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

時間:2024-11-18 08:31:17 雪桃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完整版(精選16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完整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完整版(精選16篇)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 1

  教學內容

  學習6——10各數,知道“幾”和“第幾”。

  教學目標:

  會讀寫6—10各數。使學生能夠清楚“幾”和“第幾”的不同指向。認識“第幾”時搞清是從哪個方向起。使學生初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靈活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理解第幾個的含義。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掛圖田字格板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6-10的認識,會讀、寫這5個數字。教學幾、第幾,“幾”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幾”是某事物排列的順序號

  教學目標:

  會讀寫6—10各數。使學生能夠清楚“幾”和“第幾”的不同指向。認識“第幾”時搞清是從哪個方向起。

  教學重、難點

  理解幾、第幾個的含義。

  學生學習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我們學了很多數,你們愿意學嗎/我們今天再來繼續學習,我看誰的表現最好。

  二、出示掛圖,引導學生觀察,提出問題

  1、學生認真觀察圖畫,看看圖中有什么人?他們都在干什么?

  (老鷹捉小雞游戲、賽跑、觀看的小朋友)

  2、跑步的有多少人?樹、吊環、向日葵、足球各多少?

  跑步的'有6人,樹有7棵,吊環有8個,花有9朵,足球有10個。(師板書各數)

  三、學習“幾”和“第幾”

  1.認識“幾”。

  (1)“圖上當小雞的一共有幾個人?”(先讓學生自己數一數,再請一位同學上臺前來數一數,其他人看他數的是否正確)

  (2)你能數數跑步的有幾個人嗎?在一邊看的小朋友有幾個?

  (3)練習:數數我的手中有幾枝粉筆?我們教室有幾扇窗?有幾扇門?有幾扇門?

  2.認識“第幾”。

  (1)在這幅圖中,扎辮子的小女孩排在第幾?

  “看看在這副圖中誰排在第2,誰排在第5?你怎么知道的?”(請一名學生上臺前來數一數,說說自己的想法)

  (2)教師引導:“同學們剛才都是從右向左數的,那么,有沒有其他數法?”(全班討論。通過學生的討論,總結出數第幾時要注意方向性,教師強調:按常理,排隊應該從前向后數,在圖中就是從右向左)

  (3)從這幅圖中你還能說出什么?

  3.小結:我們在數數時,要把所有物品合起來,數第幾時,要先確定從哪個方向起,然后再數。

  4.跑步的那個小朋友身上的“6”表示什么意思?

  小組討論交流

  表示6號,誰還能說說我們生活中還有沒有這樣的數?使學生明白有的數只是表示事物。

  5、還能提出什么問題?(誰排在最后?戴發卡的同學在第幾?)

  6、知道其他同學排第幾嗎?(互相說說圖中的每個人排第幾)

  7、點撥:前面我們學習的1、2、3、4、5表示物體的個數,那么第幾又表示什么呢?(引導學生說出表示數的順序)

  所以:1、2、3、——10可以表示第1、第2、第3——第10

  四、指導學生寫6——10各數

  學生觀察6像什么?

  教師板演:

  6占左半格,由一筆寫成,半圓要寫圓滑

  學生書空,描紅練習。

  用同樣的方法學習7——10各數。

  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9頁的“寫數字”

  五、拓展:同學們請仔細看看圖,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嗎?沒關系“問題口袋”等著我們呢?

  六、鞏固練習。

  1、出示自主練習第4題。學生先觀察,然后比一比誰涂的最快最好。(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2、說說你在小組里座第幾個,自己站隊排第幾個。

  七、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用所學過得數數數,并學會了6——10各數的寫法,你們在日常生活中還要靈活運用。

  作業設計:

  你掌握了嗎?那我們一起數一數家里的東西吧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 2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活動體驗1分米的長度,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和動手能力。

  2、采用同桌合作、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初步理解分米、厘米、米之間的關系。

  3、通過估、量的活動,發展估測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體驗1分米的長度。

  2、掌握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3、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讓學生動手測量課桌的桌面的`長、寬。

  1、兩人為一組測量桌面的長、寬。

  2、全班交流。

  3、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發現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厘米、毫米作單位來測量不方便)

  師:看樣子,米和厘米用在這里都不合適,怎么辦呢?這時就需要一個新的長度單位來幫忙。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出示小棒)這根小棒有多長呢?你能試著估一估它大約有多長嗎?(學生匯報)

  2、量一量。

  (1)看來同學們的估測結果各不相同,那么這根小棒究竟有多長呢,你能想出有什么好的辦法知道它的長度嗎?(用尺子量)

  (2)動手實踐。在你的桌子上就有一根和老師一樣長的小棒,趕快行動量一量吧。

  3、學生匯報測量結果。

  4、讓學生觀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間的長度就是1分米,請學生數一數幾厘米是1分米。板書:1分米=10厘米

  5、讓學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或在我們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約是1分米。

  6、用手比劃1分米有多長。

  7、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長。

  8、認識幾分米。

  (1)在尺子上認識幾分米。

  (2)出示教具讓學生認識幾分米。

  9、用分米量。

  量繩子的長度(讓學生先估測,然后再測量)

  量完后學生匯報交流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練習一的第3題

  2、判斷下列的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打“ √ ”,錯誤的打“×”

  (1)一條褲子長9分米( )

  (2)一張床長5分米( )

  (3)小明高14分米( )

  (4)一支毛筆長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2米=( )厘米

  四、課堂作業:

  1、口算:

  18÷3= 3400-300= 120+400= 21÷7=6×7= 45÷5=

  2、填空:

  3厘米=( )毫米( )厘米=5分米6分米=( )厘米

  100毫米=( )厘米( )分米=4米60毫米=( )厘米

  3厘米5毫米=( )毫米

  五、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說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分米的認識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 3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結合生活經驗,學生借助觀察年歷卡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有關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等方面的知識,記住每個月各多少天,平年、閏年的天數,掌握判斷閏年的方法。

  2、能與生活聯系起來,熟練地運用年、月、日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二)能力目標: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三)情感目標: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時間與數學的密切關系,使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培養學生樂于探求知識的情感,結合有關時間給學生以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重點:

  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其相互關系。

  教學難點:

  記住各月的天數及閏年的判斷方法。

  教學具準備:

  年歷卡及表格,課件

  導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同學們,從一年級入學到現在,你們在這所學校上學大約多長時間了?那你們記得大約有多少個月嗎?你們知道大約有多少天了嗎?

  2、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時間單位年、月、日。現在,老師和同學們一同努力來探究年、月、日的知識。

  3、關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教師板書相關內容。

  二、小組合作探究問題集中反饋解決問題

  (一)總結年、月、日的有關結論

  1、從20xx年到20xx年,在這近三年的小學生活中,我們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快樂地成長,都在收獲知識。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們走過的那些快樂的日子。愿不愿意把這些快樂的日子數一數記錄下來呢?請同學們拿出2004—20xx年的年歷卡,把這三年1—12月份的天數填在表中,并計算出你喜歡的一個年份的全年的天數。怎樣做既節省時間又高效呢?誰有好主意?

  2、兩人合作,全班匯報填寫情況。

  3、仔細觀察表一,看看你能發現什么?把你的發現告訴給同桌同學。

  3、匯報發現,教師相機板書。介紹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

  4、這么多月份,很容易把天數記混,怎么記住每個月的天數,誰有什么好辦法?全班交流。

  5、練習:兒童節、國慶節所在的'月份是大月還是小月?

  (二)平年和閏年的判斷方法

  1、計算20xx---20xx年三年的天數,發現天數不同的原因在2月份。查閱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數填表二。仔細觀察表二,從表中記錄的情況,你發現了什么規律?說給你的小組同學聽。

  2、匯報。

  3、根據所學知識判斷20xx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4、出示資料,讀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解釋與應用

  1、判斷下面的年份是平年還是閏年?

  19xx年19xx年2400年1800年

  2、思維訓練

  小明過了4個生日,他今年可能幾歲?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想說點什么?

  五、作業布置

  解答我們在這所學校學習了多少個月,多少天的問題,并寫在數學日記中,也可以寫一寫其他與數學有關的事情。

  六、板書設計:年月日

  大月(31天):1、3、5、7、8、10、12

  小月(30天):4、6、9、11

  平年:2月28天閏年:2月29天

  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是閏年;公歷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七.附件如下:

  表一:20xx年至20xx年各月份的天數記錄表.

  更多的收獲。

  表二: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數記錄表

  識,和你的同桌說一說吧!

  仔細觀察表二,你一定可以有新的發現、收獲新的知

  教學后記:

  本節課我力求體現以下教學理念:

  一、讓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觀察比較

  二、注重學生學習的實效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設計開放性的練習題

  《年月日》教學教學反思

  兩次教學《年月日》,相同的教學內容,但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課堂,教學效果亦不相同。根據兩次課堂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效果,認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學,教學中這些方面需要改進:

  一、提高課堂駕馭能力,及時調控課堂,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情況,及時調控課堂教學,嚴格把握好教學時間,在教學重點、難點處,要合理安排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在重點、難點處給予點撥、引導,但教師不能引導過多,適可而止。

  二、重合作過程也要重合作后的結果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思考后,合作交流時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要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了解學生的交流情況,予以點撥,交流后有所收獲,注重交流后得到的結論。

  三、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思考

  在提出問題后,要給學生時間思考,不能提出問題后就急于找同學回答,這時回答問題的同學都是反應較快的同學,要注重學生的不同差異,面向全體同學。

  四、習題訓練量不足

  要想使學生的知識得到鞏固,要加強練習題的訓練,設計不同梯度的練習題,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得以深化。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 4

  一、教學內容分析

  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是學生認識了長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積單位、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是學生第一次學習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學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不僅是今后學習其它圖形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空間觀念。

  二、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在屬小學中年級學段,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本課學習內容安排與呈現都能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學生在發展上也是存在差異的,有的學生善于形象思維,有的善于邏輯推理,有的善于動手操作,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更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總愛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所以本課以實驗探究的形式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符合四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長方形面積與長和寬之間的密切關系,理解面積公式的由來,掌握面積的計算方法。通過公式的推導,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與人合作協調,及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過程與方法:在分組實驗這一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認識。并經過啟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從中得到了培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實驗、實際操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并通過實際應用的練習,將課內外的知識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并掌握長方形的面積公式

  教學難點:在操作中探究長方形的面積公式

  五、課前準備:長6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紙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實驗記錄表,實物投影。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面積的知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師:學習面積單位有什么用?

  生:測量面積

  出示長方形紙板

  師:要測量它的面積,你認為用哪個面積單位比較合適?如何測量它的面積呢?

  學生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測量長方形的面積。

  師:用面積單位直接去量,可以看到這個長方形的面積,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如測量操場的面積,教室的面積;草地的面積;等等,也用面積單位一個一個去量,那可就麻煩了,所以我們要尋找一種更好、更簡便的方法來計算面積。

  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

  (設計意圖:復習舊知的目的,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把握好教學的起點,抓住生活中的幾個場景,引起學生學習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師:請同學們大膽的猜測,長方形的面積和什么有關系?

  (學情預設:根據學生對長方形的認識和理解,可能會出現這幾種情況:和長有關、和寬有關,和長、寬都有關,和周長有關)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想,喚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究知識的欲望,也培養了學生大膽探究,敢于猜想的精神)

  (三)、實踐探究,合作交流

  師:你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呢?現在就請同學們帶上老師溫馨的`提示踏上探究之旅。

  出示導學提示:

  1、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搭建3個長方形,完成實驗記錄表。

  2、仔細觀察記錄表,你發現了什么?

  3、嘗試用比較規范的數學語言表達實驗過程及實驗結論。

  (學情預設:學生在組長的組織下,合理分工,有序地開展實驗)

  (設計意圖:創設條件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動中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借助導學提示經過啟發,獨立思考,討論,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叢冢提高認知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展示成果,全班交流

  各小組派代表到臺前展示實驗記錄,并發言

  (學情預設:各小組介紹搭建的3個長方形的長、寬、面積各是多少,通過三次實驗,發現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對表達流暢,思路清晰的小組給予表揚)

  如:我們組共搭建了3個長方形,第一個長方形的長是3厘米,寬為2厘米,面積是6平方厘米;第二個長方形的長是4厘米,寬是3厘米,面積是12平方厘米;第三個……通過三次實驗,我們發現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

  (五)、解決問題

  1、實踐活動

  在我們這間教室里,有很多物體的表面是長方形的,請大家任選一個,先估計它的面積是多少,在量出它的長和寬,計算出它的面積,考考你的眼力,看看估計的和算出的面積是不是較接近。(學生操作活動,并利用長方形面積公式正確計算出它們的面積)

  2、前幾天,老師新換了一個辦公桌,它的長是14分米,寬是8分米,我想給這張辦公桌配一塊玻璃,需要買多大的玻璃板呢?

  3、思考題:

  這是一塊打碎的玻璃,你能求出它原來的面積是多少嗎?說說你的想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鞏固新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以及數學的價值,既豐富了敘述的生活經驗,同時又提高另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物體的表面并不是長方形的,如正方形的面積怎樣求呢?它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的呢?再如三角形,我們怎樣可以知道它的面積呢?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在課后研究)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探究,培養探究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

  七、教學反思

  1、方法比知識更重要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在數學新教學價值觀中要求:"方法比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教師改變了傳統的“傳遞——接受”式模式,嘗試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貫穿“實驗-發現-驗證”思路,整節課教學過程注重了學習方法,思維方法,探索方法的獲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體現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新的教學價值觀,這也就是貫徹新課程標準的充分體現。“實驗--發現--驗證”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對學生今后的發展來說非常重要。

  2、學會與人分工合作

  本節課通過小組合作,運用不同的實驗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開放了獲取新知的整個教學過程。小組合作學習是指根據學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將學生異質分組,以學生學習小組為教學組織手段,通過指導小組成員開展合作學習,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并達成團體目標。由于小組成員各有其職,且職責分明,因此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也可以彌補教師一個人不能面向每個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小組合作學習又是以個體學習為基礎的,讓不同個性、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個學生的學習效率,真正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3、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

  通過自主探究,獲得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后,教者設計了一些應用性練習,如計算學校操場的面積等,引導學生將獲得的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能力。?這個實際生活問題得以解決,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又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并經過啟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了培養。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 5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五冊第70~71頁。

  教學目標:

  1.學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會進行乘法估算。

  2.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習慣;培養學生歸納概括、遷移類推以及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估算的過程中,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并能運用數學語言進行表述和交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熱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猜數引入

  老師想了一個數,它是個兩位數,你們猜它是幾?(隨著學生的猜測,教師用“大了”和“小了”提示)

  回憶剛才我們猜數的時候,是不是一下子就猜出來了呢?像剛才這種在老師提示下進行有根據的猜測,叫估計。其實,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估計。

  [說明:課前的猜數游戲,學生興趣盎然,為新課的引入做好了鋪墊。]

  二、感受估計的需要

  1.今天的課堂上,除了老師和你們外,還來了你們的一些老朋友呢!(課件呈現8只機器貓)來了多少只機器貓?(當數量少的時候,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了)

  快數一數,這里有多少?(課件呈現滿屏幕的機器貓,造成學生數不清的困難)

  2.這么多,一下子數不清,我們可以估一估呀!(學生第一次估的差距比較大,有1000、100、500、200等)

  師:怎樣估計能精確些?

  生1:圈出一份估一估,然后再看有這樣的幾份。

  生2:給這些機器貓排排隊。

  ……

  3.課件給機器貓排隊,排成8行。(按先估每行大約有幾只,然后乘8的方法估一估)

  4.師:機器貓每行有29只,排成8行,大約有多少只?該怎么列式?

  [說明:創設數機器貓只數的情境,分成以下幾個層次進行教學:1.直接呈現數量較少的機器貓,學生一眼就可以觀察得出;2.呈現很多機器貓,造成數不清的困難,引導學生感受估計的需要;3.由于眼花繚亂,第一次估計不精確;4.通過交流估計的方法,達到比較精確的估算。這樣四個層次的教學,讓學生主動感受和體驗到了估算的必要性與作用。]

  三、交流估算的方法

  1.29×8大約等于多少?把你的想法,在練習本上表示出來。

  2.交流展示學生的估算方法。

  A.29×8≈240,把29看成30。

  (師介紹約等號的含義、寫法和讀法,并與等號進行比較)

  B.29×8≈160,把29看成20。

  C.29×8≈290,把8看成10。

  D.29×8≈300,把29看成30,把8看成10。

  ……

  [說明: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讓他們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松與充分的尊重,這樣他們的想法和意見才得以盡情地流露與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結論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達中得到完善。學生在此出現了幾種不同的方法,雖然有的方法還不恰當,但每個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得到了發展,并在與他人方法的比較中感受到了不同估算方法的優越性和局限性。]

  3.這幾種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嗎?

  4.同樣是把因數看成整十數,但估出來的結果差距很大,這是什么原因啊?

  5.通過交流明確:應該把因數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數再估算。(去掉29×8≈160)

  6.剩下的三個結果,哪個與準確值最接近?(課件演示每種估算方法)

  (A是多估了1個8,C是多估了2個29,D是多估了2個29和1個8;這里不需要向學生直接說明,只要讓學生感受即可)

  小結:這幾種方法都可以,同學們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最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

  7.全班42人,如果送給每人5只機器貓,估一估,這些機器貓夠送嗎?42×5≈200(只)

  和前面一題進行比較:29×8≈240(估大),42×5≈200(估小)。

  8.試一試。

  21×6≈ 48×5≈ 397×3≈ 510×7≈

  9.小結:我們在估算的時候,都是把這些乘法算式中的某個數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數,那是不是可以看成任意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數呢?(要看成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數)

  四、拓展提升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和估算有很大的 聯系。陸老師今年暑假的北京之游就碰到了很多和估算有關的知識,讓我們以數學的眼光去看看吧!

  第一站:長城

  長城離陸老師所住的賓館有點遠,汽車每小時行駛53千米,3小時才到達,長城離賓館大約有()千米。

  第二站:美麗的北海公園

  告示:每條大游船限乘120人。

  正好有4個旅游團,每個團有31人,估算一下,他們能同時上一條船嗎?

  [說明:此題引發了學生的爭論:約等于120,卻為什么不能上船?出現認知上的矛盾,學生通過爭論后,明白把31看成30是估小了,所以結果也比準確值小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懂得了估算和精確計算之間是有誤差的,在運用估算結果來解決實際問題時,還必須考慮現實情況。]

  比較:31×4○120(讓學生明白估算的另一個用途)

  第三站:天壇公園

  每張門票8元,陸老師所在的旅游團共有39人,320元錢夠買門票嗎?

  為什么同樣是估算,剛才不能上船,而現在買門票卻又夠了呢?

  學生通過辨析比較發現,剛才是估小了,而現在是估大了,所以夠了。

  比較:39×8○320

  第四站:購買北京特產

  每種特產,老師準備都買8份,請你們幫助我算一算,大約要花多少元錢?

  反饋:1.(58+11+33)×82.58×8+11×8+33×8

  ≈(60+10+30)×8 ≈60×8+10×8+30×8

  =800(元) =800(元)

  比較兩種方法,哪種簡單?想一想,老師大約帶多少錢就夠了?(讓學生明白估算還可以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幫助)

  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而學生估算習慣的培養與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估算意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充分挖掘估算題材,重視進行估算示范,使學生認識到估算的必要性和優越性,并關注估算在培養學生邏輯思辨、辯證看待問題能力上的作用。

  1.大膽改變教材內容,使學生產生估算的需要,體驗估算的現實性。

  乘法的估算,學生以前并沒有接觸過。在這節課上,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教材的內容做了一些調整,將學生已有的經驗和所學習的新內容自然地融合到一起,并通過現實問題,讓學生明白估算的必要性。與此同時,課中所設計的一系列練習,都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會碰到的現實問題,并具備用估算解決的現實需要,因而整節課都能讓學生感受到濃厚的生活味。

  2.深入挖掘教材內涵,讓學生體驗數學課堂的思辨性。

  成功的數學課,既能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也能將簡單的問題深化。“乘法估算”一課,教師們都會想到要讓學生體驗估算的“必要性”,設計的學習素材要富含現實氣息,但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是不夠的。如果深入研究教材我們就可以發現,在現實運用估算的過程中,分為兩種情形:一是根據估的結果就可以解決相關問題;二是因為估的結果有時估大有時估小,單憑估出來的數據并不能直接準確地回答所要解決的問題,即還需結合現實情況進行考量。我在教學中充分考慮了這些情況,精心設計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到“估大”、“估小”的情況及如何運用這樣的結果解決問題,同時穿插比大小的訓練,從而將現實性、思辨性較好地統一起來。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 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用兩步計算的方法解決問題。

  2.通過學生合作、交流,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

  3.使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問題的能力。

  5.體會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教學重點:

  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從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尋找方法、解決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欣賞幾張圖片,大家想一想這是什么活動中的呢?(運動會開幕式)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所熟悉的情境引入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師:看,同學們在干什么?在運動會開幕式上表演團體操,整齊嗎?(出示P99頁情景圖)

  師:你發現了什么問題?

  生:3個方陣一共多少人?

  老師有點看不懂這幅圖,哪里才叫一個方陣?(請同學在屏幕上指一指)那另外兩個方陣在哪里?(屏幕不夠大,照片沒有照出來)。

  那這道題除了“有3個方陣”這個條件外,你還能找出其他的條件嗎?

  生:(每行10人,每個方陣有8行。)

  師:那么我們想一想如何根據這些條件來解決這個問題?大家討論討論。學生獨立完成,全班交流,生匯報。板演。

  (設計意圖:本環節主要是通過具體的情境呈現給學生信息,培養了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不僅調動了學生研究的積極性,而且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數學問題,從而初步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方法一:先求出每個方陣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的人數。

  10×8=80(人)表示什么意思?

  80×3=240(人)又表示什么意思?

  列出綜合算式10×8×3=240(人)。

  方法二:先求出3個方陣一行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8行的人數。(把3個方陣橫著并在一起,先求出一大行的人數,再求出8大行的人數。)

  10×3=30(人)表示什么意思?30×8=240(人)又表示什么意思?列出綜合算式10×3×8=240(人)

  方法三:先求出3個方陣一列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10列的人數。

  (把3個方陣豎著并在一起,先求出一大列的人數,再求出10大列的人數。)

  8×3=24(人)表示什么意思?

  24×10=240(人)又表示什么意思?

  列出綜合算式8×3×10=240(人)。

  小結:觀察這三種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點:最后結果相同,都連續用了兩次乘法,是兩步計算應用題

  不同點:方法不一樣。

  師:真了不起!,同一個問題,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但是,無論思路如何,都是用連乘的方法解決問題。這也就是我們這節課所學的用連乘的方法解決問題。

  板書課題:解決問題——連乘

  (設計意圖:多種算法的展示,不僅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使孩子們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三、練習應用,鞏固提高.

  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有許多用連乘的方法來解決的實際問題,下面我們一起來看幾個。

  做一做:一共有多少個雞蛋呢?

  練習1:它堅持鍛煉身體,每天跑兩圈。跑道每圈400米,他一個星期(7天)跑多少米?

  練習2:我們算一算這個場所可同時接待多少位客人?

  練習3:他已經游了多少米?

  拓展4:鋼筆問題(方法最優化,解決問題)

  為了杜絕浪費糧食現象,學校準備舉行節約資源教育活動,并準備購買鋼筆獎勵給節約之星,共有40個班級,每個班級有3名節約之星。大隊委員來到文具批發市場后,得到如下信息:

  第一家商店:每支8元。

  第二家商店:每支9元,如果購買100支或100支以上,每支6元。

  讓你選擇,你會選擇到哪家去買?

  四、回顧總結。

  短短的四十分鐘過去了,這節課你們開心嗎?那我們回顧一下,這節課我們學會了什么?

  教師總結:

  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問題,希望每位同學都能注意觀察,發現、提出身邊的數學問題,并能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這些問題,最后祝每個同學都越來越聰明、能干。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 7

  教學素材: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找出簡單事件的排列數或組合數。

  2、通過互相交流,使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符號感。

  3、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4、使學生在探索規律的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和學具卡片。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一起進入有趣的數學廣角。(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創設情境

  (1)師: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紅。周末到了,小紅的班上要組織一次游樂活動,她想邀請大家去參加,你們愿意嗎?不過小紅有一個小小的`請求,當她遇到困難的時候,希望大家能夠幫助她。

  師:既然是參加游樂活動,就要穿的漂亮一些,小紅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穿什么衣服。

  小紅的衣柜里放著六件衣服(出示衣服圖片),她可以怎樣搭配?一共有幾種不同的穿法

  學生活動策略:

  ①教師請同學們拿出課前老師發給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擺一擺。

  ②引導討論:有這么多種不同的穿法,怎樣才能做到不遺漏、不重復呢?(教師結合課件演示,介紹連線法。)

  ③組織學生討論:上裝的件數和下裝的件數,與有多少種搭配方法有什么關系?

  (2)媽媽為小紅準備了豐盛的早餐:

  飲料有:牛奶、豆漿

  點心有:蛋糕、油條、餅干

  如果飲料和點心只能各選一種,小紅的早餐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法?

  學生活動策略:

  (1)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連線的方法自己找出不同的搭配方法。

  (2)全班交流。

  2、智闖五關。

  第一關:幫小動物組數

  教師出示三只小動物手拿數字卡片的畫面,提問:用數字卡片4、5、6可以擺出多少個不同的三位數?

  學生活動策略: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數字卡片在數位順序表中擺一擺,并作好記錄。

  (2)各小組匯報后,教師指定幾名學生匯報自己的想法。進而引導學生發現組數的規律。

  第二關:走路中的數學問題

  教師出示情境圖,告訴學生:從學校到少年宮有A、B兩條路可走,從少年宮到動物園有C、D、E三條路可走。提問:從學校經過少年宮到動物園,一共有幾條路可走?

  學生活動策略:學生拿出課前老師發的線路圖,自己用筆畫一畫。

  第三關:足球比賽中的數學問題

  2004年亞洲杯A組有4個球隊參賽,每兩個球隊都要比賽一場,一共要比賽多少場?

  學生活動策略:教師請學生用字母A、B、C、D表示四個球隊,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比賽場次清楚、形象地表示出來。

  第四關:握手中的數學問題

  教師出示畫有四位小朋友的圖片,提問:每兩個人握一次手,四個人一共握幾次手?

  學生活動策略:每個小組選出四位同學實際做一做。

  第五關:佳佳的密碼箱。

  教師出示情境圖,告訴學生:佳佳的密碼箱中的密碼是一個兩位數,左邊有數字1、2、3,右邊有數字4、5、6。可佳佳把提前設好的密碼給忘了,她最多試多少次才能把密碼箱打開?

  學生活動策略: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寫出所有可能的結果。

  在此題的基礎上拓展:

  如果左邊的數字有1、2、3、4,右邊的數字有5、6、7、8,佳佳最多試多少次才能把密碼箱打開?

  如果左邊的數字有1、2、3、4、5、6、7、8、9,右邊的數字有1、2、3、4、5、6、7、8、9,佳佳最多試多少次才能把密碼箱打開?

  三、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

  四、機動練習

  如果老師想給今天這節課表現最好的三位同學照一張合影,請同學們思考,三個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如果老師也參加進來,四個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同學們課下思考。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 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自主認識新的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動手操作等豐富的學習活動,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時間觀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教育學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學重難點

  借助豐富的活動,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三、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口算卡片,每人準備一個時鐘。

  四、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播放新年聯歡晚會的片段)

  談話:新年的鐘聲將敲響,讓我們一起來倒計時。(課件出示鐘面,伴隨著“滴答”聲,讓學生共同進行倒計時)

  談話:剛才,我們進行倒計時,像這樣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我們就共同來認識這個新朋友。(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認識時間單位“秒”

  (1)師:你知道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嗎?請仔細觀察你們所帶的鐘表,看看有什么發現。

  (2)學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學生反饋:

  ①時鐘有3根針,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針。

  ②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讀取電子表上的時間時,讓學生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電子表的讀法進一步類推。

  (4)體驗1秒鐘

  ①師: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鐘表發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②學生跟著時鐘的'“滴答聲”,做拍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最準。

  ③比一比,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一個數,看誰數得最準確。

  ④小結:剛才,我們聽到鐘聲“滴答”一聲就是一秒,我們拍一下手用1秒,數一個數也是用1秒。1秒的時間確實很短,但是有些現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里卻可以做很多事情呢。(舉幾個具有說服力的數據說明1秒鐘的價值)所以,我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的1秒鐘,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每1分、每1秒。

  (5)師:(邊撥秒針)秒針從數字12走到數字6,這表示經過幾秒?從數字6走到8,表示經過幾秒?請你輕輕告訴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還知道秒針從哪兒走到哪兒也是10秒?

  2.探索分與秒之間的關系

  (1)師:如果秒針從數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字12,這時經過多長時間,分針有沒有什么變化。

  (2)讓學生小組合作,仔細觀察鐘面,自主探索。

  (3)學生反饋。

  (4)小結:秒針走1圈,就是60秒,這時分針走1小格,也就是1分鐘,所以1分=60秒。

  3.練習:體驗1分鐘

  (1)讓學生看鐘表,通過讀秒來體驗1分鐘的長短。

  (2)師:1分鐘能做什么呢?

  讓學生分組畫畫、寫字、做口算、摸脈搏體驗1分鐘實際的長短。

  (3)讓學生舉例,說說1分鐘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認識時間單位--秒)有了秒針,計時就更準確了,時針、分針、秒針在時間王國里分工合作,準確地為人們報時。

  (四)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2題。

  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補充:

  ①們上一節課的時間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賽

  師:讓我們一起到緊張激烈的運動場上去看看。50米決賽剛結束,你能通過鐘表的顯示,說出運動員的成績嗎?從這張成績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動:

  師:下課鈴聲響了,請大家安靜,迅速地將課桌上的學習用品整理到書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時間。看誰整理得又快又好。(學生整理,教師報時)

  師:相信大家今后每時每刻都能這樣珍惜分分秒秒,做時間的主人。

  (五)作業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 9

  一、學習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和估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擴大口算和估算的范圍。例1教學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方法。用解決郵遞員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報紙?要送多少封信?等實際問題的活動,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探討口算方法。接著,通過“做一做”,讓學生經歷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的過程,掌握口算方法。新教材把口算教學和解決實際問題聯系在一起,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和學習興趣,同時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二、學習者分析

  學生在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基礎上,擴大口算的范圍,相信學生能夠運用已有的知識和已有的計算方法,探索出新的計算方法。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整數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養學生類推遷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學生經歷整數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4、培養學生養成認真計口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5、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

  四、教學重點及解決措施

  掌握整數乘法的口算方法。

  五、教學難點及解決措施

  通過學生活動,體驗數學學習方法。

  六、教學設計思路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憑思維和語言進行計算并得出結果的一種計算方法,它具有快速、靈活的特點。口算是計算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筆算、估算的基礎,筆算和估算能力是在準確、熟練的口算能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沒有一定的口算基礎,筆算、估算能力的培養就成了無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僅是學習任何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我在備課前想過,既要讓學生牢牢的掌握這堂課的內容,又要嘗試讓他們自己去學習。于是我精心設計了一個個井井有條的步驟:注意口算聯系經常化,并通過多種形式的訓練,逐步提高口算速度,培養口算能力。依據的理論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聯系生活實際。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 10

  教學目的:

  1、結合課本提供的具體情境,探索發現余數和商的特點,知道什么是循環小數。

  2、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過程,初步了解循環小數的意義,循環小數的讀寫方法,通過生活實例、實踐、觀察、分析達到認識理解并能應用相關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理解、概括能力和自主合作學習能力。

  4、創設綜合的現實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與合作精神。

  教學重、難點:

  正確理解循環小數的意義。

  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課題

  請同學們集中精神聽錄音,想一想火車行進時車輪滾動發出的聲音有什么特點?

  生:咔嚓,咔嚓……重復的出現。

  同學們,請觀察這是什么圖片?(出示自然界水循環的動態圖片)

  在自然界中還有哪些像水一樣的不斷出現的循環現象?

  生舉例

  師:講的好,同學說的都對,你們的知識可真豐富!其實我們數學中也存在著這種有趣的循環現象,大家想不想理解數學中的循環問題?

  二.自學探究,發現新知

  (一)、認識循環小數

  1.出示算式,揭示矛盾

  現在我們來一組有趣的`做題比賽(電腦出示)每組完成一題,看哪個組的同學先完成,每組選一名代表黑板來做

  2. 44÷4 1÷3 58.6÷11 3.45÷5

  盡量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計算。在算中讓他們去感知去體會“無限”與“有限”,“循環”與“不循環”的數學現象。

  教師評出冠軍組,待學生發現不公平后請同學說出其中的道理。

  2.討論:

  ①第(2)(3)最難在哪兒?如果繼續除下去,會是什么樣子的?

  ②商為什么會重復出現?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教師隨著學生的匯報課件演示導致除不盡的原因是余數重復出現,商也依次不斷出現。那你怎么表示這種情況的商,省略號又表示什么意思?

  你能寫出幾個像這樣的小數嗎?

  像這樣的小數,叫做循環小數。(板書課題)

  3.總結循環小數的定義

  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這幾個循環小數的小數部分看看他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不同點?你能得出什么結論?把你的想法可以和同桌或小組人商量一下

  根據學生的回答:“依次不斷”,“重復出現”,“一個數字或幾個數字”、“從某一位起”引導學生概括出以上特點。

  由學生概括出循環小數定義:一個小數,從小數部分的某一位起,一個數字或幾個數字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這樣的小數叫做循環小數4.小結:同學們真不簡單,老師把你們總結的感念整理了一下,給大家一分鐘時間把這個概念默記在心里。

  5.現在我們利用這個定義判斷下面的小數哪些是循環小數?

  1.5353…… 0.19292 8.4666….. 5.314162….. 5.745547…..

  (二).循環小數的簡便寫法

  剛才我們認識了循環小數,循環小數有自己的寫法,請同學把書打到27頁,自己看一看,你都知道了什么?第二種寫法比第一種簡便

  寫出板書中的循環小數的簡便寫法。

  (三).認識無限小數和有限小數

  看板書中的循環小數,他們小數的位數是怎么樣的?

  像這樣小數部分是無限的小數,你能給他起個名字嗎?那么黑板上(1)和(4)中他們的小數位數怎么樣? 誰愿意到黑板寫出什么是有限小數

  (四)小結

  剛才我們通過研究發現,原來數學王國也有循環現象,那就是循環小數,接下來我們繼續開動腦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下面的問題好嗎?

  四.強化練習,促進內化

  1.比較大小

  2.把下面的三個數按從大到小順序排列

  3.判斷正誤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循環小數,從你們的姿態、眼神及課堂反應中,老師感覺到這節課同學們聽得非常專心,那么誰來說說,你有什么收獲和感想?

  課后反思

  循環小數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九冊上期教學內容,是一個新知識,這部分內容概念較多,又比較抽象,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本節課通過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學生對“循環”、“無限”等過去沒有抽象的認識。我就采用學生熟悉的火車聲音、自然界水循環這一現象,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依次不斷、重復出現”。這使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了學習狀態,并對這幾個難懂的詞有了初步的認識。通過比賽誰先求出商,讓學生在不公平的“除盡”與“除不盡”的比賽中發現問題,初步感知有限小數,無限小數,循環小數這種數學現象,激發起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數學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親身主動的參與,自主探索,才能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本節課通過讓學生算一算、想一想、觀察、比較、討論中獲得循環小數的概念。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考與合作交流,創新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動腦、動眼、動口研究問題,獲取新知。再通過讓學生自學課本,了解和循環小數的簡便寫法以及有限小數、無限小數的概念,讓學生自己發現新知,培養學生的閱讀數學書的習慣和自學的能力。

  三、教學手段和練習設計配套。用多媒體出示循環小數的相關知識點和不同層次的練習設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并能根據小學生直觀━半直觀━抽象━概括的認知規律組織教學。運用新知,解決問題。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再通過討論、師解、生自評,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享受了不同的成功。

  四、通過回顧,思考,弄清本節課所獲得的新知識,在大腦里留下深刻的印象,進一步明確學習重點,掌握知識要點對所學知識得到了及時的鞏固、提高、升華。

  附 :板書設計

  循環小數

  一個小數,從小數部分的某一位起,一個數字或著幾個數字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這樣的數叫做循環小數。

  2.44÷4=0.61 例7. 1÷3=0.33……=0.3

  例8. 58.6÷11=5.32727……=5.327

  有限小數 無限小數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 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夠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使學生通過操作和對圖形的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初步知道轉化的思想方法在研究平行四邊形面積時的運用,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重難點:面積公式的推導。

  教具、學具準備:

  1.教學課件。

  2.剪兩個底40厘米,高30厘米的平行四邊形,供演示用。

  3.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平行四邊形(可以用教科書第137頁的圖剪下來貼在厚紙上)和一把剪刀。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幻燈出示各種圖形。提問:方格紙上畫的是什么圖形?什么叫平行四邊形?它有什么特征?

  2.讓學生指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再指出它的高。然后讓每個學生在自己準備的平行四邊形上畫高。(教師巡視,注意畫得是否正確。)

  教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板書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二、新課

  1.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l)指導學生數方格。

  (2)出示方格紙上畫的長方形,要求直接計算出它的面積。然后指名說出計算結果。

  (3)比較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

  提問: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長方形的長有什么關系?平行四邊形的高和長方形的寬呢?它們的面積怎么樣?

  啟發學生把比較的結果重復說一遍。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和長方形的寬分別相等,它們的面積也相等。

  (4)小結:從上面的研究我們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也可以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出來。但數起來比較麻煩,而且往往不能算得很精確。特別是較大的`平行四邊形,像一塊平行四邊形的菜地,就不好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它的面積了。想一想,能不能像計算長方形面積那樣,找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呢?

  2.用實驗的方法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

  (1)從上面的比較中,你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底、高和面積與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之間有什么聯系?你能不能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呢?想一想,該怎么做?(教師先要求學生要沿著哪條哪條高剪,再讓學生動手.)

  (2)教師示范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

  剛才我發現有的同學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時,把從平行四邊形左邊剪下的直角三角形直接放在剩下的梯形的右邊,拼成長方形。在變換圖形的位置時,怎樣按照一定的規律做呢?現在看老師在黑板上演示。

  ①先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剪下左邊的直角三角形。

  ②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著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著底邊慢慢向右平行移動。

  ③移動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著直角三角形繼續沿著底邊慢慢向右移動,到兩個斜邊重合為止。

  請同學們把自己剪下來直角三角形放回原處,再沿著平行四邊形的底邊向右慢慢移動,直到兩個斜邊重合.(教師巡視指導。)

  (3)引導學生比較。(在黑板上剪拼成的長方形的上面放一個原來的平行四邊形,便于比較。)

  ①這個由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的長方形的面積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比較,有沒有變化?為什么?

  ②這個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有什么樣的關系?

  ③這個長方形的寬與平行四邊形的高有什么樣的關系?

  教師歸納整理:任意一個平行四邊形都可以轉化成一個長方形,它的長、寬分別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底、高相等。它的面積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也相等。

  (4)引導學生總結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長方形右面板書: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那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平行四邊形右面板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5)教學用字母表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板書:S=a×h,告知S和h的讀音。

  教師說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間的乘號可以記作“.”,寫成ah,代表乘號的“.”也可以省略不寫,所以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可以寫成S=ah。

  (6)看教科書第65頁中相應的內容,并完成第65頁中間的“填空”。

  3.應用總結出的面積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1)看教科書第66頁的例題,指名讀題后,引導學生想,根據什么列式?并提醒學生注意得數保留整數。然后在練習本上列式計算,教師巡視。共同訂正,指名說出是根據什么列式的。

  (2)完成教科書第66頁“做一做”中的第l題和第2題。做完后共同訂正。

  (3)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平行四邊形,量一量它的底和高是多少厘米,再求出它的面積。

  三、鞏固練習

  做練習十六的第1題。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共同研究了什么?怎樣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五、作業;練習十六

  第2題和第3題。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 12

  教學內容:

  蘇教版第十一冊89-90頁的例1、練一練,練習十七第1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替換"的策略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并能根據問題的特點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

  2、使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反思,感受"替換"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早上喜歡和牛奶嗎?和牛奶有益身體健康。

  我女兒在家也喜歡喝牛奶,每次早晨喝一小杯(出示一小杯)。我早晨每次喝一大杯(出示一小杯)。大杯中的`牛奶大約是小杯牛奶的2倍。

  出示1大杯和2小杯,問1大杯可以夠我和幾次?2小杯可以夠我女兒喝幾次?

  1大杯和2小杯都給我喝,可以喝幾次?

  1大杯和2小杯都給我女兒喝,可以喝幾次?

  指名匯報,說說是怎樣想的?

  說明:剛才想的過程其實就是替換的策略。

  揭示課題: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二、自主探索

  1、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都倒滿。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思考:你能解決嗎?為什么?(使學生聯想到都是大杯或者都是小杯比較容易解決;或者告訴大杯容量與小杯容量的關系。)

  2、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都倒滿。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說說所增加的條件,你是怎樣理解的?

  思考,你準備怎樣解決?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重點讓學生說明怎樣替換,替換之后是什么杯子,總量是多少?

  使學生感悟到無論怎樣替換之后的果汁總量是不變的。

  (根據學生的回答,以課件演示替換的過程)

  思考,為什么要把1大杯替換成3小杯,或者把3小杯替換成1大杯?(感受替換的依據)

  4、學生列式解決。

  指名匯報,注重結合替換的思路,理解算式。

  師:像這樣的實際問題,我們用替換的策略進行解決,是否正確呢?

  學生提出檢驗的方法,并閱讀書上的介紹,然后進行檢驗。

  5、小結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加深對解題思路的理解。

  6、體現價值。

  教師介紹用方程解答的方法,還可以請學生說說不用替換的策略,還可以怎樣解決。然后進行比較,使學生深深感受到策略的價值。

  三、完成練習的第1題。

  1、在題中用圖表示替換的過程,然后解決問題,并檢驗。

  2、匯報交流,將學生的作品在實物展示臺上展示。注意體現學生可能出現的不同情況,(有可能出現線段圖)

  3、結合圖說出算式。

  4、這個題目還有不同的替換嗎?為什么?使學生認識到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四、指導練一練

  1、讀題,嘗試解答,教師巡視了解。

  2、練一練與例題相比有難度,因此讓學生在指導下完成,可以用優秀生的思路來提示其他學生。

  3、重視圖的作用,以圖來幫助理解。

  五、思考

  1、本課應該以策略的價值體現為主,還是應該以替換的依據為主?感覺難以合理安排。

  2、課堂教學時,忽視了學生在替換過程中語言的準確表達。如:用什么替換什么,或者把什么替換成什么。在數學中語言應該是規范、到位的。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 13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體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

  2、在實際操作中,感受排列與組合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并初步感知它們間的不同,且能初步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3、通過相關的操作活動,能夠找出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4、培養觀察、分析、推理及比較(類比和對比)等能力以及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經歷探索簡單事物組合、排列規律的過程,能用不同的方法有順序地來計算組合、排列數,初步了解簡單事物組合和排列的不同。

  三、教具、學具的準備:

  課件、衣服卡片、學生練習紙

  四、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要和貝貝一起進入有趣的教學廣角,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事先板書:數學廣角)

  (二)探究新知,創設情境

  1、衣服搭配中的組合問題

  星期天,爸爸、媽媽要帶貝貝去游樂園玩,既然是去游玩,就要穿得漂亮一些,貝貝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穿什么衣服(點擊出示圖片例1圖(兩件上衣和三件下裝,電腦音問:這些衣服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穿法?)。

  ①生猜

  師:誰猜的對呢?(你們是不是猜對呢?)我們不妨一起來驗證以下,同桌合作動手擺一擺,同時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擺完后,用你喜歡的方法在練習紙表示出來。

  展示成果并交流:

  師:為了便于同學們表述,我們給這些衣服編上號。

  反饋:讓學生先反饋擺法,再反饋記錄法。

  評議。

  師:他們的搭配方法中,有重復的嗎,有遺漏的嗎?他們再擺的時候,是怎樣做到不遺漏也不重復的呢?

  師:簡單的說,他們是先確定一件上裝,然后和不同的下裝進行搭配,再確定一件上裝,和不同的下裝進行搭配,很快就擺出了6種不同的搭配方法。這樣的思考方法,非常的——生:有順序。

  師:是啊,只要做到有序的思考,就能做到不遺漏也不重復。

  師:然后他們按照擺法的順序,用連線法進行了表示。你們也是用連線法表示的嗎?有沒有不是的?其實,我們還可以編號組合來表示,如①A……你們為什么都選擇用連線法呢?

  師:理解了擺法,學會了連線法,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3+3=6可以改寫為2×3=6)算式中的2和3分別表示什么意思呢?(2表示有2件上裝,3表示每件下裝有3種搭配方法。)

  師:剛才我們討論的是先確定一件上裝的情況,有沒有,思考的角度和他們不一樣的同學?

  (有,就讓學生上來用連線法邊說,邊記錄。)

  (沒有)誰能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呢?

  師:誰能一邊說,一邊用連線法表示出來?

  師:看懂了,舉手,好,他是先確定,……雖然思考角度不同,但因為思考有序,也完整地得出了6種不同的搭配方法。

  2、早餐中的組合問題

  等貝貝穿好衣服,媽媽也為她準備好了豐富的早餐,(看練習紙),有哪幾種飲料?哪幾種點心?如果飲料和點心各選一種,一共有多少種選法呢?你能剛學會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嗎?

  (1)生嘗試獨立完成

  (2)反饋誰想上來說給同學們聽?

  (3)評議

  師:他按照這樣的方法選一選,連一連,你們贊同嗎?大家都贊同的方法,肯定都是好方法,這種方法好在哪里呢?

  (他是先確定一杯飲料,與3種不同的飲料進行搭配,再確定一杯飲料,與不同的點心進行,這樣,以此類推)

  師小結:因為思考有序,所以做到了不遺漏,不重復,而且速度很快。

  (4)會列式計算嗎?每個數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5)他是從飲料的角度出發進行思考,有思考角度和他不同的嗎?(能換個角度思考嗎?)

  (4)取一張飲料圖放在練習紙上

  師:如果再添1杯飲料,那有幾種選法呢?

  師:這么快,你們是怎樣想的?

  (師引導學生說清楚每種飲料都有3種搭配方法,所以4種飲料就有4×3=12種配方法。)

  師:啊,原來,用飲料的數量和點心的數量——生:相乘,就可以得到總的搭配數量。同學們學出點門道來了,那我來考考你們,再增加1種點心呢?如果有5種飲料,6種點心呢?

  3、3個數的排列問題

  吃好了早餐,就讓我們和貝貝一起出發吧?他們先來到游樂園做個數字游戲,(課件出示)

  用手勢告訴我,你認為可以組成幾個不同的3位數?

  誰想的'是正確的呢?(都認為是6個,有哪6個呢?)仍舊以同桌為單位,按一定的順序擺一擺,然后把你擺的數記下來。

  (1)同桌合作完成

  (2)交流

  (3)評議

  師:有重復的嗎,有遺漏的嗎?有順序嗎?他是按怎樣的順序擺出來的呢?

  師小結:他是先確定百位上的數,然后剩下的2個數擺在十位和個位,然后交換十位和個位兩個數的位置,就又得到了一個新的數,以此類推,得到了6個不同的三位數。

  師:當他在確定百位上的數的時候,他又是按怎樣的順序來確定的?還可以按怎樣的順序來確定呢?

  師:他是先確定百位上的數,換個角度思考,也可以——生(略)師:看著這6個數,你能列一個算式嗎?說說想法。

  師小結:每個數擺在百位,都可以有兩個不同的3位數,3個數,就有3×2=6個不同的三位數。

  4、拍照中的排列問題

  做了這么長時間的數字游戲,可真有點累了,到開心屋去開心一下吧,這不,貝貝一家三口經過裝扮,變成了這三兄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開心時刻,當然要拍照留念,他們有多少種不同的站法呢?為了方便記錄,你們可以先給他們編編號。

  (1)生嘗試獨立完成

  (2)反饋

  5、比較例1和例2的異同,感受區別

  學到這里,我們已經和貝貝一起解決了生活當中的4個問題,這第1個問題和第3個問題在解決過程中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呢?

  (衣服的搭配問題和順序無關,數字的排列和順序有關。)

  (三)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開心嗎?為什么開心?

  (四)完成課堂作業

  五、課后反思:

  二年級上冊教材中,學生已經接觸了一點排列與組合知識,學生已經可以通過觀察猜測以及實驗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標準》中指出:“重要的數學概念與數學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套教材注重體現這一要求,所以在三年級上冊教材中繼續學習排列與組合的內容。因為本課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所以我將本課的重點放在向學生滲透相應的數學思想,并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上。

  本次教學內容安排的都是學生身邊的事例和一些生動有趣的活動。如在例1中安排的是有關衣服的搭配問題,讓學生找出不同的穿法,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用活動數字卡片找出不同的兩位數的活動;在例2中安排了學生用數字卡片擺三位數的情景,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照相時的不同站位的活動。

  由于這部分內容的活動性和操作性比較強,所以我采取了讓學生動手實踐、同桌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教學。從而讓學生能根據實際問題采用羅列、連線等方式,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并能感受到有的與順序有關,有的與順序無關。

  如教學例1時,讓學生利用學具自己動手擺一擺(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制作好衣服的小卡片),看看一共有幾種穿法。接著讓學生用喜歡的方法把各種穿法記錄下來,學生都用了連線的方法,所以我又簡單地介紹了羅列法。之后把練習二十五中的早餐搭配問題做為了鞏固練習,并且做了修改,增添了1種飲料,將橫向擺放改為縱向擺放,以此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在學生順利完成后,又了進行了加深,將飲料逐漸增加至5種,飲料逐漸增加至6種,讓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漸抽象為抽象思維,從連線法抽象為計算法。又如教學例2時,也是讓學生先動手擺一擺,看看用三個數字卡片一共能擺出多少個不同的三位數,并把它們記錄下來,然后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討論。接下來讓每個小組進行匯報交流:你一共擺了幾個三位數?你是怎樣擺的?用什么方法記錄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最后對學生的匯報進行小結:不管是怎樣的擺放、排列,只要做到有順序的記錄,就可以保證不重不漏。

  課程結束后,楊老師予以了細心的指點,在她的指點下,原本自己覺得混沌不開的地方,就豁然清晰了。

  1、課堂中沒有完成課堂作業本,顯然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存在問題,經楊老師點撥后頓悟:教學內容主次不分名,如新授要引導到位,但練習在放手讓孩子完成后,略微指導就過,而我花了幾乎與新授等同的時間,細究原因,還是老師的本位思想在作怪,沒能充分相信學生的接受能力。

  2、教參要求,讓學生初步理解例1與例2的區別,即有的與順序有關,有的與順序無關,但由于教學時間安排的不合理,以致于沒能讓學生經過討論而匆匆指名說說就收場了,所以很多學生其實是不理解的。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 14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的觀察、比較,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并體驗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

  2.在活動體驗中學會觀察方法,積累觀察經驗,發展數學思考,養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習慣。

  二、制定依據:

  1.內容分析

  教材通過對生活中常見的一些長方體形狀物體的觀察,引導學生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在觀察活動中體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最多只能看到長方體的三個面。練習活動中,通過對正方體的觀察,體會到正方體的每個面的形狀都是正方形,通過對拼搭后的物體的觀察,感受視圖的形狀是隨著觀察角度而變化的,為下一段的學習作好鋪墊。

  2.學生實際

  二年級時,學生已接觸過從物體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觀察物體,初步掌握了觀察物體的基本方法。但三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弱,要由只關注物體的一個面發展到同時觀察兩個面、三個面,還具有一定的難度。在表述自己的觀察方法或結果時也會出現敘述不清的狀況。

  三、教學過程設計

  時間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6-7分鐘

  一、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1、出示圖書箱,引導學生:從你的位置觀察,你能看到什么?

  2、讓學生在盒子上指認

  3、指名介紹

  活動一: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1、觀察圖書箱,說說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到的,隨機認識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2、找找自己帶的盒子(長方體形狀)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3.交流中感悟“正面”的不同含義

  以學生熟悉的圖書箱為觀察對象,在看、說、指等一系列活動中,調動多種感官,協同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并初步感受到因為觀察的位置或角度不同,看到的面的個數也是不同的。

  25

  分鐘

  二、在不同的位置觀察長方體形狀的盒子,體會觀察結果的不同

  1、布置觀察任務,

  明確觀察要求,

  指導觀察方法,

  2、教師巡視,注意收集不同的資源

  3、組織交流與評價

  隨機引發思考:從一個位置觀察,最多能看到長方體的幾個面

  4、引導小結

  活動二、從不同位置觀察盒子,體會觀察結果的不同

  1、學生觀察,記錄觀察結果

  2、交流觀察結果,檢驗觀察方法。

  3、感悟小結

  這個大問題的設計是在學生前一次的初步觀察體悟的基礎上提出的,這樣,每個學生都有獨立觀察,解決問題的時間與空間,而不同層次的學生所展示出來的“差異資源”又為互動生成提供了可能。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多角度觀察物體的方法,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6-7分鐘

  三、拓展、延伸

  引導學生觀察,鼓勵學生不斷挑戰。

  一、1、從正方體的三個面觀察

  2、觀察老師拼搭的兩個正方體,想象后與視圖連一連

  二、按要求擺圖形

  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初步體會正方體的每個面的形狀都是正方形,通過想象與觀察結合,學生初步感受圖形與視圖的聯系,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為后續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1―2分鐘

  四、全課總結

  學完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交流,

  自我評價

  五、課后反思重建: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 15

  教學內容:

  教材55頁例3

  目的要求:

  使學生理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意義,掌握這種問題的數量關系,懂得除法計算的道理,會解答這類問題。

  教學重點:

  掌握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問題的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會解答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15里有幾個3?14是7的幾倍?

  15是3的幾倍?14里面有幾個7?

  2、有12個蘋果,每盤放4個,可以放幾盤?

  學生列式解答后,請學生回答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授

  (一)教學例3

  1、出示主題圖,圖上有多少人在唱歌?多少人跳舞?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板書:有35人唱歌,7人跳舞,唱歌的是跳舞的幾倍?

  2、讀題,分析,題目告訴我們哪些條件,問題問什么?誰和誰比?要解答這個問題一定要找出哪兩個條件才能計算?

  3、說明:我們把35位唱歌的人一份一份的分開,把幾人當作一份呢?也就是說,是把什么數作為標準呢?唱歌的和跳舞的比,唱歌的人數是跳舞的幾倍,這是把什么數作為標準?列式時,7人作什么數?

  板書:35÷7=5

  (二)完成“做一做”

  1、讀題,先讓學生把題意理解清楚,給世紀末條件?求什么問題?

  2、引導分析:要求“踢球的人數是跑步的幾倍”用什么方法計算,為什么?

  3、學生獨立列式解答。

  4、討論,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三、鞏固練習:練習十二

  四、總結

  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要用除法來計算。

  板書設計

  例3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數是跳舞的幾倍?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 16

  教學內容:

  分數和小數的互化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特點,能判斷一個最簡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

  2、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探究能力。

  3、在小組合作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判斷最簡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

  教具、學具準備:卡片、投影片若干

  板書設計:

  1/4=1÷4=0.25

  9/25=9÷25=0.36

  17/40=17÷40=0.425

  5/6=5÷6≈0.833

  3/14=3÷14≈0.214

  16/33=16÷33≈0.485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復習導入)

  1、把下面幾個分數化成有限小數,看誰做得又對又快?3/10、39/100、1又51/1000

  2、小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怎樣化小數

  3、請同學們和老師比賽,判斷分母不是10.100.1000……的最簡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

  4、揭示課題:為什么老師判斷的這么快,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規律

  二、合作探究(新授)

  1、嘗試練習 提出問題

  出示例3 把1/4 17/40 5/6 3/14 16/33化成有限小數?(除不盡的保留三位小數)

  根據計算結果,板書

  根據結果,可以把這些分數分成幾類?

  根據分類,你想到了什么問題?本節課核心問題

  2、自愿分組 共同探究

  請同學們根據各自的研究方向,自愿分組討論

  教師參與學生討論

  3、匯報交流 形成成果

  各小組匯報

  根據學生匯報小結:能否化成有限小數和分子無關;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分母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母,分解質因數,并由學生分類。

  4=2X2

  25=5X5

  40=2X2X2X5

  6=2X3

  14=2X7

  33=3X11

  小結: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分母不含有2和5以外的質因數,不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分母含有2和5以外的質因數。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看教材怎樣表述。

  4、評價提高 實現優化

  第2小組和第3小組的發現有矛盾么?

  小結:一個最簡分數,如果分母中不含有2和5以外的質因數,這個分數就一定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

  你認為哪種方法更容易判斷一個最簡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

  三、鞏固拓展

  出示練一練2

  同組同學互相出數,判斷能否化成有限小數?

  四、全課總結

  略

  五、學生作業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11-10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09-27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精選20篇)11-13

中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及方案02-27

教學設計及案例10-29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及反思03-02

教學設計案例優秀08-21

雷雨教學設計案例07-24

教學設計模板及案例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