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天門山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理解《望天門山》這首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3、通過詩中描繪的情景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學習古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通過想象、感受“斷、開、回、出”這幾個動詞的意思。
教學時間:
一課時
課前準備:
背誦課文查閱資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釋題:
天門山:在今安徽和縣與當涂西南的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門戶。
二、范讀詩歌
三、自讀詩歌,提出疑問。
四、試講詩歌大意
1.同座對講。2.指名試講。
高高天門被長江之水攔腰劈開,
碧綠的江水東流到此回旋澎湃。
兩岸的青山相對聳立巍峨險峻,
一葉孤舟從太陽旁邊飛速飄來。
五、指導朗讀
這首詩熱情贊頌了祖國山河的壯麗,氣勢十分雄偉。從中充分展現了詩人自己那開闊的胸襟和熱情豪放的性格。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六、動手做
根據這首詩的詩意,參考書上的插圖,請你用彩筆畫一幅圖。圖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陽。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和默寫《望天門山》。
◎自讀自悟、小組合作,體會詩句含義。
◎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和默寫《望天門山》。
難點:體會詩句含義,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小組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導入)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山河壯麗。請同學們欣賞一幅圖片,大家知道這是哪里嗎?這就是位于安徽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的山。兩山隔江相對,形同門戶,所以又被叫做天門山,誰來說說自己看了這些圖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自由發言)很多年前,詩人李白也去了天門山,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教師出示節奏劃分,指導學生讀出節奏及古詩的韻律。
◎指名讀,全班齊讀。
◎出示作者介紹。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自由朗讀,標示出不理解的字、詞。
明確:中斷,從中間割斷;出:聳出來;帆:船上的.風帆,指代船。
◎同桌交流,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古詩的意思。
明確:浩蕩東流的長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碧綠的江水到這里突然轉了個彎,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教師范讀,學生閉眼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明確:天門山的雄偉、有氣勢;青青的水、綠綠的水;兩岸的青山相對而望,一只小船在水中蕩蕩悠悠。
◎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你最喜歡哪一句?
明確:
(1)“天門中斷楚江開”——“中斷”一詞寫出了天門山的氣勢,令人向往。
(2)“碧水東流至此回”——“碧水”“至此回”寫了水的清秀。
(3)“兩岸青山相對出”——“青山”寫出了山的秀美與雄偉。
(4)“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句話寫出了天門上景色的清幽。
◎畫一畫天門山的景色。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李白,你看到這樣壯麗的景色會說些什么呢?
(五)小結作業
學生談收獲,教師總結。
作業:◎背誦詩歌◎讀一讀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望天門山》是唐代詩人李白赴江東途中所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歌描寫了詩人舟行江中順流而下望天門山的情景,既寫出了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又寫出了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作品意境開闊,氣象雄偉,在教學中雖然引導學生想象畫面,理解天門山景色的壯闊,但是學生由于生活閱歷的限制,對于天門山的景色理解仍不夠深入,需要教師拓展資料,激發學生的想象。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感情朗讀古詩,能背誦并默寫古詩。
2、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抓住詩中的重點詞語,想像詩歌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對祖國山川景色的贊美之情。
教學準備:收集李白的資料,側重于寫景方面的。
vcd課件:
教學方法:讀讀畫畫,讀讀講講。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古詩作為我國悠久文化中的寶貴遺產,深受同學們的喜愛。最近,你又背誦了哪些古詩?背給大家聽。
2、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古詩《望天門山》,大家說可以怎樣來學習?教師引導歸納學法:
(1)說作者
(2)讀詩文
(3)講詩意
(4)畫風景
(5)評意境
(6)背課文
(7)賞類文
二、學習古詩《望天門山》
1、說一說作者:李白。學生根據收集到的資料,談自己對李白的了解。師相機補充:
李白,唐代大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現存詩約700余首,與杜甫齊名,人稱“李杜”,其詩作對當時及后世影響大。這首詩是作者遇赦返鄉途經天門山時,看見長江流經天門山附近一段的雄奇壯麗的景色后寫下的一首詩。
2、讀一讀。
①師范讀;②自己讀、小組合作讀,利用字典,課后注釋和文中插圖自學古詩,讀通,試著說意思。③抓住重點詞語讀。(斷、開、回、出)④集體讀。(注意音調和詩的平仄)。
3、說一說
(1)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a、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結合畫面說)
b、師相機提問補充:
“天門”指天門山,天門山怎么了?從中間斷開了,一個“斷”字,讓人覺得奇,為什么斷了?是楚江水沖斷了,能把山沖斷的江水,是怎樣的浩大和洶涌?楚江水使天門山從中間斷開,沖開了(板書:出)一條順暢的通道,可以想象出天門山地勢的險要。
“碧水”指楚江水,“碧”寫出了江水的顏色,“東流”,向東流去。“至此回”,原文說是“直北回”,回的意思是到這里拐彎,(板書:回),楚江在這里因山勢而轉,形成回旋北流的氣勢。從前兩行詩,我們可想象出山之險,水之大。(感情讀一讀)。
“青”,綠色,寫出了山的顏色,青山隔江對峙,相對而出,(板書:出)“出”,冒出來,體現了山之高。“孤帆”,孤是單一的意思,孤帆是江里只有一只小船。由于山勢險要,江水奔流氣勢非凡,帆船在長江里顯得很小。由于作者是遠望,所以感覺到小舟仿佛來自水天相接的'地方,仿佛來自太陽升起的地方。(板書:來)作者赦免返鄉,坐船順流而下,感覺兩岸青山相對而來。這也是作者行船的感受。給人以遼闊、浩瀚之感。
c、看板書的四個動詞,把全詩的意思連起來講一講。
d、同桌互相講一講。
4、畫一畫。
學生在準備好的畫紙上畫一畫,指名到臺上說一說畫了些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畫。
5、評一評
(1)李白的這首詩,寫得很優美,特別是動詞的運用,如“斷”“開”“回”“出”,生動形象,給全詩帶來活力。(運用動詞帶活力)
(2)李白把天門山這么美麗的畫展現在大家眼前,從色彩上看,楚江水(碧)綠,天門山(青)綠,日(紅),色彩明麗。畫中的山是靜態的、水、孤帆是動態的,行船的感受中,山也動起來了“出”,組成了一幅有動有靜的畫,景物色彩明麗,動靜結合。
(3)短短的四行,描繪了長江流經天門山附近一段的景色,真可謂是雄奇,壯麗的景色,還寫了作者的感受。真可謂是詩中有畫,畫即為詩。
6、背一背
齊讀古詩,體會詩的意境美,音韻美,思想美,這首詩贊揚了祖國的山川之美,表達了作者樂觀、豪邁的情懷。指名讀,分組讀,背古詩。
7、賞一賞
欣賞大家收集整理李白的其它的描寫景物的詩。
(課件出示)師生誦讀
三、課堂小結
四、作業。用語言描寫《望天門山》,寫成一段話,完成圖畫填色。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意境,激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2.通過詩中描寫的情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教學重難點:
情感朗讀,感悟詩境。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出示各種字體的“山”及《望天門山》的草書作品,初步感知書法魅力。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你們愛游山玩水嗎?都去過哪些山?
2.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祖國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盡。有一位唐代詩人,他游歷了許多名山古川,寫下了千余首流傳千古的詩歌,被人們稱為“詩仙”,又被稱為“游俠”。他就是——李白。(板書)
3.出示課件(《望廬山瀑布》《游泰山》),讀后揭題:他還去過一座山,山名就在剛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嗎?(師板書:天門山)
4.今天,就讓我們隨大詩人李白去望天門山。(師板題)釋題:“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這兒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讓我們去詩中尋找答案吧!
二、讀通詩文,初悟詩意
1.學生自讀古詩兩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讀,正音,強調:“中”是個多音字,“中斷”就是“中間斷開”的意思,因此在詩中讀第一聲。
3.教師范讀,學生評議。
4.學生自由練讀,讀出節奏。
5.指名讀。
6.有人說: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如果說這首詩是一幅畫,畫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讀詩,畫出詩中寫景的詞語。
8.全班交流。(課件出示:天門、楚江、孤帆、日。)
三、繪畫想象,感悟詩境
1.請同學們再去讀讀詩句,想象這些畫面。
2.誰愿意用朗讀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畫面?
3.詩畫詩畫,詩畫不分家,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當一回小畫家,把詩人所看到的景象畫下來。首先,你認為天門山是怎樣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為天門,必為天之門戶也。(師板畫天門山。)詩中哪一句寫到這天門山?(出示第一句)
5.傳說中這天門原是閉合的,只因一把利劍以不可抵擋之勢將它劈開。再讀讀這句話,你找到這把利劍了嗎?引導學生根據注釋理解“楚江”。
6.讓我們想象著奔騰東去的楚江水,咱們一起讀!
7.這又是怎樣的水啊!詩中哪一句寫了?又是誰有如此能耐讓洶涌不可擋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讀讀!(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這里受到了山的阻擋。閉上眼睛,讓音樂帶著我們走得更近些。
9.音樂是流動的畫,你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面?指名答后再讀。
10.讓老師用線條為你們勾勒——這是險峻如刀砍劍劈的天門山,楚江水洶涌而至,撞擊天門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蕩而去。(齊讀1、2句)
11.你們讀出了山的氣勢,水的澎湃!詩中還有哪兒讓你感受到了這樣的氣勢?
12.(師板畫兩岸的青山)這又是怎樣的山呢?僅僅是綠嗎?你是從哪個字里讀出來的?(引導學生抓“出”理解。)
13.兩岸的青山相對著,怎么會有出來的感覺呢?讓我們再來讀讀下一句:“孤帆一片日邊來。”你知道了什么?誰來畫一畫?(生板畫孤帆、紅日。)
14.現在我們聯系這兩句來探討探討詩人李白是在哪兒望天門山?你又是從哪個字讀出來的?
15.引讀3、4句。
好一個“出”字啊,讓我們覺得這兩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讀——
好一個“出”字啊,讓我們知道了詩人的船是由遠及近,這兩岸的山就好像張開手臂在迎接他。讀——好一個“出”字啊,盡顯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讀——
四、入情入境,深悟詩
1.(播放視頻)師述:唐玄宗開元13年,25歲的李白第一次離開家鄉,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又帶著對未來前途的忐忑之心。當他乘舟順江而東,途經天門山,天門山就像大門一樣敞開,讓他的眼前豁然開朗。于是,他揮毫寫下了這首《望天門山》。
2.聽完老師的介紹,你覺得詩人當時是怎樣的一種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條小船慢慢地駛過來了。讓我們和詩人一道坐上這只小船,望見這樣的山——“天門中斷楚江開”。(齊讀)望見這樣的水——“碧水東流至此回”。(齊讀)小船順流而下,從兩山之間穿過,只見——“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穿過狹窄的河道,看見的又是——“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再拐過一道彎,看見的還是——“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這是因為——“孤帆一片日邊來”!(齊讀)
4.山的熱情、水的澎湃,皆是因為詩人那喜悅的心情。(出示課件:幾種不同字體的古詩)讓我們來看看這些作品,你認為哪一幅最能表達詩人的情感、表現詩的意境呢?
5.是啊,這幅草書行云流水,好像讓我們看到了天門山的氣勢,(讀1、2句)這幅字暢快淋漓,仿佛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喜悅的心情,(讀3、4句)
6.配樂背詩。
點評:這個環節的設計將古詩與書法的魅力融為一體,既讓學生初步感受草書的內涵,又是課前交流的巧妙延伸。
五、總結方法,賞析拓展
1.(指板畫,配樂)瞧——青山、綠水、紅日、白帆,多美的一幅畫啊!(貼草書詩句)看,書法也以獨特的方式向我們詮釋著剛勁之美。(板書:書畫)
2.詩可以是一幅美妙的畫,也可以是一行行靈動的字,難怪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課件出示)生齊讀。
3.正因為天門山的熱情讓李白感動,所以他在天門山逗留了多日,還寫下了另外一首詩《天門山》和一篇文章《天門山銘》。一個地方留下兩首詩、一篇文章,這在李白寫詩的生涯里是不多見的,可見天門山在他的感情生活里的地位。
4.讓我們一起把這首詩留在心底吧!(加動作背《天門山》。)
5.總結:相同的地點不同的詩,我們又可以用怎樣的畫、什么樣的字來表現呢?課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去賞析寫景的古詩。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11-24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07-31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03-03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05-26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11-20
望天門山的優秀教學設計03-15
古詩望天門山教學設計06-11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范文06-21
古詩《望天門山》教學設計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