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那么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積累送別詩。
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3、抓住“冰心”“玉壺”感悟詩人高尚品格。
教學重點:
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教學難點:
抓住“冰心”“玉壺”感悟詩人高尚品格。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
1、對詩游戲。(送別詩)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2、導入課題
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步入古詩的殿堂,跟隨著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來欣賞他寫的一首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
3、理解詩題。
4、背景介紹。
二、整體誦讀,品評朗讀。
1、初讀古詩
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詩,注意讀正確,讀流利。
(1)指讀正音。
(2)指導讀出節奏美;指讀、男女生共讀。
師:我們知道,古詩具有抑揚頓挫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大家試著能不能讀出節奏來。指名讀一讀《芙蓉樓送辛漸》,其他同學注意聽,他在讀時是怎么停頓的,有沒有讀出節奏與韻律。
2、師范讀,讀出韻腳音調。
3、生試讀,指讀。
4、齊讀古詩。
三、感悟詩歌內容。
1、自讀自悟。學生結合注釋仔細地讀一讀,和同桌交流哪些字眼讓你看到了送別時的情景。
2、同桌交流。
3、課堂交流。
(1)“寒雨”看出送別時的天氣下著雨。
(2)“夜”“平明”可以看出送別的時間。
(3)“楚山孤”可以看出詩人送別好友時的孤寂心情。
四、走進詩人感悟品格。
1、教學三、四兩句,感受詩人高潔的情懷。
(1)師:芙蓉樓一別之后,辛漸即將回到洛陽,見到家鄉的親友,猜想一下,王昌齡的家鄉可能會有哪些親友?(年邁的雙親、結發妻子、兄弟姐妹、友人)這些親友見到辛漸后可能會問些什么?(他為什么不回來?是否吃飽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屢遭貶謫?)
師:這些王昌齡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讓辛漸告訴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壺。”這究竟是為什么?
(2)播放動畫
通過了解了詩人的經歷,請再讀讀這一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是從哪些字詞體會到的?(板書冰心、玉壺)“冰心”是什么意思?詩人想用它說明什么?“玉壺”是什么樣子的呢?(里里外外晶瑩剔透,潔白無瑕)由此可見,詩人以冰心玉壺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師: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潔的`心啊!(板書:高潔)
(3)補充“玉壺”典故詩句。
3、歸納主題。
師:《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通過一孤一寒,烘托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壺”表明了詩人高潔的操守。同時“一片冰心在玉壺”也成為了全詩的主旨所在,成為了流傳千古的佳句。
4、熟讀成誦。
師:當我們理解了詩人與朋友離別的傷感,理解了詩人那冰清玉潔的高尚情操之后,讓我們再一次跟隨著這悠揚的樂曲吟誦這首詩,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播放古詩新唱)
五、拓展延伸,對比閱讀。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六、作業布置。
1、默寫古詩。
2、搜集送別詩。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書讀背誦古詩。
2、了解詩句的大體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熟讀背誦古詩,了解古詩的大體內容。
一、激趣導入。
1、我們在過去三年里,同學們在
老師的帶領下積累了不少古詩詞,在不斷的積累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每一首詩都蘊涵著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大家還記得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請同學背誦,說說這首詩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們再學習一個唐代詩人王昌齡寫的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體會一下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板書課題,請同學朗讀。
二、創設情境,了解古詩。
1、簡介作者及書寫古詩的時代背景。
2、教師范讀古詩。
3、自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4、同位互讀,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5、用卡片檢查生字認讀:
吳孤洛壺
6、檢查指導朗讀讀古詩,邊讀邊想:詩句中哪一句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
三.指導自學
過渡:這些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讓我們一起來深入的了解詩句。
1.請同學們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
板書:讀(劃停頓,熟讀)
解字詞(借助注釋、查工具書)解詩句(串詞串句)
解全詩(串句連詩)
朗讀(體會感情,有語氣朗讀)
2.小組學習。
3.學習匯報。(按學法匯報)
“寒雨連江夜入吳,”一場冷雨連著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間悄悄地來到吳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送別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樣孤寂。
“洛陽親友如相問,”到了洛陽,如果有親友問起我的景況,就請轉告他們。
“一片冰心在玉壺。”就說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玉壺里的冰一樣晶瑩透亮,沒有受到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學習,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過渡:為了更深入地了解詩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感情,我們還需要了解詩的作者及背景,這是我們這節課增加的學法之一。
1.介紹作者王昌齡及背景。
2.了解作者、背景,與詩歌相結合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詩句,你能回答下面的問題嗎?
(1)這首詩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背一二句寫友情的句子)
(2)體會詩人表達他和辛漸之間的深厚感情的。
3.深入體會感情,指導朗讀。
你能把作者與友人深深的離別之情讀出來嗎?(自由讀、指名讀、師生合作讀)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學習《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不僅理解了詩句,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課后我們可以多積累一些古詩詞。
[注釋]
1.芙容樓: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辛漸: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連江:潤州在長江邊。這句是說,夜里長江上下了寒雨。吳:春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楚山。
4.洛陽:今河南洛陽,是辛漸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純潔。玉壺:冰在玉壺之中,進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賞析]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點出了送別的時間和地理環境。雨后的清晨,天氣初晴,青山滴翠,孤山兀立。一個“孤”字,也形象地傳達了詩人此時的心境。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二句,寫的是詩人對辛漸的叮嚀和托付之語。意思是說:你到達洛陽后,假如有親戚朋友詢問我遭貶后的近況,你可以告訴他們,就說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冰那樣晶瑩,像玉那樣透亮。詩中用一個巧妙的互相映襯的比喻,來形容一種純潔完美的品格。這兩句詩并不僅僅是詩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詩人以凜然的姿態對小人誹謗所進行的駁擊,表現出詩人不肯屈從于惡勢力的頑強斗爭精神。
作者簡介:王昌齡(約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市)人。唐代詩人。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3
一、教學目標
理解《芙蓉樓送辛漸》的詩意,掌握詩中的生字詞。
通過情境再現和角色扮演,體驗詩中的送別場景和詩人的情感。
培養學生的情感共鳴能力,學會珍惜友情,理解離別的意義。
二、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通過講述離別的故事或播放相關的視頻片段,引導學生進入離別的情感氛圍。
提問:你們有過與親朋好友分別的經歷嗎?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詩意解析
逐句講解詩意,重點解釋生字詞和難懂的詩句。
引導學生想象詩中的`場景,如芙蓉樓、寒雨、孤燈等,感受詩人的情感變化。
情感體驗
分組進行角色扮演,一組扮演詩人,一組扮演友人辛漸,模擬送別場景。
要求學生在角色扮演中盡量表達出自己的情感,體會詩人的心境。
情感共鳴
分享角色扮演的感受,引導學生思考:離別是否意味著結束?友情在離別后會有怎樣的變化?
鼓勵學生分享自己與好友分別的經歷和感受,增進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三、總結提升
總結詩中表達的離別情感和友情的珍貴,強調珍惜當下,把握與親朋好友相處的時光。
布置作業:讓學生寫一篇關于離別的短文或詩歌,表達自己對友情的理解和感悟。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4
一、教學目標
深入解讀《芙蓉樓送辛漸》的詩意和藝術特色。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表達能力,通過創意寫作或繪畫等形式展現對詩的理解。
引導學生理解離別中的美好與期待,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過程
詩意深度解讀
引導學生分析詩中的意象、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理解詩人的.創作意圖。
討論詩中的情感變化和思想內涵,探討離別對于詩人和友人的意義。
創新思維激發
提出問題:如果你是詩人王昌齡,你會在送別時給辛漸留下怎樣的囑托或期許?
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創作屬于自己的送別詩句或短文。
創意表達實踐
分組進行創意表達活動,可以是繪畫、朗誦、表演等形式。
要求學生將自己對詩的理解和創新思維融入到表達中,展現獨特的藝術魅力。
三、分享與交流
各組展示自己的創意表達作品,并分享創作過程和心得體會。
引導學生相互評價和學習,共同進步。
四、總結提升
總結學生在創意表達中的亮點和不足,提出改進建議。
強調離別中的美好與期待,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離別和重逢。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準確流暢地誦讀《芙蓉樓送辛漸》,理解詩歌內容,掌握詩歌的意象和表現手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體會詩人送別友人的深情厚意,培養學生對友誼的珍視和感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送別主題的古典音樂,營造情感氛圍。
講述送別詩的背景和意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詩歌
教師范讀《芙蓉樓送辛漸》,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韻律。
學生自由朗讀,注意體會詩歌的`情感和意境。
三、深入理解
分組討論詩歌中的意象和表現手法,如“寒雨連江夜入吳”中的“寒雨”和“夜”如何營造送別氛圍。
小組代表分享討論成果,教師點評并補充。
四、情感共鳴
引導學生想象自己送別友人的場景,分享內心的感受。
討論友誼的珍貴和重要性,鼓勵學生珍惜身邊的友誼。
五、拓展延伸
推薦其他送別主題的詩歌,供學生課后閱讀欣賞。
布置寫作任務:以《芙蓉樓送辛漸》為靈感,寫一篇關于友誼或送別的短文。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感悟詩人的心境。
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教學過程:
一、情感鋪墊
與學生分享自己的送別經歷,引導學生進入情感狀態。
提問學生對送別的看法和感受,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
二、詩歌欣賞
展示《芙蓉樓送辛漸》的書法作品,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味。
教師逐句解讀詩歌,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深層含義。
三、情感交流
小組討論:如果你是詩人,你會如何表達送別之情?
分享交流:每組選一名代表分享討論成果,其他同學補充和評價。
四、創作實踐
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創作一幅與《芙蓉樓送辛漸》相關的畫作或書法作品。
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釋創作思路和靈感來源。
五、總結提升
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強調詩歌的情感價值和審美意義。
鼓勵學生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欣賞能力。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7
一、教學目標
理解《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的意境和情感,體會詩人的送別之情。
學會分析詩歌的意象和修辭手法,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通過想象詩中描繪的場景,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
二、教學內容
導入新課:通過講述送別詩的歷史背景和特點,引出《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
朗讀詩歌:指導學生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
詩歌解讀:引導學生逐句解讀詩歌,分析詩中的意象和修辭手法,理解詩人的情感表達。
情感體驗: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深入體驗詩人的送別之情。
三、教學過程
導入環節:教師簡要介紹送別詩的歷史背景和特點,引出《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朗讀環節:教師范讀詩歌,指導學生注意詩歌的韻律和節奏。然后讓學生自由朗讀,并嘗試有感情地表達詩歌的內容。
解讀環節:教師引導學生逐句解讀詩歌,分析詩中的意象和修辭手法。例如,“寒雨連江夜入吳”一句中,“寒雨”和“夜”的`意象營造了凄涼的氛圍,“連江”則表現了雨勢之大,為送別之情增添了濃重的色彩。
情感體驗環節: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自己對詩中情感的理解。然后,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嘗試扮演詩人和友人,體驗送別時的情感變化。
四、教學總結
本節課通過朗讀、解讀和情感體驗等多個環節,讓學生深入理解了《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的意境和情感。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和想象力,為今后的詩歌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8
一、教學目標
深入剖析《芙蓉樓送辛漸》一詩的深層含義,理解詩人通過詩歌表達出的情感與志向。
引導學生掌握賞析古典詩歌的方法,包括意象分析、情感把握、藝術手法鑒賞等。
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嘗試將所學應用到自己的寫作中,提升寫作水平。
二、教學內容
詩歌背景介紹:講解詩人王昌齡的生平及創作背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內涵。
詩歌內容講解:逐句分析詩歌內容,探討詩中的意象、情感及藝術手法。
詩歌鑒賞與討論: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鑒賞,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通過講述詩人王昌齡的生平事跡和創作背景,激發學生對詩歌的興趣。
詩歌朗讀與感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初步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內容講解與探討:教師逐句講解詩歌內容,引導學生分析詩中的意象、情感和藝術手法。例如,通過解析“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一句,讓學生理解詩人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和對親友的深情囑托。
鑒賞與討論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深入的鑒賞和討論,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班級分享,讓學生互相啟發、共同進步。
四、作業布置與拓展延伸
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寫一篇關于《芙蓉樓送辛漸》的讀后感或賞析文章,鞏固所學內容。
拓展延伸:鼓勵學生搜集其他送別詩進行閱讀和鑒賞,比較不同詩人在表達送別情感時的異同點,拓寬學生的視野和思路。
五、教學總結
本節課通過背景介紹、內容講解、鑒賞討論等多個環節,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了《芙蓉樓送辛漸》一詩的深層含義和藝術魅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和創作欲望,為他們在今后的詩歌學習和寫作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9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生能夠準確、流利地朗讀《芙蓉樓送辛漸》,理解詩歌的基本含義,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內涵和表現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古典詩歌的興趣,感受詩人送別友人的深情厚意,以及詩人對人生、友情的獨特感悟。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的基本含義,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教學難點: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內涵和表現手法,體會詩人的情感世界。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括《芙蓉樓送辛漸》的詩歌原文、背景介紹、詩人簡介等相關內容。
黑板或白板:用于書寫關鍵知識點和詩歌賞析內容。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關于送別友人的背景音樂,營造情感氛圍。
提問學生:“你們有過送別友人的.經歷嗎?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經歷,激發情感共鳴。
(二)學習新課
展示詩歌原文,指導學生朗讀,注意停頓、重音和語調。
介紹詩歌背景及詩人簡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
分組討論:每組探討詩歌中的一句或一段,理解其含義,感受其情感。
小組匯報:每組選派一名代表匯報討論成果,其他組進行評價和補充。
教師總結:對學生的討論成果進行點評,補充遺漏的知識點,強調詩歌的韻律美和情感內涵。
(三)拓展延伸
引導學生思考:“《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你是如何體會到的?”
鼓勵學生嘗試用現代語言表達詩歌的內容,進一步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四)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強調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
布置課后作業:背誦《芙蓉樓送辛漸》,并嘗試寫一篇關于送別友人的短文。
五、板書設計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背景音樂
分享經歷
二、學習新課
朗讀詩歌
背景介紹
分組討論
小組匯報
教師總結
三、拓展延伸
思考情感
現代語言表達
四、課堂小結
總結內容
布置作業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10
一、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芙蓉樓送辛漸》的詩意,體會詩中的情感表達。
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能夠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
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嘗試進行詩歌創作。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體會情感,分析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深入剖析詩歌的情感內涵和藝術表現手法。
三、教學準備
詩歌原文及相關背景資料。
多媒體課件,包含詩歌朗誦音頻、圖片等輔助材料。
四、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播放《芙蓉樓送辛漸》的朗誦音頻,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
提問學生:“聽完朗誦,你們對這首詩有什么初步的感受?”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聽后感。
(二)初步感知
展示詩歌原文,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
提問學生:“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引導學生概括詩歌大意。
(三)深入剖析
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寒雨”“連江”“楚山”等,探討它們對表達詩人情感的作用。
討論詩歌中的抒情方式,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理解詩人如何通過這些方式表達深情厚意。
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
(四)拓展延伸
鼓勵學生進行詩歌創作,嘗試以送別為主題寫一首詩。
分享學生的詩歌作品,進行點評和指導。
(五)課堂總結
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強調對詩歌的理解和鑒賞能力。
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關注詩歌,培養自己的文學素養。
五、作業布置
背誦《芙蓉樓送辛漸》,并默寫一遍。
撰寫一篇關于《芙蓉樓送辛漸》的讀后感,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04-13
芙蓉樓送辛漸的教學反思11-21
《芙蓉樓送辛漸》的教學反思10-24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反思03-23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反思04-21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反思04-21
送芙蓉樓辛漸教學反思11-15
2023年《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03-21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12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