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教學反思(匯編1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記錄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記錄教學反思1
講評內容
我會寫、把詞語補充完整、我會選、照樣子寫詞語、選詞填空、按要求改寫句子、閱讀,習作。
考情分析綜合分析從基礎知識到閱讀、到作文,都是緊系書本的,而且在考查基本知識的基礎上,也注重了理解能力、運用能力的考核,可以說,本試卷檢測范圍從點到面都一一照顧到了,對學生的語文素養進行了一次很好的全面檢測。《兩只烏鴉》故事選材有新意,問題合理,充分體現學生的閱讀能力。
成績統計全班共有33人,參加本次考試的有30人,其中優秀的有15人,良好的有10人,待及格的有5人。王勝凱、劉曉雪、劉景華因病未參加考試。
答卷情況及采取措施
第一題看拼音寫詞語。“鼓勵”、“寬裕”“立即”好多同學寫錯。這是這次出錯較高的詞語。
第二題把詞語補充完整。學生掌握的很好,但是有出現錯別字的情況。無精打采和興高采烈的“采”會寫成彩色的彩了。
第三題選擇正確讀音,掌握非常好,但是他倆的倆許多同學混淆。(lia)不是(liang)
第四題照樣子寫詞語。ABB類型的詞語學生記得比較牢固,都能很好的作答。
第五題三字經內容接龍。袁俊泉、劉碩同學表現不盡人意,根本不能熟練的背誦,所以不能默寫出相關內容。
第六題選詞填空。關聯詞選擇都會做,但是贊揚和贊許,這兩個詞理解不是很好,全部做對的同學并不多。
第七題按要求改寫句子。比喻句的改寫不夠熟練。
第八題閱讀。本次閱讀很能體現學生的讀書能力,《兩只烏鴉》中在橫線上填上合適的語句,非常好。但是學生的做題情況并不是很好,充分證明讀的不夠。
第九題作文,生活中哪個人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測試反思
反思本次的試卷,作為教師,在平時教學時,我認為有一下幾點還需要去做好:
1、“贊揚”“贊許”的用法還要集中講解。
2、比喻句的改寫,要加強練習
3、查字典的方法還要繼續練習。
4、閱讀要掌握住一定的方法,多讀,只有讀懂了,才能找出每道題的答案,三年級的閱讀并不是很難,都能直接從文中找到答案。讀了這個故事,你想對烏鴉兄弟說些什么?要給出忠誠的建議。
補償練習
一、我是小機靈。
“不假思索”中的“假”用音序查字法應先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法查()部,再查()畫。這個字的正確讀音是(),在這個詞語中的意思是()。
二、.我把詞語串成句。(把下面詞語連成句子,再加標點。)
(1)珍惜我們要幸福生活今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天寒冷北方的非常我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送給和不但棒棒糖還仁愛她我們善良
三、.課文精彩回放。(按課文內容填空。)
(1)英子給我來信說:“我永遠不會()那掌聲,()它使我明白,同學們并沒有()我。大家的掌聲給了我極大的(),使我鼓起勇氣()著面對生活。”
(2)女孩()地說:“有了(),應該讓別人()。”
(3)學了本單元課文,我又認識了很多新朋友:()的英子,()的金吉婭,()的查理……我最想對()說:
四、寫出急喜歡的幾個比喻句和同學們交流
記錄教學反思2
以色彩教學為切入口,結合色彩的特殊情感、學生豐富的情感、個性特點進行教學,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對色彩的認知水平、運用水平,又可以豐富其情感,發展其個性。使這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使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得到提高,個性得到全面、充分、和諧地發展。
在教學中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1、加強引導學生主動去觀察、感受和欣賞色彩,建立對色彩的興趣和濃厚感情。
2、在欣賞圖片時,可以自由說一說你對圖片的看法。
3、引導學生觀察、感受和欣賞大自然中、生活中的色彩美。
生活和大自然是藝術創作的最好老師,“外師自造化”歷來為歷代畫家所重視。生活中和大自然本身蘊含著許多美,色彩美是其中之一。結合教材,引導學生主動去感受、發現生活中和大自然中所蘊藏的色彩美,可以使學生找到藝術創作的源泉,建立起主動觀察、感受、發現色彩美的濃厚興趣和喜愛之情。
本課是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一個學習內容,是色彩系列的一部分。色彩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要使學生理解色彩的對比特性,并能運用于生活就比較難。本課主要是要讓學生發現什么是色彩對比,它應用在生活的哪些方面。通過一些師生互動游戲、欣賞生活與民間工藝,多方面引導學生了解、感受色彩對比美的特點,讓學生了解色彩的視覺規律,進而運用色彩對比的視覺規律來表現美。
我是這樣完成本課教學的。本課我采用欣賞觀察的形式進行導入,貫徹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學生的主體是在教師主導的引導下來體現的,我是引導學生憑自己的感覺和實際生活中的感受來判斷、分析色彩的對比的。當然,本節課教師也有更為方便的講課方式,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哪些色彩是對比色,學生記住了就行了,但是這樣的教學,學生只能學到死知識,如果長此以往,學生的知識會越學越死,只會學到死知識。新課標要求教師摒棄以教為主的傳統教學,教師在教學中充當的應該是引導者和參與者的角色。
在學生創作過程中,我加強了對學生的指導。學生創作過程中,曾出現過一些畏難情緒,不能恰當使用對比色。我提示學生:仔細地觀察,才會有完美的表現,對比色色彩組合會比同色系色彩組合更容易吸引注意力,畫面整體的色調,是作品完美至關重要的體現。同時,我啟發學生想要調配出完美色調,不可太遷就畫面的內容,必須要恰當將對比色當作調色的配置。我又進行了簡單的示范,引導學生有意識將一種對比色面積設計得小一些,或將一種顏色降低純度來表現。這節課豐富了學生進行藝術創作活動的形式,滿足了每一位學生的表現欲望,培養了學生合作的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美術的興趣。
只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能夠達到培養學生的興趣及審美能力設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課堂。課是載體——課堂上的教學活動是通過這個載體展示出來的,過程是由一些版塊組成的,那么我們就需要用一根線把它們串聯起來。怎樣用好這根線串,這就是我們上課的藝術!教學應是雙邊活動,既然是學生的美術課,當然是為了滿足他們美術方面的需求,為何不予其所求,舍其多余的呢,這樣學生學得開心,學生體驗到了平等、民主、友情,不僅對課本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時也增強了學習的樂趣和信心,這對以后的教學能做到很好的鋪墊作用。
記錄教學反思3
一、教學背景
高一的一堂公開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已上了三分之二,對《侍坐》這篇文章的解讀正邁入高潮。解讀了“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是孔子對三個學生言的“志”的肯定后,我正想繼續問學生:“孔子對三個學生分別做了怎樣的評論。”有一位同學突地站起來問道:“老師,子路以勇治國,冉有以富治國,公西華以禮治國,如果說子路的志向是當一個將軍,冉有的志向是當一個政治家,公西華的志向是當一個小相,也可以說是外交家,那么曾皙要當什么?”這個問題問得我措手不及,因為備課的時候,我將注意點放在了對“以禮治國”的理解上,把曾皙的發言所描繪的“春風沂水”的理想藍圖,歸結為是儒家禮樂治國付諸實踐的完美體現,是大同世界、理想社會的縮影,但未對曾皙的個人價值意義上的志向作過多的關注。沒想到在學生的直覺上,談理想就是科學家、文學家、企業家等個人的定位。學生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地問了一個我備課時沒準備的問題。怎么辦?是按公開課備課的原有方案執行下去,還是在緊張的時間里去解答這個有爭議的問題,而把這堂備“好”課的公開課導向不知去處的前方呢?我做著激烈的思想斗爭,但是此刻直覺告訴我,這時按公開課已備好的方案執行下去,肯定是敗筆,另起爐灶,或許柳暗花明,而且這可能還是一座埋藏著金子的寶藏,可能是深入閱讀文本的突破口,我不禁為自己的彷徨而慚愧,更為學生積極思考,敢于發問而欣喜,于是我毅然拋開了原先設計的問題方案,因勢利導,展開了一場備課之外的課堂對話。
二、教學過程
師:“這個問題問得好,剛才我們分析得還欠到位,大家想想看,哪位同學能回答這個問題?”
生1:“曾皙的志向是想當一名老師。”
師:“談談依據。”
生1:“春天,帶幾個學生,游山玩水唱歌,這不就是一幅師生春游圖嗎?”
生2:“我認為是歸隱山林,是隱士。”
生3:“不,把自己的理想定為大同世界,應當是一名大政治家”
師:“看來答案不少,還有嗎?”
兩三秒停頓后,“曾皙的社會理想是和諧社會,他的個人理想似乎應當是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里的平常人”,一位女生在座位上回答道。
師:“看來,每個人對曾皙的志向都有不同的解讀,下面給大家三、四分鐘時間,分組討論一下,在文中找出自己的根據,或者找出反駁別人觀點的根據。”
學生們紛紛分組討論,我趁機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并在電腦里找出備課的資料庫,將原先準備給學生看的資料幻燈片做了簡單的重新組合。也沒時間關注學生討論的具體情況,但看上去,討論還熱烈。
師:“好,大家談談自己的看法”
生4:“參考書上說,這事發生在孔子的晚年,晚年的孔子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說過‘道不得,乘桴浮于海’之類的話,這‘喟然一嘆’流露出無奈,消隱當是合于情理的;而且曾點說,‘異乎三子者之撰’,又說‘浴乎沂,風乎舞雩’,去親近自然,享受自然,應當說曾點想當一個隱居在山林的隱士的看法得到了孔子的贊同。”
生1:“孔夫子正是深感他的主張難以推行,所以說‘吾與點也’,從政治國的路沒有機會走,那就和人辦教育吧!當個教師,‘浴乎沂,風乎舞雩’,和學生一起‘詠而歸’,豈不瀟灑?”(生笑)
生5:“孔子對子路的‘哂之’,從下文看,孔子并沒有否定三個學生治國的才能、從政的志向,只是對他們三人表達志向的態度不滿意,孔子并不是否定他們從政的理想,而是積極評價他們的實力和才能,鼓勵他們大展宏圖。”
生3:“對啊!本文的開頭孔子說: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如果這些學生們只是想當隱士,當教師,當一個凡人,要別人了解他干什么?正是這些學生想得到國君的重用,想怎樣才能合乎時機地顯露端倪,所以才說‘不吾知也’!而孔子提問的前提也是‘如或知爾,’有人要了解你們,想重用你們,你們會怎樣。所以他們的理想應當都是積極入世的,而不是當什么隱士、教師,甚至凡人!”(眾生鼓掌)
生6(剛才在座位上回答的女生):“曾皙的‘凡人’是在實現了大同世界的社會理想后的‘凡人’,曾皙說‘異乎三子者之撰’,是因為前面三位同學的回答既有社會理想,又有對個人的名利、地位的追逐,而曾皙的理想只有社會、大家的,沒有個人的榮華富貴,天下為公,此‘凡人’非彼‘凡人’也。”(眾生笑,鼓掌)
師:“很精彩,大家還有嗎?”
“這位同學,你說說!”我望著一雙欲說還休的眼睛說。
學生7:“‘暮春者’,暮春三月是春光和煦,草長鶯飛,充滿勃勃生機的季節,曾皙的人生定位應該是亮麗的!”
學生8:“曾子‘舍瑟而作’,作,起也。推開琴瑟站起來,有躊躇滿志、昂揚向上之態。”
學生9:“隱逸者,好像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無求,‘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的幽居,或者‘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清凈,我感覺‘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十幾個老老少少,一大群人一起游玩,一起唱歌,熱鬧非凡,與隱士的心態不相符合,認為曾子要當隱者我是不同意的。”(生又笑,鼓掌)
師:“剛才大家深入文本,提出了對大師的不同理解,我也談一下幾位名家的看法,以供參考:
《論語今讀》的作者李澤厚先生認為,《侍坐》是非常著名也非常重要的一章,該文從字句到內容,歷來有各種解說。宋代理學家朱熹在《論語集注》里說,曾子‘而其言志,則又不過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舍己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其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自見于言外。’(幻燈片A)現代評論家朱宏達認為‘曾皙的高明之處正在于他能將政治和道德的兩種理想熔為一爐,而表現為春風沂水,一片和煦春光,這既可理解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為道德的上的修養追求,使得讀者大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思考余地。’(幻燈片B)現代作家張應抗在《人生哲學論》里談到‘孔子的贊同曾皙,并非想作隱士,想超脫塵世,而要尋找單純、簡明、樸素、自然的人生。不要把自己當圣人,也不要當一個冷嘲熱諷的厭世者,而是要當一個好老師、好朋友、好父親,一個有思想、懂世故、通人情的長者,一個不愛生活的人是成不了仁者的,一個不愛社會的人更不會成為仁者,一個痛苦傷感、嘆老嗟貧的人不是仁者,一個麻木冷漠、無情無義的人也不是仁者。仁人之心總是充滿了光明、道義、歡樂、眷愛,他熱愛自然、音樂、孩子、春天,他的靈魂安寧、沉靜、和諧。’(幻燈片C)做一位‘仁者’,應當是儒家至高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
(備的課還沒上好,一堂課的時間卻已到了)“今天我們穿越時空,與先哲相識、溝通、對話、交流, 拓寬了自己的視界、心胸,讓我們在《高山流水》的樂曲聲中,再次走進大師的心靈,感受亙古長青的儒家文化的精髓吧!”伴隨音樂,在朗誦聲中結束了本課。
三、收獲與反思
1、 備課的教案肯定不是最佳的腳本
最好的教案不是“備”出來的,而是在課堂上生成的。這堂課由一位學生的突發問題而導向了備課之外的課堂流程,我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干脆偏離原定的教學設計的課堂實踐,這恰恰被評課老師認為是本堂課的最大亮點,學生也認為通過思辨,從字詞到內容對本課有了更深入的解讀,這堂公開課雖不是一臺好戲,但是一堂真課。
2、 我們都知道新課標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要和學生平等對話
一般教師在公開課上更是尊重學生,然而教師在與學生對話時,或在潛意識中對話語的表達有著很強的先念,學生往往受其誘導,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師生對話的平等性。或怕打亂了自己的課堂教學節奏,不敢放手讓學生多元解讀,不能接受學生的“誤讀”,而“委婉”地限制學生的主體性,壓縮學生的話語權;或為了多元解讀而“多元解讀”,不能“糾正”學生的“誤讀”,過分放縱學生的主體性。這堂課的后半部分,學生是教育過程中的第一主體、也使最后主體的教學理念得到了真正體現,將教育的實現機制從學生的積累變為學生的自我生長,學生在對知識進行內部的自我組織中提高了自身的素質。
3、閱讀主體與文本的對話
閱讀中,言語對象的內容與學生原有語感圖式的落差,產生了一種張力,這種張力是閱讀的審美價值之源。閱讀主體從文本中解讀出來的,有自身的人格力量與精神品位;有自身的閱歷與經驗;有自身的文化、藝術和審美。教師應不斷豐富學生的認知經驗,在寬容、民主的氣氛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使他們敢想,敢說。閱讀教學的本質就是引導、幫助學生發現和消除張力的過程。在本堂課的教學片段中,學生的對話并非是把本來應該占據“閱讀對話”主導的另一主體方——文本撇在一邊的學生自由“交談“的對話,而是走進文本的內部,在閱讀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經驗、意志、觀點,形成自己的獨立的視野,學生對文本產生創造力,文本對學生也產生引導力、影響力,不經意中體現了真正的閱讀對話。
4、教學對話。
教學對話是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間對話的過程,如果用簡潔直觀的圖式表現這一過程,大致可以演示為:
生本對話
原始文本
對 話
(師生、生生)
文本1
文本2
教材課文
文本3
文本4
修正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師生對話,生生對話是整個閱讀過程的核心和關鍵,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每個學習者都不應等待知識的傳遞而應該基于自己與世界相互作用的獨特經驗去建構自己的知識并賦予經驗以意義”。其中“培養”、“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四大要素。本教學片段,在學生提出問題的情境下,通過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 在協作交流中,引起共鳴和碰撞,共享知識和經驗,糾正偏差和錯誤,獲得發現和感悟,還能使文本逐漸與學生實際發生聯系,從而使文本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心靈。學生在新舊知識經驗間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中主動地建構了信息意義,對新的信息進行了編碼,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了對問題的不同理解。
記錄教學反思4
這節課是整個單元的小結,主要內容是對整個單元的學習進行一個梳理和整理。由于前面每一節課都上得比較踏實,大多數學生對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夠寫出很多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名稱,這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而且同學們能從這些植物中知道他們的相同和不同,并且準確地用維恩圖表示出來。對植物共同點的概括,我的學生基本能夠得出:植物都生長在一定的環境中,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等;都會生長發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本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整理已有觀察、分析和研究的結果,進行概括和總結,得出植物共同特征。這節課的整理就水到渠成了,總體難度不大.
對于植物的一生,以向日葵為例的9張圖片,用詞語概括難度較大。像“種子”“生根”“發芽”“成長”“成熟”“結果”一類,學生基本能答出,但是“子葉長出”“真葉展開”這一類專業名詞就比較難接受,這也屬正常。通過探尋植物的共同特征,學生深入地認識了生命體的基本特征,開始關心生命的點點滴滴。
《尋訪小動物》是三年級科學第二單元《動物》中的第一課,是觀察小動物的第一課,這課是開啟動物觀察的第一課。這一課的教學內容非常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動物是學生比較喜歡的。在課堂上對學生提問,你所知道的動物,學生的發言是很積極的,對于出示的動物圖片學生都能正確的說出動物的名稱,并能簡單對它進行描述。本課的課題中有尋訪兩個字,這節課中的一個環節,就是組織學生在校園里德大樹周圍、草叢里、花壇里進行觀察和調查,實地去尋訪一些小動物,學生聽到這個活動內容興致很高。在尋訪的時候,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
在調查之前,我特別給出了一些注意點,如:愛護小動物;觀察的時候做好記錄;愛護校園的環境;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活動中學生尋找小動物的積極性是很高的,興趣很濃,雖然最近溫度的驟降對校園動物的數量是有影響的,但一點都沒有影響到學生尋訪的那份熱情。但是,當學生拿到放大鏡進行觀察的時候,個別的學生把提出的`注意點統統都拋之腦后了。有的學生忘記了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有的學生對小動物的棲息地造成了損壞;有的學生對校園的植物造成了傷害;有的學生只觀察了,但是沒有記錄。這些在學生活動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問題,讓我思考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如何很好的組織好學生活動,帶領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三年級的學生這學期才剛剛開始接觸科學這門課程,關于科學的學習方式,還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需要慢慢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習慣。分小組進行探究活動的時候,需要分工合作,把任務分派到組內每位成員,讓每位成員都有任務,這樣集中精神,能順利的完成任務。為了更好的認識校園中的動物,在學生發現小動物的時候,我在旁就舉起相機,把它拍下來。
一是可以集結全班的尋訪結果,讓學生能加深對動物的印象。
二是對一些不知名的動物,可以再進行辨認。當然在學生尋訪的過程中,學生發現動物的觀察能力是值得表揚的。我學生尋訪的時候,我是穿行在各個小組之間,這時候恨不得有分身啊!這是我在教授這堂課的過程中體會,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不斷的改進提高。
記錄教學反思5
教后記這個月,師傅對我提出教學技能上的要求是:語速加快,提問精練。于是,十月份起,我尤為注意,在備課時,盡量把問題簡單化。
《新型玻璃》這一課是精讀課文,用時2課時。仔細備課,想出色完成該課的教學任務,上課前也和師傅討論改怎么樣上該課。師傅點明該課的重點教學是五種玻璃的特點和作用的掌握,也特別指出:夾絲讀jia第一聲,容易念錯。發現在教學時,大多數學生都念錯了。于是,我在正音之后,讓同桌合作找出文中所有的多音字,有:粘zhan(第一聲)貼、處chu(第三聲)理、盡jin(第三聲)管、調tiao(第二聲)節等等。在字詞解決后,便是自由朗讀課文,接著是簡單說五種玻璃的特點和作用,并且完成作業本上的表格。第一課時也算順利。
可是到了第二課時,便出現了教學錯誤。在開篇回顧課文、讓學生簡談五種玻璃的特點和作用后,便是玻璃播音員。教學時,特意強調朗讀課文要有感情,能突出玻璃的特點,還讓學生朗讀得有聲有色。和師傅討論時,才知道說明文的朗讀要求自然流利、準確清晰。
接著讓學生做一回小小發明家,把自己想發明的玻璃介紹給大家,待同學們完成作業本上的小作文后,讓他們上臺介紹自己的奇思妙想,這個教學過程中,發現他們反映激烈、表演精彩,可是時間卻不夠。
于是,決定利用午課時間,舉辦一場“中國好玻璃”推銷活動。同學們在活動中參與積極,精湛的表演令我驚嘆。可是,卻有許多同學在介紹時,主要模仿推銷廣告,講價格的實惠,卻忽視了商品介紹的外觀、規格、功能、使用發法等等,這個可能在我教學時未及時加以引導。
但是孩子們在活動中鍛煉了自己,同時看著他們滿是微笑的臉旁,聽著他們開懷爽朗的笑聲,我知道他們是快樂的,而我也是!
記錄教學反思6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觀察,初步感知物體的長短、大小、多少。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難點:
感知物體的長短、大小、多少,能用流暢的語言表達出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幻燈片
師:哇!好美的一幅圖啊!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呀?
生1:我好象來到了魔幻世界。
生2:那里有一棵奇怪的大樹,樹上長滿了蘿卜。
生3:另一棵樹上長著一個飛機頭,好奇怪哦。
生4:在樹上一座房子是那個小男孩的家,他還有一個天文望眼鏡,可以看天空的。
生5:我還看到了字寶寶。
師:你能大聲讀出這些字寶寶嗎?
生5:《比一比》,設計制作:黃麗坤。
師:真棒!剛剛有小朋友說他好象來到魔幻世界,對了,今天我們要去魔幻世界冒冒險,準備好跟老師一起去了嗎?
全班齊聲說:準備好了。
師:那就讓我們走吧。
二、學習新課
1、比較大和小
(1)、點擊出現卡通動物皮卡丘
讓我們看看,皮卡丘給我們帶來了那些好朋友?
(2)、指名回答問題。(來了一只大象和一只小狗)
(3)、模仿大象是怎么走路的?小狗是怎么叫的?
(4)、現在大象和小狗想請小朋友當當評委,比比誰大誰小?
(5)、指名說。(要求學生能完整的說出誰大誰小)
師:老師請你來說一說,誰大誰小?
生:大象大,小狗小。
師:(引導)大象比……大,小狗比……小?
生:大象比小狗大,小狗比大象小。
(6)、老師要來考考大家了,誰能給下面的句子添上合適的詞呢?
大象比小狗( 大 ) 小狗比大象( 小 )
(7)全班齊讀句子。
2、比較多少
(1)過渡
師:大象為了謝謝大家的幫忙,特意摘了許多的水果,快看看都有哪寫水果啊?
生:有西瓜和香蕉。
師:哇,這么多的水果,我們要先分好了水果再來吃好嗎?
生:好。
(2)數一數
師:現在請你們先數數西瓜有幾個,香蕉有幾個?
生:西瓜有6個。
師:我們一邊數著,一邊把西瓜摘下來好嗎?
生:好,1、2、3、4……
師:那么香蕉又有幾個呢?我們把香蕉也摘下來。
生:4個,1、2、3、4。
(西瓜和香蕉排列整齊后對比誰多誰少)
(3)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誰比誰多,誰比誰少。
生:西瓜比香蕉多。
生:香蕉比西瓜少。
(4)吃水果獎勵自己
師:現在我們可以張大嘴巴把大象送給我們的水果都吃下去了。
生:啊……(全班快樂的張大了嘴巴)
3、比較長短
(1)過渡
師:吃完了水果,現在老師要帶你們去坐火車,想去的小朋友可要做好了。(全班馬上坐直了)但是啊,你且先讀會屏幕上的小小兒歌先?br> 生:小火車,開進來,一開開到你這來。
嗚嗚嗚,開來了二輛火車。
(2)比一比
說說哪輛火車長哪輛火車短?
指名說。
(4)真棒!敲敲大鼓表揚自己!
4、智力大比拼,誰是聰明小博士!(綜合題)
(1)、過渡:現在我們要坐上火車出發了,去巧克力冰淇淋城堡,但是我們的火車要過三關才能到達,請看第一關。
(2)比一比下面哪種動物最大,哪種動物最小?
小狗、小鴨、大象
小狗比小鴨(大) 小鴨比小狗(小) 大象比小狗(大)
(3)、找出最多的草莓畫上√,最少的畫χ,一樣多的畫ο。
(4)找出最長的火車畫√,最短的χ,一樣長的畫ο。
(5)哎呀,小朋友真棒,全都過了關!快看,巧克力城堡到了!(出現巧克力城堡畫面)
記錄教學反思7
在讓學生朗讀課文以后,我采用了推薦的方法讓學生朗讀課文。課堂上沉浸在一片朗讀聲中,我們在一起交流,思考、探討……學生慢慢地也沉浸在大自然美妙的畫卷中了。當我們學習完這篇課文后,我神情對學生中:“大自然是如此神秘,是如此美妙,我多么像變成一片落葉,化為一片春泥,呵護你們--這些參天大樹成長啊!同學們你們也肯定有自己的夢想吧!來,我們一起為這篇課文加上我們的第八小節好嗎?”學生情緒激動,紛紛告訴大家:“我想成為一塊巖石,為祖國壘起大廈。”“我想成為大自然中自由翱翔的一只小鳥,我要把自己最優美的歌聲獻給你們。”“我真想成為一棵參天的大樹,默默地守護著土地。”“我想成為廣袤沙漠中的一片森林,讓沙漠重現綠洲。”“我想成為一片白云,為天空帶來美麗,給大地送去滋潤。”
學生們神情的話語深深地觸動著我。我看著眼前的這些“老是坐在家里的人”,有一種無形的責任和無奈,他們面對的是四方的教室,美妙奇妙的大自然在他們的眼里或許只是一個美妙的夢想,但是有這樣的夢想也是一種美好的遐想!這個第八小節不就是學生的一個個夢想嗎?有時我總是在想:如果我們都能為學生找到這樣的美妙的人生的第八小節,找到充滿感情,充滿激情的第八小節。孩子們的微笑定然能夠燃燒天際吧!為了這個美妙的第八小節,我會堅定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在課結束的時候,我看著這些孩子們,對他們說:“你們美妙的第八小節,深深地打動了老師的心扉,最后老師希望你們的第八小節一定會成為實現!”我看到孩子們的臉上填滿了自信和驕傲,期待和微笑……
記錄教學反思8
今日區域活動時間馬昱鑫去益智區,可過了一會兒我看到他低著頭坐在旁邊的椅子上,一幅無精打采的樣貌。我走過去問:,你怎樣不去下棋了?小朋友都不跟我下棋。小朋友為什么不愿意和你下棋呢?他們說我不遵守游戲規則。噢,原先下棋要學會遵守游戲規則,不然別人就不愿意和你玩了,對嗎?嗯。馬昱鑫,教師也想玩飛行棋,我們再去找兩個小朋友一齊玩飛行棋,好嗎?他使勁地點點頭。我們邀請陳逸軒和侯浩辰一齊玩飛行棋。飛行棋,教師也沒玩過,怎樣玩呢,我們一齊看看棋譜上的游戲玩法和規則。馬昱鑫認識了許多字,我們一齊小聲地讀了一遍游戲玩法,還討論了有關的規則。我問:馬昱鑫你明白怎樣玩了嗎?他說:我明白了。于是我們開始下棋了。在下棋的過程中,我故意違反游戲規則,如:我扔到了5就出棋,立刻馬昱鑫就指出來:教師,你違反游戲規則了,要扔到6才能出棋。
評價與分析
馬昱鑫,男孩,性格活波開朗,可是游戲中總是不遵守規則,在區域時間,他選擇了益智區,想和小朋友一齊玩,他很聰明善于動腦,可是他做事情缺乏耐心,稍有浮躁,遇到困難不冷靜,也不會主動尋找同伴共同解決問題,合作意識不強。在下棋時馬昱鑫在下棋時不遵守游戲規則,小朋友們都不愿意和他下棋了。當看到他無精打采的樣貌,我和他展開了一次談話,從談話中能夠看出馬昱鑫已經意識到了下棋必須要遵守游戲規則的重要了。當我提出想和馬昱鑫一齊玩飛行棋時,馬昱鑫使勁地點了點頭,說明馬昱鑫還是很想下棋的。在我的引導下,馬昱鑫理解了飛行棋的游戲規則,當我故意違反游戲規則時,馬昱鑫能及時指出,一下子能改正過來。
教師介入及策略
今日我以玩伴的身份和馬昱鑫共同游戲,在游戲中經過討論、交流讓馬昱鑫自我理解了游戲規則。另外,我向他講述了,不管干什么事情,玩什么游戲必須要遵守規則,這樣大家都會喜歡和你玩,并且要學會和別人相處、共同合作、共同完成在接下來的幾次區域活動中,我發現他又去益智區,有好多小朋友主動找他玩,還有小朋友請教他怎樣玩,他高很開心的給旁邊的幼兒講述游戲規則。
改善措施及目標
1、在益智區域畫上簡單易懂的游戲規則,便于幼兒自我根據圖畫找到規則。
2、根據幼兒個體差異為幼兒準備種類不一樣的棋類游戲。
3、經常組織幼兒進行一齊合作、共同完成的游戲,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
4、將幼兒每次完成游戲或向別人講解規則的照片打印出來,掛在區域,增強他們的自豪感,自信心,還能夠時刻提醒自我要遵守規則。
記錄教學反思9
小學課堂,特別是中低年級的課堂,教師往往不敢放手給學生,我也不例外,“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其實是“教師主體、學生被動”,課堂實效性不高。執教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尋訪小動物》一課,我真沒想到小學三年級的小朋友會那樣見多識廣、思維會那么活躍、有愛心、會關心且細心。我們不能再將風箏緊緊地篡在手里,而應該創造條件讓它飛得更遠、更高、更歡。
我們學校除有花臺、草坪、林蔭道、假山、噴泉外,還有一個10多畝的植物園,為學生實地尋訪小動物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為了有效組織尋訪活動,在與學生一道制定尋訪計劃、劃分尋訪范圍、提出尋訪要求(用學過的觀察方法科學地尋訪,不打擾小動物,做好記錄,注意安全)后,出于對安全的特殊敏感,我又組織學生討論:尋訪時別觸摸小動物、別傷害小動物,大家知道是為什么嗎?學生分組討論后匯報展示,讓我們從孩子的回答中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與他們共同成長:
學習委員率先舉手回答:尋訪的意思我認為重點在“訪”,“尋”是為“訪”做準備的,既然是“訪”就要懂禮節,三顧茅廬中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其實就是“尋訪”,有勇少謀的張飛要去將諸葛亮捆來,被劉備制止了,如果真是被強硬的捆去的,諸葛亮肯定不會真正幫助劉備的。尋訪小動物也一樣,我們只有彼此尊重,才會和諧共處、平安快樂。
有的小動物有毒,一名男生為全班同學介紹了“子彈蟻 ”( 這些一英寸長的昆蟲是根據它們的毒刺命名的,被它們叮后產生的痛感,就像被
子彈射中一樣,疼痛能持續2到3個小時,深入骨髓,令人難以忍受) 。顯然在課前他做過精心準備 ,說實話,我沒見過“子彈蟻 ”,也不知道這世界上還有這種昆蟲,更不知道被子彈射中到底有多疼痛。雖然在我們周圍不能尋訪到 “子彈蟻 ”,但全班同學卻都實實在在長了見識。
有的小朋友認為小動物無端被人傷害,會傷心的;有的認為小動物皮膚看上去很嫩,觸摸它,它肯定會感覺有疼痛;有的認為小動物受到驚嚇后會很快逃跑,躲起來,我們就沒有觀察對象了;有的認為小動物自由自在的玩耍,肯定不希望別人來打擾,我們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的時候如果別人來打擾就會不高興;有的認為部分小動物容易產生依賴性,如果你觸摸它,它覺得很舒服,會期盼你天天去看它,你不天天去看它,它會很郁悶的;有的認為會造成兩敗俱傷,你去觸摸蜜蜂,它會誤認為你在攻擊它,它會反擊,人會被蟄傷,蜜蜂也會死去;有的認為會很危險(被咬傷、刺破手)……
通過討論、匯報,大家對尋訪有了更深的認識,尋訪活動才會真正在親近、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的氛圍中進行,學生熱愛大自然、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也在不知不覺中得以強化。
記錄教學反思10
在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記錄環節有著獨特的意義與價值。通過記錄,幼兒可以鞏固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的知識與經驗;通過記錄,幼兒可以將自己的猜想與操作結果進行對比,以便回顧與總結;通過記錄,幼兒可以對自己的實驗過程加以分析并進行修改;通過記錄,幼兒可以更加有意識地觀察,學會如實表達,等等。
案例背景
基于記錄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重要價值,我們開始探索在不同類型的科學活動中設計不同的記錄形式,以充分發揮記錄的獨特作用。在大班下學期,教師結合主題活動設計了“拆裝圓珠筆”的科學活動,不僅讓幼兒了解圓珠筆的構造,探索圓珠筆的拆裝方法,而且讓幼兒嘗試用簡單的方法記錄自己操作的程序,為同伴間的交流、學習提供素材。
案例呈現
1.認識和拆卸圓珠筆
教師發給每個幼兒一支帶彈簧的圓珠筆,讓他們仔細觀察圓珠筆的外形和零件。有的幼兒說圓珠筆的身體是長長的,有的說按下按鈕筆尖就可以伸出來,還有的說圓珠筆是由筆管、按鈕和筆芯組成的。針對孩子們的回答,教師并不急于評價,而是一一用圖畫展示幼兒觀察到的零件,引導幼兒說出它們的名稱。接著教師問道:“是不是還藏著其他零件呢?這些零件藏在什么位置?請你們把筆拆開來看一看。”
【大班幼兒對事物的觀察還停留在表面和局部特征,需要教師及時的引導和啟發。在該活動中,認識圓珠筆的每個零件及其安裝位置是重點,它關系到下一環節“組裝圓珠筆”能否順利進行。因此,教師并不急于將圓珠筆的所有零件告訴幼兒,而是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發現零件及其所在位置,為下一個環節的開展奠定基礎。】
2.組裝圓珠筆
在前一環節中,孩子們很快就找出了所有零件,于是,教師要求他們把這些零件重新組裝成一支圓珠筆。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操作起來。可是裝著裝著就犯起難來:有的筆芯放進去后蓋子沒法擰緊,有的按鈕裝好了卻不起作用。這是怎么一回事?孩子們倒是不服輸,一次又一次拆開重裝。
【在這樣的操作活動中,教師要讓幼兒通過不斷的探索、試誤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最終獲得組裝圓珠筆的經驗。】
3.記錄操作程序
有些幼兒已經順利地將圓珠筆組裝好了,他們興奮地說,嘿,看我成功了!有的孩子將裝好的筆向同伴炫耀,惹得那些沒裝好的幼兒有些心急。此時,教師走過去輕聲對他們說:“你們能不能把組裝的順序記錄下來呢?桌上有各種零件的標記圖,如果需要,你們可以用。想一想怎樣記錄才能讓別人明白安裝零件的順序和位置。”
【不少幼兒的操作帶有隨意性,他們是在無意地擺弄中碰巧成功的,并不是真正掌握了組裝的方法。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引導幼兒記錄操作程序,使幼兒重新審視自己的操作過程,通過記錄每一個步驟幫助自己理清思路,梳理經驗,學習正確的操作方法和程序。因此,記錄環節在本次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對教育目標的實現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4.交流與表達
在經歷了記錄之后,教師展示了孩子們的記錄,并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各記錄單的相同與不同之處。最后孩子們通過討論,一致認為插在筆芯上的兩個小零件特別重要,它們的安裝順序和位置都不能錯,其他零件只要擺放位置正確即可,安裝的順序并不是關鍵。
【記錄結果是集體交流的媒介和載體。在活動中,教師將幼兒的程序記錄單在集體中展示,鼓勵幼兒比較、討論,從不同的記錄結果中尋找規律,發現問題,從中讓幼兒知道探索方法的多樣性。】
案例反思
記錄是科學教育活動中的重要環節,如何更好地組織這個環節,使它充分發揮應有的價值與作用,我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1.記錄內容的選擇
雖然記錄對于培養幼兒的科學素質和相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并非所有科學活動都要安排記錄環節,教師應仔細選擇需要記錄的內容。從總體上說,記錄的內容既可以是幼兒的設想,也可以是幼兒的觀察;既可以是實驗的結論,也可以是幼兒提出的問題;既可以是活動的過程,也可以是活動的結果。這些內容均應服從于活動的需要與總體目標,特別是要將記錄內容與活動的重點難點相結合。以發揮記錄環節在科學教育活動中的作用與價值。
在“拆裝圓珠筆”的活動中,按正確的程序安裝每個零件是重點與難點。為了解決這個難點,一方面,教師在幼兒拆圓珠筆時就注意引導他們關注每個零件的擺放位置,另一方面,教師設計了程序式的記錄單,要求幼兒將自己成功組裝圓珠筆的操作順序用現成的小圖標和簡單的箭頭標記記錄下來。這一記錄內容不僅引導幼兒關注自己操作的過程,而且讓幼兒將自己的操作程序與操作結果建立聯系,從而調整錯誤的操作程序,將無意識的擺弄轉換成有目的、有意識的操作。在這一活動中,記錄不僅成為幼兒反思自己操作過程的手段,更是培養幼兒思維條理性的重要形式。
2.記錄方式的提供
大班幼兒由于繪畫能力的限制,還不能用圖畫記錄圓珠筆的每個零件。因此,為了降低幼兒的記錄
難度,避免幼兒分散注意力,我們將圓珠筆的所有零件制作成標記,讓幼兒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黏貼。這樣不僅解決了幼兒記錄的難度,而且縮短了記錄時間。
3.記錄時間的安排
記錄只有放在最為適當的時機,才能發揮記錄的作用。否則,這一環節就很有可能流于形式,成為“為記錄而記錄”,從而失去應有的教育價值。
“拆裝圓珠筆”是一次操作活動,幼兒必須在試誤過程中不斷反思并調整自己的操作策略,直到成功。如果教師一開始就要求幼兒記錄自己的預測(怎樣裝好圓珠筆),那么這種預測就是一種沒有根據的猜測,沒有任何意義與價值。那么,是否可以讓幼兒在操作過程中記錄自己的操作結果呢?通過嘗試,我們發現這樣的記錄也不合時宜。首先,在操作過程中,幼兒的精力全部集中在零件的裝配上,如果此時讓幼兒邊操作邊記錄,勢必會打斷幼兒的思維和操作。其次,操作過程需要幼兒集中注意力,如果增加記錄的要求,就會影響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那么,記錄環節放在何時最恰當呢?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幼兒的操作帶有隨意性,他們不斷地變換著裝配零件的順序,即使成功了,也對自己的操作方法及零件安裝順序不甚了解。因此我們將記錄安排在幼兒成功安裝的時候。此時一方面幼兒有了成功的喜悅,產生了記錄的愿望;另一方面,幼兒通過記錄自己成功安裝圓珠筆的過程,可以重新審視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程序,有助于梳理經驗,學習正確的操作方法。
4.記錄活動的延伸
按照上述設計思路,孩子們在完成記錄活動后,教師不應將其作為活動的結束,而應進一步發揮與提升記錄的作用。記錄除了反映幼兒的活動過程與成果,還有一個重要價值――交流與總結。幼兒通過交流發現組裝圓珠筆的方法,通過總結發現多種多樣的組裝方法。
記錄教學反思11
設計意圖:
讓孩子知道哪些聲音聽了使人覺得舒服,哪些聲音使人聽了不舒服。
活動目標:
1.感知噪聲是人們制造出來的,讓幼兒了解噪音害處,初步了解怎樣創造安靜環境的基本知識,教育孩子從自身做起,不大聲吵鬧,減少噪聲。
2.能判斷某些行為對環境的影響。
3.用圖示方法表現噪音。
4.讓幼兒知道愉快有益于身體健康。
5.體驗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人手一張記錄頁
活動過程:
帶記錄頁→到室內外找噪音源→記錄→傾聽同伴講述自己記錄內容
活動開始,小朋友收集噪音源:他們閉眼休息聽,聽到說話聲、搬椅子聲、拉飯車的響聲、遠處混雜的聲音。老師帶小朋友到到廚房親歷幼兒園最大的噪音源,留心收集噪音制造者。王自然:我們飯堂洗碗的地方,放飯桶、蓋子,洗碗和里面的發動機的聲音,小朋友聽到發電機隆隆的聲音,老師的一個小朋友把飯桶套飯桶、桶蓋和桶蓋互相碰撞發出聲音,這些聲音夾雜在一起估計有60分貝。我班的李唐朝說中午睡不著覺,這是一個原因。
黃雨舟:很多人放煙花,鞭炮,他們的聲音很噪雜。有的人放錄音機很多,喇叭的聲音很噪吵得人心煩。回到教室,就噪音話題展開熱烈的討論:
盧藝文:錄音機的聲音很大。
趙書琳:裝修房子,電鋸天天發出刺耳的噪音、機器響聲、電鉆、錘子發出的聲音把房子都震動了,我有點怕。
潘子健:我爸爸的汽車的喇叭聲音很難聽,不能亂響汽笛的。
冼妞妞:我媽媽的車也很嘈的。
陳炫昊:我們家旁邊有個高樓大廈,工人在用挖土機挖地基,很響的,嘈到我們睡覺,我早上都起不來床。
周雄逸:許多小朋友的嘴巴在呱啦呱啦的講話。嘈嘈的,大聲嚷嚷,使咽喉發炎。
李俊良:開電視機的聲音大大的。
李品睿;大樹倒下、大炮、戰車、坦克、門鈴聲、都會有噪音出來的。
藍鈞:汽車坦克火箭嗚嗚出聲音。
榮一郎;媽媽說我睡覺摩牙,媽媽都誰不了覺,幼兒園睡覺的寢室的電風扇轉動時會響的,影響我睡覺。
王自然:我們拿錘子錘釘子。
廖鈺:開水龍頭太大了。水流聲音很響的,幼兒的老師推的翻車聲音也很響的。
李俊良:我畫的錄音機,狗叫大聲的。
汪炫櫻:你畫的小樹葉是沒有聲音的,大的樹葉才有聲音。
鐘悅:冰箱里和怪獸。
劉辰;火箭煙花。嘈得心煩。耳聾,有的奶奶會得心臟病的。
汪炫櫻:床角爛了,床倒發出噪音。
黃雨舟;地不平,開的是舊車,車開了就會發出聲音。
活動反思:
但愿人們在平和的環境里生活,別人為制造噪音,對整天喜歡哇啦啦、走起路來踢踢踏、說起話來叫喳喳的現象影響了鄰居行為說“不”。
記錄教學反思12
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總體感覺比較順暢。從最開始的初步感受,到了解定義,到分析方法,到自主研究,再到最后的練習,難度逐步加深,學生不僅知道了書中的方法,還發現了學生作業中的其他畫法。在這一節課中強調了學生的自學自主研究,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引導的作用。特別是在發現學生對于分析用色方法上有困難,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給學生詳細的指導:《雞冠花》這幅畫中花是什么色?葉是什么色?這兩個顏色是什么關系?綠色是翠綠色嗎?它里面混入了什么顏色?紅色呢?……以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發現新的方法并了解分析的具體步驟。當分析《睡蓮》時,我明顯感覺輕松了:這幅畫用了顏色?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學生很快答出了用了藍色和綠色,它們的色彩很接近。我再把學生的話進行提升:它們是鄰近色。學生了解了分析方法之后,我就放手讓他們研究。
但是,在這節課中也有小小的遺憾:在導入時,如果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強調一下色彩的強烈對比給人的感覺,使學生明白:不同的搭配給人不同的感覺,并無好壞之分,只有用得是否恰當。臥室要給人安靜的感覺,即使是兒童臥室,色彩對比也不能太刺激,以免給人無法安定的煩躁感。
另外,在講評時,由于時間不足,所以有些著急,是由教師點評的。實際上,很多內容學生已經說出來了。比如:任青組介紹說,本組所用的方法是“同一色加不等量白色”,這時學生中有反對的聲音,應該讓學生說出反對的理由:這是“主色與裝飾色”的方法,因為使用了藍色與黃色,黃色面積小,是裝飾色。這時,我再問一問:怎么改就變成了“同一色加不等量白色”?(變黃色為白色)效果可會更好。
記錄教學反思13
我一直認為受到孩子們的歡迎是做教師的榮幸,現在的我就享受著這份殊榮。每次走進教室看到那一雙雙企盼的眼睛,我的心頭總是沉甸甸的。于是,我更加努力地鉆研教材,關注學生,讓所有的孩子覺得學習語文是一種難得的享受,內心覺得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孩子們。以下是我教學六年級上冊第3課《草蟲的村落》的教學過程與一些思考,與同行們共享。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聽寫容易錯的字,在集體訂正與相互檢查中學會生字、生詞。
2、解題:題目中的“草蟲”在課文中指的是( ),“草蟲的村落”指的又是( ),課題采用了()手法,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3、理出課文寫作順序,并分段。
注:這些是我前一天布置的家庭作業里的一道題旨在引導學生預習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2題學生分歧最大。“草蟲”在課文中指的是( ),孩子們眾說紛紜:昆蟲,甲蟲,還有說蟲子的。“草蟲的村落”指的又是( ),干脆就吵起來了,有四種不同的意見:就是村莊,指昆蟲們住的地方,指的是那個小丘,是草蟲們居住的洞穴。如果這時我非得定一個答案,那一定要花很多的時間,而且孩子們也未必真懂。我賣了個關子:至于誰對誰錯,學習課文時才會見分曉。答案不太明確,這就大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提起了學習興趣。
二、了解作者心境,找到行文線索。
1、讀第一自然段,從作者的用詞“又躺”“靜謐”中你能體會到什么?
2、“我的目光追隨著爬行的小蟲,作了一次奇異的游歷。”作者目光看到哪里就寫到哪里,請同學們找找相關的句子,并概括地說說作者看到了什么。
學生不難找到:a我的目光跟著它的腳步……b我看得出草蟲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c我的目光為一群音樂演奏者所吸引……d我的目光順著僻靜的小路探索,我看到……e我還看見了許多許多……
這樣就可以理出作者依次看到了:一只黑甲蟲(歸來的游俠),它們的村落,音樂演奏會,它們的勞動生活。
(這一部分的教學是我在去年教學設計的基礎上增加的內容,我認為高年級的學生閱讀與習作的教學是分不開的,學生不會寫作與閱讀教學有很大關系。我這樣教學,學生輕而易舉地理清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學到了一種迅速理清課文條理的方法,也學到了一種寫作的順序。)
三、體會語言,想象悟情。
1、默讀3、4自然段,出示自學提示:
a作者把這只黑甲蟲稱“游俠”,你從作者的哪些描寫中感受到它的確像游俠?
b請說說這是一只什么樣的游俠?
c再想想“草蟲的村落”指的是什么?
學生們在回答a問題時,只找到了它迷路后不斷左沖右撞這一點。我引導他們從“衣著”“神態”“動作”三方面來看,他們細細地讀著品著,興趣盎然。b問題就更有趣了,有個學生讀著4自然段最后兩句話,說這位游俠還有女朋友,真幸福,逗得同學哈哈大笑。我笑著說:我與你不謀而合,我猜它一定是這只黑甲蟲的妻子,看到丈夫平安歸來那高興勁就別提了。讀書就要像這位同學一樣品出文字背后的滋味來。我讓學生讀這兩段,讀得棒極了。一掃第一天見他們時的沉悶,也許語文在他們眼里變得不再沉重了。C問題用排除法,再仔細讀課文學生們明白了這個村落坐落在小丘上,因此村落指的是它們的洞穴更合適一些。
2、自學5、6、7、8自然段,回答下面問題:
a分別用一個詞形容一下小蟲們的村落生活、音樂演奏會、勞動生活,并用課文中的話說明理由。
b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請提出疑問。
c9自然段的省略號省略了些什么,你能想象補充一些嗎?(提示:可以看課文插圖)
這一部分教學過程略
三、讀最后兩段,想想它與第一段的關系,體會到作者的什么情感?
四、回歸課題,總結全文
題目中的“草蟲”在課文中指的是( 那些甲蟲),“草蟲的村落”指的又是( 它們居住的洞穴),課題采用了(擬人)手法,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對小生物喜愛)的情感。
五、完成課后小練筆
教學反思:
上完課后我思考著課上的每個細節,除覺得教學節奏慢,有點拖沓之外,我還是基本滿意的。成功的原因有二。
一是對教材的把握。如教學過程二這一環節的設計,我就覺得非常必要。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一定要教給他們理清思路的方法,這是快速讀懂課文的方法,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也是在教學生寫作時如何布局謀篇。學習第3、4自然段時也許有些教師會認為我教得有些瑣碎。我認為不是這樣的。因為我在看學生的反應,他們面部表情平淡,絲毫沒有受到作者的感染,因此我設計得細一些,調動學生的情感。
二是教學時關注了學生,把學生當作了課堂的主人,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組織課堂教學。學生對課題的理解千差萬別,有的甚至是錯誤的。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的預習有深有淺,這時就有必要設個懸念,讓學生帶著疑問在課文中再走一遍,提高自己的認識,而且是在自己的努力下獲得答案,讓每個學生都感受一下成功的快樂。
我想,如果我上每一節課都注意這兩點,我相信每一節課我都不會帶有太多的遺憾。
記錄教學反思14
通過教學《我的成長記錄》這堂課,讓學生綜合已嘗過的美術知識與技能,用多種形式進行藝術創作,表現出六年學習生活中最難忘的瞬間。能用美術語言來記錄童年成長的足跡。通過實踐活動,激發學生愛學校、愛老師,愛同學及愛生活的情感。發揮其想象力及對藝術的感受能力。同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這個話題是不僅美術課堂上要解決的,還包括在作業本上,和美術創作活動有關的作品上都是與之探究的。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
首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應該在相關書籍的相應理論指導下和美術課堂教學實踐中結合起來,通過師生討論交流,真正做到這方面的收獲,以便促進教學進展
其次讓學生在自信和賞識中產生創作的欲望。這對我們教師的素質也是一種長期考驗,在學生的美術創作中引導學生體會到自己勞動的價值和自我存在的價值,并感受到創造性勞動的喜悅,這時的孩子是多么的自信,當然歸功于教師。可想而知,尤其當獨特的構思與新穎的作品受到表揚獲得贊美的時候,更有可能增強他們創造的自信心與創作的欲望。所以,這是能夠給學生從小奠定創新意識和創造性觀念的心理基礎,大而言之可以樹立他們從事創造性勞動的理想與信念,甚至影響其一生。
記錄教學反思15
《女媧補天》是一篇神話傳說,講述的是女媧求雨滅火、照船救人、找五彩石補天的故事。課文中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女媧百折不撓的形象,贊美了她為拯救人類而勇于獻身的精神。我校的張帆老師為我們執教了這一課,讓我們一起走入課堂。
片斷一:
師:認真讀第三段,看看哪些句子讓你感動,用波浪線畫出來,畫出來后和同桌說一說,為什么讓你感動?
(學生自己讀課文,勾畫句子,同桌互說)
師:哪些句子讓你感動?
生:女媧決定冒著生命危險,把天補上。
師:她會遇到什么危險呢?
生:可能會被大火燒死。
生:可能疲勞過度致死。
生:可能會被水淹死。
師:面對這么多的危險,女媧不僅沒有退縮,反而下定決心去補天,誰能讀出她的決心。
生:女媧決定冒著生命危險,把天補上。(語氣平淡)
師:再請個同學讀讀,看看你能把女媧的決心讀出來嗎?
生:女媧決定冒著生命危險,把天補上。
師:我聽出來了,女媧的決心很大。女孩子一起讀。(女生一起讀)
師:男孩子讀。(男生一起讀)
師:全班同學一起讀(全班同學一起讀。)
教學反思:老師在引導學生讀懂句子、深入理解句子意思后,知道女媧是冒著失去生命的危險,下定決心去補天的。在這里,老師引導學生去感悟,讓學生悟出該用什么樣的語氣讀,然后請學生朗讀,對學生的朗讀作出正確的評價,引導學生有感情的讀這一句,從中體會女媧的決心。
片斷二:
師:還有哪些地方讓你感動?
生:她忙了幾天幾夜,找到了紅、黃、藍、白四種顏色的石頭,還缺少一種純青石。
師:她忙了幾天幾夜,“幾天幾夜”說明了女媧——
生:“幾天幾夜”說明了女媧很忙。
生:“幾天幾夜”說明了女媧不顧自己。
生:“幾天幾夜”說明她很忙碌,忙的時間很長。
師:是啊,她白天找,夜晚找,也許一天才找到了一塊石頭……找得這樣辛苦,這樣累,她為什么沒有停下來?
生:因為她不想讓人類受苦。
師:是啊!誰來讀一讀這句話?
生:她忙了幾天幾夜,找到了紅、黃、藍、白四種顏色的石頭,還缺少一種純青石。(幾天幾夜讀得慢)
師:你為什么把“幾天幾夜”讀得慢一些呢?
生:因為“幾天幾夜”說明了女媧的辛苦。
師:讓我們一起來讀出女媧的辛苦吧。
全班學生齊讀。
教學反思:在這一環節“女媧找石”的教學中,老師緊抓“幾天幾夜”這個詞,引導學生理解幾天幾夜詞里面的意思,讓學生讀懂女媧找石頭的艱辛。由于張老師巧妙引導,將“幾天幾夜”這個詞印在孩子們的頭腦中,形成一個個畫面,較好。如果在這個地方,老師再引導學生想象一下女媧忙碌的情景,也許學生就會說,我看到女媧累的停下來捶捶背,我感覺到女媧的腿走得酸酸的,象要走不動了。這樣的話,孩子們頭腦中的畫面可能會更清楚。
片斷三:
師:還有哪些句子讓你感動?
生: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塊。
師:在這些零零星星的碎石塊中間找,好辛苦啊!
師:辛苦之中,女媧已經找到了四種石頭,還差一種純青石,怎么辦?
生: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終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師:她找啊找啊,可能去哪兒找?
生:在山上找。
生:在樹下找。
生:在山角下找。
生:在水里找。
生:在石頭下找。
生:在懸崖邊找。
師:在找石頭的過程中女媧一定很辛苦,她的腳在找的過程中會怎樣?她的手在找的過程中又會怎樣?請你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填出下面一段話。
女媧來到( ),她找啊找啊,她的腳( ),她的手( ),終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女媧來到(泉水邊),她找啊找啊,她的腳(被堅硬的石頭劃破了),她的手( 被荊棘刺傷了 ),終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女媧來到(山邊),她找啊找啊,她的腳(起泡了),她的手( 長繭了 ),終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女媧來到(小河邊),她找啊找啊,她的腳(被堅硬的石頭磨破了),她的手( 被劃傷了 ),終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師:女媧來到山腳下,她找啊找啊,她的腳磨破了,她的手劃傷了,————
生:終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師:女媧來到小河邊,她找啊找啊,她的腳起泡了,她的手長繭了,————
生:終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師:誰來讀一讀?
生: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終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學生有感情地讀)
師:你為什么把“找啊找啊”讀得比較慢?
生:她去很多地方找過,找了很長時間。
師:體會的真好,我們一起讀讀這句話。
(學生再次全班讀)
教學反思:這一環節“女媧找石”的教學中,老師結合書上的句子對學生進行思維的擴散,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在“又找啊找啊”這個詞中,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女媧會在哪些地方找?擴展學生的思路,在小河邊,在高山上,在山腳下,在大海邊……當學生說出一系列的位置后,老師又及時的引導孩子們想象,女媧在這些地方找純青石的過程中腳會怎樣?手會怎樣?繼續擴展學生的思路,并用一定的句式幫助孩子們表達出來。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這一片斷教學中,老師巧妙地把話變畫,還將理解詞語訓練,抓聯系,句與句群訓練等穿插其中,顯得扎實、有實效。
整個片段教學中,張老師都注重了對學生朗讀的訓練,思維的拓展,語言的發展,很好的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同時,在教學中,又較好的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她和學生一步步走進文本,去體味和感悟,讀出了女媧不屈不撓、為人類不怕犧牲的中華民族精神。
整個課堂上,老師是簡簡單單地教語文,沒有什么花架子,學生是扎扎實實的訓練,這就是樸實的語文教學風格。今后,我也朝這個方法努力,爭取每一節課都扎實的訓練學生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