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學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

時間:2022-07-07 15:39:36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

小學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

  教材說明

  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知道面積的含義,初步認識面積單位和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在用面積單位直接量時,體驗到這樣做很麻煩。因此教材開始提出能不能找到其他比較簡便的方法,以引起學生思考。

  教材采取引導學生自己試驗、探索的方法來學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讓學生先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紙,在量的過程中找出長方形的面積與它邊長有什么關系,從而找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不僅有助于理解面積的含義,面積計算公式的來源,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學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則在掌握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完全讓學生自己去推想。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在練習題中,注意安排讓學生實際計量的問題(如練習二十六第3、4題),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練習還出現少數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的題目(如第12*題和思考題),但不作為共同要求,也不作為考試內容。

  教學建議

  1.這一小節可用2課時進行教學,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完成練習二十六的習題。

  2.教學長方形面積之前,可以給每個學生準備好一張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紙,20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先讓學生用擺小正方形的方法,求出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啟發學生同時想下面的問題:怎樣能較快地確定可以擺多少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這個長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數與它的邊長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面積該怎樣計算?然后讓學生在自己操作和思考的基礎上對三個問題逐一進行討論。最后教師參照課本說明:長5厘米,沿著長邊一排可以擺5個1平方厘米,是5平方厘米;寬3厘米,沿著寬邊可以擺3排,一共是15平方厘米。(邊說邊演示),可以看出,長方形包含的平方厘米數,正好等于長和寬所含厘米數的積。所以要算長方形的面積只要把長邊的厘米數和寬邊的厘米數乘起來。寫算式時要強調正確寫出面積單位平方厘米。

  3.教學例題中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可以讓學生聯系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推想出來。遇到學生中有不同的算法,如少數算成5×4=20(平方分米),可以引導學生討論,這樣計算對不對,為什么不對。結合正方形圖使學生明確正方形每邊長5分米,就想到一排擺5個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要擺這樣5排,所以要算5×5。

  4.關于練習二十六中一些習題的教學建議

  做第3題時,要實際量出黑板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分米。如果遇到黑板的長和寬不是整分米,可以向學生說明量到最后不夠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就是滿5厘米的,分米數加1,不滿5厘米的舍去。確定長、寬的分米數以后,再計算黑板的面積是多少。

  第12題,要讓學生明確這道題求的是什么,根據題目的已知條件能否直接求出?要先算哪一步?然后讓學生自己去完成。

  本節的思考題,實際是求組合圖形的面積。需要先分析出涂色部分與兩個正方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涂色部分可以分成左上和右下兩個相同的圖形,而每個圖形的面積等于一個大正方形的面積減去一個小正方形的面積。每個大正方形的邊長是4厘米,每個小正方形的邊長從圖上可以算出是4-2=2(厘米)。由此可以求出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積分別是16平方厘米和4平方厘米。從而算出左上部和右下部的面積各是16-4=12(平方厘米),陰影部分的面積應是12×2=24(平方厘米)。

小學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著重讓學生找出間隔排列的物體之間的規律,安排了一道例題。教科書第48頁的例題著重引導學生探索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之間的關系以及類似現象中的數量之間的關系,發現相應的規律。教材以有趣的童話場景為素材,根據間隔排列的手帕與夾子圖、蘑菇與兔子圖、籬笆與木樁圖分別提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分別感受兩者個數之間的關系,感知這些事物之間的共同特點。接著讓學生思考、歸納,發現其中的規律。因此,學好本課是比較重要的,是為以后學習其他的“規律”打基礎。

  學情分析

  1、多數班級缺乏良好的學習風氣。班內學生的上進心不強,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學生把學習作為一種負擔,有一種想要放棄但父母與老師盯著又不敢放手的狀態。只要老師與父母一松,他們就不想學。因此,整個年級段很難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風氣。

  2、作業質量不高。作業是訓練學習知識與技能的有力武器,作業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了學習的成績。由于本年級段的學生家長多數來自農村,自身文化素質有所欠缺,他們或是不懂教學方法,或是缺乏文化知識,或是對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從而造成學生的家庭作業存在著嚴重的拖拉現象,作業的質量也無法保證。家長對孩子的成績期望很高,卻又缺乏提高學習成績的有效措施,從而造成對教師的壓力增大。

  3、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不強。學生缺乏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不能很好的理解題意;對概念的理解不深;計算能力有待提高;粗心大意,審題失誤,答題技巧不高;部分學生答題時間分配不得法。等等,造成部分同學的學習成績存在問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合作探究,找到“兩個物體間隔排列時,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多1,中間的物體比兩端的少1”這一規律。

  2、能夠利用這一規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掌握觀察、分析、比較的方法。

  4、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的思想。培養學生發現與應用規律的積極性和好奇心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找這樣的數學規律:1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成一排,兩端的物體相同,這種物體的個數比另一種物體多一。2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成一圈,這兩種物體的個數相等。拓展: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成一排,兩端的物體不同,這兩種物體的個數相等。

  教學難點:學生能在課上、課后用恰當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規律。

小學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3

  教材簡析:

  本課所學內容就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簡單事例,讓學生嘗試從優化的角度在經濟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的方案,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

  學情分析:

  1:教師主觀分析:優化問題是人們經常要遇到的問題,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推理交流等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不同的方法中選擇最佳方案,在解決問題中初步體會數學方法的應用價值,初步體會優化思想,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

  2:學生認識發展分析:學生對優化問題可能在生活、學習中只是一點朦朧的了解,根本說不上什么是優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從實際出發,從學生原有的生活出發,讓學生感受優化的價值,從而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3、學生認知障礙點:“優化”的理解。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中的簡單事例,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優化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

  2、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中的策略的多樣性,初步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化方案的意識。

  3、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4、使學生能積極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

  體會優化思想。教學難點:探究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教學過程:

  一、 教學環節:

  1、 談話引入;2、情境引入,學習新知;3、實踐應用;4、全課總結,尋找規律。

  二、 教師活動:

  1、 制作課件(媽媽為家人烙餅);2、三張圓紙片。

  三、 預設學生行為:

  1、 可能見過烙餅,可能沒見過;2、學生演示烙餅(怎樣快));3、學生討論小結,怎樣烙餅快,最佳方法是什么(在學生解決問題中得出);4、探究規律(可能學生不可能一下總結出規律,可在老師幫助下得出)。

  四、 設計意圖:

  從學生親眼看到或親身經歷的問題入手,創設情境,讓學生進一步通過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尋找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體會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初步體會優化思想。

  板書設計:

  烙餅問題

  快速烙餅法

  餅速X3=所需最少的時間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充分利用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親身經歷的事情(烙餅)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在此只是彰顯學生動手操作、實驗、推理、交流尋找答案、得出最佳答案,達到本課之目的。

小學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4

  教材說明

  本節教材主要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它是在學生已掌握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教材內容共分為四部分:

  1.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共編排2個例題。例1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一般筆算方法,例2教學因數中間或末尾有零的筆算乘法。通過這兩個例題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算理和一般方法,并能將一般方法遷移到多位數的乘法運算中去。

  2.“速度”概念和數學模型“速度×時間=路程”。

  先介紹“速度”概念,再安排含兩個小題的例3,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學會用復合單位表示物體的運動速度,并自主概括出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

  3.積的變化規律。

  “探索規律”是數與代數領域要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本小節根據乘法中因數變化引起積的變化情況引導學生探索積的變化規律。安排了一個例題──例4。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計算、說理、交流等活動,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并會用數學語言刻畫這個規律,感悟函數的思想方法。

  4.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節單列一個例題──例5教學估算,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估算的基礎上,進一步應用所學乘法知識通過估算的手段解決具體問題。估算沒有固定的法則,應依據具體情況采用適當的策略,使估算結果盡可能接近實際。所以,例5中圍繞“應該準備多少錢買票?”的問題,教材提供了兩種方案,引導學生對比:“誰的估算比較合適?為什么?”這是教學估算最精要之處。它讓學生明白,估算時,在什么情況下應估大些,什么情況下應估小些,才能使估算結果既接近準確數又符合實際需求。通過讓學生經歷用估算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靈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積極、主動的估算意識。

  教學建議

  1.放手讓學生自主建構筆算乘法的認知結構。

  本學段所學內容,是學生已掌握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擴展和提升。因此,教學時,應密切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識發展水平,應為學生提供由舊知遷移到新知的廣闊背景。如教學例1、例2、例5時,應引導學生回憶兩位數乘兩位數或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和估算,想一想列豎式后,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比較方便合理;想一想如何根據具體情境取因數的近似值,才可能使計算結果既接近準確數又靈活方便。使學生在利用舊知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乘法運算意義的理解,提高乘法筆算、估算的計算技能,提高用乘法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形成筆算乘法的良好認知結構。

  2.注意書本知識與生活常識的結合。

  本小節教學的重點之一,是使學生理解常見的數量關系,即刻畫速度、時間和路程三者關系的模型:速度×時間=路程。這部分知識在學生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學時,應將書本上的例題與學生生活中的實例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物體簡單運動的常識出發歸納出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并用這個關系去解決實際問題。

  3.本小節可用7課時進行教學。

  具體內容的說明和教學建議

  例1及下面的“做一做”。

  編寫意圖:

  (1)精心選擇以簡單行程問題為背景的學習情境。在此情境中學習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一方面體現計算是因解決問題的需要而產生的,另一方面為后面抽象出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作鋪墊。

  (2)讓學生自主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一般筆算方法。由于學生已掌握了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因此,例題沒有展示145×12的具體計算過程,只出示145×12的豎式結果,意在讓學生充分應用已有經驗,自主歸納145×12的具體步驟,知道應先算145×2,再算145×10,注意兩部分積的相同數位對齊,最后相加便得結果,這樣列豎式算比較方便。

  (3)多項計算技能交互使用。對于如何計算145×12,教材展示了口算、筆算和用計算器驗算三種算法,引導學生綜合應用口算、估算、筆算、用計算器算等多項計算技能,自主選擇合適的算法。

  教學建議:

  (1)讓每一位學生經歷“145×12”的計算過程。首先請學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圍,然后嘗試列豎式算出145×12的結果。并對照自己估算情況,算一算估算值與準確值的誤差,是否合乎實際,這對提高學生估算的準確率很有幫助。練習時,應關注平時計算錯誤率較高的學生,看看他們每一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和計算結果是否正確。反饋時,可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145×12”的計算過程。說過程時,應說以下幾點:①先算什么;②再算什么,積的書寫位置怎樣;③最后算什么。學生梳理計算步驟的過程,就是歸納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一般方法的過程,它使學生懂得應如何有序的進行操作和思考,如何有條理地去解決某一個具體問題。

  對獨立嘗試計算有困難的學生,可作如下引導:先復習計算“45×12=?”或“145×2=?”,然后再計算“145×12”。

  (2)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檢驗自己運算的結果,其中之一是應用本學期學習過的計算工具──計算器。

  (3)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最基本的練習,讓學生獨立用豎式計算,以鞏固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練習時,應讓每一個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后,可用計算器自行檢驗。

小學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5

  平行與橡膠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教學內容。教材按這樣的線索來組織教學內容:先教學平行,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情境,在識別直線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礎上認識平行線,學會畫平行線;再教學垂直,從生活中選取兩條直線子昂叫成直角的特殊位置關系,引導學生認識垂線,學會畫垂線,并結合相互垂直的關系,認識點到直線的距離機器應用。

  在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教學中,課程標準倡導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在多種多樣的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教材在編排上也體現了這樣的特點。

  1、在情境中感知直線的位置關系,在抽象中形成平行與垂直的概念。

  教材從生活中選取大量的平行或垂直的現象作為認知的現實背景和有意義的素材,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經歷概念抽象的過程,以此來理解平行與垂直的概念。例如,第39頁的例題分三步呈現,首先呈現一組照片,在這些照片中用不同的顏色線條勾畫出兩條邊,這些勾畫能引起學生的注意。然后根據3張照片中的彩色線條分別畫出3組直線,從現實情境和具體物體上提取需要研究的對象。最后,讓學生討論這3組直線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展開數學思考。第42頁例題的呈現也作了相似的安排。另外,教材在建立數學概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現象,在現實的素材中尋找平行線和垂線。在這樣的實物和圖形的反復轉換中,學生加深了對概念的理解,發展了空間觀念。

  2、強化操作活動,加深對所學知識的體驗。

  讓學生畫平行線和垂線不單是操作方法的教學和操作技能的培養,還是數學概念的具體應用,在應用中能加深學生對概念的認識。例如,第40頁例題要求學生想辦法畫一組平行線,第43頁例題要求學生想辦法畫兩條互相垂直的線段。這兩道例題都是學生初步認識平行線或垂線之后安排的,都不是叫曹指導他們怎樣做,而是讓學生想辦法畫,在畫的活動中繼續體會胡下崗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內涵。

  3、注重知識的應用與解釋,體會認識的價值。

  教材選取了大量生活的例子,讓學生運用知識對相關現象作出簡單的解釋。如穿過馬路的最短路線、怎樣從大街邊上把自來水引到小明家等問題,讓學生帶著初步形成的數學概念去觀察生活,進行解釋與應用,以此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還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實際來組織教學活動,以體現教材的編寫意圖。在學習本單元內容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點、線段、射線和直線的有關特征,這些都是本單元的知識基礎。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已經感受了平行與垂線等現象的存在,只是這種感受是膚淺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會而不可言談的。因此,我們應該將充分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認識平行線和垂線作為教學重點。此外,本單元安排了大量較為復雜的操作活動(需借助多個工具才能完成),如作圖活動有畫平行線和垂線等,測量活動有量出點到直線的距離等,而在此之前,學生的作圖和測量機會不多,經驗很少,所以,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畫平行線和垂線,能確定和測量點到直線的距離應該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需要教師加強指導和訓練。

小學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1~92頁例1~例4,聯系而是一的第1~6題。

  教學目的:

  是學生初步理解小數的性質,會應用小數的性質把莫位有0的小數化簡,把一個數改寫成指定位數的小數;加深對小數的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運用知識進行判斷的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小數的性質,會應用小數的性質化簡小數。

  教學難點:

  指導運用小數的性質進行正確的判斷。

  教學準備:

  商品標價畫面、米尺、例2正方形圖片兩張(可重疊且大小相同)、學生尺等。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導入

  教師邊講邊出示商品手套和毛巾的標價: 手套 單價2.50元 毛巾 單價3.00元

  提問:有誰知道這里的2.50元和3.00元各表示多少錢嗎?為什么2元5角可以寫成2.50元,3元可以寫成3.00元?(引出課題:小數的性質)

  二、探索小數的性質。

  1、教學例1。

  事先在黑板上畫出米尺圖。請學生看手中的學生尺,在對照黑板上的z米尺,說說標出的這一段的長度是多少?(學生可能回答是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教師:同學們的回答都是對的。因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都是指這一段的長度(板書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只是所選用的長度單位不同而已。如果要求將1分米、10厘米、100毫米這三個數都寫成用米做單位的數,分別該怎樣寫呢?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1分米=0.1米=1個1/10米

  10厘米=0.10米=10個1/100米

  100毫米=0.100米=100個1/1000米

  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自己有什么發現?

  匯報自己的發現:通過觀察我發現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表示的是同一長度,也就是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而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又分別可以寫成0.1米、0.10米、0.100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2、教學例2。

  30個1/100 0.30

  仔細觀察、想一想、說一說:0.30和0.3在正方形里所占的面積大小,你有什么發現?這說明了什么?

  師生共同總結出:0.30是30個1/100,10個1/100是1/10,30個1/100也就是3個1/10 ;0.3也是3個1/10 ,所以0.30和0.3這兩個小數的大小是相等的,即0.30=0.3。

  3、引導學生概括出小數的性質。

  引導學生從左往右觀察例1、例2的板書,并思考下面的問題:

  ⑴ 例1中三個小數的末尾有什么變化?小數的大小怎樣?

  ⑵ 例2種兩個小數的末尾又有什么變化?小數的大小怎樣?

  ⑶ 從這兩個例題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能用自己的話把你發現的規律告訴大家嗎?

  讓學生充分說了以后,在指導學生看看教科書第101頁方框中的結語,并指出這就是小數的性質。

  4、鞏固練習。

  練習二十一的第1、2題。

  三、學生分組學習例3、例4

  師:在實際生活中,根據需要,我們有是要把某些小數化簡,有時則要把某些小數改寫成含有指定小數位數的小數。怎樣才能滿足這些需要?滿足這些需要的根據是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自學教材第92頁例3、例4,可以幾人互相討論,然后派代表把自學情況向大家匯報。

  學生匯報后,教師強調:只有小數末尾的0去掉,小數的大小才能不變;整數改寫成小數時,一定要先在個位的右下角點上小數點。

  練一練:集體判斷,對的打√,做錯的用×表示。

  ⑴ 在一個小數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這個數的大小不變。( )

  ⑵ 在小數點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 )

  ⑶ 在小數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 )

  獨立完成教科書第92頁做一做的第1、2題。

  四、課堂小結

  說一說本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哪些新的收獲?

  回答:為什么2元5角可以寫成2.50元,3元可以寫成3.00元呢?鼓勵學生按自己的理解應用小數的性質及生活常識進行說明。

  五、課堂作業

  練習二十一的第3~6題。

小學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5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例,比較角的大小過程中,產生度量角的需要,經歷角的度量過程,體會角的度量的本質,感受1°角產生的必要性。了解1°角實際有多大。

  2.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并會估測生活中角大小。

  3.在逐步精確的探索過程中,體會角的度量方法,感受極限的數學思想,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探索三個角大小的過程,感受度量角的意義和認識角的度量單位。

  教學難點:讓學生經歷1°角的產生、發展過程,理解用小角量大角的方法。

  【教學準備】

  滑梯中的三個角、360等分圓、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1.生活情境引入,體會角的作用

  (出示三個滑滑梯,角度不同)

  討論:

  (1)三個不一樣的滑滑梯,你喜歡玩哪個?為什么?

  (2)同樣是滑滑梯,為什么會給人不用的感覺?

  結論:滑梯面和地面所形成角度的大小不一樣,角度越小,滑下來的速度就會越慢;角度越大,滑下來的速度就越快,越刺激。

  (課件抽象出滑梯中的三個角)

  3.提問

  問題:那這三個角到底有多大呢?你有什么辦法知道這三個角度的大小呢?

  二、解決問題,探索新知

  1.動手操作,探究角的大小

  利用剪好的滑滑梯的三個角,動手操作,比一比:哪個角大?大多少?

  2.用直尺量邊——感知量邊比角的局限

  直尺測量法——在固定邊的長度位置處,量張口的大小。

  結論:能比較出這三個角的大小,但確無法準確知道這三個角具體是多大。

  3.用角量角——初步感知“標準角”由大到小的變化

  小角量大角法——用最小的∠1去量,把∠1對折1次,再去量;把∠1對折2次,再去量。

  結論:測量的標準越小,所剩余的部分就會更小。

  4.認識角的度量單位—1°

  (1)介紹角的度量單位。

  微課解說度量單位1度是怎么來?并引出度量角的單位。

  (2)建立1度角的表象。

  課件演示1°,并比劃比劃,

  理解1度角的意義。

  (3)認識直角、平角和周角。

  課件演示10°,感受10°的大小。并通過課件依次演示直角、平角、周角,了解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與度數。

  深入實踐,深化思想

  1.估角

  利用附頁1中圖1的360等分圓,來估計這三個滑滑梯的角度的大小。

  匯報:

  第1個滑滑梯的滑梯面與地面的角大約是15°;

  第2個滑滑梯的滑梯面與地面的角大約是41°;

  第3個滑滑梯的滑梯面與地面的角大約是63°。

  2.估一估,下面的角是多少度?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1.說說自己的收獲

  2.設疑:角的度量有沒有專門的工具呢?它是怎么測量角的大小的呢?

小學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認識直線、線段、射線及它們的聯系和區別、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比較角的大小,會用尺子畫角.

  2.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生學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

  理解角的概念、用尺子畫角.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演示動畫角的認識.

  2.師:今天老師要和同學們一起來認識一個新朋友角.

  (揭示并板書課題角的認識)

  二、引導探究

  1.(1)演示動畫直線、射線、線段

  (2)啟發提問:手電筒、太陽光射出來的光線都可以看成是射線.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可以看作射線呢?

  (3)小組討論:直線、線段、射線有什么聯系?又有什么區別?

  (聯系:都是直的,線段是直線的一部分.

  區別:端點數不同,線段的測量長度直線、射線是無限長的,無法測量)

  2.初步認識角

  (1)演示課件角的認識.(從一點引出4條射線)

  提問:①你能從中找出多少個角?(最多6個)

  ②如果只想得到一個角?該怎么辦?

  (2)板書: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做角.

  (3)繼續演示課件角的認識,演示角各部分名稱.

  (4)引導學生利用兩根硬紙條和一個小釘子擺角.

  教師引導學生邊操作邊思考:

  ①怎樣可以得到一個角?

  ②怎樣可以得到一個較大的角?

  ③怎樣可以得到一個較小的角?

  3.聯系實際,深入感知.

  (1)提問:聯系實際想一想,生活中哪有角?

  (2)啟發學生用不規則的紙折出或剪出一個角.

  全班進行比賽,看誰的角最標準.

  摸一摸自己得到的角的頂點和邊、感受角,教師選擇有代表的角巾在黑板上展示.

  (3)觀察黑板上的角,按照角的大小請同學們排出順序.

  (4)當學生在敘述順序語言表達困難時,適時出示角的表示方法.(強調和的不同)

  4.討論嘗試,比較大小.

  (1)演示動畫角的大小比較.通過故事,引出問題.

  (2)同學討論、嘗試比較角大小的方法.

  (3)繼續演示動畫角的大小比較.

  (4)由學生小結比較角大小的方法.

  (先把兩個角的頂點和一條邊重合,然后看另一條邊的位置,哪個角的另一條邊在外面哪個角就大.如果另一條邊也重合,說明兩個角相等.)

  5.體驗畫角.

  (1)由學生嘗試用尺子畫角,教師巡視.

  (2)小結角的畫法.(先畫頂點,再從頂點起畫兩條射線)

  三、鞏固練習

  完成第126頁第1題.

  下面的圖形,哪些是直線?哪些是射線?哪些是線段?

  2.比一比看誰的眼力好.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3.一張長方形紙、剪去一個角還有幾個角?

  四、質疑小結

  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都學會了什么?(射線、線段、什么叫角,角的各部分

  名稱、比較兩角大小的方法和角的畫法)

  課后總結.教師出示順口溜:

  小小角,真簡單,

  一個頂點兩條邊,

  畫角時,要牢記,

  先畫頂點后畫邊.

  五、布置作業

  從一條射線的端點開始,截取一條4厘米長的線段.

小學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9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P61精打細算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除法和小數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既是小數除法的起始點,又是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的基礎。因為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都要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教材創設“精打細算”的情境,貼近現實生活,提出了數學問題“哪個商店的牛奶便宜”。引導學生對此展開研究,在交流時,尊重學生個性思差異,使學生了解在計算時應注意什么,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在總結比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重點掌握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豎式計算方法:與整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相類似,只要商的小數點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就可以了,如果除到小數部分有余數,可以添0再繼續除。最后將學生所學的新知識進一步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鞏固深化。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小數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體會除法的意義。

  2、利用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經歷探索小數除以整數計算方法的過程,發展推理能力。

  3、正確掌握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并能利用這些方法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教學重點: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讓學生理解商的小數點是如何確定的。

  教學關鍵:弄清楚商的小數點為什么要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教學設計:

  一、復習引入(7分鐘)

  1、(3分鐘)昨天,淘氣逛商店的時候,“用432元買了8個足球,每個足球多少錢呢?用816元買了8套運動服,運動服每套多少錢?”你能幫淘氣算一算嗎?(匯報,如何計算的。是整數除法)(投影)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用豎式解決問題,復習整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為小數除法的學習作好鋪墊。)

  2、(2分鐘)今天淘氣打算去買牛奶(出示主題圖)

  你猜一猜淘氣會買那個商店的牛奶?為什么?

  生1:我猜測淘氣可能會買甲商店的',因為11.50÷5大約是2元多,我感覺已經很便宜了。

  生2:我猜測淘氣可能會買乙商店的,因為乙商店雖然總價高一些,但是可以有六袋,我覺得比較合適。......

  (學生可能會有幾種不同的判斷方法,這樣充分看出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基礎的差異,根據學生不同的情況,只要他說的有道理,就給予肯定。)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估計、猜測,一方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一方面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2分鐘)師:現在大家的意見不太統一,如果兩個商店的牛奶質量一樣,你覺得淘氣應該買價格高的還是價格便宜的牛奶?

  師“如果品質相同的話,我們自然要買便宜的,因為要精打細算嘛!

  師:那么我們現在就來計算一下每個商店牛奶的價格,誰會列算式呢?

  請學生列出算式:11.5÷512.9÷6

  你是根據什么列式的?

  (總價÷數量=單價)

  師:觀察這兩個算式,與我們以前所學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它們有什么特點?

  生:這兩題的被除數都是小數,除數都是整數。

  師:我們把這樣的除法就叫做“小數除法”(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看看淘氣到底應該買哪個商店的牛奶。

  (設計意圖:統一學生的認識,引入新知,滲透“生活要精打細算”的思想。)

  二、探索新知(20分鐘)

  1、師:兩個商店牛奶的價格分別是多少呢?現在同學們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經掌握的知識,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一下想法,并且嘗試計算。

  學生交流討論,教師巡視指導。(7分鐘)

  師:請小組選派代表匯報你們的討論結果。(10分鐘)

  生1:我們組在計算甲商店中每袋牛奶的價格時,先是把11.5元轉化成115角,然后用“115÷5=23(角)”最后再把23角轉化成2.3元。在計算乙商店的牛奶價格時,我們用的是同樣的方法。先把12.9元轉化成129角,129÷6=21(角)......3(角)因為有余數,于是我們就把12.9元轉化成1290分,1290÷6=215(分),215分=2.15元,2.3元〉2.15元,所以乙商店的牛奶便宜。

  生2:我們發現可以用小數直接去除以整數,只要在豎式計算時,小數點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就可以了。

  生3:這樣計算到“12.9÷6”時,除小數部分的時候還有余數,我們還不知道該怎么辦,請大家幫助我們。

  生4:我們可以幫助你們,當除到小數部分還有余數的時候,可以在余數的末尾補“0”,然后再繼續除。因為小數的末尾添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師:你們真了不起,有這么多想法,大家比較一下,你們認為哪個方法比較簡便實用?

  生:豎式計算。(學生也可能會說其他的方法)

  師:我們大部分同學會認為豎式計算比較簡便實用,現在請兩名學生到前面寫出豎式,大家也試一試用豎式解決這兩個題目。(指名兩生板演,其余學生寫在課練本上。)

  集體交流訂正,明確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按照整數除法的方法計算;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除到小數部分有余數時,可以添0再繼續除。

  (設計意圖:把問題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探究尋覓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但學生的語言不一定很規范,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

  2、(3分鐘)教師板書:13.6÷812.5÷2

  師:誰愿意來試一試用豎式計算出結果?

  請兩生到前面板演,其余學生自己練習。然后集體交流訂正,并讓學生說一說算法。

  (設計意圖:及時進行相似題目的練習,對于接受快的學生有提高熟練程度的作用,對于接受慢的學生有逐步熟練的作用。)

  三、試一試(10分鐘)

  看來同學們已經掌握了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了,愿意用你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下,下面這幾道題嗎?

  1、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商會是一個什么樣的數,估算可以讓我們檢驗自己的計算結果是否準確)

  7.42÷71.2÷513.8÷15

  題目分析:第一題是商的中間有0的小數除法;第二題和第三題是整數部分為0,除的時候還需要補0再除的小數除法,可以先放手給學生,在交流的時候再讓學生講明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充分相信學生在整數除法的基礎上,能遷移出類似的小數除法。如果學生對于練習不能全部接受,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估計每題的商,然后再進行計算。)

  2、根據5145÷15=343,口算下面各題

  514.5÷15=51.45÷15=5.145÷15=

  3、開放題:(根據時間靈活練習)

  小明在獻愛心活動中,準備把72.72元零花錢捐給災區的小朋友,你認為小明會捐給()位小朋友,每個災區小朋友()元錢。

  師:在今后的學習中,希望我們的學生也能伸出友愛之手,將自己的零花錢節省下來,捐給哪些需要幫助的學生。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實際,在鞏固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心教育。)

  四、總結反饋(3分鐘)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今天你有什么收獲呢?請大家評價一下自己的表現,說說自己的體會、感受或想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對本節課進行多方面的反思與回顧,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

  數學活動課《快餐店》教學反思

  數學來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應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以往的知識體驗有密切的關系,是對他們有吸引力,能使他們產生興趣的內容。一節課下來,面對學生接二連三的出呼意料的精彩的對話,我不由得為他們喝彩。愛因斯坦說過:“教育應當使所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課堂上,學生學得輕松愉快、積極主動,而且思維靈活多樣,富有創造性,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我心里有一種深刻的感受越來越鮮明——這不就是我們新課標所追求的嗎?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在于:

  一、巧改教材,使學習的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

  小學生學習的有價值的數學應與他們的生活存在最近連接點、是思維最近發展區的數學。

  二、廣挖素材,讓數學從生活中來。

  眾所周知,現實世界是數學的豐富源泉,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因此,數學教學應廣泛挖掘各類生活素材,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是從活生生的生活中來的。

  感興趣的學習自然充滿激情,讓整個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

  三、巧設題材,讓數學到生活中去。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從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反思本課的教學,我覺得理解什么、掌握什么、運用什么都不應該是本課教學的最終目標,本課教學的最終目標應該是:讓學生通過上這樣一節實踐活動課,使他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數學知識無處不在,數學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激發他們“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

  總之,面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將真實的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加強“課標”的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能在不斷的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成長中創新!

小學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在解決問題和相互交流的過程中,體會在一個有括號的算式里,先算括號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加強小組合作。

  3、靈活運用所學計算方法解決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應用數學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含有括號的四則運算的順序。

  教學難點:

  掌握含有括號的四則運算的順序。

  教具學具:

  課件

  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

  1、口算。100+0= 0÷100=等。

  2、說出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

  ⑴ 80-42+12 480÷60×2等。

  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減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 )按順序計算。

  ⑵75-15×4 40÷4+6等。

  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法,再算( )法。

  ⑶(12+4)×2 200÷(40-15)×2。

  小結:在含有小括號的算式里,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

  3、我們學過的( )、( )、( )、( )四種運算統稱四則運算。今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它的運算順序。(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課

  (一)出示:96÷12+4×2

  1、小組內討論,說說計算順序。

  2、匯報討論結果。(指名說,師板書。)

  (二)變式:96÷(12+4)×2。探究有小括號的計算順序。

  1、問: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數學符號?(小組合作探究)

  2、小組合作完成計算后,指名學生到黑板上扮演。

  3、點評,明確: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

  (三)介紹中括號“[]”,變式:96÷[(12+4)×2],探究有中括號的算式的運算順序。

  1、認識中括號。

  2、在老師引導下明確運算順序。板書:96÷[(12+4)×2]

  ①

  ②

  ③

  3、放手讓學生合作完成計算,師巡視輔導。

  4、指名板演后,師生共同訂正,明確運算順序,并在書上找出來齊讀兩遍。

  三、鞏固練習

  1、課本第9頁的做一做。

  2、一個池塘的長是60米,寬是40米,每米需要三根竹棍做籬笆,共需要籬笆多少根?(要求列綜合算式解答)

  四、拓展提高:根據運算順序添上小括號或中括號

  ⑴32×800-400÷25先減,再乘,最后除;

  ⑵32×800-400÷25先除,再減,最后乘;

  ⑶32×800-400÷25先減,再除,最后乘;

  ⑷32×800-400÷25先乘,再減,最后除;

  五、課堂小結

  小學四年級數學《含括號的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本節課的內容是有括號(主要是有中括號)的四則運算順序,是在二年級學習的基礎上學習的,對有關的四則運算順序(包括有小括號的兩步運算)有了初步的掌握。但從我這節課之前讓學生試做《學案》第5頁的有關練習所反饋的情況來看,發覺孩子們對四則運算的順序(特別是含有三步計算的運算順序)并沒掌握,所以我在復習這一環節里,分三種情況復習了有關的運算順序。在此基礎上,再通過一式多變的形式,由淺入深地,引導孩子們合作探究有括號的四則運算的順序,讓孩子們親身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孩子成了學習的真正主人。由于比較詳細地復習了,所以孩子們課堂上的反饋還是比較好的:學習氣氛比較活躍,積極性比較高,練習正確率比較高。

  不足之處:

  由于復習時間用得過長,導致練習的時間稍微少了些,練習的形式、題形等不夠多樣。這有待我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改進和提高。

小學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1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P112—114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可以根據事件的具體情況,對事情的順序進行合理安排,以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技能目標

  1.學會根據具體事件的情況,通過調整事件順序,合理安排時間。2.會畫簡單的事件流程圖。

  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孝敬長輩的思想感情。

  2.鍛煉孩子思維的條理性,培養整體考慮決定事件順序的習慣,和綜合思考的能力。

  教學重點:

  從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出最優方案。

  教學難點:

  學會根據具體事件的情況,通過調整事件順序,合理安排時間。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課件出示情境)

  星期六,李阿姨到小明家做客,他們之間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你們想不想去小明家看看?

  2、探究新知,掌握規律:

  (1)沏茶問題

  (課件)見了李阿姨,小明怎樣說?小明很有禮貌的請李阿姨坐下,還要給李阿姨沏上一杯熱茶。沏茶的步驟有是這樣的。

  (課件出示主題圖)(學生讀時間表)

  師:如果你是小明,怎樣安排這些事,使李阿姨能盡快喝上熱茶?一共要用多少時間?

  學生討論

  師:誰來說一說怎樣安排?為什么這樣安排?

  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展示時間安排

  板書:1+1+8+1=11(分)

  指出,這就是流程圖,下面要再寫出時間的計算。

  (2)總結方法:有時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多種,我們可以選擇最優的方法來做,這就是優化。通過剛才解決的問題,你說說怎樣才能節省時間?做一件事情的同時再做其它事情可以節省時間。

  聯系生活舉例。聽廣播與刷牙、洗臉、吃飯、讀英語。

  (3)烙餅問題

  不知不覺到了中午,媽媽準備作他最拿手的烙餅招待李阿姨。我們來看看媽媽是怎樣烙餅的?(課件出示主題圖)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

  生:一次最多能烙兩張餅

  生:兩面都要烙

  生:每面3分鐘

  師:如果只烙一張餅需要多長時間?怎樣烙?

  學生回答演示生:6分鐘。烙一面需要3分鐘,兩面就要6分鐘。

  師:烙兩張餅最少需要幾分鐘?怎樣烙?

  學生回答并演示

  生:6分鐘。因為一口鍋可以烙兩張餅,可以同時烙兩張餅的正面和反面,就和一張餅一樣,也是需要6分鐘。

  師:如果烙三張餅呢?最少需要幾分鐘?

  師:這么多答案,下面請同學們先思考,操作一下,再以小組為單位,用圓片代表3張餅,在桌子上擺一擺,說一說,然后將你們的方案,填到你們的表格中。

  小組活動

  師:哪個小組愿意上來說說你們是怎么烙的?(兩人合作一人填表,一個操作)

  方法1:

  生1:先兩張同時烙好,需要6分,再烙好剩下的一張,需要6分,共烙4次,花了12分。

  師:有沒有比他們更快的方案?

  方法2

  生2:第一次先烙餅

  1、餅2的正面,需要3分鐘;第二次烙餅2的反面和餅3的正面,需要3分鐘,第三次烙餅1和餅3的反面,也需要3分鐘,總共用了9分鐘,共烙3次。

  師:大家明白嗎?誰再來演示演示。

  師:課件演示烙3張餅的最優方案。

  師邊演示邊講解,其他學生一起操作:

  我們先烙餅1的正面和餅2的正面,3分鐘后,把餅2拿出來,再同時烙餅1的反面和餅3的正面,3分鐘后,餅1熟了,接下來再同時烙餅2的反面和餅3的反面,3分鐘后餅2和餅3也熟了。

  師:這種方法為什么快?

  生:鍋里一直都有兩張餅。(課件出示:烙3張餅的兩種方案)

  師小結:從表格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用這種方法時,鍋里每次都有兩張餅,這樣不浪費時間,烙的最快,我們就把這種方法叫做烙3張餅的最佳方案。

  (4)拓展提高,總結方法師:烙4張餅怎樣烙最快?

  生:2張2張地烙,需要12分鐘

  師:烙5張餅怎樣最快呢?(同位交流)生:先烙2張,再用最佳方法烙3張,用15分鐘

  師:烙6張餅,怎樣烙最節省時間?

  生:用最佳方法烙3張2次,用18分鐘生:2張2張的烙3次,也是用18分鐘

  師:這兩種方法都是用18分鐘,你比較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生:我喜歡3張3張的烙,這種方法比較好玩。

  生:我喜歡2張2張的烙,這種方法省勁,3張3張烙太麻煩了。

  師:我也喜歡2張2張的烙,同樣的時間,這種方法比較省勁些。師:烙7張餅,最快需要幾分鐘?

  生搶答:21分鐘

  師:這么快就想出來了,說說你的想法依次說出8張、9張、10張餅的烙法

  師:觀察這張表,你能發現什么規律?

  生:每多烙一張餅,時間就多用三分鐘,你看5張餅是15分鐘,6張餅是18分鐘,那7張餅就是21分鐘

  規律1:用最優化的方法烙,餅的張數乘每面所用的時間,就是所用的最少時間

  板書:每面所用的時間×餅的張數=所用的最少時間

  師:從餅的張數和烙餅的方法上,你還發現了什么?

  規律2:我還發現了雙數張時是2張2張的烙,超過3張的單數張都用烙3張餅的最佳方法

  師:如果烙20xx張餅需要多少時間?

  3、實際應用

  (1)師:其實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用到這樣的問題,大家看。(課件出示早晨時間安排)學生寫出流程圖,再寫出計算過程

  (2)師:同樣在美味餐廳里遇到了一些問題,需要大家幫忙解決。(課件出示早晨時間安排)

  (課件出示星期天,餐廳里來了3位客人,他們每人點了兩個菜,假設兩個廚師做每個菜的時間都相等,應該按怎樣的順序炒菜?)

  師:先想一想,再和挨著的同學說一說。誰來告訴大家,應該按怎樣的順序?你的理由呢?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小結:炒菜的時間相等,等候的時間不一樣,哪一種方法能讓客人等候的時間短一些呢?(同時進行尊老愛幼思想的滲透。)

  (3)生活中還有沒有這樣的例子?請你說一說。

  4、小結:

  師: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大家有什么收獲?

  小結:老師也希望大家能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時間,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提高效率。

小學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2

  教學內容:

  p.20、21

  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是結合升和毫升的學習安排的實踐活動,分“敲敲聽聽”和“編編唱唱”兩個部分。“敲敲聽聽”讓學生通過兩個層次的活動,依次:發現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樣多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里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的音也不同。在此基礎上安排“編編唱唱”,讓學生選擇一組杯子,合理調整各個杯子里水的多少,使之發出不同的音,制成一個“杯琴”;然后引導學生用自制的“杯琴”敲敲唱唱,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目標:

  運用本單元所學的知識,與科學、音樂學科的綜合,通過制作、欣賞“杯琴”,使學生產生對數學學習的好奇心,感受學習的樂趣。

  教學準備:

  水、各種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學過程:

  說明:昨天我已經讓個別音樂好的學生到自然教室用試管制作了一個杯琴。

  一、請學生介紹“杯琴”

  1、請該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來,并分別按順序敲出“1~7”七個音,在此基礎上,再用該杯琴敲出一個簡單的樂曲,激發同學的興趣。

  2、介紹該杯琴的制作過程

  (1)確定水的多少對音高的影響。可分別用裝滿水的和空的、裝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較,很明顯地發現水越多,音越低

  (2)把7個試管依次從多到少地裝入適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過調整水的多少來調整音的高低,直到滿意

  3、老師補充

  通過剛才的介紹,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樣容器中裝的水的多少有關,其實還和不同的容器有關。

  分別請學生把自己帶來的容器敲一敲。

  當然在敲的時候,用的力氣要均勻,選擇的材質要能發出比較清脆的聲音。

  二、學生分組實驗

  1、請每組同學把自己帶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剛才學到的知識,來制作杯琴。

  沒帶齊的組也可以到老師處借燒杯等容器。

  2、分組交流

  每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簡單、熟悉的曲子。

  全班評一評哪組制作的杯琴音質最好,音準最準。

  三、介紹“你知道嗎?”

  在玻璃杯里裝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氣的量也就不同,這樣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樂器正是根據這個原理來制作的。

  說說書上這幾樣樂器的名字。

  你知道這些樂器為什么會發出不同的音?請大家課后查資料,并互相交流。

小學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3

  一、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本班學生有68人,學生基礎較扎實,思想品德較好,學習能力較強,學習習慣較好,但也存在不平衡性,有些學生學習不用心,懶惰,有不做作業壞習慣,所以在教學中要注重發揮本班的優勢,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學生自覺地有效地探索知識,尋求規律,不斷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智力。適當開展數學課外活動,以拓寬知識面,提高思維能力,不斷增強學生素質。

  二、全冊教材分析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大數的認識,三位數乘兩位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大數的認識,三位數乘兩位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在數與計算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大數的認識,三位數乘兩位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在小學階段,本學期結束后,有關正整數的認識和計算的內容將全部教學完。本冊這些知識的學習,一方面使學生學會用較大的數進行表達和交流,掌握較大數范圍內的計算技能,進一步發展數感;另一方面通過十進制計數法的學習,對有關數概念的各方面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和融會貫通,為學生形成科學、合理的數學認知結構奠定基礎;并為進一步系統學習小數、分數及小數、分數的四則運算做好鋪墊。因此,這部分知識仍然是小學生應該掌握和形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兩個單元,這些都是本冊的重點教學內容。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豐富的數學活動,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直線、線段、射線、角、垂線、平行線、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學會一些簡單的作圖方法;同時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體會各種圖形的特征及圖形之間的關系,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進一步發展。

  在統計知識方面,本冊教材安排了復式條形統計圖。教材介紹了縱向和橫向兩種不同形式的復式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學會看懂這兩種統計圖并學習進行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統計的觀念。

  在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教材一方面結合乘法和除法兩個單元,教學用所學的乘、除法計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另一方面,安排了“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初步體會的運籌的數學思想方法,感受數學的魅力。同時讓學生學習應用優化的思想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養他們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發現、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本冊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綜合應用數學的綜合應用──“1億有多大”和“你寄過賀卡嗎?”,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億”“十億”“百億”“千億”,認識自然數,掌握十進制計數法,會根據數級讀、寫億以內和億以上的數,會根據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體會和感受大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培養數感。

  2.會筆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會進行相應的乘、除法估算和驗算。

  3.會口算兩位數乘一位數(積在100以內)和幾百幾十乘一位數,整十數除整十數、整十數除幾百幾十數。

  4.認識直線、射線和線段,知道它們的區別;認識常見的幾種角,會比較角的大小,會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能按指定度數畫角。

  5.認識垂線、平行線,會用直尺、三角板畫垂線和平行線;掌握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

  6.結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動學習圖形的有關知識,發展空間觀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初步了解運籌的思想,培養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2.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小學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4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活動,認識有些數據改寫單位的必要性,能用“萬”或“億”作單位表示大數。

  2、掌握數據改寫的方法。

  3、引導學生關注較大數據的實際意義。

  4、培養學生的良好書寫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體會某些數據改寫單位的必要性,能用萬、億為單位表示大數。

  四.教學準備

  在報刊雜志等媒體中收集一組有關面積、西部情況、海洋資源的大數的信息。

  五.教學過程:

  (一)體會數據改寫的必要性

  教師出示從媒體收集來的一組數據改寫的實例。讓學生比較同樣的數據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讓學生體會到數據改寫的必要性。

  (二)探索改寫方法

  1.出示中國地圖,了解一些省、市、自治區的土地面積。

  讓學生讀出這些面積,問:如果要記錄方便,這些數據可以怎樣進行改寫?

  2.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改寫的方法。

  3.完成試一試第1、2題:進一步鞏固改寫的方法。

  (三)鞏固與應用

  練一練第1題:先請學生說一說我國西部各省、市、自治區的情況以及它們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區具體的土地面積,在學生讀一讀的基礎上再請學生改寫成以“萬”為單位的數。

  練一練第2題:先讓學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識,特別是我國海洋的區域情況等。接著出示有關的數據,讓學生讀一讀,然后討論這些數據如何進行改寫。

  (四)作業

  收集有關森林面積方面的數據。

  [板書設計]

  大數的改寫

  為了讀數、寫數方便,有時需要把整萬、整億數寫成以“萬”或“億”為單位的數。

  9600000 = 960萬

  10000000000 = 100億

  教學反思:

  這部分的知識雖是新知識,就知識本身而言,學生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在教學中,我利用學生收集的資料,放手讓學生學習,通過觀察比較,在讀寫數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改寫大數的必要性。通過作業的反饋,學生知識掌握的比較好,怎樣讓學生體會到大數的改寫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滲透給學生的,怎樣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這一點,本案例中做的還不夠,需要大家進行一些有意義的嘗試。

小學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億以內數的數位順序,能正確的寫出整萬的數和含有兩級的數。

  2、引導學生總結出含有兩級的數的寫法。

  3、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億以內數的寫法。

  教學難點

  中間有“0”和末尾有“0”數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1、請學生說出億以內數的順序表,并說一說是怎樣分級的、根據學生回答整理出數位表、(板書如下)

  2、讀出下面各數,并說一說怎樣讀億以內的數。

  40000 659200 30060400

  3、寫出下面各數,并說一說怎樣寫萬以內的數。

  七、七十、七百零八

  4、根據學生回答,復習萬以內數的寫法:

  (1) 從高位起,按照數位順序寫 ;

  (2) 幾千就在千位上寫幾,幾百就在百位上寫幾……

  中間或末尾哪一位上一個也沒有,就在那一位上寫0。

  二、學習新知

  談話導入:我們已經學會了萬以內數的寫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億以內的數的寫法。

  (板書課題)

  1、指導探索,學習寫整萬的數。

  (1)出示例3 寫出下面各數(整萬數的寫法)

  同學們會寫七、七十、七百零八,那么怎樣寫七萬、七十萬、七百零八萬呢?這些都是整萬的數,請同學們在數位表上試一試,寫一寫、

  提問:你們是怎么寫的?(這些數都是整萬的數,只要在萬級上寫七、七十、七百零八,然后在后面加四個0就可以了。)

  教師在數位順序表中寫出上面三個數。

  引導學生小結:整萬的數怎樣寫?

  (2)出示例4寫出下面各數(含有萬級和個級兩級的數的寫法)

  ① 十萬二千三百四十五

  先讓學生寫出十萬,并追問:在什么級上寫?然后再寫二千三百四十五

  教師說明:寫數的順序和讀書的順序是一樣的,先寫萬級,再寫個級。

  ② 三十二萬零六百

  提問:這個數一共有幾級?萬級怎樣寫?個級怎樣寫?千位上為什么要寫一個0?

  小結:這是寫數和讀數不同之處、寫數是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在那一位上寫0;讀數時,每級末尾不管有幾個0都不讀,其他數位上有一個或者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

  ③ 二千零五十萬七千

  讓學生自己試著寫數,再說一說怎樣寫的?

  (3)出示思考題,引導學生小結、

  ① 含有兩級的數怎樣寫?先寫什么?再寫什么?

  ② 如果遇到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怎么辦?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書上做一做,寫在書上

  五百零六萬 寫作:_________________

  五萬零三百 寫作:_________________

  八千零六十萬零二十 寫作: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下面三個寫數題

  請一名同學到前面用算盤上撥出下面各數,其他同學寫在練習本上。

  一千零五十五萬 四千零三十萬零三十 九千六百七十二萬

  3、判斷下面的數寫得對嗎?把錯誤的地方改正過來。

  四萬五千二百 寫作:45200( )

  三百零六萬 寫作:306( )

  一千零二萬四千五百 寫作:1024500( )

  4、寫出下題橫線上的數(投影)

  (1)我國的領土面積是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

  (2)如果每人每天節約一克糧食,那么全國每天可節約一百三十萬千克的糧食。

  (3)某省今年共栽樹一千零五十萬零八百棵。

  (4)鋼鐵廠今年共煉鋼四十萬零七百噸。

  5、思考:含有兩級的數的寫法同學們都理解了,那么含有三級的數的又應該怎么寫呢?

  四、課后作業

  1、先在計數器上撥出下面各數,然后再寫出來、

  七萬八千六百三十 八十五萬一千

  二十六萬零四百 三百六十萬二千

  十萬零五 六千零八十萬零七十

  2、寫出下面橫線上的數、

  (1)1999年我國共生產彩色電視機四千二百六十二萬臺。

  (2)北京圖書館館舍面積是十七萬平方米,占世界第二位;藏書一千四百萬冊,占世界第五位。

  (3)1999年來華旅游總人數約七千二百八十萬人次。

  3、寫出由下面各數組成的數、

  (1)四百萬、八十萬、五萬和三千

  (2)六千萬、九萬和五百

  (3)八千萬和四十

  五、板書設計

  億以內數的寫法

【小學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4-28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7-02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6-13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6-27

《統計》小學數學教學設計10-18

小學數學口算教學設計06-13

小學數學角的教學設計07-19

關于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06-22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范文01-21

小學數學比長短的教學設計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