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第52頁。
二、教學目標:
1、掌握8、9的分解與組成,領悟規律,加深對10以內數的認識。
2、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發展初步的動手實踐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識。
3、體會分與合的'思想,并初步感受數學知識是相互聯系的。
三、教學重點:
通過實踐,探索得出8、9的分與合,并領悟規律。
四、教學難點:
掌握并領悟8、9的分與合的規律。
五、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小棒,記錄表。
六、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復習準備:
學生邊擺小棒邊說6、7的分解與組成。
(二)探索8、9的分與合:
活動一:8個分成兩組,有幾種分法?(用小棒代替)
1、學生動手操作邊分8根小棒,邊把分的結果記錄下來。
2、請學生上前演示自己分的方法,并說清楚分的結果。
3、隨著學生的演示與匯報,教師把分法寫在黑板上。
4、引導學生觀察8的分解情況,可以一對一對的記憶,這樣既方便又快捷。
活動二:讓學生用9根小棒分一分,看看可以怎樣分?
1、學生動手操作邊分9根小棒,邊把分的結果記錄下來。
(要求有序的分,一對一對的記錄)
2、請學生上前演示自己分的方法,并說清分的結果。
3、隨著學生的演示與匯報,課件出示9的分解與組成。
(三)加強記憶,牢固掌握:
1、對口令游戲:同桌兩個同學進行對口令游戲。
例如:生1,5和幾可以組成9;生2,5和4可以組成9。
2、找朋友游戲:學生每人手中拿一個數字,找出組成8或9的好朋友。
3、摘星星:
4、連一連:哪兩張卡片上的點子數合起來是8呢?
5、快來幫小猴子摘下合起來是9的桃子吧?
七、應用練習,加強理解:
1、分一分:喜羊羊與懶羊羊分吃9個草莓,他們能吃同樣多的草莓嗎?為什么呢?8個草莓可以嗎?
2、原來有8塊糖,大頭兒子吃了一些,還剩下3塊糖,聰明的同學們,請你猜一猜大頭兒子吃了幾塊糖呢?
八、綜合拓展:
你會填嗎!
九、布置作業:
邊擺小棒邊向爸爸、媽媽說一說8、9的分解與組成。
十、板書設計:
8、9的分與合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4頁的例題及想想做做的習題。
[教材簡析]
10是一個特殊的數,既是計數的結果,又是計數單位,在計算中以10來進位和退位,因此單獨安排一課時。在10的認識這一課時中,教材選用了小朋友喜歡的跳舞場面,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情不自禁地試著去數一數共有幾個小朋友,這就很好地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在想想做做中,第1題幫助學生理解10以內數的順序,練習順數和倒數,這既鍛煉了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的口頭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第2題通過數10根捆成一捆的練習,為后面學習計數單位十作孕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動腦、動手實踐能力。第3題是讓學生自主探索出該怎樣又快又準地數數,達到了鞏固新知識的目的。第4題讓學生在比較中復習10以內數的順序。
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實踐探索、合作交流,會獨立認、寫10,并掌握10以內數的順序;教學難點是數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孕伏10個一就是1個十。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產生數數的欲望,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認、寫10;理解1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10以內數的大小。
2發展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初步孕伏10個一就是1個十的思想。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好數學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講述:瞧,這些小朋友給你們帶來了一個節目。(《數鴨子》音樂聲響起,10個小朋友正歡快地在臺前跳舞)(表演完后)
今天可不是叫你們數鴨子了,趕緊數數剛才有幾個小朋友在跳舞吧!
[評:教師根據一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創設簡短的情境,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比較自然地進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之中。]
二、自主探索
1出示掛圖,進一步激起數數的興趣,初步探索。
學生利用原有數數的`經驗爭先恐后地數出共有10個小朋友。教師讓學生上臺作現場數數演示,其他學生對此作評價。教師鼓勵不同的數數方法。
2實物操作。
講述:假如圖上的每個小朋友用一個小圓片來表示,那你要拿出幾個小圓片把你們準備好的圓片動手擺擺看,擺好后讓學生上臺演示,同桌之間互相檢查。教統計做對的人數。
3拓展應用。
講述:小朋友已經認識了10,你能用10說句話嗎在小組內說說。
教師巡回檢查,并獎勵表現好的小組一顆智慧星。
4寫10比賽。
講述:老師知道小朋友的小手一定很癢了,很想動手寫寫10吧!別急,先看清10,說說你會怎么記住這個10。
教師在田字格里范寫,再舉行寫10比賽,并把寫得好的貼在書法園地里。
5小結。
小朋友愛動手又愛動腦,真不錯,說說這節課你認識了誰
教師板書課題:10的認識。
[評:這一層次,教師采用開放式教學,讓學生自主探索,較好地認識了數10。學生學習過程是由一系列生動有趣的師生和學生互動的活動構成的,充分地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教師的組織、參與、合作。教學過程中利用掛圖讓學生觀察,又讓學生動手操作,還讓學生動口用10說句話,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并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這一層次,打破了傳統陳舊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采用了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匯報及評價比賽等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鞏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題(認數、數數)。
講述:這兒有把尺子,試著把這些數讀給同桌同學聽一聽,好嗎說說你有幾種讀法。
學生讀后講述:數數可以順著數,倒著數。檢查順數、倒數的情況。
2游戲:火車鉆山洞。
講述:剛才小朋友數得可真不賴,現在我們一起去兒童樂園玩玩。游戲方法:兩個小朋友手拉手抬起來,當做山洞,請10位同學當司機,前面報幾,后面接著往下報,如:0,1,2,10或10,9,80。如果說對了,就發出嗚嗚聲;說錯了,就咔嚓暫停。說對了再通過。
3想想做做第2題。
講述:翻開書第22頁,看看辣椒哥哥叫你們干嘛學生按要求數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互相檢查后,教師講述:通常把10根捆成一捆,就是1個十。10個一就是1個十。再出示一捆鉛筆,問有幾枝,讓學生當眾數數。
4想想做做第4題。
先讓學生復習>、<,口頭比較兩數的大小,再在書上獨立完成,做完后說說為什么這樣做。
5想想做做第3題(數水果、寫數字、摘水果)。
講述:秋天來了,樹上的果子都熟了。可多啦,有山楂、香蕉,去數數吧,再把數出的數寫在田字格里。(強調書寫格式)你是怎么數的你為什么這樣數(2個2個地數、5個5個地數比較快)說對了,就摘了水果送給你的好朋友嘗一嘗吧!
[評:鞏固練習有層次、有深度、有特色。通過游戲+智力的練習,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鞏固所學知識,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總結評價
談話:怎么樣唱歌、跳舞、玩游戲、做智力題、吃水果,開心嗎在這節課里你學到了哪些本領你是怎么想的
[評:這里改過去的由教師歸納總結為學生自己總結、自我評價,有利于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這也是再次鞏固所學新知識的好方法。]
[總評]
本節課,教師力圖通過愉快的情境啟發學生初步認識10。教學中,想方設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10以內數的順序,且能順著數和倒著數。再讓學生親自動手擺10個圓片,將10根小棒捆成一捆,還開展寫數比賽,組織有趣的火車鉆山洞游戲活動,使學生較好地獲得感性認識,并慢慢上升到理性認識,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想像能力。教師在課堂中及時運用表揚和獎勵這種激勵競爭機制,極大地調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在比一比的活動中,能夠正確比較兩個或三個物體間的高矮、長短等。
2、知道在比較高矮或長短時,需要在同一起點上進行,并初步學習尋找參照物進行比較的方法。
3、經歷與他人合作交流比一比的過程,并嘗試解釋自己的思考的過程,實現合作性互動,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2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
學生剛入學還不到一個月,前面學習了比較物體大小、多少,是通過直觀的判斷進行比較。不會尋找參照物進行比較,沒有抽象的思維訓練。沒有學習過比較的方法。本節課是在比較大小、多少之后的第二次比較。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經歷比較高矮、長短的過程,抽象概括出比較的方法。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情境導入
一、“師生魔術表演活動”導入
師:在學習新知識之前,老師想為同學們表演一個魔術,你們想看嗎?
師:請XXX同學到前面來,其他人轉過身去,閉上眼睛。(此時教師站在講臺下,學生站在講臺上老師的背后。)
師:請轉過身來,睜大眼睛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
師:(學生匯報后,教師及時評價)通過變魔術的表演,你能總結一下比較高矮的方法嗎?
師:你總結的真好,可以當小老師啦。下面小組開火車學一學老師的話吧。火車頭在哪里?
生:開火車強化記憶比較的方法。
(這一情景活動的設計,想通過學生觀察熟悉的教師身高的真實變化,激發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產生了學習比較方法的需要,再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思考并總結出:站在同一起點,并把腿伸直才能比較高矮的辦法。將生活中的比高矮的問題轉化成數學的問題。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四能中的`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活動2【活動】兩個人比高矮活動
二、新課
(一)、看“教材情境圖”初步比較高矮活動(白板出示圖)
師:我們的好朋友淘氣和笑笑今天也來到課堂,他倆請大家幫助比高矮,你們肯幫嗎?請看屏幕,說一說。(學生可能說出兩種意見。)
師:哦,一個認為頭部對齊就可以比腳下,另一個認為讓腳下的起點對齊比。看屏幕,現在兩個人站在同一起點上了,結果怎樣?
師: (出示對比課件進行啟發)也就是說,比較高矮,不論是看起點,還是看終點,只要怎樣就能比較?
師:方才的總結,你認真傾聽了嗎?
男生,女生:起立一起回答
師:板書之后,頒發笑臉,及時評價和獎勵。
(之前的魔術表演得出的結論并不全面。為了使學生的認識再次從感性到上升理性。我借助電子白板這一信息技術,直觀地展示情境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給予及時的引導,使學生的思維層次得到提升。)
活動3【活動】三個人比高矮的體驗活動
(二)、體驗高矮是相對的活動
1、3個人比高矮的推理體驗活動
師:你們想像淘氣和笑笑一樣到講臺前面比較高矮嗎?
生:被叫到后,自己找一位。
師;再為其找另外一位。保證這三人的個子是高、中、低。
中間的生:匯報
師啟發思考:他一會說自己高,一會說自己矮,這是為什么?
(學生立刻會發現,由于比較的人變了,所以高矮也變了。)
師概括:這說明高矮是相對的。相對于xxx,中間人高,相對于xxx,中間人矮。
師引導推理:大家看,左邊的比中間的人高,中間的人又比右邊的人高,那么左邊的和右邊的人相比,誰高呢?
師:學生推理后,教師適時地滲透思想教育。(你們現在正處在長身體的年齡,只要好好吃飯,不偏食,多鍛煉都會長大個的。或許今天最矮的人變成了最高的人呢?)
活動4【活動】小組比高矮體驗活動
2、小組每人比高矮的體驗活動
師:下面請以小組為單位,六個人互相比高矮,請按照這樣的句式進行匯報。看屏幕:()和()比,()高,說好后,組內的學生可到前面來匯報。
小組: 到講臺前匯報
師:評價小組的匯報,及時地總結。
(為了讓學生經歷比較的過程,體會比較高矮的相對性,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推理的能力,我設計了3個人比高矮,4個人比高矮的活動。引導學生觀察、傾聽、思考、匯報,使學生的主體性得以發揮,,思維活動得以顯示,實現思維的可視化。便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活動5【活動】比長短
(三)、比較長短
師:手里拿著跳繩,啟發學生觀察:這兩根跳繩,我們還有必要比較他們的高矮嗎?比什么?
師:引導思考:“誰來說一說,比較繩子的長短要注意什么嗎?”
師:指導操作活動。由于跳繩太長,我們就用短繩來代替跳繩,請組內兩人合作。
1、動手操作活動
教師課前將粉色和藍色的彩繩發給各小組,學生兩兩地操作后,再請兩名學生到前面敘述比較的方法和結果,最后教師總結。
(由于前面已總結了比較高矮的方法。因此在這一活動中,重點是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活動6【活動】比誰走的路長
2、比較“誰走的路長”,總結比較方法。
師:不論是比高矮還是比長短,都只需要伸直,將一端對齊就能比。那么,現在打開教材20頁,觀看“誰走的路最長的情境圖”,他們兩個走路的起點相同嗎?到達的終點相同嗎?仔細看看,中間走的路是否相同呢?
師: (學生可能有兩種觀點,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他們走的路不能像繩子一樣拉直,你是用什么方法比較的呢?
師:出示課件,演示數格子。
師:引導總結“現在,你學會了比較長短的方法了嗎?”
師:一端對齊,伸直比較高矮方法同樣適合比較長短,但如果起點和終點都對齊的時候,我們需要看中間部分的曲直,采用數格子的方法進行比較。(板書)
(為了豐富學生對比較活動的體驗,為了引導學生發現用數格子的方法比較長短。教師借助電子白板的投影,直觀地將數格子的方法展示給學生,突破了教學的難點,使學生的思維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活動7【測試】闖關游戲
三、應用知識,開展探索(闖關活動)
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進行物體的比較,都是在兩組物體的比較中得出結論。
下面請同學們比較下面的兩組物體,進行闖關游戲:(PPT),時間6分鐘。
生:做題后匯報。
第一關:21頁的第1、2題。
(學生匯報時,教師用教具演示2題展開的結果:圈數越少繞的線越短,圈數越多繞的線越長。線越短繞的圈數越少,越長繞的圈數越多。)
第二關:21頁的第3題。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才能讓小汽車從橋下通過呢?
第三關:21頁的第4題。
(為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了三關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學生在課堂的時間內,能闖幾關就闖幾關。為了理解繩子的長短與繞圈數的關系,教師利用食物教具演示纏繞鐵絲;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啟發學生看著課件圖片思考。)
活動8【作業】課后實踐活動
四、課后實踐活動
師:回到家里,比較家里人個子的高矮,比較腿和褲子的長短。
活動9【活動】拓展延伸
五、 課外延伸(借教材的下課情境圖)
師: (投影下指著書)下課后,同學們可以在操場上做玩“情境圖上的這些正當游戲。”如比個子、跳繩、踢毽子等。不過在玩之前先比跳繩的長短,踢毽子之后比誰踢得高?在玩中學數學,在游戲中學數學。同學們,現在,我們可以下課了。——板書“下課啦”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8頁的例題,第8~9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教材簡析]本單元結合學生生活中整理文具和學具的經驗,讓學生初步體會分類的意義,學會按一定標準對事物進行分類的方法,初步接觸選擇標準給事物分類,為今后進一步學習數學知識、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按一定的標準分類,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應用。
2.體驗分類的數學思想方法。
3.初步認識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教學過程]
一、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分類需求
1.故事引入。
兩位小主人公自我介紹:“我是寶寶,我是貝貝,我倆是好朋友,我們長大了!上小學了!我們很想認識更多的新朋友!”
談話:你們想認識他們嗎 寶寶和貝貝邀請我們一起到他們家里做客。
出示:寶寶和貝貝的書桌。(貝貝的書桌上散放著文具和學具,寶寶的書桌上放著整齊的文具盒和學具盒,盒蓋打開著。)
提問:你們喜歡誰的書桌 為什么
出示:貝貝的媽媽對貝貝說:“貝貝你上小學了,自己的東西應該學會自己整理。
貝貝皺著眉說:“應該怎樣整理呢 你們愿意幫助我嗎 ”
[評: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故事情境,通過兩位主人公零亂和整齊的書桌的對比,使學生初步感受了整理分類的好處。再以主人公貝貝尋求幫助的情境,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起學生的操作欲望,同時有機滲透了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
2.學生嘗試操作,形成分類方法。
(1)提問:如果你是貝貝,會怎樣整理這些東西呢 小朋友們先自己理一理,然后和同桌的小朋友說一說,你是怎樣幫助貝貝整理的。
(2)學生個人整理,同桌交流。
(3)學生在實物展臺下操作匯報怎樣整理的,集體評議。
(4)演示貝貝的操作,貝貝:“謝謝大家教我的好辦法,書桌上的物品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放在學具盒里,一類放在鉛筆盒里。這樣分一分就整齊了。”
[評: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生活經驗獨立操作,然后與他人交流是怎樣整理的,符合剛入學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使學生把具體的操作行為和抽象的言語概括相結合,令操作活動富有成效。]
二、聯系生活實際,形成分類方法
1.購物中的分類。
(1)演示:貝貝媽媽:“貝貝你真棒!瞧瞧媽媽在超市買的這些東西,你能幫著分一分,整理一下嗎 ”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的物品。
(2)演示:貝貝:“行!都有哪些東西 ”同桌學生互相交流貝貝提出的問題。
(3)演示:貝貝:“把這些東西放在兩個袋子里,你知道怎樣放合適嗎 ”四人小組討論并操作。
(4)學生匯報。
(5)演示貝貝的操作方法,媽媽說:“一袋裝吃的,一袋裝用的,你們是這樣分的嗎 ”
2.交通工具的分類。
(1)演示:貝貝媽媽:“貝貝真行!獎勵你去看一會兒書吧。”
貝貝打開百科全書“交通工具”,出現課本中“想想做做”第3題中的各種交通工具。貝貝:“小朋友,你認識這些交通工具嗎 ”
同桌學生互說。
(2)百科全書說:“小朋友,你知道它們各在哪里行駛嗎 ”
學生獨立利用學具卡片分一分,然后和好朋友交流:你是怎樣分的
(3)學生操作課件(拖動相關交通工具圖標)匯報分類方法。
學生正確分類后,演示:各種交通工具分別在天空、陸地、江河里行駛。
[評:從超市購物裝袋到為各種交通工具分類,教師都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讓學生感受到分類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加深對分類的理解。教師努力把學生的現實生活資源有效轉化為教學資源,使學生切實感受了數學來源于生活。]
演示:百科全書:“小朋友,只要你做有心人,仔細觀察,在生活中,你能發現很多物體可以按一定標準分類,有的可以分成兩類,有的還可以分成三類、四類等。”
三、走進大自然,掌握分類方法
1.演示百科全書中的“動物篇”(“想想做做”第1題,改變部分動物,突出三種生活環境:水中、陸地、天空),貝貝:“大自然中的這些動物可以分類嗎 ”
(1)小組討論交流:你認識哪些動物 你知道它們生活在哪里嗎
(2)學生每人用學具卡片操作分類。
(3)學生匯報,演示學生分類結果,集體講評。
小結:小朋友說得有道理,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這些動物就有不同的分類結果。
2.演示百科全書中的“植物篇”(“想想做做”第4題)。
(1)提問:這些植物你認識嗎 先在小組內把自己認識的介紹給其他小朋友,然后自己動手擺一擺,可以怎樣分呢 比一比,哪個小組的分法多
(2)學生在展臺下操作匯報,集體評議。
[評:教師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大膽進行分類,形成了和諧的、寬松的、平等的交流氛圍,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
總結:小朋友們開動腦筋,不僅幫助貝貝學會了分一分整理學習用品的方法,還想出不同的分類標準把植物、動物進行分類。你們真聰明!
四、向課外延伸,活用分類方法
談話:分一分的這種方法對于我們做什么事有幫助呢 明天上課時告訴大家,你用這種方法做了什么事,好嗎
[評:下課鈴聲響起,并不意味著數學課教學的終結,而是在更大時空范圍內實踐數學思想方法的開始。課末,教師讓學生帶著“我想用方法,我能用方法”的積極心態走進生活,走向社會,體現了數學應用于生活的理念。]
[總評]
1.從學生實際出發,創造性運用教材。
“分一分”是學生進入小學生活初期的一個教學內容。課前,教師通過調查了解到:約半數以上的學生在家里或幼兒園有過分類整理玩具、物品的.經驗,但有主動分類整理習慣的不到四分之一;約四分之三的學生有超市購物經歷;對常見各類動物生活習性有初步認識的學生約占三分之二。
根據此項調查,教師從學生已有生活背景出發進行教學設計,首先,改變教材例題中直接提出問題(哪些東西放在學具盒里 哪些東西放在文具盒里 )的方式,以故事情境呈現零亂、整齊的兩種場景對比,讓學生感受分類整理的必要性,同時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埋下伏筆。其次,將“想想做做”第1題(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動物圈出來)直接給出一種分類標準的習題,調整到第三層次“可以按不同分類標準對事物進行分類”中教學。
全課設計注意發揮多媒體優勢,創設故事情境,以貝貝和媽媽、擬人化的百科全書間對話為線索,將教學內容串聯成一個幫助別人找方法,在生活中用方法,了解自然界動物、植物分類方法的整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調動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參與學習過程的熱情,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的價值。教學由近及遠,由小及大,既引導學生形成數學思想方法,更注重引導學生用好方法,形成好習慣。
2.把學生個體間差異作為教學資源利用,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由于學前教育、家庭環境等多種因素,學生間個體差異明顯。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學生間的差異作為教學資源,創設了充分地進行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突出了學生在學習過程的主體地位,力圖使每一個個體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獲得成功體驗。
教學中教師安排學生五次獨立思考、操作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第一次活動,喚起學生生活中曾有的分類整理的經驗,個體操作,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獲得自我肯定;第二次活動,四人小組合作,聯系過去的購物經驗進行操作,達成分類的共識,形成方法;后三次活動,重在發揮學生個體優勢,向組內成員介紹自己認識的交通工具、各種動物、植物,然后獨立操作分類,再與好朋友分享自己的方法。
集體評議時,教師給學生時間充分發表意見,讓學生在互相爭辯中明理,交流討論中創新。寬容、輕松的教學氛圍,為學生創設了愉悅的學習心理環境,學生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充分體驗著參與的快樂,思維的興趣,成功的欣喜。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
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第74--75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觀察、聯系生活情境,理解加減混合運算的含義和運算順序。
2、發展初步的計算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在教師的指導下能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體會生活里數學問題的多樣性和問題的不確定性。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情境圖并交流感受,理解加減混合運算的含義和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正確描述圖中的動作過程。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計算。
6-3-16+1+2
10-5-2 2+2+2
指名學生口答,并說說思考的過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復習連加和連減運算的順序。
2.爭做文明小學生。
出示兩幅關于群眾乘坐公交車的圖片,讓學生評一評兩幅圖中的行為,如果你是一個文明的小學生,上下車時應該怎么做?(強調有序下車,排隊上車,做文明小學生的規范意識。)今天,就讓我們化身小記者一起來公交站看看吧。
二、探究新知
1.多媒體演示例題情境動畫,學生觀察動畫,尋找數學信息,自問自答。
(1)學生自由舉手說一說,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根據已知的數學信息,嘗試提出相關的問題。車上原來有7人,先下車2人。問:車上還有幾人?
你會列式解答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7-2=5
(2)引導學生繼續觀察圖例,發現數學信息:然后上車3人。提問:現在車上有幾人?
要求學生自問自答,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5+3=8
(3)教師回答“現在車上有幾人”這個問題,直接出示一個算式,要求學生根據動畫,說一說算式的意思,并嘗試說一說計算的過程,確定運算的順序。(打開課本第74頁,完成例題的填空)
7-2+3=8
觀察、比較這兩組算式,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哪種更簡單些?
相同點:(1)都是先算前面的運算,再算后面的運算。
(2)左邊兩種運算,右邊也是兩種運算。
不同點:左邊兩道算式,右邊一道算式。(通過比較,讓學生直觀感知加減混合算式的簡潔。)
2.深入探索,揭示算理,研究算法。
出示植樹圖,要求學生根據先根據圖1說出圖意,再出示圖2,獲取數學信息,嘗試提出問題,并列這樣的簡便算式解答。
指名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教師相機板書:6+2-3=5
集體分析計算的過程,確定運算的順序。
3.分析算式,揭示課題。
觀察這兩道簡便算式與計算方法,你有什么發現?與我們學的連加、連減有何異同?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適時小結。
(1)連加、連減的算式里,要么都是加號,要么都是減號,而我們今天學的算式里既有加號,又有減號,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加減混合”。(板書課題)
(2)加減混合的算式計算同連加和連減計算的順序一樣,也是先算前面的,也就是從左往右算。
三、鞏固練習
1.圖式結合題。引導學生根據部分算式說出圖意,再在書上填空。
請幾名學生說說計算的過程。
2.闖關題
(1)計算題。
指名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明確運算的順序。
(2)送魚雷回家圖。
指名學生上臺演示將魚雷送回自己的家,集體核對結果。
(3)看圖說話列式。
談話:動物游樂園有猴子、小豬,還有兔子。根據老師的要求,你準備列一個怎樣的算式?請在書上填空,填好后,同桌互相說一說每個算式表示的意思。
教師依次出示三道算式,請同學說說老師的想法,然后全班交流。
3.課后作業:完成書本上第75頁的練習。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學到了什么知識呢?加減混合運算應該怎樣計算?在計算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板書設計:
加減混合
7-2=5
5+3=8 7-2+3=8
6+2-3=5
前——后
左——右
教學反思:
教材設計了學生熟悉的上車、下車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感受生活里的加減混合的現實問題。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聯系生活實際的問題,還安排了一幅可以列出連加、連減或加減混合算式的圖,意在讓學生體會生活里的數學問題的多樣性和答案的不確定性。
利用學生熟悉和喜愛的闖關游戲,把“想想做做”中的題目用游戲的形式展現,直觀形象、圖文并茂地顯現生動有趣的素材,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鞏固所學知識,在游玩中解決數學問題,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最后以鼓勵的語句結課,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活動、交流的過程,初步理解“幾”和“第幾”的不同含義,能區分幾個和第幾個,并在實際中加以運用。
2、在具體的情境中練習運用“上、下、前、后、做、右”這些詞語與“第幾”相結合描述物體的位置,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探索規律和推理的能力。
3、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發展合作交流的意識,培養語言表達的能力,并且能滲透尊敬老人的教育。
教學重點:
區分和理解幾、第幾的不同含義,并能在生活實際中運用。
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幾和第幾來回答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程序:
一、情境導入
小朋友們喜歡去動物園玩嗎?你們瞧,動物園一大早就有人來排隊買票了。(出示排隊買票圖。)
二、探究交流
1、出示教學掛圖
(1)這時有幾個人在排隊買票?
(2)請小朋友數一數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幾?不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幾?
(3)排在第1的是誰?
(4)黃頭發的小姑娘前面有幾個人?后面有幾個人?
說明:排隊的時候我們都從前面數起,在生活中有很多這樣要數第幾的.時候。
(5)看了圖,你還可以說出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題(左圖)。
過渡:小明買好票來找小麗
(1)問:小麗住在第幾層呢,你是怎么數的?(同桌討論后交流)
指出:一般樓房的第幾層,是從下往上數的。
(2)問:如果小麗住在3樓應該出現在哪個陽臺?
(3)問:老師想了解哪些同學住的是樓房?你家住幾樓?
3、“想想做做”第1題。
過渡:小明、小麗要進動物園要做對點燈籠的游戲才行?你想試一試嗎?
(1)老師點燈籠學生回答。
○●○○○問:點的是第幾個燈籠?你是怎么數的?
注意數的時候要說清楚是從左邊數起還是從右邊數起。
○○○●○問:現在點的是第幾個燈籠?
○○○●●問:從右邊看點了幾個燈籠?
(2)老師提要求學生涂色。
左邊第3個,左邊3個。
右邊第2個,右邊2個。
問:這里的第2個和2個意思一樣嗎?
(3)書上練習。
過渡:大家都想來點燈籠,下面我們打開書一起來涂一涂。
從左邊起點4個燈籠?(●●●●○)指名上黑板涂色
從左邊起點第4個燈籠?(○○○●○)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幾和第幾。(板書:幾和第幾)
三、反饋完善
1、“想想做做”第2題。
過渡:來到動物園,小紅和小明首先看到了猴子撈月亮的表演。
問:同學們看哪只猴子比較特別?它是第幾只猴子,你是怎么數的?
(說:老師將這個問題交給小組討論,每組選個同學匯報你們討論出的答案)
得出:可以從上面數起,戴帽子的是第2只,也可以從下面數起,戴帽子的是第4只。
問:猴子能撈起月亮來嗎?為什么?讓我們來看一看。
2、“想想做做”第4題。
過渡:動物園里的小動物們聽說山那邊有場精彩的比賽,正興高采烈地去看比賽呢!
(1)問:上山的動物有幾只?誰第一?誰第二?
問:上山的動物有幾只?誰第一?誰第二?
3、“想想做做”第3題。
比賽結果出來,小象、小豬和小狗站在了領獎臺上,你知道它們各是第幾名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4、“想想做做”第5題。
問:4號車前面有幾輛車?是哪些車?
問:5號車前面是幾號車?后面又是幾號車?
問:4號車前面是幾號車?后面又是幾號車?
問:除了這幾個問題外,你還想到什么考考大家?
(小組討論)
交流:1號車前面是5號車;5號車前面是2號車;1號車后面是4號車和3號車;前3名的是2號、5號、1號車;最后一名是3號車……
追問:剛才說的是前3名和第3名一樣嗎?為什么?
小結:“幾”和“第幾”是不一樣的,“幾”表示一共有多少個,“第幾”只表示其中的某一個。
四、總結評價。
通過今天這節課,你知道了什么?安排學生相互說一說,再交流。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3課。
教學目的:
1、經歷探索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的過程,能正確計算9加幾的加法。
2、感知算法多樣性,理解“湊十”的計算策略和進位的計算道理。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歸納、概括、遷移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湊十的計算策略。
教學難點:理解進位的.計算道理。
教學方法:觀察法、討論法、
學 法:觀察法、討論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準備:課前小研究、多媒體課件、小棒、計數器。
教學過程:
一、數學小故事。
《加號和減號》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導入。
2、如何解決一共有幾瓶牛奶的問題?
3、提出探究任務和探究要求,四人小組交流討論。
4、四人小組匯報計算方法,同學和老師互相質疑、補充。
匯報用擺小棒計算時師質疑:
(1)為什么要從5根小棒里拿1根給9根,怎么不拿2根、3根或是其他的根數?
(2)看來,這1根小棒是有任務的,你知道它的任務嗎?
(3)為什么要從9根小棒里拿5根給5根,怎么不和剛才一樣拿1根或是其他的根數?
(4)看來,這5根小棒也是有任務的,你知道它的任務嗎?
(5)這種方法和剛才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之處?有什么相同之處?你能給這種方法取個名字嗎?
匯報用計數器計算時師質疑:
(1)為什么可以用十位上的1取代個位上的10?
匯報用計數器計算時師補充:滿十進一的計數法則。
5、其他小組交流匯報。
6、師小結:
剛才我們用數數的方法,擺小棒的方法,湊十法,推算法、計數器計算等方法算出了9+5=14,請大家大聲讀一讀這個算式。
7、練習:9+6=?怎樣移動蘋果,讓我們很快看出蘋果的總數?
8、你喜歡哪種移動方法,為什么?
9、計算4+9=? 9+2=?,你是怎樣算的?
10、觀察剛才算的這幾道加法題,有什么共同特征?
11、出示課題:9加幾,9加幾是怎樣計算的?
12、練習:9+3= 9+7= 9+8= 9+9=
13、觀察這些算式,你有什么發現?
14、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15、小組匯報。
16、填一填:9+()=1()
三、游戲鞏固9加幾的進位加法。
四、全課總結。
五、板書設計:
9加幾
情境圖
9+2=11
9+3=12
9+4=13
湊十法: 9 + 5 = 14 5 + 9 = 14 9+5=14
9+6=15
1 4 5 4 9+7=16
9+8=17
10 10 9+9=18
六、教學反思:
崔小寧: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沒有機械地強調讓學生進行湊十練習,而是借助小棒的直觀操作活動,讓學生理解為何要從5里面拿1給9的道理,又為何要從9里面拿5給5的道理,然后利用計數器上珠子動態變化過程,借助學生對“10個一是1個十”的認識,幫助學生理解進位加法的計算道理,真正達到了“授之以漁”。另外,在課堂上,老師不僅肯定了學生把9湊成10,而且還引導學生用湊十法的原理把5湊成10這種不常見的湊十方法,為以后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了基礎,也為以后簡便算法中的湊十、湊整等計算方法奠定了基礎,生活中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其實他們是同根同源的,那時學生就會很容易地運用這種湊十的基本方法來解決了,也就發揮了數學的工具性作用。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8
教學設想:
連加連減是在教學10以內加、減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加、減法的意義,進一步熟練加、減法的口算,學習解決稍復雜一些的實際問題,并滲透加減兩步計算的運算順序,為后面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和退位減做好準備。
教學內容:
一年級上冊,連加連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知道連加連減的含義和運算順序。學習有關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的計算。
2、在觀察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在操作、討論、交流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樣的算法。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學習興趣,使學生想學、樂學、會學。初步感知連加連減與日常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
理解并說出連加連減的含義。
教學難點:
按照圖意,找出規律,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師:非常高興能與孩子們共同學習!孩子們的口算能力是不是很棒呀?(是)非常有自信!那老師就來考考你們。出示口算課件
師:孩子們的口算能力真棒!真是個口算小能手!仔細觀察這四組算式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匯報:每組題目,兩道口算題都是用前面算得的得數接著加或者減。
今天我們就運用這樣的知識來學習新的本領!好嗎?
二、創設情境,初步體會
1、教學例題
(一)教學連加
師:上周末,老師去了一趟農場,在農場里認識了一位新朋友,他的名字叫華華。你們想認識他嗎?展示圖1,瞧!他在干什么?
生:他在喂小雞。
師:華華是個熱愛勞動的好孩子。你們想不想像他一樣?(想)那么在家里要多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好嗎?
(1)出示喂小雞的情景課件,教師分步操作,學生觀察
操作1:5只小雞在吃食,又跑來了2只。
師:看到這里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7只小雞)誰會列式?口頭
操作2:又來了1只。
師:這下你又想告訴大家什么?生:又來了1只……
師:誰會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剛才的畫面?
生:華華喂5只小雞,跑來了2只,又跑來1只。
師:你表達得很清楚,真好!那么,地上的小雞由幾部分組成?(三部分)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雞?誰會列式?
(生說,教師板演5+2+1=8)
你會讀這個算式嗎?(5加2再加1等于8。)(帶讀)
板演:5+2+1=
師:5+2+1與我們以前學習過的加法算式一樣嗎?
生:不一樣,(不一樣在哪?)以前學的是有一個加,現在學的是有兩個加。
師:像5+2+1這樣的加法算式我們叫它做連加。(板書:連加)連加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第一個新知識。這道算式該怎樣計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強調:第二步是由哪兩個數相加?
(學生說,老師板演)
(2)小結:像這樣把三個數合起來的算式,在計算時,要先把前兩個數相加的得數記在心理,再用記在心里的得數加上地三個數,算出結果。
2、教學例題
(二)連減教學
(1)連接上面的情景課件,讓學生猜想,小雞吃完食物會怎么樣?(動畫演示)
生:又去玩了,走開了……
師:誰會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剛才的畫面?
生:華華原來喂8只小雞,走了2只,又走了2只。
師:你表達得很精彩,真棒!
師:草地上還剩幾只小雞?(2只)誰會列式?
(生說,教師板演8-2-2=4)
師:8-2-2=4與我們以前學習過的減法算式一樣嗎?
生:不一樣,以前學的是有一個減,現在學的是有兩個減。
師:像8-2-2=4這樣的'減法算式,你們可以給它起個名字嗎?
生:連減。
師:你們給它起的名字與數學家起的名字是一樣的,你們真像個小小數學家。
師:像8-2-2=4這樣的減法算式我們叫他做連減。(板書:連減)連減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第二個新知識。
那么,該怎么運算呢?生同桌交流,匯報:板演
(2)小結:像這樣把三個數減起來的算式,在計算時,要先把前兩個數相減的得數記在心理,再用記在心里的得數減去第三個數,算出結果。
三、鞏固深化
1、做一做:65頁最下面第一題:先根據圖意思擺好小棒,邊同桌討論,邊把算式寫完整。
65頁最下面第二題,看圖列式說圖意。不擺。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減去可以用劃去或圈出來表示。
反饋:你的算式是……,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學生相互評價。
2、課外延伸
①生活中連加連減的例子。
②口算比賽:連加連減(直接說得數)
3、完成練習十四第1、2、3、4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連加算式表示什么?連減算式呢?怎樣計算連加連減?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會看鐘面的時間。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應用意識。
3、建立時間觀念,使學生從小養成規律的作息時間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讀寫鐘表上的整時。
教學難點:正確迅速說出或撥出鐘面上的時間。
教學策略與手段
謎語激趣導入、同學合作探究、闖關游戲
課前準備
鐘面模型 、學生學具鐘面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謎語導入
1、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謎語,請你們來猜一猜.
師說謎語:我有一個好朋友, 滴答滴答不停走, 叫我學習和休息, 真是我的好幫手。
師:誰猜到了這是什么?
生:鐘表(板書:鐘表)
2、認識各種不同類型的鐘表
鐘表的兄弟姐妹可多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些鐘表。(課件展示各種類型的鐘表)這些鐘表都是我們的朋友,我們的生活和學習都離不開它。這節課我們就與鐘表交朋友,一起來認識鐘表。(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認識鐘面的組成
(課件出示鐘面模型)同學們請看大屏,看看鐘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在小組內交流討論自己的發現。
生:匯報討論結果(教師板書)。
生 :12 個數字。
師:哪些數字?
生:數字 1 —— 12 。
師:12在哪?6呢?3在哪?9呢?
生:鐘面上有兩根針,一根長,一根短。
師:這根又細又長的針是什么針?這根又短又粗的呢?
生:又細又長的是分針,又短又粗的是時針。
師:同學們觀察非常仔細,你們太了不起了,現在請你們在您們的鐘面模具上指出分針和時針。
2.教學整時
師:同學們,你們認識時間嗎?(生說:認識)看來同學們的生活經驗還真不少。那大家平時看到的時針和分針是靜止不動的嗎?
生:不是。
師:對,時針和分針要有規律地轉動起來才可以幫我們記錄時間。那它怎樣轉動呢?請看大屏。(課件演示)咱們一起來用手比劃一下,這樣轉動的方向叫做順時針方向。那么現在我們就試著認一認下面幾個鐘面上的時間,
請同學們觀察這幅圖(主題圖),誰能說一說這是什么時間?圖上的人在做什么?
生:這是早上7點,媽媽在叫孩子起床
師:平時生活中我們所說的“幾點”是口頭語,正確的書面用語是“幾時”。所以同學說的7點我們就要說成7時(板書7時)。是幾時直接在幾的'后面加上漢字“時”就可以,這是整時的第一種表示方法叫中文表示法。
師:誰能說一說7時的時候時針和分針分別指著幾?
生說:時針指著7,分針指著12
師:你真是個愛觀察的好孩子。
師說明:分針長長指12,時針指7就是7時。。
2、請同學們再用剛才的方法,說一說:下面3個鐘面上的時間。 (課件出示鐘面)
生說時間,師引導說:8時時針和分針分別指向幾? 3時時時針和分針分別指向幾? 6時時時針和分針分別指向幾?
師:再仔細觀察 3個鐘面,你發現了什么?
生:分針都指向12.
師:分針指向12的時刻都是整時。到底是幾時呢?我們要接著看時針,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
師小結:分針長長指12,時針指幾是幾時。
3、時間表示法
師:床頭柜上有什么?這個電子表上的時間表示幾時?是怎樣表示的?
師小結:這是電子表示法:1個數字加上冒號再寫兩個0。通常電子表和電視屏幕上會用這種表示方法。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師:下面我們就來進行智力大闖關。對自己有信心嗎?老師相信你們是最棒的。
(一)進入第一關:撥鐘小能手
1、師說時間,生自己動手拔一拔。
師:請同學們按我說的時間在鐘表上撥出來
(1)請同學們撥8時。
(2)請同學們撥6時。
(同桌之間可以互相看一看撥的對不對)
師:你們可真棒!撥的都很準確
2、同桌互說互拔時間。
師:現在就請你們同桌之間互相撥時間,也就是一個說一個撥的。(生撥,師巡視、指導)
師:祝賀你們順利闖過第一關。
(二)第二關
師:現在進入第二關:動手寫時間
1、老師又給你們帶來一位好朋友—小明,你們歡迎他嗎?讓我們走進小明的生活,看一看他一天什么時間都在做什么?
(1)(課件出示)小明9時在干什么?為什么都是9時,他做的事卻不一樣?
(2)學生說其他時間小明在做什么?(原來一天時針要轉2圈,有上午的9時,經過中午、下午,又有了晚上的9時。因此,有時為了準確表達時刻前面還會加上上午、下午、晚上等表示時間詞語。)
2、現在請同學在課本85頁快速寫出時間。
生在書上寫,師巡視指導
(1)匯報。
(2)特殊鐘面12時、6時。
提問:12時為什么只有1根指針,是表壞了嗎?(時針和分針都指向12,重合在一起,只能看到一根指針)。
6時鐘面時針和分針的位置有什么特點?(兩根指針在一條直線上)
師小結:6時的時候,時針和分針在一條直線上,12時的時候,時針和分針重合,
(3)你覺得周末小明的一天安排得比較合理嗎?(較為合理,有學習有休息有運動)
小結:我們要像小明一樣,每天按時起床,按時學習,按時休息。合理科學地安排好自己的時間,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第三關:找朋友。(出示課件)
師:現在我們也給鐘表找找朋友吧!
撥一撥、寫一寫、找一找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四、們知道鐘表可以幫助我們記錄時間。在沒有現代鐘表的古代,想知道人們是怎樣計時的嗎?
(課件出示圖片)遠古時期,沒有鐘表聰明的人們就根據公雞打鳴來確定時刻;慢慢地根據太陽的運動規律做成了日晷,根據太陽照射到指針上投下的影子指在石盤上的刻度來計時的;可是晚上或陰天時就不方便了:后來人們又發明了銅漏壺、水漏滴水計時,沙漏漏沙計時等;后來隨著科學地發展,人們發明了各種各樣的鐘表,計時也就更加方便、準確了。
【通過課件展示的圖片和老師的講解,學生知道了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總結梳理,知識升華。
時間過得真快啊,一節課的時間即將過去了。這節課你們認識了哪位好朋友呢?學會了什么?
總結:時間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十分寶貴的,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時間,做時間的小主人。希望同學們能合理利用時間,按時睡覺,按時起床,做一個遵守時間的好孩子。
板書設計
認識鐘表
時針 又粗又短
分針 又細又長
中文表示法 7時
電子表示法 7:00
分針長長指12,時針指幾是幾時。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0
教學內容:
10以內數的減法的自主練習
教學目標:
1、在與同學交流的過程中,初步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問題,初步培養與同學共同學習的習慣。
2、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初步培養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看懂圖意,正確列式解答;逐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我們游覽了孫悟空的水簾洞,在游覽的過程中,我們學習了很重要的本領,認識了減法,今天我們用這些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好嗎?
二、自主練習
1、自主練習第1、2題
讓學生先仔細觀察圖,說清題意后,再列式計算。具體指導語言:
你看圖之后,講一個故事;獨立列式;集體交流:學生說圖的意思,學生連線,同桌看看對不對。
2、自主練習第3題
比一比,誰算得又對又快,學生寫得數,后請小博士交流
教師讀題,學生說得數。
3、自主練習第4題
小雞回家,連線找得數。六所房子中有的住了一只或兩只,有的沒住小雞。練習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認真口算,爭取全算對。
三、走進生活
1、自主練習第5題
小猴分桃圖,教學時,讓學生借助學具分一分。把分得過程用等式表達出來,然后通過匯報交流感受方法的'多樣化,同時,體會同一問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以及問題結論的不確定性。具體過程如下:
(1) 學生看圖說圖的意思
(2) 師生一起擺學具
(3) 看學具列算式
(4) 同位交流
(5) 師生一起把算式分類找規律
2、自主練習第6題
這是一幅包含多信息的情景圖。其中有小雞吃蟲子、兔子吃蘿卜、小鳥飛走了等信息,是加減綜合練習,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在充分觀察畫面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加減法獨立提出問題,進行解答,然后相互交流。
3、課外延伸
聰明小屋,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獨立思考,如學生有困難,教師可以拿實物或學具擺擺看。
四、教學隨筆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1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數學上冊第72《連加》。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從實際情景中抽象出連加計算數學問題的過程,直觀理解連加計算的意義。
2.通過探究讓學生掌握連加計算的方法,能正確地計算10以內的連加計算。
三、教學準備
1、預習新課,制作圖片學具。
2、回顧加法的意義。
四、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1、引入語
同學們,大家好,現在我來給你們講的微課是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72頁的《連加》。
2、講解“連加”的意義
我們現在來看一組小明在給小雞喂食的主題圖片。(出示課件:5只小雞)地上有幾只小雞?我們來數一數,1,2,3,4,5。
(出示課件:原來有2只小雞)接著跑來幾只小雞?(是2只)
(出示課件:最后跑婭1只小雞)最后跑來幾只小雞?(是1只)
現在我們要求一共有幾只小雞用什么方法?怎樣列式?我們可以用加法。列出的算式是5+2+1=。像這種算式在數學上叫“連加”。
3、現在我們來探究連加的'計算順序。
像這樣5+2+1的連加算式我們怎樣來計算呢?
⑴看:原來地上有5只小雞,跑來2只,一共有幾只?我們來數一數,(1,2,3,……一共有7只)又跑來1只,現在一共有幾只?(8只),5+2+1=8,一共有8只小雞。
⑵擺小棒圖
下面我們來看看小棒圖,數一數左邊的有幾根小棒?中間有幾根?右邊呢?想一想用怎樣列式計算?(4+3+1=)
⑶4+3+1=?把左邊的4根小棒和中間的3根小棒加起來數是4+3=7根小棒,再用7根小棒加右邊的1根小棒是7+1=8根小棒,因此4+3+1=8.一共有8根小棒。
⑷擺小三角形圖
我們來看看小三角形圖,有幾個紅三角形?幾個藍三角形?幾個黃三角形?怎樣列式計算?(3+4+2)
⑸3+4+2=?先把3個紅三角形加上4個藍三角形數是4+3=7個三角形,再用7個三角形加上2個黃三角形7+2=9個三角形。因此,3+4+2=9,一共有9個三角形。
4、總結計算順序和方法
在計算連加時,我們一般是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先算前兩個數的和,再加上第三個數。
5、鞏固練習
3+4+2=3+1+5=3+2+1=
6、小結:
同學友們,我們一起學習了連加的含義和連加的計算順序及方法,你們學會了嗎?
五、教學設計流程圖
課題:連加
1、引入語
2、講述連加的含義小明喂雞圖
小棒圖
3、探究連加的計算順序
三角形圖
4、總結計算順序和方法
5、鞏固練習
6、小結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2
總課時數:
授課時間: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拼擺的過程中去理解掌握8和9的組成。
2、引導學生通過聯想,看到一組組成,會想到另一組組成。
3、讓學生在參與學習中提高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增強小組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8和9的組成。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聯想,看到一組組成,會想到另一組組成。
教具、學具準備
8個小五星,9個小圓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問:同學們,請你們想一想,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哪兩個數?
2、師:請你打手勢表示下面各題圓圈中該填什么符號。
7○88○98○69○5
3、猜一猜。
①一個數比9小,這個數可能是幾?
②一個數,它既比9小,又比7大,你知道這個數是幾嗎?
4、揭題。
師:上節課,我們不但認識了8和9,而且還學會了8和9的寫法。這節課
就讓我們來進一步認識8、9,了解8和9分別是怎樣組成的。
(板書課題:8、9的組成)
二、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㈠教學8的組成。
1、創設情境。
一天,老師買了8個小西瓜,可是用一個網兜又裝不下,于是呀,老師就把它們分別裝在兩個網兜里。你知道老師可能會怎樣分裝這8個小西瓜嗎?
2、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師:請你拿出8個五角星來代替8個小西瓜,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們分成兩堆。分分看,看看可以怎樣分?有幾種分法?
①同桌合作,并把分的結果記錄下來。
②學生匯報,教師板書8的所有組成。
③小結。
師:剛才,同學們通過分五角星,知道8的`組成有這么多,可是要把這么多的組成都記下來,可真不容易。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黑板上8的組成,你能想出什么辦法減少一些記憶的內容嗎?同桌互相討論一下。
找幾個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教師要引導學生說出:看一個,記兩個,看到
師:通過大家的一致努力,我們可以由l和7組成8,想到7和l組成8,由2和6組成8,想到6和2組成8,由3和5組成8,想到5和3組成8。我們只要記住1和7組成8、2和6組成8、3和5組成8、4和4組成8就可以了。你們覺得這樣記憶好嗎?請同桌互相合作一下,試著用這個辦法來迅速記住8的組成,看誰最先記熟。
④請幾位最先舉手的小朋友來背8的組成。
㈡教學9的組成
1、讓學生自己試著將9個小圓片分成兩堆,并根據自己動手實踐,將書上
9的組成補充完整。
2、指名反饋,教師板書,集體訂正。
㈢看書答疑:這節課所學的知識在書上52頁,請同學們看一下,還有什么問題嗎?
三、反饋練習
1、師生舉數字卡片來對8、9的組成。
2、同桌兩人打手勢來對8的組成。
3、完成課本第52頁的做一做。
四、課堂練習
練習八的第4、5題。
五、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通過同學們自己的努力,找到了8是怎樣組成的,并且學會了只要記住一組,就會聯想到另外一組。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3
目標確定的依據
1.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xx版)》在第一學段關于“數與代數”提出了這樣的目標:能認、讀、寫萬以內的數,會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和位置。
2.教材分析
教材將“第幾”放在“比多少”一課之后進行教學,讓學生知道自然數除了可以用來表示事物有多少外,還可以用來表示事物的次序
3.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早已有了“第幾”這個概念,在學校無論是站隊,還是自己的.學號,以及在課表中學生們都會接觸到“第幾”這個知識。但是對于“幾和第幾”學生們并沒有認真區分過,本節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解決問題,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良好的體驗,真正明白“幾和第幾”的區別。
教學目標
1.知道幾個和第幾個,能夠正確用幾個和第幾個表達意思,體會它們的區別;培養
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2.創設情境,讓學生感知自然數序數的含義,知道自然數除了用來表示事物有多少
外,還可以用來表示事物的次序。評價任務
1.知道幾個和第幾個,能夠正確用幾個和第幾個表達意思,體會它們的區別;
2.創設情境,讓學生感知自然數序數的含義,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學活動評價要點環節一
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說說圖的意思。
學生能獨立認真觀察并積極發言。
環節二
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說一說一共有幾個人在排隊,誰排第幾
2、說出某某前面有幾人,后面有幾人。。(完成目標一)
通過師生、生生對話交流,及時對學生進行評價。
(評價目標一)
環節三
實踐應用鞏固新知1、做教材第20頁做一做第一題(完成目標二)
2、多媒體演示全家福,讓學生自己說誰排在第幾
3、做練習四第1題和第2題
能夠正確用幾個和第幾個表達意思,體會它們的區別
(評價目標二)環節四
課堂小結課外延伸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
復習回顧,總結知識。
板書設計
第幾
幾:表示一共有多少個
第幾:只表示其中的一某個
教學反思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4
教學內容:蘇教版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第9、10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場景里體會左右、上下、前后的位置關系,能比較準確地確定物體左右、上下、前后的方位。
2、能按左右、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問題,初步學會用左右、上下、前后等詞描述所在的位置,培養初步的位置觀念。
3、培養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準確認識物體之間左右、上下、前后的位置關系。
課前準備:課件、粉筆盒、書本、尺子。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1、觀察:小朋友們,請觀察自己寬敞、漂亮的.教室,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設疑:它們的位置在哪里呢?
2、揭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一認它們之間的位置。(板書:認位置)
二、討論交流,感悟新知。
1、出示主題圖――教室。
提問:觀察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教室里有些什么?
2、討論交流。
(1)、組內討論:國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剛的什么位置?
(2)、小組匯報。(板書:國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剛的前面。)
(3)、討論:國旗在黑板的上面,還可以怎么說?小明在小剛的前面,又可以怎樣說?
3、分組討論。
提問:你還能找出圖中哪些物體有上下、前后的位置關系?
討論后匯報:
地球儀在講臺的上面,講臺在地球儀的下面。
小紅在小芳的前面,小芳在小紅的后面。
4、聯系教室內真實場景,感悟位置關系。
簡要歸納小結:兩物體之間有一定的位置關系,如果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面,那么另一個物體就在這個物體的下面。如果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前面,那么另一個物體就在這個物體的后面。
三、拓展應用,深化提高。
1、做“想想做做”第一題的游戲。
2、做“想想做做”第2題。說一說你的前、后、左、右面是誰?
3、投影演示冰箱。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5
教學要求:
1.通過整理自己的小書包,使學生體驗到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也有數學
2.使學生能運用分類的方法,有順序的整理學習用品,能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
3.復習10以內加減法和位置與順序等有關知識
4.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整理學習用品的習慣。
學生已具備的知識水平:
能正確口算10以內的加減及相應的減法;學生已經學習了分類、整理的知識。學生已學習了位置順序的知識。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能比較清楚的表達和交流自己整理書包的過程,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難點:
開闊學生的思路,使學生逐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思考問題。
教學內容:
整理我的小書包
教學目的:
1.通過整理自己的小書包,使學生體驗到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也有數學存在
2.使學生運用分類方法有順序的整理學習用品,能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
教學重點:
復習10以內加減法和位置與順序等有關知識
教學難點及突破方法:
有條理的整理學習用品。
討論課前準備:小書包
教學過程:
(一) 說說自己的書包里都有什么?
(二) 把書包和本、文具盒擺在桌子上
1.獨立整理在桌子上擺放整齊
2.你是怎么整理的(小組內交流)
3.全班內交流(書和書、本和本、鉛筆盒、大書放下,小書放上,同類書本放在一起)
4.看看誰的方法好,再整理一次
(三) 算一算
1.看看共幾支筆?(自己數一數填書上列算式可按長短筆來分可按上下來分
2.共有幾本書?
3.共有幾個本?
(四) 說一說每一種文具在鉛筆盒里擺放的位置
(五) 還可以怎樣分類整理?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小結: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也有數學存在,只要平時注意觀察就回有所發現。
板書: 整理我的小書包共有( )支筆 共有( )本書口+口=口 共有( )個本課后反思:學生能夠整齊的整理自己的小書包。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數學六上冊教學設計07-27
數學上冊教學設計07-11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0-30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08-06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06-09
一年級上冊數學的教學設計10-21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設計08-18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設計12-09
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學設計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