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生活中常見的鹽教學設計(精選6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生活中常見的鹽教學設計(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生活中常見的鹽教學設計1
一、教學內容分析及學情分析
《“變”來“變”去的鹽》是湘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物質的變化” 的第一課,在過去的學習中,學生研究過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研究過水的三態變化,對物質的可逆變化過程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認識。在學生原有的認知度基礎上,本課引導他們進一步探究物質的變化,幫助學生建立物質的變化分為可逆的變化與不可逆的變化的概念,重點認識物質的可逆變化過程。
二、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以“鹽溶解于水和提取溶解在水中的鹽”為例,通過對鹽的變化過程進行分析,建立可逆變化過程的概念。
2.以“把蘋果切開”為例,通過與可逆變化過程的概念進行比較,建立不可逆變化過程的概念。
3.嘗試將物質的變化過程進行系統分類,能對物質的變化過程是否可逆初步進行判斷,能模仿青銅器的生產方法制作蠟星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活動中愿意合作與交流,初步意識到物質的變化有利也有弊。 科學知識
1.知道什么樣的變化過程是可逆的變化過程;什么樣的變化過程是不可逆的變化過程。
2.知道“煮海為鹽”、“青銅器的生產”是人們對可逆的變化過程的運用。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將鹽“變”來“變”去的實驗引申建立起可逆變化過程的概念。
教學難點:判斷某些變化過程是否可逆。
四、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準備:蒸發皿、三腳架、酒精燈、燒杯、食鹽溶液、火柴、蠟(碎蠟)、坩堝鉗、制作星星模板的硬紙條
教師演示材料:蘋果、水果刀、海水曬鹽和青銅器生產等有關資料(課件)
五、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活動1“找回溶解在水里的鹽”活動2“可逆的變化過程”
(一)教學導入
教師談話:1.同學們看,老師這里有一杯清水,有鹽,通過以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鹽能(溶解)在水里,現在誰來做一做溶解的實驗。(請一名學生做溶解實驗,其余學生觀看。)
2.(舉起食鹽溶液)同學們看,現在這杯水就變成了一杯(鹽水),現在還看得見鹽粒嗎?(看不見),溶解在水里的鹽是不是“沒有了”,(引導學生說出鹽“藏”在了水里。)那么,我們能否找回藏在水里的鹽呢?(引導學生說出方法,當學生有困難時,教師可利用指南車卡通人的提示:“還記得我們學過的水的汽化現象嗎?”來引導學生進入活動1的實驗設計,讓學生想到用蒸發水的辦法來分離出溶解在水中的食鹽)。
(二)活動1:找回溶解在水里的鹽
1.提問:怎樣才能把水都蒸發掉呢?引導學生閱讀“指南車信箱”提供的“煮海為鹽”的資料,以打開學生的思路,幫助學生進行試驗設計。
2.教師講清實驗要求和注意事項
實驗要求:實驗時,認真觀察鹽水的變化,直到蒸發皿中的水分全部蒸發掉,變成白色的晶體時方可結束實驗。
注意事項:
(1)要按照正確的步驟進行實驗,(實驗前,教師講清實驗步驟:A、把蒸發皿放在三腳架上B、在蒸發皿里倒入配制好的高濃度鹽水C、點燃酒精燈,加熱)
(2)使用酒精燈時要注意安全(回憶點燃酒精燈和熄滅酒精燈的方法)
3.實驗之后的`分析。
(1)待蒸發皿冷卻后,讓學生嘗一嘗蒸發皿中的晶體是什么?(鹽)
師提問:這個鹽是從哪里來的?(把鹽水的水分蒸發掉留下的)也就是說,這就是在實驗前我們溶解在水里的鹽。這么說來,我們用什么方法找回了溶解在水里的鹽,(將水蒸發)
(2)教師邊敘述邊板書:鹽(加水溶解)變成了鹽水,我們將鹽水里的水蒸發掉,又得到了鹽,這個“加水和減水”的過程可以(反復進行),我們就說這個變化的過程是可逆的。
活動2:可逆的變化過程
同學們,生活中,很多的變化過程都是可逆的,但也有的變化過程是不可逆的,判斷一下,下面這個變化的過程是可逆的嗎?
1.教師演示“把蘋果切開”實例,如果學生說到這個過程不可逆時,教師應追加問“為什么”?(蘋果切開后就再也回不到原來的樣子了,這個過程是不能反復進行的,所以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
2.教師發給各小組一張記錄表,學生討論完成記錄。
3.匯報、交流。(交流時,要有意識地讓學生說說這些變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如:正因為水的三態變化是可逆的,才形成了我們這
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因為鐵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所以鐵路工程師修鐵路時一定要做精確計算,以防止鐵軌在冬天由于冷縮而斷裂,夏天由于熱脹而擠壓變形。)
生活中常見的鹽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鹽的分類、溶解性、鹽的性質。
2、能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對有關的置換反應進行簡單判斷,并能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3.初步認識常見的復分解反應。
過程與方法:
1、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能提出問題,進行初步探究活動。
2、能用變化與聯系的觀點分析化學現象,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探究激發學生對生活與自然界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2、感受并贊賞化學對改善個人生活和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逐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教學重點:
金屬活動性的探究
教學難點:
金屬活動性順序表的應用
課前準備:
教師:查閱鹽的用途的相關資料。
學生:查閱鹽的用途的相關資料。
復習酸、堿與鹽的反應。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調控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鹽的用途
鹽的分類
鹽的`溶解性
大屏幕展示圖片資料:
鹽的用途
大屏幕給出幾組鹽的化學式。
創設問題情境:
你能找出這幾組鹽的組成有何不同嗎?
將書附錄四鹽的溶解性表投影在大屏幕上。
創設問題情境:
不同類別的鹽在水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你能歸納出各類鹽的溶解性規律嗎?
觀看圖片思考并回答問題
思考、歸納總結鹽的溶解性規律。這樣的引課比較親切自然,由此使學生認識到鹽在日常生活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教師拋出問題,通過對鹽的分類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同時為后面鹽的溶解性的學習做好準備。
教師拋出問題,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交流討論,使學生在互相交流中互相學習,然后匯報結果,培養學生互幫互助的團結精神,并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歸納總結
談收獲
學生進行相應的知識點的整理工作。
通過復習鹽與酸、堿的反應,引出鹽還具有其它的化學性質。為學習鹽與金屬的反應打下基礎。
通過分組實驗,發展學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同時,通過幾個反應的分析,總結歸納出金屬活動性順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生活中常見的鹽教學設計3
1.教學內容分析:
本部份教學內容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化學》(下冊)中第七章《應用廣泛的酸、堿、鹽》的總復習課之一。復習的內容是針對學生已經對本章中有關內容具有一定學習基礎的一次檢閱,以新的教學結構模式來達到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歸納總結出與酸堿鹽有關的知識體系,加深學生對酸堿鹽在生產生活中用途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在輕松愉悅的氛圍鞏固知識。
2.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本章內容是初中化學學習中的一個坎,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在此分化更為嚴重。首先是一部份學生對于酸、堿、鹽、氧化物等物質組成的認識及如何用化合價書寫有關物質化學式這兩方面存在許多不足;另外就是典型物質的性質及這四類物質相互間的反應讓許多學生感到本章很難學,無所適從。而一部份學習基礎好的學生又不滿足于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注重抓基礎的.教學方式,希望通過復習能獲得提高,讓自己的思維得到更好地鍛煉。
3.設計思想:
依據學生的學習水平,設計不同能力水平的復習資料,去迎合學生不同的“口味”,避免以往單一、重復的復習方式所帶來的對復習課的枯燥乏味感,注重從學生生活經驗入手,通過設置各種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促進學生間的交流與互助,或許能給予學生“新鮮感”,能促使他們在復習中得到更好地提高。把復習內容分成幾個的知識點,應用簡單精練的語言、圖形結構等手段,輔之以不同能力水平的練習,注重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助;結合知識板塊在課標中的要求,淡化酸與鹽、堿與鹽、鹽與鹽的反應;鼓勵學生大膽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表揚同學間的交流互助。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有選擇性地去完成各知識點的復習、歸納與鞏固;融入周邊的同學中去開展互助學習,共同提高。
4.教學目標:
1.在物質由元素組成的理論學習中,借助“物質分類順口溜”,達到對單質、氧化物、酸、堿、鹽等的認識;
2.通過反應的個例去歸納出共性;通過共性去編輯相關反應的“三角反應圖”,從而把本章中紛繁復雜的許多化學反應簡單化。
3.選擇適合于自己學習水平的練習,通過同學間的互助來復習鞏固本章的知識;傾聽不同學習層次的同學對知識點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來幫助自己學習水平的提高。
生活中常見的鹽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觀察研究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現象,學習探索改變物體在水中浮沉的規律。
教學準備
玻璃水槽兩只,分別盛清水和鹽水;一大一小兩個馬鈴薯。
小組實驗觀察用:蠟燭、鐵片、木夾。
小組實驗觀察用:玻璃杯、攪拌棒、食鹽等。
教學過程
1、觀察馬鈴薯的沉浮。
推測馬鈴薯放入水中是沉還是浮。
觀察一大一小兩個馬鈴薯在兩個不同水槽中的`沉浮。(一個沉、一個浮。)
怎樣解釋兩個馬鈴薯沉浮的不同?
影響馬鈴薯沉浮的原因有哪些?
如果把兩個馬鈴薯同時放在同一個水槽中,會怎樣?
觀察:把兩個馬鈴薯同時放在第一個水槽里,馬鈴薯全浮;把馬鈴薯同時放在第二個水槽里,馬鈴薯全沉。
這是怎么回事?怎么解釋馬鈴薯的沉浮現象?
2、觀察比較兩個水槽里的液體。
這兩個水槽里的水不一樣嗎?怎樣能知道?
從兩個水槽里各取一滴液體,滴在鐵片上加熱,比較液滴變干后留下的痕跡。
從留下的痕跡看,兩種水一樣嗎?
能使馬鈴薯上浮的水是什么水?
每個小組調一杯鹽水試試,馬鈴薯在鹽水中能上浮嗎?
3、馬鈴薯在鹽水中為什么能浮。
為什么馬鈴薯在清水里沉、在鹽水里卻變浮了?
鹽水重還是清水重?
怎樣比較鹽水與清水的輕重?
是因為鹽水比清水重,所以馬鈴薯在鹽水里浮嗎?
生活中常見的鹽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把鹽藏起來》是大象版小學三年級科學下冊第四單元《水和鹽的故事》的第一課。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猜想與假設,實驗。本單元屬于綜合探究的單元,本節課用“小紅軍巧帶鹽”的故事引出教學內容,讓學生充分猜想并深入研究,為下節課“水落鹽出做好鋪墊”。
教學目標:
1、知溶解的概念。
2、 對食鹽溶解的快慢提出猜想與假設,通過設計對比實驗,知道加熱、攪拌、碾碎三種方法可以使鹽溶解得快一些。
能力目標:
能自己設計實驗驗證加快食鹽溶解的方法。經歷“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實驗------應用”的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
情感目標:
培養敢于和善于提出猜想與假設、愿意合作與交流、持之以恒等科學態度。
法制目標:
通過戰爭年代與現實生活水平做比較,使生能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知在生活中應勤儉節約,反對浪費。
教學重點:
通過對比實驗的過程,使學生理解鹽加快溶解的方法。
教學難點:
對比實驗過程,各種相同條件的控制。
教學準備:
鹽、攪拌棒、冷水、熱水、燒杯、鑰匙、蒸發皿(盛鹽用)、量杯、水槽。
教學過程:
一、影片引入
1、觀看電影《小紅軍巧帶鹽》片段。
師:提出問題,小紅軍完成了什么任務?
生:回答
師:根據學生口述故事情節并引出課題。
設計意圖:
教師準備電影片段,學生進行精彩的觀看,有助于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電影片段造成的懸念,有助于學生進行大膽猜想,有助于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學習新知、開始實驗。
1、研究鹽能否藏在水中
師:提出問題,小紅軍是怎樣把鹽藏起來的?
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設計實驗驗證。
師:巡視。
生:匯報猜想及實驗方法。
師:發放實驗器材。
生:開始實驗。
師:要求學生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生:口述實驗現象。
師:引導生知溶解的概念并板書。
設計意圖:
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自主交流設計實驗方法,體現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是學生學習合作的好伙伴。
2、探究加快鹽溶解的方法
師:小紅軍真聰明,用溶解的知識把鹽成功的帶到山上。可當時的情況非常緊急 ,稍微慢一點就有可能被敵人發現。那小紅軍是怎樣將塊狀鹽盡快的溶解在水中的?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設計實驗驗證。
生:各組交流想法并設計實驗驗證。
師:巡視。
生:匯報。
(1)、把食鹽放在水里攪一攪會溶解得快些。
實驗方法:把相同的鹽同時放入相同的冷水中,一個攪拌,另一個不攪拌。
(2)、把食鹽放在熱水中會溶解得快些。
實驗方法:把相同的鹽同時放入相同數量的'熱水和冷水中同時攪拌。
(3)、把食鹽碾碎后溶解得快些。
實驗方法:把兩塊大小相同的塊狀鹽一塊碾碎,另一塊不碾碎,同時放在相同的水中攪拌。
師:點評實驗方法并發放各組所需的器材。
生:開始實驗。
師:要求學生記錄實驗現象并寫出實驗結論。
生:各組匯報實驗現象和結論。
師:引導生小結鹽快速溶解的幾種方法。
設計意圖:
在充分探究的基礎上,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實驗方法,說出實驗現象,只要學生動手參與、仔細觀察并動腦思考了,就一定有收獲。教師需要給學生足夠的引導與鼓勵,讓學生感受到探究活動獲得成功后的成就感。
三、知識拓展
1、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說說怎樣使塊狀的鹽快速溶解?
生:交流后回答。
師:評價并補充。
2、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怎樣可以加快他們的溶解?
生:獨立思考后回答。
師:評價。
設計意圖:科學與生活密切聯系,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教師及時把科學與生活進行聯系,不但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而且也使溶解的知識更加實用,能為生活服務。
四、課堂小節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1、像鹽這樣“消失”在水中的現象叫溶解。
2、加快食鹽的溶解方法有加熱、攪拌、碾碎三種方法。
3、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能否把溶解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
4、我們從小要養成不浪費,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力爭做一個勤儉節約的好學生。
生活中常見的鹽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對鹽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設,設計對比實驗。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質。
3、培養敢于、善于提出猜想與假設,愿意合作與交流,持之以恒的科學態度。
實驗器材:
食鹽、燒杯、攪拌棒、涼水、熱水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充滿挑戰與刺激的闖關游戲大家喜歡玩嗎?(喜歡)。想不想參加呢?(想)。好,今天我們就來進行一次《科學大闖關》,好嗎?(好)。好,大家準備好接受挑戰了嗎?(準備好了)。
第一關(放幻燈):看誰懂得多。老師引導:同學們,老師今天帶來一樣東西,它是可以吃的,誰想來嘗一嘗?嘗完了要給大家說一說它的味道怎么樣,你認為它是什么?有人愿意來試試嗎?(同學品嘗并發言)。好,再來找第二個人嘗一下,第三個人再嘗一次……看來這些同學一致認為這是鹽。那好,下面讓大家來觀察一下,老師給大家準備的到底是不是鹽。每小組派一名同學來老師這領一份樣品。學生觀察2分鐘后:下面請大家來說說,你觀察后覺得這是不是鹽,它有哪些特點?你對它又有哪些認識和了解呢?(學生發言)。好,大家都說的很好,老師宣布:第一關,闖關成功。
老師給大家增添一些關于鹽的小知識作為獎勵(放幻燈):粗鹽和細鹽。粗鹽是為經過任何加工的由海水直接晾曬過后形成的結晶,含有一些雜質;細鹽便是有粗鹽經過加工提煉而成的小顆粒結晶,也就是我們平時所吃的食用鹽。
下面,讓我們走進第二關(放幻燈):智力猜猜猜。首先來看一段與鹽有關的小故事:小紅軍巧帶鹽。閱讀,接下來我們就來開動腦筋猜猜看小紅軍是怎樣把鹽藏起來的?這也是我們今天要探究的主題(板書課題:“把鹽藏起來”。)
二、自主探究
1、學生交流自己的猜想
下面,請大家來說說,小紅軍到底是怎樣把鹽藏起來的。(舉手發言)。看來大家一致認為,小紅軍把鹽放到了水里,到底猜得對不對呢?我們需要通過實驗來驗證,對不對?接下來我們就親自動手做一做。下面請先看老師給大家準備的實驗材料有哪些(放幻燈)。實驗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實驗要求(放幻燈)。下面就請同學們利用這些實驗材料驗證一下鹽是否真的能消失在水里。好,實驗開始。
2、實驗揭秘
小組內實驗。老師提示:好,哪個小組愿意匯報一下你們的實驗結果?說說看在剛才的實驗中你是怎么操作的,又看到了什么樣的現象?(學生匯報)。
老師總結:對,同學們觀察的'都很認真,鹽真的能化在水中,放到水中的鹽慢慢的就消失了,那么像鹽這樣消失在水中的現象叫溶解。(幻燈片:像鹽這樣“消失”到水里的現象叫溶解)。
下面同學們觀察一下,老師這里用了一個雙引號“”,那誰能說說看這里的消失為什么要加上“”呢?(學生發言)。老師評論:對了這里的消失不是真正的消失不見了,而是我們的肉眼看不到了,其實是它溶解到了水里。好,同學們,看來這第二關我們都猜對了,老師宣布,第二關成功!接下來讓我們走進第三關:比比誰最快!
3、探究加快食鹽溶解的方法
同學們,剛才的故事當中,小紅軍很聰明,把鹽溶解在水中,讓敵人看不到鹽,但當時一定時間緊迫,處境非常危急,下面請大家分組討論一下,看看怎樣能幫小紅軍將鹽盡快的溶解在水中,以免耽擱時間被敵人發現?(學生討論,交流匯報)
老師總結:剛才大家參與得非常積極,實驗做得很認真,而且都幫助小紅軍快速的把鹽溶解到了水里,老師興奮得告訴大家:第三關闖關成功!下面讓我們走進第四關,也是最后一關,看誰想得多!
4、聯系實際學科學
同學們,其實溶解在我們生活中用途特別廣,現在請大家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學生舉手發言,教師評價)。第四關闖關成功!
三、拓展探究
看來,我們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僅心細,而且聰明。故事中的小紅軍也很聰明,他把鹽化成水藏在棉衣里帶上山。那么,到了山上,該怎樣把鹽取出來呢?想知道嗎?請大家課下先進行猜想,試著探究,并記錄下來,下節課我們再進行探究。
【生活中常見的鹽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生活中常見的鹽評課稿10-04
初三化學生活中常見的鹽教學反思03-29
生活中冷色教學設計02-10
生活中負數教學設計12-14
《生活中的規則》教學設計08-05
生活中常見的鹽的人教版化學教案08-26
《把鹽藏起來》教學設計03-19
《生活中的靜電現象》教學設計04-17
《生活中的比》教學設計(精選10篇)10-31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教學設計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