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

時間:2023-08-16 14:10:02 海潔 計劃 我要投稿

2023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精選14篇)

  時間過得可真快,從來都不等人,我們的工作又將迎來新的進步,該為自己下階段的學習制定一個計劃了。可是到底什么樣的計劃才是適合自己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3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精選14篇)

  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 1

  一、闡釋教材,著重加強揭示歷史的階段性特征,構建歷史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的教學。

  為適應高考歷史以考查歷史思維能力為主的要求,第一輪復習應從微觀入手,基本按章節順序把教材劃分成若干單元進行教學,在注重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歷史現象、歷史概念的本質內涵,認識歷史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所產生的影響等方面知識的同時,著重應幫助學生認識和揭示歷史的階段性特征,構建知識的有序結構,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形成歷史知識體系。具體可從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點”及面,構筑章節的歷史知識結構體系。

  在教學中,為突破和深化教材重點、難點,以這些“點”為核心,把與之相關的知識點納入其知識結構中,形成一個知識鏈或知識面,然后引導學生尋求各知識鏈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將章節內部紛雜的歷史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構成反映歷史發展內在規律性的知識結構體系。

  第二,單元復習,揭示歷史的階段特征,構建單元知識結構體系。

  所謂歷史階段特征是指特定歷史階段的重大歷史事件所反映的本質屬性和根本趨向。它揭示了歷史不同時期各個方面發展的共性。在教學教程中,可把教材內容按時序和歷史不同階段特點劃分成若干個單元。中國古代史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五個階段共七個單元;中國近代史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劃

  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初步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形成”、“北洋軍閥的統治”等幾個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可按四個時期劃為四個單元;中國現代史可按四個時期劃為四個單元;世界近代史可劃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工場手工業時代)、自由資本主義大發展時期(蒸汽時代)、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等幾個單元;世界現代史可劃分為戰后革命時期、20年代資本主義相對穩定時期、30年代大危機時期、“二戰”時期和二戰后的世界等幾個單元進行復習。

  單元復習不是章節知識的簡單重復,應重在揭示歷史的階段特征、構建單元知識結構體系。復習時,可按“基本史實——歷史概念——知識體系——階段特征”的內容結構,運用史論結合的方法,在對基本史實進行微觀分析后,再從宏觀上進行系統綜合,把單元知識平面的“廣”度、垂直“深”度和理論“高”度有機統一起來,揭示歷史知識的系統性規律性,形成單元知識結構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準確地歸納概括這一特定階段歷史的本質屬性和根本趨向,提示歷史的階段特征。

  單元復習還應注意分析提示單元與單元之間、各歷史階段特征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把某一歷史階段特征納入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加以動態考察和把握,保持歷史教學的連續性,使歷史階段特征成為通向歷史規律的“階梯”。

  第三,以縱橫聯系法構筑立體的知識框架結構體系。

  歷史知識點的縱橫聯系是構成知識結構的紐帶。在教學中,以某一歷史事件或現象為基點,按時間發生的先后順序對其前后的同質問題加以分析或把歷史事件發展的過程分階段加以分析,這就是縱向聯系分析法。例如,分析戊戍變法運動,可以聯系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分析近代先進中國人探索救國道路的歷程。同時可把它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印度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運動進行橫向對比,從而揭示19世紀晚期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之間的相互聯系及其反映的時代特征。

  通過這種縱橫聯系分析法,可以幫助學生構筑起一個立體的知識框架結構,提高對歷史問題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能力,學會把歷史事件、人物或觀點放入特定歷史時期的立體框架結構點上認識評價其地位、作用。

  現行高中歷史教材,可以構成三個相對獨立的知識結構體系,即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知識結構體系,而三者之間又可以通過古今中外的縱橫聯系對應構成一個立體的知識框架結構。通過運用縱橫聯系分析法教學,學生掌握的就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而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并能從構建知識體系中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本質特征。

  二、鉆研《大綱》和《考綱》,挖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加強對抽象知識理解的教學。

  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和高考歷史史科《考試說明》(《考綱》)是高考歷史命題的基本依據。《考綱》對高考歷史學科能力提出了四項九條要求,注重考查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充分體現了歷史學科及選拔性考試的特點。1997年高考歷史試題進一步突出了這一特點,突出了考查對教材重點內容的理解,著眼于考查“為什么”、“還有什么”,純知識考查越來越淡化了。因此在第一輪復習中,應深入鉆研教材《大綱》和《考綱》,挖掘教材中的抽象隱性知識。

  所謂隱性知識是指在課本文字和試題材料中沒有直接表述出來,而實際上又隱蔽在其中的那種知識內容和知識聯系。它既包括歷史現象、歷史概念的本質內涵,教材本身縱橫交錯的網絡化的知識結構;也包括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整個學科體系和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及基本的理論觀點。這些抽象知識是構成學科能力的主要因素,教學中如果使學生真正理解掌握了這些抽象知識,那么學科能力就一定會提高。如何挖掘教材中抽象的隱性知識呢?可從兩方面入手。

  第一,論從史出,透析理論原理。

  中學歷史教材中隱含著系統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在第一輪復習教學中,應以歷史知識為依托,通過對基本歷史史實進行歷史理性分析,闡釋出隱含其中的基本理論觀點。具體可以兩個方面進行:

  1、引導學生從史實中提煉觀點。例如,復習《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一章。

  ①通過分析其爆發原因,闡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必然性與偶然性”之間的關系。

  ②通過大量史實論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③通過分析法國歷史上“共和制”與君主制、復辟與反復辟的斗爭過程說明“人類社會是曲折地前進,歷史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規律。

  ④通過分析歷史意義說明歷史現象的普遍聯系性。

  2、以觀點駕馭史實。如在復習中國古代史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時,先把本章中所隱含的史學理論,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等逐條列出,然后引導學生從教材中找出史實對號入座加以論證,這樣使學生做到觀點與史實的辯證統一,掌握史論結合的學習方法。

  第二,對比分析,揭示共性和規律。

  許多歷史現象存在著不同點和共同點。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加以分析綜合,使學生在認識歷史發展具有個性特點的同時,揭示歷史發展的階段特證和共性規律。例如,通過對比分析英、美、法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有關史實,既可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又能揭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共性特征和規律。

  三、講、練、評相結合,鞏固知識、培養能力。

  《歷史教學大綱》規定了歷史教學有三大任務,即基礎知識、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1995年修訂過的高考歷史《考試說明》明確地把能力要求規定為四項九條。因此高三歷史的第一輪復習必須完成《大綱》和《考綱》規定的'任務,具體可從三方面入手。

  第一,精講知識重點,以能力培養帶動知識的復習鞏固。

  近幾年的高考歷史試題日益重視對歷史概念、發展線索、階段特征和知識結構的考查,與它們聯系密切的知識往往就是考試的知識重點。因此第一輪復習教學中,必須精講這些知識重點,引導學生準確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理清歷史發展線索,明確歷史發展的各階段特征,掌握各單元的知識結構,使學生在復習、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關于思想教育,根據《大綱》的要求,應當滲透到各堂課的歷史教學中去,以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理論水平。

  第二,精編練習,適量訓練,提高解題能力。

  在復習完每一章節或單元后,應精選一些思維含量高,具有啟發性和典型性的各類題型的練習題(包括近幾年的某些高考試題),進行適量訓練,使學生在復習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掌握和提高解答各類題型的方法和能力。一般地訓練量為每個單元進行一次限時的書面練習,每講完一大部分(共五大部分)進行一次測評考試,整個第一輪復習結束后進行一、二次大型綜合檢測。

  第三,及時“評”講,啟發提高。

  對每次書面訓練,檢測性考試卷及時評講分析,針對學生在審題、解題中存在的思路或方法上的缺陷加以指正,使學生在講評中受到啟發,提高解題能力。

  第一輪復習中,講、練、評要有機結合,要以思維訓練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為目標,這樣扎扎實實地搞好了第一輪復習,就能為第二輪的專題復習打好基礎,從而在高考中立于不敗之地。

  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 2

  一、回顧總結20xx年和20xx年高考試題特點

  1、強調基礎知識,重視對教材的使用。

  20xx年試題中的第12、13、16、19、21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與再現課本知識能力,分值有20分,全卷在識記與再現方面的分值達33分。整卷答案來源于教材的分值占48分。

  20xx年卷中的第12、14、16、17、19、20、21、22等題均來自于對課本知識的識記與再現,分值共32分,第15、18、21、23雖然屬于理解題,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但相關的知識均屬于基礎題,整卷答案來源于教材的分值超過了20xx年,達到了62分,可見,總結兩年高考試題,立足于教材,重視基礎知識的考查。

  2、試題呈現方式變化不明顯。

  “直接呈現”類題仍維持。卷“直接呈現”有五題——12題“隸書”、13題“生產科技”、16題“明代內閣”、19題“到民間去”、21題“國際共運”

  卷“直接呈現”也有五題——13(道家)、16(科舉制)、19(多民族)、20(孫中山)、22題(史前史),卷材料呈現有四種形式:文字、圖片、表格、地圖,比20xx年增加了一項“歷史地圖”。

  “情境呈現”類題沒有明顯增加。且情境表述比較簡單,如卷12題“論文關鍵詞”、14題“農耕技術”、17題“理學辯論”,18題的“南澳一號”內容較多,但還需學生結合所學知識來回答。

  3、注重歷史學科特點,考查歷史意識。

  考查歷史的時序性。

  以選擇題為例,20xx年卷中的12、13、14、18、19、20題,其中第14和19題選項直接以時間表述。20xx年卷中,考查時間和明確時代特征的有第14、16、18、19、21、23,排列時間順序的有第20題,

  注重各模塊間的交融,重視遷移能力考查。

  卷主要體現在選擇題部分,如13題“中國古代生產和科技”(必修二和三),18題“穿西裝的孔子”(必修三和1B模塊),19題“到民間去”(必修一和三),20題(必修一、三,選修4),21題“國際共運”(必修一和選修4)。非選擇題中沒有延續這理念。

  相比之下,卷除了選擇題有12題(該人物必修三,選修4),22題(史前史:必修三,選修4),非選擇題有較多涉及,如38題(經濟危機影響:必修二、選修3)39題(美國憲法:必修一、三)。由此可見,近兩年的試題通過試題的精心設計重構通史體系。

  4、個別專題知識點考查十分集中。

  兩年試題的考點集中于某個模塊(如卷38題“工業革命”題,卷第38題“民國時期民族工業”),更多是集中于某個專題(單元)內甚至是某課內。

  5、充分發掘材料考查功能。

  (1)獲取和解讀信息

  卷有15題“北宋賦稅結構變化表”;39題(1)“工業革命滿足的三項因素”

  卷中的15題“賣新絲”18題“南澳一號”,都體現了這一點。

  (2)調動和運用知識

  卷38題(1)問、(2)問等

  卷38題(2)問“(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1927——1937年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態勢,并分析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對中國民族工業的影響。”

  (3)論證和探討問題

  卷38題(3)問;卷第39題——

  (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述美國“三權”在實踐中是如何被限制的。

  (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美國三權分立的制度設計。

  6、各個模塊知識點考查分布穩中求變。

  從表中看出:必修基本穩定,而必修和必修起伏較大。選修3不變,選修4略有增加。總之,仍以必修三冊為主。

  二、備考指導思想:

  在認真研究浙江省20xx年和20xx年高考命題的特點的.基礎上,吸取文科綜合科目考試的成功經驗,以《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為指導,以三個必修模塊內容為重點,立足教材,夯實基礎,落實考核目標和能力要求,加強學生思維訓練,引導學生梳理知識、辨識概念、拓展聯系、完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記憶、運用和理解知識的能力。

  三、學情分析:

  本屆高三文科班共四個班級,人數共220人,生源是在一中,二中錄取后的第三類,加上高二分科時學校大力倡導學生選讀理科,使文科班鮮有優秀生,而級段后五十名大都選讀文科混日子,因此學生學習基礎普遍比較差,自主學習能力薄弱,整體落后面大。

  四、備考對策

  1、統籌安排復習進度:(后附進度表)

  2、立足教材,夯實基礎。(以第一輪復習的一課時安排為例)

  課前要充分準備:

  首先將涉及到本課知識點的近兩年浙江省各地市的統考模擬卷和近五年的高考真題都研究一遍,大致了解命題方向和規律。其次,仔細研究課標、考試大綱、考試說明,尤其是學科指導意見中對知識的要求,逐點落實,厘清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導語、課前提示、“學思之窗”“材料閱讀與思考”以及各類圖表等資源,盡可能挖掘材料中的信息,適當合理地用于理解正文的知識點,對于知識拓展類的材料可以選用教材外的名家名著引文,以便使學生能較快領悟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課堂教學力求踏實緊湊。

  課前五分鐘提問:主要內容是學生上節課復習內容要點,其中包括課前提示,黑體標題,重點知識概述等,每次抽查五位學生,并將答題情況以ABC等第做好隨時記錄,雖然這個記錄是很隨意的,也說明不了什么實質問題,但學生很重視自己在老師前面的表現,為此課前往往會力求做好充分準備,這樣就有利于學生能及時將上節課的課本知識進行鞏固。

  梳理基礎知識(約十分鐘):根據課標、考綱和考試說明的要求內容,打破教材原有的順序,梳理重整本課的基礎知識,一般用圖文并茂的材料引出,或表格填空,形式不等,將學科指導意見中的有關“了解”、“知道”類的淺顯知識再現一遍,為后面的理解分析熱身。

  理解和運用知識(約二十分鐘):精選近幾年的各地的模擬卷或高考真題以一個主題將本課的知識串接起來,講練結合,使學生用新視角去理解課本知識,不是一味的重復。

  拓展知識(約五分鐘):選取合適的新材料引出與本課內容相關的知識,給學生構建一個簡單的知識網絡體系,一般不深入分析,點到為止。

  在后兩個環節中,是立足于教材的,不是為了練習而練習,其間往往組織評價答案時會聯系所學知識,繼而需要回歸教材,認真仔細地閱讀文本知識,粗者課前提示、課本黑體字大小標題順序及邏輯關系,細到每段的首句之間的聯系,甚至有時精確到詞語。從學生的調查情況來看,普遍學生認為精讀課文特別重要,平時自己一個人很難會看得這么深入仔細,相信長期堅持下去,學生逐漸地學會閱讀歷史課本,而不是把課本當工具書用。當然,并不是每節課的每個知識點都需要精讀,具體視內容、時間而做適當調整。各環節的時間安排也視各課內容特點有所不同。

  課后要適當訓練、及時釋疑。

  學生人手一份輔導用書,06—20xx年高考真題匯編;每單元結束后及時講解練習釋疑。舍得花時間,講透典型題目,及時收集錯題,可以在單元測試再反復變式一下加以利用,以達到舉一反三,這對于基礎普遍薄弱的學校來說,不斷強化反復比較有效。

  3、加強學法指導,提升能力。

  “態度決定一切”,首先讓學生明確高三學習的特殊任務,作好一定的心理準備,要有堅毅的意志力和樂觀向上的心態,只有這樣,才會使逐漸找到比較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一如既往的堅持下去,達到舉一反三之功效。

  閱讀課本三步曲。

  第一步:泛讀:不是隨便讀,而是“從厚到薄”,每冊的前言、每單元、每課、每一目的標題,按教材順序看下來,并思考編排的內在聯系。必要時在每單元相應內容要了解大致標志性的時間,以此構建重大事件的知識網絡。

  第二步:精讀:“從薄到厚”。多問幾個為什么。如課前提示的廖廖數語是對課文的主旨的概括,為什么課本內容繁多,為什么精選了這些事件,其中一定有其內在邏輯關系。每一目的標題遣詞造句都應經過精雕細琢,這必是正文的中心所在。每一自然段總會有一整句,甚至有些課文中前后連續的段落首句出現有規律地以排比的句式,這往往表明這些段落之間的并列關系,而非總分關系。長期養成這樣的閱讀習慣,不需要整天“死”記“硬”背,效率會加倍,看書更有趣。

  第三步:合書回憶,刺激記憶。這一環節往往學生最不愿意去做,也是最重要的,只有合上書本,默記默寫,盡力回憶剛才看過理解過的內容,確屬不會去翻書印證一下,印象也會特別深刻。

  通過對班級學生的調查來看,學生堅持這三步看書的很少,實施第三環節的更少,因為他們更歡迎老師在課堂上直接指點閱讀,但通過前一段時間的復習,這種方法比較實用,今后還將繼續下去,以課堂指導和課前提問相結合,加強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督促閱讀習慣的養成。

  學會動手整理知識:

  建議學生動手先按時間順序整理必修三冊,最好用活頁紙;其次對自己特別感興趣的名目整理一下,需要整理的比如方針、政策、路線類的、著作類的等等,如果做過一段時間整理的學生,平時復習自然而然會比沒有整理過的學生更關注相類似的知識,更有動手整理的欲望。而這項工作最重要在于堅持。老師可適當了解關心一下動手的進度。

  學會解題,提高應試能力。

  精選練習:練習選用近兩年浙江省各地市的各類統考模擬卷和各大名校的實測卷,每節課都會適當利用理解和運用知識、拓展知識這兩環節,精選題目,既可以整合知識點,又起到訓練的作用,使學生學會審題、答題,比較熟練地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論證和探討問題,同時又要不斷適應在規定時間和分值內完成一定的題目。

  課堂上的學法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運用才會熟練掌握,因此課后要有針對性的限時訓練、高考真題匯編、階段測試的類似題就是學生反復訓練的重要載體,這樣學生才會通過強化訓練逐漸同化成自己的技能和方法。

  講透題目:每堂課有一兩道題要精講,選擇一道,非選題一道,不求量求精,一單元復習總結后講單元練習和測試卷,對個別特易錯題需要進行反復的變式訓練,反復強調方能對大多數學生有效。

  整理好歷史資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求學生保留好每一份資料,按自己的習慣及時搜集,不用辛苦抄錯題,既省時又實用。

  加強團隊協作,求得共贏。

  要協調好備課組成員之間、文綜組學科之間以及高考各學科之間的關系。

  例如高三備課組共2人,一位高級教師,另一位二級教師,比較年輕,缺乏經驗,但是很努力,基本功不錯,在集體備課和資源共享方面協調好關系,老教師要起到帶頭作用,年輕教師的實踐歷練也不缺少。另外,文綜組各學科在上課風格,復習思路等方面可以互相交流,借鑒;同時還要對歷史學科在高考中的地位正確理性定位,努力做好,但學科要均衡發展,這樣才會有利于學生綜合成績的提高。

  總之,20xx年的高考復習任重而道遠,備考計劃在執行期間可能隨著形勢變化做些適時的調整,以更有利于學生的復習。

  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 3

  一、要有固定的復習時間

  時間是學好歷史的必要保證。要提高歷史學科的復習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復習時間,以每天不少于50分鐘為佳,太多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復習,太少又沒效果;時間宜安排在就寢前的一小時(這段時間是一天中大腦的四次記憶高潮之一);而且應在50分鐘的時間內對《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三本教材的復習時間進行合理再分配。記憶是歷史學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復習周期越短、記憶效果越佳。有些同學每天雖有固定的時間復習歷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國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現代史,或者連續一段時間或復習中國古代史、或復習中國近現代史、或復習世界近現代史,周期相對較長,結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復習到前面又忘了后面。因此無序或周期很長的'復習效率很低,談不上對教材理解的深度。一般來說,在每天固定的復習時間里,對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都要有明確的量的規定,具體辦法如下:

  1、確定在一定的時間段里對教材的復習遍次,再根據每冊教材內容的多少確定每天對三本教材的復習量(即每天復習多少頁)。

  2、針對中國古代史內容相對較少,而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的內容較多且理論性較強;在固定的50分鐘時間里,安排中國古代史的復習時間可用10分鐘,另兩本教材各用20分鐘,再根據每天所規定每本教材的復習時間、所要復習的量來確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復習多少頁。

  3、在《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上冊復習完后,再復習這兩本教材的下冊,每天所用時間、復習量、方法與上冊相同。但此時《中國古代史》已經復習了一遍,是否還要接著再復習?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中國古代史》的史實記憶相對較多,而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側重于理解,因此中國古代史的復習遍次應多一些,且每天分配的時間只有10分鐘,要記住并理解其內容也應多看。

  二、每一遍復習都要有側重點

  教學中我們常聽到有些學生反映:我已經將教材看了好幾遍,但還是記不住;有些同學認為每天面對的都是熟悉的內容,感到很枯燥。雖然,時間是記憶的保證,但記憶效果的高低與投入的時間量并不完全成正比。就記憶而言,以理解為前提的記憶效果比單純的記憶要好;為此,要掌握知識應注重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復習不能簡單地循環往復,要有側重點、針對性;這樣可使復習以及對知識的了解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最終達到理解并記住的效果。具體方法如下:

  第一遍復習以教材內容為主,包括教材標題、大小子目及具體的內容,做到事無大小、輕重,均一一過目,理清各標題之間的關系。目錄是知識的框架,只有把握了歷史框架,才能將零碎、非有序的具體知識點歸屬弄清楚。另外,每天看完規定的內容后,臨睡前應將白天復習過的內容在大腦里像放電影一樣過一遍,不要求將所有的內容都回憶出來(其實這也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將當天復習過的大小標題及彼此間的關系回憶出來,這樣既能鞏固主干知識,又不至于因精力過于集中而使大腦興奮影響睡眠。

  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 4

  近年來,伴隨著歷史高考命題從“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轉變,整體史觀、現代化史觀、文明史觀對高考試題命制的影響越來越大,而文明史觀由于內涵豐富,尤其受到命題專家的青睞,以文明史觀為試題的價值取向來命制高考歷史試題成為一大流行趨勢。面對高考命題這一動向,我們應確立以文明史觀來指導高考歷史復習的新思路。

  一、了解文明史觀的基本內涵

  文明史觀點的內涵大致如下:

  人類歷史從本質上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的發展及其人類自身的文明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人類創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人類文明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人類文明史可相應劃分為物質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三者相互作用、共同發展。

  物質文明史包括物質生產文明史(生產工具、技術發展史,生產組織、管理形式發展史)、物質交流文明史、物質生活文明史(衣食住行變化史,鄉村、城市生活方式發展史)等;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觀念文明史、政治行為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國家權力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法律制度、監察制度)、政治組織文明史和政治技術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史包括科技文明史、學術思想文明史、文學藝術史和宗教文明史等。

  按照不同的發展階段文明史可分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現代文明等。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劃分標準又可分為不同的階段,如物質文明史又可分為采集漁獵時代、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幾個階段。

  二、運用文明史觀幫助構建知識體系,確定復習重點

  歷史復習內容多,時間緊,提高復習效率至關重要,用文明史觀來幫助構建知識體系、確定復習重點不失為一良策。

  如戰國時期的歷史,可從經濟、政治、文化(亦即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角度進行構建。1經濟方面:春秋鐵器、牛耕開始使用,戰國推廣;奴隸制經濟逐漸瓦解,戰國封建經濟發展;土地國有制向土地私有制過渡。2政治方面:分封制瓦解,郡縣制出現;奴隸主貴族逐漸喪失政權,新興地主階級通過變法逐漸確立其統治。文化方面:社會思潮相當活躍,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技術、文學藝術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在構建知識體系時,還須確定復習重點,以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復習物質文明史,應突出生產力發展史。因為人類文明集中地體現為以科學技術、生產力為核心內容的社會整體進步。文明性質的變化、文明面貌的變化,受到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但最終是在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下實現的。我們要以生產力的標準把握人類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發展的走向。如對世界近代史,要落實生產力的階段性變化(簡單協作時期、工場手工業時期、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引發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整體性變化,達到綱舉目張和縱覽全局的復習效果。復習政治文明史一定要以政治制度文明史為首選重點,因為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如復習辛亥革命時期的政治文明史,一定要以民主共和制的建立和短期實施為重點。抓住民主共和制就抓住了這一時期政治文明發展的核心內容,并可進而了解政治文明(首先是政治制度文明)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關系,更深刻地認識辛亥革命后我國物質文明發展(如近代民族工業發展)和精神文明發展(如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社會風俗發生變化等)的原因。復習精神文明史時要突出中西主流思想對歷史的影響。如復習中國古代史時,要分析中國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政治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影響。復習世界近代史時,要注重分析啟蒙思想對近代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政治文明)所起的作用。

  三、探尋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掌握規律性認識

  文明史范式要求我們應從人類文明演進的角度去認識歷史,以文明進步為標準評價歷史。凡有利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則應肯定,反之,阻礙人類文明進步,破壞人類文明成果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則應否定。我們要探究現代人類文明的淵源,考察人類文明的傳承,掌握以下規律性認識:

  1、人類文明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彼此作用、協調互補中發展。物質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賴以建立的基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又反過來推動或阻礙著物質文明的.進步。文明的進步有時是這三個方面同時推進,有時是某一方面或兩個方面領先,而其他方面相對滯后。正是各個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相互作用,產生了文明的整體效應。如日本明治維新及其以后一個時期,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基本上同步發展,因而日本變化明顯,迅速崛起為亞洲強國;而1861年俄國的農奴制改革,改革中及其以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較差,這就制約了俄國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的速度,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

  2、人類文明在斗爭中發展。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文明與野蠻、愚昧的斗爭從來沒有停止過,正是在斗爭中文明最終戰勝野蠻與愚昧,從而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例如,中國古代以游牧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少數民族文明與以農耕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華夏文明時有沖撞,有的少數民族還入主中原,建立封建王朝,但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的“舊俗”總是被中原農耕民族的“漢法”所替代。蒙古族是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蒙古貴族攻占中原地區初期,把游牧生產推廣到中原,中原先進的生產方式要求改變其保守落后的“舊俗”,后來只好“退牧還耕”,促進了蒙古族封建化速度,使元朝統治取得了漢族地主階級支持。建立清朝的滿洲貴族,入關后在經濟上逐步調整統治政策,鼓勵和恢復農業生產,在政治上完全沿襲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可見,“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中華文明在各民族文明的斗爭中發展。

  3、人類文明在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中發展。人類文明是多元的,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民創造了多種類型的文明。多元文明不是互相滅絕,而是在交流碰撞中發展。如中國古代,中華文明、西亞文明、北非文明和歐洲文明通過“絲綢之路”進行了交融,各自的文明得到交流與發展。又如近代世界經歷了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激烈碰撞。工業革命后,工業資產階級為攫取更為廣闊的商品市場和更豐富的廉價原料大肆對外擴張。殖民掠奪給當地人們帶來了深重災難,同時在客觀上也極大沖擊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的社會經濟體制,傳播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在激烈的碰撞中,在付出沉重代價的同時,中國、印度等一些國家開始步履艱難地邁向經濟工業化、政治民文化、思想理性和科學化的文明進程,世界文明得以發展。

  四、注意理論聯系實際,運用文明史觀分析古今文明

  現實問題隱性介入,是高考出題的一大特色。我們要關注與教材主干知識結合緊密的現實問題,特別是反映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熱點問題,尋找歷史與現實的突破口,貫通古今,關聯中外,理論聯系實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現實問題。如我們可以針對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的順利升空,“神七”載人航天飛行成功等科技熱點,通過文字材料、照片、數據表格等形式為載體,創設問題情境,從科技文明史的角度精心設計文明史范式試題。在設計的過程中,要注意命題研究,要借鑒以往典型高考題的立意思想和設問角度,切入口力求新穎、不落俗套,不要停留在簡單的原因、必要性、意義等角度,多考慮從背景分析、對策研究、趨勢展望等設問切入。我們要在解題中找到規律,形成思路,提高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真正提高歷史思維水平,使自己在高考中游刃有余,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 5

  一、基本情況分析

  1、學生情況分析

  本屆高三文科班共有四個班學生,其中應屆學生200人,復讀生6人,應屆學生中有特長類學生60人,班級的人數和藝術生的人數較多,教學和管理難度很大。復讀生整體勢力較差。

  本屆學生的情況不容樂觀,學生人數多,底子差,落后面較大,歷史基礎知識很不扎實,理解運用能力較差。在對學生全面強化督促的同時,如何抓好基礎,強化針對性,有的放矢,提高講與練的方法及效益,成為復習中的一大挑戰。部分學生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都存在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引導。我校重點推進層學生就是音體美特長生,而他們基本學習的基礎很薄弱,而在年前10月至年后2月底長達半年的時間,很多學生一直處于停文化課準備專業考試的狀態。因此一輪復習后,大部分特長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夠扎實,復習的不全面,基本的知識體系都沒有形成。很多同學連最基礎的東西都不知道,因此現階段是無法與高考接軌的。為了改變以往藝體特長生“一輪沒學完、二輪趕不上、三輪學不會”的狀況,有效高效的利用三個月的時間了,讓這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在高考中文綜成績再有所提高,這是我們教師所面臨的緊迫的也是必需解決的問題。針對以上情況,20xx屆教學工作的主體構想是認真領會和貫徹執行學校和上級關于20xx屆高考的目標和任務,針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和高考變化的新特點,認真研究教學和備考工作,力爭在高考中有新的`突破。

  2、教材情況分析

  三本必修教材在高考中占85分,選修題15分,因此在備考復習中應重點側重必修教材的復習。

  歷史必修一反映的是人類社會政治領域進程中的重要內容,重點反映的是中外歷史政治領域的發展,通過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在政治制度發展中的作用的刻畫,反映出政治制度的創新是貫穿始終的主線。在政治文明史教學中要著重傳達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趨勢。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社會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歷史過程。人類歷史發展中一個基本趨勢就是:從專制到民主,國際社會則是從無序走向一定程度的有序(對話協商機制、雙邊和多邊的合作機制,多種國際組織的建立及國際條約協定等)。

  人民版歷史必修二著重反映人類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領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共編寫了八個學習專題,前四個學習專題主要反映了中國歷史上不同歷史時期經濟發展的基本線索和特征,是一部簡明的中國經濟發展史,后四個學習專題基本反映了世界歷史中不同發展階段經濟發展的基本線索和特征,是一部簡明世界近現代經濟發展史。能夠明顯的區分中、外經濟發展歷程,但二者之間難免存在時序上的交叉、重疊。

  歷史必修三屬于思想文化模塊,主要包括人們的精神生活、精神現象以及精神過程,著重反映人類社會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進程及其重要內容。前四個單元講述的是中國古代主流思想演變、古代中國科技文化、西方人文精神發展、世界近代科技。

  人民版教材的編寫體現了“古今中外”的順序,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時序”。必修教材是專題教材,既要關注各專題之間的縱向聯系,也要關注各專題之間的橫向聯系。

  二、具體措施

  (一)瞄準高考,落實課程新理念,轉變課堂模式。

  1、改一講到底,不訓練學生能力。

  調動學生參與,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練,老師重在幫助學生整理思維層次和指導思維方法;邊講邊練,這樣才能做到訓練及時、訓練充分。

  2、改只有知識教學,沒有材料教學。

  高考無題不材料,如果課堂不進行材料教學,學生就不能形成材料處理能力。

  3、改只有純知識的梳理、分析,沒有解讀高考考點及其要求。

  每堂課都應有高考的考點解讀、考題回顧、考情預測和模擬訓練。以高考的感覺和要求去指導教與學。否則這是嚴重的教學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高考考的許多是老師講不到的,需要學生具有獨立的思維能力,獨立思維能力單憑老師講授是培養不出來的,需要在訓練中參與和培養)

  (二)落實常規

  1、加強集體備課,提高備考效益。認真研究考綱和課標,精心研究高考和課改省份高考試題,復習才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教案編寫要優化整合,既有專詳,又有高考鏈接、材料教學與教學方法和教學流程。

  2、加強學法指導,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1)指導歷史知識的消化。對歷史知識的記憶理解,要找出規律特點;課堂要適宜提出問題,要使學生做好筆記,會用筆記;課后及時復習鞏固所學知識。

  (2)指導審題能力的培養。選擇題要審清主題、題干和選項;非選擇題要審清限制語、求答項和相關背景材料。解答選擇題:選擇題可分多種類型,如因果倒置、排列順序、逆向選擇、歸類選擇、張冠李戴等,平時教學要注意訓練這類試題的解答技巧,因果倒置要判斷大概時間、歸類選擇要排除典型、排列順序要確定首尾、逆向選擇要抓否定詞,等等。解答材料解析題:高考試題所引用的材料一般都是課外的,也有少數是課內的,但是不管是課內還是課外的,每個材料背后必然與課本中某一個知識點存在著聯系,否則材料就成了空中樓閣,無源之水。這一點,我們首先應該清楚,而且還應該讓學生充分明白,材料解析題要突破閱讀材料和審題關。

  (3)指導訓練過程中書寫的規范化。答題做到要點化、段落化、序號化、層次化以及語言的術語化等,思路清晰,邏輯嚴密,保證不因規范化問題而失分。

  3、作業檢查。每天應布置一定量的作業,并進行批改或檢查,關鍵在于督促學生練習,鞏固和深化知識,這是落實教學效果的一個關鍵。

  4、特長生是我校升學的關鍵,關注特長生教學

  (1)及時幫扶輔導,提優補差。

  (2)做好跟蹤記錄,對每一階段暴露出的問題分析解決。

  (3)加強人文關懷,心靈溝通,多談心,多鼓勵。

  三、教學進度(必修一高二已經復習一遍)

  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 6

  一、指導思想

  依據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認真研讀近幾年新課程改革省份的高考試題。準確把握高考命題趨勢。借鑒本校幾年的本考經驗,及時關注高考政策。精心備考。研究方法,提高效率。計劃要周密,時間要合理;忌猜題押寶,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為根本。

  二、學情分析

  本屆我校高三文科10個班,7個普通班,3個音美班,基礎較差。存在三大問題:

  1、學習主動精神太差,不會規劃自己的學習時間,單位時間內的學習效率太差。

  2、學習方法不科學,大部分學生對歷史知識缺乏理解分析,而傾向于死記硬背,即使已經掌握的知識在做題中也不能靈活運用,遷移能力差。

  3、做題能力太差,從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審題能力、運用知識能力。總結概括能力較差,答題習慣不規范。針對這一狀況,復習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到這個現實,低起點,嚴要求,夯實知識基礎,構建、完善學科知識體系,重點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培養高考意識和考試能力。

  三、時間安排與階段目標

  一輪時間:從20xx年5月底—20xx年2月初。

  階段目標:夯實基礎。即緊扣課標和考綱,按教材進行單元復習,適度關注小專題。目標是“全面、細致、系統,扎實”,一般被稱為“地毯式”掃描。時間比較長。第一輪復習是基礎,是學生高考成功的關鍵。通過第一輪復習,對基礎年級新授課查漏補缺,逐漸形成知識網絡,構建學科知識樹,使學生能夠從總體上把握教材,理清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和線索;砸實基礎,依據考綱中每章每節的考點分布,一點一滴的積累,狠抓課本的讀熟讀透能力,讓基礎知識成為學生的得分法寶,為第二輪的專題復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輪時間:從2月初——5月初。

  階段目標:對重點知識進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和結構,把握對學科內知識綜合的規律認識,注重總結歸納能力的提高,重視論從史出能力的培養。使一輪專題復習得到升華和鞏固。參加保定市和周邊地區的模擬考試,做好總結分析。

  三輪時間: 5月初至6月初。

  階段目標:針對選擇題、綜合題的題型、解題方法,答題技巧、注意事項進行嚴格訓練。學生提問,教師答疑。綜合測試講評,精選精煉精講。收集各地高考信息,對熱點、重點進行針對性復習,指導學生回歸課本、查漏補缺,做好學生考前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輔導工作。考前一周,做一至二套模擬題,使學生對高考試題的題型和題量、考場心態、時間分配、思維轉換等方面都得到適應性的訓練,讓學生以最佳的狀態迎接高考,爭取考出好的成績。

  四、具體措施

  從近幾年高考答卷情況看,歷史學科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基礎知識掌 握不牢,表現為史實張冠李戴、概念不清、歷史結論錯誤等。二是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差,表現為不能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不能正確把握題意等。三是答題不規范,表現為表述不當、思維混亂、答案錯位、完全照抄材料、答題口語化等。為此,在把握考綱分析近幾年高考試題的基礎上,重點參照并研究課改省份試題及其高考動態,我們將是河北省課改后第四年高考,高考試題已趨于穩定,這就要求我們在高考備考中,不僅要把握好考綱,針對近幾年高考題分析研究。還要搜集各課改省份的高考題和命題方向。 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加強集體備課,提高備考效益

  1、加強集體備課的組織管理。集體備課要定時間、定地點、定中心發言人、定主題,重難點、集思廣益,資源共享。備課組必須認真研讀“三綱”,精心研究高考和高考試題,復習才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2、逐步轉化備課方式。集體備課要實現由備教案向備學案的過渡,由備教學內容、備知識梳理向備教學實施的過渡。

  3、潛心研究備課內容。備課要認真關注“三情”、 “三生”(尖子生、邊緣生、學困生)等問題。

  4、在備課和教研時,充分發揮老教師的幫帶作用,從備課、講課、作業布置,重點講解各個方面細致的指導新教師。并要求新教師盡量做到聽一節講一節,學習中提高。

  第二、認真落實目標教學,調動學生讀、記、聽、寫、練的每一根神經。

  1、解決好目標設置問題,要以學生為本設置目標,目標一定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是學生學習的收獲、積累和提高,要直指學生的學習結果。目標用詞要清晰、簡單、明了、切中要害,為此,我們通過教學研討,形成統一的教學案模式:目標提出要有恰當的動詞;知識結構清晰、精練;高考真題有導向性;每節課解決1-2個重點問題;習題鞏固針對性強。一節課的成功與否關鍵看學生基礎知識理解和掌握多少,看學生獲得哪些能力上的提高。

  2、堅持“三鼓勵、三不許”的教學基本要求,即“鼓勵學生多說,多上講臺,培養主動意識,使學生開口敢說;鼓勵學生多寫多思,使學生養成動手、思考的習慣;鼓勵學生不迷信資料、課本和名師,使學生養成探索創新的能力。調動學生讀、記、聽、寫、練的每一根神經。

  3、整合教材,提升綜合能力。

  目前高中歷史新課程是以專題史的形式呈現的,同一單元的各課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但專題史的教學明顯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因 此在歷史復習中,最好按通史體例重新整合三個模塊的內容,構建不同時期的階段特征。抓好通史復習,既可溫故,即整理同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專題模塊的 知識;又可知新,即在已有知識基礎上歸納不同時期的階段特征,構建知識體系,融會貫通,形成新的認識。

  以必修1第一單元為例,本單元講述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它以秦朝為分界線,分為特征鮮明的兩個階段。西周時期與血緣關系緊密相連的王位世襲制、 分封制、宗法制等成為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造就了后世“家國一體”的政治制度特色。分封制、世襲制和宗法制的遺存因素貫穿整個中國古代史。這一時 期孕育的思想經諸子百家闡發而成為古代中國的`精神寶典,其存在的經濟基礎是井田制(公田)。因此,政治制度上的“家國一體”、思想文化上的“百家爭鳴”、 經濟上的“土地國有”,成為先秦時期的階段特征。秦朝開創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對以后的中

  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秦朝以 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封建小農經濟的成長、儒學正統思想地位的奠定,都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密不可分。

  4、用多元史觀指導復習。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 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運用正確的歷史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是歷史新課程教學的基本目標。事實上,歷年的《考試大綱》都明確規 定,應“注重考查學生在史觀指導下運用歷史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內容呈現來看,近幾年各地的高考歷史試題確實加大了對“文明史觀”“全球史觀” “社會史觀”“現代化史觀”等的考查力度。因此,在備考復習中,只有掌握這些主要史觀的內涵,才能準確分析、理解中外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才能理解、掌握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和規律,才能在備考中運用其理論整合、構建新的知識體系,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同時,我們還應從不同的史觀切入,理解、評價同一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沖破傳統歷史思維的定式,用史學研究的新觀點、新理念來看待歷史問題,培養多角度、創造性地思考和解 決問題的能力,切實提高備考效率。

  第三、精講知識重點,以能力培養帶動知識的復習鞏固。

  復習課要有新意、避免簡單重復。注意多種方法的應用,貫穿啟發式教學。精選例題,在例題處理中引導學生完成對基礎知識的回扣,加強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應用。同時做好總結,既避免機械重復,又注意了知識體系的完整性。使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產生背景、事實、過程,從多角度全方位加以理解。

  第四,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研究能力,做好答題指導。

  1、講課過程中適當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題的演練,培養他們的應考意識。特別是貼近高考的典型試題,如材料型的問答題。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探索高考備考的新思路。高考與新課程密切相關,要潛心研究高考新特點,制定應對策略。要站在新的視角研究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怎么應考”,并將三者有機結合。要構建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學科體系,完善知識樹、知識網絡、學科框架、知識圖表等知識體系。

  2、在復習一個單元后引導學生概括本單元的知識體系,培養他們的概括總結能力。

  3、在時間允許的范圍內組織學生擴大歷史閱讀領域,拓寬知識面,培養他們的聯系能力。學會閱讀是根本性的措施,教師在提高學生閱讀的效率、指導閱讀技能方面要作到四個明確:時間、內容、方法和問題。

  第五、加強學法指導,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1、指導歷史知識的消化。對歷史知識的記憶理解,要找出規律特點;課堂要適宜提出問題,要使學生做好筆記,會用筆記;課后及時畫出思維導圖,復習鞏固所學知識。

  2、指導審題能力的培養。選擇題要審清主題、題干和選項;非選擇題要審清限制語、求答項和相關背景材料。

  3、指導訓練過程中書寫的規范化。答題做到要點化、段落化、序號化、層次化以及語言的術語化等,思路清晰,邏輯嚴密,保證不因規范化問題而失分。

  第六、精編練習,及時講評,指導規律總結

  1、精心選題。選題的基本依據是“三綱”、“三情”、“三立足”;選題應以“三新”(新材料、新情景、新視角)題型為主;選題類型多樣化。

  2、精心批改。每一次訓練應做到逢練必改,逢改必批,適當指出學生易錯易混的題目。

  3、精心講評。講評課的一般模式為“矯正反思——精評新練——自我完善(查缺補漏)——典題記錄”。教師要高度重視講評課,既要講知識,又要點方法,問題可以分門別類的講,也可以就題論題或借題發揮,達到一題多練的效果

  4、錯題率高的反復練習。每周將練習中錯誤率高的習題整理出來,實施周周錯題滾動聯系,強化訓練。

  第七、扎實搞好分類推進工作,真正把因材施教落到實處,對歷史單科偏差的同學要個別輔導,對不同層次同學要分層指導,提高班級整體水平。

  第八、情感投入,引導學生以健康的心態備考

  高三的學生壓力很大,本屆歷史班學生基礎又比較差,所以可以想象他們要承受多大的壓力,作為老師一定要盡量關注每一位學生,愛他們,支持他們,不斷鼓勵他們,引導他們以健康的心態備考。

  第九、關注社會熱點,學以致用。靈活遷移

  著名歷史學家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因此,同學們在復習的過程中,要適當關注現實世界,具體包括:能體現國家意志,被老百姓普遍關注的大事和 熱點;帶有戰略性、事關人類社會未來的新價值觀的事件;既能從現實熱點問題取材,又能充分聯系本學科知識的現實熱點;學生能運用教材中比較重要的理論知識 去分析,而不是純理論的新提法和新理論。例如建立和諧社會、改革創新、維護國家主權(目前與 越南、韓國、菲律賓、日本等國存在的邊界矛盾)、三農問題、經濟全球化、民族關系等。

  總之,高三歷史備考復習中要依據對高考歷史試題的分析、《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學生實際等情況,采用科學、合理、靈活、高效的教學和復習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深入挖掘潛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使考生在20xx年的文綜歷史考試中取得理想的成績。

  計劃進度表:

  20xx年5---6月 政治史模塊 基本方法、基本概念。

  20xx年7—9月 復習必修三思想史掌握思想史模塊的基本概念、基本史實、基本結論、

  20xx年 10—12月 經濟史模塊 基本方法。

  20xx年1月 復習必修與選修模塊的聯系、整合

  20xx年2—5月初 通史復習、注重三個模塊知識的整合。

  20xx年5月初—6月初: 與歷史相關的時時熱點、整合、訓練 、訓練學生做題的速度、準確度、以及做題的技巧。

  20xx年6月 一周保溫訓練,熟悉回歸教材,心理放松,以最佳的狀態迎接高考。

  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 7

  進入高三以來教學活動的最終的目標是高考的需要,這符合學生、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共同要求。我們教學活動的基本立足點是學生的現實情況,所以,我們的中心工作就是把學生的現實情況轉化為高考的目標要求,而實現兩者有機結合最核心的問題是提高教學效果。

  一、二輪復習指導思想

  按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整理歷史知識,從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三個角度構建綜合性學科體系;突出歷史發展的`大的階段性特征,幫助學生形成與歷史時間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思維方式。

  二、構建知識體系、突出復習重點、提升二輪復習的針對性共分三個大專題:

  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詳分為十三個小專題,用六周時間

  (一)中國古代史專題部分(計劃用時一周,2月1521日)

  1、中華文明的勃興與初步形成先秦、秦漢時期

  2、中華古代文明的繁榮時期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時期

  3、近代文明的前夜明清時期(鴉片戰爭前)

  (二)中國近代現代史專題部分(計劃用時兩周,2月223月6日)

  4、工業文明沖擊下的中國變革和轉型兩次鴉片戰爭及戰后中國

  5、近代中國的覺醒和探索甲午戰爭到五四運動

  6、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7、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探索改革開放前的探索

  8、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建設3月711日迎接質檢二考試

  (三)世界史專題部分(計劃用時兩周,3月113月26日)

  9、古代西方文明的源頭古代希臘羅馬的文明

  10、近代西方文明的興起手工工場時期的資本主義

  11、近代工業文明的興起與發展兩次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12、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世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設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13、二戰后的世界新發展世界一體化及兩種制度的共存說明:每個小專題都分別從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三個維度構建知識網絡,使得每個知識點都能構架在大的知識框架中,建立起密不可分的、嚴密的知識網絡。在每個小專題復習過程中,突出兩類重點:一是學科重點,是指高考中出現頻率高的、對其他歷史事件影響大的歷史事件;二是一輪復習中學生掌握和運用不夠扎實的知識,往往表現為做題時出錯率較高。這兩類知識是二輪復習關注的重點。4月:政治文明的發展歷程、經濟文明的發展歷程查漏補缺、精神文明的發展歷程查漏補缺5月綜合模擬訓練

  三、學科復習強化訓練

  1、隨堂鞏固訓練

  每一專題復習完后,精選習題,及時安排專題鞏固性小訓練。重點突出訓練的及時性和鞏固性。

  2、學科綜合訓練

  每周按照年級統一部署,利用學科周測的時間,安排好歷史學科綜合測驗,體現滾動復習和知識點全覆蓋的策略,試題形式和難度模擬高考要求。

  3、積極謀劃好文綜訓練

  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 8

  根據20xx年全國新課標卷文綜歷史部分特點及近幾年實驗區省份的復習計劃,結合新課標下高三歷史教學的現狀,整合各地高考歷史習策略,特制訂我校高三歷史教學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三個“明確”

  1.明確復習依據

  高三歷史學科的教學要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文科綜合說明》、《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為依據。課程標準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歷史新課改賴以進行的綱領性文件(根本大法);歷史教材是歷史教學的主要素材;考試說明是備考復習的重要依據。三個依據互相依存,缺一不可。需特別注意:不同版本的教材要注意比較,相互借鑒使用,在使用時要求同存異。

  2.明確命題導向

  新一輪課程改革在我省剛剛開始,教育部明確地提出了要以高考的改革來推動課程改革。可見高考命題思路也要緊跟課程改革,努力體現《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理念。這使得新課標下的高考呈以下特點:

  第一,基礎性。對基本知識的掌握也是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課程目標之一,它不追求非結構類知識的廣度,更加重視對結構類知識的把握,就是要求掌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今年的文綜試題的考查表現在知識考查的基礎性,絕大多數的題目都是基于主干知識的考查,著重考察學生知識的理解水平和思維深度,要求學生通過新材料或關鍵詞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方法不是空中樓閣,它離不開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承載作用。

  第二,歷史性。指的是歷史課程的育人目標通過“歷史事實”來實現,而不是抽象的理論灌輸,歷史不同于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其獨立存在的價值就在于“歷史性”,這體現在貼近現實、不避熱點。注重試題的現實性不是簡單地考“熱點”,簡單地圖解歷史,而是通過考點的選擇體現當今社會和世界的重大問題和整體走向,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并以此來考查考生學習過程與方法。

  第三,人文性。就是對歷史問題的分析指向現實,具有現實性;指向學生的成長,尤其是指向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歷史教育本質上是人文教育,在素質教育中起著人格養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礎性作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出“必須全面實現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對情感體驗和價值觀的考查也屢屢出現,如對“人文思想”“服飾”“民族關系”等問題的考查。

  第四,研究性。通過“新材料、新情景”創設“新問題”,考察學生運用只是的能力,利用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倡導研究性學習,強調“史由證來,證史一致,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學原則。知識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達到有機的統一,體現了歷史學科的基本特點,這是新課標程標準所倡導的。

  3.明確內容

  必修內容:必修Ⅰ《政治文明發展史》、必修Ⅱ《中外經濟發展史》、必修Ⅲ《人類社會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發展史》;必修部分為核心。

  選修內容:選修一《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選修三《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和選修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等。;選修部分為輔助。

  二、復習進程——三輪要求

  1.第一輪復習

  (1)時間安排:20xx年8月-20xx年3月上旬。

  (2)復習思路:夯實基礎知識,理清基本線索,培養基本技能。

  (3)復習進度計劃:由于本學年春節來的稍早(20xx年元月23號是正月初一),所以期末考試應在元月上旬進行.必修一27課,計劃用40課時;必修二24課,計劃用36課時;必修三24課,計劃用34課時,合計xx0課時。但有效上課時間可能沒有這么多,所以依據實際情況可以結合自習當正課來用.高三每周五節課,每個月20節課,從8月到xx月5個月計100課時,不夠xx0課時,所以可以利用部分自習作為正課用.再加上放假,月考,期中考試等,時間是比較緊的.正月開學后復習選修,至于復習哪幾本,自己依據自己實際情況而定。

  (4)具體要求

  第一輪復習要全面閱讀教材,查漏補缺,徹底掃除知識結構中理解上的障礙,對歷史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為全面而準確地記憶打下可靠的基礎。從新的高考的改革趨勢來看,基本是考查能力,但這種能力是建立在對知識基礎更高要求的基礎上的,因此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必須更加扎實全面。一輪復習是在新課學習基礎上,對歷史知識點、歷史線索、歷史技能進行提高和升華。其主要目的是理清歷史線索,在此基礎上把握階段特征,扎實基礎知識,提高解題技能。不論平時多么熟悉課本,都不能省略全面閱讀教材這一環節,因為:

  ①以前的知識往往是零碎的不成系統的,全盤的通讀有助于整體掌握知識。

  ②全盤的通讀可以找出一些以前被忽視的環節或死角。

  ③懂得的東西未必理解得深刻,帶著疑問去通讀,有助于深刻領會課本內容。

  以課時為主要學習方式,一個單元結束后要進行單元總結與測試,每個模塊結束后要進行模塊過關測試。

  第一輪復習方式:采用讀、講(聽)、練、評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讀書:利用正課時間,明確目的和要求,由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和計劃性地讀書,在此基礎之上理清單元與單元之間、課與課之間的邏輯聯系,構建相對嚴謹的教學知識結構,使掌握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絡化。

  第二環節——講(聽):在熟知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理解基本史實,突出重點、難點,提高歷史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鞏固知識并逐步形成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同時,要針對考點進行知識擴展,教師最好做到精講多練,講重點,要突破每個考點的核心問題

  第三環節——訓練:在課時復習結束后,要選取典型試題及時進行測試、反饋,可采取一課一小練(當堂訓練)的形式,以便及時鞏固落實,練習后,必須核對答案,分析總結。通過典型題目逐步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等。

  第四環節——講評:包括教師的講評與學生的自評。每一單元測試及模塊測試后教師要重點講評,教師在講評練習和試卷過程中,要特別留心解題方法的講評,從而減少解題錯誤,提高應試能力。

  復習原則:“全、準、新、深、細”的原則。“全”即復習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試大綱的任何知識點,在此基礎上才可以強化重點;“準”即對知識的識記、理解、闡釋要準確;“深”即對歷史現象、內在聯系和規律的理解認識要深刻;“新”即對歷史知識要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來認識和鞏固;“細”即注重細節,近幾年文科綜合試題啟發我們必須抓好細節,很多問題并不難,但考察很細致,于細微處方顯精神,細節決定成敗。

  2.第二輪復習

  (1)時間安排:20xx年3月底-4月。

  (2)復習思路:以專題知識為主,整合必修、選修模塊,貫穿中外、聯通古今。加大對知識點與線的相關材料的閱讀理解,包括對歷史概念的把握、同一歷史事件的不同觀點等。

  (3)具體要求:

  ①專題的設計:專題設計形式要靈活,要服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可采取四種類型:即線性專題(縱向專題)、時段專題(某一特定時期,如20世紀二、三十年代等)、問題專題(以某一問題為中心,包括熱點專題)、地域專題(如長江三角洲等),專題的設計既要突出歷史主干知識,又要注意重點、熱點問題,可縱可橫,可大可小。

  ②二輪復習可采取四步復習法

  第一、“知識歸類”:把教材中的相關知識歸類到專題中。這種歸類決不是所有相關知識的簡單羅列,關鍵是要捕捉那些能有承前啟后作用的知識點,形成知識鏈,組成知識網,以體現專題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內容。

  第二、“分析比較”:在專題史實的歸類完成之后,著力分析專題的`特點,要選擇與本專題相關、相近的問題(包括本專題與地理、政治之間相關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比較,加深理論認識,從微觀上升到宏觀,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單科上升到綜合,以準確、完整地把握專題的特征。除此之外,還應該選擇一些相關的高考試題或典型的模擬試題,尤其是近幾年的跨學科試題,分析其只是要求和能力要求,以加深對專題的認識和理解。

  第三、“復習鞏固”: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有計劃地復習專題內容,包括完成二輪復習資料、復習專題相關的教材,準備專題考試。這一過程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必須有明確的要求,例如記憶二輪復習資料的有關史實,閱讀教材的規定章節,完成教師布置的練習題、思考題等。

  第四、“測試和講評”:每次考試的時間根據需要確定,一般以一節課為宜,也可兩個專題合在一起進行考試。“講評試卷”的前提是教師要認真批改試卷,通過批改試卷發現學生答題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學生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據此決定講評的內容和方式。學生失分一般有四種情況:

  (1)知識欠缺;

  (2)能力欠缺;

  (3)審題失誤;

  (4)技術失誤(如圖錯選項、寫錯年代,錯別字等):教師應對癥下藥,結合有代表性的典型錯題深入分析,使學生從深層上弄清楚失誤的原因,有針對性地糾正錯誤,以免重犯。

  講評時尤其要注意總結解題方法,培養解題能力,同時要強調答題的步驟、技巧和格式。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能力,教師應該經常進行審題訓練,可設計一些問題,只要求學生回答解題思路、方法和答案要點。這種訓練費時少,效果好,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值得提倡。

  3.第三輪復習

  (1)時間安排:20xx年5月

  (2)第三輪重點放在熱點復習,安排四次模擬訓練。在廣泛搜集資料基礎上精選試題,而且每練必改,每練必評,增強訓練的針對性、實效性,并根據練習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以上是借鑒他山石是并結合我校實際而制訂的高三歷史復習計劃,肯定有不當之處,希望同仁指正。

  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 9

  為進一步搞好高三歷史復習工作,充分利用最后一個學期的時間,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復習質量,努力提升學生的高考成績,高三歷史組全體教師根據高三文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上學期歷次月考、統考暴露出來的問題及往屆高三備考經驗,特制定本學期的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20xx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說明》為依據,以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和解題能力為核心,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組的集體智慧和力量,扎實抓好專題教學,加強學法指導,堅持高效訓練,力爭我校在20xx年高考中歷史學科取得理想成績,為我校文綜整體水平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專題復習在一輪復習的基礎上深化和提高,通過合理設置專題,對歷史知識進行新的整合,形成新的知識體系,與階段特征相聯系,總體上構建立體知識體系,依此為基礎,提高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概括歸納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存在的問題

  學生在一輪復習后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基礎知識記憶、回答問題的基本能力、知識體系的構建方面存在問題。我校高三文科共有6個教學班,文科學生基礎較差。在上學期歷次月考、統考中文科班學生在歷史學科方面暴露了一系列問題,如:基礎知識不牢固,知識遷移能力差,審題不清,缺乏解題方法,書寫不夠規范等。當然也反映了教師自身教學的問題,如:教學手段相對單一,課堂效率低下,對于新的教學方法、模式及理念缺乏學習和實踐普遍性不夠,課堂教學中的針對性不夠,尤其是落實不到位。要想在20xx年的高考中取得滿意的成績,我們任重而道遠,學生基礎需進一步加強,能力需進一步提高。

  三、專題復習基本思路

  1.繼續研究高考歷史試題的特點

  第一,形式小而靈活,視野寬闊;第二,注重對歷史學科主體內容的考查,以史料創設新情境考查三維目標;第三,呈現出以“現代化史觀、整體史觀和文明史觀點”為核心內容的價值取向;第四,聯系實際,不回避熱點,具有強烈的時代感。

  2.提防專題復習容易出現的問題 一是專題劃分不科學,大而空;

  二是流于重復教學,只簡單整合或概括,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 三是過多注重教師講解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講與練脫節; 四是搞“題海戰術”,“就事論事,就題論題”; 五是不能正確處理專題資料與課本的關系,“抓了專題丟了課本”。

  四、專題復習策略

  (一)巧設專題,注重梳理,形成新的知識網絡

  1.依托教材,對相關的基礎知識重新梳理和整合,構建專題知識體系。

  2.構建問題體系,開拓思路。

  3.把握專題特征,揭示歷史發展規律。 科學確定專題,“以大劃小”,大專題體現文明史觀、整體史觀、近代化史觀等,小專題則進行深層次的分析,體現切口小、視野大、程度中、知識全的特,做到“以小見大”, 實現從宏觀到微觀的整體思維過程,對提高復習效率大有益處。

  (二)抓課本主干知識,夯實基礎突出重點 “心中有書”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心中有數”是指歷史主干知識、基本線索、階段特征、歷史概念。在第二輪復習中,提高學生自覺讀書的意識,引導學生掌握主干和重點。這一目的主要通過學案完成。二輪復習學案的編制首先應該立足于學情和考情,以考試說明為

  指導,教師對各種資料加以取舍、整合,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復習。包括學生預習、課堂探究、課堂檢測、課后練習等部分,通過課前的預習部分、課后練習部分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復習,梳理相關考點,抓課本夯基礎。讓學生具體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地圖、插圖、年表、查大事,樹立時間觀念。教師精講、師生探究線索、階段特征、概念、評價等,突出重點。

  (三)講練結合,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

  1.學生答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基礎知識掌握薄弱。

  (2)不會利用試題給定的'條件和要求審題,忽視試題設置的時空條件;忽視題目的設問要求,隨意變更問題方向。

  (3)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較差,文字閱讀能力較差;不能最大限度的獲取和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2.解題能力訓練應包括兩個題型(單項選擇題、材料問答題),四個重點環節(審題、解題思路、理論切入點、答題規范化)。

  3.規范化要求

  (1)形式上要段落化、提示化、序號化、整潔化。

  (2)答案內容上面全、點齊、話簡。

  (四)關注熱點問題,注重歷史問題與現實問題的聯系

  目前文科綜合中的歷史考試經常以熱點、焦點、問題生成,隱性介入考查歷史知識。要關注現實問題,但要突出歷史學科特點,形成與之相關歷史知識網絡,而不是就熱點而復習熱點。如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等周年紀念熱點問題。長效熱點問題:全球化史觀、現代化史觀、整體化史觀、多樣化史觀等。

  (1)國家統一,民族振興是歷史教學的始終熱點話題。

  (2)中國的“三農”問題為代表的民生問題,越來越受到世人關注,城鄉差別、農民工問題、農村體制改革都需要認真對待。

  (3)國家法定節假日的規定,充分體現了國家弘揚傳統文化,構建和諧社社會重視。

  (五)注重專項訓練

  繼續延續一模考試前的專項訓練模式,針對選擇題有效信息提取不全的問題、選擇題事件、時間記憶不扎實的問題、非選擇題審題不會利用關鍵詞的問題、學生易錯題、重點熱點問題等,定時定量訓練,集中突破,提高效果。 做到“五個必須”:

  (1)講必練:克服隨意性;

  (2)練必批:了解學生的真實水平;

  (3)批必評:講解具有針對性;

  (4)評必糾:落實;

  (5)糾必查:內化為學生的能力。

  (六)發揮集體備課的優勢

  (1)固定時間集體備課,重點討論:學情了解情況、總結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何解決?各教師對專題的理解和把握的方向,總結不同意見,形成整體思路。專題教學中出現的教學問題,解決措施?匯集各種高考信息,整合利用。落實學部各種規范化要求等。

  (2)利用辦公室集體辦公的優勢,隨時解決教學中出現的突發問題,真正做到為學生解決各種后顧之憂,安心備考。

  (七)明確專題梳理課課堂模式基本環節:

  1.環節一:明確目標、把握考情——課標分解、命題點搜索, 主要通過近三年新課標要求下的各省高考試題為例,精選不同的知識點,讓學生通過題目切身感受高考的要求。通過以上各類高考題的總結,參考課標和《考試說明》,可以分析出:第一:高考考點:宗法制、分封制、始皇帝、三公九卿制、郡縣制、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內閣、軍機處、監察諫議制度、選官制度。第二:命題點:高層多次赴大陸拜祖歸宗、清明節祭祀祖先等考查分封制、宗法制;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構建和諧社會對應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從文明史觀角度認識中央集權制度、選官制度、監察制度,理解從專制人治到民主法治的發展。

  2.環節二:構建整體網絡,做到理清框架了然于胸,以學生自主梳理 為主,教師點撥。

  3.環節三:主干知識系統化,縱向梳理、橫向整合,把零星的知識串珠成鏈,以學生自主梳理、基礎記憶為主。

  4.環節四:重點問題明確化,教師點撥歷史概念、階段特征、發展規律、重難點問題、總結性問題。

  5.環節五:熱點命題情景化,利用所學知識貫通古今,掃描熱點。

  6.環節六:專題訓練經典化,以近四年各地高考題、近兩年各地高考模擬題為例,限時限量檢測,歸納方法。

  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 10

  一、高三歷史復習的特點

  高三歷史復習一般都要經過三輪復習,每一輪復習都有每一輪復習的側重點。第一輪復習是對基礎知識的全面系統復習,需要學生扎扎實實的抓基礎;第二輪專題復習,需要學生從知識的系統性和邏輯方面組合知識,力求融會貫通;第三輪實行綜合、模擬考試,查缺補漏,強化訓練。

  第一輪復習的主要特點是單元復習,需要學生扎扎實實地掌握基礎知識,再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基礎上,適當加快了速度,既突出主干,又適當關照非重點。第二輪復習的主要特點是專題復習,進行知識的整合,按照線索歸納、理清、分析、綜合知識。如根據現行高中歷史教材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我們可以把整個高中歷史分為13個專題:

  1、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與統一多民族的黨集權制封建國家的發展;

  2、列強侵略與中國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3、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4、現代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5、近代社會民主與專制的斗爭;

  6、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7、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8、中國古代經濟的基本結構和特點;

  9、中國社會經濟的現代化進程;

  10、世界經濟現代化歷程;

  11、中國思想發展史;

  12、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

  13、近代世界的思想文化。

  在這個階段一定要以發展的、聯系的觀點和方法處理好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如上述的13個專題我們還可以把它分為政治史、經濟史和思想文化史三部分。各部分我們可以將性質相同的歷史現象結合在一起,注意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的相互聯系,突出歷史現象的整體性特點,有利于學生在比較中記憶和認知歷史。

  第三輪復習,即跨學科的“熱點”專題復習,注意從政治、歷史、地理三科的角度歸納知識,分析“熱點”。如20xx年文綜第40題從地理學科考察第二戰場開辟的條件,從歷史學科考察了第二戰場開辟的政治、軍事條件條件。20xx年第41題從地理學科考察考察了美國“西進運動”中人口遷移問題,從歷史學科考察了“西進運動”對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作用及評價,政治學科考察了如何看待美國的“西進運動”。今年高考第39題從地理學科考察了20xx年12月印度洋海嘯形成的原因,從歷史學科考察了50年前發生在此地印尼的重大事件之—— “萬隆會議”召開的.背景、會議的精神和對當時中國外交所起的作用,從政治學科考察了與當代我國政府倡導的國際新秩序的內容和關系。在這個階段,尤其要注意揣摸文科綜合測試題的特點和考察的思路。

  二、高三歷史復習的方法

  (一)復習時注意應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1、狠抓歷史基礎知識,準確掌握重要的史實、概念和結論,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階段特征和內在聯系,形成學科內容的主干系統和知識網絡。如封建社會的衰落是我國明清時期的主要特征,就《明朝專制制度的加強》這一節內容來說,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掌握重要的史實、概念和結論:

  ①政治制度上:黨廢丞相,權分六部,解決相權對皇權的威脅。地方廢行省,三司分權,解決地方與黨的矛盾。

  ②軍事制度上: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解除軍事將領對皇權的威脅。

  ③法律上:制定《大明律》,通過立法來鞏固專制主義黨集權。

  ④加強特務統治,用非正常的手段來強化君權。

  ⑤“削藩”,鞏固專制主義黨集權。

  ⑥營建北京城,突出皇權,體現出濃厚的君主專制色彩;

  就這一章的知識結構來說,明清時期的封建社會衰落主要表現在:

  ①政治上強化君主專制,專制主義黨集權制達到頂峰,特務統治、八股取士、文字獄、軍機處、“均田免糧”無不體現出封建社會的衰落。

  ②經濟上一方面封建社會的經濟繼續發展,另一方面資本主義萌芽出現,開始沖擊著封建社會的自然經濟。

  ③民族關系上,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統一多民族國家繼續發展。

  ④對外關系上,西方的殖民活動已到達我國的東南沿海和西北邊疆,出現了反侵略的斗爭,閉關鎖國政策成為對外關系的主流。

  ⑤思想文化上,文化專制主義達到頂峰,出現了一些反封建專制的早期民主啟蒙思想和文學作品,西學東漸。

  展過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對早期維新思想、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以及新、舊民主革命轉變的關系,對中國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影響等。“新中國成立后的經濟發展”我們可以從向蘇聯學習、積極主動探索、改革開放形成中國特色道路等幾個階段來掌握。再如,我們把14世紀——18世紀中國的明清時期和西歐從政治、經濟、文化、對外政策等方面作一比較,東西方社會的階段性特征和歷史發展的趨勢則一目了然。還有,我們可以從微觀政治、經濟、階級、文化領域的變化對比理解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出現的區域性特點。

  (二)掌握基本的史學理論,初步理解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幾個基本觀點和辯證的思維方法,提高理論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基本原理,并由此去理解評價歷史的生產力標準。所謂生產力標準,包括兩個要點:一是生產力是人類全部歷史的基礎,是歷史發展的終極動力;二是生產力是認識和評價歷史現象的根本標準。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是指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具有反作用力,它包括兩個要點:一是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表現為它決定了上層建筑的產生、性質和發展變化。如戰國時期,封建經濟的發展導致了封建制度在各諸侯國的陸續建立。二是上層建筑的反作用表現為如果它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時則會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戰國時期時期,戰亂不休,經濟卻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反之,則阻礙經濟的發展。

  ②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并由此去理解評價歷史的實踐標準。所謂實踐標準,就是要根據實踐檢驗的結果立論。如19世紀中期的西歐可以產生馬克思主義,而同一時期的中國則發生了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馬克思主義和洋務運動代表了歷史發展的方向,而太平天國運動則不代表歷史發展的方向。俄國1861年改革的性質不是由統治者的主觀意志決定的,而是由歷史發展進程的特點決定的,體現了資本主義的性質。

  ③階級和階級斗爭

  ④個人和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

  ⑤原因和結果

  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必然是先行后續的關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在一定的條件下,兩者可以互相轉化。歷史的因果關系主要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同因異果、同果異因、互為因果、系列因果等類型。

  ⑥現象和本質;偶然性與必然性;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繼承和發展等。

  (三)重視解題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探索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

  解題能力是解題時學生所具備的知識與能力的綜合體現。無論是歷史單科或是文科綜合,題型一般都是三種題型:單項選擇題、材料解析題和問答題。材料解析題和問答題是學生容易丟分的題,在高三的復習訓練過程中,應從審題、回憶教材、列提綱、規范書寫等四個方面訓來提高自己的解體能力和思維能力;在訓練過程中,要善于歸納、比較、分析、總結材料題、問答題的類型和特點,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解體能力;通過對一定量的材料解析題和問答題地歸納、比較、分析,發現自己思維訓練過程中的癥結,及時的解決,從而有效地提高主觀題的得分。要記住,解題能力主要是練出來的,要通過一定量的有序的訓練,解題能力和思維能力才能逐漸提高,偷懶、少做,不愿做是學習的天敵。

  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 11

  高考歷史復習計劃安排

  一、要有固定的復習時間

  時間是學好歷史的必要保證。要提高歷史學科的復習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復習時間,以每天不少于50分鐘為佳,太多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復習,太少又沒效果;時間宜安排在就寢前的一小時(這段時間是一天中大腦的四次記憶高潮之一);而且應在50分鐘的時間內對《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三本教材的復習時間進行合理再分配。記憶是歷史學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復習周期越短、記憶效果越佳。有些同學每天雖有固定的時間復習歷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國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現代史,或者連續一段時間或復習中國古代史、或復習中國近現代史、或復習世界近現代史,周期相對較長,結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復習到前面又忘了后面。因此無序或周期很長的復習效率很低,談不上對教材理解的深度。一般來說,在每天固定的復習時間里,對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都要有明確的量的規定,具體辦法如下:

  1.確定在一定的時間段里對教材的復習遍次,再根據每冊教材內容的多少確定每天對三本教材的復習量(即每天復習多少頁)。

  2.針對中國古代史內容相對較少,而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的內容較多且理論性較強;在固定的50分鐘時間里,安排中國古代史的復習時間可用10分鐘,另兩本教材各用20分鐘,再根據每天所規定每本教材的復習時間、所要復習的量來確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復習多少頁。

  3.在《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上冊復習完后,再復習這兩本教材的下冊,每天所用時間、復習量、方法與上冊相同。但此時《中國古代史》已經復習了一遍,是否還要接著再復習?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中國古代史》的史實記憶相對較多,而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側重于理解,因此中國古代史的復習遍次應多一些,且每天分配的時間只有10分鐘,要記住并理解其內容也應多看。

  二、每一遍復習都要有側重點

  教學中我們常聽到有些學生反映:我已經將教材看了好幾遍,但還是記不住;有些同學認為每天面對的都是熟悉的內容,感到很枯燥。雖然,時間是記憶的`保證,但記憶效果的高低與投入的時間量并不完全成正比。就記憶而言,以理解為前提的記憶效果比單純的記憶要好;為此,要掌握知識應注重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復習不能簡單地循環往復,要有側重點、針對性;這樣可使復習以及對知識的了解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最終達到理解并記住的效果。具體方法如下:

  第一遍復習以教材內容為主,包括教材標題、大小子目及具體的內容,做到事無大小、輕重,均一一過目,理清各標題之間的關系。目錄是知識的框架,只有把握了歷史框架,才能將零碎、非有序的具體知識點歸屬弄清楚。另外,每天看完規定的內容后,臨睡前應將白天復習過的內容在大腦里像放電影一樣過一遍,不要求將所有的內容都回憶出來(其實這也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將當天復習過的大小標題及彼此間的關系回憶出來,這樣既能鞏固主干知識,又不至于因精力過于集中而使大腦興奮影響睡眠。

  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 12

  我這是第一次帶高三畢業班,通過我對近幾年高考文綜(歷史)的分析,認識到高考歷史已從應試型考試向能力型考試方向發展。在歷史高考復習中,離開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去談能力的培養,這種能力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歷史高考復習時必須做到知識和能力并重。因此,根據我校本屆高三文科畢業班的實際情況作了如下備考計劃:

  一、三輪復習,一步到位。

  歷史學科通常的高考復習分為三步,單元復習、專題熱點復習、題型訓練,但針對特長生時間緊、任務重等特點,我們必須一步到位,為達到此目的,我準備從以下三方面落實:

  1、提高課堂效率(具體做法)

  (1)、突出概念、標題;

  (2)、精選精講重點問題;

  (3)、適當擴展專題熱點;

  (4)、注重規律總結。

  2、提高練習效率(具體做法)

  從《百所名校大聯考》卷、《優化設計》中精選試題分別用于課堂訓練、課后訓練、考試等用途。

  3、加強考試小結(具體做法)

  每次有針對的單科考試、月考后除進行正常的課堂講評外,由老師組內輪流做書面小結,小結可從兩方面進行:一是本試卷內涉及的專題熱點知識;二是通過考試暴露出的學生答題解題時出現的考試技巧等問題。

  二、歷史備考復習進程:

  略

  三、可能面臨的困難

  1、工作量過重,很難兼顧

  2、各科之間的協調

  3、分層教學實施中的困難

  四、計劃實施及調整

  計劃不如變化,計劃實施中可能會面臨以下矛盾

  1、與學生學習狀態的矛盾;

  2、與教師心態的矛盾;

  針對以上問題,應對措施:對上周教學進行小結,回顧計劃實施情況,對下周計劃進行調整,通過發放資料等形式予以補救。

  總之,高三歷史備考復習中要依據對高考歷史試題的'分析、《考試大綱》、《教學大綱》、學生實際等情況,采用科學、合理、靈活、高效的教學和復習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深入挖掘潛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使考生在20xx年的文綜歷史考試中有良好的表現,取得理想的成績。精品源自教學論文

  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 13

  為進一步搞好高三歷史三輪專題復習工作,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復習質量,努力提升學生的高考成績,落實基礎,突出能力,增強學生的實際應試能力,切實提高高考中的解題能力,密切配合政治、地理科目,實現政、史、地三結合,為學生高考文科綜合取得好成績奠定基礎。我們高三歷史備課組全體老師經過醞釀討論,特制定如下計劃及措施。

  一、指導思想

  以寧夏20xx年歷史考試說明為依據,以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和解題能力為核心,充分發揮備課組的集體智慧和力量,扎實抓好專題教學,加強學法指導,堅持高效訓練,力爭我校在20xx年高考中歷史學科取得理想成績。

  二、學生現狀

  我校高三共有10個教學班,其中文科教學班6個,通過上學期的幾次模擬考試成績來看,平均分基本在50—60之間,所以文科班學生的基礎很差,與同類學校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要想在高考中具備一定的競爭能力,我們任重而道遠,學生基礎需進一步加強,能力需進一步提高。

  三、教學措施

  1、精編復習專題,指導學生依據考綱掌握知識點前提下形成知識的專題化、系統化、網絡化,構建整體結構和知識體系。

  2、精選練習試題,習題要精選、精練、精講,突破重難點,抓住歷史主干知識和重點知識,加強對學生學法和解題能力的指導。

  3、深入鉆研考綱和教材,研究近三年寧夏高考歷史試卷,適當關注新課標和新教材,認真研究學情,多方搜集高考信息,增強復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4、做好拔尖補差工作,對優秀生給予更高的目標和要求,更細致的指導幫助,促進他們更上一層樓。對差生要幫助他們端正態度,樹立信心,提高興趣,加強督查,力求少拖后腿。

  四、具體安排

  首先把握好課堂常規教學的三個環節,即

  ①指導學生課前預習,認識是什么,主要讓學生發現問題。

  ②課堂上教師精講,讓學生理解為什么,主要是解決問題。

  ③課后讓學生回歸教材,適當練習,訓練怎么辦,主要解決運用知識的問題。

  其次,加強集體備課。要強化集體備課意識,發揮教研組集體作用,集思廣益。堅持四定四有: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要求;有計劃、有落實、有記錄、有檢查。集體備課時間每周四下午。有教研組事先安排好中心發言人,中心發言人準備好相關材料,然后集體研討,資源共享。

  再次,制定確實可行的復習計劃。從20xx年8月初開始按中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世界古代、近代、現代史順序復習,第一輪復習到年后2月份結束,3—4月份為第二輪復習時間,5月份為第三輪復習時間。第一輪復習主要以必修課三本書為主,基本按每課時一課的復習,學一課落實一課。落實的方式:提問、默寫、抽查、訂正。默寫的方法略顯笨拙,但行之有效。對于高考閱卷以前有一種誤解,認為高考閱卷一定有很大的'隨意性,通過今年高考閱卷的案例分析,這一觀念有了轉變。高考閱卷是很嚴格、公正的。如25題,王安石變法一題的答案,“冗官”,不能答官員多,“機構臃腫”不能答機構重疊或機構多,“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不能少“一定程度上”或“大”字,“危害百姓”,不能答成“危害人民”,技術上失誤最為可惜,細節決定成敗。第二輪復習主要以專題復習為主,分為政治史、經濟史、思想文化史及科技史四個大專題。以單元復習為基礎,實行每課有練習,每單元一檢測并批閱的方法。 練習重質量不重數量,從關心這道題學生做了沒有轉變為這道題學生能從中悟出多少,實現從勤奮型向效益型轉變。另外,多設計材料題、情景題,考查學生理解、判斷和學科思維能力。第三輪復習重點放在政史地三科的綜合訓練上,精選每一次文綜模擬考試試題,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和補充,力爭不吃夾生飯。

  總之,高考臨近,我們高三歷史備課組的全體老師將會用自己滿腔的熱情和高度的責任感投入到緊張的復習工作中,不管將來高考的結果如何,至少我們盡力了,我們將會問心無愧!

  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 14

  從事每屆高三歷史教學,同學們都會反饋很多的問題,最常見的是:隨著高三學習的逐步深入,學生在歷史學科上花的時間越來越多,對課文的掌握程度感覺起來也比過去熟悉了不少,試卷無論是單科還是綜合也做許多,可是總覺得考試成績不夠理想甚至不不如以前,自己想分析原因卻搞不明白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導致歷史學習產生不小的挫折感,提不起學歷史的興趣。這里作一分析,希望能夠給高三的歷史教與學有所幫助。

  一、時間與效率:

  有的同學說已經投入了相當長的時間,但沒有取得相應的成績。首先同學們應該認識到,高考與中考考查的方式與能力要求的不同,我們即將應對的不是中考了,而是高考。高考歷史考什么?高考歷史學科不僅明確要求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查學科素養和學習潛力,注重考查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如何安排時間,歷史學科有大量的接受性知識點,掌握它們是學好歷史的前提,必須要有時間保證。如何有效果,我覺得應該堅持每天都拿出一定的時間,記憶一定量的歷史知識要點。具體地說,每天用于記憶歷史知識要點的時間以當天學習到的那部分知識為基本標準,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提高。

  二、記憶與遺忘:

  進入高三以后,同學們學習歷史抱怨最多的就是看的越多,遺忘的就越多,甚至在丟掉課本后頭腦中出現空白。首先應該讓學生知道一點生理學知識,一定的遺忘是很正常,任何人都是如此。其次明確的告訴學生,很多知識你并沒有遺忘,而是儲存在你記憶的倉庫里,在你需要用這部分知識的時候,就能夠很快調動這些知識。同時指出,在投入時間的時候,要避免一種想法,那就是別希望通過一次性投入后,把一個知識點記得滾瓜爛熟,甚至能一直保持到高考。也許對于容量少、難度低的初中學習和高一、高二的階段性學習還能勉強應付,對于高三歷史學習來說,一定要避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堅持每天記憶的同時,每隔三天左右復習一遍,每隔一周左右再梳理一遍,越往后面間隔的.時間可以逐漸延長,每次投入的時間可以逐漸減少。

  三、掌握與應用

  有的同學課本知識很熟悉甚至整個章節的知識都能夠背誦,課堂老師授課也能夠接受,單元知識考查的時候也能夠考出很不錯的成績,但是一旦大考時卻分數不理想。這種情況在高三學生尤其是平時很是用功的同學中較為常見。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記憶的方式方法有一定的缺陷,不少同學按照初中的學習方法去死記硬背知識點,沒有去掌握基本的知識體系,必須引導學生對課本內容進行新的整合。二是沒有一定的習題量作保證,有的同學在平時也做習題,選擇題做了,但非選擇題答題時卻不能夠很規范完成,導致記憶中儲存的知識沒有能夠得到應用。三是審題能力的欠缺,缺少做題的基本程序,而導致或是時間不夠或是知識應用不夠或是語言的不規范甚至是走題。這種情況隨著訓練的頻率增加,訓練的力度加大,方式方法的指導,是比較容易解決的。

  四、做題與能力

  俗話說,知識是能力的載體,能力是知識的升華。如何提升能力,有不少同學把數學學習的方法照搬到歷史學習上來,認為不用去過多記憶,只要多做題目,就能把歷史學好。固然,做題是必要的,是提升能力必要途徑,但是全面、系統、牢固、準確掌握歷史基礎知識,任何時候都是歷史復習的第一要務,否則也只能是望題興嘆。提高歷史成績的能力要素主要有兩條,一是對教材的閱讀與把握能力,通俗地說,就是一篇課文你能不能判斷它的主題,能不能分清楚全文的層次,能不能找出貫穿全文的線索,能不能理解關鍵概念的含義。其次才是在做題目的時候具體表現出來的運用能力,一是要培養學生反復閱讀題目和材料的習慣,審清題意抓住題眼,掌握題干和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搞清設問和材料意思再去答題;二是要促使學生整理答題思路,想清楚了,考慮全面了,再去回答,避免想半截丟半截;三是培養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表達精練、準確、完整;四是要在做題過程中自覺地把教材中學過的結論或史實與題目提供的內容相結合,讓自己的答案有理有據。

  五、單科與綜合:

  目前我省高考是“3+綜合”形式,高考歷史學科是融入文科綜合形式體現的,而我們平時的教學、學習、檢測是單科進行,因此有的同學到高三后期綜合考試中就不能夠很快適應,以至于月考甚至是高考成績不能如意。這就需要同學們要從內容到形式注意提高適應性。從內容上來講,我們在掌握歷史學科基本知識的基礎上,要有意識地把歷史知識與其他學科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力求明確尋找到它們相互聯系的內在線索并能夠表達出來。如歷史和政治學科的聯系,不僅體現在基本知識點上,而且體現在一些基本原理和思維方法上;歷史與地理知識的聯系,每一個歷史事件總是發生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的。從形式上來說,首先要解決的是綜合考試題量的變化和學科試題交錯排列的變化上的適應性過程,在整體時間的分配上應該注意提前預估各科的難度和容量,做到心中有數,以防止出現時間的不足。其次在具體答題時,既要注意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也要注意不同學科專業知識點和概念表達的不同特點,防止出現學科間專業知識的混淆。

  六、定勢與創新:

  知識的占有與配置是在不斷創新的,因此目前的教育體制、教材體例、高考制度都在不斷的創新中發展,感受最為鮮明的是考試的創新。在高考注重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與考查的前提下,日常學習中就必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于以前的一些創新,教師與學生都能夠很快的適應,這是中學師生的本能的要求;但是每次面對新的創新,我們往往又表現的手足失措而無法應對,這也是中學師生的共識。如何克服與提升,就要求在高三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養成創新思維,挖掘創新的潛質,突破思維定勢。首先在日常學習中積極鼓勵學生發揮主觀思維,在聯系教材知識點的基礎上,積極推動學生結合自己的思維感受進行發散性思維活動,允許爭鳴;其次,在平常的練習和測試中,應該鼓勵學生在遵循基本歷史原理的基礎上,對一些觀點發表評論,充分表達對新材料和新情境的主觀判斷;同時教師也要注意收集整理各地的信息,對于新材料、新情境、新設問、新角度的試題。介紹給學生,以提升學生的應急能力。

【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相關文章:

高三學生高考歷史復習計劃書11-25

高考生物備考復習計劃書02-01

中考歷史復習計劃06-18

高三歷史復習教案10-13

歷史期末復習計劃07-12

中考歷史專題復習教案05-19

中考歷史總復習教案05-19

歷史考試復習計劃11-16

高考最后復習沖刺復習計劃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