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美文章欣賞:西塘的風
西塘的風
我的思緒還停留在杭州灣大橋如虹的氣勢中,人卻已來到了小橋流水的西塘古鎮,便捷快速的交通條件,使我有機會在短暫的時間里欣賞到兩種迥異的風情。
景區的介紹看得很多,但囿于紙上談兵還沒來過,步入景區的大門后,雖然眼前是曲院風荷、風光旖旎,但我明白真正的風韻應該在老街,那才是一種內斂和幽深的美。果不其然,當老街映入我的眼簾時,我心中感到了一種難言的愜意,那撩撥我心弦的是西塘的風。
西塘的風引領著我的腳步在連綿的廊棚下穿過,塔灣街臨河的街道全部搭建成外形基本統一的廊棚,綿延700余米,與我見過的有些古鎮時斷時續的廊棚相比,可以說氣勢恢宏,蔚為大觀。西塘人給它起了一個與古鎮風貌匹配的名字——煙雨長廊,中間鑲嵌著一座送子來鳳橋,以秀氣端莊的廊橋風格與廊棚融為一體,使歷代的文人墨客徒生不知多少的贊嘆和遐想。廊棚下不乏名宅,“桐村雅居”、“醉園”等小巧典雅的明代建筑維護保養得極為妥善,居室的雕花門窗老得暗淡無光,庭院里假山綠苔,草木蓯蓉,恰生意怏然,老宅院里照樣也有著春光。廊棚內的住戶當然是平民居多,看起來家家都顯得整潔清靜,不少人家還辦有設備齊全的家庭旅館,為游興較濃、想欣賞西塘夜景的客人提供了食宿之便。我看看外面是艷陽高照,暑熱難消,廊下卻遮蔭避日,涼風習習,真乃是“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西塘的風吸引著我的目光在平靜的河面上掠過,西塘的河道雖然歷經歲月變遷,但比起其他村野小鎮的河道還是要寬。時已春末,風和日麗,幾乎感覺不到的微風吹皺了一河春水,在陽光的折射下猶如一條大魚的鱗片,遠望倒也令人心曠神怡。偶爾劃過的小船象一把剪刀裁開了平靜的水面,辛勞的水鄉婦女來到河邊洗衣淘米,隨手一揮就畫出了一圈圈的同心圓,不斷地向外擴展,給平靜的水面帶來了些許的活力。待到船過人去,水面又被神奇地熨平,看不出半點異樣。只有那河邊廊棚內喝茶朋友的身影,與古老的廊棚一起倒映在水中,很容易使人產生悠閑舒坦、寧靜致遠的感覺……
西塘的風在拱型的橋洞里涌過,使站在環秀橋上的我感到仿佛有一種力量在足底撫摸。西塘的橋不下幾十座,西塘河就象是線把它們串成了一根美麗的項鏈,但是我最欣賞的還是這煙雨長廊旁的環秀橋。環秀橋確實巍峨,我舉目四望,周圍房子的屋頂大部分都在我的視線之下,很有一種超然的感覺。古橋連同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個虛幻的圓球,我就象站在圓球的頂部,惶然間我總想努力地保持自身的平衡,以免因瞬間的思緒飄忽導致身體的移動。想想古往今來,橋上一步步的石級,走過了多少男女老幼,就象橋洞內流過了多少碧波清流,都是無法尋求到答案的,橋面上留下的是風霜,橋洞內流過的是時光,如此而已。
西塘的風在狹窄的弄堂里擠過,身處石皮弄內的我分明地感覺到了那一絲寒意。高高的圍墻,窄窄的弄堂,灰暗的光線,悠幽的感覺,只有抬頭才能看見那一線蔚藍的天空。我打量了一下,弄堂的寬度絕對不會超過一米,兩人相遇就得客氣地側身而過,否則就會發生不必要的碰撞。鋪地的石板被前人的鞋底打磨得光滑錚亮,墻上的沙灰卻是飽經風霜,被歲月雕琢得殘痕斑駁,陳舊不堪,沿路面的墻上是一層厚厚的青苔,給黑沉沉的弄堂添上了一抹深綠的色彩。來去的`行人步履匆匆,踩在石板上發出“咯咯”的聲響,盡管行人稀少,腳步輕微,但也說明了弄堂的生命力——能繞近路,能避免擁擠的煩惱。
西塘的風終究有點古,我端坐在種福堂客廳的紅木椅上,體會著南宋大臣王淵的后代忍辱負重隱于鄉,不求聞達圖安逸的心態;我漫步于西園的假山亭臺,小橋幽徑,追憶著柳亞子先生與南社諸友針砭時弊,激揚文字的狀況;護國隨糧王廟內香火特旺,供奉的是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熱的金七老爺,無論傳說是真是假,他總是人們心中的偶像,我想也寄托著百姓對今日公仆的希望。
西塘的風實在有點醇,空氣中基本聞不到令人為之厭惡的異味。街巷中店鋪比比皆是,旅游紀念品琳瑯滿目,街上的行人都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腳步,隨意地挑選著自己喜歡的物件。精明的小店老板從不高聲地吆喝拉生意,如此豐富的旅游資源使小鎮人氣倍長,他還怕沒有賺錢的機會嗎?西街上的不少飯店酒肆明牌告示,后園設有臨水茶室,歡迎光臨嘗試云云。我后來繞道煙雨長廊再看過來,果然環境極佳,沿河樹蔭下擺有圓桌和躺椅,喝茶人三二成群,或娓娓清談,或舉杯品茗,盡顯幾分幽雅和瀟灑。此情此景令我想起了中午剛吃過的,使大家贊不絕口的西塘老酒,因為這酒確實很醇。
老街出來,無意間發現護國隨糧王廟對岸的古戲臺旁有一大片整理好的空地,看看旅游導覽圖上規劃的是未來的四星級賓館,再想到在環秀橋上看到的,占了一半河道用作水上餐廳的兩只大水泥船,心中未免有點心疼。真想寄語西塘人,你們手中捧著祖宗傳下的寶物,千萬不要涂上廉價的油漆,西塘的風不要變,西塘的風也不能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