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登高》教學設計

時間:2024-08-15 21:00:58 潔婷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登高》教學設計范文(精選10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登高》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登高》教學設計范文(精選10篇)

  《登高》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第二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鑒賞唐代詩歌。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學習這一單元著重要求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獨特的審美情趣。鑒賞時,要注意知人論世,同時也要注意在朗讀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意境蒼涼,最能代表其“沉郁頓挫”的詩風。被譽為“杜詩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見其重要位置和極高的鑒賞價值。詩歌通過寫登高所見所感,抒發了漂泊異鄉、年老體衰的惆悵之情,再現了一位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在這種沉重的感嘆中,我們能感受到蘊涵其中的對生命衰弱的抗爭和對生命的留戀以及對國家、人民的關注。

  學情分析

  在《登高》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杜甫的一些詩,對杜甫的個人經歷,所處的時代背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學生懂得了一些鑒賞詩歌的方法,目前閱讀詩歌時可抓住意象,會結合詩人經歷把握詩歌的主旨,這些都有助于學習杜甫的七言律詩《登高》。但學生鑒賞方法掌握的較少,主旨還不能全面概括,因此,還需要加強學生對古詩詞誦讀的訓練,讓他們學會品味詩歌的意境,進而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使學生受到詩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從而引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詩的寫作背景及詩歌創作的影響;

  2、學會詞句注釋并翻譯古詩;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掌握由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鑒賞技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詩人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博大情懷,培養愛國情懷。

  2、提高詩歌鑒賞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養料,提升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1、體會詩歌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了怎樣的基調。

  2、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此詩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1、分析文中的意象,學會意象分析的賞析方法。

  2、在朗讀和背誦中,感受詩人悲涼的內心世界,領略詩人獨特的審美情趣。

  教學任務

  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在了解詩人生平事跡和寫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語言,感知意象,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飽含深情地朗讀課文。本課學習的目標是要領會詩中的景和情,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借用投影,呈現學習材料,介紹杜甫的生平遭遇,為知人論世打下基礎。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應多處運用誦讀法,發揮誦讀傳情達意的作用,帶領學生較快地走近詩人,走進文本,感受詩情。在品讀詩歌時深入探究詩歌意象,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讓學生分組討論,抓住描寫意象的關鍵詞并體會其作用,突破教學重點。并通過提問點撥法,創設情境,深化學生的探討,引導他們體會詩人悲涼的內心世界,領略詩人獨特的審美情趣,突破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

  1、吟誦法。

  2、講析法和引導法。

  3、討論法。

  4、情景展示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工具

  使用多媒體設備,打開教學PPT,向同學們展示圖片、資料、背景音樂等。

  課前準備

  讓學生繼續了解一下杜甫,如課前復習之前課堂上關于杜甫的內容,或利用網絡和圖書館的資料收集杜甫的生平事跡和詩歌作品。

  (設計意圖)知人論世是詩歌鑒賞的重要方法。讓學生課前查找資料并學會歸納概括是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只有充分了解詩人的生平、思想及創作背景,才能使學生更好地走近作者,走近詩人的內心世界并深刻體悟詩歌的豐富意蘊。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課件投影,逐條展示,以此回顧同學們已學過的或者耳熟能詳的杜甫詩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

  同學們,請問你們還喜歡杜甫的哪些古詩詞名句呢?(師生互動)

  我們學過杜甫的許多詩歌,對他的作品詩風也有一定的了解,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走近這位老人來學一學他的一篇被稱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的曠世之作《登高》,進一步感受杜甫這位偉大詩人的深沉情感。(投影課題)(板書登高杜甫)

  (設計意圖)由相關的詩歌導入學習內容,喚醒學生的知識積累,再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既能引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又可以讓學生更有針對性的學習。

  二、品讀詩歌

  (課件投影全詩)

  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同學們,學習一首古詩,首先就是要進行朗讀,朗讀能使人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以此便能更好地鑒賞詩歌。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抬頭看著投影,來朗讀一下詩歌吧。(播放PPT中的背景音樂)老師在樂聲中滿懷深情地朗誦《登高》全詩。(營造凝重的課堂氣氛)

  師再朗誦,學生跟讀。

  (初讀時,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懂句意,注意輕重,劃分詩歌的節拍、標明詩歌的韻腳,體味詩歌的韻律美,要求讀出感情并感受杜甫律詩起承轉合、抑揚頓挫的形式美。)

  請幾位同學單獨來讀一讀,再請其他同學對他的朗讀進行點評。

  (一位學生朗讀,幾位同學點評,教師再指導朗讀。再讀是為了讓學生深入體驗,體會詩歌的情感美,把握詩歌的整體基調是“悲”。)(板書:總基調-悲)

  請大家融入這種感受,有感情地再齊聲朗讀《登高》。

  (設計意圖)詩歌重在朗讀,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可以觸發學生的情感體驗,為學生搭建一個“體驗”的平臺;學生在朗讀中自覺地把握詩意,感悟詩作意境,為下面的分析奠定基礎;培養學生對古代詩歌的朗讀吟誦以及通過朗讀吟誦感悟詩歌情感的`能力。

  三、預習檢查

  (1)請學生展示課前預習情況,交流介紹杜甫的經歷和代表作。

  (2)老師概括杜甫生平,并引入詩歌創作背景:(課件同步投影)

  作者簡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杜審言之孫,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他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

  杜甫既經歷了安史之亂前那種繁榮昌盛的“開元盛世”,也看到了唐王朝在安史之亂后一蹶不振、江河日下的敗落景象。因此,杜甫的一生和唐王朝的由盛及衰息息相關。大致說來,杜甫的生平,隨著社會和個人環境的變動,可以劃分為四個時期:

  (板書各時期的代表作)讀書壯游(三十五歲前)——長安求職(從三十五歲到四十四歲)——戰亂流亡(從四十五歲到四十八歲)——漂泊西南(從四十九歲到去世)

  杜甫是唐王朝由興到衰的見證者,他的詩歌多反映現實,因此被稱為“詩史”。

  作品背景:杜甫身逢戰亂,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飄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這首詩是大歷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時寫的。此時“安史之亂”已結束4年,但軍閥乘機爭奪地盤,國家仍一片混亂。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排遣心頭的郁悶,杜甫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于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3)同學們理解詩歌背景后,心里默讀兩遍,然后留心幾個問題:

  1、找一找詩歌中的意象有哪些?

  2、杜甫是個什么樣的詩人?

  (設計意圖)設置問題讓學生初步把握詩人的創作特點和性格特征,為接下來具體分析詩歌作鋪墊。

  四、詩歌分析

  (1)梳通詩意(師生互動,投影逐條展示)

  1、詞句注釋

  嘯哀:指猿的叫聲凄厲。

  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

  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蕭

  蕭:模擬草木飄落的聲音。

  萬里:指遠離故鄉。

  作客:漂泊他鄉。

  百年:猶言一生,這里借指晚年。

  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

  苦恨:極其遺憾。苦,極。繁,這里作動詞,增多。

  潦倒:衰頹,失意。這指衰老多病,志未得伸。

  新停:剛剛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說“新停”。

  2、翻譯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漂泊萬里客居異鄉更添悲秋情緒,百病纏身而今我又獨自登臨高臺。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2)逐聯分析(師生互動,投影在老師講解完后逐步展示)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詩,共有八句,可分兩個層次,前四句是寫景,后四句是抒情。

  1、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A、首聯共寫了幾種景物?分別用什么詞描寫的?

  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 “高” “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詩由寫景開頭,十四字寫了六種景,極為凝練,勾勒出一幅登高遠眺的壯闊圖景。每一種景物都夾雜在這特定的環境下富有特別的意義。從視覺聽覺角度進行描寫,使人感到“悲哀”。

  B、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各給人什么感覺?并體會作者心情。

  急風:身體冷,心里也無比凄涼

  高天:天地廣闊,更使人感到渺小、孤單

  哀猿:悲涼

  清渚:顏色上清冷

  白沙:顏色上清冷

  飛鳥:在空中盤旋,說明它無處停息,比喻孤獨無依。

  詩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風之中,面對清渚、白沙,耳聽猿嘯的叫聲,內心萬分孤獨,仿佛就是一只孤鳥,凄楚、憂傷、悲哀、絕望。

  2、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A、頷聯給我們勾畫出了一副極其廣闊深遠的圖景,寫了幾種景物?從中可以體會詩人怎樣的情感?

  兩種

  (無邊)落木(蕭蕭下):落葉的飄落,體現時光易逝,感嘆生命短暫,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看到落葉歸根,加重鄉愁,不知何時才能結束漂泊的生活。

  (不盡)長江(滾滾來):時間是無窮的,歷史的長河永不停息,抒發壯志難酬的苦痛。但又知道這是一種必然規律。所以,他又感到胸襟開闊。

  B、聯系杜甫此時的處境,面對首聯和頷聯的情景,詩人會想到什么?

  天地廣闊,宇宙無窮,生命的短暫和渺小。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會抓住典型意象,把握詩人情感。

  C、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什么寫法?

  對比、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生僅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3、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從“萬里”、“常作客”、“百年”、“多病”、“獨”這些字眼中,你能領悟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萬:表明了離國別家,漂泊路途之遠

  常:表明了離家萬里,流浪他鄉的時間之久

  多:感嘆年老多病,精神疲憊不堪

  獨:感嘆獨自登臺,形單影只,萬分凄涼

  頸聯:視角回歸微觀,回到詩人個人身上。

  只有“萬里悲秋”與我相伴,我只能“獨登臺”,獨在異鄉的孤獨惆悵感與深秋景色之荒涼凄冷融合在一起,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詩人悲秋傷己的傷感情懷。詩人由秋及人,有感而發,寫自己年老多病,拖著殘軀獨自登上高臺,那種異鄉懷人的情感噴薄而出,心中苦悶躍然于紙上。

  4、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A、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國家連年的戰亂。

  B、尾聯中“艱難”、“潦倒”二詞形容的是國家還是個人?這一聯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

  既是國家的,也是個人的。客觀上,“國破”與“家亡”是因果關系;主觀上,詩人一直憂國憂民,為國家的衰亡心急如焚。古代知識分子大多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自勉,而杜甫無論窮還是達,都心憂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稱為“詩圣”。

  因此,我們讀這首詩,解析這首詩,既要把握詩境對表現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發的內涵——詩人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情懷!本詩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具有憂國傷時偉大情操的詩人形象。

  (設計意圖)感情升華,照應情感價值觀目標。

  五、整體感知,內容總結

  (1)同學們,一堂課下來這首詩給你的總體感受是什么?(師生互動)

  凄楚、悲傷、痛苦、孤獨、沉郁

  現在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首詩,這首詩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通篇關目,全在一“悲”。那么詩人因何而“悲”?

  離家多年,有家難回

  晚年多病,孤苦無依

  國事艱難,壯志難酬

  人生潦倒,消愁無途

  (2)詩歌的中心思想,即主旨是什么呢?

  整首詩充分體現了杜甫沉郁頓挫的風格。全詩抒發了詩人飄蕩無依,老病孤愁的復雜而深沉的感情。全詩包含著對個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嘆;對終生壯志難酬的激憤與哀怨;對祖國多災多難現實的憂愁與焦慮;對人民艱苦命運的關切之情。

  (3)本詩是如何寫“悲”的?

  1、找準切入點:

  急風、哀猿、清冷的沙石、無家的鳥、紛紛而下的落葉:典型意象

  (注:我們把這些寄寓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萬里悲秋、艱難苦恨、潦倒:體現感情色彩的詞

  2、明確手法:情景交融,以哀景襯哀情

  (4)《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詩的代表作品,這首詩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詩的壓卷之作,除了是因為內容豐富深沉外,在藝術上也具有極高的成就,具體表現為?

  1、對仗工整

  2、情景交融

  A、前四句寫景,為下文悲秋的抒情作了鋪墊,情景交融。

  B、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

  “獨登臺”將凄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

  C、尾聯含義深刻,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現實,發現了詩人的衰嘆。

  “艱難苦恨”導致詩人“多病”和“繁霜鬢”。特別是因多病而斷酒,詩人的悲情更難以排遣,這些都道出對時世“艱難”不滿,對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嘆。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運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讀詩歌,從而加深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這就初步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六、方法總結,鞏固提高

  鑒賞《登高》這首詩,我們主要運用了什么方法?怎樣將這種方法運用到其他詩歌的賞析中?

  從詩中描寫的景物入手,由景入情,分析這些意象,進而探究詩歌的意境,體味詩人的感情。

  鑒賞步驟:找準意象及特點——運用想象展示畫面——感受詩歌意境——把握詩人情感。

  通過……意象,描繪了……畫面,營造了……氛圍,表達了……情感。

  補充: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意象。

  楊柳:表現離情別恨或柔情。

  梅花:象征高潔或不屈不饒的精神。

  菊花:象征隱逸、脫俗、高雅。

  猿嘯:表現哀傷、孤寂、愁苦。

  鴻雁:表現書信、情感交往或思鄉之情。

  黃葉:象征新陳代謝或表現美人遲暮。

  月亮:象征人生的圓滿、缺憾;表現親人的團圓、分離。

  七、作業布置

  (1)背誦全詩。

  (2)完成課后相關習題。

  (3)以《春望》為例,進行鑒賞練習。

  八、板書

  登高杜甫

  杜甫的生活和創作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1、讀書壯游時期(三十五歲前):《望岳》(涉世不深)

  2、長安求職時期(從三十五歲到四十四歲):《麗人行》、《兵車行》、《出塞》、《赴奉先詠懷》(憂國憂民)

  3、戰亂流亡時期(從四十五歲到四十八歲):《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現實主義創作達到高峰)

  4、漂泊西南時期(從四十九歲到去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村》、《登岳陽樓》(思想更深邃、詩風更沉郁)

  《登高》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詩歌創作特色。

  2.結合課文注釋,掌握重點字詞并能夠理解詩句基本意義。

  3.能夠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以及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4.把握詩歌情感基調,運用誦讀技巧,朗誦詩歌。

  (二)過程與方法

  運用誦讀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學目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作者詩中表現的多重情懷。

  2.逐漸培養詩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歌的意象和意境。

  2.感知抑揚頓挫的律詩中所沉淀的深沉情感。

  【文本簡析】

  《登高》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五課,本單元是詩歌單元。《登高》的講解要緊扣教學目標和單元目標。第五課節選的是杜甫在夔州所寫的三首詩,而《登高》處于尾篇,可將三首詩做縱向比較閱讀。《登高》是詩人抒發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學習這首詩要善于把握景情交融的關系及詩人悲歡憤激之情,并同當時戰亂的時局聯系在一起,深入感知詩中意境。啟發學生創造性想象,再現秋江廣闊圖景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通過再創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色。主要遵循讀詩、品詩、悟詩這一基本框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李白、杜甫是我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我們剛剛學過李白的《蜀道難》,領略了李白的豪逸浪漫,今天我們將走近杜甫這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學習他發自肺腑的詩歌《登高》,感受杜甫詩歌的特點。

  二、詩人生平和背景介紹

  我們常說要“知人論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詩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是唐王朝由興到衰的見證者。

  1.年輕的時候,曾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

  2.曾有“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羹與冷炙,處處潛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經歷

  3.曾有舉家吃草度日,幼兒因餓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歷就是“安史之亂”,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軍扣留9個月受盡侮辱的經歷

  曾有從叛軍營里逃出,由于直諫而被貶的經歷

  6.晚年,杜甫在成都憑借很難遮風擋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鄉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濟

  7.58歲時,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

  寫這首詩的時候,杜甫55歲,這年秋天,詩人來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遠,面對蒼茫的秋景和滾滾的長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萬千,詩人抑制不住內心的詩意,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

  三、朗讀

  1.聽教者朗讀

  2.自由朗讀

  3.個別學生朗讀

  4.聽錄音朗讀

  5.集體朗讀

  四、賞析

  在聽錄音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同學已經被這首詩深深地打動了。我想這不僅是因為別人朗讀的好,還因為這首詩寫得好。

  其實后人對這首詩的評價很高,明代胡應麟曾評此詩“古今七律第一”!現在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這首詩。

  (一)前兩聯

  本詩是詩人登高之作,請大家找一找,詩人寫了哪些景物?

  從這些景物中可以體會出詩人怎樣的情感?為什么?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確:

  1.景物:風、天、猿嘯、渚、沙、鳥飛、落木、長江

  四句八景,語言凝練

  2.情感:悲涼、悲壯

  ①風急:秋氣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時使人心里感到凄涼

  ②天高:在廣闊的天地間,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獨

  ③猿嘯哀:為景物蒙上了一層悲愴、凄涼的色彩

  由“兩岸原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可知,猿聲無所謂哀與不哀,只是詩人的內心哀傷,所以猿聲聽起來才哀傷

  ④渚清沙白:顏色上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

  ⑤鳥飛回:為何是盤旋著的鳥?

  可能因為風大,風的猛烈,其實詩人的處境與在急風中低徊盤旋的鳥是何等的相似啊!

  此詩中的鳥是一只還是一群好呢?

  都可以:一只鳥正好是詩人的化身;一群,鳥的一群正好反襯詩人的孤單

  (詩人后來在《旅夜抒懷》中有一句詩:“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老病孤獨的詩人到處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間一只孤零零的沙鷗!)

  ⑥落木蕭蕭下:落木即落葉。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而紛紛飄落的葉子讓人感覺似乎所有的樹木都進入了生命的秋季,這肅殺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詩人想到自己的處境,自己的人生也進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暫啊!

  在動蕩的社會中,詩人就像這飄零的落葉,四處漂泊,而黃葉飄落,落葉歸根,可是詩人卻在他鄉,年老了卻沒有回鄉,這更添了一層悲涼之情!

  ⑦不盡長江滾滾來:落葉給人生命短暫之感,那么長江呢?

  這亙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給人時間無窮之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在無窮、永恒的時間前,更顯得詩人的渺小!

  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有聲有色有形,上下聯相互照應(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二)朗讀

  因這些景物含有作者的情,所以我們在朗讀時,需要帶著情感讀這些景物。

  請大家一起朗讀前兩聯!

  (過渡)詩人的這四句詩向我們描繪一幅蒼涼而壯闊的秋日圖,在這幅圖里我們已經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情!

  (三)后兩聯

  可是詩人悲什么?(請從詩歌中找一找,用筆畫一畫,最好在每句詩中找出兩個,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學交流交流)

  1.離家多年,有家難歸

  “作客”:寄居別處,漂泊他鄉(區別于“做客”:訪問別人,自己做客人)

  “常”:(時間上)說明詩人經常漂泊他鄉,多年漂泊他鄉

  “萬里”:(空間上)離家萬里,有家難歸(交通不發達,詩人的潦倒處境)

  “悲秋”:季節上給人悲涼的感覺

  2.晚年多病,孤苦無依

  “百年”即暮年,此時詩人已經55歲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詩人身患肺病等多種疾病

  “登臺”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陽節,帶上親朋好友,而此時詩人卻是獨自一人!詩人的朋友高適、救濟他的朋友嚴武等都已經離開人世,詩人此時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詩人僅為自己的身世而悲么?

  3.國事艱難,壯志難酬

  “艱難”國事艱難,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艱難

  此時安史之亂已經過去四年,可是國家仍然動蕩不安,這對于杜甫來說是一件極其悲痛的事情!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的人,忠君愛國、關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年輕的時候,杜甫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他的忠君愛國是真心實意的,骨子里的'!儒士認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而杜甫是無論如何窮困潦倒都要心系天下,為國家擔心!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自己連住的房子都沒有了,卻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接著又嘆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樣忠于國家,心憂天下!

  俄國別林斯基說過:“任何一個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

  而杜甫就是這樣的一個偉大的詩人!當他看到國家仍然動蕩不安,內心是何等的悲痛啊啊!

  “苦恨”是非常恨,詩人恨什么?

  恨國家仍然動蕩不安,恨自己已經人到暮年,不能為國家效力,恨自己壯志難酬啊!

  這種被很使自己的兩鬢白發都增多了,“繁霜鬢”的“繁”即:使……增多

  4.人生潦倒,銷愁無途

  “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嘗不是國事艱難所賜呢!

  國難家愁一起堆積在詩人胸中無法釋懷,詩人該怎么辦?

  喝酒解愁!(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但是人卻“新停濁酒杯”,“新停”,剛剛停,為何呢?

  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窮困潦倒,此時詩人孤苦無依,無朋友的救濟,喝酒的錢都沒有了。

  那么這種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積心頭!

  (四)朗讀

  因此我們朗讀的時候應緩慢一點,把這種悲苦之情讀出來。

  齊讀!

  (五)整體小結

  1.本詩借悲秋之景抒發悲秋之情,請大家讀一讀,“悲秋”二字在詩中有幾層含義?

  三層:

  季節之秋

  人生之秋

  國事之秋

  2.小結

  律詩的特點是頷聯和頸聯對仗,可是杜甫在本詩中卻是每聯都對仗,句句照應,可見杜甫詩歌寫作技巧的高超,因此本詩也被稱為“古今七律之冠”,但我想對杜甫詩歌的評價之所以這么高,不僅有技巧,還有情感的感人!正如本版塊的標題“詩從肺腑出”!詩人所抒的情感既有身世之悲又有國事之悲,帶著作者的這些悲情再來讀一讀品一品詩歌,詩歌將別有一番滋味:

  在蒼茫的天地之間,秋風猛烈地吹向一個登上高處的孤苦老人,兩岸的猿似乎要將詩人郁積在心頭的悲涼之情全部啼嘯出來,急風中的飛鳥低徊尋找著落腳點,這又多么像流浪他鄉的詩人的化身啊!此時詩人郁積在心頭的悲苦又像這落葉和江水一般,難排不盡,驅趕不絕,此情此景達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詩人又為何如此悲苦?因為國難家愁,因為詩人對國家、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3.朗讀

  ①現在請大家帶著對本詩的理解,再次齊讀《登高》!

  ②自由朗讀,爭取能背誦!

  ③一起有感情地背誦本詩!

  《登高》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詩歌創作背景。

  2. 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3. 誦讀詩歌,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教學重點:

  掌握詩歌鑒賞的三種方法。

  教學難點:

  誦讀詩歌,體會作者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方法:誦讀鑒賞法、合作討論法。

  教學工具:多媒體、音像資料。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飛花令”形式導入

  規則:先指定一位同學說一句關于秋天的詩,再由其指定其他同學接力。

  (板書:登高 杜甫)

  二、整體感知:

  首先,聽錄音朗讀,注意節奏和讀音。

  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思考:本文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找一生示范朗讀,另找一生評價。明確:(景物)描寫、抒情。

  師: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用詩中的一個字來回答。

  生:悲

  分析“哀”、“苦”、“恨”與“悲”哪個更適合作詩眼。

  明確:“悲”是作者直接抒發情感的表現,“苦”、“恨”和“哀”都是作者間接抒發情感的表現,因此用“悲”字更恰當準確。

  師:這是詩的感情基調,即詩眼。

  三、寫作背景

  師:請學生回憶作者的生平事跡。

  明確:杜甫詩歌創作風格:沉郁頓挫。在初中學過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體 現了詩人具有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情懷。

  本詩的寫作背景:這首詩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時寫的。“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但國家仍是一片混亂,好友李白、高適和嚴武相繼去世,此時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寫下了這首詩。三年后,杜甫病死在離開四川的途中。

  總結鑒賞詩歌的方法之一:知人論世法(并板書)。

  四、分析意象

  師:作者“登高”看到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同桌之間討論。

  生2展示。

  明確:景物 特點

  風 急

  天 高

  猿 嘯哀

  渚 清

  沙 白

  鳥 飛回

  落葉 無邊 蕭蕭 下

  長江 不盡 滾滾 來

  師:補充意象和意境的概念、“落木”和“落葉”的區別。

  明確:

  意象:詩歌中具體的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人、物和景等;

  意境:作者將自己的情感通過生動的畫面表達出來,達到“內情”與“外物”統一而具有藝術感染力的境界。

  “落葉”給人一種枝繁葉茂之感,“落木”給人一種干枯干燥的感覺,因此用“落木”更符合秋天的特點。總結鑒賞詩歌的方法之二:由象入境法(并板書)。

  師:找一生朗讀描繪畫面的文字,請大家閉眼,試著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誦讀指導:首聯兩句,“風急”——要讀得很凄涼,似乎在唇齒間顫抖的讀出來;“天高”——調子要很高并帶拖腔;“猿嘯哀”——要有欲哭的感覺;“鳥飛回”——聯想到作者,孤獨漂泊、遠離家鄉,他還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嗎?!

  頷聯兩句,要將蒼涼之感和曠達之悲讀出來。

  五、體會情感

  師:宋代羅大經曾說頸聯含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意思來?

  生3展示。

  明確:萬里—地之遠也;

  秋—時之凄慘也;

  作客—羈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齒暮也;

  多病—衰疾也;

  臺—高炯處也;

  獨登臺—無親朋也。

  師:點撥通過具體的字詞來體會作者的情感。總結鑒賞詩歌的方法之三:情景交融法(并板書)。

  誦讀指導:“萬”“悲”“常”都要重讀。讀“萬”,開口要大,腔調要拖長,以描繪遙遠之狀;讀“常坐客”,要倍感自己身世凄涼。“百年多病獨登臺”,要深感自己多病孤獨,形單影只,無所依傍。“百”“多”“獨”都要重讀,其中“獨”字要讀得特別痛苦。

  最后一聯,“艱難”要讀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別重,從牙縫中吐出這兩個字;“繁霜鬢”又要稍緩,但聲音不能低。當讀“新停濁酒杯”時,把欲罷不能的情緒表達出來。

  六、課堂小結

  1.情境式默寫(PPT15中幾句話對應的詩句)

  2.背誦全詩

  七、課后作業

  根據本課學習的幾種方法,自學《秋興八首(其一)》

  八、板書設計

  登高

  杜甫

  自然之秋 知人論世法

  “悲” 人生之秋 由象入境法

  國家之秋 情景交融法

  《登高》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培養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感受詩人情感

  2.掌握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以及規范答題思維習慣的養成

  二、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掌握詩歌朗讀基本方法朗讀吟誦,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欣賞大自然的美

  2.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愛國情操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體會詩人情感、品味詩歌的意境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再現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由于作者生活年代與我們今天相距甚遠,教學難點當定位在對作者隱晦復雜情感的把握上

  【教學步驟】

  一、 新課導入:

  中國的傳統節,有哪些?分別有些什么習俗?(激發學生的思維,逐漸縮小到重陽節)大家知道重陽節,古人有什么活動嗎?引出課題

  板書課題

  二、 知人論世話形象

  1.印象杜甫

  提問 你眼中的杜甫是個怎樣的人?(首先讓課堂動起來)

  結合高考題型中,關于詩歌鑒賞的第一步,是“三看”(看題目、看作者、看注釋),初步了解詩歌大意

  梁啟超曾寫過一篇文章《情圣杜甫》

  思考: 詩圣?情圣?

  課件展示【寫作背景】

  杜甫一生,多災多難他身逢戰亂,顛沛流離,尤其是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時為止,是他長達11年的西南漂泊時期,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3年后他就病逝于漂泊湘江的船上

  2.誦讀全詩,體會感情基調

  提問 這首詩我們讀過以后,情感基調該怎樣把握呢?

  大家朗讀之后,對這首詩的整體感受是什么?

  三、 緣景明情析手法

  思考 如果我們剛才已經初步把握了這首詩的情感基調,那么情字何依?情景交融,融在何處?

  鏈接:詩歌鑒賞中分析意境題型的答題步驟

  賞析意象,感受意境(引導學生對首聯和頷聯的解讀以及規范答題習慣的.養成)

  四、 移情入境悟詩情

  1.提問 究竟是怎樣的原因讓詩人如此的“悲”(哀)呢?詩中哪些地方集中寫了詩人的內心和現狀?

  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賞析頸聯和尾聯

  2.討論:課后練習羅大經對頸聯的解讀 (重點扣住“常”“獨”字眼來咀嚼)

  五、 吟詠詩句賞韻律

  1.對仗工穩,音調鏗鏘

  全詩四聯均用對仗,而且首聯中一句話還自相對偶,結構上井然有序,

  2.體會杜甫詩風沉郁頓挫

  提示 沉郁,不是壓抑、郁悶,而是內容上的厚重,頓挫,是指韻律

  六、 課堂小結

  聽一段曲,讀一首詩,看一個人,都需要用心!用心靈去碰撞心靈,才會擦出共鳴的火花!今天,我們用心地運用多種方法,去觸碰了千年以前的那顆滾燙的心靈,帶給我們無窮的沉思與強烈的震撼!

  七、 布置練習

  比較閱讀《望岳》和《登高》的情感異同

  《登高》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初步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二、請同學們誦讀,再請兩位同學來誦讀,點評同學們誦讀時對感情的把握

  播放誦讀flash,請同學們評價讀得如何?沒有什么感情。

  三、杜甫生平介紹(以《二泉映月》為背景音樂)

  四、寫作背景:

  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在這種情勢下,他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在“何日是歸年”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艱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云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為了排遣郁悶抱病登臺。

  五、了解了作者的生平,請同學們誦讀全文,把握感情。配以音樂《二泉映月》

  播放配樂朗誦的錄音,請同學們評論其感情。

  其實,“言為心聲”,詩人在寫詩的時候已經把感情融于筆端,從他的詩就可以體會他的內心。現在我們就通過杜甫的詩來進一步了解他的內心。

  六、分析詩歌

  通過題目《登高》可知這是一首寫景詩,請同學們自讀全文,并把本詩的意象找出來,思考一下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詩人給我們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

  1、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1)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幾種景物?生:六種。風、天、猿、渚、沙、鳥。十四字寫六種景,語言有什么特點?很凝練。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急風、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飛鳥,各給人什么感覺?設身處地想想。使人感到非常冷,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李白《早發白帝城》:“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全是歡歌笑語,不見半點傷心,是因為李白的好運與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別之故。

  秋天有人覺得秋高氣爽,秋風讓人清爽,杜甫的冷一是因為他是個多病的老人,所以身體冷,而主要是內心的冷。心寒。猿的哀聲也主要是他的心哀。

  (3)詩人毛澤東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鷹擊長空”;詩人王維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鳥鳴山更幽”。它們有什么不同嗎?

  毛澤東筆下的鳥是充滿活力和朝氣的鳥。王維筆下的鳥是悠閑自在的鳥。因為毛澤東當時正處在立志改造中國的青年時期。王維特別向往幽靜的大自然。

  杜甫筆下是“鳥飛回”,有幾只鳥?一只,把‘回’變成了‘來’,這有什么不同?” “回”說明鳥在盤旋。曹操的《短歌行》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旅夜書懷》。這里寫出了鳥的孤單無依,鳥的孤單無依背后是什么?是作者的'孤單無依。

  總結:首聯所表現的意境是很凄清的。可見詩人心中之寒,心中之哀,心中之孤。

  我們讀的時候,就讓我們化身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風中,面對清渚、白沙、孤鳥,誦讀一下這兩句。“風急”——要讀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齒間顫抖著讀出這兩個字;“天高”——調子要很高并帶拖腔,沖上去,描繪得很遼遠,但內心很孤單渺小;“猿嘯哀”——要有欲哭的調子;……讀“鳥飛回”——要想,我杜甫孤獨漂泊,遠離家鄉,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還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嗎?

  2、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1)把“落木”改成“落葉”,哪一個更好一些?為什么?

  “落木”更好,落葉有很多種,給人的感覺也不同,“落木”給人感覺比較沉重,“落葉”比較輕飄。“落木”給人感覺光禿禿的樣子,而“落葉”讓人感覺到樹上還有許多葉子。從顏色上看“落木”往往讓人聯想到樹干的顏色,枯黃。

  那這里為什么要用“蕭蕭”不能用“飄飄”?實際上與杜甫的感情有關。“蕭蕭”讓我們想到蕭瑟,作者的感情到底是沉重還是輕飄?沉重!所以用:“落木”“蕭蕭”比較好。

  (2)“滾滾”換成“滔滔”可以嗎?表達效果不好。

  古人用江水往往比喻什么?時間!舉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江水的流逝往往讓我們想到年華的流逝,青春的流逝,歲月的流逝。‘滔滔’只強調水勢很大,而滾滾強調翻滾向前,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一滾,“滾滾”似乎是年復一年,有一種圓潤綿長不絕的味道在里面,更能夠表現出時間的流逝。本詩是他暮年的作品,他看到江水的時候就想到,唉,老了,歲月不待人呀!因此這個地方要用‘滾滾’,不能用‘滔滔’。這里我們就可以想到杜甫的心情,什么樣的心情?悲涼。

  總結:我們重新讀這兩聯,就感覺滿世界的黃葉往下掉,而江水永不停息地滾滾向前,那種一浪接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滾滾而來的長江的雄渾壯闊,永無盡頭,似乎整個空間都溶進了這蕭蕭落葉滾滾長江之中,深深地感染了我們。”

  讀的時候,大家應該把這種豁達、坦蕩,那種氣魄讀出來。應該讀得昂揚一些。站在長江岸邊面對洶涌的波濤,目光遠望,音調略高。尤其“滾滾”二字應該讀出磅慮的氣勢。待到這里,已經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時應該高昂一些。

  3、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這里能體現詩人感情的關鍵字是“悲”,其實這里何止秋季讓他覺得可悲呢?請同學說說這里有多少讓他覺得可悲的事情?

  宋代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析此聯云:“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八意”,即八可悲:他鄉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齒,一事無成,五可悲;“百年”是虛寫,是說他已經步入了老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親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獨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有糖尿病,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總結:九月九日重陽節,雙九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人們普遍把重陽節當作“老人節”,登高是為了祈求長壽,可是杜甫到了人生的秋天,得到的不是天倫之樂,功成之勛,不是榮華富貴而是窮愁老病,百業無成,而是顛沛流離,形影相吊,此刻登高有何樂可言,人生還有什么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滿紙悲涼,滿腹悲涼。

  我們讀的時候,要努力傳達出杜甫老人那種沉郁頓挫的深層次的內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體實在的體驗。如讀“萬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著家鄉,“萬”“悲”“常”都要重讀,如“萬”,開口要大,腔調要拖長,以描繪迢遙萬里之狀;讀“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涼。“百年多病獨登臺”,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獨,孤苦伶什,形單影只,無所依傍。“百”“多”“獨”都要重讀,其中“獨”字要讀得特別痛苦。

  4、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從哪一聯的哪句詩知道?

  從“艱難苦恨繁霜鬢”一句可知。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 “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

  (2)苦,是什么意思?是極度的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

  (3)老是不可避免的,詩人為何極度痛恨自己已經老了?

  因為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恨自己無法救濟天下蒼生。

  這是一種什么心情?憂愁還是憂憤?憂憤,心急如焚。心有余而力不足。這樣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

  讀到上一聯,詩人的苦難令我們動容,可讀到這里,詩人的精神令我們震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的偉大之處在于: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詩寫到最后,筆鋒一轉,總會轉到國事維艱,民生疾苦,憂國憂民上去,他以自己病弱的雙肩擔起了天下這沉重的悲。唐民間云:唐朝詩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之所以被人們尊為“詩中圣哲”,杜詩之所以被人譽為“博大精深”,毛澤東稱其詩為“政治詩”,“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郭沫若語),其主要原因便在于杜詩中回蕩著強烈而深沉的憂國憂民之情,這是杜甫為人景仰的根本原因。

  (4)潦倒新停濁酒杯

  重陽節習俗:登高,賞菊,喝菊花酒。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中國文人(其實不光是文人啊)好喝,樂憂皆然。樂飲助興,憂飲消愁(曹操“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濁酒”是不好的酒。酒味很薄。但是連這樣的酒也不能夠喝了,什么原因?有兩條,一是潦倒,喝不起了,一是多病,不能喝了。

  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平定安史之亂,他竟激動得悲喜交加,喜極而哭。如今他有滿腹的愁苦,借酒才能澆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愁苦無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頭!情感---愁苦

  我們讀的時候,也應該把這種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悶表達出來。“艱難”要讀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別重,從牙縫間吐出這兩個字,“繁霜鬢”又要稍緩,但聲音不能低。當讀 “新停濁酒杯”時,要把欲罷不能的情緒表達出來。

  總結:全詩在沉重的感嘆中收結,結得如此悲憤深沉。

  七、請同學們誦讀,并點評感情的把握。配以音樂《二泉映月》。請兩位同學配樂朗誦。

  八、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本詩的藝術特點:

  1、 對偶工穩,音調鏗鏘,瑯瑯上口。全詩八句皆對。詩一開頭就以對仗領起,對得自然、工整,尾聯兩句的對偶一般兩種看法,一種認為“苦”做甚,極講,詩副詞,與對句的“新”正好相對,“繁”和“霜”是使動用法;一種認為尾聯屬寬對,只“苦恨”與“新停“不對。這種結構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僅符合于美學上的所謂均齊,給人以一種神清目爽整飾對稱的美感,而且使全詩曲折頓挫,在抑揚有致的韻調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的感情。

  同時詩中又多用雙聲迭字,旋律優美,音節和諧,大大加強了詩的音樂美。如尾聯“艱難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結構,在聲調上卻具有抑揚頓挫四聲的特色,讀時應一字一頓;“潦倒”“新停”為雙聲迭韻,在聲調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節顯得特別鏗鏘嘹亮,讀時應兩字一頓。“繁霜鬢”對“濁酒杯”,其聲調的妙用,也在所謂“抑揚抗墜之間”。讀者密詠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濁的韻調之中,體味出詩人顛沛流離的痛苦心情。

  2、情景交融,筆法錯綜變化卻又相互照應。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落筆的角度雖然不同,但都圍繞著詩的中心——“悲秋”。在寫景之中,又有聲(風聲猿啼聲)有色(沙白渚清),有動(鳥飛葉落)有靜(沙渚),有局部景(首聯),有整體景(頷聯)。而且一三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山景;二四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江景。

  在抒情上,頸聯的“萬里”與“百年”又與頷聯的“無邊”與“不盡”相互應,從時空兩處著筆,由異鄉漂泊寫到多病殘生;尾聯從白發日多,因病停杯,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悲苦;六、八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詩的內容上又是互相緊密聯系的。全詩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中間雖有如此豐富的內容,如此復雜的感情,但筆勢卻一氣直下,造成了一個既有變化又和諧統一的藝術整體。

  3、語言凝煉

  首聯兩句寫六種景物,對每一種景物都只用一個字加以形容,而且都非常恰切,可以說是凝煉準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兩句詩14個字卻包含有八層悲哀的意思,可謂含蘊豐富。

  九、請同學們帶著感情誦讀全詩。(播放音樂《二泉映月》)

  十、語文活動

  將本詩譯成現代漢語,并以自己的理解加以修飾。請同學們上臺朗誦自己翻譯好的內容。

  《登高》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再現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課前閱讀準備

  1、杜甫的生平經歷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4個時期。

  (一)、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寶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但均無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小小的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困頓和生活的饑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治者的貪腐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作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麗人行》、《兵車行》、《出塞》

  (憂國憂民)

  (三)、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于年底到達成都。組詩“三吏”、“三別。”

  (現實主義創作達到高峰)

  (四)、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于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年58歲。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村》、《登岳陽樓》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云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郁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投影畫面)

  (音樂起)語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放聲高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滿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為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我們一起隨著音樂再來誦讀一遍!(音樂起)

  二、指導誦讀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歌。

  那么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三、賞析文本

  1、鑒賞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賞析時要敢于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總之,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

  我們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歡樂的鳥,而且只能認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這是因為我們都是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2、鑒賞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頜聯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是互相對比著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的生命”,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3、賞析頸聯——“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做客”和現在的“做客”不同,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常”做客。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什么叫登臺呢?登臺,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古人為什么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而杜甫呢?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悲涼的秋天。做客并登臺,已是兩層“愁”,是雙倍的愁。想想看,再這樣層層疊加上去已是六層了。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這樣又是八層愁苦。

  4、賞析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苦,是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叢生,兩鬢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艱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還能舉出些喝酒的例子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九日》詩中有“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我們中國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結在詩的結尾,郁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登高》教學設計 篇7

  【學情分析】

  這首詩是高一學生即將學習的一篇課文,他們剛從初中升入高中,過去的學習更偏于感性片段,未形成系統的知識和學習方法。高一學生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記憶以有意記憶為主,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能夠初步完成從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為主的過渡;思維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往往會以偏概全。情緒體驗較初中階段強烈,情緒內容廣泛,充滿了青春的熱情。教師需利用這些特點,讓學生理解詩歌,體驗詩情,學會鑒賞詩歌的方法。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寫作背景,學會知人論世的賞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學會意象分析的賞析方法。

  3、朗讀品味詩歌,著重理解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和抱負無成的悵恨。

  4、品味杜詩借景抒情的手法、音韻美的特點和沉郁頓挫的整體風格。

  二、教學重點

  1、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引導學生以分析詩句為突破口,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詩意之豐、詩情之深。

  2、讀懂這首詩,把握律詩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全面把握這首律詩的豐富意象、深遠意境、深沉情感。

  四、教學工具

  課件。

  五、教學方式

  講授式、誦讀式、提問式。

  六、教學課時

  1課時。

  七、文本分析

  詩歌背景: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陜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重慶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夔州位于河之濱,瞿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登高》就是杜甫在夔州期間的杰作,寫于767年的秋天。“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隙而起,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詩人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這一年的重陽節,杜甫約他的一個遠親吳郎來飲酒,不想吳郎因事沒有來。杜甫感慨萬千,獨自登高排遣郁悶,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給他增添了悲哀。國家動蕩、家道艱辛、個人多病、壯志未酬、好友離世(李白、高適、嚴武)的痛苦一時全涌上心頭,寫下了這首即景傷懷的七言律詩。

  《登高》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壯闊的河秋景圖,抒發了詩人對時世艱難、國事衰微的憂慮及對自己暮年多病、淪落不振的感慨。詩中寫到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回翔。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河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詩人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人到晚年,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時世艱難,生活困苦,詩人常恨,鬢如霜白;濁酒消憂,卻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和抱負無成的悵恨,慷慨激越,動人心弦。

  八、教學過程

  (一)材料準備

  1、鑒賞詩歌的一般方法

  (1)抓住詩中的意象,體會詩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領會詩人通過寫景所表達的感情。

  (3)賞析詩歌的寫作技巧、表現手法和語言特色。

  2、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一度任劍南節度使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祖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他懷有遠大的政治理想,24歲應試不第,漫游各地,與李白、高適等詩人往來酬唱。34歲開始在長安寓居,長達十年,卻進取無門。安史之亂起,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不久又貶為華州司功參軍。759年,他棄官西行,曾在西川節度使嚴武幕中任職,定居成都浣花溪畔。768年,攜家出峽,漂泊湘、鄂一帶,后死于赴郴州途中。十年長安的困守和長期的流離失所的生活,使杜甫深入接觸到了人民的生活,體會到人民的情緒。所以,他的詩歌廣闊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被稱為“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為“詩圣”。其詩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郁頓挫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別”。著有《杜工部集》。

  (二)導入

  這節課,我們要學習杜甫的一首律詩《登高》。學習之前,先把這首詩朗讀一遍,讀的過程中注意幾個字的讀音。猿嘯、渚清、霜鬢(長在臉兩側耳朵前面的頭發)、潦倒、濁酒。大家看到第一個注釋,這首詩選自《杜詩詳注》,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天的重陽節。

  (三)走進課文

  1、解題

  (1)問:大家知不知道重陽節是哪一天?

  明確:重陽節是農歷九月初九那一天,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古代認為九是陽數,重九也叫“重陽”。因為這一天有登高的習俗,重陽節又稱“登高節”。

  (2)杜甫在重陽節約他的一個遠親吳郎來飲酒,不想吳郎因事沒有來,杜甫只好獨自登高。登高,看見眼前的景象,有感而發,就寫下了這首詩。

  2、知人論世

  (1)問:大家了解作者杜甫嗎?我們一起來回想一下。

  明確: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一度任劍南節度使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廣闊地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被稱為“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為“詩圣”。風格多樣,而以沉郁頓挫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別”(即《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著有《杜工部集》。(這些文學常識在選擇題中容易出現)

  杜甫前半生懷才不遇,后半生漂泊流浪。這首詩就作于他流落夔州期間,夔州就是現在的重慶奉節縣。(談談夔州)

  3、朗讀

  杜甫一生坎坷,他漂泊期間作下的詩,必定有濃厚的情感。我們再來朗讀一遍,盡量讀出感覺來。

  4、鑒賞品味

  (1)《登高》這首詩,各聯分別寫什么?

  明確:首聯、頷聯寫景,頸聯、尾聯抒情。

  (2)寫了哪些景物,詩人分別用了什么詞描寫?

  明確:這首詩首聯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頷聯寫了兩種景物:落木、河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無邊、蕭蕭、不盡、滾滾”來描寫。

  (3)詩歌中的景物被用來寄托主觀情思而稱為意象,那么這些意象有什么特點?(強調表達效果)

  ①風急──秋天的急風凜冽。

  我們學過的詩詞有很多寫到風的,比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潛入夜”得悄悄的,細無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和煦溫暖,讓萬物復蘇。

  問:而秋風給你什么樣的感覺呢?

  明確:蕭瑟、凄冷、凜冽。

  “風急”表示風剛烈、強勁而有力,富有動態,更渲染了一種蕭瑟的氛圍。試想一下,如果換成“風大”,似乎就沒有這種效果。

  ②天高──形容天高闊遠。

  如果是我們的同學站在那里,在茫茫天地間,會覺得自己特別的渺小而孤單。如果說風是動景,天就是靜景了。

  ③猿嘯哀──猿的啼叫是哀傷的。

  同學們去過三峽嗎?聽過猿猴的叫聲嗎?那是一種類似嬰兒哭泣的聲音,非常哀傷。我們初中學過酈道元的《三峽》:“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聽到猿叫便落淚沾濕了衣裳。杜甫聽到猿啼,也覺得悲哀。這個哀字,奠定了感情基調。猿啼,這是從聲音方面來寫的。

  ④渚清沙白——“清”“白”兩種色彩。

  問:從色調上來看是冷色調還是暖色調?

  明確:冷色調。

  問:該色調給人的感覺是興奮歡快的,還是冷清寂寥的?

  明確:冷清寂寥凄涼的感覺。我們過年的時候,特別是北方,要剪窗花、貼春聯。用的是什么顏色的紙呢?(紅色)想象一下,如果換成黑色和白色,喜慶的感覺會頓失。

  ⑤鳥飛回──鳥兒飛舞盤旋。

  問:這只鳥為何要盤旋呢?

  明確:可能找不到食物,可能是找不到家,可能是與鳥群失散了。總之,它是一只彷徨、孤獨失意的.鳥。這是動態的景象。

  ⑥落木──綿延萬里,廣闊無邊,蕭蕭而落。

  ⑦河──沒有盡頭,洶涌奔騰。盡顯壯闊蒼茫之感,是動景。

  落木和河形成了一組對比。葉枯而落,生命易逝,形容人的生命短暫;河不盡,宇宙無窮,更反襯出生命的短暫。

  (4)大家有沒有從這些景物中,體會到詩人的情感。這里用了什么手法,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明確:

  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抒情是詩歌的表現手法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內容。詩歌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蜀道難》開頭,“噫吁嚱,危乎高哉!”就是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屬于間接抒情。這里有聲有色、動靜結合地刻畫景物,構成一整幅生動的畫面。

  風急天高,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小渚,白白沙岸,鳥兒在低空回翔;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河,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詩人面對這樣一幅景象,感嘆長年漂泊的生涯何時才是盡頭?生命苦短,自己壯志難酬。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55歲,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三年,何其悲哀呀。

  補充材料:

  詩人24歲考科舉沒考上,漫游各地,與李白、高適等詩人往來酬唱。34歲開始住在長安,長達十年,但是進取無門。在唐朝想做官,除了考科舉,還可以寫文章打響自己的名聲,受達官貴人的賞識而被引薦入朝。李白就是常跟官員來往,吟詩喝酒,提高了知名度,被玄宗召入朝廷。杜甫就沒這樣的運氣,當時的宰相李林甫最痛恨文人和藝術家,因為這些人會任意批評朝政,對他們不利。幾次使壞,阻礙優秀文人入朝。杜甫就是其中一個受害者。玄宗晚年昏庸,受李林甫的蒙蔽,很多事都不知道。

  安史亂起,詩人被叛軍所俘,獲救后做過官,之后又被貶。杜甫很生氣,后果很嚴重。“我不干了”,棄官不做,流亡顛沛,進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后來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重慶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58歲的時候結束了孤苦、漂泊的生活,病死于赴郴(chēn)州途中。

  5、朗讀

  (1)大家把前兩聯再讀一遍。

  (2)范讀與朗讀。

  開頭我們說了,這是一首律詩。《登高》全詩運用對仗(對偶),比如,“風急天高”對“渚清沙白”,“猿嘯哀”對“鳥飛回”,“無邊”對“不盡”……讀起來富有節奏感。而且首聯第一句強勁有力,要讀得高亢激昂,第二句回環婉轉。頷聯的“無邊落木”和“不盡河”要一氣讀出,體現無邊無際之感。師范讀后學生朗讀。

  6、把握感情

  (1)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頸聯、尾聯。(結合注釋)

  明確:詩人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到了晚年,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國家動蕩、生活困苦,厚重的鬢發霜白;濁酒消憂,卻因衰頹、多病需要停杯戒酒。

  (2)我們已經知道,頸聯、尾聯抒情。大家找到了哪些帶有感情色彩的關鍵詞?

  明確:“悲、常、多、獨、艱難、苦恨、潦倒”。(合理即可)

  (3)從這些關鍵詞,你能體會到怎樣的情感?結合前兩聯的分析和詩歌背景來思考。

  明確:這兩聯或者說整首詩的感情全集中在這個“悲”字上。為了更好的理解,我們看到“研討與練習”第三大題:宋代羅大經指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聯詩含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來?

  明確:羅大經指出詩中“八意”,即八大可悲。我們知道它可悲,但不知道竟有八大可悲之處,我們一起來數數。離家萬里,一可悲;時逢蕭瑟的秋天,二可悲;他鄉作客,三可悲;常年他鄉作客,四可悲;年已遲暮,一事無成,五可悲;百病纏身,六可悲;親朋亡散,無人作伴,七可悲;登高遠望,徒惹憂愁,八可悲。“萬里”和“百年”從空間和時間上把“悲”無限地延伸開來。

  國家動蕩,家破人亡,極度痛心遺憾。“苦”是很、極的意思,“恨”不是仇恨,是遺憾的意思。愁得兩鬢都是厚重的白發。詩人衰退失意,百病纏身,才不得不戒了酒。

  問:為何是“新停”,而不早早戒酒?(病多并非一日爆發,何不為了健康早點戒酒?)

  明確:借酒消愁,有太多的悲哀需要消解,怎戒得了酒。

  “濁酒”是未經過濾的酒,口感不如清酒,檔次比較低。更襯托出杜甫凄涼的晚景。“艱難”“苦恨”又“潦倒”,這幾個詞連用,仿佛是詩人的惆悵無法一次說清,連連感嘆才能表達出無限的凄苦,真是悲到了極點。

  7、反復朗讀

  (1)有感情地把頸聯和尾聯朗讀一遍。

  (2)師范讀。

  “悲”“常”“病”“獨”這些帶有強烈感情的字要重讀以示沉重。尾聯要慢讀,讀出自憐的悲哀。

  8、小結

  本來為了過重陽節,興意盎然地登高望遠,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愁。“悲”字是全詩的詩眼。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首詩里,有時候會有一句非常關鍵的話或關鍵字,聯系全篇脈絡或揭示主旨,這就是詩眼。這首詩處處都在體現著“悲”。

  這首詩首聯、頷聯寫景,頸聯、尾聯直接抒情。百感交集的心情盡展無遺,國運衰微、壯志難酬、漂泊無依,含無限深沉、凄涼意于言外。

  9、誦讀

  這首詩很短。學到現在,我相信很多同學已經能背誦了。我們把書合上,試著背一遍。

  九、課后作業

  1、背誦《登高》。

  2、完成練習冊上《杜甫詩三首》一課的習題。

  《登高》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無盡的哀思;

  3、掌握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

  (1)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鑒賞技巧;

  (二)教學重點

  1、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2、賞析詩歌對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三)教學難點

  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無盡的哀思。

  (四)教法學法

  1、教法:情境渲染、朗讀指導、提問法、鑒賞指導、聯想觸發等。

  2、學法:想象法、美讀法、思考探究法、能力遷移訓練等。

  (五)教學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流程

  一、故事導入

  請大家想象老師講的故事的畫面:

  一千二百多年前,一個秋風蕭瑟的季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著,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空中簌簌下落。江水滾滾翻騰,刷刷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孤鳥在盤旋,猿在哀鳴——這時,一個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的老人慢慢地爬上山,步履艱難,跌跌撞撞……這位老人,曾經豪情萬丈,志在報國;這位老人,曾經渴望“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位老人,才華橫溢,“語不驚人死不休”;這位老人,無論窮達,都不忘兼濟天下。然而蒼天弄人,他一生數起數落,郁郁不得志。重陽節,本是登高祈壽家人團聚的節日,而年過半百,滿身疾病的他卻面對處在戰亂之中的國家,面對萬里之遙的故鄉,面對漫天飄灑的落葉,面對滾滾翻騰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聲高吟……大家應該猜到,這位老人是誰吧?

  二、知人論世

  1、作者簡介

  (1)請同學們回憶初中曾經學過的杜甫的作品,介紹杜甫的生平。

  (《春望》、《望月》、《春夜喜雨》、《絕句》)

  (2)老師補充介紹杜甫的生平經歷及寫作特點:

  (杜甫,字子美,“杜工部”,現實主義詩人;一生窮困潦倒,飽經憂患。詩歌全面、真實地反映安史之亂前后廣闊的社會生活和民生疾苦——“詩史”、“詩圣”;詩風:沉郁頓挫。)

  2、背景交代

  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在這種情勢下,他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在“何日是歸年”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艱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云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為了排遣郁悶抱病登臺。

  三、聯系解題

  聯系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登高”的含義——重陽節,登高祈壽,懷念親人,思念家鄉,抒發感情。

  四、誦讀感悟

  1、美美地聽——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播放《登高》Flash配樂朗讀,同學們美美地聽,注意:

  (1)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2)感受詩歌的感情基調。

  2、美美地讀——訓練語感,把握情感。

  (1)第一次讀:再次播放《登高》Flash配樂朗讀,請學生跟著小聲仿讀;

  (2)第二次讀:老師范讀,作節奏、輕重音指導,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抓住頸聯的“悲秋”的“悲”字,然后學生自主朗讀,醞釀感情。

  (3)第三次讀:全班齊讀,注意節奏舒緩,讀出詩歌的感情。

  3、朗讀方法小結

  (1)讀準字音;

  (3)注意輕重;

  (2)把握節奏;

  (4)讀出感情。

  五、賞析詩歌

  1、了解句意

  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嘗試用自己的話語描述詩句的意思。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2、細品內涵

  (1)名詞解釋

  意象:詩歌中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如剛剛學過的王維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清泉”。

  意境:詩人的主觀情意和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即情與景的和諧統一。如王維《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表達了詩人投身清新的大自然中,無比喜悅、閑適的意境。

  (2)思考探究

  在自主鑒賞本詩的基礎上,小組交流討論下面一個問題:

  本詩描寫了哪些意象?分析這些意象與作者思想感情的關系。

  (3)細品內涵

  ①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寫了哪些意象?它們有什么特點?為全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本聯在寫作上有什么特點?

  (迅疾的秋風、高遠的天空、哀鳴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島、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飛盤旋的水鳥;為全詩營造了一種既雄渾高遠,又肅殺凄涼的意境;寫作特點:語言精煉,對仗工整。)

  ②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寫了哪些意象?給你一種怎樣的感覺?

  如果你是杜甫,面對蕭蕭落木,滾滾長江,你的心情如何?

  (無邊無際的紛紛落葉,奔騰不息的滾滾長江;本題較開放,答案允許多樣性:既感到人生短暫而渺小,歷史悠遠而不可逆轉,因壯志未酬而產生惆悵;也會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③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找一找,本聯共寫了詩人多少層愁苦,你能領悟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離鄉萬里、時值悲秋、漂泊他鄉、常年在外、人到老年、體弱多病、孤獨無依、登上高處,詩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獨,身世凄涼,十分眷念家鄉和親人,也為國家多難憂心忡忡。)

  ④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從“艱難”一詞中分析造成杜甫愁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前兩聯主要是寫景,后兩聯主要是什么?全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艱難”一詞雙關:既因為個人生活艱辛,遭遇坎坷,也因為國家連年戰亂,社會的動蕩不安;后兩聯主要是抒情,抒發作者孤獨凄涼,貧病交加,憂國傷時,消愁無門的思想感情。)

  3、板書小結

  4、方法小結

  由意象品味意境的鑒賞方法——

  (1)找出詩歌意象;

  (2)分析意象特點;

  (3)分析意象與作者思想感情的關系。

  5、個人體悟

  (1)個性化閱讀

  說說你認為詩中寫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詩句,并說明理由。

  (2)想象聯想

  老師再次播放《登高》Flash配樂朗讀,請同學們閉目凝神,假設自己就是詩人杜甫,通過想象詩中秋風蕭瑟、猿啼悲哀、孤鳥盤旋、落葉飄零、江水奔騰等意象,感受杜甫身處肅殺凄厲、沉郁悲涼的意境,以及內心孤獨凄涼、傷時憂國、消愁無門的境界。假如你身處秋天的意境之下,你又會聯想到什么?

  (3)拓展延伸

  “秋”往往與“愁”關聯:有人見秋霜而悲白發,有人睹殘花而傷紅顏,有人望歸鴻而思親人,有人聞寒蟬而嘆余生,有人拂秋風而覺蕭瑟,有人觸秋雨而感悲涼……,古詩詞中常見的3種“悲秋”情懷有:

  1、抒發離別之苦,思念之情。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李白《子夜吳歌》)

  2、表現處境悲涼,命運多舛。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駱賓王《在獄詠蟬》)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李白《夜泊牛渚懷古》)

  3、悲嘆英雄遲暮,人生苦短。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劉徹《秋風辭》)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將軍白發征夫淚。”(范仲淹《漁家傲》)

  不過,由于作者的處境、心情、視角不同,秋天的色調也就不同。秋天的意象并不全是悲愁。秋高氣爽,天高云淡,稻麥成熟、瓜果飄香,層林盡染,絢麗多姿……秋天的景象也可以寄托喜悅的情感: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王維《山居秋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劉禹錫《秋詞》)

  (4)熟讀成誦

  學生在個人體悟的基礎上,有感情地齊讀本詩,盡可能地背誦本詩。

  六、全詩小結

  回顧本節課的內容,總結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

  1、知人論世

  2、誦讀感悟

  3、了解句意

  4、細品內涵

  5、分析技巧

  6、想象聯想

  7、熟讀成誦

  七、能力遷移

  根據《登高》中學到的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方法,鑒賞下面這首詩歌。

  江漢

  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說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寫了哪幾個意象?這些意象有什么特點?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象:片云、孤月、落日、秋風;

  特點:“片云”、“孤月”既為實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飄蕩,就像自己漂泊他鄉,漫漫長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獨寂寞;第三聯用“落日”比喻自己黃昏暮年,秋風則是眼前實景,與上句的“落日”喻象相對,虛實結合。

  兩聯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種天高地遠、孤月獨照的冷清意境。)

  八、作業

  1、背誦本詩;

  2、背誦杜甫的《江漢》。

  《登高》教學設計 篇9

  一、活動目標:

  1、嘗試用多種色彩組合繪畫登高的意境。

  2、繼續培養良好的操作習慣。

  二、活動準備

  1、范例一幅、顏料(咖啡色、黃色兩種,紅色、黑色、藍色等)、粗細不同的筆

  2、知識準備:登高

  三、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師:每年的重陽節,爺爺奶奶們都要登高,你知道什么是登高嗎?

  2、小結:重陽登高既是健身,更是人們親近自然的高雅的社交活動。

  3、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幅“登高”圖,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引導幼兒欣賞圖中人們登高的情景。

  (二)教師講解示范

  1、先用藍色顏料畫山,留出石階的地方。

  2、用深淺不同的.咖啡色畫石階。

  3、在紙的角上畫紅色的、扇形的太陽。

  4、用深淺不同的黃色畫太陽的光芒。

  5、添畫樹和人。

  (三)幼兒作畫

  1、提醒幼兒作畫的時候注意畫面的安排和整潔,并且不要留有空白。

  2、幼兒大膽、有序地繪畫

  (四)、展示評價

  展示登高圖,請幼兒說說喜歡哪幅作品,并說說喜歡的原因。

  《登高》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詩歌,領會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賞析詩歌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體會杜詩蘊含的深沉憂思。

  教學重點: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賞析該詩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憂思。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師:有人對唐詩中出現出現最多的季節、詞語、顏色、場景、情感等詞進行過統計,分別是秋、不(無)、白、江邊、孤獨。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詩歌《登高》涵蓋了以上所有因素。古人對這首詩的評價也非常高。明代胡應麟《詩藪》:“風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這首詩好在哪里?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杜甫《登高》。師:學習詩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本課的學習目標。生:學生齊讀師:學習詩歌講求知人論世。首先我們來了解詩人杜甫。同學們對杜甫可以說耳熟能詳了,并且課下做了課前導學案,請同學們看著大屏幕填空。生:學生填空,齊答。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讀準節奏師:請同學們出聲自由朗讀課文,讀的時候注意讀音和節奏。生:學生大聲自由朗讀。師:指明學生來讀,讀時注意讀音和節奏。其他同學注意聽,看其是否存在讀音和節奏上的錯誤。生:學生糾正讀音或節奏。師:教師正音并明確節奏。同學們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字的讀音和寫法:渚(zhǔ),“潦“為多音字,潦(liáo)倒,潦(lǎo)水。同時注意“鬢”的寫法,由髟加賓組成,為形聲字。節奏方面,七言詩一般有四個節拍,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不可以單看句式,要聯系意義的表達。

  師:請同學們齊讀該詩,讀準字音和節奏。

  生:齊讀

  師:請同學們默讀詩歌,結合課下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提出疑難詞句,小組討論解決。

  生:該詩主要寫了作者登高時的所見所感。重點疑難詞有:回:回旋蕭蕭:模擬草木搖落的聲音百年:借指晚年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繁霜鬢:像厚重白霜似的鬢發。

  師:大家再聽一遍范讀,感受詩歌的節奏美、情感美。

  3、再讀,讀出情感

  師:聽完范讀以后,大家能否用詩中的一個字或詞,概括本首詩的感情基調?

  生:悲師:因為整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悲的,所以大家讀時語氣要緩慢、沉重,大家以緩慢沉重的語氣齊讀一遍詩歌,讀出“悲”的感情。

  三、文本賞析

  品讀,讀準詩情師:聽完大家的朗讀,老師認為同學們讀的感情并不到位,原因在于大家并沒有深入理會作者的悲情。下面我們就深入杜甫內心,感悟其心中深沉的悲慨。師:《登高》這首詩寫了作者登高時的所見所感,前兩聯為所見,后兩聯為所感。后兩聯直接抒發作者內心的悲慨。請同學們思考后兩聯寫了作者的幾種悲,你從那些字或詞中讀出的?在思考的同時,注意圈點勾畫做批注。(學生思考3-5分鐘,同時多媒體呈現杜甫生平及此詩的創作背景,以便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詩人情感。)師:請大家根據下面例子仿寫,對詩人的悲進行總結概括,“詩人悲在重陽節登高,倍感思親”。生:詩人悲在百年多病,年老又身纏重病。生:詩人悲在獨登臺,倍感凄涼。生:詩人悲在萬里常作客,客居他鄉,濃重的漂泊孤苦之感。師: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點58歲去世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漂泊在外的第八個年頭了,所以一個“常”字倍顯漂泊流浪之悲感。

  師:詩人還悲在艱難苦恨。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一是指個人的`艱難,生活困頓、壯志難酬:詩人遭受物質上和精神上雙重打擊。二是國事艱難,連年的戰爭,國家一片混亂,黎民百姓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詩人自身處境艱難,還處處為國為民憂心,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苦恨是指極度的悔恨,悔恨自己年事已高,無法挽救國家危難,壯志難酬,情感抒發達到了高潮。

  師總結:個人的多病、羈旅的艱辛、壯志的未酬、時代的苦難共同構成作者的悲慨,情感愈加低沉,尾聯更是一字一頓,形成了情感抒發的堵塞之感,這就是老杜沉郁頓挫的詩風。古代知識分子大多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自勉,而杜甫無論窮達,都心憂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稱為“詩圣”。

  師:用緩慢、沉重的語氣讀出這種為己為國的愁苦憂悶之情。

  生:齊讀。

  師:把握了詩人的情感之后,同學們感情更加飽滿,讀出了詩歌的沉重悲慨之情,很不錯。5、賞讀——緣景明情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以悲情看到的景物會是什么樣的呢。請大家朗讀前兩聯,找出作者寫了哪些景,這些景分別傳達出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小組探究合作。

  生:風急: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急風凜冽,詩人內心更加悲涼。天高:天高闊遠,在茫茫天地之間,詩人更覺自己的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涌上詩人的心頭。

  師:正所謂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

  生:猿嘯哀,猿猴的叫聲凄厲悲慘,更加重了詩人的悲哀之情。師:詩人當時身處夔州,境內巫峽的猿啼以凄慘聞世,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悲哀之情可見一斑。

  生:渚清沙白從色調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調,更顯環境的冷清和凄涼。詩人觸景生情,自然內心也倍感凄涼。

  生:蕭蕭,樹葉紛紛落下,自然界已進入了秋天,詩人也是年事已高,由此感受到生命的短暫。

  生:長江滾滾顯示出歷史和時間的悠久。

  師:短暫的生命面對永恒的長江,詩人感到人生短暫而渺小,歷史悠遠而不可逆轉,因壯志未酬而產生惆悵。

  師:前兩聯通過詩人登高所見,將情蘊含在景物之中,營造了一種廣闊雄渾、沉郁而悲涼的意境,傳達出悲秋之情、壯志未酬之感。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寫作手法?

  生:情景交融。

  師:再把這四句齊讀一遍,加深對意象的理解,領悟景中之情。注意重讀和語氣。

  生:齊讀后兩聯。

  師:同學們對全詩的意境和情感有了進一步的掌握,我們能否把這首詩讀的更好呢?

  生:齊讀

  師:這次同學們的語調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加悲慨,看來已經把握了《登高》的內涵。

  總結:

  《登高》一詩寫作者登高所見所感,后兩聯直接抒情,前兩聯寫景,因作者以悲慨之心境觀物,所以景物都染上作者的主觀情緒,景中含情。達到了情與景的完美融合,整首詩運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發了對自身和國家命運的悲慨之情。

  四、拓展延伸

  任務三:梳理杜甫晚年漂泊時期創作的有關登高的作品,找出其共同點,思考其帶給我們的價值和啟示。

  明確:

  766夔州《閣夜》

  767夔州《登高》

  767岳陽《登岳陽樓》

  769湘陰《登白馬潭》

  769長沙《樓上》

  共同點:自身處境艱難,仍不忘國家和百姓。憂國憂民。啟示:古人云:“無事莫登高”,登高會觸及詩人內心的傷痛,晚年漂泊生活中,杜甫屢屢登高,站在時空的高處,倍感自身的渺小與虛弱,感傷時事的艱難和民生的苦難,在登高詩中展現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擔當: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種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正是我們當代青年所應具有的品格。我們要學習杜甫的這種品格,勇擔時代重任,爭做有為青年。

  五、課堂檢測

  背誦《登高》

  六、作業

  1、熟背并默寫全詩。

  2、完成鞏固案習題。

【《登高》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登高》教學設計04-17

登高教學設計07-06

《登高》的教學案設計08-15

《登高蜀相》的教學設計09-01

《登高》教學設計(精選10篇)03-11

《登高》教學設計(精選10篇)07-30

《登高》教學板書設計(精選11篇)10-14

《登高》 教案設計08-01

《唐詩五首之登高》的教學設計(精選11篇)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