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

時間:2022-10-14 09:28:51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精選11篇)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精選11篇)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3、品味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全文蘊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1、通過正解蘇軾,把握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

  2、培養豁達的人生觀。

  三、課前準備:

  ppt、歌曲。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兩分鐘,聽歌曲《我想去桂林》

  師生交流歌詞,小結:

  看來人生無奈啊。當我們有錢又有時間的時候——老了!

  (出示文字:一個現代人的一生)

  一個普通現代人的一生據說是這樣度過的:努力讀書——拼命工作——攢錢買房——結婚生子——供子讀書。當子女長大成人的時候,這個現代人已經怎么樣了?

  引導學生思考:人生是否很無趣?

  (二)、了解蘇軾生平,導入新課:

  (出示引號中文字)

  今有一人,此人跟我們一樣讀書——“閉門書史叢,少有凌云志”。讀書非常努力。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饑”。誰能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可憐啊,是不是?我們接著看,他也買了房,“只影自憐,命寄江湖之上”。房子在哪里?

  飄零江湖。好不容易買了房了,他又“驚魂未定,夢游縲紲之中”。縲紲,是捆人的繩索,象征著牢房。這個人好象連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寧啊。他當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歲的時候,他妻子就過逝了,多年以后,他寫下這樣的句子紀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大家說這個人的一生怎么樣?

  我們來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樣?

  (出示文字,念):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丑態卻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這個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個作家仔細地研究了這個人的一生,然后為他寫了一本傳記,在傳記中,這個作家給這個人下了如下結論,大家一起念。(出示文字)

  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的。

  (出示蘇軾圖片)

  蘇東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應該說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樂,而我們很多人平平常常的過日子,卻說人生無趣。看來我們真的該好好的學一學蘇東坡,問問他為什么能過得如此快樂。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課的時候大家能從東坡這里取到快樂人生的真諦。

  (出示圖片,課文)

  (三)、推薦的學生讀課文

  讀完評價并注意頓號功能。

  頓號前后什么關系?(指“藻”“荇”二字)

  念古文就是要讀準停頓,讀出節奏感。我們全班齊讀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

  (四)、讀完感知(樂在何處?):東坡為何深夜起行?

  看月色在家里不能看么?

  為什么找朋友?

  能不能從文章里面找一個字回答?

  同學來完整的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東坡為何深夜起行?

  我們知道東坡“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他有很多朋友,為何獨尋張懷民?

  東坡深夜起行為的是與朋友分享“樂”,那他為何找一個被貶的人?兩個人同病相憐,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

  來看一段資料。(出示文字)

  張懷民:1083年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絕不掛懷于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現在我們知道了,東坡找張懷民真是找對了,現在我們來齊讀一遍課文,仔細看看他們的樂是什么?

  學生齊讀課文。

  說到樂,人們總是想到“吃、喝、玩、樂”,東坡他們的快樂是什么呢?

  我們具體來找一下,東坡二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五)、體味作者微妙的心境以及“閑”的含義。

  現在我們搞清楚了東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與竹柏影”,東坡看著這美景開始發感慨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但他說的這句話我不大明白,請這個同學來幫我解釋一下。

  有些不懂:“哪一夜沒有月光?”下雨的晚上有么?“哪里沒有竹子和松柏?”好象我們這個校園里就沒有竹子啊。這句話是不是有點邏輯問題?它是一個病句?

  這句話中的月光、松柏并不是月光,竹柏,它們只是一個象征——美景的象征。(出示文字)原句=哪里沒有美?只是缺少閑人罷了。這我就明白了。不過我還有點困惑:書上注釋“閑人”是“清閑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沒什么事做的人”。我找了一點資料

  (出示資料)

  蘇軾以犯人身份貶黃州,無薪俸,故租50畝荒地經營。有詩曰:“不令寸土閑,饑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為口忙”之句。

  大家看,蘇東坡要養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開荒種地,要種黃麻桑樹,還要造房子,為糊口奔忙。他是閑人?

  東坡不是閑得無聊之人,他是富有閑情雅致之人。讓我們再來讀一下這篇短文。不過這一次我希望大家能讀的更好一點,在讀出節奏之外,我們還需要讀出什么呢?

  讀這篇文章要有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齊讀課文。

  (六)、拓展延伸,培養豁達的心境:

  現在讓我們再來聽一遍《我想去桂林》,大家邊聽邊思考一下,老師為什么要在這節課里反復給大家聽這首歌曲?這首歌與課文有什么關系?

  來填兩個空吧(出示題目:“桂林”=課文中的=。)

  讓我們再回到開頭。什么時候我們能去“桂林”?

  要不要加幾個條件?用一下這個句式:只要……,就……。

  為什么“只要你有閑心,就什么時候都能去桂林”?

  美是無處不在的,只要你有閑心,就什么時候都能去桂林!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現代人去得了桂林么?

  (出示資料)

  現代人的旅游

  他們穿著為出去玩而特制的衣,戴著草帽和太陽鏡,提著野餐水壺以至于急救用的藥品箱等等,鄭重其事地出發。但是。他們一路只是馬不停蹄地跟著大隊的人們,象競走一樣,又象要趕著去參加什么非去不可的重要會議一樣,目不斜視地匆匆趕路,并不停下來留神一下周圍的景色。他們在做什么呢?難道他們這樣裝扮了出來一趟,只是為趕路嗎?

  現代人去得了“桂林”么?

  去“桂林”的條件是“閑”。現代人呢?給他們找一個“閑”的反義詞。

  “忙”,他們忙得傻到在“桂林”競走。我們真應該好好勸勸他們。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公路,兩旁景物極美,可惜人們只是匆匆而過。后來有有心人在路邊插了一個標語牌,上寫大字:“慢慢走,欣賞啊!”看來在“桂林”,我們也應該做一些這樣的牌子,大家一起把這六個字念一下吧。

  學生齊讀。

  “閑”,看來很難做到啊。怎樣才能“閑”?東坡有沒有在文章里告訴我們?

  有人說“有”啊。(出示文字)這個人叫王國維,他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就是說作者無意識中寫下的景色會透露他的內心世界,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家能讀出李白當時的心境嗎?

  蘇東坡呢?東坡的景語透露了他怎樣的內心世界?我們先把他的景語念一下。哪幾句啊?

  東坡的景語透露了他怎樣的內心世界呢?現在大家思考1分鐘,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小組交流)

  大家是否真的“看穿”東坡了呢?讓東坡自己來告訴我們吧。

  (出示文字)

  吾兄弟老矣,當以時自娛。世事萬端,皆不足介意。所謂自娛者,亦非世俗之樂,但胸中廓然無一物,即天壤之內,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也。

  這里有一句話,跟課本里一句話意思幾乎一樣。誰能找到。

  “天壤之內,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也。”等于“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空明”是澄澈的意思,形容水非常干凈,就好象心非常干凈一樣。現在東坡自己告訴我們了,要欣賞山水,就是要心胸開闊,心無雜念。那么我想問一下大家:常人有什么雜念呢?或者說心里忙什么呢?

  司馬遷有句名言(出示文字)“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人往往利欲熏心,心被錢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無珠看不到美景。蘇軾正是因為不汲汲于名利,所以才能“閑”啊。我們來看看外國人對蘇軾的評論吧,大家一起念。

  2000年,法國《世界報》評論蘇軾:“居廟堂之高,心憂黎民,勤于政務;處江湖之遠,盡職盡責,為善一方。在朝期間,他直言敢諫,不懼權貴;在貶期間,他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他俯仰無愧于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閑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傳世杰作。”

  (七)、總結全文。

  用三句話來總結一下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師羅丹說的:“美,是到處都有的!”(出示文字)這句話相當于文中哪一句?

  如何才能欣賞到無處不在的美呢?蘇軾告訴我們: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出示文字)這句話相當于文中哪一句?

  如何才能心閑呢?還是東坡告訴我們,要“胸中廓然無一物”。(出示文字,這句出現在最上方)這句話相當于文中哪一句?

  (八)、積累詩句。

  看著屏幕上這三句話,把課文最后這四句話背一下,看誰第一個背出。

  (屏幕上從上到下排列:“胸中廓然無一物”,“美,是到處都有的”,“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三句話。)

  學生齊背最后四句。

  德國有位大詩人荷爾德林說過:“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處都有詩意,到處都有美。我希望同學們能好好的去領略生活。最后送給大家一段話。

  (齊讀):“慢慢走,欣賞啊。”讓我們把這句話也放在杭州的路標上,讓我們都像蘇軾一樣淡薄名利,有一個詩意人生。

  (九)、推薦閱讀。

  最后讓我們來較為詳細的看看東坡。我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東坡小傳,是寫東坡黃州時期的,現在發下來給大家看。

  (發資料)

  向大家推薦幾本書,想更詳細的了解東坡的同學可去看一下。一,王水照教授寫的《蘇軾傳》,這書相當詳細的介紹了東坡的人生與創作。二,林語堂的《蘇東坡傳》,這書比較薄,網上能找得到。三,東方龍吟的文俠小說《萬古風流蘇東坡》,此書有點像武俠,應該很合大家的口味。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

  三、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味法、競賽法,合作探討。

  五、教具準備

  CAI多媒體課件、錄音機

  六、教學過程

  (一)課間準備:放映《子午書簡》中家同十家中蘇軾部分。

  (二)導入新課:

  古有一人:

  讀書:閉門書史叢,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饑。

  態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他頻遭貶滴,一生歷典八州,他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

  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盡了人間丑態,卻說:“眼前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同學們,你知道他是誰嗎?(蘇軾)

  你能替我介紹一下蘇軾嗎?

  生1: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北宋豪放派詞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們學習他被貶滴黃州時寫的一篇文章——《記承天寺夜游》。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放聲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奏。

  提示:

  (1)念/無與無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生聽讀錄音

  要求:聽準讀音,聽出停頓和節奏,聽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4、生結合注釋,譯讀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名的含義,男女生分組競賽。(生譯讀,師巡回質疑)

  搶答題(一):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含義

  (1)欣然起行:(高興的樣子)

  (2)無與為采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門)

  (4)至承天寺:(于是、就)

  (5)懷民亦未:(睡)

  (6)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竹柏影也:原來是

  (8)少閑人如吾兩人者(只)(罷了)

  搶答題(二):翻譯下列重點句子

  (1)念無與為樂者

  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

  (2)庭下如積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積水一樣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那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哪個夜晚沒有月色?哪個地方沒有綠竹和翠柏?

  (5)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不過缺少有像我們這樣清閑逸致的人罷了。

  師:通過精彩的比賽,我們初步讀懂了課文,接下來給大家2分鐘準備,下一回我們舉行挑戰。

  老師:師生朗讀比賽(生準備)

  5、挑戰老師:師生朗讀比賽

  要求:讀得流暢自然,讀得聲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戰教師,其他學生據朗要求,作點評。)

  (四)精讀課文,與文本對話。

  1、生默讀課文,并思考

  搶答題(三):先思考,后分組討論,再搶答。

  (1)作者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見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夜游期間,作者的心情發生怎樣的變化?(提示:先找關鍵詞句,再體會作者心情)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生成答案預設:

  (1)一是因為作者被貶滴,心情郁悶、孤獨,想出去走走;二是因為月色很美。

  寫作背景鏈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有關如對王安石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新法,并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寫臺詩案”。長時間的審問、折磨,蘇軾差點丟了腦袋。后由于范鎮、張方平等的營救,案件驚動兩宮,十二月蘇軾獲救出獄,被貶到黃州,住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恥無權的閑客。

  (2)描寫夜景之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它給人的感受是空靈、皎潔、明凈……

  不錯,此句定景僅用18個字,卻創造出生動的意境,我們不妨仔細玩味,看它妙在何處?

  品析語言方法指導:

  抓住關鍵詞語,仔細揣摩其含義,運用增減,調換法,通過比較來體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叢中蛙鳴不斷,空中流熒飛舞,村中狗吠雞鳴,幾處納涼處人笑語陣陣。)

  你認為添上這些語句好不好,為什么?

  (2)刪一刪,品修辭

  A、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B、庭下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

  你認為刪去原文中的“如”蓋竹柏影也,可以嗎?為什么?

  預設參考答案:

  (1)添上語句后感覺不好,原文以如積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橫的竹柏影來描寫月色,不僅創設了一個明凈幽閑、清麗淡雅的意境,而且寫出了月色的皎潔與空靈。然而添加語則寫夏夜的嘈雜之聲,既不符合時間,也破壞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刪去后當然不好。因為原句(一)用比喻,將整座庭子注滿了水,水本來是天色之物,實有其物,看似卻無,月光不正是如此嗎?“空明”二字,更是絕妙,用“空”去修飾一種色調,不僅出奇制勝,而且更顯空靈。原句(二)把庭中當作水中來比喻,說藻荇交橫,給人如臨水池之感,最后以“蓋竹柏影也”點透真情,這樣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個空靈、皎潔、恬靜的月夜之中。而刪去后,不但沒了新意生動形象,更改變了原意。

  (3)為降低教學難度,先出現關鍵詞句,再讓學生體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無與為樂(有點遺憾)遂(不假思索中有點激動)

  尋(有急切訪友之情)亦未寢(與好友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喜悅)

  相與步于中庭(一份閑適,一份從容)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有

  (4)月光雖非夜之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可覓,處處可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的樂趣。作者借“何夜”何處一句點明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人生真諦。這也正是作者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這里的“閑人”并非是閑極無聊,無所事事之人,你認為“閑人”是怎樣的一種人呢?

  具有閑情逸致,興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遠大的政治抱負,但壯志難酬,一貶再貶,可見他的無奈與悲涼,他何嘗要做一個閑人呢?賞月只不過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罷了。

  (五)與作者對話

  面對此景此情,難道你不想對蘇軾說點什么嗎?

  師:解讀了文本,讀懂了作者,接下來我們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生齊讀)

  師小結:

  蘇軾雖遭“文字獄”,被貶到黃州,心情郁悶,但是他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借游賞山水等自然美景來消解內心的孤獨,撫平心靈的創傷,表現了他坦蕩、曠達,笠對人生的生活信條。學習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時,更要感受到他那從容應對苦難的人格魅力。

  我們在領悟作者情感的基礎上,我們一起來背誦課文。(生背誦課文)

  (六)拓展、積累

  師:月在古詩里給人的感覺就是溫柔多情的。要么是謙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著團圓;要么暗示著分離,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淡淡的柔弱的清涼的味道?而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興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學者們常借月抒抒懷。你能說出有關描寫月亮的詩句嗎?

  教師預設答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李白

  4、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

  5、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

  6、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

  7、舉杯望明月,對欽成三人。

  ——李白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反思:

  反思一:

  本節課為新課程教學展示課。對于文言文教學,我一直注重誦讀和積累,常用競賽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接到開課任務后,我就想對一年來的文言文教學作一個歸納總結,來體現我的文言文教學。于是在本節課我作了以下的設計:

  誦讀——積累——感悟——拓展

  重點體現在誦讀上:整體感知時,我設計了自由放聲朗讀、聽讀,有感情朗讀、譯讀師生朗讀比賽;在精讀課文時,我設計了默讀,重點句品讀和聲情并茂朗讀;最后以學生背誦全文歸結。整節課以讀貫穿課堂,在讀中感知,在讀中讀懂讀透文本,最后在閱讀中與作者對話,不僅讀懂作者,而且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我覺得本節課的課是成功的,因為在各種不同形式朗讀中,學生比較順利地走進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但遺憾的是我準備不充分,在各部分銜接中比較生澀,課堂語言比較粗糙,當堂激勵和隨機深入引導不能達到水到渠成,更要命的是可能自己誦讀不夠熟練,竟然卡帶,雖無傷大雅,但可見準備不充分。

  反思二:

  在文言積累方面,我設計了兩個環節:一是立足課內掌握重點字詞句的含義;二是注重文言語名的積累。我覺得這兩個環節是成功的,我把學生分成兩大陣營,進行分組競賽,學生能在短時間內掌握重點字詞句,而且課外有關描寫月亮詩句,也說得相當多。有點感覺不是的是學生不能像經常一樣自如興奮,而在要求學生說出有關月亮的詩句時,我想我完全可以讓一部分同學聲情并茂的朗讀,而我僅讓學生說出而已,這在教學處理上過于淺顯。

  反思三:

  在感悟文本,領悟作者情感之一環節上,這是我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難點,也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一個焦點。一直以來,我教得累,學生學得苦,而且有時許多學生還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可能是由于本節課前面讀的鋪墊做得比較好,特別是品讀環節的設節,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于是學生對主題的解讀便異彩紛呈,讓我大為滿意。這也引起我的深思:解讀文言文主題雖然很難,但只要我用心體會、領悟,努力尋我突破口,這個頑疫是可以突破的。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 篇3

  一、教材分析

  教材解讀

  《記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偉大的文學家蘇軾的一篇散文。主要記錄了蘇軾一次月下漫步的經歷,雖只短短85個字,卻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空明澄澈,恍若仙境的美妙境界。抒發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喜悅心情,同時也表達出自己在政治操守上能堅持自我的自得,充分表現了蘇軾的曠達胸襟。

  我認為文中有三處需重點解讀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蘇軾對月情有獨鐘,月總能勾起他的游性,讓他感受到人生的快樂,激發他的創作靈感。他的文作中有很多寫月的句子在此不一一贅述。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此句如果只是從修辭的角度表明月色的美妙未免膚淺,我覺得應該讀出作者的心情。應該這樣解讀:蘇軾與張懷民在月下的庭院中漫步,仿佛自己在賞水中美景,他沉醉其中,寧靜而愉悅,怡然自得。偶一回神,才感知月色的空明澄澈。文中的“蓋”不僅揭示“月”之真相,更是作者蘇軾一次情感體驗到理性升華的過程。正如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所說“蘇東坡主張在寫作上,內容決定形式的道理,也就是說一個人作品的風格只是他風格的流露,我們可以看出,若打算寫出寧靜欣悅,必須先由此寧靜欣悅的心境”。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而。這句話究竟傳達了蘇軾怎樣的心情?”“閑人”如何理解?要分析這個問題,還得從開頭的時間說起。“元豐六年”即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第4個年頭。他被貶黃州,官職微小,且不得“簽署公事“在經歷“烏臺詩案”死里逃生之后,蘇軾并沒有向生活低頭。在黃州,他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開始沉思自己的個性,考慮如何才能獲得心情的真正安寧,也就是找到內心與現實的平衡點。于是他把注意力轉向了宗教,他開始研究佛道。并練習瑜伽和煉丹術。此后他的文章都帶上了佛道的色彩。他從來不沉湎于苦難和挫折,而總是能以一種超脫的心態對待。或許在蘇軾看來這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安排。如果注定了不能如《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所向往的那樣“殺敵報國”,如果注定要來到黃州做一名“山野村夫”那么就盡情享受大自然的賜予吧。這種平和達觀的心態,我們在他很多詩文中都可見。比如《水調歌頭》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比如《定風波》中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防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如《前后赤壁賦》中不僅表現了人在浩瀚宇宙之中的渺小,還表明了人在這個紅塵生活里可以享受的大自然的豐厚賜予。這些作品都寫于《記承天寺夜游》之前,也就是說,他的心態已趨于平和,人生的苦痛和磨難他都能淡然待之,而隨遇而安。他就是詩,他就是音樂,他就是風景,總是以空靈,灑脫的姿態站立在樸素的,黑暗的,殘酷的現實之上。因此根據以上分析,““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而。“這句話傳達了蘇軾賞月的寧靜愉悅,為自己能堅守政治操守的一份自得,也或許還多了一份自嘲。那么“閑人”則理解清閑的人,具有閑情雅致的人。

  1、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記承天寺夜游》位于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本單元主要編輯了我國古代幾篇優秀的山水詩文,歌詠了自然山水的美好。主題在于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的文化積累。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特確定如下教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整體把握文章內容,識記相關重點實詞,如:月色入戶的“戶”欣然起行的“行”;“念無與為樂者”的“念”;相與步于中庭的“相與”“步”,感受作者在景物描寫中所融入的性感

  (2)能力目標:訓練學生誦讀出文言味,體會景物描寫的妙處,學習以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感受作者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3、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體會文中精妙的寫景,體會景物中滲透的情感。

  (2)教學難點:體會“閑人”在文中含義,由此體會詩人的情感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學法)

  課改以來,教育教學理念層出不窮,我們一直帶著思考在摸索,在前進。特此,我關注了一下幾個關鍵詞“主體”“健康”“高效”“創造力”。這四個概念既有相通的部分,也各有側重點。所謂“主體”大家都知道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知能力,給予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關于“健康”一說,來源于我們湖北省不久前提出的“健康課堂”這個課題,其中在教學活動環節中“以學生為本,依需施教”這個概念強調的是充分尊重學生的需要而進行教學,也就是圍繞本篇課文,學生所展示出來的疑問,他想知道什么,他想了解什么,這里用“他”是代表每一個學生。我對于“高效”的理解是不在于課堂上我們課堂節奏多么緊湊,不在于老師傳輸了多少知識,而在于學生是否充分的進行了聽說讀寫的訓練,解決了多少問題。關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我認為主要體現在“質疑訓練”上,課堂上應該有學生質疑這一環節,讓學生學會思考,懂得思考,我想這一點是最符合“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的。那么與之相應的就是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基于以上指導思想,在教法上我主要從誦讀,質疑,對比閱讀三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引導他們讀出文言味,引導他們學會質疑,學會思考,引導他們學會將所學的知識進行融會貫通。“質疑”由兩部分構成,淺層疑問用“是什么”的方式構架,深層疑問用“為什么”來構架。

  而學生的“學”主要是小組合作探究,即小組內提出疑問,解決一部分淺顯易懂的,對小組內所提問題進行歸納整理,留下具有代表性的問題。

  三、教學過程

  教學以“學生想知道什么”和“老師該教授什么”為主,過程主要由四步構成

  1.激趣導入

  2.誦讀訓練

  3.質疑釋疑

  4.創造性表演,領悟作者情懷

  1、導入我是這樣設計的

  烏臺人獨坐,煙雨任平生。松崗明月夜,缺月掛疏桐。惜哉仕途窘,驚矣文路興。大道有行時,千載一唯此君!并請學生用一句話說說對蘇軾的認識。

  2、朗讀訓練分三個部分一自由讀,畫出生字詞。二再讀,達到熟練流暢,三配樂示范讀,學生把握輕重緩急并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3、質疑釋義

  按照教學策略中所要求的小組合作探究。教師準備

  (1)詞語類

  a、月色入戶:戶,門

  欣然起行:欣然,高興的樣子

  念無與為樂者:念,考慮

  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

  相與步于中庭:相與,共同,一起。于,在

  b、欣然起行:行,快步走,表現蘇軾出門賞月的急切心情

  相與步于中庭:步,漫步,表現蘇軾,張懷民陶醉于月夜,悠閑,怡然自得的心情。

  (2)解讀類

  蘇軾賞月為什么選張懷民同伴?出示張懷民相關信息:

  張懷民,名夢得,一字偓佺。河北清河人,宋神宗元豐六年(西元一零八三)貶黃州,初時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黃岡縣南方)。曾筑亭於住所之旁,以縱攬江山之勝概,蘇軾名之為“快哉亭”。

  可以說是同是天涯淪落人,言語自然投機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說說其中融入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用生動的語言描繪月下美景

  此處是本課的重點,運用比較法來突破

  蓋竹柏影也

  蓋一癩蝦蟆

  蓋以誘敵 “蓋”是“原來是”的意思。可是在三句話中有所區別,“蓋以誘敵”只表現揭示真相,但蓋竹柏影也,蓋一癩蝦蟆卻包含了豐厚的情緒,即由感性的出神到理性的恢復神智的狀態。要求學生在描繪月下美景中融入作者陶醉其中的心情。此處是讀與說的訓練。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而。這句話究竟傳達了蘇軾怎樣的心情?”“閑人”如何理解?

  這是本文的難點,采用分析材料,討論的方式來突破。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感悟作者簡潔的語言特點

  2、學習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

  3、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全文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歌手周傳雄的新歌<寂寞沙洲冷>,聽完之后向學生說明這首歌是在他讀完蘇軾的一首著名的詩詞后有感而發,寫成一首比較流行的歌曲。用幻燈片出示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資料: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有關作者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時博通經史,21歲時中進士。因不滿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歷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豐二年,43歲的蘇軾因涉嫌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本文即是在第二年寫的)八年之后,舊黨司馬光為相,召蘇軾回京,繼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兼侍讀。旋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杭州等地。紹圣元年,新黨復政,又以“譏訕先帝”為名貶蘇軾至英州。其后一貶再貶,直到以瓊州別駕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將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蘇軾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藝術家。他的詩浪漫瑰麗,氣勢不凡;他的詞境界高遠,開啟宋詞豪放一派;他的`書法大氣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繪畫也自成一家,為后人所稱道。在散文方面,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僅創作數量很大,而且以氣勢縱橫,變化多姿,暢達明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有關背景

  本文是蘇軾于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并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閑人”。因貶得“閑”,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有關課文

  疏通文句:借助工具書,參照注釋,理解文句,在通讀中整體感知。

  熟讀背誦:讓學生在簡單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背誦。

  作業: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檢查背誦、翻譯情況

  感知、理解全文內容:

  一、再次重申寫作背景。重點理解文章中的“閑人”。這里作者以他人之“閑”(指世人多汲汲于名利而為俗務所累),反襯“吾兩人”之“閑”(當時張懷民也謫居于黃州)。而作者心境之閑,既有清閑安逸之情,也含謫居空寂之感,主要反映的是作者淡泊寧靜的情懷。而這種“閑”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在前文夜游的基礎上產生的。

  二、本文的意境:本文先寫出年月日,并特別點出“夜”,于是引出對“夜游”的記敘。“解衣欲睡”,卻見“月色入戶”。只因這月色,于是有“欣然起行”去尋“樂”。一人不足“樂”,于是便想到尋人共“樂”,遂有“至承天寺”與張懷民“步于中庭”。只幾句話,便把事情敘述得清清楚楚。這是記敘。

  寺庭漫步,中心是觀賞月色,于是有如繪的寫景。“步于中庭”時,被滿院月光所吸引,以致產生一種錯覺:“如積水空明”,空明得能夠看清水中橫斜交錯的各種水草。院里怎么會有藻荇之類的水草呢?抬頭一看有竹、柏在碧空皓月之下,這才醒悟:原來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在作者筆下別開生面,產生了良好的藝術效果。從而突出了月色的澄澈,展現了詩般的意境。

  三、簡潔的語言:本文敘事、描寫、抒情相結合。敘事簡單,寫景如畫,而抒情寓于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寫人;寫人,又突出了人的“閑”。三種表達方式相互融合,但文字簡潔,實為作文之典范。

  四、布置作業:體會作者的情感表達。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熟讀成誦。

  2、積累重點文言字詞句。

  3、品味語言特色,體會作者的心境。

  【教學重點】

  通過反復誦讀,積累文言知識。

  【教學難點】

  品味語言特色,體會作者的心境。

  【教學方法】

  誦讀品味,合作探討。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讓學生直接關注文本。

  二、初讀感知

  1、出示幻燈片,引導學生關注作者。

  明確: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詩、詞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學成就,被譽為“千古第一文人”、“唐宋八大家之首”。元豐二年,蘇軾由于和當時主張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同,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閑差。此文寫于元豐六年,流放生活中又有怎樣獨特的體驗。

  2、學生默讀課文,讀準字音。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注作者,介紹相關的歷史背景和人物經歷。通過默讀,解決字音疑難,為學生解讀文本掃除障礙。

  三、解讀記敘

  1、學生朗讀課文,關注記敘部分,尋找信息。

  明確:時間、地點、事件、人物、夜游的原因

  2、讀記敘部分,解決疑難字詞、疏通文意,把握情緒變化。

  明確:夜游要讀出寧靜的氛圍,語氣要舒緩些。“欣然、亦”要讀的快樂一點。“念”要拖長,語氣要稍顯低沉。把握合理的斷句。

  設計意圖:本文篇幅短小,前三句淺顯易懂,引導學生根據表達方式的不同關注記敘部分,在朗讀中把握內容和情感。

  四、細讀寫景

  1、學生讀寫景部分,疏通文意。

  明確:理解句意,讀出心無雜念的寧靜,“蓋”要拉長。

  2、引導學生分析本文寫景的妙處。

  明確: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月光喻成積水空明,把竹柏喻成藻荇交橫。作者筆下的月光有如一池春水那樣靜謐,透明,澄澈,令人神往。全文無一個“月”字,卻使人感到月光無處不在,有動有靜,動中愈見靜。這就是作者寫作的妙處。難怪古人驚嘆這是“仙筆也”。在這靜靜的月夜之中,人與自然融為一體。

  3、創設情境,學生閉目想象,描繪承天寺的月夜景色。

  明確:調動感官,合理想象。如從動靜、明暗、點面、線條等角度,調動多種感官來描繪。

  示例:在皓月照耀下,庭院里自上而下,都灑滿了透明清澈的水。而水中呢?水藻、荇菜參差錯落,漂浮游蕩。清風拂來,樹影婆娑、月光澄澈、竹影斑駁,幽靜的恍如仙境。”

  設計意圖:從反復誦讀、想象描繪中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體會寫景文字的妙處,初步體會其中透露出來的作者心境。

  五、品讀情懷

  1、朗讀抒情議論句。

  2、質疑問句理解,學生分組討論,然后交流。

  明確: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點明這一真諦。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緣由。

  3、“閑人”為何重讀,怎樣理解?

  明確:由于作者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閑”是相對于“忙”來說的。它包含著作者的感慨和憤懣:眼前景色雖美,自己卻壯志難酬。這其中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有閑賞月的欣喜,令我們看到作者瀟灑樂觀的態度,曠達處世的胸襟。

  設計意圖:主要是通過反復誦讀,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感悟文本,體會作者的獨特心境,提高欣賞文言文的品味。

  六、熟讀成誦:

  通過自由讀、齊讀等方式,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進一步體會作者情感。

  設計意圖:對文言文熟讀成誦,增加學生的文言積累,不斷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七、作業設計:

  推薦閱讀《水調歌頭》、林語堂《蘇東坡傳》。

  設計意圖:推薦閱讀文本,開闊學生閱讀視野,進行文化積累。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背誦課文,把握文章內容,體味作者復雜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優美的寫景句子,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3、學會查找并利用資料多角度解讀文本,感受學習蘇軾豁達的人生態度。

  學情分析

  《記承天寺夜游》表達了作者微妙復雜的心情。話中有詩,意蘊深遠,適合學生的誦讀學習。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對于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但對文言文閱讀分析還不夠到位,特別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懷的文言文,講解本文時,要注意引導、啟發學生的思維,并努力創設情景,以誦讀為主,激發學生興趣,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讀中思、讀中品、讀中悟。

  重點難點

  1、誦讀課文、積累字詞,學習寫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記承天寺夜游

  一、導入新課。

  有一種畫軸,且細且長,靜靜垂于廳堂之側。她不與那些巨幅大作比氣勢,爭地位,卻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使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著這樣兩軸精品,這就是宋代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其中的一軸精品《記承天寺夜游》。

  二、預習展示,把握文章內容。

  1、請一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從字音、節奏等方面來進行點評。

  2、請一位同學大致通譯課文內容。

  3、交流填寫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內容。

  夜游的時間

  十月十二日夜

  夜游的原因

  月色入戶,想邀人取樂

  夜游的對象

  貶官之人張懷民

  夜游的地點

  黃州承天寺

  夜游的內容

  庭院賞月

  三、自主學篇。

  2、學生結合導學提綱進行自主學習,師巡視并給予適當的指導。

  自主學習要求:

  找出文中描寫庭中月色的句子

  1)放慢語速,放低語調。讀出夜游承天寺的一點寧靜的味道。

  2)閉目想象當時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繪成的“畫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這樣的句式來描繪月景圖,品析文章寫景的妙處。

  3、交流提升:

  假設①:當學生想象和描述的畫面出現偏離。

  比如,學生把藻荇當成真的,這樣描繪“步于中庭,目光所及,皎潔的月光灑滿整個庭院,庭院中水池里的水草交錯縱橫。”

  歸納方法:翻譯入手,扣詞展開。如扣緊“如”“空明”、“交橫”等詞。同時提示這里用到層層比喻的修辭手法。

  假設②:學生的想象單薄。

  例如,僅從字面翻譯。

  歸納方法:調動感官,合理想象。如從動靜、明暗、點面、線條等角度,調動視覺、聽覺、觸覺、心中的感覺等感官來描繪文字繪成的“畫面”之美。

  四、合作探究——品月下抒懷。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學習。

  探究:文章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談談你的感受。

  方法指導:

  1)抓關鍵詞。如:欣然、念、亦、蓋、但、閑人……

  2)聯系背景。如:念無與樂者,蓋竹柏影也,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3)感同身受。關鍵是要:設身處地,感同身受。

  4)由景悟情。如:寫月景句

  2、交流展示小組學習成果,師引導提升,突破難點:

  其實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還是比較復雜的,你能從文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復雜情感的一個詞來嗎?(閑人)如何理解“閑人”?

  師出示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閑人的含義:

  資料一:

  21歲高中進士:“奮勵有當世志”,“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38歲任密州太守:“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40歲任徐州太守:治理水患,力挽狂瀾。

  43歲(元豐二年)任湖州太守。同年,以誹謗嘲諷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獄。

  44歲(元豐三年)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資料二:

  蘇軾的一生屢遭貶謫,歷經八州,身行萬里,但始終釋然安然。蘇軾因反對王安石,主動自請外任,被貶職,任杭州通判,遷知密州、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年),因“烏臺詩案”罪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相當于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有名無實。

  提示:

  ①生活清閑。蘇軾當時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閑官。張懷民也是被貶謫到黃州,掛了一個閑職。他們“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所以清閑。

  ②閑情雅致。有閑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閑的人,都會有如此雅興。現代生活中有很多閑人,他們寧愿把時間擲在搓麻將、玩游戲之上,是想不到安靜喜悅地賞月的。可見,這里的閑還是“閑適”的閑、“閑情雅致”的閑。

  2、結合上面的學習收獲,朗讀課文,讀出文章的情味。

  朗讀指導:

  1)拉長字音,品味情感。

  如:“念——無與為樂者”,有一點寂寞之感;“蓋——竹柏影也”,有一點興奮:“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有一點感慨。

  2)放慢語速,放低語調。

  讀出夜游承天寺的一點寧靜的味道。如讀月下寫景段。

  3)節奏輕快,淡淡喜悅。

  如: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寄情自然,見月則喜,月色如水,慶幸喜悅。)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見到好友,竟也沒睡,興致大增。)蓋竹柏影也。(融進自然,心情閑適,恍然大悟,心情暢和。)

  五、課堂小結——悟曠達胸襟。

  師出示相關資料:

  1)居廟堂之高,心憂黎民,勤于政務;處江湖之遠,盡職盡責,為善一方。在朝期間,他直言敢諫,不懼權貴;在貶期間,他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他俯仰無愧于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閑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傳世杰作。

  (2000年法國《世界報》對蘇軾的評論)

  2)這是一種飽經憂患仍對社會和人生保持熱情的豪邁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這是一種“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邊云卷云舒”的曠達情懷;這是一顆即使在艱難歲月中也始終熱愛生活、熱愛自然,時時刻刻發現美、欣賞美、體會美的敏感心靈……

  師:大家靜靜地看,靜靜地想,面對著在順境中不浮不驕,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蘇軾,面對著一生始終擁有一顆閑心領略江山風月的蘇軾,你有什么感悟呢?

  學生交流自己的感想、收獲。

  師:同學們,《記承天寺夜游》不僅是一幅清閑淡雅的水墨畫,是一顆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顆恬淡的心靈去欣賞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靈,更是一種飽經憂患仍然對社會和人生保持熱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寵辱不驚,閑看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云卷去舒”的曠達情懷……盡管千年的時空相隔,使我們無法與蘇軾握手相擁,但人性中豁達、樂觀等美好的心態卻是我們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長路,我們也許會遭遇逆境,身處低谷,那時,請你記住承天寺夜游,記住蘇軾。愿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凈!愿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讓我們帶著對蘇軾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誦全篇!下課!

  六、作業設計

  課外閱讀:

  ⒈閱讀散文《蘇東坡突圍》,選自秋雨散文《山居筆記》。

  ⒉閱讀林語堂著《蘇東坡傳》,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板書: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事: 尋友賞月 志同道合

  景: 庭中月色 清幽寧靜空明澄澈

  情: 閑人 復雜情愫曠達胸懷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 篇7

  教材分析:

  本文選自《東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貶官黃州所作。本文篇幅雖小,寫景抒懷卻有獨到之處。一切都像信手拈來,卻創造了一個明凈悠閑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寫景,運用比喻手法,將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描繪的充滿詩情畫意,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藝術才思和豁達寬廣的胸襟。

  學習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本課的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4、領悟作者簡潔精妙的寫景抒情的寫法。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朗讀以至成誦,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味文章的感情基調。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時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學習重點:

  1、朗讀,把握文意。

  2、體會寫景的妙處,領略作者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人無論是在得意還是失意時都喜歡以風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懷,蘇軾也不例外,在他被貶黃州抑郁不得志時就借用月光將自己的感情釋放了出來。

  出示課題(

  為了大家在學習時有跡可尋,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給大家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總體要求。

  出示學習目標

  在大家明確了這一節課的目標后,我要向大家發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大家敢于應戰嗎?挑戰第一關——蘇軾知多少。

  好,同學們查找資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請看挑戰第二關——看誰讀得好。

  古文閱讀三字經

  讀一遍,找生字。讀兩遍,斷句子。讀三遍,看注解。讀四遍,握文意。

  第二關同學們過得很容易,下一關就沒有這么容易了。

  挑戰第三關——改寫之中理文意

  自學指導

  (一)改寫課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詩分列句式,將課文內容改寫成幽默、趣味、口語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籠蓋全篇文意。

  (二)共同欣賞講評。

  班內交流

  品評范文

  到此為止,大家已經過了三關《三國演義》中關云長千里護送皇嫂,出五關斬六將,看來大家過關斬將的本領也不錯嗎?我的給大家設個難關。

  挑戰第四關——看誰做得好

  1、喜歡文中寫景的句子嗎?主要寫得是哪種景物?如果喜歡說說理由。(幻燈片14)

  討論交流

  2、我們身邊有許多閑人,文章中的閑人與他們一樣嗎?(幻燈片15)

  創新作文

  月總是文人墨客的愛物,詠月文章數不勝數。課文作者寢而見月,見月而起,起而尋友,尋友賞月,以水喻月,最后寫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對人生哲理的領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是啊,“何夜無月”。請以“月”為話題寫一篇600字的作文。

  小結:

  同學們,這一節課大家快樂嗎?還有什么疑問嗎?有疑問就對了,因為一節課的結束就是同學們探索的開始,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將會有無限的樂趣等待著你。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文意,背誦全文。

  2、體會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寫景。

  3、了解背景,揣摩文中寫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意,背誦全文,揣摩文中寫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解題激趣)

  蘇軾是我國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家之一,詩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記承天寺夜游》寫于他被貶官,謫居湖北黃州之時。被貶官意味著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從文章的標題來看,是記敘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經歷。那么我們事先推測,這篇文章會不會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

  下面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與我們的推測是否相符。

  (二)展示目標:見前頁。

  (三)課前檢測:

  1、注音:藻()荇()寢()

  2、填空:《記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朝人,號()。

  (四)精講點撥:

  1、初步感知課文。

  要求:先對照注釋默讀,然后大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中停頓。

  劃分朗讀停頓:

  (1)念無與為樂者

  (2)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3)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4)庭下如積水空明

  提示根據句子的意思劃分朗讀停頓,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讀破,領字后面需有一個小的停頓。

  2、翻譯理解。對照注釋,疏通文句,劃出疑難詞語,向同學或老師質疑。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譯:

  欣然:高興地。逐:于是。蓋:原來是。但:只是。

  相與:一起。無與為樂者:沒有人與我同享快樂。

  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有閑人。

  (五)強化訓練

  1、思考:作者為什么會想著夜里去寺廟游玩?

  提問后明確:因為月色很美,去廟尋張懷民一起賞月。

  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

  發揮奇特的想象,用了兩個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橫。

  2、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3、文章的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把自己的失意寄托于欣賞月色。

  (六)課堂檢測

  1、翻譯句子:(全做)

  (1)欣然起行。

  (2)相與步于中庭

  (3)蓋竹柏影也。

  (4)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七)總結評價

  全文廖廖84字,記敘的是一個細小的生活片斷。但仔細品味,樸素的語言中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從作者的描繪中感受到作者對生活的熱愛,感受到作者的人情美。

  (八)布置作業:

  語文基礎訓練4——7題選做,4——5必做。

  四、板書設計: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抒情: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寫人:“有閑”——熱愛生活

  五、教學體會: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詞匯,理解課文內容。

  2、品味文中的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3、體悟文人積極達觀的處世態度,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形成語感。

  2、品味文中的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解讀“閑人”二字,體悟文人積極達觀的處世態度,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教學流程】

  (一)導入:(教師唱《但愿人長久》,營造氛圍,引入課題)

  師:知道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這首詞的作者是誰?詞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詩人墨客筆下的寵兒,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月的名句?下面讓我們學習蘇軾的另一寫月名篇《記承天寺夜游》,學習《記承天寺夜游》,走進蘇軾。(板書)

  (二)解讀標題。

  明確:文體(記),時間(夜),地點(承天寺)

  補充介紹承天寺(展示圖片):“承天寺”是張懷民居住之所,張懷民在元豐六年也被貶謫到黃州,他修了一座亭,蘇軾給亭命名為“快哉亭”,并寫了一首《水調歌頭》送給張懷民,其中有一句“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三)交流預習體會,明確學習目標。

  1、學生資料展示,走進蘇軾,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學生交流預習收獲與疑難,明確個體學習目標與全體學習重點。

  (四)初讀課文,體會層次美。

  1、自由朗讀,明確朗讀要求。

  要求:讀得流暢響亮。

  讀得字正腔圓。

  讀得抑揚頓挫。

  讀得層次分明。

  2、小組再讀課文,體會文章層次美。

  指導:表達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語氣語調不同。

  讀敘事。讀出閑適、欣慰之情。

  讀寫景。第二段描繪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要讀出喜悅、閑適之意。

  讀抒情。既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閑時賞月欣喜,漫步的悠閑。

  3、指名讀,讀出記敘、描寫,抒情的不同感情。

  4、播放視頻,聽讀課文,體會層次美。

  5、男女生分角色朗讀,體會抑揚頓挫、節奏分明的層次美。

  (五)疏通文意,合作研討。

  1、學生交流以往學習文言文的經驗及明確重點。

  教師補充(媒體出示)翻譯文言文的方法:

  留——如人名、地名、年號等不翻譯,保留。

  換——用近義詞替換。

  補——補充省略成份。

  調——倒裝句式進行調整。

  刪——將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去掉不翻譯。

  2、小組合作,借助課文注釋,理解句意,并在便利貼上整理重點。抓住重點字和特殊句式,重點句子翻譯等。

  3、學生整理匯報,解決疑難。

  4、全文整體感知。

  (六)深入探究,感受胸懷美。

  1、思考:文中那個字最能體味到作者的內心情感?蘇軾是“閑人”嗎?

  扣住文眼“閑”字做文章,引導學生到文中尋找答案。學生自己找,自己講,自己歸納,老師點撥。

  2、明確主旨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體會人物胸懷境界美。

  教師小結:蘇軾看上去真的很閑,無官一身輕,有閑情雅致欣賞美景,(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但蘇東坡內心深處不愿意做一個無官一身輕的閑人。他不斷被貶,卻能夠隨遇而安,我們從蘇軾的身上看到了豁達樂觀,看到一生屢遭貶謫,身形萬里,但始終釋然安然,達觀豁達。

  3、探究“文人心境”。

  補充歐陽修、范仲淹等材料,課外延伸。

  (七)拓展遷移,培養胸懷美。

  1、展示煩惱清單。可以是學習方面的,與朋友、父母交往方面的,可以是體態長相方面的。通過實物投影展示清單。

  2、討論:遇到煩惱時,應該如何面對?

  (八)學生談體會及疑惑。

  (九)教師布置作業并結束語。

  蘇軾一生堅守自己的政治理想,為此,他屢遭貶謫,歷經坎坷,他的那份豁達樂觀如皎潔的明月照亮了歷史的天空!那么當我們面對生活的風雨時該如何呢?請同學們齊讀寄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面對風雨坎坷,讓我們改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這樣,也許我們就會找回人生的坐標,用純凈的筆去書寫我們大寫的人生!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的】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品析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材分析:《記承天寺夜游》是語文版八年級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蘇軾在被貶于黃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寫的。這篇僅有84字的短文,寫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作者無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張懷民,兩個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同時也流露出遭貶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本文篇幅雖小,寫景抒懷卻有獨到之處,一切都像信手拈來,卻創造了一個明凈悠閑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寫景,運用比喻手法,將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描繪的充滿詩情畫意,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藝術才思和豁達寬廣的胸襟。

  【教學過程】

  一、 導入設計

  文學常識復習導入,進而介紹《記承天寺夜游》寫作背景。

  宋神宗時,蘇軾因為反對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招致政敵的彈劾。其政敵以東坡有諷刺新法的詩句為由,以“誹謗朝政”的罪名將他捉捕入獄,讓他險些丟了性命。出獄后,東坡被貶為黃州團練副史。

  二、 整體感知

  1、解題

  “記”即游記。

  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南,并非名剎,點明游的地點。

  “夜”點明時間。

  2、聽老師范讀,掌握重點字詞的發音和文章停頓。

  3、掌握重點字詞,梳理文章大意。

  (1) 欣然起行:(高興的樣子)

  (2)念無與為采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戶:(門)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 懷民亦未寢:(睡)

  (6)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蓋竹柏影也:(原來是)

  (8)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罷了)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看見月光照進門內,(于是我)高興地起床走出門。(突然)想到沒有(可以與我)同游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如積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錯縱橫,原來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們兩人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三、 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作者為什么想著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戶外?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郁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去賞月。

  2、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蹤。

  (1)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蹤:(用文中詞語)

  起行——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步(中庭)

  (2)簡敘作者的寫作思路。

  欲睡→起行→尋張懷民→相與步于中庭→繪景→抒懷。

  3、夜游過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

  “欣然” 欣喜之情

  “念無與為樂者” 有點遺憾

  “遂”、“尋” 不假思索中有點激動

  “懷民亦未寢” 心有靈犀的喜悅

  “相與步于中庭” 從容 閑適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感慨

  可以看出作者感受的復雜:賞月的欣喜,貶謫的悲涼、漫步的悠閑、人生的感慨。

  4、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去一去關鍵詞,品修辭)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橫

  把“如”、“蓋……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無改變?

  變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潔 、空靈、清麗、淡雅。給人以明凈幽閑,清麗淡雅的味道。

  5、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6、如何理解“閑人”的含義。(結合作者當時的處境)

  一是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有著自豪之感。

  二是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是作者自我安慰而已。

  小結:《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四、能力擴展:一切景語皆情語看圖寫景抒情。

  《答謝中書書》與《記承天寺夜游》都是寫自然景物,但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試加以說明。

  《答謝中書書》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記承天寺夜游》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

  五、課堂練習

  (一):我國民間有“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說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_______,其弟________、其父_______。

  (二):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含義

  (1) 欣然起行:(高興的樣子)

  (2)念無與為采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戶:(門)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 懷民亦未寢:(睡)

  (6)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蓋竹柏影也:(原來是)

  (8)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罷了)

  (三):翻譯下列重點句子

  (1)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

  (2)庭下如積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積水一樣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那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哪個夜晚沒有月色?哪個地方沒有綠竹和翠柏?

  (5)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不過缺少有像我們這樣清閑逸致的人罷了。

  (四):閱讀理解。

  (1)作者在本文中描寫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作者因景抒懷,表達復雜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五).說說“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一句蘊涵著作者哪些復雜微妙的感情。

  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

  師:月在古詩里給人的感覺就是溫柔多情的。要么是謙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著團圓;要么暗示著分離,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淡淡的柔弱的清涼的味道?而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興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學者們常借月抒抒懷。你能說出有關描寫月亮的詩句嗎?

  教師預設答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李白

  4、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

  5、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

  6、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

  7、舉杯望明月,對欽成三人。 ——李白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 篇11

  一、說教材

  本文是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又一篇頌月佳作,文中表達了作者賞月時的閑適心情,也從字里行間透出他當時貶官黃州的失意和幽怨,同時也透出一種參禪向佛的寧靜心懷。文章起筆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緣由,中間寫所見美景,收尾抒內心感慨。寫景名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本句寫月光月影卻不見“月光月影”的字眼,非常形象生動,巧用比喻,化無形為有形,既寫出了月光月影的“形態”,交錯縱橫的樣子;也寫出了月光月影的“情態”,像積水那樣空靈。讀者初一看,還以為是寫水中景物,卒句顯志,令讀者倍覺妙不可言。結尾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兒。連用兩個疑問句,分別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來概括整個社會,從而強調閑人少這個中心。教學重點:理解“閑人”的含義;賞析本文優美的意蘊。教學難點:感受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本句中的“閑”字,是本文文眼,既表明自己有閑情雅致,又暗含自己被貶黃州,官職清閑之意,有一箭雙雕之巧。

  二、說教法

  三字教學法:讀、品、悟。讀分四個層面:第一層面,以聲正字,讀準每一個字的音;第二層面,以聲斷句,在朗讀的過程中,能夠很好地切分意群,把握一個句子的意思;第三層面,以聲達意,通過朗誦進入文章語境,理解文章內涵,走進作者,真正走進文本;第四層面,以聲傳情,在理解文章內涵的基礎上,領悟作者寄予文本中思想情感,用語音重現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染聽眾。品從以下方面開展,

  一、品文眼,如本文中“閑”字,通過理解這個字,可以把握作者在全文中寄予的思想情感——悠閑、賦閑、失意。

  二、品寫景名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此句品析前文已述,不做贅述。

  三、品中心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兒。品修辭手法,品表達效果,品意義內涵,詳情如前文。

  三、說學法

  初二年級學生學過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基礎,針對于這種情況,采用以下策略開展教學活動。

  一、字詞交給學生,老師要充分相信學生,讓孩子學會自主探究,小組交流。

  二、語句共同賞析,句子理解難于字詞理解,讓學生找出自己在文章中的發現和閱讀體會,先由學生自評自解,老師側面幫扶,積極引導。

  三、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這是一項融歸納和領悟等能力在一起的工作,這對初二學生來說是個挑戰,老師設置一些情景,做些提示,引導學生自己歸納概括。

  四、學法明確指導,告訴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學會學習。

  四、說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導入(2分鐘)創設情境:投影出示幾張月夜圖片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由古人頌月佳作說起,由復習導入。

  (二)明確學習目標(1分鐘)

  1、小組合作,結合課文注釋把握文意。

  2、通過反復誦讀賞析本文優美的意蘊。

  3、理解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學習他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明確學習目標,是為了讓孩子們知道課堂上學什么,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三)初讀感知(7分鐘)

  1、聽讀課文

  ⑴注意朗讀節奏。

  ⑵記住作家和體裁。

  2、自由讀課文

  3、指名讀課文師生點評

  4、齊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自然,體會作者感情。

  (四)再讀明義(9分鐘)

  1、自主學習,組內交流。

  2、學生質疑,班級交流。

  3、重點檢查,夯實基礎。

  4、對照譯文,再讀課文。

  (五)品讀悟情(23分鐘)

  1、欣賞閑景

  2、理解閑人

  3、體會閑情

  (六)誦讀回味(2分鐘)要求體會并能模仿范本的妙處。聲音要達意傳情,能感染自己和他人。

  (七)總結升華(1分鐘)

  蘇軾以他卓越的才華、豁達的心胸、積極的人生態度,書寫了他令人景仰的一生。讓我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做一個“閑人”,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去欣賞一路的美景。

  (八)布置作業背誦《記承天寺夜游》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01-19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07-19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2-06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02-22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1-08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2-11

教學設計《記承天寺夜游》12-11

《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設計09-04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