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蟋蟀美文欣賞
昨晚,與兒子走在村子里,因為已經是十點左右,街上納涼的人們都回了家里,沒有了一個人的影子,也沒有一輛車經過,按說,應該是寂靜無聲了吧?不是的,朋友,告訴你吧,有一萬個聲音在齊鳴!而且,遙相呼應,不絕于耳!那美妙的弦樂堪比天籟,更何況這盛大的交響樂空前絕后,以夜空為幕,地做大廳,每一個演奏者都隱蔽起來,讓人只問其聲,不見其人,讓人似乎置身于一個神秘,美妙的仙境里,仿佛天地間只剩下了這清純悅耳的弦琴聲……
回到家里,坐在門口的電腦前,回復著好友們的留言,那悠揚的琴聲仍然傳進我的耳膜,靜聽,似乎覺得有一個知音好友躲在黑暗處,在不停地用美妙的琴音呼喚我,傳給我一個愉悅的心情,那感覺真好啊!
朋友,你肯定以為我在夢游吧?不是的,不信的話,就請你今晚也走出房間,來到室外,親身聆聽那絕妙的仙樂,感知一下大自然帶給你的那份欣喜吧!
也許你猜到了,那隱匿起來的演奏家是蟋蟀,是的,蟋蟀。不知怎的,昨晚回復朋友們留言的時候,心里就有一種強烈的愿望,要用我笨拙的手,在鍵盤上敲出這小小的蟋蟀來。把他從幕后帶到臺前,亮相給大家,展一展他幾乎人人皆知的風姿。
說他人人皆知,恐怕一點也不過分吧。試問,我們有誰在小時候沒有抓過蛐蛐,斗過蟋蟀?盡管生活在遠離青草地的大城市,也一定從書上領略到他的盛名了吧?
法布爾的《昆蟲記》里,那么詳細生動的描繪了蟋蟀的特性,他的生活習性和歌唱天才,讓我一下子看的入了迷。但是,我卻更多地聯想到斗蛐蛐這種娛樂上來。
“斗蛐蛐,也即斗蟋蟀,亦稱“秋興”、“斗促織”,即用蟋蟀相斗取樂的娛樂活動。斗蟋蟀是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中國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國的藝術。蟋蟀從原先的聽其聲,發展到現在的觀其斗,從這一微小的側面,也反映了社會歷史的變化。至于斗蛐蛐這一活動起源于哪個朝代,至今仍沒有資料可以證明,但宋代朝野內外大興斗蟋蟀之風,并將“萬金之資付于一啄”,已有史料證明。清代比賽益發講究,蟋蟀要求無“四病”(仰頭、卷須、練牙、踢腿);外觀顏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黃”。蟋蟀相斗,要挑重量與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后特制的日菣草或馬尾鬃引斗,讓它們互相較量,幾經交鋒,敗的退卻,勝的張翅長鳴。舊時城鎮、集市,多有斗蟋蟀的賭場。總之,這項活動自興起之后,至今已有八九百年,始終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長興不衰。真正的蟋蟀名產地是山東齊魯大平原,而山東寧津縣的蟋蟀更是非同凡響,寧津種的蟋蟀頭大、項大、腿大、皮色好、體質強健、兇悍,有頑強的斗性、耐力。近些年來全國蟋蟀大賽中,寧津種的蟋蟀多次勝出。日本多數學者認為是起源于唐代。想要獲得一只好的蛐蛐,不僅要去訓練,還有去找一只體格健壯的.蛐蛐,寧陽一人就賣掉一只良好的蛐蛐,價格三萬元,是天價蛐蛐”。
這是我從網上搜尋到的資料,更有一個信息不知朋友們是否了解,賈似道作為一代權相,斗蟋蟀誤國,落得個千古罵名。然而,他作為斗蟋愛好者,卻總結經驗,編寫了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蟋蟀研究的專門著作——《促織經》,堪稱中國昆蟲學研究的開創者之一。賈氏《促織經》原著今已不傳,現在見到的是明人周履靖的續增本。全書洋洋萬言,詳細地介紹了捕捉、收買、喂養、斗勝、醫傷、治病、繁殖等方法。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也曾寫成一短篇小說,名《促織》。是一部描寫民間百姓為了生存,在這小小的蟋蟀身上演繹的一曲血淚篇章。
“斗蟋之戲,約源于唐,著于宋,而盛于明清。至近代,由于外敵入侵,內禍連綿,人民涂炭,自顧不及,何暇于蟋。故至1949年前夕,斗蟋之俗已漸近絕跡。近幾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娛樂活動的多樣化,民間斗蟋之風復起,上海已出現上萬人參與的蟋蟀市場,天津等一些城市已建立起了蟋蟀協會,組織斗蟋大賽,大有盛況空前之勢!斗蟋已不是少數人的手段,它已和釣魚、養鳥、種花一樣,成為廣大人民彼此交往、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或可稱之為具有東方特色的“蟋蟀文化”吧!”
這段文字也是我這個孤陋寡聞著從網上得知的,現在分享給朋友們。小小的蟋蟀,竟然有如此的魔力,怪不得他們要夜夜笙歌慶賀呢!我真的有點嫉妒了!
【小小的蟋蟀美文欣賞】相關文章:
蟋蟀罐美文欣賞06-19
蟋蟀停止歌唱美文06-08
經典美文精選欣賞03-22
經典美文欣賞03-11
經典美文欣賞07-24
小小的幸福散文欣賞03-31
小小的產床詩歌欣賞07-04
美文欣賞為愛點蚊香美文欣賞06-04
欣賞自己美文欣賞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