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幫扶記錄(精選21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或多或少地寫過記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關留守兒童幫扶記錄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留守兒童幫扶記錄 1
一、案例介紹:
何xx,女,該同學上課容易走神,不愛交流,對于大人的話,很多時候不予理睬,在她上一年級的時候,我雖不教她,但對于她我已經有深刻的印象。那時我以為她是自閉癥孩子。今年接手這個班。剛開始她也是一句話不說。點名她不答,讀課文她也不張嘴。更別說背誦課文了。她成天少言寡語,目光憂郁,心事重重的。在留守兒童中又屬于比較特殊的了。是什么原因造成這樣的現象呢?
二、案例分析:
1、親情的缺失:
何同學的母親在其很小的時候離開她。父親長期在外務工,與子女相處甚少,父親忙于工作的不聞不問,祖父母的隔代觀念,讓她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她的除了孤獨之外,更多的就是淚水了。
2、學習沒有人指導:
何同學本身就不愛說話,任老師怎么問,她都是不做聲的。漸漸地,她的學習幾乎被老師放棄了。今年二年級我接手這個班。我發現她連拼音字母都不認識,更別說識字、寫字了。
三、實施做法:
1)交流談心,從內心感染
在平時的工作中,我會常常走近何同學,帶她一起讀課文,一起與她分析現在的學習狀況,教她寫字,鼓勵她進步。在此過程中。我多次在其焦慮的臉上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容。
2)同學的榜樣感染
為了讓孤獨、在學習上自卑的何同學走出封閉的自我,我先后讓班上優秀的同學包括留守兒童去主動接近她,與她一起談心、學習和搞活動。在思想道德,行為習慣和學業能力等方面幫助她,努力讓其找到成功的喜悅,促進其在各方面進步。
3)集體的感化溫暖
良好的集體是學生成長的搖籃,集體的感化和溫暖對一個學生的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為此,我利用班上開展各項活動的機會,讓她主動的參與進來,全班同學為其加油助威,既讓她覺得集體的溫暖,又讓其嘗到成功的喜悅。讓她覺得自己并不孤單,全班同學都是自己的朋友。
四、個案教育反思——“愛”的力量有多大?
現在的何同學,在課堂上可以發言了,要求背誦的課文基本上能背掉了,和同班小伙伴們的交流也是越來越多了。看到她的.笑容不再是難事。從何同學前后的對比可以看出:無論是在學習、行為習慣還是在交流能力方面,她都有一個較大的轉變,而這一切的轉變,應該要歸功于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方面的“愛”。愛可以為枯萎的小草帶來整個春天;愛可以讓干涸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愛可以給孤獨的小鳥一個浩瀚的天空。我想,只要我們多點愛心,多點耐心,多點恒心,為留守兒童共同架起一座呵護的橋梁,她們將會演繹更多的精彩!在此,我也希望所有的農村教師在碰到特殊的留守兒童時,應多給她們一份愛心與耐心!
留守兒童幫扶記錄 2
案例描述:
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比較偏僻的鄉村小學,這里的孩子大多數是留守兒童,他們很渴望學到知識。我現在擔任二年級所有科目的教教學,和孩子已經相處快兩年了,我們班有一個特殊的孩子叫小星(化名),平時聽課非常不認真,課后作業經常完不成,很少和老師同學交流,學習成績很糟糕,一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數學只考了十多分,平時數學測試,平均只有十幾分,基本上都是全班的倒數第一,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也不能放棄他,于是課后經常給他開小灶,效果也是不理想,于是我逐漸產生任由他發展的想法,很少去關注他。
就這樣一直持續到二年級上學期的其中考,我都很少去關注他,其中考試之前,我就宣布這次考試要給大家發獎品,同學們很激動,考試之前同學們都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次實行的是交叉監考,我們二年級的是和三年級的交叉。
考試結果出來,讓我感到很吃驚,小星同學數學居然考了42分,比原來進步了許多。按照考試前的承諾,我給同學們發了獎狀和獎品,還給小星同學發了獎狀和與眾不同的獎品——獎金。他拿到獎品,非常高興,那節課聽課也比原來認真了許多。課后,我們班的班長找到我,她說:“老師,小星的`成績沒有進步,他不應該得到進步獎”。我說:“小星進步了呀,你都知道他這次考了42分,和原來比進步很大呀,怎么不該發進步獎呢?”班長悄悄的告訴我:“小星的成績不真實,有些題是和他座一張桌子考試的三年級同學告訴他的。”我問:“你是怎么知道的。”她說:“我考試的時候,和他在一個考場,我聽到他悄悄地問旁邊的同學,是那位三年級的同學教他做的的,沒有被發現,當時監考老師走到教室后面的時候。”想到小星同學今天的表現。我對班長說:這是你告訴我的關于小星的一個秘密,老師希望你保守這個秘密。”
后來,我有意識的去關注他,只要表現好,我就及時給他鼓勵,他表現越來越好,在一次學習解決問題的教學中,課堂作業當面批改,他得了入學以來的第一,第一次以又快又好的速度做完作業,并且全部作對第一次得了100分,我在作業本上給他批改了一個大大的100分,還給他畫了一個笑臉,他感到無比的自豪。在這之后,我看到他充滿了自信,學習數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濃,數學成績也越來越好,我感到無比的欣慰,欣慰因為一個小秘密,喚醒了一粒沉睡的種子。
案例分析:
給學生多點關心,多點愛。每位學生不可能素質能力都一樣,同樣來校接受教育,不應當受到歧視和忽略。對于學困生,更應給他們多點多點愛,讓他們感受到了教師的重視、關心和平等對待,他們就會自然覺得會親近你,就會相信你,聽從你的教育。
不要急于求成,靜待花開。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有的花期長,有的有的花期短,有的壓根就不開花,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靜待花開的時候,多說句鼓勵的話,足以讓學生心花怒放,增強自信心和上進心。所以,作為一個老師在教學中,千萬不要吝嗇微笑,不要吝嗇表揚,更不要吝嗇每一個愛心的舉動。但也不能急于求成,靜待花開就好。在等待的過程中,加強自信心的培養。很多不開花的種子,剛開始對學習沒有信心,缺乏興趣。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對他們興趣的培養,平時教學過程中不要要求過高,要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與閃光點,對于他們取得的進步要能夠及時表揚,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和能力從而樹立起信心,因為他們是一粒要長成參天大樹的種子。
總之,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老師要和學生一起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共同提高。我們不能放棄對每一位同學的教育,要讓每一位學生學有所獲。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投入比別人更多的耐心和關注,關心他們的發展。
留守兒童幫扶記錄 3
一、案例介紹:
朱xx,女,該同學很小的時候母親就離開了她。她一直和祖父母,父親在一起生活。父親年級較大,不認識字,長年在外打零工。祖父有病,終生吃藥,家庭經濟較困難,是個低保戶家庭。該生剛剛進入一年級時,由于沒有經歷過學前教育,成績一度跟不上。她上課總是默默無語,不愿和老師同學交流,顯得心事重重,給人感覺性格憂郁。但是三年過去了,現在的她在課堂上積極發言,課下與同學們快樂的玩耍,積極參加學校班級開展的各項活動,而且各門學科成績都很優異,是一個品學兼有的好學生。總結這三年來對她的耐心教育,我感到自己的付出有所回報——她的進步是對我最大的回報。
二、案例分析:
剛開始了解到這個孩子的家庭身世,我就從多方面分析,找到問題癥結,有針對性地思考解決方案。
1、親情的缺失,心靈的空白。
朱xx同學的母親在其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她,從小缺少母親的關愛,缺少一種溫暖和安全的感覺。父親長期在外務工,與她相處甚少,又不認識字,祖父母的年邁,思想觀念落后,讓她的心靈缺乏有效的、豐富的交流,和生動的情感注入。在日記中,她常常表達出這種孤獨和寂寞。因此,對于這樣的留守兒童,學校和班級在其生活中的地位更是比別的孩子重要的多。
2、學習缺乏有效的指導。
朱xx本身就不愛說話,不太愿意主動和老師同學交流。在學習中遇到難題,在家也無人可以指導幫助。因此,剛進入學校時,學習非常吃力,跟不上節奏。但這個孩子雖不太喜歡說話,但對于老師的教導能認真地聽并切實地去做。
三、實施做法:
分析了她的情況,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她進行耐心教育。
1)在學習上多幫助她,培養自信。
學生首要的任務是學習,一個成績優秀的孩子會在學校生活中充滿信心,從而帶動其他方面的發展。因此,在平時的工作中,我會常常走近朱xx,帶她一起讀課文,教她一筆一劃寫好字,幫她分析現在的學習狀況,指導她如何認真聽課,完成作業。對于她的每一個進步,每一個閃光點都盡力贊美鼓勵。每一次的表揚,我都能在其沒有表情的臉上發現一絲隱隱的微笑。經過我悉心的指導,耐心的等待,還有她自己的努力,在一年級期末她終于趕上了同學,考到了90分,而我也大大的表揚了一番。而接下來的兩年學習,我一直時時地關心她,單獨輔導她作業,教導她要主動學習,掌握學習方法,爭取更好的成績。她也很認真地把老師的教導記在心里,認真完成作業,在家常常主動學習。記得去年暑假去家訪,我來到她家,簡陋的房子里,她一個人在認真地學習。我很欣慰,知道主動學習的孩子不會差。我的不斷表揚和同學們一點點的佩服成了她一直不斷進步的動力。
2)在生活上多關心她,遠離孤獨。
針對她時時刻刻流露出的孤獨,我用多種方式來化解。首先,讓書本成為她永久的朋友。一年級的時候我經常講繪本故事給她聽,并讓她把書帶回家看,教育她要把書當成自己最好的伙伴。志愿者們和各級關心她的`人也都經常贈送一些書籍給他,讓她的心靈有了依托。記得,后來的日記在談到周末一個人在家感覺孤獨時,她就會拿出書來讀,書真的成了她的好朋友。另外,我班另外一個孩子和她家住得很近,我就常常讓她們在一起多交流,多玩耍。現在她們是最要好的朋友,經常放學一起寫作業,周末一起玩耍,在日記中我看到了她真真切切的快樂。
3)融入團結友愛的集體,感受溫暖。
良好的集體是學生成長的搖籃,集體的感化和溫暖對一個學生的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而對于留守兒童以及特殊兒童來說,一個溫暖的集體將為其一生奠下溫暖的色調。為此,我不懈余力地創建一個有著團結友愛,愛好讀書的良好班集體。她生活在這樣的集體里,不知不覺地耳濡目染,收到良好的熏陶。同時,我利用班上和學校開展各項活動的機會,讓她主動的參與進來。她參加了語文、英語學科比賽,她參加了跳繩比賽,她參加元旦聯歡節目表演,她被評為“校園之星”,班級的“學習之星”等等。在這些活動中,全班同學為其加油助威,既讓她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又讓其嘗到成功的喜悅。她終于覺得自己并不孤單,全班同學都是自己的朋友,班集體就是自己溫暖的一個大家庭。同時,針對她的家庭情況,幫她申請的多項援助,志愿者的幫助,婦聯的幫助,還有學校社會的關心和幫助,更讓她體會到了這種人人關心她的溫暖感覺。
四、個案教育反思——學校的關愛和教育是愛的雨露,讓留守兒童能健康成長。
現在的朱xx,無論是在學習、行為習慣還是在交流能力方面,她都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她衣著整潔,懂事有禮貌,學習優秀,與人相處和諧。而這一切的轉變,應該要歸功于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方面的“愛”。愛,可以為枯萎的小草帶來整個春天;愛,可以讓干涸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愛,可以給孤獨的小鳥一個浩瀚的天空。我想,只要我們多點愛心,多點耐心,多點恒心,為留守兒童共同架起一座呵護的橋梁,她們將會演繹更多的精彩!
留守兒童幫扶記錄 4
1、家訪對象:小航、小晴(兄妹關系)
2、年齡:7歲、6歲
3、性別:男、女
4、家長姓名:xx
5、與家訪對象的關系:祖孫
6、是否留守:留守(爸媽都外出打工)
7、聯系電話:
8、家訪資料:
我們是12點左右到達學生家的,當時他們的奶奶正在做飯。他們的奶奶是一個聽力有點困難的老人家,在和她交流時有點吃力,一方面是語言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她不能聽的很清楚,所以我們只是簡單的了解到了一點狀況。
航航是一個比較調皮的孩子,在班里很活躍,總是玩,跑來跑去的,上課也不是很老實,是一個讓老師不能省心的孩子。但是他也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屬于那種一學就會的,并且他也很聽老師的話。我相信如果有人能好好引導他的話,他必須會有出息的。
雅晴是一個比較乖的孩子,在班里很安靜,不怎樣愛說話,很老實,是一個讓老師很省心的孩子。但我期望她能夠變的活潑一點。
我們聊到的資料主要有以下幾點:
1、家長對學習的要求;
2、學生生活方面的狀況;
3、如果學生犯錯誤了,家長會以什么方式處理;
4、家長是否關注學生的'學習等。
9、家訪總結:
通過家訪,我發現老人家對航航和雅晴的學習不是很關注,她不了解他們在校園的狀況,只是在生活方面給他們照顧。
并且我還注意到了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雖然航航和雅晴是兄妹,但不管是在校園,還是在家他們都很少交流,能夠說是基本上不說話,個玩個的。還有航航對奶奶的態度是那種愛理不理的。我想這與他們是留守兒童有很大的關系。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奶奶聽力又不好,基本上沒有人能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沒有人關注他們的性格、情緒變化等。
留守兒童幫扶記錄 5
1、幫扶對象:小源
2、年齡:8歲
3、性別:男
4、家長姓名:
5、與幫扶對象的關系:祖孫
6、是否留守:留守(爸媽都外出打工)
7、聯系電話:
8、幫扶資料:
我們是午后的時候到學生家的,當然他的奶奶正在門口坐著,我們向她證明了我們的來意后,她很高興的接待了我們。
小源是一個比較內向的孩子,平時在教室里不愛說話,但是學習很努力,成績也很好(考了3次第一名)。聽他奶奶說,他在外面受了什么委屈回家后從來不說,只是自己一個人憋著哭,這也許與他是留守兒童有關吧。
小源的奶奶是一個十分通情達理的`老人,她對她的孫子孫女期望都十分高,而且很關注他們的學習成績。她一向期望他們好好學習,將來后有出息,別在在家種地了。
我們聊到的資料主要有以下幾點:
1)、家長對學生的期望;
2)、家長對學習的要求;
3)、學生生活方面的狀況;
4)、學生最需要哪方面的指導;
5)、家長期望通過哪種方式和老師交流(家長會或家訪等);
6)、如果學生犯錯誤了,家長會以什么方式處理;
7)、家長除了關心學生的學習外,還比較關心學生的哪方面等。
9、家訪總結:
通過家訪,我發現老人家對孫子的期望真的很高。她十分關注他的學習狀況,但對他的其他方面如性格、交友等關注的很少。
小源的內向、不愛說話、受委屈不說,我覺得與他的家教有很大的關系。也許是家人只關注他學習的原因,也許是爸媽不在身邊的原因……但聽他奶奶說,小源不是很聽他媽媽的話,但很聽她的話,原因也許就是和媽媽接觸太少吧。
我覺得家長不就應只關注學生的學習,他們就應多了解一下學生的交友、性格等其他方面的狀況,讓學生能全面發展。
留守兒童幫扶記錄 6
留守兒童姓名:謝同學
談話時間:xx年xx月xx號
談話地點:辦公室
1、詢問孩子家庭狀況:在家里誰照顧你?身邊的`親友對你是否關心?村里的村干部有沒有對你這樣的學生有關心和幫助?
2、詢問孩子與父母聯系情況:父母與你分別了多少時間?他們在哪兒打工?父母經常寄錢回家嗎?一般寄多少?你平時和父母聯系嗎?放假有沒有去父母打工的地方?或者父母多久回來一次?
3、詢問孩子在家學習生活情況,有誰輔導看作業,遇到困難怎么辦。有沒有課外書,業余時間怎么打發。
4、詢問近期有什么愿望,對學校、老師、同學有什么要求等。
談話效果:溝通師生聯系,增進了孩子與教師感情,
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幫扶記錄 7
留守兒童姓名:邱同學
談話時間:20xx年xx月xx號
談話地點:辦公室
談話內容:父親在常州打工,她和媽媽弟弟在家,她的情緒不穩,高興的時候,她什么都愿意做,并且成績提高得也快。心情不好的時候,上課不愿意聽,也不做作業,成績就會很快下降。
談話效果:現在情緒基本較穩定,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事,就來找我,給她分析一下事情的原因,目的`及結果。她便會頓覺云開霧散。當然成績提高的較快,亦較穩定。
留守兒童幫扶記錄 8
在當今社會中,越來越多的農民工來到大城市里打工,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才會讓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許多多的便利,現在,在我們如此享受著這些便利時,我們也想一想那留守兒童他們的生活。那些留守兒童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不在他們的身邊,與他們相伴的則是年邁的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他們不但不能享受到父母的關心,而且還要擔負起生活的重擔,早上,很早就起來做飯,然后去上學,這樣日復一日的生活,使他們過早背負起生活的重擔,臉上也少了笑容。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我們老師要盡可能地關注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因材施教,促其發展。下面是我班的一名留守生進行調查分析。
一、學生的自然情況。
姓名:
性別:男。
年齡:12歲。
合山市上塘小學六年級學生
二、問題及行為表現。
1、學習缺乏主動性。經常不能完成作業,學習不刻苦,缺乏毅力,沒有鉆研精神。
2、性格倔強、固執。與人相處辦事,不計后果,缺乏自制力,責任感淡薄。
3、處事情緒化,易沖動。遇事不冷靜,有逆反心理,虛榮心較強。
4、有依賴和惰性心理,有時愛拿家中的錢物。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親離異,雙方常年外出打工,對孩子缺乏管教、推卸責任。孩子由于長年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對生活、學習失去了信心。孩子長期跟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老人對孩子缺少溝通,隔代教育,精神上得不到滿足。
三、調查訪談結果。
通過調查、家訪和對其本人的訪談,我了解到他父母離異,家里還有一個哥哥,父母親常年外出打工。他們跟爺爺奶奶生活,老人年紀已大,而且文化素質較低,對孫子的管教疏松,也不知如何管教,隨著孫子的漸漸長大,一些壞習慣也越來越多,爺爺奶奶也感覺對孫子無所適從,也有愿與老師溝通。由于家庭監督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就養成了他的惰性,學習缺乏自覺性,老師布置的作業能拖則拖,多一點也不想做。由于根基打得不牢,使學習成績不斷滑落。粗心馬虎,做了錯事,不接受批評,不讓人家說,表現出較強的'虛榮心和反抗心理。
四、個案分析。
針對覃xx同學的個性心理特點,經調查了解,我認為他的個性問題來源于家庭環境的影響和學校教育的影響兩個方面:
1、鑒于他從小父母外出打工,缺乏父母愛,無人管教,爺爺、奶奶隔代教育,造成他凡事隨心所欲,過于溺愛,過于放縱,使好吃懶做。缺乏自理自立能力,養成了依賴別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級里,由于知識掌握不牢。就極易產生了自卑心理。認為反正也就這樣了,甘拜下風,自暴自棄,致使成績下降,加之部分學科的老師對他采取訓斥等過激的態度等,使他開形成了逆反的心理現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實施過程。
1、根據覃xx的實際情況,我認為他的本質是好的,如果與家長配合共同對他進行耐心細致的教育和幫助,他是會有改變的。于是我多次家訪,與其父母進行溝通,溫和的態度,耐心地說服,使他認識到,教師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他們的兒子著想,孩子如果現在管不好,將來后患無窮。真心相勸,其父母親也理解了老師的一番苦心,主動與老師交流,家長和教師之間的關系得到了改善。在多次交流中,我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對他們進行了傳授,并讓他們一定要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態度,與老師更好的配合,嚴格管教孩子。爭取到了家長的配合,這是一次好的開端。
2、他經常犯錯誤,出問題的方面,我則耐心指導,認真幫助他分析錯誤原因,讓他自己找出錯誤所在。保護其自尊心,同時沒有放松對他的教育,用愛心去關懷愛護,用愛心去嚴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師對他的關愛,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為規范。
3、針對張某惰性強的缺點,激發他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熱情,值日生工作他認真做,就給予鼓勵;主動幫助教師拿教具等則給予肯定,經與家長溝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幫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務,我則耐心幫助他建立起熱愛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經過近兩個月的了解及教育,張某有了一定的進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一樣,它具有穩定的特點,要徹底改變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現在,張某學習目的有了明確的認識,能堅持上滿上好各門課程,保質保量地完成各門功課,成績逐步提高。他對生活也滿懷信心,情緒較穩定,沖動事件逐漸減少,對勞動有了初步認識,值日主動、熱心肯干,犯了錯誤能認識到錯誤在哪兒。任性、固執得以緩解,辦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減弱,他現在仍缺乏刻苦學習的精神,對較難的問題易放棄,缺乏堅強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較弱,對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長期的,我希望他會成為堅強、有知識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留守兒童幫扶記錄 9
1.幫扶對象:xx
2.年齡:8歲
3.性別:男
4.家長姓名:xx
5.與幫扶對象的關系:xx
6.否留守:留守(爸媽都外出打工)
7.聯系電話:xx
8.幫扶資料:
我們午后的時候到學生家的,當然他的奶奶正在門口坐著,我們向她證明了我們的來意后,她很高興的接待了我們。小源一個比較內向的孩子,平時在教室里不愛說話,可學習很努力,成績也很好(考了3次第一名)。聽他奶奶說,他在外面受了什么委屈回家后從來不說,只自己一個人憋著哭,這也許與他留守兒童有關吧。
小源的奶奶一個十分通情達理的老人,她對她的孫子孫女期望都十分高,并且很關注他們的學習成績。她一向期望他們好好學習,將來后有出息,別在在家種地了。我們聊到的`資料主要有以下幾點:
1、家長對學生的期望
2、家長對學習的要求;
3、學生生活方面的狀況;
4、學生最需要哪方面的指導;
5、家長期望通過哪種方式和教師交流(家長會或家訪等);
6、如果學生犯錯誤了,家長會以什么方式處理;
7、家長除了關心學生的學習外,還比較關心學生的哪方面等。
留守兒童幫扶記錄 10
一、產生背景
由于“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特殊的環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關愛與呵護,久而久之,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留守兒童”自幼離開父母,缺乏親情的關愛,往往易產生焦慮、悲觀、不信任等一系列的消極情緒;在性格方面較為突出的是柔弱內向、自卑孤僻;學習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輔導,導致困難重重;行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監護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況下,“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引起行為上的偏差,嚴重者甚至誤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兒童”問題已不是單純的教育問題,而是已經發展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他們給老師,家長,社會提出了許許多多的難題。
二、案例描述
小陳,從小活潑可愛,乖巧伶俐。可在她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外出打工了。從此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成了一名留守兒童。當我初次見到她時,我看到她睜著大大的眼睛,眼睛里滿是憂郁。通過觀察,我發現她課堂上幾乎不發言,經常走神;課外也很少說話,不喜歡交朋友。即使老師問她問題,她也只是點頭或搖頭,要不就是簡短的幾個字。
孩子內心是一種怎樣的痛啊!如何開啟孩子的心靈之門,還原一個健康快樂的.她,成了我困擾于心的一個難題。
三、主要做法
(一)開啟心扉吐露心聲
孩子的心是最脆弱的,何況是遭受家庭變故后的孩子。她們自我封閉,排外,孤獨,憂郁。郁結在心的情感,太久了,必定要發泄,否則,對身心都是極大的摧殘。可她們是那么敏感,不愿意提及自己的家庭,不愿意在這方面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我也考慮通過家訪的途徑和孩子進行溝通,但又覺得冒昧造訪說不定會適得其反,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我在活動課中重視這個孩子,讓她多參加一些活動,在活動中通過和她一起玩,交流,讓他樹立信心。能坦誠的告訴老師心里話。并讓班其他孩子一起和他玩,在我的動員下,同學們都愿意和她一起玩,一起游戲。通過在活動中,我了解了這個孩子的想法,使她變得活躍了。重而樹立了信心,對生活充滿了熱情。
(二)有的放矢增強信心
為了讓小陳盡快從陰影中走出來,我在課堂上特別留意她,我故意提比較簡單對她來說比較有把握的問題,點她起來回答,然后及時給予贊揚。經過幾次后,她猶豫很久的小手終于舉了起來,那一刻,我看到了她臉上的紅暈像綻放的花兒般燦爛,美麗!課外,我有意識的讓她幫老師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讓她感受到老師對她的信賴與喜愛。漸漸的,她的笑容多了,課堂上變的專注了,發言積極了,和同學的交往密切了……期末考試,她的成績直線上升,一躍而名列班級前矛!
(三)加強練習促進溝通
留守兒童的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社會,家庭的責任。畢竟緊靠老師的力量太過于單薄。我成立的留守學生檔案,掌握了各個家長的聯系方式,通過電話,短信及時向家長反映孩子的情況,然后要求家長每周給孩子寫封信,和孩子通一次電話。讓孩子及時回信,匯報自己的生活學習情況。一來二往,是啊,溝通如絲絲春雨,滋潤孩子心田,如徐徐春風,化解心中疙瘩!
四、成效及反響
老師的關愛加上自己不懈的努力,如今的她勤奮上進,自強不息;熱心助人,知孝行善。她不僅是同學的好朋友,老師得力的小幫手。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會的穩定,留守兒童雖然各有自己的個性,但存在的問題有許多共性。我想,只要我們多點愛心,多點耐心,多點恒心,為留守兒童共同架起一座呵護的橋梁,她們將會演繹更過精彩!
留守兒童幫扶記錄 11
一、學生情況介紹
基本資料:小楊,女,12歲,六(2)班學生;
背景資料:家庭組成成員:爸爸、媽媽、奶奶;
家庭教育狀況:爸爸、媽媽外出務工,她自小跟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對其百般疼愛、百依百順,對她的要求從來不說半個不字。
個性特征:小楊聰明、活潑,但自信心差,性格執拗,容易動怒。上課不太聽講,要么去招惹別人,要么自己做小動作,很少參與課堂的任何活動。與同學的關系很差,大部分都不愿意跟她玩,她也不愿意參加班級活動。
二、原因分析
1.奶奶的無原則溺愛。她的奶奶一味的溺愛、嬌寵、遷就孩子,導致她任性、蠻橫、不講道理。
2.父愛、母愛的缺失。楊程程的爸爸、媽媽為了生活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開她,到大城市打工賺錢,童年的生活少了父母的陪伴與關愛,讓她的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
3、小楊的奶奶很少讓她與同齡的小朋友玩,讓她成了一個缺少交往體驗、惟我獨尊的小皇帝。小學六年來,她在同學的交往中常常遭到了同伴的排斥,由于不好的行為表現也會遭到老師的批評,從而加劇了她的易暴易怒情緒。
三、具體教育措施
1.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懷和愛護。我主動和她親近,和她做朋友。對她的情緒表示理解。當她調皮時,不直接批評,調查清楚,搞明白是什么原因,然后和她講道理,讓她慢慢的平靜下來再探討原因。
2.努力改變家長的教育方法。我和小楊的家長聯系,告訴她的奶奶一味的嬌縱孩子,已經造成不良后果,要對她的無理要求說“不”,當她犯了錯誤要注意方法,及時批評教育;讓她的爸爸、媽媽通過電話經常和她聯系,關心她的學習、生活,讓她感受到自己和其她小朋友一樣擁有父母的關愛。
3.教給她一些正確表達內心情感的方法。通過適當的提示幫助她回想生氣的原因。請她大膽的說說自己的.內心感受。帶動班上學生給她找優點、和她做朋友。
4.在集體生活中,多鼓勵她與其她同學交流和玩耍,多些機會讓她參與集體活動,感受集體生活的快樂!
四、取得的成效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努力,小楊已經有些進步,易怒現象少了,學會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了,人際關系好了在班里找到了一些很棒的同學做朋友,上課有時也能舉手發言了,在同學心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自信心也強了,參加活動的主動性也高了。希望她有更大進步,明天更美好。
五、存在的問題
1、還需要進一步同學生交流取得她的信任,同她建立親密的朋友關系,經常同她交流。
2、還需經常同家長取得聯系,同家長隨時交流孩子的相關情況。
留守兒童幫扶記錄 12
一、個案情況:
姓名:小孫
年齡:10歲
性別:男
民族:漢族
現監護人:爺爺、奶奶
基本情況:通過家訪了解到小孫同學家庭經濟狀況良好,該生在爺爺奶奶的陪伴成長。由于他的父母都外出務工,平時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生活,加之監護人(爺爺、奶奶)年紀大,體弱多病,該生欠良好的習慣——經過我的走訪調查和幾個月細心地觀察、分析,發現在小孫同學身上集中出現了以下問題:
1、經常有厭學的情緒出現
該生學習上有畏難的心理,在學習、生活上對家長過分依賴,也就是說欠自覺性與主動性。另外上課老打不起精神,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而平時的作業不想做、懶得做,特別是當作業過多時,就會故意將作業放在家里不按時批改或者是只做一部分,其他的說忘記做了或者說沒聽清楚作業做什么等等以此為借口。實際上是怕動筆、怕動腦、怕發言、怕作業,加上沒有人約束,一心想隨心所欲地玩。最后造成了成績不理想,有自卑心理,平時少言寡語,與同學、老師交往時,往往顯得不自信,在各種班級活動中常常是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子。
2、自卑心理嚴重,與同學交往困難
該生平時沉默寡言,獨來獨往,不愿與同學、老師交流,課堂上幾乎從不發言,即使是很簡單的問題,他會的問題,也不敢回答,自卑心理嚴重。偶爾也流露出想和同學們交往的思想,但顯得不知所措,跟同學相處困難,所以無論是上學還是放學,還是在其他地方,你會發現始終都是他自己一個人,身邊沒有其他同學。
3、不良的行為層出不窮
該生不太愛勞動,亂花錢,吃零食,說臟話,打同伴,“拿”同學東西。當有人檢舉出他的不良的行為時他老以仇恨的目光以待,緊握著兩個拳頭,還老找借口或話題回絕。蠻橫無理的不良舉止舉不勝舉。
二、問題分析:
我通過多次家訪、與本人交談、長時間細心觀察、與同伴的交流等多種方式,不斷深入了解小孫和他的家人,最后我得出他身上的這些問題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的`原因:
1、隔代監護出現的過度溺愛,爺爺奶奶對小孫十分溺愛,大事、小事都遷就隨愿,不忍對其進行嚴格的監督和教育,連日常生活小事都不舍得讓他做,甚至連整理書包、裝吃的等這些本該孩子做的事都包辦了。
2、父母不正確的教育和不合理的疼愛方式
由于該生父母常年在外地務工,在孫xx同學的生活中缺少父愛和母愛,在外的父母心里覺得內疚,因此對孩子處處補償、事事遷就,生怕虧待了孩子,特別是在物質上,金錢上,他們對孩子更是有求必應,但和孩子在思想上的溝通卻是極少的,對學習更是不聞不問。
3、自卑使他的性格發生了變化
以前的他,性格開朗而又活潑,自父母外出后,他一直心神不定,成績直線下滑,平時很少和老師、同學交流,表揚更是遠離了他,這些使他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內心深處的自卑感使他害怕競爭、害怕失敗,所以逃避一切,將自己包裹起來,并遠離集體。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小孫身上的問題主要源于監護人的溺愛、父母的錯誤教育方式、方法和他孤僻和不自信的性格,于是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教育和引導。
三、教育和引導措施:
1、從監護人和家長入手,使他們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
我在課外時間充分利用課題組制作的“家訪聯系卡、記錄卡”與監護人多次交談,并用打電話、發短信等方式與孫xx的父母進行溝通,讓他們意識到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及問題的嚴重性,使他們明白:錢不能彌補自己對孩子的歉意,無節制的物質滿足是在害孩子,會使孩子滋生許多生活上的惡習。
2、對他進行“三優”政策。即:優先發言、優先輔導、優先批改作業,并充分利用“結對子(手拉手)幫扶法”、“談話法”、“主題班會法”“田徑運動會”等活動幫助該生確立自信、自強的信念,使其能融入集體,鼓勵他多與同學交往,體會與人交往的樂趣,并通過講解數學家小的時候的好多小故事來激發他學習的興趣。
3、加強聯系密度。針對小孫在校的一些情況,我及時和他的監護人聯系,幫助分析孩子的問題原因所在,指導他們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去幫助孩子。
4、榜樣陶冶法。該生由于種種原因,似乎感覺在別人的眼中總是低人一等。為了讓孤獨、自卑的小孫同學走出封閉的自我,平時在關心和愛護他的同時,還和他多交流。不光是老師和他的交流,我先后讓班上優秀的同學,更有意地讓留守兒童、單親生等去主動接近他,與他一起談心、學習、活動。在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和學習等方面幫助他,努力讓其找到成功的喜悅,促進其在各方面進步。同時,還要引導他主動地和同學交流,盡可能地及早融入集體中來。
四、教育引導后的感受和小結。
小孫的轉變讓我真正感受到,留守兒童問題是社會普遍問題,更是學校的熱點慰問體,只有抓好學校教育這一重要的環節才能更好的教育好留守兒童,才能讓我們的下一代健康成長!那么學校理應是留守兒童的第二個家,老師是留守兒童的第二父母。當孩子在家得不到的父母的關愛與照顧,就需要我們老師來充當代理父母,對他們給予更多的關愛和照顧,使其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同時,我們做老師的要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對待他們,讓其感受到父母的溫暖。另外,社會各界要統一思想、認識,留守兒童是一個需要關愛的弱勢群體,有與其他學生完整的人格尊嚴,不是問題學生、弱智學生。不要歧視他們,而要給予他們學習生活上的關心與幫助,學校力爭為留守兒童創建積極健康的校園氛圍和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的環境。
留守兒童幫扶記錄 13
留守兒童是城市競爭化而產生的一個新的弱勢群體,因各種原因這個群體已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我的班里也有這樣一名留守兒童,他叫小朱,是一名十二歲的男孩。該學生家庭經濟狀況較好,四年級時,其父親外出務工,該生隨母親在家中,在其就讀五年級時,他的父母就都出外經商務工,平時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生活,由爺爺奶奶監護,經過我長久細心地觀察和分析,發現在這個孩子身上集中出現了以下問題:
1、時不時有厭學的情緒出現。
當該生身體有一點不適時,就讓他的奶奶請假,不來學校上學,尤其星期一,他的座位經常是空的。經過多次的家訪和與該生談心,我發現小朱同學的厭學心理成因突出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上有畏難的心理:首先,該生在學習、生活上對家長有依賴心理,如遲到了一定要爺爺把他送進教室,生病了一定是讓爺爺來請假;其次,平時沒有親人檢查孩子的作業完成情況,養成了他說謊騙家長說作業已完成了,爺爺奶奶均已年邁,除了給予他基本的物質供給之外,很難在精神上鼓勵。
(2)懶散的學習心理:該生在學習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動腦、怕發言、怕作業,一心想隨心所欲地玩。
(3)成績不理想,有自卑的心理:該生與同學、老師交往時,往往顯得不自信,在各種班級活動中常常是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子。
2、競爭意識淡泊,缺乏良好的集體榮譽感。
在班級、學校開展的各種活動中,小到一次發言,大到學校組織的活動,都顯得沒有熱情,參與意識淡漠。
3、有孤僻的心理傾向,與同學交往困難。
該生平時沉默寡言,獨來獨往,偶爾也流露出想和同學們交往的思想,但顯得不知所措。
原因分析:
我通過觀察、家訪、交談等多種方式接近他和他的家人。我發現他身上的這些心理問題主要來源于三方面的原因:
1、隔代監護出現的溺愛過度,爺爺奶奶對他十分溺愛、大事、小事都遷就該生,不忍對其進行嚴格的監督和教育,連日常生活小事都不舍得讓該生做,甚至連整理書包這些本該孩子做的事都包辦了。
2、父母不正確的教育和疼愛方式。
由于該生父母常年在外地務工,在他的生活中缺少父愛和母愛,在外的父母心里覺得內疚,因此對孩子處處補償、事事遷就,生怕虧待了孩子,特別是在物質上,他們對孩子是有求必應,但和孩子在思想上的溝通卻是極少的,對學習更是不聞不問。
3、自卑使他的性格發生了變化。
小時候的他,性格開朗而又活潑,自父母外出后,他的成績一直不太理想,平時很少和老師、同學交流,表揚更是遠離了他,這些使他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
內心深處的自卑感使他害怕競爭、害怕失敗,寧可逃避一切競爭,將自己包裹起來,并遠離集體。
具體做法:
一、傾注愛心
心理學家認為“愛是教育好學生的前提”。尊重每一位學生,“以人為本”,是對每一位教師的基本要求。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過程便不僅僅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滿了人情味的心靈交融。這樣老師才會產生熱愛之情。男孩子一般不太愿意主動尋求幫助,當情緒問題不能夠自我排解時就會積壓產生心理問題,假如說缺乏自信、焦慮自閉、或者悲觀消極。如果老師不能及時地進行一些心理上的輔導,對個人的成長是百害而無一利。
1、讓“愛”流露。對于小朱這樣習慣比較差的學生,我發覺對他進行全班的批評好像沒什么大的作用,相反和他敞開心扉,以關愛之心來觸動他的心弦,倒是非常有用的。“動之于情,曉之于理”,用師愛去溫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說服他,從而促使他主動地養成良好的習慣。讓他感覺到教師對他的愛,作為教師還要給小朱這樣的孩子多一些關注,常摸摸他的頭,拍拍他的肩,找他聊聊天,都會讓他感到自己在教師心目中的位置的。在上課時可以經常提問,可以使他集中注意力;可以促使他思考問題;他也不會以不注意聽講或搞小動作來吸引教師的注意。班級學習園地也出現了他滿意的作品,他受到鼓舞,學習變得勁頭十足。
其次,在平時的生活上,我更多地去充當一個母親的角色在一些細節上給予他更多的愛護和幫助,比如換季的時候提醒他注意冷暖,及時添減衣服,早上沒吃飯我會給他錢吃飯等等,我這樣做是想消除他和我的距離感,會聽老師的話。最后我發動全班同學幫助他,讓他在學習、生活等方面更有自信。
2、捕捉亮點培養他的學習興趣,提高他的自信心。根據他的年齡特點,通過形象的事物,有意的關注,適當的表揚來提高他的興趣。根據他愛好體育的特點,我給他講了優秀運動員劉翔的事跡。并向他提出問提:①、劉翔是怎樣拿到奧運會冠軍的?②、他成功的關鍵是什么?③、你該向他學習什么?④、你是怎樣對待自己的學習的?通過這些問題激勵他學好文化課的決心。
二、家校溝通
從監護人和家長入手,使他們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孩子習慣的養成,學校和家庭聯系是必不可少的。小朱不良習慣的形成和家庭的教育密切相關,所以我和家長取得聯系,和家長一起分析孩子不良習慣形成原因,讓家長知道在家應該督促指導孩子怎樣做,促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因此,及時與家長溝通是整個習慣養成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
我給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正確對待孩子的錯誤,該批評時要批評,要讓孩子習慣接受批評,習慣認識錯誤,并使孩子形成有錯就改的良好習慣。
2、教給孩子正確對待困難的態度,當孩子面對困難時應該教會他如何解決,而不是替孩子去解決困難。
3、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抗挫能力,如當孩子生病時,可該鼓勵他戰勝疾病,讓他接受這一最好的挫折教育。
4、還給孩子一片自由的天地,不要讓孩子遠離集體,要讓他到小伙伴中去,和他們一起融入集體。
5、父母的教育關心要得法,要盡可能多回家來看望孩子或者經常打電話給孩子,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并對孩子取得的每一點微小進步及時肯定,這樣能讓孩子感到父母在千里之外的關心和呵護。
三、檢查督促
首先,針對經常漏做、不做作業或忘帶作業等現象給予方法指導,讓他自備一個作業記錄本,記下各科作業。然后是每天早晨由我親自檢查作業完成情況,對于不會做的給予耐心指導。最后我為他準備了一個檔案袋,把作業裝在袋子中。
四、幫扶效果:
進步明顯。現在小朱能按時上學,能堅持完成作業,上課發言也積極了,成績提高幅度較大,這段時間沒有撒謊現象,值日認真負責。現在還當上了我們班的班長。
五、經驗總結:
小朱的事例,讓我覺得小學生習慣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每個學生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因此老師必須弄清楚學生的具體情況,從而確定行之有效的對策,因材施教,正確引導。像對待小朱這樣,要讓他懂得我為什么要這么做的道理,從理想上加以認同,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學生自覺地按照老師提出的要求去做,變“要我做”為“我要做”。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爭取家庭的配合。
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養成良好習慣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反復現象,因此平時的督促就顯得更為重要,要通過經常性的督促檢查,使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養成自覺的習慣。小朱從一個習慣比較差的學生轉化為一個習慣比較好的學生,其中關愛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教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在培養人才,在創造人才的時候,一定要釋放自己偉大的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用愛喚起愛,用愛催生愛,愛的奉獻,方能出現愛的奇跡。
留守兒童幫扶記錄 14
由于親情和家庭教育的雙重缺失,造成了留守兒童在學習和心理方面存在種種問題。據調查統計,我校的留守兒童,存在明顯的性格特征,有的沉默寡言,膽小怕事;有的活潑好動,經常違規亂紀;有的爭強好斗,性格粗暴;還有的…….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我們老師要盡可能地關注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因材施教,促其發展。下面是我校的一名留守生進行調查分析。
一、案例描述
陸同學,男,12歲,留守兒童,是個學困生,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爺爺奶奶撫養。這個孩子非常的內向,說話聲音很小很靦腆。成績很差,書寫潦草,個人衛生極差。缺乏良好的班級意識,班級學校組織的活動,都沒有熱情。犯了錯誤嘴硬,不承認錯誤,反抗心很強。
二、問題分析:
經過調查、走訪、電話聯系家長等途徑,發現該學生存在問題的原因如下:
(1)情感方面存在缺失。陸xx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爺爺奶奶撫養,致使陸xx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對一切都很冷漠。離開了父母的關懷,小孩沒有了安全感,對社會沒有信任感,以后對社會的態度、對他人的態度、對一些社會現象的態度就很容易走向極端。沒有父母的呵護,沒有理性的溝通,孩子的心靈易受創傷。
(2)家庭教育方法不當。父母常年在外,根本談不上對孩子進行教育,他們只是為孩子提供吃飯、住宿,更是談不上教育。而父母又存在用錢補償感情的心理,事實上為孩子學習、身心發展的造成了負面影響。而其監護人只是以生活照顧為主,且知識、精力上也承擔不了品德培養、學習輔導之職,使家庭道德教育處于真空狀態。
(3)學校教育鞭長莫及。學校教育側重在校時段教學管理,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與家長的溝通難以實現,對那些"問題兒童"難以管理。
三、基于以上情況,我在教育的過程中采取以下措施,并起到一定的效果: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家訪制度。對結對子的每一個留守兒童,我先登記學生的聯系方式,發現學生有任何問題,及時與監護人聯系。家訪時一定要防止假象,隔代愛,經不起孩子的哼哼,當老師去家訪時,監護人禁不住孩子的軟磨硬泡,見了老師直說孩子在家表現都好等等,敷衍老師,但他們根本不知道這是在害孩子,面對這種情況,我采取方法是:一是詢問監護人,二是詢問其他學生的家長,三是詢問同學。
這個陸xx,星期天到同學家里寫作業,共兩三個同學,陸xx偷拿了這家一盒煙,在這個孩子家吸了一根,剩余的裝到自己的書包里。周一時,一個學生在班里說陸xx抽煙了。很快就傳到了我的耳朵。我隨即叫來陸xx,問其是否抽煙,誰料他大嗓門的喊,我沒有,我沒有。我是軟的硬的都用了,但他就是不承認。我只好叫來其他的幾名同學,來個當面對質,最后陸xx沒辦法,只好認錯。我隨即召開班會,讓其他同學引以為戒。然后,我給陸xx的監護人打電話說這事,但監護人只是說孩子平時挺好的,家務忙,有空再好好教育,讓老師多用心。
2、讓家長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兒童成長的避風港,家庭的溫暖是孩子們成長的必要條件,缺乏家庭溫暖的人,往往缺乏集體感;父母是孩子的靠山,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的催化劑,缺少父愛、母愛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懦弱、性情孤僻、行動粗暴,缺乏同情心。"留守兒童"大多數是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他們缺乏家庭的溫暖,缺少父母的呵護,如果這些學生不能潔身自愛,很容易變成一個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體感的"后進生"。一個孩子的言行舉止就代表了一個家庭的教育程度。孩子受著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教育,孩子在家的時間最長,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由于爺爺奶奶文化水平不高,同時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平時只管吃穿,孩子犯錯,不問三七二十一,先打一頓完事。我有空就和監護人聊,讓他們明白孩子現在是受影響的關鍵時刻,所以,不要溺愛,留心孩子的心理變化,和孩子多交流,多溝通。同時也和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聯系,讓他們有空就回家,抽空給孩子打電話,問問身體,問問學習。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疼愛,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樣,也是人疼人愛的孩子。不能過分依賴學校教育。陸xx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該同學比以前樂觀了,上課也主動發言了。老師及時表揚,讓孩子明白自己也有優點,幫他們樹立信心。
3、班級建立一對一幫扶制度。讓其他同學主動地去和這些孩子
溝通,在生活學習上予以照顧,讓留守兒童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融入到集體活動中,感受集體的力量。
4、愛心,耐心、寬容。沒有愛的教育就不是教育,真心換真心;耐心換進步;寬容換回報。
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一樣,它具有穩定的特點,要徹底改變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現在,陸xx犯了錯誤能認識到錯誤在哪兒。任性、固執得以緩解,逆反心理在減弱。
總之,留守兒童是當今教育面臨的新問題、新難題,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高度重視,去研究去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想方設法,尋找策略,用心去關愛他們,用情去感動他們,用愛去溫暖他們。使他們擁有和其他孩子一樣明凈的天空,在美好的花季放飛理想和希望,最終成為德才兼備、品學兼優的一代新人。
留守兒童幫扶記錄 15
一、學生的基本情況
學校:高壩中心小學
姓名:xx
性別:男
年齡:十一歲
班級:四年級一班學生
二、該生的基本情況分析:
學生郝xx家庭貧窮,父常年在外打工,平時無暇顧及子女的學習生活;母早年離家出走,自小由爺爺奶奶撫養長大。自接手該班近一年來,我發現在這個孩子身上集中出現了以下問題:
( 1 )行為習慣差、個人衛生差。上下課都顯得好動,無法克制和約束自己的言行。
( 2 )懶惰心理。學習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動腦、怕發言、怕作業,只想在家隨心所欲地玩。
( 3 )缺乏良好的班級意識 。突出表現為在各種活動和機會中,小到一次發言,大到學校組織的活動,都顯得沒有熱情,參與意識淡漠。并經常搗亂,故意搞破壞,還煽動其他同學參與他的破壞活動。
三、問題分析:
我通過觀察、家訪、交談等多種方式接近張勇和他的家人。我發現郝xx身上的這些心理問題主要來源于三方面的原因:
( 1 )、長輩的關心無門
爺爺奶奶對郝xx這個孫子是打心里愛他,但是卻不知道以何種方式來愛他,缺少嚴格的監督。作業不認真完成,喜歡抄作業。
( 2 )、粗暴的教育方式
由于家庭的這種特殊性,郝xx自小缺少父愛和母愛,家長很少和兒子進行精神上的溝通,很少靜下心來和孩子交流。遇事缺乏耐心,就用一種粗暴的.態度來處理。
( 3 )、內心深處的自卑
由于他的成績一直不太理想,平時很少得到老師的表揚,使得張勇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內心深處的自卑感使他不愿和同伴交往,使他害怕競爭、害怕失敗,不愿參加任何集體活動,并且他覺得沒人注意他,就故意搞破壞想引起別人的注意。
通過以上分析,我發現郝xx身上的問題主要源于家長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決定從郝xx的家長和他本人兩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四、主要措施:
( 1 )、幫助家長走出愛的誤區。
我利用課余時間和張勇的爺爺奶奶多次交談,并通過電話與張勇的父母進行溝通,讓他們意識到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及問題的嚴重性,使他們明白:愛要有針對性。同時我對郝xx的家長提出建議:
a、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應當讓他接受正確的批評,讓他認識到錯誤,鼓勵他改正。 b、孩子在生活上遇到困難的時候,應該教會他如何解決,而不是一味的暗示他放棄和責備。
c、不要把孩子守在自己身邊,讓他到小伙伴中去,和他們一起摸爬滾打。
d、父母要經常回家來看望孩子或者經常打電話給孩子,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并對孩子取得的每一點微小進步及時肯定。這樣能讓孩子感到父母對自己學習的關心。
( 2 )、幫助孩子樹立自信,融入集體,找到和同齡人交往的樂趣。
為了讓郝xx對學習重新產生興趣,在學習、各種競爭、人際交往中樹立起信心,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a、利用表楊,樹立信心
針對郝xx在平時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和成功都給予其表揚,讓他體會到了從未有過的成功喜悅,逐步樹立自信。
b、針對實際,設立目標
在郝xx走出自我否定的低谷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來,明確地告訴他:學生要以學習為主,按時上學,完成作業是一名合格的學生最起碼的任務。為了不讓他感到這個要求高不可攀,我和他共同協商制定了一些具體可行的小目標。
五、輔導效果 :
經過我與郝xx家長的密切配合及他本人的努力,近段時間來獲得了可喜的成果:
a、雖然偶爾還是有時在生活上有依賴性,但我知道他一直都是自己在努力去做。 b、郝xx已清楚地認識到按時完成作業是每個學生必須要做到的。盡管他的作業書寫和質量還有待提高,但按量完成作業對他來說就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c、能經常看見他和同學們嬉戲時活躍的身影,聽見他開朗的笑聲。
六、個人體會:
郝xx的轉變讓我真正感受到,給孩子自信就是給了孩子成功的鑰匙。而郝xx家長的轉變以及自己所做的一切,讓我聯想到高爾基說過的一句話:愛孩子,這是老母雞都會的事,要善于教育他們,卻是一項偉大的事業。
一言以蔽之,"留守學生"的教育是一個社會性問題,現狀令人堪憂,不是那一個單方面努力就可以完全解決好的。對郝xx的教育沒有結束,還有更多的"留守學生"在等待接受教育。"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需要學校、家長和社會共同來關注。
留守兒童幫扶記錄 16
案例介紹:
在日趨發展的當今社會,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此過程中衍生出一個龐大的群體——留守兒童。經統計,我班里38位小朋友有13位是留守兒童,占了34.2%。他們父母常年在外,平時交由祖輩或者親戚照看。由于父母的“缺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日益突出。我們班里有這么一位特殊的留守兒童:小燁,男,8歲,一年級學生。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報名的第一天,他的父母全來了,然后把我拉一邊對我說:“我兒子性格比較……脾氣比較倔,上幼兒園時比較喜歡打架,我們又不在身邊……”家長的欲言又止和特別交代,讓我對這個孩子有了更多的觀察,我發現:上課時不遵守紀律、扯前面同學的衣服、用手指戳同學后背,轉身拉別的同學和他講話。再不然就是東摸西摸,在書包里翻來翻去,玩小東西,注意力不集中。老師批評或暗示后有一定效果,但持續時間不長,好搞“惡作劇”,排隊有時故意推別人,又滿不在乎,對同學的不小心觸碰總是還以暴力。同學們老是來告他的狀,都不怎么喜歡他。他自己也抱著破罐破摔的態度,對身邊的很多事和活動都漠不關心。此外精力特別充沛,一下課就看不見人影,總是大汗淋漓地回教室,一下子靜不了。課堂作業不能主動、及時地完成,邊做邊玩,注意力難以集中。父母都在外打工,由于工作的原因,無暇顧及孩子,發現問題既態度粗暴,動輒出手。據家長和老師觀察,小燁腦子不笨,學習認真起來比一般同學接受還快。但因為好動分心,在班里相對落后。
案例分析
瑞典教育家哈巴特說過“一個母親勝過一百個教師,一個父親勝過一百個校長”。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自身權益和安全得不到保障,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往往表現出成績不理想,道德行為的失范等現象。
同學對于小燁的不遵守紀律,干擾同學上課,屢教不改有些排斥,個別有時可能還會譏諷她。這使她對班集體產生抵觸情緒,而不太參與班級體的活動。
由于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貪玩,完不成作業,又不愿意接受同學的幫助,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導致惡性循環,沒有了學習興趣。在學校中無法獲得成功的體驗,結果是自信的喪失,從而喪失了對整個學校生活的興趣。
有時對于同學的欺負和排擠心理產生不滿的情緒,而這種情緒無法得到很好的宣泄,得不到父母及時正確的引導,比較容易走極端,造成心理抑郁、性格孤僻,因而表現為不愿與人說話交流、性格內向、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降低要求。
小燁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發現什么問題只能通過電話教育,施以一些威脅之類的言語試圖讓他聽話,認真學習。殊不知對于一個一年級的孩子來說,知識的習得、習慣的改變和養成是需要督促和幫助的,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根據的需要層次理論,人除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外,還有歸屬的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等方面的需要。他只有在這個群體中,才能實現這些需要,因此他一步步蛻變了,做小動作、作業不完成、打同學
實施策略
一、“代理家長”從我做起
介于小燁的情況,我成了他的“代理家長”,按照“二知、二多、二溝通”的要求,在生活上細心照顧,學習上悉心指導、心理上耐心引導,做孩子生活的知情人、學習的引路人,成長的保護人。二知即知道他的個人基本情況、家庭基本情況。二多即多和他談心溝通,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多到其家中走訪,宣傳科學教育方法,幫助解決家庭實際困難。二溝通即定期與其父母和托管人聯系溝通,交流其教育情況,形成管護、教育、引導他的有效合力。
二、回歸課堂家長變老師
1、激勵教育,喚起信心
“師愛是教育的基礎”,為了去除小燁這種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我常在課余找他聊天,看到他大汗淋漓的時候幫他擦汗,讓他幫我拿作業本。從培養良好習慣入手,耐心地矯正他上課好動的行為。堅持正面鼓勵,積極強化,針對他尚能接受教師暗示的特點,課堂中有意識地利用目光暗示、點頭暗示等手段,及時提醒他遵守課堂紀律,逐步養成上課專心聽課的習慣。
同時,發現他有所進步及時表揚,對同學說:“看,我們的小燁今天坐得真端正!”“我們的小燁小朋友舉手真積極,還能當小老師,幫同學解決困難了”“我們的”在有意無意的`語氣中,全班同學看成一個整體,小燁是我們整體中的一員。漸漸的,小燁開始喜歡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在食堂回教室的路上,他從后面偷偷的拉住我的手,稚嫩的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讓我倍感欣慰。一次放學整理書包的時候,我看他拉鏈一直拉不上,就去幫他整理好并且給他背上,他居然說:“謝謝老師!”我還以會心的微笑:“你真是一個懂禮貌的孩子!”
2、趁熱打鐵,融入集體
老師的表揚讓小燁重拾了信心,同學也投來了贊許的目光,無限的光榮感讓他有了歸屬感,變得更加自信。趁熱打鐵,我讓其加入了班干部的行列——紀律委員。首先是為了讓他起到表率的作用,自覺遵守紀律,這樣才能去管理同學。其次,在管理同學的同時學會溝通、交流、合作。讓他感受到自己也是集體不可或缺的一員。
實施成效通過老師、同學的幫助,加上小燁自身的努力,幾個月下來有了很明顯的進步。
1、看到同學能主動問好,當同學遇到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自己遇到困難了,會主動請教老師或同學。
2、上課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越來越久,課堂上不會再去打擾同學上課,做小動作的次數少了,找同學說話的次數也在慢慢減少。課外,總能看到他的小身影在教室里收拾衛生工具、擺桌椅撿到東西主動上交給老師。
3、小燁的奶奶還反映,現在在家里能主動幫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晚上會和奶奶聊聊在學校里發生的事,比如:今天老師表揚了誰,今天老師批評了誰!
一直以來,我把小燁當成了自己的孩子,更多地去發現他的優點,鼓勵他、引導他。當他有點滴進步的時候,我會電話聯系他的父母,讓他們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多和他溝通,多聽聽他的心里話;當他范錯誤的時候,我有時會無法抑制自己的情緒,但每當此時我總是提醒自己倒數10秒,冷靜下來,我不能放棄這個孩子,告訴自己:慢慢來,改變需要一個過程,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他。冷靜之后才與其分析原因,共同制定改變方案。我也想對小燁說:“孩子,老師不會把你落單的!加油!老師期待你的成長。”
留守兒童幫扶記錄 17
一、產生背景
近年來,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擁向城市,為國家的繁榮,城市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可是,在農民背井離鄉,生活發生日新月異變化的同時,新的問題即“留守兒童”問題卻日漸突出。
由于“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特殊的環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關愛與呵護,久而久之,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留守兒童”自幼離開父母,缺乏親情的關愛,往往易產生焦慮、煩躁、悲觀、疑慮等一系列的消極情緒;在性格方面較為突出的是柔弱內向、自卑孤僻;學習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輔導,導致困難重重;行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監護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況下,“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沉迷于游戲廳、網吧等娛樂場所,引起行為上的偏差,嚴重者甚至誤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兒童”問題已不是單純的教育問題,而是已經發展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他們給老師,家長,社會提出了許許多多的難題。
身為一名一線班主任,關愛留守兒童也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下面我想就工作中的一個案例,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二、基本情況
小園,從小活潑可愛,乖巧伶俐。可在她上二年級時爸爸媽媽離婚了,爸爸重新建立了家庭,媽媽只身外出打工。小小園從此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成了一名留守兒童。當六年級他來到我的班級時,我看到他睜著大大的眼睛,眼睛里滿是憂郁。通過觀察,我發現他課堂上幾乎不發言,經常走神;課外幾乎不說話,獨來獨往。即使老師問他問題,他也只是點頭或搖頭,要不就是簡短的幾個字。
孩子內心是一種怎樣的痛啊!如何開啟孩子的心靈之門,還原一個健康快樂的他,成了我困擾于心的一個難題。
三、主要做法
(一)開啟心扉吐露心聲
孩子的心是最脆弱的,何況是遭受家庭變故后的孩子。他們自我封閉,排外,孤獨,憂郁。郁結在心的情感,太久了,必定要發泄,否則,對身心都是極大的摧殘。可他們是那么敏感,不愿意提及自己的家庭,不愿意在這方面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我也考慮通過家訪的途徑和孩子進行溝通,但又覺得冒昧造訪說不定會適得其反,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再三思量后,我決定召開“關愛留守兒童”主題班隊會,營造一種氛圍,給孩子創造傾訴的機會。
我首先在黑板上寫上“請關愛留守兒童”幾個大字,告訴大家什么叫“留守兒童”。
然后我說:“孩子們,不管是爸爸媽媽在外打工,還是父母離異,或父母親不健在,其中的過錯都不在我們。我們可以傷心難過,但決不能自卑,有心里壓力。能坦誠的告訴老師,你們是這樣的孩子嗎?如果是,請舉手”。在我的動員下,一雙雙小手怯怯的舉了起來。我數了數,居然有十多個。我趁熱打鐵,說“沒有父母陪伴的日子,你們多么的`不容易啊,老師打心眼里佩服你們。你們有什么煩惱,有什么困難可以跟大家說說嗎?讓我們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小園在一片掌聲中,走上講臺:我和奶奶一起生活,爸爸在外面打工,奶奶80歲了,做什么都很吃力,動不動就沖我發脾氣,所以我自己的衣服自己洗,放學回家后,我還做飯,幫著做一些家務。可原來媽媽在的時候,這些我從來沒做過……不過我也不怕,我覺得以后到哪我都能自己照顧自己。
大家用熱烈的掌聲將她送回了座位,我分明看到閃爍在她眼里的淚花,我也鼻子一酸,但我克制自己,馬上請出了第二個同學。
“很多時候,我放學了,家里沒人,我回家就什么都不做。有時候回家,媽媽在打麻將,我就跟著媽媽,在麻將室做作業,做不完的,回家后太累,就不想做了。我特別想我的爸爸”(他爸爸很早就去世)……說到這里,他有點哽咽,用牙齒咬住下唇,不住的用手檫眼睛。我知道再說,孩子真的要痛哭了。我讓他上位,可他一到座位上,就趴在桌上抽泣起來。
小園:爸爸媽媽都不在我身邊,我好想她們,我只希望她們能在我身邊……
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都踴躍上臺吐露自己的心聲。孩子畢竟是孩子,坦坦蕩蕩,一覽無余才是她們的本色。她們的心里是無法承受那么重的負擔的,只是不知道用何種方式卸下而已。
我沒有勇氣再聽他們說下去,轉身借收拾講桌,抹掉那不爭氣的眼淚。調整好自己后,我讓其他孩子說說自己的感受。他們說能理解為什么有的人作業不能按時完成,因為沒家長管制。也有的說自己以前總覺得生活很苦惱,但現在想起來,有爸爸媽媽陪伴,其實自己很幸福……
彼此理解與寬容,互相幫助和進步,有了這種平等,和諧,沒有隔閡的班集體氛圍,不是更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嗎?
班會課結束了,孩子們都離校了,但我的心怎么也無法平靜。孩子們孤獨,無望,茫然,彷徨的眼神不時浮現在我眼前,學習沒好習慣,生活沒好規律!一雙雙含淚的眼,一顆顆內斂的心,刻入腦海,痛徹心扉!如何填補他們缺失的父愛和母愛?我努力思索著……
(二)有的放矢增強信心
為了讓小小園盡快從陰影中走出來,我在課堂上特別留意她,我故意提比較簡單對她來說比較有把握的問題,點他起來回答,然后及時給予贊揚。經過幾次后,他猶豫很久的小手終于舉了起來,那一刻,我看到了他臉上的紅暈像綻放的花兒般燦爛,美麗!課外,我有意識的讓他幫老師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讓他感受到老師對他的信賴與喜愛。漸漸的,他的笑容多了,課堂上變的專注了,發言積極了,和同學的交往密切了……期末考試,他的成績直線上升,一躍而名列班級前茅。
有一年的“六一”,學校要編排文藝節目,老師為了培養他的自信心,有意將他送去參加。天氣炎熱,其他孩子練一會,休息一會。可他并不這樣,而是利用休息的空當,反復練習每一個動作,直到老師滿意為止。豆大的汗珠從他額上落下來,可他渾然不覺。終于,在“六一”文藝表演中,他的表演贏得了陣陣喝彩。老師的特殊而不留痕跡的關愛,讓小園信心倍增。他什么活動都想參加,演講、舞蹈、繪畫、作文等,他從不放過每一次能鍛煉自己的機會。
是啊,溝通如絲絲春雨,滋潤孩子心田,如徐徐春風,化解心中疙瘩!
四、成效及反響
老師的關愛加上小園自己不懈的努力,如今的他勤奮上進,自強不息;熱心助人,知孝行善。他不僅是同學的好朋友,老師得力的小幫手,還是學生會勇挑大梁的干部!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會的穩定,留守兒童雖然各有自己的個性,但存在的問題有許多共性。我想,只要我們多點愛心,多點耐心,多點恒心,為留守兒童共同架起一座呵護的橋梁,他們將會演繹更過精彩!
留守兒童幫扶記錄 18
當今社會,家長都希望孩子“望子成龍”,然而,對于怎樣去培養和教育孩子,做家長的往往感到困惑,不知道該何從入手。孩子的培養與教育關乎其未來的人生旅程,也關乎做家長的責任。我班眾多家長自身經濟受條件限制,雖然在外經商、務工,但是大多的父母無法將孩子接到自己身邊一起生活,只能留在家里由老人或親戚照看,造成了事實上的“單親教育”、“隔代教育”、“寄養教育”的現象屢見不鮮,使很多學生成為留守兒童。為了更好解決留守兒童問題,讓留守兒童能夠安心學習,留守兒童的家長在外安心工作。這些留守兒童與父母整年,甚至幾年不能見上一面,在長期缺乏父愛、母愛的環境中畸形成長現象令人矚目。至于這些留守兒童的“生活上缺照顧、行為上缺管教、學習上缺輔導、思想道德上缺約束、安全上缺保障”等五大問題對學校、家庭、社會影響頗深。在工作中,我不斷的反思著自己,努力使自己不會愧對于代理家長這個神圣的職責。作為一線的老師,我想我們有必要也有義務把更多的關注投向留守學生,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就這樣,我們班的小何很快納入我的視線,因為這是個特別內向、敏感、的學生。五年級上期才從碑埡完校轉來,父母因外出打工,只的奶奶在羊角街上照顧他讀書,他是一個典型的留守兒童。從這一天起,我就開始觀察他。
一、留守兒童日常行為中出現的問題。
場景一:
小何總是沉默寡言,集體活動時,總喜歡一個人在坐在位置上發呆,一次我組織學生到教室外活動,所有學生都出來了,就只有小何還在門口站著,我微笑地向他招手示意,讓他知道快出來了。可是他明明看見了,卻故意把目光轉向一邊,我生氣了,大步走過去,訓斥道:“同學們都在等你了,你還在這里愣著干嘛?”小何什么也沒說,只是一個勁的哭,從他眼里,我看到了,委屈,憤怒,憎恨。
場景二:
訓練拍球的時候,學生們拿著皮球來到了操場上,便開心地散開,尋找自己的小天地開心地練拍球,小何站在那一動不動,于是我對他說:“小何,你怎么不拍球啊?要認真練習的呀。”他看著我,還是不動,沒過一會兒,眼睛里就含著淚水了。我蹲下身去,看著他,問到:“你是不是還不會?”,小何不說話,只是點點頭。我摸摸他的頭,說:“不會老師也不會怪你的,很多同學現在也不會,練練就會了。”他拿手臂擦了擦眼淚,點了點頭,但是依舊拿著球站在那。場景三:
上課時,同學們都積極舉手發言,大聲討論,小何只是端端正正地坐在小椅子上,一動不動,活動中沒說一句話,目光有些游離,我拿眼睛微笑地看著他,他后來察覺了,很不好意思,目光趕緊躲開。
二、分析留守兒童問題存在的原因。
1、親情的缺失:
小何的父母在外務工多年,很少與子女相處,尤其是近兩年,子女與父母之間的心理距離遠遠超出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父母的不聞不問加上奶奶很少帶他出去與小伙伴玩,造成對奶奶特別依戀,特別內向、敏感。害怕老師,害怕與同學交往,不敢參與班里的一切活動。
2、生活的貧困:
小何爺爺過世,奶奶也常年體弱多病,不能承擔過重的體力活,極度的貧困讓小何由于營養不良而健康狀況令人擔憂,他留給我的印象除了臉色慘白之外,更多的是無助的眼神。
3、家庭教育方法不當:
父母常年在外,他們只是為孩子提供吃飯、住宿,根本談不上對孩子進行教育。即使托付于奶奶,這種隔代撫養大多偏于溺愛,以生活照顧為主,且知識、精力上也承擔不了品德培養、學習輔導之職,使家庭道德教育處于真空狀態。
三、主要措施及成效。
基于以上情況,我在教育的過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并起到一定的效果。
1、用“愛心”換起信任。俗話說得好:“親其師,信其道”,“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學生還小,對父母的'依賴更強烈,然而,父母的依賴沒有了,學生的心靈得承受多大的壓力呀!為了讓小何對我有信任感,我時常在下課的時候問他是否聽懂了,學習上有什么需要幫助的。課余時間對他問寒問曖。生病時我把他帶到醫院,給他治病,讓他那顆孤獨的心得到安慰。漸漸地他把我當成了朋友。
2、幫助學生樹立自信,融入集體,找到和同齡人交往的快樂。在學校里,我采取暗示其他的小朋友邀請小何一起做游戲,當發現他偶爾接受同學的邀請并高興的參加活動時,馬上給予表揚鼓勵。慢慢的小何融入到了班集體中,對于小何的進步,我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請家長配合鼓勵學生請小伙伴到家中做客,這樣學生的好朋友逐漸的多起來,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回答問題時小何答到的聲音也變得更響亮了。
3、家校合作,共同努力。父母應擺正工作與孩子的關系,認清童年經歷對人一生發展的重要作用及親子關系在兒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學習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識。父母平時在外地應多與孩子聯系,盡量多創造條件與孩子在一起,在溝通、交流中,應培養學生一定的是非觀念,讓學生明白父母雖然不能常伴身邊,但不是不愛他們,而是對他們更深沉的愛,是為了給他們將來創造更好的生活、學習條件才去打工的。父母還應告訴學生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學生從小要像父母一樣不怕吃苦,并為有這樣愛自己的父母而自豪。還可以讓孩子親身體會感受父母的工作。比如:可讓學生去實地參觀、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過郵寄書、玩具、新衣、賀卡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力爭讓留守兒童找回親情、找回快樂,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幫扶記錄 19
個案背景介紹
小卓(化名),14歲,男孩,初中二年級,身體健康,性格比較內向,不太善于表達自己的想法。與他人交流時總是低著頭看人不愿意與人直視,學習成績一般。
服務對象家庭屬于留守兒童,父母在其6歲時離異,母親改嫁到外地,父親在外務工,長期與80多歲的爺爺生活,由年邁的爺爺照顧其飲食起居,每天上學放學自行騎車到校,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和自我照顧能力。
服務對象與爺爺住在一棟舊樓房,家里到處落滿灰塵,衣服隨處擺放,家里比較雜亂,兩人依靠父親每月務工收入維持日常生活開支。除此之外,服務對象在放學后及周末時間大都自己待在家里,沒有文化娛樂生活,朋輩交流較少,也不會單獨到小區、公園等公共場合,偶爾外出也是在父親年假空閑的情況下陪同外出。
服務對象來源:轉介。監護人求助老師,老師轉介給社工。社工進行走訪入戶時,了解了服務對象的基本情況,社工在征得服務對象及其監護人的同意下,將服務對象列為個案服務對象。
需求分析
一.增強生活實務技能和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需求
服務對象在生活沒有自主收拾的習慣,東西隨意擺放,不會收拾,結合社工去探訪服務對象的生活環境,不利于服務對象良好的衛生習慣的養成;而且服務對象學習上沒有時間觀念,不愛思考,服務對象同住的爺爺沒有能力和精力給予服務對象學習上的輔導和生活上的教導。
二.服務對象心理適應與建立親子聯系的需求
服務對象在父母離異后,自我調節能力及適應能力不足,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服務對象長期與爺爺生活,年齡懸殊較大存在一定的代溝,日常與父母每周通過爺爺電話偶爾聯系,溝通較少,親子關系的缺失也會進一步影響服務對象家庭的親子關系;因此需要調適家庭關系,特別是需要建立服務對象與父親間親密的親子關系。
三.增強社會支持網絡的需求
服務對象基本不會出門參與社交,在學校也很少與同學與老師互動,因此缺少同齡伙伴,缺乏朋輩支持,父親也因忙于工作,較少回陪伴孩子,導致服務對象人際交往能力弱,同輩朋友較少,缺乏社會支持網絡,社會融入感不強。
服務計劃
(一)服務目標
1.幫助服務對象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肯定服務對象的正面經驗,提升自我效能感和心理抗壓能力;
2.對服務對象父母進行親職教育,尤其是建立服務對象與監護人父親間親密的親子關系,滿足服務對象受到關懷和愛護的需要;
3.鏈接社會資源,改善服務對象的社會及生活環境,增強服務對象的自我適應能力,促進成長。
(二)介入理論
社工將采取直接治療技巧與間接治療技巧相結合的策略,一方面社會工作者將直接對服務對象進行輔導,另一方面也會通過輔導服務對象父母或者改善環境間接影響服務對象。
社工通過關心服務對象生活和學習上的行為習慣,運用優勢視角和正面語言支持鼓勵服務對象,讓服務對象感受到來自社會工作者的溫暖、支持和尊重。幫助服務對象養成良好的習慣、從心理上給予關愛,并從服務對象的家庭支持系統、社會支持系統以及朋輩群體等幾個方面分別著手;最后從服務對象的`生活習慣、學習成績、親子關系、性格、社會融入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對比前后的改變。
(三)服務程序
1.接案:了解服務對象多方信息,確定服務對象需求,建立服務關系。
2.制定服務計劃:與服務對象及其家人一起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共同制定服務計劃。
3.介入:通過個案管理的方式關心服務對象生活和學習上的行為習慣,運用優勢視角和正面語言支持鼓勵服務對象,讓服務對象感受到來自社會工作者的溫暖、支持和尊重;運用心理社會治療模式,采取直接治療技巧與間接治療技巧相結合的策略,幫助服務對象父母樹立正確的認知,調適家庭關系,增進親子關系;針對服務對象缺乏社會支持網絡的問題,通過督導及專家指導,幫助其鏈接社會資源解決。
4.結案:通過九次個案服務后,與服務對象進行協商結案,同時邀請服務對象對個案服務進行評價。
5.跟進:在個案結案后,社工定期跟進服務對象的情況,并做好相關記錄。
服務實施
第一階段
目標:建立專業關系,取得服務對象信任建立良好的專業關系。
主要內容:社工第一次正式與服務對象接觸,入戶前與母親聯系,第一次見面后,社工進行了自我介紹并與服務對象進行面談,了解服務對象的基本情況、親子關系、個人性格特征等基本信息。
第二階段
目標:制定計劃,分步實施,建立家庭和社會支持系統。
鑒于服務對象的不良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首先,社工運用優勢視角挖掘服務對象身上的優勢,比如干凈的容貌、衣服整潔、字跡工整、孝順爺爺等方面,肯定服務對象可以做到講究衛生和養成良好整理習慣的決心。
引導他說出家里環境衛生干凈及幫爺爺做家務的好處,鼓勵他做爺爺的好幫手,與服務對象一起整理家庭物品的分類,指導他學會系攜帶、疊被子等基本生活技能,并布置了勞動作業,在下一次的服務中,與服務對象分享進步與改變。
在前幾次走訪中,由于社工的及時肯定和鼓勵、接納,社工和服務對象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系。服務對象母親反饋班主任表揚其作業完成有進步,社工及時肯定服務對象學習努力、回家主動做作業的良好習慣,并且和服務對象互相說出對方三個優點,一起商討這些優點為自己帶來什么優勢。
引導他舉例說明能夠通過自己努力獲得成功的案例,鼓勵他說出獲得成功后的感受。服務對象逐漸意識到自己還是有很多優點,話多了起來,再次上門服務時,服務對象主動邀請社工在家吃面條。
由于服務對象的爺爺80多歲了,時常擔心自己突然離世服務對象以后不能獨立生活、無人照料;爺爺由此時常產生焦慮等負面情緒,也會因此和服務對象訴說內心擔憂與苦悶,使服務對象產生擔憂、恐懼、自卑等不良的情緒。社工因此引導爺爺列出自己平時說的負面的話,把負面語改成積極用語,并和爺爺進行一個模擬場景對話,指出好的言行和不好的言行,引導爺爺明白壞情緒對孩子的影響。社工引導父親要多回來陪伴、鼓勵和表揚服務對象,教育需要耐心,負面情緒會讓孩子內心受挫,產生擔憂、恐懼、自卑等心理。
在社工的引導下,服務對象監護人意識到了孩子主要是感情方面的缺失,缺愛,學習方面嚴重偏科,要一次性解決學習的習慣比較難,對社工給予服務對象的關愛和幫助表示非常感謝,并會積極配合后面的工作。經過多次溝通,尤其是服務對象的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意識有了很大的轉變,不僅調休年假回來接送、陪伴孩子,愿意盡可能抽出時間來給服務對象更多的關愛。
第三階段
為了讓服務對象融入集體和社會,體會到社會大家庭的關愛,社工在為其做心理咨詢時得知服務對象十分期待自己的生日,于是,在12月8日服務對象生日當天,社工通過角色扮演。以“童伴媽媽“身份為小卓特意準備了生日蛋糕來慶祝生日。
社工拿出服務對象母親提前準備的書信和禮物,父親特意請假回來為其做生日餐,小卓站在蛋糕前,在搖曳的生日燭光許下自己的心愿。燭光點點映人面,愛意絲絲存心田。
社工的用心守望,猶如暖陽一般溫暖著服務對象的心靈,讓服務對象感受到父母及社會對于他的關心與關愛,使其有力量和信心自強自立。
第四階段
社工與服務對象一起回顧個案過程,鼓勵服務對象多多參加集體活動,豐富人際關系,逐漸恢復對生活的信心,并向服務對象澄清個案服務程序,協助其處理結案情緒。
根據案主的改變和在服務過程中的觀察,評估服務成效,在確定服務對象的問題已經解決并得到了鞏固,目標已經達成;社工肯定服務對象的成功,與服務對象及其父母協商服務目標達成情況,與服務對象協商后,社工和服務對象共同決定結案。社工告訴服務對象,社工的服務不會因個案結案而終止。結案后,社工也會通過定期入戶探訪、電話探訪的形式跟進、鞏固服務對象的情況,關注服務對象對后續遇到的新問題。
服務成效
個人層面
在社工一個多月的介入下,服務對象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有了很大的改變,房間收拾的整潔干凈,老師反映能夠完成假期作業。能夠主動幫助爺爺分擔家務,還學會了為爺爺煮面,交到四五個好朋友,老師反饋書寫有進步,上課回答問題也很積極主動,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
家庭層面
服務對象的父母和爺爺在社工的引導下,和服務對象的溝通方式有所改善,多了鼓勵和支持,在精神上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遠在外地的媽媽為孩子寄了保溫杯和一封親筆書信,和服務對象的關系越來越融洽。
社會層面
服務對象的社會支持網絡逐漸擴大。班上的同學愿意和服務對象交朋友。社區看到服務對象和監護人的積極改變,也愿意給予更多的支持,經常探望他們,并邀請服務對象積極參加社會志愿服務。
殷殷期盼 滿滿祝福
花朵的成長離不開甘甜的雨露和陽光的滋潤,社工的專業治療和溫情陪伴猶如暖陽一般溫暖服務對象的心靈,讓服務對象真切感受到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健康快樂成長。浚新未保中心呼吁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關愛留守兒童及困境兒童的隊伍中來,共同用溫暖守護童心,用愛心守望成長,用關懷筑夢飛翔。
留守兒童幫扶記錄 20
個案情況分析
小瑤(化名),女,12歲,小學四年級,學習成績優秀。生活上基本自理,孩子性格孤僻內向,不愛說話,很少與家人及朋友溝通玩耍。
照顧需求:服務對象因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小瑤在生活上和學習上,如遇突發或意外事件就會比較無助。
精神需求:對待生活的態度比較消極,不喜歡與人交往,很少參加興趣活動。
個案跟進服務
通過前幾次的個案跟進服務,服務對象小瑤在性格方面有很大的轉變,這次去她家中,小瑤主動拿出期中考試卷給我們看,臉上洋溢著滿意的笑容,考試成績很優秀,社工們看到她的'進步感到很欣慰。
社工們仔細查看了小瑤近期的作業情況,并針對小瑤寫作業時遇到的問題進行耐心地講解和指導,通過溝通了解到她在做閱讀題方面理解能力欠缺,容易出錯。鑒于這種情況,社工們給出了一些建議,讓她每天在作業完成后堅持閱讀課外書,鼓勵她通過對閱讀的詞匯掌握,慢慢提高閱讀及寫作能力,做到自己攻克難題,細心的輔導讓小瑤感受到濃濃的關愛與溫暖之情。
兒童面臨的問題是多樣、復雜的,僅僅依靠社工一方面的力量很難將問題全面解決,要積極鏈接多方資源,同時要充滿愛心、耐心,關注兒童的特點,遵循個別化原則,對服務對象進行指引和關愛,助力兒童的改變和健康成長,同時定期進行回訪跟進,以鞏固服務對象的收獲和成果。
下一步,科誠社工將鏈接更多社會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幫扶活動,幫助更多的留守兒童開闊知識視野、提升文化素養,助力轄區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幫扶記錄 21
一、案例背景
留守兒童小楠(化名)易地搬遷脫貧戶,女,9歲,就讀于玉山小學三年級,一家6口人,父母均在外省務工,姐弟兩人日常生活由年邁的爺爺奶奶在家照顧。
爺爺好酒,奶奶脾氣暴躁且教育觀念老舊,兒童之家社工在日常探訪工作中通過交流與觀察發現;
由于居住小區臨街,小楠奶奶為了小楠安全,不讓其外出玩耍,同時擔心小楠和其他小朋友學壞而不讓其與同齡兒童玩耍;
小楠每天除上學,其余時間均在家照顧5歲弟弟,既不外出也害怕與人交流,社工與小楠交流時能清晰的觀察到其眼神閃躲、害怕與人溝通。
社工發現后,對其情況進行深度了解,并在監護人的同意下與案主達成協議,同意開案。
二、需求分析
通過前期與監護人的溝通、鄰里的咨詢、社區工作人員及朋輩群體的訪談等多方面的了解下,社工分析預估案主問題和需求有:
1.改善隔代教育觀、恢復家庭支持的需求
案主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該階段案主內心較為敏感、心靈比較脆弱。
父母常年在外務工,爺爺奶奶教育觀念老舊無法給予案主足夠的心理關懷及照顧,家庭監護系統功能不足,不利于案主身心的健康成長。
2.建立朋輩支持系統的需求
案主社會參與度低,社會支持網絡薄弱。需要社工協助案主挖掘自身潛能,重建朋輩群體人際支持系統,完善社會支持網絡。
3.改變自卑心理、增強自信心的需求
案主性格內向、自卑、敏感,平時很少出門,與朋輩群體的溝通較少、不善交往。
需要社工引導案主擺脫自卑、敏感,加強自我肯定,讓案能主動與人溝通。
三、服務計劃
(一)服務理論
1.社會支持理論
依據社會支持理論的觀點,一個人所擁有的社會支持網絡越強大,就能夠越好地應對各種來自環境的挑戰。
以社會支持理論取向的社會工作,強調通過干預個人的社會網絡來改變其在個人生活中的作用。
2.結構家庭治療理論
結構家庭治療模式并不直接解決個人行為問題,而是致力于改變服務對象家庭的交往方式。因為結構式家庭治療模式認為,個人的問題只是表象,家庭的問題才是導致服務對象個人問題的真正原因;
因此,結構家庭治療模式主張通過多元化、多層次的家庭介入,解決家庭的問題,最終解決服務對象個人的問題。
(二)服務目標
1.總目標
整合社區資源,對案主家庭進行幫扶協助家中長輩改變老舊的固有觀念;協助案主挖掘自身潛能;恢復和構建案主的社會支持網絡。
2.具體目標
(1)增強家庭支持功能,強化家庭效能,讓監護人學會在隔代教育中應該更多的鼓勵案主自由成長,尊重案主意愿,給予案主支持、鼓勵、陪伴、足夠成長空間,每周讓案主外出玩耍3次以上。
(2)引導案主邁出家門,提升案主社交能力,讓案主能主動與人溝通、交談,進而變得樂觀、自信。
每天能主動與社工及同齡兒童交流2次以上。
(3)提高案主社會參與能力,積極參與兒童之家各類活動,融入到朋輩群體生活中,建立朋輩群體人際支持系統。
每月來兒童之家參加活動2次以上并在社工的幫助下交到2個朋友。
(三)服務計劃
1.整合利用社區資源,轉變案主爺爺奶奶陳舊的教育觀念
采用面對面溝通、隨機參觀及切身體驗兒童之家各項活動,讓案主爺爺奶奶改變陳舊的教育觀念,重視案主在成長過程中的各方面變化和需求,真正明白應多給予案主成長的空間,多給予案主關心和鼓勵,逐步提高案主的自信,讓服務對象變得樂觀、開朗。
2.提升案主社交能力,助力案主擺脫自卑找回自信
協助案主邁出家門,帶領案主接觸社區內的朋輩群體,幫助案主從第一次微笑到第一次積極回應再到第一次主動問候,逐步加強案主溝通能力,并在各個階段給予案主肯定讓案主變得自信、樂觀。
3.邀請案主參加各類活動,搭建朋輩支持體系
通過邀請服務對象到兒童之家接受服務,參與豐富的日常活動;
如:安全教育活動、志愿服務活動、品德與行為指導活動等社會實踐,接觸不同的群體,引導服務對象積極融入社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四、介入過程
(一)第一階段:建立專業關系,需求評估
首先,社工在個案會談中首先向案主介紹機構、服務內容和職業專長,簡要說明此次來訪目的及雙方的角色和責任,建立專業關系。
其次,通過面對面會談了解到案主,女,9歲,就讀于玉山小學三年級,一家6口人,整戶均為異地扶貧搬遷脫貧戶;
父母均在外省務工,姐弟兩人日常生活由年邁的爺爺奶奶在家照顧,再通過走訪鄰里、咨詢社區工作人員等,了解到案主爺爺好酒,奶奶脾氣暴躁且教育觀念老舊,案主性格內向,不外出玩耍也不愛與人交流。
社工從多方面、多角度的`了解了案主的個人基本信息、生活現狀、家庭成員、等情況。
運用循序漸進的溝通技巧慢慢融入服務對象生活,讓其感受到關心、關愛。
根據收集的資料進一步評估其問題,與案主共同制定詳細的服務計劃及目標,并為其提供有效的個案輔導。
(二)第二階段:轉變隔代教育觀、提升家庭支持功能
社工根據前期對案主及其家庭情況的了解,挖掘并有效利用社區資源,向案主及其家庭提供一個既舒心又安全的活動場所。
定期與案主爺爺奶奶交流,慢慢灌輸現代教育觀念,逐步轉變監護人老舊的教育觀念。
利用網絡與案主父母實時進行交流,通過在外務工父母遠程介入案主生活學習,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并與案主本人進行恒常的溝通,鼓勵案主邁出家門、主動與人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三)第三階段:找回自信、搭建朋輩支持體系
通過邀請案主到兒童之家玩耍,協助案主參與兒童之家各類日常活動。
參與安全教育活動、志愿服務活動、品德與行為指導活動等社會實踐,接觸不同的群體,引導案主在活動中積極與小組成員溝通。
在活動中鼓勵案主多表達、多參與,及時給予案主幫助和信心,使案主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參與,從需要社工協助到慢慢獨立完成活動任務,逐步增加了案主的自信心,同時通過活動使案主認識和交到4個朋友,搭建有效的朋輩支持網絡。
(四)第四階段:做好結案準備,處理服務對象離別情緒
社工與案主一起回顧整個個案過程,與案主交流其在服務期間參加活動的感受及變化,肯定服務對象的改變,并與服務對象及其家人確定目標達成情況,與服務對象協商后,社工和服務對象共同決定結案,并告知服務不會因個案結案而終止。
結案后,社工會持續關注案主情況,通過探訪、電訪的形式跟進、鞏固服務對象的情況。
五、服務成效
社工以過程評估與結果評估相結合的方法對案主進行服務成效評估,通過一對一個案服務的開展,案主問題現已有明顯改善,社工和案主協商制定的服務目標基本達成。
(一)過程評估
1.觀察法
通過對案主日常生活及其在日常活動中的觀察發現,案主現在臉上有了明媚的笑容,會主動與人打招呼和與社區小朋友一起玩耍,并且在與社工面對面交流時眼神不會再閃躲。
2.訪問法
通過和家庭成員及案主的溝通了解到案主近期與家人溝通頻率提升,性格變得更加開朗了,人際交往能力也有所提高,爺爺奶奶的教育觀念也有了改變,會主動提醒案主按時參加兒童之家活動。
3.自我評估法
案主能夠以樂觀、開朗、自信的態度面對生活,能夠參加兒童之家的各類日常活動,豐富了日常生活的同時也改善了人際互動關系,交到更多的好朋友,對社工的服務很滿意。
(二)結果評估
1.案主爺爺奶奶隔代教育觀念已經得到了轉變,爺爺奶奶在每天案主完成作業之余都會讓案主到兒童之家玩耍并會讓案主帶朋友到家中。(家庭成員或監護人傳統觀念改變的需求)
2.目前案主每天都會到兒童之家玩耍、會主動與人溝通交流,能積極參與到兒童之家的各項活動,并能獨立完成活動任務,逐漸樹立了自信。(案主改變自卑心理、增強自信心的需求)
3.在社工的支持、陪伴與引導下,服務對象以樂觀自信的態度面對生活,日常生活中變得不再敏感,主動結交到2個朋友,主動參與融入到朋輩群體的各種游戲活動中,建構了新的社會支持網絡,豐富了日常生活和改善了人際互動關系。
六、總結與反思
(一)建立相互信任的服務關系不僅是開展個案工作的第一步,也是貫穿整個服務過程中的表現,彼此信任的專業關系不僅減少了社工和案主的磨合期,還提高了服務對象的參與度,有助于社工更加順利的開展服務。
(二)案主家庭環境及監護人的教育觀對案主心理、性格及行為的養成有決定性影響,健康的家庭環境和正確的教育觀念是未成年兒童健康成長的基本保障,所以社工在服務中不僅要關注服務對象還要關注服務對象的生活環境,從根本上幫助服務對象解決困難。
(三)未成年兒童時期是兒童內心最敏感的時期,是未成年兒童探知欲最強的時期,也是需要建立朋輩支持網絡的關鍵時期。
在這一階段我們需要給未成年兒童創造一個多元化、全方位的活動及交流平臺,以此促進未成年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
【留守兒童幫扶記錄】相關文章:
留守兒童幫扶記錄03-27
留守兒童幫扶記錄05-15
留守兒童幫扶記錄優秀12-30
留守兒童結對幫扶活動記錄(精選12篇)06-08
留守兒童談心記錄08-23
留守兒童幫扶方案04-09
留守兒童幫扶計劃05-26
留守兒童幫扶方案04-08
留守兒童幫扶計劃最新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