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三年級《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時間:2022-10-24 15:41:41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三年級《解決問題》教學設計(通用12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編寫教學設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解決問題》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年級《解決問題》教學設計(通用12篇)

  三年級《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1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新

  1、今天,小白兔的爸爸和媽媽帶他們到森林里采蘑菇。大家請看!(出示課件)

  (左邊是爸爸媽媽采的蘑菇,右邊是小兔寶寶們采的蘑菇)

  2、引導學生描述圖的意思。

  生1:左邊有2個蘑菇,右邊有3個蘑菇,一共有5個蘑菇。

  生2:爸爸媽媽采了2個蘑菇,小兔子采了3個蘑菇,合并起來一共是5個蘑菇。

  3、你能根據圖意列出算式嗎?

  生1:2+3=53+2=5

  師:你能列出減法算式嗎?

  生:5—2=35—3=2

  【設計意圖:復習一圖四式,學生看圖提取數學信息,明確數量之間的關系。并為學習新知產生認知沖突,促使學生理解新知。】

  師:大家說得真好!可是小白兔一家在采蘑菇的時候遇到了一些問題,你們能用數學知識幫他們解決問題嗎?(揭示課題)

  二、聯系實際、探索新知

  (一)加法

  1、認識大括號和問號

  (1)出示情境圖(書中46頁情境圖)

  師:同學們請認真觀察這副圖,說說圖里有什么?

  生:兔子、蘑菇。隨著學生的觀察提出問題:左邊有幾只兔子,右邊有幾只兔子。

  生:左邊有4只兔子,右邊有2只兔子。一共有6只兔子。

  師:同學們觀察真仔細,這里左邊有4只兔子,右邊有2只兔子,就是我們所說的已知數學信息。(板書信息)

  引導學生說已知信息有兩個:

  ①左邊有4只兔子

  ②右邊有兩只兔子

  師:大家說的真好,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兩個好朋友,我們先來認識第一個好朋友。

  (2)認識大括號

  師:(呈現大括號)這位好朋友叫做什么,你們知道嗎?

  生:大括號

  師:原來你們都認識啊,那咱們一起齊讀兩遍“大括號”。

  師:大括號表示什么意思呢?

  手勢操作把兩部分合起來的手勢并帶領學生一起做合起來的手勢。讓學生猜一猜大括號表示什么意思。(合起來的意思)

  師:大括號表示把什么和什么合起來呢,(把左邊的兔子和右邊的兔子合起來)

  總結:大括號表示把兩部分合起來。

  (3)認識問號

  (出示問號)讓同學們說出問號的名字。

  師:問號表示什么意思?

  生:問號表示多少?

  師:問號表示問題。(板書問題)

  引導學生觀察問號在大括號的下面表示提出什么樣的數學問題呢?

  大括號和問號連起來表示求一共有多少只?

  2、說一說,明確整幅圖的意思。

  師:誰能完整地說一說你從圖中都看到了什么?小兔子們遇到了什么問題?

  【設計意圖:借助“誰能完整地說一說你從圖中都看到了什么?小兔子們遇到了什么問題?”的設問,引導學生在頭腦中明確信息、問題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并及時了解學生對圖意的理解情況】。

  3、手勢動作,加深對圖畫問題的理解。

  師:你能邊做動作邊說說這幅圖表示的意思嗎?

  【設計意圖:進一步加深對大括號的理解】

  4、引導學生分析問題

  (1)引導學生列出加法算式。

  師:同學們明白這幅圖表示的意思了,已經有兩個已知信息了,你能解決問題嗎?

  師:求一共有多少只?怎樣解答呢?

  生:4+2=6(只)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從圖中抽象出已知信息,讓學生明白有2個已知信息就能解決問題,學生在回答問題時。鼓勵學生把單位也帶上。】

  (2)理解算式表示的意思

  師:算式中的4、2、6分別表示什么意思?為什么用加法計算呢?

  (4表示左邊有4只,2表示右邊有2只,6表示一共有6只;表示把兩部分合起來用加法計算。)

  小結:這道題求左邊4只小兔子和右邊2只小兔子,合起來一共幾只小兔子?求合起來我們用加法解決。

  【設計意圖:借助“求一共有多少只?怎樣解答呢?”的設問,引導學生制定計劃,以讓學生列算式的方式應到學生實施計劃,分析算式中個數的含義并對前面的計劃加以回顧。在充分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的基礎上,經歷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5、學生獨立填寫課本上的空,完成小兔子的例題。

  6、小結解決圖畫問題的一般步驟。

  師:我們在解決圖畫問題時,要先看圖里有什么,再想想用什么方法解決,想的時候還可以用簡單的符號或者圖形代替原圖畫一畫圖意,明確該怎樣解答,解答完后,要檢查是不是正確。

  7、練一練:課本第46頁“做一做”圖

  (做練習之前,先讓學生說一說圖里有什么?再問學生如何解答?解答之后要進行檢查)

  【設計意圖:加深學生對解決問題步驟的記憶。】

  (二)減法

  師:小兔子采完蘑菇要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它們看到了什么?(出示情境圖第47頁例題)

  1、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一共7只青蛙,跳走了2只青蛙,還剩下5只青蛙。

  師:從哪里知道了一共7只青蛙?

  生:大括號表示合起來,合起來有7只。

  這里我們也有兩個已知信息:①一共有7只青蛙,②跳走了2只。

  2、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生:還剩下幾只青蛙?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表示問題,問題是還剩下幾只青蛙?

  師:在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圖中有什么時,我們找到了2個已知信息和一個問題,下面請把信息和問題完整的說一次,同桌互相說說。

  一共有7只青蛙,右邊跳走了2只,左邊還剩下幾只?

  3、怎樣解答。

  師:求左邊剩下幾只,用什么方法計算?(減法)為什么用減法計算?

  師引導學生說出,求還剩下幾只就是要從一共7只里面去掉跳走的2只,所以用減法計算。

  4、列式計算。

  生:7—2=5

  問:7表示什么意思?2表示什么意思?7—2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什么意思?

  5、解答正確嗎?

  6、練一練

  課本第46頁“做一做”圖

  (做練習之前,先讓學生說一說圖里有什么?再問學生如何解答?解答之后要進行檢查)

  三、鞏固練習,解決問題。

  1、基礎性練習

  課本第48頁第1題(給出不完整的已知信息)

  【設計意圖:讓學生說一說,圖中的已知信息與遇到的問題,然后再進行解答。】

  2、綜合性練習

  課本48頁第4題(不給任何文字提示)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流暢的說出圖中的已知信息,再進行解答。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拓展性練習

  兩種立體圖形(長方體、圓柱)兩種顏色(紅色和綠色)、兩部分的位置(左邊和右邊)放置問一共有多少個?

  【設計意圖:這一題是開放性聯系,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

  四、總結:小兔子收獲了一堆蘑菇,那你們有什么收獲嗎?

  三年級《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內容:

  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例2、練習一2、3、5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看、說、讀、想、算的方法初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小括號的作用。

  4、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熱愛數學的良好情感。

  教學重點:

  使學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難點: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并提出問題以及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談話: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用了什么方法來解決問題?

  學生說,老師板貼:看、說、讀、想、算。這節課我們繼續用這些方法來解決問題。

  2、課件出示游樂園面包房圖,

  師:看,這是面包房,圖中的小朋友們在做什么?

  [設計意圖]:從學生喜歡的事物引入,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畫面上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指導學生再觀察畫面,你從圖中知道什么數學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學生自由發言,提出問題。

  教師適當啟發引導:還剩多少個面包?

  [設計意圖]:首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中蘊含的信息,從中找出與數學有關的信息,初步感受數學信息之間的一些聯系,從中發現一些數學問題。

  3、小組交流討論。

  (1)應該怎樣計算:還剩多少個面包?

  (2)獨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交流。

  (3)選派組內代表在班中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4、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個)46—22=24(個)

  方法二、54—22=32,32—8=24(個)

  方法三、8+22=30(個)或22+8=30(個)54—30=24(個)(讓學生說說每一步計算的理由)

  5、比較三種方法的異同。明確三種方法的結果都是求:還剩多少個面包?,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上不同。

  6、把兩個小算式你能寫成一個算式嗎?學生嘗試列綜合算式。(1)54-8-22=24(個)或54-22-8=24(個)

  (2)能不能列成54-8+22?小組里討論、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老師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新朋友“小括號”:如果想改變運算順序,先算后面的,再算前面的,可以在先算的算式外面填上小括號。小括號的作用可大了,可以改變運算順序,小朋友們只要看見它,就要先算它里面的算式。把(2)中的算式“54-8+22”變成“54-(8+22)”,就可以了。這樣我們就可以先算8+22,然后再算54-30。

  8、指導學生讀:54-(8+22)讀作:54減8與22的和

  9、小結。(小括號能改變運算順序:先算括號里面的數)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觀察事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明確條件,提出問題后明確數量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之后,需要用一定的運算進行表達并計算出結果,最終自主解決問題,并明確小括號的作用。

  三、鞏固練習

  1、教科書第6頁練習一的第2題。

  (1)指導觀察并說一說:3個組一共收集了94個易拉罐,其中第一組收集了34個易拉罐,第二組收集了29個易拉罐。那第三小組收集了多少個易拉罐?

  (2)分析題目,找出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讀一讀,說一說關鍵詞。

  (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求什么?第二步要再求什么?

  (4)列式計算:94—34=60(個)60—29=31(個)

  或34+29=63(個)94—63=31(個)

  讓學生列出綜合算式,要他們正確的使用小括號。列好后要求學生說出每一步表示的意義。(用喜歡的方法計算,能用小括號就更好啦)

  94—34—29=31(個)或94—(34+29)=31(個)

  2、教科書第7頁練習一的第3題。

  羊圈里原來有58只羊。第一次跑走了6只,第二次跑走了7只,現在羊圈里面有幾只?

  讓學生自己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用喜歡的方法計算,最好能用上小括號,并匯報。

  58—6—7=45(只)或58—(6+7)=45(只)

  3、新型電腦公司有87臺電腦,上午賣出24臺,下午賣出26臺,還剩下多少臺?(用兩種方法解答,用上小括號)

  (1)學生讀題,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

  (2)學生獨立做題,老師巡視。(要求運用小括號進行計算)

  (3)學生匯報。87—24—26=37(臺)或87—(24+26)=37(臺)

  4、完成練習一第5題。先指導觀察,明確條件和問題,指導讀一讀,找出關鍵詞,然后思考并列式計算。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交流、實踐中掌握知識。明確小括號的作用是改變運算順序,有小括號的一定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數,并學會運用小括號。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熱愛數學的良好情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談話:同學們,元旦快到了,你們高興嗎?(高興)為了迎接新年的到來,我們學校舉行了一次游園活動。小朋友你們想不想參加?(想)好!老師就帶小朋友們一起去參加游園活動,我們唱著歌出發好嗎?(唱新年快樂歌)

  2.情境圖

  談話:我們來到了游園點,你們看小朋友們在做什么?(在看木偶戲)

  提問:你從這幅圖上看懂了什么?獲得了什么信息?

  學生回答:原來有22人在看戲;又來了13人;走了6人。

  二、主動探索,協作交流,領悟解法。

  1.同學們,你們看得真仔細,通過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1)原來有22人在看戲,又來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戲?

  (2)原來有22人在看戲,走了6人。還剩多少人?

  對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

  (3)原來有22人在看戲,走了6人,又來了13人。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

  (4)原來有22人在看戲,又來了13人,又走了6人。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

  對說出(3)(4)兩題的學生給予表揚。

  2.解決問題

  提問:你們會解決“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這個問題嗎?

  (1)獨立思考

  談話:在四人小組中說說你的想法,你是怎樣算的?

  (2)讓學生在四人小組中充分地交流,說自己的想法,老師參與學生的討論之中了解情況。

  (3)匯報:并說想法

  3.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3)22+13-6=29(人)(4)22-6+13=29(人)

  讓學生明確(1)、(3)的解題思路是一樣的,是同一種方法;(2)、(4)的解題思路是一樣的,是同一種方法。

  4.比較(1)、(3)和(2)、(4)兩種方法的聯系。

  明確兩種方法的結果都是求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5.談話:小朋友們看木偶戲看得多高興呀!你們看這邊發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練習一的第1題)

  提問:從這幅圖上你看懂了什么?

  你能把圖意說完整嗎?

  讓學生說明圖意,明確計算的問題后,獨立列式解答,再讓幾名學生說解

  問題的方法。

  談話:同學們,你們玩得高興嗎?不知不覺到了中午,我們肚子有點餓了。走,老師帶你們到面包房買面包去。

  (出示面包房圖)

  提問:你從這幅圖上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還剩多少個?)

  誰能把這個問題說完整?

  (原來面包房里有54個面包,先賣了22個,又賣了8個,現在還剩多少個?)

  提問:誰會列式解答。

  提問:你會把22+8=30和54-30=24寫成一個算式嗎?

  你們遇到了什么困難?

  有辦法來解決這個困難嗎?

  四人小組討論,匯報。

  選擇方法,把想的過程說出來。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1.談話:游園活動快要結束了,你們看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練習一的第2題)[他們在收集拉罐筒。]他們真是環保小衛士。

  提問:你會把這幅圖的圖意說完整嗎?

  讓學生自己解答,再說想法。

  2.談話:我們走出了游園活動點,看,我們被一張統計表給吸引住了,這個表沒有填完,你會填嗎?

  做練習一的第4題。學生獨立完成,再匯報想法。

  3.談話:請小朋友們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問題可以用本節課學習的知識來解答?

  同桌交流,自編題目,互相解答。

  四、歸納。

  1.請同學們說一說,這節課有哪些收獲?

  2.談話:請同學們做一名有心人,用本課學習的知識去解決我們身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年級《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4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54—55頁例2—例3。

  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相互關系。

  2、使學生經歷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求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系的過程,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應用分析推理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數量關系轉化為“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

  教具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小棒、學生每人準備20根小棒、20個圓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新課

  1、師生做拍手游戲。

  [設計意圖]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2、擺一擺:

  (1)第一行擺2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是多少?

  (2)第一行擺2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是多少?

  3、小結:我們剛才一起復習了有關“倍”的知識,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有關“倍”的數學問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以有的知識出發為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做好知識上的鋪墊。

  二、合作探究新知

  1、要求學生用4根小棒擺一個正方形,再在第二行擺2個正方形,說一說第二行擺2個正方形用的根數里有幾個一個正方形的根數。

  2、(1)擺飛機,數一數用幾個小棒擺出一架飛機?

  (2)指導學生擺飛機。

  (3)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思考(針對學生回報擺的結果),誰能根據你擺的飛機,提出一個問題讓大家猜一猜,引出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也就是他們擺的根數是老師擺的幾倍。

  (4)如果再擺一架飛機,這時飛機根數是老師擺的幾倍?

  (5)回報結果,讓學生在探究中找到“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解題思路。即: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就是“求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像剛才擺飛機就是求15里面有幾個5,15里面有3個5,也就是15是5的3倍。說明“倍”是一種關系,不是單位總稱,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寫。

  3、看一看,比一比(出示課件)

  (1)蘿卜3個,茄子6個,茄子的個數是蘿卜個數的幾倍(6里面有幾個3)。

  (2)蘿卜2個,茄子6個,茄子的個數是蘿卜的個數的幾倍(6里面有幾個2)。

  [設計意圖]:讓學生由生活中的食物聯系到倍數關系,因為數學本來就來源于生活。

  (3)擺圓片(動手操作)

  a、第一行擺4個○,第二行擺8個○。

  b、第一行擺3個○,第二行擺9個○。

  4、考考你

  8里面有()個48是4的()倍

  12里面有()個312是3的()倍

  24里面有()個624是6的()倍

  42里面有()個742是7的()倍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教學例3

  (1)仔細看圖,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2)引導學生思考,想一想,怎樣解決“唱歌人數是跳舞人數的幾倍。

  (3)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4)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并組織學生集體訂正。

  (5)還能提出什么問題。(根據學生的思路解決)

  2、引導學生做一做

  [設計意圖]:重點突出學生的自主參與,獨立思考。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學習時間還給學生。

  3、歸納小結: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就是求一個數里有幾個另一個數,只是說法不同,用除法計算。

  四、鞏固深化

  1、練習十二(第1題)要求學生認真看圖

  (1)圖中有些什么動物?

  (2)分別是多少只?

  (3)獨立分析解決,小鹿的只數是小猴的幾倍?

  (4)為什么這樣列式?

  (5)還能提出其他問題嗎?

  2、獨立完成第2題

  3、觀看課件拓展

  (1)觀察各種書籍的本數。

  (2)完成題中的問題。

  (3)還能提出問題嗎?

  五、課堂小結

  教學反思:

  本課時,我在教學中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在實踐中體會“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就是“求一個數里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采取擺一擺、比一比、考考你等學習形式。學生在快樂,輕松的探究中學習掌握了本課時的知識,達到預計的目的。不足之處,是教師的巡視不夠,導致學困生沒有落到實處,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不斷的學習、探索先進的教學經驗、制作學生喜歡的課件。盡可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學到有用的數學知識。

  三年級《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5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99頁例1和做一做,練習二十三第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連乘問題的數量關系,明確解決問題的思路,會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連乘問題。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2.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會用連乘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數量關系,靈活解決有關問題。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景激趣,復習鋪墊。

  1. 談話導入:大家剛參加完學校的大課間檢查,三年1班的同學都表現得很好。

  2. 復習遷移:

  我們班在大課間中分組活動,每組5個同學,分了9組,共有多少個同學參與?怎么算?

  3.小結: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⑴ 創造情景,

  師:操場上同學們正在認真訓練,體育老師打算按圖這樣安排,同學們算算要多少人?提出問題“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⑵ 讓學生獨立收集數學信息。

  師:仔細觀察這幅圖,你能找到哪些數學信息?

  信息:

  a.每行有10人 ,有8行。

  b.每列有8人,有10列。

  C.3個方陣

  小結:我們都是觀察同樣一個方陣,可以從這樣一行一行來看,知道了每行有10人,有這樣的8行。也可以這樣一列一列來看,知道了每列有8人,有這樣的10列。

  ⑶ 整理數學信息,分析數量關系。明確先求1個方陣有多少人,再求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要求: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你應該怎樣思考?請同位同學互相說一說。

  我們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這2個數學信息可以先求出1個方陣有多少人?

  這是一行一行的觀察,我們還可以一列一列的看能不能根據這兩個信息每列有8人,有10列要求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你該怎樣想呢?

  不管用哪種方法,我們都是先求1個方陣的人數。還可以寫成綜合算式。

  2、探尋其他解決問題策略。

  不同的策略:

  1.先求:3個方陣的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

  2.先求:3個方陣的一列一共有多少人,再求10列一共有多少人。

  3.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4.先求:一共有多少列,再求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例1的小結: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去思考,得出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結果卻是一樣的。今天我們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

  【引出課題:解決問題】

  三、分層練習,鞏固提高。

  1、P.99做一做

  ⑴ 出示題目。

  ⑵ 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⑶ 全班反饋:明確解決問題的思路:先求1盒有多少個,再求8盒一共有多少個。

  2、練習二十三的第1題

  ⑴ 出示題目:P.101⑴

  ⑵ 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⑶ 分小組交流。每個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重點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

  ⑷ 全班反饋解決該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3、練習二十三的第4題

  ⑴ 出示題目。P.102⑷

  ⑵ 讓學生審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⑶ 給出三個算式,由學生選擇出正確算式并表述出解決問題 的思路,重點理解“來回”的含義。

  四、全課小結: 強調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五、拓展練習:第一步,先請同學了解一節數學課的上課時間,一個星期在校幾天?如果一個學期按20周計算,同學們在學校待多少分鐘?合多少小時?第二步,根據自己計算出來的結果,你有什么感想?記錄下來。第三層次是學生在生活中現實問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本題又是一道開放題,所有的信息都需要學生自己去尋找,給學生的思維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性,很好地培養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六 、布置作業: 練習二十三的2、3、5、6題

  教學反思:

  1、 收集和整理信息,形成數學思考。

  新教材的解決問題,其題材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用圖畫、對話、表格等形式呈現現實的生活場景。這一節課的例1既是一幅情境圖,又是一道應用題。例1的圖呈現給學生一幅廣播操表演的情境圖。小精靈明明提出“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的問題。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了解情境,從情境中明確要解決的問題,收集解決問題的必要信息。這一步要求學生仔細地看,充分的講,觀察同一個方陣既可以橫著看找到的信息有“每行有10人,有8行”,又可以豎著看找到的信息有“每列有8人,有10列”。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收集和整理信息,讓學生形成數學思考。

  2、 分析數量關系,構思解決問題的思路。

  應用題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在于找到問題的答案,更重要的在于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學會思考,體會問題里的數量關系,要突出數量關系的分析,幫助學生形成解題思路。我們用不同的數量關系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這兩個信息就可以先求出1個方陣的人數,再求3個方陣的人數。還能抓住“每列有8人,有10列”這兩個信息也可以先求出1個方陣的人數,再求3個方陣的人數。分析數量之間的不同組合的關系,就形成了解決問題的策略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3個方陣”這兩個信息可以先求出3個方陣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這里解決問題的策略就有所不同了。

  3、 正確選擇算法,獨立解決問題。

  根據解題思路仔細準確地選擇相關的條件,正確的選擇算法。

  這節課我覺得我可能是急進了點,應該先讓學生先從“行”去觀察進行列式計算,讓后進生理解后再進行“列”的觀察從多角度去解決問題可能這樣會更好些。而且因為這樣導致學生的練習還不夠充分。

  三年級《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6

  教學內容:

  P100例2、做一做及練習二十三P103第10題、P105第14—16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培養學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學會用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同一個問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學會用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能正確分析連除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找出中間問題,并用數學語言敘述解決問題的思路。能掌握解決此類問題的基本思路。

  教學準備:

  課件、練習紙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揭示課題

  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用連乘的方法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還記得嗎?考考你:

  1、根據問題選擇條件解答。

  條件:

  ①、同學們植樹,分成了3組。

  ②、每組都有12人。

  ③、一共植樹144棵。

  問題:

  ①、一共有多少人參加植樹?

  ②、平均每組植樹多少棵?

  2、六一兒童節快到了,為了慶祝六一,我們學校從每班挑選部分同學參加集體舞表演。(出示P100例2情景圖:)看!這是他們新編的造型:

  (1)從圖中你得到哪些數學信息?

  (2)出示:集體舞新造型,把同學們分成2大組,每組有5個小圈,每個小圈有6人,學校共挑選了多少人參加這次集體舞表演?

  3、其實生活中還有許多的數學問題,只是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不了的。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有關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板書:解決問題)

  二、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現在,老師將這題變一變。看!你發現哪兒不一樣了嗎?(后面一個條件和問題交換了)現在要你解決什么數學問題?

  (1)學生齊讀題目。誰來說說:從題中你得到哪些數學信息?要解決什么數學問題?

  (2)要解決“每個小圈有多少人?”,能一步求出來嗎?

  (3)那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請根據你的想法列出算式,做完后互相說說,互相說一說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叫解法不同的同學板演)

  (4)小組討論,指名匯報,評價、鼓勵正確的想法和不同的想法。

  2、反饋(理解算理)(讓學生在黑板上板演)

  方法一:60÷2=30(人)

  30÷5=6(人)

  (1)哪些同學跟他一樣?能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先算每大組幾人,再算每小圈幾人)

  60÷2表示什么?(每個組有幾人?)

  30÷5表示什么?(每個小圈有幾人)

  (2)、先算:平均每個組有多少人?60÷2=30(人)

  再算:平均每個小圈有多少人?30÷5=6(人)

  (3)這種方法也可以用一個綜合算式表示,意義一樣,誰再來說一說?

  綜合算式:60÷2÷5=6(人)

  (4)請學生說說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方法二:5×2=10(個)

  60÷10=6(人)

  (1)這樣列式的同學請舉手,能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2×5表示?(2組共有幾個小圈)

  60÷10表示?(每小圈有幾人)

  (2)分析:先求兩大組共有多少個小圈?引導學生明確:已知平均分成2大組,每組有5個小圈,要求每個小圈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一算分成多少個小圈,再求每個小圈有多少人?

  (3)、先求:一共分了多少個小圈?5×2=10(個)

  再求:平均每個小圈有多少人?60÷10=6(人)

  (4)能列出綜合算式嗎?綜合算式:60÷(5×2)=6(人)

  (5)請學生說說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方法三:60÷5÷2(若沒有同學用這種方法就不講)

  (1)你是怎么想的?

  60÷5表示什么?(2小圈為一組,每組有12人)

  12÷2表示什么?(每小圈有6人)

  (2)你真聰明,會想到用這種方法。

  3、討論比較:說一說這題的兩種解題思路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說出:因為第一種解法先把60人分成兩個大圈,每個大圈再分5個小圈,求出每個小圈有多少人?而第二種解法是每個大圈有5個小圈,兩個大圈一共有10小圈,求出每個小圈有多少人?第一種解法第一步用除法,第二種解法第一步用的是乘法;所以:第一種解法是用連除,第二種解法是先乘再除;雖然列式不相同:但結果都是一樣的,都是求的是“每小圈有多少人?”。都要兩步來計算,第二步都是用除法,

  4、小結:其實,有很多數學問題都能用多種方法解答,雖然解法不同,但目的卻是一樣的。所以在解決問題時,我們應該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選取相應的信息、選用自己喜歡的、容易理解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但不管用什么方法算,我們都應該弄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確寫出單位名稱。像今天所學的這類問題,在解題時我們可以用連除,當然有的時候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來解決。

  5、指導看書,梳理知識

  (1)獨立閱讀教材P100例2,然后同桌互相說說每一個算式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2)質疑提出自己還不懂的地方。

  6、現在我們就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吧!

  三、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1、把問題和相對應的算式連起來

  學校有3層教學樓,每層8個教室,一共安裝了168臺風扇。

  ①平均每層安裝風扇多少臺?3×8

  ②平均每個教室安裝風扇多少臺?168÷3

  ③一共有多少個教室?168÷3÷8

  2、(課件出示:P100做一做:)看,這是我們在活動中為家長、同學們準備的杯子,你能幫忙解決嗎?

  三年級《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7

  教學內容:

  P35練習六第7—10題。

  教學目的:

  1、進一步鞏固小數除法的計算,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2、進一步感受要根據實際需要取商的近似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重難點:

  靈活運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P35第6、7題

  (1)P35第6題

  問:“最多可以做幾個蛋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最多”?

  理解后學生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吃完蛋糕,我們還要吃點水果,果農民正在運葡萄,請你們幫忙算一算,需要幾個紙箱?

  (2)P35第7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分析過程,并討論結果的處理?(為什么這樣處理?)

  對比第6、7題,有什么不同之處?

  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取商的近似值,有時要用“進一法”,有時要用“去尾法”。

  2、判斷下面各題如何處理結果?

  (1)有110米的布,做兒童套裝,每套用布2.3米,能做多少套?

  (2)有110噸的煤,用載重2.3噸的小車運,需運多少車?

  3、問:你們還發現生活中哪些問題也是用“進一”法或“去尾”法來解決的呢?

  教師可請學生將搜集的問題進行匯報。

  二、指導練習

  1、解決下列問題

  (1)一筒橙汁粉450克,每沖一杯需要14克橙汁粉和8克方糖,沖完這筒橙汁粉,大約需要多少克方糖?(P35第9題)

  提醒學生橙子粉瓶上隱藏了450克這個條件;學生在計算450÷16時就要遇到取商的近似值,然后再用取的近似值與9相乘,這種情況是學生第一次經歷。因此,教師要給以必要的指導或提示,避免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走過多的彎路。

  (2)電信局為新建小區的680戶居民安裝寬帶網,工人平均每周安裝70條,電信局需要幾個星期才能安裝完?

  請學生先在小組內談談自己的想法和解題思路,然后再在練習本上獨立練習,指名演板,集體訂正。

  2、P35第8題

  如何處理結果?組織學生討論,鼓勵他們說出理由,在交流中,自己發現不足校正。

  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3、P35第10題

  學生獨立解答,全班交流不同方法

  4、小結,請學生說說感受。

  三、課堂練習:P35第9題。

  三年級《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8

  教學內容:

  整理和復習P36-37

  教學目的:

  1、鞏固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循環小數的概念。

  2、進一步培養學生歸納總結,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

  3、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應用意識。

  4、培養學生自我總結,反思,自主學習的習慣。

  教學重點:

  小數除法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主動回憶,再現知識。

  1、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今天這節課我們要把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和復習。在組內先說說整理后再在全班匯報,互相補充。

  2、小數除法的計算法則

  學生先獨立完成練習七第1題,做完后再說一說計算法則。

  你在解題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錯,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師根據本班情況,選擇前面學習中易錯題鞏固。

  3、取商的近似值應注意什么?

  取商的近似值時要看清題目要求,需要保留幾位小數就除到后面一位,再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完成練習七第2題。

  4、計算除法時,商會出現哪幾種情況?

  什么是循環小數?請舉例說明?

  5、我們還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數除法解決的實際問題,你會解決下面的問題嗎?P36

  ①學生獨立作答,再小組討論分析解答過程,請小組代表匯報。

  ②試著提出數學問題,并解決問題,然后集體訂正。

  二、自主選擇,重點練習。

  1、根據自己的實際,從課本P371-5中選擇對自己有針對性的題目進行練習。(學生自主選擇,組內討論交流)。

  2、討論分析,解答第6題

  A、學生獨立解答,交流

  B、如果大部分學生有困難,可將此題分層提問解答。

  先出示“商就是24.6,求除數?”

  再和原題比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所得。

  三、總結

  注:教師留心學困生掌握情況,及時解決,可根據本班情況,配針對性的練習進一步訓練。

  三年級《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9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三年級上冊。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導入:(出示“聰”字)看到這個字,你想說什么?

  2.創設情境。(播放動畫故事“填滿房間”)第三個徒弟應該用什么方法才能填滿房間?

  3.互動交流。你們有什么辦法嗎?(引導生生之間認真傾聽,互相補充)

  4.小結:同學們通過仔細觀察、互相啟發,幫小徒弟解決了棘手的問題,說明遇到困難應該動腦筋解決問題。(揭題)

  設計意圖:針對小學生喜愛看動畫片的特點,提供動畫故事創設交際情境,使學生興趣盎然進入交際氛圍。

  二、引導發現,提出問題

  1.范例引路。(播放課件:新買的衣服被墨水弄臟了;擦教室的大玻璃窗又麻煩又不安全……)

  2.小組交際:同學們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不便之事呢?分小組交流。要求:小組長做好記錄;別人說的時候專心聽。(分組活動,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3.全班交流。(各小組派代表匯報,引導用“有……,有……,還有……”概括匯報,要求具體說清楚是誰提的什么問題或困難,所提問題者可補充。教師相機板書學生最常見的難題)

  設計意圖:豐富多彩的生活是口語交際的源頭活水,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聯系實際捕捉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與困難,學生有話可說。各小組成員提出問題,在互動中獲得平等交際的權利。

  三、出謀劃策,解決問題

  1.自由組合,討論金點子。大家列舉了這么多的問題與困難,看誰的金點子多,可以幫助誰解決哪個問題或困難,你就找他,把你的辦法告訴他。

  2.生匯報交流。(鼓勵學生提出多種不同的解決辦法)

  3.小結解決方案。

  4.評選聰明的“一休”。

  5.拓展延伸:你還知道哪些生活中的小發明?

  6.總結:其實,世界到處充滿著挑戰,只要我們用聰慧的眼去觀察,用靈敏的耳朵去傾聽,用智慧的腦去思考,一切難題都將迎刃而解,那時,你將品味到更多成功的樂趣,成為生活中“聰明的一休”。

  設計意圖: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的環境中產生的言語活動,目的是訓練學生聽、說和交際的能力,所以離開了特定的環境將無法進行。這一環節通過學生自主發現,合作探究,讓每個學生有了展示自己的空間,有了與他人交際的機會,激發他們進行交際的主動性,體驗解決問題后的喜悅。

  三年級《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在具體情境中認識、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意義,掌握和運用正比例知識解決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讓學生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主動參與數學活動,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目標解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用正比例的意義解決問題。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實際上已經接觸過這類問題,可用歸一、歸總和列方程的方法來解答。這里主要是學習用正比例知識來解答,通過解答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進行判斷成正比例的量,加深對正比例概念的理解,也為學生的后續學習打下基礎做好準備。同時也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認識。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能正確判斷題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關系,并能利用正比例的關系列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運用比例知識正確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利用正比例的關系列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三、教學準備

  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1.說說正比例、反比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判斷下列每題中的兩個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已知A÷B=C。

  當A一定時,B和C()比例;

  當B一定時,A和C()比例;

  當C一定時,A和B()比例。

  (2)購買課本的單價一定時,總價和數量的關系。

  (3)總路程一定時,速度和時間的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和判斷,讓學生加深對正比例、反比例意義的理解,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同時為新知的學習做好準備。

  (二)探究新知,培養能力

  1.提出問題。

  教師:看來同學們能正確判斷這兩種量成什么比例關系了,這節課我們一起運用比例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課件出示教材第61頁例5。

  思考:題中告訴了我們哪些信息?要解決什么問題?

  教師:你能利用數學知識幫李奶奶算出上個月的水費嗎?

  2.解決問題。

  (1)學生嘗試解答。

  (2)交流解答方法,并說說自己的想法。

  教師:誰愿意來說一說你是怎么解決的?

  預設1:

  28÷8×10

  =3.5×10

  =35(元)

  (先算出每噸水的價錢,再算出10噸水需要多少錢)

  預設2:

  10÷8×28

  =1.25×28

  =35(元)

  (也可以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數關系,再求總價)

  教師:誰和這位同學的方法一樣?

  【設計意圖】用以往學過的方法解決例題,有助于從舊知跳躍到新知的學習,同時有利于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檢驗,幫助學生在后面的學習中構建知識結構。

  3.激勵引新。

  教師:像這樣的問題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識來解決,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用比例的知識進行解答。(板書課題:用比例解決問題)

  課件出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和討論:

  (1)題目中相關聯的兩種量是()和( ),說說變化情況。

  (2)()一定,()和()成()比例關系。

  (3)用關系式表示是()。

  (4)集體交流、反饋。

  板書:

  教師概括:因為水價一定,所以水費和用水的噸數成正比例。也就是說,兩家的水費和用水的噸數的比值是相等的。

  (5)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列出比例式(方程)。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

  反饋學生解題情況。

  解:設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x元。

  28:8=x:10或()

  8x=28×10

  x=280÷8

  x=35

  答: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35元。

  (6)將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進行檢驗。

  教師:你認為李奶奶用了10噸水的水費為35元錢,這個答案符合實際嗎?你是怎么判斷的?

  (7)學生交流,匯報。

  【設計意圖】“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是課標的教學理念,為此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從而解決問題,能使他們增強學習的信心、能給他們自信。在交流中,讓學生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4.變式練習。

  教師:剛才我們用歸一法和比例法幫李奶奶解決了水費的問題,同學們真不簡單,瞧!王大爺又遇到了什么問題呢?(出現下面的練習)

  張大媽:我們家上個月用了8噸水,水費是28元。王大爺家上個月的水費是42元,他們家上個月用了多少噸水?

  (1)比較一下此題和例5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2)學生獨立用比例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指名板演。(教師巡視)

  (3)集體訂正,請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5.概括總結。

  教師:剛才我們用正比例知識幫李奶奶和王大爺解決了生活中的水費問題,請大家回憶一下解題思路,再想一想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是怎樣的。

  學生討論交流,匯報。

  (1)分析找出題目中相關聯的兩種量。

  (2)判斷它們是否是正比例關系。

  (3)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列出比例。

  (4)最后解比例。

  (5)檢驗作答。

  教師總結:同學們不但會解決問題,而且還善于歸納總結方法。就像大家想的那樣,先分析題中的數量關系,判斷相關聯的兩種量成什么關系,根據問題中的等量關系列出方程,解方程并檢驗作答。

  【設計意圖】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圍繞生活中的水費問題,讓學生經歷“嘗試──理解──總結”的全過程,從而理解、掌握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一個提升。

  (三)鞏固練習

  1.只列式不計算。

  (1)一個小組3天加工零件189個,照這樣計算,9天可加工零件x個。

  (189:3=x:9)

  (2)小明買了4支圓珠筆用了6元。小剛想買3支同樣的圓珠筆,要用x元錢。

  (x:3=6:4)

  2.用正比例解決問題。

  (1)小蘭的身高1.5米,她的影長是2.4米。如果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測得一棵樹的影子長是4米,這棵樹有多高?

  (2)小紅計劃每天跳繩600下,2分鐘跳了240下,照這樣計算,還要跳多少分鐘才能完成計劃?

  【設計意圖】通過即時練習鞏固,增強學生對具體情境中成正比例的量作出判斷和解釋的能力,能有條理地解釋問題解決的思考過程,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同學們,誰來說說,上了這節課,你收獲了什么?

  【設計意圖】課堂總結,引導學生反思每節課的收獲,整理一節課所學習的知識,提高學生歸納、整理的能力,起總結提升的作用。

  三年級《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例1至例2。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具體問題的解決,使學生感悟運算順序規定的必要性。

  2、使學生掌握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地進行混合運算。

  3、使學生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培養學生列綜合算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出示:溫州樂園圖】

  成人票:90元人;

  兒童票:半價(1.4米以下)一天的售票情況

  成人票兒童票

  上午280張一天共80張

  下午150張

  1、師:請你觀察這副圖,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2、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預設生同級運算:共售出多少張票?成人票比兒童票多售出多少張?(加減)

  兒童票共賣出多少元?(乘除混合)一張成人票和一張兒童票共需多少元?

  二、解決問題

  (一)生匯報

  (一步計算的可以直接解決。)成人票比兒童票多售出多少張?兒童票賣出后共得多少元?一張成人票和一張兒童票共需多少元?

  (二)同級運算

  1、我們先來解決這兩個問題。

  問題一:成人票比兒童票多售出多少張?

  問題二:兒童票賣出后共得多少元?

  (1)找出解決這兩個問題需要哪些信息?

  (2)生匯報

  師:把這些信息和問題連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題目。

  課件出示:

  A成人票上午賣出280張,下午賣出150張,兒童票一天賣出80張,成人票比兒童票多售出多少張?

  B成人票90元,兒童票半價,賣出80張兒童票共得多少元?

  (3)獨立思考解決。分步列的同學能不能試著列成綜合算式。

  (4)做好了的同學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樣想的?

  (5)生匯報算式

  師:你是怎么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為什么先算這一步?還有不一樣的算式嗎?

  A180+120-80180-80+120120-80+180

  =300-80

  B90÷2×8090×80÷2

  師:觀察這些算式,他們是按照怎樣的順序計算的?

  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減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三)兩級運算

  師:如果把加減乘除混在一起又怎么計算呢?請你們來解決一下第三個問題。

  問題三、買一張成人票和一張兒童票一共要多少元?

  1、請同學們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2、展示生匯報:90÷2+9090+90÷2

  =45+90=90+45

  =135=135

  師:這里有兩位同學做的,他們這樣算對不對?你們知道他們是怎樣想的嗎?

  師:他們計算的時候都是先算什么?為什么都先算除法?

  師:這兩題的運算循序和前面這幾題有什么不一樣?

  預社生:有除法和加法在一起,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3、師:那跟減法在一起呢?乘法跟加減法在一起又要按照怎樣的順序計算呢?

  1、說說下面算式的運算順序。

  100×3+10200-10×516-20÷2

  (1)師:這些算式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師:你能不能聯系生活,來解釋一下。選擇一個算式來說一說,小組討論交流一下。

  (2)師: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加減乘除在一起,我們按照怎樣的循序來計算?

  得出: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和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

  五、全課總結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解決兩步計算的問題。【板書課題】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通過過生活中的實例引導學生理解常見的數量之間關系的含義。

  2、培養學生靈活地運用數量關系解答一些實際的問題。

  3、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術語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4、向學生滲透節約的好習慣,以及明確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觀點。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各數量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靈活地運用數學關系解答應用題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春天到了,同學們是不是都想出去春游?老師準備帶我們班的同學來西遞玩,準備帶一些食品。為了便于方便,每人購買其中一種食品幾件,你能為我們同學算一算購物的帳嗎?(媒體出示一些常見食品的價格。)

  二、展開活動,探究新知

  (一)、組織活動,初步領悟

  1、每個小組的每位同學購買一種食品,預算各需多少錢。

  2、展示部分小組的學習成果,并讓學生用學過的數量關系說一說自己的如何計算出來的。

  3、齊老師出外最怕渴,因此我想多買幾瓶水,請同學的幫老師算一算行不行?(媒體出示)

  ⑴每瓶礦泉水2元,買5瓶礦泉水要用多少元?

  ⑵買5瓶礦泉水用了10元錢,每瓶礦泉水多少元?

  ⑶每瓶礦泉水2元,10元錢可以買多少瓶礦泉水?

  4、學生回答后引導學生思考并展開討論:

  ⑴每一題中告訴我們什么數量?要求的又是什么數量?

  ⑵每道題你能否運用數量關系表示出來?

  5、交流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

  單價×數量=總價

  總價÷數量=單價

  總價÷單價=數量

  6、引導學生進一步比較以上各題中的數量關系,從中引出:只要知道總價、單價、數量中的任意兩個數量,都可以求出第三個數量。

  (二)、類推延伸,形成認知

  1、老師準備進行的春游活動,在路線安排上還有些問題,因為老師處在黃山區,離同學們很遠,如何安排好行程,請大家幫老師算一算,行不行?

  ⑴汽車每小時行40千米,從黃山區到達黟縣需要2小時,兩地之間有多少千米?

  ⑵從黃山區到黟縣有80千米,汽車每小時行40千米,幾小時到達?

  ⑶從黃山區到黟縣有80千米,2小時到達,汽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2、完成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計算過程,及時組織評議。

  3、議一議:同學們能不能仿照總價、單價、數量之間的關系,寫出每一題中的數量關系,小組內可以互相交流、討論。

  4、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并及時組織評議。

  速度×時間=路程

  路程÷速度=時間

  路程÷時間=速度

  (三)、歸納小結,深化理解

  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發現,不論是單價、數量、總價之間,還是速度、時間、路程之間,只要知道其中的兩個數量,都可以求出第三個數量。

  三、層次練習,拓展運用

  1、反饋練習:

  填寫教材P103的第4題,并及時展示評議學習成果。

  2、拓展練習:

  ⑴一種收音機每臺售價80元,現在有480元錢 ?

  ⑵一列火車每小時行90千米, ,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3、延伸練習:

  你能把以上第1題改編成求總價或求單價的應用題嗎?第2題能改編成求時間或求速度的應用題嗎?

  四、總結質疑

  今天你學習了什么,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問?

【三年級《解決問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解決問題教學設計04-11

《解決問題》的教學設計07-08

《解決問題》教學設計07-08

解決問題的教學設計01-20

解決問題教學設計01-31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設計10-29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設計11-18

解決問題二教學設計04-19

教學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04-09

《除法解決問題》教學設計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