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兩頭美文閱讀
生命的兩頭
我抱著襁褓中的孩子回家的當天晚上,父親中風倒下了,至今再也沒能離開病床。產假的100多天里,我幾乎天天都會望見生命的兩頭:一邊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小生命在一點點成長,另一邊是一個蒼老的但我同樣至愛的生命在一點點燈熄油盡……令我終生遺憾的是,我和全家人都是到了老父親不能說話、不能識人、永遠不能再感受親情的時候,才知道這種比“死別”更殘忍的“生離”的方式,叫做“腦退行性改變”,也就是醫學上所說的“阿爾茨海默癥”。在中國,這種退變一直被叫做“老年癡呆癥”,而從生命規律上來說,人過了60歲,這樣的退行性變化就已經不可遏止地開始了,男性可能更早一些,一旦開始,也許可以減緩,但不可逆轉。
山一樣的父親倒下了
“我的父親母親”新聞公益行動的想法,在我心里已經醞釀兩年。從何說起呢,請大家先耐心聽我講講老父親的故事。
我父親是一個老軍人,參加過抗美援朝、湘西剿匪,跟著蘇聯人學過飛機駕駛……我記得大學同學第一次見到爸爸照片的時候,禁不住一陣驚呼:“你爸爸長得真像郭富城!”他的確挺帥氣的,年輕時,歌唱得跟李雙江似的,寫得一手好字,狂草,極其豪放……但是他現在只剩下了不到140厘米的身高,頭顯得特別大,整個人衰弱到不足80斤重。
算到今天,他已經癱瘓臥床兩年多了。回頭看,我回家待產的那十幾天,其實是此生我與他最后手拉手散步,最后面對面坐著吃飯,最后一起站在陽光下、木棉花下、紫荊樹下……因為我和孩子被分頭重癥監護了十幾天,我們倆回到家里的時候,已經是女兒出生的第12天。第二天就是端午節,那晚我爸爸抱著外孫女,特別欣慰,說“楊氏門中,一脈宗親”,說孩子像他,說我們夫妻倆要在農村都該當爺爺奶奶了……那樣一個親情漾漾的晚上啊,他突然就中風了,倒在床邊,幾個小時之后才被家人發現,之后的幾天他都是昏迷的。醫生告訴我們:“如果他這5天能醒過來,就能活過來,如果沒醒過來,就永遠醒不來了。”那幾天全家人除了抱頭痛哭就是各自垂淚。
熬到第5天,父親終于醒過來了,但是不認識我們,或自言自語,或盲目地盯著人與物,目光是那種冷漠到毫無內容的空洞。又過了一個月,他慢慢地能說話了,逐漸地認得出我們了。
有一天他突然打電話,把我、哥哥、弟弟全叫過去,他說他一定要站著尿泡尿。哥哥和弟弟把他架到廁所,卻完全沒辦法讓他自主地站著,一松手他整個人就往下滑,試了幾次還是不行。他此生再也不能站著尿了,曾經那么剛強和要強的一個男人,哭了。從那之后,父親很配合地插上了尿管,鼻子的一邊插著氧氣管,一邊插著胃管,胳膊上插著輸液的套管,就這樣度過了兩年多。在這個過程中,我知道了什么叫“退行性改變”,才知道這種病對一個人、一個家庭會帶來怎樣可怕的、摧毀性的打擊。
他蘇醒過來的那個月,我們全家人在醫院陪他過了一個中秋節。他像過去的每一年一樣,讓我們輪流念關于月亮的詩。我們和他一起吃一個大月餅,只是他的那一塊是用粉碎機打成糊糊,從鼻飼管里灌下去的。這是一個特別凄慘的中秋,因為全家人老老小小都在互相安慰著流淚。但后來我才意識到,這又是多么珍貴的一個中秋,因為那時候父親還認得我們,還會念詩,還會笑與哭。之后我去看他的時候,他就管我叫“東陽”(媽媽的名字),可能是因為我胖了,他把我當成了媽媽。他不停地說:“你要把3個孩子帶大,事情已經這樣了,沒有辦法了。”我說:“爸,我們3個已經長大了。”他就說:“不光帶大,要把他們帶成好人。”我說:“他們都是好人。”多么悲涼啊,曾經他是那么為我們驕傲,常常跟鄰居或同事說:“我女兒是中央電視臺的記者,我大兒子是大學老師,我小兒子是個破案能手、刑警隊隊長……”
但現在他沒有意識了,所有人都不認得了,掐他他也不痛了,只在有特別大聲響的時候他才會扭頭看一下,只剩下最基本的身體本能反應。看著他的時候,我經常會想起《地藏經》里的那句話:“不知魂神當至何趣?”
要為更多的人點一盞燈
小時候,我父親會騎一輛自行車,前杠上坐著哥哥和我,后座媽媽抱著弟弟坐上去,一輛車就這么載著全家人,騎到一個河邊去游泳,捉小魚小蝦……這幾乎是我記憶最深的童年周末印象,我的父親是那么強大!
有一次我問爸爸:“為什么大家都睡覺了,路燈還亮著?”爸爸沒有回答我,到了晚上他帶著我,到家附近一個特別荒涼的橋頭上坐著,數路過的行人。一直數啊數,困得我都打瞌睡了,他還讓我數。那天晚上,我和爸爸一直數到11點多,我記得有30多個人走過了那座橋。爸爸說:“你記住,沒有一盞燈是白白亮著的,總有人在你不知道的時候需要它。”
這就是我心目中善良、堅強、最最親愛的爸爸。可是到后來,他病了以后,就看不見光了,醫生用特別刺眼的強光手電照他的眼睛,他也沒有光感。為什么會這樣呢,醫生給我看他的腦電圖,像一個干核桃一樣,只有中間的格,旁邊是沒有肉的。醫生告訴我們:“他的眼睛是好的,角膜什么的都是好的。他沒有光感反應,是因為負責這一部分的腦神經已經萎縮,沒有了,所以他看不見光了。”為什么我會想起來他帶著我在橋頭數人這件事,我覺得我們幾個孩子,可能最值得我們自信的優點就是善良,那種根深蒂固的對人的善意來自這樣的教育。
時光里的30年
一部“電影”拍了30年,而且將繼續無限期地拍下去……電影里演員只有兩個人,導演與攝像也只有一個人。30年,半個甲子。兩名演員,一成不變的姿勢,只不過一個是越長越高,而另一個卻是越變越老,任再多的化妝技巧也掩蓋不了。令人不禁感嘆時光的流逝、歲月的無情。
然而還好,年輕的帥氣、兒時的天真都被一一記錄在了膠片上。
2012年父親節前,一個女孩突然想送給父親一件特殊的禮物。她花了兩天的時間把自己和父親每年的合照找了出來,然后掃描、排版、制作,每張照片上除了注明拍攝時間地點外,她還花了好多小心思在每張圖片上寫下當年的小故事,演繹成自己與父親的一場時光電影。因為圖片有點多,直到18日凌晨才發出來。
她做這個的初衷也只是想給自己的父母看,所以盡管圖片已在網上放了兩個多月,這個網名叫“大萌子”的微博依舊很沉寂。然而兩個月后的一天,微博里所蘊含的那種親情的正能量偶然戳中了“微博女王”姚晨的淚點后,瞬間“大萌子”和“萌爸”火了。
21日晚11點32分,“微博女王”姚晨轉發了一條微博,內容是:“一個女孩從1歲到30歲和爸爸的30張合影,每張照片都講述了那年她和父母的故事。”姚晨寫下:“一點點,我們長大;一年年,父母變老”,這條微博立刻被轉發十多萬次。
照片中的女孩網名叫“大萌子”,本名叫趙萌萌,生于1981年,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從事編輯工作。
時光仿佛是一位技藝高超的魔法師令人轉瞬回到了從前。1歲時的“大萌子”,黑白照片上,一位年輕英俊的爸爸牽著一個可愛的小寶寶,“爸爸當時管我叫小米豆,因為我眼睛太小”。第4張照片開始變成彩色,4歲的“大萌子”已經很調皮,奔跑時經常驚起外語學院操場上的一大群野鳥。8歲的“大萌子”穿著校服和爸爸一起拍照時,從前的小不點身高已經快到爸爸胸口了。“大萌子”9歲時北京正好開亞運會,12歲時戴了牙套,她“郁悶”地說道:“帥哥爸爸和牙套妹大萌子,當時除了老爸沒有男生喜歡我。”這些照片全是“大萌子”的媽媽拍攝的。
30張照片記錄了“大萌子”30年來和父母生活的點滴:16歲花季“發胖”、18歲高考、20歲吾家有女初長成,第一次涂口紅、相親,23歲大學畢業求職,27歲搬出家獨立,29歲拍婚紗照。
每張照片中都有萌爸的身影,歲月在萌爸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從年輕英俊的帥爸逐漸變成“老大爺”。在微博中“大萌子”寫道:“我有一個好爸爸,30年成長之路,從小到大,我的每步都有爸爸陪伴,從來不曾錯過。謝謝爸爸!放一下我和爸爸30年的合影,老爸年輕時很帥很帥。”
是的,萌爸很帥,好多人都見證了。不過更令“大萌子”意外的是照片的爆紅,她沒有料到會有這么多人轉發,還有點蒙。至今該條微博轉發量達百萬次,無數網友被這種時光變遷下真摯的父女情感動得一塌糊涂。
“大萌子”把照片爆紅的事告訴爸媽后,兩位老人家特意注冊了微博來看留言,爸爸高興得一晚上沒睡好,一直念叨“咱閨女真好,咱閨女多知道感恩啊”。在看到其中一條評論時也忍不住感嘆:“用3分鐘看完了30年,好像時光一下子就過來了。”
其實最尋常的情感往往是最能打動人的,平凡簡單的事情因堅持和累積在歲月的催化下變得珍貴且動人。這條微博也觸動了人們心底最柔軟的部分,湖南衛視主持人何炅說:“這個愛的故事好像就在我身邊上演,其實我想我們都在這樣的愛的故事里。”
父女間的一部時光電影,是女兒成長的喜悅和父輩的付出與欣慰。在網上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就是“感動”。網友“sherry非魚”說,看著照片由黑白漸漸到彩色,好感動。網友“寧安妮0”則連續用“目不轉睛、熱淚盈眶、潸然淚下”三個詞形容自己的感受。
在感動之余,好多人也進行了“懺悔”,這組照片使他們認識到,當自己逐漸長大后,和父母的交流卻在慢慢變少。網友“Aimee夏小熙”在微博中寫道:“很慚愧,至今和爸爸媽媽的合影只有寥寥幾張”。
的確,歲月如梭,世事無常,我們也總是容易把眼睛盯到別處,而忽視眼前的、身邊的所有美好,于是也就容易失去彌足珍貴的東西。而發生在“大萌子”身上的故事其實也同樣在你我以及所有人的身上發生著。
這場愛的回憶讓我們認識到了微博的美麗,更喚起了大家對親情的感知,人生有太多的遺憾,停下腳步,珍惜現在,也許最美好的感情往往就在生活的最平實處。
女兒與父親的時光電影還將繼續拍下去,而人們心中的那根心弦也在輕輕撥動著,生活或許這樣才是最美。
礦難
在一場礦難中,根柱爹為救根柱受傷昏迷。醫生說:“再難蘇醒。”
這天,窗外“咚”的一聲響,接著有人叫:“礦難!礦難!”又有人驚呼:“不好,根柱還在礦下!”根柱爹身子一顫,“忽”一下坐起,大叫:“兒啊!”
事后,根柱感謝老中醫,巧施辦法救醒他爹。老中醫道:“應感謝父愛。”
父親的一九四二
1942年,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階段。地處中原腹地的河南省鬧了大饑荒,陪都重慶遭到轟炸。就在這一年,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支學生軍遠赴滇緬戰場。
在這些投筆從戎的青年學子中,很多都是名門之后,鄧述義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父親是中國裕華紗廠的老板張松樵(另一個名字為鄧旋宗),人稱“棉紗大王”。
抗戰時期,鄧述義有太多機會到國外留學深造或者明哲保身地遠離戰場,“但是在戰火之下,人人都無安全可言”。鄧述義記得有一回日機來了好久也沒回去,防空洞里悶死了好多人。聽拉車人說,收拾尸體時,光是金表之類的金銀細軟就裝了好幾大籮筐。
最終,鄧述義不顧父母的勸阻投筆從戎,成為重慶參軍第一人,把自己從高中生變成一名特種兵,與10萬中國學生一起組成了學生軍。
最近剛剛出版的《父親在一九四二》的作者鄧賢,即鄧述義之子,歷時3年,以父親和他的戰友為原型,塑造了一群征戰印緬的學生兵形象。可以說,《父親在一九四二》真實還原了那段父親經歷的特殊歷史。
抗戰后期,后方兵源幾近枯竭,南京政府派遣遠征軍出征緬甸遭遇慘敗,日軍趁機攻占緬甸,切斷了中國通往外部的最后一條生命線——滇緬公路。當時在校生可免服兵役,但是在國家最艱難的時候,以鄧述義為代表的學生兵選擇了上前線。
鄧述義不斷獲悉前線的消息。“去殺日本鬼子”的念頭始終在起作用,最終他走進了重慶兵役署。那一年,鄧述義只有17歲。臨別時,母親送給他一塊歐米茄金表,為的是讓他在吃不了苦或后悔時,能換一張回程的機票。
鄧述義所在的部隊從重慶步行到昆明,從昆明飛越喜馬拉雅山到印度。他們接受了英美盟軍的現代化裝備,學習盟軍提供的現代化作戰理念,掌握先進武器的使用方法,與盟軍互相配合、并肩作戰。
學生軍面對的最兇的敵人是號稱“王牌中的王牌”的日軍師團。這支部隊曾經發動過“盧溝橋事變”,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淞滬會戰、武漢會戰,他們都曾參與。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后,他們從馬來西亞登陸,一個師團迫使新加坡7萬多英軍投降。他們曾大敗英美盟軍和第一次入緬的中國遠征軍。他們是中國軍隊的“老冤家”。
然而,它敗給了年輕的中國駐印軍。八年抗戰,敵強我弱,正面戰場歷次重大戰役,多以中國軍隊失利和國土淪陷而告終,唯有反攻印緬之戰成為日本人的噩夢。除了現代化的裝備,這支年輕的軍隊靠什么戰勝強敵?鄧賢相信,歷史之謎就隱藏在一個個學生兵身上。
統計數字表明,在遠赴印緬作戰的學生兵中,大學文化程度的約占20%,高中文化程度的占50%以上,粗通英文或者具有較高英文水平者約占1/4。這是一支有文化的軍隊。鄧賢認為:“這樣一支高學歷的軍隊,相信即使‘二戰’時期的英美盟軍也無出其右。”
這些年輕人在軍隊中體驗到訓練的艱苦,受過窩囊氣,被打過板子,他們“原以為到印度從軍只是個決心問題”,后來才發現,現實與理想相去甚遠。戰爭的殘酷改變了他們。鄧述義身邊的戰友越來越少,不斷有人在戰爭中陣亡。他們被裝進一只只黑色的裹尸袋,被大卡車運走。但這些學生兵在磨礪中也找到了重挫敵人的信心,他們沒有忘記自己棄筆從戎的初衷。
抗戰終于勝利了,遠征軍即將回國。但這支隊伍回國后又遇到了解放戰爭。一時間,隊伍土崩瓦解,所謂的王者之師名存實亡。后來,鄧述義和他的戰友大多重返校園繼續念書,走上了知識精英科學救國的道路。但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特殊歷史歲月里,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遭受了不公正的'對待。那段慷慨悲壯的從軍經歷,居然變成他們需要反復洗刷的“歷史污點”,直至改革開放才予以改正。
鄧賢想通過這本書表現兩點:第一,中國的知識分子不論處于什么處境,“官二代”也好,“富二代”也罷,在國家民族危亡的時候,都會以行動來做國家的脊梁。他們都知道戰場的兇險,但他們義無反顧。第二,要善于學習和武裝自己。要打敗強大的敵人,自己一定要強大。當年我們是借助美國人的裝備,這算是知識分子第一次走向海外,以“當兵”的特殊方式接受先進的戰術、先進的思想、先進的裝備,一下子使中國軍隊變成世界一流的軍隊,橫掃日軍王牌。
對于這段歷史,鄧賢也是在20世紀80年代才得知,父親那一代人竟有如此驚天動地的壯舉,這改變了中國知識分子在他眼中唯唯諾諾的形象。
如今,當年的學生兵垂垂老矣,相繼離世,很多人甚至沒能看到記錄他們人生的新書出版。2009年,鄧賢的父親鄧述義也告別人世,到天堂與他的戰友們會合。成都地區那一代金戈鐵馬的學生兵存世者僅寥寥數人。但鄧賢仍記得父親說的那句話:“打仗不是演戲,死神大手一揮,成千上萬的生命灰飛煙滅,何來雄壯而言!”
在鄧賢心目中,“父親是一個真正的兵,哪怕他的胸前沒有勛章”。
父親的樹
記得的,1978年,是這個時代中印記最深的,如同冬后的春來乍到時,萬物恍恍惚惚蘇醒了,人世的天空也藍得唐突和猛烈,讓人以為天藍是摻雜了一些假——忽然的,農民分地了。政府又都把地分還給了農民,宛如把固若金湯的城墻砸碎替農民制成了吃飯的碗,讓人不敢相信,讓人以為這是政策翻燒餅、做游戲中新一次的捉迷藏。農民們一邊站在田頭燦爛地笑,另一邊有人把分到自家田地中的樹木都給砍掉了。
田是我的了,物隨地走,那樹自然也該是我家的私有財產。于是,大的和小的,泡桐或楊樹就都被砍了。先把樹伐掉,抬到家里去,如果有一天政策變了,又把田地收回到政府的賬冊和手里,至少家里還留有一棵、幾棵樹。就這樣,大家相互學習,相互攀比,幾天間,田野里、山坡上那些稍大的可做檁梁的樹木就都不在了。
我家的地是分在村外路邊的一塊平壤間,和別家的田頭都有樹一樣,也筆直地立著一棵比碗粗的箭楊樹。在春天,箭楊樹葉“嘩嘩”響。當別家田頭的樹都只有白茬樹樁時,那棵楊樹還孤零零地立著,像廣場上的旗桿一樣。為砍不砍那棵樹,一家人是有過爭論的。父親也是有過思忖的,他曾經用手和目光幾次去丈量樹的粗細和高矮,知道把樹伐下來,是蓋房做檁的絕好材料,就是把它賣了去,也可以賣上幾十近百元。
幾十近百元,是那個年代里很壯的一筆錢。
可最終,父親沒有砍那樹。
鄰居說:“不砍呀?”
父親在田頭笑著回人家:“讓它再長長。”
路人說:“不砍呀?”
父親說:“它還沒真正長成呢。”
就沒砍。就讓那原是路邊田頭長長一排中的一棵箭楊樹,孤傲挺拔地豎在路邊上、田野間,仿佛是豎在鄉村人心的一桿旗。小盆一樣粗,兩丈多高,有許多“楊眼”嫵媚明快地閃在樹身上,望著這世界,讀著世界的變幻和人心。然而在3年后,鄉村的土地政策果不其然變化了。各家與各家的土地需要調整和更換,并且政府還要重新收回,分給那些新出生的孩子。于是,我家的地就是別家的田地了,那棵已經遠比盆粗的箭楊樹也成了人家的樹。
成了人家的地,也成了人家的樹。可在成了人家田地后的第三天,父親、母親和二姐從那田頭上過,忽然發現那遠比盆粗的樹已經不在了,路邊只有緊隨地面白著的樹樁。樹樁的白,如在云黑的天空下白著的一片雪。一家人立在那樹樁邊,仿佛忽然立在了懸崖旁,面面相覷。不知二姐和母親說了啥,懊悔、抱怨了父親一些什么話。父親沒接話,只看了一會兒那樹樁,就領著母親、二姐朝遠處我家新分的田地去了。
到后來,父親離開人世后,我念念不忘他人生中的許多事,也總是常常想起那棵屬于父親的樹。再后來,父親入土為安了,他的墳頭因為幡枝生成,又長起了一棵樹。不是箭楊樹,而是一棵并不成材的彎柳樹。柳樹由芽到枝,由胳膊的粗細到了碗狀粗。山坡地,不似平壤的土肥與水足,那棵柳樹竟也能在歲月中堅韌地長,卓絕地與風雨相處和廝守。天旱了,它把柳葉卷起來;天澇了,它把滿樹的枝葉蓬成傘。在酷夏,烈日如火時,那樹罩著父親的墳,也涼爽著我們一家人的心。
至今鄉村的人多還有迷信,以為幡枝發芽長成材,皆是很好很好的一樁事。那是因為人生在世有許多厚德,上天和大地才讓你的荒野墳前長起一棵樹,寂時伴你說話和私語,鬧時你可躲在樹下尋出一片寂靜。以此說來,那墳前的柳樹也正是父親生前做人的延續和回報,也正是上天和大地對人生因果的理解、寫照和詮釋。我為父親墳頭有那棵樹感到安慰和自足。每年上墳時,哥哥、姐姐也都會為那彎樹修整一下枝葉,讓它雖然彎,卻一樣可以在山野荒寂中,把枝葉像旗一樣揚起來。雖然寂,卻更能寂出鄉村的因果道理來。就這樣,過了二十幾年后,那樹原來弓彎的腰身竟然也被天空和生長拉得直起來,竟然也有一丈多高,和二十多年前我家田頭的箭楊樹一樣粗,完全可以成材使用了。
我家祖墳上有許多樹,而屬于父親的那一棵,卻是最大最粗的。這大概一是因為父親下世早,那樹生長的年頭多;二是因為鄉村倫理中的人品與德行,原是可以為樹木提供給養的。我相信這一點。我敬仰那屬于父親的樹。可是就在今年正月十五,我80歲的三叔去世后,我們悲慟地把他送往墳地時,忽然看見父親墳前的樹沒了,被人砍去了。樹樁呈著歲月的灰黑色,顯出無盡的沉默和蔑視。再看別的墳頭的樹,大的和小的也都一律不在了,被人伐光了。再看遠處、更遠處別家墳地的樹,原來都是一片林似的密和綠,現在也都蕩然無存、光禿禿的了。
想到今天鄉村世界的繁華和煩擾;想到今天各村村頭都有晝夜不息的電鋸轟鳴聲,與公路邊上的幾家木材加工廠和木器制造廠的發達;想到那每天都往城市運輸的大車小車上的三合板、五合板和膠合板;想到路邊一年四季都赫然豎著的大量收購各樣木材的文明華麗的廣告牌;想到我幾年前回家就看到村頭路邊早已沒了樹木的空蕩潔凈,也就忽然明白了父親和他人墳頭被人砍樹的原委和因果,也就只有沉默再沉默,無言再無言。
彎腰撿一張廢紙
一個剛從大學畢業的美國年輕人,到一家汽車公司應聘,一同應聘的幾個人學歷都比他高,在其他人面試時,他對這次應聘不抱多大希望。當他敲門走進董事長辦公室時,發現門口地上有一張紙,就很自然地彎腰把它撿了起來,看了看,原來是一張廢紙,就順手把它扔進了垃圾簍。
董事長對這一切都看在眼里。年輕人剛說了一句話:“我是來應聘的。”董事長就發出了邀請:“很好,年輕人,你已經被我們錄用了。”年輕人感到非常驚訝。董事長說:“實際上,這張紙已經在門口很長時間了,在你之前沒有人把它撿起來。連一張紙都不愿意彎腰撿起來的人,對工作是不會積極的。”
年輕人那個不經意彎下腰撿紙的動作成就了他。從那以后,年輕人開始了自己事業的輝煌之路,直到把公司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讓這種汽車聞名全世界。
這個年輕人就是美國汽車大王福特。
【生命的兩頭美文閱讀】相關文章:
時間即生命-閱讀美文04-02
給生命兩頭同等的愛散文06-19
生命之堅持優美文章雙語閱讀03-18
生命美文06-29
生命的美文01-30
生命生命美文賞析06-14
經典美文閱讀03-11
生命的覺悟美文06-19
生命的遇見美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