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祝福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祝福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學目的】
1、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舊社會封建禮的罪惡本質。
2、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體會并理解本文環境描寫的作用,理解本文倒敘手法的作用。
【教學重點】
1、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
【教學難點】
深刻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封建制度、封建禮教的罪惡本質。
【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小說的情節結構
2、初識環境描寫的作用
一、作家作品介紹
1、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學的奠基人。
魯迅的小說集有《吶喊》、《彷徨》。《吶喊》收入1918~1922年間所寫的14篇作品,保留著“五四”前后奮起呼喊的時代特色,我們在初中階段所學過的《故鄉》、《社戲》、《孔乙己》以及今后我們將要學到的《藥》、《阿Q正傳》等都選自《吶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寫的《祝福》、《在酒樓上》、《傷逝》、《離婚》等共11篇小說,反映了魯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悶,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找出路的可貴精神。《祝福》是我們在中學階段所學魯迅小說中唯一一篇選自《彷徨》的。
魯迅的小說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他學習西方小說結構經濟、靈便、多樣的優點,打破中國傳統的章回小說單一的形式,創造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態。魯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學大家,為中國現代文學的藝術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閏土、祥林嫂、呂緯甫、子君、孔乙己、四銘等。
2、魯迅作品
小說集吶喊野草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雜文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而已集二心集墳熱風
3、魯迅:由《吶喊》而到《彷徨》
①復習《吶喊》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中重要的作品
題《吶喊》:抗世違世情。積毀可銷骨,空留紙上聲。
《吶喊》命名的原因:一,為喚醒沉睡的民眾而吶喊;二,為革命前驅者吶喊助威。“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再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
重要作品:《狂人日記》、《阿Q正傳》、《故鄉》、《孔乙己》、《一件小事》等。
②《彷徨》簡介:
初版封面:《彷徨》的封面,陶元慶用橙紅色為底色,配以黑色的裝飾人物,畫著一個正在下山的太陽,不規則形狀的太陽帶來微微的光亮,但又讓人感到些許不安,三個人在比自己的帽子還高的凳子上,似坐又似行。滿幅畫面被緊張的情緒所包圍,將“彷徨”表現得恰到好處,又耐人尋味。
題《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
主要作品:《祝福》、、《在酒樓上》、《傷逝》、《離婚》、《示眾》、《長明燈》等。
參考資料:公冶《孤獨的彷徨者》:人都有彷徨的時候。孤獨無依,進退失據,謂之彷徨。魯迅曾經是彷徨的,至少在寫《彷徨》的時候。寫《彷徨》時,他才四十四五歲,還不是大智者。因此他彷徨。那時,他滿懷希望,或者說曾經滿懷希望,然而這希望,最終是破滅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總是在未來,而不是現在。于是,他就彷徨。于是,他就寫了關于彷徨的小說。與其說是彷徨,不如說是無奈。生的無奈。
張宗剛在《偉大的靈魂探秘——解讀魯迅》(《名作欣賞》20xx年5期,總第126期)一文中對《彷徨》的評價是色貌如冰,肝腸似火。他還說:所屬望者殷,所挾持者遠,這是魯迅的深刻。……他(指魯迅)像一只失群的飛鴻,在浩渺的天空飄飄蕩蕩,無所歸依;孤獨寂寞的內心體驗,遂外化和升華為一種巨大的創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攝魄之筆,繪出無數舊時代的圖景,意態生動,悲壯無匹。其中,對自由的探討,對人性的掃描,對弱者的關注,對時俗的思考……無不憂憤深廣,啟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達到和進入了史詩的層次,從而冠絕一代,獨步千秋。
二、導入
請問在坐的女孩子們,你們有沒有名和姓。
可是在舊社會,有好多生活在最底層的'女人就都沒有名字,他們地位低賤,連享有名和姓的權利也沒有,只能作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
從字形的角度講解“女”“婦”和“取”三個字。
三、寫作背景介紹
《祝福》寫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農村婦女的悲慘命運。
1911年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并沒有從根本上摧毀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所以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之下,依然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權還是掌握在地主階級和官僚買辦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來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繩索,而農村的勞動婦女所受的壓迫最深,痛苦最大。她們不僅沒有地位,而且沒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婦,就更受人歧視,甚至連勞動和生活的權利也被剝奪了。《祝福》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反映出舊社會中千千萬萬勞動婦女共同的悲慘命運:肉體遭受壓榨、蹂躪,精神也受到摧殘和毒害。魯迅通過祥林嫂的故事所顯示出的摧殘和殺害勞動人民的有形和無形的刀子,有些也正屬于魯迅所要探索和要改造的“國民性”,其實所謂“國民性”正是長期封建統治造成的。作者懷著對勞動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會制度和舊禮教的罪惡,以喚醒人們來“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魯迅全集》第一卷《燈下漫筆》)。
四、題解
關于“祝福”:“祝福”是舊時浙江紹興一帶曾經流行過的一種迷信習俗。每當舊歷年底,地主和有錢人家舉行年終大典,殺雞、宰鵝、買豬肉,并將三牲煮熟,作為“福禮”,公頃天生和祖宗享用,感謝他們保佑當年平安,并祈求來年幸福。
五、快速閱讀,整體感知,理清小說思路
1、疏通字詞、正音
2、結合小說三要素理清情節:請學生速讀課文,畫出課文中表明時間地點的詞語,并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各段內容。
情節內容順序
序幕祝福景象與魯四老爺(1-2)
結局祥林嫂突然死去(3-33)倒敘
開端初到魯鎮(34-53)三個半月
發展被賣改嫁(54-65)兩年
高潮再到魯鎮(66-111)約兩年
尾聲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
3、思考:《祝福》在結構上采取倒敘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A、小說將祥林嫂的悲慘結局在開始就呈現在讀者面前,為讀者設置了一系列懸念:祥林嫂過去是什么人為什么會落到這個地步為什么又會在死前提出那樣奇怪的問題呢這一切都使讀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B、造成了濃厚的悲劇氣氛,揭示了祥林嫂與魯四老爺之間尖銳的矛盾,突出了小說反封建的主題。
4、提問:哪一句在結構上承上啟下,顯示收倒敘轉為順序的
“然而先前所見所聞她的半生事跡的斷片,至此也聯成一片了。”
5、請一個同學用順序的方法來復述整個故事。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祥林嫂、四叔的形象,體會祥林嫂的命運
2、學習人物描寫的手法
一、人物的描寫有哪些手法
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二、比較幾次描寫,講析作者刻畫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寫是本文刻畫人物的一個特點。魯迅先生說過:“要極節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本文圍繞人物的遭遇,
1、三次描寫,比較其異同,體會用肖像變化表現人物命運的變化和性格特征問題:①三次有何變化
②是什么導致這些變化
③由此可以看出其是怎樣的一個人
A、初到魯鎮:
祥林嫂第一次到魯鎮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魯鎮是怎樣的狀態后來又有什么變化
肖像: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但兩頰還是紅的。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年輕,勤勞,樸實、新寡)
眼睛:順著眼(善良溫順)
表現:整天地做,似乎閑著就無聊,又有力,科直抵得過一個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論,力氣不惜。(勤快耐勞)
變化: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要求極低,反襯了在婆婆家的遭遇)
思考:祥林嫂日日忙碌,為什么臉上卻“白胖”了
明確:封建社會只有“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坐穩了奴隸的時代”(《燈下漫筆》)此時的祥林嫂正是“坐穩了的奴隸”,不計酬勞,心滿意足。她希望憑借親親的勞動來換取起碼的生活,尋求一條活路。然而,勤勞、善良的祥林嫂想通過加倍的勞動來擺脫悲慘命運的愿望,很快破滅了。
B、再到魯鎮:
祥林嫂第二次到魯鎮時肖像有哪些變化從中反映出什么
肖像: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
眼睛: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與前面第一次來時比較,兩頰和眼睛發生了變化,說明精神上受到了刺激,極度悲傷。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對比中顯示人物內心的痛苦和悲哀。
思考:原來不愛說話的祥林嫂為什么反復講阿毛的故事人們的反應怎樣
是因為她心中非常悲傷,想通過傾訴來發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物的安慰和同情。但人們卻很少同情和憐憫,在魯四老爺家不讓她干祭祀的活,鎮上的人們很快就厭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為取笑的對象。這些,說明在尋個封建禮教思想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祥林嫂享受不到一個普通人的權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壓力。
思考:再次回到魯鎮,人們對祥林嫂的態度都變了,祥林嫂深覺沉重,那么她如何面對的其結果如果
明確:為求得做人的權利,求得一線生存的希望,她默默地辛苦工作了一年,用錢去捐門檻,但反抗的結果是她仍不被接受。這血淋淋的事實深刻地說明了:她是無法贖罪的,她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C、死前:
描寫“臉色同時變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著。第二天,不但眼睛窈yǎo陷下去。連精神也更不濟了。也總是惴惴的,否則呆坐著,直是一個木偶人。”
不讓祝福——失神——(再受打擊)。
頭發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行乞——眼珠間或一輪——(麻木)
結局中描寫她的肖像,表明她在長期的嚴重的打擊下與折磨下,已陷入本年度的悲傷,內心的痛苦憶無法表達,精神已經完全麻木了。而當她向我發問時,“那沒有神采的眼睛忽然發光了”,這一“發光”是在長期痛苦的思索中所產生的對靈魂的懷疑給她帶來的希望。當她連這一點點希望都無法實現的時候,就只有在人們的一片祝福聲中告別人間了。思考:祥林嫂的疑問反映了什么應該怎樣認識
祥林嫂的三個問題有一個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獄能否見面。她希望其有,這樣就可以和阿毛和賀老六見面,又希望其無,因為害怕被鋸成兩半。這是長期困擾她的內心深處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這個問題,是在遭受一連串的摧殘和折磨后對封建傳統觀念的懷疑。祥林嫂對生活本無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勞動換得起碼的生存條件,可是盡管她不斷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爭,卻得不到這起碼的滿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對整個傳統的封建觀念發生了懷疑。
2、總結:通過以前的分析和思考,我們可以總結出祥林嫂的形象。
祥林嫂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典型,她勤勞,善良,樸實,溫順,安分的人,但在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占統治地位的舊社會,她被踐踏、被迫害、被摧殘,以至被舊社會所吞噬。
【貞節觀】從宋代起,朱熹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口號。夫權自然是“天理”,而寡婦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壞了這個“天理”。理學提倡婦女守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寡婦再嫁當然不可以,就連未婚夫死了,也要為他守一輩子。最后更殘忍地提出婦女要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殺殉死,并為這樣的婦女立牌坊。
“三從四德”:三從,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祥林嫂完全符合“四德”的標準。
德:不肯改嫁污了名節。
容:“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
言:“又只是順著眼,不開一句口”。
工:“她的做工卻毫沒有懈,食物不論,力氣是不惜的”。
至于“三從”,祥林嫂無父可從,無夫可從,無子可從。人生悲戚,一至于此!
許壽裳《我所認識的魯迅》“人世的慘事,不慘在狼吃阿毛,而慘在禮教吃祥林嫂。”
魯迅《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國的社會。雖說‘道德好’,實際卻太缺乏相愛相助的心思。便是‘孝’、‘烈’這類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負責,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
【捐門檻】捐門檻的目的是為了贖罪,然而祥林嫂到底有沒有罪呢(她想活、能活,沒有罪)祥林嫂努力工作,把一年的血汗錢換成了一道門檻,她的罪孽似乎洗清了,這樣得到魯鎮人的認可了嗎(沒有,四嬸的一句“你放著罷,祥林嫂!”讓她像是受了炮烙般的酷刑,精神世界轟然崩塌。這是生不如死的生,非死不可的死,人間不如地獄。正如魯迅所言,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碎給人看。)
封建禮教對她的種種迫害,她曾不斷地掙扎與反抗,最后還是被社會壓垮了。祥林嫂的悲劇深刻揭示了舊社會封建禮教對勞動婦女的摧殘和迫害,控訴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三、拓展思考
1、“五張賬單”:
簡析:是指小說中零星流露出的關于錢的表述。概括起來有如下五處:
①福興樓的清燉魚翅:一元一大盤;
②初到魯家的工錢:每月五百文;
③婆婆從魯家支走的工錢:一千七百五十文;
④賣祥林嫂的錢:八十千;娶親費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
⑤捐門檻的價錢:十二千(十二元鷹洋)。
點撥:分析這五張帳單能夠以小見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權、神權、族權、夫權對下層勞動人民的無情壓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個半月,還買不下兩盤“價廉物美”的清燉魚翅,可見封建衛道士代表魯四老爺對她經濟上的盤剝;婆婆能從魯家支走錢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給賣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給小兒子娶媳婦,除其它花銷外,還凈賺十多元,這是族權和夫權在替其婆婆撐腰;祥林嫂把自己兩年做工掙得的工錢干干凈凈捐了門檻,還“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這也是神權思想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深毒害。
【語文祝福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祝福》語文教學設計06-15
高二語文《祝福》教學設計10-03
高中語文《祝福》教學設計08-03
《祝福》語文教學教案設計05-14
高中語文《祝福》教學設計范例06-15
語文《師說》教學設計07-02
《語文園地》教學設計07-05
語文《草原》教學設計05-10
語文《觀潮》教學設計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