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時間:2022-05-12 17:33:27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精選2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精選25篇)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篇1

  第一單元

  春之聲

  第一課時

  一、課 題:

  渴望春天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緒,培養學生對經典作品的興趣和熱情,喚起學生對音樂、對春天、對生活的樂觀、積極的情感體驗。

  2、讓學生初步了解作品的結構,并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的創作嘗試,在表現中體驗和實現自信、交流、分享和創造的快樂。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將有關作曲家生平等音樂與相關文化的背景知識,放到課外由學生自主探索解決,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

  三、教材分析:

  莫扎特的《渴望春天》是一首深受全世界青少年喜愛的歌曲。其音樂語言樸素、簡約,富有表現力。旋律線主要由大調式主和弦分解構成,突出音樂清新、明朗的格調;6/8拍輕快、活潑;曲式結構單純、緊湊,給人簡練、舒服、完整的滿足感。伴奏織體采用分解和弦的形式,輕快、流暢,有效地起到了為旋律烘云托月的作用。

  四、教學重點:

  學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緒,并有感情的演唱。

  五、教學難點:

  歌曲的藝術處理和創作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

  欣賞門德爾松的《春之歌》,創設情景,幫學生從音樂風格上自然地走近春天,走近莫扎特。學生從無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在不經意間領略到春天的詩意、暖意和別樣境界。

  (二)、新課導入

  聽賞童聲合唱《渴望春天》 ,運用開門見山的方法,直接讓學生欣賞優秀童聲合唱團的演唱錄音歌曲,使學生熟悉旋律,熟悉音樂,初步體會和感受音樂的意境。

  (三)、學唱歌曲

  1、聆聽《渴望春天》初步熟悉旋律,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緒。能用簡潔的語言來描述自己感受到的東西。以一流的音樂本身去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激發學生學習演唱的熱情。

  2、 簡單介紹音樂大師——莫扎特的出生地、出生時間和非凡的音樂天賦。 師手指一位音樂大師畫像說:“剛才我們聽到的歌曲《渴望春天》就是由他創作的,你們知道他是誰嗎?關于他,同學們早就充滿了好奇,你們還想知道些什么?” 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他是哪國人?寫過什么作品?為什么會成為音樂家?。學生發言,想知道更多的情況課后查閱資料。讓學生

  主動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提高學習效果。通過故事引起學生對莫扎特及其作品的好奇。

  3、師充滿激情的講述莫扎特晚期的故事:世間上恐怕沒有一位作曲家像莫扎特那樣,其作品的美好和自身生活的痛苦有著如此鮮明的反差,除了童年時期飽受寵愛,莫扎特的一生經歷貧窮、疾病、妒忌、傾軋等種種坎坷,特別是到了后來和大主教發生沖突以致決裂,學生認真聽故事,再次跟錄音演唱歌曲。要求進一步結合莫扎特的人生之路,體會如陽光般燦爛,如春天般和煦的作品風格,使學生了解到莫扎特晚期的生活,緬懷一代音樂大師,并對他的作品產生更強烈的興趣。

  4、復聽歌曲,師:“下面請再次欣賞《渴望春天》,邊聽邊思考以下問題:

  a、作品的體裁 : 1男聲合唱 2童聲合唱 3女聲合唱

  b、作品的情緒 : 1熱烈激動 2明朗愉快 3低沉憂傷

  c、歌曲的拍號:1、3/4 2、6/8 3、3/8

  d、作品描述了什么樣的畫面?”

  學生邊聽邊寫下前三題的答案,最后一題同桌互答師再總結。

  5、師再放歌曲,讓學生跟著錄音小聲哼唱,并仔細觀察,找一找,議一議,談一談,簡單分析歌曲的特點。如“三連音”符號、“#”號等,讓學生理解節奏的變化和特點這些都是為表達歌曲的已經和情感服務的。

  6、教師彈奏《渴望春天》,充滿感情的演唱歌曲。讓學生仔細聆聽老師左手的伴奏,并模仿一下伴奏音型,拍一拍,讓學生感受詞與曲的和諧及明朗愉快的情緒,體會對美好春天向往的心情。邊聽邊用手劃一劃旋律線,或隨意律動,增強學生對音樂作品情緒的體驗,并使學生了解到歌曲的詞、曲情緒一致、和諧,為后面的創作做好鋪墊。

  7、深入介紹莫扎特創作《渴望春天》時的情景:

  師:這首歌曲作于1791年1月14日,這時的莫扎特已疾病纏身,貧病交加,可令人驚嘆的是這首歌曲中沒有絲毫傷感和絕望,整個旋律清新歡快,充滿天真和童趣,足以看出作曲家(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的生活態度學生在輕輕的歌曲旋律中聽著小故事,填出與括號中相類似的內容,進一步體會歌曲的內涵, 引起學生對莫扎特的敬意,做好情感的鋪墊。

  8、師再放歌曲錄音,最后幫助學生分析、寫出結構示意圖。 學生邊聽歌曲,邊思考:歌曲分幾句,有沒有重復句?請生邊聽邊用手指出重復句的出現,并在師的幫助下寫出結構圖式:a+a1+b+a2 以聽為主來分析歌曲,鍛煉學生的音樂記憶力,使學生在分析出歌曲的結構后,能模仿創作。

  9、在教師鋼琴的伴奏下,學生進一步練唱歌曲。

  10、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練習擊拍三連音節奏,讓學生選擇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教師用鋼琴伴奏,將學生分成兩組,比一比那組演唱的聲音洪亮、情緒飽滿、音高和節奏準確。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篇2

  學習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揭示課題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維護了個人的尊嚴,同時贏得了人們的尊重。今天,我們學習《將心比心》,能說說這個詞語的意思嗎?課文寫了哪些將心比心的事情呢?

  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各自輕聲讀課文,遇到生字可以查查字典。

  2、前后四個同學按段輪流讀課文,互相糾正讀不好的句子。

  3、課文寫了哪兩件將心比心的事?

  細讀課文,探究情感

  1、自學第一節,想想哪些地方讓你感動?在自學基礎上小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自由讀課文第二節,想想哪些地方讓你特別感動?在書上做些批注。

  3、學生交流讀后感受,教師引導重點探究以下問題:讀母親平靜的話,思考:母親的“寬容”體現在哪里?母親又是怎么鼓勵護士的?她為什么能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讀第二節。

  5、學習第三節:你能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對這一節的理解嗎?

  6、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7、課堂練習:寫一段話,以生活中的一個事例來說明“將心比心”。

  教學反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物我一體,將心比心”顯然,“將心比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本文以此為題,通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想盡量想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在體會了文章中感人的語言,了解了文章思想后,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將心比心”的含義,情緒也上來了。可是時間在啟發誘導中被浪費了,沒有時間去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體會課文的語言文字。更別說聯系實際來談體會了。只有課后通過練筆去了解學生的思想了。

  在教學本文時,我放手讓學生自瀆自悟,遇到不理解的詞句時,鼓勵學生與他人合作。在初讀時,引導學生復述“我”所經歷的兩件事,再讀時,重點引導學生思考:你是這位阿姨會怎么做?如果你是被扎針的母親,會這樣做嗎?從而進行移情體會,并創設其他情景,讓學生展開想象,模仿課文的語言描寫寫幾句人物的對話。

  課后,我不由得也反思起來,作為老師在與學生相處時,在我們要求學生時,將心比心也尤為重要。我們也做過學生,也知道當學生的辛苦,也有令老師頭疼的時候,現在角色轉換成老師了,站在講臺上我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教好他們,從我們的立場出發告訴他們那樣做不對,應該這樣。而孩子不一定理解,接受。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篇3

  一、教學設計

  (一)學習內容:

  《堅硬的巖石》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根據自己對巖石的認識進行簡單觀察研究和分類,并進一步了解科學上的分類和初步了解巖石的用途。

  2、過程與方法:能通過觀察和使用簡單工具初步認識巖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保持與發展學生探索自然的奧秘的欲望。

  (三)教學方法:

  本課以感性認知為主,對巖石進行一些定性的觀察、實驗測量和比較分類的探究活動。學習淺顯的巖石的知識和研究方法,在自主探究活動中,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活動,觀察及使用簡單的工具初步認識巖石,并進行簡單分類。

  (五)教學準備:

  1、教師:巖石標本、實驗表格、鐵釘、放大鏡。

  2、學生:采集各種巖石標本并洗干凈,記好采集地點,搜集有關巖石的資料。

  (六)教學過程:

  1、導入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在生活中應用的巖石。

  學生:仔細觀察得出答案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課題,學生更感興趣。

  2、認識過程

  ①感受大自然的巖石

  教師:多媒體放“大自然的巖石”片子。

  學生:觀察:哪些地方有巖石;哪些地方巖石最多?

  設計意圖:針對學生的實際,加強學生感性認知,激發學生研究的欲望。

  ②小組內展覽并討論巖石的內容

  教師:分小組展覽石頭,引導學生往哪些方面研究巖石。

  學生:把課前收集了一些巖石標本,在小組內展覽。小組討論:要研究巖石的什么?怎樣去研究?

  設計意圖:老師在這里只起一個引導性的作用,讓學生自提出研究的內容及方法。

  ③觀察研究巖石

  教師:安排小組實驗,提供實驗工具。

  學生:分小組進行觀察研究并作好記錄、匯報等。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究、總結,學會一些簡單的研究方法。

  3、深入

  教師: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給石頭分類

  學生:小組分類并匯報、評價。

  設計意圖:這是對觀察研究的一個總結。

  4、引伸

  教師:多媒體展示科學家的分類方法,讓學生初步了解巖石的用途

  學生:學生觀看學習體會,通過說和看,初步巖石的用途。

  設計意圖:對學生知識的一處拓展。由自然界到現實生活,讓學生感受到研究巖石的作用。

  5、小結

  教師:這節課我們學會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學生:學生對學習進行小結。

  設計意圖:注重學生的發展。

  二、 教學反思

  本課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面向全體學生。根據本學科的特點,以探究活動為學習的核心,讓學生通過參與“提出問題、猜想假想、觀察實驗、解決問題”等一系列探究活動的過程,獲取科學知識,增長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和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發展創新思維。

  本人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發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特別高漲,興趣很濃,學生在活動研討中增長知識,了解大自然的豐富資源,從而更清楚地認識自然,增強學生保護自然的意識。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篇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接觸面發生摩擦,會產生摩擦力;

  2.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表面光滑,摩擦力小;表面粗糙,摩擦力大;

  3.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重量有關: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運動與摩擦力》教學設計及反思(推薦)。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測、設計實驗檢驗摩擦力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系;

  3.做摩擦力大小的對比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養成認真進行實驗的習慣;

  2.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設計對比實驗研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重量的關系。

  難點:

  掌握對比實驗的關鍵與要注意的問題。

  三、教學過程

  (一)感知摩擦力:

  1.游戲導入:看誰的力氣大(一根圓棒,一人一頭,手抓住向相反的方向轉,看誰的力氣大。)游戲結束。

  2.體驗摩擦力:(下面就進入今天的學習任務)

  讓我們一起來作個運動

  (出示"運動"),把手放在桌面上,輕輕往前推,再慢慢用力往前推?你會有什么感覺?(我會覺得手好像受到了一種阻力,阻礙手向前運動,這就是桌面對手的摩擦力)。

  課件出示摩擦力概念: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上運動時,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產生一種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這種阻力就叫做摩擦力。板書

  "摩擦力"。今天就來學習運動和摩擦力。

  3、摩擦力大小怎樣知道怎樣測量呢?教師講解并演示。

  (二)探究摩擦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

  1、講述:生活中到處都有摩擦現象,產生的摩擦力大小也不一樣。今天這節課,我們就重點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系?請同學們先猜測一下。

  2、看來,摩擦力的大小和很多因素都有關系,這么多的因素一起研究會互相干擾,因此,我們可以選擇對比比較明顯的幾組問題先進行研究。今天老師先幫助大家選擇一下,"表面粗糙和光滑哪個摩擦力大?"

  "物體的輕重不同,哪個摩擦力大?"我們就研究這二個問題好嗎?

  3、先研究"表面粗糙和光滑哪個摩擦力大?",分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4、學生匯報設計方案,教師給以指導:哪些因素要改變,哪些因素不改變。指導學生填寫實驗記錄單。

  《運動和摩擦力》實驗記錄單一

  探究問題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光滑粗糙的關系

  要改變的條件

  不改變的條件摩擦力的大小

  (單位:牛頓)

  我們的發現物體間接觸面_,摩擦力;

  物體間接觸面,摩擦力.

  5、學生實驗。并填寫好實驗記錄表一。

  6、研究摩擦力與物體重量的關系(有了第一個實驗做鋪墊,這里只需要簡單引導學生就可以做實驗)。實驗記錄單如下:

  《運動和摩擦力》實驗記錄單二

  探究問題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的關系

  要改變的條件

  不改變的條件摩擦力的大小

  (單位:牛頓)

  我們的發現

  小結:被拉動的物體重,摩擦力大;被拉動的物體輕,摩擦力小,教案《《運動與摩擦力》教學設計及反思(推薦)》。

  (三)、課堂小結。

  1.通過以上實驗的研究,你發現了物體在運動中,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系?(同時板書課題)

  2、教師幫前面輸的那位同學想出個辦法來,然后重新比賽,結果反敗為勝了,同學都很驚奇。(此時輸的那位同學叫著:這上面有油,很滑,抓不住。)這時其他同學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書:運動和摩擦力

  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接觸面的光滑度

  2、物體的重量

  3、運動的方式

  教學反思

  本課是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運動和力"的第5課。在前幾課中,學生們已經利用小車和彈簧測力計對運動和力作了探究。因此,這節課主要是以學生自主動手操作,自主學習獲得知識的探究性課。通過引導,討論,實驗操作,觀察,感知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感知摩擦力,經過分析交流,認識測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探究摩擦力大小受到哪些因素影響。通過交流猜想,制定探究方案,完善方案,實施實驗,在小組共同探究分享中獲得知識。回顧這節課的教學流程和學生反饋情況,我有了以下幾點思考:

  在課堂中,我主要抓住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

  1.認知摩擦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導入不僅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能拉住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思考。教學一開始,我讓兩個學生上來比賽:看誰的力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感知摩擦力、測量摩擦力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先體驗摩擦力,手放在桌面上拖動的實驗來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真實感覺,在充分描述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把手放在桌面上的時候感受到的力就是摩擦力。出示摩擦力的定義,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摩擦力的概念。然后指出,摩擦力不僅能感受到,它的大小還是可以測量的。將如何測量,測量方法進行指導,并演示。

  3.設計實驗、驗證猜想

  首先讓學生大膽想象和猜測: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根據學生的猜測,然后選出兩個猜測進行研究。記錄單填寫由易到難。

  4.總結延伸應用

  讓學生說說本節課的學習收獲,對課進行小結,然后在游戲中應用。

  整堂課,教學流暢,教學目標達成,但反觀課堂覺得也有缺憾的地方:

  1.教師的語言不夠富有激情,這樣整個課堂顯得缺少一種激情。適當的評價會激發孩子學習的熱情,但在課堂上,我給予學生鼓勵性的評價也較少,當學生回答完問題或匯報后,老師沒有及時跟上評價,這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2、對教材還沒有吃透,在導入摩擦和摩擦力的概念時,還是按照書本上的,更科學,學生更能感受到摩擦和摩擦力的概念。

  3、在板書設計上也有缺陷,學生探究的結論(科學概念)沒有寫在黑板上,只是投影一下就過了。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篇5

  教學內容:

  花城版五年級上冊第九課歌曲《雪絨花》

  教材分析:

  歌曲《雪絨花》是美國音樂故事片《音樂之聲》中的一首插曲,該故事片根據美國當代著名戲劇、電影作曲家里查.羅杰斯創作的同名音樂劇改編拍攝。劇情取材于1938年發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故事。影片中由羅杰斯和詞作者奧斯卡.哈默斯坦合作的插曲膾炙人口,成為影片中最精彩的組成部分。歌曲優美、舒緩、輕柔,通過對雪絨花的贊美抒發了主人公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家鄉深深的懷念和祝福。其中《Do ReMi》、《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流傳最為廣泛。這部影片曾榮獲五項奧斯卡金像獎,在世界影壇被譽為最動人的音樂故事片之一。歌曲為大調單二部曲式,3/4拍子,要求采用中速稍慢,深情地、優美地演唱風格,通過對雪絨花的贊美,真摯地傾吐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用和諧統一的聲音演唱《雪絨花》,能以滿懷深情的歌聲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2、聆聽、欣賞電影《音樂之聲》的插曲,通過演唱等活動體驗音樂所傳達的情感信息。對所學的電影音樂產生興趣,能主動思考音樂在電影藝術中的作用。

  3、以自己的方式對歌曲進行演繹,樂于參與表演當中。

  教學重點:

  體驗3/4拍韻律美感,能用優美和諧的歌聲演唱歌曲

  教學難點:

  感受電影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

  教學計劃:

  一課時

  教學用具:

  鋼琴、多媒體教學設備、小樂器(雨聲筒)

  教學過程:

  一、欣賞導入、激情引趣。

  師:平時在生活當中你們會不會看看電視或走進電影院看看電影?看電視、電影是我們生活中的一種娛樂方式,其中有許多優秀的電影、電視劇中的情節總能讓我們記憶猶新,其中的影視歌曲也令我們百唱不厭。同學們,你能列舉幾首你喜歡的影視歌曲嗎?

  生:《冰雪奇緣》里的歌曲“let it go”、《泰坦尼克號》里的歌曲“我心永恒”····

  生:《熊出沒》里的主題曲····

  師:嗯,看來影視歌曲給同學們留下的印象還是很深刻的,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部電影片段,你們猜猜這是哪部影片?片段中的歌曲你熟悉嗎?(播放電影片段《哆來咪》。)

  師:你知道這首歌曲的歌名嗎?歌曲來自哪部電影?(學生回答后,課件出示)

  生:《音樂之聲》(異口同聲回答)

  師:《音樂之聲》這部電影還有一首比《哆來咪》更受歡迎的歌曲,那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歌曲《雪絨花》,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結合這部音樂故事片,一起來學習一下這首歌曲。

  創造一種美好、輕松的音樂環境,引出課題。

  二、聆聽故事,欣賞歌曲。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這首歌名叫“雪絨花”,那同學們知道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花嗎?

  課件播放《雪絨花》的伴奏音樂及圖片。

  師:“這就是美麗的雪絨花,它生長在高山上,只有勇敢的、堅強的人才能見到它們美麗的身影.它的葉面覆蓋有白色的絨毛,開花的時候,小花的四周也環繞著白色的苞片,遠遠看去,就像一層薄薄的雪覆蓋著它,所以當地的人們習慣叫它雪絨花。它頁是奧地利的國花。關于雪絨花還有個小故事呢?同學們想聽嗎?

  【故事內容:《雪絨花》是音樂劇《音樂之聲》中的一首插曲,曾獲得過獲奧斯卡金像獎。故事描寫修女瑪利亞活潑好動,與沉悶的修女生活格格不入,修道院院長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就把她介紹到海軍上校家做家庭教師。上校共有兩男五女七個孩子。瑪利亞以她的善良、體貼,贏得了孩子們的心。當德國法西斯入侵他們的祖國后,上校一家在朋友們的幫助下,機智地擺脫了德國人的嚴密監視,前往瑞士。《雪絨花》這首歌曲,在劇出現了兩次。在上校外出工作期間,瑪麗亞教上校家幾個沒有了媽媽的孩子學會了很多歌曲。《多來咪》便是其中的一首。她還給孩子們排練了合唱。當上校回家時,瑪麗亞和孩子們用甜美的歌聲迎接他。上校很高興,他也邊彈吉他邊演唱了一首歌。同學們猜猜,上校唱的是什么歌?對!就是這首《雪絨花》。這是一首古老的奧地利民間歌曲,上校借這首贊美雪絨花的歌曲來表達自己對祖國幸福、安寧生活的熱愛之情。

  學生聽劇中第一次演唱歌曲。師一邊講,第一次是上校帶了客人到家里做客,瑪利亞和孩子們用歌聲表示歡迎。優美、抒情的歌聲把上校和客人都驚呆了.孩子們請求父親也表演一曲,孩子們圍坐在父親周圍,上校懷抱吉他,演唱了這首《雪絨花》。

  師:你能感受到歌曲想表達什么嗎?

  師:我知道了,可能是因為電影中出現的第一次演唱是英文版本的,所以同學們不知道音樂要表達什么?那現在請我們翻開課本45頁,對照課本的歌譜我們再來認真的聆聽一遍翻譯成中文的歌曲,想想歌曲要表達什么?(師在放音樂過程中用雨聲筒為歌曲做簡單伴奏,可以視情況交給任意一位同學配伴奏。)

  三、聽析深入、學唱歌曲。

  1、聽歌劃拍子

  師:剛才有同學注意到老師用了一個什么樂器為歌曲伴奏嗎?你聽出這首歌曲是幾拍子的?

  生:雨聲筒、三拍子····

  師:三拍子的規律是?

  生:強弱弱

  師:接下來我彈鋼琴,你們一起伸出手來試著為這首歌曲劃拍子。

  (課件出示三拍子指揮圖示,教師向學生講解3/4拍的指揮手勢及其要領。)

  師生活動:一邊指揮,一邊聽音樂,全班一起劃拍子并哼唱。

  2、聽歌找結構

  師:請同學們試唱歌譜,并找出歌曲的旋律哪些句子相同或相似?

  師操作:用鋼琴慢速彈奏歌曲《雪絨花》的旋律,與學生一起試唱歌曲旋律。

  教師活動:學生演唱時,及時糾正音準、節奏出現的問題。

  師:找出歌曲旋律中相同相似的句子演唱。

  師生活動:一起跟琴再唱,注意體會歌曲舒緩、輕柔的特點。

  3、合作學唱歌

  師:老師來填詞演唱歌曲中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大家來填詞演唱其它的句子 。

  師生以接唱的形式練習演唱歌曲旋律。師指揮,學生演唱旋律。

  師:我們試著把歌曲完整地演唱一遍。

  師彈奏歌曲伴奏,和學生一起練習演唱,注意音高、音準。

  通過找歌曲結構和演唱等活動體驗音樂所傳達的情感信息,對所學的電影音樂產生興趣,能主動思考音樂在電影藝術中的作用。

  四、再次欣賞、對比表現

  認真聆聽劇中第二次演唱歌曲。

  師:這首《雪絨花》在劇中第二次演唱的時候跟第一次演唱時的感覺完全不同,我們一起來聽聽第二次演唱是在什么情況下。

  師講:德國軍隊入侵上校的祖國后,上校和瑪利亞決定帶著孩子們逃出魔掌,到自由的國度,在告別祖國的音樂會上,上校全家深情地再次演唱了這首歌曲。當《雪絨花》這首象征祖國的歌曲回蕩在劇場時,全場聽眾的心沸騰了,懷著對祖國的熱愛,大家都隨著高唱起來,使敵人感到恐懼。

  第一次演唱

  第二次演唱

  地點

  家里

  劇院

  對象

  純潔的孩子

  兇惡的敵人

  心情

  愉快、開心

  沉重、憤怒

  內涵

  真、善、美

  假、惡、丑

  師:同學們聽了這首歌曲在電影中的二次演唱,有什么感受?我們來把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演唱做個對比,你就知道了!

  師:通過兩次演唱的對比,你能感受到電影音樂有什么特點嗎?那它的作用呢?

  生:····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意識到電影音樂是電影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特點是“突出電影的主題”,它的作用是“抒發人物的情感和推動劇情的發展等等”。

  以下一環節視時間而定。

  (師:同學們,除了齊唱,你們還有什么好的方式來表現《雪絨花》這首樂曲的優美、舒緩、輕柔嗎?若有時間盈余盡量多練習演唱,可以采取小組唱、男女分唱等多種方式練習,也可采取選擇合適的樂器為這首歌曲伴奏的方式,來演繹這首歌曲。)

  在影片欣賞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同一歌曲在不同環境,對音樂有不同的處理。通過不同方式的演唱,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從中體會音樂有貫穿主題,發展情節,刻畫人物內心世界的作用。

  五、音樂拓展、歌曲延伸。

  師:同學們,電影《音樂之聲》是一部經典的音樂片,片中有許多經典的、膾炙人口的歌曲,除了我們這節課一開始聽到的《哆來咪》和剛剛學唱的《雪絨花》之外,還有一首非常經典的歌曲,你們聽——(課件播放《孤獨的牧羊人》的片段。)

  六、總結。

  師:(配樂)同學們,今天我們體驗了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感受了歡樂有趣的《do remi》,欣賞了幽默風趣的《孤獨的牧羊人》,通過這節課我們了解到,電影音樂是電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突出主題、刻畫人物、抒發情感、烘托氣氛等等。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多多關注影視配樂,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提升自己的欣賞水平。

  教學反思

  定下這個課題的時候,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為這屆五年級的孩子是我一直帶上來的,且五(3)班音樂課素養及歌唱能力較其他三個班都更好一些。準備充分之后,滿懷著信心來上這節音樂課,本以為即使不會多么精彩絕倫至少也是順理成章的流暢,但結果仍然是讓我陷于深深的遺憾之中,或許這是很多老師上完公開課之后共同的感受吧!

  音樂是積聚靈感、催發情感、激活想象的藝術,它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實施美育的主要途經,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激活學生的創新潛能,提升學生的生活質量,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我當然希望我的學生能從我的課上受到熏陶或啟發,我把這堂課從頭到尾的、零零碎碎的細想了好幾天,雖然大家也都給予了很好的評價,不管大家是出于對我的鼓勵還是對我的肯定,但是作為一名具有專業音樂素養的教師來說,不足之處已經郝然暴露于我心。結合工作室李彥老師的評價以及我們綜合科組集體的評價,除了一貫來的淡定、自然、流暢之外,風格沒有太大變化,盡管最后課堂上學生歌曲的演唱較完整,情緒不錯,但整節課亮點不突出,學生自然生成不夠,教師語調也過于平淡····我深深的了解自己,因為每次公開課后的自我反思我都是很掙扎的,是的,我居然一點也不覺得我會上音樂課,我居然覺得除了能淡定的把課上完我的課似乎都沒有什么優點可說了,腦子里反復的就是這節課本來應該可以更好一點的,怎么就上著上著就有些不一樣了·····

  要想提高教學總得找個時間安靜的坐下來想想我上過的課,進行深度反思這應該是作為教師應具備的基本能力。沒錯!我反思我最大的失誤在于我并沒有很好的圍繞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去設計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回過頭細細想來是比較粗糙、模糊不清的概念,而教學目標的設計是一節課的精髓所在,通常評價一堂課的好壞最重要的衡量標準也就是你是否很好的完成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而在這堂課中我更多的是考慮到學生要如何去學,卻在我要如何去教這一方面顧此失彼。自認為教學觀念還是蠻新的,可是在我這堂課的教學當中我并沒有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很好的體現。

  現在,在我回頭重看教學設計、在我回想整堂課的教學、在我反思教學得失的過程中的時候,我突然有種要推翻這堂課重來一次的感覺,除了先前講到的教學目標設計的不夠清晰,到現在感覺重難點把握不明確,盡管單從教學效果來講或許也是一堂不賴的課,但從專業教學角度來講個人認為是一堂設計欠佳的課。我需要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的剖析,來把我教學的思緒一點一點理順。我本意是一堂教唱課,在欣賞中教唱,可此刻我卻發現我的難點定位在了“感受電影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現在想來真的很好笑,實際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根本沒有很好的完成這個重點,只是盡力讓學生唱好這首歌,重點算是完成了,難點應該定位在“用優美的歌聲演繹歌曲”或者“用多種方式表現歌曲”就會比較準確。

  前奏的導入顯得有點拖沓冗長,可以直接從電影《雪絨花》導入,其實孩子們都知道這部電影的,沒有必要做太多的鋪墊,只是我自己把他們想得太簡單了。對于雪絨花PPT的介紹現在想來也是多余之舉,當時設計教案的時候實在是想得太多了,巴不得把自己想到的所有東西都教給學生,然后就一股腦兒的全都設計進去,結果是涵蓋內容太多,導致第三環節與第四環節都沒有時間來得及很細致做好,而后取消了最有意思的創編環節也是深感遺憾。若把原拓展部分欣賞《孤獨的牧羊人》放在開頭,歌曲詼諧、有趣、活潑不失為一個好的導入;或者把歌曲在電影當中的第二次演唱作為后面的拓展部分,讓學生感受同一歌曲在電影當中不同情緒的演繹來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收尾。

  盡管這節課總體算是流暢的完成了,但我感覺更多的是因為學生的音樂素養較好,而并不是因為我這節課設計的多好;另外,學生在這節課的學習狀態很好,參與面也廣,能積極跟我互動,深感欣慰。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說過:“人最本質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因此,作為一名音樂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條件、提供機會,發揮音樂教學在聽覺、感受、聯想、表現、創造等方面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音樂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在一切為學生服務的同時還能時刻不忘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慶幸我自己是個很喜歡也很愿意上音樂課的老師,雖不夠和藹可親,但面對專業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要想讓自己的專業教學得到提高,要想自己在這條路上走的更遠,反思是必經之路,但愿在我的教學之道上我能堅守自己的信念,不忘初衷!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篇6

  教材簡析

  《四季的腳步》是人教版第三冊的一篇選學課文,這是一首介紹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變化的詩歌。它以擬人的寫法,抓住四季的特點,生動地描繪了迷人的四季景色。全詩語言親切,句式相似,情感濃烈,讀起來瑯瑯上口,是一篇對學生進行誦讀訓練的好教材。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變化及特征。

  3、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教學重難點:

  朗讀詩歌是教學的重點;了解四季的特征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描寫四季景色的小詩——《四季的腳步》,請大家伸出手和老師一起寫題目(師板書,強調“腳步”的筆畫)。

  2.讀了課題,你們最想知道什么?(板書:“春夏秋冬”)還有什么問題?

  3.是呀,動物有腳,人有腳,四季的腳步到底是指什么?讀懂了詩歌,你們就會找到答案。

  二、初讀課文

  1.請大家自由放聲讀讀詩歌,注意讀書要求,遇到難讀的字多讀幾遍。

  2.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字音。

  三、整體感知

  1.字音讀準了,請大家合上書看屏幕,再放聲讀讀詩歌,注意這次的讀書要求:邊讀邊仔細觀察,看看你能發現什么?(多媒體顯示全詩)

  2.你們觀察得真仔細,找出了四個小節中相同的地方。剩下的部分就是四季不同的特點。找到了規律,學這首詩就不難了。

  四、指導讀一、二行

  1.我們先來讀一讀每個小節的前兩行。誰先來讀讀第一小節的一、二行?(指名讀)

  2.春天的腳步悄悄、悄悄地,她笑著走來。你能悄悄地、笑著走到我的身邊來嗎?(生表演)

  3.你的腳步是那么輕,我都沒有覺察到,你就悄悄地來到了我的身邊。春天也不知不覺地來到了人間。請你再讀讀這兩行。(指名讀)

  4.讀其他三個小節的一、二行。

  5.小結:四季就像四個活潑可愛的小娃娃,惹人喜愛,她們邁著輕快的腳步,悄悄地來到了我們身邊。現在讓我們走進這美麗的世界,大聲地朗讀兒歌,體會體會它們各有什么特點?

  五、學習第三小節

  1.現在正是秋天,秋天的景色可美了,你們喜歡嗎?誰來把描寫秋天的這個小節用你喜歡的語氣讀一讀。(指名讀)

  2.“落葉唱起了歌兒”這一行要注意,“歌兒”要讀成兒化音。(師領讀)第四行的“刷刷”在這里表示聲音的詞語,要讀得再干脆些。(師范讀,指名讀,集體讀)

  3.多媒體顯示秋天情景:秋天的樹林,落葉像一只只五彩繽紛的蝴蝶,舞著,旋著,撲向大地的懷抱。看!一片一片的,鋪成一條條金色的小道。多美啊!請大家再讀讀這三行!(齊讀)最后一行的美景讀得還不夠,再讀最后一行!讀得再美一些!

  4.我也很喜歡秋天,也很想讀一讀這一小節,行嗎?看我讀,注意看我的表情,看看老師是不是真的很喜歡秋天。

  (多媒體顯示第三小節文字,師范讀,指名讀,齊讀)

  5.小結:落葉唱起了歌兒,刷刷,刷刷,鋪成一條條金色的小道,這就是秋天的特點。你們還喜歡哪個季節?

  (根據學生匯報的順序隨機指導)

  六、學習第二小節

  1.(指名讀)你們喜歡夏天,金蟬也喜歡夏天,它高興地唱起了兒歌,知了,知了,你們聽!(多媒體播放知了叫聲)

  2.請同學們自由練讀第二小節,多讀幾遍,我看看誰的表情最美,聽聽誰的聲音最好聽。

  3.剛才被老師摸過頭的同學站起來。我看到你們的表情那么美,聲音那么好聽,看得出你們的確很喜歡夏天。愿意再讀給大家聽嗎?

  4.其他同學也像他們一樣練一練。(師巡視贊揚:這次你的聲音好聽了,你的表情也很美)

  5.過渡:秋天的景色美,夏天的景色也很美。你們還喜歡哪個季節?

  七、學習第四小節

  1.說說你為什么喜歡冬天?

  2.冬天很有樂趣,冬天的景色也很美,看屏幕。(多媒體展示冬天情景)多可愛的雪花呀!它給寂靜的冬天帶來了歡樂,帶來了生機。你們看,小朋友們在雪地里堆起了小雪人,多有趣呀!請你用最喜愛的語氣讀一讀第四小節。

  3.請大家閉上眼睛,聽!(多媒體播放風聲)

  4.誰愿意讀讀三、四行?請你把“呼呼”再讀一遍。

  5.誰再來讀讀這一小節?

  6.喜歡冬天景色的同學把這一小節再來讀一讀。

  八、學習第一小節

  1.還有一個美麗的季節,春天,你們喜歡嗎?

  那就去找你的伙伴比賽讀一讀第四小節,聽清要求:邊讀邊加上動作。

  2.剛才我注意到這兩個小伙伴讀得很好,請你先來給大家讀一讀。(指名讀)

  3.請你給他指導一下“丁冬”在這里要怎么讀?(生試評)請你也來讀一讀。(生讀)我好像聽到了溪水清脆的流淌聲。你也來讀讀。(指名讀,女同學讀,全班讀)

  4.在春姑娘的召喚下,這粉的桃花、白的梨花、黃的迎春花競相開放,小草也悄悄地冒出了地面,給大地母親披上一件綠衣裳,這景色多美啊!我們一起來讀讀最后一行吧!(多媒體展示春天情景)

  5.看屏幕,我們再來讀一讀第一小節,讀的時候加上動作。(多媒體顯示第一小節)

  九、延伸

  1.一年四季多奇妙啊!她們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美麗。我們把這首美麗的小詩獻給大家,好嗎?

  2.誰愿意領讀每個小節的第一、二行?其他同學讀每小節的后三行,我也和你們一起讀。

  3.我看到你們讀得可有感情了。看來,大家的確非常喜歡四季娃娃。作者眼中的四季是可愛的,同學們,你們眼中的四季更是美麗的,多彩的。請你們做個小詩人,小畫家,把它們寫出來,畫出來,好嗎?

  十、做練習

  1.請小朋友們看屏幕,屏幕上有三項作業,你們想做哪一題就做哪一題吧:

  (1)選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季節畫下來,和周圍的同學交流一下。

  (2)寫一、兩句與春(夏、秋、冬)有關的句子。

  (3)讀一首與春(夏、秋、冬)有關的小詩。

  2.反饋檢查。

  十一、總結

  今天我們學了《四季的腳步》這首詩,知道了四季不同的特點,也感受了四季不同的美景,我們一起美美地把全詩朗誦一遍吧!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以詩歌形式展示,要示小朋友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了解四季的特點,感受四季的悄然變化所呈現出的不同特征,從而贊美四季,喜愛四季。對于文本的把握,我覺得我這堂課上已經掌握住了,使小朋友們在朗讀中或回答中更有情,更有勁,更喜歡。我們教師在要求學生的朗讀中,不要為朗讀而朗讀!時刻要將朗讀與文本與教師的有效教學組合在一起,完美整合才是最好的朗讀教學。同時,我感覺在我的這堂課中,如果說還想進一步調動小朋友們走近春天,感悟春天,喜愛春天的環節中,如果用上師生間的問答,那會是更好的設計。比如說我讓小朋友們閉上眼睛,聆聽在大自然中,春天除了溪水丁冬丁冬地唱歌以外,小朋友們仿佛還能聽到哪些美妙的聲音?小朋友們答出了“小鳥嘰嘰喳喳,春雨沙沙,蜜蜂嗡嗡嗡……”時,我也能象文本中那樣換成師生問答形式,那就更好了,比如說“師:小鳥唱起了歌兒。生:嘰嘰喳喳,嘰嘰喳喳。”我想這種形式對小朋友們理解文本,喜愛朗讀更起作用。在低段教學中,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比如說重要的課堂評價語的運用等,可能都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慢慢地去學習與領悟吧。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篇7

  一、教學目標:

  通過繪制思維導圖,梳理內容,分析形象,體會情感,探究主旨,熟讀成誦。

  二、教學重點:

  繪制思維導圖

  三、教學難點:

  記憶背誦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詩經》是我們文化、情感和審美的“圣經”,是一種生命的基因,靈魂的酵母,是我們的另一條母親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用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走進《詩經》,走進《氓》,走進那遙遠的衛國發生的故事。

  (二)梳理內容

  那么,這首詩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同學們齊讀詩歌,要求讀對節奏,讀準字音。

  明確:這首詩講述了一個女子在經歷了戀愛(1、2節)的幸福之后,又經歷了婚變(3、4、5節)的痛苦,最后做出了決絕(6節)的選擇的故事。

  過渡:以上是我們對詩歌內容做了整體梳理,下面我們一起對詩歌的各個部分的內容進行賞析。

  (三)分析形象

  請同學們齊讀詩歌的第一二節,看看在這兩節詩中,作者是用了哪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來寫男女主人公的?

  明確:1、氓:蚩,笑嘻嘻,忠厚老實的樣子;謀,清楚地告訴我們,他是來求婚的。

  2、女子:“送”說明了女子答應了男子的求婚,表現了女子對男子的一片癡情,“將”說明她是一個溫柔體貼的女子。

  “望”,寫出了女子對男子的癡癡等待,登上那倒塌的垣墻,久久佇立,向男子所在的方向望去,見不到男子就傷心哭泣,見到男子就又說又笑,真真是一個率真可愛的女子。“遷”字寫出了這份愛情終于修成了正果,結婚了。

  下面請同學們通過這些詞語對詩歌的情境進行聯想和想象,誦讀第一二節詩,邊讀邊記,強化對詩句的記憶。

  (四)體會情感

  請同學們認真研讀婚變部分的內容,找出能夠表現女子情感變化的詞語,體會女子的內心感受,并完成這一部分思維導圖的繪制。

  1、“食”、“耽”、“說”表面上寫的是斑鳩貪吃桑葚,實際上是寫女子沉溺于愛情無法自拔,寫出了女子內心的后悔。以此來勸誡其他的女子千萬不要沉溺于愛情。

  2、“貧”字寫出了女子多年來為了和氓在一起,甘愿過著貧窮的生活。“爽”字是過錯的意思,“貳”寫的是氓的行為沒有定準,反復無常。

  女子甘于貧困,行為沒有過錯,而氓卻三心二意,用情不專,由此表現女子對氓的斥責和怨恨。

  3、“暴”字寫出了氓的兇暴,“咥”字則寫出女子娘家兄弟的冷漠,不但不同情,反而還譏笑她,“悼”字寫出了女子飽受煎熬,無人傾訴,內心無比辛酸的傷痛。

  我們通過對這些詞語的分析,就能夠很好地體會到處在婚變狀態的女子內心情感的變化軌跡,是一個由悔到怨,再到傷的過程。從對戀愛階段人物形象的分析到對婚變階段女子內心情感的體會,實際上就是我們的思維從感性形象的聯想想象到對人物內心感受的理性推理過程。

  (五)探究主旨

  1、過渡:無人理解,無處傾訴,只能獨自傷悲的女子最終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促使她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確:“已”字說明女子做出了決絕的選擇,沒有幻想,沒有迷茫,沒有卑微,也沒有不舍,有的只是清醒和剛強。回想過去,“言笑晏晏”形容少年時代快樂的樣子,“信誓旦旦”氓立下的誓言是真摯誠懇的。然而,現在快樂全無,在思前想后之后,女子清楚地知道再也不可能像過去那樣幸福快樂了,男子違背誓言,也沒有悔改的心意,所以斷然、決然的選擇離開。

  2、學完這首詩,老師不禁感到很納悶,女子和氓是青梅竹馬,而且是自由戀愛,為什么女子還是得不到幸福?從中得到什么樣的教訓?

  明確: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子的自立自強

  (六)作業布置

  借助思維導圖背誦全詩。

  教學反思:

  這節課基本達到了預先設定的目標。大部分學生都能夠看著思維導圖上的關鍵字詞,對人物形象和詩歌情境進行聯想和想象,記憶詩句。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也能很好地體會處在婚變階段的女主人公的內心情感和情感的變化過程。但是這節課還有不少的遺憾。現總結如下:

  1、留給學生展示和講解思維導圖的時間不夠,不能很好的表現學生在經過老師指導之后的效果;

  2、課堂上朗讀的次數不多,背誦的效果不太明顯;

  3、對于主題的探究還是應該放在第二課時,這樣的話,中間環節的時間就會比較充裕,學生也就能夠充分的展示自己畫的思維導體和講解了。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篇8

  教學目標:

  1、學會課文中的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了解琥珀的特點與價值,認識它的形成過程。

  教學準備:

  一組有關琥珀的圖片和裝飾品圖片課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流程:

  一、板書課題,學生讀課題,解釋課題

  1、讀課題之后,請學生交流自己在課前收集到的有關琥珀的資料。

  2、老師補充介紹琥珀的資料。

  3、出示課件,請學生欣賞一組不同樣子的琥珀圖片。

  思考:它們有什么相同與不同的特點?(它們都是透明、光滑的,而且里面都有物體;不同的是里面物體不一樣。)

  在學生交流之后,老師過渡到新課:我們今天文中介紹的是哪一塊琥珀呢?(學生找準圖片后,再一起欣賞文中琥珀的樣子。)誰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它是什么樣子?(指多名學生進行描述,建議能夠抓住物體的特點來說,老師及時給予點評)那文中具體寫樣子的是哪個自然段?

  二、理解課文內容

  1、打開課本,請學生快速瀏覽全文。找到描寫樣子的段落自由朗讀,并做上記號。(最后一個自然段)

  2、請學生一起讀文中最后一個自然段,思考:這里除了寫琥珀的樣子還有其它描寫嗎?(價值)

  老師過渡語:琥珀有這么大的價值又是怎樣形成的呢?請大家再自由朗讀課文,具體描寫它形成過程有哪些段落。(2到12自然段)

  3、分析琥珀形成過程

  (1)琥珀形成必須經歷哪兩個階段?(松脂球與化石的形成)

  (2)仔細讀課文,松脂球的形成應有哪些條件?化石形成又要哪些條件?

  (3)比較琥珀與黃河象化石的形成有哪些不同?

  ( 4 )作者假想是什么依據?還有其他的故事發生嗎?(啟發學生大膽的想象,說出琥珀還有可能是怎樣形成的。)

  4、學習琥珀的發現:學生朗讀相關段落(13到17自然段),思考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找出文中所描寫的動詞。

  三 回顧全文,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1、對照板書,引導學生梳理作者的寫作思路;再一次熟悉課文內容。

  2、我們這一單元學習了有關化石的兩篇說明文,想一想它們在寫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倒敘、順敘)

  3、優美句段的品讀(請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自己最喜歡的一個自然段,并簡要的說出自己喜歡的理由)。

  四 拓展:

  1、欣賞由琥珀做成的各種裝飾品,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2、建議學生在課外多讀這類型的書籍,去了解認識大自然的另一面。

  五 板書設計

  琥珀

  松脂球

  形 成:

  化石

  發 現:卷—踩—挖—識別

  特點與價值:透明 光滑 內有物 ;裝飾品 藥用

  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了解琥珀的形成過程,進而培養學生的想象空間,假想琥珀其它可能形成的過程。但在實際引導中沒有原設計的流暢,當我的問題拋出以后學生們的思維不很活躍,連平時愛發言的陳潔、汪芯羽等都久久不見舉手。大約十分鐘之后,鄧淞說:蜘蛛與蒼蠅的巧遇有可能是蒼蠅遇難在先,蜘蛛誤會在后。緊接著張鑫說:也有可能是蜘蛛去營救啊。黃昊說:也許是在打架……這下可熱鬧了,有許多同學都假想了它們的巧遇。此時此刻我趕緊抓住學生們的思維,引導認真分析能成立的是哪些環節。然后通過再次對琥珀樣子的朗讀,學生們恍然大悟,假想不是空想。原來自己的假想沒有建立在最原始的基礎之上。文中作者的假想才是科學的,合乎情理之中的。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篇9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楓葉如丹的三層含義。

  3、了解借物喻理、借物悟理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難點:

  理解楓葉如丹的三層含義。

  教學過程:

  一、閱讀全文,回顧課文內容,勾畫出文中含有楓葉如丹這個詞組的句子。

  二、理解楓葉如丹的第一層含義:成長過程。

  1、讀文中第一個含有楓葉如丹的句子。

  2、朗讀課文1——4段,了解楓樹的生命軌跡。

  3、朗讀課文1——4段,感知楓樹成長過程的不易。

  4、引入冰心的語言,學生感知楓葉成長經歷的艱難歷程。

  5、讀課文5、6段了解楓樹與人成長過程的相同之處。理解楓葉如丹的第一層含義:成長過程。

  三、理解丹的第二層含義。

  1、讀課文的第二部分,概括第二部分的內容。

  2、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楓樹美景的描寫。

  3、理解楓樹如凄苦的老人的含義。

  (1)知道楓樹和老人的相同之處。

  (2)通過作者的經歷理解作者將楓樹比喻為老人的原因。

  (3)讀課文中麗貝卡出現的部分。

  (4)將麗貝卡與植物的成長階段進行比較,知道秋天仍舊蘊含生命。

  (5)出示作者的經歷,理解生命的豐富內涵。

  (6)理解楓葉如丹的第二層含義。

  四、理解楓葉如丹的第三層含義。借用杜牧的《山行》以及楓樹成長的四季循環,理解楓葉如丹的第三層含義:長久的生命力。

  五、教師介紹作者的寫作手法。

  六、齊讀課題。

  教后反思:

  撥開景語看情語

  “霜葉紅于二月花”,待到涼風又起,秋天又到,看那滿山紅葉,一樹的紅艷早已超越二月的紅花。

  這一樹的紅葉是什么?是經歷春、夏、秋的洗禮迎來的碩果,是跳躍、歡樂的生命,是有豐富內涵的生命,是化作春泥護花的長久的生命力。

  可見這一樹的紅葉蘊含了作者多少人生感悟,多少個人情感……

  作為教師,如何借助這一樹的景讓孩子走進作者的情懷呢?我嘗試著在課堂上撥開景語看情語。

  一、借助冰心的語言,體悟成長過程的艱辛。課文伊始,作者利用了四個自然段,以抒情的形式分述了楓樹由春到秋,由綠到紅的全過程,作者究竟需要說什么,丟棄紛繁的分析,用冰心的語言“: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讓學生體悟到作者原來是要告訴我們丹是來自不易的,他仿是人的成長過程,必須經歷必要的挫折與磨難才能成長。

  二、借助作者的人生經歷,理解作者眼中那一棵凄苦的楓樹。

  作者在文中的第二部分寫道:再望望那株楓樹,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垂頭無語。

  為什么一樹的紅艷卻成為凄苦與孤獨的代名詞。在課堂上我出示了作者寫作此文的照片,讓學生走進作者的世界。作者寫此文時已進入花甲之年,斑白的雙鬢,深鎖的皺紋,一下子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已經走入了人生的盡頭,他的悲秋情懷賦予了楓樹,此時眼前的楓樹就是他自己,他就是楓樹,楓樹就是他。景與人的相通之理即是世間萬物都是相通之道。

  三、借助人與樹的相同之處,理解楓葉如丹就是跳躍、歡樂的生命,就是富有內涵的生命。

  課文第二部分出現了麗貝卡,這個富有生命力的孩子的出現,給了作者最多的人生感悟。

  我讓學生嘗試著將麗貝卡喻成植物的發芽階段,于是在秋天生命的初始之期仿佛又重新降臨。

  接著我又讓學生將作者與植物的成長階段進行比較,引入作者的生活簡歷,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生命雖然到了盡頭,但是回顧這一生是精彩的,恰如那如丹的楓葉。這樣的富有內涵的生命在今天是沒有遺憾,不該凄苦的。

  那一樹的紅葉依舊,但是在一樹的紅葉上我們分明看見了作者如丹的人生情懷!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篇10

  準備計劃

  先讀讀課文里的這段話,想想需要考慮哪些問題,準備紙筆,稍做記錄。

  分組討論

  恐怕一個人拿不定主意,咱們分小組進行。看哪一組計劃的周密、妥當,咱們就聽從他們的意見,每人稍做準備,談談自己的計劃,再由小組長統一意見,推選一人作好發言,師生評議。最后,由班長綜合大家意見,制定出一個春游方案。

  第二、三課時:習作

  啟發談話

  我們在校園里生活了三年,對環境應該很熟悉了,你能說說嗎?你最喜歡哪個地方,比如校園的花壇,有哪些花草等,你經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勵學生自由說,放開說,教師做適當補充指點)

  小結:有的同學平時能夠留心觀察,說了自己的所見所想,講的很具體,而有的同學疏于觀察,我們要做善于觀察的人。

  實地觀察

  現在給大家30分鐘時間,去校園里做一次觀察,把觀察到的景物記錄下來。可以選一處景物來寫,具體寫出你的感受來,或者你想到了曾經在那里發生過的事情,覺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寫下來。注意要仔細觀察。

  交流觀察所得

  指名說說你已經觀察到什么,準備怎么寫,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啟發。教師結合學生的交流進行點評。

  學生完成習作

  同桌互相交流,評改

  改通順,指出錯別字及其病句、標點錯誤等;評優點,劃出你認為的好詞好句或者精彩語段;提建議,提出哪些內容需要具體或補充,哪些可簡單或刪除等等。

  第四課時:我的發現日積月累

  復習導入

  檢查讀詞語卡中的詞語,有選擇的聽寫詞語。

  我的發現

  分角色讀讀對話,說說小林和小東發現了什么?讀句子,回到課文中去找這些句子,再讀一讀,說說用這樣的句式有什么好處。交流后進行摘抄。我們在哪些課文中也學到過類似的句子?

  日積月累

  自由朗讀詩句,說說自己讀懂意思的詩句,提出難以理解的詩句,教師點評釋疑。比一比,看誰背的多,背的快。

  教學反思

  新《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也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少講多練,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語文的規律,提高語文素養。

  本次習作要求是按一定的順序寫校園里的景物,或者別處的景物,還可以寫寫發生在校園里的難忘的事。我們就先來選擇寫寫我們朝夕相處的校園。

  先讓學生課下仔細觀察學校中你認為最美的地方,作好記錄。然后運用我的發現中的句式進行描寫。接下來全班評改。

  評改要求:景物描寫的過程中,是否抓住了主要景物來描寫,是否選擇了恰當的描寫方法(描寫方法已在語文園地一“我的發現”一欄中有體驗、有訓練。)是否運用了總分的寫作方法。

  最后加上開頭結尾,還是要運用總分總的結構,這樣一篇習作就完成了。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篇11

  學習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爸爸介紹白楊的那段話。

  2、能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感悟白楊樹的品質和邊疆建設者的精神。

  3、學習課文“借白楊樹特點,歌頌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這一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現方法。

  教學重點:

  通過白楊樹的外在特點感悟其內在的品質。

  教學難點:

  體會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寫法,感悟樹的某些特點與人的某些品質之間的相通、相似之處。

  教法學法:

  引導、感悟、合作、探究。

  教具學具:

  投影儀、投影片。

  課前準備:

  搜集有關新疆建設兵團以及戈壁的圖文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板書課題

  同學們,有這樣的一種樹,它沒有松柏那樣的傲雪凌寒,也不像垂柳那樣的婀娜多姿,但是它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中傲然挺立,贏得人們的尊敬和贊美。今天我們學的這篇課文,講述的就是這種樹,大家一起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檢查字詞。

  三、深入研讀,感悟荒涼,烘托精神

  1、戈壁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齊讀第一自然段。

  2、指名回答。師:課文的描述給了你對戈壁的什么感覺?(“我感覺到大戈壁非常遼闊”)你是從哪些字句中體會到的?(從“茫茫”中體會到遼闊。)還有怎樣的感覺?(我從“沒有??沒有??也沒有??”體會到大戈壁也非常荒涼。)

  3、師:戈壁上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它有的是什么?(粗砂、礫石)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大戈壁到底什么樣?放映大戈壁的圖片

  4、師:現在如果讓你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大戈壁,你會用哪個詞語?(寸草不生、荒無人煙、不毛之地)

  5、師:就在這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白楊樹長得怎么樣?

  師:這是什么樣的身影?用自己的話說一下(高大、挺拔、秀麗)。用一個詞概括(高大挺秀)。

  6、朗讀對話,體會童真

  孩子們的爭論打斷了爸爸的思緒,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孩子們的對話。分角色朗讀課文4—11自然段。

  四、烘托精神

  (一)體會精神

  1、(指名讀)請你朗讀課文12自然段。

  2、投影: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的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1)默讀課文思考:這段話有幾句?每句話各寫了什么意思?

  (2)師:第一句寫了什么?(寫了白楊樹很直)白楊樹“直”的特點從什么時候有的?(“從來”)具體從什么時候?(“從一出生,從一有白楊樹”)看來白楊樹的這個特點不是人工修理出來的,而是它的什么?(“天性、本性”)師:也可以說是“本質”上就這么直。

  (3)齊讀第二句,說說你從“哪兒”這個詞語都讀出了哪些地方?學生回答,教師板書:高山—海邊—平原—戈壁??。下面我們就把這些地方送進句子中,再來讀一下。學生齊讀:高山需要它,它就在??;海邊需要它,它就在海邊??;平原需要它,它就在平原??;戈壁需要它,它就在戈壁??;師:白楊樹為什么要在這些地方生根發芽?(“因為這兒需要它”)它對這些地方的環境挑剔過嗎?(沒有)師:這就是白楊樹的品質:哪里需要就到哪里,不管環境如何。板書:哪兒?哪兒?,不擇環境。

  (4)我們再來看第三句。這是一個長句子,同學們讀一讀,看看是用哪個關聯詞連接起來的?教師板書:不管?總是?。你能把這個長句子讀成四句話嗎?(風沙刮來,白楊樹____;雨雪打來,白楊樹——;面對干旱,白楊樹——;面對洪水,白楊樹——。)通過這四句話,你讀出了白楊樹的什么品質?(“堅強、堅決”)板書:毫不動搖。

  (二)感悟心靈。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紹白楊樹嗎?你找到了爸爸和白楊樹的共同點了嗎?(二者的精神是一樣的:哪里需要,就到哪里扎根,堅強不屈,毫不動搖)作者僅僅是在贊美白楊樹嗎?(不是),還贊揚了什么?(贊揚了像爸爸那樣千千萬萬個邊疆建設者)這種寫法叫“借物喻人”。板書:邊疆建設者、借物喻人。讀到這里,列車旁那一行行白楊樹,在你的眼中還僅僅是樹嗎?(不僅是樹,還是眾多邊疆建設者的化身。)

  2、然而孩子知道爸爸的心嗎?

  (1)指名朗讀14自然段。

  (2)師:這段一連用了三個“只知道”,然而,“只知道”的后面是不知道,想一想在每個“只知道”后面都有哪些“不知道”?請把爸爸的經歷和白楊聯系起來考慮,談談自己的看法。

  (3)學生回答,教師點擊,屏幕依次出現不知道的內容。

  (4)師生對讀,老師讀孩子們只知道的,同學們讀孩子們不知道的。師讀:“他們只知道??”,學生對讀:“可他們卻不知道??”

  3、學習最后一段。

  (1)師:可是孩子們現在還小,他們還不能理解。

  (2)讀最后一段,回答問題。

  (3)師:爸爸由白楊樹想到孩子們也將扎根邊疆,為后繼有人而感到欣慰,所以他笑了。

  (4)讀到這兒,你們明白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了嗎?作者沒有讓爸爸直接說出自己的心愿,而是通過什么表達出來的?對,是依托白楊樹表達自己的志向的,這種寫法叫托物言志。板書:托物言志

  五、整體回顧,拓展延伸

  閱讀鏈接《帳篷》。

  六、完成練筆

  教學反思

  《白楊》是人教課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作家袁鷹文筆清新流暢,人物描寫生動。選編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繼續學習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二是體會課文是怎樣借物喻人,贊頌邊疆建設者的;三是進一步加深對西部的了解。

  在本課的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線索。我讓學生默讀課文,說說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并畫一畫文中直接描寫和談論白楊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楊為線索,從開始西行列車上看見窗外的白楊,到討論白楊的特點和爸爸借白楊言志,最后畫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楊。從而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并初步感知白楊的象征意義。然后,我又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設者扎根邊疆、無私奉獻的精神。我讓學生先自讀,畫出自己認為含義深刻、耐人尋味的語句,并反復研讀;然后在小組和全班交流,體會樹的形象與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為一的。

  如這些語句:“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這兒需要它們,它們就在這兒生根了。”“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對這些句子,要聯系上下文,前后貫通地反復研讀,理解后抄寫下來。在討論和朗讀中,學生逐步清晰地認識到,在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的茫茫戈壁上,白楊樹在此生根,

  并長得高大挺秀,成為毫不動搖的“戈壁衛士”;在經濟、文化落后,生活條件艱苦,自然環境惡劣的西部某些地區,建設者們放棄各方面條件相對優越的家鄉,代代扎根于此,奉獻青春,是堅強不屈的“新疆戰士”。他們同樣不擇環境、不講條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樹似人,人如樹,二者的形象疊印在一起,借此體會到文章在表達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點。但是由于上課時間有限,我并沒有對所有的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相接,而是抓住了2、3個方面進行詳講,以面代全。

  例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這是本文的又一個重點,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看三組畫面,思考其中的聯系;讀課文有關段落,注意其中的聯系,從而使學生不僅懂得了爸爸的心,也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對于下文爸爸的“沉思”“微笑”,也容易領悟了。

  不足之處:

  課后練習題中,要求用上“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等詞語,夸夸學生心目中的白楊,學生的說法雷同,思維比較狹隘。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篇12

  教學目標:

  1.讀出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情感味。

  2.品出人物描寫所展現的人情美。

  3.悟出字里行間所表達的作者情。

  教學重點:

  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情感味和品出人物描寫所展現的人情美。

  教學難點:

  悟出字里行間所表達的作者情感。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渲染:

  課前播放紹興社戲的投影片,循環播放,配上一段江南社戲的樂曲,教師簡要解說。

  (設計目的:引領學生感受江南社戲的內容,為下面的文化之旅做好鋪墊。)

  導入語:

  同學們,今天我將和你們共同進行一次文化之旅,作為本次行程的導游,我將竭誠為大家服務,請看:這是一座戲臺,在江南這種建筑司空見慣,但惟有這座戲臺與眾不同,它因中國一代文豪魯迅的一部作品《社戲》而聞名。這座戲臺上到底上演了一出怎樣的社戲呢?魯迅又生發了怎樣的感時情懷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歷久彌漫著書香的小說《社戲》。

  環節一:讀與感

  1.你能用簡練的語言概括《社戲》的主要內容嗎?

  此環節設計目的是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學生對課文的了解,以便安排下一環節讀文章的時間,并鼓勵學生學會預習。

  2.文章描寫了一件看社戲的故事,你覺得那出社戲好看嗎?

  請同學們跳讀課文,找出能證明這出戲不好看的句子或詞語。

  既然這出戲如此不好看,文章的結尾是怎樣寫的?

  (設計目的:從“不好”與“好”的反差,抓住一個問題切入點——即文章的結尾,從而突破全篇的解讀。)

  環節二:賞與評(完成目標二“品出美”)

  小說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請為他們起一個綽號,并從文中找出相應的依據。

  示之以法:可從人物的相貌、性格、身份、職業等方面思考。

  設計目的:引領學生進行人物性格的分析,賞析人物性格的純樸和善良之美,換一種學習方式,學習《水滸傳》起綽號的方式煥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習動力,培養語文學習的能力,并讓六大小組之間采用評比的方式,評比三個智多星。最后歸結到小說塑造鮮活人物的方法——各種描寫手法的運用

  環節三:品與析(完成目標一“讀出味”)

  找出文章中景物描寫的段落,讀出景物之美,景中之美。

  (設計目的:引領學生用朗讀的方式體會景物描寫中所蘊含的作者的情感,并學會用“輕、重、快、慢”的方式朗讀)

  環節四:辨與思(完成目標三“悟出情”)

  你認為還原后的小說《社戲》一文除了表達對故鄉純樸民風和優美景色的懷念,還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設計目的: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突破,擴大學生的視野,認識魯迅的兩部代表作《朝花夕拾》和《吶喊》的區別,同時穿插背景材料補充,認識那時魯迅的內心世界

  課堂留白:三分鐘讓學生的思維沉靜下來,思想沉淀下來,整理本節課的收獲,包括情感和知識兩個層面。

  (設計目的:不要讓學生在激情澎湃中戛然收尾,一定讓學生躍動的心靈在課堂尾聲時安靜下來,讓各種收獲慢慢沉淀,三分鐘讓學生梳理自己的情感和收獲,帶著沉沉甸甸的收獲或者一種探尋的好奇走出課堂,探索課堂以外的語文)

  結束語:

  走進社戲,我們看到了一幅幅五彩斑斕的畫卷,走出社戲,引起我們不絕的心靈回想。本次文化之旅即將結束,不知道你看過這個戲臺會產生怎樣的聯想和感受,戲臺兩側的這幅對聯或許能代表我們此時共同的感受:千米畫卷有社戲,萬般風骨存吶喊。

  環節五:謝謝各位的參與,課下請大家自行瀏覽《朝花夕拾》和《吶喊》兩部作品帶來的無限風光。

  設計目的:課堂永遠是學生語文學習的一個點,真正的語文在課堂以外,所以每篇文章一定要了解當時作者的寫作初衷,并要與今天的生活共撞和共鳴,同時一定引領學生走近作者,走進歷史,更要走向未來

  附:《社戲》預習提綱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篇13

  設計目的:

  鑒于本篇文章共有40個段落,讓學生養成有目的預習的好習慣,培養超前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提高課堂效率。

  一、五“讀”俱全

  【一讀文章】認真讀文章,推薦你認為重要的生字詞(字形、字音)。

  推薦:

  【二讀文章】

  A 速讀文章,用一句話文章概括文章內容

  B 文章講了那幾件事?

  【三讀文章】 細讀文章,找出標注你最喜歡的人物及故事并仔細研讀,簡要說說你為什么喜歡他。

  【四讀文章】文中所寫的社戲并不好看,但作者在文章結尾卻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

  你怎樣理解這段話?

  【五讀文章】找出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寫的語句,體味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并反復朗讀,用自己的聲音把作者的情感展示出來。

  二、相關資料

  1.關于社戲

  《社戲》中的社戲:關于社戲演出的內容,據徐淦(gàn)《魯迅和紹興戲》一文考證,這是紹興戲《游園吊打》。該戲敘述的是唐朝宰相盧杞陷害忠良,縱子作惡,終于被懲的故事。盧杞的兒子(劇中稱為惡少)帶了幫困家丁到忠良朱文光家搶親,被朱文光抓住打了一頓,直到寫了服辯(悔過書)方才罷休。服辯詞云:惡少——搶姣姣;家丁——惹禍苗;惡少——下遭再來搶姣姣;家丁——變豬變狗變阿貓。小說中被綁在臺柱上的紅衫小丑就是盧杞的兒子,那個花白胡子的就是忠良朱文光。

  另據周作人回憶,小說中所寫的社戲的內容,“是紹興戲中精彩內容之一”,……看過的人都不能忘記,……雖然他不曾說是什么戲文來”。

  2.《社戲》刪減的部分

  我在倒數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過兩回中國戲,前十年是絕不看,因為沒有看戲的意思和機會,那兩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沒有看出什么來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國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時候,當時一個朋友對我說,北京戲最好,你不去見見世面么?我想,看戲是有味的,而況在北京呢。于是都興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園,戲文已經開場了,在外面也早聽到冬冬地響。我們挨進門,幾個紅的綠的在我的眼前一閃爍,便又看見戲臺下滿是許多頭,再定神四面看,卻見中間也還有幾個空座,擠過去要坐時,又有人對我發議論,我因為耳朵已經喤的響著了,用了心,才聽到他是說“有人,不行!”

  我們退到后面,一個辮子很光的卻來領我們到了側面,指出一個地位來。這所謂地位者,原來是一條長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狹到四分之三,他的腳比我的下腿要長過三分之二。我先是沒有爬上去的勇氣,接著便聯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走了許多路,忽聽得我的朋友的聲音道,“究竟怎的?”我回過臉去,原來他也被我帶出來了。他很詫異的說,“怎么總是走,不答應?”我說,“朋友,對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響,并沒有聽到你的話。”

  后來我每一想到,便很以為奇怪,似乎這戲太不好,——否則便是我近來在戲臺下不適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記了那一年,總之是募集湖北水災捐而譚叫天⑵還沒有死。捐法是兩元錢買一張戲票,可以到第一舞臺去看戲,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買了一張票,本是對于勸募人聊以塞責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機對我說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幾年的冬冬喤喤之災,竟到第一舞臺去了,但大約一半也因為重價購來的寶票,總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聽得叫天出臺是遲的,而第一舞臺卻是新式構造,用不著爭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點鐘才去,誰料照例,人都滿了,連立足也難,我只得擠在遠處的人叢中看一個老旦在臺上唱。那老旦嘴邊插著兩個點火的紙捻子,旁邊有一個鬼卒,我費盡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連⑶的母親,因為后來又出來了一個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誰,就去問擠小在我的左邊的一位胖紳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說道,“龔云甫⑷!”我深愧淺陋而且粗疏,臉上一熱,同時腦里也制出了決不再問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亂打,看兩三個人互打,從九點多到十點,從十點到十一點,從十一點到十一點半,從十一點半到十二點,——然而叫天竟還沒有來。

  我向來沒有這樣忍耐的等待過什么事物,而況這身邊的胖紳士的吁吁的喘氣,這臺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紅紅綠綠的晃蕩,加之以十二點,忽而使我省誤到在這里不適于生存了。我同時便機械的擰轉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擠,覺得背后便已滿滿的,大約那彈性的胖紳士早在我的空處胖開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無回路,自然擠而又擠2,終于出了大門。街上除了專等看客的車輛之外,幾乎沒有什么行人了,大門口卻還有十幾個人昂著頭看戲目,別有一堆人站著并不看什么,我想:他們大概是看散戲之后出來的女人們的,而叫天卻還沒有來……

  然而夜氣很清爽,真所謂“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著這樣的好空氣,仿佛這是第一遭了。

  這一夜,就是我對于中國戲告了別的一夜,此后再沒有想到他,即使偶而經過戲園,我們也漠不相關,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幾天,我忽在無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書,可惜忘記了書名和著者,總之是關于中國戲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說,中國戲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頭昏腦眩,很不適于劇場,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遠遠的看起來,也自有他的風致。我當時覺著這正是說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話,因為我確記得在野外看過很好的戲,到北京以后的連進兩回戲園去,也許還是受了那時的影響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來,竟將書名忘卻了。

  至于我看好戲的時候,卻實在已經是“遠哉遙遙”的了,其時恐怕我還不過十一二歲。

  3.魯迅作品集相關知識:

  《朝花夕拾》:這是魯迅回憶童年往事的散文集,“朝”是早上的意思,“夕”是晚上的意思,早上的花晚上來撿,就是成年時回憶往事。

  《吶喊》:《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這部小說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記》、《藥》、《明天》、《阿Q正傳》等十四篇小說,出版后得到很大回響。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說集。

  教學反思:

  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我一直有這樣一種觀點,就是語文閱讀教學一定要根據文章特點,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這樣不僅有利于知識能力的傳授,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對教材的處理,我也一直堅持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原則。

  在上《社戲》這篇課文時,我也是這樣做的。

  一、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充分考慮教材特點。

  本篇文章是鄂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話題是《幸福的滋味》,單元閱讀要求是“閱讀本單元課文,揣摩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語句,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內容。”但這篇文章,就體裁而言,它屬于小說;就內容而言,它是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為線索,表現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伙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經歷,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和對故鄉的眷戀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體現了語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關系。因此教學本文除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就是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內容,培育學生對課外生活的關注。

  二、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充分考慮文章特點。

  有人說教《社戲》課文最后一段是理解本文的鑰匙。在備課的時候,我也在考慮,作者為什么把文中的戲和豆說的那么好?我們知道,這篇文章是作者對童年生活回憶。大抵來說,回憶的總是美好的事物。那么,該如何來引導學生來理解這篇文章呢?從《社戲》文章來看,那晚的戲并不好看,豆呢也僅僅是水煮豆。而作者呢,卻說是:“我實在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為什么作者如此難忘呢?

  三、在教學過程的落實上,充分引導學生參與。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這堂課我十分注重讓每個學生全員全程參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學時,我抓住課文的文眼,即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引發學生去認真讀書,充分地和文本進行對話,去思考、討論、交流。

  我嘗試在教學中放手讓學生質疑,讓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研究者。如果經常有意識的讓學生質疑,我相信,學生質疑的能力會得到充分的提高。會使課堂成為一個充滿創造和發現的樂園。

  當然,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

  一是對學生的課前準備沒有足夠的重視。雖然有要求,但是學生是否認真落實沒有認真的去檢查,也沒有去細致的去搜集學生的疑問,以致于在課堂上不可能很好的解決學生中很有價值的問題。

  二是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沒有進行很好的分析。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生活與作者的生活的時代差異,整個教學過程中感覺有些教學要求有些拔高。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篇14

  【教學目標】

  1、了解劇本的基本內容,指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體會分析戲劇的方法。

  2、品味劇本的主題,感悟人生中體驗成長帶來的思考。

  3、體會并同情老人與孩子孤獨寂寞的無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童年往事,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我們記憶的長河里。有人說,它象一幅畫,充滿種種絢麗的色彩;有人說,它象一首歌,閃爍著串串快樂的音符;它天真爛漫純潔,時時給我們帶來美好的遐想。然而,《棗》中的小男孩卻有自己獨特的童年經歷。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孫鴻的戲劇──《棗兒》。

  二、學生初讀,老師指導。概括劇情

  1、問題導引:說說寫了什么事?老人和孩子各有怎樣的心情。

  2、學生讀文討論后,教師引導概括劇情。(在鄉間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個撿棗兒的小男孩,他們交談起來,十分親熱。在談話中,老人回憶有關“棗兒”的往事,充滿了對自己兒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棗兒”留給父親吃,表露了自己對父親的盼望。他們滿懷親情,呼喚各自的親人回歸故鄉,來吃這家鄉的“棗兒”。)

  三、理清情節

  1、瀏覽劇本,從老人和孩子的交談中,你感覺文章主要寫了那些有關棗兒的往事?

  提示:從老人的角度,從孩子的角度。

  明確:兒子名字的由來。“棗兒”尿老人一脖子尿。“棗兒”到棗樹下撒尿、棗樹的來歷落棗嚇跑了鬼子、靠棗活命

  2、分角色閱讀這些情節,體會人物形象(品味人物)

  ⑴生三人分角色讀劇本《棗兒》:生1讀老人,生2讀男孩,生3讀舞臺提示。

  ⑵評價三人讀文情況,深入體會人物形象的特點。

  提示:從語氣語調情感等方面

  明確:生1讀出老人孤獨寂寞的心情,生2讀出了男孩天真而又無奈的心情,生3將人物的動作神態讀得惟妙惟肖。從他們盛情并茂的朗讀中我們看到他們對親情的渴望,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⑶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嗎?

  讀老人的時候,語氣應該慢些,體現一種滄桑感。孩臺詞的時候,聲音要亮些,適當的時候要快些。

  3、再讀舞臺提示從人物的動作神態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樣的性格特點?

  老人:善良和藹飽經滄桑、孤單無助

  孩子:天真可愛又可憐

  4、師小結:看來無論是從人物對白,還是從舞臺提示,都可以認識劇本中的人物。(即從人物臺詞和舞臺提示中體會人物性格。)

  四、分析主題思想

  1、這部劇本有什么啟示意義或者劇本想告訴我們什么東西呢?

  討論明確:老人對兒子男孩對父親的親情,老一輩對故鄉的深厚鄉情、青壯年離開家鄉,人們對傳統對精神家園的追尋。)

  2、很好,同學們用詩一般的語言傳達出自己對作品的主題及社會意義的理解,很有說服力,看來我們對作品的理解還是很到位的。剛才大家說舞臺提示主要對人物形象塑造有作用,那么除此以外,舞臺提示還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劇本故事發生的環境及背景。還有就是為別人表演提供了示范與提示。

  3、我們知道劇本除具有文學欣賞的價值以外,還有一重要的作用,就是為舞臺表演提供最詳細的依據。下面就請同學再讀劇本,找找作品中哪些地方最適合表演?

  我認為是老人給男孩講故事這一部分。因為講故事時,老人與男孩的表情最豐富,也只有這時才能體現老人與男孩的快樂與期望。

  4、下面我們就選擇老人給男孩講故事這一段來現場表演表演。哪幾位同學想起來表演?

  明確要求:觀看演出的時候,想想表演者與劇本要求之間哪些地方很相符,哪些地方有差距?

  (眾生表演劇本中節選的一段,師生評價。)

  5、請大家再讀劇本,想想開頭和結尾的兒歌有什么作用

  明確:在結構上有前呼后應的作用。兒歌的內容與劇本所表現的主題基本一致,通過兒歌能強化劇本的主題。

  五、小結拓展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也有許多類似劇本的情形。請大家想想,我們該如何去關心他們?如何去幫助他們?

  多辦一些活動,邀請他們參加,這樣他們就不會孤單。、在節假日里,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做一些事。、我們也可以呼吁全社會來關心關愛老人與孩子。我們也可以向那些經常不回家的人提出倡議:常回家看看。

  六、布置作業

  將你的想法整理出來,寫成200字左右的片段。

  備注:根據學生實際可安排一至二課時。第一課時,朗讀與品味;第二課時,表演與理解。也可只安排一個課時,即:朗讀、品味、表演、理解。

  【教學反思】

  劇本學習應該與一般的文章閱讀有所區別,所以本課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一些探討:從文本的角度讀劇本。即本文的學習還是與一般的現代文閱讀一樣,從基本的人物、情節、主題入手,讓學生建立對本劇本的基本理解力。從表演的角度讀劇本。這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展開的,一個方面是朗讀,即分角色朗讀。讀是表演的基礎,讀也是理解人物與主題的主要手段。在讀中,學生能較為準確地把握人物的形象與特點。另一個方面就是實在的表演,這種看似簡陋的表演形式對學生理解人物與主題,具有重要意義,這實際上也符合劇本的真正用意。

  總之,劇本學習是一項新的教學內容,希望我們能在新課標的指引下獲得更多更好的教學經驗。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篇15

  教學目的:

  1、領略朱自清筆下的溫州仙巖梅雨潭那充滿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機的自然美,感受其間所跳動著的作者勇于進取的激情。

  2、學習本文剪裁得當、結構精巧、寫景傳神、情景相生的寫作特色,體會本文狀物抒情語言的強大表現力。

  教學重點:

  感受作者筆下綠的美,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方法:

  教師導讀、學生討論。

  教學設想:

  本文第三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而第二段則是為它而設的,即不但為它營造背景,而且還為突出梅雨潭的綠的令人驚詫提供別致的襯托物。這樣,就在教學上為我們提供了審美比較的可能。為此,擬以審美比較為教學思路,以段落閱讀訓練帶動全文的閱讀鑒賞為教學方法。通過對第三段設計的導讀訓練題,引導學生品味課文,并輔之以點撥,讓學生在審美比較中,領略自然美、藝術美和語言美。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引入

  問:課文中有一個從寫梅雨瀑過渡到寫梅雨潭的句子,請找從學生整體把出來。 握課文入手,教明確: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早已沒有瀑布了。 給學生進入文本

  (二)閱讀分析課文 的方法。

  1、1、問: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早已沒有瀑布了

  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

  (1)從寫開始追捉過渡到寫步步追捉;

  (2)點體會文中關鍵句明上段寫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襯托美的令人驚詫的梅雨潭的 的作用,交給解綠。 讀、理解文本的

  2、問:為什么有第一個作用?鑰匙

  明確:在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前,寫的是揪草攀石的開始追捉,而在這之后,寫的則是步步追捉;從整體,而漣漪,而水光,而水色,并進而借助聯想和想象,與之款款交談,拍著她、撫摩她、吻著她,送她一個芳名。

  3、問:又為什么有第二個作用?

  明確:所謂襯托,就是利用事物間近似或對立的條件,搭配上其他事物來突出主要事物的藝術手法。就本文來說,作者謳歌贊美的綠是梅雨潭,寫梅雨瀑是為了用來突出梅雨潭的綠,以更充分地顯示綠的令人驚詫。即以美的事物襯托更美的事物。

  4、朗讀第二段,問:你覺得作者筆下的梅雨瀑美不美?什么引導賞析美地方最美?

  明確:美。美在梅雨亭,美在梅雨瀑的水花。

  5、問:對于這些美的事物,作者用了哪些美的語言來表現?體會、感受明確:寫梅雨亭,用蒼鷹這個直接展示景物形態的比喻, 作者對美的用踞、展、浮等動詞,逼真地刻畫了梅雨亭上下懸空 表現,學會和亭角翹向空中的動態形象。寫水花,不說濺、不說落、不說飄,感受文學作品而說送,說鉆,即寫出了水花的細、輕、冷、滑的質感, 所描繪的美。

  又寫出了它的活潑可愛,有靈性,突出了作者對祖國山山水水所傾注的無限熱愛之情。

  6、朗讀第三自然段。

  7、問:對梅雨潭的綠,作者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寫出了綠

  的哪些特點?

  明確:比喻: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她松松 引導體會美的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滑滑像明油;宛然碧玉。表 表現手法。

  現了綠的光潔、明凈、透明、潤澤。

  擬人: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寫出了綠的迷人可愛。

  對比:綠楊太淡了,綠壁太濃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太暗了。寫綠的明暗適度、濃淡相宜。

  想象和聯想:我若能我若能。表現了梅雨潭的綠有靈性。

  8、問:作者筆下的綠和瀑你覺得哪一個更美?為引導討論,激什么? 發審美感受。

  明確:綠比瀑更美。原因有二:一是作者寫綠 養正確審美能力。運用了加倍描寫的藝術手法,從多側面多角度具體細致地描繪了

  綠的種種特點:從視覺的角度,從潭水的面積形狀寫它像荷葉; 引導體會從語從綠波寫它像裙幅;又從觸覺的角度,從水的亮度寫它像明油、 言文字中感受像蛋清;再從感受的角度,寫潭水的潔凈像碧玉;然后又多方比 美的方法,從而較,廣泛聯想,經過這樣的描摹、渲染,一泓潭水便在作者筆下 學會審美。立體化地呈現于人們的眼前。而寫梅雨瀑,雖然也十分逼真傳神,但都角度較單一,只是從視覺的角度寫了亭的姿態,寫了瀑布的遠景和近景,就是寫水花,也僅是寫它的色澤、形狀和活潑可愛的靈性。所以,在梅雨潭的綠面前,便只能屈居于襯托地位,也就無怪乎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

  二是作者以跳動于字里行間的深情在感染著我們。段首以招引和追捉兩詞, 傳神地表達出作者心旌搖蕩的激情。招引是客觀物象影響于游覽者,追捉則是游覽者傾注感情于客觀物象。正因為如此,揪、攀、探身、鞠躬諸詞,以及一連串短句,便是追捉的具體表現。所以,即使瀑布在襟袖之間撞擊飛濺,作者也心中已沒有瀑布了,只隨著潭水而搖蕩心醉深酣而不能自持,不禁想張開兩臂抱住她,然而,這只是一個妄想。那么,描摹她呢?同樣是一個妄想,可愛的,我將什么比擬你呢?我怎么比擬得出呢?贊頌之情奪口而出,稱呼而由她變為你,神往、陶醉、傾而生的百般珍愛之情則傾瀉而出,想裁為帶、挹為眼,最后還是舍不得,情不自禁地拍著撫摩著你,掬你入口,至此,作者的感情在與景物描寫的交融中已抒發到了極致,而讀者的感情也被這如畫的美景和濃烈的詩情激發到了極致,于,我不禁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便成了作者和讀者的共同心聲。而正是在這里,作者一方面完成了一個熱情奔放、追求光明的自我形象的塑造,突出了愛綠的主旨;另一方面,則顯示了文章結

  構的精巧:

  (1)開頭與結尾重章疊唱,強化了感情的力量;

  (2)第二段為第三段鋪墊和蓄勢,強有力地襯托出綠的令人驚詫的美。

  (三)總結

  1、1、問:全文以熱情的筆調對梅雨潭的景色進行了細致的描寫,抒發了對綠的由衷喜愛,那么,作者為什么如此熱情的謳歌綠色呢?

  明確:綠色是一種象征生命的顏色。本文作于北伐戰爭的醞釀時期,表現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

  2、學生再讀課文。

  (四)作業練習

  1、畫出課文所有的比喻句并標上序號,體會運用比喻的好處。 在充分感受美

  2、仿照第三段的寫法,運用比喻、比較、擬人等手法描寫你熟 的基礎上,激悉的一種景色。發創造美。

  教學反思:

  新的語文教學大綱把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學生語文素質的形成也有賴于健康正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形成,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就決定了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地獲取和增強語感的過程。《綠》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美文,從的語言到所描寫的景物都具有強烈的審美因素,為此,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通過具體感受文章精美的語言,進而領略文章的美,引領學生走進審美之中,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態度和審美感情,學會感受美,激發創造美的欲望。

  在教學思路上,就把引導學生進行審美比較作為貫穿教學的主線,讓學生在對梅雨瀑和梅雨潭的比較中,充分感受梅雨潭美之所在。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選擇梅雨瀑和梅雨潭之間的過渡句為切入點,有此帶入對兩者的比較,使教學從一開始就進入到一種審美境界,為學生的閱讀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教學依據感覺、感知和感悟逐層遞進的過程為教學的程序。在教學方法上,重視學生的閱讀和品讀,讓學生在全文的閱讀中獲得美的感覺,從對第三段的精讀中獲得美的感知,通過教師對第三段設計的導讀訓練題中,引導學生深入品味課文,進而獲得美的感悟。

  但是本課的教學中,教師的活動顯得過多,而學生的主體活動不足,學生的主動探求研究學習的時空不夠。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篇16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鯨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及本文用來說明鯨“大”的寫作方法。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及一些動物領域的專有名詞。

  3、通過多媒體理清課文條理,了解每部分內容。

  (二)教材分析

  《鯨》是義務教育課程五年級上冊的一篇精美說明文,通過介紹鯨的種類和生活習性及進化過程,培養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教學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鯨的有關知識,拓展視野;二是學習文中所運用的說明方法,學寫簡單的說明文。

  (三)學情分析

  經過這幾年的課程改革的教學實踐,學生綜合分析和理解課文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也掌握了一些學習方法,但由于學生都沒親眼目睹過這一海洋生物,缺乏感性認識。為此,師生應在教學中充分恰當的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

  (四)教學重難點

  1、借助多媒體了解鯨的種類和生活習性,學會運用作者在文中所運用的表達方法來寫簡單的說明文。

  2、通過多媒體了解鯨的進化過程。

  (五)教學準備

  1、下載一些“鯨”的圖片和視頻。

  2、有關的教學課件設計

  【師生互動教學過程】

  一、多媒體出示“鯨”的圖片,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請看一下這種龐然大物是什么動物(出示“鯨”的圖片),它生活在哪里?

  生:鯨,生活在海洋里,它是一種海洋生物。

  師:同學們眼光非常敏銳,一下就識別出了這種動物,而且能了解一些它的知識,非常棒,那么有誰能更進一步指著圖片具體介紹一下。

  生:紛紛根據預習得到的信息,上臺指著圖片的不同部位進行詳細介紹。

  師:好,同學們表現的都很棒,那么我們今天來進一步學習有關鯨的大小、種類、進化過程和生活習性方面的知識。

  二、利用多媒體,掃清字詞障礙。

  1、自由輕松讀文,畫出生字、詞。

  2、多媒體顯示生字,指名注音。

  ( ) ( ) ( ) ( ) ( ) ( )

  鯨 鰭 肺 胎 腭 濾

  3、學生注音后,多媒體立即一一顯示拼音。

  4、多媒體顯示生詞,指名解釋。

  寬敞: 退化: 哺乳動物: 胎生:

  5、學生解釋后,多媒體立即一一顯示詞語意思。

  三、借助多媒體,品析和感悟課文內容。

  師:指名逐節讀文,其余學生邊聽邊想:課文介紹了鯨的哪些情況?這些內容又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多媒體顯示問題)

  生討論、小組交流、師巡視指導。

  生:課文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鯨是非常大的動物。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鯨是哺乳動物,而不是魚類。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介紹鯨的種類。

  第四部分(第4—7自然段):介紹鯨的生活習性。

  (多媒體顯示學生的回答結果)

  師:你對課文的哪個部分最感興趣?請自由組成學習小組選擇其中一個部分展開學習,注意用上我們以前學過的學習方法。

  1、 (多媒體顯示)以前學過的學習方法,如:抓重點詞,抓重點句子,反復朗讀,在讀中理解……

  2、 學生選擇學習方法,選擇內容開始小組合作學習。

  生:我通過反復朗讀,讀懂了第一自然段介紹鯨很大。

  生:我抓住了描寫鯨大的句子展開學習,知道鯨比大象大的多,最大的有16萬公斤,最小的也有兩千公斤。四萬公斤重的鯨就有17米長,一條舌頭就有十幾頭大肥豬重。

  生:鯨的嘴巴也很大,人舉起手還摸不到上顎……

  師:同學們合作學習的都很好,下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把剛才總結的有關“鯨”的特點想象成具體的畫面。

  生:積極地想象,體會其中的樂趣。

  師隨機出示表現“鯨”這些特點的圖片,讓學生由理性認識上升到感性認識。(屏幕展示)

  師補充:是的,鯨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課文寫的很具體,同學們知道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把它寫的這么具體,讓我們一下子就有明確、深刻的印象呢?

  生:積極地討論、交流,得出作者運用了一些說明方法來進行說明的。師迅速在屏幕上顯示出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列數字,作比較。并點明這些說明方法的好處(屏幕展示)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第二部分。這部分共幾句?描寫鯨逐漸變化的句子是哪幾句?(多媒體顯示問題)

  生:本節共四句,可分為兩層。 ①②句講鯨不是魚類,它是哺乳動物;③④句講鯨的退化過程。

  師:同學們總結的很正確,但是文中都是文字描寫的,到底“鯨”的退化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段動態畫面。(展示課前制作的動畫和下載的“鯨”退化過程的視頻)總結鯨退化的特點。

  生:①環境變化;②很長時間。退化的原因是為了適應海洋的生活。

  借助多媒體學習第三部分,介紹鯨的種類。

  (多媒體出示一組圖片,讓學生討論分類)

  師:請同學們認真自學④⑤節,完成下表(多媒體顯示表格)

  種類 食物 呼出的水柱

  須鯨

  齒鯨

  (如:虎鯨)

  借助教學錄像,進一步理解這部分內容。(屏幕展示)

  師:請同學們在文中畫出描寫鯨睡覺的句子讀一讀,并畫成一幅簡單的示意圖,

  生紛紛積極的作畫。畫好后,教師選好的投影展示。

  師帶領學生借助多媒體逐句學習最后一節。這段介紹了鯨的生長情況。

  四、課堂小結。

  這篇文章介紹了鯨的大小、種類、退化過程和生活習性。作者抓住了鯨的最突出的特點,通過與其它動物作比較,運用比喻、舉例、列數字等說明方法,形象地介紹了鯨的有關知識。我們也通過多媒體向大家一一展示了相關的圖片和視頻,如果大家想更深入地了解“鯨”的知識,課下可通過上網繼續查詢

  五、布置作業。

  課下寫一篇小作文:《鯨的自述》(屏幕展示)

  教后反思:

  在教學《鯨》這篇說明文時,應遵循《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通過多媒體的優勢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指導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在自主活動中,在積極思維中,達到自悟自得。

  首先,教學中多處借助多媒體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成栩栩如生的立體畫面,既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地調動了他們情感的參與,如介紹“鯨”的特點,認識“鯨”的種類及“鯨”的退化過程時,利用多媒體提高學生的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這樣,學生的理解會更透徹,體驗也更深刻。以后應多運用這種教學手段進行教學。

  其次,教學中應充分落實好自主閱讀。應讓學生享有充分地閱讀自主權和選擇權,經歷一個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習得的過程。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篇17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朗讀,體會大泉、小泉的美以及泉水在濟南的重要性

  3、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水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體會大泉小泉的特點

  2、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板書:泉

  你們知道哪些泉?它是怎么樣的?用一句話簡單說一說

  2、剛才所說的這些泉都非常獨特,今天我們要一起去認識一位“泉中之王”趵突泉(板書)

  誰認識它?念念它的名字

  齊讀

  趵突泉是一種怎樣的泉啊?趵——跳躍

  3、這“泉中之王”住在哪兒,你知道嗎?

  出示: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并稱為濟南的三大名勝。

  4、這趵突泉到底有什么獨特的魅力呢?讓我們趕緊到課文中一睹為快吧。

  二、初讀感知

  1、要求: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

  邊讀邊畫出描寫泉水的詞語

  2、交流:這是一眼 的泉。

  3、給你留下什么印象?文中也有一句話表達了作者對它的贊美

  出示:假如沒有這泉,濟南定會丟失一半的美。

  三、品讀,感受大泉之活力

  1、默讀第三自然段,邊讀邊畫出讓你感受到美的句子、詞語

  2、交流反饋

  ①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么翻滾。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鐘,便覺得自然偉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a.哪些詞讓你覺得美?(翻滾)

  你還見過什么東西翻滾?像什么?(沸騰的水)

  b.晝夜不停、一年四季

  誰來說說什么是晝夜不停?能用你自己話說說嗎?

  用文中的一個詞就是“永遠”。

  c.指導朗讀

  ②永遠那么純潔,永遠那么活潑,永遠那么鮮明,冒,冒,冒,好象永遠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這樣的力量!

  a.從這句話看出大泉有什么特點?(活潑、純潔、鮮明)

  b.從哪個字感受到它在“跳”?(冒)指導書寫

  給它換個字?(鉆、探、伸……)解釋“疲乏”

  你感受到什么?

  c.師生合作朗讀

  四、品度第四段,體會小泉之有趣

  過渡:三個大泉是那么的活潑,旁邊的小泉又是怎樣的呢?默讀第四段,找到小泉的特點。

  1、交流

  ①小泉的特點:有趣

  ②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a.把你能看到小泉在“跳舞”的詞畫出來(吐、走、搖動、擠)

  b.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c.補充有的……后面的內容

  d.用一個詞來形容小泉們跳舞的情景(姿態不一)

  e.作者用的是什么方法?(擬人、比喻、排比)

  f.指導朗讀

  五、課外拓展

  從老舍先生優美的字里行間我們就已經感受到大泉的活力、小泉的有趣了,現在想親眼見識一下這位“泉中之王”嗎?

  1、播放圖片、簡介

  2、總結:相信通過這節課的學習,這“泉中之王”夢幻般的美景已經深深印在我們腦海中了,但愿以后能有機會身臨其境去和它做個親密接觸。這節課就上到這兒,下課!

  [教學反思]

  《趵突泉》一課是小學語文第九冊教材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要求精讀的課文。課文記敘了濟南名勝趵突泉的美麗景色,作者抓住了趵突泉大泉和小泉的特點進行了具體細致的描寫,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趵突泉的贊美之情。課文先介紹趵突泉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突出了趵突泉在濟南風景名勝中的地位。然后依次描寫了趵突泉泉水的清淺、鮮潔和大泉、小泉優美動人的姿態。

  教學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是通過看圖和閱讀課文,讓學生了解濟南名勝趵突泉的特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培養愛美的情趣;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特點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想象的能力。

  一、抓重點句,貫穿全文。

  我抓住能夠貫穿全文的重點句“假如沒有這泉,濟南定會丟失一半的美。”層層深入學習挖掘文章內涵。從文章開頭質疑為什么三大名勝趵突泉卻占據一半進入課文學習。在整體感知課文后,引到老舍爺爺游覽了趵突泉后,怪不得發出這樣的感嘆:“假如沒有這泉,濟南定會丟失一半的美。”欣賞完大泉的氣勢美,小泉的姿態美后,再次誦讀“假如沒有這泉,濟南定會丟失一半的美。”時加深對此句話的理解、感悟。而在學完小泉的有趣之后,有回歸到:“假如沒有這泉,濟南定會丟失一半的美。”一次次的回歸,讓學生逐漸地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二、課后整體感悟。

  課已經結束了,靜下心來反思這一節,有欣慰,也有遺憾。

  1、課前引領學生拓展性閱讀不夠,因此孩子語言的積累不夠豐富,影響學生更好的了解與課文相關的知識,更好地學習課文,儲備能量。

  2、小泉一段中的省略號省略的是什么啟發引導的還不夠,一方面省去的是前面出現過的小泉有趣姿態,另一方面是學生產生的無盡遐想,當時我只考慮到了后者。我覺得每一次試講都促使我更深入地去與文本進行對話,都能幫助我更深入地挖掘教材、把握教材,更好地體現教材的彈性,在今后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3、在處理學生理解“冒,冒,冒”時,我設計師生合作朗讀環節。但由于之前引導不到位,學生沒有完全感悟到三次冒的語氣其實是越來越強烈,所以效果不夠明顯,還應重新設計,精益求精達到更完美的效果。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篇18

  教學目標:

  1、會寫“吏、碑、瀚、烽、隘”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將帥、吏卒、黎庶、毅力、智慧、巍峨、豐碑、峻嶺、瀚海、縱橫、點綴、錦繡”等詞語。

  2、自讀自悟,理解課文內容,深刻領會語句的內涵,感受長城悠久的歷史和它所凝聚的民族智慧。(重點)

  3、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的形式——對聯。(難點)

  4、熟讀成誦。激發學生誦讀、積累古跡上的對聯的興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看文中的圖片,圖片上是什么?關于它,你了解多少?(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有關長城的資料)

  2、長城居“世界八大奇跡” 之首,被譽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建筑。千百年來,雄偉而壯麗的長城,吸引著無數歷史學者、考古學家、文人墨客、中外游客。他們千里迢迢,歷盡奔波來慕名瞻仰它的容貌,探索它的奧秘,評論它的功過是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它的文章——《長城贊》。(板書課題)從課文內容看,這是一篇什么體裁的文章?(生:對聯)

  師:對聯又叫楹聯,俗稱對子,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一副對聯是一幅長聯。

  〔通過觀看圖片導入,輕松自然。然后引導學生交流搜集到的資料,從學生對長城的感性了解入手,直入主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自由讀文,做到讀通讀順。

  檢查,疏通。

  三、自主學習,精讀感悟

  1、自讀全文,把全文正確、流利。同桌間、小組間互相讀一讀,評一評。

  2、研讀上聯。

  (1) 認真默讀,勾畫重點詞句,小組討論:上聯從哪方面贊美長城,理解每一句話的意思。全班交流,師點撥引導,適時板書:

  (2)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上聯,組內互評。

  3、用同樣的方法研讀下聯,學生匯報,并適時板書。

  四、指導有感情誦讀,讀出民族自豪感。

  五、拓展延伸。

  歷史上有不少贊美古跡的對聯,課后大家搜集一些,下堂課與大家一起分享。

  板書設計(略)

  教學反思:

  《長城贊》是一副對聯,一副全面贊美長城的長聯。全聯句勢整齊,對仗工整,內容博大,意義深遠。關于對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見到,但對它的感知也僅限于此,沒有更深入的了解。這幾天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上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對聯中的意境,始終沒有一個好的思路。無意中看到王崧舟老師執教的古詩《夜雪》的教學實錄,頓覺豁然開朗。王老師的教案環節十分簡潔,分為“會讀——讀懂——誦讀——積累”四個部分,我很受啟發。我感覺《長城贊》無論從題材、篇幅、還是特點上,都可以用到他的'這種設計流程。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逐一落實我的教學流程,課堂思路顯得非常清晰。可是上完以后,我自己覺得我的課堂雖然聽說讀寫都得到了落實,可是還是淺嘗則止,內容挖得不深,好像有一種走過場的感覺,自我覺得不扎實。同時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方面還欠火候,這一點我要好好地向夏偉老師學習。

  總之,這次同課異構下來,我雖然沒有全程聽課,但從各位聽課教師的點評中我還是收獲了不少,同時也讓我明白了有比較才有進步,缺憾也是一種美。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篇19

  【教材內容分析】

  《找規律》是義務教育教科書第七單元,本節學習的是例一,書本88頁。本課時的內容是我們一年級的學生第一次接觸,所以我們教起來比較費力。在本課時的學習中我讓學生學會通過觀察、實驗、猜測、推理等活動找到規律。這樣我們的教學就簡單多了。

  【學生學情分析】

  授課的年級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是第一次接觸到規律這方面的內容。我們一年級的學生雖然之前沒有學習過這方面的內容,可是只要在我們的教師指導、提醒下,他們會學得很快,因為我們的學生平時就有喜歡觀察的習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圖片的有序排列,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規律是通過觀察、實驗、猜測、推理得到的;

  2.過程與方法:通過涂色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要他們學會發現看著一個圖片知道下一個圖片是什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會數學的價值,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前置學習內容】

  1.通過對喜羊羊、美羊羊、灰太狼、紅太狼照片排列的引入,讓學生發現這規律是如何得來,其實就是通過觀察、實驗、猜測、推理等活動發現圖形簡單的排列規律。

  2.了解規律對本節課重要性,學生能自己發現規律,體會規律的美。

  3.同學們明白規律的得來,那么對我們的教學就簡單得多了。

  【教學過程】

  一、揭題(時間:2分鐘)

  學生學習活動:

  1.根據白板對喜洋洋、美樣樣、灰太狼、紅太狼照片排列說出排列的規律。

  2.根據老師的提示進入到本節課的授課內容。

  老師指導:

  1.出示照片排列,引導學生初步認識排列規律。

  2.說說規律的存在性。

  3.看清例題,通過觀察、實驗、猜測、推理等活動,最后發現規律。

  師小結:其實,課題就是本節課的眼睛,同學們在預習應從課題入手。

  設計意圖:

  1.能自己發現規律的存在性。

  2.教師的小結滲透學法的指導。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時間:8分鐘)

  學生學習活動:

  1.學生自己觀察圖片的排列,試著自己去發現規律。

  2.與老師合作看圖,學生注意老師的提醒去發現規律。

  3.通過觀察,讓學生明白本節課的學習重難點。

  老師指導:

  1.引導學生看圖,讓他們把觀察圖片的結果說出來。

  2.根據學生說出圖片排列的結果,然后教師進行排一排。

  3.最后一起觀察排列的結果是否正確。

  4.教師引導學生懂得看著前一個圖片,能說出下一個圖片是什么,反過來也可以。

  設計意圖:

  1.讓學生有自主的學習能力;

  2.明白規律是怎樣得來的。

  三、觀察例題,發現規律(時間:15分鐘)

  學生學習活動:

  1.讓學生先通過觀察、實驗、猜測、推理等活動發現規律;

  2.同桌之間互相討論怎樣才能更容易發現規律;

  3.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了自主學習。

  4.讓學生把自己發現的規律畫下來。

  老師指導:

  1.老師檢查學生畫下的結果,在畫得不對的學生之間讓他們改正。

  2.教師走進學生中了解學生交流情況。

  3.引導全班交流匯報,最后引導學生懂得觀察看到一個圖片就能說出下一個圖片。

  設計意圖:通過例題把本節課的重難點掌握好,學會看到一個圖片就能說出下一個圖片的方法。

  四、課堂練習,鞏固知識(時間:13分鐘)

  學生學習活動:讓學生自己觀察練習,發現規律,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

  老師指導:教師進行評講。

  (設計意圖:讓學生走出書本,走進生活,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懂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五、課堂小結(時間:2分鐘)

  學生學習活動: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總結出規律是通過觀察、實驗猜測、推理得到的。

  六、教學反思

  “找規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新增的一個內容,它蘊涵著深刻的數學思想,是今后學習生活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我在執教這節課時,在遵循教材的基礎上,力求體現了新課程的新理念、新思想。上完這節課,我覺得比較成功是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激趣樂學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設置和創設思維情境,使學生產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我在導入新課時,創設了觀察喜羊羊、美羊羊、灰太狼、紅太郎圖片規律的排列情境,引導學生觀察畫面上的彩旗、花朵、燈籠、小朋友的隊伍的規律,不僅使學生很快的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大膽猜想激趣樂學

  讓每個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和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對問題的結果進行大膽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思維,促進智力的發展和提高。數學知識的掌握過程以及學習方法有時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我創設了讓學生“猜”的環節,讓學生意會,積累感興經驗。如猜下一面小旗是什么顔色,下一個燈籠是什么顔色,下一個小朋友是男孩還是女孩等,都是讓學生先自我感受再聽別人意見,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獨立思考的機會、嘗試的機會、猜想的機會、成功的機會。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篇20

  教材分析:

  本單元在學生認識20以內數的基礎上,聯系日常生活,認識鐘表面上的整時和接近整時的時刻。,會在鐘面上撥出整時,對接近整時的時刻只要求能說出大約幾時,并初步建立時間觀念。

  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具有一定的認識鐘表的經驗,主要來源于生活的積累和家庭教育,大部分的認識方式不規范,缺少系統性。所以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進行提升和總結。因為班級基礎較好,教者對教學目標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會在鐘面上撥出大約幾時,教學難度有所增加。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整時,會在鐘面上撥出整時。

  2、使學生初步認識大約幾時,會在鐘面上撥出大約幾時。 3、通過學習,學生對鐘表的歷史有所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

  教學重點:

  認識幾時教學難點:認識大約幾時教具準備:課件,鐘面模型學具準備:學具鐘面。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談話:小朋友們,老師今天邀請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來和我們一起上數學課,瞧,它來了。小貓kitty第一次和我們大家見面,它還帶了些神秘的禮物呢!誰來猜猜它的神秘禮物是什么?

  小貓kitty想給你們一點提示:(播放課件:謎語)這下,你們猜是

  (播放課件出示多種鐘表)小貓kitty帶來了鐘和表,這節課它會帶著我們去鐘表世界走一走,領略其中的奧秘與神奇。(回到課題:認鐘表)【設計意圖:熟悉的卡通形象——小貓kitty,作為貫穿整節課的情境人物首度出現,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接下來的猜謎語,拉近了情境人物與本節課的距離,突出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多種鐘表的展示,辨證地體現了鐘表的表示時間的共性,拓寬了學生了的視野,也為“了解歷史”部分埋下伏筆。】

  二、探索新知

  1、觀察鐘面

  看,這兒有一個鐘,請小朋友們觀察一下,這個鐘面上有些什么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提問:有哪12個數?)

  (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讓學生到前面指一指哪根針是分針,哪根是時針。老師發現了它們的樣子不一樣,你發現了嗎?)

  說的真好,鐘面上有12個數,還有兩根針,長針叫分針,短針叫時針。老師也帶了一只鐘,你看看老師的鐘比小朋友剛認識的鐘面多了什么?伸出你的手指跟著秒針一起出發吧。它是怎么走的呀?

  這個方向就是順時針方向,我們的時針和分針也是按這樣的方向走的。今天我們主要介紹時針和分針,因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會看時針和分針就能知道大概的時間了。

  【設計意圖:教材中所出現的鐘面都是只有時針和分針的,這與學生的生活積累有一定的沖突,教者給秒針一分鐘的展示機會,既解釋了沖突又為后面的認識大約幾時的“幾時不到一點”和“幾時剛過一點”做了鋪墊。】

  2、初步認識整時

  這個鐘面上表示的時間你知道嗎?(2時的鐘面學生很可能會說成2點)2點用數學語言來說就是2時。

  誰來說說2時的時候分針指著幾,時針指著幾?

  小結: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2,這時我們就說是2時。那么這幾個鐘面你會看嗎?(試一試:1時、5時、11時)觀察它們的時針和分針,你發現了什么?(板書: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我們把這樣的幾時又叫做整時。

  有了鐘表,我們就能夠知道,那你能根據每幅圖中鐘表上表示的時間說一說,這些小朋友是什么時候在做什么事情嗎?(播放課件:想想做做2)提問:這時候鐘面上的針怎么只剩下一根了?(第2幅圖:12時)說的真不錯,象這些時間都是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老師這里有一個鐘,我想自己撥一個9時,你能告訴我該怎么撥嗎?那請你來給我示范一下好嗎?

  我們小朋友在心里想一個自己喜歡的整時,然后在自己的鐘面上撥出來。指名全班交流:撥出了幾時,分針指著幾,時針指著幾?

  請小朋友將自己撥出的時間向同桌說一說,說說分針指著幾,時針指著幾?我們小朋友都能自己撥時間,可小貓kitty在一旁可發愁了,它想撥一個6時,一不小心把鐘撥壞了,你們瞧,只剩下一根針了,你能幫它修一修嗎?老師這里準備了幾根針,請你選一根,修好小鬧鐘。(學生在實物投影上操作)你為什么選這根針?

  那你為什么要把分針放在這里呀?

  我們小朋友真能干,我也想請你們幫忙修修這個鐘,愿意幫忙嗎?4時:你為什么選這根針?那你為什么要把時針指著4呀?

  【設計意圖: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認識鐘表的經驗,教學環節的安排主要是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有一定的提升,在觀察中發現規律,總結規律。幫助小貓kitty修鐘是教者對“想想做做”的部分習題的出現順序及出現方式做了些許調整,注重動手操作,更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

  3、初步認識大約幾時小朋友,你知道小貓kitty為什么喜歡6時嗎?6時央視動畫城頻道要播放《大風車》。小貓kitty可喜歡看了!小貓kitty想在鐘表世界里繼續走一走,看一看,等下我們一起去提醒她好不好?

  時間不知不覺地過去了,到了這時,你想提醒小貓kitty什么呀?(出示6時不到的鐘面)你為什么說6時還差一點呢?

  小朋友真熱心,提醒小貓kitty,6時不到一點點,動畫就要開始了。時間過得真快,6時到了,動畫準時開始了。(顯示隨著時間推移,6時播放動畫,學生跟著歌聲一起唱一唱)

  看了會動畫,現在鐘面上6時已經?是呀,6時剛過了一點點。

  觀察一下,這三個鐘面上的針,你發現了什么?

  像這樣,6時不到一點或剛過6時,都可以看成是大約6時。(出示:大約6時)那這幾個鐘面你會看嗎?(出示想想做做3)第一個,為什么是大約8時?第二個,為什么是大約9時?

  小結:對呀,幾時不到一點或幾時剛過一點,我們都說成是大約幾時。你能在鐘面上播出大約5時嗎?(兩種情況)全班交流:他們倆撥的不一樣,你覺得誰撥對了呢?

  【設計意圖:《大風車》是學生最喜歡的兒童節目,學生對其播放時間十分了解,教者抓住這一教學資源對教材做了些許改變,更貼近學生的生活。跟著歌聲唱一唱,寓教于樂。有了前面秒針的簡單認識及這里環環相扣的提問,學生能夠很好地自己的語言解釋大約幾時。動手撥一撥,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了大約幾時的兩種表示方法。】

  4、24時拓展

  小貓kitty和我們一起學習了整時和大約幾時,可她卻遇到了這樣一個難題。(播放課件:出示想想做做6)

  為什么都是10時,有的小朋友在上課,有的小朋友在睡覺?

  介紹:因為一天有24個小時,時針一天要轉兩圈,所以有兩個10時,上午10時和晚上10時。 【設計意圖:知識的初步滲透,使學生能夠聯系生活辨證地認識時間。】

  5、電子表

  老師平時還見我們有的小朋友戴過電子表,你能讀出這個時間嗎?(播放課件:出示想想做做7)你怎么知道是5時的?

  電子表直接用數字來表示時間,數字是幾,就是幾時。你在哪里也見過這種表示時間的形式?(電視、手機、)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說一說,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更好地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有數學”的思想。】

  三、了解歷史

  通過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小朋友已經學到了很多鐘表的知識,小貓kitty還想帶我們去一下鐘表博物館。(播放課件)在博物館里小貓kitty見到了這樣兩個特殊的鐘表,你能看出鐘面上的時間嗎?(只有4個數字的鐘面和沒有數字的鐘面)

  【設計意圖:數學也是一種文化。對鐘表歷史的了解,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四、總結

  鐘表世界里還有很多奧秘等待我們去探索,要想知道得更多,我們小朋友就要珍惜時間,好好學習。

  【總評:這堂課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學的各個環節注意做到情感化、生活化、趣味化和開放化,積極關注學生的認知背景和生活經驗,以“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為目標,以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擺正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關系。通過看、撥、比、想、說、修等數學活動,讓學生主動地去思考、去探索、去應用。既注重了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又有效地進行了珍惜時間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整堂課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反思:

  《認識鐘表》這個內容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材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由于時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因此,根據學習內容的自身特點,根據課標精神,我在設計教學時力求體現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聯系生活;合作交流,人人參與。具體的有以下幾點反思:

  一、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事物的存在總是有其兩面性的,就教材而言,它體現了編者的匠心,但是它有其局限性,一線的教師都知道教材上的所有內容并不是完全適合自己的班級。就本課教材的教學要求而言是認識鐘表面上的整時和接近整時的時刻,會在鐘面上撥出整時,對接近整時的時刻只要求能說出大約幾時。教材是我組織課堂的藍本,就本班學生基礎而言,我稍微增加了教學了難度,我要求學生能在鐘面上撥出“大約幾時”,通過自己動手撥一撥,學生能進一步認識表示大約幾時有兩種表示方法,這樣的提升進一步培養了學生思維了開放性。

  教材以“大約7時”為例來教學大約幾時,認識“大約幾時”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在本篇教學設計中,教者將這一例題做了些許的改變。就一年級的小學生而言,他們對“6時”更關注,因為這時有他們關注的兒童節目《大風車》,“大約6時”與《大風車》相聯系,更貼近學生的生活。

  二、重視動手操作實踐

  “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課標倡導的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根據學習知識的性質特點,結合大量的操作活動來學習學生每人一個學具鐘面,結合教學內容,適時讓學生動手撥一撥,幫助小貓kitty修一修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了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及時反饋交流,讓操作與思維聯系起來,讓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

  三、用文化潤澤數學課堂

  數學課堂應該是豐富的課堂,單調枯燥的數學符號代替不了數學課堂的全部。從沙漏到原子鐘,鐘表是人類創造活動的結晶,對鐘表歷史的了解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無形中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篇21

  教學內容:

  唱:對鮮花聽:對花吉祥三寶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和歌曲學習,了解對唱這一演唱形式,感受歌曲活潑、詼諧的情趣。

  2、欣賞黃梅戲《打豬草》選段《對花》,初步了解中國的戲曲。

  3、通過欣賞和歌曲學習,了解對唱這一演唱形式,感受歌曲活潑、詼諧的情趣。

  4、合作討論創編歌詞,學會從對自然的觀察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培養發展想象力和表現力,明白民歌來自于生活。

  教學重點:

  1、熟悉對唱的演唱形式。

  2、感受表現出歌曲活潑詼諧的情趣。

  教學難點:

  指導唱準歌曲中的切分節奏和附點節奏。

  課前準備:

  課前要求學生查閱各種花草的資料,掛圖,或相關CD

  教學過程:

  課前音樂《吉祥三寶》

  一、游戲導入:

  同桌一起玩《拍手歌》師提問:為什么讀起來特別朗朗上口?師由《拍手歌》導入《對鮮花》

  二、學習兒歌

  1、念兒歌《對鮮花》,看看和《拍手歌》有什么不同?

  2、學生有節奏地讀兒歌教師按歌曲節奏讀兒歌

  3、請學生比較有什么不同?

  4、找出有附點四分音符的節奏,讀準這個節奏。

  5、教師為兒歌配音樂讀歌詞,襯詞部分用打擊樂器打節奏。學生可以隨著音樂拍手。

  三、學習歌曲

  1、學習襯詞

  (1)師:剛才老師用打擊樂器打出的節奏是歌曲的襯詞部分,我們一起來聽一聽。襯詞在歌曲中表示情緒。

  (2)和老師一起唱襯詞。

  (3)教師范唱歌曲,唱到襯詞時學生一起跟唱,附點四分音符時搖搖手。

  (4)聽范唱,學唱歌曲,每段分不同的角色演唱。

  四、拓展欣賞

  1、播放黃梅戲選段《對花》

  2、簡介黃梅戲這一戲曲形式,流傳于安徽,《打豬草》、《女駙馬》、《天仙配》是它的代表曲目,嚴鳳英、王少舫、馬蘭、吳瓊是著名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師可以范唱《天仙配》選段。

  3、說說今天聽到的歌曲和剛才的《對鮮花》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也是問答形式,一段問一段答)

  4、我們知道歌曲的演唱形式有獨唱、齊唱等,對唱也是一種演唱形式,在民歌戲曲中常用。(對唱可以一句問一句答、一段一段答、男問女答、自問自答、一問眾答等形式)

  五、實踐創作為歌曲《對鮮花》第一二段分配對唱的角色,小組上臺表演。

  六、布置作業:

  用自己了解的花卉知識即興編第五、六段歌詞。(小組合作編創)

  七、欣賞對唱歌曲《吉祥三寶》,鞏固所學知識。

  八、小結

  教后反思:

  蘇教版第六冊《對鮮花》是一首北京民歌。我整堂課演唱了《對鮮花》,欣賞了黃梅戲《對花》以及現在流行的歌曲《吉祥三寶》,讓學生了解對唱的演唱形式,了解喜愛中國的民間音樂瑰寶。

  特別是《吉祥三寶》,雖然它不是教材內容,但是它優美的旋律,富有情趣的演唱,帶給學生和聽課老師美的享受,也讓學生進一步鞏固了對演唱形式對唱的認識。很遺憾歌曲下載的是蒙語版,雖然預先印了歌詞,還是影響了一點欣賞的效果。由于學生平時基礎較好,雖然在課堂中間出了一些失誤,學生最后學習的效果還是可以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讓學生完整的欣賞歌曲,學生沒有留下深刻的首次印象,在接下來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困難。學生課堂的投入程度也不夠。

  今后我要更加注重學生的聆聽和對音樂作品的內心體驗,讓學生享受音樂,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篇22

  一、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融入"生本課堂"理念,結合智障學生的身心以及認知規律等特點,以游戲為抓手,讓學生在"玩中學,玩中練",挖掘學生的速度潛能,培養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內容選自自編班本教材第三單元,本單元主要內容共有直線跑、追逐跑、換物跑三個教學內容,旨在發展學生的奔跑能力。

  本節課教學目標:

  A組能夠聽口令迅速啟動,面對目標加速跑跑動時注意擺臂;

  B組能夠聽到口令,盡全力進行追逐跑;

  C組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帶領下能夠參與游戲并完成追球跑。

  三、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智障學生,共有7名。由于培智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多表現為直接興趣,自控能力和認知能力較差,運動能力差異明顯,課堂紀律難以保證,組織教學難度大。預設AB組學生學習興趣較高,能夠參與教師組織的各種活動,但實際情況不理想。C組學生則需要輔教教師的幫助進行一對一活動。

  四、教學流程

  本節課通過游戲"石頭、剪刀、布"——熱身活動——教師和學生配組示范——游戲追球跑——分組追逐跑——游戲"小雞快快跑"——放松練習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目標基本達成。

  五、教學反思

  1.面向全體,尊重差異。

  根據本班學生能力,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同內容異要求,教學設計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中都得到了練習的機會,本節課C組學生基本能夠參與課堂,并能夠在教師的幫助下進行練習,

  2.游戲貫穿課堂,改變枯燥的訓練方式。

  本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是一種游戲式的競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觀參與游戲。本課所安排的游戲需要學生有靈活的應變能力:靈敏的觀察能力可以讓學生在第一時間內發現"追逐"目標,以及感覺到自己的"危險處境";靈動的身手可以使學生能迅捷地"追捕"到目標,而躲避他人的"追蹤".本節課每一個練習基本都是以游戲的形式進行,讓學生在"玩中練"、"玩中學"、"玩中健體",整節課遵循由簡到難、由快到慢相結合的練習原則,讓學生學得輕松,練得愉快。

  3.采用個別化教學,讓學生學有所得。

  本節課我在不同的環節對學生進行個別化輔導,重點關注BC組學生。例如:在追球跑環節,教師對張欽源進行了個別輔導,帶著他進行了兩次嘗試,雖然他不太配合,但是在教師的的帶領下還是完成了,在"石頭、剪刀、布"的游戲時和蔡龍同學配對,并給予了指導。

  4.體育課堂滲透德育教育。

  追逐跑雖然是學生經常在課間玩的活動,但是危險性較大,在教學過程中我經常提醒學生注意安全,并且聯系實際教育學生在課間不要追逐打鬧,特別是在追逐過程中不能推攘,否則會跌倒,避免了學生可能出現的危險。

  5.存在問題:

  (1)對學情預設不夠。在課前沒有充分考慮氣候、時間,學生在午休后精神萎靡,課堂狀態不佳,具體表現為對教師的口令無動于衷,特別是AB組學生尤為明顯,導致前期教學進度緩慢,大大影響了后面的教學,最后"小雞快快跑"的游戲未能實施。

  (2)由于教者面對學生的萎靡狀態缺乏靈活機動的教學措施,導致課堂組織混亂。練習雖然通過游戲改變了枯燥的形式,學生也能夠表現自己,但是由于教者前期觀察與本節課學生表現不符,導致本節課學生的訓練量參差不齊。

  (3)示范及練習時口令、語言講解不夠精確,對學生缺乏激勵性語言。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跑,很容易,但是要讓學生跑得有興趣,通過跑的練習后成績能有所提高,這對我們教師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只要我們通過不同內容的聯系,采用多樣的方法與手段,相信學生一定會有收獲。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篇2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會讀三拍子的歌謠《月兒》,學唱三拍子的歌曲《小小的船》,感受三拍子歌曲的優美。

  2、過程與方法:采用“聽-哼-唱”、教師適當點撥的方法自學歌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觀察、感受月兒的夢幻之美,激發豐富的藝術想象和探索天空奧秘的動力。

  [教學過程及分析]:

  一、準備活動

  1、師生問好歌

  2、發音訓練歌。

  二、新授活動。

  1、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看看我們這間漂亮的教室,中間這個燈像什么?(太陽)周圍的這些燈像什么?(星星),有太陽,有星星,我們現在就好象身處在一個神奇、夢幻的天空中,在這個神奇的天空中,你覺得還少了誰呀?(月亮)。

  (教師利用教室的現場氛圍,引入月亮的主題,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2、欣賞圖片(播放月亮的圖片)

  (欣賞圖片,感受神奇的天空中月亮的夢幻之美。)

  3、讀歌謠《月兒》。

  (進行三拍子的節奏句式訓練,感受三拍子音樂每小節內音的強弱規律。)

  4、讀課文《小小的船》

  這個學期,我們語文課本中也有學習了一篇與月亮有關的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小小的船》,讓我們一起來復習一下吧!

  (將語文和音樂結合起來,達到學科整合的目的。)

  5、學唱歌曲。

  師:《小小的船》這篇課文其實還可以用歌聲把它唱出來,你們想聽聽嗎?

  (1)整體感受歌曲。(2遍)

  (2)有節奏朗讀歌詞。

  (根據一年級學生識字有限和對節奏知識掌握得較少的特點,教師進行帶讀歌詞。)

  (3)再次聆聽。

  (4)跟著音樂在心里跟著哼一哼。

  (5)小聲哼唱。

  (6)討論學習難點,教師適時點撥。

  (7)集體清唱。

  (8)跟著音樂試唱。(注意姿勢的調整,聲音要小,注意把握節奏。)

  (采用“聽-哼-唱”的漸進方式自學歌曲,教師適時點撥,讓學生在自學中發現問題,在反復練習中不斷解決問題。)

  三、歌曲演唱處理

  1、分析演唱的技巧、進行創編

  2、全班集體表演唱

  (通過歌曲演唱的簡單處理,加強同學們對歌曲表演唱的處理技巧。)

  四、講故事《月亮的臉》

  (讓學生知道月亮有圓缺的變化,并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五、課外延伸

  天空可神奇了,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還有許多神奇的東西,老師今天還帶來了許多神奇天空的圖片,同學們想看看嗎?(播放圖片)

  六、總結

  七、師生再見歌

  [教學反思]:

  亮點:

  1、本節課能以“月亮”的主題來貫穿始終。新課的導入,利用藝術室現場的布置,“有關天空的圖片”、“天花板上周圍的小燈像星星,中間的大燈像太陽,就是缺少了月亮”來引入“月亮”的主題;欣賞月亮的圖片;學習“月兒”的歌謠;學唱月亮的歌曲“小小的船”;聽有關月亮的故事“月亮的臉”等等。

  2、盡管只是承擔音樂方面的教學任務,但是能夠將多種學科進行整合。比如,美術方面的欣賞各種圖片;復習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小小的船”;用生動的語言講述“月亮的臉”的故事,并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等等。

  3、為學習“三拍子”歌曲“小小的船”埋下伏筆。課前三分鐘的復習歌曲就以三拍子的音樂為主,比如“花瓣”;所讀的歌謠“月兒”也是一首三拍子的作品。

  4、打破傳統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方式。在學唱歌曲的教學環節中,采用聽唱法與教師適當點撥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打破了傳統的教師唱一句、學生學一句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不斷的欣賞中,自學歌曲。

  5、通過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培養學生逐步建立音樂結構感知。欣賞圖片調動視覺,欣賞音樂調動聽覺,律動表演調動觸覺。

  不足:

  由于學生的年齡比較低,加上三拍子、中速的音樂很優美,讓人聽了比較舒服,因此,課堂開始氣氛比較活躍,而在學唱歌曲時,多聽幾遍以后,有許多孩子表現出困的精神狀態。盡管整個班級來看,氣氛還是比較活躍的,但是,不能將全班的孩子全部帶到活躍的氣氛中來。

  措施:

  盡可能地多花點心思,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每一個孩子在音樂方面都能得到一定的培養。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篇2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9個生字,學習偏旁“門”、“舟”。

  有感情地流利朗讀課文。

  能力目標:看圖觀察能力及想象力的進一步訓練。

  情感目標:感受晴朗夜空的美麗,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有感情地流利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生字的認讀(平翹舌音、前后鼻音)

  教具、學具的準備:

  教具:月亮、小船剪貼圖,彩色星星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磁帶(歌曲《小小的船》)。

  學具:每人一張印有月亮、星星的畫紙,彩色畫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1、你喜歡晴朗的夜空嗎?晴朗的夜空是什么樣的?

  2、引出課題。今天,月亮姐姐就來到了我們班。月亮姐姐問好:“一(五)班小朋友你們好!”(互相問好)“能說說我長的什么樣嗎?”(觀察月亮的形狀、顏色)像什么呢?(彎彎的,像香蕉、鐮刀、小船)

  3、這樣美麗的月亮姐姐掛在藍藍的夜空中是多么美麗呀!有一位名叫葉圣陶的老爺爺把小朋友看月亮的情景寫了一首詩。這首詩的名字叫什么?《小小的船》(板書課題)

  4、學習“船”字。順口溜:幾只小舟就是船。偏旁“舟”。

  5、讀課題,想到了什么?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

  1、出示課件,隨音樂教師范讀課文,生評價。

  2、自由讀課文,圈出生字。

  3、指名讀課文,互相評價。

  4、齊讀課文。指導讀“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

  5、情景中學習、檢查生字(課件輔助)

  (1)除掉課文中的熟字,集體認讀詞語。

  (2)除掉詞語中的輔助熟字,認讀生字。

  (3)集體討論記字方法(小組合作學習),并全班交流。

  (4)認讀生字,和生字寶寶打招呼。

  6、讀課文,生字寶寶已經認熟了,能把課文也讀熟練嗎?

  三、讀讀、想想、說說

  1、聽音樂《小小的船》說感受。

  2、找最喜歡的伙伴背誦課文。這么美妙的歌曲,小朋友想不想把歌詞也記在心里呢,并表演出來呢?

  3、背誦課文匯報,評出最佳表演獎。

  4、詞語訓練。

  ( )的船

  ( )的月兒

  ( )的星星

  ( )的天

  四、延伸活動

  1、如果你有一雙翅膀來到這美麗的“小船”里,你會看見什么?(啟發談話)

  2、把你看到的東西畫出來。

  板書設計:

  7、小小的船

  教后反思:

  本節課為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新教材第一冊第七課《小小的船》。

  《課標》中提出:小學語文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以此為依據展開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營造課堂教學的“綠色生態環境”

  語文教學應當是生動活潑的,充盈著豐富的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改變對語文教學那種傳統的理解,打破語文教學那種教師問、學生答的定勢,使語文教學活起來,使教學中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多起來。葉圣陶先生認為:“上課是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該如尋常集會那樣的討論,教師仿佛集會的主席。”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積極參與,達到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渠道保持暢通,從而形成課堂教學的“綠色生態環境”。這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變學生被動學習為學生主動參與;變以教師的“講授”為主為教師指導學生自己學習為主;變以學生“洗耳恭聽”為主為學生積極思維為主;變師——生的單向交流為師——生、生——生的多向交流,教師和學生共同閱讀,共同斟酌,相互評價,隨時啟發指點,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在語言環境中教識字,提高識字效率。

  九年義務教育大綱提出“要在語言環境中教識字,把字的音、形、義結合起來;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畫和實物,聯系生活實際識字,把識字和認識事物結合起來;學過的字力求在語言訓練中反復運用,把識字和聽說讀寫結合起來……”

  “在語言環境中教識字”是識字教學的重要原則和方法。在語言環境中識字,就是在識詞中識字,在學句中識字,在閱讀中識字,使識字結合一定的語言環境進行,而不是離開語言環境孤零零地識字。漢字是音、形、義的統一體。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有助于建立字的音、形、義之間的牢固聯系,準確理解字(詞)義,提高識字、學詞的質量。在語言環境中通過學詞、學句識字,多義字等難以確定意思的,字(詞)義變得容易確定了;難懂的字詞變得比較通俗易懂了;意思比較抽象的字詞變得比較具體了。本課識字環節,就是讓孩子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學句、學詞中識字。如學生在讀“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在沒有其它生字干擾時,邊讀邊看中就熟悉了生字“坐”讀音與字型。

  加強識字同客觀事物的聯系,有助于建立詞的概念,牢固地掌握字詞,還有助于豐富知識,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客觀事物包括圖畫、實物,也包括已有的生活經驗。識字時,在課件設計中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實物或聯系生活經驗。如,在學習“閃”字時,配有閃閃的星星圖片,使字詞與意思之間架起了認識的橋梁,從而易于理解字詞的意思,易于建立音、形、義之間的聯系,提高識字效率。

  三、讓學生在閱讀中發展創造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小學閱讀教學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就顯得猶為重要。小學閱讀教學本身具有很強的創造因素,閱讀教材是作者的文學創作。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與創新精神,使學生敢于說自己的理解與看法,而不是老師教一句,學生就學一句,應是老師教一句,學生學三句。作為教師,要努力創設學生創造能力的民主環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個人看法,要讓學生學習的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讓他們有自己獨自的看法,只要不重復別人和自己就可以,要有新意。如,在學習課文“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見……”在感受作者的意境時,應允許學生有自己獨特的感受,所以,設計提問“如果你坐在這小小的船里,你會看見什么?”學生的回答是豐富的:“看見了流星雨”、“看見了太陽系的行星”、“看見了中國的長城”、“看見了北斗七星”……讓學生自由地去創造,可以與觀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斷的判斷力相結合,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加工進行創造。

  本階段的學生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樂于畫畫,愿意用圖畫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我充分利用這一點,讓學生在閱讀想象的同時,拿起彩筆,把自己在閱讀中想到的畫出來,把自已在閱讀中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充分享受閱讀的快樂。學生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形象的圖畫的過程往往就是一個對閱讀內容回顧、加工的過程,等他把這幅畫畫好以后,也就把自己在閱讀中的收獲表現了出來。畫筆走進學生的閱讀世界,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創造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了他們閱讀的樂趣。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篇25

  一、課標依據

  依據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成長中的我”中“認識自我”部分:“悅納自己的生理變化,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協調發展;知道青春期心理衛生常識,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調控好自己的心理活動”的要求設計。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

  知識目標:

  1、了解青春期基本的生理和心理常識。

  2、了解青春期特有的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特征。

  能力目標:正確處理青春期可能遇到的心理矛盾、困惑和煩惱,從容面對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以積極樂觀的心態迎接青春期的到來。

  (二)、教學重點:

  讓學生探究青春期的生理變化;體驗青春期的心理特征。

  (三)、教學難點:

  正視青春期的生理變化和心理變化;列舉學生身邊存在的心理衛生問題,闡明不健全的心理將會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三、學情分析

  “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的開”,進入青春期的初中學生,身體發育加速,與此同時會產生一些成長的煩惱。因此,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和老師的恰當引導,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四、教學過程

  (一)青春悄悄來

  活動導入:

  以小組為單位,讓每個學生拿出自己事先準備好的自己從小至今的四張照片,按年齡的順序排列,貼在一張紙上,在小組中傳閱。傳閱后,想一想,回答下列問題:

  1、我是否長大了?從那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2、我對這些變化的感受是什么?

  3、這些變化對我意味著什么?

  活動小結:

  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進入了人生最美的春天——青春期。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教材35頁“相關連接”部分,了解什么是青春期?

  分析:

  (1)、進入青春期我們的身體發生了那些變化?

  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實際情況填寫下表。(學生根據個人意愿填寫結論、發表感言)

  男孩

  女孩

  生理變化

  (2)、進入青春期出現一系列特殊的生理現象,如長痘痘、變聲等。這是否正常?為什么?

  (3)、身體悄悄變化的同時,我們的心理也在發生著一系列的變化。請說說我們的心理發生了那些變化?

  知識歸納:青春悄悄來

  (1)、進入人生最美麗的春天青春期

  (2)、青春期的三大身體變化

  (3)、青春期的身體變化有不同的韻律和節拍

  (4)、隨著身體的變化我們的心理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

  (二)成長不煩惱

  歌曲導入:欣賞《小小少年》

  提問:

  1、這首歌能否使你產生共鳴?為什么?

  2、在成長、學習、生活中你都遇到了哪些煩惱?

  活動:爭當“解煩惱標兵”

  (1)、每人將自己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煩惱寫下來,放進事先準備好的紙箱里(不記名)。

  (2)、以小組為單位,每小組抽3個,討論分析該如何為同學排解成長中的煩惱,并派代表宣讀,其他小組學生可補充。

  (3)、最后讓學生將各組宣讀的煩惱事歸類,課上沒能解決的待課后讓學生查資料、請教師長或專家。

  (4)、歌中唱到“小小少年,很少煩惱,無憂無慮樂陶陶??”,你有哪些切實有效的方法可以讓我們的青春期“無憂無慮樂陶陶”?

  知識歸納:成長不煩惱

  (1)、青春期心理充滿著矛盾

  (2)、學會解決心理矛盾,保持心理健康

  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走進青春”,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或者說,本節課你最受啟發的是什么地方。(用一兩句話來概括)

  保持心理健康有助于我們身心的協調發展,順利度過青春期。愿同學們自尊,自愛,自強,自重,珍惜青春,讓自己的青春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五、教學反思

  1、本節課,課前認真的分析、把握教材,教學過程有條理,基本達到了課前預期的教學目標。

  2、在教學中,借助學生的個體經驗,創設活動情境。通過活動、情境體驗等形式,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師生的共同參與,引起學生相應的心理體驗,從而產生了積極影響。

  3、教學中針對青少年的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對該介紹的青春期基本生理和心理常識,沒有回避,避免產生負面影響。

  4、課后體會到:講這一框,如不能真正的從學生自己身上的一系列變化談起就很難揭示青春期的種種變化。

  5、進入青春期,學生自我意識迅速發展,他們喜歡按照自己的觀點和生活方式來處理人際關系,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極易產生“逆反心理”。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精選25篇)】相關文章:

教學設計與反思03-30

背影教學設計與反思設計10-28

欣賞與設計教學反思04-02

趙州橋教學設計與反思12-16

《背影》教學設計與反思10-29

背影教學設計與反思10-27

鄉愁的教學設計與反思11-13

《背影》教學設計與反思范文11-05

《背影》教學設計與課后反思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