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傷仲永》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傷仲永》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結合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背誦課文。
2、學習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詞活用的情況。
3、學習課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4、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學習重難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體會揣摩本文簡潔、凝練的語言。
3、方仲永“混然眾人”的原因。
學習內容解析
一、文學常識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輕時候,文章寫得十分出色,得到歐陽修的贊賞。王安石二十歲中進士,當官之后積極推行變法,后來新法被廢,王安石憂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蘇軾,蘇洵,蘇轍三人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拜歐陽修為師)。(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
二、文言詞匯
1、讀音
隸(lì)扳(pān)謁(yè)邑(yì)矣(yǐ)泯(mǐ)
稱(chèn)卒(zú)焉(yān)耶(yé)
2、詞類活用:
邑人奇之奇: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驚奇
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賓客
父利其然也利:名詞的意動用法,認為……有利可圖.
3、重點詞語
①世隸耕隸:屬于
②未嘗識書具嘗:曾經
③并自為其名為:題上
④指物作詩立就就:完成
⑤稍稍賓客其父稍稍:漸漸
⑥或以錢幣求之或:有的
⑦環謁于邑人環謁:四處拜訪
⑧不能稱前時之聞稱;相當
⑨泯然眾人矣泯然:完全
⑩受之于天受:承受
⑾賢于材人遠矣賢:勝過、超過
⑿得為眾人而已耶得:能夠
4、對文中的“之”“于”進行歸類,并指出該詞在句中的含義與用法。
之:
①忽啼求之:代書具。
②借旁近與之:仲永。
③余聞之也久:這件事。
④不能稱前時之聞:助詞,的。
⑤卒之為眾人:助詞,無意義。
于:
①環謁于邑人:到,向。
②于舅家見之:在。
③賢于材人遠矣:比。
④受于人者不至:從。
其
①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自己
②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他的
③其文理皆有可觀者:詩
④稍稍賓客其父:他的
⑤父利其然也:這種
三、整體感知,問題探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讀背誦的基礎上,思考本文記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明確:本文就是通過記敘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的故事。
2.本文題目是《傷仲永》,文中的“傷”是什么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傷”是哀傷、哀憐的意思。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
3.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明確: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
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4.“世隸耕”三個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開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明確:交代籍貫、身份、姓名、家世。“世隸耕”三字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5.從“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明確:“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人。
6.“余聞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過渡。
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議論中所認為的那樣,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
明確:這里所說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資;“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認為,二者之間,后者更為重要,即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是至關重要的。作者認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發天賦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慨。這段話論說事理,步步推進,辨明了“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8、賞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感悟本文筆墨凝練、言簡意賅的效果。
明確:這一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把方父貪圖小利、目光短淺、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泯然眾人”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傷仲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如“隸、異、奇、利、扳、文理、稍稍、賓客、環謁、泯然”等,掌握它們的讀音、詞義。
2、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能自己閱讀、釋義、翻譯文章。
3、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認識后天教育的主要性。
4.通過學習本文,引導學生認識人的知識才能并非一成不變,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決定作用這一道理。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掌握文言知識。
2、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方法
1、文言文八步教學法。初讀課文,正音正字;復讀課文,讀清句讀;譯讀課文,把握文意;思讀課文,理解作者的觀點;評讀課文,自主評價作者的觀點;品讀課文,探究文章美點,體味其妙處;背讀課文,延讀原文,深化課堂所學知識,拓展視野。
2、翻譯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3、競賽法。適合年齡特點,在競賽中激發他們的趕超意識。
教具準備
電子白板、示范朗讀視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把握文意;思讀課文,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講明的道理。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
被譽為“發明大王”的愛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一勤天下無難事”,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曾經說過“業精于勤荒于嬉”,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這些話語講都的是一個道理,即學業方面的精深造詣來源于勤奮好學。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認識到這一點,自恃天才,結果淪為庸才,
今天我們學習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為何“傷”仲永呢?(板書課
題,出示教學目標)
二、作者鏈接
電子白板出示:(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
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
想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蘇軾,蘇
洵,蘇轍三人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拜歐陽修為師)。(分為唐二
家和宋六家)
(3)解題:本文是一篇隨筆。
白板顯示: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師問:誰能說說題目“傷仲永”的“傷”是什么意思?
明確:哀傷、哀憐、嘆息。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三、朗讀課文,翻譯課文,把握文意
1、教師播放動畫范讀,學生在聽的過程中:a.劃出生字詞。b.注意句子的
停頓,并用鉛筆在課文中作出標記。
2.學生自由誦讀,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
3.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注音
電子白板顯示:隸(lì)扳(pān)謁(yè)泯(mǐn)稱(chèn)卒、、、、、、
(zú)
4.請一名學生認讀并領讀。
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白板顯示:
(1)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3)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4)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可觀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四、合作探究,譯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2)把學生分為三大組,展開小組擂臺賽,共分3輪競答:第一輪翻譯課文,
第二輪文言知識大評比。每一輪比賽底分均為100分,每發現一處錯誤扣5分,扣
完即止。
第一輪:翻譯課文
每組每次選一名代表,口頭翻譯課文。第一段由第一小組選代表翻譯,本組
成員補充,第二小組成員質疑、評價。第2段由第二小組選代表翻譯,本組成員
補充,第一小組成員質疑、評價。第三段再由第三小組代表翻譯,依次類推。
第二輪:文言知識大評比
白板顯示:
(1)解釋加粗的字。
①世隸耕②未嘗識書具
③并自為其名④指物作詩立就
⑤稍稍賓客其父⑥或以錢幣求之
⑦環謁于邑人⑧不能稱前時之聞
⑨泯然眾人矣⑩受之于天
賢于材人遠矣得為眾人而已耶
(2)詞類活用。
邑人奇之賓客其父父利其然傷仲永父異焉
(3)翻譯下列句子。
①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②得為眾人而已耶?
每一道測試題的單數題由單數小組代表完成,雙數題由雙數小組代表完成。
如有困難,交由下一小組完成。最后教師點撥。
明確:(1)①屬于②曾經③題上④完成⑤漸漸⑥有的(人)⑦
四處拜訪⑧相當⑨完全⑩承受勝過能夠
(2)奇:對??感到驚奇
賓客:把??當作賓客,以賓客之禮相待
利:認為??有利
傷:為??哀傷
異:對??感到驚異(詫異)
(3)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五、品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說明的道理。教師設計相關題目,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白板顯示: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在文中找出依據。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4)學完本文,你有何感想?請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和《中
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談談感受。
(5)課堂辯論:成才的關鍵
辯題:
a.正方:天資聰穎是成才的關鍵
b.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關鍵
要求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聯系實際,通過辯論明確
a.天賦與后天教育的關系
b.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師應指導學生在辯論中抓住辯題中心,憑據論證,以理服人。表達要條理
清楚。
評價:
a.評價方式:全班學生評價、自評、互評、教師點評。
b.評價內容:內容是否充實得體,指出優缺點。
各小組思考、討論交流,并自由發言。
明確:(1)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童年時期)仲永才思
敏捷,天賦極高。“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第二階段:(少年時期)仲永才思衰退,大不如前。“??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階段:(青年時期)仲永才思平庸,與眾無異。“又七年??泯然眾人矣。”
(2)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貪圖小利,目光短淺,“不使學”。從道理上講,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4)我們國家、社會和家庭都應重視青少年的教育。也就是說,
一個人不論天資如何,都應接受相應的教育。否則,天分再高,不接受教育,最終也只能是“泯然眾人矣。”他父親不讓他學習帶來的后果,仲永反省后,將父親告上法庭。仲永的父親違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九年制義務教育法》仲永應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來保護自己的權利
(5)學習完此文,我們同作者一樣,都對方仲永感到十分惋惜。通過課堂
辯論,大家都明確了天賦與后天教育的關系。天資聰慧對成才有重要作用,但不是關鍵;天生愚拙,可以從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彌補,同樣也能成才。我們注意到,本文章強調的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雖然與個人的主觀努力是兩個問題,但我們也應當從中受到啟發,在成長的道路上,通過接受嚴格的教育和自己的不斷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才。
六、學生齊讀課文兩遍,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七、教師小結
仲永的悲劇也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護,天才需要勤奮。只要我們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艱苦的勞動中贏得事業上的巨大成就。
八、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并背誦。
3.課外收集被人譽稱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們的成長奧妙。
《傷仲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熟讀、朗誦課文,積累文言詞匯。
2、理清文章脈絡,了解借事說理、詳略得當的寫法。
3、感悟文意,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知識。
2、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詳略得當的寫法。
【學法】
合作探究、誦讀品味。
【教法】
引導對話、感悟體驗。
【課前準備】
1、學生:
查工具書,認記字詞,疏通文意,組織辯手、辯詞。
2、教師:
準備歌曲《愛拼才會贏》,指導學生準備課堂辯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引導學生讀句“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教育及自身學習有關”讓學生討論:天資與后天教育對成才哪個重要?,而后發表看法。(根據學生意見把學生分成兩組)
今天我們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讓我們在品學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體味怎樣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諦吧!
簡介作者:請1~2名學生根據積累的知識介紹王安石,教師適時補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課文原文,找一生讀文,其他學生糾錯、正音。
2、學生自讀全文,指出疑難,投影出示重點詞句,師生釋疑。(生問生答、師生對話)
3、學生分小組合作再讀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話講述方仲永的故事。(學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過讀文與聽故事你肯定認識了仲永這個人,那么你認識到了一個 的方仲永呢?
5、請大家再細讀課文,思考仲永的變化可以分為幾個階段,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這些變化?
(學生小組分析)
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可觀者。”寫方仲永天資過人、才能出眾;
第二階段:“……不能稱前時之聞”寫仲永才能衰退;
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寫仲永變成一個平庸之人。
6、再讀分析仲永變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體現這個道理?
(引導分析最后一段)
8、通過我們上述分析,你認為作者對方仲永的態度和情感如何?
明確:“傷”。寫可傷之事,說何以可傷之理,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矣”的惋惜之情,對“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態度鮮明。
三、鞏固訓練,交流感悟
1、朗讀全文,深入感悟。
2、學生交流自己讀文所感。
四、課下準備,參與活動
根據課始時的分組情況及學生此時意見將學生分成兩組。要求學生明確辯題,確定辯手,搜集材料,準備課堂辯論。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了解借事說理、詳略得當的寫法。通過辯論深入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認識到了一個“天資聰穎”“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的方仲永,這節課我們將通過研讀、品味課文,對文章所昭示的道理做以深入感知。
二、精讀研析
請大家細讀課文,分組討論分析:
1、課文可分幾部分?各部分之間是什么關系,重點是哪個部分?
可分兩部分,先敘事,后說理,由事入理。兩部分是證明與被證明的關系,重點是議論、說理。
2、敘事有詳有略,哪些詳?哪些略?為什么這樣安排材料?
是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是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賦,與后來的“泯然眾人”形成反差,從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體驗反思
活動一:辯論
題目:成才的關鍵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關鍵
反方:天資聰穎是成才的關鍵
學生通過辯論明確“受于天”與“受于人”的關系,深入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教師適機點撥,讓學生學習本文說理的`方法,通過列舉名人、身邊人的事例;列舉名人名言、講道理等初步體會議論文的寫作方法。
活動二:審視自我,超越自我
通過剛才的辯論大家認識到了天資與后天教育各自對成才的作用,請你審視一下自己,你屬于哪類人呢?學習了《傷仲永》這篇文章你對今后的學習生活有何設想?(鼓勵學生積極發言,交流己見)
四、教師小結,情感激勵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為學》一文中所言“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也正如大發明家愛迪生所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樣,后天努力,后天學習,后天教育至關重要。相信大家定會以仲永為鑒,從今做起,努力學習,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會遇到挫折,請大家記住:“相信自己,無論遇到多少坎坷,最終于你的永遠是希望!愛拼才會贏!”
多媒體播放歌曲《愛拼才會贏》片段,余音中結束本課。
《傷仲永》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2、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3、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4、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1、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初步通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整體感知)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三個階段:
1、童年時期:
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2、少年時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3、青年時期:
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
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討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分組討論)
(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二、熟讀全文,參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頓
(重在培養學生掌握句中停頓的誦讀能力,但也可以培養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2、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3、余聞之也/久。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
1、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為后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后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可從兩方面體會:
⑴用詞的精當傳神:
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⑵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發言中心明確,層次清楚,語言簡練。限定時間,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組織語言。要啟發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
【教后記】
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增強了語感,了解了道理: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本文作者為一位“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發表議論,以此引發人們的思考。給學生展示一個學習的機會,讓學生明白學習的重要。
《傷仲永》教學設計5
《傷仲永》教學設計及教后反思
一、教學分析
《傷仲永》是一篇文言文,從獨特的角度,表現了教育對兒童成長的重大意義,讀來令人深思。作者先講述了方仲永有一個“奇才”轉變為一個普通人的經歷,然后由此引發議論,表達了對這位“奇才”的哀傷、惋惜之情。學習這篇文章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初一學生經過上學期的學習、積累,雖已具備了一定的'語文閱讀能力,但是文言閱讀能力還是其中的薄弱環節。因此,教學本文,除了讓學生理解其思想內容以外,主要還是讓學生讀一讀,背一背;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上,疏通文意;積累文言知識,打好學習文言文的基礎,在有意識的積累、感悟、運用中,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
由于受學校教育資源的限制,教學時我們選擇多媒體教學。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課堂講授為主,多媒體教學有助于優化課堂教學,突破教學重難點。 二、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如“隸、異、奇、利、扳、文理、賓客、環謁、泯然”
等。
2、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學習本文借事說理的寫法。 三、教學重點 1、掌握文言知識;
2、理解方仲永有一個“奇才”而“泯然眾人”的原因。 四、教學難點
了解借事說理的寫作技巧。 五、教學過程 (一) 教學流程圖
(二)教學過程設計
課前準備:要求學生預習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1、導入新課
奧地利著名音樂家莫扎特,3歲時就能在鋼琴上演奏他聽過的樂曲,4歲便能作曲,6歲開始環球演出,甚至被邀請到王宮里演出,一生作曲無數。被譽為“音樂神童”。今天我們也來讀一個有關音樂神童的故事——《傷仲永》。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逝世后追謚號“文”,世人稱其為王文公。晚年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善于用典故,風格遒(qiú)勁有力,警辟精絕,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 著有《臨川先生文集》。(多媒體展示) 2、榜樣示范,記字音
a、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聽準字音。(屏幕展示)
邑yì人扳pān 環謁yè稱chèn泯mǐn然 還huán自揚州
b、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人聲鼎沸,讀課文
a、要求學生大聲朗讀課文,要注意朗讀的節奏和語調。 指導學生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頓:(屏幕出示)
借旁近∕與之 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余聞之也∕久 賢于材人∕遠矣 b、學生互相練習朗讀。 c、全班學生齊讀。 d、無標點朗讀。 4、齊心協力,譯課文
a、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以及課下注釋,自學疏通文意,并標記文中的字詞
句障礙。
b、小組交流自學成果,并討論文中的疑難問題。 c、教師點撥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
對于課文中特殊用法的詞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
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通“攀”,牽,引) 父異焉(認為…奇怪) 邑人奇之(對…感到驚奇) 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 父利其然也(認為…有利可圖)
5、七嘴八舌,明事理
學生朗讀課文,討論思考:
a、方仲永這個“曠世奇才”,“奇”在什么地方?
b、“神通”方仲永最終竟“泯然眾人”,究竟是誰的錯?王安石對這件事是什么看法?(最后一段講了什么道理?)
四人小組討論后,共同明確:
a、“奇”在——“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b、方父錯在貪圖小利,愚昧無知。“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邑人錯在過分的吹捧仲永; 仲永錯在毫無主見,隨波逐流; 方母錯在對方父的做法不加以勸誡、制止
……
(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c、學生自由暢談,只要學生明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即可。
6、各抒己見,表觀點
教師提問:本文借事說理,以仲永為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課文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請以“由方仲永想到的”為題,即興說話,角度自定,觀點鮮明,有理有據,思路清楚,語言簡練。(提示:可說說方仲永的故事對家長、學生、老師等人的不同意義。)
《傷仲永》教學設計6
一、教學設想
(一)教學理念
成長,一個永遠美麗,說不盡的話題。每個人都從成長中走來,以煩惱為伴,以歡樂為伴。《傷仲永》為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文章,學習本文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了解方仲永的成長足跡,正確對待自己成長中的苦與樂。在教學中,應當以“讀”為課堂學習的主要活動方式,以“方仲永”成長經歷為紅線,設疑而讀,設疑而進,讓學生真正以讀的方式融入到故事中。將課堂內的課文學習分成“引出課文,誦讀課文,譯讀課文,品讀課文,比讀課文” 幾個環節,在每一個環節充實具體的學習內容與學生活動。
(二)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注意節奏,培養能力。
2、理清脈絡,了解寫法,明白道理。
3、感悟文意,認識教育,熱愛學習。
二、教學過程:
(一)引出課文
天才是什么?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古往今來,天資再好的人,也要經過刻苦學習才能成材。如果仰仗自己的聰明,而不去勤奮讀書,只能一事無成。
俗話說“先天不足后天補”,也就是說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彌補。如果先天條件好,天資聰慧,后天得不到正確的教育,那結果又是怎樣呢?今天我們就學習柳宗元的《傷仲永》。(板書課題)
(二)誦讀課文
先放錄音,讓學生聽讀課文。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給生字詞注音。接著,由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停頓、節奏、表情。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教師利用學生朗讀課文的`時間,把生字詞寫在黑板上,檢查學生學習的效果。 1、給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注音。
日扳pān仲永環謁yè于邑人 不能稱chèn前時之聞 泯mǐn然眾人矣
2、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⑥余聞之也|久
(三)譯讀課文
①圈點勾畫,粗通文意,嘗試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疑難詞語探究: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文中理解有困難的詞句或文言常用詞語。以提問形式在班內交流,教師適當點撥、指導。
③。解難釋疑,重點翻譯文章第三段
交流后明確: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四)品讀課文
(找出文中你認為最值得玩味的詞、句并進行品析)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說明的道理。多媒體出示相關題目:
1、 方仲永的才能發展分為 那幾個階段? 朗讀這些文句(教師作適當的提示 )。
2、用自己的話說說: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方仲永的父親是怎樣的一個人?你最想對他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4、敘事有詳有略,哪些詳?哪些略?為什么這樣安排材料?
明確:可分兩部分,先敘事,后說理,由事入理。兩部分是證明與被證明的關系,重點是議論、說理。是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是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賦,與后來的“泯然眾人”形成反差,從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5、最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傾聽學生的發言,巧妙收束全文。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五)比讀課文
教師提供課外文言文語段,學生當堂閱讀,并嘗試完成文后題目。(多媒體顯示):
任末①年十四,負笈②從師,不懼險阻。每言:人若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③,削荊④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月而讀,暗則縛麻蒿⑤自照。觀書有會意處,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常以凈衣易之。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
【注釋】①任末:人名。 ②笈:書箱。 ③庵:茅草小屋。 ④荊:這里指荊的枝條。 ⑤麻蒿:一種植物,點燃后可照。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負笈從師,不懼險阻 ( 背著 )
(2)或依林木之下 ( 有時 )
(3)門徒悅其勤學 ( 敬佩 )
(4)常以凈衣易之 ( 交換 )
2、翻譯下面的句子。
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
人喜歡學習,雖然死了但是精神還存在;(如果)不學習,雖然活著,(我們)叫他沒有靈魂的空殼。(行尸走肉:比喻不動腦筋、無所作為、糊里糊涂過日子的人)
3、談談你從中受到啟發。
人要有所作為,必須趁年輕多學習,等等。
(六)、布置作業
1.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2、寫一篇“由方仲永想到的”讀后感。
《傷仲永》教學設計7
一、教材分析
《傷仲永》講述了一個“神童”因“不使學”而最后“泯然眾人”的故事,并由此引發議論,表達了對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以及強調后天教育對人成才的重要性。所以,教學本文,在指導學生掌握了重點文言字詞句之外,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方仲永會有這樣的結果,我們應該從中汲取哪些教訓,可讓學生就方仲永這個故事本身談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文章中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2、能夠順暢朗讀課文直至成誦,并能準確翻譯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結合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的方法讀懂課文,背誦課文。
2、采用朗讀貫徹文言文教學過程始終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語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教學重難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學習。
四、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探究質疑法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復述故事導入
(學生回答前明確復述故事要注意交代清楚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等。)
(二)溫習文本,深入探究
過渡:本文通過記敘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的故事,那么作者想要表達什么呢?我們這節課就來探討一下。首先來看這樣一個問題:
1、方仲永從“幼年時天資過人”到最終的“泯然眾人”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
明確:
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世隸耕”“未嘗識書具”卻能在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
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2、那么,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議論中所認為的那樣,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
明確:這里所說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資;“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認為,二者之間,后者更為重要,即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是至關重要的。作者認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發天賦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慨。這段話論說事理,步步推進,辨明了“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4、本文題目是《傷仲永》,文中的“傷”是什么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傷”是哀傷、哀憐的意思。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
(三)閱讀拓展
1、仲永的故事的確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請同學們做仲永的老師,根據他的表現,給他下一段評語,怎么樣?(提示:下評語要結合仲永的實際情況,觀點要明確,內容要有意義,語言要準確,要簡要。請同學們拿出筆,先把評語寫在紙上,看誰寫得最棒。)
示例:仲永,你五歲“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很聰明,是個神童。可是,你不該年紀輕輕就把學習拋在腦后啊!你最終成了“泯然眾人”,原因就是你放棄了學習。人非生而知之,不學習就沒有真正的知識。學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極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學到老”這句格言吧,請記住,人的聰明來自學習。
示例:刀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后。仲永,希望你牢記這條真理。雖然你落后了,別灰心,振作起來,努力學習,迎頭趕上去,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你。
示例:仲永,你從一個智力超群的神童變成了碌碌無為的庸人。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沒有成功。我認為,主要原因就是你沒有正確的學習觀。你對學習缺乏理想,缺乏熱情,缺乏毅力。你雖然“指物作詩立就”,可你成天跟著你的父親寫詩賣錢,這是缺乏理想;你不堅持學習,熱衷于“環謁于邑人”,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沒有理想的人永遠不會成功,沒有毅力的人永遠不會成功。
示例:仲永,你的最大錯誤就是你把自己當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奮,就是珍惜時間努力學習。魯迅先生說“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仲永,你才只有二十歲,只要你珍惜時間,發奮學習,就能成為真正的天才。
2、同學們的評語下得很全面。有鼓勵的,有批評的,有介紹方法的,有指明方向的。從仲永身上,同學們能得出什么結論呢?
生:任何人,不論其智商多么高,只要不學習,就會像仲永那樣變成庸人。
(四)課文小結
是的,正像偉大科學家、發明家愛迪生說的那樣“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那么,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關于“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說來聽聽。
(學生舉手發言,教師予以大屏幕展示有關名言警句,并令學生作簡要摘抄,結束本文。)
(五)作業設計
1、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至少5條。
2、寫一篇“由方仲永想到的”讀后感。
七、板書設計
傷仲永
王安石
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
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八、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一方面注重了文言文基礎的夯實、字詞的讀音、詞語的理解等,另一方面在內容的理解、主題的挖掘、語言的特色等方面,也都做了教精到的啟發引導,從而使學生能夠在文本中汲取更多的營養,教學效果較理想。
《傷仲永》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2、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4、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朗讀法,合作探究,討論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能明白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
2、認識學習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1、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體會揣摩語言的簡潔、洗煉。
3、方仲永“混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課前展示:
讀神童故事,談感受
一、名言導入
1、名言導入: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2、作者作品: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二、讀譯課文,理解文意
1、讀一讀:
a、師范讀課文
b、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停頓、節奏、表情。
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⑥余聞之也|久
c、師生齊讀課文
d、指生朗讀課文,大家評判
2、譯一譯:
①圈點勾畫,粗通文意,嘗試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疑難詞語探究: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文中理解有困難的詞句或文言常用詞語。以提問形式在班內交流,教師適當提高、指導。
A、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隸: 謁: 謁: 扳: 稱:
B、對文中的“之”“于”進行歸類。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②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③余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學”、“環謁于邑人”,代詞。
④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⑤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于:
①環謁于邑人:到,介詞。 ②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③賢于材人遠矣:比,介詞。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詞
C、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①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詞作動詞。
②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④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3、議一議:
(1)課文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三個階段:
(2)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
(3)辯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A、天資聰慧是成長的關鍵
B、后天教育是成長的關鍵
(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三、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交代了關于方仲永的哪些情況?聯系下文說說作者為什么這么寫?
②語段閱讀:閱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a、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
b、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c、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③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見""聞"交織,詳略有序,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2、互動釋疑: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
四、體驗反思,拓展閱讀
1、體驗反思: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暢談感受與啟示。 要求:①聲音洪亮,用普通話發言,語言簡練。 ②中心鮮明,講話的層次清楚。 ③時間在2分鐘左右。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啟發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
2、拓展閱讀:
①你怎樣評價仲永的父親?假設你有一個這樣的父親或兒子,會怎么樣做?
②引用《論語》中的語句勸勸像仲永一樣的古人或今人。
五、總結
我們在學習中進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增強了語感,了解了道理: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本文作者為一位“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發表議論,以此引發人們的思考。
六、作業:
①擴寫課文第一段。要求:不改變情節和基本內容,進行豐富的聯想,400字左右。
②組織討論當今社會存在的類似仲永的現象,從而使學生深刻領會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③課后背誦全文,完成學案的“跟蹤訓練”。
板書設計:
傷仲永 王安石
仲永:天資聰慧 忽啼求 即書詩立就
(利 環謁 不使學)
不能稱前時之聞 才能喪盡:
泯然眾人
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傷仲永》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根據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2、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能明白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
4、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1、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體會揣摩語言的簡潔、洗煉。
3、方仲永“混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激趣
什么是神童?你能舉幾個古今中外的神童的例子嗎?
馬來西亞華裔神童張世明,12歲從初中跳到美國大學一年級,15歲攻讀博士,博士畢業后,由于沒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壓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終英年早逝。
我國神童寧鉑,兩歲半能背誦幾十首詩詞,4歲時學會了400多漢字,13歲就進入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成為大學生。然而卻無法和社會、他人溝通,屢次單獨出走,最終丟掉大學講師職位,出家為僧。
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歲時就掌握了1000多個漢字,
4歲念書,13歲考上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考上中科院碩博連讀研
究生。然而,他卻中途肆業回家。他退學的原因很簡單:自己無法一
個人去面對社會。
看著神童們的這些悲劇,我不禁想問自己,到底是誰造就了神童
的悲劇,到底這悲劇帶給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二、自主學習
(一)了解作者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晚號半山,江西臨川人,世稱臨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做官
后,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
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罷相。晚年封為
荊國公,謚號“文”。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韓愈柳宗元
蘇洵蘇軾
蘇轍歐陽修
曾鞏
(二)題解
本文用“傷”字點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傷”是哀傷,痛惜的意
思.表達了作者對方仲永這樣的人才,“泯然眾人”的哀傷,惋惜之情。
王安石
(三)朗讀課文
做到:準確、流利。注意課下注釋
(四)譯讀課文
根據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譯懂全文,記下疑難。
三、合作探究
自主學習中的問題
四、展示點評
五、鞏固提升
見幻燈片最后“當堂檢測”
第二課時
一、導入激趣
回顧基礎知識導入
二、自主學習
默讀課文并思考: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這幾個階段,有見有聞,有詳有
略,這樣安排用意何在?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幼年時天資過人,有作
詩才能;聞
“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十二三歲時才能衰
退,大不如前;見
“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又七年后完全變成平庸之人。聞
本文敘事采用了見聞錄的.方式,第一段是“聞”,第二段是先“見”
后“聞”。這種見聞錄的方式給人以真切真實之感。
本文為什么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
一是說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與后文“泯然眾人矣”形
成強烈對比。
二是點明“泯然眾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最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強調了后天教育對
成才的重要性。
3、歸納本文主題
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三、合作探究
1、本文題目為“傷仲永”,“傷”的具體內涵有哪些?
一因仲永的悲劇而“傷”,幼時天資過人最終卻“泯然眾人”;
二“傷”社會上如仲永之父貪財短視的可悲之輩;
三“傷”邑人聞聽盛名趨之若鶩的不良心態,這也正是文中感慨
“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遠意味。
2、第一段為什么特別交代方仲永“世隸耕”?
“世隸耕”三字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
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
看的?
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
邑人”。其父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
從道理上來說,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
的教育。
4、“受之天”與“受之人”哪一個重要?
作者所說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資;“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認為,二者之間,后者更為重要,即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
成才是至關重要的,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
5、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而愚昧無知的句子是: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6、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因素是三個字:不使學
四、展示點評
五、鞏固提升
1、什么是天才?怎樣成為天才?請搜集關于天才的名言。
(1)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魯
迅
(2)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
——華羅庚
(3)聰明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華羅庚
(4)天才就是長期勞動的結果。——牛頓
(5)天才是指異乎尋常的忍耐者而言。——列夫·托爾斯泰
(6)非常的單純,非常的明確——這是天才的智慧的最可驚人的品
質。——車爾尼雪夫斯基
(7)苦難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巴爾扎克
(8)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靈感。——愛因斯坦
2、自寫格言比賽:
天才就是——(請你續寫)
(1)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勁
(2)天才就是入謎
(3)天才就是長久的忍耐……
3、自由發言:
—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1)人們的智力發展存在著某些差異,但它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起決定作用的是后天教育、學習。
(2)僅有后天教育是不夠的,還需要自身的努力。
(3)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賦,有后天教育,有主觀努力,三者缺一不可。……
《傷仲永》教學設計10
教學設想
教學重點: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②體會語言的簡潔、洗煉。
教學難點:方仲永“混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課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觀點?
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入,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奮的一生發明了無數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明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簡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二、學生自讀課文,掌握以下內容。
1、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隸:謁:謁:扳:稱:
2、對文中的“之”“于”進行歸類。
之
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余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使學”、“環謁于邑人”,代詞。
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于
環謁于邑人:到,介詞。
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賢于材人遠矣:比,介詞。
愛于人者不至:從,介詞。
3、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①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動詞作動詞。
②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④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三、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1、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③余聞之也|久
2、理解課文結構層次。
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簡敘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闡明觀點看法。
說明:第一部分以敘事為主,第二部分以議論為主。
四、請一位同學復述第1、2段的內容。
1、思考:課文寫了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有哪幾個階段?
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和天賦。如:“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文理皆有可觀”。第二階段,寫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稱前時之聞”。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混然眾人矣”。
2、思考: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見”和“聞”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負利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五、齊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1、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采用了議論的形式。
2、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學習和受到的教育。
3、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講了兩層意思:從“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滅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從“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領悟課文語言表達簡潔、洗煉的特點。
1、文中“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三句中的幾個副詞對表達文意有什么作用?使真切、形象,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一句的語言特色。這一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概括了其父求財的可鄙行為,“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七、齊讀全文,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八、語言表達訓練。
以“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感受。
要求:①聲音洪亮,用普通話發言。②中心鮮明,講話的層次清楚。③時間在2分鐘左右。
九、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板書設計:
傷仲永
王安石
敘述經歷
天資聰慧
忽啼求即書持立就
(利環謁不使學)
才能衰退:不能稱
才能喪盡:促然眾
議論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傷仲永》教學設計11
【教材分析】
本文兩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寫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作者詳寫第一個階段,力陳方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點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簡略地寫后兩個階段,點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眾人矣”。第二部分是議論,作者借事說理,強調后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應該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強調的“后天受教育重要”的觀點,不要把“主觀努力”與之混同。
【學情分析】
鐵二中屬于重點中學,學生的素質相對較好,預習作業會完成的比較順暢,他們能夠查閱大量資料解決一些相關問題,能夠對照注釋翻譯課文,能夠配合老師積極發言,但發言的內容有不定性。
【教育目標】
1、知識和技能:
掌握有關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加強文言文的朗讀訓練,注意朗讀的節奏、感情、語氣,提高對文言文的朗讀、理解、賞析能力。
2、過程和方法:
指導學生準確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讀懂故事,并能復述故事,感悟故事。通過充分的活動,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問題,積累知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準確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故事所蘊含的道理,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天資和后天學習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剛才在課下就有幾個同學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還聊到了現代版的方仲永,看來大家不但熟悉了課文,而且還查閱了不少資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那我們就來展示一下預習的成果吧。
二、作者介紹
(學生用幻燈展示預習查資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體的要求)
(出示幻燈一)王安石,文學家和政治家,文章寫得十分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十歲中進士,曾積極推行變法,后新法被廢,憂憤成疾,第二年病逝。
(在此可以讓學生集體背誦王安石的《京口瓜洲》,來激發其了解作者、學習本文的熱情)
三、朗讀課文
(給予必要的指導,如字音、停頓、節奏、感情等)
1、易讀錯的字。
2、停頓節奏。(舉學生疑惑的典型例句)
3、感情語氣。
歸納朗讀應該注意的點,要求同學們根據這些點,在下面各自朗讀一遍,然后集體頌讀。
(出示幻燈三)朗讀注意:讀準字音
找準停頓
拿準語調
讀出語氣
四、積累實詞
同學們分組討論,目的是解決自己在預習過程中的字詞句等問題,疏通文意,準備復述。
對分析實詞的方法進行如下歸納:
(出示幻燈四)實詞分析注意:詞性改變看語境
一詞多義要比較
五、復述分析
(評析復述的過程,即分析教材的過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過程)
1、這篇文章到底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請大家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2、由一個天才淪為一個庸才不能說不是一個悲劇,那么,造成這個悲劇的原因是什么呢?
3、請同學們用兩個句子概括這篇文章的內容:
⑴ 本文敘述了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故事,告訴人們后天教育對成才很重要。
⑵ 本文以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事例,闡明了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六、深化理解
針對方仲永的悲劇,體會作者的意圖,你現在最想說的是什么呢?
(出示幻燈五)
方仲永──天才──不受教育──平凡人
其他人──普通──不受教育──平凡人
七、小結本課
(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主題則可)
《傷仲永》教學設計12
〖創意說明〗
文言文對于初一學生來說,是較有吸引力的,教師可充分利用學生的求知欲和詳盡的書下注釋,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
〖教學步驟〗
一、對照書下注釋,讀懂課文大致內容
對照書下注釋,自己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提出字詞理解疑難,自行解決。
用自己認為科學的方法,整理、積累相關字詞知識。然后交流,根據積累內容的價值、形式、全面與否和書寫進行評比。
在這一過程中落實:
字音:隸 邑 乞 扳 謁 稱 泯 耶
詞意:隸 邑 乞 扳 謁 稱 泯 耶 為意 未嘗 自為其名 收族 立就 文理 自是 通悟 受 賢 彼其
詞類活用:傷仲永 父異焉 借旁近與之 邑人奇之 賓客其父 父利其然
一詞多意:于 之 其
二、在了解大致內容的基礎上,朗讀課文
1、要求不讀破句。自己讀,聽同學讀,校正不正確的朗讀,調整理解偏差。
結合課后練習二,提醒學生注意句中的停頓,還可讓學生揣摩停頓規則。
2、要求讀出層次。先理性認識課文中的大小層次,標記后再讀,養成把理解滲透于朗讀中的習慣,以期形成良好的語感。
在這一環節中貫徹對課文結構的理解:全文借事說理,一、二兩段敘述方仲永的故事,第三段說后天教育對成才極為重要之理;從敘事部分看,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幼年天資過人,稟賦極高,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歲時才思衰竭,完全變成了一個平庸之人,也有層次之分:從寫仲永幼時才能之“奇”的第一段來看,還有層次──句交代籍貫、身份、姓名、家世,二至五句寫他忽有賦詩才能,六、七兩句寫成名后的狀況。本環節實際上是要學生既能整體把握課文,又能從細微處思考句與句間的邏輯關系。
3、要求讀出感情:
學生自己讀,表演讀,要能讀出作者的驚喜、憤慨、惋惜、哀傷、告誡之情。
三、熟讀課文后,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質疑探究
讀課文,說說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難,小組討論解決,然后把你們認為有普遍意義的思考和解答提出來,全班共同探究。
課文理解難點:
1、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嗎?
作者力圖寫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細節描寫,還有“父異焉”“邑人奇之”的確證,另外敘事所用見聞錄的方式,使仲永成為“我”生活視野里的一個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
現在我們爭論故事的真假已無多大意義,仲永現象不乏其例,作者意在用仲永之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2、本文為什么詳寫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
這樣安排更見作者匠心,能更好地表現文章主旨。把仲永的天賦之高渲染得越濃,其才能泯滅引起的哀傷之意才會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感、肺腑之情就會更有感染力。
3、“傷”的.具體內涵有哪些?
⑴ 因仲永的悲劇而“傷”,幼時天資過人最終卻“泯然眾人”。
⑵ “傷”社會上如仲永之父貪財短視的可悲之輩。
⑶ “傷”邑人聞聽盛名趨之若鶩的不良心態。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遠意味。
4、作者為何只追究仲永父親的責任而不寫仲永自身的失職?
作者把方仲永放在值得哀憐的位置上,重點表現對他的同情惋惜,強調其父“不使學”是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且后文所說“受之人”是說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說人自身的后天學習和主觀努力,側重點不同。
四、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傷仲永》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2.理解作者的思想觀念,能明白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1分鐘)
1.教師導學
我們今天來學習王安石的一篇作品《傷仲永》。我們先來認識這篇課文的作者王安石。
2.學生A介紹王安石。
二、朗讀課文(8分鐘)
1.教師導學。
師:學習文言文,朗讀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那么朗讀時應該注意些什么?
生答。
2.師歸納,出示幻燈:字音、節奏、語氣。
2.學生B朗讀全文,其余的學生注意讀音。
3學生C朗讀課后題二,其余的學生糾正讀音。
4.學生D朗讀最后一段,其余的學生糾正讀音。
5.學生集體頌讀全文,教師做簡單點評。
四、積累實詞(20分鐘)
1.教師出示題目,學生做好展示準備。
2.其中四組接力回答字詞,余下兩組黑板展示句子的翻譯。
3.其余的同學進行糾正。
4.進行抽測:學生翻譯全文。
5.收齊抽測,教師課后批改。
五、理解內容(10分鐘)
1.教師出示問題:⑴本文寫的是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的變化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⑵造成方仲永悲劇的原因是什么?
2.不同組的6位學生進行黑板展示,其余的學生糾正。
3.教師歸納。
六、小結全課(1分鐘)
1.全班齊讀最后一段。
2.教師歸納
我們已經明白了作者寫這篇文章是在告訴我們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讓我們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還怕不夠,還要煞費苦心地拿我們常人的資質去和仲永的.資質作比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連仲永結局都不如的結論。多么觸目驚心!我們能不接受教育么!希望大家從神童方仲永的悲劇,認識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發了同學們學習的自覺性。
《傷仲永》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3、理解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認識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課前準備】
對照課文的注釋及工具書,疏通文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作為學生,我們常常為一個問題苦惱,那就是為什么我不能像別人那樣拿第一,考滿分。于是有人責怪自己天資不夠。人的成才究竟是由什么決定的`呢?王安石是怎么看待這一問題的?讀了課文你又有怎樣的想法呢?
(板書課題)
2、簡介作者。
二、朗讀課文,翻譯課文
1、聽錄音(或教師范讀),注意朗讀的節奏和語調。
2、學生反復誦讀課文,要求模仿范讀時的語調、語速來朗讀。
3、圈畫出自認為重要的字詞、句子,不理解的字詞和句子,然后說一說。
4、教師準備的重點字詞:
傷仲永:哀傷,為……哀傷。
仲永生五年:生,長到。年,歲。
自為其名:題寫。
其紋理皆有可觀者:值得欣賞的地方。
邑人奇之:對此感到驚奇。
稍稍賓客其父:稍稍,漸漸。
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請求仲永作詩。
父利其然也:利,認為……有利可圖。然,這樣。
余聞之也久:句中助詞,表提示,無實義。
從先人還家:已經去世的。
還自揚州:即“自揚州還”。
復到舅舅家問焉:此(指仲永之事)。
賢于材人遠矣:于,比。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
卒之為眾人:最終。
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為第一課時主要教學活動)
三、理解課文
1、提問:這篇課文寫了一個什么故事?
明確:本文寫了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
2、追問: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表現在哪兒?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
明確:幼年天資過人──“啼”、“忽”、“即”、“立”。
不成才原因──其父“不使學”。
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作者的話說明了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四、遷移拓展
1、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嗎?
(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有關資料,進行課堂辯論:成才的關鍵
正方:天資聰慧是成才的關鍵。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關鍵。
討論之后,教師要將討論內容進行歸納集中,使學生有一個正確認識。并據討論情況予以評價。
2、同學們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此時,你有什么話要說呢?(三選一)
⑴仲永啊,我想對你說
⑵方父啊,我想對你說
⑶(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話對大家說呢?)各位啊,我想對你們說
《傷仲永》教學設計15
一、導入
1、導語
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唐代文學家韓愈曾說過“業精于勤荒于嬉”,這些話語都告訴了我們勤奮學習對于成材的重要性。但遺憾的是,一些人并未懂得這個道理,自恃天才,結果淪為庸人,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2、作者作品介紹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年封為荊國公,謚號“文”,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集》。
3、題解
傷:哀傷、嘆息,表達作者對仲永的哀傷、嘆息之情。
二、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需要注意的字音有:攀、謁、稱、泯、卒。
2、大聲自譯課文,勾畫出不理解的字詞句。
(1)難以理解的字詞有:
(2)難以理解的句子有:
3、處理完難以理解的字詞句之后,再讀課文,請一位同學用自己的話為我們復述這個故事。
在金溪有一個貧民叫方仲永,他家世世代代都是耕田的。仲永的命運本來可以改變,因為他小時候很聰明,五歲時就能作詩,如果他的父親能夠好好培養他,那他將來肯定能有一番作為,可惜他的父親經不住利益的誘惑,不讓他讀書,整天帶著他四處拜訪、炫耀,過了幾年,仲永的才能大不如前了,又過了幾年,仲永最終淪為了一個平庸的`人。
4、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那幾個階段?三個
(1)“仲永生五年,指物作詩立就”,天資過人。
(2)才能衰退。
(3)完全變成了一個平庸的人。
5、方仲永由天資過人,最后“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1)父利其然。。。不使學。父親貪圖小利,目光短淺。
(2)、王安石說: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
6、王安石在最后一段的議論說明了什么道理?
強調了后天勤奮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先天再聰明,后天不勤奮學習是沒有用的。
三、遷移拓展
1、平時積累了哪些關于勤奮的名言警句。
勤出智慧,勤能補拙。
一勤天下無難事。
愛迪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唐代文學家韓愈曾說過“業精于勤荒于嬉”。
2、知道哪些通過勤奮成材的事例。
(1)馬克思,辛苦40年寫成《資本論》。
(2)司馬遷,足遍天下,寫成《史記》
(3)歌德,耗時58年,著有《浮士德》
(4)貝多芬,勤學苦練,成為了音樂家。
(5)海倫凱勒,不懈努力,成為了文學家。
(6)霍金,克服了身體的殘障。成為了科學家。
四、總結
同學們,我們能不能聯系自身實際想想呢?我們都不笨,但為何有的同學成績好,有的卻不夠理想呢?應該是我們的努力還不夠吧!古人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相信,通過我們的勤奮努力,我們會成功的。
【《傷仲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傷仲永》教學設計04-11
傷仲永教學設計11-09
傷仲永教學設計06-13
《傷仲永》教學設計06-13
《傷仲永》教學設計02-28
《傷仲永》教學設計06-15
《傷仲永》教學設計模板06-13
優秀教學設計《傷仲永》06-13
《傷仲永》優秀的教學設計07-02
語文《傷仲永》教學設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