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敕勒歌教學設計

時間:2021-12-05 15:26:39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敕勒歌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么大家知道規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敕勒歌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敕勒歌教學設計

敕勒歌教學設計1

  一、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部編本教材第七單元第18課《古詩二首》中的第二首。本組教材都充滿了想象力,給人以啟迪。《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時期的樂府民歌。這首民歌描繪了我國內蒙古陰山腳下土地遼闊,牧草豐茂,牛羊肥壯的草原風光,表現了北方少數民族對生活和家鄉的熱愛。整首詩意境高遠,語言通俗。在景物描寫上,動靜結合是顯著特點。

  二、學情分析

  小學生很喜歡古詩,因為其短小,朗朗上口,很快就能背誦下來,但是對于詩的意思意境還不能領會。這首《敕勒歌》我在一年級學習“草原”這個詞語時已經推薦學生課外積累過。教學時,重點就應該放在識字寫字以及對古詩的理解感悟上。

  三、教法

  創設情境法。

  四、學法

  朗讀法。

  五、教學目標

  1.會認“似”等六個生字,會寫“陰”等五個生字,重點指導“野、茫”兩個字。

  2.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草原的蒼茫與美麗。

  4.激發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六、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

  七、教學難點

  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意境,激發情感。

  八、教學準備

  ppt課件。

  九、課時安排

  一課時。

  十、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這節課我們將一起去領略草原的美麗風光。(播放配樂圖片)你們看了后想到了什么?

  2.回憶我們一年級積累的古詩詞,哪首與剛才看到的最相符?

  3.出示課題,師板書生書空。

  [設計意圖]利用色彩鮮明的圖片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音樂調動學生的感官,回憶以前積累的古詩,溫故知新。

  (二)初步了解“敕勒”與“北朝民歌”。

  [設計意圖]簡單介紹相關知識,有利于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三)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讀古詩,把字音讀正確。(相機說“野”“見”的讀音。)

  2.圈出生字,練習認讀。

  3.課件出示生字,交流識字方法。

  4.出示無拼音生字,指名認讀組詞。(根據情況決定是否教授多音字“似、籠”)。

  5.出示帶生字的詞語,指名領讀。

  6.觀察田字格中本課要求寫的五個生字,指名說說需要注意的地方。

  7.重點指導“野、茫”兩個字,學生在課本上練習。

  [設計意圖]指導識字寫字,交流識字方法,鞏固識字。

  (四)朗讀詩歌,理解詩意,體會詩境。

  1.生看課本插圖,聽師朗讀。你聽后知道了什么?詩中寫了哪些景物?

  2.借助圖片,分行理解。(陰山、穹廬、蒼蒼、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3.相機引導想象畫面,指導朗讀。

  4.體會感情后再次朗讀。

  [設計意圖]通過看圖、朗讀、想象等方式理解詩歌內容,體會感情,感受意境。

  (五)激發感情,拓展延伸。

  1.出示中國地圖,回憶背誦《祖國多么廣大》。

  2.課外積累其他關于祖國風景的古詩。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鼓勵積累更多優秀古詩詞,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板書設計:

敕勒歌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會寫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首詩的意思。

  3.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認字、寫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體會詩的意境。

  教學準備:

  1.教師:教學掛圖、敕勒川草原錄像。

  2.學生:讀熟古詩。

  教學課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引出課題。

  1.談話引出課題。

  我們祖國風光秀美,山川壯麗,古代流傳下來大量贊頌祖國山川的

  優美詩篇。第22課就介紹了兩首古詩。板書:22古詩兩首敕勒歌

  今天老師先帶你們到遼闊的大草原去看看。

  2.播放敕勒川草原風光錄像,引出詩題。

  你覺得大草原怎么樣?

  這美麗遼闊的大草原名叫敕勒川,這里一直流行著一首贊美它的民歌,叫《敕勒歌》。板書:敕勒歌

  齊讀課題。

  這首詩一直流傳到現在,今天我們來學習它。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1.自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請你們自己讀讀這首詩,遇到不認識的字把它畫下來,再看拼音多

  讀幾遍,把它記住。

  2.同桌互讀詩句,糾正字音,再把課文讀通順。

  3.開火車認讀生字。

  4.指名讀課文。提醒“見”的讀音。

  三、熟讀課文,理解詞語。

  1.自學詩文。

  要求:(1)把詩句讀流利。想想詩中寫了哪些景物。

  (2)你讀懂了哪些詞句,還有哪些詞句不明白,把它畫下來。

  2.小組交流。

  3.指名讀。說說詩中寫了哪些景物。

  (藍藍的天空,遼闊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壯的牛羊。)

  4.學生對讀懂的詞語和不明白的詞語進行交流,針對學生不明白的詞語教師解疑。

  川:指平原。

  敕勒川:敕勒是古代的民族,敕勒川指敕勒族居住的平原。

  陰山:指陰山山脈,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偏西一帶,東西走向。(可用簡圖)

  穹廬:游牧民族所住的用氈子做的圓頂帳篷。現俗稱蒙古包。

  四野:周圍,四面八方。

  蒼蒼:深藍色。

  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

  見:露出,呈現。

  四、細讀詩文,體會詩意。

  1.學習第一句。

  (1)指名讀第一句,說詩意。教師隨機點撥。

  美麗富饒的敕勒大草原,就在陰山腳下鋪展。

  天空像一頂巨大的圓頂帳篷籠罩著大草原的四面八方。

  (2)展開想象,體會詩意,感情朗讀背誦第一句。

  指名讀,師生評讀。請你們想象第一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讀這一句,比比誰讀得好。

  閉眼想象詩中的情景,齊讀、背誦第一句。

  2.學習第二句。

  (1)指名讀第二句,說詩意。教師隨機點撥。

  藍藍的天空下是遼闊的大草原,一陣陣微風吹過,使草兒低伏,

  現露出一群群肥壯的牛羊。

  (2)展開想像,體會詩意,感情朗讀背誦第二句。

  指名讀,師生評讀。請你們想象第二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讀這一句,比比誰讀得好。

  閉眼想象詩中的情景,齊讀、背誦第二句。

  3.讀全詩,說詩意。

  (1)自由讀,把詩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2)同桌互相說說詩的意思。

  (3)指名說詩意。

  五、賞讀討論,背誦詩文。

  1.學了這首古詩,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句,為什么?

  讓學生有感情地讀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然后說說為什么喜歡。

  小組討論。

  集體匯報,教師隨機點撥。如: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這句把天比作巨大的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讓我們看到了天地相連的景象,想起了牧民的蒙古包和他們的生活。

  “天蒼蒼,野茫茫。”

  讀了這句,讓我們看到了蔚藍色的天空下那遼闊的綠色大草原。

  “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一句把草原寫活了。讓我們看到茂盛的牧草和時隱時現的肥壯的牛羊。

  2.背誦詩文。

  這首詩就像一幅鮮活的畫面,呈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再想象一下詩中壯美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誦一遍。

  六、憶生字,指導書寫。

  1.讀要求會寫的字:陰、似、野、蒼、茫。

  2.按結構記憶字形。

  左右結構的字:陰、似、野。

  3.指導書寫:

  讓學生觀察字帖里的字,然后描和寫。

  重點指導:首、似

  七、板書設計:

敕勒歌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會認5個字,注意多音字“見”。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結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詩中描寫草原的無比壯闊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蒼茫的景象。

  [教學重難點]

  朗讀古詩,熟讀成誦,在朗讀中感受詩所描寫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激趣,揭示課題

  1.師:今天,老師想帶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課件出示:大草原圖片并配樂)

  2.師: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學生回答

  3.師:天藍藍,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畫卷呀!我們有說不完的話語來形容它、贊美它。北朝有人用簡單的27字概括了我們說不完的話語,讓我們來讀讀古詩《敕勒歌》吧!

  齊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結合注釋,讀通古詩。

  2.檢查生字

  出示:敕勒穹廬籠罩見

  3.多種形式認讀生字

  4.學生自讀整首詩邊讀邊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讀,師生評議。(評議從讀正確方面進行)

  三、品讀詩文,熟讀成誦

  1.課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許多的蒙古包

  師:你看到了什么?

  由學生說出大意即可。

  師:詩中哪句是描寫圖中的內容?

  指名朗誦

  在圖片旁出示: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罩四野。

  自由讀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學生質疑

  老師針對課件講述;敕勒是一種族名,敕勒川是這種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好I大家看圖,這就是陰山,多么雄偉壯闊呀!看天空就像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誰愿意來讀讀這4句詩呢?趕快試試吧!

  學生自由讀,指名讀。

  師評:我聽出來了,陰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陰山下”。

  示范讀第1、2句。

  師評: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廬,籠罩四野。”

  示范讀第3、4句。

  分小組賽讀第1至4句。

  2.詩人還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讀讀最后3句。

  課件出示:風吹來了,草叢里露出許多的羊群。

  從圖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小組交流。

  指名回答:誰愿意來讀一讀?

  教師評價放在學生對詩的'感受上。如:老師看得出你真的喜歡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彎了腰,訃我們看到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請大家把整首詩連起來讀讀,小組互相聽一聽,看誰讀得棒,把掌聲送給他。

  全班交流朗誦。

  4.評比“背誦高手”,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背下古詩。

  四、小結

  五、拓展

  1.今天我們學習《敕勒歌》這首詩,你一定有很多的收獲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說一說。

  2.大草原就是—幅美麗畫卷,趕快拿出你的紙和筆把它畫下來吧!

  [板書設計]

敕勒歌教學設計4

  [預習積累]

  1.搜集、積累《樂府詩集》的有關知識。

  2.了解北朝民歌的特色,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正確抄寫一遍。

  [相關課程標準]

  1.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2.體會和推敲重點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3.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勾勒詩中描繪的意象,感受作者熱愛草原的情懷。

  2.品析詩歌動靜結合的藝術美,培養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能力。

  [評價任務]

  1.反復誦讀,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音韻美。

  2.合作探究,鑒賞古詩詞描寫景物的手法。

  [教學過程]

  一、聽:

  聆聽欣賞“草原三劍客”之一的著名歌唱家騰格爾演唱的視頻歌曲《敕勒歌》。據傳,《敕勒歌》是南北朝時期北魏名將斛律金作而吟唱的。

  導入《敕勒歌》學習。(板書:敕勒歌北朝民歌)

  檢查預習和積累:

  1.樂府:是漢代設立的一個音樂機構,它的任務是制禮作樂、搜集歌辭和訓練樂員,所搜集的配樂的詩歌,就叫樂府詩,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2.敕勒族:古代少數民族,今維吾爾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時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南部)一帶。這個民族在北方遼闊的草原上,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居住隨時可以搬動的“穹廬”——今俗稱“蒙古包”。

  3.展示“學習目標”。

  二、讀:

  1.聆聽課文朗讀錄音3遍,感受詩歌的音韻美:

  一聽語氣語調,二聽節奏停頓,三聽音韻感情。

  2.自由朗讀課文,感受草原的景色美:

  學生自由讀→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勾勒草原的意象美、圖畫美。

  讀準字音:敕勒chìlè穹廬qiónɡlú籠lǒnɡ見xiàn

  三、賞:

  采用“個人感悟→小組合作→展示成果”的步驟,賞析詩歌所描繪的北方大草原的“壯美”。

  1.地闊之美——敕勒川,陰山下。

  開篇壯寫敕勒川廣闊的地理位置,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壯麗,平川與大山即平面與立體的整體勾勒,使一望無垠的天際、遼闊無邊的草原給人以無限的廣闊美感。

  2.天高之美——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以牧民賴以生存的蒙古包為喻,形象地勾畫出大草原天高地闊的特點。從天頂到四面八方,無遮無掩,一覽無余,極目遠眺,天地相接,渾然一體,天高遠而有親切感,地坦蕩而有豪邁感,天地就像我的家,生動的比喻蘊含了草原牧民對自己生活居所、家園的熱愛和對草原的贊美之情。

  3.生機之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運用疊詞的形式,極力突出天空之蒼茫、遼遠,原野之碧綠、無垠,互文現義,詠嘆抒情,表現出敕勒人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風吹草低見牛羊”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草原水草豐茂、牛羊肥壯的景象,“吹”“低”“見”三個字,由靜態勾勒轉為動態的宏觀描繪,展現出茫茫大草原生機勃勃的景象。

  藍藍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地,成群的牛羊,牧人原野放歌,給人以色彩的美感,使人油然涌起欣喜感、生機感,恬靜悠然的生活令人陶醉而流連忘返。整首詩都是從宏觀著眼,對草原景物作總體的勾畫,沒有什么具體描繪,但詩歌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如天空的蒼茫、草原的壯闊、水草的豐茂、牛羊的肥壯,還有隱含在想象中的幸福自豪的草原牧民,共同繪就了一幅北國草原的富饒壯麗圖畫。

  四、誦:

  配以“上揚單手→雙手手心向下由合而分→雙手手心向上由分而合再分”的表演動作,朗誦詩歌。也可以分小組、男女生等開展朗誦比賽。

  五、練:

  1.完成“閱讀練習·探究”三;

  2.《語文助學》“學習測評”第1-4題。

  板書設計:

敕勒歌教學設計5

  學時目標:

  1.認識《敕勒歌》的生字,會寫要求寫的字。

  2.朗讀、背誦《敕勒歌》。

  3.體會草原的高遠遼闊。

  一、認識《漢樂詩集》,讀懂課題

  1.《敕勒歌》選自《漢樂詩集》,是南北朝時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當時北方少數民族之一。

  2.出示課題《敕勒歌》,說說課題的意思。

  二、明確目標

  xx

  三、學習板塊一(學會生字新詞)

  (一)自主學習

  1.學生自讀古詩,把古詩讀準。

  2.學生自讀生字新詞,把生字新詞讀準。并用生字練習組詞。

  (二)合作交流、教師出示古詩。

  1.互學:同桌互相檢查生字是否讀準,正音。

  2.共學:小組合作讀準生字詞,交流組詞,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

  (三)展示匯報

  1.學生展示讀準生字新詞。注意“似”是多音字。

  2.學生展示識記生字的方法。

  3.學生展示讀好古詩。注意“見”的讀音和意思。

  四、學習板塊二:熟讀古詩

  1.學生嘗試讀出古詩的節奏,指導學生讀。

  2.學生練讀。

  3.上臺展示。

  五、學習板塊三(學習古詩,大致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草原的高遠遼闊)

  自由讀詩,想一想,詩歌描寫了什么景物?圈出景物的詞語,對照課文插圖,想想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再用自己的畫說說每句詩句的意思。

  (一)自主學習:生讀,圈,看插圖,說意思。

  (二)合作交流:

  1.小組交流:描寫的景物,有什么特點,說說詩句的意思。

  2.試著有感情的讀

  (三)展示匯報:用讀詩句,說景物,說詩句意思,朗讀詩句的方式進行匯報。教師提示、點撥:

  1.先看圖理解穹廬、四野.

  2.聯系生活理解“蒼蒼、茫茫。

  拓展:白發蒼蒼、松樹蒼蒼、 ()蒼蒼

  大海茫茫、云霧茫茫、()茫茫

  3.理解“見”

  (四)品讀古詩,指導學生讀出草原的遼闊。

  (五)背誦古詩,根據板書進行背誦

  六、書寫指導

  1、出示生字“陰、似、蒼、茫”,先整體觀察。

  2、強調“陰、似”。左右結構,強調左窄右寬,注意撇的穿插。

  “蒼、茫”。上下結構,“蒼”撇捺要舒展,“茫”不能寫成左右結構。

  3.教師范寫,學生認真觀察并書空、書寫。

  4.反饋評價

敕勒歌教學設計6

  一、歌曲導入:

  播放騰格爾《天堂》,課件展示草原圖片。

  師:一曲《天堂》唱盡了游牧民族對家鄉的熱愛,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寫盡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讓人為之陶醉。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敕勒歌》。 (課件中出示標題)

  二、作家作品常識:

  《敕勒歌》是南北朝時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車、回鶻,是今天維吾爾族的主要族源。

  《樂府詩集》將《敕勒歌》收入《雜歌謠辭》。《樂府詩集》是宋代郭茂倩編著的樂府詩總集,主要集錄了兩漢到唐五代的樂府詩,兼集先秦歌謠,共一百卷。傳世名篇佳作眾多,如《木蘭辭》、《陌上桑》、《十五從軍征》、《孔雀東南飛》等。

  三、朗讀指導:

  1、播放示范朗讀動畫(聽一遍)

  2、指導朗讀:朗讀時應注意什么?(課件出示問題,生答,然后歸納,利用課件出示答案)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

  師生共同朗讀一遍。

  3、自由朗讀:可以大聲朗讀,也可低聲吟唱,注意朗讀要求模仿示范朗讀把詩歌讀通、讀懂。(兩分鐘)

  4、跟讀:放示范朗讀學生小聲跟讀兩遍,體會詩歌的韻律。

  5、匯報朗讀:找3人單獨朗讀,及時指導評價。

  四、重點分析:

  1、請快速把詩朗讀一遍,然后討論一下你在詩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 從詩中看到了什么? (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師:我們看見了天空,是什么樣子的呢?(生:蒼蒼 及時板書)

  師:還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樣子的啊?(生:茫茫 及時板書)

  師:這蒼蒼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顯得怎么樣?

  生:很大、望不到邊等 順勢總結板書:遼闊無邊

  還能看到什么? 牛羊 風吹過來草低下頭看見了許多牛羊

  草怎么樣? 茂盛 牛羊怎么樣? 肥壯 板書:茂盛肥壯

  回頭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狀態的景物描寫? 靜態描寫

  草低、見牛羊呢? 動態描寫 動靜結合的寫法

  詩中有靜有動,形成了一種動靜結合的美,使詩顯得有生氣,今后同學們在寫作的過程中也要多運用這種寫作方法,這樣我們的作文會寫得更好。 板書設計:

  敕勒歌

  蒼蒼 茫茫 靜

  (遼闊無邊)

  草低 見牛羊 動

  (茂盛肥壯)

  2、“敕勒川,陰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

  3、“天似穹廬,籠蓋四野”表現了大草原的什么特點?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天高地闊 遼闊無邊 熱愛家鄉的情感

  詩中將天空大地,用與牧民們日日相伴最為親近的生活居所來比喻,表現出草原牧民們對自己家園的熱愛,對草原的贊美,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就是贊美家鄉、贊美生活。

  4、詩中為什么不寫人?是否無人?

  并非無人,“見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寫人,是為了突出表現草原的浩瀚蒼茫的自然特征。

  5、在浩瀚蒼茫的自然背景下,“風吹草低見牛羊”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生機感、喜悅感、怡然自在感

  五、當堂背誦

  詩歌我們已經學完了,現在給大家三分鐘時間背誦詩歌,同時請用心去感受詩中優美的景色。學生自行背誦三分鐘,然后分男、女生檢查兩遍

  六、作業:

  將《敕勒歌》改寫為一段寫景抒情的文字

  (基于原詩、合理想象、注意抒情) 歌曲欣賞中結束本課

敕勒歌教學設計7

  一導入課題

  師:由敕勒一詞導入課題,敕勒是我國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以游牧為生,生活在大草原上,孩子們,你們在書中,電視上見過草原嗎?草原上是什么樣子的?

  二初讀課文

  ①自由讀,圈生字,讀準音;

  ②帶拼音讀古詩(指名讀);(正音:似、蒼都是平舌音,見的讀音是xiàn)

  ③去掉拼音讀古詩(齊讀);

  三抓“景”讀詩,讀出景物

  ⒈詩讀了這么多遍,作者在詩中都描寫了哪些景物呢?

  出示讀書要求:

  自己讀古詩,找一找古詩中都描寫了哪些景物?并用“”標出來。

  ①找出景物,理解川字的意思;

  ②老師示范讀,讀出景物;

  ③學生學老師的樣子自己練讀;

  ④指名讀(老師指導);

  ⑤齊讀;

  ⒉詩中描寫了這么多的景物,如果讓你給這些景物賦予色彩,你會把什么顏色送給誰呢?

  ①指名說;

  ②重點理解“蒼蒼”,識記字形,了解字意,

  ③指導讀“天蒼蒼”,讀出天的藍,天的遼闊;

  ④寫生字“蒼”;

  ⑤由“蒼蒼”是魔法師,在不同的詞語中有不同的顏色,引申“松柏蒼蒼”和“白發蒼蒼”。

  ⑥理解“茫茫”,識記字形,由“野茫茫”引出“大海茫茫”。

  ⑦練讀“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⑧老師范讀,學生邊聽邊想象畫面,齊讀“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四、抓“動”態詞,讀出美

  讀著讀著,這幅畫面不再靜止了,在你的腦海中鮮活了起來,在你的內心里生動了起來,仿佛自己來到了這片遼闊的草原,想一想,哪些字讓這幅畫動了起來。

  出示讀書要求:

  自己再讀古詩,找一找是哪些字讓這些景物動起來的,再關鍵的字下面畫“△”。

  ①找出“吹、低、見、籠蓋”的動詞

  ②重點理解“籠蓋”:通過做動作讓孩子知道籠是圍攏起來,蓋是從上向下蓋下來。

  ③看書上插圖,理解“穹廬”;廬是圓頂氈房,穹廬是大大的圓頂氈房;

  ④練讀“天使穹廬,籠蓋四野”,讀出天之大;

  六回歸課文

  ①看插圖,感受敕勒人民愛小家更愛大家的這份熱愛,齊讀古詩。

  ②背誦古詩。

  結尾:古詩可以吟,可以誦,也可以唱,讓我們一起唱起來,動起來,在這愉快的歌聲中結束今天的學習。

敕勒歌教學設計8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時期的“樂府民歌”。這首民歌描繪了我國內蒙古陰山腳下土地遼闊、牧草豐茂、牛羊肥壯的草原風光。詩歌反映了北方少數民族的生活,表現了他們對生活、對家鄉的熱愛。整首詩場面宏大、意境高遠、層次清楚、語言通俗。在景物描寫方法上,靜動結合是本詩的顯著特點。

  學生分析:

  這首詩歌,學生在小學時已接觸過,但只是停留在篇目背誦的淺顯層面上,對詩歌的景美、情美、構思美缺少探索和體驗。

  相關課程標準: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運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課前預習:

  朗讀課文;積累生字詞;查找“樂府詩”、“敕勒族”的有關資料;查找蒙古大草原的相關圖片。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樂府詩。

  2.掌握生字、詞語,背誦、默寫課文。

  3.理解詩歌表達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寫作技巧。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意境、思想感情;通過合作探究理解詩歌的寫作技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熱愛古代文化的情感。

  評價任務:

  1.了解樂府詩。

  2.背誦、默寫課文。

  3.理解詩歌表達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寫作技巧。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PPT2)

  1.運用PPT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注:草原風景作背景圖片,

  同時滾動播出歌曲字幕。)

  指導語:請同學們聆聽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看圖片和字幕,讓我們

  的心飛臨那美麗的大草原。

  2.教師:一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傾訴了牧民對草原對家鄉的無比熱愛,令人心曠神怡。大草原自古就是北方人民的美好家園,一首《敕勒歌》寫盡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讓人為之陶醉。今天我們就共同來學習《敕勒歌》。

  板書課題,播放“學習目標”。(PPT3)

  二、自主學習,我“行”我“訴”。(PPT4、PPT5)

  (一)檢查預習,掌握基礎。

  教師請學生口頭匯報課前查閱的“敕勒族”、“樂府詩”的有關資料,然后字幕補充相關資料,重點強調紅字部分。

  1.《敕勒歌》是南北朝時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車、回鶻,是今天維吾爾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時敕勒族相當繁盛,史書記載有十二個部落。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圍的廣大地區。北有大青山擋風,南有黃河迂曲補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兩宜的肥美牧場。

  2.《樂府詩集》將《敕勒歌》收入《雜歌謠辭》。《樂府詩集》是宋代郭茂倩編著的樂府詩總集,主要記錄了兩漢到唐五代的樂府詩和先秦歌謠,共一百卷。傳世名篇佳作眾多,如《木蘭辭》、《陌上桑》、《十五從軍征》、《孔雀東南飛》等。

  3.生字積累(指定同學朗讀)

  敕勒(chìlè)穹廬(qióng)見牛羊(xiàn)

  天似(sì)籠蓋(lǒng)

  (二)指導朗讀,品悟詩韻。(PPT6)

  1、播放示范朗讀PPT。

  2、指導朗讀:朗讀時應注意什么?(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師生共同朗讀一遍。)

  3、自由朗讀:可以大聲朗讀,也可低聲吟唱,注意朗讀要求模仿示范朗讀把詩歌讀通、讀懂。(兩分鐘)

  4、跟讀:放示范朗讀學生小聲跟讀兩遍,體會詩歌的韻律。

  5、匯報朗讀:找3人單獨朗讀,及時指導評價。

  (三)感知課文,品悟詩意。(PPT7、PPT8、PPT9)

  教師用PPT播放思考問題。

  教師指導語:請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思考字幕上的四個問題,五分鐘后,你可以搶答任意一題。機會難得,希望同學們把握展示自己的機會呀!

  學生活動:獨立思考,醞釀答案,在練習本上整理答案提綱。舉手搶答。

  教師活動:鼓勵學生舉手搶答,及時評價、歸納、補充學生的答案。對未搶答的題目可指定成績較好的學生回答。

  1.你在詩中都看到了什么?它們都有什么特點?

  (參考答案:在詩中寫了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天空的特點是蒼蒼,草地的特點是茫茫,這蒼蒼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顯得遼闊無邊。風吹過來,草低下頭,看見了許多牛羊,草的特點是茂盛,而牛羊的特點是肥壯。)

  2.“敕勒川,陰山下”一句除了說明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外,還有何用意?

  (參考答案:一方面,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入云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另一方面,“陰山”是北方民族祖祖輩輩生活繁衍的地方。它是鄉情的濃縮,是故土的代名詞,為下文表達對草原的熱愛做鋪墊。)

  3.可以表現天高地闊的比喻很多,詩人為什么要選擇穹廬?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參考答案:穹廬是草原的特點,用牧民們日日相伴的最為親近的生活居所來比喻,非常親切。表現出草原牧民們對自己家園的熱愛,對草原的贊美。)

  4.詩中為什么不寫人,而是強調、渲染天地蒼茫,上下一片?在這樣的背景下,“風吹草地見牛羊”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參考答案:草原上并非無人,“見牛羊”一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寫人,是為了突出表現草原的浩瀚蒼茫的自然特征。這樣寫使人油然涌起一種生機感、喜悅感、悠然自在感。)

  三、合作探究,發現精髓。(PPT10、PPT11)

  請你選擇一個角度,談談《敕勒歌》寫作上的巧妙之處。(提示:從修辭、動詞使用、詩文結構等角度談)

  學生活動:1.以小組為單位探討,把探討結果整理在練習本上。2.各組推舉代表全班交流。

  教師活動:靈活處理各組發言順序,及時肯定發言內容。學生能能圍繞答案說出大意即可,不要拘泥于答案中的固定詞句。

  參考答案:

  1.動靜結合體現草原的美。詩的前六句寫平川,寫大山,寫天空,寫四野,涵蓋上下四方,意境極其廣闊恢宏。但是,詩人的描寫全從宏觀著眼,作總體的靜態的勾畫,沒有什么具體描繪,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悶的感覺。但當讀到末句——“風吹草低見牛羊”,境界便頓然改觀。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過于豐茂,牛群羊群統統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里。只有當一陣清風吹過,草浪動蕩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出來。那黃的牛,白的羊,東一群,西一群,忽隱忽現,到處都是。于是,由靜態轉為動態,由蒼茫一色變為多彩多姿,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

  2.動詞“吹”、“低”、“見”使詩境宏厚,味外有味。“吹”字,體現了長風勁吹的豪放,吹出了滾滾牛羊,吹出了蒼茫草原的隱秘。“低”字,不僅可見草原的水草豐茂,又展現了草的動感。“草低”才顯現牛羊。動詞的使用,是作者欲藏故露的寫景方法,已經耐人尋味。

  3.構思巧妙,結構上雙重反襯。一是廣闊無垠、大面積的空白,與微露的牛羊之間的襯托;二是從蒼茫的死寂到生命的喜悅的對比。

  四、達標檢測,躍躍欲“試”。(PPT12、PPT13)

  (一)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chìlè()qiónɡ()廬見()牛羊天似()籠()蓋

  (二)根據解釋寫出相應的語句。

  1.游牧人住的圓頂氈帳,形狀像蒙古包。()

  2.青色。()

  3.遼闊,深遠。()

  4.同“現”,呈現。()

  (三)品味下列語句。

  1.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2.風吹草低見牛羊

  (四)問答題:

  可以表現天高地闊的比喻很多,詩人為什么選擇穹廬?這其中包含了草原

  民的什么情感?

  參考答案:

  (一)敕勒穹xiànsìlǒnɡ

  (二)穹廬蒼蒼茫茫見

  (三)環顧四野,天空就像其大無比的圓頂氈帳將整個大草原籠罩起來。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這就體現了濃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五、課外練習,拓展提升。

  請將《敕勒川》改寫成一段優美的

  寫景抒情文字。

  附:

  教后反思

  亮點:

  1.課堂引入,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一堂課興味盎然。

  2本堂課學生聽、說、讀、練,調動了學生多種活動,完成了課堂目標,使學生“健康的疲勞”。

  建議:

  1.課堂導入的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四分多鐘,教師可播放一半。

  2.探究“《敕勒歌》寫作上的巧妙之處”,學生可能探究較淺,還須教師適時點撥。

敕勒歌教學設計9

  課前準備:

  1.準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詩歌。

  2.積累相關資料:

  《敕勒歌》是北朝時期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樂府詩集》將《敕勒歌》收入《雜歌謠辭》,《樂府詩集》是宋代郭茂倩編著的樂府詩總集,主要集錄了兩漢到唐五代的樂府詩,傳世佳作眾多,如:《木蘭辭》、《孔雀東南飛》、《陌上桑》等。

  相關課程標準:

  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學習目標:

  1.能正確、有感情的朗讀詩歌,感受詩中描繪的風光。

  2.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感情。

  評價任務:

  1.能夠準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詩歌。

  2.思考討論問題:

  (1)你從詩中看到了什么?它們具有什么特點?

  (2)可以表現天高地闊的比喻很多,詩人為什么選擇穹廬?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3)詩中為什么不寫人,而是強調、渲染天地蒼茫,上下一片?在這樣的背景下,“風吹草低現牛羊”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情景導入:

  1.播放騰格爾的《天堂》,展示草原圖片。思考:從這首《天堂》及草原圖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學生談感受)

  2.課件出示課題。

  二、初讀詩歌--慷慨歌謠傳不絕

  過渡語:金代著名詩人元好問稱贊這首民歌說: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下面就讓我們初讀課文,感受這首千古傳頌的牧歌。

  1.多媒體播放朗讀視頻。

  2.指導朗讀:明確朗讀要求

  注意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語速的快慢、感情的把握、節奏的劃分等。

  3.自由朗讀:可以大聲朗讀,也可低聲吟唱,注意根據朗讀要求模仿示范朗讀,把詩歌讀懂、讀通。

  4.指名學生朗讀,師生及時指導評議。

  5.跟讀:播放示范朗讀,學生小聲跟讀,體會詩歌韻律。

  6.全班齊讀課文。

  三、感知意境――得意忘言千古唱

  過渡語:這首詩歌雖然篇幅短小,總共只有二十七個字,但自問世以后,不少評論家對它作了高度的評價。清代詩歌評論家許印芳贊譽它“有得意忘言之妙,斯為樂府絕唱”,為什么寥寥數語的《敕勒歌》會成為千古絕唱呢?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大草原的美麗風光。

  請同學們快速朗讀一遍詩歌,然后思考:你從詩中看到了什么?它們具有什么特點?

  明確:山川、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問題預設:

  ⑴我們看見了天空和草地,它們是什么樣子的呢?(蒼蒼 、茫茫 )

  ⑵這蒼蒼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顯得怎么樣?(遼闊無邊)

  ⑶還能看到什么?有何特點? (草 茂盛 牛羊 肥壯)

  四、探究想象――穹廬一曲本天然

  過渡語:許印芳也說過:“此歌只用本色語,直陳所見,而情寓景中,神游象外”。那么可以表現天高地闊的比喻很多,詩人為什么選擇穹廬?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指名讀詩歌第二句。

  明確:詩中將天空大地,用與牧民們日日相伴最為親近的生活居所來比喻,表現出草原牧民們對自己家園的熱愛,對草原的贊美,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就是贊美家鄉、贊美生活。

  問題預設:

  ⑴“穹廬”是指什么?請你想想看,“天似穹廬”,是說天空像什么?

  (根據描述閉上眼睛想象一下。)

  ⑵你知道為什么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們覺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們的家呢?

  學生齊讀,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五、體會情感――一曲牧歌音繞梁

  過渡語:詩歌評論家沈德潛曾說過:“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遠”。請同學們思考:

  詩中為什么不寫人,而是強調、渲染天地蒼茫,上下一片?在這樣的背景下,“風吹草低現牛羊”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明確:并非無人,“見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寫人,是為了突出表現草原的浩瀚蒼茫的自然特征。生機感、喜悅感、怡然自在感

  問題預設:

  ⑴風吹草低,現出了什么?(牛羊),現出的僅僅是牛羊嗎?為什么只有當風吹過,草低伏,才能現出成群的牛羊呢?這說明草長得怎樣?牧草長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長得十分的——(肥壯),牛羊長得如此肥壯,就現出了牧民生活的——(富足)。所以,風吹草低,不僅現出了牛羊,還現出了草原的富饒。

  ⑵天空、草地是什么狀態的景物描寫? (靜態描寫)

  草低、見牛羊呢? ( 動態描寫 動靜結合的寫法)

  (詩中有靜有動,形成了一種動靜結合的美,使詩顯得有生氣)

  教師小結:

  正因為這首詩歌不僅寫出了草原的遼闊雄偉、美麗富饒,而且表達了敕勒族人民熱愛家鄉的感情。整首詩中畫面有靜有動,色彩富于變化,僅用27個字,傳達了如此豐富的內容,這正是這首詩流傳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強盛的生命力的原因。

  詩歌我們已經學完了,現在給大家三分鐘時間背誦詩歌,同時請用心去感受詩中優美的景色。

  (學生自行背誦三分鐘,然后同桌互相檢查)

  六、布置作業:

  你能否把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也訴于筆端呢?課下試寫一個景物片段,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七、達標檢測:

  達標檢測:(測)(10分鐘)

  要求:1、獨立按時完成,時間八分鐘。

  2、八分鐘后參照答案同桌互改,并統計分數。

  3、注意書寫認真規范。

  1、填空。

  (1)《敕勒歌》選自,這是(朝代)時北方族的民歌。

  (2)詩中對天空、草地的描寫屬于態描寫。而“風吹草低見牛羊”屬于態描寫。

  2、解釋加點詞。

  (1)敕勒川:(2)現牛羊:

  3、“敕勒川,陰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4、“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運用了什么修辭?有何作用?

  板書設計:

  蒼蒼 茫茫 靜↘

  (遼闊無邊)喜愛、贊美

  草低 見牛羊 動↗

  (茂盛肥壯)

  教學反思:

  優點:

  1.各個教學環節嚴謹、扎實、有效。問題設計能夠側重難點,突出重點。

  2.能夠體現詩歌教學的特點,注重體現詩歌朗讀教學,朗讀形式靈活多樣。

  不足:

  評價環節薄弱,對學生的調動還不夠。需進一步加強對學生詩歌鑒賞方法的指導,且要注重對學生詩歌比較鑒賞能力的培養。

【敕勒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敕勒歌教學設計

2.《敕勒歌》教學設計

3.敕勒歌教學設計9篇

4.《敕勒歌》教學設計5篇

5.敕勒歌教學設計(精選5篇)

6.敕勒歌教學反思(精選6篇)

7.八年級《敕勒歌》教學設計2篇

8.水鄉歌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