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下冊科學教學設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下冊科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下冊科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定性地了解電磁鐵的構成和影響電磁鐵磁性大小的因素。
2、知道電能產生磁,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電磁鐵的應用。
教學重點
由學生對通電后小電機為什么轉動的強烈興趣引人,讓學生通過觀察與提問、猜想與驗證發現通電線圈具有磁性,進而認識電磁鐵,研究電磁鐵。
教學過程
1、學生交流對小電機已有的了解。小電機是電動玩具的主要動力裝置,誰能說一下你對小電機有多少了解。
看來有些同學已經對小電機有了一些了解,知道電池裝反了,電機會倒轉,小電機里面有磁鐵。
2、觀察小電機的內部結構,提出問題,進行研究。
(1)、想探究一下小電機通電后為什么會轉嗎?讓我們打開小電機看看里面的結構吧。打開小電機要注意以下幾點:
A、小電機的拆裝難度比較大,很容易拆壞,最好使用無法修好的玩具中的小電機。
B、小電機的后蓋和外殼的連接處要用最小的平口螺絲刀撬開,螺絲刀口比較尖銳,要注意安全。
C、拆裝時要仔細觀察后蓋和外殼的安裝位置,以便安裝時水會裝反。
D、小電機里面有鋼絲卡件取出時用鉗子夾緊,注意不要讓它彈出丟失。
(2)、誰能說一下小電機里面有什么構造?對小電機里面的構造誰發現有什么問題?(學生可能產生的問題有:小電機里面的磁鐵起什么作用?小電機里面的電線為什么要繞成一圈一圈的?小電機里面為什么繞成三組?小電機里面為什么要用磁鐵?)
(3)、同學們的問題有很多,但其中基本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小電機里面的電線為什么要繞成一圈一圈的?”“和小電機里面為什么要用磁鐵?”這兩個問題上,關于這兩個問題請各組同學討論一下,作出自己的猜想。然后利用材料超市里的材料進行研究。
(4)、學生匯報。學生匯報后教師小結:通過探究大家發現,線圈通電后像磁鐵一樣有了磁性,如果在線圈中間加有鐵芯,磁性就會更強。它的磁性是因為通電產生的,所以我們把這種中間插有鐵芯的線圈叫做電磁鐵。
下冊科學教學設計2
認知目標:
1、在交流有關太陽的信息資料的過程中體會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新想法;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選擇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研究過程和結果。
2、在搜集及交流信息資料的過程中體會合作與交流的愉快。
3、初步了解太陽的有關知識,知道太陽是一個溫度很高的大火球。
拓展性目標:
學生來創作有關太陽的科幻小說或科學童話。
活動準備:
搜集有關太陽的資料來研究太陽的奧秘。
活動時間:一課時
活動過程:
導入:關于太陽的知識我們了解多少?
1、說一說:對太陽的認識。
2、交流:對太陽的.認識。
3、選代表以各自喜歡的方式向全班進行匯報交流,其他同學做好記錄。
小結:根據學生說的情況小結。
活動二:
1、提出問題:關于太陽,那么還想知道什么?
(1)把它寫在紙條上呈現出來;
(2)對所有問題進行分析,然后進行歸類;
(3)篩選出有價值的問題進行再進行研究。(研究相同問題的同學為合作小組)
2、制定研究計劃
根據所選定的問題,制定研究方案,并對小組成員進行分工。
3、實施探究活動
按照各組的計劃進行活動,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
4、考與結論
各小組對研究成果進行總結。
5、表達與交流
(1)小組匯報各自的研究成果,并做好記錄。
(2)用各自擅長的方式進行總結。
(3)提出新的問題:現在我們對太陽又有哪些新的認識?
學生再次進行匯報。
6、對搜集信息資料的方法進行總結交流。
自由活動:
1、提出問題:如何把我們的研究成果展現出來呢?
讓學生自由選擇方式,如做手抄報、剪貼報、圖片展等。
2、評價:
從我學到的知識、學習的方法、表達與交流方面學生進行自評。
拓展活動:
學生來創作有關太陽的科幻小說或科學童話。
下冊科學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鑼鼓聲聲》是鄂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課。這一單元前三課都是探究聲音的有關科學知識,《鑼鼓聲聲》一課是這三課學習的基礎。這節課探究的本質是“聲音產生的原理”,而這又是小學科學學習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聲音的種類繁多,從表面上看,不同的聲音產生的情況很不一樣,為了尋找各種聲音產生背后的原理,需要全班同學開展合作探究,在觀察中發現現象,通過討論理解聲音產生的'原理。
學情分析:
學生對“聲音”既熟悉又陌生。在本課學習前,他們會欣賞各種不同的聲音,能分辨出聲音中的美。每個學生對聲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我們每時每刻都生活在聲音的世界里,對聲音有著最為直觀的感受,但是熟悉的現象并不一定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學生們不會花時間去探究聲音的更多奧秘,所以要讓他們說出“聲音是如何產生的”他們都會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但越是他們不知道的東西,他們越是興趣濃厚。
下冊科學教學設計4
教學要點
了解測量風的儀器。
教學目標
1、體驗長期測量的意義及成功測量帶來的快樂。
2、知道有關風的基本概念,能用測量儀器測量風的風向和風力。
3、會制作測量儀器,并適當進行改進。
教學過程
1、交流記錄結果,上節課布置了一項課后活動,記錄一周的“風的預報”,小組間互相交流一周來的記錄,針對記錄提出問題。
2、進行假設性解釋的訓練,教師選擇一些適合做假設性解釋的問題,讓同學做出合理的解釋。再一次提醒學生,解釋是要有依據的。
3、閱讀第17頁“風力與風向”,看看室外的風,知道有關風的簡單知識,認識常用測量儀器及使用方法。驗證部分假設性解釋。
設計與制作,測量風的儀器是多種多樣的,復雜的自動化、電子化的專業儀器、簡單的如紙風車、紅領巾等,均可以用來測量風力和風向。
這個環節將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作為技術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設計時需要考慮的因素是很多的,比如實用、經濟、美觀、操作簡單、材料容易得到等。三年級的.學生,在設計時能夠做到實用、材料易得這兩點就已經足夠了。
首先讓同學們思考儀器的作用和原理,再畫出草圖,小組內分工,準備好工具和材料,就可以開始制作了。
盡量讓同學們自己設計制作方案,搜集制作材料,學生的作品會是五花八門的,只要能說原理,并且實用,就值得肯定。
4、制作測風儀的方法有很多種,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敢于嘗試,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施。
儀器制作完成后,用它來實地測量,檢查設計與制作水平。之后與氣象臺公布的數據進行對比,依照差異,思考自制儀器的缺陷,并進行改進。
下冊科學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磁鐵能吸引鐵制的物體,這種性質叫磁性。
2、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
過程與方法
1、用實驗方法研究磁鐵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用磁鐵識別物體是不是鐵材料制作的。
3、根據材料設計實驗,研究磁鐵隔著水能不能吸鐵。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同認真實驗,獲取證據,用證據來檢驗推測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認識到磁鐵具有吸引鐵制品的性質。
【教學難點】
知道并理解用磁鐵可以辨別出不易辨認的鐵制品。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
1、磁鐵和被測試物品:銅鑰匙、鐵鑰匙、回形針、鐵釘、鋁片、銅導線、玻璃珠、木片或木塊、紙片、彈簧、布條等物品(材料的種類多一些,鐵材料制品要有多種,要有銅、鋁等非鐵的金屬物品,學生的學習用品,如:橡皮擦、鉛筆、塑料尺等也可用作測試材料)。
2、橡膠皮(氣球皮)、杯子和水。
3、鐵盒(如罐頭盒)、鋁盒(如易拉罐)、茶葉筒(底和蓋是鐵制的,筒身是紙制的)、圓珠筆。
4、幾種不同材質的硬幣,如一元的鋼幣,5角的銅幣和鋼芯鍍黃銅幣,1角的鋁幣和鋼幣,分值鋁幣。
【教學過程】
一、問題導入:
1、我們認為磁鐵能吸引什么?學生交流,師適當板書。(如:金屬?鐵?······)
2、怎樣檢驗我們的觀點?(做實驗)
二、磁鐵能吸引的物體:
1、老師準備了這些材料,請看(實物投影出示材料小樣)。我們先預測一下物體會不會被磁鐵吸引,然后再做實驗進行檢驗吧。(預測時說說理由或根據)
2、我們小組的桌子上就有這些材料,一會兒就要請大家來做做小小檢驗員了。實驗可不要忘了做記錄啊。(投影出現記錄表)檢測后把被測試物體按“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和“不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分類填寫好,然后小組討論記錄下兩類物體在材料上的.各自特點。(學生實驗并記錄填寫好表格)
3、交流匯報。
4、小結。
(1)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和不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有什么不同的特點?
(2)由此我們可以推知,磁鐵可以吸引什么物體?
(3)與我們剛上課時的觀點相比較,原來的觀點是得到了確認,還是需要做一些修改呢?(回顧板書,修正板書。)
5、辨認鐵制品。
(1)這些物體中,哪些是鐵材料做的?(實物投影出示:主要是硬幣、茶葉筒等)
(2)學生觀察判斷并交流。
(3)對于自己的判斷有十足的把握嗎?想想辨認鐵制物體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可靠呢?(用磁鐵)
(4)那我們就用磁鐵來檢驗一下剛才的判斷吧!學生實驗。
(5)兩次判斷結果一樣嗎?哪一次判斷更能使人信服呢?從中我們收獲了什么呢?學生匯報、交流、小結(教師小結:磁鐵都能吸引鐵一類材料做的物體,我們可以把磁鐵的這種性質叫作磁鐵的磁性。)。
三、隔物吸鐵:
1、引入研究。
(1)還記得老師上節課給大家帶來的遙控小車嗎?現在大家都知道老師能指揮小車是因為有磁鐵的原因,可當時知道嗎?為什么?(紙包住了磁鐵)磁鐵被紙包住了,隔著紙,還能吸鐵嗎?
(2)學生猜測,教師演示。看到了什么現象?學生交流匯報。
(3)原來隔著紙的磁鐵也能吸鐵啊!那擱著別的物體行不行呢?想研究哪些物體呢?學生列舉。
2、實驗設計。
老師給大家準備了這些物體(實物投影出示),怎么做實驗呢?哪個小組先設計好了哪種物體的研究計劃,并口頭交流匯報獲得了我們的認可,就可以先領走該種物體了。(特別關注隔水實驗的設計)
3、學生實驗并做記錄。(相應的物體后面做好記錄)
4、匯報交流。
5、小結。
(1)通過實驗,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師補充介紹并演示:磁鐵隔著鐵片吸鐵。(讓學生領悟到書中結語中“一些”所表示的意思。)
四、總結延伸:
1、今天的課,對我們的知識增長有什么幫助?你有什么收獲?
2、老師的鑰匙不小心掉到了井里,不把衣服弄濕,怎樣才能把鑰匙成功撈上來呢?
下冊科學教學設計6
教學要點
風是好處多還是壞處多?讓學生通過辯論,爭取用事實說服對方。
教學目標
1、會在辯論會上陳述自己的理由。
2、了解風的利弊,知道人們對風的利用和防治方法。
教學過程
1、辯論會。關于風是“好處”多還是“壞處”多,是一個值得學生爭論的問題。至于標準答案,似乎沒有,也不用給出。關鍵是在爭論過程中了解有關風的現象,豐富知識結構,同時培養學生能思善辯的能力。
辯論會前的準備,工作是很重要的,教師首先提出目標,再將同學們按意見的不同分成兩組,可以組間辯論,也可以組內辯論。然后是搜集、整理資料的過程,要盡可能多地找到支持本方論點的事實與證據,將圖片、圖表、文字等論據整理、分類,便于辯論時呈示。有可能性的話,要事先揣摩對方的論點,論據,有針對性地準備應對材料,這一點,對于三年級的孩子們來說要求高了些,不宜作硬性要求。
辯論強調以事實與證據取勝,而不是起哄、辱罵等不良行為,教師要提醒學生尊重對手,尊重事實,營造積極、健康的氣氛。
辯論會后教師做一小結,從一分為二的角度,引導同學們正確認識自然,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在辯論會的基礎上,通過閱讀、思考第20—21頁的資料,進一步深化對風的認識,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知道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實現途徑,思考自己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貢獻。
2、拓展活動:“龍卷風”。通過一個小實驗,體驗龍卷風的巨大破壞力,激發同學們研究自然的興趣。
下冊科學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人們在生活中要產生大量成分復雜的垃圾。
丟棄的垃圾危害環境。
過程與方法
調查統計家庭一天的垃圾數量和成分。
態度、情感、價值觀
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會產生破壞。
培養關注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調查統計一天的垃圾數量和成分。
教學難點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會產生破壞,培養關注環境的意識。
教學準備
1、學生提前收集家中一天的垃圾;
2、收集垃圾堆、垃圾場、垃圾污染河道的圖片;
3、教師準備大型垃圾場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師:我們每天都要消耗食品和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同時也產生了許多的垃圾。
我家一天會有多少垃圾?垃圾里都有些什么?讓我們不妨一起來研究一下。
(揭示課題:一天的垃圾)
二、嘗試給垃圾分類
師:同學帶來的垃圾中如果要進行分類的話,你打算按什么標準分呢?
1、討論分類的標準
A、按是否有毒分
B、按材料分
C、按是否有毒分……
2、討論如何統計
師:我們在統計時如果無法測出垃圾的重量怎么辦?
給垃圾分類時該注意什么啊?
3、學生分組統計。
4、反饋統計結果
三、關于垃圾的'討論
1、說一說這些垃圾的來源。
2、統計全班所有家庭垃圾的總重量。
3、算一算每人每天平均產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分組統計。
5、算一算全校學生家庭一天產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6、組織討論
師:想一想,這么多垃圾被丟棄后會對環境造成什么影響?我們家里的垃圾最后到哪里去了?談談你家平時是怎么處理垃圾的?
7、多媒體出示本溪市產生的垃圾統計數據及人們如何處理垃圾的
四、課堂拓展
1、談談今天所學的體會。
2、對校園內同學們產生的垃圾進行統計,寫一封倡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