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目標設計
本節內容利用對系統內各個細胞器分工合作的探索,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思維,重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歸納綜合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知識目標
1、說出線粒體、葉綠體、內質網、高爾基體、中心體、液泡等幾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2、制作細胞的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
能力目標
1、通過制作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形態和分布,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2、通過對各種細胞器結構圖、觀察及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思想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認同細胞中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部分與整體的統一性,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著重介紹系統內怎樣進行分工合作,這與各種細胞器有關,因此掌握這些細胞器的結構及各自的功能及細胞內生物膜系統是這一節的重點。是后面將要學習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質的合成、動物有絲分裂等知識的基礎,也為學習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奠定細胞學基礎。只有切實明確了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及細胞內生物膜系統在結構和功能上的聯系,才能真正理解系統的分工合作。本部分內容讓學生從新的視角———系統的角度來認識細胞,為幫助學生理解一個系統的正常運轉,必須依靠各組分間的協調配合。“問題探討”以工廠為例,讓學生討論一件優質的產品是如何通過各車間和部門的配合生產出來的,再讓學生將細胞與工廠類比,討論細胞中是否也有類似的部門和車間。這種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將熟悉的事物與學生不熟悉的有待了解的事物相類比的處理方法,有助于學生突破認識上的難點。課堂上教師采用掛圖、模型、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能力,通過動腦思考,主動獲取知識,并使各方面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和發展。
探究內容分析
縱觀本節內容,先讓學生簡單回顧第一節中所學內容,從系統邊界入手,把細胞作為一個活系統來研究,把細胞學活。本章引言,以自行車的拆裝為例,用類比的手法揭示細胞作為系統的基本特征。系統不是組分的簡單堆砌,而是通過組分間結構和功能的密切聯系,形成的統一整體。“細胞作為一個系統,細胞是有邊界的。”這在上節中已學習,“有分工合作的若干組分構成”,有哪些組分構成?又怎樣分工合作?在結構上它們有沒有聯系呢?教師通過提出這些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探索欲,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來探索求知,并通過一定量的能力訓練題,使學生進一步達到遷移運用的目的。
其它探究設計
①線粒體在人體的各種組織細胞中的數目一樣嗎?為什么?
②是不是所有的植物細胞都有葉綠體?動物細胞有嗎?
③ “異想天開”活躍課堂氣氛
假設有一天能使奶牛體內有了葉綠體,那不是奶牛天天曬太陽就能產奶了嗎?
——思路
《細胞器————系統分工合作》這部分內容屬微觀水平,離學生的生活經驗較遠,初中雖然已經觀察過葉綠體、線粒體和液泡的形態,但無法用已有知識解決在高中深入學習細胞器時遇到的認識其亞顯微結構并將它與功能相聯系,以及在各細胞器之間建立關聯的難點問題,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和挑戰性。教師在教授這部分內容時,為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由于各種細胞器在初中階段沒有觀察過,學生了解不多,因此通過識圖、實驗觀察及多媒體手段,來增加直觀認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對各種細胞器形態和結構的認識。
下面是本節第1課時“細胞器之間的分工”“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的——思路。利用“問題探討”創設問題情景,通過類比認識細胞內的各個‘車間’及分工,在加上多媒體課件的直觀效果,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對多種多樣細胞的觀察的基礎上,學生能夠開展“問題探討”中的討論,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提出問題,細胞內有那些‘車間’?它們之間是如何分工的?先利用教材的插圖指導學生認識細胞內主要細胞器。分組討論說出各種細胞器的主要功能———————通過學生看書、討論、總結,使學生對各種細胞器有一個初步認識。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獨立完成“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實驗”,讓學生親自觀察,解決疑惑,學生對微小細胞總有一種神秘感,對學生來說很有誘惑力,這樣能夠使學生產生積極參與探究學習的興趣和激情。由于線粒體很小觀察起來有一定困難,教師可以利用演示鏡引導學生觀察。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根據已認識線粒體,葉綠體的形態、結構特點以及在細胞中的分布,推測它們可能在細胞中完成的功能。)
以線粒體為例討論其功能
(首先各組報告觀察線粒體形態、結構及分布的結果)
教師總結并提出問題:
1這樣的形態、結構有什么作用?
2動、植物細胞中都有線粒體,說明這個細胞器可能在動、植物細胞中有共同的功能,這種功能是什么?
經過這樣深入探究,不但得出了線粒體的功能是為細胞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還培養了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推理、邏輯、分析綜合知識的能力。
播放電子顯微鏡下的內質網和高爾基體幻燈片。
引導學生觀察內質網和高爾基體的結構,討論它們的功能是怎樣的?
(各小組報告觀察內質網形態、結構分布結果)
對于內質網形態、結構特點的認識,引導學生從他們熟悉的人體結構出發來聯想。例:小腸有很多環形皺壁,其內表面有很多突起,稱之為小腸絨毛,在絨毛上還有很多微絨毛,若把小腸壁展開可達200平方米。結合實例提出問題,內質網與它在結構上的相似之處是什么?對它所執行的功能有什么關系?
(學生討論、聯想、推測出內質網的功能是加大了代謝面積、空間分隔、加工運輸通道。)
人體還有那些類似功能的器官?(大腦、肺等)植物體有同樣功能的器官嗎?(根毛區———表皮細胞)
引導學生看課本上的細胞器圖,小組總結并交流。
(課件演示動、植物細胞亞顯微模式圖,要求識記各部分的名稱,形態結構特征,注意區分動、植物細胞的異同點,包括它們共有的結構和特有的結構。)
由學生自己總結,教師做補充。
最后總結提高——————反饋練習
課后反思
《細胞器————系統分工合作》第1節主要講述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在課堂上通過學生的互相討論、合作,學生的思維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主動參與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實驗探究及應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把復雜的問題具體化,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使他們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生物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初步學會生物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較強的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本部分內容的——依據此目標從不同的側面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
“生物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利用多媒體收集信息,學會鑒別、選擇、運用和分享信息。所以在本——中,教師通過多媒體將細胞亞顯微結構圖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在觀看了大量的圖片后,通過陳述、觀察現象、交流觀察結果,學會鑒別、選擇有價值的信息,并且與同學分享收集的信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對各種生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特別是細胞器進行比較、分析,掌握他們的結構特點,在此基礎上了解和掌握了它們的功能。此過程側重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利用多媒體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
“生物課程標準”要求發展科學探究能力,初步學會客觀地觀察和描述生物學現象,通過觀察或從現實生活中提出與生物學相關的可以探究的問題。本設計中,利用觀察實驗等探究性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增加了感性認識,克服對微觀結構認識的困難。并以線粒體為例,在學生觀察線粒體的形態、結構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經深入探究,不但得出了線粒體的功能,還培養了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推理、邏輯分析及綜合知識的能力。認識內質網的設計,按照課標中要求的“通過觀察或從現實生活中提出與生物學相關的可以探究的問題”為出發點,結合學生熟悉的自身小腸結構,而且還有初中知識做鋪墊,學生很容易理解、歸類和聯想,加深了對內質網結構和功能理解,同時,對人體和植物與之相關的器官提出探究性問題。共4頁,當前第3頁1234
“生物課程標準”中強調合作學習,在能力要求中提出聽取他人的意見,利用證據和邏輯對自己的結論進行辯護以及進行必要的反思和修改,而在知識中增加了建立模型的要求。認識高爾基體的設計中要求學生根據觀察和推論的結果,建立高爾基體的三維模型,進一步加深對高爾基體的形態結構的認識。這對學生的運用知識的能力,表達能力,動手能力要求較高,所以,教師應分好組,以便于能力強的同學帶動差的,共同完成模型的制作,最后進行全班交流評比,交流碰撞出的火花會給學生很多啟發和靈感,有助于他們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參考資料
《生物1分子與細胞———教師教學用書》(人教版)
《生物課程標準》
《細胞生物學》(翟中和,高等教育出版社,xx年8月)
【《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教學反思11-20
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說課設計11-11
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說課稿11-25
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說課稿11-03
《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說課稿11-12
細胞器教學設計03-21
細胞器教學設計03-20
系統優化與系統設計的教學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