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春望教學設計

時間:2022-12-15 09:25:51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春望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么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春望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春望教學設計

春望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在掌握相應的生字詞的基礎上,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詩歌整體含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反復朗讀詩歌,體會詩歌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詩歌中的愛國主義以及詩人憂國憂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感受詩歌的愛國主義情懷。

  教學難點:

  讀出詩歌情感,體會詩歌優美的語言。

  教學方法:

  朗讀教學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準備:

  范讀視頻,PPT課件,相關資料、素材

  教學工具:

  白板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引起學生的興趣

  1、在盛唐的詩壇,矗立著兩座不朽的豐碑,分別是浪漫主義的李白和現實主義的杜甫,請讀大屏幕上的對聯,你能猜出對聯寫的是哪位詩人嗎?(杜甫)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杜甫,從他的名詩《春望》中感悟詩人憂國憫時的情懷。

  2、齊讀教學目標

  二、作者介紹

  過度:《禮記》中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充足的準備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大家預習了嗎?關于杜甫大家了解了多少呢?

  1、出示杜甫畫像,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回顧有關杜甫的文學常識。老師適當補充杜甫的生平、思想。

  2、介紹寫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安史之亂期間的都城長安。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冬,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起兵反對李唐統治,次年六月玄宗奔蜀,長安陷落。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屬寧夏)即位。八月,杜甫從鄜州前往靈武投奔肅宗,途中被叛軍俘虜,帶到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這時的首都長安已被劫掠一空,滿目荒涼。此時杜甫與家人久別,生死不知。第二年(757)暮春,春回大地,鳥語花香,草木茂盛,生機勃勃,但這只能增加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痛苦和傷感。此詩,正作于此時。

  三、初步朗讀,走進文本

  (一)讀課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唐代愛國詩人杜甫的五言律詩《春望》,感受詩人的愛國之情。(同時板書課題)(拓展猜想:從題目看你知道這首詩寫什么?感情應該是什么?)

  (二)讀古詩。

  1、自由讀兩遍。(要求學生看注釋正字音)

  2、聽視頻范讀,要求正音,注意停頓,掌握朗讀節奏。(正音:烽、搔、勝、簪)

  3、齊讀,讀準確讀流利,讀出節奏。

  4、指名讀(其他同學注意聽他生字是否讀準、節奏停頓是否合適)

  5、看大屏幕自己練習后大家齊讀。

  (三)理解詩意

  1、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經過反復的朗讀,你讀懂詩歌寫的內容了嗎?請互相交流一下,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歌的意思。

  2、詩歌描寫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狀況?戰火不斷,國破家亡,妻離子散,民不聊生。

  3、本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憂國傷時,念家悲己。

  四、個性解讀,深入交流探討詩歌情感

  1、如果你當導演,把《春望》拍成電視短劇,你選擇拍什么內容?說說你的依據和理由。

  預設:我們選擇拍攝國破城荒的景象。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拍攝時畫面上突出對比,由壯麗的河山到破敗的都城,由繁華時長安城的春景到眼前的荒草遍地,不見一人。(對比反襯)

  對比詩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杜甫《麗人行》

  我們選擇拍攝花鳥淚驚的一幕,依據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以花鳥擬人,花好似在流淚,鳥仿佛受驚駭。感時恨別,花也落淚,鳥也驚心。物猶如此,人何以堪?(擬人,移情于物)

  我們選擇拍攝烽火家書這一段,依據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用長時間的鏡頭展現戰火紛飛、戰馬奔騰、戰爭中的廢墟、流離失所的百姓,體現出“連三月”之長。特寫在戰火中焚毀的家信,詩人盼望得到一封家書,然而終歸是失望的表情,體現家信難得。(夸張)

  我們選擇拍攝白頭更愁。具體表現詩人滿頭白發如冰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發簪在短小的發髻上搖搖欲墜。

  五、《春望》是杜甫晚年的一首憂國傷時之作。讀此詩,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出詩人那憂國憂民,思家念親的清懷。(集體朗讀下課)

春望教學設計2

  課文分析:

  這首詩是作者在約45歲的時候寫的,杜甫剛經歷安史之亂,空有滿懷愛國情懷,卻眼睜睜看國家支離破碎。這首詩正是抒發他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懷,但是卻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把個人的愁情寄托于書寫世情上,這種博大兼濟的情懷,是人性中最為美好的部分,也是杜甫詩歌最為感人的地方。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領悟能力中等,自主學習能力不強,但是很富于聯想和想象。他們對于詩歌的鑒賞方法還是很陌生,技能上也很薄弱。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生字詞,理解詩歌內容,提高鑒賞名句能力。

  過程與方法:小組合作探究品析詩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懷。

  教學重點:

  品味并鑒賞詩句。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懷。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教師準備PPT輔助教學

  教法學法:

  教法:引導法、點撥法。

  學法:自主學習、小組合作。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杜甫的《望岳》,被詩人積極樂觀上進的豪情壯志所感染,那時的杜甫是一位奮發向上的青年。我們在上首詩了解了青年時期的杜甫,那么中年的他是否還會有著當年的壯志呢?讓我們一起通過《春望》來了解。

  二、作者及創作背景簡介

  1、請學生介紹杜甫,教師補充。(課件顯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后人尊稱他為“詩圣”,他的詩多沉郁頓挫,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故被譽為“詩史”(李白“詩仙”),著有《杜工部集》。我們曾學過他的《登高》(學生回憶),“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學生借助參考資料,說說創作背景,教師補充。(課件顯示)

  安史之亂爆發后,安史叛軍攻下當時的都城長安。作者帶著報國之心投奔唐肅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軍所俘,最終被留居在淪陷的都城長安。此詩就是杜甫在長安時所作,詩人目睹祖國如此破碎衰敗的景象,黯然神傷,這首詩是他當時心情的真實寫照。

  三、生字詞

  學生自主展示預習生字詞

  濺(jiàn)搔(sāo)渾(hún)勝(shēng)簪(zān)

  四、范讀與朗讀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齊讀、朗讀、品讀(融入與第五部分的品析)

  五、詩句的理解與品析

  學生自主翻譯、評價、補充

  譯詩參考:

  國都殘破,山河依舊,長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傷國事,見花而濺淚;悵恨離別,聞鳥而驚心。戰亂烽火已持續三個月,一封家書可抵萬兩黃金。憂而搔頭,白發一天天短少,簡直掛不住束長的簪針。

  學生自選詩句、詞品析,教師引導。

  首聯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深”字寫盡山河破碎,人民離散。這是一種什么寫法?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頷聯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這是一種擬人的寫法,意思是由于戰亂,都城破敗,仿佛花也因感嘆時事而落淚,鳥也因人世間的離別而驚心。“濺”“驚”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動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淚水飛濺,鳥使我的心靈驚悸。一個“感”字,“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時政,國都殘破,與親人離別之恨的內心痛苦表露無遺。這是看到景物觸發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屬于哪種寫法呢?答:觸景生情

  頸聯是對感時恨別的進一步發揮:自安史叛亂以來,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連續不斷,多么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連”:說明戰爭時間長,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尾聯總寫了憂國思家的感情,詩人經過戰亂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長安,由國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發越搔越少,簡直連簪子也簪不住了。“白發”為愁所致,“搔”為解憂,結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

  六、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問題答疑:學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小組合作探究解決。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1、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憂國思親的感情。

  2、本詩的情感是通過什么來抒發的?

  明確:寓情于景、觸景生情。

  3、通過這篇課文,杜甫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明確:愛國主義思想

  七、學生小結、盼望新課

  小結通過這篇文章學到了什么?

  八、朗讀并試背全詩

  九、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

春望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詩歌內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反復朗讀,背誦課文;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愛家愛國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

  難點:通過分析詩歌的意象,結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時間:

  1課時

  四、教學方法:

  朗讀感知法,情境品味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中東地區許多國家內部,頻發戰爭,人民苦難相關內容導入。

  二、簡介背景(安史之亂)、作者杜甫。

  三、朗讀感知

  1、反復朗讀。要求:讀準正音、節奏、語氣語調。

  2、檢查朗讀情況,引導學生正確譯讀。

  3、引導學生背誦。

  四、研讀賞析。

  1、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再現形象,把握物境。

  ①詩歌的首聯寫了哪幾個形象?組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學生明確:寫了國都、山詩、城、草木四種形象。這是一幅論陷長安城的破敗景象:國都論陷,城地殘破,山詩依舊,亂草叢生,滿目凄然。

  ②頷聯寫了幾個形象,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明確:寫了花、鳥。春花盛開,鳥兒和鳴,但詩人在視聽上并沒有愉悅之情,因他與家人的別離感傷所致。

  ③讓學生想象頸聯、尾聯的形象及畫面。

  明確:烽火連天,兵荒馬亂,詩人盼望得到家書,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慮憂愁,滿頭白頭,頭發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導學生體會情感,把握情境。

  提問①: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全詩抒發了詩人優國思親的情感。

  提問②:全詩抓住哪些詞語和意象來表達心情?

  明確:國“破”——國家支離破碎草木“深”——更令人滿目凄涼、花濺淚,鳥驚心——襯托詩人因國破家亡而產生強烈傷痛的感情。 “抵萬金”——表達詩人對妻子兒女及家中親人的思念。 “搔”——不勝簪:頭發稀疏不能插針簪,衰老得快,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五、課堂小結,并美讀課文。

  六、作業

  默寫課文

  板書設計

  肖聯寫景心生傷痛

  頷聯抒情離愁別恨借景抒情

  春望頸聯敘事眷家思親寓情于物

  尾聯描寫憂國傷時

  [課后心得體會]

  本教學的朗讀貫穿整個教學環節,根據達成目標和內容的呈現分層次有序地采取不同的朗讀方式,以讀促思,以讀促說,以讀悟意;在朗讀感知讀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和意象的研讀和賞析,結合背景去理解詩歌的深刻意蘊。整個教節環節緊湊有序,教法指導得當,知識內容正確,容量適量,難易適度,板塊清晰,能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尊重學生獨特的見解上進行正確引導,逐步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整個課堂教學時效高,教風民主,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春望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深入體會古詩詞的韻律。

  2、記憶名句,體會其中蘊含的情理,做到學以致用。

  3、領略古詩詞的凝練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

  難點:

  1、理解詩句蘊含的情理

  2、作者作詩的背景或心境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杜甫詩之沉郁,無不令我們愛不釋手,浮想聯翩,今天我們就學習他的詩。

  二、整體感知

  1、借助課下注釋、工具書,掃除文字、詞語障礙。

  抵,值,相當;

  渾,簡直;

  簪,古人用來別發連冠的首飾。

  2、了解作者寫作時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書肅宗紀》載:這年正月,“安慶緒將伊子奇寇睢陽郡,張巡敗之”。二月,“李光粥及安慶緒之眾戰于太原,敗之”,“關西節度兵馬使郭英X()及安慶緒戰于武功,敗縷。慶緒陷馮翊郡,太守蕭賁死亡”,“慶緒將蔡希德寇太原”,“郭子儀及安慶緒戰于永豐倉,敗之”。《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九載,這年三月,“尹子奇復引大兵攻睢陽”,”安守忠將騎二萬寇河東,郭子儀擊走之”。整個春季三個月,戰爭不息。

  這首詩是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長安時所作。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荒涼。詩人觸景生情,抒寫了傷亂的感

  三、出示目標

  1 、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

  (一)自主學習,獨立完成以下問題

  1、這首詩寫于國家危難之時,詩中都蘊含了詩人深深的愛國情懷。這首詩最能體現愛國深情的詞或句子是什么?為什么?

  提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個“深”字寫盡山河破碎,人民離散。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因為感時傷懷,加之久別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對鳥語花香的春景,不但無心賞玩,反而落淚心驚。“濺”“驚”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動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淚水飛濺,鳥使我的心靈驚悸。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連三月”見戰禍之長。“抵萬金”極言家書難得。足見思家之苦。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苦痛無法排解,搔頭更增哀嘆。

  2、詩歌的首聯寫了哪幾個形象?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點,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明確:寫了國都、山河、城、草木四種形象。國破,山河依舊,城春,草木深。這是一幅淪陷中長安城的破敗景象: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使人滿目凄然。

  3、頷聯寫了哪幾個形象,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明確:烽火連天,兵荒馬亂,“家書”承載著親人的牽掛和眷念。詩人盼望得到一封家書,然而終歸是失望,我們仿佛看到詩人滿頭白發如冰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

  五、合作提升

  小組合作完成以下問題,時間8分鐘

  1、詩中常使用反襯手法,即以甲物之是來襯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開頭兩句就使用了這一手法,你能夠說說自己的理解嗎?

  “國”是指都城,即長安——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其繁華熱鬧可以想見。但是,目前的長安,惟有山河存在,這不就意味著過去的繁華都城已被叛軍糟蹋殆盡,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嗎?春天來了,城里到處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著人煙稀少才讓草木叢生嗎?

  2、如何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的意思?

  課本的注解是:“感時花濺淚”——感傷國事,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恨別鳥驚心”——傷心離別,聽到婉轉的鳥鳴都害怕。

  六、當堂檢測

  1、詩題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內容?

  2、這首詩抒發的情感?

  七、抽查清

春望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春望》這首詩歌,并學會背誦和默寫。

  2、掌握“抵、搔”等7個詞語的意思,把握詩歌大意。

  3、通過揣摩詩歌重要詞句,體會詩人感時傷懷、憂國思家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揣摩詩歌中重要詞句,體會詩人感時傷懷、憂國思家的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1、當你看到美麗的花朵,聽到悅耳的鳥鳴,你的心情會怎樣?(愉快)可是古代著名詩人杜甫看到這些賞心悅目的東西,卻滿心悲傷,為什么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詩歌《春望》來了解原因吧。

  2、了解寫作背景

  二、初讀詩歌把握大意

  1、自由朗讀

  2、聽老師范讀

  3、請學生讀(評價)

  4、齊讀

  明確詩歌誦讀要求:

  字正腔圓、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5、結合注釋理解詩歌意思

  6、詩歌的題目是“春望”,請同學說說是誰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春天景色?

  三、細讀賞析感受詩情

  1、請同學們齊讀詩歌前四句,想想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讀詩的方法:抓關鍵詞,通過關鍵詞構建畫面,由畫面表述引導到作者的心情,體會詩歌的精妙。

  明確:景物——國都、草木、花、鳥;情感:悲傷、憂慮、悵恨

  過程:理解“國破”意思,想象并描述城都淪陷前后的景象,理解“感時、恨別”含義,體會作者感情,并帶著這種感情朗讀前四句。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有兩種解釋,你覺得哪種有道理,說說理由。

  明確:一種是以詩人為“感”“恨”的主體。花、鳥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賞心悅耳,但詩人此刻面對殘破的國都,不知官軍何時才能平定叛亂,不知妻兒在兵荒馬亂中如何度日種種念頭困擾著他,他怎能不見花落淚、聞鳥而驚心呢?這一種以花、鳥為“感”“恨”的主體。所以,這兩種解釋實質上并無區別,一說是觸景生情,一說是移情于物,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

  3、理解“烽火、抵萬金”意思,體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思念親人—————思親名句

  4、結合全詩內容,說說尾聯塑造了作者怎樣的形象?

  明確:本詩塑造了一位面對春城敗象,心念國家興衰,思家戀親,老淚縱橫,白發蕭疏,憂心如焚的詩人形象;是感時恨別的形象,是憂國思親的形象。

  5、小結

  這首詩通過詩人在長安城的所見、所聞、所感,表達了自己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情懷。

  四、拓展閱讀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1、本詩寫了作者聽到勝利的喜訊后怎樣的心情?

  2、一悲一喜,但卻表達了作者同樣的思想感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

  五、當堂訓練

  1、背誦全詩

  2、當堂默寫

春望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春望》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詩。

  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后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凄苦哀思。這首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表現了詩人的愛國之情。

  教學目標

  1.背誦默寫《春望》,了解五言律詩的特點。

  2.在自讀自悟、合作探討中理解詩詞的思想內容及主旨,能準確流暢地背誦。

  3.體會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的情感。

  教學難點

  體會情景交融、寄情于物的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自《詩經》起,經兩漢、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現在,將這些詩堆疊排列起來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長城,讀這些詩就像長城那樣綿延不絕。詩歌是情感的產物,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都會產生不同的心情,創造出不同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來踏尋古人的足跡,推測名人心情,欣賞名作之境界。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生活的時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變時期。公元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第二年,詩人杜甫知道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而來,想要再有一番作為,結果被安祿山叛軍拘留在長安。春天又來了,詩人登高遠望,山河依舊,然而國家卻四分五裂,人民流離失所,長安城一片殘破景象。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表達感時恨別、憂國憂民之情的五言律詩《春望》。

  三、學習《春望》

  1.聽配樂朗誦。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學生結合注釋試著理解全詩。

  4.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答并翻譯全詩。

  譯詩參考:

  國都殘破,山河依舊,長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傷國事,見花而濺淚;悵恨離別,聞鳥而驚心。戰亂烽火已持續三個月,一封家書可抵萬兩黃金。憂而搔頭,白發一天天短少,簡直掛不住束發的簪針。

  5.學生齊讀全詩。

  6.品味全詩。

  (1)本詩是在什么背景下寫的?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春望》寫于安史之亂之后。當時,唐朝首都長安已被叛軍安祿山占領,唐玄宗帶著楊貴妃逃往四川。詩人目睹破碎衰敗的祖國,黯然神傷,抒發了國破家亡、憂國思親的沉痛悲苦之情。

  (2)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

  詩的首聯寫望中所見。長安城被叛軍攻破后,遭到了驚人的破壞。叛軍焚燒軍宮室,殺戮無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破山河在”,山河依舊,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長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戰亂中的長安城卻是草木叢生,一片凄風苦雨。詩意形象生動,情感極其沉痛。

  詩的頷聯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睹物傷情,見到開放的鮮花,也禁不住悲愴濺淚;聽到鳥兒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驚。

  頸聯“烽火連三月”,烽火連天,殺伐不斷,詩人遠離家眷,由于戰事緊張,音信隔絕,更覺“家書抵萬金”,在那種兵荒馬亂的歲月,一封普通的家書是多么難得、多么珍貴啊!

  詩的尾聯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刻畫了一個典型的藝術形象。詩人滿頭白發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這一細節描寫,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的內心世界。

  (3)本詩的情感是通過什么來抒發的?

  明確:全詩觸景傷懷,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蘊含在形象的描寫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四、小結

  1.寄情于物

  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后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凄苦哀思。

  2.這首詩格律嚴整。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五、作業

  背誦并會默寫《春望》。

春望教學設計7

  一、教材分析

  《春望》集國優、家愁、人衰之情于一體,讀后讓人百感交集。詩人借景抒情,言為心聲,真切動人的璣珠般的詞句,牽動著我們每個人的心。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余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小學五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維的能力,他們的知識儲備,生活閱歷都較以前大大改變。因此,在教學這首詩時,本著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作用和創新精神的原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體會詩中的愛國深情,培養他們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以期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二、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深入理解詩句,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性和創新精神。

  2、過程與方法

  ⑴朗讀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古詩詞。詩的節奏、韻律,所蘊含的感情內涵都要靠讀來感受體會,因此,朗讀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

  ⑵自主合作、討論探究法: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相互討論,主動質疑,以學促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反復朗誦詩歌,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三、學習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難點: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走進一位歷史上的苦難詩人,愛國詩人,偉大詩人——杜甫的心理歷程!

  二、關于杜甫和寫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詩人杜甫得知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而來,想要再有一番作為,結果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這時的首都長安已被搶掠一空,滿目荒涼,而家人久別,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鳥語花香,草木茂盛,生機勃勃,但這只能增加詩人的痛苦和傷感。詩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感時恨別、憂國思親的五言律詩——《春望》。

  三、播放朗讀課件,欣賞詩文。

  四、學生自由誦讀。

  1、請學生自由的讀古詩。

  2、檢查學生讀詩的情況。

  五、解詩意,悟詩境。

  1、請生根據課前預習和朗讀說說,詩人通過詩句,想要表達自己怎樣一種情感,表現怎樣一種情懷呢?

  2、學生再次默讀古詩,并且分組討論交流。

  3、學生根據討論交流的結果來全班匯報交流。

  (全詩表達出作者對祖國,親人深切的愛!是愛國情,思親情的完美體現。)

  4、請學生根據課下注釋和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說說自己是從那些詩句體會到詩人的這些情感的?

  5、小組討論交流。

  6、全班匯報。

  (1)“國”是指都城,即長安——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其繁華熱鬧可以想見。但是,目前的長安,惟有山河存在,這不就意味著過去的繁華都城已被叛軍糟蹋殆盡,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嗎?春天來了,城里到處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著人煙稀少才讓草木叢生嗎?(相機播放視頻課件,帶領學生和杜甫一同走進被叛軍蹂躪的長安城。)

  (2)通過課件的演示,你看到了那時的長安是什么樣子的?那么,在你想想當中的盛唐時期的國都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呢?

  (3)詩人看到了如今的都城,想到了從前的都城,那么詩人此時此刻留下的淚水應該是怎樣的淚水呢?

  (悲憤的,憤怒的,傷感的,思親的······)

  杜甫的《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課本注解為:感傷國事,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傷心離別,聽到婉轉的鳥鳴都害怕。

  (4)“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同學們,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些詩句,感受詩人的這份情懷吧!

  (5)、指導學生對詩句進行反復誦讀!

  (6)、教師根據學生的誦讀情況進行朗讀指導。

  (7)、那么同學們是從哪些地方體會到詩人的思親之情的呢?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聯中,詩人用“抵萬金”來形容什么?為什么在詩人看來,這一封薄薄的家書要比黃金萬兩還要重要呢?

  (相聚的難,家書傳遞的難,得到親人平安消息的難,這一切都是連日來的戰火造成的。)

  (8)、那么我們就一起來讀讀,將杜甫對家人的這種思念傳遞出去好嗎?

  學生自由練讀,教師指導。

  教師指名朗讀,師生互評。

  (9)、詩人思念自己的親人,盼望著和親人團聚,已經到了什么程度呢?請展開想象,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并揭示詩句的含義。

  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因焦慮憂愁不停地撓頭嘆息。老人昔日長長的頭發如今紛紛斷落,已經短得無法梳髻插簪。詩句所描寫的這一細節,含蓄而深刻的表現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

  (10)、請生再次感受杜甫的滿腔愛國情懷,教師播放配樂畫面,請學生全篇誦讀。

  六、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比較: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1、本詩寫了作者聽到勝利的消息后怎樣的心情?此時

  答:驚喜萬分,歸心似箭。

  2、兩詩,雖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達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樣的。是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

  答:憂國憂民,眷念親人。

  3、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可是杜甫卻兩次落淚,“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就是杜甫,他時時刻刻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人民的命運緊緊的聯系在一起,他的詩句寫出的人民的心聲,讓我們一起去走進杜甫。——播放有關杜甫生平介紹的課件。

  4、這就是愛國詩人杜甫,下面老師再向同學介紹幾首杜甫的詩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布衾(qīn)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xiàn)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七、提升對杜甫的了解

  詩人懷著滿腔的愛國情懷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名字一定會隨著他的詩句,隨著歲月的流逝,越來越放出燦爛的光彩。最后,讓我們齊讀《春望》,送給杜甫!

春望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詩人的愛國情懷。

  2.體會詩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

  通過景物與情感的結合,從“煉”字角度賞讀詩歌,感受作者的愛國情懷。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教學環節:

  一、導入:

  “誰憐愛國千行淚”,“一寸山河一寸金”,本單元我們通過《棗核》,傾聽到了一個風燭殘年海外游子的心聲,《最后一課》,讓我們體會被剝奪使用母語權利的亡國者的痛楚,那么面對破碎山河的仁人志士又是怎樣的情感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春望》和《泊秦淮》。

  二、預習展示

  我們今天所說的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關于近體詩,你又了解多少呢?

  (學生展示收集的成果。)

  大屏幕展示律詩有關內容,并簡介。

  補充解釋課件內容:那么對應一下今天要學習的.《春望》屬于五言律詩,《泊秦淮》是七言絕句。試讀節奏七言和五言的各一句,對應一下各個聯的名稱。

  三、學習《春望》

  (一)請同學們放聲朗讀《春望》,(依據剛講的五律節奏的方法)(幻燈片:注意讀音和節奏)

  齊讀一遍,找一下直接表達作者情感的詩句,并思考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感?(板書《春望》)

  明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先解釋句子意思,然后分析表達了什么情感)

  (這句話的意思是?)兩種理解:

  1、因為感時傷懷,加之久別親人思家之苦,即便站在花前也無心欣賞,反而對花落淚;即便聽到悅耳的鳥聲,也無心傾聽,反而會因鳥鳴而驚心,可以說是觸景生情。

  2、運用擬人修辭手法,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移情于物。

  不管哪種理解,表達的情感都是相同的,哪個字最能表現作者當時的感受呢?

  哪個字把這種情感表現到極致呢?(濺驚,表達了亡國之悲,離恨之痛)

  (板書:感時,恨別)

  (二)是什么促使作者產生了如此的情緒呢?

  請同學們同桌互讀一遍,結合具體字詞,分析作者為什么會有如此憂愁呢?

  明確:(直接原因)感傷皆因,“破”“深”寫出了國都被攻破,本該繁華的國都中卻是草木叢生,促景生情,借景抒情,表現了對國家命運的擔憂。感時濺淚,感的是國破河山之時,濺的是怎樣一種淚?(板書:憂國之淚)

  (根本原因)思家源自于,“連”說明戰爭時間長,“抵”表明極言家書的難得。恨別驚心,恨的是家書抵萬金之別,驚的又是怎樣的心呢?(板書:思家之心)

  歸結為一點,可以說是戰爭導致的國破家亡。

  (三)讓我齊讀一遍這首詩,體會晚唐間戰爭帶給像詩人一樣普通人的這種無盡痛苦。

  (四)最后一句哪個字用的最好?為什么?

  “搔”撓的意思,體現了面對國破,家散的一種無奈和憂愁。

  (指導朗讀重讀和情感,自由練幾遍,找同學朗讀,師讀)

  (幻燈片)補充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杜甫避難北上安家于鄜州。756年詩人得知唐肅宗在靈武即位后,不顧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為,結果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這時的首都長安已被搶掠一空,滿目荒涼。

  一個“搔”字,蘊含了太多的情感,有作者想挽救時局的滿腔熱忱,也有當下戰亂不亂的現狀的無可奈何,這種憂愁時刻縈繞在作者心頭,使年僅40出頭的杜甫,已是滿頭白發。

  讓我們再次齊讀這首詩,體會一下作者這種憂國、思家的濃濃的憂愁,撓也撓不去的無奈與憤慨。

  (五)讓我們再次回顧這首詩,題目《春望》,我們“望”到了什么?(景、情、人)(四人小組討論,寫一寫,展示)

  望京城長安破敗之景。

  望能收到家人來信報平安。

  望到能酬報國之志的詩人。

  一位面對春城敗象,心念國家興衰,思家戀親,老淚縱橫,白發蕭疏,憂心如焚的詩人形象;

  是感時恨別的形象,是憂國思親的形象。

  總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以“望”為題眼,借國破河山之景,來表達憂國思親,卻無可奈何,充滿憤慨的愛國詩人。(板書:借景抒情)

  (六)、拓展練習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1、本詩寫了作者聽到勝利的消息后怎樣的心情?

  驚喜萬分,歸心似箭。

  2、兩詩,雖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達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樣的。是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

  憂國憂民,眷念親人。

  七、作業

  學習促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方法,人選一個身邊的事物為景,寫一段話來抒發一種情感。字數100字左右。

  八、板書

春望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偉大愛國主義情懷,以及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結合的可貴精神。(難點)

  2.指導學生用品味詞語、借景抒情、再造想象的方法來欣賞詩歌。(重點)

  3.深入理解本詩,擴展了解杜甫其他相關詩歌,初步了解杜甫的經歷和思想。

  【教學方法】 朗讀法 批注法 賞讀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詩人——杜甫。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動。

  756年詩人杜甫得知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想要再有一番作為,結果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詩人在都城長安寫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這首詩是我們兒時就已經能瑯瑯背誦的,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近它,用更細膩的視角,更深厚的感情來觸摸詩歌所表達的精神世界。

  首先,請同學們一齊朗誦本詩。

  二、賞析首聯

  1.本詩的題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聯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你認為在這四個描寫對象中作者著力要體現哪一個事物的特點?為什么?(借景抒情賞析法落實點)

  國之破。 “國”是指都城,即長安。

  開篇即是春望所見,先用“國”點明了此城即國都長安,以“破”交代了歷史背景,以“春”標明了節令。兩句合而觀之,便是說望見春天被攻破了的長安城,山河之上草木叢生,榛莽遍地。這一聯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出目前的長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國已政權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殘破不堪。

  3.宋代魏慶之編的《詩人玉屑》中說:“古人為詩,貴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在這兩句詩中,哪個字用的最好?為什么?(品析詞語賞析法落實點,自選式)

  破:著一破字一字統全貌,未言一處破敗之象,但是滿目瘡痍之態已赫然紙上,實是觸目驚心。

  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恒,更襯李唐之傾頹慘境。(略)

  春:春回大地,應生機勃勃,草長鶯飛。(略)

  深:亂草遍地,林木蒼蒼。

  4.背景對比:

  昔日長安城: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杜甫《麗人行》)

  今日長安城:破

  4.此聯對仗工巧,“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后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對照強烈,出人意料。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詩話》)為全詩渲染了悲愴的氣氛。

  三、賞析頷聯

  1:“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歷來有兩種翻譯的版本。第一種:人濺淚驚心。第二種:花鳥濺淚驚心。

  2:那么你認為哪一種好呢?

  第一種,花鳥本為娛人之物,詩人們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錦,百鳥齊鳴來襯托心情的愉悅和歡暢,可是在這里,詩人卻因感時恨別見之而泣,聞之而恐,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樂。第二種,以花鳥擬人,花好似在落淚,鳥仿佛受驚駭。感時恨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物猶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樂。兩說雖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前者觸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達了內心的沉郁之情。

  3:這一聯中的“濺”和“驚”兩個字用得甚好,請用簡潔的語言批注這兩個字的妙處,寫在老師發的紙上,寫好之后撕去背膠粘到前面的紙上。

  濺:含悲帶憤,感情濃烈。驚:敏感驚恐,心靈柔軟。

  小結: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到此所望結束了,詩人后兩聯由悲痛國事轉為想望親人。

  四、賞析頸聯和尾聯

  1.介紹背景:杜甫是前年八月為叛軍所俘的,被困于長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兒女,因此說“家書抵萬金”。

  引詩拓展:杜甫在寫《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長安就寫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表現了詩人對家人的眷眷之懷。

  2:“家書抵萬金”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憂慮,焦急。)

  3:對比詩人的《望岳》和本詩的尾聯,想象一下兩首詩中的詩人形象有何不同?

  《望岳》中的詩人:年富力強,意氣風發。

  《春望》中的詩人:垂垂老矣,沉郁悲痛。

  4.詩人寫這首詩年僅45歲,卻已“白發”,而且稀到“不勝簪”的地步,這可能嗎?是什么使詩人如此?

  是“感時”,“恨別”所致。是“國與家”共同的打擊所致。是因為“艱難苦恨繁霜鬢”。

  5.相比《望岳》,詩人的氣度是不是變小了?例如詩中先憂國,再思親,最后寫到自己的衰老。

  從背景上看:從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

  從年齡上看:從裘馬輕狂、意氣風發的少年到歷盡滄桑、日漸衰頹的“老年”;

  從情感上看:由壯志凌云的豪情到對國家命運前途憂慮的悲情,

  從胸懷上看:都是廣大的胸懷,《望岳》更凌厲自信,《春望》更深沉蘊藉。

  6.小結:家與國緊密相連,個人和民族血脈相融。以愛家之心愛國,以憂國之心憂家,心系國家,胸懷天下。這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愛國方式,這一直是圣哲先賢思考問題的方式。“家國天下”的背后,有高尚的情感,更有精神的智慧。杜甫在詩中把家愁同國憂交織起來,深刻地表現了正直知識分子的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休戚相關,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義,正是“沉郁頓挫”的精神實質,也是杜甫偉大之所在。

  五、總結

  杜甫就是這樣,憂國憂民的思想已經溶入了他的血液!他總是把自己的命運和民族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他總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廣大黎民的苦痛,他總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總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總在苦難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巔峰!讓我們帶著對古往今來所有憂國憂民之士的景仰,來一起朗讀。

  六、板書

  春望

  ——沉郁的家國凝望

  己——家——國

  老——離——破

  七、作業布置:

  1.背誦本詩

  2.閱讀杜甫其他作品。

春望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深入理解詩句,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性和創新精神。

  2.過程與方法

  ⑴朗讀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古詩詞。詩的節奏、韻律,所蘊含的感情內涵都要靠讀來感受體會,因此,朗讀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

  ⑵自主合作、討論探究法: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相互討論,主動質疑,以學促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反復朗誦詩歌,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難點: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

  誦讀探究講授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民間疾苦,盡收眼底;世間瘡痍,詩歌表達。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詩圣杜甫的《春望》,聆聽從他筆下流淌出來的詩篇。

  2.知人論詩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詩人杜甫得知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而來,想要再有一番作為,結果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這時的首都長安已被搶掠一空,滿目荒涼,而家人久別,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鳥語花香,草木茂盛,生機勃勃,但這只能增加詩人的痛苦和傷感。詩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感時恨別、憂國思親的五言律詩--《春望》。

  3.播放朗讀課件,欣賞詩文。

  4.學生自由誦讀。

  ①請學生自由的讀古詩。

  ②檢查學生讀詩的情況。

  5.解詩意,悟詩境。

  ①請生根據課前預習和朗讀說說,詩人通過詩句,想要表達自己怎樣一種情感,表現怎樣一種情懷呢?

  ②學生再次默讀古詩,并且分組討論交流。

  ③學生根據討論交流的結果來全班匯報交流。

  (全詩表達出作者對祖國,親人深切的愛!是愛國情,思親情的完美體現。)

  ④請學生根據課下注釋和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說說自己是從那些詩句體會到詩人的這些情感的?

  ⑤小組討論交流。

  ⑥全班匯報。

  (1)“國”是指都城,即長安--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其繁華熱鬧可以想見。但是,目前的長安,惟有山河存在,這不就意味著過去的繁華都城已被叛軍糟蹋殆盡,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嗎?春天來了,城里到處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著人煙稀少才讓草木叢生嗎?(相機播放視頻課件,帶領學生和杜甫一同走進被叛軍蹂躪的長安城。)

  (2)通過課件的演示,你看到了那時的長安是什么樣子的?那么,在你想想當中的盛唐時期的國都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呢?

  (3)詩人看到了如今的都城,想到了從前的都城,那么詩人此時此刻留下的淚水應該是怎樣的淚水呢?

  (悲憤的,憤怒的,傷感的,思親的······)

  杜甫的《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課本注解為:感傷國事,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傷心離別,聽到婉轉的鳥鳴都害怕。

  (4)“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同學們,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些詩句,感受詩人的這份情懷吧!

  (5)指導學生對詩句進行反復誦讀!

  (6)教師根據學生的誦讀情況進行朗讀指導。

  (7)那么同學們是從哪些地方體會到詩人的思親之情的呢?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聯中,詩人用“抵萬金”來形容什么?為什么在詩人看來,這一封薄薄的家書要比黃金萬兩還要重要呢?

  (相聚的難,家書傳遞的難,得到親人平安消息的難,這一切都是連日來的戰火造成的。)

  (8)那么我們就一起來讀讀,將杜甫對家人的這種思念傳遞出去好嗎?

  學生自由練讀,教師指導。

  教師指名朗讀,師生互評。

  (9)詩人思念自己的親人,盼望著和親人團聚,已經到了什么程度呢?請展開想象,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并揭示詩句的含義。

  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因焦慮憂愁不停地撓頭嘆息。老人昔日長長的頭發如今紛紛斷落,已經短得無法梳髻插簪。詩句所描寫的這一細節,含蓄而深刻的表現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

  (10)請生再次感受杜甫的滿腔愛國情懷,教師播放配樂畫面,請學生全篇誦讀。

  6.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比較:

  從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①本詩寫了作者聽到勝利的消息后怎樣的心情?此時

  ②兩詩雖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達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樣的。是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

  ③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可是杜甫卻兩次落淚,“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就是杜甫,他時時刻刻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人民的命運緊緊的聯系在一起,他的詩句寫出的人民的心聲,讓我們一起去走進杜甫。——播放有關杜甫生平介紹的課件。

  ④這就是愛國詩人杜甫,下面老師再向同學介紹幾首杜甫的詩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

  卷我屋上三重茅。

  布衾(qīn)多年冷似鐵,

  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

  雨腳如麻未斷絕。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xiàn)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7.提升對杜甫的了解

  詩人懷著滿腔的愛國情懷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名字一定會隨著他的詩句,隨著歲月的流逝,越來越放出燦爛的光彩。最后,讓我們齊讀《春望》,送給杜甫!

春望教學設計11

  一 教材分析

  該單元是圍繞著愛國情懷這一主題來安排教材內容的。本單元總共5篇課文,選擇了古今中外的不同文章和體裁來闡釋愛國情懷這一主題,而《春望》這篇是通過我國古代詩歌來展示我國古代偉大詩人的強烈的愛國情感。《春望》寫于安史之亂后,當時,唐朝首都長安已經被叛軍安祿山占領,長安城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荒涼。面對這樣的情景,作者寫下了這首詩歌。

  二 教學目標

  既然是是通過詩歌這種體裁來表現愛國情懷這這一主題,那么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就應該抓住“詩歌”和“愛國”者兩個重點來確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體會古詩的韻律,領略古詩的音韻美,凝練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2,記憶名句,體會其中蘊含的情理,做到學以致用。

  3,情感目標: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難點: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

  課時安排:1個課時

  三 教法和學法

  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在詩歌的學習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礎積淀,所以在這堂課中我覺得應充分的貫徹老師作為輔導者,學生才是主體,將課堂還給學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師主要還是要通過講授的方法來行課引導學生的學習,而學生在的學法上主要是通過誦讀和討論來學習這首詩歌,來體會詩歌中的愛國情感。

  四 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杜甫是學生已經接觸過的詩人,所以我覺得在導入這個環節選擇介紹作者來導進課文。一方面,先讓學生說出現在他們對杜甫的一些了解,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相互學習和積累文學常識,而且還可以讓老師了解到學生對知識的積累和掌握情況,再者課堂一開始的師生互動,能夠使得課堂能夠融洽些,學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學生回答完后,老師再對學生的回答的內容作總結和補充,提出學生要掌握的文學常識,并且抓住其中的一個要點來引入正課,而這個要點自然是要抓住愛國情感這個點來過渡到正課。

  2,詩歌講解

  詩歌的講解評析是課堂的主題部分,在這個部分我想不僅要講解詩歌也要教會學生怎樣的分析詩歌和記憶詩歌。在講解的過程中我們要抓住個線索來分析這首詩歌,而在這里我想抓住情感這個線索來分析,在了解學習完字詞后先讓學生嘗試朗誦一下這首詩歌,當然這時學生還沒能很好的把握這首詩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進一步的分析這首詩歌了,由此正式進入詩歌。所在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幾個部分。

  (1)了解字詞 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等解決生字詞:

  抵:值 渾:簡直 勝:承受 簪:zān

  (2)初讀詩歌及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引出把握詩歌情感這個線索。

  (3)分析講解詩歌

  A.學生先結合課下的注解以及小組的討論嘗試翻譯下詩歌。

  B.請一為同學翻譯下詩歌的首聯和頷聯

  C.講解詩歌的首聯和頷聯,確定首聯和頷聯的聯系,首聯:一幅國破后的衰敗凄涼的畫面 頷聯:以“花”“鳥”作為主體的觀畫傷情。有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所以在分析詩歌的詩歌可將這一思想貫徹在分析中,首聯是勾勒出了一幅衰敗的景象,通過和學生一起的分析出這幅畫面,而緊接的頷聯我們可看到“花”“鳥”兩個物象說到“花濺淚”“鳥驚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問題:花為何濺淚,鳥又是為何驚心?這樣兩聯的聯系也就確立了。

  所以在這里主要的提問有:1,首聯向我們展示了怎樣的一幅畫面?2,花為何而濺淚,鳥又是為何而驚心?

  D.分析完兩聯之后可讓學生朗誦首聯,朗誦時可在腦海中勾勒出剛才的分析出的畫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畫面嘗試背誦這兩聯。

  E.請學生翻譯詩歌的頸聯和尾聯

  F.講解頸聯和頷聯,確定這兩句的聯系。頸聯:國家戰亂,思念家人 尾聯:一個頻頻搔頭的白發老人的形象,頸聯的結果。“白頭搔更短”這是為什么呢?那是因為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戰爭的殘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為連接點建立兩聯之間的聯系。

  主要的提問設計:1,為什么會“家書抵萬金”;體現了什么?2,為什么會“白豆搔更短”?

  G.學生根據兩聯之間的聯系朗誦頸聯和尾聯,腦海中浮現一個頻頻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這個老人形象老嘗試背誦這兩聯。

  H.根據剛才的分析,嘗試背誦全詩。

  (4)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講解互文修辭手法。

  互文: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兩個部分,看似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情。

  詩句理解:由于為國事擔憂,為離別感到遺憾,花兒也不禁落淚,鳥兒也為此驚魂。

  B,分析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中的典型的愛國人物形象。

  藝術形象:詩人滿頭白發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

  這一細節含蓄而又深刻的表達詩人的內心世界。

  (5)課堂總結

  1,這是一首抒發(愛國情感)的詩歌,他刻畫了怎樣的一個人物形象,他充滿了怎樣的情感,那么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來誦讀這首詩歌?

  2,本詩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3,根據腦海中的畫面有感情的背誦詩歌

  (6)課后練習: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現愛國情感的詩歌,并對其進行分析,體會是怎樣表現愛國情感的。

  五.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要求簡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確的反映教學的重點,所以在板書設計的方面,我選擇板書各聯描述的主要內容,并使這些內容能夠建立起聯系,使得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能夠渾然一體,而且通過這個板書能夠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畫面,而由這幅畫面能夠背誦出這首詩歌,做到所謂“詩中有畫,花中有詩”。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首聯:一幅國破的衰敗凄涼的圖畫

  ↑↓畫→觀畫

  頷聯:以“花”“鳥”為主體觀畫傷情

  頸聯:國事戰亂,思念親人

  ↑↓為什么“白頭搔更短”

  尾聯:一位頻頻搔首的老人

春望教學設計12

  錄制工具和方法

  微課使用PPT軟件制作,電子白板軟件錄屏,過程中運用電子白板功能并

  插入輔助教學的短視頻、音頻,通過網址鏈接進行進一步的學習。

  設計思路

  本節微課通過教會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知人論世”去了解作者杜甫,品讀杜甫不同時期的兩首詩,去初步感受詩人的偉大情懷。

  微課中還通過文字材料助讀和方法點撥,配以視頻朗讀,聲畫結合,引導學生正確朗讀詩歌,學會通過寫作背景與詩作內容結合來理解詩人的寫作情感。

  教學設計

  環節內容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視頻,學習通過“知人論世”來了解作者,品讀詩歌;學會正確朗讀詩歌。

  2、在微課程的獨立學習中,完成進階測試題,初步感受詩人的偉大情懷,培養學生關心國家、生活的情感態度。

  3、在新媒體、新技術的操作活動中,培養學生自學意識和創新思維。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通過“知人論世”來了解作者,品讀詩歌。

  教學難點:通過觀看微課視頻,學會將寫作背景與詩作內容的結合,理解詩人的寫作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明目標

  同學們,歡迎大家走進微課課堂,今天微課學習的內容是:《杜甫詩三首》的前兩首《望岳》、《春望》,我們的學習目標是:通過微課學習,了解什么是“知人論世”,并且通過“知人論世”法去了解杜甫,品讀作者不同時期的兩首詩《望岳》、《春望》,初步感受詩人的偉大情懷。(PPT1-2)

  二、聽讀,初感知

  (一)學習詩歌離不開朗讀,下面請大家仔細聆聽,初步感受作者在詩歌中表達的情感。(PPT3-4)

  (二)聽完了范讀,大家是不是發現兩首詩雖然是同一個作者,但它們的情感卻完全不同,這是為什么呢?它們分別又有著什么樣的情感?今天老師就教給大家一種欣賞詩歌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論世”法,它的意思是:我們在欣賞、吟詠古人的詩歌作品時,應該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與作者成為心靈相通的好朋友。(PPT5)

  三、明方法,知背景

  (一)關于杜甫,同學們你對他的了解有多少呢?你知道他的創作歷程,可分幾個時期嗎?對,共分四個時期(PPT6)下面就請大家點擊這個鏈接:xxxx,去具體了解一下杜甫詩歌創作的四個歷程。(如不能連接網絡,預設超鏈接PPT15-17)

  (二)同學們,此時你對《望岳》和《春望》這兩首詩的寫作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了吧。(PPT7-8)

  1、我們的目光先聚焦到《望岳》上,你注意到課本下的注釋了嗎?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當時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兗(yǎn)州去省親——其父杜閑當時任兗州司馬。此后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游,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

  2、接著我們來關注《春望》的寫作背景,也請看到書下注釋,其寫作背景是: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十一月,詩人赴奉先縣探家,未幾,安祿山發動叛亂。次年五月,叛賊攻破潼關,詩人被迫北上避難。七月,肅宗即位于靈武,詩人聞訊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為賊兵所俘,被押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機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到達當時朝廷的所在地——鳳翔縣。《春望》是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

  四、再聽,悟情感

  (一)帶著對詩歌背景的了解,我們再次觀看并聆聽這兩首詩的朗讀視頻。請大家細細品味兩首詩的不同情感,感受它們不同的感情基調。PPT9-10

  《望岳》寫詩人游歷山川名勝,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自己的遠大抱負,其感情基調熱情奔放。

  《春望》寫詩人歷經戰亂,目睹國家破敗之象,身感離鄉背井之苦,表達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其感情基調沉郁憂憤。

  你體會到了嗎?

  五、自讀,品情感PPT11

  好,下面就請大家帶著剛才的理解,隨著音樂,感情朗讀《望岳》和《春望》這兩首詩,最好讀兩遍呢。PPT12

  六、小結,明學法PPT13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欣賞了杜甫的兩首古詩,了解到古代詩歌最重要的一種途徑,那就是“知人論世”。《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一位作家選擇什么樣的題材,表現什么思想,抒發什么感情,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觀和生活經歷決定的,又與他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時,首先要明曉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當時的創作背景。請大家學會運用這種方法去品讀杜甫的第三首詩《石壕吏》。

  詩歌仿佛是一條時間的隧道,通過它我們與中國古代的偉大詩人們產生了心靈的碰撞,今后請多一些詩歌閱讀,讓我們的生活多一些詩意……(Ppt14配樂結束微課的學習。)

  今天的微課就學習到這里,請大家打開本課的“進階測試”,自測一下自己的學習掌握情況,祝學習愉快,再見!

春望教學設計13

  【教材解讀】:

  《春望》是一首千古傳誦的愛國詩篇,寫于安史之亂中詩人困居長安之時,表達了詩人憂慮國家、感時懷人的焦急心情。國都殘破,春城草深,一破一深,令人怵目驚心。詩人在寫景中抒發感慨,觸景生情,移情于物,把國破之痛寫得十分強烈,把愛國與傷時之情緊密交織在一起,把國和家的命運緊密地聯系起來。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熟讀背誦。

  2、領略古詩詞的意境美。

  3、感受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學習重點】:

  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

  【學習難點】:

  體會作者寫作時的背景或心境。

  【學習方法】:

  誦讀

  【課時】:

  1課時

  一、導入新課:(導)

  1、情景導入:讀對聯,識人物。

  師導語:在盛唐的詩壇,矗立著兩座不朽的豐碑,分別是浪漫主義的李白和現實主義的杜甫,請讀大屏幕上的對聯,你能看出對聯寫的是哪位詩人?[杜甫]

  今天我們一起走近杜甫,從他的名詩《春望》中感悟詩人憂國憫時的情懷。這首詩編入第五單元,本單元所選詩文,多表達古代文人的志趣,我們要在反復誦讀中領會豐富的內涵。

  2、齊讀學習目標。

  3、請展示你的課前預習。[學生展示文學常識、字形、字音、字意等。]

  4、師過渡:《禮記》中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充足的準備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大家預習非常細致,準備好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與詩人對話。

  二、走進文本:(學)

  1、聽讀感知。

  師:首先我們一起聽讀古詩。聽之前我想問問大家,聽讀古詩應該注意聽什么?[生:聽準字音、停頓,注意句子的語氣,語調。]好,大家盡力做到這幾點,別忘了做標記哦![放范讀視頻,學生標記。]

  你都做了哪些標記?[學生交流]

  2、朗讀指導。

  師:同學們聽得很認真,感覺也很正確。朗讀古詩的技巧包括節奏、停連、重音、語氣。請大家看大屏幕:

  節奏:五言詩的節奏一般是221式或212式。

  停連:依節奏停頓,依意思或者感情連貫。

  重音:強調的字詞讀得重、響。

  語氣:依據詩歌的內容、感情。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節奏是兩字兩字一字或者兩字一字兩字,意思連貫的時候可以停頓短一些,如“山河在”。關鍵的詞讀重一些,如破、深。語氣依據內容、感情確定。本詩的感情正如同學們所說,是低沉的。

  3、初讀感受。

  師:了解朗讀技巧,我們再來感受一遍古詩,這一次,我們小聲跟讀,注意體會節奏、重音、語氣。

  4、自讀展示。

  師:學者周汝昌說:古詩“音樂性極強,節奏性特美,乃是世間上千種語文的唯一的一種‘詩的語文’,無與倫比!”請大家大聲地、自由地朗讀,用自己的聲音來詮釋古詩無與倫比的美吧![學生自由讀,組長組織讀]

  師:哪位同學先展示一下?喜歡哪句就讀哪句。展示的同學依組內序號加分。[學生個人展示讀,師生共同評價朗讀。]

  來,拿起書,抬頭挺胸,我們全班一起讀,讀出詩的韻味來[學生齊讀]

  5、理解詩意。

  師: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經過反復的朗讀,你讀懂詩歌寫的內容了嗎?請小組交流一下,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歌的意思。

  有小組內理解不了的詩句嗎?哪個小組來解決?

  好了,請每組只說一句,依序號雙倍加分。[學生小組交流后,師評價。]

  三、個性解讀:(研)

  1、小組合作,理解詩情。

  師:古詩評論家鐘嶸在《詩品》中提出,最好的詩應該是“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采”,風力指思想內容,丹采指文詞形式。詩歌是抒情性的,但形象性很強,所有的思想內容都蘊含在形象之中,借助形象表達情感。接下來我們通過一個活動感悟《春望》之“風力”。(大屏幕設置情景)

  如果你當導演,把《春望》拍成電視短劇,你選擇拍什么內容?說說你選擇的依據和理由。

  請同學們小組合作研究,然后展示。

  學生小組學習,教師適當指點。

  預設:

  我們選擇拍攝國破城荒的景象,畫面上突出對比,由壯麗的山河到破敗不堪的都城,由繁華時長安城的春景到眼前的荒草遍地,不見一人。(這在文學上的寫作手法叫“對比反襯”)

  我們選擇拍攝花鳥淚驚的一幕,依據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應該是個近景,詩人看花而流淚,聽鳥而心驚,特寫花上的淚珠和詩人痛苦的表情。(為什么看花會流淚,聽到鳥叫會驚心?看到什么樣的花會流淚?在什么情況下會驚心?這在文學上叫“寓情于景”)

  我們選擇拍攝烽火家書這一段,依據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用長時間的鏡頭展現戰火紛飛、戰馬奔騰、戰爭中的廢墟、流離失所的百姓,體現出“連三月”之長。特寫在戰火中焚毀的家信,詩人盼望得到一封家書,然而終歸是失望的表情,體現家信難得。

  我們選擇拍攝白頭更愁。具體表現詩人滿頭白發如冰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發簪在短小的發髻上搖搖欲墜。

  師:我們來總結一下:在同學們導演的短劇中,我們看到了城墻、荒草、廢墟上的野花,戰火中的家信以及詩人滿頭的白發。鑒賞詩歌,就是要抓住詩歌所描寫的形象,在感受形象的過程中體會感情。

  2、小組合作,美讀感悟。

  師:此時此刻,我感覺我們真實地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了,和詩人的心一起跳動,關心國家,關注人民,那就讓我們再一次表達對詩歌和詩人的理解。

  請以小組為單位設計誦讀形式,展示學習成果。

  [生配樂、配畫、輪讀、唱讀、演讀……]

  同學們的創意真棒,說明大家真正讀懂了詩歌,你們不愧為未來的藝術家!

  四、學以致用:(練)

  師小結:詩人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憫的目光觀照現實,用寫實的筆法進行藝術創造,再現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全過程,也傳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后,當詩人聽到官軍勝利的消息后,會是怎樣的,我們一起來看:

  比較閱讀—賞析《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1、本詩寫了哪些形象?表達作者怎樣的心情?

  2、兩詩表達的感情是一悲一喜,然而卻有相同點,相同之處是什么呢?

  五、總結提升(評):

  1、師總結。古人借詩言志,今人論詩識人,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了解了一個怎樣的杜甫?

  是啊,“落日悲江漢,中宵淚滿床”詩人因國破而憂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詩人因民生而落淚,這就是詩圣杜甫。他為我們后人樹起的,既是文學的豐碑,亦是人格的豐碑。懷著對詩人的敬仰,我們齊背這首詩。

  2、學生總結評價一節課的學習。

  請同學們總結這一節課的收獲。

  請語文課代表評價這節課的學習。

  作業

  1、積累杜甫的詩歌,進一步感悟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2、用本節課學到的閱讀古詩的方法,選擇一首古詩進行賞讀。

  板書:

  春望

  杜甫

  “丹采”“風力”

  國破城荒凄

  花鳥淚驚悲憂國對比反襯

  烽火家書苦憂民觸景生情

  白頭更短愁

春望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了解《春望》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

  2.深切感受詩人熱愛國家,關心民眾,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詩歌的景與情,事與情的關系,品味詩歌的意境。

  一、導入

  七年級我們所學的《登岳陽樓》的寫作背景和抒發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1.關于作者。

  他是唐代最偉大現實主義的詩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年代。

  他的詩多沉郁頓挫。

  后人尊稱他為“詩圣”。

  他的詩反映了當時的現實,故被譽為“詩史”。

  2.寫作背景。公元755年杜甫赴奉先探親,不久,安史之亂爆發,他回不了長安。756年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路上,被叛軍所抓,押到長安,因他官小,沒有被囚禁。當他看到長安已被搶掠一空,滿目荒涼的景象。而家人也逃離了長安,生死不知。第二年春天,春回大地,草木茂盛,生機勃勃,但這美景卻增加詩人的痛苦和傷感。詩人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憂國思親的五言律詩--《春望》。

  三、預習檢測

  1、出示字詞,學生讀記,限時1分鐘。

  濺()——濺落

  抵dǐ——()

  搔()——用指甲撓

  渾()——簡直

  勝()——()。

  ()zān——一種束發的首飾。

  2、小測試。

  3同桌互改。

  四、初讀感知

  學生個別朗誦、全班集體朗誦。

  五、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1、小組交流,參照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歌的意思。小組推舉代表說出各句話的意思。

  2、修改、講解文意。

  六、賞析詩歌

  1、前四句重在寫景,后四句重在抒情。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如:國破山河城春草木花鳥

  2.看到這樣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用原詩或自我歸納的語句回答。

  如:恨感搔更短不勝簪家書

  3.作者通過春望這首詩抒發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如:感時恨別憂國思家

  七、深化感情,探究主題

  通過學習詩歌,你從這首詩中能想象到一幅怎樣的畫面?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讓學生說一說。一位老人,站在荒涼的長安城里,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探究主題)

  八、鞏固練習

  1.學生討論并說出詩歌的大意。

  2.思考下列問題:

  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兩首詩表達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卻有著相同點,相同之處是什么?

春望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了解《春望》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

  2.深切感受詩人熱愛國家,關心民眾,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詩歌的景與情,事與情的關系,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重點:

  1.了解每首詩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每首詩的思想感情。

  2.把握詩的景與情、事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3.掌握詩歌名句賞析的方法和掌握歸納中心的方法。

  教學難點:

  1.透過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蘊藉的詩意。

  2.把握詩的景與情、事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3.掌握詩歌名句賞析的方法和掌握歸納中心的方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案

  1、給下列生字注音

  抵()搔()渾()簪()勝()

  2.說出下列字詞的意思。

  國:破:

  感時:恨別

  抵:搔:

  三:

  3、感知詩歌的內容。

  1.本文題目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2.看到這樣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用原詩或自我歸納的語句回答。

  3.作者通過春望這首詩抒發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二)探究案

  一、導入

  今天學習《春望》一詩。大家知道唐朝曾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歷史上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亂”。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叛軍攻入了長安城,在長安城燒殺搶掠,把繁華的長安城糟蹋得幾乎成了一片廢墟。“安史之亂”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杜甫也被叛軍抓到長安,他孤身一人遠離親人,在第二年的春天來到長安的街頭,目睹長安城滿目荒涼的景象,觸景生情,揮筆寫下了《春望》這首千古絕唱。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1.關于作者杜甫。他是唐代最偉大現實主義的詩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年代。他的詩多沉郁頓挫。后人尊稱他為“詩圣”。他的詩反映了當時的現實,故被譽為“詩史”。

  2.寫作背景。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冬,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六月攻破潼關,玄宗奔蜀,長安陷落。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屬寧夏)即位。八月,杜甫從鄜(fu)州家中到靈武投奔肅宗,途中被叛軍捉住,帶到長安。本詩寫于肅宗至德二年(757)三月。

  三、自讀詩歌,讀準字音。

  抵、搔、渾、濺、簪

  四、誦讀詩歌。

  五、理解詩意

  1.小組交流,說出下列字詞的意思。參照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歌的意思。

  國:______破______

  感時:______恨別______

  抵:______搔:______

  三:

  2、明確詩句意思。

  國都雖已殘破不堪,但山河依舊,春日的長安城里草木長得十分茂盛。(只因為)感傷國事,傷心離別,看到那美麗的花兒反而痛苦流淚,聽到那婉轉的鳥鳴反而心驚膽寒。

  戰火連綿不斷,一直到了眼下的三月,(家人的音信斷絕)一封家信抵得上萬金。頭發早就白了,(因為憂國念家)變得越來越少了,抓起來簡直就要插不住籫子了。

  六、再讀詩歌,感知詩歌的內容。

  1.本文題目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2.看到這樣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用原詩或自我歸納的語句回答。

  3.作者通過春望這首詩抒發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七、賞析詩歌

  參考角度:1.詩歌中精彩的字詞句;2.寫作手法

  1、小組內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賞析詩歌。

  2、小組展示。

  3、師生相互提問。

  4、教師歸納總結:

  首聯:對比反襯、寓情于景;頷聯:觸景生情、承上啟下

  頸聯:思家迫切、引起共鳴;尾聯:細節描寫、憂思之深

  八、探究質疑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一般認為:花鳥本是娛人之物,但因感時傷別,詩人見了反而落淚驚心。另一種解釋是: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對這兩種說法,你怎樣看?

  (觸景生情/移情于物)

  (三)鞏固案

  1、作業布置——拓展比較

  詩人在本詩中反映了安史之亂帶來的災難,也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當七年之后詩人聽到官兵勝利的消息后又會是怎么的呢?試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比較。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1.)學生討論并說出詩歌的大意。

  (2.)思考下列問題:

  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兩首詩表達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卻有著相同點,相同之處是什么?

  2、賞析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詩的前四句都統領在一個“______”字中,詩人的視野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到______。

  2.請展開想像,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并揭示詩句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詩中“草木深”表面上寫的是_____,實際上是寫_____

  4.本詩將眼前景、胸中情融為一體。通讀全詩,談談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望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春望教學設計12-13

春望 教學設計10-13

《春望》教學設計01-05

春望教學設計05-13

春望教學設計08-12

《春望》教學設計11-28

《春望》教學設計10-28

春望的教學設計的反思08-13

杜甫《春望》教學設計11-30

春望教學設計(精選10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