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見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所見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所見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的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設計理念:
1、感受詩的韻律美,培養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2、以讀為本,熟讀成誦。
教學難、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中的感情。
課前準備:
1、課文掛圖,課文朗讀磁帶。
2、生字卡片:《夜書所見》詩句字條。
教學過程:
一、以舊引新,激趣導入。
1、學生自由背誦已學過的或課外讀過的古詩。
2、板書課題,理解課題中的“書”是什么意思。
二、指導看圖,感知圖意。
出示掛圖,觀察圖畫,說說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認讀生字的情況,有重點地指導識記。
4、指名朗讀,先指導讀準字音,再讀準節奏,讓學生體會古詩朗讀的特點。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深夜/籬落/一燈明。
5、借助字典和詩后注釋,理解詩中詞語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處。
6、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討論、嘗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視指導。
四、再讀感悟,體會情感。
1、自由讀。
(1)引導學生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2)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3)課堂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問題,教師重點點撥理解“動客情”的意思。(一是動思鄉之情,二是勾起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2、聽課文朗讀磁帶。
(1)邊聽邊在腦海中浮現畫面,說說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指名描述畫面,其他同學說說是詩中的哪一句,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3)再聽錄音,體會情感:假如你就是這個離鄉背井,獨自在外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1)把握詩的節奏。
(2)教師范讀、領讀。
(3)學生自由讀、齊讀、小組競賽讀、個人表演讀。
(4)背誦古詩。
各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將學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詩句的意境中。
五、作業
1、練習寫生字。
2、背誦古詩。
板書設計: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見:梧葉 促織 一燈明
聽:寒聲 } 思鄉之情
感:動客情
所見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查找有關資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2、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句意思。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準備】
小黑板錄音機
一、交流課前查找資料、板題解題
1、學生交流。(學生有的介紹上網查找的資料;有的介紹從課外書知道的內容。)
2、誰會背王維的詩。
師:同學們懂得真多,今天我們再王維的一首詩。板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解題:從詩歌的題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農歷重陽節,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的風俗習慣。“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的家鄉蒲州。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佳節里懷念家鄉的兄弟。)
師小結:王維少年時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他善于描寫自然景色。有人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二、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放錄音配樂朗讀。
2、學生自讀。
通過查字典讀準字音。看看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讀全詩。思考。詩中寫了什么時間,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誰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出來。
(詩中寫在九月九日重陽節。詩人獨自在異地他鄉思念家鄉兄弟的事。)
三、品讀詩句、了解詩意
1、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生1:我認為“獨”字用得好,“獨”字表現詩人一個人離開家鄉、親人的孤獨心情。
生2:我認為“異”字用得好,說出詩人在外地想念家鄉、親人的感情。
……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最好是哪一句?你體會到什么?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為什么每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親?(自己孤身在外,每逢過節時,看到別人全家歡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單寂寞,因此,比平時更加思念親人。)
3、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獨自一人身在他鄉,成為他鄉之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鄉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四、再讀悟情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說一說,詩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中表達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讀時速度稍慢,聲音稍低緩。)
2、配樂朗讀。
五、想象訓練口語
1、這是一首思鄉的詩,假如你是詩人你會怎樣說?用什么方法向親人述說思鄉的感情?(學生說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學們想到用電話,就請你們當詩人,老師當詩人的親人,述說思念之情。(口語訓練,產生情感共鳴)
附:板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倍思親
獨 兄弟
少一人
所見教學設計3
本課由《所見》《小池》兩首古詩組成。兩首詩均為絕句,詩句內容簡潔,語言通俗淺易,用詞精準凝煉。內容中情景交融,動靜相宜,好比一個個鏡頭移動交織成兩幅行動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圖。從不同側面表現夏天的情趣。教學中應抓住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編寫意圖,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進面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級的孩子在學前就有一定的古詩積累,詩歌特有的韻文形式利于學生朗讀,教材為詩歌選配的畫面生動、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內容的難度。詩句中的文字注音,對于有一定自讀能力的孩子來講難度不大。但教者應通過多種手段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語,以利于學生對詩句內容的理解感悟。
教學目標:
1、認識“所、牧”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培養學生閱讀興趣,閱讀能力,激發對祖國古典文學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在多形式的誦讀中,感受古詩的韻律美,意境美。
信息資料:
1、每個學生自做一份本課生字小卡片。
2、課文插圖、《春江花月夜》古箏、繪畫材料。
3、搜集整理以前讀、背過的古詩。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挖掘積累:小朋友們誰會背誦古詩?由朗朗背書聲,營造學詩氛圍,自然過渡,板書課題。
2、觀察描繪:出示放大的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圖中都畫了些什么?是什么季節?你能把觀察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嗎?在此基礎上引入學詩。看看古代詩人是如何描繪的?
對話平臺:
學習古詩《所見》
初讀(借助拼音,自讀詩句,達到正確流利,培養識讀能力。)
1、出示詩句,讓會讀背的學生領讀,教師相機指導。
2、抓住生字和難點音,強調讀準。如“所”讀平舌音、“捕”的聲母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練讀,力求會背。
(真實、扎實應是語文教學的不懈追求,啟發學生領讀,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注重了資源開發;抓住字詞,扎實訓練,夯實基礎。)
細讀(抓住重點字詞,了解詩句大意。)
1、引導學生自讀質疑,讀懂了什么還有哪兒沒讀懂?
2、根據學生的質疑師生互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學生可能有出的問題,
如:“樾、意欲”的含義等。教師應在充分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的基礎上,得出問題的答案。
3、引導學生結合插圖和自己的理解,粗略講講詩意,教師適當點撥指導。 (引發自主學習,師生互動學習交流,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和生成。符合學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誦讀(反復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讀書能力,激發閱讀興趣。)
1、采用范讀、領讀、對讀、齊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感悟詩句的韻律,停頓等。
2、自由練讀,體會感悟。
3、借助插圖,以及古箏曲,創設意境。教師運用語言進行描繪,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誦詩句。
(抓住“讀”的根本,結合古詩情境美的特點,積極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
寫字(自主寫字,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和書寫水平。)
1、重點指導學生認為難寫的字,可讓學生參與指導范寫,為大家講解。如“木”字旁的寫法等。
2、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指導。本節課可重點指導寫“詩、林、童”。第二課時 對話平臺:
學習古詩《小池》
回顧(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的內容和學習方法,為學新知做準備。)
1、指名背誦《所見》,并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內容。
2、回想一下,上節課我們是怎樣學習的?
(激發學生,回顧體驗,簡要概括也學習方法,為學習《小池》做準備。
自學(嘗試自學,合作交流,培養能力。)
1、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幫助學生分配角色,分解任務,明確方法。
2、教師巡視,了解小組學習情況,以吸收反饋,調整教學。
(依據課標的要求,正確處理師生的角色關系,處處以學生為主,引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在自讀自悟中,不斷積累,不斷遷移。教師則根據學生各方面的特點,注意指導、引導、誘導、輔導。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主動地,生動地學習,從而有效地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匯報(各組匯報交流,發現共性問題,強調重點問題。)
1、由各組派代表陳述本組學習情況及學習收獲,可引導學生當小老師,到黑板前講解。如:字音“柔”應為"rou"不是"you",多音字“露”的兩個讀音,以及詞語的意思。“細流”“樹陰”等。
2、教師引導學生互相評價,同時抓住共性問題。如“畢竟”“惜”“無窮”等,采用“讀、看、想、議”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
3、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大意,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誦讀(堅持以讀為本,促進學生感悟。)
1、采用自讀、對讀、齊讀、表演讀等方式,引導學生誦讀,背誦。
2、出示畫面,引導觀察,播放音樂,引導學生讀背。特別要注意指導學生讀出詩的韻味。注意韻尾“流、柔、頭”的讀法。
實踐(創意表現,促進理解,發展個性。)
1、引導學生結合著自己的閱讀理解,觀察感受,談一談對夏天的印象。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夏天。如語言描述、繪畫、背誦詩歌等均可。
3、交流評議。
寫字(自主選擇難點字,提高書寫能力。)
重點指導“黃、立、閉”,教師大膽放手,相機示范,引導學生評價。
所見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地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夜書所見》
一、導入新課
1、簡介作者。
2、解題:從古詩的題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寫作者在晚上的所見所聞。
二、初知詩意
1、自主學習,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把這首古詩讀通、讀準確。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著聽,互相評議,相互指正。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合作學習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結合圖意,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劃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2、全班交流,理解詩意:
⑴ 小組匯報讀懂的地方: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互相補充詩意,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⑵ 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心情。
3、誦讀全詩:
自由讀─—賽讀─—評讀─—齊讀
4、練習背誦。
四、指導寫字“促、深”
所見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會本課6個2。
了解詞語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教學重、難點:
結合想象進行古詩的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古詩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認識這是什么動物嗎?它的名字叫蟬,也就是我們說的知了。雖然樣子大家不太熟悉,不過它的叫聲你一定聽過,有人捉過它嗎?老師就認識一個喜歡在夏天捉知了的孩子,這不有一天被詩人袁枚看見了,還為他寫了一首詩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第13課古詩兩首中的《所見》。(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學習探究,理解古詩含義
師: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到幾百年前的的一個夏天,共同來欣賞一下這首詩。(播放課件,學生聽范讀古詩)
師:聽出來了嗎?袁枚看見了些什么?
生:他看見了一個小牧童。
生:他還看見了樹上有一只蟬。
生:他看見了一片小樹林,小牧童騎著黃牛在小樹林里唱歌。
師:原來他看到了一個可愛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詩呀!就讓我們帶著下面的目標來學習吧!(出示學習目標、讀一讀)
師:在明確了學習目標后,現在就請同學們自己讀讀這首詩,邊讀邊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不認識的字畫下來,好好地讀一讀。
學生自由朗讀古詩后,教師了解學習情況,了解字詞的認讀情況,采用的方法是“蘋果”字卡認讀,讀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就可以摘下來了,在認讀的過程中,教師通過三言兩語的引導幫助學生強化認識:
所:(引導:你在生活中見過這個字嗎?)
閉:(引導:閉上我們的小眼睛。)
立:(引導:立正的立就是這個立。)
蟬:(引導:蟬是一種特別可愛的動物,夏天的時候,他特別怕熱,就趴在樹上不停地叫,熱呀,熱呀,所以人們也就叫他“知了”。你看,這只蟬飛呀,飛呀,飛到了大樹上。(將圖片貼到黑板上的大樹上)
牧童:(引導: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
捕捉:(引導:小動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們的。)
師:現在,調皮的字寶寶跑回了家,躲進了課文中,但是,同學們還認識他們嗎?讓我一齊來讀一讀古詩。
第二版塊:再讀古詩,入情入境。
師:這首詩一共有幾句話?(兩句)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句,誰來給大家讀一讀。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教師就帶領大家穿越時光隧道一起去看一看!
播放笛子曲:《快樂的小牧童》,課件出示畫面: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快樂地唱著歌兒。
師:(動情地)你們看,你們聽,小牧童坐在黃牛寬厚的背上走來了,他搖呀,晃呀,就像坐在搖籃里,真舒服呀!小樹林里,花兒在笑,風兒在吹,蝴蝶兒在飛,多美呀!
多快樂呀!小牧童忍不住放聲歌唱,歌聲飛出了密密的樹林,小牧童的心情怎么樣?那就請你帶著這種心情來讀一讀吧。
(學生自由練讀——點讀——點讀——男生讀齊讀)
師:你們都是快樂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樣騎黃牛的?
生:他是這樣騎黃牛的。(邊說邊做動作)
師:做上動作,你再來讀這兩行詩,看看是什么感覺?
生:(得意的邊做動作邊朗讀。)
師:好神氣呀!小朋友們是不是都想騎一騎黃牛呀?那我們一起做上動作再讀這兩行詩,每個人的動作可不一樣哦!
生:(騎黃牛,讀古詩。)
師: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聲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樂)“噓!咦?歌聲怎么停了?你們看,(出示畫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樹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為什么不唱了呀?”
生:因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會兒。
生:他可能怕吵著別人了。
生:小樹林里沒別人,他是看見了樹上有一只蟬,他想把這只蟬捉回家。
師:你為什么這樣想啊?
生:因為他眼睛一直看著大樹上,大樹上有一只蟬,所以我這樣想。
生:還有詩的后面說了,“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就是說他想住蟬。
(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中體驗到小牧童是想捉樹上的蟬。)
師:小牧童太喜歡這只蟬了,特別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咱們讀這兩句的時候,可要小點聲,千萬別把蟬給嚇跑了!”(引導孩子在讀的時候入情入境。)
(自由朗讀)
師:誰來讀一讀?
生:(很大聲地讀)
師:哎呀,蟬兒飛跑了,你太大聲了。你再讀一讀。
生:(小聲地讀)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注意,可千萬別把蟬嚇跑了。
生:(齊讀)
師:你們說,小牧童捉到蟬了嗎?
生:(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捉到了,有的認為沒捉到。)
師:假如你是小牧童,你說捉住了,怎么捉住的?來,到講臺上來試一試,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這只“蟬”的?(指大樹上的“蟬”)
鼓勵孩子有獨特的意見,引導孩子幫小牧童想辦法,克服困難,把蟬捉住。讓孩子用自己想出的辦法模擬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只蟬。
師:小牧童終于捉住了這只蟬,你高興嗎?
生3:高興。
師:這只“蟬”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對待它喲!小朋友們喜不喜歡這個小牧童?喜歡就記住這個可愛的小牧童呀?
生:喜歡。
師:那我們記住這個可愛的小牧童,我們把這首詩背下來。
(練習背誦)
三、指導書寫。
1、示范指導:這節課,還有幾個生字朋友,我們要會寫。(粉筆演示)
2、自由練習書寫。(播放音樂:《快樂的小牧童》。)
3、集體評議:引導學生觀看一個小朋友的字,觀察他哪兒寫得好?如果把哪一筆改一改,就更漂亮了?
四、拓展延伸
學生齊背古詩后教師講述:在我國古代的古詩中,有許多都是描寫農村生活的,寫的也都非常有意思,希望同學們能都收集一些,有時間背給其他同學聽,好不好?
教后反思:
這是一節古詩課的教學,我認為古詩最重要的是詩趣,詩趣,應該是這堂課的靈魂所在。只有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到這種詩趣,他們才能在學習全過程中全心投入,渾然忘我。因此在這節課中我主要從以下兩點入手。
一、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在情景的再造中尋覓得詩趣。想象是通往詩境的佳徑,只要通過想象,才能欣賞到絕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節課的教學中就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段,張開學生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整首詩不再是20個漢字的排列,破紙而出的是嘹亮的歌聲,是生動的畫面,是盎然的詩趣。
二、 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在吟誦中吟出情,誦出趣。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讀出來的,詩只有朗讀出來,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這一課中,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都是通過朗讀來完成的。
當然,在教學的環節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在朗讀中孩子們不能全部的集中精神,想象與現實不能很好的結合等,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針對性的進行改進。爭取達到更好的效果。
所見教學設計6
一、導入:
1、同學們,如果說中國悠悠五千年的古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詩就是其中的一顆美麗的明珠。古詩的魅力就在于總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現出豐富的畫面,讓人產生無盡的想象。
2、分別出示一畫一詩,讓學生說出相對應的詩句。
3、師:畫從哪兒來?就在詩句里,就在想象中。今天我們用讀詩句,想畫面的方法來學習一首古詩。
二、初讀正音:
1、理解詩題意思。
2、再次齊讀詩題。想知道他看到了些什么嗎?讀了這首詩就會明白了。請大家自由讀古詩,多讀幾遍把字音讀準,詩句讀順。同桌互相檢查讀。
3、指名讀,檢查反饋。
三、整體感知,層層推進:
1、出示學習單,學生根據學習單展開自學。
2、學習第一句。指名讀,你覺得牧童的心情怎樣?抓住“歌聲”一詞體會牧童的高興心情。
3、同學們,有個詞叫“喜形于色”,那么從他的表情、動作你能看出來嗎,誰來說說?
4、引讀:牧童正在快樂地唱——,牧童正在悠閑地唱——,牧童正在美美地唱——,牧童正在響亮地唱——。
5、師評價:可真是個悠然自得,快樂無比的小牧童!現在呀,讓我們騎上黃牛,跟著小牧童,展開想象,瞧瞧小牧童這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風景,讓他高興成這個樣子?
6、學生配樂交流時,師相機引導:聽你們描述,我的眼前已然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放課件:你們看,紫色的茄子,長長的豆角,碧綠的葫蘆,莊稼地里一片生機!五顏六色,不知名兒的小花,色彩鮮艷的瓜果,讓人大飽眼福!悠閑的公雞,溫順的山羊,覓食的小鴨,真是都熱鬧的啊!)
7、多么美好的田園生活啊!來,讓我們都騎上小黃牛,一起把第一句美美地背出來。
8、過渡:在袁枚欣賞得正帶勁時,一個小插曲出現了。來,誰讀出這時袁枚所見到,所聽到的?(個人讀,齊讀第二句)
9、能說說這時袁枚又見到,聽到些什么嗎?(牧童在干什么?怎么知道樹上有知了的?他去捕了嗎?)借機理解“鳴”、“意欲”。
10、學到這兒是不是有點意猶未盡,那我們來創編一下,假設牧童去捉蟬了,那么他會怎樣捉蟬?是否捉到了蟬呢?拿出你的筆,把你的奇思妙想記下來吧!
11、交流后再個人讀,小組讀。
四、背誦、小結
1、同學們,今天我們隨詩人袁枚一起欣賞到了美麗而有趣的牧童畫。袁枚不僅看到了景物,還發現了牧童的許多動作:騎、振、捕、閉、立,把牧童的形象活生生地呈現于我們面前,那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牧童呢?(活潑、頑皮、機敏、愉快、可愛)
2、現在讓我們看著畫面美美地吟誦整首詩,把這如畫的詩,如詩的畫留在我們的心里吧。(齊背)
五、拓展
1、同學們,今天和大家一起學習,讓老師有了很大的收獲。我們從短短二十個字想象出色彩絢麗的風景,人物可愛的表情,有趣的動作,讓整首詩都活了起來。現在老師還想送大家一首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看看誰想到的畫面最豐富。(課件放《宿新市徐公店》)
2、師簡要描述古詩前一句畫面:陽春三月,已是山花爛漫、鳥語花香之時,楊萬里抵制不了春的誘惑,沐著春風踏著春光欣然前往鄉村。當最后一抹晚霞落山時,終于來到了山村。哦,累了,就在這家“新市徐公店”住下吧! 第二天凌晨,陣陣清脆的鳥鳴把我從睡夢中喚醒,我披衣下床,推開窗戶:呵!好清新的鄉村空氣!好迷人的鄉村美景!映入眼簾的是那通向遠方的小徑和小徑兩邊稀稀落落的籬笆以及遠遠近近那金燦燦的油菜花。我情不自禁地走出小屋踏上小徑悠閑地漫起步來。曾經興旺一時的桃花、杏花早已凋落。而路旁的幾株楊樹,每一個樹枝上都吐著嫩綠的新葉,葉上晶瑩的露珠兒在清晨的陽光下熠熠閃光;那邊的柳樹垂下的無數條綠絲絳在柔和的春風中飄蕩;鳥兒在枝頭上唱著動聽的歌曲;小草搖晃著腦袋,好像是在跳春之舞……啊,真是令人陶醉。
3、生輕聲讀后一句,想象畫面。同桌討論,反饋。
所見教學設計7
一、教材簡述
《夜書所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9課《古詩兩首》其中一首。《夜書所見》這首詩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客游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生活,于是那種郁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二、設計理念
努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重視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在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采用多種方法讓學生理解詩中的詞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思鄉情感,并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體驗、積累。另外,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反復誦讀,加深對詩句內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領略古詩的意境,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認會寫“促、深、”兩個生字。
(2)朗讀、背誦詩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詩文,體會詩中的感情,背誦詩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以及對故鄉、親人的深切思念,讓我們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四、教學重點
(一)會寫本課的兩個生字。
(二)感情朗讀,理解詩意,背誦古詩。
五、教學難點
通過誦讀,悟出詩情。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欣賞秋天圖片。
2、師導入:秋天是美麗的季節,是豐收的季節,但同時也是容易引起人們愁思的季節,古代的詩人也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關于秋天的古詩。學生齊讀詩題。
[設計意圖]出示秋天的圖片,為學生創設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導入新課。
(二)了解詩人,理解題意
1、解題。“夜”(夜晚)“所見”(所看到的景物)“書”(書寫)。“夜書所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寫下來)
[設計意圖]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理解詩題,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過渡到古詩內容的教學。調整順序是為了降低難度符合學生認知。
2、搜集詩人的資料,了解詩人背景。
[設計意圖]為學生學好古詩和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做好鋪墊。
(三)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老師帶讀古詩。學生把詩人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分別做記號并匯報。老師隨機板書。
[設計意圖]“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邊讀邊畫,培養學生帶問題讀書,養成邊讀邊畫的習慣。
2、生提出不懂之處,師生共同解決。(結合注釋、圖片)
[設計意圖]初讀課文,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檢查其學習情況,通過注釋、看圖片等方法,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學習,并更形象地理解詞語。
3、學習生字(促、深)
指導認讀、書寫、組詞、造句。
[設計意圖]通過學習生字詞,掃除閱讀障礙,為進一步的學習和理解奠定基礎。逐層深入,音形義各方面全面結合,落實“雙基”教學,培養學生識字能力。
(四)品讀賞析,感悟詩意
1、賞析第一、二行詩
(1)男同學齊讀。
(2)老師點撥:梧桐樹的葉子在秋風的吹動下,發出了什么聲音呢?(蕭蕭)“客”是指誰?(詩人自己)為什么說詩人是“客”?(因為他身在異鄉)
(3)教師深情渲染氣氛: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冷,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在外地作客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想起什么?思鄉之情。(板書:動客情)
(4)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設計意圖]抓住詩句中的字詞來理解詩文內容,注重學生情感體驗。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詩人的孤獨和思鄉情感,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深深體會“動客情”,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2、賞析第三、四行詩
(1)女同學讀。
(2)老師點撥“知”的意思。詩人是在深夜從遠處看見籬笆底下有燈火,他真的能看見那么小的蟋蟀嗎?(不能,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這個“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3)發揮想象,你還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詩人看見兒童玩得那么高興,那么投入的時候,會想到了什么?(想起他的家鄉和自己的童年)(板書:思鄉之情)
(4)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教師引導:根據情況調換詞語、詩句的順序。
(5)小組賽讀,加上表情,體會詩人心情。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解除疑難,理解詩句所描述的情景。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讓學生把詩句聯系起來進行分析,理解詩句的意思,這既符合古詩本身的特點,也讓學生在嘗試理解的過程中慢慢悟出了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導學生對于詩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詞析句,積極思維,展開想象,使之感受更為深入,感受到詩人的情感變化,體悟了古詩內涵,也學會了閱讀。
(五)游戲練習,加深理解
1、老師說詩句意思,學生猜相應詩句。
2、同桌一人說意思,一人猜詩句。
[設計意圖]本環節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以游戲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生的興趣,從而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六)深入朗讀,感悟詩情
1、老師范讀。
2、學生練讀,同桌互讀,指名讀。
3、小組帶著表情賽讀。
[設計意圖]語文閱讀教學應堅持“以讀為本”,詩歌教學更是如此。“三分詩,七分讀”這句話就強調了詩歌學習中讀的重要性。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那古詩就是跳躍的五線譜。多種方式的朗讀激發學生朗讀興趣,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走進詩人內心世界,讓情感升華。
(七)背誦古詩,加強積累
1、游戲:
(1)老師說詩句中一個字,學生說出相應詩句。
(2)老師出示圖片,學生說出相應的一句詩。
2、同桌互相背古詩,再指名背、齊背古詩。
[設計意圖]古詩教學要注重背誦積累,背誦古詩不僅僅是語言的積累,同時還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積累。通過游戲等不同的方式進行背誦,提高學生語言積累的興趣,樂于去品味古詩的詩蘊。
(八)拓展延伸,質疑問難
1、交流讀過的思鄉古詩。
2、交流學習收獲,提出不懂之處。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光依靠教材是不夠的,靈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課堂教學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設起課內、課外有機連接的橋梁,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在最后,把小結和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善于解疑,做學習的主人。
(九)布置作業,課外延伸
1、默寫《夜書所見》。
2、收集思鄉古詩,背下來并與大家交流。
3、觀察周圍秋景,說說心中感受。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多背誦優秀詩文。針對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扶放結合,由點及面,讓學生在閱讀中充分感受中華古詩文化的魅力。“學習即生活”,讓學生走進與課堂學習內容相互關聯的世界,走進更廣闊的生活課堂,才是真正的積累,才是真正的學習。
(十)板書設計,突出主題
所見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認“促、深、蕭、梧”四個生字,會寫“促、深、憶”三個生字。
(2)借助注釋,理解詩句,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3)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并能背誦。
教學重難點:重點:
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難點:感受詩人由郁悶轉為歡快的心情變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以及對故鄉、親人的深切思念,讓我們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美圖導入新課
1、教師出示掛圖,請學生說出掛圖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據自己的想像創編小故事。
2、 “同學們的故事很精彩,口語表達能力不錯哦,這樣美的畫面寫成詩也一定會很精彩!來,我們一起走進《夜書所見》(板書:夜書所見))。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
借助拼音、字典等讀準字音,把這首詩正確、流利的讀出來。
2、同桌互讀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認讀生字的情況,有重點地指導識記。
4、在讀準字音的情況下,注意讀準節奏。
5、教師范讀,指導停頓。
三、精讀詩文,感悟詩意
1、全班一起讀課題夜書所見,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么?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生2:所見是看見的意思。
2、那誰能說說這里的書是什么意思?(寫)
3、誰能把題目的意思連起來說完整。
生:夜晚寫下自己所看見的
4、古詩是一種內涵豐富的語言,需要我們細細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領悟其中的韻味,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詩文里,去細細品位,看看你們剛才的理解,對了多少,還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5、首先,我們來看看詩歌的第一二句。在這兩句詩歌中,你們能體會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聽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嗎?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樹葉隨風擺動。聽到了秋風的聲音。師:是什么風?(秋風)怎樣的秋風(涼涼的秋風)這風怎么吹?發出什么聲音?(呼呼)什么感覺?(好冷啊)文中說到風聲,用的是什么詞?(蕭蕭)是啊,這蕭蕭的秋風吹打著梧桐樹的葉子,發出什么樣的聲音?(沙沙,嘩嘩)你覺得怎樣?(我覺得更冷了。)
6、這樣的風聲,梧桐聲,拂過詩人的身體,掠過詩人的耳朵,送來陣陣的寒意,讓詩人不禁打了個寒噤,那么你們覺得這一句該怎么讀?個別讀兩三個,齊讀。(蕭蕭梧桐送寒聲)
7、詩人還看到了什么?(一輪明月)好一輪當空的明月啊,讓我們想起了什么節日?(中秋節)中秋節,我們都做些什么?生1:我們一家人吃月餅,看月亮。生2:全家圍在一起很開心,團圓的日子。此時的月亮真美啊!
8、但詩人此時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嗎?(不美。)說說理由。生:不美。因為作者此時,深處他鄉。
9、你怎么知道他在異鄉?生:因為詩中提到動客情。這個客說明他在他鄉做客,這時候,他一定……。。
10、說的真好,這里有個關鍵詞,動客情,他動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來當當小詩人,設身處地的想想,在這樣一個月圓的深秋之夜,秋風陣陣,涼意深深,你們會想到些什么?
11、說的太好了,可見詩人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憂愁,孤單,寂寞,郁悶)(板書:孤單)因此,在詩人眼中,這輪明月并不美,他沒有心情賞月,他的心被濃濃的思鄉之情所取代,被對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滿,那么這句又該怎么讀?(江上秋風動客情)
12、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讀出來。
13、這時候,詩人一個不經意的轉頭,他又看到了什么?(籬笆下的一盞燈)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盞燈(夜深籬落一燈明)
14、在這樣滿是憂愁的夜晚,卻有一盞這樣醒目的燈,大家想象下,在籬笆背后,可能有怎樣的一幅情景呢?
15、詩人想到后面應該有兩個孩子在捉蛐蛐。師:你從哪一句詩里知道的?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6、為什么作者會有這樣的猜想?(因為,他小時侯一定也常常提著燈籠在籬笆下捉蛐蛐)
17、這是深秋的一個夜晚,好大好圓的月亮掛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躡手躡腳的來到后院的空地上,興奮地尋找著蛐蛐的蹤跡,這時,你們聽見了(放蛐蛐的聲音),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們悄悄地靠近發出聲音的地方,提著燈籠,一邊照亮,一邊輕輕地撥動小草,忽然,你們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說時遲,那時快,你們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們逮住拉。(怎樣,你們這時有什么感覺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們可高興了。因此,這兒挑應讀tiao(第三聲)
19、當詩人也回想起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時候,你覺得他的心情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開心,快樂……)板書:快樂
20、那你覺得應該怎樣讀詩歌的最后兩句?(個別讀齊讀)
21、這篇詩文寫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鄉之愁,又從一盞明燈里回憶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產生了愉悅的心情,這樣復雜的情感變化,卻只用了幾句詩句表達的淋漓盡致。
五、背誦詩文
(一)、把《夜書所見》這首詩的詩句變成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二)、老師描述詩句的內容,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三)、老師讀詩的前面,學生接后面,直到學生基本會背為止。
六、小結
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首詩,飽含了濃濃的思鄉之情,身處異鄉,詩人不僅熱愛家鄉的山山水水,而且思念家鄉的親人!有一天我們出門在外,也會思念家鄉的親人的!
板書設計:夜書所見南宋(葉紹翁)見:梧葉挑促織一燈明快樂聽:寒聲秋風思鄉、孤獨感:動客情
所見教學設計9
一、復習導入
秋天是一個多彩多姿的季節,絲絲的涼意和片片紛飛的黃葉,給人帶來無盡的思鄉情緒。
1、還記得我們學過許多思鄉的古詩嗎?誰能來說一說?(背)
生1:靜夜思
生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看來同學們之前的知識掌握的不錯哦、
二、了解詩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們來學習另外一首寫思鄉的古詩、讓我們先去認識這個主人公吧
(出示課件:葉紹翁)
2、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古詩的學習中認識到他,誰能把你查到的資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3、同學們了解的真多,從你們的介紹中,老師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詩人,(課件板書:南宋葉紹翁)他的詩以七言絕句最佳,他擅長寫景抒情,字句華美精麗。特別引起老師關注的是,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歐。
三、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我們今天學的這首就是(板書:夜書所見)
2、全班一起讀課題,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么?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見是看見的意思
3.那誰能說說這里的書是什么意思?(寫)
4、誰能把題目的意思連起來說完整、
生:夜晚寫下自己所看見的
5、到底是怎樣一幅畫面呢?(出示課件:秋夜圖/音樂伴奏)
6、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夜晚,有一位詩人久久不能入眠、
7、下面老師想請大家自學這首古詩,在學習之前,老師想問問大家,你覺得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讀懂詩歌中的字詞或意思呢?(看注釋,查字典,查資料,看插圖,展開想象)好,下面就請大家以同桌為單位,用你們提出的辦法來學一學古詩,看看你能讀懂的有哪些,再給你讀不懂的地方做個記號。
8.學生反饋自己讀懂的字詞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9、古詩是一種內涵豐富的語言,需要我們細細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領悟其中的韻味,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詩文里,去細細品位,看看你們剛才的理解,對了多少,還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品詞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們來看看詩歌的第一二句。在這兩句詩歌中,你們能體會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聽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嗎?(出示課件前兩句)
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樹葉隨風擺動。聽到了秋風的聲音。
2.師:是什么風?(秋風)怎樣的秋風(涼涼的秋風)這風怎么吹?發出什么聲音?(呼呼)(課件演示風聲)什么感覺?(好冷啊)文中說到風聲,用的是什么詞?(蕭蕭)是啊,這蕭蕭的秋風吹打著梧桐樹的葉子,發出什么樣的聲音?(沙沙,嘩嘩)你覺得怎樣?(我覺得更冷了。)
3.這樣的風聲,梧桐聲,拂過詩人的身體,掠過詩人的耳朵,送來陣陣的寒意,讓詩人不禁打了個寒噤,那么你們覺得這一句該怎么讀?個別讀兩三個,齊讀。(蕭蕭梧桐送寒聲)
4.詩人還看到了什么?(課件圖片,一輪明月)好一輪當空的明月啊,讓我們想起了什么節日?(中秋節)中秋節,我們都做些什么?
生1:我們一家人吃月餅,看月亮、
生2:全家圍在一起很開心
是啊,當你們圍坐在院子里,陽臺上,吃著可口的月餅,看著明亮的月亮的時候,我們不由的發出一聲感嘆,月亮真美啊!
5.但詩人此時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嗎?(美,不美。
6.看來意見不統一,說說各自的理由。
生:不美。因為作者此時,深處他鄉、
7、你怎么知道他在異鄉?
生:因為詩中提到動客情。這個客說明他在他鄉做客,這時候,他一定……、、
8.說的真好,這里有個關鍵詞,動客情,他動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來當當小詩人,設身處地的想想,在這樣一個月圓的深秋之夜,秋風陣陣,涼意深深,你們會想到些什么?
9.說的太好了,可見詩人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憂愁,孤單,寂寞,郁悶)(板書:孤單)因此,在詩人眼中,這輪明月并不美,他沒有心情賞月,他的心被濃濃的思鄉之情所取代,被對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滿,那么這句又該怎么讀?(江上秋風動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讀出來、
11.大家讀的太好了,趙老師也仿佛被你們帶入了詩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憂郁和孤獨所感染。
10.這時候,詩人一個不經意的轉頭,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圖:籬笆下的一盞燈)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盞燈(夜深籬落一燈明)
11.在這樣滿是憂愁的夜晚,卻有一盞這樣醒目的燈,大家想象下,在籬笆背后,可能有怎樣的一幅情景呢?
12.你們的想象力真豐富,老師真佩服你們,詩人和你們一樣,他雖然沒有看到籬笆后的情景,卻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來讀讀詩歌的后面兩句,然后告訴我答案)
13.詩人想到后面應該有兩個孩子在捉蛐蛐。
師:你從哪一句詩里知道的?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為什么作者會有這樣的猜想?(因為,他小時侯一定也常常提著燈籠在籬笆下捉蛐蛐)
15.你們知道孩子們捉蛐蛐是為了做什么嗎?(斗蛐蛐玩)
16.你們想知道他們是怎么捉蛐蛐的嗎?(生:………)你們想捉蛐蛐嗎?(想)好,下面請大家閉上眼睛,和詩人一起回到童年時代,在老師的語言帶領下去捉一捉蛐蛐。
17.這是深秋的一個夜晚,好大好圓的月亮掛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躡手躡腳的來到后院的空地上,興奮地尋找著蛐蛐的蹤跡,這時,你們聽見了(放蛐蛐的聲音),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們悄悄地靠近發出聲音的地方,提著燈籠,一邊照亮,一邊輕輕地撥動小草,忽然,你們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說時遲,那時快,你們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們逮住拉。(怎樣,你們這時有什么感覺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們可高興了。因此,這兒挑應讀tiao(第三聲)
19.當詩人也回想起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時候,你覺得他的心情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開心,快樂……)板書:快樂
20.那你覺得應該怎樣讀詩歌的最后兩句?(個別讀全班讀)
21.這篇詩文寫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鄉之愁,又從一盞明燈里回憶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產生了愉悅的心情,這樣復雜的情感變化,卻只用了寥寥幾句精辟的詩句來演繹,并且表達的淋漓盡致,耐人尋味。讓我們一起來好好的讀一讀這位偉大詩人的杰作吧。
所見教學設計10
一、板書課題,釋題
師:剛才同學們背了很多首古詩,這節課我們再學習一首《夜書所見》。(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師:你知道題目的意思嗎?
[反思:開門見山,直接導入課題,簡潔明了。再通過審題,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文題入手,由題目生發開去,激發閱讀興趣。]
二、初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師:夜晚詩人究竟看到什么,翻開書自由讀一讀,注意要把字音讀準準,把詩句讀通順,遇到生字多讀幾遍。
1.指名讀(提示學生認真聽,特別注意生字的字音)
2.學生評價,相機指導生字。
(在評價中,對提到的難讀的字音相機板書在黑板上,并讓學生在書上動筆注音。)
3.同桌互讀,檢查字音
4.齊讀
[反思:初讀古詩部分,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等都可能造成閱讀中的障礙,成為讀詩中的攔路虎。如本詩中的“挑tiǎo”,詩中沒有注音,學生不解其意,大多讀成第一聲“tiāo”;而生字“促cù”則容易被讀成翹舌音“chù”。這就需要老師充分預設,注意傾聽,加強指導,并通過動筆注音,反復訓練,不斷鞏固強化幫助學生正音,收到較好的效果。]
三、感悟詩情,理解詩意
(一)找出詩人所見
師:剛才我們已經知道這首詩是夜晚詩人寫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詩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們快到詩中找一找,看誰有發現?(教師相機板書)
(二)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1.相機出示第三四行詩句
(1)生回答看到兒童挑促織時,相機出示第三行詩句。
(2)生回答看到兒童在捉蟋蟀,相機指導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句。
師:從這學期、這首詩開始,古詩課文增加了一項內容——注釋(板書:注釋)它是我們學習古詩的好幫手,它能幫我們掃清詩中的攔路虎,它能幫助我們更好更快地讀懂詩句的意思。
[反思:因為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注釋,有必要讓學生認識注釋,了解注釋的作用,并學習運用注釋讀懂詩句。]
(3)理解“知”
師:剛才借助注釋我們知道挑促織的意思,那么這個“知”是什么意思?
(4)漆黑的夜晚詩人怎么知道有兒童在捉蟋蟀?相機出示第四行詩句。
2.提問:捉過蟋蟀嗎?指名生讀
預設一:學生捉過蟋蟀。教師讓學生自由交流分享體驗,訓練口語表達能力。
預設二:學生沒有體驗過。教師充滿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時侯和小伙伴到草叢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順著聲音好不容易發現一只,趕緊用手去捂,覺得應該捂到手里了,可是打開一看,卻什么也沒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會高興的不得了!
3.朗讀指導
4.齊讀
[反思:在誦讀理解第三四行詩句時,教師通過設問,引導學生調動生活經驗,體會捉蛐蛐是有趣的事情,指導學生把這有趣的畫面讀出來,這里突出一個“趣”字。]
5.師范讀
師:哈哈,這有趣的畫面也勾起了老師的童心,我也來讀一讀好不好?提一個條件,請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你好像看到詩句中的什么畫面?
6.生敘述詩意,交流
7.再齊讀.
[反思:邊讀邊想象畫面是學古詩的好方法。教師在進入理解詩句教學時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再現畫面,補充詩的語言,教給學生邊讀邊想象的方法,為學生的學習指明方向。]
(三)學習第一二行詩句
師:誰知道捉蛐蛐最好的季節是什么時候?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節。這時的蟋蟀又大又壯,叫的聲音最好聽。到書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
[反思:老師從捉蛐蛐這一兒童世界中有趣的事件,生發出“你們知道嗎?捉蛐蛐最好的季節是什么?”這一問題,吸引學生在詩中尋找秋的影子,回到第一、二行詩的教學,銜接自然,富有新意。]
1.出示第一二句,讀一讀
2.理解“梧葉”,初知大意
師:見過梧葉嗎?(出示實物)梧葉到了秋天有什么變化?
師:秋天一到,梧葉就黃了,陣陣秋風吹來,它就隨風飄落,讓人感覺怎樣?
3.播放風吹梧葉動畫
4.齊讀.
5.師范讀.
6.齊讀.
[反思:通過認識梧葉實物、觀看秋天落葉的動畫,感受“蕭蕭梧葉”及“江上秋風”帶來的寒意,指導讀出深秋的寒冷,突出一個“寒”字。]
7.理解“客”,相機介紹作者背景資料(課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個解釋,生選擇字義。)
師: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誰呢?是詩人就是葉紹翁。(板書:葉紹翁)說起葉紹翁還有一個故事:葉紹翁是我們福建人,小時侯被送給浙江的一個葉氏的人家做兒子。他的爺爺原來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為朝廷政變,受到別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個家族受到牽連,他的家變得凄慘不堪。他的爸爸媽媽不得不把他送給別人。
[反思:通過出示字典中有關解釋進行“客”的教學,結合詩意相機補充葉紹翁少小離家的背景資料,教得扎實,教法樸實。]
8.讀詩
師:了解了這些,你就更能體會江上秋風為什么牽動詩人的情懷?漂泊在外的他會想起——(生答……)那就是思鄉之情。我們帶著這思鄉之情再讀一讀。
[反思:理解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詩中的作者自己后,教師在貫穿詩歌教學新理念上做了有益的嘗試,能聯系兒童生活經驗,理解詩人的情,共同感受作者的思鄉之情,此時再讀第一、二行,就突出“思鄉之情”,語調略顯低緩。]
(四)指導全文朗讀
1.齊讀
師:就在詩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時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詩人又會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許他會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許會想起兒時的伙伴,也許想起家鄉的孩子,想到這些,他的思鄉之情就更濃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團聚啊。
[反思:最后再回到第三、四行的朗讀指導,思鄉之情就變得更濃了。此時再讀全詩,字里行間無不滲透詩人那深深的思鄉之情。]
2.范讀
3.齊讀
4.配樂讀(配樂曲馬思聰《思鄉曲》)
5.唱詩(配上《世上只有媽媽好》旋律)
6、背古詩
[反思:老師通過反復誦讀:試讀,范讀,練讀,配樂朗誦,唱讀,師生入境入情,聲情并茂。通過層層引導、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做到讀有層次,讀有目標,讀有實效,達到了本環節的教學目標:讀出意境,讀出感情。]
五、拓展
(一)復習古詩
師: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都像葉紹翁一樣寫下了描寫秋天的詩篇。咱們一二年級學過的古詩中就有,還記得嗎?(復習《山行》《贈劉景文》)
(二)學生自學古詩
1.小結借助注釋學習古詩方法
2.小組合作學習古詩(唐劉禹錫《秋詞》節選)
3.自由交流
[反思:拓展環節在詩中有詩,詩外帶詩,以詩帶詩方面做了有意的嘗試。教師想辦法拉近學生與詩歌之間的距離,通過以一帶多進行相關鏈接,有益于加深對古詩理解,開闊學生視野。但是如何進行最優化組合,找準拓展點,還需進一步思考實踐。這首詩的拓展點應在思鄉之情上,放手讓學生學習古詩環節是否應該選擇思鄉之情的詩?]
六、課堂小結:
七、布置作業
1、練寫生字。
2、把《夜書所見》配上合適的音樂背給爸爸媽媽聽。
3、課外搜集描寫秋天的詩歌。
所見教學設計11
一、與生對話,導入古詩
1、與學生對話,體會如果自己在外孤單心情。
2、板書課文題目,理解課文題目中的“書”是什么意思?
3、理解整個詩名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
借助拼音、字典等讀準字音,把這首詩正確、流利的讀出來。
2、同桌互讀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認讀生字的情況,有重點地指導識記。
4、在讀準字音的情況下,注意讀準節奏。
5、教師范讀,指導停頓。
節奏應該是二二三拍。
6、學生熟讀。
三、初讀古詩,感知大意
1、給古詩加注釋,這是我們第一次見到,注釋是為了幫助我們理解那些非常難的詞語,但是不要生硬的往里面套,只要明白詩人所寫內容和所要表達的感情即可。現在以小組為單位,借助字典和注釋,理解詞語的意思。
2、不理解的地方,交流討論,嘗試解決。(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四、品讀古詩,感悟詩意
1、學生再讀古詩,并且仔細看圖,思考:詩人在這個夜里到底寫了他見到的一些什么?圖畫中的景象體現了那幾句詩的意思?
初步感知古詩,大致了解古詩意思
2、(1)思考:在這樣的夜晚,詩人一個人在外地作客會很自然地感到什么?
人都是有感情的,出門在外就很容易想家、想親人。也就是第二句“動客情”。
(2)思考:動客情,動的是什么情?往后讀。
(3)這個時候詩人看著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到孩子們正在捉蟋蟀,肯定非常開心,詩人也替他們開心,可是,詩人這時不是在自己的家鄉呀,這個時候就越會想到什么?
詩人會想起他的家鄉和他的童年。
得出結論:那么,“客情”第一個是:詩人的思鄉之情,第二個是:思念自己的家鄉和童年。
(4)理解再讀,品味賞析
這首詩要把詩人“想家”的感情讀出來,聲調要緩慢些。最后兩句“捉蟋蟀”場景確實令人高興,但同時又牽動了詩人“動客情”思念家鄉呀!所以后兩句語氣可明快些,但不可過快。(學生先讀,老師指導,老師再范讀,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
五、趣味活動,強化記憶
(1)把《夜書所見》這首詩的詩句變成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2)老師描述詩句的內容,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3)老師讀詩的前面,學生接后面,直到學生基本會背為止。
(4)小組比賽。
六、拓展閱讀,增加興趣
1、你們還讀過哪些詩人所寫的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古詩呢?誰來背一首試試!
2、老師這里也有一首古詩,請你們認真聽一聽,跟著一起體會詩歌的感。
《泊船瓜州》(宋。王安石)
3、背一背。
七、作業。
結束語:今天學習的這首詩,飽含思鄉之情,秋天到了,出門在外,哪怕只是一磚一瓦都使人多么容易思念親人呀!
所見教學設計12
教學預設目標:
1、有朗讀古詩的興趣,能從詩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認識"所1、牧"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詞。
2、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通過朗讀能初步感悟詩歌的韻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課前準備:
生字詞卡片、背誦一首自己最喜歡的古詩、課件、音樂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預設目標:
1、學習古詩《所見》。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一、激趣導入
1、沈老師知道,咱們班的很多同學學過很多的古詩,也會背很多的古詩,誰愿意把自己最喜歡的詩背 給
大家聽。
2、揭題,釋題。
齊讀課題。"所見"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嗎?(指名說說)
小結:所見--所看見的事物(東西)
3、出示課文插圖投影:
《所見》這首詩,寫的就是詩人所看到的圖上的景物。讓我們也來看看圖,你能用幾句話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二、初讀課文
1、出示小黑板:預習"三讀"法:
一讀:讀準讀通課文。(大聲朗讀)
二讀:劃出生字,記住字形(不出聲音默讀)
三讀:讀懂句子,學會提問。(輕聲讀)
2、請同學們用我們學古詩的"預習三讀法"來預習一下課文。
把不懂的字、詞、句子用橫線加上"?"劃下來。如:?
3、學習生字。
(1)、預習好了,你能把古詩中的生字讀出來嗎?(出示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2)、老師相信你們不用看拼音也能讀出來。(出示不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齊讀。
(3)同桌對讀,檢查。
三、精讀課文
1、你能把這首詩流利地讀出來嗎?指名讀(兩名)
2、播放音樂,教師范讀。
學生閉上眼睛聽,初次感悟、體會詩句的意思。
3、學生練讀全詩。(4人組內合作朗讀)指名1號做朗讀匯報。
4、在4人組內交流:古詩寫了畫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師相機解決問題)
預設問題:什么叫"振林樾"?(傳遍了樹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詩意。
(1)出示課文插圖。
A、師指"牛與牧童"圖問:這是怎樣的一個情景?(牧童騎黃牛)
B、放錄音(牧童歌唱的聲音)聽!牧童高興地唱起了歌,他的歌聲怎么樣?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里回蕩。出示詩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C、齊讀詩句。
(2)演示"牧童捕蟬"的動作及"蟬叫聲"。說說第二句話的意思。
心想捕捉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出示詩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齊讀詩句。
(3)你能把這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嗎?(小組合作完成)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里回蕩。心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
(4)挑一句自己最喜歡的讀一讀。(指名讀)
(5)多美的一首詩啊!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配上音樂)
齊讀--指名讀--男女生讀
四、讀詩想畫面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2、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畫面背誦。(引背同桌對背齊背)
3、從"林樾"、"蟬鳴"可以看出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
五、寫字指導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記住字形。(指名說說)
2、說說你認為最好記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呢?
3、指導學生書寫生字。
林:左邊的木的捺改成點。
黃、童:中間一橫要寫長,其他的橫要寫短。
范寫"黃"、"童"
六、編故事
學完了這首詩,你覺得牧童捕到蟬了嗎?小小組里討論一下,試著編一個故事。
七、課后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把你最喜歡的句子用自己的話寫下來,或者畫下來。
所見教學設計13
設計思路:
《夜書所見》也是七言絕句,作者是宋代詩人葉紹翁。全詩描繪了深秋夜晚,兒童提著燈籠捉蟋蟀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會寫“客、借”等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3、從《夜書所見》中感悟詩人孤獨、寂寞的心情以及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重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教學難點:感情詩意,體會情感。
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 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學習新知
(一)背誦古詩《小兒垂釣》。
(二)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另外一首古詩。
(三)板書課題《夜書所見》。
(四)齊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一)學生自由讀古詩,圈出古詩中的生字。
(二)試著拼讀生字,把字音讀準,把古詩讀通順。
(三)認讀生字。
1、出示帶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拼讀,重點讀好“借”“應”。
2、請讀對的學生領讀。
3、小組交流:用什么方法記住它們?
4、全班交流。
(四)讀詞語。
1、出示詞語指名讀。
2、開火車讀。
(五)指名讀古詩。
(六)師范讀古詩。
(七)學生齊讀古詩。(讓學生有學習主人的意識,調動學生積極性。)
三、細讀古詩,理解詩意
(一)這首詩寫了什么呢?看了這幅圖,你一定會明白的。
(二)請同學們仔細看圖,你看到了什么?
(三)學生反饋。
(四)你們說的這些,都能從這首詩中找到相對應的字或詞,請大家找一找。
(五)小組內交流找到的內容。
(六)全班交流。(讓學生從形象直觀的圖入手,找文中相對應的景,圖文結合理解詩意。)
(七)討論詩意。詞的意思我們理解了,現在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整首詩的意思相信大家也能理解。請大家四人一組討論詩意。
(八)交流:
1、重點提示,引導學生從圖中看“江中的詩人在很冷的'夜晚還不睡”,來想象他不睡的原因,從而體會出詩人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的情感。
2、第二行詩也可引導學生想象:詩人看到小孩子在捉蟋蟀時想到了什么。
四、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一)聽朗讀錄音,學生練習讀。
(二)誰給我們展示一下?
(三)學生讀詩。
(四)學生自由背一背。
(五)師生背,師背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六)齊背。
五、總結升華,課外拓展
(一)學生談學習收獲。
(二)師小結:今天的學習就到這里,大家的收獲不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學習中,能有更多的收獲。
所見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運用多種方法,認識6個生字:所、牧、捕、蟬、閉、立。
2.會寫3個生字:立、童、黃;寫好這3個字的占位和字形。
3.學習猜字謎和編兒歌的記字方法,了解漢字的由來。培養寫字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認識了清代大詩人袁枚,他在郊外游玩時,把看到的情景寫成了一首詩《所見》。現在,老師把看到的情景說出來,你們來當詩人來寫詩好不好?
我看見一個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牧童騎黃牛。
牧童嘹亮的歌聲在樹林間回蕩————歌聲振林樾。
他想要捕捉樹上的鳴蟬——-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上嘴巴,站在樹下一動不動。——-忽然閉口立。
同學們可真聰明,一下就把詩背了出來,現在我們連起來讀一讀好不好?
二、識字、寫字
1.識字。
(1)出示6個生字:同學們讀的真好,作為獎勵我們玩一個游戲好不好?老師這有好幾條小魚,但是他們都忘記了自己的名字,你能幫他們找找自己的名字嗎?第一條小魚叫…
(2)這些字啊,都是要求我們要會認的,小朋友們都會哪些記字方法呢?(貼卡片,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今天就請大家用這些方法來記一記這些生字吧!誰來說說,你用什么方法記哪個字?(中間一兩個字可以問,小朋友都記住了嗎?或我們一起讀一讀,它念?)
捕:捕東西用什么捕。(用手)所以它是提手旁。大家的方法都很好,
①老師現在編謎語,你們來猜猜老師說的是哪個字,(才進來就關門(閉))。你們真實太聰明了。
②那現在老師編兒歌,你們再來猜猜老師記的是哪個字。(我去上學校,樹上知了叫。平時看不見,夏天湊熱鬧。(蟬))它就是——蟬,它還有個名字叫知了,是一種小昆蟲,所以它的部首是——蟲字旁。
③字理識字:小朋友們真是太厲害了,那現在請小朋友看圖片,你能根據圖猜出它是什么字嗎?猜到的小朋友舉手告訴老師。(出示立的演變)我們剛從看的就是“立”的演變過程,其實我們現在用的方塊字都是這樣演變而來的,是不是很有趣啊?一個字就是一幅圖,多美呀!小結:我們小朋友識字的方法真多啊,有——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師指板書,學生回答),還可以用——猜字謎和編兒歌,這節課,外面還了解了漢字的演變,希望小朋友們用上這些方法,認識更多的字。
2.寫字
(1)課文里還有幾個要會寫的字,我們看,它們念:立、童。
(2)先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這兩個字(立、童),
①你發現它們有什么聯系了嗎?(立:獨體字,童:立做部首)你可真會觀察,立不僅是一個獨體字,它還可以當部首。
②那他們在書寫時有什么不同呢?(立:獨體字時,筆畫粗,字形要舒展;童:立做部首,要寫的緊湊,扁些。)
③怎樣才能寫好這些字呢?他們在田字格中怎么占位呢?(橫中線和豎中線上都有什么筆畫呢?)我們一起看黑板。
(3)師示范:(用彩筆,線上的字用紅色寫)師邊說邊寫,立是個獨體字,它要寫在田字格的中間,而且筆畫要寫的舒展些,點要正好寫在豎中線上,短橫居中,不能外延,點、撇寫在豎中線兩側,最后一筆是(橫)是什么橫(長橫);童,當立做部首時,它就要寫的扁些,點在豎中線兩側,底下一筆(長橫),他要寫在橫中線以上,不能寫在橫中線上,里的豎要向里傾斜,橫折正好寫在橫中線上,折也要向里傾斜,豎寫在豎中線上。下面兩個短橫,第二橫稍長一些,但也不能外延。再請小朋友觀察一下這兩個字,這個童的橫畫特別多,哪一筆橫最長呢?對了,就是第二筆,立字的長橫,其他筆畫都比他短,不能外延。
(4)現在請小朋友們用書法的眼光來欣賞一下這兩個字,老師邊講,手邊比)立,上窄下寬,像個什么形狀?(三角,用藍筆畫上)童,上窄,下窄,中間寬,像什么形狀?(菱形,用藍筆畫上虛線)小結:我們在寫這兩個字的時候,不光要注意筆畫在米宮格中的位置,還要寫出美觀的字形。
(5)現在請同學們拿起筆,把這兩個字寫進米宮格里吧,外面一個字寫3遍。寫的時候要注意寫字姿勢:頭正、肩平、背直、足安。評改:現在請小朋友們放下筆,看過來,我們看看這位小朋友寫的怎么樣?(評的時候主要看筆畫又沒有壓線。字形像不像三角形和菱形)
(6)現在我們再來看看“黃”字,小朋友覺得黃應該寫成什么形狀啊?(菱形)小朋友們可真會觀察。黃字也要注意寫成上窄、下窄、中間寬。它中間的那一筆橫也是(長)橫?黃字的部首是?(草字頭)這是兩個小朋友寫的草字頭,小朋友看看,哪個寫的好。(哪里好?兩個豎要向中間傾斜,第二筆豎比第一筆豎更高)。那現在我們抬起頭來,看老師寫。先寫一橫,然后兩個豎寫在豎中線兩邊,頓筆寫下來。接下來一筆(長橫)。接下來一筆豎,他應該(向里傾斜)橫折正好寫在橫中線上,折要想里傾斜,底下撇和點寫在豎中線的兩邊。
(4)現在我們再把“黃”也請進米宮格吧!也是寫3個。
(5)生寫,師巡邏指導
(6)評改。(評的時候主要看筆畫又沒有壓線。字形像不像三角形和菱形)小朋友沒寫好的地方,我們快修改一下吧,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所見教學設計15
1教學目標
(一)掌握本課的生字詞,會寫“促、深”兩個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三)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思念家鄉的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2學情分析
《夜書所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9課《古詩兩首》其中一首。《夜書所見》這首詩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客游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種郁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一)會寫本課的兩個生字。
(二)感情朗讀,理解詩意,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通過誦讀,悟出詩情。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課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圖片讓學生欣賞。
2.讓學生談談看了圖片后的感受。
3.師導入:秋天是美麗的季節,但同時也是容易引起人們愁思的季節,古代的詩人也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關于秋天的古詩。請同學們讀一讀題目。
活動2【活動】了解詩人,理解題意
1.你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你了解他嗎?他是在什么情況下寫下這首詩的呢?
(學生將自己課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交流,師可適當進行補充。)
2.現在我們再讀一讀題目(生讀),那么,題目是什么意思呢?
(1)“書”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呢?(寫)
(2)“所見”呢?(所看到的)。
(3)題目“夜書所見”是什么意思呢?誰來說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寫下來)
活動3【活動】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過渡:詩人在秋天的一個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寫下來,那么他在夜晚看見了什么?聽到什么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首古詩,邊讀邊把詩人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分別用“△”和“? ”畫下來。
(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可以借助工具書,看插圖,看注釋等方法弄懂詩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記號。)
2.師:剛才看見同學們認真的神情感動了我,相信你們一定能學好這首詩。誰來說說作者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3.學生匯報。(師隨機板書:見:梧葉促織一燈明聽:寒聲)
4.剛才所畫的這些詞語有沒有讀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師生幫助解決。(結合注釋解詞,并教會學生看注釋解釋詞語。)
(理解“促織”時,出示圖片,了解蟋蟀。)
6.學習生字(促、深)
(1)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師讀一讀。(課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2)這首詩還有一個生字“深”,翹舌音,請讀一讀。寫這個字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呢?(生
自由講自己的識字方法。)
(3)把剛才學到的兩個生字“書空”寫寫。
(4)指名讀生字,男女對讀。
(5)(出示生詞)生字記好了,請你們同桌互相讀一讀生詞。
(6)開小火車讀,齊讀。
7.師:生字能讀好了,現在老師將生字放進古詩里,看看你們能否把古詩讀好。(課件
出示全詩)
8.師:現在讓我們先聽一聽錄音朗讀。
9.同學們聽得真認真!那么,誰能給大家讀一讀。
10.指名讀,自由讀,齊讀。
活動4【活動】品讀賞析,感悟詩意
1.賞析第一、二行詩
(1)下面我們更深入地學習這首古詩,先來看看前兩行詩。
(2)請男同學讀一讀這兩行詩。
(3)梧桐樹的葉子在秋風的吹動下,發出了什么聲音呢?(蕭蕭)結合注釋解詞。
(4)第二行詩句這里的“客”是指誰呢?為什么說詩人是“客”?(因為他身在異鄉)
(5)請大家想想,(播放音樂渲染氣氛)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冷,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在外地作客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有了這樣孤單寂寞的心情就會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們班有新莞人的孩子,當你們當離開家鄉來道?讀書,你們想家嗎?你想起了誰呀?請你讀一讀這句詩好嗎?
(7)通過你的朗讀,老師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對呀,看到這樣的秋景,很容易觸動了我的思鄉之情,這就叫做什么呀?(板書:動客情)
(8)小組賽讀這兩行詩,看看哪組最能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再指名讀,齊讀。
(9)你們真是詩人的知音人,讀出了他的寂寞,讀出了他的思鄉之情。誰可以結合詞語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說得好的給予表揚。)
2.賞析第三、四行詩
(1)師:正當詩人孤獨的時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現在我們來學習后面兩行詩。請同學們默讀,邊讀邊結合插圖、注釋來想一想。
(2)女同學讀,指名匯報看到了什么。
(3)讀到這里,你們有不懂的地方嗎?
①生提出疑問,師生一起解決。
②師也可提出疑問:在這里想問一問:“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導:你想一想,詩人是在深夜從遠處看見籬笆底下有燈火,他真的能看見那么小的蟋蟀嗎?(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這個“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說)
③請同學們發揮想象,你還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
(4)師:是的,他看見兒童玩得那么高興,那么投入的時候,就越會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鄉和自己的童年)(板書:思鄉之情)
(5)詩人看到孩子們高興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獨的心,頓時變得親切了。下面,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嗎?
①指名說:生可能會直譯詩句,這時師可引導:
你是按照每個字的意思說的,可是覺得通順嗎?怎樣才能說得通順呢?有時候在把古詩變成我們的語言的時候,可以根據情況調換詞語、詩句的順序。所以可以將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順序調換一下。
②誰來根據老師剛才的提示說一說詩句的意思?(指名說)
(6)指名讀詩,齊讀,讀出詩人當時的心情。
活動5【練習】背誦古詩,加強積累
1.你們最喜歡玩游戲了,現在我們再來玩玩:
(1)我說說詩中的一個字,請你說出相應的詩句。(課件出示:蕭、客、促、深)
(2)我指出圖片,你說出相應的一句詩。
2.同學們對于古詩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來嗎?
3.同桌互相背古詩,再指名、齊背古詩。
活動6【作業】布置作業,課外延伸
1.背誦《夜書所見》
2.收集一些關于思鄉的古詩,把自己喜歡的背下來,還可以與大家一起交流。
夜書所見
課時設計課堂實錄
夜書所見
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課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圖片讓學生欣賞。
2.讓學生談談看了圖片后的感受。
3.師導入:秋天是美麗的季節,但同時也是容易引起人們愁思的季節,古代的詩人也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關于秋天的古詩。請同學們讀一讀題目。
活動2【活動】了解詩人,理解題意
1.你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你了解他嗎?他是在什么情況下寫下這首詩的呢?
(學生將自己課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交流,師可適當進行補充。)
2.現在我們再讀一讀題目(生讀),那么,題目是什么意思呢?
(1)“書”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呢?(寫)
(2)“所見”呢?(所看到的)。
(3)題目“夜書所見”是什么意思呢?誰來說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寫下來)
活動3【活動】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過渡:詩人在秋天的一個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寫下來,那么他在夜晚看見了什么?聽到什么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首古詩,邊讀邊把詩人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分別用“△”和“? ”畫下來。
(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可以借助工具書,看插圖,看注釋等方法弄懂詩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記號。)
2.師:剛才看見同學們認真的神情感動了我,相信你們一定能學好這首詩。誰來說說作者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3.學生匯報。(師隨機板書:見:梧葉促織一燈明聽:寒聲)
4.剛才所畫的這些詞語有沒有讀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師生幫助解決。(結合注釋解詞,并教會學生看注釋解釋詞語。)
(理解“促織”時,出示圖片,了解蟋蟀。)
6.學習生字(促、深)
(1)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師讀一讀。(課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2)這首詩還有一個生字“深”,翹舌音,請讀一讀。寫這個字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呢?(生
自由講自己的識字方法。)
(3)把剛才學到的兩個生字“書空”寫寫。
(4)指名讀生字,男女對讀。
(5)(出示生詞)生字記好了,請你們同桌互相讀一讀生詞。
(6)開小火車讀,齊讀。
7.師:生字能讀好了,現在老師將生字放進古詩里,看看你們能否把古詩讀好。(課件
出示全詩)
8.師:現在讓我們先聽一聽錄音朗讀。
9.同學們聽得真認真!那么,誰能給大家讀一讀。
10.指名讀,自由讀,齊讀。
活動4【活動】品讀賞析,感悟詩意
1.賞析第一、二行詩
(1)下面我們更深入地學習這首古詩,先來看看前兩行詩。
(2)請男同學讀一讀這兩行詩。
(3)梧桐樹的葉子在秋風的吹動下,發出了什么聲音呢?(蕭蕭)結合注釋解詞。
(4)第二行詩句這里的“客”是指誰呢?為什么說詩人是“客”?(因為他身在異鄉)
(5)請大家想想,(播放音樂渲染氣氛)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冷,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在外地作客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有了這樣孤單寂寞的心情就會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們班有新莞人的孩子,當你們當離開家鄉來道?讀書,你們想家嗎?你想起了誰呀?請你讀一讀這句詩好嗎?
(7)通過你的朗讀,老師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對呀,看到這樣的秋景,很容易觸動了我的思鄉之情,這就叫做什么呀?(板書:動客情)
(8)小組賽讀這兩行詩,看看哪組最能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再指名讀,齊讀。
(9)你們真是詩人的知音人,讀出了他的寂寞,讀出了他的思鄉之情。誰可以結合詞語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說得好的給予表揚。)
2.賞析第三、四行詩
(1)師:正當詩人孤獨的時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現在我們來學習后面兩行詩。請同學們默讀,邊讀邊結合插圖、注釋來想一想。
(2)女同學讀,指名匯報看到了什么。
(3)讀到這里,你們有不懂的地方嗎?
①生提出疑問,師生一起解決。
②師也可提出疑問:在這里想問一問:“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導:你想一想,詩人是在深夜從遠處看見籬笆底下有燈火,他真的能看見那么小的蟋蟀嗎?(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這個“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說)
③請同學們發揮想象,你還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
(4)師:是的,他看見兒童玩得那么高興,那么投入的時候,就越會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鄉和自己的童年)(板書:思鄉之情)
(5)詩人看到孩子們高興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獨的心,頓時變得親切了。下面,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嗎?
①指名說:生可能會直譯詩句,這時師可引導:
你是按照每個字的意思說的,可是覺得通順嗎?怎樣才能說得通順呢?有時候在把古詩變成我們的語言的時候,可以根據情況調換詞語、詩句的順序。所以可以將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順序調換一下。
②誰來根據老師剛才的提示說一說詩句的意思?(指名說)
(6)指名讀詩,齊讀,讀出詩人當時的心情。
活動5【練習】背誦古詩,加強積累
1.你們最喜歡玩游戲了,現在我們再來玩玩:
(1)我說說詩中的一個字,請你說出相應的詩句。(課件出示:蕭、客、促、深)
(2)我指出圖片,你說出相應的一句詩。
2.同學們對于古詩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來嗎?
3.同桌互相背古詩,再指名、齊背古詩。
活動6【作業】布置作業,課外延伸
1.背誦《夜書所見》
2.收集一些關于思鄉的古詩,把自己喜歡的背下來,還可以與大家一起交流。
【所見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所見》教學設計02-16
所見教學設計01-07
《所見》教學設計范文06-22
《所見》《小池》教學設計05-18
所見教學設計02-18
關于《所見》的教學設計10-06
所見優秀教學設計10-27
語文《所見》教學設計01-28
所見的教學設計參考10-11
《所見》教學課件設計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