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學設計(精選20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草原》教學設計(精選20篇),歡迎大家分享。
《草原》教學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勾勒、駿馬、無限、鞭子、疾馳、馬蹄、奶茶、禮貌、拘束、舉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
3、讀懂課文,體會草原的自然美。
【教學重點】
1、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里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
2、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教學難點】
體會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達的草原的意境美。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師:這節課,老師先請同學們來欣賞一組美麗的風景。(課件播放草原風光圖片,背景音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這些都是哪的風景呢?(板書:草原)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老舍先生的《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參觀訪問時,記下了沿途的所見所聞。今天,就讓我們與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心靈之旅”。
二、自主學文,勾畫圈點
1、整體感知
師: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說說課文是從哪兩個方面來寫草原的?
2、自主研讀
師:草原的景色是怎樣的呢?請大家靜靜地默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勾畫讓你感受很深的關鍵詞句。
3、放聲朗讀
師:自由地、放聲朗讀這一段,讀出你對草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一會兒把你感受最深、你認為寫得最美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三、合作研讀,品讀玩味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想象點撥,指導朗讀)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分享經驗,指導朗讀)
“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輕輕流入云際。”(借助經驗,喚起想象)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象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大花。”(以讀代講)
“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聯系前文,體會意境)
四、音樂過渡,讀中悟情
1、音樂過渡,激發想象。
2、自由朗讀,讀中悟情。
3、指名朗讀,以讀代講。
五、個性朗讀,小結全文
“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板書設計
景一碧千里 并不茫茫美麗動人
【教學反思】
現在回想那一節課的前前后后,我總結反思出了以下四個“用心”。
一、用心備課
備課的重要性眾人皆知,但是備課到底該如何切實有效進行呢?也許我們總是習慣了“套用”,備課的時候務必熟練地掌握教學環節,務必牢牢地記住每個環節的過渡語。在準備《草原》一課教學時,我起初也采用了這樣的備課方式,并且心里總是希望自己教學時能夠一字不漏地把文采橫溢的過渡語“背”出來。
可是緊接著,我又反問了一下自己,這樣,是不是脫離了“備課重在備學生”的人本思想。而且自己再仔細感覺一下,喲,把這些話一字不漏地背出來,多別扭啊。我何不大膽地嘗試一下?教學中順著學生的思維恰當地創造應用過渡語。接著,我又花了大量的時間預設學生課堂上可能產生的情況,再認真地將這些情況歸類,然后尋找一些相應的解決方法。這樣,我上起課來就游刃有余了。
二、用心“造勢”
在感受作者那些優美語句中流淌出的美景時,很多學生“心領”但“神不會”,舉手感情朗讀優美語句的學生很少。面對這種情況,我當時也不懂得哪來的耐心和激情,依然十分投入地通過多媒體畫面和激情語言來感染他們,在那個時候我表現出了較好的耐性,這是我平時課堂中較少有的。之后學生也能較有感情地朗讀出那些語句。現在想來,那該是“教師的投入感染了學生”。曾經聽一位全國名師說過:“語文老師要學會‘造勢’。”我想這里的“造勢”,必定是指語文老師自己要投入到文本中,然后把自己的情感傳遞給學生,自然地引導學生。如果語文課堂上有矯揉造作的“造勢”,那該讓人覺得多么不舒服啊。因此,用心地“造勢”,乃是用心地投入地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三、用心置疑
上了這節課,我揪出了自己的一個致命的毛病,課堂提問太泛。在學生反饋自己認為寫得美的語句,我要引導他們體會作者用詞準確的時候,我開口就向學生提問:“你為什么欣賞這句話?”滿以為會有聲音冒出欣賞“繡”、“一碧千里”等關鍵詞,傳來的卻是“草原很美”之類的話。課堂提問,別看只是一個小小的詞,它的引導性同樣是很強烈的。我們平時總是責怪學生不認真傾聽,可那只是個別的,大部分學生比老師還會用心聽,他們會在瞬間就去捉摸老師話里每個字的意思。面對這樣“用心”的學生,我豈能不更用心置疑?
四、用心“撒網”
課堂中許多生成性的情況可能都有一個精彩的續寫,這時,老師應該善于用心“放線”。備課時,總是一味注意精讀感悟時學生可能會出現什么情況,我該怎么“收線”,卻忽視了“放線”的精彩。好比打漁,外人一向關注收網后撈上來的魚有多少,卻很少去關注撒網的技巧。這節課接近尾聲時,有一個配樂寫詩的情景。按照我的教學設計,我的過渡語還沒說完時,很多學生就高高舉起了手,他們以為老師要讓他們說出此時如果身在草原的感受,興致非常高。我當時心里一陣驚喜,可是嘴上的話卻沒有停止住:“請同學們拿出課堂筆記本,可以寫幾句話,也可以寫一首小詩表達你此時的感想。”說完之后,我發現有一部分學生有點兒沮喪地縮回了手。我心里一陣后悔,咋剛才不讓呢!課后教研評課上,老師們也給出了這個意見。如果當時善于順勢“撒網”,讓學生先發言,肯定是課堂的一大亮點。不僅學生可以盡情抒懷感想,互相啟發,而且這樣也不正是體現“以學生為主”的一個大好時刻嗎?只因自己是個“剛出海的漁夫”,這一網不懂得撒得漂亮些,就這樣失去了滿艙收獲。
但是不管課上得如何,只要是真實的,只要是用心的,只要有所收獲,有所啟迪,我就深深感謝這一切了。
《草原》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學會按時間順序寫景的方法。
2、通過朗讀和分析,體味作品的語言特色。
(二)過程與方法: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渲染氛圍,在品讀語言中學會寫作散文的方法。
(三)情感與態度: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感情。
學生分析
學生已有前三篇寫景文章的學習基礎,對寫景散文的語言特點、學習要點、學習方法等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文對學生來說并不難,宜借助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重點難點
(一)、學會按時間順序寫景的方法
(二)、通過朗讀和分析,品味作品優美的語言
(三)、領悟寫景成功的要領。
導學方法:教師適當引導點撥,設計問題,啟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積極主動地品味、感悟、思考。
導學過程
一、文學常識:(課前預習查閱)
你知道俄國19世紀杰出作家屠格涅夫的情況嗎?你看過他的《獵人筆記》嗎?跟同學們介紹介紹。
二、整體感知:
1、自學生字、生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感情基調
3、結合思考與練習二,在文中畫出表示時間、景物及特點的語句。
三、解讀欣賞文本:
1、《樹林和草原》這篇散文描寫了俄羅斯草原上從黎明到夜幕降臨之后的美麗的景色,可以說在屠格涅夫的筆下,每個時間段都是那么地吸引人。當然“一千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那么就請大家說說,你最喜歡哪個時間段的景色吧?
2、托爾斯泰稱屠格涅夫說:“兩三筆一句,大自然就發出芬芳的氣息。”請你找出你最有感受,或認為最精彩的句子?并說說理由。請從可以從語言、情感、畫面以及給你的聯想等方面加以品味賞析!
3、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有時覺得眼前的景很美,就比如說我們的校園吧,但當我們把它寫下來,卻連自己都感覺不到美。那為什么屠格涅夫卻能寫得如此逼真,引人入勝呢?讓我們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四、質疑:
至此,你對文章內容還有什么疑惑和問題呢?提出來交流。
五、想像拓展:
任選一個描寫片段,展開想像,把你能想到的、作者省略的內容補充出來,要求用描寫性的句子,比一比,看誰寫得更生動(可以根據課文前面描寫的景物進行補充)。
六、小結:
談談你學習這篇文章后的收獲(知識、內容、寫法、感情等)
七、課后作業:
1、摘抄文中自己喜歡的精彩的句子。
2、觀察秋天的景物,寫一篇標題含有“秋”的寫景文章。
《草原》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能學會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騎手>>,能用固定節奏拍手跺腳或用打擊樂器伴奏及律動表演等形式參與歌曲表現。
2、在演唱、聽賞及音樂活動中初步感受蒙古族音樂的美、表現音樂美,通過音樂激發學生對草原及民族音樂的熱愛。
教學重點:
能學會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騎手》,并能用喜歡的方式參與表現。
教學準備:
cai課件、電子琴、打擊樂器、筷子、雙響筒或小竹筒
教學過程:
一、欣賞舞蹈《草原上的小騎手》——導入
師:“小朋友們,草原上的小朋友給大家帶來了一段蒙古族舞蹈《草原上的小騎手》,你們想看嗎?”(播放舞蹈《草原上的小騎手》)“看了舞蹈,你們知道蒙古族的小朋友他們最喜歡干什么嗎?”(騎馬)“那里的小朋友最喜歡騎馬了,那里的小 朋友個個都是草原小騎手。”
二、聆聽樂曲《賽馬》
“下面就讓我們跟著小騎手們一起到草原上去賽馬”
“小朋友們!合著音樂揚起你們的小馬鞭!”(播放樂曲《賽馬》)
三、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騎手》
1、帶著問題聽歌曲
“小朋友們,《賽馬》的音樂好不好聽呀?草原上還有更好聽的歌曲呢?讓我們一起看著歌詞聽歌曲,聽完之后,誰能說說草原上的小朋友他們最會干什么呢?”(課件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騎手》)
學生帶著問題聽歌曲
師:“蒙古族小朋友最會干什么?”(騎馬、射箭、摔跤)
2、在動作表演中感受節奏
“下面老師做一個動作,你們猜猜老師做的是什么動作?(拉弓射箭)”教師表演:“大雁見我繞道飛呀,黃羊見我躲著走,我是草原——小射手。”
“誰愿意上來表演小騎手呢?”(學生表演,老師用雙響筒模仿馬蹄聲伴奏)┃
“老師還想當小摔跤手,誰上來跟老師比試比試?其他同學為我們加加油!”
在表演中我們接觸了兩種節奏:
一種是馬蹄聲節奏(雙響筒)× × × ×┃ × × × ×┃
一種是加油的節奏(鈴鼓)× ×┃× ×┃
用雙響筒和鈴鼓練習這兩種節奏
3、有節奏的念歌詞(第一段跟老師念,二、三段試著邊念邊敲)
4、熟悉旋律
(1)教師范唱曲調(介紹下滑音)
(2)用“ɑ”音模唱曲調
(3)彈舌模唱(用“彈舌”的方法模仿馬蹄聲,模唱曲調)
5、學唱歌詞
(1)學唱第一段,體會歌曲速度及情緒
(2)引導跟琴試唱二、三段
6、練唱歌曲
(1)跟歌曲范唱練唱歌曲
(2)嘗試用不同力度唱(創設音樂情境“小騎手由遠到近”)
(3)師生接唱
(4)分角色唱(小騎手隊、小射手隊、小摔跤手隊)
四、創編、表現歌曲《我是草原小騎手》
1、小組討論、創編
選擇用自己喜歡的舞蹈動作或小樂器方式來表現這首歌曲。
2、集體展示、評價(鼓勵學生自信地參與表演、評價)
小樂器組、舞蹈組、策馬揚鞭組…表演,邀請學生上臺跟老師一起跳舞。
五、拓展、聽賞草原的歌——《天堂》
課件播放歌曲《天堂》,教師小結:“這堂課我們一起隨著小騎手在音樂中走進了美麗的大草原,感受到了草原的美麗,也感受到了小騎手的歡樂,在小騎手的心中草原就是人間的天堂,在這堂課的最后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草原歌手——滕格爾演唱的歌曲《天堂》。在歌聲中讓我們和草原說再見!”
《草原》教學設計 篇4
目標設計:
積累品味優美句,體會其含義,理解課文:草原人美、景美。使學生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
重點難點:
體會句子的含義
教學方法:
師生互動生生交流自主探究體驗觸情
教具:
錄音機VCD
學具:
留言卡
課前準備:
自制心形卡熟讀課文收集草原資料
課堂流程:
一、誘趣引入:
同學們,今天老師想和大家比試一下預習作業(展示草原資料)你們的詩你們的佳句、老師的VCD都展現遼闊壯美,我相信也很想親自到草原去看看吧!今天就跟隨老舍先生一起走進那令人向往而又神秘的土地吧!
二、課上求知:
(一)師生互動學習第一段(草原美景)
1、指名讀段
2、出示學習提示:找出能體現草原美的詞、句,談談你的理解;理清層次。
3、老師走進學生中傾聽和誘導提煉理解精華,學生匯報,
4、自由讀文體會景物的美
[本段重點誘導:“一碧千里”“無邊無際”這幾個詞你能看出什么?看出草原的遼闊,綠的美;平地綠、小丘綠對比的不鮮明,形成一體,美的那么柔;面對這種境界你的感受怎樣?作者用駿馬、大牛來襯托(情景交融法);修辭是一大亮點]
(二)生生交流學習第二段(迎客)
1、自由讀文小組合作學習并匯報
2、教師相機點撥:結合“灑脫”“怎么走都可以”體會作者的心情變化;結合“彩虹”“歡呼”體會主人的好客;結合汽車“飛”“走”不同的描寫,動靜結合把作者的激動心情靈活的展現出來。
(三)自主學習第三、四段(相見款待)
1、默讀自學質疑匯報
2、解疑點撥:如何體會蒙汗兩族人民的深情厚意
蒙古不但景美人更美,我們目睹了草原人民接人待物的風俗習慣,又感受了民族團結之情,就讓我們一起唱起來吧!放錄音《騎著馬兒巡邏去》
(四)齊讀第五段理解“蒙汗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進一步點明了讓作者流連忘返、不忍離去的原因是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之美
你們看此情此景你想怎么表達你的心情呢?用歌、用詩、用畫......
三、觸景體驗
1、把你的話寫在你的心形卡上貼在黑板,進行愛國教育
2、嘗試片段做導游
《草原》教學設計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寫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動地描寫了草原上如詩如畫的美麗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熱情好客。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寫草原的樂趣。第二部分(第二至第第五自然段),寫訪問陳巴爾虎旗時受到蒙古族主人的熱情歡迎與款待。這部分又可分為三層。第一層(第二自然段),寫蒙古族主人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第二層(第三四自然段),具體寫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第三層(第五自然段),寫活動結束,大家依依惜別。
二、學情分析
本課語言通俗易懂,對場面的描寫富有激情,細膩貼切,把民族互助的真情融入其中,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令人回味無窮。
三、教學要求
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勾勒、駿馬、無限、鞭子、疾馳、馬蹄、奶茶、禮貌、拘束、舉杯、摔跤。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草原的自然風光。背誦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在草原自然美與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大團結的教育。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
四、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在草原自然美與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大團結的教育。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勾勒、駿馬、無限、鞭子、疾馳、馬蹄、奶茶、禮貌、拘束、舉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草原的自然風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你到過草原嗎?在電視、電影中見過草原嗎?誰愿意把你的親身經歷向我們大家介紹一下?(我國北部的內蒙古自治區有寬廣無邊的草原,景色優美,牛羊成群。這篇課文記敘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
2.觀看《草原》電視教材,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和意境。
3.學生簡單談談自己的感受。
二、初讀
1.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朗讀課文,把你喜歡的段落好好地讀一讀,想一想,你為什么喜歡這一段?
三、布置預習
1.學習生字新詞,注意生字的音形義。
2.讀讀課文,想想作者筆下的草原是怎樣的景象。
3.畫出你認為寫得最美的句子和含義深刻的句子,試著體會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四、檢查自學,質疑問難
1.讀生字組詞,并讀讀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組詞:
駿( ) 俊( ) 竣( ) 限( ) 馳( )
峻( ) 唆( ) 梭( ) 垠( ) 弛( )
蹄( ) 茶( ) 貌( ) 杯( ) 跤( )
締( ) 荼( ) 藐( ) 懷( ) 膠( )
2.理解詞語。
3.質疑問難,現在小組內討論,交流。
五、理清課文的線索
1.自由讀課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時,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樣的?
2.默讀思考:本文是按作者進入草原以后的經歷事情的順序來敘述的。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寫了幾個意思?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
(2)歡迎遠客
(3)親切相見
(4)熱情款待
(5)聯歡話別
六、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和詞語。
2.熟讀課文。
教學后記
作者把空間位置、事情發展、思想感情三條線交融在一起,隨著空間的轉移、事情發展,思想感情也在逐步加深,把這三者關系列出簡圖,可以聯系課文進一步理解。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背誦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2、在草原自然美與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大團結的教育。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課前聽《天堂》這首歌。
2.師:剛才,我們欣賞了一首動聽的歌曲,歌中所唱的“藍藍的天空,奔馳的駿馬,潔白的羊群”是指什么地方?這是西部歌王騰格爾用歌聲唱出了草原的美,下面再讓我們跟隨作者老舍先生一塊兒領略一下內蒙古草原的美麗風光。(板書課題)
二、學習第一段
1.自由讀、思考: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課文第1段寫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課文分兩層寫。先寫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寫產生的感想。)
2.再讀,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樣?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來寫的?為什么抓住這些景物寫?(讀后討論。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麗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氣、小丘、平地、羊群這些景物來寫的。因為這些景物顯示了草原的特色。)
3.細讀、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這些景物的?(從天空到地面,按從上到下的順序寫。)
(2)作者是怎樣從天空到地面,抓住這些景物的特點,運用生動的語言來描繪草原的美麗景色的?(讓學生邊讀邊畫出重點語句。)
(3)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讓學生自己出聲讀第1段第1層,要求學生細心體會,認真想象。重點說說下面三個句子: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②“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欲流,輕輕流入云際。”)
4.默讀、思考、朗讀:在這種境界里,作者產生了什么樣的感情?最后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受?(說一說“境界”一詞的意思。讀時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關系;可用“美麗”或“壯麗”與“奇麗”作比較,理解“奇麗”一詞用得恰到好處。指導學生有表情地朗讀表達作者感受的兩個句子。)
5.指導學生背誦第1段課文。(讓學生按課文描寫順序和景物特點,邊讀邊想象,把這段課文熟讀成誦。)
小結:祖國的草原這么美。這段課文思路清晰,從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從上到下的觀察順序描寫景物。作者第一次見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點來
寫,把景物和感受聯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寫初見草原的景物時主要運用了靜態描寫,為我們展示一幅草原靜態美的圖畫,但靜中又有動,例如寫羊群。
三、學習第二段。引導學生感悟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
1.(教師提示:學習課文第2段,我們要學習作者如何按照地點的轉換,抓住事物與環境的聯系、變化的特點,運用動態的描寫方法,把文章寫得又形象又生動。)
2.閱讀、思考:寫作者訪問陳巴爾虎旗牧業公社途中,這段課文可分為幾層?
(可分為兩層: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幾十里外迎接客人。)
3.講讀第1層課文。作者乘汽車進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覺?(草原十分遼闊。)從課文哪些語句看出草原十分遼闊?(“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
4.講讀3、4、5自然段。
A、讓三名學生各朗讀一段課文,要求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
(1)這三個自然段各寫了什么內容?
(2)主人熱情好客表現在哪些地方?畫出表現蒙族人民熱情好客的詞句。
B、讀后討論交流。
(1)主客是怎樣見面的?作者運用哪幾個動詞來表現激情洋溢的氣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說的?這些表現什么?你體會到主客見面時大家的心情怎么樣?用歡樂、熱情的感情朗讀這一節課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樣招待客人的?從這節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漢兩族人民情誼很深?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別時的情景怎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詩句中的“何忍別”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講?(蒙漢兩族人民的情誼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別呢?)第2句中的“話”是什么意思?這句話怎么講?(“話”是互相攀談,送別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在遙遠的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直到夕陽西下,人們還在互相攀談,依依不舍地告別。)用在詩句結尾的作用是什么?(這兩句詩表達了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4)哪些地方體現了蒙族人民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表現了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①穿著各色的民族服裝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間姑娘們還要唱民歌;③飯后表演套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這三方面表現了蒙古人民的風俗習慣。)
1.小結:同學們,學到這兒,你領略到草原的大和美了嗎?你體會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了嗎?本文通過寫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樣的呢?你能想一想,說一說嗎?
教學后記
扎扎實實讀書,讓學生從語言環境中領悟重點難點,在語言環境中展開合理想象,產生意境,從而獲得和作者一樣的感受。只有這樣,才會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草原》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會本課的渲、勒等生字,明確文章分為風光和人情這兩個部分,有感情的朗讀自己喜歡的句子。
【過程與方法】采用小組合作探究法、朗讀感悟法、情境教學法,提高學生感悟理解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草原風光的美麗,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的兩個主要描寫方面,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體會草原風光的美麗,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三、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朗讀感悟法、情境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視頻導入,播放關于草原風光的視頻,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眼中所看到景象,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就在這樣的大草原上,可能看到什么、聽到什么,順勢導入本課,跟隨作者老舍一起走進美麗的草原。
(二)整體感知
通讀全文,提問引導:
1.通過課題我們知道了本文主要是描寫草原的,那么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對草原進行具體描寫的呢?梳理文章大意,標出不認識的生字詞。
明確:本文從風光和人情兩個方面展開描寫。講解生字“渲”字。板書:風光,人情,渲。
2.朗讀感悟:在學生了解本文是圍繞兩個部分展開描寫的之后,我會把全班分為兩個小組,分別去朗讀相應的段落,體會散文的語言美。
3.賽讀感悟:男女生比賽從文中選取一些自己喜歡的句子,看看那組讀得更有感情。
(三)深入研讀
1.通過剛剛學生的朗讀比賽,我們已經體會了草原的風光美,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草原,看看草原的風光與我們平時所見的有什么不同?
明確:文中描寫草原的句子,“四面都有小丘……輕輕流入云際。”
2.這一句中說的“白色的大花”指的是什么?
明確:比喻的修辭手法,將羊群比喻為白色的大花。板書:比喻。
3.結合課下注釋,理解“渲染”“勾勒”體會畫面感。
明確:草原風光的總特點是洋洋灑灑的,風過草原給我們呈現了一幅綠色的中國畫,而不是一幅描繪細致的工筆畫,這里從側面寫出了草原的'意境美。
4.設置承上啟下的問題,在這樣的草原上生活著一個可愛的民族,他們對待客人是怎樣的呢?請你找到關于“人情”描寫的相關段落,勾畫出草原人們待客的句子和客人的表現。
明確:草原民族的熱情,迎客、吃飯、飯后載歌載舞。
5.客人與草原民族的語言是不相通的,我們為什么能如一家人一般其樂融融呢?
明確:草原人們的熱情,民族團結深入人心。
6.全班朗誦文中最后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明確:體會作者分別時的心情,總結全文。
(四)拓展延伸
搜集與蒙古族相關的資料,思考民族團結的重要性。
(五)小結作業
畫出你心目中的草原,并且為你的畫配上相應的文字。
《草原》教學設計 篇7
一、課標要求
1.2—5通過典型實例,比較我國不同地區在各自的自然環境條件下,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以及人地關系方面的主要問題。
二、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以內蒙古大草原為例介紹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草原風情。教材從草原人民的生活、生產、那達慕大會等風俗習慣充分體現草原特色,課文圍繞草原牧區生活,引導學生關注草原自然條件對牧民生活生產的影響。教材有許多余地,可以讓學生去進一步探索,有利于教師在課堂上引入活水,只要教師能合理把握,就能更好凸顯新課程的理念。
三、學情分析
由于大多數學生對內蒙古草原有認知,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經驗積累,教學上可以側重內蒙古草原風情形成的原因組織教學,對內蒙古草原的獨特風情進行探究,抓住內蒙古的自然環境決定了草原牧民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這一難點,突出人地關系,使學生認識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及人地關系的協調對發展的重要性。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通過對內蒙古大草原的學習,初步學會從地理環境、生活、生產、風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點,體會牧民們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條件安排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區生活。
(二)過程與方法:能夠從地圖和相關資料中獲取有用信息,能夠運用各種資料,描述一個地區自然環境的基本特征。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了解草原文化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感受牧民對草原的熱愛之情,認識到人地關系和諧發展的重要性。
五、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認識內蒙古大草原牧民的生產生活狀況。
六、教學難點
理解內蒙古草原的自然環境對牧民生產生活的影響,認識人地和諧發展的重要性。
七、教學準備
教師自制PPT,視頻資料
八、教學方法
1、探究學習
2、討論式學習
3、直觀教學法
九、教學流程
(一)談話式導入
師:五一假期即將來臨,又是旅游的好時節,放下忙碌的工作學習,去哪玩呢?北國冰雪風光;北京、上海國際大都市的熱鬧繁華;江南水鄉的小橋流水人家;我們已經神游了一番,現在就讓我們隨著騰格爾的《天堂》來一場草原風情游吧!
(二)草原風情游
1、教師播放《天堂》并要求,請同學們用心觀察感受,草原風情,旅行結束請說說你的旅游見聞。
師:《天堂》優美的歌聲將我們帶到內蒙古大草原,在那藍天碧草間,我們欣賞了大草原別樣的風情,現在來說說你的旅游見聞吧!
2、旅游見聞交流匯報,教師對學生的見聞歸類板書
(說說內蒙古大草原人們的生產、衣食住行樂等方面的生活風情)
蒙古袍(衣)、蒙古包(住)、騎馬(行)、賽馬、摔跤、射箭、馬頭琴(娛樂)
師:剛才的旅行中我們沒有看到蒙古族人民的飲食,他們吃什么呢?與我們這里的飲食習慣相同嗎?請學生回答
師:藍天碧草間,穿著蒙古袍的牧民們,騎著駿馬放牛羊,日落回到溫馨的蒙古包,一家人吃著手把肉喝著奶茶,閑暇之余人們摔跤,賽馬,拉起馬頭琴,或來一段蒙古族的長調民歌,訴說著草原兒女對草原的深情厚誼。這樣的生活別具風情,大家想過沒有,為什么草原牧民的生活與我們那么不同,他們這樣的生活方式與草原有關嗎?讓我們一探草原生活之謎。
(三)草原生活探秘:探草原風情形成的原因。
衣:蒙古袍
出示服飾圖與中國1月份平均氣溫圖思考:
1.蒙古袍有什么特點?
2.這與草原有什么聯系?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小結出示:衣:蒙古袍—可以抵御風寒—便于高原放牧—草原師:請同學們以“衣:蒙古袍—可以抵御風寒—便于高原放牧—草原”為模板探究蒙古族人民食住行樂與草原有什么聯系。
學生自主探究仿寫3分鐘
探究成果交流
出示圖片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小結出示:
食:奶茶和肉類—牛奶或羊奶(牛肉或羊肉)—飼養牛羊—草原(不作展開補充)住:蒙古包—便于拆遷搬運—便于草原放牧—草原教師稍作介紹
行:勒勒車、馬—便于出行、驅趕牛羊—便于游牧生產、生活—草原
拓展:請學生說說勒勒車的優點,教師補充介紹
勒勒車:古稱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運輸工具。這種車車身小,但雙輪高大,直徑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可完全用樺木或榆木制成,不用鐵件,結構簡單,易于制造和修理。勒勒車輕便宜駕,適宜在草原、雪地、沼澤、沙灘上行走,可用來拉米、牛奶,搬運蒙古包和柴草等貨物。行駛時可一輛輛排成長長的車隊,首尾相連,如草原列車般行進在廣袤的草原上,一個婦女或兒童即可駕駛七八輛至數十輛,承擔全部家當的運輸任務。
樂:出示四幅圖,
師:美麗的大草原孕育了多才多藝的蒙古族人民,他們能歌善舞,我們班也有很多才人,林祎寧同學擅長蒙古舞,讓她給我們來一段。
欣賞長調配蒙古族舞蹈(學生),欣賞后,
師:長調剛才的配樂是什么?(長調)簡介20xx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剛才的欣賞,我想大家對蒙古族的歌舞與草原的聯系有了更深的理解。現在請同學來破解吧!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出示:
樂:那達慕大會—賽馬,摔跤,射箭—擅長騎射—熱愛草原
長調——草原、駿馬、牛羊——熱愛草原
舞蹈——抖肩、馬步——駿馬——熱愛草原
師:剛才的探究活動很成功,我們來整理下:
衣:蒙古袍—可以抵御風寒—便于高原放牧—草原
食:奶茶和肉類—牛奶或羊奶(牛肉或羊肉)—飼養牛羊—草原
住:蒙古包—便于拆遷搬運—便于草原放牧—草原
行:勒勒車、馬—便于出行、驅趕牛羊—便于游牧生產、生活—草原
樂:那達慕大會—賽馬,摔跤,射箭—擅長騎射—熱愛草原
長調——草原、駿馬、牛羊——熱愛草原
舞蹈——抖肩、馬步——駿馬——熱愛草原
適應
生產生活方式草原自然環境
(四)追根究底:探尋大草原分布之謎。
師:蒙古族牧民獨特的衣食住行娛樂活動,是當地人適應草原自然環境的結果。內蒙古自治區草場資源非常豐富。有5大草原(點擊出示內蒙古衛星影像),其中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榮列中國五大最美麗的草原之一。請注意這兩大草原在內蒙古的位置,它們在內蒙古的東部,大家想一想,為什么內蒙古優質草原分布在東部。讓我們一探大草原分布之謎。
出示《中國年降水量圖》,請同學觀察內蒙古自治區降水變化情況,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出示:降水由東向西逐漸減少。
師:隨著降水由東向西逐漸減少,自然景觀會出現什么變化?出示四幅內蒙古不同景觀圖。引導學生得出:可見草原分布與降水有關。繼續引導思考,內蒙古自治區降水為什么東多西少?與內蒙古自治區的地理位置有關,位于中國西北地區,又因其東西跨經度大狹長的輪廓特點,自東向西遠離海洋,降水逐漸減少。
(五)今日草原
師:大草原是牧民的家園,牧民們傳承著祖先千百年來“逐水草而居”游牧生活,但是歲月變遷,大草原也有了變化。去過內蒙古大草原的朋友給老師帶了幾張照片,我們來看看今日的大草原。
1、草原喜與憂
出示兩張照片,請觀察你發現了什么?牧民們離開蒙古包,住進了現代化的洋房,開始定居生活,補充在大草原上你可能還會看到飛馳的汽車取代了勒勒車,牧民們過上了現代化的生活。(出示)這是大草原令人欣喜的變化。但是你可能也會看到出示草原生態環境惡化的照片,這是大草原令人擔憂之處。
師:牧民逐漸現代化的生活,草原草場資源的銳減,蒙古族牧民離大草原越來越遠,長此以往,草原獨特的衣食住行文化會消亡嗎?我們不免擔憂,讓我們行動起來拯救草原文化。
2、拯救草原文化
(1)如果草原環境進一步惡化,會對草原文化帶來什么影響?
(2)為了保護草原的生態環境和草原文化,你有哪些建議?
出示問題,同學思考討論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小結
師:同學們的建議很好,希望草原環境能日益好轉,牧民在過上現代化的生活后,也能保護傳承草原獨特的衣食住行民俗文化,因為這正是草原風情的魅力所在。
課堂小結:教師根據板書小結
板書:
草原風情
草牧
住:蒙古包
原業行:騎馬、勒勒車
自然環境生活
十、教學反思
(一)優點
本堂課的教學設計思路能打破常規,從現象到原因層層探究,遵循學生(從形象到抽象、從現象到本質)的認知特點,最后聯系現狀提出草原文化拯救,上升到情感態度價值觀。整堂課設計邏輯嚴密,層層深入水到渠成。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引導作用,師生互動較好。
(二)不足
1、教學活動設計缺乏創新,看視頻模擬旅游,小組合作探究討論,師生問答形式較傳統。
2、教學過程中,由于板書設計位置不準確導致與幻燈片的播放順序未匹配,使教學環節出現瑕疵,如果幻燈片播放順序做成超鏈接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今后要注意。
3、最后一個環節拯救草原文化這一活動,在操作過程中沒有落實到位,一方面固然有時間因素,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教師本身在設計時考慮欠周到“(1)如果草原環境進一步惡化,會對草原文化帶來什么影響?(2)為了保護草原的生態環境和草原文化,你有哪些建議?”兩個問題將第一個問題一筆帶過,重心放于第二問,其實關于第一問的探討更有利于學生對草原與草原文化之間的關系的理解。今后要深入思考,周全考慮。
《草原》教學設計 篇8
一、設計思想
《草原的早晨》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的一篇文字優美、內容新穎的散文,通過早晨牧民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現了草原繁榮興旺的新氣象。本堂課的教學設計在如何滲透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實現語文、音樂、美術等多種課程的交互運用,發現現代技術的優勢,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進行實踐與探索。
根據信息時代的特點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課的內容和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本課的設計思路是:
(1)以基于交互式網絡條件下的學習環境為依托。
(2)以課內外聯系,學課間融合的大語文觀為基本理念。
(3)以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為主要學習方法。
(4)以提高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和運用語言文字進行口語交際的能力等語文素養為歸宿。
(5)以培養學生感受草原的美麗風光和牧民們的勤勞、歡樂為情感目標。
本課教學特點:
(1)以讀為本,感悟朗讀,體現語文課上的“書聲朗朗”。
(2)培養新一代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口語交際的能力。
(3)作業設計體現開放性、互動性、創造性。
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運用:
(1)對多數學生來說,草原是陌生的。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我設計了“自學”環節,準備了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連的豐富的學習資源包括視頻、歌曲、圖片等資料,便于學生自由查閱,理解課文內容。
(2)第二自然段配以歡快、活潑的音樂,使學生感受“涌出”,“蹦跳”,“跨”,“追趕”,等詞語的鮮活、靈動。第三自然段配以蒙古歌手騰格爾的《夢》一曲的前奏音樂,使學生在婉轉、悠揚的音樂中意會“回蕩”的意境。
(3)學習資源中有關草原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以及有關草原風俗民情的視頻資料是本課的拓展延伸,也正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改革的有機結合。
二、教學目的
(一)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課文。
(二)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三)感受草原早晨的美麗風光和牧民們的勤勞、歡樂。
三、教學重難點
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感受草原的美麗風光,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四、教學準備
網絡教學課件,交互式絡教室。
五、教學過程設計與分析
教學過程設計思路
(一)樂曲導入,交流感受
1、小朋友們,喜歡聽歌曲嗎?老師為你學生學習的動力來準備了兩首歌曲,請你點擊歌曲按鈕。自于興趣,課前欣賞歌曲,(學生戴上耳機邊聽邊欣賞邊感受)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欣賞完歌曲,你想到了什么?(自由興趣,創設了一個美麗的匯報)說的太好了!你覺得草原美不美?意境,而且引發了學生的你們知道嗎,草原的早晨更加美麗,想不聯想,自然地導入課文的想去看看?今天,咱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學習中去。
2、早晨的草原是什么樣子呢?讓咱們一起本環節的設計,充分乘著網絡的快車,到大草原上去看看吧!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請進入第二頁點擊視頻資料“鋪滿新綠的精彩生動的視頻信息,草原”,“涌出圈門的羊群”,“羊兒像朵朵讓學生以自主、探究的白云在飄動”。(學生自主查閱視頻資料)學習方式,從感性上更你能談談自己對大草原的感受嗎?
(二)、初讀課文
1、這么美的草原,作者又是怎樣描寫容做好鋪墊。
2、自主學習生字。
3、檢查學習情況。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
草原的早晨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
請看課文第一段。
1、學生自讀課文第一段,熟悉課文內容。
2、(教師大屏幕展示早晨鋪滿新綠的草通過“草原的早晨”視原)現在的草原是什么樣子的?(學生自頻資料地展示,“鞭聲”地由發揮,說出他們的感受。)插入,幫助學生理解“鋪這就是“鋪滿新綠”的草原,滿新綠”的意思,感受草板書“鋪滿新綠”原的“寧靜”,體會“醒來現在的草原給你什么樣的感覺?(寧了”的情景。把觀察讀書靜、睡著了)和思考結合起來,加強了(老師放錄音)“啪、啪”詞語與事物表象的聯系,響亮的鞭聲打破了黎明的寧靜,叫醒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了熟睡的草原,在草原上傳得很遠很遠,理解和體會,充分調動了該怎樣讀呢?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指生讀(如果學生沒有讀出來,老師要進行范讀指導)。
(四)、學習第二自然段
1、學生自讀,感知本段內容。
2、(老師大屏幕展示羊兒涌出圈門,牧以歡快的樂曲,讓學生感民們追趕羊群的視頻資料。)從“一只受到一幅鮮活、跳動的畫只羊兒涌出了圈門,蹦跳著奔向無邊的面,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草原。”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內容,體會了課文的意境。
3、(配以歡快的音樂)學生讀課文。
《草原》教學設計 篇9
指導思想:
1.充分發揮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借助網絡資源視聽結合、形象性強、信息量大、資源豐富等優勢,引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搜集音樂資料,自主合作探究,在聽、觀、思、辯中,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群體意識、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得到鍛煉和發展。
2.充分給予學生自主交流的空間,利用多媒體的視聽效果,通過豐富的畫面,生動的視覺、聽覺的沖擊,使學生迅速融入本堂課的主題,讓學生在猜一猜、看一看、聽一聽的過程中,激發學生欣賞美、感悟美、創造美的激情,力求體現音樂與相關藝術形式緊密連接所呈現的人文性,使之蘊涵在音樂鑒賞、表現和創造活動之中。
3.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發揮教師輔助點撥的作用。教師在課下是學生合作學習的指導者,輔助學生完成活動的創意與合成;課堂上在參與學生活動的同時,完成《音樂課程標準》“讓學生從藝術的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同時,也要讓學生了解基本的音樂常識”的要求,在學生感性的認識之后,給予學生理性的指導。
框架結構:
本課采用學生自主學、教師輔助點撥的教學方法從以下方面入手:
1.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自主合作探究,從蒙古族的風土人情音樂、舞蹈、樂器、服飾等方面了解草原民族音樂的形式與特征。
2.教師從理性的層面分析歸納、總結民族音樂的特征。
教學目標:
1.了解草原上的民族(蒙、哈、藏)的風土人情。
2.從音樂、舞蹈、樂器、服飾等方面了解草原民族音樂的形式與特征,并能用語言簡單表達自己的感悟。
3.初步運用綜合藝術手段,進行文藝活動的創意與設計,并能大膽、自信地加以表現,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的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和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
教學內容:
1.欣賞內蒙民歌《遼闊的草原》、馬頭琴演奏《萬馬奔騰》(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中學音樂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2.了解蒙古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
3.了解蒙古族音樂的特點及相關知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草原音樂的形式及特征,擴大學生的藝術視野,從而加深對音樂地域文化的印象。
課前準備:
1.全班分為三組,各代表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從音樂、舞蹈、樂器、服飾、風土人情等方面收集相關資料,并在課上展示(每組由組長負責)。
2.請音樂課代表做這節課的主持人,由他來把三個小組收集的資料串起來做展示。教師和主持人、三位組長一起課前準備好撰稿。
課 時:
本單元共3課時,本課為第3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節課的知識
我們上節課已經欣賞了藏族、哈薩克族的音樂作品,也分析了這兩個民族的音樂特點。有哪位同學來幫我們回憶一下?
學生回答這兩個民族的音樂特點:藏族民歌節奏舒展,旋律自由起伏、歡暢;歌曲演唱高亢、嘹亮、裝飾音多。哈薩克族民歌常有附點、切分、連續十六分音符等節奏形態,歌詞具有即興的特點。
二、導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再來欣賞另一個草原民族的音樂風格。同學們先來聽一首歌曲,你能聽出這是哪個民族的音樂作品嗎?
播放蒙古歌手騰格爾演唱的《蒙古人》。
這是一首我們在小學階段曾經欣賞過的歌曲。它表達了蒙古牧民為自己生長在草原上,生活在牧民家庭感到驕傲和自豪,以及對蒙古家鄉的熱愛之情。大家說對了,今天我們要來了解蒙古族,欣賞蒙古族的音樂作品。據說蒙古人有三件寶,那就是:草原、駿馬和蒙古長調。“即使蒙古人的歌曲沒有那草原上的青草多,也肯定多過那奔馳的駿馬。”提起蒙古歌曲,可能很多人的腦海里都會出現這樣的畫面:藍天白云,遼闊草原,彪悍的蒙古漢子縱馬馳騁,延綿不斷的歌聲就這樣從馬背上直沖云霄……
三、簡介內蒙古
內蒙古是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面積約占我國總面積的1/9。
蒙古族又稱“馬背上的民族”,千百年塞外苦寒之地的艱辛生活讓蒙古族養成了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精神,在與大自然抗爭的同時又延續著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總體而言,蒙古民族是一個質樸豪爽的民族,草原民族開闊的胸襟在他們身上一覽無余。同時,蒙古人的歷史充滿了蒼涼、悲愴的藝術之美,這些特點在蒙古族民歌中有著深刻的體現。
現在,請出主持人開始今天的蒙古之旅。
四、學生用課件、圖片等展示他們的收獲
主持人:聽著這首悠揚的《蒙古人》,我們又一次進入了音樂的王國。今天就讓我們帶著自由、舒緩的心境,去領略草原那獨特的民俗,去傾聽蒙古族那跳動的音符。Let’s go!讓我們現在就走進音樂的世界,開始這奇妙的旅程吧。
組長總結生活方式:蒙古族是一個以畜牧業為主的游牧民族,牛馬羊群是他們的伙伴,他們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馬和駱駝是蒙古人不可缺少的交通運輸工具。
組長總結服裝服飾:蒙古族隨著草原草地沙漠的變化無常的氣候和長期游牧生活形成了奇特的服裝服飾:首飾、長袍、腰帶、靴子等。
組長總結飲食住所:蒙古族居住的大多是圓形的蒙古包,四周圍上白毛氈,冬暖夏涼,易于搬遷。蒙古族以乳類、肉類為主。特色食品有奶酪、奶茶、奶豆腐、手扒羊肉。
我們請老師帶我們走入民族音樂欣賞這個環節。
五、內蒙民歌欣賞
1.欣賞長調《遼闊的草原》
有人說長調和馬頭琴是蒙古文化的典型代表,獨一無二,蘊含著草原文化的精髓。如果這兩樣消失,蒙古文化也就消亡了。
如今,一直在草原上自由回蕩的蒙古長調獲得了世界性的聲名。去年的11月份,蒙古長調入選為聯合國第三批“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中國和蒙古國聯合申報,在此之前,同為草原文化精髓的馬頭琴已由蒙古國獨立申報成功。
蒙古長調究竟有多大的魅力,“長調歌后”寶音德力格爾曾經講過她親歷的一件事:她七歲多的時候,有一回父女倆被幾頭野狼圍住,情急之下失明的父親拉起了馬頭琴,女兒唱起了《遼闊的草原》,狼停下腳步聆聽,而后慢慢離去。
大家是不是覺得很神奇?《遼闊的草原》是一首愛情題材的民歌,表現的是一個年輕人思念愛人,擔心愛人像遼闊草原上的泥沼一樣難以捉摸。歌中的“他”字可以不確定為男性或女性,因此這首民歌可以有著寬泛的理解。
聽《遼闊的草原》
請同學談談自己的感受。
教師總結:正如同學們所說的,這首歌曲節奏自由、舒緩,旋律悠長,在多處出現了裝飾音。這種旋律形態具有蒙古族長調民歌的特點。其音調高亢,音域寬廣,曲調優美流暢,旋律起伏較大,字少腔長,節奏自由而悠長,是蒙古族音樂草原風格的標志。演唱長調是自由的、即興的,一首歌在不同的歌手那兒有不同的演繹。長調歌詞的內容非常豐富,有對草原和駿馬的贊美,有對家鄉的思念,有婚禮歌,有宴歌,還有對季節變化、對生命與死亡的思考。不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長調都表達了一種延伸的時空感,這種感覺源于開闊的大草原,兩者是渾然一體的。
再放一遍《遼闊的草原》,請大家跟著一起哼一哼這首內蒙長調,感受一下游牧民族在遼闊的草原上自由生活的場景。
2.欣賞馬頭琴演奏《萬馬奔騰》
下面我來出一個謎語,看誰能說出謎底。
有匹馬兒歌聲美,
只有頭來沒有腿,
沒有腿,跑得快,
跑遍草原人人愛。
歌中唱的是什么樂器呢?你能猜出來嗎?對!是馬頭琴。這種琴,琴桿又細又長,琴身是又扁又平的梯形,兩面蒙的是馬皮,琴桿兒的頂端還有一個雕刻得非常精美的小馬頭,所以才得名為馬頭琴。它是既能獨奏又能伴奏、合奏的,最有特色的蒙古族拉弦樂器。它的發音圓潤、婉轉,適合演奏悠揚、遼闊和深沉的旋律。
下面大家來欣賞一段音像,這是著名的馬頭琴大師齊?寶力高演奏的《萬馬奔騰》。
同學們來談談你對這首曲子的印象,你聽到了什么?(同學發言)
這首曲子情緒熱烈、節奏緊湊,展現出草原特有的壯觀場面。由于演奏速度較快,音調在表現意義上不同于《遼闊的草原》,在后半段出現了模仿馬嘶的聲音。
再聽一遍,注意聽馬頭琴獨特的音色。
六、課堂拓展
今天我給大家帶來蒙古的另一個寶:一種特殊的演唱形式“呼麥”。我第一次聽到它,是“喉”,所以,它被稱作為一種“喉音藝術”,它是一種特殊的聲音技巧,可以一個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而形成罕見的多聲部。下面我們來聽聽。
播放《阿爾泰山頌》
這就是被音樂界譽為“天籟之音”的蒙古族“呼麥”唱法,在內蒙古自治區失傳百余年后又獲重生,最近被文化部列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項目名錄。關于“呼麥”產生的時代,已很難考證,有人認為在蒙古史詩說唱盛行的13世紀就可能產生了。有關“呼麥”的產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說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動,見河汊分流、瀑布飛瀉、山鳴谷應、動人心魄、聲聞數十里,便加以模仿,遂產生“呼麥”。“呼麥”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別奉富。大體說來“呼麥”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是詠唱美麗的自然風光,諸如《阿爾泰山頌》、《額布河流水》之類;二是表現和模擬野生動物的可愛形象,如《布谷鳥》、《黑走熊》之類,保留著山林狩獵文化時期的音樂遺存;三是贊美駿馬和草原,如《四歲的海騮馬》等。“呼麥”的產生與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很有關系,它是從大自然中受到啟發而創造出來的,它反映了高山、草原的空曠、遼闊,天高云淡的景象,也使人感受到風聲鶴唳、萬物混響的氣氛。總之“呼麥”演唱藝術的內涵是頗為獨特的。它體現了人和大自然的和諧、交融以及相互作用與滲透,并使人們的心靈得到凈化、升華,進入一種新的境界。今天我們對這種神奇的音樂做了一個初步了解。如果同學們有興趣,可以上網查相關資料,做進一步了解。在今年的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原生態演唱比賽中就有“呼麥”的演唱,受到評委和觀眾的好評和喜愛,同時也反映出民族音樂旺盛的生命力。
七、感受與體驗
播放音像:熱情的蒙古人在宴會上高唱祝酒歌敬獻美酒的情景。一排學生手舉美酒,一排學生手捧哈達,其余學生跟唱祝酒歌。體驗蒙古人熱情好客的豪爽性格,感受蒙古人民熱愛家鄉、熱愛草原生活的思想感情。
八、課堂總結
蒙古族民歌節奏自由、裝飾音多而細膩,并具有較強的朗誦性。其曲調嘹亮、悠長、親切,沁人心脾的歌詞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寫景,情景交融,表現出人和大自然的和諧關系。在這個單元中我們共同了解了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的民族風情和獨特的音樂文化。希望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大家在生活中能多關注民歌,多聽、多唱民歌,熱愛民族音樂文化。讓這顆璀璨的明珠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永遠放射出不滅的光輝。
《草原》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內容:
1、欣賞樂曲《草原巡邏兵》
2、學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3、表演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4、選用內容:學習用豎笛演奏歌曲
教學目標:
一、引導學生聆聽《草原巡邏兵》,培養學生完整聆聽音樂作品中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的內蒙古民歌的音調,引導學生動手主動參加音樂實踐活動,
二、學習用聽視唱結合學習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地聆聽音樂,初步感受內蒙古的民族民間音樂的民族風格。
三、引導學生創編動作與師生互動的交流,學習以動作來表現體驗自己的情感,背唱《我是草原小牧民》,并進行表演。
四、引導學生用豎笛演奏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增強學生學習音樂作品的興趣,提高學生器樂的演奏能力。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豎笛小練習。(結合學唱歌曲演奏so、la、mi三音進行練習)
4:柯爾文手勢復習唱 “3 、5 、6”三個音。
二:新課學習:
(一)聆聽《草原巡邏兵》
1、初聽樂曲的“引子”與第一部分的快板音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聽主題曲調,(情緒怎樣?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出示主題曲調,學生看曲譜再聽音樂,并隨音樂哼唱,體驗蒙古音樂的風格。
3、 聽全曲。設問:全曲與我們剛剛哼唱的主題有什么關系?速度上有什么變化?學生分小組討論后回答。師生交流答案:主題變化發展。
4、 聽全曲。要求:聽完后,按音樂發展的情景,簡單編講故事《草原巡邏兵》。
5、 完成課本上的作業,聽音樂排序號。
教師簡單介紹“笙”的性能。
(二)新歌學習
1、導課:復習《草原上》邊唱邊表演
師:《草原上》這首歌的情緒是優美,抒情的,下面我們再來聽一首蒙古族歌曲,聽完后告訴老師,他的情緒是怎樣的?(聽范唱錄音,學生體會歌曲情緒。)學生自由回答
2、聽音樂,表現了小牧民怎樣的心情?(學生自由回答。)
3、學生隨音樂自由編創動作表演,老師適時指導。(師生一起隨音樂表演)
4、學生跟著范唱錄音輕聲演唱。(唱準八分休止符和倚音)
5、結合豎笛進行視奏練習
6、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邊唱邊用動作表演,表現出小牧民自豪、歡快的情緒。
課堂小結:
鼓勵與表揚,并指出不足之處。
《草原》教學設計 篇11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聽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多媒體課件展示草原的美麗風光和人土風情的畫片,請學生談談觀后的感受。(放課件,聽歌曲)
聽了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欣賞著草原美麗的畫面,此時你有什么想法?
2、板書課題,指名讀課題。(板書課題)
今天,讓我們隨著作家一起走進草原,齊讀課題。
二、質疑問難,了解學情。
過渡:在預習課文中,大家知道了這篇課文描寫的是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
1、讀了文章題目,你想了解哪些內容?也可以把預習課文中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
2、教師隨時梳理學生提出的問題。(課件展示)
三、自學課文,合作探究。
1、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
要注意一邊讀,一邊畫出重點的詞句,在課文的空白處,寫寫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教師相機指導。
過渡:在自學的過程中,同學們特別認真,尤其是同學們能抓住重點的詞句,聯系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和課前查找的資料,寫出了自己的體會和感受。這種做法,很值得我們學習。
2、小組同學自學交流,認識上達成共識后,待會匯報你們自學的的成果。教師深入到小組內,和同學一起交流探討,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于組織教學。
四、激勵評價,賞讀涵詠。
過渡:剛才老師參與了同學們小組的活動,每個同學參與合作的積極性特別高,很多同學還發表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下面,我們請同學代表你們小組的同學,結合課文中的重點的詞句,談談你們的體會和理解認識。
(一)指名研讀草原景色部分的同學,匯報學習的情況。
1、結合課文中的重點的詞句,說說老舍眼中草原的景色是什么樣子的?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用書上的詞語或者自己概括詞語加以總結,請同學把這些詞板書在黑板上。〔你體會的很好,能否用書上的重點的詞語加以總結,把它板書在黑板上。學生參與板書課文中的重點的詞語。學生板書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錯別字。〕
2、隨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師展示課件),加深學生感悟,充分地表達自己對草原喜愛的思想感情。(聽了同學們談的對草原的感受,一定想走入草原了,來吧!放課件)
3、鼓勵學生有感情朗讀第一自然段的課文。
過渡:這么迷人的景色,這么優美的語句,我們真的應該多讀讀。選擇本段中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有感情地朗讀,把自己的感受讀進去。
(二)研讀老舍先生在訪問中被熱情招待的部分。
過渡:同學們通過邊讀邊談體會的方法,我們感受到草原的美,讓我們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作者在訪問的過程中又什么的感受呢?
1、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文部分,放聲朗讀課文。
2、指導學生交流理解課文的其他部分,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
(1)迎接遠客:學生先讀重點的語句談體會,然后看錄像,學生再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師小結:在路上作者初步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熱情,隨后他們來到了蒙古包外。
(2)學生齊讀蒙古包外迎接的部分。
(3)熱情接待:先讓學生隨作者一起走進蒙古包,看看發生什么樣的事,(學生看錄像),再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談談為什么這樣讀課文。學生概括板書詞語)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華。
1、如果自己是一位訪問團的成員,看到草原的美麗景色,又受到內蒙古人民的熱情款待,此時你有什么話要說?結合自己家鄉的情況,能不能對主人發出訪問我們家鄉的邀請?(教師板書:人熱情)
2、時間過得真快,在聯歡的歡聲笑語中,今天的訪問就要結束了,作者感受到了草原的景色美,人更美。在斜陽下,怎么舍得分別?作者感嘆:“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理解句子的意思,齊讀。
六、課內外結合。
我們學習的課文是作者五六十年代在草原的所見所聞,課下收集今天發生了巨大變化的草原資料或者圖片,準備在班上交流展評。
《草原》教學設計 篇12
課前預習問題單
1、布置同學搜集老舍先生的簡歷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關草原的文字資料、圖片、歌曲等。
3、學會本課9個一類生字,積累詞語,運用關聯詞語造句。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第1自然段。
5、找出文中描寫草原美麗景色的詞句。
學講目標
1、學會本課9個一類生字,積累詞語,運用關聯詞語造句。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第1自然段。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內蒙古大草原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體會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友好的深厚情誼,培養熱愛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學講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內蒙古大草原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
自主學習探究
1、檢測預習內容,組內交流所收集到的資料
思考:初讀課文,讀準字音。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樣子的。
2、速讀課文,思考:作者寫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況?板:風景美人情美
過度:草原的風光和人情都這么美好,那么就構成了一幅草原風情畫。
板:草原風情畫
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草原風景美”
1、自由讀,邊讀邊劃抒發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2、學生匯報。
3、找出句子,抓對比。
“……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
“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1)指導朗讀。
(2)理解草原的整體給人什么感受?(出示草原圖)板書:開闊
(3)作者當時的心情怎樣?(激動、興奮)
(4)理解“清鮮”、“明朗”。指導朗讀,讀出草原的柔美。
4、接下來分了兩部分來寫,先寫了(草原的顏色),再寫了(小丘的線條)。
指導朗讀:先讀這兩部分,然后選你喜歡的讀給大家聽。
句1:“四面都有小丘,……繡上了白色的大花。”指導朗讀。
這里把_____比作________,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句2:“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輕輕流入云際。”指導朗讀。
5、自由讀第二次寫景的部分,讀出柔美的感覺,把自己讀沉醉。
小組合作交流
自主合作學習后三部分內容
1、課文又是怎樣寫我們的親切相見、主人熱情款待及蒙漢同胞聯歡的呢?同學們,書要自己讀,以下幾部分內容讓大家自主學習。怎么學?讓我們看看剛才是怎么學的呢?(總結學法:看畫面讀課文畫句子談體會)
2、同學們可選你最感興趣的部分內容學習,喜歡一個人靜靜看的就自個兒學,喜歡跟同學共同研究的同學可幾個人商量好學習內容,自主組合一個小組。自己先看,有了一點心得以后,就互相討論,學完一部分內容弄懂后再去學習另一部分。
3、說學習收獲(從主客見面時熱烈歡騰的場面;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等飲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招待我們,干部老翁這些有地位的人給我們敬酒,鄂溫克姑娘給我們唱歌,小伙子給我們表演賽馬踤跤等,飯后進行一系列的聯歡活動可見主人的熱情好客豪爽)
4、播放《草原迎賓曲》---聽了這首歌,你心里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質疑拓展
幻燈出示指導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蒙古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情誼很深,怎么忍心馬上分別,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著一望無際的草原,在夕陽下,相互傾訴著惜別之情。這句話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和漢族人民的深厚情誼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教師總結
1、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樣的?(出示收集到的圖片資料)看后你想說些什么?
2、為內蒙古草原設計一段精彩的導游詞(廣告詞),喜歡哪一部分就設計哪一部分。
總結再現草原美,聆聽一首草原的贊歌《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檢測反饋
說學習收獲
(從主客見面時熱烈歡騰的場面;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等飲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招待我們,干部老翁這些有地位的人給我們敬酒,鄂溫克姑娘給我們唱歌,小伙子給我們表演賽馬踤跤等,飯后進行一系列的聯歡活動可見主人的熱情好客豪爽)
《草原》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的】
認識草原特點,提高認識和審美能力,滲透民族團結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教學要求】
1、學會字詞,了解課文內容,認識草原特點。
2、提高認識能力和審美能力,滲透民族團結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一段。
【教學重點】
認識草原特點,體會民族感情。
【教學難點】
1、體會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體會第2—5段文字中所蘊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貫穿,保持作者感情的連續性。
【教學安排】
兩課時。第一課時教學課文第1段;第二課時教學課文第2—5段。
【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2幅。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19。草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讓學生談一下自己閱讀課文后的初步印象與體會。
三、理清課文層次,劃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學習課文第一段:
1、了解草原“天”的特點,理解草原的天為什么比別處的天“更可愛”,體會作者激動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點,抓住“一碧千里”帶動全段的學習。
3、體會作者感情。
4、理解“駿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學習課文第二段。
1、默讀思考:作者在去牧業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時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結合“灑脫”、“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
2、理解“歡迎遠客”這層文字,結合“彩虹”“歡呼”句理解。體會主人的熱情好客。
3、結合汽車“飛”與“走”的不同描寫,深入體會作者心情的激動。
二、學習課文第3—5段。
1、第三段:結合“熱乎乎”“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等語句,體會主人的熱情,客人的動情。
2、第四段:結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們的表現,體會主人的熱情;結合“會心”等句,體會兩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結合主客表現,理解結尾詩句,深入體會蒙漢人民的深情厚誼。
三、歸納全文,回到整體,揭示“民族大團結”的課文主題,體會寫作方法。
四、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民族感情。
2、寫一篇讀后感,談談學習體會。
《草原》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能正確讀寫本課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
3、培養學生美的情感。
4、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教學重點】
1、展開想象,在腦海里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
2、體會句中含意,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談一談如何記住本課生字。
2、提出不理解的詞語,師生解答。
二、再讀課文,理清線索
1、小組討論。
2、小結板書:
草原美景
歡迎遠客
親切相見
熱情款待
聯歡話別
三、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結合下列詞句,體會自然之美:
⑴ 那里的天……表示我滿心的愉快。
⑵ 在天底下……而并不茫茫。
⑶ 羊群……大白花。
⑷ 那些小丘……輕輕流入云際。
2、找出比喻句,說一說把什么比作什么。
四、作業
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
課文的寫作線索并且板書。
二、學習第二部分
1、哪幾句寫了草原的寬闊。
2、找比喻句,說一說把什么比作什么。
三、課文是怎樣寫內蒙古人民熱情好客的(人情美)
1、學生讀課文,劃出相關語句。
2、生回答師板書:
汽車前面引路
歡迎遠客
許多人來看客人
握住手
親切相見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熱情款待
唱歌
聯歡話別 跳舞
四、體會句子的含義
“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活斜陽。”
1、討論。
2、學生談談對句子的理解。
五、學生分角色表演歡迎遠客,盛情款待,聯歡話別的場面
六、作業
抄寫喜歡的句子。
【板書設計】
草 原
草原美景
汽車前面引路
歡迎遠客
許多人來看客人
汽車前面引路
歡迎遠客
許多人來看客人
握住手
親切相見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熱情款待
唱歌
《草原》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對課文第二部分的自讀自悟,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體會兄弟民族之間的深情厚意。(重點)
2.感悟老舍先生這位文學大師的語言魅力,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難點)
3.展開想象,能具體寫出“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兩句詩所描繪的情境。(難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重溫“風光美”
1.播放《天堂》,師生對話:你知道這首歌是誰唱的?歌名是什么“天堂”指的是什么?為什么會起這樣一個歌名?
2.復習背誦課文第一小節
二、自讀自悟,感受“人情美”
1.揭示本課學習目標:老舍先生的這篇《草原》除了讓我們領略了神奇秀美的草原風光,還寫了什么?為什么這樣寫呢?這就是本課我們的學習任務。
2.出示自學要求:
①默讀課文2—5小節,想想主要寫什么?
②把你認為寫得精彩的語句劃出來,多讀幾遍,寫上批注。
③遇到讀不懂的地方也做上記號。
3.組織交流自學心得、質疑
4.“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①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此時此刻你會想到哪些詞語?
②有感情地朗讀2—5小節,聯系上文體會詩句情感。
③展開想象,能具體寫出“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兩句詩所描繪的情境。題目字擬。
④寫前輔導:我們可以寫些什么?(時間、地點、人物、景色、話別、引用詩句)
⑤練筆
⑥用老舍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修改小練筆。
三、總結課文,整體把握
補充板書:( xx)美
板書:
風光美
草原
人情美
《草原》教學設計 篇1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4個字。
2、學習第一自然段,通過語句的理解和圖片的展示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麗。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通過理解重點語句,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麗。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圖片讓學生欣賞,想想看到是什么地方?有什么感受?
二、提示課題,簡介作者。
三、學生初讀課文。
1、畫出生字新詞,認真拼讀。
2、想想這篇課文主要講什么?
四、反饋
1、檢查生字學習情況。指名學生拼讀,糾正讀音。
2、齊讀生字。
3、讓學生說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什么?
五、學習第一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課文、用“——”畫出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用“△”標出景物特點的詞,用“()”標出寫作者感受的句子,讀一讀。說說自己的體會。
2、有感情地讀一讀這一段。
3、反饋探究
抓住寫景的四句話:“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下來,走在那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去際。”和最后兩句寫感受的句子。指導學生理解、朗讀。通過圖文結合感受大自然的美。
4、指導朗讀。
教師范讀,要用高興、贊美的語氣讀,學生練讀,指名學生讀。全班讀。
六、課后作業。
1、背誦第一自然段。
2、搜集有關蒙古族的資料。
七、板書設計
1草原
天空可愛明朗
空氣清鮮
草原(大美)小丘綠柔美像中國畫)
平地綠遼闊
羊群美(像白色的大花)
駿馬和大牛靜立不動
教學反思:
依據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和聽課老師的評價,我覺得這一堂課有以下幾個閃光點。
一、教學手段“新”。
由于農村的孩子絕大多數沒見過草原,因此教學時,我采用多媒體教學。導入時,通過用多媒體播放七幅草原風景圖,再配上一首樂曲——《草原之夜》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學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方法“活”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重點語句,如“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等,通過學生的朗讀并結合圖畫讓學生感悟、理解。
《草原》教學設計 篇17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字詞,會認4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并結合詞語的學習,理解字義,識記字形。
2.能正確讀寫“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飄帶舞、拘束、羞澀”等詞語。理解詞語的意思,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
3.幫助學生理清課文思路,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通過理解蒙漢人民的深情厚意,激發學生對對草原的熱愛和依戀之情。
4.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前準備】
1.搜集草原的圖片和文字資料,了解內蒙古草原的風土人情。
2.歌曲《天堂》,描寫草原生活的樂曲一首。
【教學重點】
體會蒙漢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
【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對草原的熱愛和依戀之情。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說話,激情導入
1.齊讀課題。你去過(見過)草原嗎?你是通過什么途徑了解草原的?
(生可以通過唱歌、講述等形式來交流和表達。如歌曲《天堂》《草原之歌》,也可以就自己在電視、電影、網絡上看到的草原進行描述。)
2.“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奔馳的駿馬,潔白的羊群”這是西部歌王騰格爾用歌聲唱出的草原的美。大家想不想聽一聽?播放歌曲《天堂》。
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語言大師老舍先生去領略一下內蒙古草原美麗的自然風光,透過文字去體會那里獨特的民族風情。
二、初讀感知,了解內容
1.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畫出生字新詞。
指名認讀生詞。
2.交流自學生字詞的情況,讓學生當老師,提示易錯之處。
3.快速瀏覽課文,想一想:這篇課文究竟寫了哪些內容?
指名交流,教師適時點撥:這些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兩個)
4.每一個部分分別寫的是什么?結合學生回答適時板書:風光美人情美
5.請你找出這兩個部分的內容,自己大聲地讀一讀。
三、領略草原風光美
1.誰能把描寫草原風光美的這一部分讀出來?其他同學邊聽邊把不是直接描寫草原風光的句子勾畫下來。
2.指名讀第一自然段。師生適當點評。
3.自由朗讀文中直接描寫草原風光的句子。邊讀邊想象,邊讀邊體會。
4.指名朗讀,談談自己讀后的感受。
5.讀一讀你最喜歡的句子,說說喜歡它的原因。
建議:學生談到自己喜歡的句子是,課件及時呈現該句。同樣喜歡這一句的學生也參與朗讀。同時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
6.請你把剛才勾畫的不是直接描寫草原風光的句子讀給大家聽。師:你們發現勾畫的句子都寫的什么內容呢?
點撥:其實這些句子就是作家老舍先生看到草原風光以后,抒發自己感情的句子。
7.配樂引讀課文。教師讀直接描寫草原風光的句子,學生讀作者抒發感情的句子。
8.引導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板書:高歌──低吟
9.討論交流:作者的感情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作者初入草原,從整體上看到草原美麗開闊,所以滿懷豪放之情,想要高歌一曲,既而深入草原,被草原美景所陶醉,所以想坐下低吟小詩。)
10.背誦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麗的風光,多么生動的語言,讓我們拿起書來,再讀一遍課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無限美麗的景色!讓我們把它們永遠記在腦海中!(齊讀)
(2)課文學到這兒,誰把這美景記在腦海中了,誰能把這段課文背下來?請會背的同學站起來試一試。(配樂)
四、總結
我們雖然只學習了課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給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節課我們再隨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板書設計
1、草原
風光美────────────人情美
高歌──低吟
作業設計
1.先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再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2.請正確、漂亮地書寫“毯、渲、勒、吟、迂、襟”等字。
3.摘抄文中的好詞語。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1.指名朗讀生字、詞語。
2.背誦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歡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草原風光無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熱情奔放。作者一行人進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熱情接待,表現了蒙古族風情。課文25自然段給我們作了詳細介紹。
2.自由朗讀課文,思考:這部分都講述了哪些內容?
3.全班交流。
教師適時引導,并根據學生的發言板書:迎客──相見──款待──聯歡
4.課文四個自然段就講了四個內容,請你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來自學,然后在小組中交流學習成果。
5.組內交流。
6.全班交流。
(1)第二自然段──迎客。
①提出交流要求:一邊說,一邊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有感情地讀出來,最后還要加上自己的評論。
②重點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感悟作者的興奮與驚喜)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感受草原人民穿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揮動馬鞭,從很遠的地方來迎接客人的情景,體會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對漢族兄弟的情深意長的情誼。)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感受熱鬧的場面打破草原寂靜的場景。)
③有感情地朗讀,深化理解。
④練習背誦本自然段。
(2)第三自然段──相見。
①有感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
②說說你是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主客見面時那真摯的感情的?
③重點體會句子: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從“總是”和兩個“再”字中,都能體會到主客雙方的感情熱烈、深厚。)
④把你的體會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達出來。學生自由讀、分組讀或者齊讀。
(3)第四自然段──款待。
①好客的主人是怎樣款待客人的?你體會最深的一點是什么?請你用一邊說、一邊讀、一邊評價的方式交流。
(如:進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奶茶,擺上了奶豆腐,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他們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風味食品來款待我們。這充分表現了蒙漢兩族人民親如一家。主客互相敬酒,齊聲歌唱,體現了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
②指名學生朗讀本段,其余學生邊聽邊想象畫面。
(4)第五自然段──聯歡。
①繼續運用前邊的方法學習。
②聯系上下文,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7.是啊,蒙漢情深,怎忍別離,雖然已是夕陽西下,但大家談興正濃。面對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們對整個草原都產生了怎樣的感情?
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熱愛──依戀
8.放聲朗讀自己最喜歡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句子通過有感情朗讀推薦給大家。
三、品味語言,揣摩寫法特點
1.作者從草原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風情兩個方面介紹了草原,你認為貫穿全文始終的是一種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動具體地表達自己的這種情感的呢?
2.一幅美麗的草原風情畫在老舍先生的筆下展開。我們通過讀文,感受著蒙漢人民的親密無間,咀嚼著優美生動的語言文字,你發現老舍先生的這篇文章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3.把你最喜歡的詞語和句子再好好讀一讀。
四、總結全文,升華情感
1.充滿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說說自己學完課文后的感受。
板書設計:
草原
風光美────────人情美(草原風情畫)
高歌──低吟 迎客──相見──款待──聯歡
熱愛──依戀
作業設計:
①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多讀幾遍,試著背一背,再與伙伴比賽,看誰記得又快又準,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②把課文中優美的句子摘抄下來。
③繼續閱讀有關草原的資料。
《草原》教學設計 篇18
教材分析:
《草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主要講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進入內蒙古大草原時所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內蒙同胞熱情款待的情景。課文語言清新優美,線索清晰分明,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表達了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體現了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由生字子組成的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2、通過抓住重點詞句,品讀、積累優美的語言,體會如詩如畫的草原風光。
3、在草原自然美的熏陶下,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和對祖國風光的熱愛。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通過抓住重點詞句,品讀、積累優美的語言,體會如詩如畫的草原風光。?
教學難點:
感情朗讀課文,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課題。
1、同學們,老師一直向往這樣一個地方: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你們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嗎?(點擊課件)
2、你眼中的草原是什么樣的?
3、導入:去過草原的人曾這樣說:(課件出示:草原,那是一個童話的世界。一眼望去,羊群,像天空的白云掉在嶙峋的山巖旁;馬群,像天使的指尖飄在參差的草叢間;牛群,像仙子的彩娟鑲在晶亮的溪水邊。)學生齊讀。
4、是不是有一種迫不及待想去看看的沖動?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草原”。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交流眼中的草原,觀看草原美景圖及誦讀描繪草原的優美語句,初步感受草原的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交流預習,檢查字詞。
1、通過昨天的預習,你們都有哪些收獲?相機簡介作者老舍。
2、出示詞語,學生認讀。
(1)渲染勾勒迂回拘束玻璃馬蹄
摔跤偏西鄂溫克羞澀低吟 襟飄帶舞
(2)蒙古包蒙蔽瞎蒙內蒙
3、指導書寫生字。(如:澀)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和預習方法。】
三、小組合作,理清文章脈絡。
1、詞語我們已經掌握了,接下來請同學們先快速瀏覽課文,然后小組合作探究:課文寫了哪兩個方面的內容?給課文劃分段落。
2、組織交流、教師點撥。
四、品讀感悟,體會草原美。
1、出示自學提示:默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美在哪里?畫出相關的句子,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設計意圖:出示自學提示,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讓學生成為課堂正真的主人。】
2、交流、點撥,相機指導朗讀。
句子一: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
(1)引導學生體會草原的空氣新鮮,作者高興。
(2)指導讀出愉悅的心情來。
句子二: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抓住“一碧千里”體會草原的碧綠和遼闊。
(2)聯系上文體會“并不茫茫”。
(3)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邊讀邊想象畫面。
句子三: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白色的大花。
(1)比喻的修辭、動靜結合。
(2)這么美的語言,這么美的草原,怎么不值得我們一讀再讀。齊讀。
句子四: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輕輕流入云際。
(1)理解兩個關于中國畫的專業術語。(“渲染”就是用顏色來涂抹畫面,而勾勒就是我們用筆進行描邊,勾畫一層輪廓。)
(2)出示“渲染”“勾勒”兩幅中國畫進行對比,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渲染”和“勾勒”兩個詞語比較抽象,通過直觀的圖像學生更易理解。】
(3)老舍為什么會用“渲染”這個詞來描寫草原?(“勾勒”指劃出輪廓,用于描寫草原的話說明草原很局限,而草原是無邊無際的,遼闊的,所以用“渲染”這個詞更恰當。)
【設計意圖:通過進一步比較“渲染”和“勾勒”兩個詞,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巧妙。】
(4)老舍先生非常善于觀察,他把這美麗的大草原比作一幅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真是惟妙惟肖,美極了,也讓我們來體會著讀一讀吧!
句子五:在這種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無限樂趣。
(1)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擬人)
(2)這樣寫,說明了什么?
句子六: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1)老舍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
【設計意圖:學生整體感受美之后,從抓住作者的感受入手,細細品味作者有這樣的感受正是來源于草原的美麗景色。】
(2)假如你置身于這廣袤的草原上,(播放音樂,出示草原風光畫面)你最想做什么呢?請把你最想做的事情寫到這個句子中。
這種境界,既 ,又。
【設計意圖:在學生理解體會到語言美、景色美的基礎上,在他們情感為之陶醉之時,讓他們及時表達,一吐為快,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剛才,我們一起跟隨作者老舍先生領略了美麗的草原風光,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觀察的?在語言表達上又有什么特點?(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
【設計意圖:總結寫法,讀寫遷移。】
4、美好的畫面值得我們用眼睛珍藏,更值得我們用心靈珍藏,就讓我們把這幅草原風光圖永遠刻在我們的記憶深處。齊讀第一自然段。
【設計意圖:交流過程中教師引導點撥,讓學生鉆進文字里,去想象感悟草原的美,交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同時相機指導朗讀,讓學生在一次次的朗讀中積累語言,提升對文本的理解。】
五、總結課堂,布置作業。
1、去過草原的人還這樣說:(課件出示,學生齊讀:風兒陣陣,草浪滾滾,像綠色的海洋一望無際;潔白的蒙古包,星星點點,像海洋中的白帆,它們正乘風破浪,向著更美好的未來!這是誰寫的童話?這是勤勞的蒙古族牧民在新的社會中用自己的汗水寫下來的草原童話。)
2、同學們,是誰寫下了這詩意般的草原童話?是勤勞的草原人民寫下的,下節課,讓我們一起走近草原人民。
3、作業:背誦第一段。
4、下面,讓我們在一首草原的贊歌中結束我們這節課。播放《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教學反思:
1、課前要求同學們通過上網或查閱有關書籍,了解草原的有關資料,如內蒙古的位置、范圍以及當地人民的風土人情自然風光等。教師也要收集相關的圖片,制成課件,給學生一些感性的東西。讀一些描寫草原的詩詞、文章也有助于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2、這篇文章的語言優美,富有形象感和畫面感,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受這種語言及句式的寫法,同時還要加強對學生感情朗讀的指導,并結合同學們心目中的草原概況。邊讀邊想象文中的草原畫面。養成邊讀邊想的好習慣。并能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3、體會文章的寫作手法,并進行學習,在學習的基礎上,利用本文的寫法進行練筆,以達到學,并學以至用,收到學用兼得的效果。
《草原》教學設計 篇19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勾勒、駿馬、無限、鞭子、疾馳、馬蹄、奶茶、禮貌、拘束、舉杯、摔跤。
2、熟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里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
教學重點:
熟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里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你到過草原嗎?在電影、電視中見過草原嗎?作者用他的親身經歷,向我們介紹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讀讀課文,想想作者筆下的草原是怎樣的景象?(讓學生初步感知)
二、檢查預習
1、讀生字詞:勾勒、駿馬、無限、鞭子、疾馳、馬蹄、奶茶、禮貌、拘束、舉杯、摔跤
2、學生互相提示易讀錯和易寫錯的字。
3、學生互相解詞:
渲染:中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畫面,使它分出層次,以加強藝術效果。
拘束:過分拘束自己,顯得不自然。
襟飄帶舞:衣襟和裙帶迎風飄動。
三、默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1、讀課文,按照作者進入草原的順序,說說課文寫了哪些內容?
板書:初見草原——迎客——待客——話別
2、小聲讀課文,想象作者筆下的草原是怎樣的景象?
3、默讀課文,畫出你認為寫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業
1、抄寫詞語
2、熟讀課文,思考課后問題。
《草原》教學設計 篇20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一、二自然段。感受內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風光及風土人情,感受各民族之間的深情厚誼。
2.認識9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正確讀寫“一碧千里、渲染、明朗、柔美、拘束、羞澀、天涯”等詞語。
3.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隨著作家的敘述,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
教學難點:
1.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表達方法。
2.通過學習此文,引起認識西部,了解西部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曾隨著課文,一塊兒登上安徽黃山,欣賞黃山奇石;走進北國,感受小興安嶺四季的美麗;來到四川松潘,看到了神奇的五彩池;飛向寶島臺灣,見到了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畫家,它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幅美麗壯觀神奇無比的畫卷。今天,我們將和老舍先生一起去欣賞大草原的美麗風光,感受那里獨特的民族風情。(板書:草原)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標畫自然段。
2.理清課文敘述順序:
再讀課文思考:草原給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否用一個字,概括出草原給你、給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草原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
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并板書:
┌風光美
美│
└人情美
二、美讀課文,品味佳句
1.自由朗讀課文,找一找草原的美麗表現在哪些地方?畫出有關的句子。
2.課堂交流,隨機指導。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
①理解草原的“綠”。
◇說說“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閉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說說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風光圖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樣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2)“這種境界,即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①“這種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這種境界里,作者為什么要驚嘆,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草原的美麗深深地打動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許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
③如果你當時也在這美麗的草原上,你會低吟一首怎樣的小詩?試著寫一首小詩。
4.此時此刻,老舍先生有什么樣的感受。
5.引導在多媒體欣賞中有感情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三、精讀領悟,感受情深
1.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而草原的民族風情,更是令人難忘。讓我們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會會蒙古同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思考: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草原人民對待客人的特點,你想用什么?(熱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迎客待客聯歡話別
4.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用~~~勾畫出來。
(1)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車跟著馬飛過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①這段話描寫了一個什么場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詞句特別能表現草原人民的熱情?
◇“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來的真快,表現了草原人民迎接遠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來”──為什么用“彩虹”來比喻?(一是因為穿著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種熱情。)
◇“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想象當時車與馬相遇的情景,說說如果你在場,你會有什么感受?(熱鬧、熱烈、熱情)
③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2)“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草原》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草原教學設計11-26
《草原》 教學設計01-23
《草原》的教學設計05-10
《草原》教學設計10-22
《草原》的教學設計05-20
《草原》教學設計05-20
《草原》的教學設計04-07
草原教學設計04-07
《草原》教學設計11-25
遼闊的草原教學設計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