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項脊軒志優秀教學設計

時間:2024-08-07 09:40:04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項脊軒志優秀教學設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項脊軒志優秀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項脊軒志優秀教學設計

項脊軒志優秀教學設計1

  一、文化常識

  作者

  歸有光(1506—1571)字熙甫,號震川,明代昆山(現在江蘇昆山)人。他自幼苦讀,9歲能文,但仕途不利,35歲才中舉人,后八次考進士不第。于是遷居至嘉定(現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讀書講學二十余年。他的學生很多,稱他為“震川先生”。到60歲才中進士,授縣令職,一生郁郁不得志。

  1506年1歲生于江蘇昆山

  1510年5歲開始讀書

  1513年8歲喪母

  1528年23歲娶妻魏氏

  1533年28歲喪妻

  1540年35歲中舉人徙居嘉定讀書、講學

  1565年60歲中進士任湖州府長興縣令

  1568年63歲任順德府通判管糧運、水利

  1570年65歲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車馬

  1571年66歲病逝

  成就:

  歸有光雖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覽群書,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記》,取法于唐宋八大家,主要特點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細節,刻畫生動。③篇幅短小,言簡意賅。④結構精巧,波折多變。被譽為“明文第一”(黃宗羲語)。當時人稱他為“今之歐陽修”。代表作有《項脊軒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記》《寒花葬志》《滄浪亭記》等。

  今有《震川先生集》。

  歸有光與王慎中、唐順之、茅坤并稱為“唐宋派”。他的散文樸素簡潔,自然真摯,善以家庭瑣事寄托真情。《項脊軒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為代表。

  他的作品對清代桐城派散文影響很大,桐城派的姚鼐評價他:“是架設在唐宋八大家與桐城派之間的一座橋梁”。

  近代林紓更尊他為“五百年來歸震川一人而已”。

  解題:

  項脊軒,書齋名,有雙重意思:

  一是說它窄小,如在頸脊之間;

  一是因作者遠祖歸道隆曾在江蘇太倉縣的項脊涇住過,有懷宗追遠之義。

  記、志、書、表,古代常見文體名,都屬于古代與韻文相對的“散文”的范疇,共同點:以記事為主,夾敘夾議。

  志,即“記”,是古代記敘事物、抒發感情的一種文體。

  二、聽名家朗誦,理解本文

  三、文白對譯

  原文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譯文:

  項脊軒,就是舊日的那間南閣子。面積只有一丈見方,可以容得下一個人居住。這是間歷經百年的老屋,灰塵泥土向下滲漏,雨水直往下滴。每當挪動一下桌子,環顧四周也沒有可以安置的地方。(屋子)又是朝北的,照不到陽光,一過中午室內就昏暗了。我略為修補,使(它)不從上面滲漏下來,前面開了四扇窗,圍著庭院筑起圍墻,用來擋住南面射來的陽光,借助日光的反射,室內才明亮起來。

  原文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后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譯文:

  又過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了,小軒也破敗了,沒有修理。又過了兩年,我因久臥病榻,心情無聊,于是叫人再次修理了這間南閣子,式樣與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我以后大部分時間出門在外,不常在這里居住。

  原文

  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譯文:

  又在庭院中錯雜栽種了蘭花、桂花、竹子、樹木,舊時的欄桿也因而增添了美景。借來的書放滿了書架,我或俯或仰,高聲放歌,大聲吟誦,有時則靜默獨坐,外界的各種聲音都聽得見。然而庭院臺階顯得特別寂靜,小鳥不時飛來啄食,有人來它也不飛走。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半墻上,桂樹的影子紛雜錯落,微風吹拂,桂影移動,舒緩輕盈,十分可愛。

  原文

  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家有老嫗,嘗居于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

  譯文:

  在這之前,庭院南北貫通,是個完整的院子。等到伯父、叔父們分家以后,庭院內外開了許多小門墻,到處都是。東家的狗向著西家叫,來了客人得越過廚房去赴宴,雞都在廳堂上棲息。庭院中先是扎上籬笆,后來砌上了墻,一共變動了兩次。我家有個老婆婆,曾經在這間屋里住過。她是已經去世的祖母的婢女,喂養過兩代人,我母親生前待她很好。

  原文

  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予曰:“某所,而母立于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余泣,嫗亦泣。余自束發,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譯文:

  屋子西面和內室相連,母親曾經來過,老婆婆常對我說:“這里,就是你母親曾經站立過的地方。”她又說:“你姐姐在我的懷里,呱呱地哭著,你母親聽到哭聲用手指敲敲房門說:‘女兒冷嗎?是想吃東西嗎?’我隔著門板應聲回答”。話還沒說完,我就哭了,老婆婆也哭了。我從十五歲起,一直在這項脊軒中讀書。有一天,祖母來看我,對我說:“我的孩子,很久沒見到你的人影了,為什么整天不聲不響地待在這兒,很像個女兒家呀!”

  原文

  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譯文:

  等到離開的時候,用手關上房門,自言自語地說:“我家的人讀書,很長時間不見成效了,這孩子的成功,就可以期待的吧!”一會兒,祖母拿著一塊象笏來,說:“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間拿著上朝的,將來你用得上它。”回想起這些往事陳跡,就像發生在昨天似的,真叫人忍不住放聲大哭。

  原文

  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譯文:

  等到離開的時候,用手關上房門,自言自語地說:“我家的人讀書,很長時間不見成效了,這孩子的成功,就可以期待的吧!”一會兒,祖母拿著一塊象笏來,說:“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間拿著上朝的,將來你用得上它。”回想起這些往事陳跡,就像發生在昨天似的,真叫人忍不住放聲大哭。

  原文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譯文:

  項脊軒的東面,以前做過廚房,人們到那里去,要從軒前經過。我關上窗子住在里面,時間長了,能夠根據腳步聲辨別出行人。項脊軒共四次遭受火災,卻能不被焚毀,大概是有神靈保護的緣故。

  原文

  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

  譯文:

  我已經寫完了這篇志,過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她時常來到項脊軒中,向我詢問古代的'事情,有時靠著桌子學寫字。我妻子回娘家看望父母,歸來后轉達她的小妹們的話說:“聽說姐姐家有間閣子,那么什么叫閣子呢?”

  原文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譯文:

  庭院中有一棵枇杷樹,是我的妻子在她去世那一年親手栽種的,現在已經長得高大挺拔,像傘一樣了。

  四、合作探究:

  文言文知識積累

  實詞:

  1、凡再變矣再,兩次。

  2、先妣嘗一至妣,母親。

  3、嫗每謂余曰每,常常。

  4、殆有神護者殆,大概。

  5、吾妻來歸歸,舊指女子出嫁。

  此類活用

  (一)名詞做狀語

  1、雨澤下注向下

  2、使不上漏從上面

  3、內外多置小門在內外

  4、東犬西吠向西面

  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用手,親手

  (二)名詞做動詞

  垣墻周庭筑起圍墻

  乳二世哺乳,喂養

  執此以朝上朝

  特殊句式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判斷句

  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介詞結構后置句

  使不上漏省略句

  余自束發讀書軒中省略句

  介詞結構后置句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被動句

  解讀文本:

  一間書房。作者是怎樣描寫項脊軒前后變化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對書房懷有怎樣的情感?

  修葺前:狹小,破舊,陰暗

  修葺后:不漏,明亮,雅致,幽靜

  對比手法,突出對書房的喜愛之情。

  兩種情感。

  用原文中的一句話回答。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此文在選材和描寫上有什么獨特之處?對我們的寫作有何啟示?

  選材:取材生活描寫:細節描寫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細節,定能寫出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因為自己親身感受過的,寫起來最真切;自己動過情感的,寫起來最美好。

  正所謂:平平淡淡才是真細微之處顯真情

  五、課堂練習

找出詞語解釋全對的一組(C)

  A、修葺:修造扃牖:關閉窗戶

  闔門:關門大類:大的分類

  B、長號:大哭來歸:嫁到我家來

  歸寧:女子出嫁自禁:自己忍不住

  C、洞然:明亮滲漉:從小孔慢慢漏下

  偃仰:安居、休息庭階:院子里的階石

  D、斑駁:錯雜先妣:已去世的母親

  先是:先前就這樣兀坐:端正的坐著

  對加顏色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D)

  A、前辟四窗,垣墻周庭周:圍繞

  B、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勝:美

  C、吾家讀書久不效效:效果

  D、比去,以手闔門比:比較

  下列加顏色的詞,詞性不同的一項是(C)A、某所,而母立于茲B、吾兒,久不見若影C、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D、嫗每謂余曰

  六、拓展提高

  文章以項脊軒為感情的觸發點,以“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觸為主線,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瑣事的敘述,表達對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且樸素清淡的語言風格更令人回味無窮。

  從中我們也得到一種啟示——當我們要表達自己內心最真摯的感情體驗時,不必用驚天動地的大事,不必用華麗的辭藻,只要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細節,定能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即“平平淡淡總是真”!

  七、作業布置

  感悟親情:寫一個你習以為常卻包含了父母對你關愛的生活場景。

  你能分享這節課你的收獲與感悟嗎?

  板書:

  項脊軒志

  歸有光

  明代散文家

  讀書樂

  多可喜環境美

  記日常瑣事抒真情感

  多可悲憶母親

  憶祖母

  憶妻子

項脊軒志優秀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一)學習作者善于從日常瑣事中選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細節來抒寫感情的技巧。

  (二)體會本文筆墨清淡而情意纏綿動人的特色。

  教學設想:

  1、本文是一篇比較淺顯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個目標的實現主要以課前充分預習、課堂檢測訓練為主,通過訓練掌握基本的字詞句,能夠基本理解大意。

  2、本文是一篇感情十分真摯自然的散文,第二、三個目標的實現主要以朗讀、討論為主,在朗讀討論中體會作者的感情和本文的藝術特色。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手段:PPT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測

  1、關于作者

  要求學生看注解①,教師補充:《項脊軒志》是散文家歸有光的代表作。項脊軒,書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個只有一丈見方的斗室。為什么給書齋取這樣一個名字呢?據說有雙重意思:一是說它窄小,如在頸脊之間;一是因作者遠祖歸道隆曾在江蘇太倉縣的項脊涇住過,有紀念意義。

  歸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舉人。以后參加八次會試,都沒有考中。后來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縣)的安亭江邊,教書授徒達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進土,任長興(今浙江省長興縣)知縣。隆慶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他善于用疏淡的筆墨,描寫生活中常常接觸的事物,以及家人、親友之間的一些瑣碎事情,隨筆點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強。這篇《項脊軒志》,就是屬于這種性質的抒情散文。

  二、朗讀課文

  老師示范朗讀,要求學生注意字詞的讀音、句子的停頓以及的感情基調。在此基礎上學生集體朗讀課文。

  三、正音正字

  項脊軒 滲漉 修葺 垣墻 欄順 冥然兀坐 萬籟有聲

  異爨 老嫗 呱呱而泣 先妣 汝姊 闔門 象笏 扃牖

  琵琶

  四、字詞理解

  五、活用字詞:

  1、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

  2、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

  3、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

  4、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5、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6、前辟四窗,垣墻周庭

  六、句式判斷:

  1、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七、翻譯句子:

  1、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

  2、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

  3、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 一至

  4、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 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5、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

  6、其后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

  7、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亦遂增勝。

  8、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八、整體把握

  1、本文的線索是什么?——項脊軒

  2、請找出表明全文感情基調的一個句子: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3、者為何喜、為何悲呢?

  作者為在項脊軒中自由自在地讀書感到十分喜悅,而對與項脊軒有關的親人相繼離去感到無盡的悲哀主要有:諸父分家、追念亡母、追念祖母、追念亡妻。

  3、講讀課文第一部分。

  (1)、第一節主要寫項脊軒修葺前后的不同情況和作者在這里生活、讀書的情趣。那么,修繕前后的項脊軒分別是怎樣的呢?請結合分析。

  要求明確:

  修繕前:狹小、陰暗、破漏

  ①寫項脊軒的小:舊稱“閣子”,“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納;②接著寫舊:直接點明是。百年老屋";③寫破漏:“塵泥滲確,雨澤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則又見其小;④寫陰暗;“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教師點撥:這樣寫,形象而具體,能給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別是“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一句,尤為生動。屋頂上東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動書桌,看來看去沒有可以安放的地方,顯得有點狼狽。

  修繕后:明亮、幽雅、明凈

  明確:變得不漏、不暗了。辟,開。垣墻周庭,在院子周圍筑起了墻。庭院里又種植了蘭、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欄桅,“亦遂增勝”,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問:在這樣的環境里讀書,你覺得如何?(問題提出后并不要求學生回答,而是讓大家反復朗讀下面幾句來加深體會。這幾句是:“借書滿架,僵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讀后由教師講解。)

  “借書滿架”,足見軒中人的好學,書未必真的都是借來的。“偃仰嘯歌”,見課文注釋12、13,這是就字面意思解釋。其實這是極寫讀書之樂,只有當讀書有所得的時候,才會高興得這個樣子。至于作者為什么一會兒又“靜靜地獨自端坐著”呢?顯然又是在進一步考慮書中的問題,冀有更大的收獲。

  提問:“萬籟有聲”是什么意思?

  明確:指自然界發出的一切聲響都能聽到。籟,孔穴里發出的聲音,也泛指聲音。

  再問:是寫環境幽靜還是寫喧囂?

  明確:寫幽靜。

  進一步問:“萬籟有聲”與“萬籟俱寂”哪一個更幽靜?(這個問題提出后估計課堂氣氛可能比較活躍,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爭辯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師歸納講解。)

  “萬籟有聲”是寫作者凝神專思時書齋里靜得連最細微的聲音也能聽到。以有聲寫無聲,這與“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詩句)一樣,以有聲反襯“靜”字。而這種靜是有靈氣的“幽靜”,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謂“此時有聲勝無聲”啊。

  下文寫白天書齋的幽靜,用小鳥啄食來點染:到了夜晚,書齋的景物、境界則更幽美。更靜謐。寫明月,用“半墻”來烘托;寫桂樹,以“斑駁”的倩影來描摹;接著,由靜而動,寫清風徐徐吹拂,用“影動”來襯托,又以“珊珊”(課文注為“美好的樣子”,有的書上解作“形容樹影晃動時輕盈、舒緩的樣子”)之語來渲染,既描繪出桂樹的搖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靜、閑適。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畫面!(講讀至此,讓學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讀課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為止。最后集體背誦一遍。)

  小結:這一段是課文的第一部分,寫可喜事,記項脊軒內外的景物,著意寫自己在軒中讀書怡然自樂的情景。作者對項脊軒這種深摯的眷戀之情,是貫穿全篇的一條感情線索。這段寫喜悅的心情,恰與下文寫可悲的事相映照。

  (二)講讀課文第二部分。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2段。

  提問:“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這一句從的結構上說起什么作用?

  明確:由喜而悲,轉為懷舊。這一句從的結構上說,承上啟下,接榫自然。

  提問:第2小節作者記敘了那幾件令人悲傷的往事?

  教師講解:三件:諸父分家、追念先母、懷念祖母

  以下分三層,第一層從“先是……”至“……凡再變矣。”先泛寫項脊軒外的變化,是可悲事之一。項脊軒外的院子本來南北相通,是一個院子,等到伯父叔父們分家,各起爐灶之后,這院子就走不通了。諸父,伯父、叔父們。“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里里外外設置了許多小門,墻也到處都是。

  提問:作者抓住了哪幾個富于特征性的細節,寫舊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狀的?

  明確:寫了“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繼續講解:寫三件典型性的事情,總共也不過用了13個字,寥寥幾筆,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產生的那頹敗、衰落、混亂不堪的情狀和盤托出了。凡,總共;再變,變了兩次。

  第二層從“家有老姬……”到“……語未畢,余泣,姬亦泣。”繼寫軒內,回憶母親遺事,是可悲事之二。作者幼年喪母,有些兒時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媽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實,親切而感人。特別是寫到母親關懷兒女,叩門問寒問暖,“兒寒乎?欲食乎?”情意纏綿,感人至深。雖僅一言半語,卻純是慈母心腸。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動人的生活畫面啊!

  第三層從“余自束發讀書軒中……”到這一段末,仍寫軒內,回憶祖母遺事,是可悲事之三。束發,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時。古人在兒童時代把頭發束起來,盤在頭頂上。吾兒,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寫這個細節,巧妙地寫了三個動人的場面。先是敘述祖母來到軒中只寫了一句話,語氣親切而風趣,既表愛憐,又隱含著夸譽,表現了慈愛的長者對小輩的疼愛。次寫祖母關門而去,哺哺自語,話中有些許憂慮,但更多的是相信,對孫子的功成名就充滿著希望。這話沒有當著孫子的面講,更見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誠。接著寫祖母“持一象笏至”,進一步表露了她對小輩的期望和鼓勵。平平常常的幾個場面,平平常常的幾句說話,平平常常的幾個動作,就把老祖母對孫兒極其疼愛、關懷的感情,寫得淋漓盡致。足見作者攝取生活細節功力之深。這一段末一句“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既是對回憶祖母遺事而言,也是對上一層回憶母親遺事而說,結構謹嚴,感情真摯。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3段。

  讀后簡述:這一段記述一些瑣事,寫作者為項脊軒能長時期維持原狀而感到欣慰。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4段(即最后兩節)。

  讀后講解:十幾年后作者又補記了這一段,懷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問:在寫法上與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確:因為都是懷舊,所以情調和諧。懷念亡妻,同樣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來寫。例如,“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等等。

  接著問:請再想一想,寫法上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確:可寫之事很多,但只寫與項脊軒有關的事情,可見選材之嚴,取材之精。“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更是生動,一種天真無邪的情態,躍然紙上。

  繼續講解:文中沒有“相親相愛”或“相敬如賓”之類字眼,而伉麗深情自見。這種寫法,是以當年小夫妻在軒內唱和相隨的歡樂來襯托今日喪偶的悲哀。補寫的這一段,就文意看,寫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瀾,轉而寫庭中一棵亭亭如蓋的枇杷樹,使的余韻悠然不盡。亭亭,高高聳立的樣子。蓋,傘。

  提問:寫感情,可以明寫,也可以暗寫。試聯系上文舉例說明。

  明確:明寫,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愛”,第2段末的“令人長號不自禁”等;暗寫,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茲”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蓋矣”等。暗寫的好處是含而不露,耐人尋味。

  繼續講解:這個結尾,是畫龍點睛之筆,睹物思人,抒發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讀者回味不盡,對項脊軒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集體朗讀課文第2、3、4段。

  小結:以上3段是第二部分,寫可悲事,著重回憶母親、祖母和妻子的遺事,繪形繪聲,頗能打動讀者之心。

  九、課文總結。

  在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過對項脊軒前后變化的記述,寫出了對于它的親切感情,也寫出了對于親人的深沉懷念。作者對自己的書齋項脊軒的無限眷戀的感情,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無論寫景、敘事或抒情,看來似乎信手拈來,散漫無章,但實際上都與項脊軒息息相關,由狀物而懷人而抒情,三者融為一體,做到了形散神不散,這是本篇組織材料、安排結構的一大特點。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過選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細節,曲盡其妙。作者用家常語敘家常事而情意纏綿動人,尤其善于用簡樸生動的人物對話、口語,盡傳人物的神情、儀態。

項脊軒志優秀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落實文言文知識點

  2.尋找文章的“動情點”

  “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緊之題,說不要緊之語,卻自風韻疏淡。”(姚鼐)

  ⑴研讀細節描寫,注意其中所表現的作者內斂的感情;

  ⑵研讀景物描寫,注意借景抒情的手法。

  3.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嘗試背誦

  4.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寫作風格

  二、教學步驟

  1.讀課文,糾正字音,感知內容與情感。

  2.檢查預習:文章最令你感動的細節是什么?你最喜歡哪句話?

  3.在預習字詞意義的基礎上,練習用簡潔的語言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情感基調。

  目標實現方法:以初中學過的《醉翁亭記》和《陋室銘》為例,列出兩個模仿的句子:

  假醉翁之亭(景)歐陽(作者)繪山水相映(內容)表放情林木之樂意(感慨及基調)

  托鄙陋之室(景)禹錫(作者)寄仙龍之說(內容)議淡泊修業之潔志(感慨及基調)

  參考答案:

  借項脊之軒有光寫三世變遷抒物是人非之悲情

  借項脊之軒有光憶家庭瑣事言時世變遷之感慨

  4.疏通詞意,品味語言,領悟情感

  第一段: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⑴詞類活用:下上前垣墻

  ⑵實詞:顧勝

  ⑶古今異義:方丈三五

  ⑷特殊句式: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

  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

  分析內容:

  項脊軒修葺前的特點是什么?用幾個形容詞表達。

  寥寥數筆,卻已經滲透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渲染出一種頹敗、陰冷的凄清氛圍。接著作者并沒有馬上抒寫自己的感傷情懷,而是從“悲”的反面“喜”來著筆。他喜的是什么?

  修葺之時,劈窗置墻,不但“使不上漏”,而且“雜植蘭佳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著意對書齋周圍的環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滿架的書都是“借”來的,說明作者當時處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讀,似有無窮樂趣。正因為作者具有高潔的情操,所以他能夠從樸素的環境中看到無窮詩意。白天,“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筆下的庭院顯得多么幽靜,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則“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正是詩一樣的語言,畫一樣的意境。皓月當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墻上,錯落有致,別具情味。微風過處,頓見光影搖動,但聞幽香陣陣,更覺心曠神怡。這里作者寫的是景,但景中含情。從作者筆下那“珊珊可愛”之景,讀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項脊軒那種深摯的眷戀之情。

  嘗試背誦

  本段第一句是一個判斷句,接下來寫修葺前項脊軒的情況,作者著眼于"小"(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破(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三個特點,非常簡潔地寫出修葺前項脊軒的破敗情況。余下的文字是寫修葺后的項脊軒的情況,作者也是抓住三個特點來寫。"亮":余稍為修葺,使不上露。前辟四窗,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雅":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靜":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這一段文字在句式上也很有特點,即四字句較多,抓住文段的這一特點,也有利于本段的.背誦。

  第二段:

  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家有老嫗,嘗居于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余泣,嫗亦泣。

  ⑴重要實詞:迨逾而凡再茲呱呱

  ⑵詞類活用:西乳

  ⑶古今異義:往往

  ⑷特殊句式:嫗,先大母婢也

  ⑸文化常識: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在稱謂前加“先”表示已死去,用于敬稱地位高的或年長者。先妣,已死的母親。《禮記》:“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

  建筑方面:廳,在古代園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質,室內空間較大,裝飾考究,文中應指客廳。閨,一般指宮中小門或內室,“閨”字常和女子有關,如閨女、閨房。

  分析內容:

  “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緊之題,說不要緊之語,卻自風韻疏淡。”

  請找出文中的“不要緊之題,不要緊之語”,說說其中所表達的情感。例:

  ⑴“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這三個短句的鏡頭感很強,把分家后的混亂嘈雜表現的淋漓盡致,表現出作者的悲傷與無奈。

  ⑵“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從“籬”到“墻”的變化反映出家人的疏遠與隔膜,充滿了人世的滄桑感,句尾的“矣”字,像一聲嘆息,表現出了作者的無奈與悲涼。

  ⑶“兒寒乎?欲食乎?”是“不要緊之語”,平淡處最為關情,短短兩個句子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了聽見孩子啼哭而動了憐愛之情的年輕母親的形象。

  嘗試背誦:

  上段“多可悲”引起了對家庭生活瑣事的回憶,表達作者的悲哀之情。第一層寫由于"諸父異爨"而引起的庭院變化,從門墻寫起,反應家庭的敗落,揭示"悲"的表象;接著回憶母親,主要是借老嫗之口,表達對母親的懷念。通過乳娘之口描繪“某所,而母立于茲”,“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等細節,表現亡母對兒女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增加了內心的凄涼和孤苦。

  第三段:

  余自束發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⑴實詞:過若竟類比

  ⑵虛詞:何以之

  ⑶文化常識:束發笏

  分析內容,嘗試背誦:

  上段寫的是對母親的回憶,這段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了祖母對作者的牽掛、贊許和期盼,表達物是人非的感慨。

  背誦時要特別留意祖母連貫的動作,充滿溫馨。

  第四段: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⑴實詞:故嘗得

  ⑵虛詞:而之

  分析內容:

  補充: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第五段:

  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姐家有閣子,且謂何閣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后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⑴實詞:歸幾書制蓋

  ⑵虛詞:或諸于

  ⑶詞類活用:手

  ⑷句式:其制稍異于前。

  ⑸古今異義:無聊

  ⑹文化常識:歸寧

  分析內容:

  這段是補記,寫婚后與項脊軒有關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來軒的情趣與妻死后"室壞不修"的悲涼相對比,更以"亭亭如蓋"的枇杷樹,抒發自己對亡妻的強烈懷念之情。

  通過哪幾個生活片斷來抒寫作者當年與其妻的親密感情的?

  這篇課文以記敘庭中那株枇杷樹作結。這樣的寫法有什么好處?

  5.查找資料,了解歸有光及其作品風格。

  6.寫作訓練:

  運用細節描寫、景物描寫等手法寫一篇短文,可以懷念親友、懷念舊地,表現情致等,400-500字左右。

項脊軒志優秀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體會本文筆墨清淡而情意纏綿動人的寫作特色。

  2、學習本文善于選取富有特征的細節描寫抒寫感情的技巧。

  教學重點:

  感受文章的以情動人。

  教學難點:

  了解作者的兩種感情;通過細節描寫感悟作者在敘事中營造出來的抒情氣氛。

  教學思路:

  圍繞一個“情”字為主線索展開,領會古代散文敘事中融入濃厚情感的寫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設計理念:

  回顧性導入,概括全文主要內容;抓住“悲情”展開分析。

  教學方法:

  反復朗讀,師生討論

  課時安排:

  兩課時,該課為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回顧性導入,內容概括

  在前面課時學生已經掌握文章意思的基礎上,復習回顧文章內容。這里以“一間小屋、兩種感情、三個女人”為線索概括主要內容。(這里板書)

  1、“一間小屋”的特點:狹小、陰暗、破舊→煥然一新、幽雅安靜

  (這里分別要求學生在第一段中找出原句,體會修葺后書齋的變化)

  2、插入書齋名字的由來(懷遠追宗之意;人生大志、光宗耀祖的志向,自號“項脊生”)

  3、兩種感情:喜和悲(這里點一下即可,后面具體展開,為本課重點)

  4、三個女人:先妣、先大母、亡妻

  二.研讀與賞析,對兩種感情的分析

  1、喜怒哀樂乃人之常情,我們古時文人根據自己的經驗歸納的人生的“四喜三悲”有哪些?

  (四喜: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三悲:幼年喪親、中年喪妻、老年喪子)悲喜之情我們刻骨銘心。但是喜悲兩種感情,給我們記憶最為深刻和久遠的應該是:悲情!本文的作者歸有光這一生就經歷了這人生“三悲”。

  2、唐宋派”著以“情”動人為寫作特色,抓住本文的主要的“悲情”展開。朗讀第二段。展示多媒體。

  a、提問:文中寫了哪幾件可悲的事?

  展示多媒體。(可悲的事:諸父分家、悼亡母、憶祖母。要求學生找出例句,分別是“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語未畢,余泣,嫗亦泣”、“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明確悲情表達是極有層次,由“客觀記述意味深長”到“情動于中有淚無聲”再到“直瀉而出洶涌如潮”,感情是由內向轉為外露,由沉穩漸趨強烈的。再要求學生從第二段里找出,能夠體現亡母和祖母對“我”的關愛與期望的句子,從側面寫生活瑣事,真實感人。)

  b、提問:為什么這里會寫的`如此感人,讓你覺得可悲?

  展示多媒體。(若改寫成“諸父分家,戶庭雜亂;先妣愛子,呵護備至;大母疼惜,寄予厚望”是否可以?從而引出細節描寫。)

  c、提問:本文有那些細節描寫讓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展示多媒體。(細節描寫: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先妣叩門問寒,老嫗門外應答;大母以手闔門,持象笏至;妻憑幾學書。引出最后一段對妻子的追憶。)

  3、朗讀最后寫妻子的兩段(第四、五兩段),品味細節描寫。

  拓展延伸:聯系我們以前學過的抓住細節描寫表現“思妻”的詩句,舉例蘇軾江城子、李商隱夜雨寄北。展示多媒體。(蘇軾首創用詞的形式悼念死去的親人,這里的“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與李詩中“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是異曲同工的。)

  4、提問:第四段中提到一個人,是:小姨。小姨為何總問關于“閣子”

  的事?

  (這里也是從側面表現,夫妻閣子里的生活幸福、甜蜜,感情恩愛。)

  5、最后一段中的“枇杷樹”,你怎么理解?

  (枇杷樹本來是無思想感情的靜物,但把它的種植時間與妻子逝世之年聯系起來,移情于物。樹長,人亡!物是,人非!光陰易逝,情意難忘。只說樹在生長,不說人在思念,它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則是: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

  6、拓展延伸:若把最后一段改成“今庭院寂寂,妻之馨咳在耳,然人去不復,余自傷泣不已”是否可以?

  (感受直抒胸臆與托物言志,這兩種抒情方式的不同。)

  多媒體展示。回顧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品味“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與之的共同魅力。

  三.培養運用能力———作業

  寫一段文字,選取歸有光懷念親人的寫法進行仿寫,表現親情的主旨。(要求:要有細節描寫,或對話或動作,之后有一兩句或直接或間接表現感情的句子,200—300字左右。)

  四.板書設計

  一間小屋:狹小、陰暗、破舊→煥然一新、幽雅安靜

  兩種感情:喜、悲

  三個女人先妣(已故母親)———叩門問寒慈愛

  先大母(已故祖母)———以手闔門期望

  亡妻(妻子)———憑幾學書恩愛

【項脊軒志優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項脊軒志》教學設計03-08

項脊軒志教學設計04-04

《項脊軒志》教案教學設計06-01

《項脊軒志》優秀的教學設計(精選13篇)09-24

項脊軒志教學反思01-16

項脊軒志教學反思04-21

項脊軒志原文與翻譯09-27

《項脊軒志》原文及欣賞01-26

《項脊軒志》的閱讀答案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