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關《禮記》的句子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對各類句子都很熟悉吧,從句法角度說,句子是使最大的語法單位。那么你有真正了解過句子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禮記》的句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2、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禮記》
3、其德薄者其志輕。《禮記》
4、曾子曰幸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春秋)《禮記》
5、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后己。《禮記》
6、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禮記》
7、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先秦)《禮記》
8、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孔丘《禮記》
9、臨財勿茍得,臨難勿茍免。《禮記》
10、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禮記》
11、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禮記》
12、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禮記》
13、失去財產的人損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損失更大,失去勇氣的人損失一切。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14、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春秋)《禮記》
15、一張一弛,文武之道。《禮記》
16、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春秋)《禮記》養兒方知娘辛苦,養女方知謝娘恩。
17、“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禮記》
18、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
19、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禮記》
20、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21、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
22、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禮記》
23、先人而后己。——《禮記》
2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25、來而不往,非禮也。先秦.《禮記》
26、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禮記》
27、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
28、孝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29、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先秦)《禮記》
30、先人而后己。《禮記》()
31、君子誠之為貴。《禮記》
32、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是儒家作為學術研究基礎的古代本經典書籍的合稱。東漢儒者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爾雅》,共經;宋時加《孟子》,后有宋刻《經注疏》傳世。“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
33、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其實本來應該有經,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但后來亡于秦末戰火,只剩下經。藝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種基本才能,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禮即禮節,樂即音樂,射即射騎技術,御即駕馭馬車的技術,書為書法,數為算數。還有一種說法將藝解釋為經,即《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樂經》《春秋》。
34、苛政猛于虎。《禮記》
35、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禮記》
36、醫生三世,不服其藥。西漢學者戴圣《禮記》
37、醫生世,不服其藥。西漢學者戴圣《禮記》
38、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39、學然后知不足。《禮記》
40、注釋《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選編的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篇。戴圣選編的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舍,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41、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
4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43、勤奮是你生命的密碼,能譯出你一部壯麗的史詩。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4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45、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46、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孔丘《禮記》
47、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禮記》
48、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49、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禮記》
50、“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禮記》
【《禮記》的句子】相關文章:
禮記中含有二的句子09-30
禮記原文12-15
禮記的散文10-20
禮記中含有二的句子集錦06-11
禮記中含有二的句子有哪些07-18
禮記全文及譯文06-11
禮記:禮儀與修養03-28
禮記·內則譯文06-12
禮記翻譯及原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