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行美文
暑假的中間幾天,正是天最熱的時候,我陪同父母,還有小孩回了一趟老家。與其說是回家看看,不如說是一場旅行。
摩托車是這次回家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說實在的,我覺得摩托車對于山村來說是非常適用的工具。婉轉曲折的山路于許多汽車及開車的來說是一項挑戰,而摩托車就游刃有余了。
從鎮里到鄉里是騎摩托回去的,一路上是撲鼻的清新和映眼的翠綠,耳畔的山風糅合著蟬鳴,路邊時而躍現的山泉水滲流著甘洌。一路上,父親和我講著當年修路的故事,我的爺爺是這條不長但有眾多彎道的山路的一名負責人,他沉穩持重,很有聲望。然而,由于醫療條件的缺乏,爺爺英年早逝。這條路竣工之時,他已病重。通車的那天,爺爺拖著我爸艱難地爬上屋后的山坡張望。爺爺說過什么已不太清晰,但那滿眼的希望永遠印刻在我爸的心中。
這條16公里的山路也曾是我爸那輩人拼搏翻越的路,多數時候是挑著重擔步行的。后來,很多人從這條路走出,成為外出務工、建設城市的一員。到我的時候,這條路似乎是那需要跳出的“龍門”,從雪峰山深處的中學進入鎮里的高中,再去往省城的大學,再到工作的城市……
現在這條路已經鋪上水泥,成為了聯結故鄉的穿梭在崇山峻嶺中的飄帶。盡管工作后回家的時間愈發減少,但每年都會回家幾天。
除了這段路采用了摩托車的交通方式,老家很多地方的路都可以且適用騎行。去往深山游玩,爬上山峰觀景,來到河邊抓魚等,摩托車均是絕佳的'方式;丶叶潭處滋鞎r間,還曾和父親去過一處修建于上世紀60年代的深山水庫,盡管已經荒蕪,但卻是那一代人拼搏的見證。
這次回家另一個重大的感觸就是田地的荒廢。雖說山里的水稻田面積小,還多是半山坡上的梯田,種田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但如今這樣大面積的撂荒還是讓人吃驚的。
記得小時候家家戶戶都會繞著稻田和菜地轉,吃的米和蔬菜都是自家田地里產的,肉和禽也多半是自養。人們多半過著自給自足、怡然得樂的日子。從不需要擔心視食品的安全問題,連水果都是自家種的黃瓜、高粱、涼薯等。
當然那時蒔田和打禾都是件苦差事,雖然我常常是個“幸運兒”,但父母每天曬得黝黑的臉龐和滿是汗漬的衣服告訴我那“粒粒皆辛苦”的涵義。
現在不僅梯田荒了,那些河邊低洼處的田也已無人耕種。在那時,這些田地因離家近、水豐沛、土肥沃而是人們眼中的“好田”呢。
正在我納悶人們的糧食和蔬果怎么解決時,馬路上悠揚的“賣菜呢,賣肉呢,賣西瓜、桃子呢……”喇叭聲“駕”著面包車絕塵而來。車子一停下來,那些嬸嬸們、小孩們就一擁而上,大有洗劫一空的架勢。
是的,在市場化蓬勃發展的時代,種地已經在資本的助推下走向了職業化,糧食低廉的價格早已淹沒了山村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有個大伯舉了個鮮活的例子,他家有3畝多點地,一年下來,累死累活能打3000斤不到的谷子,那是需要許多人力物力精力才能取得的收獲,折算成現金也就是4、5千塊錢。而現在外出打工,或者就在附近務工,可能一個月就能掙這么多錢。相比之下,種田絕對是吃力不討好的事。而且現在的年輕人多不在家,留守的老人和小孩也已力不從心。
偶爾有些依舊耕種的田地,多半是那些認為“還是自家種的好”的人閑暇時的“副業”。
這或許就是時代發展留下的“倒影”。
盡管回家的行程常常很短,但每一次我都會去山中的小溪游玩,因為那兒有許多兒時的歡樂,守護著這份歡樂的是那些可愛的精靈。
最先想說的是“小娃娃魚”,顯然不是大鯢,但據說也常在夏日的雨后發出嬰兒般啼哭的聲音。我想應該是小鯢或者蠑螈的一種,但可惜我沒有學生物專業,也自覺不必辨別得那么清晰,就當它是“娃娃魚”吧,這樣挺好!在那清澈的小溪里,清甜歡快的溪水中就能找到這種可愛的生物。翻開一些較大的石頭,常常能看到手指般大小的“小娃娃魚”藏在沙石或枯葉間,用手抓起來就能感受到它那黏黏的腳趾和濕滑的皮膚,寬扁的嘴巴和黑點般的小眼睛,全然一副“萌”樣。
然后就是石蛙,這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常是兒時的“戰利品”。石蛙也是夏日傍晚或者雨后的重要“樂手”,發出“??”的渾厚聲響,而另一種叫“鴨蛙”的則會發出鴨子般“嘎嘎”的聲音,再加上樹林里的蟬鳴,風拂過樹梢的聲音以及水流的“叮咚”……宛如一場交響樂。
小溪里的魚是另一種讓人流連的精靈,不管是釣魚還是網魚都曾給童年染上繽紛的色彩,F在每年回去也會去釣釣魚,不在吃,而在于那份靜謐的感覺。
除了這些小動物,還有山里的那些野果,“五皮子”、獼猴桃、“八月炸”等都是令人心動的美味。我常說,那些是我吃過的味道最好的水果。
我常想,為何這些深山里的生物如此引人入勝?當因其點綴著這一片幽靜的綠水青山吧!
【老家行美文】相關文章:
美文:老家08-08
老家的陽光-經典美文03-25
描寫老家的美文06-20
老家的磨坊美文欣賞06-21
老家的過門錢美文04-15
過年與老家-美文故事04-17
美文故事鑒賞:老家04-17
老家杏樹美文隨筆06-26
美文故事 -我的老家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