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浮力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浮力教學設計1
浮力復習導學案
復習目標:
知識和技能:
1. 進一步了解浮力的現象,知道浮力產生的原因及浮力的方向。
2. 加深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浮力的應用。
3.會熟練進行浮力的相關計算。
過程和方法
1.培養學生運用物理語言分析問題和表達觀點的能力。
2.學會研究物理問題的科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現象和物理原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浮力的應用和物體的浮沉條件。
難點:有關浮力的綜合計算。
復習流程:
考點知識的梳理→解題方法→重難點例題詳解→習題練習
(一)考點知識梳理:
1. 浮力(F浮)
(1)定義: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對其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說明:①浸入包括全部沒入或部分沒入液體中兩種情況。
②浮力的施力物:液體或氣體;
受力物: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
③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2)產生原因:液體(氣體)對浸入的物體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就是物體受到的浮力。即F浮?F向上?F向下
?G物?F拉
(3)用測力計測浮力的原理:F浮
2.浮力的大小
(1) F浮=G-F'(稱重法)
(2) F浮=G排=ρ液gV排 (阿基米德原理)
(3) F浮=G(漂浮、懸浮)
(4) F浮=F上-F下 (壓力差)
這四種方法都可以計算浮力的大小,其中阿基米德原理最為重要,下面重點對阿基米德原理進行回顧。
3. 阿基米德原理
(1)內容: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開液體或氣體受到的重力。
?G??gV (2)公式:F 浮排液液排
說明:
?G??gV(1)在氣體中時,F 浮排氣氣排
VV (2)注意公式中的V排,當物體部分浸入時,V,當物體全部浸入時,V。 排?物排?物
4. 浸沒在液體中物體的浮沉條件
?G??當F或?,物體上浮 浮物液物
?G??當F或?,物體漂浮 浮物液物
?G??當F或?,物體懸浮 浮物液物
?G?? 當F或?,物體下沉 浮物液物
5. 浮沉條件及漂浮條件的應用:
(1)潛水艇:下潛和上浮過程中,其體積不變,所受浮力不變(未露出水面),通過改變自身重力來實現其上浮或下沉。
(2)氣球和飛艇:靠改變自身體積,從而改變浮力來實現其上升或下降的。
?G?G (3)輪船:利用漂浮條件工作的,應滿足F。 浮船貨
(4)密度計:測量液體密度的儀器,使用時是漂浮在液體表面上的。
6.浮力與密度
浮力的問題可涉及多個知識點,其中與密度知識的聯系最為常見,如定性比較物體、
液體密度的大小關系,也有定量計算物體或者液體密度的綜合計算題型,常用到下面的一些公式進行計算:
F浮??液gV排F浮?G?F拉
(二)解題方法: 如何判斷物體的浮沉(主要兩種方法)
(1)受力分析:
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力和 力的作用,若,物體上浮,最終漂浮在液面上,此時 ;若,物體下沉,最終沉在底部,此時有F浮=;若,物體懸浮在液體中。
(2)密度分析:
若ρ物>ρ液,物體 ;ρ物<ρ液,物體 ;ρ物=ρ液,物體 。
點撥:判斷浮沉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比較物體所受浮力和重力的關系,這個地方的浮力是物體的最大浮力,即浸沒在液體中的浮力;第二種是比較物體的密度與液體密度的大小關系,這里指的是物體的密度而不是組成物體的物質的密度。
板書設計:
浮 力 復 習 課
1.浮力的計算方法:(1) F浮=G-F'(稱重法)
(2) F浮=G排=ρ液??mVgV排 (阿基米德原理)
(3) F浮=G(漂浮、懸浮)
(4) F浮=F上-F下 (壓力差)
?G??2.物體的浮沉條件:當F或?,物體上浮 浮物液物
?G??當F或?,物體漂浮 浮物液物
?G??當F或?,物體懸浮 浮物液物
?G??當F或?,物體下沉 浮物液物
(三) 鞏固拓展:
1.如圖所示,將一只玩具青蛙放入水中,它能漂浮于水面;把
它放入另一種液體中,它卻沉入底部。則在這兩種情況下這只
玩具青蛙受到的浮力大小相比較( )
A. 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較大B. 在液體中受到的浮力較大
C. 受到的浮力一樣大 D. 無法比較浮力大小
2.體積相同的三個球A、B、C,在水中靜止時的位置如圖所示,由圖可知( )
A、球A受到的浮力最大 B、球B受到的浮力最大
C、球C受到的浮力最大 D、三個球受到的浮力一樣大
3.一物體用細線掛在彈簧秤上,彈簧秤的示數是4.5牛,當把物體
浸沒在水中時,彈簧秤的示數是1.5牛,那么這個物體受到的重力是 受到的浮力是牛。
4.密度為0.9×103kg/m3 ,質量為8.1千克石蠟,放入足量水中,石蠟受到的浮力多大?
(四) 鏈接加強
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物體浸沒在水中越深,受的浮力越大B.密度較大的物體在水中受的浮力大
C.重的物體受的浮力小 D.同體積的鐵塊和木塊浸沒在水中受的浮力一樣大
2、體積是50cm,質量是45g的物體,將其緩緩放入裝滿水的燒杯中,物體靜止后,溢出水的質量是________g.將其緩緩放入裝滿酒精的燒杯中,溢出酒精的質量是________g.(?酒=0.8×10kg/m)
3、某人用繩子將一物體從水面下2m深處的地方勻速提到水面0.5m處的過程中,人對物
1體做功為54J.當將物體拉到有體積露出水面時,讓其靜止,此時繩子對物體的拉力為5333 牛,浸入水中
40N.不計繩子的質量,忽略水的阻力,求物體的密度.(g取10N/kg)
4、某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學習了浮力知識后,,想測量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體的密度。小組同學現有器材:量筒、牙膏皮(可放入試管中)、燒杯和水。請你測量牙膏皮的密度。
(1)寫出實驗方案:(可畫圖配合文字說明)
(2)所測密度的表達式:
浮力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通過探究,認識到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2.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
3.通過探究浮力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的過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會用來解決簡單的浮力問題。
課型:新授課
課時:第1課時
教學重點:浮力的存在、探究浮力的大小測量
教學難點:阿基米德原理的應用.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經歷探索浮力大小過程;
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樂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
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勇于創新精神。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教學用具:乒乓球、鐵塊、水、燒杯、圓柱體、彈簧測力計、細線、溢水杯、鹽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投影展示一組圖片:艦艇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人為什么能浮在“死海”的水面,氣球為什么能騰空而起,氣艇為什么浮在空中,思考這些現象為什么產生? (二)、進行新課:
演示實驗1:壓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從水里浮上來,最后浮在水面上靜止不動。
提問:乒乓球為什么能從水里浮上來?是誰給它的作用?
總結:物體靜止時受平衡力,物體重力豎直向下,平衡時還應受到豎直向上的力,施力物體誰?是水或空氣。表明浸在液體內部或漂在液體表面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浸在氣體里的物體也受到氣體向上的托力。物理學中力把這種力叫浮力。
一、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或氣體里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力叫做浮力。
2、符號:“F浮”
3、浮力的施力物體:液體或氣體。
思考:根據浮力的定義及壓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從水里浮上來,說明浮力的方向向哪?
4、浮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思考:你還能舉出那些例子說明物體受浮力的作用?
演示實驗2:把鐵塊放入水中,放手后鐵塊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問:下沉的鐵塊受浮力作用嗎?
活動10.9 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的?
猜一猜: 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想一想 :用什么樣的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
實驗器材
設計與實驗:
比較鐵塊在空氣和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1)在彈簧測力計下掛一個金屬塊,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是 N;
(2)再將金屬塊浸沒到水中,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是 N。
比較:比較兩次測量的結果
現象:金屬塊在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比在空氣中時 了。
思考:為什么金屬塊在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比在空氣中時減小了?
受力分析:
結論: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思考:能不能計算出浮力大小?
分析:物體在F浮、F、G這三個力的作用下保持靜止狀態。
所以 F浮 + F= G 變形為: F浮 = G-F
二、浮力的測量:
方法:彈簧秤測力計測出物體在空氣中的重力G, 將物體浸在液體中測出此時的拉力F,G與F的差值即為物體浸在液體中所受的浮力F浮。 即“稱重法” 。
表達式:F浮 = G-F
課堂練習:
1、一鐵塊掛在彈簧秤上,在空氣中稱量時,彈簧秤的讀數是32N。把它全部浸在水中稱量時,讀數是12N。鐵塊受到浮力是多少?
播放動畫:水底下大魚小魚的辯論。
小魚:我們在深處,受到的浮力大
大魚:我的體積大,受到的浮力大。
請你說說哪個魚說得正確?為什么?
要知道誰說的對,就要知道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浮力的大小
學生實驗: 探究影響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猜想:浮力大小可能與那些因素有關?
液體里的深度;排開液體的體積;液體的密度。
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實驗器材:
實驗與探究
1.在溢水杯中裝滿水.
2.測出圓柱體的重力 G物=_____N.
3.將圓柱體逐漸浸入在水中,直到浸入一半時,觀察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F1=_____N. 計算 F浮1=____N.
4.將圓柱體逐漸浸入在水中,直到完全浸沒,觀察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F2=_____N. 計算 F浮2=____N.
5.改變圓柱體浸沒在水中的深度,觀察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F3=_____N. 計算 F浮3=____N.
6. 將圓柱體逐漸浸沒在濃鹽水中,觀察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F4=_____N. 計算 F浮4=____N.
交流與小結:
比較F浮1、F浮2可知:浮力大小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較F浮2、F浮3可知:浮力大小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較F浮3、F浮4可知:浮力大小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其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
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通過實驗和理論研究得出了有關浮力大小的原理。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體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論: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表明F 浮的大小與 ρ液和V排有關,也論證了“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實驗所得到結論。
注意:使用推論是單位必須ρ液單位為千克/米3 ,V排單位為米3。
V排與V物的關系
A、“全部浸入(即浸沒)” V排=V浸=V物
B、 “部分浸入” V排=V浸物
課堂練習:
2、將一木塊放入裝滿水的燒杯中,溢出500g水,則木塊所受的浮力為多少?
3、浮在空中的氣球,排開空氣的重力為1N,則氣球所受的浮力為多少?
(阿基米德原理也可以計算氣體產生的浮力。)
4、已知物重為G=5N,體積V=0.6dm3,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多大?有0.2dm3露在外面時受到的浮力是多大?浸沒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多大?(g=10 N/kg,ρ酒精=0.8×103千克/米3)
(三)、課堂小結
學生先歸納,然后教師補充。
(四)、布置作業
課本P93 第1、2、3題。
板書設計
四、 浮力
一、浮力(符號:“F浮”)
1、定義:浸在液體或氣體里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二、浮力的測量: “稱重法”
F浮 = G-F (G是物體重力,F是液體中拉力)
三、浮力的大小
1、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其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體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論: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浮力教學設計3
教學分析
本課是本單元第一課,首先通過一段對話引入小船漂浮的情景,引出向上的“托力”就是“浮力”,為浮力下定義;接下來通過學生活動讓學生探究生活中的物體的沉浮情況,引導他們發現物體的沉浮情況不同可能是與浮力不同有關;第三部分為探究實驗,學生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方案,教師就測力計的使用給予相應指導,學生探究沉入水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再次感受浮力的作用,了解在水中的物體都會受到大小不等的浮力的作用;然后討論如何通過改變物體的形狀來改變浮力的大小從而改變物體的沉浮狀態,對浮力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應用。最后反思劃船時應該注意些什么,既是對本課探究過程和結果的反思,也是對探究結論的遷移應用。
教學目標
在教師的指導下,知道浮力的初步概念。
通過對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討論、反思,逐步形成反思與評價能力。
教學準備
材料準備:水槽、塑料塊、鐵塊、玻璃球、泡沫板、葡萄和蘋果等水果、橡皮泥、木塊、鉤碼、測力計等。
場地準備:科學教室。
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表達交流
師:(播放劃船視頻)大家都坐過船吧?有沒有想過船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
生:因為船有浮力。
師:浮力?什么是浮力?是船自帶的嗎?
生:不是船有浮力,是水對它的浮力,船在水里才能浮起來。
師:好,物體都能浮在水面上嗎?浮力又是什么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研究《小船與浮力》(板書:小船與浮力)
2.探究活動
師:小船浮在水面上,其實就是因為受到了水對它向上的托力,這種力就叫浮力。那生活中,哪些物體能浮在水面上呢?老師準備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體,我們一起來看看。
師:仔細觀察,你認為這些物體中哪些會浮在水面上,哪些會沉下去呢?請在記錄單上寫下你的預測,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生填寫記錄單并交流)
師:接下來我們通過實驗來對自己的預測進行驗證。請組長領取材料,小組開始實驗。
(生實驗)
師:時間到,請歸還材料。你們在實驗中有什么發現嗎?關于浮力你有什么想法嗎?
生:我發現有的物體能浮起來,比如木塊、蘋果、泡沫……,把它們按進水里還能再浮起來。
生:我們組同學都預測蘋果是下沉的,但是實驗發現是浮起來的,我們覺得很神奇。
生:有的物體用手輕輕地就能按進水中,但是有的物體比如泡沫塊要使比較大的勁兒才能按進水里。
生:有的物體沉下去的,但是沉下去的速度也不太一樣,玻璃球沉得很快,但是塑料塊沉得比較慢。
師:大家描述得真詳細!通過我們的仔細觀察,我們發現了好多平時沒有注意到的現象,表揚大家的火眼金睛!大家想一想,為什么有些物體在水中會浮起來呢?是受到了什么力的作用嗎?那為什么有些物體在水中又會沉下去呢?
生:我認為浮起來的物體像船一樣,都受到了水的浮力,所以才能浮起來。沉下去的物體因為沒有受到浮力,所以沉下去了。
生:我反對,所有的物體都在水里,應該都受到浮力,我覺得應該是比較大的物體能夠浮起來。
生:我都不同意,我認為物體應該都受浮力,但是可能浮力大小不一樣,沉下去的物體可能是因為受到的浮力太小了,所以沒有什么用,結果還是沉下去了。
師:看來關于物體的浮力,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和猜想。大家認為浮起來的物體肯定是受到了水的浮力,是嗎?那到底沉在水中的物體是否也受到浮力呢?我們可以設計一個實驗來進行探究。
師:浮力既然是一種力,那就需要用專門的儀器——測力計來測量力的大小。測力計如何使用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播放“測力計使用方法”微課)
師:學會了嗎?用測力計勾住我們要研究的物體,看看測力計的示數是多少,把它記錄下來。然后把它慢慢放入水中,觀察測力計示數的變化,再把它記錄下來。比較把物體放入水中前和放入水中后測力計的示數,看看你會有什么發現?
師:請組長領取材料、記錄單,實驗開始。
(生實驗)
師:時間到,請組長整理器材。哪個小組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們組的記錄單,并且說說你們的發現?
生:這是我們組的實驗記錄單。我們小組一共測試了4個物體,分別是鉤碼、木塊、塑料塊和泡沫。我們發現,用測力計勾起它們放入水中之后,測力計的示數都會減少,但是不同的是浮起來的物體,比如泡沫和木塊,測力計的示數會減小到零;但是沉在水中的物體測力計最后不會到零。所以我們組認為,不管是浮在水面還是沉下去的物體都是受到了浮力的。
師:好的,謝謝你們!說得真完整!還有哪位同學要補充嗎?
生:我們還有發現。我們發現木塊重,塑料塊輕,但是木塊能浮起來而塑料塊卻沉下去了。我們仔細觀察了測力計以后發現,盡管木塊很重,但是放入水中以后,測力計的示數減少得很快,說明它受到了很大的浮力。塑料塊雖然很輕,測力計開始的示數不大,但是放入水中后,測力計示數減小得也少,導致塑料塊最后還是沉下去了。觀察數據,我們也可以計算出這個結果,說明不同的物體,它們的浮力大小是不一樣的。
師:掌聲送給他!他不但用自己觀察到的現象而且還用數據支持了自己的觀點,非常棒!
師:所以我們發現,下沉的物體也是受到浮力的。那么,它們為什么會下沉呢?
生:因為它們的太重了,浮力不夠大,所以浮力不能把它們托起來。
師:是的,下沉的物體受到浮力比它的重力小,物體就會下沉。
3.反思活動
師:既然每個物體在水中都是會受到浮力,那么浮力的大小能不能改變呢?比如說,我現在手上有一塊橡皮泥,我們第一次實驗的時候已經知道了,這塊橡皮泥在水中是下沉的,有沒有方法能讓這塊橡皮泥浮在水上面呢?
(生沉默)
師:我們有同學坐過輪船,輪船是什么做成的?
生:鋼鐵。
師:我們剛才做實驗的時候,鐵塊是沉下去還是浮上來的?
生:沉下去的。
師:那鋼鐵做成的輪船為什么能浮起來呢?
生:因為輪船中間是空的。
生:我們可以試試把橡皮泥也捏成船的形狀,它就能像船一樣浮起來了。
師:好的,這是你的想法,還有沒有同學有其他的想法?
生:我覺得可以試試把它捏得很薄很薄,然后就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了。
師:好,那既然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我們就來試一試,想辦法讓這塊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請組長領取材料,實驗開始!
(生實驗)
師:時間到!老師拍了一些同學成功作品的照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生:這是我捏的小船,我發現小船捏得窄的話很容易翻,所以我改成捏成盒子的形狀了,它就能浮在水面上了。
生:這是我的,我也發現容易翻船,所以我把船口收得比較緊,船體做得比較寬,就好多了。
生:這是我的潛水艇,我把橡皮泥捏得很薄,然后像包餃子一樣捏起來,發現這樣也能浮在水面上。
師:大家都有自己的創意,而且很多同學都成功了,還總結了經驗給其他同學,真棒!經歷了我們剛才用橡皮泥捏小船的活動,你覺得以后你要是去公園劃船要注意什么呢?
生:不能晃,否則船艙容易進水,船進水太多就會下沉了。
生:人不能坐太多,不然浮力不能托起船和人,船就要沉了。
生:如果有風浪太大也不能劃船,風浪也能把船掀翻。
師:看來剛才的小活動讓大家更了解了浮力,還認識到了很多劃船時的安全問題,真是太棒了。時間有限,不能一一讓大家發言了。我們課下可以和同學多多交流,繼續研究浮力。
教學反思
學生對物體的沉浮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陌生的是他們不了解物體沉浮的原因。本課教學以探究實驗為主,在多次的探究實驗中,讓學生認識沉浮現象,了解浮力的原理,在預測和實驗結論中產生認知沖突,引導學生反思并修正想法,進一步鍛煉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進行觀察、分析、反思和總結的能力。最后通過“橡皮泥造船”活動,應用浮力的知識,同時與實際生活結合,反思生活中的船和浮力,將知識和經驗運用到生活中去。
總結點評
本課的知識容量較大。關于沉浮,學生有著豐富的前概念,同時也有很多根深蒂固的迷思概念。所以本課從生活中的浮力開始,研究生活中常見的沉浮現象,引出浮力的大小并步步深入,激發學生思考現象背后的原因,并繼續用探究實驗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教師鼓勵學生從實驗現象中多觀察、多反思,用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充分鍛煉了學生邏輯思考、反思求證的能力。最后引導學生對探究實驗中的觀察和經驗進行反思和總結,并靈活地運用到生活中去,體現了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理念。
浮力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②經歷探索浮力大小過程;
③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樂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
②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勇于創新精神。
教材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浮力》這章一直以來都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中考的必考內容之一。如何在教學中強調重點、突破難點,我認為需要從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入手。如果學生從實驗探究中認識到浮力的大小只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的體積、物體的密度、液體的深度等無關,就不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所以本章的重點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這樣也就可以突破難點理解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密度有關。而本節所教授知識浮力的概念又貫穿全章,“稱重法”測浮力又是本章各節的探究基礎,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稱重法”測浮力為本節重點。而本節的探究浮力影響因素比較多,開放性較強,因此為本節的難點。
教學對象分析
浮力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是根據生活中的現象得到的一些結論是片面的。針對學生的一些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尋找真理。當然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物理規律的能力總體來說比較差。因此,需要在教師引導下完成實驗探究活動,運用反饋信息及時調控教學過程。
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1.本節課從觀看錄像引出學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現象入手,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重現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師指導下的進行了一系列學生實驗進行有關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決定因素的實驗,為隨后學習科學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做必要的知識鋪墊。
2.進行科學探究:每4人一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為主輔以發揮學生富有創意性的實驗設想進行實驗。本環節完成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確定測量的物理量、具體進行實驗操作,得出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評估、交流等七個環節。其中教師需要在設計實驗中給予學生必要的引導,和學生一起確定要測量的物理量,共同形成統一的探究步驟。
3.采用形象具體的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水到渠成的理論講解保持學生的興趣,進行適當的練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起到鞏固作用。
4.最后師生共同做一個簡短的小結。
5.教學方法采用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式教學。
教具學具
乒乓球、大量筒、彈簧測力計、細線、石塊、鋁塊、銅塊、橡皮泥、燒杯、水、酒精、濃鹽水。
教學媒體設計
1. 利用網上資源錄像,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2. 利用課件展示教學板書結論小結等環節。
教學過程設計
一、設置情景,引入新課
1、觀看錄像:鴨子、輪船漂在水面上;潛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潛;熱氣球載著重物飛上高空。想一想,為什么?
2、演示:把石塊、木塊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塊下沉木塊上浮那么石塊受到浮力嗎?
教學設計說明:在教師引導下,從生活中觀察到的大量浮力現象并提出與浮力有關的問題,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投影)板書:第五節 浮力
二、實驗探究過程
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思考,并分組交流、討論: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嗎?2.漂浮的物體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體是否受浮力?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4.浮力大小與什么有關?等。
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板書。下面我們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無方向,方向向哪?
(投影)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嗎
學生體驗:利用桌面上的學具,將乒乓球放入水中并逐漸壓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體會:手的感覺;二是觀察:乒乓球最終的情況。嘗試得出結論。
得出結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投影)(板書:一、什么是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投影)二、浮力大小的測量
演示:在彈簧測計的下面懸掛一個石塊,把石塊浸入水中,比較前后兩次測力計的讀數。這說明什么問題?
學生進行實驗探究
設計實驗:
(1)明確探究的目的,制定探究計劃,明確以下問題:
(2)明確探究所需的材料用具,如彈簧測力計、燒杯 等。
(3)明確如何測定浮力的大小。
(4)確定整個實驗是否設置對照組及設置方法,是否需要重復及次數。
(5)選擇實驗記錄表格。
參考表格:
項目
次數
在空氣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G 在水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 石塊所受浮力F0 小桶重G1 水桶和水總重G2 比較F與G0的關系
1
2
3
(投影)結論: 浮力的大小 F浮=(G-F)
教學設計說明:讓學生體驗物體在液體中確實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導學生尋求測量物體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簡便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將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投影)三、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學生體驗:將飲料瓶慢慢壓入水桶,體會浮力的變化,觀察水位變化情況,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變化情況。從中獲得啟示,進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可能猜想浮力與液體的密度、排開液體的體積、物體的重力、物體的體積、物體的質量、物體的形狀、深度等因素有關系。
教師板書學生的猜測,并引導學生合并歸類,引導各小組認領實驗課題。按下列要求設計實驗報告:實驗課題、實驗目的、實驗儀器、實驗步驟。
(投影)(實驗報告的格式)
學生分組探究:
(1)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物體的密度的關系;
(2)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深度的關系;
(3)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液體的密度的關系;
(4)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的關系;
(5)利用測力計、橡皮泥探究浮力與物體形狀的關系。
各小組根據要探究的課題,設計實驗。設計完畢,投影各小組設計的實驗步驟,進一步修正完善。根據修正的步驟探究課題,設計記錄實驗數據表格并交流,然后進行探究實驗。
教學設計說明:讓學生從現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通過體驗并不斷的思考,提出可能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并進行因素歸類,分成各個獨立的可能因素讓各小組認領課題。通過學生團隊間的協作,進行方案設計,并對設計的方案從理論上的正確性、操作上的可行性進行全班交流討論,思辨、質疑和完善。
學生匯報實驗過程與結論: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即: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密度、質量、體積、物體的形狀等無關。
教師活動:總結學生的結論: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質量有關,最終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板書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中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學設計說明: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是本節的重點,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探究,經歷知識建構過程,便于對知識的理解。由于時間的關系只能讓學生分別來探究其中的一個因素與浮力的關系。由浮力的大小跟液體的密度和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還要經歷一個思索、推導的過程。教師做好引導,這樣才符合認知過程。
(投影)完成課本上的例題。
三、小結
總結本節所學知識,并說明自己的收獲和可能存在的在疑問:物體的浮沉與什么有關?
教學設計說明:對整節課進行小結和評價,設置下節課應思考的問題,鼓勵學生課下繼續探討和研究。
四、板書設計:
第五節 浮力
一、什么是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二、浮力大小的測量
F浮=(G-F)
三、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中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學流程:
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讓學生動手實驗探究貫穿整節課,從而對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認識,然后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活動總結和教師的引導演示將學生的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浮力的定義、以及影響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響因素的猜想上有學生很多分歧,但采用合并歸類的方法保證了大部分學生的猜想都有所體現,所以得意保證大部分同學都積極的參與進入。合作性的操作進行順利得當,并且對數據能有效快速進行分析的論證,得出了浮力的兩個影響因素,對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都有了親身良好的體驗,自我感覺是一堂較成功的新授課,達到教學目標,學生掌握本節知識良好。
浮力教學設計5
【設計理念】
1.從生活中浮力現象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將所學知識用于生產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
2.在研究問題過程中,引導學生注重科學方法探究,提倡多種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知識“發現者”、“創立者”,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自己設計、思考、討論、實驗等方式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認識浸沒在液體和氣體里的物體都受到浮力;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③初步了解浮力在輪船上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實驗體驗浮力的廣泛存在;
②通過探究理解f浮=g排;
③體驗由“實踐→理論→實驗→實踐”的探究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浮力對社會發展的影響,通過了解輪船擱淺的實例,提高環保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實驗猜想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2.探究浮力與排開液體重力的關系。
三、教學方法
1.邊觀察、邊實驗、邊討論的啟發式教學。
2.探究式教學。
四、教具和媒體
氫氣球、乒乓球、土豆、彈簧秤、阿基米德演示器、水桶、盆子、鹽、雞蛋、飲料桶、燒杯、水等
【教學過程】
一、設情導入
師:演示實驗,乒乓球從水中浮起來,氫氣球離開手上升,是什么力使它們上升?
生:浮力。
師:(出示課題:浮力)生活中還有那些受到浮力的物體?
生:(舉例)
二、探究新知
師:請看這兒有兩例受浮力的例子(投影圖片)這些浮在水面上的物體能受到浮力,那么放入水中要下沉的土豆受不受浮力呢?
生:(思考回答)
師:下面用實驗來探究(投影)想想做做:在彈簧測力計的下面懸掛一個土豆,再把土豆浸在水中,比較前后兩次測力計的示數。
生:(實驗、討論、發現)
師:(歸納發現投影)一切浸沒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浮力的大小:彈簧秤兩次的讀數差;(獲得了一種測量浮力的方法)
師:如果我們換上其它的物體,浮力的大小會變化嗎?下面我們還是用實驗來探究。(投影)想想做做:
1.在水桶中裝大半桶水,用手把空的飲料瓶按入水中,體會飲料瓶所受浮力及其變化,同時觀察水面高度的變化;
2.將雞蛋放入清水里,然后不斷加鹽,觀察雞蛋怎樣運動,思考浮力有無變化。
生:(實驗、思考、發現)物體在液體中的浮力的大小可以發生變化。
大小與浸沒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師:(歸納學生的發現,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液體的體積大小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師生:通過實驗我們發現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液體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師:我們能不能影響浮力大小的兩個因素歸結為一個因素呢?
生:質量。
師:質量越大?什么越大?
生:重力。
師:下面我們用實驗來探究:(投影)探究: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的關系
小組討論:設計思路、如何利用手邊的器材設計。
生:前臺展示實驗方法。
師:(投影實驗設計方案:如果水沒有溢出,我們怎樣判斷塑料塊排水的多少?兩種設計圖,引導學生設計數據表格,分發記錄數據表格,說明1、2分別是浸沒、部分浸在)
生:實驗。
師生:分析得結論
浮力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掌握浮力相關概念和受力分析。
(2)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的大小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問題的比較與分類,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2)通過師生活動,培養提升學生的觀察、質疑、分析、概括、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團結協作、互相學習的精神;
(2)培養學生學習和研究物理學科的興趣和美好情感
二、重點難點:
受力分析;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學生質疑、分析、概括、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升策略
三、教學準備:
制作多媒體課件;師生活動所需的實驗器材。
四、教學設計
一、浮力的知識回顧
問題1:關于浮力,你能回憶起哪些知識點?
1.自主思考
2.分組討論
3.小結歸納
4.當堂鞏固1.哪些物體受到浮力?
2.浮力的方向?
3.浮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4.稱重法測浮力?
5.阿基米德原理?
6.物體的浮與沉?
二、稱重法測浮力的大小(演示)
器材:彈簧測力計,物塊A,水,燒杯
問題2:你有哪些方法測量物塊(物體密度大于液體密度)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1.思考實驗思路
2.注意觀察彈簧測力計示數
浮力教學設計7
一、教材分析
浮力這節內容分三學時,第一學時學習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第二學時學習物體的浮沉條件,浮力的應用,第三學時綜合運用浮力、壓強、密度等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但是物體的浮沉,在第一節課的實驗教學中就加以滲透,第二節再從理論角度推理驗證。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認知目標:
a)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體、浮力的單位)
b)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包括原理的建立、適用范圍、簡單應用)
技能目標:
學會用彈簧秤測量浮力,體驗研究阿基米德原理時運用的科學方法
情感目標:
結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并進式學生實驗,激發學生勇于探求科學真理的熱情,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設計思路
1、浮力知識的綜合性很強。
對于初三學生來說,在日常生活已經積累了很多對浮力的感性認識。但是要把有關浮力的認識從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綜合運用各方面的知識,如力的測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壓力、壓強等重要知識;還需要進行科學的分析、推理、歸納等。因此《浮力》的教學一直是初中教學的難點。在《新課程標準》中,對浮力的'教學要求一降再降,但是在歷屆中考中,再簡單的浮力題,得分率也相當低。
2、教學設計針對學生的特點
今年我面對的學生物理基礎非常薄弱,不了解物理學科的特點,沒有建立起物理的思維模式,對物理學習存在為難情緒。而物理教材又特別講究知識體系、科學嚴謹,是一門很嚴肅的科學。但是這種道貌岸然的面孔卻很難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的現狀也就迫使我們改進教學方法,靈活使用教材。它古板,你想辦法讓它生動,它嚴肅,你想辦法讓它活潑。以下兩件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一件事是幾年前看到中央10套播放的科普節目,是美國錄制的,節目中的兩個主持人打扮成小丑,通過大量的實驗、實物場景拍攝、通俗的講解讓孩子們了解物理知識,一點也不讓人覺得艱澀難懂,看完后你會覺得科學真是有趣。我也一下子覺悟:原來課還可以這么上,如果我們的課堂也這樣,哪還有那么多孩子討厭物理呢?
另一件事是從孩子身上得到的啟發。有一次到北方圖書城給還在小學的女兒買了一本《孩子喜歡的一百個實驗》,她回家自己照著書忙乎了幾天后開始對我問著問那,我敷衍她說:“太難了,等你長大就學到了。”可是她卻不一不饒的糾纏。被磨不過,給她講了點,居然聽得頭頭是道。原來科學離孩子并不遠,只是缺了一個指路人。小學生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初中三年級的大學生呢?關鍵是學習時的心態不同、興趣不同、目的不同,我們的教學即灌壞了學生,又可惜了知識。
因此,在傳授基礎知識的課堂上,盡量采用最直白、最生活的語言,盡量采用實驗引出知識點,盡量讓學生自主發現,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探究、自己實驗。充分挖掘學生的形象思維,通過實驗建立直觀印象,先入為主。讓學生從根本上理解知識,然后再進行理論驗證。絕對不能先用理論推導得到結論后再去驗證,更不能連驗證性的實驗都不做。本節課的設計很多處都是圍繞這一原則展開的。
本節課圍繞著五個實驗展開,前三個實驗是重復生活中的場景,通過已經學過的知識發現新問題、引出浮力這個新知識點。通過對實驗的分析,可以得出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施力物體、測量浮力的實驗方法等。實驗中學生會觀察到簡單的浮沉現象,‘物體的浮沉條件’這一個知識點要到下一節才能解釋清楚,但是本節雖然不能從理論上分析透徹,但是沒有必要回避,可以先通過受力分析,使學生了解表象,同時并為下節課的教學設置懸念。
實驗四是本節課的關鍵,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只有得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體的密度、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物體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才能通過分析,得出物體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它排開液體之間存在某種定量關系。真正從理念上認識到浮力的大小取決于液體,而非物體自身的形狀、大小、輕重等因素,糾正生活中形成的錯誤意識。并學會利用已有器材,發現盡可能多的結論,培養學生自主發
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驗五是本節課的重點。作了這么多鋪墊,就是為了讓學生自主發現并理解物體所受的浮力,其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重。結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并進式學生實驗,激發學生勇于探求科學真理的熱情,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四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四是阿基米德原理,指出這是求浮力的普遍適用式。
總之,采用“自主探究法”組織教學。即由教師提供或由學生任選材料和器材,圍繞“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這個主題,讓學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說,自行設計進行探究,讓學生去參與自己設計的實踐性活動,在實踐探究中去總結、發現阿基米德原理。抓住F浮=G排液這個關鍵點設計課堂教學,針對學生易出現的思維障礙“對癥下藥”,有意識地運用科學方法來引導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在自主的探索過程中發現新知,嘗試創新,發展實踐能力。
浮力教學設計8
一、教學設計反思
從新課程“從生活中走向物理,從物理中走向社會”的理念出發。在設計時讓學生動手實驗探究貫穿整節課,從而對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認識,然后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活動總結和教師的引導將學生的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浮力的定義、產生的原因以及影響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再通過實驗測出水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和排開的水的重力的關系,最后由分析加表達式推導得出阿基米德原理,這樣層層推進,分散難點。
設計存的不足也有很多,在對阿基米德原理的也可再挖掘,以突出浮力與被排開的液體的密度和排開體積的關系,在過程中應多點及時積極的過程評價。
二、教學過程反思
1、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參與意識。
引導學生邊上課,邊做實驗,邊進行觀察。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多動眼、多動口。使學生自己在活動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體性、探究性。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這個學習的主體就會主動地參與到實際設計和實施實驗中。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大大引發了學生的潛在創造動因。
2.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競爭意
識。
在活動過程中,學生能發揮協作的團隊精神,分工合作,有序進行。采用"新課-實驗-觀察"一體化的教學方式,實踐表明,選用小組教學方法,有利于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有利于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充分發展問題解決和決策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學生組織和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助于相互確認、相互補充和相互啟發的團體性思考和創造等要求。同時,教師能及時了解情況并給予指導。
3、親切交流,創設愉快和諧的課堂環境
建立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是進行創新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師的態度和藹可親,表情豐富、幽默,教學氣氛輕松自然,力圖使教學活動活潑,激起學生興趣,尊重學生,允許學生出錯,經常運用表揚鼓勵性評價,耐心啟發引導,使創新思維得以充分發揮。
不足之處也很多: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時,教師應增強身的調動學生能力;學生聲音輕時,沒有很好消除膽怯;學生探究時間把握不夠好,有待改善。
1、浮力的定義:一切浸入液體(氣體)的物體都受到液體(氣體)對它豎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2、浮力方向:豎直向上,施力物體:液(氣)體
3、浮力產生的原因(實質):液(氣)體對物體向上的壓力大于向下的壓力,向上、向下的壓力差即浮力。
4、物體的浮沉條件:
(1)前提條件:物體浸沒在液體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請根據示意圖完成下空。
下沉懸浮上浮漂浮
F浮< G F浮= G F浮> G F浮= G
ρ液<ρ物>ρ物ρ液>ρ物
(3)、說明:
①密度均勻的物體懸浮(或漂浮)在某液體中,若把物體切成大小不等的兩塊,則大塊、小塊都懸浮(或漂浮)。
②一物體漂浮在密度為ρ的液體中,若露出體積為物體總體積的1/3,則物體密度為(2/3)ρ
分析:F浮= G則:ρ液V排g =ρ物Vg
ρ物=( V排/V)?ρ液= 2 3ρ液
③懸浮與漂浮的比較
相同:F浮= G
不同:懸浮ρ液=ρ物;V排=V物
漂浮ρ液<ρ物;v排④判斷物體浮沉(狀態)有兩種方法:比較F浮與G或比較ρ液與ρ物。
⑤物體吊在測力計上,在空中重力為G,浸在密度為ρ的液體中,示數為F則物體密度為:ρ物= Gρ/ (G-F)
⑥冰或冰中含有木塊、蠟塊、等密度小于水的物體,冰化為水后液面不變,冰中含有鐵塊、石塊等密大于水的物體,冰化為水后液面下降。
5、阿基米德原理:
(1)、內容:浸入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 G排=ρ液V排g從公式中可以看出:液體對物體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而與物體的質量、體積、重力、形狀、浸沒的深度等均無關。
(3)、適用條件:液體(或氣體)
6:漂浮問題“五規律”:(歷年中考頻率較高,)
規律一:物體漂浮在液體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規律二:同一物體在不同液體里,所受浮力相同;
規律三:同一物體在不同液體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體里浸入的體積小;
規律四:漂浮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是它總體積的幾分之幾,物體密度就是液體密度的幾分之幾;
規律五:將漂浮物體全部浸入液體里,需加的豎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體對物體增大的浮力。
7、浮力的利用:
(1)、輪船: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夠漂浮在水面上的物體必須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夠排開更多的水。
排水量:輪船滿載時排開水的質量。單位t由排水量m可計算出:排開液體的體積V排= ;排開液體的重力G排= m g ;輪船受到的浮力F浮= mg輪船和貨物共重G=m g 。
(2)、潛水艇:
工作原理:潛水艇的下潛和上浮是靠改變自身重力來實現的。
(3)、氣球和飛艇:
工作原理:氣球是利用空氣的浮力升空的。氣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氣的氣體如:氫氣、氦氣或熱空氣。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隨風飄蕩,人們把氣球發展成為飛艇。
(4)、密度計:
原理:利用物體的漂浮條件來進行工作。
構造:下面的鋁粒能使密度計直立在液體中。
刻度:刻度線從上到下,對應的液體密度越來越大
8、浮力計算題方法總結:
(1)、確定研究對象,認準要研究的物體。
(2)、分析物體受力情況畫出受力示意圖,判斷物體在液體中所處的狀態(看是否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
(3)、選擇合適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慮平衡條件)。
計算浮力方法:
①稱量法:F浮= G-F(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
②壓力差法:F浮= F向上- F向下(用浮力產生的原因求浮力)
③漂浮、懸浮時,F浮=G (二力平衡求浮力;)
④F浮=G排或F浮=ρ液V排g (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知道物體排開液體的質量或體積時常用)
⑤根據浮沉條件比較浮力(知道物體質量時常用)
浮力教學設計9
一、教材分析
1.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4)知道浮力的應用。
2.過程和方法
(1)通過觀察,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2)通過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3)通過實驗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認識浮力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2)初步建立應用浮力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意識。
三、學情分析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學方法
作為自然科學的規律課,教材的編寫思路一般是無論從方法論的角度還是對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獲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這種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課的教法主要是“開放情境、引導探究”,而學法主要是讓學生“親身體驗,在探究中學習”。這節課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并輔以電教多媒體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這已列為《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中學物理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初中物理教學目的之一,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教學中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浮力教學設計10
【設計理念】
1.從生活中浮力現象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將所學知識用于生產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
2.在研究問題過程中,引導學生注重科學方法探究,提倡多種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知識“發現者”、“創立者”,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自己設計、思考、討論、實驗等方式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認識浸沒在液體和氣體里的物體都受到浮力;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③初步了解浮力在輪船上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實驗體驗浮力的廣泛存在; ②通過探究理解F浮=G排;
③體驗由“實踐→理論→實驗→實踐”的探究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浮力對社會發展的影響,通過了解輪船擱淺的實例,提高環保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實驗猜想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2.探究浮力與排開液體重力的關系。
三、教學方法
邊觀察、邊實驗、邊討論的啟發式教學。
2.探究式教學。
四、教具和媒體
氫氣球、乒乓球、土豆、彈簧秤、阿基米德演示器、水桶、盆子、鹽、雞蛋、飲料桶、燒杯、水等
【教學過程】
一、設情導入
師:演示實驗,乒乓球從水中浮起來,氫氣球離開手上升,是什么力使它們上升?生:浮力。師:(出示課題:浮力)生活中還有那些受到浮力的物體?生:(舉例)
二、探究新知
師:請看這兒有兩例受浮力的例子(投影圖片)這些浮在水面上的物體能受到浮力,那么放入水中要下沉的土豆受不受浮力呢?生:(思考回答)
師:下面用實驗來探究(投影)想想做做:在彈簧測力計的下面懸掛一個土豆,再把土豆浸在水中,比較前后兩次測力計的示數。
生:(實驗、討論、發現)師:(歸納發現投影)一切浸沒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浮力的大小:彈簧秤兩次的讀數差;(獲得了一種測量浮力的方法)
師:如果我們換上其它的物體,浮力的大小會變化嗎?下面我們還是用實驗來探究。(投影)想想做做:
1.在水桶中裝大半桶水,用手把空的飲料瓶按入水中,體會飲料瓶所受浮力及其變化,同時觀察水面高度的變化;
2.將雞蛋放入清水里,然后不斷加鹽,觀察雞蛋怎樣運動,思考浮力有無變化。生:(實驗、思考、發現)物體在液體中的浮力的大小可以發生變化。大小與浸沒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師:(歸納學生的發現,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液體的體積大小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師生:通過實驗我們發現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液體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師:我們能不能影響浮力大小的兩個因素歸結為一個因素呢?生:質量。
師:質量越大?什么越大?生:重力。
師:下面我們用實驗來探究:(投影)探究: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的關系小組討論:設計思路、如何利用手邊的器材設計。生:前臺展示實驗方法。師:(投影實驗設計方案:如果水沒有溢出,我們怎樣判斷塑料塊排水的多少?兩種設計圖,引導學生設計數據表格,分發記錄數據表格,說明
1、2分別是浸沒、部分浸在)生:實驗。
師生:分析得結論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師:(過渡)由阿基米德原理我們發現,物體排開的液體越多,受到的浮力就越大。下面來做游戲:造“船”比賽,怎樣獲得最大的浮力?生:做游戲,獲勝小組談做法。師:(投影)“輪船擱淺”──談環保
三、總結深化
1、師: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你又有什么新收獲?生:略
2、師生一起小結本節內容
四、拓展延伸
列舉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
浮力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2.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時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用彈簧秤測量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方法的改進有利于研究的順利進行。
2.懂得數據在分析解釋現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準備】
小組實驗一:精確刻度杯一個,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小船等物體。
小組實驗二:彈簧秤一個,一塊大泡沫塑料塊,一個底部帶小滑輪的精確刻度杯(共用),細線,記錄表。
小組實驗三:在實驗二的材料基礎上,補充二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記錄表(教材14面)。
【教學過程】
一、感受浮力:
1.觀察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況,用手指輕輕按壓小船,有什么感覺?分別把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壓人水中,有什么感覺?
2.出示關于浮力的描述性定義: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小船和泡沫塑料塊有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我們稱它為水的浮力。板書:浮力。
3.生活中我們什么時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書中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圖,講解示意圖的含義。(當泡沫塑料塊靜止浮在水面時,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設計說明: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課開始的基礎。教師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讓學生感受,為繼續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礎。)
二、測量一塊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討論怎樣測量浮力:當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時,它受到的浮力
有變化嗎?是多大呢?我們能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大小嗎?
2.教師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演示規范的測量方法,講解注意的地方。特別要講清楚浮力的計算方法,可以讓學生看教科書中的示意圖,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測量泡沫塑料塊受到的重力,再用線拉住泡沫塑料塊,使它進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讀出彈簧測力計上拉力的數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塊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塊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學生測量泡沫塑料塊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書的要求測量三種狀況,分別把測量結果(拉力大小和排開的水量)記錄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記錄表(自重:牛頓)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開的水量之間的關系,得出:(板書)浸人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物體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測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教師出示三塊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塊或者三塊不同大小的木塊,讓學生預測: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或者木塊,完全浸人水中,它們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嗎?
2.學生參照前一個活動的測量方法,獨立自主完成測量,把測量結
果填入記錄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與體積大小之間的關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受到水的浮力記錄表
3.讓學生把前后兩個測量活動中所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有怎樣的關系?
4.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里,一松手,為什么它會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板書設計:
浮力
浮力
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 物體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體 浮力等于重力
教學后記:
浮力教學設計12
教材簡析
本節內容是在學習密度、力、二力平衡、液體壓強等有關知識和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實驗和觀察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探究浮力的規律。本節內容在生活中有重要的利用價值,是本章的的一個學習重點。本節的學習,對培養學生的物理興趣,培養學生關注生活、勤于思考、善于探究的意識和習慣,以及感悟科學知識的價值,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本節內容的重點是浮力概念的建立和浮力的規律,難點是浮力規律的探究和阿基米德原理的運用。本節課的學習任務較重,稍不注意會難以完成。
學情簡析
學生對“漂浮物體受浮力作用”有一定的經驗基礎,再結合學生已經學過的“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知識,稍作點撥就可以知道浮力的存在及其施力物體和方向。但對浮力規律的探究往往沒有明確的思路,更沒獨立操作的能力;綜合運用浮力及相關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足。本班學生中,約五分之二的有一定的學習習慣,思維比較活躍,敢于表達,且有參與實驗探究的欲望;而其余多數學生學習被動,思想懶散,課堂上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沒有主動參與學習思考的習慣。
教學策略
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經驗,通過提問激疑,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盡可能有深度、有廣度地廣泛參與思考。關于“浮力是怎樣產生”的,限于學生基礎,只要求認識到“液體對浸入其中的物體有豎直向上的力”,對浮力產生的原因暫不作引導分析。關于浮力規律的探究,為了降低學生的思考難度,直接將問題具體為“物體受到的浮力與它排開液體的重力是什么關系?”然后引導設計實驗,由學生“指揮”老師完成探究。關于浮力知識的運用,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梯級練習,以此促進學生鞏固基礎,逐步學會運用。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知道浮力的施力物體及其方向。
2、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阿基米德原理)。
3、知道浮力的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驗現象、作受力分析,并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施力物體及力的方向)。
2、通過收集、交流浮力應用的資料,了解浮力應用的社會價值。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2、初步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
四、教學重點、難點
浮力的概念和浮力的規律(阿基米德原理)是本節課的教重點;浮力規律的探究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激發興趣
1、鋼鐵放入水中,是漂浮還是下沉?
2、制造輪船的主要材料是什么?為什么它能漂浮在水上?
二、觀察現象,初識浮力
1、將乒乓球投入水中,提示學生觀察,并思考:乒乓球漂浮在水上,它受哪些力的作用?這些力的方向如何?它受豎直向下的重力而沒有下沉,說明它必然受一個朝什么方向的力?這個力是誰給它的?乒乓球受的的浮力和重力,哪個較大?你是怎樣知道的?
2、將石頭沉入水中,提示觀察,并思考:石頭放入水中是漂浮還是下沉?它愛浮力的作用嗎?你是怎樣知道的?如何用實驗來證明它是否受浮力?(鼓勵學生設計并大膽表達)
3、實驗演示: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石頭的重力,再將石頭浸沒入水中,并觀察此時測力計的讀數。指名兩位學生上臺協助讀數和記錄,然后引導全體學生根據實驗數據分析:石頭在水中受到浮力嗎?浮力是多少?你是怎樣算出來的?
4、總結與板書什么叫浮力以及測浮力的方法。
三、實驗演示,規律探究
1、引導猜想: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將學生的猜想寫在黑板上。我們的猜想一定正確嗎?要靠什么來驗證?
2、指名兩位學生,協助實驗演示:測出重物的重力,再將它緩慢浸入水中,觀察并記錄:完全浸沒前,隨著浸入體積的增大,測力計的讀數有什么變化;完全浸沒后,隨著浸入深度的改變,測力計的讀數有什么變化。
3、引導分析:這個實驗說明,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4、深入探究浮力的規律。
(1)介紹器材,并將探究問題具體化:溢水杯裝滿水后,若將物體浸入水中,浸入的體積越大,它受到的浮力是越大還是越小?它排出的水是越多還是越少?浮力與排開水的重力相等嗎?怎樣做實驗?
(2)接上述測出石頭浸沒在水中所受浮力的演示實驗往下做:測出空桶的重力,將石頭浸沒入溢水杯的水中,用空桶接下從溢水杯中溢出的水,再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桶和水的總重力,由學生算出排出水的重力。
(3)分析總結:同學們發現什么規律了嗎?石頭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與它排開水的重力是什么關系?換用其他物體和液體做實驗,會得出同樣的規律。要使結論具有普遍性,應該怎樣表達?鼓勵學生表達。
(4)其實這個規律早在20xx多年前就有人發現了,這個人是誰?為了紀念他的貢獻,這個規律就用他的名字來命名,叫什么?課本多少頁?大家齊讀一遍。教師板書表達式。
四、梯級訓練,加深理解
1、將一木塊放入水中,它排開的水重10N,這個木塊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2、塊石頭浸沒在煤油中時,它排開煤油的質量是800g,這個石頭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3、伐木工人經常利用流水運送木料。若一根圓木浸入水中的體積是,那么這根圓木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五、提示幫助,方法補充
1、F浮=m排g
F=ρ液V排g
2、由補充的計算方法可知,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剛才我們的猜想正確嗎?
六、課堂小結
鼓勵學生自行回憶: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
七、課外作業:完成練習冊上的練習題。
浮力教學設計13
本節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的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知識中的一個重要物理規律,是初中物理課程的重要教學內容。傳統物理教學中對這一內容的教學多采用傳授式教學方法,即教師通常是在引入問題之后,直接用演示實驗得出結論,缺乏學生猜想、設計實驗驗證的環節,使學生對這一結論的得出感到很突然。這樣急于追求知識學習的做法很難使學生對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有深刻的印象,往往是停留在死記原理內容、生搬硬套公式的水平,不利于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因此,該課題教學應采用探究教學方法,使學生明白阿基米德原理這一知識的生成過程,更深刻的理解這一原理的內涵,同時有利于學生對科學本質的認識。
(1)教學內容及教學資源分析①教學內容分析
課程改革后編寫的各種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在對阿基米德原理這一部分教學內容的編排基本上突出探究過程,體現了讓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思想,與《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一致的。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對這一內容的教學安排是:首先讓學生動手實驗活動去體驗浮力的存在及其變化,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猜測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關,進而自然過渡到實驗設計的環節,再通過學生實驗得出結論(即阿基米德原理)。
②教學資源分析
本課題的探究需要用到較多的實驗器材,需要學生動手實驗,學校有專用物理實驗室和本實驗需要用到的實驗器材,學生用的實驗器材包括:彈簧測力計、木塊、石塊、細線、橡皮泥、溢水杯、量筒、大燒杯、小桶、塑料瓶、水、酒精等。教師演示用器材:鐵架臺(1個)、大彈簧測力計(1個)、石塊(1個)、細線、大小燒杯(各1個)、溢水杯(1個)。學生實驗器材有16套,實驗桌16張,而班級人數是51人,分16個實驗小組,其中13個組是每組3人,3個組是每組4人。
(2)教學目標的制定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探究學習,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阿基米德原理),
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或量筒等測量儀器。
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過程,學生能嘗試根據經驗和已有知識對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猜想,知道使用控制變量法來研究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動手動腦過程中,表現出對物理和生活的興趣以及對科學的探索精神;學生在探究中有交流與合作的愿望、熱情。(3)學習者分析
學生在學習本課題內容之前已經學習了二力平衡的知識,在教學中教師要喚起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回憶,以便利用該知識對浸入液體物體的受力情況進分析。
學生頭腦中存在著關于浮力的學前經驗,有些經驗是片面的、不科學的,如看到木頭浮在水面上而鐵塊沉入水底的現象而形成浮力的大小與物體的密度有關的錯誤認識。但有些經驗會促進新知識的學習,例如,許多學生有過游泳經驗以及在河里、海里或游泳池里從淺水區走向深水區的經驗,知道曹沖稱象的故事,這些經驗知識會有利于學生提出浮力大小跟物體排開液體體積有關的猜想。教師應給于學生提出問題或猜想的機會,暴露學生自己原來的觀念,并給于學生驗證猜想的機會。
(4)教學策略設計
首先創設問題情境,用實驗手段讓學生認識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然后在學生動手實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對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提出有根據的猜想。教師安排學生通過討論并在動手實驗的基礎上去驗證猜想,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歸納的方法提出物體所受的浮力跟它所排開液體的重力相等的假設。最后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去檢驗這一假設。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教師要促進學生主動地思考并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機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利用學習性評價方法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評價。(5)教學過程設計①創設情境、認識浮力
教師展示“死海上的人在悠閑地看書”的投影,引導學生提問:為什么人可以浮在水面上?下沉的物體是否受浮力?
教師演示實驗:用彈簧測力計稱小石塊的重力,并稍稍用力向上托石塊,讓學生觀察這時測力計的示數變化,然后將小石塊浸入水中,觀察測力計示數的變化。引導學生根據二力平衡等知識判斷浮力的存在及大小,最后得出結論:水中下沉的物體會受到一種向上托的一種力也即是浮力。
②提出問題及猜想
由教師提出問題:利用“稱重法”可以測量浮力的大小,浮力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關呢?
學生動手實驗:①把空的礦泉水瓶慢慢浸入水中,感受浮力的大小變化;②裝有清水的燒杯中放入雞蛋,再加入足夠多的鹽,雞蛋會上浮。在動手及觀察體驗的基礎上并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要求學生對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猜想,同時讓學生說出猜想的根據,歸納出有待驗證的3個猜想即: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液體的密度;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體積;物體的形狀。
③驗證猜想
小組討論驗證猜想的辦法,并把驗證猜想的任務分攤到不同的小組,每小組只驗證其中的一個猜想。實驗過程中教師要提示學生如何控制變量。驗證猜想的方法有:
a.利用“稱重法”測量浸沒于水中不同深度的石塊所受浮力大小,驗證浮力的大小與浸沒時所處的深度是否有關。
b.利用“稱重法”測量石塊浸入水中的體積不同時所受浮力的大小,驗證浮力的大小是否與排開水的體積大小有關。
c.利用“稱重法”分別測量同一個石塊浸沒水中和浸沒酒精中所受浮力大小,驗證浮力大小與物體所排開液體的密度是否有關。
d.將同一橡皮泥做成兩個不同的形狀,然后用“稱重法”分別測量它們浸沒到水中的浮力大小,從而看出浮力的大小和物體的形狀是否有關。
總結各小組的驗證結論得出: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排開液體的密度有關,跟物體浸沒時所處的深度、物體的形狀無關。
e.建立假設
引入曹沖稱象的故事,并讓學生思考“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排開液體的密度”這一結論說明浮力的大小與什么力有關呢?注意引導學生與舊的知
識相互結合,利用“推導法”解決這一問題。
利用已有知識進行推導,∵ρV=m,mg=G,∴ρ液V排=m排,m排g=G排∴F浮=G排
最后確立假設:浮力的大小等于排開液體的重力。 ⑤實驗設計
引導學生圍繞“如何測浮力、如何測排開液體的重力”來討論實驗方案的設計。利用“稱重法”可以測量出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收集排開液體的方法可能有:
a.先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小空桶重,然后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桶和溢出水的總重,再相減即得G排。
b.將排開的液體放入量筒中,利用公式m=ρV求解排開液體的質量。 c.直接用塑料袋接取溢出的液體,用測力計測出塑料袋和溢出水的總重即相于G排。
⑥實驗操作
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要求學生按照儀器的使用方法來使用彈簧測力計和量筒,石塊不能碰溢水杯的底或壁,并在實驗操作時要保證物體排開的水沒要全部進入小桶中。指導學生并根據自己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記錄實驗數據。
⑦分析論證
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也就是二千年前阿基米德所發現的規律,同時證明了前面的假設是正確的。
⑧評估與交流
引導學生小組交流、討論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收獲,分析實驗操作上的錯誤和實驗結果的誤差來源。
浮力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認識浮力及其方向;
②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實驗、觀察,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②經歷探索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過程;
③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樂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
②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勇于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教學難點】
通過實驗驗證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教學方法】
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式教學。
【教學用具】
乒乓球、燒杯、彈簧測力計、細線、溢水杯、石塊、鋁塊、銅塊、橡皮泥、小木塊、水、酒精、食鹽水、砂石適量、飲料瓶、水桶。
【教學流程】
一、引入新課:從生活走向物理
教師提出問題:在你們的生活中,經常看到有些物體漂在水面上如:鴨子、輪船……同學們想過這里面蘊含著什么物理知識嗎?為什么不會游泳的人穿上救生衣便不會淹死了,你們想過嗎?
今天我們一塊兒來研究一下。
二、探求新知
學生活動一:研究浮力的產生及其方向各組同學分別把實驗桌上的不同物品放入燒杯中的水中,觀察現象。
思考:乒乓球、木塊為什么浮在了水上。根據我們學過的二力平衡的知識對其進行受力分析。請同學們自由回答,找學生代表上講臺畫出受力分析。
教師總結:對答對的同學給予肯定表揚,不對的同學給予鼓勵指正。從而得出浮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教師提出問題:在剛才的實驗中,石塊、橡皮泥沉入了水底,沉入水底的物體受浮力嗎?請你們利用手中的器材驗證一下。
學生活動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
各組同學分別做實驗,教師巡回指導,對不知如何的學生給予點播。實驗做完后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 并引導學生歸納出測浮力的方法: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物理學中把這種測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轉換法。
得到一個求浮力的公式F浮=G-F液
[設計說明:讓學生體驗物體在液體中確實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導學生尋求測量物體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簡便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將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練習鞏固:(完成后面本節練習題1、2。)
學生活動三:探究: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1.下面我們來進行一個“造船比賽”: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貨物,看一看,誰做的船載的貨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動手實驗并交流
2.將飲料瓶慢慢壓入水桶,體會浮力的變化,觀察水位變化情況,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變化情況。從中獲得啟示,進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3.同學們都知道“死海不死”吧,請你們實驗其中的原理。并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在做以上的實驗時學生可能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與排開液體的體積、物體的重力、物體的體積、物體的質量、物體的形狀、深度、液體的密度等因素有關系。
教師引導學生把猜想合并歸類,引導各小組認領實驗課題。(提醒學生實驗時用“控制變量法”)
學生分組探究:
(1)探究浮力與物體的密度的關系;
(2)探究浮力與深度的關系;
(3)探究浮力與液體的密度的關系;
(4)探究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的關系;
(5)橡皮泥探究浮力與物體形狀的關系。
各小組根據要探究的課題,設計實驗。設計完畢,組織各小組先討論設計的實驗步驟,進一步修正完善。然后根據修正的步驟探究課題,設計記錄實驗數據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實驗結論。
學生匯報實驗過程與結論。
教師總結: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密度、重力、體積、物體的形狀等無關。
[設計說明:讓學生從現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通過動手實驗,不斷的思維,提出可能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并進行歸類,分成各個獨立的可能因素讓各小組認領課題。通過學生團隊間的協作,進行方案設計,并對設計的方案從理論上的正確性、操作上的可行性進行全班交流討論,思辨、質疑和完善。]
練習鞏固:(完成后面本節練習題3.)
學生活動四: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學生先看課本自學,不懂的與同學交流、或問老師,然后動手試著做實驗進行探究。實驗做完后互相交流實驗結論。
教師總結:首先對實驗中的誤差進行分析然后得出結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
推導公式:F浮=G排=m排g=ρ液gV排(在一次強調浮力與液體的密度、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的關系)然后說明阿基米德原理不僅適用于液體也適用于各種氣體。
[設計說明: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是本節的重點,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探究,經歷知識建構過程,便于對知識的理解。由于此實驗較難做教師注意做好引導,這樣才符合認知過程。]
練習鞏固:(完成后面本節練習題4.5.)
三、本節小結
最后,由學生交流本節課在知識上有哪些收獲、哪些遺憾.通過交流、回顧來進一步鞏固本節課的知識。
[設計說明: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各抒己見,對學生的見解,教師都應予以肯定。教師最后畫龍點睛,簡要概括。]
【課后反思】
1.教師應敢于放手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探究,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通過實踐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2.將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交給學生去做,這樣使同學們既對實驗結論加深了印象又幫助學生們解決較難的浮力實驗題做下了鋪墊。
浮力教學設計15
【課標要求】
通過實驗,認識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學習目標】
1. 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 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 會運用阿基米德原理。
4. 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學習重難點】
1.探究浮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2.應用阿基米德原理。
【評價目標】
1. 通過演示實驗一、二達成目標1.
2. 通過實驗二和實驗三達成目標2和4.
3. 通過達標測試達成目標3.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放映幻燈片,提問,并板書課題。觀看、思考、回答通過觀看圖片:死海中的人
可以仰面看書;輪船在水中航線
航行;節日放飛的氣球等,
引出課題。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任務一:感受浮力
實驗一:讓學生將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
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到得現象,并設疑:乒乓球為什么會浮上來?
再設疑:乒乓球靜止時受幾個力得作用?
點評學生的受力分析情況并適時給予鼓勵。
總結: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還受到浮力得作用。且浮力得方向是豎直向上。實驗二:讓學生將鐵塊放入水中,松手、設疑:鐵塊受浮力嗎?
當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時,引導學生做課本上的實驗,并提出實驗要求。
巡回指導。
學生報告數據時板畫物體受力示意圖。
提出問題:為什么在空氣中鐵塊拉彈簧測力計的力大?而同一個鐵塊浸入水中時拉彈簧測力計的力卻小了?
聽取學生匯報,給予適當的補充說明,得出結論,并板書浮力大小的表達式及浮力的方向。
通過觀察、思考,發表自己的觀點。
組織語言敘述:乒乓球受力情況,并上黑板畫出離得示觀察鐵塊的運動情況。
引起認知上的沖突。
學生通過回答,爭論,對需要探究的問題更明確。
根據要求進行實驗,并記錄數據。
比較數據:思考,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
意圖。通過實驗感受浮力。
任務二: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提問:浮力跟什么因素有關?耐心聽取學生的猜想,并對各種猜想提出疑問,最后達成共識。
引導學生做實驗去驗證。(為學生提供實驗器材)
巡回指導。
聽取學生匯報。引導學生學會評估。
而后得出結論。并點出這一結論20xx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得出來了。它不僅適用于液體也適用于氣體帶著疑問思考。
發表自己的觀點。
根據要求進行實驗操作,認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通過探究實驗,思考,回答。
通過實驗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任務三:應用阿基米德原理。
出示題目,讓學生限時完成。
(教師巡視。)完成后讓學生展示答案并理由。
1.用彈簧秤在空氣中稱一鐵塊,測得重20牛,當把這個鐵塊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時,彈簧秤的讀數為16牛,這時鐵塊受到的浮力是 牛,若將鐵塊全部浸沒在水中,鐵塊受到的浮力是10牛,這時彈簧秤的讀數為 牛。
2.一個燒杯裝滿水,將一個體積為120厘米3的物體放入燒杯中,溢出的水重為1牛,此物體所受的浮力是。
3. 掛在彈簧測力計上的鐵塊重7.9N,當它全部浸沒在水中時, 測力計的示數為 6.9N, 鐵塊受到的浮力是 N,如果鐵塊剛好有一半體積露出水面, 鐵塊受到的浮力________N,測力計的示數________N。 4.質量是395克的鐵塊全部浸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如果把這個鐵球放入水銀中,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已知ρ鐵=7、9×103千克/米3)。
5.一個鋁球重4、5牛,體積為0、5分米3,如果把這個球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靜止時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按時完成題目。說出題目答案并理由學以致用
三、歸納總結,說出收獲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大膽敘述自己的收獲
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并表達能力。
五、布置作業,鞏固升華
課后3、4、6.選作:5認真完成作業。發散思維,張揚個性。
【浮力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浮力》教學設計04-26
《浮力》教學設計11-23
浮力教學設計04-26
優秀的浮力教學設計05-14
《浮力》優秀教學設計06-25
測量浮力大小教學設計09-02
《壓強和浮力》的教學設計12-05
《浮力》優秀教學設計模板07-01
浮力教學設計(精選15篇)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