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教學設計(精選12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不求甚解》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不求甚解》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進行駁論的論述方法。
2、揣摩精練有力的語言,體會表達效果。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文章的論證方式,揣摩精練有力的語言,體會表達效果。
難點:理解“不求甚解”和“會意”之間的關系。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導人新課:
我們早就在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里知道“不求甚解”這個詞了,當時我們就對這個詞加以了討論,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作者也對這個詞加以了自己的見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2、整體感知:
讓一個學生朗讀全文,其余的同學一邊聽一邊勾畫生字詞。(學生要對朗讀的同學做出自己的客觀評價,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想法。)
⑴學生勾畫中可能會涉及的字詞有(課件):闡明要訣咬文嚼字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因小失大豁然貫通開卷有益
⑵作者一開頭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認為的觀點“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對此,作者又是怎樣看得呢?
明確:“盲目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完全不應該對他濫加粗暴的不講道理的非議。”
⑶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以前我們在講議論文的相關知識時,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個錯誤的觀點(樹靶子),然后加以論證,最終證明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從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確的觀點,我們稱這種文章叫什么文章?(駁論文)
3、研讀課文:
⑴作者是怎么駁斥那個“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錯誤觀點的呢?也就是說,作者是怎樣來論證的呢,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談談本文的論證思路。
學生獨立思考,再同座位討論,明確:首先,介紹“不求甚解”的出處;其次,闡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兩層含義;再次,作者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諸葛亮、普列漢諾夫)論證讀書的要訣在于虛心、會意;接著全面、更明確地解釋“不求甚解”的含義;最后提出自己所認可的讀書方法(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復閱讀)。
課件:豎靶子→引出處→釋新義→援例子→引語錄→結上文
⑵你能否談談你從這種論證上學習到什么寫作方法。(讓學生學會寫作的方法)
答案是多面的,如寫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維過程;如在論述自己的觀點時,一定要舉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讓文章更具說服力,權威性;再如論證一定要完整,語言表述一定要嚴密、準確。還有,論證時一定要明確而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見解或觀點。
4、探究:
本文中作者對“不求甚解”四個字賦予了兩層含義:虛心;不固執一點,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你能對這兩層含義談談你個人的見解或看法嗎?再者,你也可以談談你個人對“不求甚解”這個詞的理解。
課件:名人的讀書觀
幾種常見的.讀書方法
5、拓展訓練:請同學們用“別人都說……而我覺得……因為……的句式說一段話,學習運用駁論。可對下列成語進行辯證分析,運用求異思維,口述新的立意。
⑴ “見風使舵”新解
⑵ “班門弄斧”辯
⑶ “濫竿充數”辯
明確:成語新解,重在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劃清必要的界限,從正名人手,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緊密聯系實際,借題發揮,做到有感而發,有的放矢。
⑴“見風使舵”一詞,多用于那些不講原則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們賦予“風”以新的含義,喻指實際情況的變化或者規律,我們可以翻出新意;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掌握方向,采取相應的措施,推動社會向前發展。這樣聯系現實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嗎?
⑵ “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權威,敢于向權威挑戰”的新意。
⑶ “濫竿充數”這個成語,也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濫竿之所以能充數,在于欣賞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6、作業:
⑴完成練習冊上的相關練習。
⑵在拓展練習中找一個相關的詞,仿照本篇課文,寫一篇小作文。
《不求甚解》教學設計 篇2
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中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方法的運用。
2、了解論證的 兩種方式,立論和駁論。
能力方法目標:
1、運用例證法,道理論證證明自己的觀點。
2、用文章作者的 觀點來解釋、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問題。 情感態度世界觀目標: 聯系文章中的觀點,反思自己對讀書的方法和認識。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生初讀課文,思考:
1、一般人認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持什么態度?
2、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據是什么?作者對“不求甚解”持什么態度?
3、作者擺出列寧批評普列漢羅夫讀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諸葛亮“讀書觀其大略” 兩個例子是為了證明什么觀點?
4、不求甚解與“馬馬虎虎”的區別是什么?
(二)討論明白:
1、一般人認為“不求甚解”對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對“不求甚解”持否定態度。
2、作者認為一般人的觀點不盡然,對“不求甚解”持肯定態度。 他認為不求甚解有兩層意義:一是指要虛心,不要以為書一讀就懂,另一層含義是“讀書不要固執一點,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確立這兩層含義的依據是陶淵明《五柳先生》中“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兩句話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聯系。
3、作者擺出列寧批評普列漢羅夫讀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諸葛亮“讀書觀其大略” 兩個例子是為了證明讀書要活讀。
4、不求甚解與“馬馬虎虎”的區別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馬馬虎虎卻對文章的意思不通。
(三)深入理解文章的意思。
1、作者全面否定了一般人的對于“不求甚解”的觀點嗎? 沒有,作者是說“一般人”的觀點不盡然。也就是說不完全對。
2、為什么說“不盡然”,體現了本文語言的的什么特點?舉例證明不盡然對。 表明文章語言具有準確性的特點。科學中有許多事情需要人們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這個意思;但是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又需要人們“不求甚解”比如,我們應該學會原諒別人的過錯,要學會包容,所謂“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就是這個意思。 另外,本文中所說的,我們讀書,應該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
3、文章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 第一部分:首先擺出一般人不太正確的觀點,然后提出自己的觀點。 第二部分:解釋“不求甚解”的確切含義。 第三部分:“活讀書”的必要性和怎么樣“活讀書”。
4、從本文題目來看,“不求甚解“不能表明作者的態度,請你為本文的標題加上合適的詞語或者短語,使作者的意思或情感更加明白。 如《不求甚解新解》《不求甚解辨》《不求甚解正義》等或者是《正確理解不求甚解》
5、《不求甚解》中說: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說“不求甚解”,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豈難致?潛心會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意思是“順著作者思路就可以把握本意,對這兩種意見,你是怎么看的。
(四)拓展: 辯論 甲方:“不求甚解就是囫圇吞棗,該貶” 乙方:“不求甚解”就是不拘泥于局部而是著眼整體,該揚。
(五)、你覺得對待問題一般應該采取怎樣的辦法?
對待重大問題,關鍵性問題要求甚解,一技微末節的事則不必認真,特別是在與人交往上。
小結:(六)駁論文簡介
議論文是闡明客觀事物的道理,表明作者見解或主張的'文章。
議論文從論證的方式看,一般可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并闡明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
一般說來,批駁對方的論點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批駁對方的論點,即先舉出對方的荒謬論點,然后用正確的道理和確鑿的事實直接加以批駁,揭示謊言同事實、謬論同真理之間的矛盾。二是通過批駁對方的論據來駁倒對方的論點。論據是支撐論點的,論據駁倒了,論點也就站不住腳了。三是通過批駁對方的論證來駁倒對方的論點。論述一個問題,論點和論據之間必須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否則論點就站不住腳。通過駁論證來駁論點,就是揭穿對方的論據與論點之間沒有內在的邏輯聯系,即所持論據證明不了論點,其論點并不能由論據推出。
《不求甚解》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自主探究,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
2、認識讀書的益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3、培養學生搜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鼓勵學生求異思維,培養創造性思維的精神。
2、引導學生掌握運用論據論證觀點的方法。
教學媒體:
投影儀。
其他:
熟讀課文,自學字詞;思考“研討練習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讀書有千般樂趣,萬種讀法。這里,給大家介紹一種全新的讀書方法──不求甚解。(板書課題)那么,對這種方法,你是怎樣理解的?請大家帶著思考來學習《不求甚解》這篇課文。
2、陶淵明在談到自己讀書的快樂體驗時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我們應當如何正確評價這種讀書的態度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當代著名作家馬南寫的'一篇談讀書的文章,看一看作者對“不求甚解”一詞的全新闡釋是什么。
二、學生閱讀課文,把握內容
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點撥字詞。
2、理解文章內容:
提問:(學生小組研討,思考作答)
⑴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一詞的含義的?
明確:作者認為“不求甚解”有兩層意思:一是表示虛心;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⑵學生研讀課文,自主提出有關的問題:
①“好讀書”和“不求甚解”有什么關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為什么要反對馬馬虎虎的態度?
③本文主要討論了什么問題,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明確:
①“好讀書”講的是一個人要養成好的讀書習慣;“不求甚解”則強調的是讀書的謙虛態度和正確的方法。
②學生自己探究領悟,結合文章倒數第三和第二段理解回答。
③主要談讀書的態度和方法問題;用了引用名言(說理)和舉例論證的方法。
3、小結文章立意和寫法特點(略)。
三、拓展訓練(可選做)
1、學習《不求甚解》的寫法,對下列成語進行辯證分析,運用求異思維,口述新的立意。
⑴“見風使舵”新解
⑵“班門弄斧”辯
⑶“濫竿充數”辯
(明確:成語新解,重在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劃清必要的界限,從正名入手,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緊密聯系實際,借題發揮,做到有感而發,有的放矢。“見風使舵”一詞,多用于那些不講原則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們賦予“風”以新的含義,喻指實際情況的變化或者規律,我們可以翻出新意;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掌握方向,采取相應的措施,推動社會向前發展。這樣聯系現實就大有文章可做。“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可以從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權威,敢于向權威挑戰”的新意。“濫竿充數”這個成語,也可以從故事入手,翻出“濫竿之所以能充數,在于欣賞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參與辨析并作小結。
2、圈畫并熟讀文中舉例論證的相關句子,說說這些例子論證了什么道理?這樣論證有什么好處?
參考答案:例如:文中列舉了列寧指導普列漢諾夫讀書的例子和諸葛亮讀書所用的方法,并加以具體的分析,從而論證了“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所包含的精髓和實質意義。用舉例論證的方法,論據典型,確鑿具體,有很強的說服力。
《不求甚解》教學設計 篇4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掌握駁論文的論證結構及其內在邏輯
2、理解舉例論證所用論據需具備典型、全面的特點
教學重點:
理解舉例論證所用論據需具備典型、全面的特點
教學難點:
掌握駁論文的論證結構及其內在邏輯
教學流程:
一、 導
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義是什么?對于中學生來說這種讀書態度是否可取?
2、世人對于“不求甚解”的態度是怎樣的?作者鄧拓又對“不求甚解”發表了什么語出驚人的觀點?正確的態度又是怎樣的?
二、 定
1、閱讀課文,劃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該段中心觀點的句子。
(尤其注意從正面表觀點的判斷句)
2、本文屬于何種實用文體?依據論證思路劃分屬于哪一小類
(駁論文)
3、駁論文是用文字和別人在思想上打仗。駁論分文“破”和“立”兩個環節。前者是攻取別人的陣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經占領的陣地。
本文哪些段落為“破”、哪些段落為“立”?
(第一段到第四段為“破” 第五到第六段為“立”)
三、 破
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與“求甚解”
思考:(1)世人怎樣理解“不求甚解”?
(2)世人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如何?
(3)世人用怎樣的行動“求甚解”?
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
思考:(1)作者怎樣理解“不求甚解”?
(2)作者認為該怎樣“不求甚解”?
3、作者是怎樣反駁世人的理解從而證明自己的觀點的?
梳理第二、三段
(引經據典,正本清源,補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價值)
4、先破后立的議論思路有何益處?
(消滅敵人才能真正稱得上是占領了陣地;破除錯誤的觀點,正確的觀點才能站住腳)
四、 立
1、作者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鞏固自己的論點,使之更有說服力?
(第五、六段運用舉例論證,事實論據)
2、本文在舉例論證上有怎樣的特點?其益處何在?
(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角度:態度、方法)
3、反對馬馬虎虎的.讀書態度對于鞏固本文論點是否必要?
(彌補可能留下的邏輯漏洞,使論證更為嚴密)
4、“攻取陣地”(破)難還是“守住陣地”(立)難?談談鞏固陣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多種論證方法科學搭配(火力強勁)
全面思考,彌補邏輯漏洞(不留活力死角)
五、 思
1、畫出文中表現作者對“不求甚解”態度的語句,體會其中語言的微妙變化。說說其中原因。
第一段“也不盡然”、“不必提倡”、“沒有充分理由”——語氣委婉、態度曖昧
第二段“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語氣肯定、態度鮮明
(先婉轉指出似有值得商榷之處,避免形成心理的抵觸,更容易被讀者接受)
2、揣摩第八段,作者的愿望似乎是“求甚解”,豈不是與前文“不求甚解”自相矛盾?說說作者對于“不求甚解”的態度究竟如何?
(以“不求甚解”的手段、方法追求“甚解”的目的、境界)
3、回顧本文論證思路,用簡要的語言概括:
如:作者先:---------------再:------------進一步分幾點討論了:--------分別舉了:---------------的例子。最后:-----------------
《不求甚解》教學設計 篇5
目的:
1、了解知識性雜文的特點;
2、掌握反駁的方法;
3、體會“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和方法。
重點:
了解知識性雜文的特點;掌握反駁的方法
難點:
歸納知識性雜文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朗讀課文,思考:本文對什么觀點提出了質疑,作者對這個問題是什么態度?
三、自讀課文,思考:
1、本文的論證方式是什么?第四段使用了哪種論證方法?
2、作者認為“不求甚解”的真正含義是什么?
3、舉有關普列漢諾夫和諸葛亮的事例分別說明了什么問題?
四、學生自由提問。
五、閱讀《閱讀文選》中的《燕山夜話》三則,思考:
1、《不要秘訣的秘訣》這個題目,又“不要秘訣”,又介紹“秘訣”,是否矛盾?
2、《歡迎“雜家”》這個題目中的“雜家”為什么要加引號?
3、“學問不可穿鑿”,那么,應該怎么樣?
六、總結鄧拓雜文的特點。
《不求甚解》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的:
1、學習文中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進行說理的方法。
2、積累文中出現的精辟的句子。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課文中出現的名言警句的體會學習。
(2)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等方法的運用。 難點:本文論述的語言十分簡練,在學習時體會其作用。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
分小組比賽,檢查積累材料的情況。要求每小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關于讀書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讀書的趣事講出,以多者為勝方。
二、簡介作者導入新課
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作家,出生貴族家庭。劍橋大學畢業,后又學習法律,16xx年任大理院院長,封為勛爵。1621年因受賄為國會彈劾去職,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試驗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隨筆》是其文學方面主要著作,開創英國隨筆這特有體裁。
三、指導學生通讀全文,把握內容:
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明確:這篇隨筆寫法不同一般,它論述的范圍相當廣泛,語言十分簡練,幾乎一句話就是一個觀點。
2、理解文章內容: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談讀書?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運用學過的知識歸納、.總結。
明確:文章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去理解:
第一層:(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過且過知”)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
(1)先從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重點闡述了讀書的好處。
(2)后從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 并論述讀書和經驗的關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夠讀書、用書,而用書的智慧是在觀察生活中得來的。
(4)提問體會句子含義及作用。 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話,運用的是排比說理。
(5)提問體會論證方法: 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體會: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這種手法,顯出其文筆老練,說理透徹。又如:“德行猶如寶石,樸素最美。”“聲名猶如大河,空虛無物者浮,實學有才者沉。”……這種比喻的`運用,使其文章更顯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層:(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始能無知而顯其有知)闡述讀書的方法。
(1)本層第一句,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
明確:這一句指出讀書要仔細推敲細思,反對故意挑刺,迷信書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2)對不同的書,作者又主張怎樣?
明確:學生找出語句,明確作者主張采用的不同的讀書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讀書和討論、作文、做筆記結合起來的那些句子。
第三層:(讀史使人明智—結尾)
闡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各種缺陷。
分兩個小層理解:
(1)作者在這一層舉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論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體會其說理方法。
明確:排比說理、歸納說理。(正面指出)
(2)作者進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讀書來彌補,就像身體百病,可以用運動驅除一樣。 (反面指出)
論證方法:對比論證、舉例論證。
四、討論與交流:
(1)學習本課后,對議論文的.寫作的認識體會。
(2)本課中出現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組為討論單位,談談對這些內容的看法。
五、.總結、歸納:
六、布置練習:摘抄有關“讀書”方面的名句擴大.寫作素材庫,積累.寫作經驗。
《不求甚解》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要訣、不求甚解、咬文嚼字、開卷有益”等詞的意思。
2、熟讀課文,知道作者是怎樣水到渠成的確立自己的主張,達到反駁對方的目的。
3、了解駁論文的特點,會寫一般的小駁論文。
情感價值態度:
學會根據不同的文章選擇不同的讀書方法。
過程與方法: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本文怎樣反駁對方的。
教學重點:
引導理解本文的反駁方法
教學難點:
駁論文的反駁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英國哲學家培根的《談讀書》,誰能說說文中哪種讀書方法你最喜歡?其實,我們讀書沒有固定的方法,不能一概來論哪種方法好哪種不好,有時得根據文章內容、個人習慣來論。就像我們平時說話,有時得留余地,否則,別人有會找出漏洞反駁我們。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國當代作家馬南村的《不求甚解》,看看作者是怎樣反駁對方的不當說法。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本文是反駁哪種錯誤觀點。
2、文中作者拿什么來反駁對方?
引導明確:
敵論點:“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拿“讀書”一事來反駁
(過渡)作者是怎樣反駁對方的?現在,我們繼續看課文
三、再讀課文,明白作者怎樣反駁
1、讀課文,四人小組討論:
(1)課文說“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劃線。
(2)“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好嗎?課文是怎么樣論說的?
(3)文章說的哪些讀書方法類似于“不求甚解”?
2、小組代表自由回答,老師指點明白:
濤淵明讀書“不求甚解”,一是表謙虛,二是告訴人們讀書不要固執,不要咬文嚼字,只顧局部,不看整體。應該前后貫通,了解大意。
課文為了反駁對方,列舉了正反兩個例子:“普列漢諾夫因為讀書不能做到不求甚解,所以曲解了馬克思著作。”“諸葛亮能夠不求甚解,所以知識更廣泛,了解問題更全面。”另外,還引用宋代理學家陸象山的話來佐證。
文中的“觀其大略”“未曉處且放過”跟“不求甚解”很相似。
3、熟讀第5、6、7、8段,熟悉文章怎樣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結合進而反駁對方。
4、作者反駁對方的觀點后,提出了什么主張?讀課文最后一段,劃出正面觀點的句子。
5、回頭修改課文一開始對方的話,讓它顯得合理。
通過學習,我們應該怎么修改對方的論點才顯得合適?(對有的問題可以不求甚解:比如讀書)
小結:課文先不急忙反駁對方,而是從解釋“不求甚解”的意思開始,然后通過正反兩方面的例子,用事實說明“讀書可以不求甚解”,反駁對方“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說法的錯誤。達到反駁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讀課后第三題,明白本文的看法和葉圣陶先生的看法不同。因為他們各代表著儒道兩家的讀書方法。
五、總結
由此可見:讀書方法沒有一定之規,主要看自己的習慣和文章內容。本文主要是為了反駁對方而說的一種讀書法,不是說凡是書都要用“不求甚解”法來讀。
六、拓展訓練
學習本文的寫法,對你身邊的說法進行反駁。比如:謙虛使人進步。
《不求甚解》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從理解陶淵明的“不求甚解”入手,進而正確理解“不求甚解”讀書方法的精髓在于“會意”“活讀
2、了解駁論的特點,了解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
3、了解本文論證的層進結構
教學重點:
1、了解駁論的特點,了解舉例論證的方法。
2、了解本文論證的遞進結構
教學難點:
從理解陶淵明的“不求甚解”入手,進而正確理解“不求甚解”讀書方法的精髓在于“會意”“活讀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與內容:
一、導入新課: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十年寒窗,伴著馥郁的書香,我們一天天長大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積累了很多的詞語,對于“不求甚解”一般性的理解是怎樣的?引出新課。
二、速讀課文,整體把握內容(1、2兩個問題結合起來)
1.根據“導學案”要求,明確各個自然段主要內容
2、問題探究:
(1)文章批駁的觀點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沒有充分理由。
(2)作者如何結合陶淵明的讀書態度來闡述“不求甚解”的含義?
明確:
A、“不求甚解”出處
B、全面分析陶讀書態度:養成“好讀書”的習慣;讀書要訣在于“會意”
C、“不求甚解”含義:第一,虛心,書不一定都都讀懂;第二,讀書方法:不固執一點,而要了解大意。
(3)對于“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作者持什么態度?他舉了哪些例子?
明確:贊同提倡。普列汗諾夫,諸葛亮(一正一反,一中一外)
(4)對于“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我們該如何全面理解?
明確:“不求甚解”不是讀書馬馬虎虎,很不認真;讀書在會意,不要死摳字眼,為一個局部而放棄整體。
(5)作者最后告訴我們應該怎么做?
明確:書要反復讀。
三、總結全文,把握結構層次(板書):
樹靶子——引出處——釋新意——舉例證——結上文(遞進結構)
四、拓展訓練:
學習《不求甚解》的寫法,對下列成語進行辯證分析,運用求異思維,口述新的立意。
①“見風使舵”新解
②“班門弄斧”辯
③“濫竿充數”辯
明確:成語新解,重在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劃清必要的界限,從正名人手,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緊密聯系實際,借題發揮,做到有感而發,有的放矢。
“見風使舵”一詞,多用于那些不講原則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們賦予“風”以新的含義,喻指實際情況的變化或者規律,我們可以翻出新意;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掌握方向,采取相應的措施,推動社會主義的航船向前發展。這樣聯系現實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嗎?
“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權威,敢于向權威挑戰”的新意。
“濫竿充數”這個成語,也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濫竿之所以能充數,在于欣賞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五、課文小結:
“不求甚解”的前提千萬不可忽略:“好讀書”,其不可斷章取義。我們應該要全面地分析問題,理解理解問題。
六、布置作業:練習冊
七、板書設計:(見PPT)
《不求甚解》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以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為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
2、認識讀書的益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3、培養學生搜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導人新課
2、讓一個學生朗讀全文,其余的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②這位同學讀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3、快速閱讀《不求甚解》,邊讀邊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義
4、學生自主提出有關的問題,分小組研討。
①“好讀書”和“不求甚解”有什么關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為什么要反對馬馬虎虎的態度?
③本文主要討論了什么問題,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5、拓展訓練
學習《不求甚解》的寫法,對下列成語進行辯證分析,運用求異思維,口述新的立意。
①“見風使舵”新解
②“班門弄斧”辯
③“濫竿充數”辯
(明確:成語新解,重在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劃清必要的界限,從正名人手,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緊密聯系實際,借題發揮,做到有感而發,有的放矢。“見風使舵”一詞,多用于那些不講原則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們賦予“風”以新的.含義,喻指實際情況的變化或者規律,我們可以翻出新意;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掌握方向,采取相應的措施,推動社會主義的航船向前發展。這樣聯系現實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嗎?“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權威,敢于向權威挑戰”的新意。“濫竿充數”這個成語,也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濫竿之所以能充數,在于欣賞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不求甚解》教學設計 篇10
學習目標
1、熟讀背誦默寫
2、積累常見文言實詞、虛詞,理解賓語前置句
3、了解屈原內心想法,訓練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學校重點:
目標2
學習難點:
目標3
教學要點:
分析人物形象(屈原和漁父);探討漁父在文中的作用;拓展思考司馬遷和屈原各自的人生選擇(文言知識點的梳理與文章內容的分析相結合,穿插進行)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首先送給同學們一句話:生命的價值不在于長度,而在于高度。那么在中國歷代文人當中,有兩位非常杰出的,也是同學們非常熟悉的人物,當得此說,誰呢?(明確:屈原、司馬遷)當代著名學者余秋雨先生也曾經說,中國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馬遷。
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的這篇《漁夫》,全面地揭示了屈原的內心世界。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屈原的.內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瞻仰他精神的高峰。
二、學習目標
1、熟讀背誦默寫
2、積累常見文言實詞、虛詞,理解賓語前置句
3、了解屈原內心想法,訓練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三、自讀課文
要求:
(1)讀對字音,讀準句讀
(2)感受屈原和漁父內心想法的不同
四、正音
憔qiáo槁gǎo父fǔ閭lǘ濁zhuó滯zhìgǔbūchuò汶mén皓hào莞wǎnyì濯zhuó
五、分析漁父人物形象
(1)齊讀課文
(2)過渡:關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們先回顧一下。在文學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有哪些?(明確:動作、語言、肖像、心理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等)
那下面我們就先來分析這個“漁父”是怎樣的一個人。
(3)找出有關“漁父”的內容,朗讀,翻譯,歸納人物形象。
具體內容:
①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翻譯:漁父看到屈原便問他說:“您不就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會落到這種地步?”
重點字詞:與,“歟”。至于,到。斯,這,這種地步。
性格特征:古道熱腸
②漁父曰:“圣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翻譯:漁父說:“通達事理的人對客觀時勢不拘泥執著,而能隨著世道變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骯臟齷齪,您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渾濁而推波助瀾?既然個個都沉醉不醒,您為什么不也跟著吃那酒糟喝那酒汁?為什么您偏要愈憂民行為超出一般與眾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場呢?”
重點字詞:凝滯,拘泥,執著。于,對。推移,推移改變。,攪渾。激揚,激蕩。,吃。,飲。深思,認識清醒。高舉:志行高潔。為:呢。
性格特征:與世推移,隨遇而安。
③漁父莞爾而笑,鼓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翻譯:漁父微微一笑,拍打著船板離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滄浪水清啊,可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水濁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足。”便離開了,不再和屈原說話。
重點字詞:莞爾:微笑的樣子。鼓:名作動,敲打。濯:洗。去:離開。復:再。
性格特征:知天達命。
六、分析屈原人物形象
找出有關“屈原”的內容,朗讀,翻譯,歸納人物形象。
具體內容:
①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翻譯: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間游蕩。他沿著水邊邊走邊唱,臉色憔悴,形體容貌枯槁。
重點字詞:既,已經。放,被放逐。于,在,狀語后置句。顏色,臉色。形容,形體和容貌。
性格特征:無。
②屈原曰:“舉世皆濁我清,眾人皆醉我醒,是以見放!”
翻譯:屈原說:“世上全都骯臟只有我干凈,個個都醉了唯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重點字詞:舉,全。是以,因此。見,被。
性格特征:與眾不同,特立行。
③屈原曰:“吾聞之,繡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翻譯:屈原說:“我聽過這種說法:剛洗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塵土,剛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凈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讓潔白的身體去接觸污濁的外物?我寧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魚鱉的肚子里,哪里能讓玉一般的東西去蒙受世俗塵埃的沾染呢?”
重點字詞:沐,洗頭。振,抖衣服。安,哪里。以,用。察察,潔凈的樣子。汶汶,?骯臟的樣子。
性格特征:不茍合,不妥協,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形成板書)
七、探究漁父在本文中的作用
看到此處,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說,漁父這一人物形象主要是用來襯托屈原,剛好一正一反?能不能這樣說?
明確:(個人觀點)不能這樣說。文章最后一段說的兩個選擇,說明漁父其實還是很想為國家做一點事情的,但現實很殘酷,世界很黑暗,不如不當。是愛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正所謂“愛之深,恨之切”。所以,漁父的隨遇而安其實更具有悲劇性,只不過是以另一種方式表達出來罷了。
八、拓展體會屈原和司馬遷兩種不同的人生選擇
明確:具體的分析請參見《新學案》(可以先讓學生各抒己見,然后請同學們翻看一下新學案里的分析,集體讀一下即可),用一句話來說,兩位杰出人物都是英雄,一個是“生得偉大”,一個是“死得光榮”。
九、結語
歷史已然隨風逝去,那活在今天的人們,或許不需要面對這樣一種抉擇,但我仍希望同學們,在面對這位披發行吟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時候,能夠深入地思考一下:人在旅途,應該怎樣活。
《不求甚解》教學設計 篇11
各位評委老師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不求甚解》。下面,我將從說教材、教法、學法、學情、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六個方面分別進行闡述。
一、 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不求甚解》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級上第四單元第十五課《短文兩篇》中的第二篇。作者圍繞“不求甚解”展開議論,談論了他對讀書問題的看法。文章運用道理論證、舉例論證和引用論證,使得內容豐富,論證嚴密。這是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第一篇駁論文,由此可見其地位舉足輕重。學好這一課,有助于學習本單元下一篇課文——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同時為學生今后學習駁論文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結合《語文新課程標準》、單元學習重點和本文特點,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①掌握:“要訣、停滯、不求甚解、咬文嚼字、濫加粗暴”等詞的讀音和詞義;
②分析“會意”和“不求甚解”的關系;
③積累文本中的名言警句;
④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分析其駁論方法;
⑤對作者的觀點進行自我評價。
2、過程與方法:通過分層次地反復閱讀課文,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明確本文的內容,理清本文的思路,把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培養正確的讀書觀。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語文課程新標準》、《中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本課的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
1、重點:①分析“會意”和“不求甚解”的關系;
②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分析其駁論方法;
2:難點:①分析“會意”和“不求甚解”的關系;
②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分析其駁論方法;
③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培養正確的讀書觀。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教師可采取“一法為主,多法配合”的教學方法。那么我將采取以下幾種教學方法來突破重難點:
1、談話法:交流讀書經驗,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經驗,讓學生有話可說;談話式導入課文,營造輕松自然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
2、導讀法:由易到難分層次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反復閱讀課文,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這是本課的主要教學方法。
3、多媒體課件: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使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更加直觀、清晰。
三、說學法
《語文課程新標準》明確提出“以學生為主,以教師為輔”的新型師生關系,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根據我們班學生喜歡獨立學習、合作探討疑難知識點和積極活躍的特點,我將引導學生運用圈點畫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和創造性閱讀。
四、說學情
1、雖然這是初中生第一次學習駁論文,但是之前已經學習過許多立論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知識點的遷移。
2、一般來說,初中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比較強,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弱,這給學習本課帶來一定的難度。但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其一直在議論、思考這些問題。因此,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知識積累和學習生活經驗來學,應該也是可以學好的。
3、我們班學生的語文基礎不太均衡,因此我主張“因材施教”。
五、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通過九個環節的教學,來落實重點,突破難點,從而更好的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曾經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孩子們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就像磁石一樣把他們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在這個模塊的教學中,我采取了談話式導入。請學生談談自己的讀書感悟,說說對“不求甚解”的看法。以“同學們想知道馬南邨是怎么評價‘不求甚解’這種讀書方法的嗎?想知道我們的看法和他的有什么異同嗎?”兩個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作者作品簡介
簡單介紹作者及作品,積累文學常識,拉近學生與作者及文本的距離。
(三)檢查預習
設置這個環節主要是為了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和生字詞的讀音詞義的掌握情況。讓學生在文中注音、摘抄詞義,這有利于掃除閱讀障礙、強化知識、加深記憶。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有利于培養學生一種整體把握能力。同時,這種將厚書讀薄的能力將讓學生受益終生。在這個環節,我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
1、作者批駁什么?
2、本文的敵論點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3、本文的寫作思路是什么?
前兩個問題比較簡單,學生閱讀課文后能夠明確。后一個問題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可能比較難以把握。我認為這有必要先向學生介紹議論文常見的寫作思路和文章結構,然后回顧典型議論文《敬業與樂業》與《想和做》。我估計通過理論與實例相結合,大多數學生基本上能夠掌握。
(五)精讀課文,深入學習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此模塊力圖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個環節的內容是本課的重難點之所在。我將組織學生再讀課文,采取導讀法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法來落實重點、突破難點。在這個環節,我設置了三個主要問題:
1、主體部分作者是如何闡明自己的觀點的?
2、作者采用什么論證方法?
3、最后一段總結全文,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六)再讀課文,探究學習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需要制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的進步。”因此,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我將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我具體預設了如下的問題:
1、試問:文章第七自然段能不能刪除?為什么?
2、聽了老師同學的解答后,還有未解決的疑難問題嗎?請提出來我們會幫助你,你有疑問證明你思考過了。
(七)課堂小結,升華思想
老師站在一個較高的角度把握全文,總結全文,這樣,不僅給學生一個內容上的總結,也給學生一個思想上的升華。因此,課堂小結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環節,我將總結作者的讀書觀。我希望能夠借此引發深入的思考,拓展思維空間。
(八)拓展訓練,培養能力
我預設學生學習本課后會對成語新解有興趣,因此在這個環節中,我鼓勵學生運用求異思維對“見風使舵”、“班門弄斧”、“濫竽充數”等成語進行辯證性的新解。這有利于學生打破常規思維,培養個性解讀能力。
(九)布置作業
根據學生的能力和興趣愛好等不同特點,分層布置的理論,我設置了以下幾項作業:
必做:1、熟讀課文,積累生字詞,做練習冊。
選做:
1、閱讀一本優秀作品;
2、自我反思,制定一份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
《不求甚解》教學設計 篇12
各位老師好!今天我要講的話題是《不求甚解》。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個方面分別進行闡述。
一、 緊扣特點,說教材
《不求甚解》是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第四單元第二篇課文《文藝隨筆兩篇》中的第二篇。文章從“不求甚解”的來歷談起,圍繞著讀書應該“求甚解”還是“不求甚解”這個話題展開議論,并對“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作了精辟的闡釋。它告訴我們,“不求甚解”的讀書法有利于達到由淺入深,廣泛獲取知識的目的。
文章針對對方認識過程的邏輯錯誤展開反駁,選例典型,論證嚴密。運用引用論證、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分析具體,論證細膩翔實。
因此,結合文本特點、單元學習重點等內容,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預定如下:
1、 理解文本擺事實講道理、剖析事理的議論方法,學會一般議論文的寫作方法。
2、 揣摩精練有力的語言,體會表達效果。
3、 學會全面、辯證地看問題,培養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分析文章的論證方式,揣摩精練有力的語言,體會表達效果。教學難
點是理解“不求甚解”和“會意”之間的'關系。
二、 靈活多樣,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倡導建立自主、合奏、探究的學習方式,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要促進學生主體精神的發揮、主體人格的完善和主動學習習慣的養成,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創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學習方式。
因此,我采取了以下的教法:
1、 誦讀法。
2、 學生討論與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法。
3、 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以及如下的學法:
1、粗讀和精讀相結合的方法。
2、探究式學習的方法。
三、 多元閱讀,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通過五個環節的教學,來落實重點,突破難點,從而更好的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
(一) 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曾經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孩子們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
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他們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在這個模塊的教學中,我采取了談話導入法。我具體是這樣設置的:“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十年寒窗,伴著馥郁的書香,同學們一天天長大了。請你坦誠地告訴大家,你喜歡書嗎,讀書的過程你有哪些感悟?
②關于讀書的態度和方法,陶淵明是“好讀書,不求甚解”,許多人對“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作了評價,記得你們當時是怎么評價的嗎?看了當代作家馬南邨先生《不求甚解》這篇文章后,(板書馬南邨,把邨的拼音注上)我覺得你們的評價不夠全面。想知道他是怎么評價的嗎?現在我們就走進馬南邨先生,去聆聽他對不求甚解的新解。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有利于培養學生一種整體把握能力。同時,這種將厚書讀薄的能力將讓學生受
益終生。在這個環節,我設置了一下幾個問題:
1、 快速閱讀《不求甚解》。讀完后,思考交流閱讀所獲。
2、 文章批駁的觀點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3、 作者認為陶淵明有怎樣的讀書態度?“不求甚解”有哪兩層含義?請簡要概括。
4、 對于“不求甚解”讀書態度作者持什么態度?舉了哪些例子分別證明了什么?
(三) 研讀課文,深入探究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此模塊力圖將學
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頭主動性和積極性。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分為了兩塊內容。我將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自主探究。我將組織學生再讀課文,學習小組合作列出閱讀提綱,并把各小組的提綱展示在各組的黑板上。交流后,教師以某一小組的成果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論證思路,以及駁論論證方式的使用。
(四) 探究質疑,培養能力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提出新的問題,
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需要制造性
(三)指導學生自讀《不求甚解》
1、設計相關問題指導學生自讀,掌握本文的論證思路、方法,正確理解作者的觀點。
(1)“不求甚解”是何意?
(2)作者是如何解釋“不求甚解”的含義的?
(3)本文的論證思路怎樣?
(4)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5)作者的觀點有哪些?你最贊同的是哪一觀點?
明確:
(1)“不求甚解”多指讀書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2)“不求甚解”有兩層意思:一是表示虛心;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
(3)本文是一篇駁論,在批駁別人觀點的過程中,又闡述了自己的主張。首先,作者擺出了要批駁的靶子:“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紹“不求甚解”的出處并分析其真正含義,然后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諸葛亮、普列漢諾夫)論證讀書的要訣在于虛心;接著全面解釋“不求甚解”,先從反面否定,又從正面引用陸象山的語錄佐證;最后總結全文,強調重要的書要反復讀。縱觀論證思路,即樹靶子——作批駁——得結論。
(4)引證法。引用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論題,并加以分析,提出論點;引用陸象山的語錄強調不因小失大,再次論證“不求甚解”。
例證法。以普列漢諾夫為例,從反面證明讀書一定要虛心,不要死摳字句,而須理解精神實質;以諸葛亮為例,證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態度讀書的人。
(5)作者的觀點有:讀書的要訣全在會意;讀書要虛心;重要的書要反復閱讀。
2、小結。
【《不求甚解》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不求甚解》教學設計06-15
《不求甚解》教學設計03-03
《不求甚解》教學設計12-07
《不求甚解》教案教學設計06-13
《不求甚解》教學設計范文07-05
不求甚解(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12-06
不求甚解教學反思05-10
不求甚解教學反思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