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古詩》教學設計

時間:2023-04-04 12:27:47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匯編1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古詩都不陌生吧,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詩兩首》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匯編15篇)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8個生字。

  2.朗讀、背誦并默寫兩首古詩。

  3.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的心境,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4.學習利用注釋,展開想象,讀懂古詩;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初步了解古詩對仗工整的特點。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絕句》這首詩。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引導同學們背誦以前學過的古詩,由此導入 新課。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詩:9 古詩兩首

  (二)自學《絕句》

  1.讀題、解題,作者簡介。

  《絕句》是古代詩詞的一種,它的特點之一是每首詩共四句,每句一般為五個字或七個字,每句五個字的叫“五絕”,每句七個字的叫“七絕”這首詩是唐朝另一個著名詩人杜甫寫的,當時唐朝開始衰敗,又發生叛亂,詩人歷盡艱辛才輾轉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間草堂,詩中描寫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麗的景色。

  2.教師范讀。

  強調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學字詞,理解詞語,教師檢查,學生質疑。

  黃鸝:一種小鳥,也叫黃鶯,叫聲很好聽。

  白鷺(lù):一種水鳥,羽毛白色,腿細長,吃小魚,小蝦。

  東吳(wú):古時候的東吳,就是今天江浙一帶。

  鳴:這里指鳥叫。

  翠柳:綠色的柳樹。

  青天:蔚藍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嶺: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這時是虛指。“千秋雪”指終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萬里:指非常遙遠,不是實指。

  4.檢查自學詩意情況,想像畫面。

  (1)指名讀詩句。

  (2)練說每句詩意。

  (新綠的柳枝上一對黃鵬在歡唱,蔚藍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鷺從溪上飛起,向遠處天空飛去。遠處,西嶺上覆蓋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這樣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戶里一樣。門外停泊著要到萬里之外東吳去的船只。)

  (觀看彩圖,誦讀全詩,想像畫面。)

  (整首詩描繪了草堂附近明媚秀麗的景色。)

  5.反復誦讀,體會感情。

  (1)指導朗讀。

  我們要以歡快的語調,來讀這首詩,讀詩時還要注意抑揚頓挫和輕重快慢。

  (2)教師范讀。

  (3)學生朗讀。

  兩個/黃鵬//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干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4)全詩表達作者什么感情?(抒發了作者對平靜生活的向往。)

  (三)體會寫法

  詩人為什么能描繪出這么美的畫面呢?他運用了什么方法?你們想知道嗎?齊讀全詩,仔細體會。

  (教師總結:古詩是四個不相連屬的句子,一句便是一幅圖畫,短短四句寫景,有層次,有遠近,聲情并茂。而且黃翠白綠,眾彩繽紛,形象鮮明活潑,分而不散,從而充分表現了詩人恬靜開朗,躍躍欲歸的內心世界。同時這首詩語言清新質樸,對偶工整,朗朗上口,具有形式美和音樂美。)

  (四)背誦全詩,體會美感

  (五)布置作業

  1.練說詩意。

  2.默寫全詩。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早發白帝城》這首詩。

  教學步驟 :

  (一)復習導入

  1.背誦《絕句》。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二)創設情境,交代學習方法

  1.給學生演示《早發白帝城》音樂鑒賞的視頻資料。

  2.交代學習方法。

  (1)今天,老師要教大家一種新的學習方法“五讀法”來學習古詩。什么叫“五讀法”?又該怎樣運用“五讀法”來學習古詩呢?

  (2)出示“五讀法”

  一讀通,咬準音;二讀懂,知大意;三讀精,解詞義;四讀會,達意境;五會讀,有感情。

  (三)指導學習《早發白帝城》

  1.揭題,解題。

  (1)“發”在這里的讀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發)

  (2)讀了這個題目知道了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

  (早上從白帝城出發)

  (早上從白帝城出發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學習這首詩時就會解決我們的疑問。

  (3)這首詩主要內容是什么?

  2.學生按照“五讀法”開始學習詩句

  (1)一讀通,咬準音。

  ①正字:朝(zhāo)還(huán)重(chóng)

  ②字形:帝(上中下結構),辭(左右結構),猿(左右結構)

  (2)二讀懂,知大意。

  朝:早晨。

  辭:辭別、離開。

  還: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輕舟:輕快的小船。

  萬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讀精,解詞義。

  通讀全詩,根據每句詩所寫的內容,給詩分層。每層寫了什么內容?

  (這首詩分兩層意思來寫,第一層告訴我們詩人出發的時間和到達目的地的時間;第二層寫長江兩岸的景色。)

  ①指名讀第一、二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讀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從白帝城出發,一天的時間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時間離開白帝城出發的?從詩中哪些詞可以看出來?

  (詩人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從“朝”和“彩云間”這兩個詞語中可以看出來,當詩人離開白帝城時,天上彩霞一片。表示他心情是很愉快的。)

  “彩云間”一詞,除了寫出時間,還寫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點?(很高)

  教師講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節縣城東白帝山上,所以作者講在“彩云間”。

  ③從白帝城到江陵有多遠?詩人乘船走了多長時間?從詩歌的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來?

  (從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遠,詩人乘船只用一天時間就到達江陵了。)

  詩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虛指,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短作懸殊對比,說明船開得很快。

  ④小結:這兩行詩,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讀時,除了要把順水行船速度極快的意思表達出來,還要表達詩人的心情同飛舟一樣輕快。

  ⑤指導朗讀。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⑥第二層是寫長江兩岸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來寫。

  (抓住“猿聲”和“萬重山”來寫。)

  ⑦作者為什么要寫“猿聲”和“萬重山”?

  明確:當年長江三峽,都是高山峻嶺,懸崖峭壁。猿猴的叫聲常常會在深山峽谷中引起回聲,一聲接一聲,聲聲不斷地傳播開去。李白乘船順水而下時,在兩岸猿猴的啼叫聲中,輕快的小船已經穿過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這里用猿猴的啼叫聲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輕快和沿途景色的壯麗。

  ⑧指導朗讀(注意把“快”的意思讀出來)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3.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詩歌每句的意思。(分組討論,指名說)

  (早晨,作者離開了仿佛在彩云中間的白帝城,遠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時間就到了。兩岸猿猴的啼叫聲,一聲接一聲還沒停下來,輕快的小船已經穿過一重又一重高山。)

  4.引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感情。

  (1)學生邊看《早發白帝城》的影碟,邊聽師范讀古詩。

  (2)談話: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偉大的詩人李白,當年他受到牽連,被判罪,流放到貴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個白帝城的地方,忽然傳來皇帝要釋放他的命令,你們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樣?(十分高興)

  李白在釋放后寫了這首詩,不但描寫了長江兩岸雄偉壯麗的景色,而且表達了自己經過艱難歲月之后,被釋放的喜悅心情。

  (3)為什么說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達?

  ①順水行船(客觀);②心情愉快,急切盼歸(主觀)。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我們再讀這首詩,不但要從字面上理解詩意,還要體會詩人的感情。

  (5)學生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四)布置作業

  讀李白和杜甫的詩,然后利用隊會時間開一個班級詩會,看誰知道得多,理解得準確。

  教案點評:

  重點是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古詩,最后達到熟練背誦的目的。在背誦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語和詩句,讓學生結合對詞語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詩歌的意思。最后,老師再結合詩歌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寫作上的一些特點。針對這種教學思路,同時設計了配合教案的多媒體演示課件,用來輔助老師教學。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了解兩首詩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中所抒發的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通過看注釋理解字詞的意思,從而理解詩句含義,了解詩的內容。

  3.通過學習這兩首詩,對詩這種體裁的特點,如感情豐富,語言精煉,講究節奏和韻律等,有較具體的體會。

  4.能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默寫《示兒》。

  教學重點、難點

  1.使學生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和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后那樣歡快的原因。

  2.使學生領會這兩首詩明白如話而又感染力極強的特點。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通過讀文、看注釋,使學生初步理解詩句的含義,了解詩的內容。

  (二)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三)能正確、流利地讀詩。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學會生字新詞。

  (二)了解詩的內容。

  三、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引發興趣。

  同學們,我國是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詩這種體裁,語言精煉,所表達的情感豐富,還十分講究節奏和韻律,使人讀起來瑯瑯上口。《唐詩三百首》中,就有許多力作,為同學們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愛。另外,我國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數不勝數,奇才輩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等等,他們的許多詩句已流芳百世,為后人所傳誦。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兩首詩。一首是宋代的愛國詩人陸游的《示兒》;一首是唐代愛國詩人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二)簡介作者和時代背景。

  陸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一生當中創作的詩歌很多,至今保存下來的就有9000多首。詩歌的內容極為豐富。他的詩有的抒發政治抱負,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現出了其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本文所選的《示兒》,是陸游臨終前所作,相當于遺囑。詩人臨終前,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說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別忘了把收復中原這件喜事告訴他。這就充分表達了詩人渴望收復失地,盼望祖國統一的強烈愛國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詩人。字子美,鞏縣(今屬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創作了大量的詩篇。當時社會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詩中都有真實的反映,曾被世人稱為一代詩史。他的詩在當時藝術成就很高,對后世的影響也很大。本文選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說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亂的叛軍頭子史朝義(史思明的兒子)兵敗自殺,河南河北相繼收復。當時詩人杜甫正在梓州(現在的四川省三臺縣),他聽到這個勝利的消息后,立即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因多年戰亂終被平息,祖國又重新獲得了統一而感到的無比歡快的心情,同樣也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懷。

  (三)學生自己讀詩,并畫出文中不認識的字。

  (四)教師指名讀文,檢查學生初讀課文的情況,并注意糾正讀音。

  1.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萬事空(k#ng) 告乃翁(w5ng)

  薊北(j@) 襄陽(xi1ng)

  2.指導學生分析字形結構。

  本課共有4個生字,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寫出每個字的偏旁部首、余筆,再看注釋,結合詩句和字典,看應選擇什么意思。

  3.課堂討論識記重點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結構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識記重點字的方法。比如:涕,左邊是氵,右邊是弟,合起來是涕。還可以記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書寫時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寫法和筆順。洛,左邊也是氵,右邊是各,合起來是洛。還可以記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陽的洛。在書寫時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舊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來記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樣,祭也可以用舊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來記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講課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采用讓學生利用形近字組詞的方法,作鞏固練習,幫助學生在對比中記住字形,加強記憶和理解。如:

  (三)理解詞語。

  1.讓學生讀文,并從詩中找出不理解的詞語質疑。

  2.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看書下注釋、,聯系詩句內容理解詞語。

  以元字為例,元字在詩句中是死去元知萬事空,通過看書下注釋,我們知道元同現在的原,又通過,我們又得知原是原來、本來的意思。原知就是本來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詩句中是告乃翁,我們通過看書下注釋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親,指陸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訴你的父親,意思是讓兒子把收復中原這件事告訴自己。

  3.出示一些詞語,讓學生練習掌握。

  九州同:古代把中國分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國。九州同:指全國統一。

  王師:文中指南宋軍*。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的地區。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訴你的父親。

  但悲:只是為了而感到悲痛。

  無忘:不要忘記。

  北定:向北進軍平定。

  劍外:現在四川省劍閣縣北,大小劍山之間有劍門關。初聞:剛剛聽到。

  涕淚:因喜而下的淚水。

  漫卷:胡亂卷起。

  放歌:放聲歌唱。

  縱酒:縱情飲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四)初讀了解詩的內容。

  1.教師先指名讀預習,讓學生帶著預習中的問題去讀詩。邊讀邊想2.再指名讀詩,邊讀邊了解詩的內容大意。

  3.學生自由讀后,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每一首詩主要寫了什么。

  (五)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詩。

  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可以采用范讀,指名讀、齊讀等方法。

  (六)作業 。

  1.讀詩。

  2.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進一步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中所抒發的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

  (二)通過理解詩句,了解內容,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和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后那樣歡快的原因。

  (三)通過學習這兩首詩,對詩這種體裁的特點,有較具體的體會。

  (四)能有感情地朗誦這兩首詩,并能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默寫《示兒》。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體會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懷。

  (二)體會詩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學習第一首詩。

  1.指名讀詩,讓同學想一想詩的題目的意思。

  (1)學生談自己對題目的理解,各抒己見,充分說。

  示:把事物擺出來或指出來使人們知道。示兒:把事物讓兒子知道。因為這是詩人臨終作的詩,相當于遺囑。

  (2)使學生明確題目的意思,并說明自己是怎么知道題目的意思的。學生可以通過、理解詩的內容來理解題目的含義。

  2.指導學生逐句理解詩的內容,同時體會作者的情感。

  (1)學習第一句。

  ①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讀第一句詩,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學生不易理解的詞語可能有:元知、萬事空、但悲、九州同。

  ②讓學生看注解或,或聯系上下詞句,試說一說詞語的意思。

  元知:本來就知道。

  萬事空:什么都沒有了。

  但悲:只是為了而感到悲傷。

  九州同:指全國的統一。

  ③當學生對不易理解的詞語,通過看書下注釋、、聯系上下詩句弄懂了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一說第一句詩的意思。即: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我只是為看不見全中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

  ④教師接著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詩句來體會詩人當時的情感。

  詩人臨終前感到最悲傷的不是自己的身體、家庭,而是祖國不能統一。可見詩人具有多么強烈的愛國之情啊!

  (2)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詩。

  ①讓學生先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②看注釋,理解其意思。

  王師:這里指南宋軍*。

  北定:向北方進軍去平定。

  中原:課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的地區。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訴你的父親。文中指的是陸游自己。

  ③說一說第二句詩的意思。大家討論。

  南宋(朝)的軍*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時候,你們祭祀祖宗時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這件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④體會詩人情感。

  陸游臨終前作詩,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是說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自己的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是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千萬別忘了把收復中原的喜訊告訴他。這是多么深厚的愛國情感呀!

  3.逐句講解、理解、體會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理解詩的含義和它所包含的詩人的情感。

  (1)指名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2)討論整首詩所表達的詩人愛國的情感。

  這首詩寫出了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他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熱情。

  4.指導學生朗讀第一首詩。

  (1)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哪些詞語或詩句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熱情。

  但悲 九州同 無忘 告乃翁 北定 中原日

  (2)引導學生讀出詩人的愛國熱情。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知道詩的重要特征是感情豐富,節奏鮮明,聲韻鏗鏘。我們在朗讀時,不僅要把感情讀出來,而且要把詩的節奏和韻腳讀出來,并通過反復吟讀,達到背誦的程度。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5.引導學生背誦《示兒》。

  (1)在背誦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說一說詩主要寫了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是通過哪些詞句體現出來的?使學生對詩有整體上的認識。

  (2)再引導學生逐句背誦。

  (3)學生試背誦后,教師可指名檢查背誦情況,再通過小組背、兩人互背、全班齊背做鞏固練習。

  (二)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第二首詩。

  1.指名讀詩,其他同學想一想詩的題目的意思。

  (1)學生各抒己見,逐字逐詞理解后,連起來說題意。

  聞:聽說。

  官軍:指唐王朝的軍*。

  收:收復。

  (2)使學生明確題目的意思是:聽說唐王朝的軍*收復河南河北。

  2.指導學生逐句理解詩的內容,同時體會作者的情感。

  (1)學習第一句。

  ①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讀第一句詩,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②讓學生看注釋、或聯系上下詩句的內容,試著講一講詞語的意思。

  劍外:劍門關以外,指詩人當時所在的四川。

  收:收復。

  薊北:指現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軍的巢穴。

  初聞:剛剛聽到。

  涕淚:指因喜報而淚下。

  ③引導學生試講詩句的意思。對的充分肯定,錯的及時糾正。

  第一句的意思是:那收復薊北的消息,忽然間在劍外傳揚。我剛剛聽到這個喜訊,眼淚就灑滿了衣裳。

  ④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當時的情感。

  可見詩人當時十分激動,是通過初聞、涕淚滿衣裳等詞句表現出來的。

  (2)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①學生讀第二句,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②學生理解這些詞的意思。

  卻看:再看。

  愁何在:哪還有一絲的憂傷。

  漫卷:胡亂卷起。

  喜欲狂:高興地簡直要發狂。

  ③引導學生試講第二句意思。

  第二句詩意為: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還有一絲的憂傷?詩人胡亂地把詩書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狂了。

  ④體會詩人的情感。

  高興地要發狂了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心。

  (3)引導學生學習第三句詩。

  ①指名讀第三句,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②理解詞意。

  放歌:放聲歌唱。

  縱酒:縱情飲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③理解第三句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聲高歌,暢飲美酒,趁著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鄉。

  ④體會詩人此時的情感。

  通過放歌、縱酒等詞,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體會詩人當時如癡如狂的情態。

  (4)引導學生學習第四句詩。

  ①教師讓學生讀這一句,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②理解詞意。

  即:就。

  穿:穿越。

  便下:順流而下,一就

  ③理解第四句意思。

  放舟從巴峽東下,穿越那巫峽的疊嶂,順流而下,一過襄陽,便一直奔向洛陽。

  ④體會詩人此時情感。

  通過即從穿、便下向等詞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體會出詩人當時聽到收復失地后急切返鄉的異常歡快的心情和強烈的愛國情。

  3.教師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體會詩的內容和作者情感。

  (1)引導學生體會喜欲狂是什么意思。

  你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的哪些詞語中體會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2)學生通過讀詩、理解可以得知:喜欲狂是指詩人聽到收復薊北的消息后,高興得簡直要發狂了。可以從詩中的涕淚滿衣裳、放歌、縱酒、漫卷詩書、即從穿、便下向這些詞語體會出來。

  (3)引導學生說說整首詩的內容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教師引導學生讀第二首詩。

  (1)引導學生從詩中找一找,哪些詞句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

  (2)通過理解使學生體會到:杜甫一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樣歡快,這決不僅僅是因為詩人從此可以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為從此祖國可以重歸統一,人民可以免受戰亂之苦。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因多年戰亂被平息,祖國重新獲得統一而無比歡快的心情。詩中忽傳、初聞、卻看、漫卷等詞,層次分明地表現出了詩人聽到勝利喜訊后情緒的變化,從喜極流淚到歡快、狂歡。與此同時,詩人的愛國情感也自然流露其間。

  (3)讀出詩人喜欲狂的心情和愛國的情懷。可以這樣停頓、讀出重音。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4)引導學生背誦第二首詩。

  ①先了解整首詩寫了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是通過哪些詞表達的?

  ②指導學生逐句背誦。

  ③教師可采用兩人互背、小組背、全班齊背等方式,檢查背誦情況。

  (三)引導學生找出這兩首詩表達情感的異同點。

  1.相同點:均表達了詩人愛國之情。

  2.不同點:《示兒》是通過悲來表達的,寫作者臨終前的牽掛,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沒有見到九州同。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通過喜來表達的,寫作者聽到祖國重歸統一的極度的喜悅和急切還鄉的心情。

  (四)教師可檢查學生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默寫《示兒》的情況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理解詩的內容,想象詩所描繪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

  教學重點:讀議結合,理解詩句的意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感悟詩境,指導朗讀。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板書課題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歌曲你們想聽嗎?(播放)。

  剛才聽到的是李叔同的《送別》。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因為送別而憂傷落淚,并揮筆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請同學們看屏幕上的圖畫,猜一猜這是哪一首詩的內容?出示:《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送別詩,今天讓我們再次走近李白去學習他的另一首送別詩。板書課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齊讀課題)

  二、分析詩題,梳理信息

  1.你從題目中知道了什么?指導認識三個生字,學生講識記方法。指導書寫:孟。在田字格里范寫,指出下面皿子底寫時要內收,學生再練寫一遍。

  2.借助注釋“之”,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

  三、初讀古詩,讀出古韻

  學習自讀;指名讀,指出停頓;范讀,聲斷氣不斷,讀出古詩的韻味;學生練讀。

  四、展開想象,體會情感

  1.發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誰能通過讀詩中的句子告訴我。(前兩句)

  (1)板畫地理方位圖,了解黃鶴樓、揚州的方位。

  (2)借助注釋,說說是怎么回事?(出示后兩個注釋)借助注釋是理解詩意的好方法。識記“辭”

  (3)古詩中用“煙”來描述花草的頗為常見。請看:(出示詩句,以便積累,讓學生讀)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高鼎《村居》

  煙花山際重,舟楫(jí)浪前輕。 ——杜甫《泛江送客》

  2.說起“故人”,你知道他們之間的故事嗎?(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之間友情的故事)。借助資料能幫助我們更為深入地理解古詩。

  3.送故人遠行,這該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出示后兩句)自由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學生匯報,教師在學生基礎上作以下點撥——

  (1)點紅“孤帆”。自古長江就是交通要道,江上來來往往的船只有許多,為什么詩人只看到了一只船呢?( 因為詩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的身上了。)激情:老朋友正離我而去,我的眼里心里只有老朋友,就這么一直看啊,看啊!讀出我的不舍吧!(指名讀第三句,男生讀,女生讀,讓學生讀的時候,看著遠方的那條孤帆!)

  (2)詩人一直看了有多久?說說你的理由。學生匯報后,點紅“唯見”。是啊,最后只看見滔滔的.江水,卻看不見——(引說,讓幾位學生接著說)只看見滔滔的江水,卻看不見——

  (3)出示文中插圖:詩人就這么一直望向天的盡頭,他的心里在訴說著什么?

  (4)說不盡的不舍與留戀,讓滔滔的江水傳達情意吧!(我們一起讀后兩句)

  4.結課:你瞧,后兩句沒有出現留戀、不舍等字眼,卻讓我們感受到濃濃的情意,這就是通過寫景來表達詩人的情感。在學習第二首詩時,你一定會有類似的發現,期待著你們的表現!

  板書: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板畫) 揚州

  西辭 } 敘事

  黃鶴樓

  孤帆 (畫畫:孤帆到碧空盡)

  } 寫景抒情

  唯見 (畫畫:長江流向天際)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背誦并會默寫。

  3、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4、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5、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教師:

  多媒體課件。

  2、學生:

  搜集相關資料,做好對課文的預習。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盡”“唯”等詞語。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3、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鑒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整體把握

  1、談話激趣,揭示課題。

  2、師生互動,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兩位詩人。

  3、了解預習情況,指讀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這是一首送別詩。板書:

  送

  二、通讀詩文,理解大意

  1、回顧以前學詩句的方法:

  如:、看注釋、看插圖、讀資料等。

  2、引導學生自主選用以上方法同桌說說詩的大意。

  3、全班交流詩的大意。

  三、品讀詩句,進入詩境

  1、理解第一、二句詩:

  ⑴請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師生互動,明確位置。

  (教師板畫幫助理解。)

  ⑵圖文對照,理解“西辭”。

  板書:

  名樓送

  ⑶抓住“煙花三月”,展開想象:

  拓展學生思維,體會“盛世、盛景融名人”的華美畫面。

  板書:

  盛景送

  ⑷師生互動,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2、理解第三、四句詩:

  ⑴讀讀這兩句,請學生找出用得好的詞語談感受。

  ⑵重點體會“遠影”“盡”“流”等詞語的豐富內涵:

  ①算算帆影遠去直到盡頭大約會用多長時間,談由此產生的感受。

  (引導體會目送時間之長,情誼之深。)

  板書:

  目光送

  ②想象“盡”了的是什么,無“盡”的是什么。

  (引導學生體會情深意更重的'摯友情誼。)

  ③討論:

  滾滾東去的僅僅是一江春水嗎?

  (引導體會雖然“多情自古傷別離”,但“人雖分,心相隨,情永在”的豐富內涵。)

  板書:

  心隨送

  ④師生互動,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四、賞讀詩句,深悟詩情

  1、自由賞讀。

  (尊重學生個性的情感體驗,請學生把自己就當作李白,換位賞讀。)

  2、師生配樂互讀,有感情地背讀。

  3、簡略欣賞李白的《贈孟浩然》。

  (輔助理解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真摯情感。)

  4、請用一個詞或用一句感嘆的話來形容一下兩位詩人的深厚友誼。

  (根據學生發言相機板書。如:情深意長。)

  五、階段總結,布置作業

  1、圍繞“朋友間的真摯情誼”做總結。

  2、談話激發學下一首詩和繼續搜集這一類詩的興趣。

  3、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鞏固已認識的5個生字,會寫的7個生字。正確理解“更”“陽關”等詞語。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意。

  3、比較課文中的兩首送別詩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別詩,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好習慣。

  4、繼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回顧第一首詩,導入第二首詩

  1、回顧第一首詩內容,并背誦。

  2、導入學習《送元二使安西》。

  二、運用學法,自學悟詩

  1、自由組合,學習《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繪畫的組一個組,愿意表演的組一個組,愿意編成故事的組一個組,愿意理解誦讀的組一個組……合作學習第二首詩。)

  2、各組匯報交流:

  (創造美、表達美是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學生用自己擅長的各種方式學習可以進一步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3、指導朗讀全詩,并熟讀成誦。

  三、遷移學法,拓展思維

  1、交流課下收集到的送別詩。

  2、引導學生體會送別詩的異同,著重讓學生領悟這些詩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品味“人間最美是真情”這一真諦。

  3、除了送別詩,你還了解什么類別的詩?

  (如:思鄉詩,邊塞詩,詠春詩等等,引導學生課外讀詩時留意詩歌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上到一個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選作業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維的其他詩作,朗讀、欣賞、摘抄。

  2、讓學生自主選擇文中一首詩改寫成記敘文。

  3、結合自己的感受創作古體詩或現代詩。

  4、搜集(如:邊塞詩)一類詩歌,比較、賞讀、摘抄或寫體會。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的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設計理念】

  1、感受詩的韻律美,培養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2、以讀為本,熟讀成誦。

  【教學難、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中的感情。

  【教學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交流

  【教學準備】

  1、課文朗讀磁帶、古箏樂曲。

  2、學生搜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的古詩,讀讀背背。

  3、課前查閱這兩首古詩及作者的有關資料。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認識并書寫“促、深”兩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本詩,并能體會作者的心情。

  〖教學過程〗

  一、舊引新,激趣導入

  1、秋天是一個美好的季節,還記得我們學習過哪些寫秋天的詩?

  (引導學生回憶蘇軾的《贈劉景文》、杜牧的《山行》、李白的《靜夜思》。)

  你還知道哪些有關秋天的古詩?

  2、教師引述:

  我國宋代有個詩人叫葉紹翁,有一年秋天,他離開家鄉,獨自在外,一天傍晚,他外出散步,觸景生情,便提筆寫下了一首詩,大家想知道寫了什么嗎?板書課題,理解“書”的意思。

  從以前所學的古詩入手,讓學生對古詩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二、朗讀古詩,體會情感

  1、自由朗讀,把握字音:

  放聲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

  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桌聽,互相評議,互相指點。

  3、自由讀:

  ⑴引導學生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⑵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⑶課堂交流:

  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問題,教師重點點撥理解“動客情”的意思。

  (一是動思鄉之情,二是勾起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4、聽課文朗讀磁帶:

  ⑴邊聽邊在腦海中浮現畫面,說說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⑵指名描述畫面,其他同學說說是詩中的哪一句,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⑶再聽錄音,體會情感:

  假如你就是這個離鄉背井,獨自在外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⑴把握詩的節奏。

  ⑵教師范讀、領讀。(配古箏樂曲。)

  ⑶學生自由讀、齊讀、小組競賽讀、個人表演讀。(配古箏樂曲。)

  ⑷背誦古詩。

  各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將學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詩句的意境中。

  三、指導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

  2、學生觀察范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3、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四、拓展活動

  1、你還讀過哪些詩人所作的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古詩,讀或背給同學聽聽。

  2、俗話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你能把這首詩畫成一幅畫嗎?

  鍛煉學生收集信息,積累語言,并培養他們的想象、繪畫的綜合能力。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認識并書寫“憶、異、逢”等8個生字。

  2、通過反復吟誦至背誦,感受詩歌優美的音韻,完整的`意境和蘊含其中美好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學生初步感知詩意

  1、復習《夜書所見》:

  ⑴全班背誦、男女比賽背誦。

  ⑵誰來表演一下詩人葉紹翁,吟一吟這首詩。

  2、教師表演:

  我是唐代詩人王維,今年17歲,正在長安謀取功名,今天是9月9日──重陽佳節,我卻一個人孤孤單單地漂泊在外,真想念我的親人啊!

  教師吟誦:“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同學們,你們喜歡這首詩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寫下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理解“憶”的意思。

  在這里,教師不僅是一名傳授知識的學者,更是一名演員。通過教師形象的表演,激發學生學習和表演的欲望,并初步感知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二、自主學習,深入體會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可輕聲讀、大聲讀,可獨自讀、同桌齊讀、小組合作讀。

  2、檢查朗讀,先讀準字音,再讀準節奏。

  3、自主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⑴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古詩,可以自學,也可以幾個人合作學習,用查字典、看注釋、看插圖等方法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⑵交流學習收獲。

  (提示:詩句的意思,詩人表達的情感。)

  ⑶你認為哪句寫得好?或哪個字用得特別好,為什么?

  ⑷質疑:

  有什么不懂之處?重點指導“異鄉”、“異客”的意思。

  ⑸指導有感情朗讀,讀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感情。

  以學生為主導,尊重學生的學習和感受。

  三、趣味活動

  1、詩句連對:

  老師說詩句的意思,學生背相應的詩句。

  2、情境練背:

  學生當小小詩人,或加動作或加表情,表演背誦。

  四、識字寫字

  1、出示要求寫的生字,組詞朗讀。

  2、觀察生字,交流寫字經驗:

  怎樣既正確又漂亮地寫好這些生字?重點指導“異、插”的寫法。

  3、書寫生字。

  五、拓展活動

  推薦相關的古詩:《舟夜書所見》、《泊船瓜洲》。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6

  教學要求:

  了解兩首古詩的詩句的意思。

  了解詩的作者的相關知識。

  理解詩句所蘊含的.道理。

  《江南春》作者唐代詩人杜牧。

  釋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描寫江南的綺麗春色。同時又慨嘆南朝覆滅,流露興亡之感,寄托了諷喻之意。

  二句寫今:

  千里江南,到處是綠葉紅花,到處是水村山郭,到處是酒旗招風,展現了一幅生機勃勃、春色無邊景無限的畫面。

  四句吊古:

  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意圖托庇神靈,江山永固,可是時移事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還有多少佛臺經院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中呢?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詩人程顥,這首詩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興所致寫下來的。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一、二句寫景:

  淡云、輕風、紅花、綠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長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四句抒情:

  身處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誰知道他內心的快樂,甚至還以為他像少年人一樣偷閑貪玩呢?

  指導反復朗讀,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2個生字,會寫“詩、童、閉、林、黃、立”等6個字。

  2、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通過看圖和誦讀了解古詩的意思,激發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所見

  一、復習導入,揭示課題

  1、讀《識字4》中的兒歌。

  2、夏天了,知了在干什么?知了又叫什么?

  (蟬)

  3、出示圖:

  認記“蟬”,理解“捕鳴蟬”。

  4、揭題,讀題。

  二、初讀古詩

  1、出示情景圖:

  師范讀(感知課文)。

  2、自由讀《所見》:

  要求讀準字音。

  3、圈出生字,多讀幾遍。

  4、同桌互讀。

  5、指名讀,評議。

  三、認記生字

  1、出示“牧、閉、立、捕、蟬”。

  2、認讀生字(各種形式)。

  3、小老師認讀不帶拼音的.生字。

  4、組長考察大家。

  5、說說用什么辦法記住的。

  四、精讀古詩

  1、自讀古詩:

  小組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指導朗讀。

  4、找自己的好朋友讀一讀。

  5、當一當詩人(配樂讀)。

  五、指導背誦《所見》

  六、指導寫字“詩、閉、童、立”

  這首詩我通過讓學生看多媒體課件,邊看邊說。學生較快理解,并能背誦。

  第二課時

  小池

  一、背了《所見》

  二、出示課題《小池》,讀題

  三、自學古詩《小池》

  1、個體自學:

  ⑴ 學生自主讀古詩。

  ⑵ 自主圈出生字,學一學。

  ⑶ 自主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合作學習:

  ⑴ 小組互相讀讀這首詩。

  ⑵ 請讀得最棒的小朋友帶讀有困難的同學。

  ⑶ 小組負責認記生字。

  ⑷ 討論組員中不明白的地方。

  3、全班交流反饋:

  ⑴ 卡片開火車認讀生字。

  ⑵ 夸一夸,幫一幫:

  ① 各組派代表讀古詩,評議。

  ② 展示:

  說說你們組自己學懂了什么?

  ③ 幫一幫:

  說出需要幫助的地方。

  ④ 點撥(結合指導朗讀)。

  四、誦讀古詩

  1、朗讀比賽。

  2、背誦古詩。

  這首詩前兩句學生較難理解,通過反復的朗讀中理解。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認識古、詩等13個生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識字寫字和朗讀背誦。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導入

  1.小朋友們,學了前面的幾篇課文,你覺得春天是怎么樣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樣也非常喜歡春天!所以他們寫了好多好多的

  詩篇來歌頌春天、贊美春天,今天老師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板書課題,認讀生字古、詩、首。)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題。(區分春村的讀音)

  2.自讀古詩,自學生字。

  1) 學生借助拼音讀古詩。

  2) 準確認讀詩中的生字。

  三、試讀課文、讀出詩韻

  1.師范讀。(注意讀好韻腳曉、鳥、少和天、煙、鳶。)

  2.學生跟師讀。

  3.指名讀。

  4.師生對讀。

  5.學生齊讀。

  四、認讀、識記生字

  1.指名拼讀生字。(領讀)

  (注意讀準詩、首、處和村、醉、散的聲母。)

  2.齊讀生字。

  3.引導學生識記生字。

  1) 自由記生字。

  2) 共同探討識記生字的辦法。

  (比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讀詩 對樹村 睡眠

  閃問間聞 屋居 醒醉 親童 外處)

  五、鞏固生字

  1.認讀生字卡片。

  2.讀詞語鞏固生字:

  兩首古詩 一首兒歌 冬眠 到處 見聞

  鄉村 居住 煙花 童話 散步

  六、指導寫字

  1.書寫生字古、聲、多。

  2.觀察生字的`結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書空生字筆順,并逐一指導。

  古:橫要長而凸。

  聲:上為士,上橫長,下橫短。

  多:上下兩部分一樣,但位置要注意必須寫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練習書寫。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齊讀生字。

  2.開火車讀生字。

  二、朗讀感悟、理解古詩

  1.看課文插圖,聽配樂朗誦。

  2.全班齊讀《春曉》、《村居》。

  3.學生自由讀,思考:我從中讀懂了什么?體會到了什么?

  4.交流匯報自讀情況,并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5.分小組討論疑難問題。

  6.反饋釋疑,教師對重點問題進行簡單講解或點撥。

  三、背誦古詩

  1.指導朗誦。(感悟詩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1) 師范讀。

  2) 自愿讀。

  3) 比賽讀(同桌賽、小組賽)。

  2.背誦古詩。(指名背、小組背、齊背、師生對背等。)

  四、指導書寫

  1.口頭擴詞:

  古()()()聲()()()

  多()()()處()()()

  知()()()忙()()()

  2.書寫生字處、知、忙。

  3.觀察生字的結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書空生字的筆順,并逐一指導。

  處:半包圍結構,捺要拖長、包住。

  知:左右結構,口在右邊偏下。

  忙;左右結構,豎要垂直且稍長。

  4.學生練習書寫,師巡視、指導。

  五、擴展活動

  班里開展一次放風箏活動。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知道這些字在詩句中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初步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感受作者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教學掛圖、生字卡片

  教學課時: 三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一、小朋友們,現在正是春天,天氣暖和,百花齊放,人們心情舒暢。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就是古代詩人為表達對春天的喜愛之情而寫的兩首詩。(板書:古詩兩首)

  二、教學《春雨》

  1.板書詩題:春雨

  2.解題:這首詩是唐朝大詩人杜甫寫的節選其中的前四句,說的是春雨的特點。

  3.教師范讀一遍,領讀兩遍。

  4.看圖導讀,結合學習生字。

  原詩有八句,這里

  (1)出示掛圖,指導學生看圖說出春雨細密、滋潤萬物、催開

  百花等特點。詩人是怎樣來寫這春雨的呢?

  (2)指名讀詩句。

  (3)出示生字卡片,學習生字。

  乃:共兩畫,第一筆是“橫折折折鉤”“撇”。第二筆是撇。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隨:左右結構,右部先寫“有”,“隨”是跟從的意思。

  潤:翹舌音,前鼻音。左右結構,右部先寫“門”,再寫“王”。“潤”是加水分,使東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學生讀生字,說說生字的筆畫或結構,講生字的意思。

  (4)分句講讀。

  ①指名讀“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②這兩句詩是什么意思?(春雨像知道時節似的,當春天一到,它就下起來了)想一想:為什么詩人說它是“好雨”呢?(因為春天莊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詩人說春雨是好雨)對,這兩句詩贊美了春雨來得及時。

  ③齊讀這兩句詩。

  ④指名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⑤誰能說說什么叫做“潛入”?(“潛入”就是在人不知不覺中透進去)那么“隨風潛入夜”該怎么解釋?(夜間,好雨隨著風在人們不知不覺中透進萬物的內部)“潤物細無聲”是什么意思?(春雨細密無聲地滋潤著萬物)誰能把這兩句詩連起來解釋一下?

  (春雨是在夜間,乘人們不注意的時候,隨著春風灑落,細密無聲地滋潤著萬物)你說得真好!春雨做了好事卻不聲不響,怎么不是好雨呀!

  ⑥齊讀這兩句詩。

  5.總結。

  這四句詩贊美了春雨及時而下,無聲地滋潤著萬物,反映了詩人的喜悅之情。

  6.朗讀指導。

  (1)掌握節奏、韻律(加點的是韻腳字)。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2)抓住重點詞語有感情地朗讀。

  好,是全詩的中心,其他都是圍繞“好”來寫的,是春雨“好”的表現。知,表現春雨善解人意。

  “當……乃……”強調春雨好在下得及時。

  潛、細、無,強調春雨的美好品格。

  (3)教師范讀。

  (4)學生自練。

  (5)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7.描紅指導。

  (1)提示描紅生字的'注意點:

  乃:第一筆“橫折折折鉤”的橫部宜橫向右上取勢,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勢,第二筆“撇”須頂連“橫”畫,撇出時略帶弧度。

  隨:第一筆和第二筆寫成的“口”體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筆寫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處定位,中間和下部須留寫“l”

  的位置,末筆“捺”彎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潤:左部“三點水”寫法同前,右部首“點”定位宜高,第二筆“豎”和第三筆的“折”部等長,“門”中的“王”,三“橫”間距相等,末“橫”較長。

  (2)學生自練描紅“乃、隨、潤”3個生字。

  三、布置作業

  1.朗讀《春雨》,熟讀背誦。

  2。抄寫“春雨”、“時節”各兩遍。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0

  【教學任務分析】

  本課選自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所選的兩首詩都是描寫秋天景色的,表達了詩人對秋天特有景色的喜愛之情。《贈劉景文》寫出了秋天百花凋零,但枝頭碩果累累的喜悅。《山行》寫出了滿山紅葉比二月紅花更紅、更艷的美麗深秋景色。教學上最主要是讓學生會讀、會背,感受秋天的氣息,領悟詩人內心的情感。由于兩首古詩原本都是出現在高段的語文課本里,所以在意思上只要求學生大致理解,不過高的要求。

  【學情分析】

  本課的學習對象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在此之前,他們只學過《畫》、《靜夜思》等有限的、簡單的四五首詩。在課外也有一部分小朋友積累了一些古詩,但也只是會讀會背,對于詩的意思、詩的意境,并不能領會。但是他們又很喜歡古詩,因為古短,讀來瑯瑯上口,他們能很快背誦下來。教學時,我們的重點就應該放在古詩意境理解,不是一字一句的理解,而是明白大致的意思,感受詩人的情感,重點指導朗讀,讀出詩的韻味,讀出詩的意境。

  【教學目標】

  1、認識“劉、菊“等10個生字,會寫“于、首”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有積累、背誦古詩的興趣。

  【設計理念】

  整節課以朗讀古詩為主線:先讀準、讀通古詩;再讀懂詩意,利用“畫一畫”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意思,領會古詩的意境;最后通過感情朗讀把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

  【教學過程安排】

  一、“賽詩”導入

  1、激發興趣:

  老師聽說,咱們班有一大批小詩人,今天可要好好賽一賽,看看究竟誰能稱得上是小詩人。⑴開始“賽詩”,評出小詩人。

  ⑵導入:

  我國古代歷史上就有許多的大詩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位大詩人所寫的古詩。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并引導學生回憶以前所學的古詩,將學生帶入學古詩的氛圍中。

  二、初讀古詩

  1、活動板塊一:

  ⑴借助拼音,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⑵同桌相互聽一聽,看看他讀得對嗎?

  2、活動板塊二:

  檢查朗讀情況,指名讀一讀兩首古詩,注意正音。

  (重點:擎、猶、景、徑。)

  設計意圖:很多小朋友在上課前就已經將古詩背得滾瓜爛熟了,但是仔細一聽就會發現很多字都背錯了,所以還是很有必要讓他們借助拼音再讀一讀,同桌相互查一查,再指名讀幫助正音。

  二、讀畫結合,理解古詩

  1、活動板塊一:

  想一想這兩首古詩寫的都是什么季節呢?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重點抓住:橙黃橘綠、楓林。)

  2、活動板塊二:

  找找畫畫,學習《贈劉景文》。

  ⑴介紹背景:

  我國宋朝有位大詩人,名叫蘇軾,號東坡居士,別人又叫他蘇東坡。一天,他和朋友聚會,其中一個叫劉景文的,學問淵博,詩又寫的好,蘇軾可欣賞他了,蘇軾喝著酒,非常高興,就寫了一首詩送給劉景文。你知道他寫的是哪首詩嗎?

  ⑵我們來當小畫家:

  現在我們要把這首詩變成一幅美麗的畫,想一想:畫中除了有橙子、橘子,還應該畫上些什么呢?請小組合作,一起到古詩中去找一找。

  ⑶小組匯報,老師做畫。

  ①指名匯報,根據匯報,完成整幅畫。

  ②在畫圖的過程中理解:

  荷盡、擎雨蓋、殘、傲霜枝。

  3、活動板塊三:

  指導朗讀。

  ⑴體會詩人的'心境:

  詩人滿眼看到的都是百花凋零的景象,他的心情是不是很糟糕呢?為什么?

  (感受到碩果累累的喜悅。)

  ⑵指導朗讀:

  你覺得古詩該怎么讀呢?

  (試讀──指名讀──評議──齊讀。)

  設計意圖:相對于枯燥的古詩來說,圖畫就顯得有趣多了。通過讀古詩,找一找,畫一畫,涂涂色,師生通過反復讀古詩,共同完成這幅畫。變枯燥為趣味,學生上著覺得有意思多了。

  三、學法遷移,學習古詩

  1、活動板塊一:

  總結學法:

  ⑴我們是用什么方法學習第一首古詩的?

  ⑵讀一讀,找一找,畫一畫,指導讀。

  2、活動板塊二:

  用這種方法學習《山行》。

  ⑴小組合作學習,匯報:

  上臺展示本組的學習成果:怎么畫的?為什么這么畫?齊讀古詩。

  ⑵理解:

  石徑斜、白云生處、霜葉紅于二月花。

  設計意圖:剛剛用這種方法學了第一首古詩,緊接著讓學生利用這種方法進行遷移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教學設計檢測

  1、《贈劉景文》和《山行》寫的都是()的景色,我是從()、()看出來的。

  2、秋天()、()都凋謝了,但是枝頭有()、(),還有滿山美麗的(),所以詩人還是覺得秋天非常的美麗。

  3、請你回家后收集有關于秋天的古詩,和大家一起分享。

  【小小資料袋】

  1、作者簡介:

  蘇軾:

  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放,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上獨具一格。

  杜牧:

  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人。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詩豪放、曠達。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2、寫秋天的詩:

  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子夜吳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灞上秋居

  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

  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循序漸進突破古詩教學。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

  2、理解詩意。

  3、有感情地誦讀古詩,并背誦。

  4、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5、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體會詩境,訓練語言。

  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

  1、揭題。

  2、讀題。

  3、注意“孟(mèng)”的讀音及寫法。

  4、解題。注意黃鶴樓與廣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關資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關系?

  3、這首詩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

  三、理解詩意

  1、學生自學古詩。

  自學要求: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熟讀古詩,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詞典,理解字詞,翻譯詩句,做好

  講解古詩的準備。

  2、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1)學生自愿或學習小組推薦。

  (2)學講解古詩。

  教師注意指點,并點出這首詩中的幾個關鍵的不易掌握的字詞。“西辭”“盡”。

  四、體會詩境

  1、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想象描述“煙花三月”是一個什么樣的圖景。李白這時有心情賞春嗎?為什么?

  3、這時長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為什么只見“孤帆”?

  4、李白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遠,心里會想些什么?

  5、借助插圖體會詩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五、借助詩境,訓練說寫

  1、引導: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師、兄長、朋友,往日他們生活上相互照顧,學業上相互幫助,情

  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別,不知什么時候才能相見,黃鶴樓前兩人分別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學們想象一下,他們的分別時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會是什么樣的表情。我們能不能分角

  色表演一下當時的情景呢?要演戲,先要有腳本,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集體合作為這段

  情景的表演,寫一個腳本,腳本要交待清楚事情發生的時間、環境,人們的動作、語言、表情等等。

  2、學習小組合作撰寫腳本。

  3、學生自愿或推薦表演,表演后師生共同評議。

  4、根據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腳本。

  六、布置作業

  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愛好,選擇完成下面的作業:

  1、有感情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2、《古詩三首》都寫到了春天,說說三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搜集并閱讀有關友人送別的詩歌,體會詩人的感情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認識2個生字, 會寫2個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背誦課文。

  3、感悟詩歌的內容, 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

  4、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時局的意思。

  2、想象詩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同學們, 你們還記得《贈汪倫》這首詩嗎?誰來背一背?(生背誦《贈汪倫》)

  2、師:誰來說說這首詩的作者李白為什么寫這首詩。(因為李白要回家鄉去了,汪倫很舍不得他,親自來送他,李白很感激汪倫)

  3、師:從古到今,人們在離別的時候總是特別的難過。今天,讓我們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見證一段深厚的友誼吧。

  4、師板書課題。(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學習古詩

  (一)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師:誰還記得學習古詩的三大步驟?

  1、解詩題,知作者。

  2、抓字眼,明詩意。

  3、多誦讀,悟詩情。

  師:你們的記性都很好。現在,讓我們根據學習古詩的這三大步驟,來學習這首古詩。

  (二)自主合作學習古詩

  1、解詩題,知作者。

  (1)師:通過預習,誰來說說這首詩的題目應該怎么解釋?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別 元二:王維的好朋友 使:出使 安西:安西都護府

  (2)強調題目讀法 送元二/使安西

  (3)齊讀課題。

  (4)師:王維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李白送別的故人是誰啊?孟浩然)

  (5)師:同學們的記性真好,現在誰再來介紹一下作者王維的生平呢?

  2、抓字眼,明詩意。

  (1)師:知道了詩題和作者,現在就請同學們根據學古詩的第二個步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這首古詩,可以用鉛筆在旁邊做批注,寫下你們的解釋或感受。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3)匯報。

  渭城朝雨浥輕塵,

  渭城(字眼,點明地點):秦時咸陽城,漢改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點明時間):早上(同朝辭白帝彩云間)

  浥:濕潤(注意字型)

  輕塵:塵埃(注意“塵”字的“小”沒有勾)

  解釋:渭城早上的雨濕潤了道路上的塵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煥然一新。

  解釋:旅店外的綠柳被雨水沖洗得煥然一新。

  師小節:這一句詩都是描寫作者當時所看到的景物。

  勸君更盡一杯酒,

  勸:請。

  君:對人的尊稱,表示“你”的意思。

  更盡:再飲完。

  解釋:請你再喝完一杯酒。

  師:從這句詩中,你看見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維和元二喝了好幾杯酒卻還沒離開,看出他

  們依依不舍)

  西出陽關無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釋:等你西行出了陽關就再也沒有一個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師小結:從這一句詩你體會到什么?(詩人與好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3、多誦讀,悟詩情

  (1)復習誦讀方法。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古詩,了解了古詩的.大意,接下來請同學自己帶上感情,把這首古詩美美地讀一讀,能背誦的同學就背下來。

  師:學完古詩,應該做什么呢?(多誦讀,悟詩情)誰還記得誦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小組讀輪誦、疊誦、表演讀、唱誦……)

  (2)現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古詩,朗讀的時候不要影響其他小組。

  (3)匯報:哪個小組愿意有感情地讀一讀這首古詩?

  (4)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讀一讀這首詩,可以帶上自己的動作。

  三、練習

  比比誰的反應快

  1、___________________, 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這個字讀________。

  4、柳樹的顏色是________。

  5、古詩前兩句是寫景還是寫送別的?

  6、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同學們反應都很快, 有興趣的下課后自己出幾道題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課外拓展

  你們還記得以前學過的送別詩嗎?(生自己說說以前學過的或讀過的送別詩)今天我們學習又學了一首送別的詩,這里還有幾句送別的詩句,讓我們一起讀一讀。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五、總結

  一首簡短的古詩, 往往包含著詩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學們課后能自己找幾首古詩來反復誦讀,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生字書寫本。

  3、背誦、默寫這首古詩。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2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四年級上冊。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明確學法

  1.揭題。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在我國古詩寶庫中,尤以唐代的古詩最著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首唐詩。

  2.回顧。過去,大家都學了不少古詩了,怎樣來讀古詩呢?(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3.小結。(可以根據注釋、查工具書、查資料、請教等)

  【設計意圖】

  開課伊始,通過“怎樣來讀古詩”一問,引發學生思考;再通過師生間的相互啟發,明確閱讀古詩的基本方法,有助于順學而導。

  二、合作學習,弄清詩意

  1.自由閱讀兩首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個別抽讀,齊讀。(師生共同糾正錯誤讀音)

  3.自學古詩。(用小結的方法弄清詩句的意思,先個人自學,再小組內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4.檢查學生對這兩首詩內容的理解。

  ⑴《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①說說題目的意思,哪個字是“到、去”的意思。②說說整首詩的意思。③齊讀。

  ⑵《送元二使安西》。①說說這首詩的意思。②齊讀。

  【設計意圖】

  這個教學環節圍繞一個“讀”字進行:一是讀準,二是讀通,三是讀懂。在讀的過程中,采取了合作學習的方法。為了讓合作學習更為有效,注意了以下三點:第一,先自學再合作,使合作學習的根基牢固;第二,合作學習有任務,有分工;第三,合作學習的效果有檢測,這樣的學習能落到實處。

  三、想象畫面,深入玩味

  1.創設情境。伴隨著古典樂曲,教師描述每一首詩的具體背景,聲情并茂地范讀這兩首古詩。讓學生閉目想象畫面,談談自己的感受。

  2.小組合作學習。探討:這兩首古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處。

  3.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捕捉閱讀深入點“送”,因為“送”是兩首詩共同的理解點。可在學生多元、零散思索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同樣寫“送別”,有什么不同點和相同點?指導學生抓住詩篇中的關鍵字詞去品味。

  不同點:送別的`地點不同;送別時天氣、情景不同;送別時心情不同……

  相同點:同是寫送朋友;同是寫朋友離別時的依依難舍之情……

  (結合學生體會,啟發、指導學生對比著入情入境地朗讀,在理解中反復詠嘆這兩首詩)

  【設計意圖】

  樂曲聲由開始第一首時的明快、激越,轉為第二首時的舒緩、低沉和悲涼,再加上教師富有感染力的朗讀,這樣便可很快讓學生入情入境。與此同時,把兩首古詩放在一起朗讀,在相互對比、相互映襯中形成了一種閱讀磁場,有利于學生去品味、去研讀。雖然兩首詩有那么多不同的地方,但友情是相同的。讓學生在不同中求相同,啟發學生比較、研討,在比較中發表真切感悟,反復咀嚼,品嘗詩“味”,并通過學生的想象、朗讀以及對字詞的品味,來豐富學生內心的詩意世界,層層深入,讀出情味!

  四、切己體察,余音繞梁

  1.背誦。播放古典樂曲,學生自由背誦。

  2.寫話。李白和王維的這兩首詩表達了朋友之間依依不舍之情,讓我們感受到一份濃濃的友情。聯系個人經歷,說說自己對友情的感觸,或親身經歷的難忘友情,再寫下來。

  3.引入。這兩首古詩僅僅是我國古代詩歌寶庫中兩粒很小很小的“沙子”,在中國古代還有許多情真意切的古詩名句,請看: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山中送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請大家課外去找找,去讀讀,再背一背。

  【設計意圖】

  閱讀,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是讀文本,而是讀自己。因此,讀書要切己體察,讓學生聯系個人經驗加深對詩歌意境的理解;課文結束前,補充課外資源,讓學生充實自己的文化底蘊,激發學生課外閱讀古詩的熱情,可謂回“味”無窮。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本文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想象其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認識課后3個生字,能夠有感情地背誦這兩首古詩。

  3、背誦兩首古詩體會詩的意境和感情。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朗讀背誦能力。

  情感目標:本文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想象其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內容分析

  教學重點:認識課后3個生字,能夠有感情地背誦這兩首古詩。

  教學難點:背誦兩首古詩體會詩的意境和感情。

  教學流程

  一、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自由讀詩,多讀幾遍,要讀通順,讀流利。

  二、對照注釋,初步理解。

  1、同桌交流,說說詩句的意思。

  2、師適當講解,大致理解就行。

  三、感情朗讀,體會意境

  1、出示畫面和節奏提示,讓學生自主品讀,同桌合作讀讀聽聽

  2、師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幫助詩人能表達的思想感情,歷代詩人對它的題詩

  3、在熟讀讀的基礎上背誦。

  四、檢查識字

  五、練習

  1、評一評

  杜甫的詩:“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描寫的春景與本詩描寫的春景有什么不同?(自由討論)

  生:杜甫的詩寫花很多,千朵萬朵來表現春天,這首詩沒寫那么多的花,而寫了燕子。

  生:這首詩寫的是野生的花和草,而黃四娘家的花是自己種的。

  2、想一想:烏衣巷繁榮時是怎樣一種景象?

  自由說,發揮想象力。

  六、作業:背誦古詩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4

  【學習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在學習中養成讀書、識字、寫字的良好習慣。

  3、喜歡學習古詩。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課前準備】

  識字卡片、掛圖、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交流有關詩人李白、杜甫及他們的詩歌的信息。

  2、從《絕句》引出“五絕”“七絕”,適當介紹該類古詩。

  二、學生字

  1、檢查預習情況:

  試讀課文。

  2、自主識字:

  自己拼讀生字,邊讀邊想怎樣記住字音、字形。

  3、認讀9個生字,介紹識記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學生用卡片清讀生字。

  5、認字游戲。

  三、學習《望廬山瀑布》

  1、讀題,了解題目意思。

  2、自讀課文、練習讀通順。

  3、合作學習:

  讀詩句,看圖說話,感知詩意。

  4、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意會詩的意境。

  5、自主選擇方式背誦古詩。

  四、寫字

  1、認讀第一首詩4個要寫的字。

  2、共同研究并寫好“流” 字。

  五、遷移方法,學習《絕句》

  1、談談自己想怎樣學習《絕句》。

  2、小結方法。

  3、獨立或合作嘗試。

  4、學習匯報。

  六、總結

  【評析】

  本課設計著力從如下方面體現立足基礎,促進發展的指導思想:

  1、扎扎實實,為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奠定基礎:

  語文素養是靠點點滴滴的語文基礎和長期持之以恒的語文實踐積淀、整合而成。低段語文教學的基礎和能力,是語文素養摩天大廈的基石。根基的扎實、牢固程度至關重要。本課教學在識字、寫字、讀書、說話等基礎教學方面目的明確,嚴格要求,一絲不茍,像“流”字的書寫,從觀察,到揣摩字的結構,筆畫的改變、位置、疏密及在田字格的布局,再到一筆一畫認真臨寫,既抓住了寫字的能力培養,又注重陶冶情操,讓學生感受漢字書寫所體現的規范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讀訓練,從認清字詞的通讀,借助插圖意會詩意的熟讀,到直抒胸臆,升華情感的美讀,循序漸進,重在精品的積累,形成語感,獲得美的享受,激發學習興趣和期待。

  2、改革方式方法,激勵自主實踐并實現超越:

  方式方法的選擇、確定,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和實效為原則的。本課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實際,以教材為憑借,創設了各種各式、寬松和諧、富于情感、能讓學生充分展示自信心和聰明才智的'活動。例如開課時的信息交流,能引起對課外積累的重視,擴展信息量,讓知識面廣的同學露一手;介紹生字的學習方法,能點燃思維的火花,共享資源,運用方法解決問題,提高自主識字的能力。自擇方式的朗讀展示,看圖寫話,讓他們口吟、眼看、耳聽、手寫、腦記,各種感官參與,有利于個性發展、差異發展;舉一反三學《絕句》,更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自由的時空,發展的平臺。整節課,獨立,合作學習適時安排,學生在這種情境中,不是等待別人的授予,而是在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中自主建構生成知識、形成能力,經歷實踐,情感、價值觀同時獲得轉變,在自奮其力中實現超越。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5

  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這兩首古詩都描繪了祖國山川景色,但《天門山》主要寫所見,抒發了贊美之情;《體西林壁》側重講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課時)

  二、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課后注釋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默寫其中一首。

  三、教學重點、難點:

  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四、教學方法:

  熟讀、簡析、體情、自主學習。

  五、學生學習方法: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六、使用媒體:掛圖、投影、幻燈。

  七、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古詩作為我國悠久文化的寶貴遺產,深受同學們的喜歡。最近的課外時間你又背誦了哪些古詩?背給大家聽。

  2、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望天門山》,大家說可能怎樣來學習?

  教師根據學生的建議,歸納出臺下順序(如果學生在過去的學習中沒有這樣的練習,有可能總結不出來,教師可以進行引導):

  3、解古詩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大體了解詩意;

  (2)體會作者的感情;

  (3)感情誦讀。

  二、學習古詩。

  第一步:

  1、根據搜集到的資料,談談你對作者李白的了解。

  2、說說你對題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組合作,利用字典、課后注釋和文中的插圖(投影出示插圖)自學古詩,互相交流。

  2、通過自學,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弄明白下面幾個重點的詞語的意思:天門、楚江、中斷(中間斷開)、開(通)、至此回(在這里拐彎),通過理解這些重點的詞語,幫助學生理解詩意。

  [意圖:運用小組合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詩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相互交流、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

  3、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直解決。

  4、再讀這首詩,邊讀邊想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畫面簡單畫出來,在交流時結合畫面敘述。(建議教師在交流中尊重學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強求學生敘述得太一致,將大概詩意敘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讀這首詩,想想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交流。

  第四步:

  1、剛才,我們一起欣賞了這首詩歌所描寫的雄偉的景象,體會了作者的贊美之情,讓我們來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先自由讀,再請學生讀給全班同學聽。

  2、背誦這首詩。(教師可以適時地給學生配樂朗讀。)

  三、拓展閱讀。

  交流課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誦讀。

  [意圖:將課前的搜集與課內的相結合,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上節課我們一起欣賞了《望天門山》,誰來背誦一下?先個人背誦,再集體背誦。

  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誦給大家聽。

  3、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另一位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

  [意圖:檢查學生上節課的學習情況,給學生一個展示背誦搜集到的古詩的機會,體會成功的樂趣,激發學習興趣。

  二、自學古詩,明白大意。

  1、自由朗讀古詩,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關作者的資料以及你對這首詩的理解在小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課后注釋、課文插圖來理解這首詩歌。)

  2、請各小組推選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導學生弄明白以下幾項內容:

  (1)對作者蘇軾的了解:

  (2)對題目的理解;

  (3)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題(書寫)、西林、壁(墻壁)、橫看(從下面看)、緣(因為);

  (4)對這首古詩詩意的理解。(教師不要強求學生裝的理解完全一致,大體把握詩意即可。)

  [意圖:由于這首詩的詞句比較易懂,教師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學生自主學習,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利用學生間相互交流,體會古詩的意思。]

  3、大家對這首詩歌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估計學生可能會問:為什么作者在這座山中會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如果學生沒有疑問,教師可以用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古詩的意思。)

  4、出示廬山不同角度的畫面,請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決疑問。[意圖:這首詩的后兩句是學生不容易理解的,電教手段的運用,可以幫助學生很直觀地弄明白。]

  三、體會詩境,感悟道理。

  1、剛才大家通過自學。明白了古詩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邊聽老師誦讀這首詩,一邊閉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教師配樂誦讀,學生想象。

  2、交流,估計學生可能想象到廬山雄偉的景象,比如連綿不斷、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有創意的想象。

  3、討論,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2)從《題西林壁》一詩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意圖:開拓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比較淺顯地感悟這首詩中蘊含的道理,在討論中明白這首詩蘊含的道理,受到啟發。]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古詩。(教師可以適時地給學生配樂朗讀。)

  四、拓展閱讀。

  交流課前搜集的蘇軾的其他作品,全班誦讀。

  ▲教學小結:

  這兩首古詩或繪畫或悟理意境深遠,是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好詩篇,課后我們通過背誦來更好的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古詩》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古詩教學設計步驟 怎樣設計古詩教學12-22

古詩的教學設計03-29

古詩教學設計08-06

古詩教學設計06-20

古詩教學設計06-13

古詩鑒賞教學設計01-23

《古詩春曉》教學設計04-14

古詩《詠柳》教學設計04-15

古詩教學設計案例10-19

古詩教學設計思路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