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精選27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1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95頁、96頁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結合具體的問題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簡單描述事件發生結果。
過程與方法
創設拋硬幣、摸白球及機智問答的情況,讓學生親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不之分。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于交流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猜想、分析、判斷、推理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懂得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從而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在具體的活動情景中體驗生活中的確定現象和不確定現象。
教學難點:
能用比較規范的'數學語言對確定現象和不確定現象進行分析描述。
教具準備:
硬幣、若干個紅白顏色的乒乓球、兩個黑色袋子
教學過程:
一、回顧鋪墊,游戲引入
1、師與生玩“剪刀石頭布”的游戲
2、導出課題:今天我們一起在游戲中來研究事情發生可能性的情況。(板書:可能性———不確定性)
二、學標展示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要學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簡單描述事件發生結果。
三、活動體驗,探究新知
1、拋硬幣活動(研究不確定現象)
a、猜測:硬幣落地后是正面還是反面向上?
b、學生分組進行拋硬幣活動,觀察并記錄。
c、小組匯報拋硬幣的結果。
d、引導學生用規范的語言描述并小結:我們把像這樣的,可能出現的結果不止一種,而使用人們事先不能確定的現象叫做“不確定現象”。
e、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游戲活動具有不確定性的結果,并描述一下。
2、摸球比賽(研究確定現象)
a、指名兩位同學上臺摸白球比賽,共進行6局,比賽3局后交換再摸。
b、引導學生用“一定”“不可能”來描述從兩個袋子摸出白球的情況。
c、教師小結:像這樣結果只有一種的情況,我們就用“一定”、“不可能”來描述這種確定現象。
四、達標檢測
1、完成練一練第一題,指導學生用規范的語言描述。
2、聯系生活,鞏固認識完成練一練第二題
五、拓展延伸,遷移應用
用“可能”“一定”“不可能”這些詞語說一說生活中的事。
六、收獲回顧
指名談談本堂課收獲
板書設計:
不確定,可能
不確定性,一定,確定,不可能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2
教學內容:教材第3~4頁例3,做一做1~3,練習一4~7。
教學目標:
1、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學會分數乘分數的簡便計算。
2、通過遷移、類推、歸納、交流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類推、歸納能力。
3、通過分數乘分數的應用的廣泛事例,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掌握其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理解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
教具運用:每個學生準備一張長15厘米,寬10厘米的長方形紙。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先說說下面算式的意義,再計算110×5=79×5=2×37=25×750=
(2)同學們每小時清理草坪20平方米,照這樣計算,14小時清理草坪多少平方米?
二、引入新課。
1、創設情境:李伯伯家有一塊12公頃的地。種土豆的面積占這塊地的15,種玉米的面積占35。根據題目所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預設:種土豆的.面積是多少公頃?種玉米的面積是多少公頃?
(1)理解題意:這塊地共有12公頃,種土豆的面積占這塊地的15,應把這塊地的面積看作單位“1”。求種土豆的面積就是求12公頃的15是多少?乘法計算,列式12×15
2、揭示課題:請你觀察12×15這個算式,它有什么特點?
板書課題:分數乘分數
三、操作探究算理。
1、提問:12×15究竟等于多少呢?
2、提出操作要求:這張紙代表面積是1公頃菜地。請你們小組合作用量一量、分一分、涂一涂的方法,說明12×15=110。
3、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4、小組匯報研究成果。
先把整張紙對折,紙就被平均分成兩份,每一份是這張紙的12,再把這12部分平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的1份,這1份就占整張紙的110。說明12×15=110。
5、結合課件演示進行歸納。
用課件演示涂色過程:我們先把這張紙平均分成2份,1份是這張紙的12,又把這12平均分成5份,也就是把這張紙平均分成了2×5=10份,1份是這張紙的110。
由此可以得到:12×15==110(板書算式)
四、遷移延伸,歸納法則。
1、理解題意:與解決問題(1)的方法相同,種玉米的面積占這塊地(12公頃)的35,也是把這塊地的面積看作單位“1”。求種玉米的面積就是求12公頃的35是多少,用乘法計算,列式為12×35。
2、小組討論并操作:怎樣列式?涂色表示12的35。怎樣計算?
3、交流計算方法和思路。
預設:與剛才一樣,也是把這張紙分成2×5=10份,不同的是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
(板書算式)
4、提問:觀察黑板上的這兩個算式,你能說一說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嗎?
5、通過學生討論交流得到:分數乘分數,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五、練習。
教材第4頁“做一做”的第1、2題。
六、布置作業:練習一4~7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3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對學習內容安排了四個方面的內容:即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本單元認識圖形是其中“圖形與幾何”的部分,主要有“認識角”、“長方形與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以及“欣賞與設計”等四個主題。下面將分別從這四個主題來具體設計教學,預計總共用4個課時。
(注:本教學設計只設計教材上基礎知識的內容,其余鞏固和練習等內容不在本教學設計之內)
課時一:認識角——對角的初步認識【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而通過對“角”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因而,本課時是為后面長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奠定基礎的。
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學生能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及方法策略】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論來看,小學二年級的孩子處于具體運算階段,還不能進行抽象思維。因而,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實物,如玩具積木、禮物盒等,為學生提供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空間和平臺。
就學習動機而言,外部動機占據著主導地位,內部學習動機還處于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因此,一方面,要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合理獎賞、及時反饋、適度競爭等方式,以激發其學習動機;另一方面,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促使其學習動機由外部動機向內部動機轉化,調動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理念】
1、教師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參與性,并參與學生小組合作的探討,了解學生情況,推動活動有序、有目的的進一步發展。
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學生自由探究、自主研究、小組合作等的空間和時間。同時,允許差異性的存在,尊重學
生的個性特色和思維創新以及不同發展水平學生的特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清楚角的大小與角的邊長無關。
2、數學思考
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解決問題
通過小組合作,探討并嘗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與人合作及分享交流的精神。
4、情感與態度
創設生活情境,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于學生能夠初步的認識角及其特征。難點在于引導學生探究出角的大小與邊長無關。
【教學方法策略】
本教學主要采用實物展示、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等方法和策略,為學生提供自由探討、自己動手的機會空間。具體操作將體現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
【教學預期】
能達到教學目標,但教學也是一個生成性的過程,因此,對于課堂上的生成性問題,要做好臨時應變的準備,最終盡可能實現預期目標。
【教學流程】
一、課前準備
PPT課件、玩具積木、一大一小相似三角板、可活動角(學生提前自制)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實物展現玩具積木,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形狀,以便引出對圖形和角的初步認識。
小朋友們還記得這些陪伴我們的玩具嗎?那么聰明的小朋友們能不能找出這些玩具上有哪些圖形呢?生1:長方形生2:正方形生3:三角形?
師:很好,小朋友們的都很細心的觀察出了這些玩具上的圖形,那么,有沒有小朋友告訴老師,這些圖形是由什么組成的呢?
生1:三角形生2:角
師:好的,我們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都提到了一個字:“角”,那么,什么是“角”呢?下面,老師將給出一組圖形,小朋友們來當一下小法官,判斷一下它們是不是角,好嗎?(
二)主題活動
1、角的判斷
教師于黑板畫出一組圖形,如下所示:
好了,下面老師要請一些小法官,來判斷一下它們是不是角。生1:1號不是角生2:2號也不是角生3:3號是角生4:4號是角生5:5號也是角師:好,小法官們都作出了自己的判斷,那么其他的小法官們同意他們的判斷嗎?眾生:同意
師:我們的小法官都具有一定的判斷力了,很好。那么,聰明的小法官們,你們能不能說一下,為什么你會作出這樣的判斷呢?生1:它有兩條邊生2:它是尖尖的生3:它是直直的?
師:不錯,那為什么1號不是角呢?生:因為它沒有連在一起
師:那2號的兩條邊連在一起了啊,那為什么也不是角呢?生:因為它有一條邊不是直的
師:好,那為什么3、4、5號都是角呢?生:因為它們連在一起的,而且都是直直的
師:我們來觀察一下,角有兩條直直的邊,還有一個把這兩個直直的邊連在一起
的點,我們把這個點叫做角的頂點。那我們怎么用數學的語言來描述角的特點呢?
生1: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生2: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組成的
師:好,大家都能用數學的語言來描述角的特點了,那同學們覺得哪一種的表述更準確一點呢?生:第2種
師:好,既然大家都很贊成第二種說法,那我們把它記下來
板書: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組成的
2、角的讀寫師:那我們怎么畫出角呢?首先畫出一個頂點,再沿著這個頂點分別畫出兩條直線,來,跟著老師一起畫,標出“頂點”、“邊”(畫出一個銳角)
好了,我們畫出了一個角,那么,它是不是和我們一樣都有自己的名字呢?生:是
師:好,那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在之前畫的角上標出符號“?1”板書:記作:∠1,讀作:角1
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1,讀作角1,小朋友們拿出小手,一起在空中畫一畫,注意這個角的符號和我們之前學過的小于符號“<”的區別:角的符號是撇橫,小于符號是撇折。
好了,我們現在認識了角,那聰明的小朋友們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在生活中看到的一些角呢?生1:三角尺生2:黑板生3:剪刀
師:看來我們小朋友都很細心的啊,能發現生活中的角。(出示PPT上的圖片,展示生活中實物上存在的`角)要繼續發揚這種可貴的精神哦!那小朋友們再想一想,既然角和我們一樣有自己的名字,那它們是不是也和我們一樣,有大小之分呢?如果它有大小之分,那么它的大小和什么有關系呢?生1:有生2:不知道
3、角的大小
師:好,那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利用你們自己做的活動角,和小組的同學一起探討一下,角是不是有大小,如果有大小,那它又和什么有關系。希望同學們能在4分鐘以內得出你們小組的結果。
(注:在此過程中,教師注意要參與到小組中去,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下一步的教學。同時,及時糾正方向錯誤的小組,指導其順利完成探討)
好了,有沒有小組的同學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們小組的討論的成果呢?生1:角有大有小
生2:角有大小,它的大小和它的邊有關生3:不對,角的大小和邊沒關系
生4:我們贊成3的說法,角的大小應該和它的開口有關系
師: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看法,但都認為角有大有小,但是意見不一致的地方在于它的大小和什么有關系。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拿著學生的活動角,由小緩慢變大,問:它的角的大小有沒有變化呢?生:有
師:那它的邊長有沒有變化呢?生:沒有
師:那說明了什么呢?
生:角的大小和它的邊長沒有關系
師:好,角的大小和它的邊長無關。那么我們來驗證一下我們的結論是否正確,好嗎?看老師這里有一大一小兩個三角板,小朋友們猜一猜這兩個角哪一個要大一些呢?(兩個60度的角)生1:大的那個
生2:不對,是一樣的!
師:到底誰觀察得更仔細呢?我們來看看吧。
(將兩個三角板重合在一起,頂點以60度角的頂點對齊)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它們重合了,是一樣大的!師:很好,那說明了什么呢?生:角的大小和邊長無關。
師:那剛才有小朋友說角的大小和它的張口有關,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吧:拿出你們的手臂,伸直,然后逐漸彎曲,這里是不是就會出現一個角啊?而且角的大小還在變化。那么,有沒有小朋友告訴大家,是怎么變的呢?生:變小了
師:為什么你說變小了呢?
生:因為我的手臂之間的張口也變小了
師:很好,善于觀察。其他小朋友同意他的說法嗎?生:同意
師:那好,哪位小朋友總結一下我們今天學的角的大小和什么無關、和什么有關呢?
生:角的大小和它的邊長無關,和它的開口大小有關。師:好,上課很認真的孩子。那我們一起來記一記吧
出示PPT并板書:角的大小和它的邊長無關,和它的開口大小有關
(三)延伸活動
好了,大多數小朋友們這節課都很專心。那老師要考一考我們聰明的孩子了:你能找出下面的圖形中哪些是角嗎?請你用符號標出來,并比較它們的大小,說明你的判斷依據。
PPT展示:
生1:角2、3、5都是角。因為它們都有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
生2:角2最小,角5最大,角3和角4一樣大。因為角2的張口最小,角5的張口最大,角3和角4的張口都一樣,雖然角4的邊要長一些,但是角的大小和邊長無關。
師:其他小朋友同意他們的說法嗎?生:同意
師:很好,這節課小朋友們都很仔細的觀察并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勇敢的發表自己見解,也都掌握了我們這節課的內容,希望繼續努力啊!
我們再一起來回憶一下我們這節課所學習的內容
師生: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組成的;角的大小和它的邊長無關,角的大小和它的張口大小有關。
師:好,下來以后,同學們把我們的數學同步練習冊上46頁上第5題完成了,作為今天的復習。老師明天要看看哪位小朋友寫得工整又準確。下課。
【設計反思】
就教學手段和目標我而言,本堂課通過實物展示、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等方法和策略,為學生提供自由探討、自己動手的機會空間,主要在于引導學生探究對角的初步認識,對知識的把握較為清晰,同時學生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就教學理念而言,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照顧到了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在小組合作的時候留下了充分的探討時間。
就教學評價而言,在本教學過程中,注意結合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多角度的對回答問題的學生進行評價。
總體來說達到了教學預設目標,但是,我在盡量的避免給孩子們造成大量的負擔,課后的作業也很少,我不希望他們成為做題的“工具”,極不贊成“題海戰術”的方法,但如果不適當的聯系,就不能加深學生對新知的認識,我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
課時二:認識角——直角、銳角和鈍角及小練習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角的初步知識之后的基礎之上的,通過對直角、銳角以及鈍角的分辨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加上一個小練習,以使學生對所學的得到及時鞏固。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結合“貨比三家”的具體情境,經歷比較小數大小及與同伴交流的過程。
●體驗小數比較大小的策略的多樣性,會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發展數感。
●讓學生在交流合作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一、情境導入:
師:新學期開始了,同學們都需要買一些文具,今天老師就給你們介紹三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豆豆文具店”。現在我們就請三家文具店的售貨員分別給我們介紹商品的價錢,請同學們注意聽,看看你們能發現什么?(由三個同學扮演售貨員,分別介紹商品的價錢。)師:聽完售貨員的介紹,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1:三家商店都有賣橡皮的,但價錢不一樣。
生2:我發現到“丁丁文具店”賣的書包會便宜一些。
生3:我發現同樣的鉛筆盒在“奇奇文具店”與“丁丁文具店”賣的價錢不一樣。
師:由這些發現你們想到了什么?
生1:同樣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賣的價錢可能不一樣,我們買東西時要進行比較后再買。
生2:我們應該到價錢比較低的商店買東西。
師:在生活中,我們喜歡到物品價錢比較低的商店去買東西,我們的這種做法可以用一個詞來描述——“貨比三家”。師出示課題:貨比三家。
二、學習新知。
1、探索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
師:大家都知道買東西應該“貨比三家”。如果我要買鉛筆盒到哪家文具店買便宜呢?
生:到“奇奇文具”店買便宜。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奇奇文具店”的鉛筆盒是元,“丁丁文具店”的鉛筆盒是元,只要比較元與元的大小就知道了。
師:怎樣比較元與元的大小呢?下面請同學們小組合作,比一比哪一個小組的同學想出的辦法最多。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策略一:元=4元9角元=5元1角5元1角大于4元9角
策略二:元比5元多,元比5元少。
策略三:先比較小數點前面的數,小數點前面的數大,這個數就大;如果小數點前面的數相同就比較小數點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數,小數點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數大,這個數就大;
師小結: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關于比較小數大小的辦法,真棒。
2、提出關于比較小數大小的數學問題,并試著解答。師:剛才我們學習了有關比較小數的大小的問題,你們能根據情境圖提出這樣的數學問題嗎?下面請同學們輪流在小組里提出問題,請小組的同學來回答。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師:請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來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并請一個同學來回答。生1:我要買一個書包到哪一個文具店買便宜呢? 生2:到哪家買橡皮便宜?
(解決這個問題涉及三個小數的大小比較,要讓學生來說一說怎樣比較這三個小數的大小。)生3:“奇奇文具店”的什么東西最貴? 生4:“丁丁文具店”的什么東西最便宜? ??
三、拓展運用。
1、游戲——抓珠子。
(1)介紹游戲規則:
師:下面我們要進行一個很在意思的活動——抓珠子游戲,這盒子里有紅珠子和藍珠子和綠珠子,一個紅珠子代表1元錢,一個藍珠子代表1角錢,一個綠珠子代表1分錢。你們任意從里面抓出一把珠子,看看可能會得到多少錢?
(2)老師示范。
(3)小組活動。
師:每個小組都有一個這樣的盒子,小組同學輪流從里面抓一把珠子,并填寫在統計表中。填完統計表之后,在小組里比一比誰抓出的錢多。
紅珠子幾個藍珠子幾個綠珠子幾個共幾元幾角用小數表示(幾元)3元2角1分元
(4)師:請各小組抓出的錢最多的同學向大家匯報自己抓了多少錢,我們最后來比一比全班的冠軍是誰?
(5)小結:想一想,抓到多少錢跟什么有關?
2、完成書上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同桌互相檢查,互相說一說比較的方法和過程。
四、回顧總結。
師:這節課同學們的表現真好,上完這節課之后,你有什么收獲、你最喜歡哪一個活動呢?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鐘表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結合生活經驗總結出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的方法。
2、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3、思維拓展目標:
(1)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2)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
充分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掌握認識整時的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說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鐘面
學生:學具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猜迷:一家三兄弟,高矮個不齊,滴答提醒你,時間要珍惜。
或:嘀答、嘀答,沒腿它會走,沒嘴它會說,它會告訴你什么時候起,什么時候睡,猜猜它是誰?
(如學生不能猜出,則用第二個謎語作補充。)
二、自主探究
(一)認識鐘表
1、逛鐘表商店
課件出示各式鐘表。
2、給這些鐘表分分類,分成指針式和數字式。(如學生說出電子表也應肯定)
3、數字式鐘表的認讀,8:00和8時。
這兩類鐘表,你覺得那類看時間簡單?(數字式鐘表)7:00表示什么?你會讀嗎?
板書8:00和8時,指名讀,齊讀。
認讀5時、11時和1時。
4、指針式鐘表的表盤認識。
(1)、數字式鐘表的秘密一下子就被你們發現了?那么指針式鐘表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它有什么秘密,好嗎?
(2)仔細觀察你們手頭的鐘表,在表面上你可以發現什么?把你的發現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一下。呆會兒老師有問題要考大家。
問題1:你的鐘表上有幾個數字?看看這12個數字是怎么排列的?(齊數)
問題2:你的鐘表上有幾根指針?這些指針是怎么轉動的?
(3)、對,指針都是從小到大走過去的,這是按順時針的方向走動。時間不會倒流,我們過了今天就不會再有今天了,小朋友過了5歲,也就不會再有5歲了。
(二)、認識整時
1、觀察研究。
(1)、指名認1時,4時,6時。
(2)、你們能認出這些時間,那一定是有什么方法的,先說給同學聽聽,再告訴老師,好嗎?
(3)、小結:當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這時的時間就是幾時。這些整時的鐘面,分針總是指著12。
2、認識整時。(課件出示鐘表王國,認讀11時、7時、1時、6時、2時、12時。)
3、撥時間:3時,7時、12時、9時。(教師說學生撥,學生說學生撥。)
三、反饋深化練習
1、小軍的一天
小朋友們會認會說也會撥時間了,真了不起!那能不能寫下時間呢?我們去看看小軍吧。小軍也是一年級的學生,他一天的都在做些什么呢?咱們去看看。
課件出示:早上7時洗刷,上午8時讀書,上午10時做課件操,12時吃午飯,晚上6時看電視,晚上9時睡覺。學生作業紙上完成填寫。
2、過幾時是幾時
(1)老師中午12時吃飯,過一個小時要午休,你知道老師幾時午休的嗎?
(2)老師晚上7時吃飯,過三個小時要睡覺,你知道老師什么時候睡覺的嗎?
3、一天中兩個10時。為什么同是10時,一幅圖是在上課,而另一幅圖卻是在睡覺呢?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還有很多的鐘表知識呢,小朋友課后向爸爸媽媽等再學更多的鐘表知識,好嗎?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設計一份你一天的時間安排表。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6
(一)教學內容:
表內除法(一) 課本P13~36頁。
(二)教材分析:
本單元劃分為除法的初步認識,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兩節,包括下面一些教學內容:除法的初步認識、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解決實際問題。
表內除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它是今后學習除法的基礎。讓學生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及解決問題,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
除法的初步認識分兩個層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見的“每份同樣多”的實例和活動情境,讓學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礎上引出除法運算,說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教材結合具體事例和活動情境,從讓學生認識“平均分”開始,通過觀察、動手操作、探討動學習活動,逐步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這樣編排讓學生充分參與“平均分”的實踐活動,既為學生認識“除法”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又促使學生對“除法”產生親切感。
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教材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按被除數從小到大的順序分成兩段。第一段,被除數不超過12,第二段,被除數不超過36.
第一段,被除數不超過12,即所用的乘法口訣中積不超過12.第二段,被除數不超過36。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訣求積的逆思考。
解決問題是結合除法計算出現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中孕伏解決問題的內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之后編入了解決有關平均分的實際問題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兩步計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內容。教材對解決問題的內容,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先編排用除法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再編排用乘法和除法兩步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教材內容,注重用學生熟悉的有興趣的活動和事例設計情境,為學生發現、提出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生動的資源。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會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稱。
2、使學生初步認識乘、除法之間的關系。能夠比較熟練地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3、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除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結合教學使學生受到愛學習、愛勞動、愛護大自然的教育。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讓學生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及解決問題。
難點:
除法的含義,用除法運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突破方法:
1、結合具體事例和活動情境,讓學生認通過觀察、動手操作、探討動學習活動,逐步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2、注重創設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3、注重為學生創設民主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敢于發表自己對于數學問題的意見和想法。
(五)課時安排:
1、 除法的初步認識
平均分………………………………………………2課時左右
除法…………………………………………………3課時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7課時左右
整理和復習……………………………………… 1課時左右
課題:平均分
設計者 楊瑩瑩
教學內容:
課本P13~14頁,例1、例2及練習三中相應的習題。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導學生感受“平均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義,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學準備:各種食物若干、實物投影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些小禮物。老師要送給你們。請動手把糖果分給小組里的每一位同學,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組的糖果的數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決問題
(一)、探究例1
1、各小組動手操作
各小組匯報情況,教師板書。
2、觀察問題
(1)、請小朋友觀察各小組分的結果,你發現了什么?
(2)、學生觀察匯報。
(3)、從觀察中我們發現有些組分的同樣多,你們能給這樣的分法取個合適的名稱嗎?
(4)、學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課題
(1)、小朋友取的名稱都很好,這些在數學上我們把每份分的同樣多叫作平均分。
(板書課題)
(2)、小朋友再說說剛才哪些組是平均分,哪些組不是平均分。
(3)、剛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組你們有什么辦法使它平均分?
(4)、學生交流、匯報
(三)、教學例2: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樣分?有幾種分法?
(1)、論分配方案。
(2)、各小組動手分一分。
)、學生匯報分法。
A把15個橘子先每個盤子放1個,又在每個盤子放1個,再在每個盤子放1個,也就是一個一個地分,每份分得3個橘子。
B先每個盤子放2個,又在每個盤子放放1個,每份分得3個橘子。這樣分快些。
C在每個盤子放3個,剛好分得每份3個橘子,這樣分更快些。
D剛才同學們通過不同的方法,把15個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個橘子。這就是把15個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個。
(4)、你喜歡哪種分法?為什么?
三、鞏固應用 內化提高
1、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應是多少根?(學生動手分一分)
2、 完成課本第14頁的做一做,把1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讓學生圈一圈,并說出自己的分法。)
3、練習三第2題。
(1)、肯定第二種分法是符合題義的分法。
(2)、引導學生觀察第3種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題意應該怎樣做?
(3)、學生交流討論匯報。
4、實踐活動:插花活動
5、列舉生活中平均分的實例。
四、回顧整理 反思提升
學了這節課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獲?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
2、認識厘米,會用厘米作長度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體會厘米的含義。
3、在測量、交流等活動中,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體會測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能估計較短的物體,培養初步的估測意識。
教學準備:雙面膠,直尺、同樣長的小棒一包、整根鉛筆、蠟筆、新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測量
二、自主探索交流體驗
1、估計鉛筆和蠟筆的長度,
2、用蠟筆量出鉛筆的長度,驗證自己的估計。
3、交流自己的測量方法。滲透歸納出測量的方法。
4、激發學生用實物測量桌面的長度的興趣,引導學生感悟為什么同是一樣的課桌測量的結果會不一樣,體會統一單位的必要性。
最后引導學生用統一的工具(小棒)去測量。
5、教師談話引出直尺。
6、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1)引導學生觀察直尺。
(2)引導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cm)
引導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
(3)引導學生學習用厘米作單位進行測量的方法,并測量物品的長度。 ①測量橡皮的長度。掌握測量的方法。
②測量新鉛筆的長度,學會估計、測量,進一步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
三、綜合實踐拓展應用
1、小組合作,完成練一練第2題自選幾種學習用品,先估計,再測量,把結果都填在統計表中。
2、“個人特別小檔案”活動。
從生活實踐引入,溝通數學與相識生活的練習,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讓學生經歷估計——驗證——交流——歸納的全過程,培養學生估測意識,提高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在交流過程中引導學生歸納出測量的方法。 讓學生經歷用身邊的物品做工具(單位)去測量另一物品長度的過程。親自參與測量活動,通過匯報交流,促使學生體會到統一單位的必要性。
讓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和工具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理解測量方法多樣化,提高操作能力。
教師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操作、思考、交流、研討、匯報,激發學生參與測量活動的興趣,始終保持積極主動地參與測量、思考、匯報、交流等活動。 讓學生始終經歷反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感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通過不同的體驗活動,讓學生了解直尺,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含義。測量、劃線、用手比劃、舉出實例等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
在應用厘米做單位測量物體長度的活動中,進一步體驗測量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嘗試估計,學會測量。
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與同伴共同解決有價值的問題,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小組中取長補短,進一步嘗試估測和學會測量,而且充分體驗與同學合作解決測量問題,感受成功的喜悅。
學習測量,感受測量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讓測量延伸到課外。
教師談話:(教師拿出一支鉛筆和一支蠟筆)要知道這支鉛筆的長度,我們怎么辦?要知道這支臘筆的長度我們怎么辦?要知道課桌有多高,又可以怎么辦?分別引導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揭示課題
我們都要進行測量。本學期第一節數學課我們就學習測量。
教師拿出一支鉛筆和一支蠟筆,請同學們先估計一下這支鉛筆的長度大約等于幾根蠟筆的長度?
學生估計后發言。
要知道估計的是否準確,就要測量。
下面就請你拿出一根鉛筆和蠟筆來量一量,看你估計得準不準。
學生試量后交流。(可能出現不同的量法)
首先教師通過談話過渡引出用身邊的物品作工具,同桌合作,測量課桌面的長度。 教師提示參與活動的方法:先估計課桌面的長度有幾個測量物體那么長,然后再測量,
預設交流測量方法和結果:
①用鉛筆來量的課桌的長度,有4根鉛筆那么長;
②用文具盒量的課桌的長度,有3個文具盒那么長;
③我們是用拃量的,大約有6拃。
教師談話和學生一起思考、感悟為什么同是一樣的課桌測量的.結果會不一樣。 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用文具盒量,用鉛筆量,還有用拃量;┅┅測量的工具不一樣,所以測量結果不同。
教師引導:要是我們測量的課桌的長度結果一樣,我們必須用同樣的一種測量工具而且一樣長的來測量。下面我們就都用小棒去量,看結果是多少?請學生用一樣長的小棒再測量一下課桌面的長度。(學生按照要求去操作,然后匯報交流) 教師:今后測量長度只要都用這樣的小棒不就可以了嗎?(讓學生質疑)別人沒有這樣的小棒怎么辦?
看來要知道物品的長度,就要使用統一的工具和長度單位來測量。那現在都用什么工具呢?(尺子)
教師:請大家都拿出直尺,認真觀察一下,然后用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觀察后交流匯報:
直尺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數字0、1、2、3、4??;還有cm等。
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國際上統一使用的一個長度單位。“厘米”用字母“cm”來表示。
請大家找到1厘米,從“0”到“1”就是1厘米長。
請學生用在直尺上找一找、用
手比一比、在練習本上畫一畫1厘米的線。然后進行比較,結果都一樣長。 學生自由找出幾種約長1厘米的物品。如:手指的寬度、圖釘的長度、訂書釘長度等。
教師引導:同學們,我們又認識了一位新朋友——厘米,你能用它正確測量物品的長度嗎?請大家用直尺測量一下一塊新橡皮的長度,測量、交流、匯報,同時展示他們的測量方法。 重點讓學生展示要從“0”開始量。
教師引導學生測量新鉛筆的長度:要求先估計,再測量。然后交流、匯報,說出是如何測量的,和測量的結果。
教師引導學生參加測量活動:然后展示各組的測量成果,表揚合作出色,測量正確的小組同學,并以發“合作優秀”卡獎勵。
學生在測量前往往不喜歡先估計,教師應給與重視:可讓學生比一比誰估計的最準確,這樣也有利于學生估測意識的培養。為了使小組合作學習順利有效的進行,可以這樣安排:學生前后桌4人一組,分工測量文具長度,測量前每個人都要估計,填在估計表格中,然后一人用直尺測量,一人監督,一人讀書,一人記錄。如此輪換分工,比一比誰估計的最接近,誰測量、讀數不出現錯誤。 教師深入到各組參與,指導。學生隨便測量自己的身體各部位,然后填“個人特別小檔案”表。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8
教學內容: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一冊第79--80頁例1--例4。
教學目標:
1.學會自主探索湊十的方法,知道9加幾可以用湊十法計算,懂得用湊十法把9轉換成10加幾計算,會看算式口算9加幾。
2.滲透轉化、集合和函數等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創新意識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養成認真觀察、思考、準確表達的良好學習習慣。
【設計意圖:教學目標的制定體現了素質教育對數學課堂教學的要求。沒有用"使學生……"這樣的字眼,體現了對學生主體地位的承認,說明了教師對教法與學法結合的重視,映射出教師對教學觀念的根本轉變。】
教學重點:用湊十法正確地口算9加幾的題目
教學難點:根據湊十法的需要,合理地將第二個加數分成兩個數。
教學工具:9根綠小棒、3根紅小棒、9個黃圓片、7個紅圓片等。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小朋友們,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索、尋找一種方法,計算一些題目好不好?
二、基本訓練
1.借助組成,預作埋伏。
(1)電腦出示的均勻擺放的小棒:左邊10根,右邊5根。請生說是多少根小棒?
(2)電腦出示14根均勻擺放的小棒圖,引導學生操作,討論,想辦法很快看出是多少根小棒?(引導學生匯報,電腦演示:分成兩部分,左邊10根,右邊4根。)
2.類比聯想,誘導湊十。
(1)促使學生看9想1湊十。電腦出示均勻擺放的小棒:左邊9根,右邊5根。讓生操作、討論,類比、聯想上法,得出:從右邊5根小棒里移1根到左邊來分成十和幾就能很快看出是多根了。(電腦演示)
(2)驅使學生看8想2,看7想3等湊十。電腦出示均勻擺放的小棒:①左邊8根,右邊5根;②左邊7根,右邊5根。要求與方法同上。
(3)觀察思考,比較歸納:不管左邊是9根、8根、7根小棒,我們總是從右邊移動一些小棒把左邊的`湊成10根,分成十和幾。當左邊是9根時,只要從右邊移動l根……,也就是只要想9()=10,8()=l0……
3.過渡: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掌握了湊十的方法,它對我們今天的學習作用可大呢!
【設計意圖::突出了湊十法的教學,幫助學生形成轉化思想。沒有就課論課作簡單化處理,而是站在數學思想方法的高度,對教材作創造性加工,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操作、討論,類比聯想,觀察比較,歸納總結有效展開智力活動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方法的探尋過程中去,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保證了在進位加法中的有效遷移。】
三、探求新知
1.教學例1:92=口
電腦出示例題圖(可隨師生語言進行動態性展示)
(1)引導觀察:盒子里面有幾個皮球,盒子外面的皮球是怎樣分開的?
(2)學生操作、交流得出:9個和1個湊成10個,把2個分成1個和1個,9個加1個得10個,10個加上1個得11個。
(3)指導學生完成算式(板書),初步形成湊十的思路,即9加1得10,10加1得11。
(4)學生完整地說92是怎樣算的?用什么方法算?
2.教學例2(板書)擺擺算算,93=口,97=口
(1)指導學生分別擺出小棒圖和圓片圖,同桌討論,進一步探索湊十的方法,加深理解,學生展示湊十的過程(在投影儀上邊操作邊口述)。
(2)學生完成書上的算式,形成湊十思路,即9加1得l0,10加2得12;9加1得10,10加6得16。
(3)提問式小結:在計算93和97時,我們也是采用的什么方法?是怎樣想的?
3.教學例3(板書)邊擺邊算,94=口,98=口
(1)學生獨立操作形成湊十思路,正確填寫得數,同桌互說湊十的思考過程;展示思考過程,完整表達湊十思路。
(2)提問式小結:計算這兩題,你仍然是用的什么方法?為什么把后邊一個加數分成1和幾呢?應該怎樣想?
4.教學例4(板書)想一想:95=口,96=口,99=口
引導學生把操作過程內化為湊十法,正確地、熟練地口述湊十過程。
5.齊讀以上算式,發現共同點,揭示課題,讓生歸納算法及注意點。(看大數、分小數、湊成十、加剩數?)
【設計意圖:遵循了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通過操作、演示,幫助學生形成湊十法的表象;通過口述湊十的過程,在數學語言的不斷交鋒、碰撞與合作中,形成操作過程的表象,把操作的程序轉化成學生頭腦中的思維程序;通過想湊十過程,在頭腦中形成原來的操作情景,利用表象使形象的知識內化為兒童頭腦中的智力活動。學習重點不斷得到強化,難點逐步得到突破,教學目標隨著教學的進程按時準確到位。】
四、輕松一刻
(電腦出現動畫和音樂)
邊舞邊說兒歌:你的眼睛里有個9,我的眼睛里有個1,9和1好朋友,湊成十不分手,不分手。
【設計意圖:利用一年級學生喜聞樂見的兒歌形式,將學生熟悉的歌曲進行政編,融學習于娛樂之中,取得了寓教于樂的雙重效果。妥貼自然,無雕鑿痕跡。】
五、鞏固練習
1.出示卡片,看題口算:
913=口915=口94=口96=口
(1)口算得數;
(2)找出每組算式間的聯系;
(3)引導學生簡縮思維過程,直接想91口
2.獨立完成練習十八第1題。小結9加幾的計算方法和計算時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3.看哪一組算得又對又快。
說明:大家喜歡看大風車節目嗎?我們A大組扮演金龜子(貼頭像),B大組扮演風車娃(貼頭像),看哪組算式算得又對又快,優勝隊獎勵一個大氣球,好不好,有沒有信心拿第一?
91=92=93=94=95
96=97=98=99=、
匯報結果、評獎并讓學生理解算式與結果之間關系,幫助學生初步領會算式與結果之間的特殊關系,并通過這9道算式滲透函數思想,引導得出簡便的方法。
4.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引導學生創造性地應用湊十法計算86、76等;表揚鼓勵小朋友真了不起,把湊十的方法用活了,老師也要向小朋友學習!
【設計意圖:練習緊扣目標,形式多樣,活潑有趣。注意擴散學生思維,鼓勵學生創新,讓學生在更高層次上對湊十法進行認識,為后繼學習作好方法上的準備,給人意猶未盡之感。】
六、學生談學習體會,結束全課
【全課總評:注意在激趣的基礎上,設計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適時、適度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激活學生思維,促使學生主動參與,保證課堂教學充滿活力,讓學生在活動中素質得到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得到加強。】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1.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正字法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3.通過身邊有趣事例的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學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正字法收集和整理數據;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 教學難點:
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問題。
教學方法:討論法、觀察法、情景法、分小組合作學習法
教具準備:操行統計表、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設情景問題置疑,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六一兒童節就要來了,我們班上要出兩個節目,大家覺得我們可以出什么呢?
生:唱歌、跳舞、繪畫、走時裝步?? 。
師:不錯,合唱、舞蹈、小品、樂器我們可以考慮一下,我們可以從這四類節目中選出兩個,我們怎么決定出哪兩個節目呢?這就要用到我們一年級時所學的統計知識。老師想讓大家投票來決定,下面老師請每組討論出兩個節目,等會投票。 板書課題:“統計”
二、探究新知(隨時注意給表現突出的大組或個人加五星和紅旗)
1.收集數據的過程
師:我們要知道哪兩個節目的票數第一步就需要我們來收集數據。
板書“收集數據”
師:小組討論收集數據的方法。(教師行間巡視,對方法收集好的小組和合作愉快的小組加五星)
師:下面請各小組匯報交流各種方法,并說說本小組認為最簡單的記錄方法,談談為什么?
師: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一個新的方法正字法,下面組長就把討論結果在黑板上按“正”字的書寫順序畫一筆畫。(學生按大組順序上臺投票配上音樂伴奏曲)
2.整理數據的過程
師:請大家整理好每種節目的票數,再填到統計表中,我們數“正”字筆畫的過程,就是我們整理數據的過程。(板書“整理數據”)
師:為了能夠使每種節目的數目更直觀的表示出來,讓我們來共同制作統計圖。 (小組討論匯報交流,老師根據學生的匯報在條形統計圖下板書節目種類。) 師:0是起點,如果1格表示1票,則數軸上依次應標的數字是1、2、3?糟了,合唱的票數最多有8票,只有5格,不夠涂該怎么辦呢?
師:下面請小組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生:(匯報交流結果)一個格子不表示1票,而把它表示成兩票剛好用4個半格子??
師:大家覺得他的方法可行嗎?沒錯,我們可以用一個格子表示2票。請大家分別在條形統計圖上用這種方法表示出每種節目的票數。老師想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來畫一畫。
師:一個格子表示幾票要根據統計表中數量最多的項目和每豎行總共的格子數來確定。
3.描述、分析的過程
師:從黑板上的統計表和統計圖中你看出了些什么?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生:??的票最多???的票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幾票?知道了條形統計圖中一個格子不但可以表示1個人或物,還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表示2個或3個甚至更多個人或物。
師:剛才大家的回答就是我們對統計表描述分析的過程(板書“描述、分析”)
三、聯系生活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我們的統計知識,比如跟跟媽媽一起去超市購物回來,我們可以統計買的什么種類的商品最多;老師在班上要統計哪一組的五角星最多,哪一組的表現最優秀等等。回家后大家繼續找一找能夠用到統計的例子,下節課我們一起來說一說。
四、描述分析
這個案例能貼近學生生活,從學生感興趣的事例中選取素材進行教學。案例中,教師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從熟悉有趣的“慶六一”開聯歡會出節目出發。由于學生喜歡的節目很多,可是出2個節目,產生進行統計活動的需要,必須從同學們喜歡的節目中選取最多人喜歡的2個節目。只有通過統計才能確定出哪2個節目。讓學生經歷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逐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在這樣一個良好的情境中,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合作、交流,課堂成了學生創造靈感的空間。
體會與反思:課標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教師能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興趣、貼近學生生活出發,靈活選取素材。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從熟悉有趣的“慶六一”開聯歡會出節目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發進行統計活動。讓學生經歷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如:先要知道哪2種節目是最多人喜歡的?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時教師非常重視學生的操作活動,用“貼星星”的方法,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節目,只有讓學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礎上才能逐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
教師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效地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傾聽別人的見解。課學教學要有師生平等、開放的良好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的機會,讓他們的思維活起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案例中,教師本著同學生商量的語氣“出什么節目好呢?”、“怎么辦?”,讓學生在這種輕松、自由的氛圍中交流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的學習氛圍濃厚,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案例中,教師提出“開聯歡會,由于班費有限,只能買2種水果,買什么好呢?”這里遇到了困難,產生了分歧,有了爭執。教師把握機會組織學生討論,這個討論是必要的,也是適時和有價值的。這里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測、驗證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方式,大膽地進行探索、創造,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緊密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統計的整個過程中真心體會到統計的意義和價值。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能用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能讀、寫簡單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2、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3、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
1、認識幾分之一。
2、比較分子都是1的幾個分數的大小。
教學難點:
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形紙、圓紙片、正方形紙、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討論揭題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隊日活動中,老師讓同學們兩人一組分食品,小強和小麗拿到的是4個蘋果、兩瓶礦泉水和一個蛋糕。(課件演示)你愿意幫
他倆分一分嗎?怎樣分比較公平呢?(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師生交流:“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個?請拍手表示!”學生拍手表示,教師板書“2”(課件演示分的結果);“把2瓶礦泉水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瓶?”學生拍手表示,教師板書“1”(課件演示分的結果);“把1個蛋糕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個?”(學生無法拍手表示半個)“你會用一個數來表示這半個嗎?”(學生嘗試,并說明理由,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引入1/2)A:(學生中沒有用1/2表示)談話:你們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了這個蛋糕的一半,說明你們都很有辦法,不過,我要向大家介紹一種更簡便而且科學的表示方法。當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時,可以用1/2來表示。(課件演示)
B:(學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談話:“1/2是什么意思?”(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認識、強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見過二分之一?”(學生回答后,教師給以肯定。并結合課件演示,介紹分數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數家族的新朋友——分數。(板書課題:認識分數)
二、認識分數、操作深化
1、(課件演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間相互說一說)
談話:這一半蛋糕是這個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呢?(指名板書1/2)為什么也用1/2來表示?(學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樣嗎?(課件演示)
小結: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談話:想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嗎?(課件演示,學生讀)
3、談話:“分數該怎樣寫呢?”(如果是B種情況,讓學生講,師補充;如果是A種情況,師講解并示范)“寫這個數的時候,先畫一條橫線表示平均分。”“這個蛋糕平均分成了幾份?”(兩份)“2就寫在橫線的下面,這半個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寫在橫線的上面,這就是分數1/2的寫法。”“你們想試一試嗎?”學生自己在練習本上寫1/2,同桌互相說說是怎樣寫的,檢查一下誰寫得更標準、更漂亮。
4、談話:我們已經會讀、會寫1/2了,想不想動手做一個1/2呢?
活動要求:拿出老師發的長方形紙,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顏色,然后在小組里說一說,你是怎樣表示這張紙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樣表示這張紙的1/2的?(把一張紙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學生的作品貼在1/2下面。
“還有誰與他的折法不一樣的?”
提問:他是這樣把這張紙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嗎?還有不一樣的嗎?(選擇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貼在1/2下面)
5、練習,完成“想想做做”第1、2題。
談話:認識了1/2,你還想認識其它的分數嗎?
(1)(課件出示第1題)學生讀題目。
指導完成第1幅圖。“這幅圖是把這個圓平均分成了幾份?這其中的一份怎樣表示?請在括號里表示出來。”“你是怎樣寫的?為什么用1/3來表示?”
其余幾幅學生獨立填寫,完成后集體反饋。“怎樣表示?為什么?”(2)(課件出示第2題)學生讀題目。
交流:你選第幾幅圖?為什么?其他三幅圖有什么問題?
強調:只有把一個圖形或者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才是它的幾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較大小
四、延伸拓展、總結評價
1、(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題圖。
談話:這次的黑板報有哪些板塊?《科學天地》大約占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幾?《藝術園地》大約占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幾?哪一部分大一些?
談話: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分數,我們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數,也有分數。
2、總結:這節課你有哪些新的收獲?今天學習的分數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覺得還要學習什么樣的分數?讓我們課下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分數,好嗎?
課后反思:
1、情景創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以積極的情感投入到對新知的探索中。在設計本節課時曾設想,怎樣才能讓新課的引入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呢?經多次“磨課”后,選擇了讓學生拍手表示物體平均分后的.數量、這樣一來,表示“半個”就不可能再用一個手指來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辦法、課堂上學生的出色表現是令人驚嘆的,他們在短暫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彎著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擋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還有的干脆說:沒法表示,就寫兩個字——半個。這時老師提出:“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嗎?”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學生
提出用分數表示,還有的說用二分之一來表示,老師都給他們提供表現的機會,讓他們在黑板上用數表示出來。然后老師有選擇的告訴學生:0.5可以表示半個,這是小數,以后會學到,而像這個數(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數,也可以表示半個,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它。”結合課件老師向學生介紹了分數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極大的激發了學生探究數學,學好數學的熱情。
2、在教學中注重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使學生會“做數學”。在進行“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這一環節時,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猜想1/
3、1/4和1/8哪個大,哪個小,然后為他們提供試驗材料,鼓勵他們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確了對于同一個物體(或同樣大小的幾個物體),平均分的份數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數就越小,所以1/2﹥1/4﹥1/8。這樣一來,學生對分數的意義以及大小的比較的理解會更深刻,對探究數學的興趣會更大更濃。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以發展的眼光來看代學生設計教學,才會真正落實課標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1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在具體的情境認識“逆向求和”的問題,并能運用整體部分的數量關系解決這類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思考問題的模型。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題、畫圖的方式理解題目的含義;在學生交流互動過程中,掌握解決“逆向求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回顧與反思,梳理解決問題的過程,積累學習經驗,體會學習中的樂趣。
二、目標分析
本課教學目標是學生在掌握加法意義的基礎上,能通過逆思考來解決問題,同時體會到,當問題不好理解時,可以采用畫圖表示信息的方法來幫助理解,從而找出信息與問題之間的關系,使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數學問題的理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建立解決
“逆向求和”問題的模型。
教學難點:
采用畫圖的策略分析“逆向”求和的問題,用整體與部分的數量關系進行解答。
四、教學準備
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游戲引入,激活經驗
1.課件出示游戲規則老師這里有一個漂亮的魔法盒,里面裝著很多的小球,請一個同學從盒子里拿出幾個小球,另一個同學再數一數盒子里還剩下幾個小球,最后請同學們猜一猜,原來盒子里一共有幾個小球?
2.玩一玩教師演示游戲方法,與學生一共可以玩三次。之后進行全班學生進行游戲。
3.回顧與反思每一次求原來盒子里一共有幾個小球,都用共同的'方法:拿走球的個數加上剩下球的個數,等于盒子里原來有多少個小球。
4.揭示課題。這類現象在生活中常見,今天繼續來學習解決問題。
(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
在游戲活動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初步對逆思考解決的問題有所感悟與理解。
(二)情境展開,構建方法
1.引導觀察,提取信息。
(1)課件出示p98例6
(2)學生觀察,交流信息。
①出示情境圖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不出現。老師去商店買口哨,已經領走了7個。(板書:領走7個)。
②猜一猜,原來有多少個口哨?你是怎么想的呢?
預設1:如果商店的口哨領完了,那么原來是7個;
預設2:如果商店還有剩余的,那么原來的可能是8、9……個。(總之,不少于7個)
③出示剩下一部分情境圖。商店還剩下5個,(板書:剩下5個)。
④根據信息,提出問題。原來一共有多少個口哨?(板書)
⑤由同學完整地敘述題意。(可以邊指圖邊說)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主題圖,讓學生經歷從情境中發現信息、提出問題的過程。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新知的構建搭建了橋梁。
教學,數學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12
設計說明
本課時是在學生學習了比與分數的聯系及掌握了簡單的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平均分”問題的發展,也是今后學習比例、比例尺等知識的基礎。本課時在教學設計上有如下幾個特點:
1、巧妙鋪墊。
在解決按比分配的問題時,一般是先把幾個數的比轉化成幾個數分別占總數的幾分之幾,再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求出這幾個數。所以在復習導入階段,巧妙設題,引導學生把幾個數的比轉化成各部分占總數的幾分之幾,使新知的導入水到渠成。
2、合作交流。
在新知的探究階段,先結合例題引導學生弄清題意,再引導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嘗試不同的'解法,最后給出按比分配的意義,并引導學生總結出按比分配問題的不同解法,使學過的各知識間的聯系得到加強。
3、應用體驗。
在鞏固練習階段,通過引導學生自主解決相關問題,使學生在應用體驗中進一步理解比和分數的關系。掌握先把比化成分數,再用分數乘法來解答的方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學情檢測卡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列式并解答。
(1)200kg的是多少千克?200×=50(kg)
(2)某班有男生18人,女生14人,男生和女生人數的比是多少?(18∶14=9∶7)
(3)學校體育組買來了三種球,其中籃球5個,足球4個,排球8個。
①買來的籃球、足球和排球的比是多少?(5∶4∶8)
②籃球的個數占三種球總數的幾分之幾?
③足球的個數占三種球總數的幾分之幾?
④排球的個數占三種球總數的幾分之幾?
⑤如果不知道買來的球的總數,只知道買來的籃球、足球和排球的個數比,你能求出這三種球的個數各占球總數的幾分之幾嗎?(引導學生根據份數思考問題)
2、引入新課。
比的應用十分廣泛,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比在生活中的應用。(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跳出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把連比轉化成總數的幾分之幾。分散解決問題的難點,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
1、教學教材54頁例2。
(1)課件出示教材54頁例2:這是某種清潔劑濃縮液的稀釋瓶,瓶子上標明的比表示濃縮液和水的體積之比。按照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濃度的稀釋液。如果按1∶4的比配制了一瓶500mL的稀釋液,其中濃縮液和水的體積分別是多少?
(2)閱讀與理解。
①題目中要配制什么?(配制500mL的稀釋液)
②是按什么進行配制的?(濃縮液和水的體積按1∶4的比進行配制)
③“濃縮液和水的體積比是1∶4”是什么意思?(就是說在500mL的稀釋液中,濃縮液的體積占1份,水的體積占4份,一共是5份,濃縮液的體積占稀釋液體積的五分之一,水的體積占稀釋液體積的五分之四)
(3)分析與解答。
①討論:你能求出濃縮液和水的體積各是多少毫升嗎?(引導學生小組討論解法)
②交流匯報。(結合學生回答,板書解法)
思路一先把比化成分數,再用分數乘法來解答。
稀釋液平均分成的份數:1+4=5(份)
濃縮液的體積:500×=100(mL)
水的體積:500×=400(mL)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13
一、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簡單的事例,初步體會對策論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2.在活動中讓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同時培養學生詳細分析,周密思考的思維品質。
3.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列舉田忌所有可以采用的策略,來找出并體會田忌贏齊王的策略方法。
難點:學生能夠把所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有效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三、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發興趣]
1、導入:
師:同學們喜歡做游戲嗎?
2、游戲:
師:老師這有兩組撲克牌,分別是紅桃10、7、5和黑桃9、6、3。(左右兩手分別出示)我們來做比大小的游戲,老師先說一下游戲規則,課件出示:你和老師各選一組牌,每次只出一張跟老師比大小,要求:三局兩勝。 師:誰愿意和老師做游戲?你選擇哪一組牌和老師比大小? 師:你為什么選這一組呢?生:試說。
師:好,我們要開始比賽了,其他同學當評委。 師:你先出吧! 生:師:6 生:師:9
生:3
師:你選大的還輸了,你有什么想法啊?想不想再比一次了?這次你要哪一組牌?(3、6、9這組) 師:你出吧。
3、怎么老師又贏了呢?你有什么想法?(為了確保自己一定取勝,無論是你選擇大的還是小的,你要保證讓對方先出你才能贏。)
4、“比賽中,注意研究雙方的情況,運用策略,找到能夠取勝的方法非常重要,今天我們要學的《田忌賽馬》,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板書:田忌賽馬)
[組織活動、引導探索]
過渡:下面聽老師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邊講邊放課件)
1、 老師講故事:田忌賽馬
師:戰國時,齊王和大將田忌喜歡賽馬,他們把馬分成三等,按照3局兩勝制論輸贏,第一次比賽,齊王的一等馬對田忌的一等馬,齊王的二等馬對田忌的二等馬,齊王的三等馬對田忌的三等馬,比賽結果3:0。第一次比賽田忌輸了。
在這次比賽中,你有什么發現?(引導學生說出:齊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一些。)
2、田忌很不服氣,要與齊王再比一次,齊王認為自己勝券在握,還是排出了原來的出戰順序。你來幫田忌想一想,可以怎么安排三匹馬的比賽順序,才能戰勝齊王。
師:同學們真能干,只是改變了三匹馬的出場順序,就幫田忌贏下了比賽。田忌用的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贏齊王的方法呢?我們來驗證一下。
接下來,我們要一起來研究田忌究竟一共有多少種應對齊王的策略呢?其中哪些方法是能夠贏得齊王的呢?
3、同桌兩人合作研究,填好表格。并思考:
(1)田忌一共有多少種可采用的應對策略。
(2)田忌還有其它贏齊王的方法嗎?
友情提示:運用可能性的學習方法,采用有序的原則,才能做到田忌派馬策略的不重復不遺漏。
4、匯報研究分析結果。
(1)實物投影展示方法。談一談你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找的。
反饋:A、有遺漏的。 B、無序排列。 C、有序排列,思路清楚。
(2)你有什么發現?(田忌只有一種可以取勝齊王的方法。)
(3)分析:這種方法為什么能夠取勝齊王?
小結:像同學們剛才這樣,把解決問題的所有可能性一一找出來,并從中找到最好的方法,這是數學中的`一種很重要的方法。我們可以把它叫做對策論。(板書課題)
5、舉生活中應對策略的例子。
田忌的這種策略可以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應用?(使學生體會對策論方法在生活中的應用。)集體討論交流,并說出自己的想法。在這個環節重點讓學生多說一說體會到的“策略”的重要性。
[組織活動、引導探索]
1、想自己當一回田忌嗎?機會來了。
下面是上學期四年級兩個班級乒乓球比賽情況統計表。
如果下學期學校舉行四(1)班和四(3)班乒乓球比賽,積分制每人打一場,你能妥善地安排,使四(3)班獲勝希望最大嗎?
剛才,我們運用了田忌的策略,幫助四(3)班獲勝,生活中許多地方同樣要運用策略來解決問題。
[交流評價,課堂小結]
你在本節課有什么收獲和感受,把你的收獲和感受和同桌說一說。
面對一次機會,一場競技,我們光水平高是不夠的,我們還要知己知彼,凡是講究策略,才會取得勝利。
希望“策略”意識走進我們的生活,融入我們的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游戲:報數游戲。
想辦法找到自己必勝的對策
匯報方法:學生試說,師做最后小結。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1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小數乘、除法計算法則,能夠比較熟練地進行小數乘、除法筆算和簡單的口算。
2、使學生會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積、商是小數的近似值。
3、使學生理解整數乘、除法運算定律對于小數同樣適用,并會運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小數的簡便計算。
教學重點:
1、使學生掌握小數乘、除法的計算法則。
2、能正確地進行小數乘、除法的筆算和簡單的口算,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3、能正確應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積是小數的近似值,并能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4、會應用所學的運算定律及其性質進行一些小數的簡便計算。
教學難點:
在理解小數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礎上,掌握確定小數乘法中積的小數點位置。
教學課時:
小數乘法(9課時左右)(機動3課時左右)
第一課時 小數乘整數
教學內容:P2-3 例1、例2
教學目標:
1.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索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2.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小數乘整數的過程。
3.體會小數乘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難點: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及算法。
教學準備:課件、作業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秋天到了,人們都在廣場放風箏。有三個小同學也想去放風箏,他們想買一樣的風箏(課件展示例題圖)。大家仔細觀察,從圖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意圖:通過生活情境的引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滲透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思想,并為下面學生自主探究小數乘整數提供條件。]
二、探索新知
(一)了解小數乘整數
1.根據圖意,教師提出:××同學說想買3.5元一個的風箏,那么買這樣的三個估計需要多少錢呢學生思考并匯報。
師:你們能不能準確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錢
學生獨立計算。
指名匯報(可能想出幾種不同的`方法),教師根據學生敘述板書:
方法1:連加。
方法2:化成元角分計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方法3:豎式筆算35角×3=105角。
方法4:豎式筆算3.5元×3=10.5元。
[意圖:在實際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運用原有的知識經驗自主地進行估算、筆算,培養了學生的估算能力、計算能力的同時,讓學生懂得估算也是檢驗筆算的一種方法。在探究計算方法時,教師為學生搭建了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平臺,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同時又了解了新的解決方法──豎式筆算。這樣不僅鍛煉學生的自主能力,學生的發散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2.小結引出課題。
師:剛才我們在解決買三個風箏一共用多少錢時,想到了幾種不同的方法(教師指板書),可以用小數加法解決, 可以化成元角分來解決,還想到了把元角分轉化成乘法豎式來計算,同學們可真棒。
(二)自主探索小數乘整數的算理、算法
1.比較發現。
師:同學們看這個乘法算式,與以前學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學生會發現,算式中有小數或小數乘整數。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板書:小數乘整數。)
2.嘗試解決。
教師出示0.72 × 5。
師:同學們看0.72不是錢數了,沒有元角分這樣的單位了,能不能計算出結果呢
(1)學生獨立思考。
(2)小組交流計算方法。
(3)匯報演示。學生匯報的同時展示學生計算過程。可能有兩種方法:加法和乘法。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認識到乘法比較簡便。
教師板演乘法豎式計算過程。
(4)理解算理算法。
師:仔細觀察乘法算式,誰能給大家解釋一下,你是怎樣計算的。
(教師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三點:怎樣把乘數轉化成整數;乘積如何處理;積末尾的0如何處理。更好地理解算理。)
(5)互動交流,總結概括。
師:同學們在計算小數乘整數時,想到了用轉化的方法把小數乘法轉化成整數乘法計算。誰能舉個例子和大家說說具體的方法,計算時應注意什么呢
學生舉例子說明算理,并板書。
[意圖:教師作為一名點撥者、合作者,在重點處啟發引導,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及方法。通過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學生的知識潛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獲取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
三、鞏固練習
師:(出示主體圖)我們通過解決買風箏的問題,認識并學會了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我們看圖中還有幾種不同的風箏,如果買3個其他形狀的,需要多少錢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來
學生獨立計算,匯報交流。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把風箏放飛(出課件)
1.放飛第一個風箏。(點擊第一個風箏)出示:
(1)算一算,比一比。
7×4 0.7×4 12 ×5 1.2×5
學生計算后,引導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算的,比較小數乘整數與整數乘整數有
什么不同。
(2)想一想,做一做。
14.5× 6 3.07×8
學生獨立筆算。教師巡視指導點撥。
2.放飛第二個風箏。(點擊第二個風箏)出示:
(1)看誰觀察得最仔細,你發現了什么
7.5×4 1.35×4
(2)解決問題:小紅家距奶奶家2.8千米,她每天往返一次共是多少千米
3.放飛第三個風箏。(點擊第三個風箏)出示:試試你的智力。
用1到5五個數字及小數點,任意組成小數乘一位整數的算式,并算出來。(能寫幾道寫幾道)
[意圖: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既加強了學生對小數乘整數的理解,又使學生能夠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四、總結:誰來說說小數乘整數的計算過程
1.×(a≠0)當a( )5時,積小于.
A.小于 B.等于 C.大于
2.39個0.2組成的數是( )
A.3.9 B.39.2 C.7.8 D.78
3.100個0.01米是( )
A.100米 B.10米 C.1米
4.75×2.08的積有( )
A.沒有小數 B.一位小數 C.兩位小數
5.下面各式的結果大于18.4的算式是( )
A.18.4×0.99 B.18.4÷0.99 C.18.4÷1.99
6.0.35×0.17的積是( )位小數.
A.兩 B.三 C.四 D.一
7.下列各式中,結果是42.72的是( )
A.85×0.92 B.7.2×4.6 C.8.9×4.8
8.一個大于0的數乘0.98,乘得的積比這個數( )
A.大 B.小 C.相等 D.不能確定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15
一、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余的四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認識地圖上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關系(東與西相對,南與北相對)
3、解決問題:使學生在觀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數學活動中,豐富對方位知識的體驗。
4、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使學生知道地圖上的方向。
教學難點: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余的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二、教學過程
(一)回顧所學創設情境
出示兒歌。
師:同學們咱們在二年級學過一首關于方向的兒歌,還記得嗎?(與同學一起回顧)今天我們就來認識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設計意圖:已有的基礎又鼓舞著他們探索的興趣和信心。同學們會用已經知道的前、后、左、右來描述它們之間的位置關系】
師:那么在生活中我們知道太陽是從哪兒方向升起的?用手指一指這個方向。(設計意圖: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動手操作,整體感知方向打下良好基礎)
師:同學們指的非常棒,那么我們通過兒歌可以知道,太陽升起的方向是—東方。也就是說我們手指的方向是----東方。
師:那我們在通過兒歌看看西方在哪個方向?
學生指向后方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東和西,那么如何辨別南和北呢?老師這里有一個識別方向的小妙招。
請同學們一起做,面向太陽升起的方向,張開雙臂,左手所指方向就是北,右手所指方向是南)做完找同學演示。加深印象
(二)調動原有經驗初步感知方向
(一)師:同學們,其實東南西北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都會遇到,你們還知道哪些知識或者詞語和東南西北有關呢?
生:冬天要刮西北風
生:太陽從東方升起
…………
師:看來有關東南西北的知識還真不少。那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怎樣來辨別方向呢?
生:積雪,融化快的是南方
生:北極星,永遠指向北方
......
師:看來同學們懂得很多辨別方向的方法呢,在野外一定不會迷了路。
(二)闖關識方向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四個方向,讓那個我們來看看咱們學的四個方向有什么關系呢?(東和西相對,南和北相對)
師:同學們真棒,現在老師有一個小游戲需要你們來闖關,看看誰是方向小達人。
(找幾個同學上臺,由老師發號方向口令,同學快速指出,正確的同學獲勝)
師:這位同學真棒,真是名副其實的方向小達人呢,那么下一輪游戲我想找一名同學替老師發號指令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的趣味性,鞏固認識感知四個方位)
(三)聯系實際,感知方向
師:在我們的教室的東、南、西、北方位都有什么?請你寫下來。
生上前展示,老師隨堂批改
(四)、答題闖關
師:出示課件圖片,圖中小紅所說的.方位正確嗎?請小組討論一下。
生:正確
師:判斷的理由呢?
生:因為太陽是從東方升起,所以面對太陽的方向是東,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師:真棒,老師為你驕傲。老師這里還有幾道題,誰來回答一下?
太陽從(東)方升起,晚上從(西)方落下,北極星掛在(北)方
早晨當你面對太陽時,你的后面是(西)你的左面是(北),你的右面(南)。
三、總結
師:同學們掌握的都很棒,很好的認識了東、南、西、北四個方位,也知道了四個方位在我們生活的運用。也能通過積雪、北極星等辨別了方向。
四、練習:
請同學們課下完成圖中的練習,寫出各個建筑所在的方位。
板書設計
位置與方向----認識東南西北
北與南相對東與西相對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16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86~87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借助已有經驗探索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并在師生互動中理解算理,能正確地用豎式計算小數乘小數。
2、讓學生經歷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培養其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感受轉化思想的魅力,增強學好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確定積的小數位數。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口算下面各題。
5×0.520×0.41.1×4
0.39×1001.8×10×10237÷100
[評析:口算練習應貫穿計算教學的始終,加強口算練習,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筆算能力。這里的基本練習,還為學生學習新知找出了理論依據和最近發展區。]
二、探究新知
1、引入。
課件出示情境圖。(小明房間、陽臺平面圖)
師:小明家最近換了新房子。同學們請看,這是小明房間和陽臺的平面圖。根據圖中的數據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房間的`面積有多大?陽臺的面積有多大?房間和陽臺一共多少平方米?……)
師:同學們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如果要求房間的面積有多大,該怎樣列式呢?(板書:3、6×2、8)這道算式和我們以前學習的小數乘法有什么不同?(兩個因數都是小數)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
板書課題:小數乘小數
2、估算。
師:同學們不妨先估計一下小明房間的面積有多大。
學生的估計可能有下面幾種情況:①3×3=9。把3、6和2、8分別看成與它們比較接近的整數,把3、6看小,把2、8看大,所以面積在9平方米左右;②4×3=12。把3、6和2、8分別看成與它們最接近的整數,把兩個數都看大了,所以面積比12平方米小;③3、6×3=10、8。面積和10、8平方米接近。
通過交流,讓學生明確房間的面積一定比12平方米小,并且在9平方米左右。
3、試算。
師:3、6×2、8的積究竟是多少?你能試著用豎式計算嗎?
教師巡視,了解試做情況,并給試算有困難的同學以引導、提示:把兩個小數都看成整數計算。
教師選取不同的結果板書在黑板上。學生可能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師:根據估計的結果,大家一致認為10、08是合理的答案,同學們真善于動腦筋思考。看來問題的關鍵是積的小數位數。
4、明理。
師:誰愿意說一說3、6×2、8的積為什么是兩位小數?
學生可能出現兩種解釋:①把3、6米和2、8米分別寫成分米作單位,算出面積1008平方分米,再還原成平方米作單位,所以積是兩位小數;②運用積的變化規律和小數點位置移動的規律,把3、6看成36是把3、6乘10,2、8看成28是把2、8乘10,兩個因數分別乘10,算出的積1008就等于原來的積乘100,要得到原來的積,就要用1008除以100,所以積是10、08。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17
除法的初步認識
教學內容:
課本P19頁例5,練習四第4、5、6題。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繼續學習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準備:情景圖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1、談話,出示例5情景圖。
(1)、要求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2)、熊媽媽是怎樣分竹筍的?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
(3)、學生動手操作后教師課件演示熊媽媽分竹筍的過程,再列出算式。
2、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為什么這個算式也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進一步學習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二、學習新知
1、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1)、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你能幫它取個名字嗎?
(2)、先讓學生自己取,然后請學生看書學習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請學生對照算式與情景,說說算式中各數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學生思考、比較、討論。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思考、比較,讓學生知道把一些物體或一個總數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就用除法來計算。
三、應用,加深理解
1、課本第19頁的“做一做”。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
2、挑戰園地:
(1)、練習四第4、5題。先讓學生畫圈一圈進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寫算式。
(2)、練習四第6題:先讓學生看圖,敘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讓學生動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寫算式,最后讓學生對照圖說一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四、課堂總結。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18
教學內容:
教科書38頁、40頁練習六1~3題
教學要求:
1、引導學生觀察商場實物的擺放情況,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通過操作學會分類的方法。
2、通過分一分、看一看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
4、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
學會物體進行分類方法。
教學具準備:
1、錄像
(1)商場外景鏡頭
(2)商場物品遠景鏡頭(依次播放食品類、家電類、鞋類、文具類、服裝類)
(3)商場物品近景鏡頭
① 柜臺物品
② 售貨員正在擺放文具
③顯示擺放結果
2、商品柜臺及相應物品。
3、學具袋(6袋不同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類。
(1)播放錄像① 商場外景鏡頭。
(2)播放錄像② 商場物品遠景鏡頭。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
通過看錄像,使學生明確商場物品有很多種。
引導學生說出,商場是把一樣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從生活引入,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親切感,激發學習興趣。通過看錄像,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通過學生相互敘述,使敘述在觀察、思維、想像、交流中初步感知分類的方法。]
2、明確分類。
(1)播放錄像③
商場物品近景鏡頭(文具柜臺第一層是文具盒;第二層是練習本;第三層是筆。一位售貨員阿姨正在往柜臺里分類擺放文具。)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阿姨是把一樣的東西放在了一起。
揭示概念:像阿姨這樣,把一樣的東西放在一起就叫分類。(板書課題)
學生結合所看錄像說說什么是分類。
[通過學生觀察,進一步體會分類的意義,分類使生活更方便了,同時感受到在我們的生活周圍就有數學。]
(2)猜一猜
繼續觀看錄像從而猜測阿姨拿的物品會放到哪一層?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要把同一類的物品放在一起。
[通過學生觀察、猜測、思考,進一步理解并學會分類,體驗成功,增強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鞏固發展,體驗分類。
1、擺一擺。
出示商品柜臺,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相應物品分類擺放在柜臺里。
學生匯報物品是如何擺放的,教師從而明確分類的必要性──通過分類使每種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許多方便。
[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分類中初步體驗分類的必要性。]
2、分一分,完成做一做。
(1)教師導語,說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類活動。
[為學生提供“做”的機會,通過親手操作進一步體驗分類。]
(2)小組活動,組內互相交流是怎樣分的,體驗分類的`方法。
通過分一分的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分類的作用。
[小組活動,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3)匯報交流
教師在巡視中指導,同時注意學生中分類的不同方法。
3、練習,練習六1—3題。
(1)第1題
啟發學生在書上圈一圈,并說一說是怎樣圈的?為什么這樣圈?
(2)第2題
指導學生獨立完成。訂正時,將學生的作品展示出來。
啟發說出:前、后4輛車是同一類的。
(2)第3題
教師說明題意,學生互相交流,使學生明確其中一個與其它三個不是同類。
[通過學生獨立練習,加深對分類的理解和體驗,同時滲透集合思想。]
4、補充練習
每組一袋物品,明確要求:先議一議怎樣分,哪一組分得又快、又準確。然后匯報說明。
[補充練習是對所學知識的綜合練習,使學生體驗分類的技巧。]
三、全課小結(略)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19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觀察、比較,掌握什么是平移以及圖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進行平移。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等數學活動,增強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圖形的平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積累成功的體驗。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掌握圖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進行平移。
【難點】
能對圖形平移過程中的距離進行準確判斷。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老師做關窗、拉黑板的動作。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是什么現象嗎?引導學生說出:這是平移現象。
追問:你還能說出生活中有哪些關于平移的現象?學生答:升旗,纜車,火車在筆直的鐵軌上開等。
2、生成新知
(1)課件出示教材中的例題1圖。
先讓學生說出虛線部分和實線部分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提出問題:下面的小船圖和金魚圖分別是怎樣運動的?它們的運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2)教師動畫演示小船圖和金魚圖運動的過程,讓學生觀察,感受平移,并強調平移的方向。
提問:小船圖和金魚圖都進行了平移,它們是朝哪個方向平移的呢?學生觀察得出:小船圖和金魚圖都是向右平移。
(3)認識平移的距離。
提問:小船圖和金魚圖都是向右平移,它們的運動有什么不同嗎?引導學生發現:小船圖平移的'距離比金魚圖遠一些,并數一數。(引導:數一數,小船圖向右平移了幾格?)小組交流討論,教師巡視,進行糾錯。之后組織全班交流。師質疑:有位同學數出兩艘小船之間的距離是4格,他認為平移的距離就是4格,你覺得對嗎?引導學生得出:4格只是兩艘小船之間的距離,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離。追問:剛才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了怎樣數平移了幾格的方法,誰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數的?
引導學生進行匯報交流,學生可能會出現不同的數法,教師可以組織全班同學進行評價和判斷,必要時讓學生上臺演示自己數的方法。
數法預設: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條線段,這條線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圖就向右平移9格。
方法二:看船頭的一個點,這個點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圖就向右平移9格。
(4)數一數:金魚圖向右平移了幾格?再與同學交流。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交流,教師巡視。
(5)小結確定平移的距離的方法。
先讓學生說說,教師再結合學生的發言進行小結:我們在確定圖形平移的。距離時,可以先找出參照點,看它向哪個方向平移了幾格,這個圖形就向那個方向平移了幾格。
3、應用新知
完成教材中的“試一試”。
(1)學生獨立畫圖。
教師巡視,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對個別有困難的學生進行適當輔導。
(2)組織匯報。
學生一邊用投影展示畫出的圖形,一邊匯報是怎么畫的。
師根據學生的匯報小結畫法:一種方法是先確定平行四邊形的四個頂點,找出每個頂點平移后的對應點,再將這四個對應點依次連接起來;另一種方法是找每條邊平移后的對應邊。
4、小結作業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對今天的學習還有什么疑問嗎?
作業: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是平移的現象?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20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連加》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從實際情景中抽象出連加計算數學問題的過程,直觀理解連加計算的意義。
2、通過探究讓學生掌握連加計算的方法,能正確地計算10以內的連加計算。
三、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1、導語:
小朋友們,大家好,我給你們講的微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連加》
2、講述連加的含義
我們先來看一組小明在給小雞喂食的圖片。(出示課件:5只小雞)地上有幾只小雞?我們來數一數,1,2,3,4,5。
(出示課件:2只小雞)接著跑來幾只小雞?(2只)(出示課件:1只小雞)最后跑來幾只小雞?(1只)
要求一共有幾只小雞用什么方法?怎樣列式?對了,用加法。列出的算式是5+2+1=。像這種算式數學上叫“連加”。
3、探究連加的.計算順序
像5+2+1這樣的連加算式我們怎樣來計算呢?
⑴看:原來地上有5只小雞,跑來2只,一共有幾只?我們來數一數,(1,2,3……一共有7只)最后又跑來1只,現在一共有幾只?(8只),5+2+1=8,一共有8只小雞。
⑵小棒圖
下面我們來看看小棒圖,數一數左邊的有幾根小棒?中間有幾根?右邊呢?想一想用怎樣列式計算?(4+3+1=)
⑶4+3+1=?先把左邊的4根小棒和中間的3根小棒加起來等于7根小棒,再用7根小棒加右邊的1根小棒等于8根小棒,所以4+3+1=8。一共有8根小棒。
⑷小三角形圖
我們來看看小三角形圖,有幾個紅三角形?幾個藍三角形?幾個黃三角形?怎樣列式計算?(3+4+2)
⑸3+4+2=?先把3個紅三角形加上4個藍三角形等于7個三角形,再用7個三角形加上2個黃三角形等于9個三角形。因此,3+4+2=9,一共有9個三角形。
4、總結計算順序和方法
在計算連加時,我們一般習慣上是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先算前兩個數的和,再它們的和加上第三個數。
5、鞏固練習
2+2+4=?5+0+3=?
6、結束語
小朋友們,我們學習了連加的含義和連加的計算順序及方法,你學會了嗎?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21
教學設計
百分數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非常廣泛,它源于分數,又有別于一般分數。在教學百分數意義時,我適當改進教材內容,為學生的研究活動提供比較感興趣、比較貼近實際的材料,從生活常見實例出發,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生活中去學習百分數。通過比較得出百分數的概念,即"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叫做百分數"。然后通過學生的有針對性的自學討論,補充完善對百分數的認識。要特別注意的是百分數只表示兩個數相比的一種關系,不表示一個數值。百分數的后面不能帶單位表示一個具體的量。這就是百分數與分數之間的區別,所以百分數也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教學中,我注意孕含百分數應用題的基本思想,可通過讓學生分析一些百分數表示誰與誰比,為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并抓住一些有說服力的數據和統計資料,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思想教育。練習充分考慮到趣味性、層次性和針對性,有的放矢。
教學目標:
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學會讀寫百分數,初步認識百分數的應用。
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激發學生形成積極主動探究的學習興趣。
教具:多媒體
學習準備: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數,填寫到調查記錄單上。
教學過程:
里莊是個籃球之鄉,村村都有籃球場,是不是?同學們愛籃球、畫籃球、更愛玩籃球。誰能告訴我班里誰打籃球?前階段舉行的全國第十屆運動會上,知道男籃和女籃冠軍都給哪個隊拿走的嗎?(解放軍隊),我們江蘇獲得多少塊金牌?
一、報道引入,揭示課題
(出示)10月23日,全國十運會在江蘇南京隆重閉幕。我們江蘇隊獲得56塊金牌,占了金牌總數的12%,解放軍隊獲得的金牌數是金牌總數的9%,廣東隊獲得的金牌數是金牌總數的10%。
同學們,這三個隊中,你們知道哪個隊獲得的金牌數呢?然后呢?的又是哪個隊?
你是怎么知道的`?能具體說說看嗎?如果把金牌總數看作是100份的話,江蘇隊就獲得了——12份,解放軍隊?廣東隊?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百分數的意義。(板書:百分數的意義)
二、尋找生活中的百分數,理解意義
老師在課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數?帶來了嗎?
(1)從生活中的百分數引出意義
A、實物投影學生收集的百分數。說一說,這個百分數是誰與誰比的。
板書:是的
B、像這樣,請同桌交流你收集的這個百分數的意義。
C、我們現在已經接觸了各種各樣的百分數了,同學們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樣的數,就能把它叫做百分數了呢?
板書: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
(2)鞏固對意義的理解
老師收集兩條信息。
(出示)我國耕地面積約占世界的5%,人口卻占世界的20%。目前,我國的耕地面積由于沙漠化、開發等因素,還在不斷減少。
我國的森林覆蓋率不到14%,而日本卻高達60%。盡管如此,日本卻從中國大量進口一次性筷子,很少砍伐本國樹木。
問:這條信息中的百分數的.意義是什么?看了這句話你還有什么想法?
過渡: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百分數的意義?你還知道有關百分數的什么知識?
那你還想知道百分數的什么知識?
(根據學生的提問,有選擇、有順序的板書:讀寫法、用途、和分數的區別……)
三、自學課本,探究交流
1、自學是我們高年級同學常用的有效方法。看書P89-90
要求:默讀、劃出重要地方——思考所提問題——自由交流,看能解決其中的哪些問題?或者你還知道了什么?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生默讀后,引導自由交流)
全班交流,解答問題。
(1)讀法:讀黑板上的百分數。
寫法:請學生上來,大家一起邊說邊寫。
(2)用途:便于統計和比較,因為百分數的分母都是100。
是嗎?讓我們來試一試,能不能用剛學到的百分數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
哪組是投籃組。
組別投球數投中數
甲組5043
乙組200180
丙組300252四人小組分工計算,請其中的一個同學匯報。
匯報,我們一下子比較選出了投籃組了。
(3)和分數的區別
我們還是通過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吧!
(出示)下面哪幾個分數可以用百分數來表示?為什么?
一堆煤97/100噸,運走了它的75/100。
23/100米相當于46/100米的50/100。
(口答)
因此我們知道,百分數只能表示……,而分數呢?
現在,你認為分數和百分數在意義上有何區別?
(出示)“一堆煤97/100噸”不能改寫成97%噸。為什么?
小結:通過我們的自學交流,我們已經掌握了百分數的(指讀)意義、讀寫法、用途以及它和分數的區別。下面,我們就通過練習檢查一下同學的掌握情況。
四、走入生活,實踐運用
1、填一填:P91第4題
看誰填得又對又快!
2、根據這些讀法,寫出百分數
出示:百分之五十
百分之三點五
百分之一百
百分之二十四點七
百分之一百三十
百分之零點六五
百分之一
百分之五點七
百分之二百八十點三
百分之七十
學生動筆書寫的過程中,教師突然叫停筆。
A、你寫好幾個,完成了任務的百分之幾?
B、完成了任務的百分之一百的舉手(展示評價)
C、請同學們讀出其中的一個百分數,的、等于1的、等于二分之一的。
3、辯一辯:
1.分母是100的分數就叫做百分數。
2.我們羊毛衫廠的產品質量特好,一件羊毛衫中的羊毛含量可達200%。
3.下周一大掃除,各班派10%的同學打掃,那每班派出的人數一樣多。
4.一根繩長50%米。
五、小結
1、同學們,今天,我們就學習了百分數的意義。
愉快嗎?
問題?
你的收獲是什么?(交待:……知識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對自己今天的學習滿意嗎?滿意度可以達到百分之多少?
2、老師送大家一句名言,與大家共勉:
天才=99%的汗水+1%的靈感
3、課外作業:收集一段含有百分數的資料,分析這個百分數的意義,談談感受,寫成一篇數學小論文。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22
教學目標:
1.探索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鈍角,知道用直角和銳角拼出的一定是鈍角。
2.進一步鞏固對直角、銳角、鈍角的認識,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經歷完整的活動過程,培養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4.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美。
目標解析:
用三角尺拼角是一項內涵豐富的數學活動,又是安排在第三單元最后的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它既能鞏固學生對直角、銳角和鈍角的認識,又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積累學生活動和解決問題的經驗,還能使學生更加熟悉三角尺上角的特點,為后續學習作好鋪墊。
教學重點: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鈍角,知道用直角和銳角拼出的一定是鈍角。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角的知識拼角。
教學準備:課件、三角尺
教學過程:
一、活動前──充分準備
(一)理解“一副三角尺”的含義
1.觀察一副三角尺中兩個三角尺中的角分別是什么角?
2.給一副三角尺上的每個角編號。
如: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尺編為A尺,其中的直角為A尺直角,另兩個銳角分別為A尺①號銳角和A尺②號銳角;另一塊三角尺編為B尺,它的直角為B尺直角,另兩個銳角分別為B尺①號銳角和B尺②號銳角。
(二)復習舊知,激趣引入
1.銳角、直角、鈍角有什么關系?(銳角<直角<鈍角)
2.三角尺上直角、銳角都有,就是沒有鈍角,你能用它們拼出一個鈍角嗎?(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用一副三角尺拼角活動前學生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一副三角尺”中“一副”的含義,知道一副三角尺中的兩塊三角尺各有哪些角,有什么特點。同時調動銳角、直角、鈍角之間大小關系的知識,為“拼角”作好準備。】
二、活動中──合作交流
出示例6:用一副三角尺拼一個鈍角。
(一)小組討論,自由拼角
1.思考如何用一副三角尺拼一個鈍角。
2.學生動手拼角并畫下來,教師巡視指導。
(二)匯報展示,師生交流
1.組長匯報。
2.挑選不同的拼法展示在黑板上。
3.在拼鈍角的過程中,你有什么發現?
(三)作品分類,討論質疑
1.黑板上的拼法各有不同,你能將它們按一定的規律分類嗎?
2.討論交流:一類是銳角與銳角拼成的',另一類是直角與銳角拼成的。
3.質疑:銳角與銳角一定能拼成鈍角嗎?(不一定)直角與銳角一定能拼成鈍角嗎?(一定)
(四)驗證鈍角,優化拼法
1.交流驗證方法
目測──看上去比直角大
測量──用三角尺的直角比
推理──直角與銳角一定能拼成鈍角
2.總結拼法
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個直角與一個銳角一定能拼成一個鈍角。
【設計意圖:通過“用一副三角尺拼一個鈍角”的活動,在自由拼角中感知,在合作交流中思考,在分類討論中質疑,在驗證優化中升華。理解根據直角和鈍角的關系,以直角為基礎和銳角去拼的優勢。讓學生體會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有序思考,可以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三、活動后──運用拓展
(一)教材第42頁“做一做”
1.從兩副三角尺中選兩個,拼出一個鈍角。
2.從兩副三角尺中選兩個,拼出一個直角。
3.從兩副三角尺中選兩個,拼出一個銳角。
同桌合作拼角,小組交流,再全班匯報展示。
(二)從兩副三角尺中選三個,拼一個鈍角。
同桌合作拼角,并畫下來,再全班交流討論。
(三)教材第45頁練習八的第13題。
綜合運用銳角、直角和鈍角的知識,用七巧板上的圖形靈活拼角。
【設計意圖:運用拓展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在用一副三角尺拼的基礎上,用兩副三角尺中的兩塊拼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層次用兩副三角尺中的三塊拼角,發散學生的思維;第三層次用七巧板中的各種圖形拼,進一步加深對角的認識,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感受七巧板中的數學美,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四、活動總結
(一)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二)拓展延伸
1.鈍角去掉一個直角是什么角?鈍角去掉一個銳角是什么角?為什么?
2.你還想到了……
【設計意圖:通過談收獲歸納總結全課,讓學生感受學習成功的快樂,同時提出幾個開放性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對數學內在的興趣。】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23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學習有順序有條理地思考問題,探索規律。
2、方法過程目標:讓學生經歷探索中事物搭配規律和過程,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體驗有序,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目標:讓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體驗成功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習有序思考的方法。
教學難點:
探索并歸納出簡單搭配現象中的規律,會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引入:今天有許多位老師來到了我們教室和大家一起上課,我想用握手的方式對他們表示歡迎,誰愿意幫老師想想辦法,怎樣握手才能做到既不重復也不遺漏呢?
2、揭示課題。
師:下面我們就用這中有序的、不重復、不遺漏的思考辦法來學習新課——“搭配中的學問”。
二、自主探究,發現規律。
笑笑的`生日
1、穿衣搭配:一件T恤,一條牛仔褲,一條休閑褲,如何搭配出一套衣服?有幾種搭配方法?
2、早餐搭配:
飲料:牛奶豆漿
早點:面包油條
飲料和早點各選一份,有幾種搭配辦法?先自己想想,然后四人一小組交流。
匯報。板書搭配方法,強調有序搭配。啟發說出不同的方法。
3、去動物園的路線
學生獨立完成,師巡視。
匯報,再次強調有序搭配,才能不重復、不遺漏。
4、照相的搭配。
5、找搭配的規律。
6、師小結。
三、鞏固練習
1、石頭、剪子、布的。游戲。
2、猜電話號碼。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24
教學目標:
1.學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會進行乘法估算。
2.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習慣;培養學生歸納概括、遷移類推以及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估算的過程中,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并能運用數學語言進行表述和交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熱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猜數引入
老師想了一個數,它是個兩位數,你們猜它是幾?(隨著學生的猜測,教師用“大了”和“小了”提示)
回憶剛才我們猜數的時候,是不是一下子就猜出來了呢?像剛才這種在老師提示下進行有根據的猜測,叫估計。其實,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估計。
[說明:課前的猜數游戲,學生興趣盎然,為新課的引入做好了鋪墊。]
二、感受估計的需要
1.今天的課堂上,除了老師和你們外,還來了你們的一些老朋友呢!(課件呈現8只機器貓)來了多少只機器貓?(當數量少的時候,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了)
快數一數,這里有多少?(課件呈現滿屏幕的機器貓,造成學生數不清的困難)
2.這么多,一下子數不清,我們可以估一估呀!(學生第一次估的差距比較大,有1000、100、500、200等)
師:怎樣估計能精確些?
生1:圈出一份估一估,然后再看有這樣的幾份。
生2:給這些機器貓排排隊。
3.課件給機器貓排隊,排成8行。(按先估每行大約有幾只,然后乘8的方法估一估)
4.師:機器貓每行有29只,排成8行,大約有多少只?該怎么列式?
[說明:創設數機器貓只數的情境,分成以下幾個層次進行教學:1.直接呈現數量較少的機器貓,學生一眼就可以觀察得出;2.呈現很多機器貓,造成數不清的困難,引導學生感受估計的需要;3.由于眼花繚亂,第一次估計不精確;4.通過交流估計的方法,達到比較精確的`估算。這樣四個層次的教學,讓學生主動感受和體驗到了估算的必要性與作用。]
三、交流估算的方法
1.29×8大約等于多少?把你的想法,在練習本上表示出來。
2.交流展示學生的估算方法。
A.29×8≈240,把29看成30。
(師介紹約等號的含義、寫法和讀法,并與等號進行比較)
B.29×8≈160,把29看成20。
C.29×8≈290,把8看成10。
D.29×8≈300,把29看成30,把8看成10。
……
[說明: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讓他們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松與充分的尊重,這樣他們的想法和意見才得以盡情地流露與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結論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達中得到完善。學生在此出現了幾種不同的.方法,雖然有的方法還不恰當,但每個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得到了發展,并在與他人方法的比較中感受到了不同估算方法的優越性和局限性。]
3.這幾種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嗎?
4.同樣是把因數看成整十數,但估出來的結果差距很大,這是什么原因啊?
5.通過交流明確:應該把因數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數再估算。(去掉29×8≈160)
6.剩下的三個結果,哪個與準確值最接近?(課件演示每種估算方法)
(A是多估了1個8,C是多估了2個29,D是多估了2個29和1個8;這里不需要向學生直接說明,只要讓學生感受即可)
小結:這幾種方法都可以,同學們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最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
7.全班42人,如果送給每人5只機器貓,估一估,這些機器貓夠送嗎?42×5≈200(只)
和前面一題進行比較:29×8≈240(估大),42×5≈200(估小)。
8.試一試。
21×6≈ 48×5≈ 397×3≈ 510×7≈
9.小結:我們在估算的時候,都是把這些乘法算式中的某個數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數,那是不是可以看成任意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數呢?(要看成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數)
四、拓展提升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和估算有很大的 聯系。陸老師今年暑假的北京之游就碰到了很多和估算有關的知識,讓我們以數學的眼光去看看吧!
第一站:長城
長城離陸老師所住的賓館有點遠,汽車每小時行駛53千米,3小時才到達,長城離賓館大約有()千米。
第二站:美麗的北海公園
告示:每條大游船限乘120人。
正好有4個旅游團,每個團有31人,估算一下,他們能同時上一條船嗎?
[說明:此題引發了學生的爭論:約等于120,卻為什么不能上船?出現認知上的矛盾,學生通過爭論后,明白把31看成30是估小了,所以結果也比準確值小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懂得了估算和精確計算之間是有誤差的,在運用估算結果來解決實際問題時,還必須考慮現實情況。]
比較:31×4○120(讓學生明白估算的另一個用途)
第三站:天壇公園
每張門票8元,陸老師所在的旅游團共有39人,320元錢夠買門票嗎?
為什么同樣是估算,剛才不能上船,而現在買門票卻又夠了呢?
學生通過辨析比較發現,剛才是估小了,而現在是估大了,所以夠了。
比較:39×8○320
第四站:購買北京特產
每種特產,老師準備都買8份,請你們幫助我算一算,大約要花多少元錢?
反饋:1.(58+11+33)×82.58×8+11×8+33×8
≈(60+10+30)×8 ≈60×8+10×8+30×8
=800(元) =800(元)
比較兩種方法,哪種簡單?想一想,老師大約帶多少錢就夠了?(讓學生明白估算還可以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幫助)
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而學生估算習慣的培養與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估算意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充分挖掘估算題材,重視進行估算示范,使學生認識到估算的必要性和優越性,并關注估算在培養學生邏輯思辨、辯證看待問題能力上的作用。
1.大膽改變教材內容,使學生產生估算的需要,體驗估算的現實性。
乘法的估算,學生以前并沒有接觸過。在這節課上,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教材的內容做了一些調整,將學生已有的經驗和所學習的新內容自然地融合到一起,并通過現實問題,讓學生明白估算的必要性。與此同時,課中所設計的一系列練習,都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會碰到的現實問題,并具備用估算解決的現實需要,因而整節課都能讓學生感受到濃厚的生活味。
2.深入挖掘教材內涵,讓學生體驗數學課堂的思辨性。
成功的數學課,既能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也能將簡單的問題深化。“乘法估算”一課,教師們都會想到要讓學生體驗估算的“必要性”,設計的學習素材要富含現實氣息,但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是不夠的。如果深入研究教材我們就可以發現,在現實運用估算的過程中,分為兩種情形:一是根據估的結果就可以解決相關問題;二是因為估的結果有時估大有時估小,單憑估出來的數據并不能直接準確地回答所要解決的問題,即還需結合現實情況進行考量。我在教學中充分考慮了這些情況,精心設計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到“估大”、“估小”的情況及如何運用這樣的結果解決問題,同時穿插比大小的訓練,從而將現實性、思辨性較好地統一起來。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25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結合生活經驗,學生借助觀察年歷卡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有關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等方面的知識,記住每個月各多少天,平年、閏年的天數,掌握判斷閏年的方法。
2、能與生活聯系起來,熟練地運用年、月、日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二)能力目標: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三)情感目標: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時間與數學的密切關系,使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培養學生樂于探求知識的情感,結合有關時間給學生以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重點:
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其相互關系。
教學難點:
記住各月的天數及閏年的判斷方法。
教學具準備:
年歷卡及表格,課件
導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同學們,從一年級入學到現在,你們在這所學校上學大約多長時間了?那你們記得大約有多少個月嗎?你們知道大約有多少天了嗎?
2、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時間單位年、月、日。現在,老師和同學們一同努力來探究年、月、日的知識。
3、關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教師板書相關內容。
二、小組合作探究問題集中反饋解決問題
(一)總結年、月、日的有關結論
1、從20xx年到20xx年,在這近三年的小學生活中,我們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快樂地成長,都在收獲知識。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們走過的那些快樂的日子。愿不愿意把這些快樂的日子數一數記錄下來呢?請同學們拿出2004—20xx年的年歷卡,把這三年1—12月份的天數填在表中,并計算出你喜歡的一個年份的全年的天數。怎樣做既節省時間又高效呢?誰有好主意?
2、兩人合作,全班匯報填寫情況。
3、仔細觀察表一,看看你能發現什么?把你的發現告訴給同桌同學。
3、匯報發現,教師相機板書。介紹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
4、這么多月份,很容易把天數記混,怎么記住每個月的天數,誰有什么好辦法?全班交流。
5、練習:兒童節、國慶節所在的月份是大月還是小月?
(二)平年和閏年的判斷方法
1、計算20xx---20xx年三年的天數,發現天數不同的原因在2月份。查閱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數填表二。仔細觀察表二,從表中記錄的情況,你發現了什么規律?說給你的小組同學聽。
2、匯報。
3、根據所學知識判斷20xx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4、出示資料,讀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解釋與應用
1、判斷下面的年份是平年還是閏年?
19xx年19xx年2400年1800年
2、思維訓練
小明過了4個生日,他今年可能幾歲?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想說點什么?
五、作業布置
解答我們在這所學校學習了多少個月,多少天的問題,并寫在數學日記中,也可以寫一寫其他與數學有關的事情。
六、板書設計:年月日
大月(31天):1、3、5、7、8、10、12
小月(30天):4、6、9、11
平年:2月28天閏年:2月29天
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是閏年;公歷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七.附件如下:
表一:20xx年至20xx年各月份的天數記錄表.
更多的收獲。
表二: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數記錄表
識,和你的同桌說一說吧!
仔細觀察表二,你一定可以有新的發現、收獲新的知
教學后記:
本節課我力求體現以下教學理念:
一、讓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觀察比較
二、注重學生學習的實效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設計開放性的練習題
教學教學反思
兩次教學《年月日》,相同的教學內容,但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課堂,教學效果亦不相同。根據兩次課堂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效果,認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學,教學中這些方面需要改進:
一、提高課堂駕馭能力,及時調控課堂,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情況,及時調控課堂教學,嚴格把握好教學時間,在教學重點、難點處,要合理安排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在重點、難點處給予點撥、引導,但教師不能引導過多,適可而止。
二、重合作過程也要重合作后的結果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思考后,合作交流時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要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了解學生的交流情況,予以點撥,交流后有所收獲,注重交流后得到的結論。
三、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思考
在提出問題后,要給學生時間思考,不能提出問題后就急于找同學回答,這時回答問題的同學都是反應較快的同學,要注重學生的不同差異,面向全體同學。
四、習題訓練量不足
要想使學生的知識得到鞏固,要加強練習題的訓練,設計不同梯度的練習題,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得以深化。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2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自主認識新的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動手操作等豐富的學習活動,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時間觀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教育學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學重難點
借助豐富的活動,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三、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口算卡片,每人準備一個時鐘。
四、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播放新年聯歡晚會的片段)
談話:新年的鐘聲將敲響,讓我們一起來倒計時。(課件出示鐘面,伴隨著“滴答”聲,讓學生共同進行倒計時)
談話:剛才,我們進行倒計時,像這樣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我們就共同來認識這個新朋友。(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認識時間單位“秒”
(1)師:你知道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嗎?請仔細觀察你們所帶的鐘表,看看有什么發現。
(2)學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學生反饋:
①時鐘有3根針,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針。
②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讀取電子表上的時間時,讓學生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電子表的讀法進一步類推。
(4)體驗1秒鐘
①師: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鐘表發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②學生跟著時鐘的“滴答聲”,做拍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最準。
③比一比,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一個數,看誰數得最準確。
④小結:剛才,我們聽到鐘聲“滴答”一聲就是一秒,我們拍一下手用1秒,數一個數也是用1秒。1秒的時間確實很短,但是有些現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里卻可以做很多事情呢。(舉幾個具有說服力的數據說明1秒鐘的價值)所以,我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的1秒鐘,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每1分、每1秒。
(5)師:(邊撥秒針)秒針從數字12走到數字6,這表示經過幾秒?從數字6走到8,表示經過幾秒?請你輕輕告訴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還知道秒針從哪兒走到哪兒也是10秒?
2.探索分與秒之間的`關系
(1)師:如果秒針從數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字12,這時經過多長時間,分針有沒有什么變化。
(2)讓學生小組合作,仔細觀察鐘面,自主探索。
(3)學生反饋。
(4)小結:秒針走1圈,就是60秒,這時分針走1小格,也就是1分鐘,所以1分=60秒。
3.練習:體驗1分鐘
(1)讓學生看鐘表,通過讀秒來體驗1分鐘的長短。
(2)師:1分鐘能做什么呢?
讓學生分組畫畫、寫字、做口算、摸脈搏體驗1分鐘實際的長短。
(3)讓學生舉例,說說1分鐘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認識時間單位--秒)有了秒針,計時就更準確了,時針、分針、秒針在時間王國里分工合作,準確地為人們報時。
(四)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2題。
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補充:
①們上一節課的時間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賽
師:讓我們一起到緊張激烈的運動場上去看看。50米決賽剛結束,你能通過鐘表的顯示,說出運動員的成績嗎?從這張成績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動:
師:下課鈴聲響了,請大家安靜,迅速地將課桌上的學習用品整理到書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時間。看誰整理得又快又好。(學生整理,教師報時)
師:相信大家今后每時每刻都能這樣珍惜分分秒秒,做時間的主人。
(五)作業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2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找出簡單事件的排列數或組合數。
2、通過互相交流,使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符號感。
3、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4、使學生在探索規律的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和學具卡片。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一起進入有趣的數學廣角。(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創設情境
(1)師: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紅。周末到了,小紅的班上要組織一次游樂活動,她想邀請大家去參加,你們愿意嗎?不過小紅有一個小小的請求,當她遇到困難的`時候,希望大家能夠幫助她。
師:既然是參加游樂活動,就要穿的漂亮一些,小紅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穿什么衣服。
小紅的衣柜里放著六件衣服(出示衣服圖片),她可以怎樣搭配?一共有幾種不同的穿法
學生活動策略:
①教師請同學們拿出課前老師發給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擺一擺。
②引導討論:有這么多種不同的穿法,怎樣才能做到不遺漏、不重復呢?(教師結合課件演示,介紹連線法。)
③組織學生討論:上裝的件數和下裝的件數,與有多少種搭配方法有什么關系?
(2)媽媽為小紅準備了豐盛的早餐:
飲料有:牛奶、豆漿
點心有:蛋糕、油條、餅干
如果飲料和點心只能各選一種,小紅的早餐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法?
學生活動策略:
(1)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連線的方法自己找出不同的搭配方法。
(2)全班交流。
2、智闖五關。
第一關:幫小動物組數
教師出示三只小動物手拿數字卡片的畫面,提問:用數字卡片4、5、6可以擺出多少個不同的三位數?
學生活動策略: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數字卡片在數位順序表中擺一擺,并作好記錄。
(2)各小組匯報后,教師指定幾名學生匯報自己的想法。進而引導學生發現組數的規律。
第二關:走路中的數學問題
教師出示情境圖,告訴學生:從學校到少年宮有A、B兩條路可走,從少年宮到動物園有C、D、E三條路可走。提問:從學校經過少年宮到動物園,一共有幾條路可走?
學生活動策略:學生拿出課前老師發的線路圖,自己用筆畫一畫。
第三關:足球比賽中的數學問題
2004年亞洲杯A組有4個球隊參賽,每兩個球隊都要比賽一場,一共要比賽多少場?
學生活動策略:教師請學生用字母A、B、C、D表示四個球隊,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比賽場次清楚、形象地表示出來。
第四關:握手中的數學問題
教師出示畫有四位小朋友的圖片,提問:每兩個人握一次手,四個人一共握幾次手?
學生活動策略:每個小組選出四位同學實際做一做。
第五關:佳佳的密碼箱。
教師出示情境圖,告訴學生:佳佳的密碼箱中的密碼是一個兩位數,左邊有數字1、2、3,右邊有數字4、5、6。可佳佳把提前設好的密碼給忘了,她最多試多少次才能把密碼箱打開?
學生活動策略: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寫出所有可能的結果。
在此題的基礎上拓展:
★如果左邊的數字有1、2、3、4,右邊的數字有5、6、7、8,佳佳最多試多少次才能把密碼箱打開?
★如果左邊的數字有1、2、3、4、5、6、7、8、9,右邊的數字有1、2、3、4、5、6、7、8、9,佳佳最多試多少次才能把密碼箱打開?
三、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
四、機動練習
如果老師想給今天這節課表現最好的三位同學照一張合影,請同學們思考,三個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如果老師也參加進來,四個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同學們課下思考。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教學設計08-09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6-14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09-16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03-25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6-28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08-19
小學數學比教學設計05-10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9-10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7-07
小學數學比教學設計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