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教學設計范文(通用10篇)
作為一名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摩擦力》教學設計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摩擦力》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以及它的應用。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實驗操作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歸納概括能力等。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情感,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并積極地去探索未知世界。
教學重點:
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
怎樣增大或減小摩擦力。
教學方法:
實驗法、觀察法、討論法等。
教學手段:
泥鰍、抓魚手套、大米、筷子、玻璃瓶、實物投影儀、橡膠桶以及各種實驗材料(如:毛巾或橡膠板、玻璃片、帶鉤的小木塊、砝碼、橡皮筋等)。
教學內容:
1、抓泥鰍比賽。
2、學生實驗探究摩擦手。
3、認識抓魚手套的秘密。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活動一:抓泥鰍比賽)
活動目標:以抓泥鰍比賽為活動背景,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問題意識和探究興趣。
1、組織學生進行抓泥鰍比賽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對自然事物倍感新鮮、好奇的心理特點,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究問題的情境之中,激起探究興趣,形成探究動機。)
2、交流。讓“獲勝者”說說自己成功的秘訣,讓“失敗者”說說自己在比賽過程中遇到的困境。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交流自己在抓泥鰍比賽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他們所采用對應辦法:為什么他的辦法能行,而我的辦法卻不行?引出摩擦的概念,同時使學生產生好奇的心理,對研究的問題將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更快的進入下面的探究實驗中去。)
3、小結,揭示課題(板書:摩擦力)。
二、合作探究(活動二:學生實驗)
活動目標: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摩擦力,培養學生做對比實驗的.能力和歸納概括的能力,認識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出書本83頁的拖人游戲。
1、哪一種方式拖人感覺輕松些,為什么?
2、提出假設: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拖人游戲圖片,引發學生思考:摩擦力跟什么因素有關,并大膽提出假設,從而激起學生進一步用實驗驗證的興趣。)
3、學生合作探究實驗(實驗材料如:毛巾或橡膠板、玻璃片、帶鉤的小木塊、砝碼、橡皮筋等)進行驗證并填寫實驗報告單。
4、討論。并根據學生的相關回答進行板書:
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摩擦力的大小與等因素有關系。
物體的重量
(設計意圖:從生活體驗入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通過假設—實驗—交流—結論,得出其中的科學道理。通過自己進行實驗的選材、設計,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同時使學生形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科學觀。其中我是用橡皮筋而不是用彈簧秤拉動小木塊,主要是考慮到小學生只需從橡皮筋的長、短定性地判斷摩擦力的大、小就可以了。)
三、應用與實踐(活動三:筷子提米游戲)
先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出書本85頁的相關圖片。
1、討論:圖中哪些做法是在增大摩擦力,哪些做法是在減小摩擦力,為什么?
2、交流:聯系生活實際談談。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行為是在增大摩擦力,哪些行為是在減小摩擦力?
3、組織學生進行筷子提米游戲。
(設計意圖:在形成一定的結論后,通過理論—實驗—應用的實踐過程,不僅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對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四、鞏固與提高(活動四:認識抓魚手套的秘密)
1、教師又拿出開始抓過的泥鰍。
2、交流:根據今天所學的內容,說說你會想什么辦法更快地抓住泥鰍呢?
3、展示小小發明家的作品——抓魚手套。
(設計意圖:科學教學應重視科學素養的培養,使學生深切體會到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踐,學了科學知識又可以運用于實踐,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用好科學的興趣。)
五、拓展
活動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并積極地去探索未知世界。
1、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與創設:假如沒有摩擦力,這個世界將會怎樣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放飛想像的翅膀,在假想的國度里遨游,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
2、鼓勵學生課后進行探究。
的確。沒有摩擦力,我們寸步難行,那么對于摩擦力,你們還將進行哪方面的研究呢?
《摩擦力》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動摩擦、滾動摩擦現象。
2、知道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因素。
3、知道在相同條件下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要小。
4、能舉例說出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生活實例了解摩擦現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實驗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體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3、通過實驗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現象培養學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能聯系實際探究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養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2、初步認識科學知識和技術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的影響,培養學生愿意服務社會的意識。
3、通過探究活動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善于將自己的見解公開和與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設計理念】
對于摩擦現象學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根據這一認知實際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活動和過程,了解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實現學科核心向學生核心的轉移,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通過具體事例將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際,讓學生體會物理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態度與價值觀,實現STS教育。
【教學準備】
摩擦力教學自制課件;彈簧測力計、木塊、鉤碼、毛巾、木板、砂紙、兒童自行車。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生活情境:請幾個同學到前面分別用纏了皮筋和沒纏皮筋的筷子夾彈子看誰夾的快。
問題情境:利用課件出示問題汽車關閉發動機后為什么還能前進?最后為什么又會停下來?(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信息去分析問題,提出解釋。引出摩擦現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興趣提出問題什么是摩擦力呢?)
二、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課件出示: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在發生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摩擦力。
組織學生討論下列問題理解摩擦力概念
1)產生摩擦力的條件是什么?
2)摩擦力產生在什么地方?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小組討論、全班討論后總結得出結論:(只有相互接觸且有相對運動時才會在接觸面上產生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的摩擦力,其作用總是阻礙相對運動的產生。)
三、摩擦力大小的探究
1)影響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猜想(通過課件和課本插圖以及游戲:讓一名同學分別拉一個坐在油布上,和坐在地毯上的同學比較拉力的大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提出要探究的問題并在黑板上展示)
2)小組討論實驗方法(引導總結:控制變量法)設計方案和表格
猜想因素不變因素變化因素摩擦力實驗結論
壓力的大小
接觸面粗糙程度
運動速度
接觸面積的大小
3)實驗探究、搜集證據
首先師生共同討論后由教師演示壓力大小對摩擦的影響,由學生觀察實驗數據填入表格全班討論寫出結論,然后由不同學生小組(每組4人)在講臺上給全班同學演示其他因素對摩擦的影響(其中一人專門作講解,一人記錄)小
組討論后由一人將結論寫進黑板上的表格。
4)分析與論證交流、評估
組織全班同學對黑板上的實驗數據和結論進行交流、討論,得出結論。(對同學前面的猜想正確的用紅筆打√錯誤的打×以加深印象)
四、摩擦力的增大與減小
1)問題的提出:通過冬天在結冰的路面上行走人為什么容易摔倒?有什么辦法可以使人在冰面上行走而不摔跤?等問題和將粉筆橫放與豎放在斜在手中的物理課本上觀察現象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科學世界”。
2)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摩擦力的增大與減小方法。
3)全班總結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五、鞏固和提高
1)如下圖中汽車正在水平向右運動,當車上的箱子從車廂前部向中部滑動時箱子和地面____(有或無)摩擦力,箱子和車廂____(有或無)若有則摩擦力的方向向__________,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
2)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下面那條措施是為了減小摩擦力( )
A、在機器的轉動部分加潤滑油
B、自行車緊急剎車時用力捏閘
C、汽車輪胎上有很多花紋
D、北方下雪時,常在道路上灑些灰渣
3)體操運動員在上單杠之前總要在手上涂些鎂粉,是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杠上做回環動作時,握杠不能太緊,這是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4)師生共同研究自行車(教師把兒童自行車放在講桌上,讓學生觀察自行車構造,自主提問,解釋加深知識理解)
六、交流、評估與小結
小組討論交流本節課的收獲與感受。
1)摩擦力大小的決定因素與分類。
2)增大與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3)摩擦力的研究方法。
七、作業布置
1)工人在用油桶運油時總是將油桶放倒向前滾動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2)自行車氣不足的時候為什么騎起來費力?
3)寫一篇科學小作文:沒有摩擦的世界
【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考慮到科學探究的難度和學生的實際基礎上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假設猜想、設計實驗師生共同探究。
先由教師演示然后再由學生小組進行探究最后形成結論。然而通過教學過程發現學生的設計和操作能力已超出我的估計,只要引導得法,通過小組討論和合作完全能夠完成實驗和探究過程。在后來給其他班上課時我沒有再演示而讓學生小組完成全部探究過程竟然收到更佳效果,學生的學習和參與熱情更加高漲。這我又聯想到在前面一章的復習中我嘗試讓學生依據課本上的章節提示問題和黑板上的補充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合作學習,效果竟比通常由老師引導復習要好得多。
由此我想在日常的教學中可能由于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太多而不敢過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從而制約了學生的進步與創新。
《摩擦力》教學設計 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滑動摩擦力的概念、產生條件;
2、能判斷并運用決定滑動摩擦力的因素及數學表達式。
【過程與方法目標】
掌握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在實驗中培養觀察操作、歸納和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養成嚴謹、創新、理性、求真、協作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的探究過程。
【難點】
實驗中控制變量法的理解和使用。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實驗導入:前面學習的牛頓第一定律中強調:物體在不受力的時候總保持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即處于平衡狀態,換句話說,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那為什么我們在推桌子的時候桌子并沒有動呢?在桌面用彈簧拉動物塊使其做勻速直線運動,物塊受到拉力為什么還會是勻速直線運動呢?引出課題《滑動摩擦力》。
環節二:建立概念
1、學生分組用彈簧測力計拉動桌面上的木塊,感受滑動摩擦力的存在,并仔細觀察彈簧測力計上的示數,并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嘗試描述滑動摩擦力的的定義、方向、大小。教師之后根據學生的認知和觀察進行總結明確概念定義: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滑動時,會受到另一個物體阻礙它滑動的i,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方向總是阻礙物體運動,故與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2、回憶舊知,歸納滑動摩擦力產生條件:
(1)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并存在擠壓力;
(2)接觸面粗糙;
(3)有相對運動。
通過幾組演示實驗來驗證以上條件,如不接觸的兩個物體間是否存在摩擦力?接觸但沒有相互擠壓力的情況,學生也可自行嘗試驗證,以此來加深學生對滑動摩擦力產生條件得記憶和理解。
(2)教師明確說明摩擦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根據以往對力的探究過程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環節三:深化概念
【滑動摩擦力影響因素的探究】
1、小實驗:
a、將手放在桌面上輕輕滑動,用力!再用力!再用力!感覺滑動摩擦力不斷增大;
b、 將手放在紙上重復上述動作。
2、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
(2)實驗器材:滑塊、砝碼、彈簧測力計、棉布、紙等。
(3)實驗步驟:
a、提出問題: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b、作出假設:
①跟作用在接粗面的正壓力有關系
②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系
③跟接觸面積大小有關系
④跟運動速度有關系
c、證明假設:利用彈簧測力計測滑動摩擦力
d、分析得出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成正比
學生四人一組進行實驗,教師首先強調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然后進行實驗,教師進行巡視指導。
實驗結束后,小組代表上臺進行數據分享,最后得出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成正比:
環節五:小結作業
1、教師引領學生回顧本節課學到了什么,對摩擦力有怎樣的認識。
2、作業:如何改變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1)什么時候需要增加滑動摩擦力?怎么辦?
(2)什么時候需要減小滑動摩擦力?用什么方法?
方法歸納:
(1)改變動摩擦因素μ
(2)改變正壓力
四、板書設計
《摩擦力》教學設計 4
一、設計思想
本節課打破以往的教學結構,將摩擦力作為一個整體來逐步研究,而不是分別研究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方向和大小,使得學生更全面的從本質上掌握摩擦力的特點。
本節課的教學有三大特點:
1、采用“學習即研究”的理念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感受來提出所要研究的問題,并圍繞提出的問題,設計實驗方案,來解決問題。讓學習的過程轉變為研究的過程,從而實現物理學習的本質。
2、采用體驗式的學習方法,通過就地取材的物品來進行小實驗,看似簡單易操作,但卻能帶給學生最真實的體驗,讓學生有最直接的感受。
3、采用知識教育和科學方法教育融于一體,通過實踐找規律,讓學生通過觀察與類比、猜想與假設、實驗與歸納、控制變量法、描點作圖法等探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歸納出摩擦力的特點。
本節內容是學生已具有一定初中知識背景下,進一步來理解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斷以及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學情分析和教材解讀的深入
(一)學情分析
1.學生初中已經學習了力的概念并可應用二力平衡進行計算靜摩擦力的大小;
2.在初中階段對摩擦力有定性了解,但不夠深入高中階段加以細化;
3.在初中學習電阻時用到過控制變量法歸納出摩擦力的特點。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節P57-P61,本節內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識基礎上的延伸。是本章教學的重點,難點,也是高中物理中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的重點和難點。大家在初中已接觸過摩擦力的學習,高中應從更深的一個層面來認識摩擦力,靜摩擦力的問題很復雜,具體表現出“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有時似乎又是“若有若無,方向不定”。本節課,我力求使學生們可以正確認識靜摩擦力。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靜摩擦力;可以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判斷靜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可以列舉說明靜摩擦力在生活中的應用,明白最大靜摩擦力的決定因素有哪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演示及動手體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操作能力。
2、通過對靜摩擦力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形成在生活中認識“力”的科學素養。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最大靜摩擦力進行的實驗探究及數據分析,使學生感受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更好的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分析靜摩擦力的應用,進一步體現出物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道理。
四、重點難點
(一)重點
1、研究靜摩擦力大小的范圍。
2、研究靜摩擦力的方向。
(二)難點:如何對靜摩擦力進行方向的判斷。
五、教學策略與手段
講授法、實驗法、討論法相結合的實驗探究模式
實驗和多媒體教學:
(1)教師演示用:玻璃杯,大米,筷子,氣球,玻璃球,兩本交疊在一起的書,一端帶有定滑輪的長木板,紅墨水,細線,木塊,礦泉水瓶,PPT課件。
(2)學生用實驗器材2人一組:彈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
六、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1、趣味實驗演示
向壓實的整杯米中插進一根筷子,用筷子將米杯提起,將氣球放進玻璃杯內,向氣球內充氣,用氣球將玻璃杯提起。
發問設疑:將整杯米和玻璃杯提起的神奇力量是什么呢?
2、深入分析:
對整杯米進行受力分析,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作用,還有筷子對整杯米的向上的作用力,向學生提出疑問,這個作用力可能是什么性質的力,進而給出在物理學中像這樣產生于兩個相對靜止的物體間的摩擦力叫做靜摩擦力。
(二)新課教學
1、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①兩物體接觸且相互擠壓
通過回顧課前氣球提杯子的小實驗,向學生發問,為什么干癟的氣球不能夠提起杯子?
對比分析,當氣球充滿氣時,氣球可以提起杯子,此時氣球與杯子接觸且存在擠壓,當氣球內氣體放出時,氣球與杯子不接觸且不存在相互擠壓,氣球也不能提起杯子,進而得出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之一是兩物體接觸并存在擠壓。
②兩物體存在相對運動趨勢
仍然由氣球提杯子的小實驗入手,當氣球與杯子都放在桌面上,且相對桌面靜止時,氣球和杯子之間不產生靜摩擦力。當氣球提起杯子時,氣球和杯子之間就產生了靜摩擦力,這是由于當氣球提起玻璃杯時,玻璃杯會“想”相對氣球向下運動,我們將其稱為玻璃杯有相對氣球向下的運動趨勢,進而自然得出靜摩擦力的又一個產生條件是兩物體存在相對運動趨勢。
③兩物體接觸面粗糙
夾玻璃球競賽:
競賽規則:誰能在十秒鐘之內,用筷子夾起的.玻璃球多誰就獲勝。
十秒鐘過去,我們會發現,一位同學夾起了幾個玻璃球,而另一位同學幾乎沒有夾起玻璃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追問,為什么比賽結果會如此懸殊?
教師解密,這是由于老師給“獲勝”的同學所用的筷子提前穿上了一層“橡膠外衣”,進而使筷子與玻璃球接觸的表面變得粗糙,才使得“獲勝”同學順利夾起玻璃球。
由此自然得出靜摩擦力產生的第三個條件是兩物體接觸面粗糙。
2、靜摩擦力概念
通過得出了靜摩擦力產生的三個條件,可進一步概括得出靜摩擦力的具體概念,即:兩個相互擠壓且相對靜止的物體,由于存在相對運動趨勢而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叫做靜摩擦力。
給出定義后,教師提出一個將兩本交疊在一起的書分開的小游戲,讓學生親身體會靜摩擦力“巨大”力量,進而對靜摩擦力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
3、靜摩擦力的三要素
①、作用點
引導學生通過定義直接得出,靜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兩物體接觸面上。
②方向
①用刷毛彎曲方向表示刷子所受靜摩擦力的方向,在引導學生分析靜止在斜面上的刷子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引導學生運用假設法分析得出刷子所受靜摩擦力的方向與刷子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這一結論。
②對被氣球提起的杯子進行受力分析,引導學生利用已學過的二力平衡的知識逆向思考,分析靜摩擦力的方向。
③大小
實驗探究靜摩擦力的大小變化:
杯子與木塊相連,不斷向杯中加水,直到木塊滑動,可直觀定性的觀察物體所受靜摩擦力的大小變化,自然提出猜想,靜摩擦力的增大存在一個限度,教師加以解釋說明,給出靜摩擦力大小情況:靜摩擦力的增大有一個限度,即fmax,這個最大值稱為最大靜摩擦力,其數值范圍fmax≥f≥0,且最大靜摩擦力大于滑動摩擦力。
4、鞏固提高
①引導學生利用定義判斷靜止在曲面上的物體所受靜摩擦力的方向。
教師加以總結概括,得出:靜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觸面切線方向并與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②讓學生分析在超市電梯上的人的受力情況,和人走路及傳送帶上的物體所受到的靜摩擦力。
教師加以糾正和強調:受到靜摩擦力作用的不一定是靜止的物體,靜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5、應用
教師給出靜摩擦力在生活中應用的相關實例,并給與解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靜摩擦力的利與弊。領會自然的神奇力量。
《摩擦力》教學設計 5
【教材分析】
《運動與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四單元“運動和力”的第五課。本單元屬于力學知識板塊,學生初次學習,但對力已有初步的感受。教材從研究小車的運動開始,轉到力的概念認識、力的測量;然后進入本課的學習。此前學生已經掌握用彈簧秤測定力的大小的實驗,本課的知識是學習第六課“滑動與滾動”的基礎。本單元的學習內容與初中《科學》的力學單元聯系緊密,為初中學生學習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滾動摩擦力、慣性等知識打下了基礎。
本課的探究活動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測量物體運動時的摩擦力。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光滑程度關系,這一活動是要求學生根據材料來自行設計實驗、檢驗推測。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的關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接觸面發生摩擦,會產生摩擦力;
2.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表面光滑,摩擦力小;表面粗糙,摩擦力大;
3.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重量有關: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
過程與方法 :
1.學習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測、設計實驗檢驗摩擦力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系;
3.做摩擦力大小的對比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養成認真進行實驗的習慣;
2.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重點和難點】
重點:設計對比實驗研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重量的關系。
難點:掌握對比實驗的關鍵與要注意的問題。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彈簧測力計(5n),供拉動的小車,鉤碼一盒(作為載重物),毛巾。
教師準備:彈簧測力計(5n),供拉動的小車,鉤碼一盒(作為載重物),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課前老師想請問一下大家,我這樣測出來的讀數是什么力啊?(用彈簧測力計勾起物體),那這樣呢(用彈簧測力計拖動筆袋)。那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看一下大家剛才說的對不對。
(一)認識摩擦
1、科學源于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現象,也都可以通過科學知識進行合理的解釋。(出示輪胎的圖片)這里有新舊輪胎和舊輪胎的圖片,仔細觀察一下,輪胎上的花紋有什么不同,是如何造成的。(一個學生回答即可)
2、說的真好,在科學上,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摩擦。
3、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摩擦現象呢?(5、6個學生說即可)
(二)摩擦與運動密不可分
1、看來摩擦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那么我們真正了解摩擦嗎?
2、感受摩擦力認識摩擦力。我們把手放在桌面上,感覺用了多大的力?把手離開桌面做同樣的運動,感覺用了多大的力?對比一下,兩次用力大小有什么不同?那手放在桌面上不動感覺得到摩擦力嗎?
3、通過剛才的自己的感覺,大家說一下,怎樣才算有摩擦?(它們不僅要相互接觸,而且只有相互運動時才會有摩擦)
4、你真善于思考!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運動時,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發生摩擦,與此同時,也會產生一個阻礙運動的力,我們叫做摩擦力。也就是我們本節課的探究重點。
二、了解摩擦力
(一).感受認識摩擦力的大小。
師:我們以前學過,可以用什么來測量力的大小呢?請問使用測力計時應注意什么問題呢?(用之前首先調零,讀數時眼睛要與指針相平,要讀出測力計的數據,不要超過測力計的最大量程。)其實摩擦力也可以用這種工具來測量力的大小。
(二).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1)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當我們用彈簧測力計慢慢拉動運貨小車時,測力計的計數就是它所受到的摩擦力,在測量摩擦力前要先把測力計的指針調到零位,測力時,要讓小車勻速直線運動,讀數時視線要與指針相平。特別應注意,你的測力計不能偷懶,倚靠在桌面上,也不能淘氣,向高處跑,一定要與被拉動的物體相平。下面我們來用測力計測一下我們的運貨小車裝運鉤碼時受到的摩擦力。要求大聲地讀出你的小車受到的摩擦力。看哪個小組完成的快。
(2)學生動手測試,師巡視,個別指導。學生分組練習物體運動時受到的摩擦力。
(3)(如果學生測出的數據基本相同,老師提出來一個不同的。)
三、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系。
(一)推測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系
1、通過自己的親手操作,大家都測出了摩擦力。請各組派代表說出你們測量的摩擦力是多少?
2、很好,從這些數據中我們發現了什么?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3、學生討論,提出假設。
4、(適時板書接觸面光滑程度和物體的重量)你們真善于思考總結。你們的猜測都有著一定道理,那他們之間可能有著怎樣的關系呢?想探究嗎?
(二)探究摩擦力與接觸面光滑程度的關系。
1、影響摩擦力的因素有很多,我們先來探究一下摩擦力與接觸面光滑程度的關系吧。老師可先提醒大家這是一個對比實驗,我們應讓我們得到的數據形成對比,想想應該如何利用手中的材料(運貨小車、鉤碼,測力計,鼠標墊)完成這個實驗呢?
2、學生一起討論實驗方案,并記錄實驗方案。
3、你們真可稱得上是小小科學家,想的都很周到。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實驗方法,老師給予大家一些提示,請看大屏幕。如果有時間,你們還可以選擇其它的接觸面,比如地面,桌面來進行實驗,填寫在第三行。你們會做了嗎?實驗時,注意實驗數據的記錄,當你們完成實驗后,把你們的.發現告訴我,好不好?
4、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
5、通過剛才的實驗,大家是比較一下自己的測量數據,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大還是小。也就是說,每一個小組都是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嗎?
(三)探究摩擦力與物體輕重的關系。
1、現在我想問一下,你們小組接觸面光滑時,摩擦力是多少牛頓?其他組是這個數嗎?同樣是光滑的接觸面為什么摩擦力不一樣呢?接觸面粗糙時,摩擦力是多少牛頓?其他組是不是也不同呢?這是為什么呢?(被測物體重量不同)
2、如何證明被測物體重量與摩擦力的關系呢?
3、指出1—2個學生說出實驗方法。老師聽明白了,是這樣做對嗎?讓學生看大屏幕的提示。
4、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
5、學生比較一下自己的測量數據,被測物體物體重時,摩擦力是大還是小呢?被測物體物體輕時,摩擦力是大還是小呢?
6、你們的實驗很成功,數據也很準確,得到的結論很清楚,老師為你們的精彩表現而折服。
四、課堂總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應該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和物體輕重的關系。總結板書。
2、我們的生活中,時時刻刻離不開摩擦力,摩擦力有時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方便。有時也給我們帶來了不應有的損失怎么辦呢?對我們有利的我們就要加以利用,有害的我們就要加以防止。
3、為了檢驗大家的知識掌握情況,老師出了一些題,看看你們能解決嗎?
板書設計:
運動與摩擦力
一、 摩擦力
二、 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壓力大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三、增大有益的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運動和摩擦力》教學反思
本課是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運動和力”的第5課。在前幾課中,學生們已經利用小車和彈簧測力計對運動和力作了探究。因此,這節課主要是以學生自主動手操作,自主學習獲得知識的探究性課。通過引導,討論,實驗操作,觀察,感知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感知摩擦力,經過分析交流,認識測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探究摩擦力大小受到哪些因素影響。通過交流猜想,制定探究方案,完善方案,實施實驗,在小組共同探究分享中獲得知識。回顧這節課的教學流程和學生反饋情況,我有了以下幾點思考:
在課堂中,我主要抓住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
1.認知摩擦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導入不僅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能拉住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思考。教學一開始,我讓學生觀察輪胎上的花紋有什么不同,激起孩子們的探究欲望。
2.感知摩擦力、測量摩擦力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先體驗摩擦力,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自什么是摩擦力。出示摩擦力的定義,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摩擦力的概念。然后指出,摩擦力不僅能感受到,它的大小還是可以測量的。將如何測量,測量方法進行指導,并演示。
3.設計實驗、驗證猜想
首先讓學生大膽想象和猜測: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根據學生的猜測,然后選出兩個猜測進行研究。記錄單填寫由易到難。
4.總結延伸應用
讓學生說說本節課的學習收獲,對課進行小結,然后出了個個小檢測題目,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整堂課,教學流暢,教學目標達成,但反觀課堂覺得也有缺憾的地方:
1.教師的語言不夠富有激情,這樣整個課堂顯得缺少一種激情。適當的評價會激發孩子學習的熱情,但在課堂上,我給予學生鼓勵性的評價也較少,當學生回答完問題或匯報后,老師沒有及時跟上評價,這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2、在小組合作中更加注重分工合作,培養學生的目標意識,做到每個同學都有事可做,小組匯報的同學有話可說。
《摩擦力》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摩擦力如何產生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
3、知道摩擦的利與弊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養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過實驗,探究摩擦力跟物體表面受到的壓力以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系,培養一定的實踐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
摩擦力的定義
教學方法
觀察、分析法:通過直觀地感受手在桌面上的運動,感覺摩擦力的存在,分析摩擦力的方向及作用點;
探究法:通過探究活動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解增加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教具準備
木板、投影儀、毛巾、棉布、木塊、砝碼、彈簧測力計、摩擦力演示儀等;
課時安排
1 課時
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播放視頻:NBA 籃球場上兩名球員相撞后在地板上長距離滑行的視頻
2.觀看圖片:老師在學校塑料草坪打球及滑到后膝蓋受傷的照片
3.提出問題:老師腿受傷是什么惹的禍?——摩擦力
(二)新課教學:
一、摩擦力
1.學生活動:手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力向前推,談談感受。
2.對照上面的活動讓學生試探性歸納摩擦力的定義,教師可提示性提問:
(1)談某個力至少需要涉及幾個物理?(2)是否需要接觸?(3)摩擦力有什么作用效果
3.定義: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做摩擦力。
4.摩擦力的實質:
活動:通過展示用顯微鏡不同倍率放大后的手背的照片,說明摩擦力的`實質是由于接觸面間的凹凸不平產生的
備注:觀看視頻,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利用生活現象,引發學生的思考
設計小實驗,讓學生體驗摩擦力,引起學生的思考
二、探究摩擦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1.猜想:
通過前面展示的老師在籃球場上膝蓋受傷的照片以及用手推桌面的活動體驗,結合生活實例讓學生猜想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1)與接觸面所受壓力
(2)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3)與接觸面的面積
(4)與物體運動的速度
(5)………
2.設計實驗
(1)怎樣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學生活動:根據手中的器材(木塊、砝碼、棉布、長木板、彈簧秤),由學生自行設計一個測量摩擦力的方法。
實驗方案:用彈簧秤勻速拉動木塊,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識,由彈簧秤的示數即可表示摩擦力的大小。
(2)設計實驗:
思考:怎樣驗證接觸面所受壓力大小與摩擦力的關系?
怎樣驗證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與摩擦力的關系?
怎樣驗證接觸面的面積與摩擦力的關系?
想一想:要用到什么科學方法?
備注:教師引導學生對實驗進行猜想
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
3、動手完成實驗
主要設計表格參考:
表一:控制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研究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大小的關系:
備注: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演示實驗,學生完成實驗數據記錄
4、實驗結論: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粗糙程度一定時,接觸面受到的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備注: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實驗數據,得出結論
三、摩擦與我們
問:你認為摩擦力都是有害的嗎?
答:有利有弊
問:怎樣減少有害摩擦;怎樣增大有益摩擦?
說一說:汽車在冰面上打滑,我們可以怎么辦?
考一考:以下是駕照交通規則考試的一道試題:
動腦筋:同一水平面上有長方體木塊和鐵塊各一個,現想探究木塊和鐵塊的下表面誰更粗糙,請你只利用一個量程滿足實驗要求的彈簧測力計,,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試給出實驗的設計方案。
備注:提出與生活有關的例子,讓學生學以致用。
四、收獲了什么?
1、什么是摩擦力
2、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壓力的大小
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3、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五、練習
書本動手動腦學物理
備注:教師進行小結,回顧本節課的內容。
《摩擦力》教學設計 7
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力學中三種重要性質的力之一,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感到最困難的一種力,高中物理力學問題的難點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難點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是高中階段物理學習必須跨越的的一道門檻。正確認識摩擦力對后面知識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這節課中,重點是研究滑動摩擦力,要求會計算其大小和判斷其方向,難點是靜摩擦力,尤其是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教學中從產生的條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方向及其計算來理解認識兩種摩擦力的異同。通過探究實驗去加深鞏固,教材從生活中的摩擦現象引入,以探究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探討兩種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通過本節的學習將更加深入地理解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大小和方向,為以后能對物體進行正確的受力分析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已經初步學習了有關摩擦力的知識,已初步認識了摩擦力的分類,以及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等。但這些認識是定性的,較為模糊的,未涉及定量的計算。這節教材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及生產實際聯系又十分密切,學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生活中的實例比較豐富。
因此,一些看法和認識已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本節教學中必須糾正留在學生腦海中的錯誤認識,通過探究實驗和科學的推理,深刻理解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影響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方向。從具體形象的思維上升到抽象的邏輯思維,從定性分析上升到定量計算。尤其是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中相對運動趨勢和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的判斷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從初中到高中這一步跨的比較大,因此一定要讓學生經歷實驗的設計、探究的過程,充分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來減緩學習的坡度,順利越過這道力學學習的門檻。這對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自信心,消除學習物理的畏難情緒有很大的幫助。
課時
1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認識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2)知道靜摩擦力的變化范圍及其最大值;
(3)會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
(4)理解“相對”和“相對運動趨勢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實驗的過程,學習從實驗結果總結規律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掌握控制變量的科學研究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1)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2)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以及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2.難點:
(1)設計方案,探究影響最大摩擦力大小的有關因素。
(2)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和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3)“相對”和“相對運動趨勢”含義的理解
教學流程圖
實驗器材準備
木板小車及鉤碼、彈簧測力計、毛巾、地毯、玻璃板、長木板、米、塑料杯、筷子、水等。
教學方法
(1)探究式教學法和實驗教學法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2)采取“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歸納分類——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思維程序,探究問題,得出科學結論。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演示:用手豎直拿起一本書,將黑板擦壓在黑板上。
問題: 為什么沒有掉下來?
實驗2:在一個小塑料杯子里倒一杯米,插一根筷子跟米里面,提問:筷子能把米提起來嗎?有什么辦法用一根筷子就能把米提起來呢? 引導學生回答:放一些水進米里面,壓一壓米,增大筷子和米之間的摩擦,筷子就能把米提起來了。
實驗3:把兩本互相交替疊在一起的書分開:第一次,疊的頁數較少,比較容易分開;第二次,疊的頁數相對多一點,分開的難度增大。 思考:這又是為什么呢?
我們大家一起來回顧一下初中我們學習的摩擦力的有關知識。
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的種類?(靜、滑動和滾動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
二、新課教學
(一)、認識摩擦力
1.同學們先觀察下面四幅圖,從圖中我們找找看物體是否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2.歸納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的概念
3.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列舉各類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存在情況,并進行實例判斷。
(二)、探究靜摩擦力
1.產生靜摩擦力的條件
根據上述實例引導學生歸納
(1)物體與物體之間接觸;
(2)兩個接觸面粗糙;
(3)相互擠壓(有形變);
(4)物體與物體之間有相對運動的趨勢。
2.問題:你能否根據實際情況,判斷物體是否受到靜摩擦力?
歸納判斷靜摩擦力的兩種方法
(1)假設法(又稱解除法):可假設接觸面是光滑的,看物體間是否會發生相對運動。
(2)狀態分析法:根據運動狀態,運用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來)判斷。
3.實驗探究:探究靜摩擦力的大小
用右圖實驗進行研究:緩慢的拉動彈簧測力計,設計表格記錄下物體的運動狀態和物體所受靜摩擦力的大小。
分析歸納:靜摩擦力不會無限制增大,它的增大有一個限度,當超過這個限度時,物體將由靜止變為運動。即由相對運動的趨勢變為相對運動,此時所受摩擦力將變為滑動摩擦力。即靜摩擦力有最大值,靜摩擦力的最大值Fmax叫做最大靜摩擦力。它的數值等于物體剛開始運動時的水平拉力的大小。
可見:兩個物體間的靜摩擦力可以是一個變力,它的大小可以在0與Fmax之間,即 0<F≤Fmax
4.最大靜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探究
回顧我們剛才的實驗,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Fmax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與這些因素有什么關系?
利用提供的器材,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并在操作中改進實驗,得出結論。
為了降低難度,教師利用桌面上的器材,演示可能的幾種方案,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找出教師演示中存在的不足和錯誤,設計合適的方案
(1)與物體的所受壓力(正壓力)有關。
(2)與物體的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5.靜摩擦力的方向
前面我們研究了靜摩擦力的大小,現在我們來探討一下靜摩擦力的方向。
靜摩擦力的方向總是沿著接觸面。(曲面則與接觸面相切的方向)
靜摩擦力的方向跟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此處“相對運動趨勢”是指該物體“相對”于與它接觸的物體(另一物體)而言的。即互以相互接觸的對方為參考系。
6.靜摩擦力的應用
閱讀書本P58 “說一說”,了解靜摩擦力的應用。并舉出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靜摩擦力的事例。
練習:物體相對于傳送帶處于靜止狀態,判斷下列傳送帶上物體有無靜摩擦力以及其方向。
做一做體驗最大靜摩擦的大小。將手壓在桌面上,改變壓力,拉動手。
談談有什么感覺。
三、新課鞏固
1. 小結:本節課我們研究了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和三要素,要求學生們課后不僅要回憶本節課的學到的知識內容,還應該體會本課探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思路。
2.完成問題與練習。
3.補充練習
《摩擦力》教學設計 8
一、教學目標
根據“科學課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的課程理念,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產生摩擦力的條件;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和物體重量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學會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2)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學習設計實驗檢驗摩擦力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系,會做摩擦力大小的對比實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形成認真實驗。根據數據得出結論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重點
1、知道摩擦力的概念;
2、用實驗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三、教學難點
做摩擦力大小的對比實驗。
四、教學準備
彈簧測力計、砝碼,能拉動的小車、木板、毛巾。
五、教學過程
1、創景激趣
引出課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導入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注意力,更難拉住學生的思維,引發思考。教學一開始,就設置了一個小游戲(如PPT圖5、圖6)。先讓兩位同學把兩本書的少部分頁碼交錯在一起,讓這兩位同學拉這兩本書,他們很輕松的就拉開了。接下來,再讓這兩位同學把兩本書的全部頁碼交錯在一起,讓兩位同學拉。這個時候,無論這兩位同學費了多大的力氣也拉不開這兩本書。這時,老師追問:到底是什么什么樣神秘的力量使這兩本書拉不開呢?就就是摩擦力的力量呀。從一個小游戲,引出摩擦力,進入今天的新課學習。
2、學習概念
初步感知
學習摩擦力的概念和感知摩擦力是本課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一個小活動(如PPT圖7、圖8)。讓兩位同學把手放在空中,移動一段距離。在讓這兩位同學把手緊壓桌面,移動相同的距離。讓他們比較一下兩次手移動距離的難易程度,這兩位同學感受到,手緊壓桌子運動時,受到了阻礙,移動起來比較困難。其實,這個時候是產生了摩擦力,所以手移動起來很困難,從而得到摩擦力的概念是: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會產生摩擦,這時產生的力我們把它叫做摩擦力。
3、提出猜想
設計方案
同學上節課已經學習了力的大小的測量,今天這節課又學習了摩擦力。那么你們分小組測量身邊物體在桌面上運動時受到摩擦力大小,并記錄數據。同學們發現不同的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樣,這是由什么原因導致的呢?接下來,我們設計研究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對比實驗。實驗一: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光滑粗糙的關系實驗二: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的關系實驗一步驟如下:
(1)在實驗前老師先準備實驗器具:有彈簧測力計(8只)、能拉動的小車(8只)、砝碼、木板、毛巾若干。老師出示材料,學生設計實驗;
(2)老師提示:既然是對比實驗,那么要改變的是接觸面的光滑和粗糙,不變的是物體的重量;
(3)各個小組交流實驗方法;
(4)學生實驗,教師指導(每種測量三次,減小誤差,填寫記錄單);
(5)得出數據,總結實驗結論。
實驗二步驟如下:
(1)老師出示實驗材料,學生設計實驗;
(2)老師提示:既然是對比實驗,那么要改變的是物體的重量,不變的是接觸面的光滑和粗糙;
(3)各個小組交流實驗方法;
(4)學生實驗,教師指導(每種測量三次,減小誤差,填寫記錄單);
(5)得出數據,總結實驗結論。
4、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實驗一結論:
(1)物體間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
(2)物體間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
實驗二結論:
(1)物體重,運動時摩擦力大;
(2)物體輕,運動時摩擦力小。
5、課堂總結實踐延伸
(1)小結:我們知道了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接觸面的光滑程度和物體的重量。
(2)在我們生活中該怎樣來增大或減小摩擦力,使之為我們服務。
可以通過汽車輪胎上制有凹凸不平的花紋來增大摩擦力。或者機械手表戴久了要給它上油,減小摩擦力
六、教學反思與自我評價
根據科學課程強調,要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的探究質疑精神。課堂教學中,我沒對學生進行生硬的科學知識講授,而是引導學生自己觀察、自己發現、自己思考、自己設計、自己操作,在實驗中去獲得科學知識與體驗。
在課堂教學中,我通過“提出猜想,設計方案”實驗中這一步驟,培養學生的自主創作精神;我通過分組實驗,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通過對比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整堂教學流暢,教學目標達成,但反觀課堂覺得也有缺憾的地方。在實驗時,我的教學時間把握不夠好,由于我的經驗尚淺,我的教學應變能力還有待提高。
《摩擦力》教學設計 9
(一)教學目的
1.理解滑動摩擦,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2.理解摩擦力的應用,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教具
彈簧秤、木塊、木板、重物、毛巾、軸承.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是力?力有哪些效果?
2.物體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運動狀態如何?
3.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什么?
二、引入新課
教師:力的效果之一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我們用比較小的力推桌子,桌子并沒有開始運動,這是為什么?
(學生回答)
桌子和地面之間有摩擦力,它的作用效果跟推力相抵消.我們用比較大的力推桌子,桌子開始運動起來,這時推力的大小超過了摩擦力.
當桌子運動起來后,我們必須繼續施加推力才能使它保持勻速直線運動.如果不用力,桌子會停下來,這時的推力用來平衡摩擦力.
二、摩擦力
1.什么情況下產生摩擦力
教師:當我們推桌子時,桌子沒有動,這時有摩擦力.桌子和地面接觸,當桌子要運動時,產生了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就是摩擦力.正是由于有摩擦力,導致桌子要發生相對運動,但是沒有動起來.
當桌子運動起來后,我們不再用力推它,桌子很快停下來.其原因是桌子受摩擦力.可見,桌子和地面接觸,桌子在地面上已經發生相對運動,這時也有摩擦力.
綜上所述,摩擦力是一種常見的力.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一個物體要發生相對運動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個力就是摩擦力.
2.摩擦力產生的原因
摩擦力產生的原因目前在科學上還沒有定論.一般認為,摩擦力的產生,是因為物體的表面不光滑.甲、乙兩個物體接觸時,由于擠壓,兩個物體的凹凸部分相咬合,甲物體要發生運動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乙物體對甲物體的相對運動有一種阻礙作用,這就是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
(1)摩擦力大小的測量
教師: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首先應該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我們拉著木塊在水平桌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此時,木塊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摩擦力,當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根據二力平衡的`條件可知,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只要用彈簧秤測出拉力的大小,就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
(2)學生實驗(課本圖912)
教師:將木塊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彈簧秤拉著木塊在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測出拉力的大小,就可知摩擦力的大小.
(學生操作)
(3)學生實驗
教師:在木塊上放一個鉛筆盒,這時,木塊對木板的壓力增大,再測摩擦力的大小.
(學生操作)
(4)學生實驗
教師:將毛巾鋪在木板上,把木塊放在毛巾上,測量木塊在毛巾表面上運動時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學生操作)
(5)教師總結
通過以上實驗可知,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大小有關.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還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摩擦力的方向
教師:摩擦力對物體的相對運動起阻礙作用,所以摩擦力的方向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
三、增大有益摩擦
教師: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在很多場合,摩擦力是有益的.請人家說說摩擦力的有益之處.
(學生回答)
人走路時不打滑多虧了摩擦力.我們拿起一個茶杯,靠的就是手和杯子之間的摩擦力.縫紉機的大輪帶動小輪轉動,那是皮帶和輪子之間有摩擦力的緣故.很難想象,生活中一旦失去了摩擦力會變成什么樣子.
凡是摩擦有益的場合,我們應該設法增大摩擦,根據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的道理,請大家舉例說明在什么場合用什么方法增大有益摩擦.
(學生舉例,教師講評)
四、減小有害摩擦
教師:摩擦力并不是都有好處,在有些場合是有害的,必須設法減小它.
機器的各個部件之間的摩擦不僅浪費動力,而且造成機件的摩損,影響機器的壽命.
大家想想,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
(學生回答)
教師:由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要減小有害摩擦,應該使物體表面更光滑.但是,利用這種方法還不能使摩擦力減小到令人滿意的程度.現在,我們再做一個實驗.在木塊和木板之間放一排圓鉛筆,使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測出拉力的大小.
(學生操作)
可見,利用滾動代替滑動可以減小摩擦,這就是所有的車輛都安上輪子的道理.機器的轉動部分安裝滾動軸承,軸承內圈和外圈之間裝有很多光滑的鋼球或鋼柱(展示軸承),這樣,轉動時的滾動摩擦非常小.
還有一種減小摩擦的方法是使兩個互相接觸的摩擦面彼此離開.加潤滑油可以在摩擦面間形成一層油膜,運動部件只在油膜上滑動,減小了摩擦.利用壓縮氣體在摩擦面之間形成一層氣墊,使摩擦面脫離接觸,可以使摩擦變得更小.氣墊軸承、氣墊船就是利用氣墊來減小摩擦的.
五、總結
1.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物體間相對運動的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大小有關,跟物體的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3.常用增大壓力和使接觸面更粗糙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使摩擦面光滑,用滾動代替滑動,使摩擦面脫離接觸(加潤滑油、氣墊)這三種方法.
《摩擦力》教學設計 10
活動目標:
讓小朋友在活動小認識摩擦力.初步了解摩擦力對人類的影響:
重點:
培養小朋友對摩擦力的興趣,發展動手能力。
難點:
操作技能的掌握。
活動準備:
汽車玩具、積木、瓶子、筆、拔河繩等。
活動過程:
1.通過活動讓小朋友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1)讓小朋友用手搓桌面,用腳搓地面,然后說說感覺?(有一種力阻礙磨擦即摩擦力)
(2)再讓小朋友掃地,擦黑板,擦玻璃,了解掃帚與地面問、板擦與黑板間、布與玻璃之間也存在摩擦力。
2.通過實驗了解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三輛同樣的小汽車在相向斜畫的積木上往下滑,其中兩個斜面上分別鋪有一塊毛巾,一塊手帕,讓小朋友看看想想哪輛汽車走得最快,哪輛汽車走得最慢,說說為什么?(鋪有毛巾的斜面上的汽車走的最慢,因為毛巾最粗糙摩擦力大。斜面上鋪有手帕的汽車走得最快,因為表面光滑,摩=擦力小)
3.動腦筋想辦法,如何減小和增大摩擦力”
(1)擰緊的瓶蓋打不開怎么辦?引導小朋友回憶用肥皂洗手滑溜的感覺.嘗試用肥皂水把瓶子打開,因肥皂水可減少摩擦力。
(2)衣服上的拉鏈拉不開怎么辦?自行車鏈子轉動不靈活怎么辦?(給幼兒提供石蠟、柴油讓小朋友嘗試,用減少摩擦力來解決問題?)
(3)你手中的鋼筆怎樣才不易被別人拔出?爬桿時怎樣爬的快?(讓小朋友親自體驗活動,從中得出答案:用力握緊(或夾緊、可以增大摩擦力):
(4)在地板坎教室里走路易打滑怎么辦?(穿上帶花紋的鞋子,加大摩擦力)
(5)下雨或下雪天在光滑的馬路上行走,怎樣保證行人車輛的安全?(可以在路上放些木屑、煤灰和黃沙,加大摩擦力)
活動延伸:
把材料放入操作區便于小朋友繼續操作活動:
評量:
下面的'問題是問增大還是減小摩擦力:為什么用力系鞋帶?滑冰鞋上為什么裝有鐵輪子?
活動結束:
有些科學概念在活動中的出現,不是讓小朋友掌握,而是便于老師理解指導,因小朋友思維的具體形象性,應在實驗活動和游戲活動小滲透科學知識,目的在于激發小朋友的興趣,懂得粗淺的道理。
【《摩擦力》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摩擦力》教學設計 摩擦力 教學設計11-20
摩擦力教學設計02-08
摩擦力教學設計09-25
《摩擦力》教學設計10-19
摩擦力教學設計19篇11-02
摩擦力教學設計15篇04-25
《摩擦力》教學設計范文3篇07-01
高中摩擦力教學設計(精選14篇)11-01
《滑動摩擦力》教學設計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