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教學設計(精選5篇)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重力》教學設計(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重力》教學設計1
一、教學內容:
小學四年級下冊科學(粵教版)P68-P70《重力》
二、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著重力,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
(2)通過學習有關牛頓的資料,了解前人對重力的研究。
2.能力培養目標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實驗操作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
(2)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問題。
三、重點與難點:
認識什么是重力和重力的方向。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活動:分小組進行“拋球”比賽。(拍成視頻用來上課用)
比賽要求:不管你用哪一種方式拋球(不可以使用任何工具),向上、向下、向左、向右都可以,只要你的球不落地就為贏。
比賽地點:籃球場(拋球時必須要注意安全,離人群足夠遠才可以拋。)
(二)引入: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玩了一個“拋球”游戲(視頻回放過程)。
師:好玩嗎?(生:好玩。)
師:有沒有人贏呀?(生:沒有)
師:為什么沒人贏呢?是不是球有問題?
生1:不是。可是……
生2:我知道原因,因為這籃球有重量的嘛。我們把球拋出去之后,沒有東西托著籃球,所以它最終會掉到地上。
師:掌聲表揚這個同學,這個同學在玩游戲的時候非常認真觀察,這種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的確,籃球有重量,那到底誰使到它有重量了呢?有沒有力作用在它身上了呢?
①(課件演示)思考:為什么不管我們把球拋得多高、多遠,結果球還是落回到地面?
師:我們繼續觀看視屏:黃果樹瀑布(課件播放)
師:黃果樹的瀑布非常漂亮,氣勢磅礴。但是在欣賞這瀑布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水總是向低處流的呢?
(學生紛紛私底下在討論)
②(課件演示)思考:“水往低處流”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但是,為什么水總是向低處流呢?
師:這些問題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任務——重力。(揭題)
(三)小球受力情況研究
師:為了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現在來做一個“小球受力情況研究”的實驗。
實驗用具:鐵架臺、細繩、小鐵球、剪刀、墊布;
實驗要求:
①用繩子綁著小鐵球,并把它掛在支架上;
②等小鐵球靜止后將繩子剪斷;
③在小鐵球下方墊上墊布。
研究問題:如果將繩子剪斷,小鐵球將怎樣運動?這時小鐵球受到了什么力的作用?
師:同學們,在沒有做這個實驗之前你們猜測一下:如果把繩子剪斷會出現什么現象?
生:球會掉下來。
師:的確,我們可以預想到鐵球會掉到地面上。那請同學們等一下做這個實驗的時候注意觀察小鐵球掉下來的路徑是怎樣的?這時小鐵球是會什么力的作用呢?
(1)學生操作實驗。
(2)匯報結果。
生1:繩子剪斷后,小鐵球就掉到地上了。
生2:我們的也是的。
……
師:小鐵球掉下來的路徑是怎樣的?
生1:直著向下。
師:為什么?
生2:因為它有重量。
師:是誰使到它有重量的呢?你們知道嗎?
(這時候舉手的學生比較少)
生3:我在書上看過,那是因為地球對鐵球有引力,所以鐵球就會掉到地上了。
師:說得真好,掌聲表揚這個同學。的確,鐵球會掉到地面上去是因為地球對鐵球有引力,那地球對其它物體有沒有引力?
生:有。
師:對,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就譬如我們站在地上,無論我們怎么跳,我們最終還是會掉到地上的。這都是因為收到了地球對我們的吸引力。我們把地球吸引物體的力,叫做物體的重力。(邊說邊課件演示)
師:那你們知道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呢?
生:向下。
師:
從剛才的實驗我們可以知道,重力的方向不但向下,而且是豎直向下的。它的單位是牛頓。(課件演示)
(3)解決課前問題:
①為什么不管我們把球拋得多高、多遠,結果球還是落回到地面?
②為什么水總是向低處流呢?
生:這是因為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無論籃球怎么拋,最終還是掉到地上。水也是,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水總是向下流的。
(4)討論:生活當中重力有哪些應用?
生1:人們在建房子時用重錘來檢測屋子的墻是不是豎直的。
生2:杠桿秤在稱東西的時候那個秤砣。
生3:……
(四)拓展:地球上的“上”和“下”
師: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知道了,地球上一切物體都會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且方向都是豎直向下的。那站在不同的地方,地球對我們的引力,也就是重力,方向是不是都是一樣的呢?請同學們在地球儀上指出這些地方的重力方向。(點名讓學生上來演示)
師:同學們,細心觀察我們剛才指出這些地方的重力方向,你們有什么發現?
生1:指向地球里面的。
師:指向地球里面那里?
生2:圓心。
師:對了。不過,地球并不完全是一個球體,更準確的說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
小結:居住在地球上的人類都受到地球引力(重力)的作用,所以能安安穩穩地生活在大地上,而且都把正對頭頂上方的天空叫做“上方”,把朝向地球中心(地心)的方向叫做“下方”。重力的方向就是豎直指向地心的。
(五)牛頓與地球引力
師:原來不管我們站在什么地方,重力的方向都是豎直向下的,那你們知道發現了地球有引力的是誰嗎?
生:牛頓。
師:對了,就是牛頓。其實牛頓是一個英國物理學家的名字,因為牛頓發現了地球引力的存在,所以重力的單位就以牛頓的名字命名了。現在我們就來聽聽“牛頓與萬有引力”的故事,了解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過程。
(課件播放“牛頓與萬有引力”的視頻)
師:看完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收獲?
生1:覺得牛頓很偉大,發現了萬有引力。
生2:牛頓很細心,蘋果掉下來不是吃掉,而是拿來研究。
生3:原來我們是斗不過地球的,地球對我們有引力,所以我們拋的球全部掉到地上了。
……
(六)奇思妙想
如果沒有了重力的存在,這個世界將會怎樣?下節課我們再進行交流。
《重力》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實驗感受到物體重力的方向。
2、能夠利用器物模擬出月球圍繞地球轉的原理。
科學知識:
1、認識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物體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體驗到物體間存在著相互吸引的萬有引力,天體的圓周運動可以產生離心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愿意主動提供自己的想法,聽取其他同學的看法和意見。
2、體會到任何科學認識都來源于科學實踐,科學認識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3、感受科學活動和探究的樂趣,愿意像科學家牛頓那樣大膽想象,熱愛科學研究。
教學重點:
1.認識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體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體驗到物體間存在著相互吸引的萬有引力,天體的圓周運動可以產生離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教學難點:
1.通過實驗感受到物體重力的方向。
2.能夠用水杯做模擬萬有引力的實驗。
教學具準備:
米尺,裝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繩),畫重力方向記錄圖。
教學過程:
一、生活現象揭示物體都要落地
1、談話:到地上、樹葉飄落、杯子里的水打翻留向地面、書從桌子上掉下來、水龍頭打開水流下來、球扔出去后掉下來)
2、雨點、樹葉、杯子里的水、書、自來水、球,它們最終都會怎么樣?(板書:落地)
二、感受物體重力的存在
1、(出示米尺并提起)談話:如果老師松手,米尺會怎樣?(演示)怎樣讓米尺不掉到地上呢?(用手抓)
2、下面我們就來做一個抓尺子的游戲。
出示游戲規則,邊講解邊請學生上臺演示。
(1)游戲由甲乙兩個同學相互配合來完成;
(2)甲同學將右手抬起與腰齊平,張開右手虎口;
(3)乙同學提起米尺,將米尺的一半放于甲同學右手虎口中(注意米尺不能碰到甲同學的手);
(4)當乙同學放下米尺時,甲同學迅速捏緊右手虎口去抓米尺。
(5)完成兩次游戲后,甲乙同學相互交換再做兩次游戲。
(6)甲乙同學完成游戲后,將米尺交給另外兩個同學玩。
注:(1)沒有輪到游戲的同學請仔細觀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甲同學的右手會向哪個方向運動?
(2)甲同學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你手里有什么感覺?
3、學生游戲,觀察手的運動方向,體會手里的感覺。
4、游戲后交流。
(1)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甲同學的右手會向哪個方向運動?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你手里有什么感覺?
5、師生演示,加深感受重力存在。
(1)老師請一位同學上來抓老師手里的尺子,其他同學仔細觀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甲同學的右手會向哪個方向運動?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你手里有什么感覺?
(3)這股力來自哪里呢?
6、揭示:我們把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板書:地球吸引→重力)
7、老師這里的一桶水受到重力嗎?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水桶受到的重力。
8、小組輪流提桶,并思考:提起水桶時,你手里有什么感覺?
9、指名說說:提起水桶時,你手里有什么感覺?如果你放手,水桶會怎樣?
10、小結:不管是離開地面的物體,還是在地面上的物體,它們都會被地球吸引產生重力。
三、認識重力的方向
1、談話:重力使物體向哪個方向落的呢?我們可以用箭頭來表示重力的方向。(板畫↓)
2、出示尺子下落和提起水桶的圖。
(1)談話:下落的尺子和地面上的水桶,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用箭頭畫出它們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2)學生畫重力方向。
(3)畫后交流。
A.指名學生在實物投影儀展示畫的重力方向。教師及時記錄學生畫的情況。
B.物體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呢?(板書:向下)
(4)小結:不管是離開地面的物體,還是地面上的物體,它們受到的重力方向都是向下的。
3、出示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樹圖。
(1)談話:生長在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樹,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用箭頭畫出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樹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2)學生畫重力方向。
(3)畫后交流。
A.指名學生在實物投影儀展示畫的重力方向。教師及時記錄學生畫的情況。
B.物體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呢?
C.如有學生在斜坡上重力方向畫錯,教師用直尺和橡皮做演示。方法:將橡皮放在直尺上,迅速抽掉直尺,讓學生觀察橡皮下落的方向。
(4)小結:不管是平面上的物體,還是斜面上的物體,它們受到的重力方向也都是向下的。
4、出示地球圖。
(1)談話:地球表面的這些物體(房子、人、飛機、月球),它們都受到重力了嗎?(如果學生說不出,教師提示:這些物體會往外掉嗎?)它們受到的重力方向又是怎樣的呢?
(2)學生畫重力方向。
(3)畫后交流。
A.指名學生在實物投影儀展示畫的重力方向。教師及時記錄學生畫的情況。
B.物體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呢?(指向地心)
(4)小結:地球表面的任何物體,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方向都是指向地心的。我們把這個都指向地心的重力方向叫做豎直向下。(板書:豎直↓)
5、出示下雨、樹葉飄落、水打翻、書掉下來、水龍頭滴水、扔球圖,讓學生畫畫這些運動的物體受到重力的圖。
(1)談話:掉落的雨點、飄落的樹葉、掉落的書本、流下來的自來水、扔出去的小球,它們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畫一畫。
(2)學生畫重力方向。
(3)畫后交流。
A.指名學生在實物投影儀展示畫的重力方向。教師及時記錄學生畫的情況。
B.物體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呢?
C.為什么這些物體都會落向地面?你能作出怎樣的解釋呢?
四、解釋牛頓的第一個問題
1、談話:蘋果熟了落向地面,跟雨點從天上落到地上、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一樣,非常平常。大科學家牛頓看到了蘋果落地會想些什么呢?你知道牛頓和蘋果落地的故事嗎?
2、邊介紹邊出示牛頓與蘋果落地的故事(出示到第一個問題)。
3、牛頓在300多年前提出的問題,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作出怎樣的解釋呢?(板書:蘋果為什么會落地)
4、牛頓是怎么解釋的呢?(出示牛頓的第一個解釋:是某種看不見的力把蘋果拉向地面,這種力使其他東西掉下來時,也都落向地面,這個力來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
5、小結:牛頓說的“垂直向下”和我們說的“豎直向下”是一樣的意思。同學們的解釋和大科學家牛頓的解釋基本是相同的,真了不起。生活中我們只要對一些現象加以注意并思考,也能像牛頓一樣有偉大的發現。
五、課堂總結
任何科學認識都來源于科學實踐,科學認識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科學實踐是充滿樂趣的,愿你們能像科學家牛頓那樣大膽想象,熱愛科學研究。相信你也能像牛頓一樣有偉大的發現!
《重力》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本節是在第一節“彈力”內容的基礎上,研究另一種最常見的力——重力。教材充分運用插圖和實驗,使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從觀察或實驗引入的,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課本讓學生通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系”,極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鍛煉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概念及重垂線的應用。
3、知道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計算有關問題。
4、經歷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系探究,能對實驗過程進行合理的分析和評估。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重力的存在,培養觀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究重力和質量的關系,分析實驗數據,學習信息處理方法。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實驗能力和利用數學模型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3、由實驗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運用結論對實際問題做出分析,培養學生分析、概括和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課堂上的觀察分析活動,使學生養成善于觀察思考的良好習慣和提高辯證的分析物理知識的意識。
2、通過了解生活實際中物理知識的應用,增強學習物理、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3、培養學生交流意識、團隊協作精神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
探究重力大小與質量關系
[教學難點]
重力的方向
[教學方法]
1、探究法: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得出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2、觀察分析法:通過觀察分析明確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學手段]
讓學生用日常生活、學習用品做實驗,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科學就在眼前,激發學生學好物理的興趣和愿望。在探究實驗中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猜想、操作、記錄、分析論證、交流評估,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并注意加強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教學用具]
鉤碼、彈簧測力計、重垂線、粗細均勻的木棒、方形薄板、玩具“不倒翁”、橡皮泥、投影儀。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教師播放課件(①蘋果下落②水往低處流③拋出的球落地④羽毛飄落)引導提問:①你看到的這些物理現象有什么共同特點?
②物體下落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交流討論。討論結論:它們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重力。
推進新課:
一、重力的由來:
1、1665至1667年間,一天傍晚,牛頓坐在蘋果樹下乘涼,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他忽然想到:為什么蘋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飛呢?(課件)
2、請同學們用一根細線拴住自己的橡皮作圖13.2-1所示的實驗(課本圖13.2-1模擬引力),說說你的感受。(課件)
3、引導提問:
(1)橡皮為什么沒有飛出去?
(2)同樣的,圖中月亮在繞地球做類似的運動,為何不會飛走?
4、牛頓認為,地球和月亮之間存在互相吸引力。
有哪位同學知道有關牛頓對這方面的研究?(鼓勵有這方面知識的同學發言)
5、總結:牛頓認為地面上物體受到地球吸引力下落與地球和月亮之間的吸引力是同一性質的力。發現萬有引力。
6、引導提問:怎樣描述萬有引力的大概內容?
學生可分組議論
結論:“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大到天體,小到灰塵之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從而得出重力概念:
7、重力(G):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8、引導提問:重力的施力物體是誰?
學生討論。回答:地球。
學生進一步明確:地球上的所有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列舉: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物體受到重力作用的現象,如踢出的足球會落到地面、人不小心會從高處摔下等等。
9、引導提問:①地球對地面附近物體有重力作用,地面附近物體對地球有沒有這種作用?學生討論。回答:地面附近物體對地球有這種作用。
②重力就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嗎?學生討論。回答: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不能等到效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這是因果關系而不是等價關系,因此不能說:“重力就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重力只是萬有引力的一部分。
10、引導想象:“假如重力突然消失,會怎么樣?”
學生分組討論:各抒已見。
教師引導過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有的物體比較重,有的物體比較輕,這說明物體的重力是有大小的。
下面一塊學習重力的大小。
二、探究重力的大小:
1、生活中常把物體受到的重力簡稱物重,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有的物體所受的重力比較大,有的物體所受的重力比較小。
2、引導提問:物體的重力大小可能跟什么物理量有關?又是什么關系呢?
讓學生大膽猜想,把所有可能的情況都說出來。
①物體的體積;②物體的質量;③物體的形狀;
④它相對地面的位置;⑤物體的密度等等。
學生再說出自己猜想的理由、事實依據。把各學習小組猜想總結起來:可能跟質量有關。
3、肯定這一猜想,指出:在缺乏足夠依據的情況下所做出判斷稱為假說,假說的正確性有待于實驗的檢驗,你認為這個實驗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你需要哪些實驗器材?怎樣測量?在學生制定計劃設計實驗的基礎上,教師適當補充自己的意見,形成實驗方案(課件)
此實驗的關鍵是:①要選精確度較高的彈簧測力計。②要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③要在豎直方向測重力。
4、得出結論物體的重力和其質量的關系:
①物體的質量越大,重力也越大。②物體所受的重力與質量的比值相同。③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課件)
學生交流G與m的比值,分析這一比值有所不同的原因。
教師引導說明:科學家們所做的大量實驗表明,
這個比值約是9.8N/kg,即g=9.8N/kg。
因此,G/m=g或G=mg。
①符號的意義及單位:G--重力---牛頓(N)
m--質量---千克(kg)
②其中g=9.8N/kg表示的意義是:在地面附近質量為1k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為9.8N。③嚴格的講,g的數值不是恒定的,隨地理緯度和海拔高度的改變而改變。
④向學生說明g的單位可根據重力G(N)和質量m(kg)的單位得出:g=9.8N/kg。在使用公式G=mg計算時,質量(m)的單位必須用kg。重力(G)的單位必須用N。說明:粗略計算時取g=10N/kg。
5、課堂練習(課件)
練習1,質量是50g的雞蛋,重是多少牛(取g=10N/kg)?
練習2,根據自己的體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練習3.,有的同學猜想,重力和物體體積有關,我們可不可用一個簡單的實驗驗證呢?
教師引導過渡:我們學過力的三要素,那么力的三要素是指什么?學生回答: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重力是一種常見力,它的方向怎樣?
三、探究重力的方向
1、實驗探究:將小球懸掛在鐵架臺的橫桿上,待球靜止時,在圖上畫出球靜止時細線的位置。
將鐵架臺傾斜一個角度,在圖上畫出球靜止時細線的位置。
兩圖中細線都處于______位置,這說明什么?
結論: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課堂練習:作出下圖中物體所受到的重力示意圖(課件)
3、重力的方向的應用:重垂線
學生自主活動:用手中的重垂線校準墻壁是否豎直(看重垂線是否與墻壁平行),窗臺桌面是否水平。
4、引導提問: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能給人類造成危害嗎?舉例說明。如何避免重力給人類造成危害?學生討論。
回答:重力能給人類造成危害。例如:地震時房屋倒塌會把人壓傷。為了避免地震能給人類造成危害,要經常收看地震預報。
5、[想想議議]
圖12.1-7“下”指的是什么方向?(播放課件)
學生討論后,明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對于他們所處的位置來說都是豎直向下的.因為地球是圓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實際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們所說的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
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離地心的方向就應該叫做“向上”。正因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們都受到地球指向地心的重力作用,所以各個地方的人們都能安然無恙地生活在地球表面。
四、重心:
1.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我們叫它重心。
教師說明:把重力作用集中于物體上的一點(重心),效果不變,卻使重力問題簡化。這種方法稱為等效法。重心是一個物體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的等效作用點。
2.如何找物體的重心?
質量分布均勻的物體,重心的位置只跟物體的形狀有關.有規則幾何形狀的均勻物體,它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課件)
3.播放(課件)
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自己親手作的“不倒翁”,扳一下,看它怎樣運動,為什么它不倒,它的重心有什么特點?
學生:不倒翁身體的下部有一個很重的物體,上部幾乎是空的,因此它的重心很低.將不倒翁扳倒后,重力的作用就會使它回到原來的位置,所以扳不倒。
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類似的事例。如:落地電風扇有一個很重的底座等等。
《重力》教學設計4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重力勢能的定義及定義式。
2.知道重力勢能的值是相對的,理解重力勢能正負號的含義。
3.理解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系,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
4.培養探究歸納能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在探究過程中滲透科學的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實驗過程觀察法及實驗結果分析法。
2.體會用“實驗法”和“理論推導”相互驗證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從對生活中有關物理現象的觀察,滲透在探究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喜悅,激發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
2.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與協作探究,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3.體驗科學不僅僅是認識自然,挑戰自然,更在于能動的改造自然。
【學習起點】
1.高一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系,仍需具體形象的圖片畫面來支持。
2.學生在初中時已接觸過重力勢能的概念,在高中階段重點是定量的學習重力勢能。
3.學生已學習了功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通過重力做功的計算來判斷重力勢能的變化。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本節課重點是重力勢能的概念及對重力勢能的應用。
2.本節課難點是如何探究重力勢能的概念。
三、教學方法
探究法,實驗觀察法,控制變量法,演繹推理法,講授討論,分析歸納法。
四、教學教具
鐵球和橡膠球各一個,白紙若干張,CAI教學課件,視頻展示臺。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投影多媒體圖片:利用生活常見事例,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這是一幅美國內華達州亞利桑那隕石坑圖片。這個隕石坑是5萬年前,一顆直徑約為30~50米的鐵質流星撞擊地面的結果。這顆流星重約50萬千克、速度達到20千米/秒,爆炸力相當于2000萬千克梯恩梯(TNT),超過美國轟炸日本廣島那顆原子彈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產生了一個直徑約1245米,平均深度達180米的大坑。據說,坑中可以安放下20個足球場,四周的看臺則能容納200多萬觀眾。可見,有些重力勢能在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巨大的。
過渡語:既然自然界中有些重力勢能具有巨大的能量,那么我們人類可以將之加以利用。
這是一幅水力發電站圖片,是利用水的重力勢能來發電的。這些重力勢能正在造福人類。(請同學們自己舉些例子)
過渡語:當然,萬事萬物有利也有弊,如次巨大的重力勢能也可能會造成重大的災難。
這幅圖片說的是20xx年9月21日上午,俄羅斯高加索北奧塞梯地區的一個村莊發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蹤。(請同學們自己舉些例子)
由以上資料可知,重力勢能與我們的生活有密切關系。我們只有認識自然,才能更主動的改造自然。今天這節課我們將深入地學習重力勢能知識及其應用。
(二)啟導互動、主體探究
通過前面對功和能關系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怎樣判斷一個物體具有能量,即:一個物體能夠對外做功,我們就說這個物體具有能量;而且對外做功越多,這個物體具有能量就越多。
《重力》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重力是如何產生的,能列舉生活中的重力現象,感知重力;
(2)通過實驗探究,知道重力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系;
(3)了解并描述重力的方向,會用重力方向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4)了解重力的重心。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的過程,領悟科學探究方法,主動建構知識;
(2)通過體驗和觀察,感知重力方向,培養學生善于觀察、樂于思考的能力;
(3)通過創設物理情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觀察、實驗、設問釋疑,營造師生情感交流、相互啟迪、輕松和諧氛圍;
(2)通過體會“物理就在身邊”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設計思路
1、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和核心任務
“重力”這節課,知識點本身難度不高,但比較瑣碎。我通過一系列問題情境和實驗情境的設置,以知識為載體,創設對話平臺,營造師生情感交流、相互啟迪、輕松和諧氛圍;促使學生主動交流、勇于表現,激發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利用大量的、具體的、感性的素材,主動建構與重力有關的知識,使學生體驗多種學習方式,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是物理課堂必須承擔的責任
這節課,通過設置與學生認知不同或認知匹配的情境,培養學生發問意識和思維能力;通過探究“重力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系”,讓學生充分經歷猜想及實驗數據分析的過程,從而通過質疑、對比分析等環節,得出結論,提高探究能力;通過“重力方向”的感知、探究及應用,使學生對“重力方向”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學生經歷自主建構重力與質量成正比的過程,認識重力;
(2)通過觀察、討論及實驗,讓學生了解重力方向、重力的作用點。
教學難點:
(1)通過創設主動學習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師對課堂動態生成的有效引導和駕馭
(3)學生描述“重力方向”過程的教學
四、教學準備
學生:彈簧測力計、質量已知的鉤碼、重垂線、鐵架臺、細線、金屬組教師: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自制“重力方向”演示器、一端裝有鐵塊的粗細均勻的管子、不規則形狀的紙板、細線。
五、教材及學情分析
本節是在學習了“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力是一種最常見的力,學生有著豐富的體驗和感性認識。這節課,知識點本身難度不高,可通過一系列問題情境和實驗情境的設置,創設對話平臺,促使學生主動交流、互動,激發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利用大量的、具體的、感性的素材,從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三個方面,感知重力、認識重力、描述重力。“重力方向”的認識對學生來說是難點,通過學生觀察、實驗、實踐活動等環節的設置,使學生認識“豎直向下”的含義,為后續知識壓強、功、機械效率的學習打下基礎。
【《重力》教學設計(精選5篇)】相關文章:
精選《觀潮》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11-15
重力與重心說課11-12
離騷的精選教學設計12-19
《望岳》教學設計「精選」09-19
《雨巷》精選教學設計11-12
數學教學設計(精選15篇)12-27
詠柳教學設計精選15篇12-21
《故鄉》教學設計(精選5篇)12-21
《江南》教學設計(精選15篇)12-18
《灰雀》教學設計(精選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