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時間:2022-07-15 17:19:49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通用11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通用11篇)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體會感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能對作者的思想進行簡單辨析;

  2、朗讀并背誦全文,在朗讀與背誦中體悟作者情感,了解辭賦的特點。

  教學重點:

  1、解讀陶潛的隱逸詩人的形象。

  2、弄懂并積累“來、胡、奚、而、以、諫、樽、觴、眄、審、容膝、策、矯、岫、盤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懷、聊、乘化”等字詞的意義。

  教學難點: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國的詩人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的社會,那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社會——桃花源。他就是陶淵明。陶淵明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又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可現實的黑暗把他那“大濟蒼生”的壯志擊得粉碎。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陶淵明選擇了歸隱的道路。今天我們學習的《歸去來兮辭》正是作者訣別官場,同上層社會分道揚鑣的宣言書,是他隱士情懷的最好表白。(板書文題)

  二、了解作都及解題

  1、學生讀注解①,明確雖要識記的內容。學生讀印發資料,詳細了解陶淵明的追求及情感。

  陶淵明的家鄉是靠近廬山的江南農村,他29歲才出仕。江南農村特有的秀麗風光陶冶了他率真潔凈、無拘無吏的品格。他雖然“性本愛丘山”,但并不甘心終老田園。青年時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為,但生逢亂世,又沒有高貴的門閥可資憑借,再加上“性剛才拙,與物多忤”,所以幾仕幾隱,在41歲那年,他毅然拂袖歸田,矢志躬耕,直至終老。確實做到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陶淵明是我國著名的田園詩人,他在歸隱以后,對農村生活有所體驗,寫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園風光和抒發自己恬靜閑適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厭棄官場生活的思想感情。另外,也寫了一些抒發政治理想和關心政局的作品,說明他對政治始終沒有忘懷。他的作品內容真切,感情真摯,語言質樸自然而形象鮮明,對后代詩人創作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有《陶淵明集》。

  他長于詩文辭賦。他的作品有兩類題材:一類是描繪田園美景,寄托他潔身自好的高潔志趣;另一類如《詠荊柯》《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詩,寄寓

  抱負,多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辭賦以《歸去來兮辭》著稱文史。

  2、【題解】本文是晉安帝義熙元年(405)作者辭去彭澤令回家時所作,分“序”和“辭”兩節,“辭”是一種與“賦”相近的文體名稱。“序”說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職的原因。“辭”則抒寫了歸田的決心、歸田時的愉快心情和歸田后的樂趣。通過對田園生活的贊美和勞動生活的歌頌,表明他對當時現實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滿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視功名利祿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運乘化、樂天安命的消極思想。全文語言流暢,音節和諧,感情真實,富有抒情意味。“歸去來兮”就是“歸去”的意思,“來”、“兮”都是語助辭。

  本文雖屬辭賦,但言辭淺切、暢達,曠逸之情沛然流出,自然成韻。結構井然有序、謹嚴綿密,匠心獨運而不見斧鑿之痕。

  《序》: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1],瓶無儲粟[2],生生所資[3],未見其術[4]。親故多勸余為長吏[5],脫然有懷[6],求之靡途[7]。會有四方之事[8],諸侯以惠愛為德[9],家叔以余貧苦[10],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波未靜[11],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12],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13]。何則?質性自然[14],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15]。嘗從人事[16],皆口腹自役[17];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18],當斂裳宵逝[19]。尋程氏妹喪于武昌[20],情在駿奔[21],自免去職。仲秋至冬[22],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23]。

  ▲通過序文,了解陶潛辭官歸隱的原因

  明確三點理由:

  1、“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也就是說自己本性自然,不會扭曲自我,不會強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忍饑受凍固然嚴重,但是違背自我性情會身心“交病”,那比交凍可能更難以忍受。

  3、“程氏妹喪于武昌”,需要去奔喪。

  其中第一條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愛丘山”,崇尚自然隨意,任性隨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場實在有違自我性情與志趣,所以才最

  終棄官歸隱。

  注釋:[1]幼稚:指孩童。[2]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甕之類。[3]生生:猶言維持生計。前一“生”字為動詞,后一“生”字為名詞。[4]術:方法。[5]長吏:較高職位的縣吏。指小官。[6]脫然:猶言豁然。有懷:有做官的念頭。[7]靡途:沒有門路。[8]四方之事:指出使外地的事情。[9]諸侯:指州郡長官。[10]家叔:指陶夔,曾任太常卿。[11]風波:指軍閥混戰。[12]彭澤:縣名。在今江西省湖口縣東。[13]眷然:依戀的樣子。歸歟之情:回去的心情。語本《論語?公冶長》:“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人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14]質性:本性。[15]違己:違反自己本心。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16]從人事:從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17]口腹自役:為了滿足口腹的需要而驅使自己。[18]一稔(rěn忍):公田收獲一次。稔,谷物成熟。[19]斂裳:收拾行裝。[20]尋:不久。程氏妹:嫁給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縣。[21]駿奔:急著前去奔喪。[22]仲秋:農歷八月。[23]乙巳歲:晉安帝義熙元年。

  譯文:我的家境貧困,耕種田地不能維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經常沒有存糧,找不到維持生計的辦法。親戚朋友多勸我出去做個小官,自己心里也產生了這種念頭,但苦于沒有門路。剛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長官都以愛惜人才為美德,叔父因為看到我貧苦就加以推薦,于是被任命為小城的官吏。這時戰亂沒有平息,心里害怕遠地的差使。彭澤縣離開家鄉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獲的糧食足夠釀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來。但過了沒幾天,思念田園,歸鄉的念頭就產生了。為什么呢?因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會勉強做作;饑凍雖是急迫之事,但違背自己本心就會使人感到十分痛苦。雖然自己曾經做過官,但都是為生活所驅使;于是感到煩惱,激動不已,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還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裝連夜離去。不久,嫁給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著前去奔喪,就自己棄官離職了。從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針對這件事情來抒發自己心里的情意,給這篇文章命名為《歸去來兮》。時在乙巳年十一月。

  三、誦讀及整體把握

  說明:詩歌、辭賦一定要強調讀,在讀中積詞會意、讀中感悟、讀中辨析、

  讀中融會貫通,文言詩歌、辭賦,尤要強調如此。

  (一)朗讀常規指導:本文屬“辭”體,多為四句一節,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可作較長停頓。六字句:按三拍讀,3、3頓或1、2、1、2頓。如“舟遙遙/以/輕甩,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數四字句:按二拍讀,如“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有些七字句中出現了虛詞,仍可作六字句讀。另外還應注意語調、語氣。三字句2、1頓;五字句2、3頓;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

  (二)教師范讀一遍。提醒注意聽語頓的特點。

  (三)學生誦讀

  1、一讀——一字一詞讀,憑借注釋,讀準字音,了解詞義,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詞,理會文義;

  2、二讀——概括地讀,明確韻腳,分清層次,理清各層次的大意;

  第l段押ui韻,韻腳有“歸”“悲”“追”“非”。主要寫作者棄官歸家的原因。“田園將蕪”是原因之一;“心為形役”為原因之二。棄官歸隱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2段用三韻,全段可分三層:第一層從開頭到“熹微”,押i/ui韻,韻腳有“衣”“微”,寫作者晝夜兼程,歸心似箭,心情的愉快盡顯其中,第二層“乃瞻衡宇,有酒盈樽”押un韻,韻腳有“奔”“門”“存”“樽”寫剛入家門的熱烈場面,充盈著濃郁的親情和歡說的氣氛;第三層“引壺觴以自酌,撫孤松而盤桓”,押an韻,韻腳有“顏”“安”“關”“還”“桓“,寫飲酒自樂之景與傲然自得之情,閑適恬淡,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門——居室——庭院的順序來寫,情景交融,營造了一個曠達悠然美妙和諧的境界。

  第3段用一韻,押ou韻,韻腳有“游”“求”“憂”“疇”“舟”“丘”“流”是一段充滿詩意的描繪。“休”韻寫春來萬物復蘇,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暫與匆促,頓生感概。

  第4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幾句,其余押i韻,韻腳有“之”“期”“籽”“詩”“疑”,抒發對人生宇宙的感想,當樂天安命,追求情神自由。

  3、三讀——理清線索,體會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辭歸——歸途——歸舍——歸園——歸田——歸心

  敘事思路,決意辭歸——歸途——抵家——室內——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安度余生。

  4、四讀——表情朗讀,讀出抑揚、輕重、緩急;熟讀成誦,瑯瑯上口。

  四、具體賞析,體會感情:

  1、誦讀第1段,思考:在封建社會里,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系起來的,而陶潛不愿為官,難道是當官不好嗎?

  明確:開頭一句,開門見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儼然抒發一口悶氣,頓覺自在坦蕩、輕松暢快;最后的反問,表明其志已決,不容持疑、猶豫。接下來,說明歸隱的原因。“心為形役”,這里的“心為形役”中的“心”和“形”,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為“心意”和“形體”,應該深入理解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這種行為,為衣食所迫而出來做官,既如此,那就沒有什么惆悵悲傷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輕松。過去的事情無法追悔,未來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違心的官場日子即將結束,未來的順心的生活即將開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過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擇就是“是”,是正確的。迷途未遠,悔悟與慶幸之情溢于言表!

  思考:結合本段內容,可看出陶潛有什么樣的情懷?

  明確:蔑視權貴,鄙棄官場,向往田園的隱士情懷。

  2、誦讀第2段,思考:作者辭官回鄉時的心情如何?

  明確:先乘船,后上路,和風拂衣,小舟飄蕩,而心情的愉快也盡顯其中。這在閱讀時需要注意。“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晝夜兼程,歸心似箭。問征夫,暗自計程;恨熹微,嫌天亮太遲,一個“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這種急迫,在到家時完全變成孩子般的歡呼與雀躍--“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是一派狂喜之態。“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家人主仆共同歡迎主人歸來。“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舉家歡宴,主人開懷暢飲的情狀,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來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誰都盛情。其中“松菊猶存”有喻義,喻堅韌芬芳之節操仍在。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一、誦讀

  二、感受陶潛的隱士情懷

  教學重點

  一、課文的思想內容

  二、解讀陶潛的隱逸詩人的形象

  教學難點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教學設想

  一、誦讀的準備指導

  二、誦讀和領悟互相推進

  三、總結陶潛的隱士情懷教學

  設計說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誦讀古典詩詞和淺顯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重視誦讀”。依據以上兩點,特確定兩個教學目標——誦讀和領悟。

  為了便于研習課文,課前必須作好充分的預習,所以布置了明確的預習目標,其中包括誦讀指導、疏通課文。

  在研習課文的過程中,主要是誦讀和領悟互為推進,同時在感悟課文某一點內容的時候,適當地引用陶潛的其他詩句,以達到以此篇帶動對陶潛整個詩文的感知,反過來,對陶潛整個詩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對課文內涵的領悟。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主要采用問答法、討論法和講解法。讓學生在一問一答的形式中,主動發表自己的見解;在討論法中,群策群力,歸納提煉;通過老師的必要講解,鞏固和加深對較難問題的理解。

  輔助手段

  幻燈片

  教學安排

  1課時

  預習準備

  1、明確誦讀要求——讀出語調;讀出語氣;讀出語速;讀出語頓;讀出語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課下題注為準

  3、參照課下注釋,疏通課文,了解大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是否還記得,是誰在《桃花源記》中為我們勾勒了一個理想社會?

  (齊答:陶潛)那么,關于陶潛你們了解多少呢?(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見陶潛的高尚情操,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歸去來兮辭》,去了解一下他的隱士情懷。

  (板書課題、作者)

  二、教師范讀課文

  要求:注意聽語頓的特點——三字句2、1頓;四字句2、2頓;五字句2、3頓;六字句3、3頓或1、2、1、2頓。

  三、研習課文

  (一)、讀悟第1段

  在封建社會里,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系起來的,而陶潛不愿為官,難道是當官不好嗎?

  指名朗讀本段。

  思考: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設問: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

  明確:自責(“田園將蕪”),自悔(“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自覺、自醒(“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這里的“心為形役”中的“心”和“役”,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為“心意”和“形體”,應該深入理解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這種行為。

  陶潛的這種“心為行役”,視入仕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詩為證:

  幻燈片1

  設問:結合此詩和本段內容,可看出陶潛有什么樣的情懷?

  明確:蔑視權貴,鄙棄官場,向往田園的隱士情懷。

  (二)、讀悟第2段

  齊讀本段。

  討論:

  1、歸家途中的迫切體現在哪里?

  2、抵家時的欣喜有體現在哪些語句當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閑適有從何看出?

  明確:

  1、“舟遙遙”“問征夫”“恨晨光”,尤其一個“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載欣載奔”“童仆歡迎,稚子候門”,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樂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來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誰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倫之樂圖啊!

  3、“引壺觴以自酌……撫孤松而盤桓”,既有室中之樂,也有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士之樂,和劉禹錫《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異曲同工。

  設問: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潛又有什么樣的隱士情懷?

  提示:與下面的詩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燈片2

  明確:一詩一賦,表達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閑適自在的隱士情懷之二。

  (三)、讀悟第3段

  “歸去來兮”“息交以絕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厭惡官場,固窮守節的堅定決心,也是其隱士情懷之三。

  指定小組朗讀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潛隱居鄉村的生活樂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確:

  (1)、促膝而談的家庭之樂——悅親戚之情話;

  (2)、彈琴消憂的本色生活——樂琴書以消憂;

  (3)、與鄉鄰交往之樂——告余春及,有事西疇;

  (4)、巾車孤舟出游之樂——窈窕尋壑,崎嶇經丘。

  中國士大夫寫勞動,都是倡導別人去勞動,自己是旁觀者,而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此乃其躬耕田園,詩酒琴書的隱士情懷之四。

  (四)、讀悟第4段

  魏晉焦慮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潛是最為焦灼的一個,在第三段結尾處兩句——“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見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現?

  齊讀本段。

  明確:“寓形宇內復幾時,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種情感也有詩為證:

  幻燈片3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還快然自足于隱士生活?依據何在?

  明確:“懷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從正反兩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隱居生活的情懷。

  討論:如何正確理解結尾處兩句話“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明確:陶潛順應自然,樂夫天命超生死,有別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學家,也有別于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里邊有他遺世獨立、超脫生死的曠達樂觀精神,也流露出他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思想情緒,這是他欲沖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計,也是他人性減弱的一種表現。有陶潛的詩為證:

  幻燈片4

  四、總結

  陶潛,入仕為官是他的初衷,鄙棄官場是他的節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生活的保障,琴書詩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窮守節是他歸隱意念的鞏固,樂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讀《歸去來兮辭》,是了解陶潛的隱士情懷,了解中國古代的隱士文化的一個窗口。

  五、布置作業

  (一)、書面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潛》為題,寫一篇隨筆。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背誦課文和探究陶淵明的思想情感和辭賦的藝術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文章,再創作為課本劇。

  難點:忠實于原作品。

  [教學過程]

  學生接觸過陶淵明的一些詩文,對陶淵明的時代背景和藝術風格,有一定的感性積累。并且高一、高二通過戲劇單元的學習,對劇本背景、臺詞、情節沖突等戲劇元素也有一定了解。在素質教育逐步深入的今天,相信每個班級都"潛伏"著有表演才華的同學。因此,表演"課本劇"的設計。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表演設計,要依據課文教學的內容,突出誦讀和領悟理解的目標要求,淡化情節沖突的環節,不搞無聊的"噱頭"。重點在通過表演,提高誦讀的能力和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領悟。

  表演設計,突出兩點:

  1.符合《歸去來兮辭》的情境氛圍和人物情感特征。

  2.臺詞或獨白,盡可能誦讀原文。

  一、播出多媒體短片,強化視覺感染和朗讀示范

  教師范讀,背誦。

  明確:"課本劇"的編排表演要求。

  指導:強調誦讀的要求和方法。

  誦讀,是學習古典詩文的重要手段途徑,也是文化積累的必要手段之一。

  《歸去來兮辭》的誦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讀出節奏

  本辭多用四六偶句,平仄有致,讀來頓挫抑揚,瑯瑯上口。

  六字句和少量七字、五字句,要讀三拍,如: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既/自以/心為形役;富貴/非/吾愿。

  三字、四字句要讀作整句,末字音節適當延長,如:歸去來兮--,已矣乎--

  2.讀出層次

  《歸去來兮辭》四段60字,每四句為一節,每節表達一個較完整的意思。

  如第一段可分三層,每層四句:

  第一層:運用反問句式抒發歸田的急切心情。

  第二層:表現誤落塵世頓悟后的追悔和喜悅。

  第三層:敘述水陸兼程辭官回歸田園的愉悅。

  誦讀時,每一節結尾可稍作停頓。這樣,全篇層次清晰可辨,音節也鏗鏘有力,錯落有致。

  3.讀出情懷

  陶淵明人格坦蕩,質樸率真,毫不雕飾掩遮。守志歸隱、厭惡仕途,摯愛田園的情感,洋溢在字里行間。陳事歷歷在目,抒情淋漓盡致。其為人、其心志、其境遇、其人格,皆可鞠禮,感染后人,這也是《歸去來兮辭》被千古傳誦的根本原因。誦讀時,要由人及詩,由詩人情,由情動心,表達對陶淵明這位古代圣賢的崇敬仰慕。

  二、表演

  要求強調"課本劇"的表演是對教材的再創造,要拓寬思路,不在形式的"熱鬧"上玩"噱頭"。通過誦讀和表演,品味涵詠陶淵明辭文獨特的藝術魅力。

  具體安排:

  1.設主持一人,主角一人,其他角色若干人。

  2.按課文段落層次編排場景情節。

  3.配樂誦讀。

  4.歸耕田園等情節,設計虛擬動作來象征。

  5.教師和同學共同參與,擔任角色。

  評價和延伸: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是相通的。對"課本劇"的評價,應從學生審美情趣的養成,對作品人物刻骨銘心的理解和個性素質的熏陶幾方面著手。

  如果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這一課,能通過學生的自我參與,在學生課后生活中,留下些許"美"的痕跡,那么,這節課的設計,就有其真實的價值了。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積累重點字詞。

  2、把握全文結構,理淸文章脈絡,熟讀成誦。深入體會作者的復雜感情。

  3、感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簡單辨析作者的思想。

  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一詞多義現象,了解“以而、之”等文言虛詞的用法和倒裝句、省略句兩種句式,能夠將文本準確流暢地翻譯為現代文。

  思維發展與提升:了解辭的體裁特點,領會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審美鑒賞與創造:把握全文的結構,理清文章的脈絡,理解課文的內容。

  文化傳承與理解:感受作者在文中著重表達的對黑暗官場的厭惡和鄙棄,對農村的自然景物和勞動生活的贊美。領略辭中表現的遺世獨立、心胸曠達的樂觀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了解作者辭官歸田的原因,深刻體味詩人鄙棄官場,熱愛田園的無限欣喜之情。

  難點:

  落實具體的文言知識。

  課前準備

  1、指導學生完成預習

  2、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桃花源記》中,誰為我們勾勒了一個理想社會?——陶潛。陶潛不僅僅為世人描繪出了一幅閑適靜謐的世外桃源景象,他還帶領我們走進了“五柳先生”,感受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那么,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歸去來兮辭》,去了解一下他的隱士情懷。

  二、寫作背景

  陶淵明少年時,受儒學熏陶,曾有“大濟于蒼生”的抱負。東晉時的士族門閥制度相當嚴酷,陶淵明非士族出身,難有通過做官來實現自己抱負的機會。他29歲開始出仕,歷13個年頭,時官時隱3次,做官時間總計不過4年。陶淵明四十一歲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澤令。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云,陶潛歸隱是出于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里一位督郵來鼓澤巡視,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怎么能為五斗米而向這鄉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辭官歸隱,躬耕田園,賦《歸去來兮辭》。

  三、作者介紹

  陶淵明(約365或372或376-427),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晉安帝義熙元年(405),陶淵明為彭澤縣令在任僅八十余日,就辭官回家,從此躬耕隴畝,不再出仕。

  代表作品:組詩《歸園田居》《飲酒》,散文《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辭賦《歸去來兮辭(并序)》。另一類題材的詩《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

  四、題目解說

  “歸去來兮”,意思是“回去吧”“歸隱吧”。來,助詞,無義。兮,語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吧、啊”。辭,古代的一種文體,源于“楚辭”。本文是東晉義熙元年(405)十一月,作者辭去彭澤令回歸田園時所作,分為“序”和“辭”兩部分。序”部分說明了出仕和自免去職的原因,是理解本文的關鍵。“辭”部分則抒寫了歸田的決心、歸田時愉快的心情和歸田后的樂趣。

  五、層次結構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段),描述作者迷途知返和辭官歸田的決心,表達了作者鄙棄官場、向往田園的思想感情。

  第二部分(2、3段),寫回歸田園之樂。

  第三部分(4段),抒發自己決心歸隱、不再猶豫的堅毅情懷。

  六、全文分析

  1、開頭兩句交代了什么?有何作用?

  明確:

  出仕是家境貧寒,為生活所迫,而非本意。這也為后面作者辭官做了鋪墊。

  2、作者在序文中對他辭官歸隱的原因作了交代,其歸隱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

  詩人在序文中提到辭官歸隱的原因有四點:一是“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二是“饑凍雖切,違己交病”;三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

  奔“程氏妹喪”顯然只是表層原因,結合全文看,另外三點才是陶淵明辭官歸隱的根本原因。在迫于生計步入仕途后,陶淵明發現出仕不能實現自己的志愿,折腰事人、同流合污又違背了自己的本性,這種違背本性導致的心力交瘁遠比忍凍受餓更讓人難以忍受;仕于當時污濁的官場使他感到“深愧平生之志”;而自己“質性自然”又不想強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就只能選擇歸隱躬耕之路,于是借著“程氏妹喪”之機,棄官歸田。

  3、“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有怎樣深刻的內涵?

  明確:

  這句話運用了典故,“三徑”是隱士住處的代稱,“松菊”象征高潔的品格。“松菊猶存”喻指自己高潔的品格仍在。這兩句話意蘊豐富,既表達了對久違的田園生活的向往,又有恨自己不能早些歸來的感嘆。

  4、“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運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明確:

  “審容膝之易安”之句是用了《韓詩外傳》中的一則典故。北郭先生辭楚王聘,其妻表示支持,“今如結駟列騎,所安不過容膝”,后以“容膝”言居室之狹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兩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與物質生活的清貧之間的對比。在這種對比中,作者看重的是自己傲世的情懷而非物質上的富足,其形象也就躍然于紙上了。

  5、如何理解“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兩句?

  明確:

  這兩句一方面描寫景物自然妥帖,毫無雕琢之痕又極具詩情畫意,另一方面又寄托深遠,出則無心歸則有意,這正是作者出仕和辭官情形的真實寫照。出仕是無心的,并不是有意追求功名利祿,在這里,“無心”并不是作者的開脫之辭,而是實實在在地表現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責;“倦飛”,是因為自己已厭倦了官場的污濁和黑暗。作者觸景生情,又將這種復雜的感情不露形跡地輕點出來,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6、“曷不委心任去留”包含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感嘆?

  明確:

  作者感嘆人生苦短,余生不多,強調順其自然,這是作者率性灑脫的人生觀的體現,也是對社會另外一種形式的反抗。

  7、請分析一下,文章從哪幾個方面寫了棄官歸隱之樂?

  明確:

  ①家園之樂:第2段寫“僮仆歡迎,稚子候門……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家人等候迎接作者的歸來,爾后舉家歡慶,其樂融融。

  ②田園之樂:隨后作者將筆鋒從寫居室轉到了寫庭園,甚至到高處、遠處等目光所及之處,精心選取了園日涉、策杖流憩、出岫之云、知還之鳥、撫孤松等幾個畫面,再加上前面的引觴自酌、倚窗寄做等生活場景,創造出一個安樂閑適的意境。表面寫景,實則抒懷,表現出隱逸生活的無盡樂趣及作者的孤傲堅貞之志。

  ③交往之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在這里,作者可以與親戚們說說心里話,可以彈琴讀書消除憂愁,更令他開心的是,一幫農民兄弟邀他到田里看看春天的農事。寧靜美麗的鄉村,樸實無華的鄉民,這一切怎不讓作者產生“植杖而耘耔”的愿望呢?

  ④出游之樂:作者在農事閑暇之余乘興出游。“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可以“窈窕以尋壑”,也可以“崎嶇而經丘”,出游途中所見之景,作者都娓娓道來。春意盎然,詩意盎然趣意也盎然。作者觸景抒懷,流露出及時行樂之意。同時,萬物的生機勃勃和欣欣向榮卻讓他感嘆人生的短暫和倏忽即逝。但總的感情基調仍是明快愉悅和樂觀的。

  8、本文主要寫作者歸去之樂。有人認為這樂的背后掩藏著作者心靈深處的悲哀,對此,你怎樣理解?

  明確:

  “兼濟天下”規范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心路歷程,作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在文中為我們呈現了恬淡安閑、自然靜謐的田園情趣,但這并不意味著他消極避世。

  出仕是古代知識分子必然的價值取向,在封建專制統治下,文人志士們往往會在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濟世使命與維護自身尊嚴、保持獨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掙扎。除了陶淵明,李白、蘇軾、辛棄疾都曾流露過歸隱的心緒,只不過陶淵明比較明顯,且付諸實際行動罷了。陶淵明晚年的大量詩中,“猛志”一詞出現多次,這顯然表明有一股濟世的熱流貫串于他的一生。

  其平淡自然的詩風始終未能掩蓋此股熱流的涌動。看似恬淡的歸隱并不意味著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著苦難的加劇。“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其”“歸去來兮”“已矣乎”“胡為乎遑遑欲何之”這些句子表明作者在惆悵悲苦中飽受折磨。

  作者回歸田園,崇尚自然,這里的“自然”指人的質樸真實、率性而行的本性。他無法忍受官場對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趨同,以求保留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從字里行間,我們不也體味到了他濟世不得的痛苦與回歸田園的無奈嗎?因此,本文中陶淵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歸田園的歡悅,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

  歐陽修曾有“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的慨嘆。那是因為文中體現的人生態度、思想感情能引起舊時許多不滿現實而又無可奈何,只能潔身自好的知識分子的共鳴。陶淵明的作品具有時代性,它們永遠是古代文人心靈中的一片凈土。

  七、中心思想

  《歸去來兮辭并序》是陶淵明創作的抒情小賦,也是一篇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宣言。這篇文章作于作者辭官之初,敘述了他出仕和辭官的原因,以及歸田后的生活情趣和內心感受,表現了作者對官場的認識以及對人生的思索,表達了他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文章通過描寫具體的景物和活動,創造出一種寧靜恬適、樂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八、寫作特點

  (1)運用辭賦的形式來加強抒懷。

  本文具有辭賦的鋪張敘事、講求用韻、駢偶和辭藻華美等特點。文章的主旨在于說明“今是而昨非”,作者對“昨非”一筆帶過,未加描寫,而對“今是”,即歸田后的農村生活的描寫則極盡鋪陳之能事。正文第二、三兩段都是描寫“今是”的,包括景物的描寫和心理的描寫。行文注意對仗駢偶,如:“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這里既保持了辭賦的文體音韻和諧、辭采艷麗的特點,又避免了堆砌辭藻的毛病,從而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性。

  (2)語言精練,清新典雅,鮮明流暢,音韻和諧。

  作者寥寥數語寫出了對整個仕途生涯的痛苦回顧和深切悔恨,遣詞造句,字斟句酌,精心選擇一些雙聲詞如“惆悵”“崎嶇”,疊韻詞如“盤桓”“窈窕”,疊字如“遙遙”“欣欣”等,讀來朗朗上口,增強了語言的節奏感和音樂美,使辭賦兼有詩的藝術魅力。

  (3)文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強烈而充沛。

  如寫歸家途中的景色:“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這烘托了一種離開困境而進入坦途的歡快之情。又如描寫剛進庭院時看到的景象:“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作者對家中松菊的特殊關切,說明了他志趣的高尚,特別是“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這幾句,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當時的心境:過去做官本來出自無心,如今歸田恰如鳥倦飛而知還。作者的情懷與家鄉自然的美好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統一體;心靈的淳樸、自由,外化在清新、幽遠而富于生機的景物之中,使文章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

  九、補充資料

  辭

  “辭”是一種形式比較自由靈活的古體韻文。篇幅長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體上以四句為一小節,兩句為一組;以四言、六言為主,間有長短句,在整齊之中有參差,錯落有致,韻腳的轉換和押韻的方式也靈活而富于變化。在漢代,人們習慣將辭和賦統稱為辭賦,不加區別,但實際上二者仍是兩種不同的文體。其相似之處在于:辭和賦都注重文采,講究鋪排,善于用典。不同之處在于:賦的句式進一步散文化,關聯詞語增多;在內容上,賦以詠物說理為主,而辭則重在抒情。

  十、總結全文

  本文是一篇述志作品,作者通過敘述自己棄官歸隱后一路上的心情、回家后的生活情趣和感受,表達了對黑暗官場的厭惡和鄙棄,贊美了鄉村的自然景物和勞動生活,顯示了歸隱的決心。

  布置作業

  思考:本文中的“樂夫天命”是否表現了陶淵明消沉、頹廢的思想?

  課后訓練

  1.下列各句中,加粗詞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田園將蕪胡不歸胡:何,為什么

  B.知來者之可追追:追趕

  C.引壺觴以自酌引:舉起

  D.善萬物之得時善:喜好,羨慕

  2.下列加粗詞不屬于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A.眄庭柯以怡顏B.或棹孤舟

  C.懷良辰以孤往D.園日涉以成趣

  3.下列各句,與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A.復駕言兮焉求B.既自以心為形役

  C.胡為乎遑遑欲何之D.樂夫天命復奚疑

  4.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歸去來兮辭》中表現了作者對過去生活的反思、悔悟和慶幸之情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歸去來兮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的是作者回鄉后喜話家常、以琴為伴的閑適生活。

  (3)《歸去來兮辭》中描寫作者回家后,四處走走看看,看到云從山頭冒出,鳥飛回巢中的情景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追:補救。

  2.答案:C

  解析:懷:留戀,愛惜。A項,怡:使動用法,使……愉快。B項,棹:名詞作動詞,用槳劃。D項,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3.答案:B

  解析:A、C、D三項都是賓語前置句,B項是被動句。

  4.答案:(1)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2)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3)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的

  1、掌握必要的文言基礎知識如“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了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

  2、了解辭賦特點,體悟作者的情感

  3、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在誦讀中體會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㈠導語:“兼濟天下”規范了多少中國文人的心路歷程,作為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人陶淵明,他的‘濟世“的確讓人費解。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名篇《歸去來兮辭》,看我們能不能從中找到他醉情于山水田園之樂的原因,并體悟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先來檢查同學們的預習情況)

  ㈡預習檢查:

  1、齊讀原文

  2、自找毛病:正字音,斷句讀本文朗讀時,應注意語調,語氣和語頓。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主,四字句以2、2頓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在第2段的換韻處,停頓的時間應稍長一些。

  3、文中有三句話”歸去來兮”“歸去來兮”“已矣乎”,你覺得該怎樣讀?大家自由讀一讀。點讀,讀得怎樣,待會兒見分曉。

  4、字詞句式

  (1)引壺觴以自酌引:取過來

  (2)園日涉以成趣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3)眄庭柯以怡顏怡:使動用法,使……愉快

  (4)”復駕言兮焉”是什么句式賓語前置

  (5)文中還有哪些賓語前置句“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樂夫天命復奚疑”(了解了這些基礎知識,讓我們一同走進課文)

  ㈢課文內容:

  1、標題自由瀏覽注解①

  2、“辭”是一種文體,它有“鋪采螭文、體物寫志”的特點。所謂“鋪采螭文”,即鋪敘、講求駢偶。齊讀第二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樣鋪敘的。

  歸途—→歸家—→歸園

  ↓

  前四句抵家室內生活室外生活

  3、誦讀全文,朗朗上口。這主要源自于駢偶的運用。

  ①請大家找出第二自然段中的韻腳來第一層押i/ui韻,韻腳有“衣”“微”;第二層押un韻,韻腳有“奔”“門”“存”“樽”;第三層押an韻,韻腳有“顏”“安”“關”“觀”“還”“桓”;

  ②本文還有許多雙聲詞、疊韻詞、疊字,找出來雙聲如“惆悵”“崎嶇”等疊韻如“盤桓”“窈窕”疊字如“遙遙”“飄飄”“欣欣”“涓涓”(這樣一來,文句就富有音樂感和節奏感了)

  4、請大家選句讀,進一步體會文句的駢偶特點老師說上句,大家讀下句(師)。“舟遙遙以輕飏”(生)“風飄飄而吹衣。”(師)“倚南窗以寄傲”(生)“審容膝之易安”(師)“云無心以出岫”(生)“鳥倦飛而知還”(師)“善萬物之得時”(生)“感吾生之行休”

  5、所謂“體物寫志”即表達作者的志向。本文主要表達了怎樣的志向?自由誦讀第四自然段,哪個是最主要的“樂夫天命”什么意思?“樂于順從天命或自然”

  6、為什么作者只能“樂夫天命”,做官可以兼濟天下呀,男生讀第一自然段,女生找一句話作答“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7、跳讀第三四自然段,作者憑什么覺得“昨非”?“世與我而相違”“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

  8、“今是”在這兩段中有著怎樣的體現?(可概括回答)“悅情話”“聽琴書”“春及事農桑”“賦詩舒嘯”“乘化樂天”

  總結: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作者無法忍受官場對人本性的扭曲,他有回歸田園、崇尚自然的本性,這正可謂“窮則獨善其身”。

  9、剛開始時那三句話究竟怎樣讀?

  (生作答)“歸去來兮,”要讀得豪邁,因為作者釋放了所有做官的悶氣,大呼一聲“回去吧”

  “歸去來兮,”要讀得愉悅而平靜,因為它承上啟下,承上歸家很高興,啟下作者心里很輕松

  (師)“已矣乎!”能不能換成“歸去來兮,”(生)不能,因為作者雖有些輕松但又有些無奈。(師)分析很正確。請大家讀出這些語氣來。

  ㈣讀完本文,作者醉情于山水田園的原因,我們都懂了嗎。請你談談對作者“樂夫天命”的看法

  陶淵明畢竟是一位剛剛歸隱山林的文人,情感的歡暢和憂思交替涌現,在文中,陶淵明沒有把情感單一化,閑居心情愉快中夾雜著沉郁。這種復雜心情也時隱時現:“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他哀嘆自己的不幸人生:“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消極情緒和盤托出,同時也透出不甘心自己的一生就這樣也歸田而“行休”的傷感。我們雖然不敢武斷地說他像我國古代一些隱士(如姜尚等)一樣走“終南捷徑”或“亦宦亦隱,以待明主”之路以實現宏偉大志,但他那顆不忘世情之心是可以觸摸到的。是客觀條件限制了陶淵明(“世與我而相違”),不可能使他有什么大的作為,因而他憤恨起與他高尚節操不合的社會環境,選擇了老莊的“以自隱無名”道家思想來勸慰和強迫自己,“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說明他處在極端不合理的現實中,想用這種態度消除思想矛盾,完全超越于現實之外。其實,這有違于他的初衷,實在是迫不得已而為之。當然,至于以后他“連辟公府不就”又另當別論了,那是他徹底淡忘世情的堅決態度。而作此文時的詩人則受挫官場,其徘徊哀傷之情是真實的,也正因為如此,一個真正的隱逸文人形象才鮮活地矗立在我們眼前。而《歸去來兮辭》逼真地再現了一代隱士生活的心路歷程,是我們了解中國古代隱士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我們不可視而不見。

  ㈤小結:

  歐陽修曾有“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的慨嘆。那是因為文中體現的人生態度,思想感情能引起舊時許多不滿現實而又無可奈何,只能潔身自好的知識分子的共鳴,今天我們進一步體會了陶淵明在中的思想感情,既有回歸田園的歡悅,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陶淵明是屬于時代的,他永遠是古代文人心靈中的一片凈土。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鑒賞《歸去來兮辭》的藝術特色,通過“陶淵明歸隱”這一問題的探究,培養學生綜合閱讀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2、理解作者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辭官歸田,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地人生追求。

  教學重點:

  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對《歸去來兮辭》中陶淵明歸隱的看法。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階段:明確任務。

  1.自通文意

  了解作家作品——熟讀成誦——掌握重點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在以前所學過的陶淵明詩文的基礎上,如《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園田居》等,進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來的潔身自好、孤芳自賞、安貧樂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

  2.課堂分組探究:根據學生自身對課文內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興趣,把學生分為三個小組,由學生和老師一起來討論確定深入探究的課題重點。

  (1)文章的抒情手法

  (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見工致的語言風格

  (3)對陶淵明歸隱的看法

  3.明確探究課題成果的展示方式:小論文、課件展示、專題講座等。

  第一組:探究本文的抒情手法。

  1.巧用動詞抒懷。

  2.寫景狀物抒情

  3.直抒胸臆詠嘆

  第二組:探究平淡自然中見工致的語言風格

  1.作者不追求描寫景物的外在形貌,著重攝取描寫對象的精神氣韻。

  2.文中句式對仗工整。

  3.雖然作者在文中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詩句,但都自然地化為己意,語如己出,毫無用典和化用的痕跡。

  4.在“舟遙遙,風飄飄。”中用“遙遙”“飄飄”這兩個疊詞,表現作者擺脫束縛、重返自然地歡快舒暢之情。

  第三組:《歸去來兮辭》集中表現了陶淵明的歸隱之樂,如何認識和評價陶淵明的這種選擇?

  社會風氣、詩人思想、詩人成就等角度分析

  拓展探究

  1.各小組提出研究性命題,并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命題作為課外研究性學習的作業,如:陶淵明與中國隱士文化;陶詩中飛鳥(菊花、酒、琴等)意象的分析。

  2.總結《歸去來兮辭》探究性學習的過程與體會,發表看法或介紹經驗,集合小組探究成果與個人撰寫的小論文,辦一期學習專刊。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讀懂文章大意,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過程與方法】通過品析詞句,理解作者歸隱的原因,體會作者不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污、辭官歸隱的情懷。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文中作者表現的對田園生活的無限喜悅以及遺世獨立、樂天安命的隱士精神,學習作者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賞析重點詞句,理解作者歸隱的原因。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不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污,向往田園生活的隱士情懷

  三、教學方法

  通讀感悟法、小組討論法、問答法、對比分析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導入法。導入語:“源中一日,漁耕自得其樂,無論魏晉;世外千年,保暖皆為使然,何須有漢”同學們,在1600多年前有一位詩人向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的社會,那里有著桃之夭夭、山溪水滿、雞犬相聞、男女耕作的田園農村美景,也有淳樸熱情的桃源民風,那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社會——桃花源。你們知道這位詩人是誰呢?他就是陶淵明,我們曾經在他的《飲酒》中體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意景象,也曾在《桃花源記》感受他的歸隱向往。今天,讓我們學習《歸去來兮辭》繼續感受他的隱士情懷吧!(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問1:學生圈畫出重點實詞和虛詞,比如實詞“來、胡、諫、觴、容膝、盤桓、遑遑、乘化”,虛詞“而、以、兮”,匯報課前對文言實詞和虛詞的預習成果。

  明確:胡:何,為什么。諫:止,挽救。盤桓:盤旋,徘徊,留戀不去……

  問2: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結合注釋,學生歸納文章大意。“請同學們概括本文大意。試著從描寫的角度進行歸納”同桌自由交流,并舉手發言。其他學生補充回答。

  明確:本文作于辭官之初,敘述了他辭官歸隱后的生活情趣和內心感受,表達了作者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過描寫具體的景物和活動,創造出一種寧靜恬適、樂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三)深入研讀

  問1:默讀全文,圈畫關鍵詞句,找出作者歸隱的原因。問學生“陶淵明身上有著濃厚的隱士標簽,他為何要隱逸?請找出相關詞句進行賞析。”

  明確:序中“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尋程氏妹喪于武昌”;第一段中“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

  問2:在作者歸隱的原因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并以語文小組的分組形式談談你們對主要原因的理解,5分鐘后每個組推選一個代表發言。教師點撥,提示學生結合作者其他作品《歸園田居》進行比較分析。

  明確:“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深愧平生之志”“既自以心為形役”為主要原因。聯系《歸園田居》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既自以心為形役”說明了陶淵明本性熱愛自然,不愿被官場世俗之事勞神,喜歡躬耕于田園中,追求悠然恬然的田園詩意生活。“深愧平生之志”抒發生平志愿是達則兼濟天下,期待百姓遠離壓迫剝削的理想追求。但因官場世俗黑暗,作者不愿同流合污,為堅定高尚的理想追求,只好歸隱田園。(板書:本性愛自然、厭官場世俗、好田園之樂)

  問3:從這些主要原因看,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學生自由讀文,并舉手發言。

  明確:本性愛自然,討厭官場世俗,喜歡歸隱田園,表達了作者不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污,向往田園生活的隱士情懷,也抒發了他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堅定自己高潔的人生追求。(板書:高尚的理想志趣,堅定的人生追求)

  (四)拓展延伸

  學習了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感受了其中厭惡官場黑暗,田園生活的隱士情懷,你能找出其他對于官場厭倦的詩人作品進行分享嗎?讓學生課下進行搜集整理。(比如劉禹錫《陋室銘》中的“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也是表達了詩人厭惡官場,保持高尚的理想情操)

  (五)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總結,深化情感。作業:寫一篇讀后感,下節課進行分享交流。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陶淵明及山水田園詩派的有關知識,從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創作風格。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熱愛田園生活的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3.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了解“以、而、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

  【教學重點】

  1.掌握相關文言知識。

  2.把握全文主旨。

  【教學難點】

  理解并學習作者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教時安排】

  2教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互動設計1]你的選擇

  1.你愿意生活在:A.邊城B.現代都市C.安化D.桃花園

  2.你選擇的身份:A.我若為王B.我若為民C.加官進爵D.隱士

  在封建社會“學而優則仕”的大背景下,有這樣一個人,他“質性自然”,沉迷于采菊栽柳、尋幽探壑、登高舒嘯、臨流賦詩,并且,為著一句“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他毅然抖落沉重的官袍,拋卻名利,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個人就是——陶淵明。

  (學生介紹陶淵明及其作品,教師相機補充)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洗盡鉛華、不帶滯銹、冠絕千古的妙文——《歸去來兮辭》。

  二、整體感知

  [互動設計2]隱逸詩人之宗

  何時到彭澤,狂歌五柳前。——李白

  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白居易

  我詩慕淵明,恨不造其微。——陸游

  陶詩胸次浩然:王右丞(維)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閑遠,韋左司(應物)有其沖和,柳儀曹(宗元)有其峻潔,皆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清8226;沈德潛

  兩晉無文章,幸獨有《歸去來辭》一篇耳。——歐陽修

  [互動設計3]解題

  1.結合注釋①解題

  點撥:“歸去來兮”即“歸去”義;“來”為表趨向的語氣助詞,“兮”是語氣詞,均無實義;“辭”是賦的一種,一般要押韻。

  2.補充介紹“辭”的特點

  點撥:“辭”是一種形式比較自由靈活的古體韻文。篇幅長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體上以四句為一小節,兩句為一組;以四言六言為主,間有長短句,在整齊之中有參差,錯落有致,韻腳的轉換和押韻的方式也靈活而富于變化。在漢代,人們習慣將辭和賦統稱為辭賦,不加區別,但實際上二者仍是兩種不同的文體。其相似之處在于:辭和賦都注重文采,講究鋪排,善于用典。不同之處在于:賦的句式進一步散文化,關聯詞語增多;在內容上,賦以詠物說理為主,而辭則重在抒情。

  3.生齊讀全詩,師生共同正音

  4.朗讀指導

  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讀時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降調,疑問句讀升調)和停頓。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主,四字句以二二頓讀,如“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以一二一二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5.放錄音朗讀帶,體味文章情感、氣勢

  三、合作探究

  [互動設計4]研讀文本,思考探究

  1.作者棄官歸隱的原因有哪些?

  點撥:“田園將蕪”和“心為形役”。

  2.作者歸途中的心情如何?

  點撥:“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表現了詩人擺脫束縛、重返自然的歡快舒暢;“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表現了作者晝夜兼程、歸心似箭的急切之情。

  3.中間部分從哪些方面寫歸田的生活樂趣?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點撥:大致可分為四個方面:初進家門→居室之樂→庭園之樂→戶外之樂。在第2段寫到初見家門之時,“載欣載奔”,一派狂喜之態。家人等候迎接作者的歸來,爾后舉家歡慶,其樂融融。從“引壺觴以自酌”到“審容膝之易安”幾句,寫飲酒自娛自樂與傲然自得之情。隨后作者將筆鋒從居室轉到了庭園,甚至到高處、遠處等目光所及之處,精心選取了園日涉、策杖流憩、出岫之云、知還之鳥、撫孤松等幾個畫面,再加上前面的引觴自酌、倚窗寄傲等生活場景,創造出一個安樂閑適的意境,表面寫景,實則抒懷,表現出隱逸生活的無盡樂趣及作者的孤傲堅貞之志。第3段中作者聽親人說知心話,以琴書為伴,樂以忘憂。接著在農事閑暇之余乘興出游,從出游方式到途中所見之景,作者都娓娓道來,春意盎然,詩意盎然,趣意也盎然。作者觸景傷懷,萬物的生機勃勃和欣欣向榮卻讓他感嘆人生的短暫和倏忽即逝,也流露出及時行樂之意,但總的感情基調仍是明快愉悅和樂觀的。

  4.有人認為,“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包含著悲觀消極的思想。你的看法如何?請結合全篇進行探討。

  (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互動設計5]背誦練習

  配樂背誦

  四、整合評價

  [互動設計6]全文主旨

  陶淵明是一個才華橫溢的文人,又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幻想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社會。入仕為官是他的初衷,可現實的黑暗把他那“大濟蒼生”的壯志擊得粉碎。于是,他選擇了歸隱的道路。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絕大篇幅寫了他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想家歸隱田園的無限樂趣,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向往和熱愛。

  [互動設計7]藝術鑒賞

  1.感情真摯,語言樸素,音節諧美,猶如天籟,呈現出一種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胸臆,不假涂飾,自然真純可親。

  “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矣。”(歐陽修)

  “《歸去來兮辭》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之痕。”(李格非語)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語)

  2.豐富而又富于創造的想象,盡顯浪漫色彩。

  本文寫于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先歸,其想象歸程及歸后種種情狀,正顯歸意之堅和歸心之切。

  3.引用典故,仿佛信手拈來,語如己出,渾然無用典之跡。

  如“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引用《論語8226;微子》楚狂接輿的歌詞“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稍加點化,形神俱顯。

  4.敘事、議論、抒情巧妙結合,創造出生動自然、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

  五、拓展延伸

  在封建社會里,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系起來的,而陶潛不愿為官,難道是當官不好嗎?他真的不愿通過仕途實現他的人生價值嗎?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9

  一、教學目標

  1、在朗讀與背誦中體悟作者感情,了解辭賦的文體特點。

  2、通過分析作者辭官的原因,體會作者對官場黑暗的厭惡和鄙棄,對田園生活的無限熱愛和贊美之情。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深入認識陶淵明思想及其作品特點,掌握詞賦特點。

  難點:體會陶淵明的辭官歸隱的原因及其人生追求與高潔品質。

  三、教學方法

  講解法、問答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導入語:上節課我們已經了解了陶淵明辭官歸田的原因,分析了文章結構,并且詳細學習了序的內容,下面我們共同回顧一下上節課的內容。

  (二)研讀賞析

  【具體研讀,突破重難點】

  1、學習第一自然段:

  (1)思考:本段講了什么內容?

  明確:作者辭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2)陶淵明辭官的原因是什么?

  (3)他的心境如何?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中,到家后,作者感情又有什么新的表現?

  (2)到家后衣食住行又是怎樣的?

  (3)"三徑就荒,松菊猶存"蘊涵著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4)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淵明有什么樣的隱士情懷?

  3、學習第三自然段

  (1)請一名同學誦讀,其余同學注意思考,第三段接第二段繼續表現作者的隱士情懷,他是通過什么來表現的?

  (2)本段開頭兩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意?

  (3)學生探究思考,本段中陶潛隱居鄉村的生活樂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4、學習第四自然段

  請學生翻譯最后一段,其余同學思考:

  (1)開頭兩句的感慨有何深意?

  (2)討論:如何正確理解結尾處兩句話"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三)課堂小結

  全文以"田園將蕪胡不歸"領起,接著以"歸思"、"歸途"、"歸家"、"歸意"為順序,依次抒寫,最后以"樂夫天命"作結,表達了詩人鄙棄官場,向往田園的感情。

  本文通過脫離官場之后對田園生活樂趣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和對田園勞動生活的向往及熱愛之情。

  (四)布置作業

  課后收集有關材料,談談你對古代歸隱現象的看法,寫一篇三百字左右的小論文。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適當地對課堂內容進行了延伸,營造情感氛圍,用情教人,教學中師生雙方以情感為紐帶,讓學生心領神會,從而能夠更好的理解和體會本文內容。整堂課過程較為流暢,學生的參與度雖然很高,但由于對學生引導不夠,而且讀完之后,間隔時間過長,學生易遺忘,下次在設計時需要控制朗讀速度,并事先設好分工。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理清文脈,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發的真摯情感。

  2.通過陶淵明的歸隱行為,初探陶淵明的歸隱情結。

  【教學重點】

  理清文脈,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發的真摯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陶淵明的歸隱行為,初探陶淵明的歸隱情結。

  【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鑒法、討論法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以“歸”字導入課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詩經·采薇》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唐·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唐·王維《渭川田家》

  找出上面幾句詩中共同使用的字“歸”,分析“歸”的內涵。

  歸,女子出嫁。字形采用“止”和“帚”作邊旁。帚,掃除也,婦所職也。古風,男主外,女主內,故帚(掃除)乃婦之所職也。 ——《說文解字》

  二、經緯之歸:尋歸隱脈絡

  圍繞“歸”字,梳理文章脈絡。

  教師范讀文章。

  明確:歸因——歸樂——歸旨(三歸)

  三、曠真之歸:悟歸隱真情

  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蕭統《陶淵明集序》

  (一)覓三因。

  引導學生從小序中尋找作者歸隱的原因。

  明確:至性自然、違己交病、程氏妹喪。

  (二)析三樂。

  1.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了歸隱后的生活樂趣?

  明確:居室之樂、庭園之樂、戶外之樂

  2.作者通過那些主要手法表達了歸隱后的生活樂趣?

  引導學生重點鑒賞文中的動作描寫、景物描寫和精于用字等方面的手法,體會作者歸隱后的情懷和品格。

  (三)思三問:

  引導學生思考最后一段作者連續發出三個問“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對表現文章主旨的作用。

  四、詩賦之歸:探歸隱情結

  陶淵明最終放棄了官場,回歸了田園,可是根據陶淵明自己曾經寫的詩,他年輕的時候也有一顆展翅高飛,建功立業的宏大之心,你怎么理解他最后對官場的放棄?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雜詩(其五)》

  田園生活在陶淵明的筆下是美好的,可是真實的田園生活果真如此嗎?

  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

  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乞食》

  既然田園生活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作者為什么還要義無反顧歸隱田園?你們怎么看待他的歸隱行為?

  教師總結:隱逸,在古代,更多的是一種手段,以這種手段求名求利,甚至最后來了個邏輯上的自相矛盾:因為他不愿為官而隱居,所以他德行高尚;因為他有了這樣高尚的德行,所以他應該為官,甚至為大官。這就是所謂的“終南捷徑”。所以,在中國,歷代都有隱士,同時,歷代朝廷又都去山中征招隱士,他們共同上演這樣一出文化喜劇。

  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我們來認識陶淵明及其行為的意義。與眾不同的是,在他那里,隱居不是一種手段,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他喜歡這種生活方式,隱居本身即是最后之目的。雖然后世人都把陶淵明看作隱士,鐘嶸稱他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但他自己卻沒有把自己當作隱士,他只是在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而已。他從官場上“歸去來兮”,是歸來了,回到自己的老家宅院,他不是在尋找一種姿態,更不是尋找一種手段,而是在回歸一種生活,回歸自己喜歡的那種生活方式。正如梁啟超對他的評價“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微笑”。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高潔的志趣、堅定的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了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

  3、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辭官歸田的原因,體味詩人鄙棄官場、熱愛田園的無限欣喜之情。

  2、背誦。

  教學難點:

  1、理解記述中滲透出的或喜或哀,或決絕或猶疑的復雜感情。

  2、歸納實詞、虛詞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裝句兩種句式。

  教學用具:

  投影儀、投影膠片、錄音機、教學磁帶、電腦課件。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陶淵明及其作品。

  2、讀課文,利用注釋、工具書,初步把握文章,朗讀課文,找出押韻的字。

  3、由押韻歸納各層大意,幫助學生理清背誦思路。

  4、背誦全文。

  教學步驟:

  一、導語:《桃花源記》是我們在初中接觸過的陶淵明的作品。生一背誦。

  《桃花源記》中悠閑自得的田園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們學習的《歸去來兮辭》正是作者決別官場,同上層社會分道揚鑣的宣言書。

  二、作者簡介:1、選一學生讀注解①。

  2、教師補充:陶淵明因不能適應官場的世俗約束,決心去職歸隱。他長于詩文辭賦。他的作品有兩類題材,一類是描繪田園美景,寄寓對官場的厭倦,表露出潔身自好的高潔志趣;另一類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詩,寄寓抱負,多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辭賦以《歸去來兮辭》著稱文史。

  注意幾點:

  ①陶淵明青少年時,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濟于蒼生”的抱負和“騫翮思遠翥”的壯志,但由于東晉當時的士族門閥制度相當嚴酷,陶淵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難有通過做官來伸展志向實現抱負的機會。

  ②他“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與子儼等疏》),“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厭倦官場世俗條框的束縛,所以總處在“一心處兩端”(出仕與歸隱)的情狀之中。他29歲開始入仕,從此13個年頭,時官時隱,達3次,做官時間總計不過四五年。這種矛盾的情狀一直貫穿一生。

  ③本篇寫在作者辭官隱之前,不是像課本注釋中所說的寫在辭官歸隱之初。也就是說,本文是辭官歸隱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寫實之作。

  三、放錄音或教師范讀,讀出情感、氣勢。

  朗讀常規指導:本文朗讀時,應注意語調,語氣和語頓。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主,四字句以2、2頓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在第2段的換韻處,停頓的時間應稍長一些。

  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注釋,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韻的字,在換韻的地方做出標記,反復朗讀由換韻開的段落和層次,并寫出這些段落層次的大意。

  學生朗讀。明確:第一段用一韻,押ui韻,韻腳有“歸”“悲”“追”“非”。主要寫作者棄官歸家的原因。“田園將蕪”是原因之一;“心為形役”是原因之二。棄官歸隱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韻,全段可分三層:第一層開頭到“熹微”,押i/ui韻,韻腳有“衣”“微”,寫作者晝夜兼程,歸心似箭,心情的愉快盡顯其中;第二層“乃瞻橫宇……有酒盈樽”押un韻,韻腳有“奔”“門”“存”“樽”,寫剛入家門的熱烈場面,充盈著濃郁的親情和歡悅的氣氛;第三層“引壺殤以自酌……撫孤松而盤桓”,押an韻,韻腳有“顏”“安”“關”“觀”“還”“桓”,寫歸家后的日常生活,閑適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門——居室——庭院的順序來寫,表面寫景,實際抒情,營造了一個曠達悠然美妙和諧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韻,押ou韻,韻腳有“游”“求”“憂”“疇”“舟”“丘”“流”“休”,寫回鄉定居后的生活情況。“游”“求”兩韻述志;“憂”韻樂以忘憂;“疇”“舟”“丘”“流”是一段充滿詩意的描繪;“休”韻寫春來萬物復蘇,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暫與匆促,頓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幾句,其余押I韻,韻腳有“之”“期”“耔”“詩”“疑”,抒發對人生宇宙的感想,當樂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敘事思路,決意辭歸——歸途——抵家——室內——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安度余生。

  學生根據思路提示及韻腳,嘗試背誦。

  五、學生細細品讀課文,體會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據“情”的表達需要,有感情地朗讀。提示:第一段自責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慶幸之意,應讀得“氣中聲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樂,有喜悅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調是靜謚而愉悅的,應讀得“氣滿聲高”。第四段樂天安命,有達觀之情,讀得曠達、悠然。

  六、布置作業:背誦課文。

  七、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檢查背誦。

  2、突破難點,理解述志中滲透的或喜或哀,或決絕或猶疑的復雜感情。

  3、學習疑問代詞及文言虛詞的用法,歸納一詞多義。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個別抽查、輪流背誦或滾動式背誦。

  二、難點突破:提問:有人認為本文結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包含著悲觀消極的思想,試結合全文內容,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學生討論。明確:“兼濟天下”規范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心路歷程,作為中國第一位隱逸詩人、田園詩人,他的“濟世”的確讓人費解。文中為我們呈現了恬淡安閑、自然靜謐的田園情趣,但這并不意味著陶淵明消極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價值取向,在封建專制獨裁統治下,他們只能在無條件服從與維護自身尊嚴、保持獨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掙扎。除了陶淵明,李白、蘇軾、辛棄疾都曾流露過歸隱的心緒,只不除淵明比較明顯,且付諸實際行動罷了。陶晚年作過大量詩,“猛志”一詞出現多次,這表明顯然有一股濟世的熱流貫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詩風始終未能掩蓋此股熱流的躍動,看似恬淡的歸隱并不意味著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著苦難的加劇,即“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歸去來兮”“憶矣乎”“胡為乎遑遑欲何之?”這些句子表明詩人在惆悵悲苦中飽受折磨。

  詩人回歸田園,崇尚自然,這里“自然”指人的質樸真實、率性而行的本性。他無法忍受官場對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趨同,以求保存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從字里行間我們不也體味到濟世不得的痛苦與回歸田園的無奈了嗎?

  因此,本文陶淵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歸田園的歡悅,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

  三、小結:歐陽修曾有“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的慨嘆。那是因為文中體現的人生態度,思想感情能引起舊時許多不滿現實而又無可奈何,只能潔身自好的知識分子的共鳴,陶淵明是屬于時代的,他永遠是古代文人心靈中的一片凈土。

  四、歸納總結文言知識:

  1、本文出現了五個疑問代詞,請找出來,分析它們的詞義。

  田園將蕪胡不歸(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不回去呢?)奚惆悵而獨悲(為什么還愁苦則獨自悲傷呢?)復駕言兮焉求(我還乘車出去干什么呢?)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隨心任意地生活呢?)胡為乎遑欲何之(為什么那樣遑遑終日,想到哪里去呢?)

  2、“以、而、之、兮、來”五個文言虛詞用法歸納。

  3、本文活用的詞語有哪些?請找出來加以解釋。

  眄庭柯以怡顏(使面容現出愉快的神色)樂琴書以消憂(名詞動用,彈琴,讀書)

  或棹孤舟(船槳,這里用作動詞,劃)

  4、判斷下面三句話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內復幾時?

  B、將有事于西疇。

  C、復駕言兮焉求?

  A省略句, “省略介詞“于”;B介賓結構后置;C賓語前置句。反問句代詞作賓語前置, “還出去干什么呢?”

  五、說說對肚帶歸隱現象的看法。

  六、教學反思: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07-30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07-29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01-08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01-06

《歸去來兮辭》 教學設計12-15

《歸去來兮辭》的教學設計11-09

《歸去來兮辭》的優秀教學設計05-08

課文《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05-03

歸去來兮辭 教案教學設計12-06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模板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