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

時間:2023-06-25 12:42:20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 了解聲音的特性。

  ● 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音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音體的振幅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

  2.過程與方法

  ● 通過做“音調與頻率有關”、“響度與振幅有關”的實驗,進一步了解和學習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 體會現實世界物體的發聲是豐富多彩的,從而更加熱愛世界,熱愛科學,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 讓學生在探究中體會和理解音調、響度和音色。

  ● 通過實驗探究音調、響度與什么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

  ● 音調與響度的區分

  【教材分析】

  教材將聲音的特性按照音調、響度、音色的順序進行講授。但是,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往往將“音調”和“響度”兩個概念混同起來。本人考慮到響度比音調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觸到,而且響度比音調更加好理解一些。在排除響度的干擾之后,音調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因此將課本中二者的順序顛倒了一下,將知識的處理由易到難。

  【學情分析】

  聲音的知識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日常生活中許多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這些發聲體所發出聲音的特性各不相同。但是學生對于聲音的特性的有關知識(尤其是音調和響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錯誤理解。而本節課能否完成教學任務就看能否順利改正學生的錯誤理解,真正理解音調和響度。

  此外,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學生也向著多方向發展,擁有樂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本節課可以讓學生自帶部分樂器供課堂探究之用,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資源】

  大小木魚、大小銅镲、大小銅鑼、大小鼓、大小音叉、敲打木槌、鋁板琴、學生自帶樂器(吉他、豎笛等)、乒乓球、鐵架臺、示波器。

  (說明:以上器材可從學校音樂器材室中尋找,也可用其他樂器代替)

  【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同學們,前幾節課我們學習了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了解了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大自然中的一些美妙的聲音吧!(播放錄音)

  請學生提出想要知道的有關聲音的問題。將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分類,抽取與聲音的特性有關的問題作為本節探究的內容,從而引出課題。

  板書:

  課題:§3.2 聲音的特性

  二、新課教學

  (一)手耳并用

  請學生利用手邊的器材(包括老師提供的器材及學生自帶的樂器)來發出盡可能多的聲音,仔細傾聽,嘗試用不同的.形容詞來描述聲音的不同,并展示自己的做法。

  生1:聲音有大小不同。用力敲銅鑼,聲音大;輕敲,聲音小。

  生2:有的聲音低沉,有的聲音尖銳。敲大鼓,聲音低沉;用同樣大小的力敲小鼓,聲音尖銳。

  生3:有的聲音渾濁,有的聲音清脆。敲大木魚,聲音渾濁;用同樣大小的力敲小木魚,聲音清脆。

  生4:聲音有強弱不同。用力敲銅鑼,聲音強;輕敲,聲音弱。

  生5:…………

  教師將學生的回答進行歸類,并引導學生用專門的物理術語表示聲音的不同。

  板書:

  聲音

  響度:表示聲音的強弱 (大小)

  音調:表示聲音的高低 (尖銳或低沉,清脆或渾濁)

  聲音為什么會有強弱、高低的不同呢?研究問題要追根求源,從本質入手。請同學們回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回答: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繼續引導學生思考:物體的振動會有什么不同?

  教師演示:手來回擺動的動作。學生觀察,總結振動有哪些不同。

  與前面聲音的不同對應。

  板書:

  聲音 振動

  響度:聲音的強弱(大小) 振幅:振動的幅度

  音調:聲音的高低(尖銳或低沉,清脆或渾濁) 頻率:振動的快慢

  振動是怎樣決定聲音的響度、音調的呢?

  (二)探究響度與什么因素有關:

  【猜想與假設】響度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猜想響度可能與振幅有關,有的學生猜想響度可能與頻率有關。

  【進行實驗】

  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器材,使它們發出不同響度的聲音,并觀察發聲體的振動有什么不同?

  相互交流,看能不能總結出規律?

  學生分小組探究,教師巡視指導

  【成果展示與總結】

  學生邊展示,邊總結。

  生1:用力敲銅鑼,鑼面振幅大,響度大;輕敲,鑼面振幅小,響度小。

  你是怎樣比較出鑼面振動幅度的大小的呢?

  生1:將手指輕輕接觸正在發聲的鑼面,手指振動越強烈說明鑼面振幅越大,振動輕微說明振幅越小。

  有其他更直觀的反映方法嗎?

  生2:將系在細繩上的乒乓球接觸正在發聲的鑼面,乒乓球被彈開的高度反映了鑼面振動幅度的大小。

  肯定學生的回答,點出該物理研究的方法并板書:轉化法。

  還有其它的做法嗎?

  生3:將系在細繩上的乒乓球接觸正在發聲的音叉,乒乓球被彈開的高度反映了鑼面振動幅度的大小。

  用力敲音叉,音叉振幅大,響度大;輕敲,音叉振幅小,響度小。

  板書:(將響度與振幅用箭頭聯系起來)

  響度:聲音的強弱(大小)振幅:振動的幅度

  振幅越大,響度越大;振幅越小,響度越小

  (三)探究音調與什么因素有關:

  【猜想與假設】音調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猜想音調可能與頻率有關。

  引導學生分析,要研究音調與頻率的關系,必須使振幅一定,即用大小相同的力使物體發聲。對學生進行“控制變量法”的研究方法教育。

  【進行實驗】

  請利用手中的器材,使它們發出不同音調的聲音,并觀察發聲體的振動有什么不同?

  相互交流,看能不能總結出規律?

  學生分小組探究,教師巡視指導

  【成果展示與總結】

  學生邊展示,邊總結。

  生1:用木槌敲小木魚,聲音清脆,音調高;用同樣的力敲大木魚,聲音渾厚,音調低。

  生2:用木槌敲小音叉,聲音清脆,音調高;用同樣的力敲大音叉,聲音渾厚,音調低。

  生3:用手指撥動吉他同一根琴弦,手指靠上時,音調低;用同樣的力撥,手指靠下時,音調低。

  生4:……

  生5:……

  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用同樣的力敲大小木魚時,它們的振動頻率有何不同?

  教師以生活實例做比喻引導學生進行理論分析:

  大個子同學與小個子同學跑步時,他們蹬腿的頻率如何?能將這個現象與我們剛才的實驗類比嗎?

  學生總結出:

  大個發聲體振動頻率慢,音調低;小個發聲體振動頻率快,音調高。

  同一琴弦,振動部分越長,振動頻率慢,音調低;振動部分越短,振動頻率快,音調高。

  教師演示:將鋼筆帽和鋼筆管拆下,分別吹。讓學生比較音調的高低,并分析。

  吹氣時,鋼筆帽和鋼筆管中的空氣柱振動發聲。帽內空氣柱短,振動頻率快,聲音尖銳,音調高。管內空氣柱長,振動頻率慢,聲音低沉,音調低。

  板書:(將音調與頻率用箭頭聯系起來)

  音調:聲音的高低(尖銳或低沉,清脆或渾濁)頻率:振動的快慢

  頻率低,音調低;頻率高,音調高。

  演示:觀察聲音的波形

  將音叉發出的聲音信號輸入到示波器上,觀察不同頻率的音叉聲音的波形。再將男女同學的聲音信號輸入,比較它們的差異。

  聽一聽、議一議:

  播放錄音:蚊子和老黃牛的叫聲。

  討論:蚊子和老黃牛的叫聲相比,哪個音調高?哪個響度大?

  (四)探究聲音的特性之三──音色

  游戲:

  (1)耳朵“辨”樂器。播放錄音:梁祝1(古箏演奏) 梁祝2(二胡演奏)

  同學們辨別是何種樂器演奏的

  教師介紹:不同的樂器演奏音調和響度相同的曲子,聲音各有特色,我們稱之為音色不同。

  (2)耳朵“辨”人。

  請后面的兩名同學讀屏幕上的句子:“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請前面的同學說出朗讀者的名字。

  引導學生了解:不同人,聲音各有特色,我們也稱之為音色不同。

  板書:

  音色:聲音的特色。不同樂器,音色不同;不同人,音色不同。

  教師介紹:不同發聲體的材料、結構不同發出的聲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五)自己閱讀教材,還能學到些什么?

  讓學生自學頻率的概念、單位、超聲波、次聲波等知識,并進行展示與交流。

  想想議議:

  為什么我們聽不到蝴蝶翅膀振動發出的聲音,卻能聽到討厭的蚊子聲?

  (六)課堂練習:

  1、請解釋下面幾句話中的“聲音”各指的是聲音的哪個特征?

  (1)對不起,請您講話聲音高一點( )

  (2)李寧唱歌的聲音真好聽( )

  (3)電鋸發出的聲音很尖,很刺耳( )

  2、有經驗的養蜂人根據蜜蜂飛行時發出的聲音就可以判斷蜜蜂是采了花粉回來還是出去尋花源,是因為蜜蜂飛行時翅膀振動發出的聲音的( )不同。

  a.音調

  b.響度

  c.音色

  d.都不是

  3、用小木槌輕敲與重敲同一鑼面時,音調、響度、音色中發生變化的是______________,不發生變化的是______________。

  4、寓言故事中的兔乖乖聽見說話和敲門聲之后,根據什么沒有將門打開( )

  a.說話聲的響度

  b.說話聲的音調

  c.說話聲的音色

  d.敲門聲音的不同

  5、拿一張硬紙片,把它的一頭伸進自行車輪的輻條中間,然后轉動車輪,就會聽到紙片振動發出的聲音。當減慢車輪轉速時,你能聽到( )

  a.音調變高

  b.音調變低

  c.響度變大

  d.響度變小

  課堂練習后音樂欣賞:

  欣賞男低音john denver與男高音domingo合唱《perhaps love》,再次體會音調的高與低,在優美的音樂聲中結束學習。

  課外知識拓展:

  自學課本p41 科學世界──樂音和樂器,理解不同樂器改變音調和響度的方法。

  參考課后“動手動腦學物理”制作音調可變的哨子和水瓶琴。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2

  【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有兩條主線,一是以活動為主線,創設物理情景,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和探究體驗熟悉聲音的三種不同特征,二是以問題為主線,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啟發,深化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聲音的特征對學生而言比較陌生,為合理分化難度,在新知識的學習中,本課設計都特別突出幾個環節:豐富感性認識→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識別→深化概念理解→應用、交流與想象→矯正認識偏差→小結知識要點,以便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采用實驗、觀察、比較、探究、討論、想象、練習、歸納、演繹等多種方法,積極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著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與創新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獲得知識、應用知識的快樂,從而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材分析】

  1、通過體驗、探究等方式引導學生了解聲音的三個要素。

  2、通過聲音的速度估測增強學生對聲速的感性認識,熟悉速度的測量。

  【學情分析】

  1、學生有強烈的活動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環節的把握上不夠成熟。

  2、學生對聲音較為熟悉,而對其特征、規律缺乏認識。

  3、學生的直觀感性思維較好,而對音調、音色等的抽象思維不夠。

  【教學目標】

  1、借助生活經驗了解聲音的三個要素和聲速。

  2、借助探究活動增強體驗,培養能力、學會思維與合作。

  3、通過過程感受激發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師):創設情境,引發心理需求

  1、播放音樂(千差萬別的聲音)

  2、這些聲音有何不同?

  (生):聽音樂、描述感受

  二、活動1:探究聲音的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

  (師):創設問題,引發表現欲和求知欲

  問題設置、過程引導:(以打鼓為例)

  1、鼓聲是怎樣產生的?

  2、怎樣能顯示出鼓面的振動?

  3、要使鼓聲更響些,你會怎樣做?

  4、鼓聲的強弱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5、怎樣做能顯示出鼓面振動幅度的大小?

  (生):首戰告捷,獲得心理滿足

  思考、表述、操作、討論、對比、總結

  (師):多媒體課件放映并解說:示波器顯示聲音的強弱

  三、活動2:探究決定聲音高低的因素

  (師):創設情境,引發探究,激發學生自我發現,追求過程和方法體驗

  問題設置、過程引導:

  1、你能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嗎?

  2、用一張硬紙片撥動梳子,怎樣做可以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

  3、聲音的高低不同時,梳齒的振動情況有何不同?

  4、猜想:聲音的高低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什么關系?

  5、怎樣檢驗你的猜想?

  (生):感受過程,抽象思維,體驗知識發生

  思考、表述、操作、討論、對比、總結

  (師):多媒體課件放映:齒輪敲打塑料片、示波器顯示聲音的高低、弦樂器的音調

  (生):閱讀課本(信息快遞),認知概念。

  四、活動3:辨別聲音

  (師)(生):(樂器演奏表演、少數學生發音,其余學生閉目靜聽、識別)

  1、辨別不同樂器的聲音

  2、辨別不同人的聲音

  (生):閱讀課本:(1)體驗聲音的另一特征──音色

  (2)感受不同樂器發聲的波形圖。

  (3)生活、物理、社會

  五、階段小結

  (師):引導歸納

  (生):自主回顧,感受成功

  1、聲音的強弱叫做響度,聲源振動的幅度稱為振幅。

  2、聲音的響度與聲源振動的幅度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3、聲音的高低叫做音調,聲源每秒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單位是赫茲。

  4、聲音音調的高低決定于聲源振動的頻率,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5、聲音的三要素:響度、音調、音色。

  六、想一想,議一議

  (師):問題設置

  (生):練習、交流、矯正

  1、聲音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

  2、“震耳欲聾”是指_______很大,“聲音刺耳”是指_______很高。

  3、男低音獨唱時由女高音輕聲伴唱,他們的聲音有哪些要素不同?有什么不同?

  4、聽起來感覺不同的兩個聲音,可能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七、活動4:估測聲音傳播的快慢

  (師):問題設置:

  1、光的傳播有多快?

  2、聲音的傳播比光更快還是更慢?你有什么事實依據?

  3、要測出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需要用哪個公式?要測出哪些物理量?

  4、給你一把發令槍和一個秒表,怎樣測出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nb

  sp; (生):思考、表述、討論、閱讀

  (師):問題設置、引導想象

  1、假如你是一名鐵道檢修工人,如何判斷火車離你的遠近程度?

  2、假如你駕駛著一架超音速飛機,且能聽到外面聲音,這時你會感覺到什么異樣的情景?

  3、如果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變為0、1米/秒,我們的世界會有什么變化?

  (生):自由想象,合理陳述,獲得深層心理慰藉

  想象、思考、討論、表述、

  八、課堂回顧

  (生):整理歸納、形成結構、自主表述

  (師):播放結束曲

  九、布置作業:課本P36:1、2、5、6

  教后反思:在寬松而又熱烈的氣氛中,我的`《聲音的特征》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優美的旋律、動感的視頻、多樣的活動、豐富的聯想,給在座的師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聲音的特征》一節中,教材力圖通過實驗,讓學生在體驗與探究中了解聲音的三個要素;通過聲音的速度估測增強學生對聲速的感性認識,熟悉聲速的測量方法。

  為了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我事先進行了較為充分的準備,通過實踐教學的體驗,感覺效果不錯。成功之處大約有如下幾點:

  第一,以聽聲為主線,通過莫扎特交響樂播放、擊鼓、樂器演奏、辯音、結束曲播放等環節,讓學生在豐富的聽覺體驗中反復感受,逐步從無意轉向有意,在潛移默化中體驗聲音的三個特征。

  第二,以生活為背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探究、討論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維,培養合作能力和理論聯系實踐、物理結合生活的意識。

  第三,以媒體為依托,通過精心備課,理順各知識點的銜接關系,做到過渡自然、流暢,方法科學、有效,語言簡潔精練。從始至終,教師都是學生的學習合作者、點撥者、促進者。

  第四,以問題為平臺,通過解疑過程導引學生的思維,循序漸進、注重發散,層層推進;在問題的設置上堅持面向全體,“橫看成嶺側成峰”,使每個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但是,在具體教學中,也發現一些問題:

  1、學生的表達能力不夠強,一方面是由于對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夠準確、熟練,更重要的還在于平時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對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視和訓練。

  2、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觀察和思考不夠,缺乏對物理現象觀察的針對性和敏銳性,這也說明學生物理聯系生活的意識比較淡薄,這一狀況的改變同樣需要平時的日積月累。

  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雖然已領會了一些理念,摸索了一些做法,但要真正落實課堂教學的多元目標,實現高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從實際中了解聲音的特性:音調、響度和音色。

  2、通過實驗,知道聲音的音調跟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的音色不同。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做“音調與頻率有關的實驗”和“響度與振幅有關的實驗”,進一步了解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師引導組織和學生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學習聲樂基礎知識的樂趣。

  2、通過學習聲音的三要素,提高學生對樂音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音調、響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響因素。

  教學難點

  1、正確區分音調和響度。

  2、探究決定音調、響度的因素。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的情境,引入新課

  1、引入(1)

  (1) “賽馬”欣賞2分鐘視頻展示:讓學生認真欣賞,談談感受。

  (2) 教師指出:像剛才的音樂一樣,讓我們感到悅耳、動聽的聲音叫做樂音。

  (3) 教師提問:那么我們通過哪些方面來描述樂音呢?

  2、引入(2)

  介紹:俄羅斯最著名的男高音Vitas的魔鬼高音,征服了全世界的音樂愛好者,他為什么會有如此魅力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聲音的奧秘,進入我們今天的.學習內容。

  引入新課:聲音的特性(板書)

  二、師生共同活動,進行新課

  1、聲音的音調

  (1) 教師演示:

  ①用電子琴彈奏高低不同的音符,讓學生感受有什么不同;

  ②用音頻播放男低音獨唱曲、女高音獨唱曲,讓學生感受不同。(展示課件:聲音的音調)

  (2) 得出:聲音的高低不同,高音尖細、高亢;低音沉悶。

  物理中把聲音的高低叫做音調。(板書)

  (3) 探究影響音調高低的因素

  ①分組實驗:把鋼尺緊壓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邊,改變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撥動鋼尺,注意觀察鋼尺振動發聲時振動得快慢及聲音的特點。

  ②分組實驗:用硬紙片快慢不同的撥動梳子,聽它振動發出的聲音。

  ③讓學生討論、分析得出:音調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

  (4) 教師幫助學生建立頻率的概念

  ①我們把物體一秒鐘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單位:赫茲 Hz( 板書)。

  ②音調與頻率的關系: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板書)。flash課件展示:音調與振動的快慢、

  (5) 學生看書,了解人和一些動物的聽力和發聲范圍圖。

  (6) 教師提問:人的聽覺范圍是多少?那么低于20 Hz和高于20000 Hz的聲波我們能聽見嗎?學生回答,找出次聲波和超聲波的概念。

  次聲波:發聲頻率低于20 Hz的聲音。

  超聲波:發聲頻率高于20000 Hz的聲音。(板書)

  學生了解:生活中的超聲波和次聲波。

  2、聲音的響度

  (1) 教師演示:用不同的力擊鼓,學生感受聲音的不同;改變錄音機的音量控制開關,讓學生聲音大小或強弱的不同。

  物理中把聲音的強弱叫做聲音的響度。

  (2) 探究影響響度的因素

  ①教師演示:用細線把乒乓球吊起來,使乒乓球靜止在豎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個叉股接觸、輕敲音叉,觀察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重敲音叉,使音叉發出響度更大的聲音,觀察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

  ②學生思考、討論:比較音叉發出不同響度的聲音時,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有什么不同。通過上面的探究活動,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③響度跟發聲體振動的幅度有關,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大,產生聲音的響度越大。

  ③教師提問:響度還與其它因素有關嗎?(學生思考、猜測。)

  ④師生小游戲:教師小聲說一段話,后排學生不知所云,而前排學生能準確說出。

  ⑤學生得出:響度還與距聲源的距離有關。(讓學生再舉些例子加以說明)

  ⑥師生歸納總結:影響聲音的響度的因素是振幅和距聲源的距離。(板書)

  3、探究什么是音色

  (1) “猜樂器”:播放用不同樂器演奏的歌曲,讓學生指出不同的樂器。

  (2) 學生小游戲:讓后排的幾個學生說同樣的話,前排學生不回頭指出說話學生的姓名。

  (3) 教師提問:你憑什么區分不同的樂器和不同的同學?得出: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具有不同的品質、特色叫音色。

  課后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的學習內容:

  知識:

  1、樂音的三個特征:音調、響度和音色。

  2、音調是由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3、響度是由發聲體的振幅決定的。

  4、不同的發聲體具有不同的音色。

  能力和技能:

  了解示波器在展現樂音特征中的特殊優勢。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4

  一、設計思想

  聲音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很熟悉的自然現象,如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出高層次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呢?這需要精心設計課程內容,講究藝術性的學習和體驗,為此我選擇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教學方法來講這一節課。本節課的內容較多,不僅有聲音的特性,音調、響度和音色,還有頻率、超聲波、次聲波等概念,并且在探究能力上對學生的要求有了較大的提高,因此我采用多媒體演示和學生探究實驗相結合的方法,不僅讓學生能欣賞帶有聲音的動畫,還親自動手用器材實驗,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我利用多媒體采用分工協作探究,每組獨立進行探究,而對于實驗記錄的數據和現象運用多媒體展示給每一位學生,最后學生通過分析,歸納出正確的結論,完全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淡化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本位”的精神,同時還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聲音的特性:音調、響度、和音色;

  2.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音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

  3.不同發聲體發出樂音的音色不同。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做“音調與頻率有關的實驗”和“響度與振幅有關的實驗”,進一步了解和學習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體會現實世界物體的發聲是豐富多彩的,更加熱愛世界,熱愛科學;

  2.通過參與實驗活動,培養學生積極參與主動與科學探究實踐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協作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音調、響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關因素。

  難點:音調與響度的區別。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鋼尺、鐵架臺、細繩、乒乓球、音叉,橡皮筋、木梳子。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媒體應用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創設情景師生共同欣賞一段音樂和一段噪聲,請學生談談對這兩段音樂的感覺,提出問題:為什么同是聲音給人的感覺會有這么大的差異呢?播放音頻學生仔細聽兩段音樂,討論并說出對這兩段音樂的不同感覺。創造課堂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

  引入新課利用多媒體播放兩組音樂:

  1、響度不同的同一首歌;

  2、音調不同的同一首歌;啟發學生找出他們的不同,分別引入響度、音調的概念。提出問題:為什么有響度、音調的不同?是什么因素影響聲音的響度和音調的不同。播放音頻學生欣賞并找出這兩組音樂的不同之處;學生舉例日常生活中響度不同的聲音和音調不同的聲音。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探究實驗

  音調和響度教師播放準備好的2個動畫,一個是探究音調與頻率的關系,一個是探究響度與振幅的關系,讓學生利用課前準備好的實驗器材分組進行探究影響聲音的音調、響度的因素。教師巡視并了解學生的探究活動,適時給以點撥、指導。指導學生進行交流,并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幫助學生得出結論。播放動畫學生觀看動畫,分組進行討論,應用教師提示的探究方法進行探究,自己動手進行探究實驗,學生可以跟老師和其他同學交流。探究完畢,學生進行交流,互相解決問題,并將不能解決的共同性問題提出來,共同討論最后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和歸納能力;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和交往能力。

  物體振動快慢不同,產生的音調也不同,從而引入頻率的概念,再由人耳聽到的聲音范圍,引出超聲波和次聲波的概念。課件顯示聲音的波形學生思考:為什么我們聽不到蝴蝶翅膀振動發出的聲音,卻能聽到討厭的蚊子聲音?培養學生運用知識思考分析問題能力

  音色音調和響度都相同的聲音我們還能區分嗎?師生共同聽兩段音樂并說出如何區分的,從而引出音色。多媒體播放音樂。(小游戲)前排指定一位同學不許回頭,后面的同學指到誰,誰說一句話。讓前排指定同學判斷是誰的聲音。

  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總結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同學們進行交流,老師恰當總結。梳理本節課知識內容,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與老師同學交流,最后總結出本節課的知識點。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知識反饋讓學生做課件上自我評價的隨堂測試,檢查這節課的收獲。教師巡回指導。課件展示做自我評價中的隨堂測試,自己檢查這節課的收獲。通過聯系鞏固

  作業

  1.《自主學案》P23 1—6。

  2.預習2.3《聲的利用》。有能力的同學還可以做梯度訓練。鞏固提高

  板書

  1.音調:聲音的高低。決定于發聲體振動的頻率。

  2.響度:聲音的大小,決定于發聲體的振幅。

  3.音色:聲音的品質,決定于發聲體的材料、內部結構。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聲音的三要素:音調、響度和音色。音調的理解學生覺得比較困難,可以通過鋼尺或大小音叉,刻度尺等等的振動來感知、認識。在頻率的學習方面要通過學生的實驗來認識。響度比較容易,在研究響度與振幅的關系時要注意控制變量法的應用。音色的教學是個難點,認識音色可以從發聲體的材料、結構等導致振動方式的不同等方面來分析、講解。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音調的概念,明確音調的大小取決于物體的振動頻率,并了解超聲波和次聲波在生活中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鋼尺振動實驗,發現音調與物體振動頻率有關,進一步了解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體現“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的學習意義,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敢于質疑、敢于創新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音調的概念及音調的決定因素——頻率

  【難點】

  探究音調的影響因素的過程。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在課堂上開展一個小型音樂會,播放出不同的音樂,教師對樂音下一個定義,并提出問題:

  同樣是樂音它們有什么區別?

  學生交流討論后得出:聲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不同樂器發聲不同。

  教師明確學生的討論結果后繼續提出問題:

  聲音的高低指的是什么,為什么聲音會有高低之分?

  學生在疑惑中帶著問題進入今天的課程——《聲音的特性》(板書)

  環節二:新課講授

  (活動一)探究音調與頻率的'關系

  教師演示鋼尺實驗。教師把鋼尺緊壓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邊,撥動鋼尺,聽鋼尺振動發出的聲音。然后改變伸出桌邊的鋼尺長度,控制每次振動的幅度,學生觀察鋼尺的振動情況和聲音的不同。

  學生會發現:如果將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較長一些,撥動鋼尺時鋼尺振動得較慢,聲音較低沉;當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較短時,撥動鋼尺時鋼尺振動得較快,聲音尖而細。

  教師講解:音調是聲音的特性之一,發聲體振動越快,音調越高,振動越慢,音調越低。物理上用頻率表示物體的振動快慢。

  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并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1)在國際單位制中,頻率的單位是什么?

  (2)物體振動的快慢、頻率跟音調的關系是什么?

  教師總結:頻率是用來描述物體振動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學中把物體在每秒內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在國際單位制中,頻率的單位是赫茲(Hertz),簡稱赫,符號為Hz。

  (活動二)超聲波與次聲波

  教師播放蝴蝶和蜜蜂在花叢中飛行時的視頻,提出問題,為什么同樣是翅膀的振動,但能聽到蜜蜂“嗡嗡”的聲音,卻不能聽到蝴蝶飛行的聲音。

  學生討論:蜜蜂翅膀振動較快,頻率高,蝴蝶翅膀振動較慢,頻率低,所以人能聽到的聲音頻率有一定的范圍。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得出:人耳的聽聲范圍是在20Hz~20000Hz之間,高于20000Hz的聲音稱為超聲波,低于20Hz的稱為次聲波。

  之后教師通過PPT介紹超聲波和次聲波在生活中的應用。

  環節三:鞏固提高

  通過問題的形式,加深對音調的理解。

  問題:某昆蟲靠振翅發生,如果昆蟲在2s內振動了700次,那昆蟲的振動頻率是多少?人能否聽到這種聲音?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提問,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對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進行總結。

  作業:復習本節課的知識,聲音除了音調外還有什么特性,并根據這些特性制作一個樂器,嘗試解釋原理。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6

  聲現象貼近生活,學生對此并不陌生,且較有興趣,但對響度、音調、音色三個概念缺乏理性的認識。響度這個概念,學生容易理解,但由于學生對音調概念較模糊,所以往往不能正確區分聲音的“大小”和“高低”區別。所以在《聲音的特征》這節課中,讓學生正確區分聲音的“大小”和“高低”顯得尤為重要。針對以上問題,我設計了《聲音的特性》,講完這節課后,我仔細回顧了教學的全過程,結合同科老師的點評,有了如下的認識和體會。

  一、設計思想

  本節課應以實驗探究活動為主,探究活動緊繞“響度和音調分別由什么因素決定”展開。活動前,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我對學生的實驗方案進行點評,進一步明確實驗目的,強調實驗需要觀察的現象。活動中,學生分小組利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如瓶子、尺子,梳子等進行實驗。然后,讓小組派學生代表對所設計的實驗進行演示。最后,引導學生對“響度由什么因素決定”和“音調由什么因素決定”這兩個活動進行大量對比,從對比中明確響度、音調的概念及聲音的“大小”和“高低”的區別,共同得出“振幅決定響度,頻率決定音調”的結論。整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問題情境——定向探究——實驗觀察——討論交流——實踐應用”這個完整的探究過程,自主建立響度、音調概念。

  二、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討論等方式由表及里,共同得出“振幅決定響度,頻率決定音調”的結論。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和實驗探究的能力。

  但在具體教學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1.學生對于日常生活的關注不夠多,物理聯系生活的能力較弱。

  2.在活動進行過程中,存在“一人做其他人看”的情況。部分同學并沒有參與到活動中來,只是看其他同學做。

  3.讓小組派學生代表對所設計的實驗進行演示,只有一個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不利于學生協作能力的培養。

  4.當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作為老師,有時候表現的還是不夠沉著。

  三、改進措施

  在以后的活動中,要明確組內分工,使分工更細致,強調各角色間的相互配合,使每一個人都能參與探究的全過程。在演示實驗的時候,應以實驗小組為單位對所設計的實驗進行演示,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在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應給其足夠多獨立思考的時間,并且適時的進行引導,體現教師的主導及學生的主體地位。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7

  教學目的、任務要求:

  1、理解人聲音的特性。

  2、體驗聲音的特性一——音調、響度、音品。

  3、了解聲音的特性在生產與生活中的應用。

  學習方法:實驗、探究、討論、歸納、練習

  學習過程:

  (課前已讓同學們準備好教學案、課本和器材)

  一、引入:

  用不同樂器演奏同一樂曲“愛的奉獻”問學生能否分辨出來,反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我們學習了這節課后就明白了,(激起學生氣氛“大聲回答想不想知道”)

  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聲音的特性這節課(板書課題:三、聲音的特性)

  大家知道春晚的小沈陽唱山丹丹花開紅艷艷時由于調過高拔不上去,歐了,還有俗話講得好“要想唱歌得先對調”這里的“調”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聲音特性之一--------音調

  (板書:一、音調)

  1、 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

  這里指的高低不是我們生活中聲音的大和小,是從音樂學中講的音階的高低,比如1 2 3 4 5 6 7 i(用唱或是演奏讓學生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聽到的聲音有的渾厚低沉,有的清晰尖細。前者音調低,后者音調高(用畫眉哨演示讓學生感受聲音的高低變化)

  通常男女生相比男生音調低而女生的音調高,那么音調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關呢?

  我們來探究一下:

  大家手中有橡皮筋把它拉不同長度撥一下聽聽聲音的音調高低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導到橡皮筋振動的快慢上去)

  再拿鋼鋸條做實驗:撥動伸出桌面不同長度的鋸條撥聽聽聲音的音調高低你又發現了什么?

  (學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導到鋸條振動的快慢上去)

  學生填寫教學案學習研討的2、3小題并歸納

  教師總結:

  2、 物體振動得越快, ,聲音的音調越高,物體振動的越慢, ,音調就越低。

  物理學中為了表達物體振動的快慢引入了一個重要的物理量-------頻率,

  3、 頻率決定聲音的音調(介紹頻率的概念)

  赫茲 Hz

  大家知道我們人類交流也好歌唱也好,發聲是有一定頻率范圍的(比如調高了唱不上去,過低了說不出來),實質上我們的聽覺也有一定的頻率范圍,大家快速閱讀課本20頁,你發現了哪些重要知識點,小組交流分享并填寫教學案學習研討的4小題。

  全班交流教師總結評價超聲波、可聞波、次聲波等知識點。并用示波器演示不同頻率音叉(聲音)在示波器上的差異

  接下來我們要學習聲音的第二個特性,好不好?

  學生回答

  教師要求大聲點

  再大點聲回答

  問這三次回答有什么不同?---------------大家回答得非常好,三次聲音的大小或強弱不同,這正是我們學習的聲音的又一特性-------響度

  板書并定義(二、響度)

  1、 響度是指聲音的強弱(大小)。(有些詞語“震耳欲聾”、“竊竊私語”)

  那么響度又和什么因素有關呢?我們探究一下:

  幾次敲響音叉且使這幾次響度不同,觀察叉股彈開乒乓球或鑰匙幅度的不同,引導學生分析響度跟什么因素有關。

  2、 物體的振幅越大,聲音的響度也越大

  并用示波器演示不同響度的聲音在示波器上的差異

  完成教學案(二)響度與振幅的關系填空部分并思考響度還和什么因素有關?

  響度還跟距發聲體的遠近有關

  兩個小游戲:

  大家都閉上眼我拍到誰誰就說“你知道我是誰嗎?”

  大家僅憑聽說出他的名字

  大家都閉上眼睛猜我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

  教師演奏學生來猜

  同學們之所以能分辨出來是因為它們的音色不一樣,這正是我們要學習的聲音的第三特性--------音色

  板書:

  三、音色

  可以區別不同的人或樂器

  小結一下

  大家完成第四部分:基礎訓練(比比誰最快)

  填空一人回答 另一人回答選擇

  作業

  仔細閱讀P23科學世界:打擊樂器、管樂器、弦樂器

  如果有時間做中考鏈接可在課上完成(比比誰最棒)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06-05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06-12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05-26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04-03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07-07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05-26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9篇06-16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精選10篇)07-15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通用9篇)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