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匯總五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順利進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解決一個問題或者一項工程,一個課題的詳細過程。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寫才規范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區別四種場景的不同性質和各自所代表的一類人的生活,培養概括提煉)分析歸納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主張珍惜生命、保持樂觀、銳意進取、辛勤勞作。
3、寫一段比喻性文學,訓練文字表達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滄海橫流,名垂青史。古往今來,許多大師用他們的生命和科研成果詮釋著人生。奧斯特洛夫斯基說:“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薩拉說:“生命是一條美麗而曲折的幽徑。”勃蘭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們該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蘭兌斯的《人生》或許能給我們答案。
二、資料助讀
多媒體顯示:
勃蘭兌斯,丹麥文學批評家,文學史家。出生于猶太血統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學攻讀法律、哲學、美學,受黑格爾影響較深。大學畢業后,到歐洲各地旅行,在法國結識了泰納。1871年回國在哥本哈根大學任教,講授《十九世紀文學主流》,評論了拿破侖稱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個主要文學流派的作家。巨著基本上運用泰納的種族、環境、時代三因素決定論來研究文學發展史,同時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狀態。1890年出版,轟動了丹麥思想界,也受到教會的猛烈攻擊。重要著作還有1888年發表的《波蘭印象記》和《俄國印象記》等。
三、指名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
在文中,作者是怎樣看待人的一生的?
交流歸納:作者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地洞、遠征廣闊領域、勞作于工場。
四、研讀探究
1、你覺得哪種比喻最為貼切(或最不合適)?為什么?
在討論過程中順勢歸結這幾個比喻的不同性質:
形成板書:
①攀登高塔──高度
(具有普遍意義,適用于所有人)
②挖掘地洞──深度 以小
(指向科學家──舉例:如阿基米德、愛因斯坦等)
③遠征廣闊領域──廣度
(指向政治家、軍事家──如拿破侖、秦始皇等) 見大
④勞作于工場──瑣碎卻有益
(指向普通勞動者──如技術工人等)
提示:說理由的過程中應該緊扣文中的語句、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說。
2、文中還有哪些句子比較有哲理意味?找出來,讀一讀,說一說。
五、片段仿寫
“然而這里還有一個……,……”
要求:仿照課文語段,從“學生”或“青少年”的角度出發,用一個比喻(并稍加闡述),盡可能真實準確表達出自己對“人生”的理解。
選擇幾個片段讀一讀,進行交流。
六、課堂小結
七、綜合本單元四篇散文的學習體驗,總結“散文”的特點
1、學生說說自己在本單元學習的過程中對“散文”這種文體的理解,教師適時板書。
最基本的特點:形散神不散。
表達方式:一般以記敘、描寫等表達方式為基礎,主要目的卻是抒情寫意。
主題:集中、深刻,給人留下思考、啟迪。
語言:比較優美、生動。
表現手法:象征、比喻(隱喻)、借物抒情、以小見大……
2、回憶在前幾冊中學過的散文,對散文的特點有進一步深入。
如:《生命 生命》、《春》、《紫藤蘿瀑布》、《散步》……等等)
八、課外作業
1、完成仿寫的片段;
2、課外閱讀散文名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都見過什么樣的橋?(指名答)
2.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有趣的課文,(板書課題)課文里所講的橋會讓大家大開眼界。
(二)初讀課文
1.老師范讀課文。
2.學生借助拼音自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生字的音。
3.四人小組分自然段讀課文,互相糾正字音。
4.出示生字卡片,檢測生字的讀音。
(三)初步學習課文,了解課文大致結構
1.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2.蘭蘭跟爺爺過了幾種橋?(潛水橋、塑料橋)
3.課文的哪些段寫的是潛水橋?誰愿意讀一讀?(請舉手的同學齊讀)
4.課文的哪些段寫的是塑料橋?誰愿意讀一讀?(請舉手的同學齊讀)
5.再讀全文。我們知道了潛水橋和塑料橋這兩種神奇的橋,現在我們再來把全文讀一遍。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想一想蘭蘭過了哪兩種橋。
(二)朗讀感悟
1.學習課文第一至四自然段。
(1)你喜歡哪一種橋?(指名說)請喜歡潛水橋的同學讀一讀描寫潛水橋的第一至四自然段。
(2)思考:潛水橋有什么特點?(四人小組討論)
(3)蘭蘭在潛水橋里都看到了什么?(圖文結合回答)
2.學習課文第六至九自然段。
(1)朗讀第六至九自然段,思考:你從這幾個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橋?
(2)蘭蘭剛開始看到的塑料橋是什么樣的?讀出課文中的句子。過了橋后,把塑料橋怎么辦呢?讀出課文中的句子。
(3)說一說塑料橋有什么特點。(輕巧,帶著方便)
3.學習第十自然段。
(1)齊讀第十自然段。
(2)爺爺真會變魔術嗎?(是科技的力量)
(三)朗讀全文
(四)識記生字
第三課時
(一)復習課文
1.朗讀全文。
2.說說課文中蘭蘭過了哪兩種橋,潛水橋和塑料橋各有什么特點。
(二)識記、書寫生字
1.讀生字詞。
橋梁工程師波浪特別玻璃磚
劃過去采野花很薄輕巧又平又穩
2.指導書寫。
(三)實踐活動:未來的橋
可參考“教學建議”第三部分。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材分析】
1、形變:物體發生形變是力作用的結果,形變方式有形狀和體積的改變,任何物體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必發生形變,只不過有些形變程度很小,只有通過儀器及實驗手段才能明顯顯示出來,在力的作用下不發生形變的物體是不存在的。形變的種類有兩種,一種是彈性形變,一種是非彈性形變。
2、彈力:彈力是接觸力,物體間產生彈力,兩物體必須接觸且發生彈性形變,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兩接觸物體是否發生彈性形變,可用假設法來判斷,若假設接觸的物體間有彈性形變,則有彈力作用,若物體所處的狀態與事實不相符,則假設不成立,無彈力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彈力及彈力產生的條件;
②.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示意圖中正確畫出力的方向;
③.知道彈力大小的決定因素及胡克定律。
2、過程與方法
①.提高在實際問題中確定彈力方向的能力;
②.通過探究彈力的存在,是學生體會假設推理法解決問題的巧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觀察和了解形變的有趣現象,感受自然界的奧秘,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彈力產生的條件及彈力方向的判定,胡克定律的內容及應用。
2、難點:接觸的物體是否發生形變及彈力方向的確定。
【授課類型】新授課
【主要教學方法】講授法
【直觀教具與教學媒體】 黑板、粉筆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問題1:力的定義是什么?
——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問題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使物體形狀發生改變。
問題3:能夠舉出一些外力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的例子?
——壓縮彈簧、擠壓海綿、用手彎曲直尺、小鳥壓彎枝頭、拉動橡皮筋等。
二、新課教學
(一)彈性形變和彈力
問題4:以上例子中各物體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物體的形狀或體積都發生了改變。
結論: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
上面所舉的例子中,在外力的作用下物體的形變都非常明顯,用肉眼可以看的很清楚,但有些形變非常微小,無法看清。例如書本放在桌面上,桌面發生的形變;人站在地面上,地面發生的形變。這些形變我們需要通過儀器及實驗手段來判斷。任何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都會發生形變,只不過形變有大有小。
演示:①.用力擠壓海綿,海綿發生形變,松手后恢復原狀;
②.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斷裂,無法恢復原狀。
總結:物體發生形變,在撤去外力后,有些能恢復原狀,如例子中的海綿,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而有些物體由于形變過大,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從而不能恢復到原狀,這種形變叫做非彈性形變,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任何物體的形變如果超過了彈性限度,將不能恢復到原狀。
演示:①.被彎曲的直尺上放一粉筆頭,放手后粉筆頭被彈起;
②.被拉伸的橡皮筋上放一小紙團,放手后小紙團被彈飛。
問題5:為什么粉筆頭、小紙團會被彈起?
引導學生回答:形變的物體要恢復原狀,會對和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就被彈起。我們把這個力叫做彈力。
問題6:如果粉筆頭、小紙團與形變的物體不接觸,會受到彈力嗎?
引導學生回答:不接觸一定不會受到彈力。
總結:彈力的產生需要兩個條件,直接接觸并發生形變。
(二)幾種彈力
學習了彈力的定義,我們通過幾種常見的彈力進一步來研究彈力的問題。 問題1:課本放在桌面上,根據我們以前所學的知識,課本和桌面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是什么呢?
——課本多桌面的壓力和桌面對課本的支持力。
問題2:它們是彈力嗎?為什么?
——它們是彈力,因為它們符合彈力產生的條件,接觸并且發生形變。
教師精講: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書,由于重力作用而壓迫桌面,使書和桌面同時發生微小的形變。書要恢復原狀,對桌面產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彈力F1,這就是書對桌面的壓力;桌面要恢復原狀,對書產生垂直于書面向上的彈力F2,這就是桌面對書的支持力。
學生活動:靜止的放在傾斜木板上的書,書對木板有壓力,木板對書有支持力,知道學生畫出力的示意圖,分析壓力和支持力的方向。
物體;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體。
引導學生分析靜止時懸繩對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懸掛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緊懸繩,使重物、懸繩同時發生微小的形變。重物由于發生微小的形變,恢復原狀時對繩產生豎直向下的彈力F1,這是重物對繩的拉力;懸繩由于發生微小的形變,恢復原狀時對重物產生豎直向上的彈力F2,這是懸繩對重物的拉力。
結論:拉力是彈力,方向總是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彈力有無的判斷可以采用假設法。
產生彈力必須要接觸,但接觸的物體之間不一定有彈力。引導學生分析如圖4中靜止的小球與墻壁之間是否有彈力。
結論:墻壁與小球之間沒有彈力。可以采用假設法,假設墻壁與小球之間存在彈力F,則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會靜止,會向右運動,這與題目中小球靜止相矛盾,所以墻壁對小球沒有彈力。
這是判定相接觸的物體之間是否有哦彈力的基本方法,說明兩物體接觸但沒有發生形變。
(三)胡克定律
結論:壓力、支持力都是彈力。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壓的
演示:①.直尺彎曲不同的程度彈射粉筆頭,彎曲程度越大,彈射越遠。 ②.橡皮筋拉伸不同的程度彈射小紙團,拉伸程度越大,彈射越遠。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物體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形變消失,彈力也隨之消失。這是對彈力大小的定性描述。
想要定量描述彈力與形變的關系,一般來說是比較復雜的,但是彈簧的彈力與形變的關系是比較簡單的。彈簧的彈力與彈簧的伸長量或壓縮量滿足關系式:
F=kx
即彈簧的彈力與彈簧的形變量成正比。這個式子是由英國科學家胡克首先發現的,因此叫做胡克定律。式中,F表示彈力,x表示彈簧的型變量(既可以是伸長量,也可以使縮短量),k表示彈簧的勁度系數,其單位是牛/米,符號是N/m。生活中常說有的彈簧“硬”,有的彈簧“軟”,指的就是彈簧的勁度系數不同,彈簧的勁度系數和彈簧的粗細、材料、長度、直徑、繞法等有關,它反映了彈簧的特性。每根彈簧都有其特定的勁度系數。
【布置作業】 課本56頁問題與練習2、3、4題。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知識目標】
1、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法的節奏特點。
3、反復朗讀,直至成誦。
【能力目標】
1、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2、深入理解這兩首詩,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
【德育目標】
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學重點】
1、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學習兩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體會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2、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學方法】
朗讀法、品讀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思讀課文,把握文意;品讀課文,探究藝術手法。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字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今天我們學習冠于三百篇之首的《關雎》。
二、資料助讀
多媒體顯示以下內容: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后來被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人民大眾的口頭創作,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貴族統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產情況和愛情生活。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錄音配樂朗讀,正音,同時出示投影:
睢鳩(jū jiū)一種水鳥。
窈窕(yǎo tiǎo):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qiú):配偶。
荇萊(xīng):一種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時。寐,睡時。
芼(mào):挑選。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教師提示:第一章雎鳩和鳴于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于舒緩平正之音,并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聲調亦迫促,與前后平緩之音有別。第四章、第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
3、教師范讀,為感悟理解課文創設氛圍。
4、學生結合注釋,譯讀全詩。
多媒體顯示:
關雎
關雎鳥關關和唱,夜長長相思不斷,
在河心小小洲上。盡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條條,
哥兒想和她成雙。長和短水邊荇萊,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萊長短不齊,好姑娘苗苗條條,
采荇菜左右東西。彈琴瑟迎她過來。
好姑娘苗苗條條,
追求她直到夢里。水荇萊長長短短,
采荇人左揀右揀。
追求她成了空想,好姑娘苗苗條條,
睜眼想閉眼也想。娶她來鐘鼓喧喧。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想象、聯想,對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實,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
5、學生齊讀,放錄音,再聽一次,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
四、思讀全詩,把握文意
1、教師提問:這首詩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生1:寫了一個男子對一位美麗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生3:他做夢夢見彈琴奏瑟,迎娶這位姑娘。
……
教師小結:這苜詩很短很完整,既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優秀的民歌作品。看來,冠于《詩經》之首的《關雎》的確名不虛傳。
2、教師提問:既然大家都認為它是愛情詩,那么它是如何抒發相思之情的?請具體分析。
教師把全班同學分成六組,每兩組負責一節的分析鑒賞任務。圍繞“如何寫這位男子的愛戀、相思、夢幻”展開討論交流。其中以一組為主,另一組補充或評價。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寫一個青年小伙子,見到河洲上一對水鳥的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嗚叫,自然引起自己的無限情思,何況他心目中正有著一位所愛的人兒呢!他向往著那位美麗賢淑的好姑娘,能夠成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書:
聽聽:關關雎鳩
所見:在河之洲極有層次,語約義豐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寫他日夜相思,須臾不能忘懷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邊勞動時的窈窕身影。難耐的相思之苦已達到了長夜不眠的程度。
板書: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輾轉反側──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現了“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歡快、熱鬧的場面。這不啻是個戲劇性的轉變。幻由情生,無疑這正是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對未來的設想、是他寤寐求其實現的愿望。
板書:
琴瑟友之──親密相愛
鐘鼓樂之──歡快熱鬧
教師小結:古人在解釋這首詩時,曾進行封建禮教的涂飾,或說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說它是“刺康王晏起”,名義上是“以史證詩”,實際上是一種歪曲。今天我們認為它作為一篇愛情詩篇,它寫思慕,寫追求,寫向往,既深刻細微,又止所當止。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確有一定見地,對我們仍有啟發。
3、學生再讀《關雎》,同時在頭腦中再現主人公鮮明生動的形象。
五、品讀全詩,探究藝術手法
1、提問:本文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生1:題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話都是四字。
生3:語言幾乎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
生4:這首詩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字。
……
教師小結:《詩經》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點是“重章疊詠”。所謂“重章疊詠”,是指一首詩的各章,不僅句數相等,而且語言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甚至只變動一兩個字,以重復歌詠的一種形式。
同時多媒體顯示:
《詩經》的這一突出特點,同樣與音樂曲調中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知道,當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感情沖動的時候,“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往往喜歡從流行曲調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詞唱唱。而《詩經》的時代,流行于民間的曲凋一般都比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興猶未盡,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許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眾人和,直到唱痛快為止。每重唱一遍,只變動少數詞語,最簡單。最容易傳唱,最便于記憶。當然也就最樂于為人們所采用了。
重章疊詠形式的運用,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
2、教師提問:本詩寫男子的一片情思,卻以“關關雎鳩”開頭,這種表現手法叫什么?
多媒體顯示:
《詩經》的表現手法,前人概括為賦、比、興。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這種解釋比較通行。賦就是陳述鋪敘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就使用了賦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衛風·氓》中用桑樹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興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起興,使人從桃花展開聯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興手法對后世詩歌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學生討論、交流。
生1:我認為它是“興”,因為先說雎鳩,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認為是“比”,因為雎鳩形影不離,詩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摯鳥。
生3:我認為兩者兼而有之。
……
教師小結,前人對此有究屬賦比興何種手法的爭論。實際上就詩中這兩句看來,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實見之景,但對全詩來說,確也起著媒介、比喻、聯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們認為不必如此拘泥。
六、試背全詩
七、布置作業
1、大聲朗讀,背誦全詩。
2、預習《蒹葭》,結合注釋,串解大意。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一、教材說明
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為一方。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于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里幫助作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發生的。課文寫周瑜由于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計同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
二、教學目標(第二課時)
1.分角色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三、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四、教學方法
以讀為主,以讀促思,以讀促悟。
五、學習方法
自讀自悟,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
六、教學設計
1.快速讀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這篇課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分為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講曹操借箭的起因。
第二部分(3、4):講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準備。
第三部分(6-9):講草船借箭的經過。
第四部分(10):事情的結果,箭如期如數交付周瑜,周瑜自嘆不如。
2.在理清文章脈絡的基礎上,默讀課文,借助周瑜的話,概括出諸葛亮的特點。
(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諸葛亮 神機妙算)
3.逐段精讀課文,自主探討,說一說諸葛亮都做了些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教師可做一些適當的引導)
如第一部分:諸葛亮為什么敢立“三天交十萬支箭”的軍令狀?第二部分:為什么跟魯肅借船,而又不讓告訴周瑜?第三部分:為什么選擇大霧漫天的時候去取箭?為什么把船連起來,排成“一字兒”?為什么讓軍士擂鼓吶喊?為什么先船頭朝西后船頭朝東?……
(學生弄清這么多為什么后,學生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就會有所領悟。)
4.自主閱讀,合作探究。
(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者不懂的問題,跟大家討論。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可相機選擇一些綜合性較強的問題,師生共同探究。如“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教師在大家交流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把內容梳理清楚。)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知人心(板書:知人心)即對身邊每個人的性格特點都了如指掌。
周瑜:諸葛亮對周瑜的險惡用心了然于胸。當周瑜提出請他十天造十萬支箭時,他已看透了周瑜意欲加害的用心,因為十天無論如何也“造”不出十萬支箭。但他不動聲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軍令狀,周瑜大喜過望,以為陰謀得逞,實際上諸葛亮早有妙計在胸;他也清楚周瑜聰明過人,所以借船之事,不讓魯肅告訴周瑜。
魯肅:諸葛亮深知魯肅忠厚老實,因此特向他借船并且讓他保密。
曹操:諸葛亮也清楚曹操用兵謹慎小心,看不清虛實,絕不會輕易派兵出動,因而霧夜大張旗鼓佯攻曹營。
(2)有豐富的知識(板書:懂知識)
①當周瑜提出請他十天造十萬支箭時,他敢于立“三天交十萬支箭”的軍令狀,這是他知道第三天的四更時分一定有大霧(有天文方面的知識);②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條船以繩索相連,一字排開,兩面受箭;③箭取到手后,諸葛亮吩咐軍士們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接著叫二十條船駛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當,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要追也來不及了。(精通地理)
(3)有膽量(板書:有膽量)
面對強大的曹敵,諸葛亮敢帶著600個軍士親自去取箭。
以上這三方面都是草船借箭的原因,在這里我們不能不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產生敬佩之情。畫簡筆畫,即
5.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本課出現了四個主要人物,性格鮮明,語言各具特點。周瑜的陰險狡猾,諸葛亮的從容鎮定、胸有成竹,魯肅的忠厚老實,曹操的謹慎多疑,都體現得很充分。要通過朗讀把人物的性格特點表現出來。
如第二自然段,周瑜和諸葛亮的對話就很能反映兩人的個性特點和內心活動。要讀出周瑜表面客氣,內心暗藏殺機。諸葛亮明知周瑜不懷好意,卻以大局為重,從容鎮定,胸有成竹。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由組合,把這一部分內容演一演。
6.復述課文。
本課故事性和趣味性很強,可按“思考·練習”第一題的要求首先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敘述順序。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給學生比較充裕的時間練習。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讓學生通過合作復述、接龍復述等形式,練習復述課文。
7.課后作業。
課外讀一讀《三國演義》中跟本課有關的部分。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匯總五篇】相關文章: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匯總七篇01-08
【實用】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匯總十篇01-05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合集6篇01-14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合集7篇01-12
【實用】教學設計方案模板七篇01-14
【實用】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錦8篇01-10
【實用】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合集5篇01-08
【熱門】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匯總9篇01-11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匯總5篇01-08
有關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匯總7篇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