空間上緊密聯系從而形成了統一的的完整體系,這是與高等教育發展綜合化相適適應的。另一方面,建筑技術的發展也給集中布局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3.1.2功能建筑綜合化
當代高等教育的發展使大學本身成了一個高度組織化的綜合體,校園中的一切活動,都成了教育過程中相互滲透、不可缺少的因素,難以簡單地區分。物質環境的設計應通過精心的布局與設計鼓勵人們能無拘束的接觸與交往,在建筑空間與人的活動間建立起自然而協調的聯系。
3.1.3校園空間的靈活化多樣化
現代高等學校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機體,其物質設施都有較長的技術壽命,而它提供的功能壽命卻相對的短得多。學校發展的不確定性,要求學校的物質環境技能提供目前所需要的功能,又能適應將來的擴展,滿足新的需求。因此,校園規劃設計具有較大靈活性,不但建筑單體要有充分的靈活性,如格網型,魚脊型的建筑組合,更重要的是總體結構上的靈活性,如線型、網格型、分子型、輻射型,這幾種發展規劃的主要類型在總體結構上有相當的靈活性,且創造了多種校園空間環境。
3.2國內大學校園規劃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3.2.1規劃建設速度與品質之間存在矛盾
超常速度建設超大規模校園是當前大學校園建設的突出特點。短期大規模的擴張,使許多大學的管理者對于大學未來的發展方向缺乏清晰的認識,對新校區的定位容量和運作特點 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設計人員創作的空間、機會極度壓縮,使設計方案批量生產,重復使用,缺乏方案經濟比較。建設周期短,難以保證校園環境的品質。
3.2.2空間尺度超常,校園功能分區盲目,彼此分離,相互孤立
某些大學校園規劃布局盲目地沿用傳統的功能分區模式將校內各個功能沿平面展開,造成尺度失真,因而出現相關院系聯系不密切,教學區、學生宿舍區、體育運動區之間距離遠,彼此分離,相互孤立。對科研機構區、后勤服務區的忽視,不利于其與社會保持方便的聯系,并且造成了大學校園土地的浪費。
3.2.3過分注重形象氣派,求大求新,忽略了經濟適用的原則
過分講究二維平面構圖形式,追求平面軸線和形體視覺效果忽視環境場所與校園特色的創造,而追求所謂“門臉”形象,普遍追求大空間、大軸線,而忽視了校園使用主題師生的交流活動需要,學生和教師在其中活動,感覺并不舒服,這與校園環境空間所需要的安寧、親切、宜人的氛圍相悖。而正是它們構成校園文化的主要空間場所,是體現校園特色的基本載體。更有些構成式大學校園注重校園的終極狀態,卻忽視了校園的時間因素與變化的不確定性,企圖做到“一勞永逸”,缺乏彈性發 展的可能,從而限制了校園的持續發展。不夠重視建筑群的圍合界面、院落空間層次、環境場所的氛圍營造。
3.2.4忽視環境場所要素與校園特色的創造
在新校園建設中往往對原有生態保護利用不足,山地,林地,水泊等,忽視建筑與景觀環境的整合及持續的營造,規劃中難以顧及校園在節約、實用、人文、審美等方面的調適。
4、研究的主要內容及成果形式
4.1主要內容
4.2技術要求
4.3成果形式
最后的成果展示,我們首先要完成任務書所要求的所有圖紙和文本,并且充分把我們所想所做的,從設計的最初階段包括場地的調研、現狀分析、功能分析、空間分析到我們的設計理念如何的產生、轉變、衍生、最后的確立和對我們的方案所做的闡述完全表達出來。對于我們的方案最后成果,希望它不只是一摞圖紙,更多的是可以讓我們所想要表達的東西可以生動的展現出來。
5、研究方法
5.1對校園規劃前期調查
在地形圖和實地勘察的基礎上充分認識本次設計的地形、交通、周邊環境和已有建筑。按照功能需要劃分功能分區,制定擴建建筑面積表。認真考慮相關因素對本次設計的影響,對已有建筑空間進行解析,總結建筑空間特征和歷史文脈,確定設計入手角度:
5.1.1.尊重自然,結合地域特色
根據用地現狀的地形特點,盡可能利用現有豐富的水系和山形綠背,遵循因地就勢的原則,尊重環境,保護生態敏感區,保留原始地景,營造出青山綠水環繞的校園景色,同時滿足校園規劃中所需的功能要求和豐富的空間關系。
5.1.2.人性設計,適宜空間尺度
強調適宜校園的人性尺度與空問,追求自然景觀和生態風貌,以蜿蜒崎嶇的小徑、自然流暢的水系、移步易景的空間塑造人性化、適宜空間尺度下的校園風貌。
5.1.3.與時俱進,堅持文脈延續
建筑單體設計與空間環境塑造都講究時代性與歷史感并存。校園不僅要與時俱進,突顯個性,還要體現豐富的人文氣息,延續原有校園建筑的主體風格與歷史文脈,孕育健康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5.1.4.整體規劃,長遠發展
實施分期建設,長遠規劃與發展,對整個校園規劃進行整體考慮,以循序漸進的發展模式行成良性循環、滾動開發的機制。
5.2總結校園規劃期望目標
5.2.1.能夠促進周邊區位繁榮,推動經濟的發展。
5.2.2.在設計上應采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使其營造國際化的教學環境。
5.2.3.提高本地區的建筑形象,優化周邊的整體環境,使規劃不僅滿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而且力求其合理化及實用性,提供使用者創造優美的休息環境。
5.2.4.將學校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高度統一,建設成具有高品質教學環境。針對規劃地塊控制性規劃要求,營造具有“高品質教學環境,居民學生一家親”的新型校區。圍繞人性化(易達、舒適、安全、衛生、美觀、經濟)、生態化、現代化等宗旨,從總體布局、公建設施配置、交通組織與道路場地設計、綠化設計、與無障礙設計、等多角度、全方位統籌兼顧,建立有機聯系,系統解決設計中的復雜矛盾。
5.3擬在設計過程運用的手法
當代的建筑規劃設計亟需要創新的手法,在校園規劃中,我們不僅要在原有的規劃中突破創新,同時也要讓新建區和舊校區達到高度的統一,建筑規劃設計的方法不是單一存在,而是多種方法的相互融合。如,功能和形式的結合考慮,環境和空間的相呼應,流線組織和功能的滿足等。設計工作也要做到從粗到細,從局部到整體再回歸于局部,深入推敲。
5.4采用的設計工具
設計的初期階段以手繪草圖為主、借助計算機進行整體分析研究,優化設計:包括Sketch Up 方案草圖分析和建模的模型分析;繪制正式圖的階段,用計算機完成全套圖紙:包括 CAD繪制線形圖、Sketch Up建模及渲染效果圖、PhotoShop的后期處理。如果條件允許,將做適當比例的沙盤模型。
6、研究進度與步驟
第1周3.3~3.9
開題準備與論證。熟悉設計課題的內容與要求。查閱相關資料。
第2周3.10~3.16
開題報告。
第3~4周3.17~3.30
針對畢業設計題目進行調研實習。撰寫調研報告。對基地環境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形成初步的構思方案(包括場地設計與總體布置)。
第5~6周3.31~4.13
設計一草階段。期間主要是加強對環境體量、功能的設計分析,用手繪的形式勾勒出校園規劃總平面圖。繪出一草,并進行過程的階段性答辯。
第7~8周4.14~4.27
設計的二草階段。在一草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協調相關專業之間的關系,用計算機與模型對建筑的形式進一步完善。
第9~10周4.28~5.11
設計的三草階段。主要加強細部設計內容,并將各專業的協調內容(如結構和設備布置)納入到細部設計中。
第11~12周5.12~5.25
繪制正式圖階段。采用計算機完成全套圖紙,提高計算機的繪圖能力,以便適應今后實際工作的需要。使用CAD完成平面的繪制工作完成建模和渲染,最后利用Photoshop完成后期處理
第13周 5.25~6.1
交圖,準備畢業答辯。撰寫3000字左右的設計說明書及完成畢業論文,并配有相關的內容摘要及外文翻譯。
第14~15周 6.2~6.15
進行最后的畢業答辯。
7、現有條件及需采取的措施
學院現有的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學生公寓、食堂、體育場等教育教學基礎設施,僅能勉強滿足師生的基本學習工作生活需要。同時,由于條件限制,現有校園存在以下問題:
7.1.部分建筑老舊,使用不便,難以滿足功能要求,亟待更新。
7.2.由于地形限制,部分地塊豎向處理不當。
7.3.建筑分期建設時未考慮風貌統一,建筑文脈不清晰。
建筑學開題報告7
摘要:BIM (建筑信息模型) 是當前建筑行業中一種新興的技術, 其從問世至今, 受到了建筑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 BIM技術的應用, 從開發、規劃、設計、施工等各個方面影響著建筑工程管理。隨著BIM技術應用的不斷推廣, 其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也不斷顯現出來, 基于此, 本文總結了BIM技術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優勢, 分析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探討了BIM技術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應用。
關鍵詞:建筑工程; BIM; 安全管理; 措施;
引言
隨著建筑工程技術的不斷提升, 各類超高層、異形結構等建筑受到了國內城市的廣泛歡迎, 然而這類建筑也給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BIM技術因其具備可視化、動態化、協調性、模擬性等優勢特征, 其對建筑項目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相比于以往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應用BIM技術能夠促使項目管理人們能夠及時直觀的發現施工現場的安全隱患, 并及時排查整改安全隱患, 確保建筑施工安全。此外, 應用BIM技術, 項目施工安全管理人員可以借助三維動態進行安全技術交底、安全告知、安全警示等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有利于現場施工人員更加形象的了解施工過程的安全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由此可見, 研究BIM技術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BIM技術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優勢
1—1 可視性
BIM技術的應用可以提升建筑的可視化水平, 三維建筑信息模型中包含著建筑全面的物理信息和功能信息, 在建筑施工過程中, 利用BIM模型, 能夠方便的提取出所需的信息, 這對現場安全布置, 各類防護搭設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1—2 模擬化
BIM技術可以對建筑的地質環境、裂縫、沉降等進行模擬, 進而對建筑結構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 提升建筑的穩定性。BIM為建筑質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指導, 不同類型建筑系統發揮了各自的建筑運行功能。在建筑項目施工前, BIM可以對存在危險性的工作進行模擬實驗, 例如深基坑支護施工、腳手架搭設、懸挑架搭設、吊籃施工等, 從而確定最佳施工方案。
1—3 優化性
建筑工程項目的建設過程是一個不斷完善優化的過程。BIM模型提供了建筑物的實際存在的信息, 包括幾何信息、物理信息等, 利用BIM模型對建筑物進行可視化展示、協調、模擬以及優化后, 從而有利于優化管理決策。
2、BIM技術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 管理人員的技術水平有待提升
BIM技術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應用對施工項目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然而, 當前建筑企業這方面的人才比較欠缺, 一些年齡偏大的安全管理人員思想比較保守, 對新技術的應用顯得不適應, 導致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受到一定的限制。一些建筑單位重視BIM技術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應用, 也因企業管理人員專業技術能力的欠缺而深受阻礙。
2—2 建筑現場安全管理技術設備有待提升
BIM技術在歐美發達國家已經很早應用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 并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應用效果。我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研究起步晚, 安全管理工作的投入少, 安全管理相關的技術和設備相對落后, 安全管理專業人才欠缺, 這也導致BIM技術的一些安全管理功能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3、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BIM技術的運用
3—1 建立施工安全指標
隨著BIM技術在建筑工程項目施工管理應用的不斷深入, 想要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充分發揮BIM技術的優勢, 首先要建立建筑施工安全技術指標, 實現對建筑生命周期的精確預算統計, 通過對數據的準確計算和分析, 確保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按照既定的計劃實施;同時, 通過對建筑生命周期的精確統計, 能夠為建筑施工安全的指標評估提供準確有效的數據。因此, 建立基于BIM的施工安全指標, 在建筑項目實際施工過程中, 能夠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理論與安全管理實踐操作相結合, 促進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順利、有序的進行, 確保建筑項目施工階段順利、安全、高效的完成。
3—2 施工方案防護性能的確立
在建筑施工過程中, 可以利用BIM確立施工方案防護性能, 該項任務是建筑施工中不能忽視的重要部分, 關系著施工現場的安全, 施工方案防護性能的確立, 是BIM技術在建筑施工中的重要作用之一。只有使用BIM技術, 對施工方案防護性能進行確立, 達到施工現場安全管理的高強度指標, 才能真正切實保障施工安全, 確保施工的順利進行。如圖1所示, 利用BIM對建筑支模體系進行驗算, 確保支撐方案的安全合理性。可見, 在現代化建筑的施工中, 使用BIM技術確立施工方案防護性能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 在使用BIM技術的過程中, 應該做好對建筑工程施工的長期研究, 綜合考慮各項施工因素, 包括項目所在地的氣候特點, 天氣變化、地質條件、人工、材料的市場情況等各項因素, 使得BIM技術能夠在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中真正發揮防護作用。除此之外, 在研究BIM技術在建筑安全防護管理的過程中, 還應該考慮在施工周期中的各個施工環節。一般情況下, 建筑安全周期可以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工程設計階段、工程施工準備階段、工程施工階段、工程運行階段。
3—3 實現對建筑工程的安全檢查
BIM技術還能夠應用于高層建筑項目的安全檢查中, 通過BIM平臺, 對高層建筑施工的工藝操作進行模擬, 通過平臺對各個環節進行分析以及信息的整合, 然后利用BIM技術參數化、可視化的功能, 建立高層建筑進行安全檢查模型, 及時發現安全隱患, 并通過隱患的分析制定相應的應對方案, 實現施工的安全進行, 降低安全事故的發生率。
3—4 實現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協同、質量的管理
在建筑施工過程中, BIM技術主要用于現場的施工管理, 將現場的質量與安全問題直接反饋給施工管理人員, 以便及時得到處理, 提高建筑施工質量, 減低安全事故的發生率。在實際應用中, 首先登錄BIM應用界面, 然后將施工現場的相關照片傳輸至BIM應用中, 填好相應的選項, 包括項目名稱、軸線等具體參數。利用BIM移動終端采集現場數據, 實現建筑施工安全與質量的協同管理, 將現場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和質量缺陷以數據的形式傳輸至BIM應用中, 然后將這些數據關聯至BIM模型, 利用BIM可視化的功能, 對現場問題進行研究。這樣一來, 施工管理人員能夠及時準確的發現現場的安全隱患及質量問題, 并進行精確的定位, 實現施工全過程的動態管理, 保證施工的安全進行。
3—5 運用BIM技術進行安全培訓
在傳統的安全培訓中, 內容主要是在于提高施工人員的安全意識, 對于真正的安全隱患以及安全隱患的消除方法提到的比較少, 口號多于實際, 并且培訓方法單一, 這種方法進行培訓受到的效果微乎其微。后來在安全培訓中增加了信息技術的使用, 使得安全培訓更加形象化, 但是仍然缺乏數據, 實際應用性比較差, 長此以往就造成了安全培訓的流程化。如上所述, BIM技術具有可視化的特點, 因此, 可以在建筑施工中通過模型的建立查看施工現場的動態變化, 了解現場信息, 排除施工安全問題。利用BIM技術, 還可以創建安全內容數據, 有安全培訓數據的人員可以學習新的施工方案, 新機械的操作方法等, 通過這種形式的學習, 大大提高了相關施工人員的技術水準, 提高操作的規范性, 安全施工培訓才能達到預估的水準, 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率。
4、結束語
目前, 我國的經濟、技術都處于發展階段, 極大的促進我國建筑業的發展, 同樣的建筑行業的發展也推動著我國經濟建設。所以, 建筑工程的優良管理, 能夠促進建筑行業的有序健康發展, 同時還可以促進新興技術的研發。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過程中, BIM技術可以對施工現場進行全局掌控, 了解施工現場的安全隱患, 及時調整施工方案, 控制現場的施工安全。所以, 在建筑施工過程中, 首先要推廣BIM技術的使用, 其次, 管理人員要掌握BIM技術的應用技巧, 通過BIM技術的使用, 提高施工現場的安全性, 強化施工質量, 保障建筑業在發展上開辟新高度。
建筑學開題報告8
1.課題名稱:鋼筋混凝土多層、多跨框架軟件開發
2.項目研究背景:
所要編寫的結構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結構的設計,建筑指各種房屋及其附屬的構筑物。建筑結構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構件,即組成結構的單元如梁、板、柱等,連接而構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稱荷載)的平面或空間體系。編寫算例使用建設部最新出臺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xx,該規范與原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J10-89相比,新增內容約占15%,有重大修訂的內容約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規范內容的部分約占50%,規范全面總結了原規范發布實施以來的實踐經驗,借鑒了國外先進標準技術。
3. 項目研究意義:
建筑中,結構是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經久耐用、節能節材、滿足建筑功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業化水平密切相關,對發展新技術。新材料,提高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由于結構計算牽扯的數學公式較多,并且所涉及的規范和標準很零碎。并且計算量非常之大,近年來,隨著經濟進一步發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緊張以及商業競爭的激烈化,更加劇了房屋設計的復雜性,許多多高層建筑不斷的被建造。這些建筑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從勞動量上,都客觀的需要計算機程序的輔助設計。這樣,結構軟件開發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棟建筑的結構設計是否合理,主要取決于結構體系、結構布置、構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強度等級以及主要機構構造是否合理。這些問題已經正確解決,結構計算、施工圖的繪制、則是另令人辛苦的具體程序設計工作了,因此原來在學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將被運用到具體的程序代碼中去,精力就不僅集中在怎樣利用所學的結構知識來設計出做法,還要想到如何把這些做法用代碼來實現,
4.文獻研究概況
在不同類型的結構設計中有些內容是一樣的,做框架結構設計時關鍵是要減少漏項、減少差錯,計算機也是如此的。關鍵詞:開題報告范文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范文
開題報告填寫要求
1.開題報告作為畢業設計(論文)答辯委員會對學生答辯資格審查的依據材料之一。此報告應在指導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在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前期內完成,經指導教師簽署意見及教研室審查后生效;
2.開題報告內容必須用黑墨水筆工整書寫或按教務處統一設計的電子文檔標準格式(可從教務處網址上下載)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紙上后剪貼,完成后應及時交給指導教師簽署意見;
【建筑學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建筑學開題報告06-29
建筑學開題報告06-29
建筑學開題報告范文06-17
教育開題報告開題報告03-25
開題報告的撰寫方法開題報告的撰寫方法08-23
建筑學生的實習報告04-13
建筑學實習報告11-11
建筑學生實習報告04-09
建筑學的實習報告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