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十三歲的際遇》教學設計

時間:2022-11-20 16:02:43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十三歲的際遇》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十三歲的際遇》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十三歲的際遇》教學設計

《十三歲的際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變化、發展、升華的線索;發現、理解作者對北大:初中學習

  過程方法目標

  學習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和富于變化的語言,想一想有些話要是平平實實地說該怎么說,再看看作者又是怎么說的,多讀幾遍,就會有所感悟

  情感態度目標

  知識的海洋,教育的啟迪,使人的心靈海闊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在無邊無際的天空自由飛翔;培養學生自信,積極進取的好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培養學生自信,積極進取的好學精神。2、感悟文中優美的語言。3、反復誦讀和識記,積累和豐富自己的語匯。

  教學方法:

  學生自主合作討論探究;教者適當點撥、指導。

  知識準備:

  預習本課字詞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達標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同學們,青春時節,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確立志向的最佳時期;青春時節,思維活躍,敢于創新,是挖掘生命潛能、開發人生智慧的關鍵時期。十三、四歲正是人生的黃金時期,你準備怎樣度過這一段青春時光?(學生交流)是的,只有知識才能讓我們的青春煥發絢麗的光彩,才能讓我們的人生走向輝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少年大學生田曉菲為紀念北京大學建校90周年寫的一篇文章《十三歲的際遇》(板書課題,作者)

  二、簡介作者

  田曉菲,五六歲時,在家長的引導下讀了很多詩和其他文學作品,是個不折不扣“小書呆子”,后來,又學寫作,并在初中時出了她的第一本詩集,她的詩作還獲得“世界兒童詩歌比賽”的國內獎。1985年,十三歲的她被北京大學英語系破格錄取,后來她又出國留學。

  三、揭示課時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變化的過程。

  四、整體感知課文

  (一)學生自讀課文,思考:

  1、此文是她多大年齡時寫的?寫了什么年齡的什么事情?

  2、重點寫哪個年齡階段的事情?

  3、北大是一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高等學府,是莘莘學子向往的殿堂,北大的什么給“我”的影響最大?什么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找出文中相應的段落)

  4、“我”是怎樣評價北大的?請找出文中的語句讀一讀,試用一句話概括。(四人小組討論)

  5、找出文中的兩節詩讀一讀,說說你是如何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

  (二)師生合作解疑;教師相機板書

  五、學習課文第6————9節,思考

  1、入學之初,她有一句雄壯的誓言,你知道嗎?從中可以看出怎樣的思想?

  2、她看到圖書館有那么多書,心里怎么想的?回憶起一件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往事?

  3:10歲初見北大固執地扭過頭自信

  13歲進入北大沒想到這么快自信

  16歲感悟北大不勝涼意茫然若失北大圖書館開始近乎絕望————漸漸地變得愉悅、安詳————后來渴望飛翔—————回報母校“我”與北大————無法分割的血肉相連。略寫:童年時期對北大的向往與進入北大的自信

  詳寫:兩年學習生活中的感受

  七、作業設計

  1、抄寫字詞

  2、摘錄文中精彩語句,說說妙在何處?

  3、摘抄田曉菲的《露》

  八、板書設計(略)

  第二課時

  一、揭示目標:品味精彩語句,聯想造句

  二、學習寫作技巧(巧用表達方式)

  三、品味精美語句:學生交流,合作歸納:①排比句(略)好處:

  ②比喻句(略)好處:

  ③擬人句(略)好處:

  2、聯想造句:

  ①自從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車窗外一掠而過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夢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識來對付的、不折不扣的現實了。

  自從________________就不再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有一副輕靈的翅膀,擺脫這沉重的肉體的束縛,在無際的天空自由地飛翔!

  我渴望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學習寫作技巧

  1、常用的表達方式有哪些?

  2、文中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具體說說。

  (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敘述自己同北大的淵源與際遇是為了抒發對北大的感情。全文以抒情為經,以敘述為緯,以議論為點,組成了渾然一體的篇章)

  五、真情告白:學了這篇課文,同學們肯定很羨慕這位少年大學生,但除了羨慕,我們是不是還應該想到點什么?請以《田阿姨,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寫你的感想。

《十三歲的際遇》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1.繼續學習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的方法。

  2.繼續學習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體會并學習作者“喜歡讀北大的書,更喜歡讀北大的人”對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4。積累詞語,學習做詞語卡片或詞語筆記。

  教學重點:學習分段和歸納段意。學習概括中心思想。

  教學難點:理解作品所蘊含的情、理、意、味。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簡單介紹作者田曉菲,導入新課。

  田曉菲在五六歲時,在家長的引導下讀了很多詩和其它文學作品,是個不折不扣的“小書呆子”,后來,又學寫作,并經初中時出了她的第一本詩集,她的詩作還獲了“世界兒童詩歌比賽”的國內獎,十三歲時,她在天津十三中讀初中時,被北京大學英語系破格錄取,后來,她又考取了出國留學。這篇文章是她十六歲時,也就是她讀三年級時,為紀念北京大學建校九十周年寫的。她是個有理想、有追求,學業優異的學生。13歲就進了大學之門,而且是全國一流的高等學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對北大有怎樣的感情呢?學習了此文,我們就會有收獲的。

  二正字音

  際遇:遭遇(多指好的)。

  塵緣(yuan):塵世的緣分。佛教徒或道教徒揩現車份界人與人才人與事物之間發生聯系的機會。

  穹窿(qi6ngl6ng):指中間高、四周低拱形。迷離;模糊而難以分辨清楚。

  涉足(She):指進入某種環境或生活范圍。徜徉(changyang):安閑自在地步行。

  絮語(xu):絮絮叨叨地說。犀利(xi):(武器、言語等)鋒利;銳利。

  古樸:樸素而有古代的風格。凝重(ning):凝固而又沉重。

  安恬(tian)安詳恬靜。擷取(xie):摘下,取下。

  惆悵(ChouChang):傷感,失意。通幽曲徑:通向幽深去處的曲折小路。

  嗚咽(ye):低聲哭泣。似曾相識:好像曾經認識它。

  紳士風度:指有教養的美好的舉止姿態。。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虛、無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沉淀(dian):溶液中難溶解的物質沉到溶液底層,課文指許多話堆積在心底。

  白駒過隙(Xi):白駒,原指駿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時間過得很快,就像駿馬在細小的縫隙前飛快地越過一樣。

  三、默讀全文,將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詞語或者是自己認為用得好的詞語劃出來,讀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這一段表達了什幺內容,注意勾畫那些表現了作者對北大的感情的語句。

  四、概括文章內容要點,理解文章大致意思,討論:

  1.集中注意力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若分為三部分該怎么分,為什么?

  第一部分(1—3):寫“我”進了北大,實現了童年的夢想。

  第二部分(4—13):寫“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學習和收獲。

  第三部分(14-18):抒發“我”對北大的熱愛之情。

  這樣三個部分層次清楚,重點突出:從過去寫到現在,從現在寫到未來;從初識寫到進校,從校內的三年生活再寫到對北大的贊美歌頌。這樣分段,顯得自然、合理。

  2、文章分為獨立的三個部分,用空行空開,那幺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用一個詞填在下列橫線上:

  按時間順序來寫,七歲時的夢想十歲時的信心十三歲時的際遇十六歲時的回顧

  3、第一部分表現了作者回顧進北大兩年的生活產生的感受?

  ——第一段“我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這似曾相識的風景,一些莫名的驚奇、喜悅與感動,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內心。”這主要表達作者對北大有一種說不清的向往,或者說是一種心靈上的投合。第二段中“我卻固執地扭過頭去,口里說著:‘才不呢!現在若看了,以后再來上學不就‘不新鮮’了嗎?”這個情節非常有趣,它表達了十歲的“我”是多么地富有個性和自信,“我從未懷疑過我要成為北大的學生”。總之,這個部分主要表達作者從小就對北大一往情深,心儀已久。

  4、第二部分從哪些方面寫去寫北大的?

  {北大的圖書館(因為是知識的象征)

  北大的人:同學、老師、我(因為是北大的主體)

  5、朗讀第8、9段,哪些語句寫出了作者北大圖書館的感覺,是什幺樣的感受呢?

  ——惶恐于自己的無知,再次扣住驚喜、喜悅、感動之情。

  6、朗讀10、11段,第10段第一句話所起的作用是什幺?“更喜歡讀北大的人”,“人”可以“讀”嗎?在這里“讀”是什幺意思?此文的作者又從北大的人身上讀出了什幺?回憶一下,朱自清從父親的背景中“讀”出了什幺?小弗郎士又從韓麥爾先生身上“讀”到了什幺?

  ——北大人的或內斂或盡顯的風采。

  7作者對北大老師的感情是怎樣的?

  ——入學之初發出了誓言:“我不僅為北大感到驕傲,也要讓北大為我感到自豪!”“北大為我展示了一個動人的新世界,在這令我驚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有一副輕靈的翅膀……在無際的天空自由地飛翔!”“喜歡讀北大的書,更喜歡讀北大的人……”“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實在太多、太多……”這第二部分的許多重要語句,都表達了作者對北大的熱愛、感激之情。北大讓作者讀了許多書,結識了許多人;北大讓作者開始新的生活;北大讓作者的心靈更加充實、更加豐富。作者對北大充滿了欣賞與無言感激之情。

  8“北大就是一條生命飽滿的河流,它從九十年前的源頭出發,向那充滿希望的未來流淌。不管兩岸風景變換,河上卻始終有著渴望渡向美麗彼岸的船客,也有著代代相傳的辛勤的舵手與船工。”這句話中“船客”、“舵手與船工”、“兩岸風景變換”各指什幺?為什幺是從“九十年前的源頭”出發?

  ——比喻各指求知的學子,執教的教師,世事的變遷。北大建校于90年前。

  9朗讀最后一個部分,這一部分表達作者對北大的什幺感情?“為北大擷取最燦爛的珍珠,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我還會回到你的身邊。”為什幺“我是不系之舟”,“系”怎幺讀?是什幺意思?這個比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個部分用更多直抒胸臆的語句,表達對北大的熱愛、思念以及要為愿意為北大奉獻,與北大血肉相連的心情。如“我沒有忘記我的誓言……我渴望從海洋深處為你、北大,擷取最燦爛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從那個無憂無慮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艱難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僅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師長,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還會回到你的身邊來……輕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10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敘寫了作者與北大的際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懷抱中成長的經歷,抒發了作者對北大的向往、熱愛、感激和要為北大做出貢獻的情意。

  11文章題為“十三歲的際遇”,這個際遇是什幺?為什幺不以“我愛北大”,“我的學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憶”為題呢?(先讓學生暢所欲言,再總結)

  ——之所以要寫這個際遇,因為對于作者的一生來說,是一個里程碑,實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北大是“自七歲起便結識便熱愛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艱難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遠無法分割開來”,簡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來自于“十三歲的那次不尋常的際遇”。

  五、寫作特點

  1形式自由,隨情所至;2人稱變換,利于抒情,形式靈活;3語言優美,用詞豐富;

  六、小結

  本文作者是個早慧型的人才。她13歲就上大學,16歲就寫下了這樣一篇情感飽滿、思想豐富、文采動人的好文章。我們雖然難以跟她比肩,但我們應該從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點什么,這就是自信,執著,大量地閱讀、思索,渴望創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學習作者的這些精神,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為有思想、有覺悟、有知識、有智慧的人才。

  七、作業

  1制作詞語卡片:講授詞語卡片制作要領:注音,解釋,例句,寫話,將“自讀提示”中的詞語做成詞語卡片。2完成課后練習第一二題

  3.抄寫出課文中運用下列詞語的例句,并用這些詞語自己各造一個句子(不能跟課文的例句一樣)。

  倘佯似曾相識茫然若失通幽曲徑

  4本文作者有那種“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有一副輕靈的翅膀的精神,你有什么渴望?請你模仿這個排比句,寫出自己的渴望。

  八板書

  十三歲的際遇

  田曉菲

  按時間順序來寫,感情線索:對北大的驚奇、喜悅與感動之情

  七歲時的夢想十歲時的信心十三歲時的際遇十六歲時的回顧

  第二部分從哪些方面寫去寫北大的?

  {北大的圖書館(因為是知識的象征)

  北大的人:同學、老師、我(因為是北大的主體)

《十三歲的際遇》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深入體會并學習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有一副輕靈的翅膀”的精神。

  2.積累語匯。

  [難點、重點分析]

  作者入學之初有句“雄壯的誓言——‘我不僅為北大感到驕傲,也要讓北大為我感到自豪’”。這個誓言和上文中一再強調的“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有沒有聯系?如果有,它們之間是怎樣的聯系?

  分析:有聯系。誓言中強調“要讓北大為我感到驕傲”,而“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正是因為“渴望發現新的大陸,渴望從海洋深處為你北大,擷取最燦爛的珍珠”。

  [教學過程設計]

  (一)速讀測試。

  1.本文題目是: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本文寫作的時間是:________;地點是:_________。

  3.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時候?是怎樣知道的?答:

  4.作者十歲時,乘汽車從北大校門口經過,為什么固執地扭過頭去,不看呢?答:

  5.北大圖書館對作者的最大影響是什么?答:

  6.“喜歡讀北大的書,更喜歡讀北大的人”,作者對“北大的人”喜歡的是什么?答:

  7.文章共3段(以空行隔開為標志),第1段寫的是什么內容?答:

  8.文章第2段寫的是什么內容?答:

  9.文章第3段寫的是什么內容?答:

  10.綜觀全文,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情意?答:

  測試記錄:

  閱讀速度:_________字/每分鐘

  理解率:_________%

  閱讀效率:______字/每分鐘

  (二)激疑質疑。

  1.結合上下文,理解解釋下列詞語:

  (1)際遇:

  (2)塵緣:

  (3)穹隆:

  (4)嗚咽:

  (5)迷離:

  (6)涉足:

  (7)徜徉:

  (8)絮語:

  (9)犀利:

  (10)古樸:

  (11)凝重:

  (12)安恬:

  (13)擷取:

  (14)惆悵:

  (15)沉淀:

  (16)似曾相識:

  (17)白駒過隙:

  (18)茫然若失:

  2.本文三個段落之間有什么聯系?

  3.參見“難點、重點分析”

  (三)精讀導引。

  第1題,可以查字典、詞典等工具書,結合課文內容加以理解。

  第2題,要結合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去理解。

  第3題,參見“難點、重點分析”。

  (四)疑難討論。

  第1題:

  (1)際遇:遭遇(多指好的)。文中是指作者十三歲被北大破格錄取的機會。

  (2)塵緣:佛教稱塵世間的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人心與‘六塵’有緣分,受其拖累,叫作塵緣。泛指世俗的緣分。

  (3)穹隆:指天空中間高四周下垂的樣子,也泛指高起成拱形的。

  (4)嗚咽:低聲哭泣。

  (5)迷離:模糊而難以分辨清楚。

  (6)涉足:指進入某種環境或生活范圍。

  (7)倘徉:安閑自在地步行。

  (8)絮語:絮絮叨叨地說。

  (9)犀利:銳利。

  (10)古樸:樸素而有古代的風格。

  (11)凝重:端莊,莊重。

  (12)安恬:安逸恬適。

  (13)擷取:摘下,取下。

  (14)惆悵:傷感,失意。

  (15)沉淀:溶液中難溶解的物質沉到溶液底層。文中用以比喻凝聚、積累。

  (16)似曾相識:好像曾經見過。形容過去一度見過的事物又在眼前出現。

  (17)白駒過隙:白色駿馬,比喻太陽;隙:縫隙。如同駿馬在極小的縫隙前飛越而過。形容時間迅速流逝。

  (18)茫然若失:失意的樣子。

  2.文章第一段,寫過去向往北大,以及到北大兩年來的感受;第二段寫的是北大為“我”打開了一扇窗子,使“我”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有一副輕靈的翅膀,在無際的天空自由地飛翔;第三段寫自己的理想,要讓北大為“我”感到自豪,渴望為北大擷取最燦爛的珍珠。全文充滿了對北大的向往、感激、熱愛之情。行文以時間為序,先寫來到北大前、初到北大時的感受;又寫兩年來北大對自己的教育、影響;最后寫要從海洋深處為北大擷取最燦爛的珍珠的誓言。按感情發展的脈絡自然寫來,聯系緊密,同時在內容上也隨之層層加深。

  3.參閱“難點、重點分析”第3題。

  速讀測試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

  1.《十三歲的際遇》(5分);田曉菲(5分)。

  2.1987年10月(5分);燕園(5分)。

  3.“我”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七歲時,是從一張舊照片上看到的。(10分)

  4.“現在看了,以后再來上學就不新鮮了。”(10分)

  5.北大為一個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擁抱永恒的小女孩打開了一扇神奇的窗子,從這微風吹進的窗口,透進一片純潔的真理之光。宇宙與人開始以全新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現,“我”開始思索,開始疑問,開始摒棄,開始相信。北大為“我”展示了一個動人的新世界,在這個“我”驚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有一副輕靈的翅膀,在無際的天空自由地飛翔。(10分)(意思對即可)

  6.①刻苦學習的精神;②清新自由的氣氛;③帶領學生攀登科學高峰的老師;④平易而自然的師生關系。(10分)

  7.時候向往北大,以及進北大兩年來的感受。(10分)

  8.北大為“我”打開了一扇窗子,使我“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有一副輕靈的翅膀”,在無際的天空自由飛翔。(10分)

  9.要讓北大為“我”感到自豪,渴望為北大擷取最燦爛的珍珠的理想。(10分)

  10.表達了“我”對北大由向往到感激、熱愛的情意。(10分)

  [小資料]

  曉菲并非“幸運兒”機會對人都均等

  成才是每個青少年都渴望的。然而,怎樣才能成才呢?她——田曉菲,并非“神童”,沒有特異功能,也不曾“頭懸梁、錐刺股”般地一味苦讀,可是卻取得了令人驚異的成績:八歲時即發表詩作并獲獎;十歲時出版了詩集《綠葉上的小詩》;十二歲獲中國少年科學獎特別獎。十三歲又出版了一本詩集《快樂的小星》,并成為中國作家協會天津分會會員,同年又被北京大學英語系破格錄取……她的成功靠什么?有人認為,田曉菲是個“幸運兒”,是她得天獨厚,所以紅運亨通。但她自己是怎么認為的呢,她在回答一次記者的提問時說:“我不是什么‘幸運兒’,可能在很多人的眼里我是個‘幸運兒’,也這樣稱呼我。但我很喜歡這樣一句話:‘機會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平等的’。這句話在美國很流行,我認為它有道理。當然,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很多人都給過我幫助、影響。哥哥、父母、還有老師……社會上幫助

  過我的人是很多的。如果說是‘幸運’,那么我承認在這方面確實很幸運,因為我得到了這么多人的關懷、鼓勵。如果缺少他們中的任何一個,我都不會像現在這樣的。我的成長與他們的培養是分不開的。”值得思考的是,這些“幫助”,這些“機會”,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具備的。有的人甚至比田曉菲“機會”“條件”還要好一些,然而,為什么田曉菲卻在這“平等”的“機會”面前獲得了比別人更為突出的成績呢?在曉菲的成長道路中,有哪些可供我們借鑒的呢?

  讀書、成才

  美國物理學家凱勒說過:“一本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無限廣闊的生活海岸”。田曉菲的成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她讀書多。是書上的知識,武裝了她的頭腦,是書上的知識,開發了她的智力。她所讀過的一本本的書,就像一艘艘船只,帶領著她駛向了廣闊的生活海洋。她讀得多,“駛”得快,成熟得早,她懂得比同齡人多得多的東西。曉菲自學能力較強,九歲時已學完了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把其中的二百多篇古文譯成了白話。據她爸爸談,在她上初三年級時連跳了兩次級,家長讓她休了一年學,目的是讓她多學些東西,打下扎實的基礎。又鑒于她古文方面已有了一些基礎,家長便讓她用了一年時間,自學英語,一直堅持收聽收看英語“跟我學”,一年當中學完了高中英語課程。在自學的同時還堅持課程外的閱讀和翻譯。在這一年中,她翻譯了一本《木偶奇遇記》,共十幾萬字。接著又翻譯英國名作家吉人林的動物童話故事《原來如此的故事》。這對她理解原文、豐富詞匯和提高閱讀能力很有好處。

  上大學以后,她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使她感到,上了大學就像又打開了一個新世界。以前她接觸的主要是中國古典文學,對外國文學了解得很雜,現在呢,則可以有條件比較系統地讀些原版書了,再學些東西,覺得視野開闊多了。

  高爾基說:“我覺得,當書本給我講到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態度時,似乎是每一本書都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看到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田曉菲每讀一本書,都在她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由于她讀的書比同齡人多,在她面前展現的世界就更遼闊;她從書中汲取的營養多,她就成長得快。她能知道一般人所不知道的東西;她能學到一般人所學不到的文章。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書籍——正是培養田曉菲成才的大學。

  讀書、思索、創新

  最近,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正在整理出版《田曉菲日記選》,這些日記選,既可以給渴望成才的少年以借鑒,也會使愛好文學的青少年愛不釋卷。它內容平實而豐富——有讀書札記,有山水游記,有作詩的體會和學習的經驗談;有創作成功的歡欣,也有創作受挫的思緒,既有深沉的思考,也有孩童的稚氣……這一切使得這本日記選色彩斑斕,情趣盎然。

  田曉菲的日記,既是讀書的筆記,又是創作的園地;既是積累知識的寶庫,也是解剖自己的明鏡。從她的日記里,可以窺見曉菲成長的足跡,也可從中獲得有益的借鑒。曉菲讀書,不是死讀書,麗是消化、吸收、創新。她有寫日記的習慣,剛剛十五歲的年紀,已有了五年寫日記的歷史,而且五年來從未中斷過。她自己說,“這對于鍛煉自己的思想,提高寫作水平是大有益處的”。她的日記不拘形式,不限內容,在讀書時做一些摘要、札記、筆記等,自己有什么想法就隨時記下來。

  著名作家孟偉哉在為《田曉菲日記選》所寫的《序》中說:“我讀了曉菲同志的一部分詩稿,讀了她的一篇寓言,讀了她的一部分日記。我認為,她的詩歌和寓言,要比她的日記更有思想和文采,而她的日記則體現著平實和豐富。這是很自然的。當她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她需要激情和想象,并且不能不把這種力量集中于一個經過選擇和提煉的題目(主題)上,當她寫日記時,她需要實實在在記下一些事情。然而若沒有寫日記的笨功夫,她的藝術的靈氣也許就要大為減少,這是一種辯證的關系”。是的,這“實實在在”的日記,正是她“藝術的靈氣”的基礎,正因為她有了五年多不間斷的勤奮筆耕,有了這七八十萬字日記的功底,才換來了她即興賦詩的靈感。在《讀寫知識》報召集的一次讀者座談會上,田曉菲當場賦詩一首就是明證。

  讀者朋友們給她一幅漫畫,希望她以《落葉》為題寫詩,限時十五分鐘。十五分鐘后,她當場寫完并朗誦。

  綠色的小船

  從春季開航

  一路歌唱著

  來不及看清世界

  劃過了

  充滿幻想的

  泊在秋天的港

  帆

  一片金黃

  再不輕信一切

  再不鬧鬧嚷嚷

  靜靜地

  靜靜地眺望遠方

  只有這時

  才臻于成熟

  包括愛

  包括夢想

  于是歡樂滿懷

  飄落母親的胸膛

  歷史上曹植七歲成詩成為佳話,但曹植的“七歲詩”只有四句。十四歲的田曉菲,即席賦詩卻是十九行,似給人“神童”之感了。然而,不對,這正是她那七八十萬字日記的升華和結晶。她在談到怎樣構思這首詩的過程時說:“我看到那幅畫上畫著葡萄和兩片落葉。上面有題詞:當碩果滿枝時它欣然離去……如果說有靈感的話,那就是‘欣然離去’這四字帶來的。葉子看來很安詳,徐緩地飄在地上,想到了秋天的葉子一片金黃,春天時又一片碧綠,聯想到葉子好像人的一生,從年輕到年老,最后就像一片落葉。我們年輕時無憂無慮,快快活活充滿了幻想,不去過多地注意世界,對周圍的一切思索,不多,但到了秋天,成熟了,包括愛,包括夢想,這才不輕信一切,鬧鬧嚷嚷,而是靜靜地眺望遠方,思索著人生、哲理,飄落到母親的胸膛”。她構思這首詩的“靈感”,正是聯想和思索。聯想,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的,沒有扎實的生活基礎,聯想就成為空想;思索,是以豐富的知識、感情為前提的,沒有知識,缺乏感情,也就不會想得高遠、深邃。也正是在這豐富聯想和深沉的思索中,才有了如此的創作!

  把握住自己,把握住明天

  前面談到,田曉菲并非“幸運兒”,如果說“幸運”的話,大家與她是同樣幸運的。她之所以能鶴立雞群,的確是因為她善于把握自己,把握明天。她在1985年10月29日的日記中寫道:

  明天,就是我的十四周歲生日了。真沒想到,十四年會過得這么快。記得四年前,我還是個不滿十歲的小姑娘。當我來到北京,乘公共汽車從北大校門經過時,我執拗地把頭扭過去,就是不肯看一眼我向往已久的北京大學。因為“如果我現在看了,以后我來這兒上學就沒有那種新鮮感了”。如今想起來我覺得有趣得很:甚至還在我那樣小的時候,我已經抱定了來北大讀書的決心,而且對這一點毫不懷疑,仿佛那是一件極自然的事情。——兒時的自信心是多么寶貴啊!

  四年過去了,我終于實現了我的愿望,成為了一名北大學生,而公共汽車上那幕情景卻歷歷在目,仿佛剛剛發生在昨天。如今,我又面臨著一個新的四年,四年以后的我將會是個什么樣子呢?沒有人能夠回答我這個問題。但起碼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我仍然需要堅韌不拔地奮斗。只有這樣,我才能夠牢牢把握住自己,把握住明天。

  看:十歲的曉菲,已經在努力把握自己,把握明天了。如果說,才子是天然生就的,又何需去“把握”呢?

  還是讓我們從具體的實例說起,來看看曉菲是在怎樣地“把握自己,把握明天”的吧?

  1985年9月23日,是曉菲到北大后上課的第一天。所以嚴格說來,大學生活是從這一天才開始的。為了迎接這大學第一天的學習,從前一天晚上起,她就開始興奮地做著各種準備。可是,這大學的第一天的早晨,就那么不如人意,并不像她所期望的那樣明媚清朗,而是陰沉沉的,整整一上午都在下雨,外面又冷又濕。這似乎預示著擺在她面前的那條通往成功的路是曲折不平的。她明白這點,就像明白這天氣一樣。但是她有充分的勇氣面對挑戰,因為志向本身就意味著艱苦,因為海燕生來就是為了暴風雨,而不是為舒適安逸。她默默地告誡自己:以往的成績(包括踏進北大校門)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要自己去爭取。她堅信只要頑強地奮斗,她會牢牢地把握住那屬于她的明天!

  所以,就在這一天,早晨起床后,她約上同學一同出去跑步,做體操。她決心要有一個好的開始。因為她相信,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另一半,則應當是堅持。

  第一節上口語課,由美國教師教授,這位老師年輕活潑。她自我介紹說,她的父母都住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首府費尼克斯,而她卻在洛杉磯工作了9年。當她打算來中國時,她的媽媽驚異地沖著這個唯一的女兒大叫:“什么?你要去中國?!那可是非常遠哪!”但她終于來了。女教師的精神感染了曉菲和同學們。十幾個人的笑聲在教室里無拘無束地回響起來。

  第三、四節課,是聽英語泛讀課。任教的老師也很年輕。由于是泛讀,老師講得很快,把沒有精神準備的田曉菲搞得手忙腳亂,高度集中的神經不敢有一刻放松,鋼筆在白紙上飛快地劃下一行行潦草不堪的字母。等到下了課,一看表,已經十二點了。曉菲與同學們一起背著沉重的書包,一手拎著飯盒,冒雨跑向食堂。當曉菲狼吞虎咽地大口大口往嘴里扒拉飯菜的時候,饑腸轆轆的曉菲,倒覺得食堂的伙食從來沒有這么香過。

  下午第二節是上聽力課。任課老師說話有較濃重的南方口音。但由于聽力練習是些小故事,反復聽幾遍后根據其內容填空,回答問題。曉菲因為有自學英語的基礎覺得尚不費力。

  晚上,在宿舍整理筆記到很晚。這一天過得是緊張的,但曉菲感到非常愉快。

  如果說田曉菲有什么超人的才能的話,她這才能不正是她以如此超人的毅力“把握自己”的結果嗎?

  她興趣廣泛

  英籍澳大利亞動物病理學家貝弗里奇說:“成功的科學家往往是興趣廣泛的人。他們的獨創精神可能來自他們的博學,……多樣化會使人觀點新鮮,而過于長時間鉆研一個狹窄的領域則易使人愚鈍。”

  科學家是這樣,詩人、作家也未嘗不是如此。

  田曉菲的興趣就比較廣泛,她首先是喜歡文學。中國古典詩文自不必說,前邊已經提到,她在自學《古代漢語》時,就翻譯了二百來篇。除此之外,諸如現代的一些比較好的小說、詩歌她也喜歡。她還喜歡像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及名人傳記,如《貝多芬傳》,《居里夫人傳》等。除了喜歡文學外,她還喜歡音樂,比如輕音樂、交響樂、圓舞曲,尤其喜歡古典音樂。她自己還喜歡唱歌。此外,還喜歡美術,特別是中國的山水畫,有時她自己還動手畫畫。田曉菲也喜愛體育運動,比如打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上北大后,不管多忙,她每天堅持兩小時鍛煉,跑步、打球。系里組建女子排球隊,她也積極爭取參加。她喜歡旅游嗎?喜歡,她說:“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將來能到世界各地去看看,看看我們的地球!”

  人們不禁會問,小小年紀,這么多愛好,占去大量時間,不影響她的學業、成才嗎?恰恰相反,她以自己的切身體會說:“文學與藝術是一對孿生姐妹,它們是不可分的。我對音樂、繪畫的愛好,對于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很有益處,當然自己的寫作水平也會隨之而提高。”出人意料的是,田曉菲不僅喜歡文科各科,而且對數理化也挺感興趣。數學、物理、化學她都喜歡,特別是對幾何證明題很有興趣。

  廣泛的興趣愛好,沒有牽扯住田曉菲的精力,而且這些興趣愛好,與她所致力的文學,往往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說到這里,你自然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曉菲主要是喜歡文學,但為什么上大學卻選擇了英語系呢?”曉菲說:“我今后發展的大方向還是在文學方面,學習外國語,可以幫助我認識更廣闊的世界。再說,我現在剛十七歲(1986年),正是學習外語的最佳年齡,北大有第一流的老師,有很濃的學術空氣,這是難得的好條件。”看來,曉菲的志向還著實不小呢!她現在正系統地讀一些英美十九、二十世紀的文學作品,像海明威、勞倫斯、安德斯等人的作品,也讀詩。而且讀了作品以后,馬上寫論文。

  這樣廣泛涉獵,會不會雜呢?是不是不如早一些“專”一點更好呢?曉菲可一直不是這樣看的。她在向老師請教關于好詩的標準時,特別贊賞老師的一句話。老師說,好詩的標準,是很難說清楚的。我們只能從莎士比亞的作品中隱隱地體會。盡管好詩的標準我們說不清楚,但有一點是亙古不變的:就是沒有任何一個淺薄的人能寫出好詩,只有深沉的詩人才能寫出不朽的篇章。所以你現在沒有必要考慮詩的標準,而要不斷地加強自己,要加強自己。

  是的,曉菲現在的每一個腳印,都是在為首“加強自己”留下的紀錄。有著如此廣泛興趣,而又有如此“把握住自己”志向的田曉菲,是一定會以更快的速度,向著更高的目標前進的。

《十三歲的際遇》教學設計4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這兩首詩多是唐代著名詩人寫的。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山行》

  ⒈板書課題。

  ⒉介紹作者。

  這首詩詩晚唐詩人杜牧寫的,他寫的七言絕句,意境清新,最為后人傳頌。

  ⒊解題。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過渡:詩人在山上行走時,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學生自學課文。

  ⒈輕聲讀課文,讀對字音。畫出生字。

  ⒉再讀課文,邊讀邊想:這是什么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檢查自學效果

  ⒈認讀生字“徑”“飄”

  ⒉讀這兩個字,應注意什么?

  ⒊指名讀課文。

  ⒋回答問題:

  深秋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楓林美景。

  五、理解詩句。

  ⒈講讀第一句:理解“遠山”“石徑”“斜”

  回答問題:

  ⑴為什么稱為“寒山”?

  ⑵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看圖,說說詩人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著,往遠處看到了什么?

  讀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處”。

  說說第二行詩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⒊讀第三行詩。

  理解“坐”“愛”

  詩人為什么要停下來不走呢?

  看圖。詩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三句話的意思。

  ⒋讀第四行詩。

  理解“霜葉”“紅于”。

  紅葉比什么還紅?(比春天的花兒還紅)

  說說第四句話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連起來說說它的意思。

  ⒌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六、總結全文,體會感情。

  七、指導朗讀,背誦這首詩。

  八、作業: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第二課時

  一、復習

  ⒈背誦《山行》

  ⒉《山行》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景色?

  二、學習第二首詩《楓橋夜泊》

  ⒈揭題,解題。

  ⑴板書課題。

  ⑵指名讀題。

  ⑶解題。

  ⑷介紹作者。

  ⒉自學課文。

  ⑴輕聲讀課文,讀好字音,畫出生字詞。

  ⑵自讀課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詞查詞典。

  ⑶想想每首詩的意思,同座可以討論。

  ⒊檢查自學情況。

  ⑴認讀生字。

  ⑵指名讀課文。

  ⑶質疑。

  ⒋理解每句話。

  ⑴理解一二句。

  輕聲讀一、二句邊讀邊想象詩句中的描繪的畫面。

  這是什么季節?從那兒可以看出來?這是詩人的心情詩什么樣的?

  理解“愁”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前兩句話的意思?指名回答。

  ⑵學習第三、四句。

  指名讀三、四句。

  回答問題。

  ①“姑蘇”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說說三四兩句的意思。

  ⑶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⒌總結全詩,體會情感。

  這首詩描寫哪些景物?抒發了詩人什么心情?

  ⒍指導朗讀,練習背誦。

  讀的時候注意停頓和重音。

  范讀,練讀,指名讀,齊讀。

  練習背誦。

  ⒎指導書寫。

  三、作業。

  ⒈用鋼筆描紅。

  ⒉背誦課文。

  ⒊抄寫詞語。

  《古詩兩首》教后反思

  備課中發現,兩詩有很多的共同之處:都是寫秋景,詩中描繪的具體事物也有相同的,如“霜、楓”。都不是單純的風景寫真,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體,重在借景抒情。兩詩所描寫的景和抒發的情都與作者的生活息息相關,折射出的,卻是迥然不同的人生態度和內心世界。

  自古文人多悲秋。張斷也是其中之一。《楓橋夜泊》只一“愁”字,就透露了心情。也有例外的,有如劉禹錫所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從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中,不也讓我們感受到詩人寬廣豪邁、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么?

  教學時,我摒棄了以前教了一首再教一首的做法。兩詩同步教學對比領悟詩情,感覺效果還不錯。

  一、細讀,結合字理,理解詩意

  課始,出示古詩兩首。很多學生已經會背,所以初讀節省了很多時間。學生交流反饋,說說自己讀懂了哪些詩句意思。還有哪些詩句意思沒讀懂,請提出來。這一環節很重要,掌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教學,可以事半功倍。根據學生的問題,定向,討論。學生提出的大多是字詞方面的問題。結合字理,進行識字,順便疏通詩句的意思。學生的焦點問題之一:”愁”,重點指導:

  1、拆字組合啟發學生靈活識記:看到天大旱,田野里的“禾”苗像被“火”燒焦一樣,農民“心”里很“發愁”。

  2、出示宋吳文英詞句: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學生既掌握了字形,又掌握了字義。理解詩句意思,采用了多種方法,如“遠上寒上石徑斜”讓學生在圖上作圖理解,“白云生處有人家”讓學生通過插圖理解。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十三歲的際遇》教學設計5

  【學習目標】

  1.識記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學習情景交融、氣象宏偉、沉郁頓挫的藝術特點。

  3.能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預習】

  I.教材助讀

  一、新課導入:

  由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導入。

  二、重陽節的來歷:

  名稱釋義: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有《杜工部集》傳世。

  [背景簡介]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云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郁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II.預習自測

  杜甫,字,代現實主義詩人。他客居長安時曾住在少陵,所以世稱。又曾以檢校工部員外郎銜充任節度使,所以又稱。

  他的詩再現了“安史之亂”時唐朝的現實生活,所以他的詩被稱為,能反應這一時期的詩歌主要是“三吏”(_____、 _____、 _____)“三別”(_____ 、______、 _____)。杜甫被后世稱為。

  2.給下列劃線字注音。

  渚()潦倒()

  3.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語。

  (1)渚清沙白鳥飛回:_______________

  (2)艱難苦恨繁霜鬢:

  (3)潦倒新停濁酒杯:_______________

  【探究】

  探究一:

  《登高》的前四句描寫了哪些事物?詩人分別用了哪些字詞描繪它們?

  探究二:詩人的“悲”除了體現在首聯、頷聯描寫的秋景上之外,還體現在哪里?

  探究三:如何理解尾聯中的“艱難”一詞?

  答:“艱難”兼指國家命運和自身命運。國家動亂(安史之亂),詩人漂泊在外,生活艱難,壯志難酬。

  小結:

  【當堂訓練】

  1.杜甫,____代詩人,我國古代偉大的主義詩人,人稱“_____”。他的詩被譽為“______”。他的《登高》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對《登高》這首詩的表現手法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一、二句著重描寫了眼前景物,繪形、繪聲、繪色、繪態,渲染了秋景的特點。

  B.三、四句透過沉郁悲涼的對偶句,顯示了出神入化的筆力,確有“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

  C.五、六句重在表現情感,從時間方面著筆,由眼前寫到未來凄涼晚景,充滿了傷感之情。

  D.這首七律詩八句皆對仗,流暢自然,一氣呵成,堪稱“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課后作業】

  1.杜甫的《登高》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律詩每首句,共聯,依次為。

  2、杜甫,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字,有之贊譽,他的詩歌被稱為,他的詩歌總體的風格是。我還知道杜甫。

  3、整體感知:本首詩前四句寫季節之景,給人總體感受是。后四句直接抒情,能直接體現作者情感的關鍵詞語是。

《十三歲的際遇》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查字典,看注釋,讀準每個字的音,掌握重點詞語。

  2、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文章內容。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學習本文抓住特征運用語言、行動、外貌描寫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敘述詳略得當。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文章內容,學習運用語言、行動、外貌描寫人物性格的寫法。

  課前準備:

  查字典,看注釋,熟讀課文;查找福樓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莫泊桑的有關資料,了解他們的代表作分別是什么?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

  1、導入

  星期天是忙碌了一天的人們休息的'日子,這一天,人們或者讀書睡覺,或者逛街游游玩,或者走親訪友……你在家里都做些什么?今天讓我們一起到法國大作家福樓拜家中,感受以下《福樓拜家的星期天》。

  2、師生共同讀課文,老師正字正音。

  3、學生帶著下列問題自由讀課文。

  a.說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b.核心人物是誰?依次出場的是誰?出場的標志性詞語是那些?

  c.簡要概括本文內容。

  學生四人小組合作探究,討論明確:

  a.時間——星期天;地點——福樓拜家,六層樓的一個單身宿舍。

  b.核心人物是福樓拜。依次出場的是——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出場的標志性詞語是——第一個,過了一會兒,接著,漸漸地(學生在書上標記出)

  c.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客人們都會到這里來聚會。課文著重寫了四位著名作家相會時的言語、行動,展現了每個人的性格特點。

  屠格涅夫——睿智、深沉、平和、不乏激情蕩漾。

  都德——機智、善談、舉止活躍、性情活潑。

  左拉——樸實、固執、聰慧、堅強、沉默寡言。

  二、研讀與賞析

  1、福樓拜家每到星期天從中午一點到下午七點,一直都有客人來。以至與新來的人只好到餐廳里去。是什么原因吸引著眾多的客人前往呢?找出原句讀一讀,并說說那些詞語用得好。

  全班討論明確:

  1)好客:表現在——一…就…;總是親自去開門;他分別送到前庭;單獨講一會兒話;緊緊握住對方的手;再熱情地大笑著用手拍打幾下對方的肩頭。

  2)博學:第九自然段;…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話結束一場辯論…;…就像兩塊同樣的石頭碰到一起一樣,一束啟蒙的火花從他的話語里迸發出來。

  正因為主人熱情好客,所以客人們愿意來,更因為主人公博學睿智,“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客人們怎會失去這汲取精神食糧的絕好機會呢?

  作者是怎樣描寫其他三位作家的呢?這些描寫又分別表現了他們什么樣的性格特征?你知道他們有那些作品嗎?

  3、學生在書上勾畫出刻畫這些作家的語言、行動、外貌描寫的句子,讀一讀,并總結初步其性格特征。

  全班討論總結明確:

  屠格涅夫:俄國作家,懷有狂熱的理想,醉心文學事業,博學多才。作品有《長夜》、《父與子》等。

  都德:生性活潑,健談。作品有《最后一課》等。

  左拉:沉默寡言,性格溫和,聰明而堅強。作品有《萌芽》、《娜娜》等。

  三、體驗與反思

  1、作者莫泊桑的文學導師是福樓拜,莫泊桑以其《羊脂球》聞名于世。假設在這個星期天里,四位文學巨匠都在,這時莫泊桑來了,四人會談些什么?表情如何?莫泊桑又會說什么?他會有什么表情?

  2、延伸作業:

  將上文整理在作業本上,識記“讀一讀,寫一寫”的內容。

  課外閱讀五位作家的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下節課交流。課后記:本文重點在于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各種描寫人物的方法感悟人物性格,同時學習作者的人物描寫手法。

《十三歲的際遇》教學設計7

  學習目標

  1、體會并學習作者“喜歡讀北大的書,更喜歡讀北大的人”對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2、學習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抒發濃厚的感情。

  學習重點

  深入體會并學習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有一副輕靈的翅膀”的精神。

  學習方法

  自主、討論、合作。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田曉菲是個早慧型的人才,她13歲就被北大破格錄取。這篇文章是她十六歲時,也就是她讀三年級時,為紀念北京大學建校九十周年寫的。她是個有理想、有追求,學業優異的學生。13歲就進了大學之門,而且是全國一流的高等學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對北大有怎樣的感情呢?

  二、整體感知

  (一)速讀測試。快速讀完課文并完成下列問題。

  1、本文題目是: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本文寫作的時間是:________;地點是:_________。

  3、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時候?是怎樣知道的?

  答:

  4、作者十歲時,乘汽車從北大校門口經過,為什么固執地扭過頭去,不看呢?

  答:

  5、北大圖書館對作者的最大影響是什么?

  答:

  6、“喜歡讀北大的書,更喜歡讀北大的人”,作者對“北大的人”喜歡的是什么?

  答:

  7、文章共3段(以空行隔開為標志),第1段寫的是什么內容?

  答:

  8、文章第2段寫的是什么內容?

  答:

  9、文章第3段寫的是什么內容?

  答:

  10、綜觀全文,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情意?

  答:

  (二)讓學生。輕聲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查字典注音,能把課文順暢的讀下來之后,放聲朗讀。要求學生將文中自己認為用得好的詞語劃出來,注意勾畫那些表現了作者對北大的感情的語句。聯系課文,理解解釋下列詞語:

  際遇;塵緣;穹隆;嗚咽;迷離;涉足;徜徉;絮語。

  犀利;古樸;凝重;安恬;擷取;惆悵;沉淀;似曾相識。

  白駒過隙;茫然若失。

  二、探究學習(以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為主,教師只點撥要點即可)

  1、“北大為我展示了一個動人的新世界”,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去寫北大的?

  2、你認為文章哪些句子用得比較好,為什么?

  3、文章題為“十三歲的際遇”,這個際遇是什么?為什么不以“我愛北大”,“我的學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憶”為題呢?(先讓學生暢所欲言,再總結)

  4、閱讀6—6段,請理清“我“對北大圖書館的感表線索。

  (明確:近乎絕望——激動不安的探尋——沉靜,愉悅,安詳—四個“開始”、三個“渴望”。)

  5、作者為什么要選擇這兩個方面來寫自己的人生際遇?(寫板書)

  (明確:北大的圖書館為“我”打開神奇的真理之窗,引領“我”知識的殿堂;北大的人陶冶了“我”的情操,使“我”感受到精神魅力的感召。)

  6、本文作者是個早慧型的人才。她13歲就上大學,16歲就寫下了這樣一篇情感飽滿、思想豐富、文采動人的好文章。我們應該從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點什么呢?

  三、鞏固檢測

  1、文章按照、、的順序,抒發了對北大的之情以及的感情。

  2、作者在入學之初,有一句誓言是什么?

  3、作者從北大的人身上“讀”出了什么?

  4、自由誦讀第11段,體會作者對北大老師的感情是怎樣的?

《十三歲的際遇》教學設計8

  教學目的

  1、繼續學習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的方法。

  2、繼續學習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體會并學習作者“喜歡讀北大的書,更喜歡讀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分段和歸納段意。

  2、難點:學習概括中心思想。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指導

  1、自讀課文,熟悉內容。

  2、查工具書,掌握下列詞語,并抄錄在本子上。

  際遇:遭遇(多指好的)。

  塵緣:塵世的緣分。佛教徒或道教徒指現社會界人與人才人與事物之間發生聯系的機會。

  穹窿:指中間高、四周低拱形。

  迷離;模糊而難以分辨清楚。

  涉足:指進入某種環境或生活范圍。

  徜徉:安閑自在地步行。

  絮語:絮絮叨叨地說。

  犀利(:(武器、言語等)鋒利;銳利。

  古樸:樸素而有古代的風格。

  凝重:凝固而又沉重。

  安恬:安詳恬靜。

  擷取:摘下,取下。

  惆悵:傷感,失意。

  沉淀:溶液中難溶解的物質沉到溶液底層,課文指許多話堆積在心底。

  嗚咽:低聲哭泣。

  似曾相識:好像曾經認識它。

  紳士風度:指有教養的美好的舉止姿態。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虛、無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駒過隙:白駒,原指駿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時間過得很快,就像駿馬在細小的縫隙前飛快地越過一樣。

  通幽曲徑:通向幽深去處的曲折小路。

  二、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本文作者田曉非寫作此文時,是北大學生。她是個有理想、有追求,學業優異的學生。13歲就進了大學之門,而且是全國一流的高等學府。

  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對北大有怎樣的感情呢?學習了此文,我們就會有收獲的。

  三、理解課文

  1、集中注意力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若分為三部分該怎么分,為什么?

  討論并歸納:(要求幾個同學回答后比較)

  第一部分(1—3):寫“我”進了北大,實現了童年的夢想。

  第二部分(4—13):寫“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學習和收獲。

  第三部分(14-18):抒發“我”對北大的熱愛之情。

  這樣三個部分層次清楚,重點突出:從過去寫到現在,從現在寫到未來;從初識寫到進校,從校內的三年生活再寫到對北大的贊美歌頌。

  這樣分段,顯得自然、合理。

  2、提問:這三個部分綜合起來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情意?

  要求學生充分發言,討論并歸納: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把各部分再細讀一遍,畫出你認為重要的句子,然后再感受這些句子的情意,最后再做歸納整理。

  第一部分:“我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這似曾相識的風景,一些莫名的驚奇、喜悅與感動,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內心。”這主要表達作者對北大有一種說不清的向往,或者說是一種心靈上的投合。第二段中“我卻固執地扭過頭去,口里說著:‘才不呢!現在若看了,以后再來上學不就‘不新鮮’了嗎?”這個情節非常有趣,它表達了十歲的“我”是多么地富有個性和自信,“我從未懷疑過我要成為北大的學生”。總之,這個部分主要表達作者從小就對北大一往情深,心儀已久。

  第二部分:入學之初發出了誓言:“我不僅為北大感到驕傲,也要讓北大為我感到自豪!”“北大為我展示了一個動人的新世界,在這令我驚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有一副輕靈的翅膀……在無際的天空自由地飛翔!”“喜歡讀北大的書,更喜歡讀北大的人……”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實在太多、太多……”這第二部分的許多重要語句,都表達了作者對北大的熱愛、感激之情。北大讓作者讀了許多書,結識了許多人;北大讓作者開始新的生活;北大讓作者的心靈更加充實、更加豐富。

  第三部分:這個部分用更多直抒胸臆的語句,表達對北大的熱愛、思念以及要為北大做出貢獻的心情。如“我沒有忘記我的誓言……我渴望從海洋深處為你、北大,擷取最燦爛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從那個無憂無慮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艱難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僅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師長,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還會回到你的身邊來……輕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由以上的細讀、感受、理解,我們可以做這樣的歸納:這三個部分綜合起來表達了作者向往北大,熱愛北大,感謝北大和要為北大做貢獻的一情意。

  3、請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教師給予足夠提示,還可以互相交流)

  提問后歸納:本文敘寫了作者與北大的際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懷抱中成長的經歷,抒發了作者對北大的向往、熱愛、感激和要為北大做出貢獻的情意。

  四、小結

  本文作者是個早慧型的人才。她13歲就上大學,16歲就寫下了這樣一篇情感飽滿、思想豐富、文采動人的好文章。我們雖然難以跟她比肩,但我們應該從她的成才放事中吸取一點什么,這就是自信,執著,大量地閱讀、思索,渴望創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學習作者的這些精神,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為有思想、有覺悟、有知識、有智慧的人才。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第一二題 A類

  2、完成下列練習

  (1)抄寫出課文中運用下列詞語的例句,并用這些詞語自己各造一個句子(不能跟課文的例句一樣)。 B類

  1、倘徉 例句______ 造句____

  2、似曾相識 例句____ 造句____

  3、茫然若失 例句____ 造句、2 4通幽曲徑___ 例句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

  (二)本文作者有那種“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有一副輕靈的翅膀的精神,你有什么渴望?請你模仿這個排比句,寫出自己的渴望。

《十三歲的際遇》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積累古代文言文詞匯。

  2.體會并學習作者“喜歡讀北大的書,更喜歡讀北大的人”對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田曉菲和我差不多大,記得讀高中時,常在《語文報》上讀她的詩和文章,她的詩作和經歷曾經對少年的我起了很大的激勵作用,是我當時的偶像之一。她在五六歲時,在家長的引導下讀了很多詩和其它文學作品,是個不折不扣的“小書呆子”,后來,又學寫作,并經初中時出了她的第一本詩集,她的詩作還獲了“世界兒童詩歌比賽”的國內獎,十三歲時,她在天津十三中讀初中時,被北京大學英語系破格錄取,后來,她又考取了出國留學。這篇文章是她十六歲時,也就是她讀三年級時,為紀念北京大學建校九十周年寫的。她是個有理想、有追求,學業優異的學生。13歲就進了大學之門,而且是全國一流的高等學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對北大有怎樣的感情呢?學習了此文,我們就會有收獲的。(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一遍課文(放伴奏音樂,力求生動)。

  讓學生輕聲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查字典注音,能把課文順暢的讀下來之后,放聲朗讀。要求學生將文中自己認為用得好的詞語劃出來,注意勾畫那些表現了作者對北大的感情的語句。

  三、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以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為主,教師只點撥要點即可)

  1.你認為文章哪些句子用得比較好,為什么?

  明確:(學生回答可能有以下幾種答案)

  ⑴“我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這似曾相識的風景,一些莫名的驚奇、喜悅與感動,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內心。”這主要表達作者對北大有一種說不清的向往,或者說是一種心靈上的投合。

  ⑵“我卻固執地扭過頭去,口里說著:‘才不呢!現在若看了,以后再來上學不就‘不新鮮’了嗎?”這個情節非常有趣,它表達了十歲的“我”是多么地富有個性和自信,“我從未懷疑過我要成為北大的學生”。總之,這個部分主要表達作者從小就對北大一往情深,心儀已久。

  ⑶入學之初發出了誓言:“我不僅為北大感到驕傲,也要讓北大為我感到自豪!”“北大為我展示了一個動人的新世界,在這令我驚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有一副輕靈的翅膀……在無際的天空自由地飛翔!”“喜歡讀北大的書,更喜歡讀北大的人……”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實在太多、太多……”這幾個句子,都表達了作者對北大的熱愛、感激之情。北大讓作者讀了許多書,結識了許多人;北大讓作者開始新的生活;北大讓作者的心靈更加充實、更加豐富。

  ⑷“我沒有忘記我的誓言……我渴望從海洋深處為你、北大,擷取最燦爛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從那個無憂無慮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艱難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僅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師長,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還會回到你的身邊來……輕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這些直抒胸臆的語句,表達作者對北大的熱愛、思念以及要為北大做出貢獻的心愿。

  通過讓學生對以上句子的細讀、感受、理解,師生可以做出這樣的歸納:文章綜合起來就是表達了作者向往北大,熱愛北大,感謝北大和要為北大做貢獻的一片情意。

  2.文章題為“十三歲的際遇”,這個際遇是什么?為什么不以“我愛北大”,“我的學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憶”為題呢?(先讓學生暢所欲言,再總結)

  明確:之所以要寫這個際遇,因為對于作者的一生來說,是一個里程碑,實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北大是“自七歲起便結識便熱愛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艱難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遠無法分割開來”,簡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來自于“十三歲的那次不尋常的際遇”。

  3.本文作者是個早慧型的人才。她13歲就上大學,16歲就寫下了這樣一篇情感飽滿、思想豐富、文采動人的好文章。我們應該從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點什么呢?

  明確:我們雖然難以跟她比肩,但我們從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到的最寶貴的東西就是自信,執著,大量地閱讀、思索,渴望創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學習作者的這些精神,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為有思想、有覺悟、有知識、有智慧的人才。

  四、布置作業

  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以《我的際遇》為題目,寫出你與母校的際遇,課下交流。

【《十三歲的際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十三歲的際遇》教學設計07-05

十三歲的際遇教學設計07-05

《十三歲的際遇》教學設計11-20

十三歲的際遇 教案教學設計12-06

十三歲的際遇 教案教學設計12-05

《十三歲的際遇》教學設計4篇09-15

《十三歲的際遇》教學設計6篇12-18

《十三歲的際遇》教學設計5篇12-21

《十三歲的際遇》教學設計9篇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