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三年級數學平均數教學設計

時間:2021-09-20 09:23:52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三年級數學平均數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數學平均數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數學平均數教學設計

三年級數學平均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2、使學生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3、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重點難點:

  1、理解“求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

  2、區分“平均分”與“求平均數”這兩個概念的不同含義。

  教具學具:

  主題圖,小棒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 口算。

  48÷8= (1+3+5)÷3= (5+5+4+6)÷4=

  2、 口答。說一說,48÷8和(1+3+5)÷3分別表示的意義。

  3、 列式計算。把24名同學平均排成4隊,每隊有多少人?

  4、 導入新課。

  說說“平均”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平均分”?結果所得到的數“6”,這個數你能給他名字嗎?在現實生活中,求平均成績、平均身高、平均體重的情況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來共同研究“求平均數”的問題。(板書題目)

  二、探究新知

  1、 講述平均數的含義。

  把一個總數平均分以后得到的結果。

  平均數怎樣求呢?

  2、 出示主題圖。

  (1)看懂圖意。

  回收小組成員小紅、小蘭、小亮和小明分別收集了14個,12個,11個,15個礦泉水瓶,這個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

  (2)學生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

  討論:怎樣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

  (3)匯報討論結果。

  進一步明確:“平均每人收集的個數”并不是每個人收集的實際個數,而是在收集總數不變的情況下,假設每個人收集相同個數的值。

  (4)引導學生看圖。

  提問:怎樣做才能使四個同學收集的個數同樣多?

  (5)學生操作。

  學生拿出小棒,1根小棒代替1個礦泉水瓶,先按每個人收集的個數擺放,再動腦動手操作,使四個人收集的個數相等。

  (6)匯報操作結果。

  學生甲:我先數出共有多少根小棒,共52根,再把52平均分成4份,52÷4=13(根),就得出每個人平均收集的個數是13個。

  學生乙:運用“移多補少”的數學思想,從小紅的14個里取出1個給小蘭,從小明的15個里取2個給小亮,就可以直接得到4個人都相等的瓶子個數。

  (7)小結操作結果。

  通過同學們的操作,我們得到4個人平均收集的瓶子數是13個。但通過操作,我們發現,4個人收集礦泉水瓶的個數發生了變化,這4個人收集的礦泉水瓶的個數才相等。也就是說,平均數得到了,而原來4人收集的個數都發生了變化。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數的情況是不允許改變原數的。

  例如:求兩個人的身高,并不是把高個兒截下一部分來,接在矮個兒身體上,使兩人身高相等。也就是說,求平均數并不要求改變原來的實際值。由此可見,通過直接操作的方法來求平均數,在很多情況下是行不通的。

  如果我們不通過操作,直接通過計算,能不能求出這4個人平均收集的個數?

  (8)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9)匯報探究結果。

  應先相加求出收集到的總數,再用總數除以人數,得到平均數。

  (10)指導學生列式計算。

  (14+12+11+15)÷4

  =52÷4

  =13(個)

  3、 我們學習了如何求平均數,下面我們自己動手算一下上個學期我們學校進行了1分鐘跳繩比賽,我們找了幾個同學的跳繩成績,咱們一起來算算他們平均跳了多少次?

  (單位:次)

  楊揚

  李信芳

  陳希

  鄭鐘一

  劉安娜

  劉嚴

  99

  106

  102

  104

  140

  103

  (99+106+102+104+103)÷6

  =654÷6

  =109(次)

  點名讓學生說明什么是“總數量”“份數”“平均數”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教材第44頁練習十一的第2題。

  (1) 讀題,理解題目要求。

  (2) 把統計表填完整。

  (3) 獨立計算。

  (4) 提問:怎樣求出平均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

  四、知識擴展

  說一說平均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1) 家庭中人的平均身高、平均歲數、平均住房面積

  (2) 作業本的平均每頁字數

  (3) 最近一周的平均溫度

  (4) 考試之后知道各科的得分求平均分

  (5) 捐款

  五、課堂小結

  談談你自己的收獲。

三年級數學平均數教學設計2

  《平均數》是人教版課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我在教學這節課時,剛好看到《小學教學》雜志上刊登了“數學王子”張齊華老師的關于《平均數》一課的課堂實錄與報告,我非常興奮,并嘗試運用張老師的思路上了這節課,效果非常好。因此,今天的說課,我就選擇了這節內容來和大家交流。

  我直接從教學過程說起,并順便結合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來闡述我的教學方法和其蘊含的教學思想,以及所達到的教學目標。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師:你們喜歡打籃球嗎?老師很喜歡籃球,這不,昨天下午還與五年級的幾個學生玩了一次“1分鐘投籃挑戰賽”。怎么樣,想不想了解現場的比賽情況?

  1、出示李強3次投籃的成績:5個、5個、5個。

  問:可以用哪個數表示小強一分鐘投籃的水平?

  2、出示萬林3次投籃的成績:3個、5個、4個。

  問:可以用哪個數表示小林一分鐘的投籃水平?為什么?(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多媒體演示“移多補少”的過程。)

  3、出示王鵬3次投籃的成績;3個、7個、2個。

  問:可以用哪個數表示王鵬一分鐘投籃的水平?還可以怎么求出這個數來?

  4、討論思考:“4”是3、7、2這三個數的平均數,它能代表王鵬第一次投中的個數嗎?能代表第二次的嗎?能代表第三次的嗎?它究竟代表什么?

  這里,我把李強的成績設定為3個“5”,讓學生很自然地想到用“5”表示小強一分鐘的投籃水平,然后讓第二個出場的萬林設出3個不一樣的成績,制造認識沖突,引發學生想出“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想法,并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給學生比較直觀的表象,強化學生的認知。最后再給出一組不同的數據,鞏固“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想法,并追問“還可以怎么想”,逼學生想出求平均數一般方法來,即“先合并再均分”,并板書在黑板上。

  完成板書后,教師適時進行點評總結,告訴學生:“這種通過‘移多補少’或‘先合并再均分’得到的同樣多的這個數,就叫做原來幾個數的平均數。”并連續幾個追問:“4”能代表王鵬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個數嗎?它究竟代表什么?最終,讓學生體會到,平均數不能代表其中的`每一個數據,它只是表示一組數據的總體水平(板書)。

  至此,在直觀演示、板書算式、連續追問,課前設定的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已經基本達成。

  二、深化理解,建構新知

  1、三個學生完成比賽后,該老師出場了,我故意賣個關子說:

  正式比賽時,老師要求投4次,他們同意了,下面是我前三次投中的結果。(多媒體展示)4個、6個、5個。猜一猜,老師投了第4個后,結果會怎么樣呢?

  2、在學生多次猜測后,老師出示第4次投籃成績:1個,然后問:

  請估計一下老師最后的平均成績是幾個?你為什么不估計為6個或1個?

  3、試想一下,如果老師最后一次投5個、投9個的話,平均成績會是多少?可以動手算一算。

  4、多媒體出示3個統計圖:問:認真觀察,你發現了什么?

  這個環節的設計,旨在讓學生明白“每一個數據的變化都會牽動平均數發生變化,但不管怎么變化,平均數總是在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板書)。當然,學生還可能有其它的發現,那自然美不勝收了?

  三、綜合運用、拓展延伸

  “學以致用”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每學一點新知識,我們都應該安排一些恰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運用學習到的新知識去嘗試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目的。我設計的練習以下幾項:

  1、三張紙條:7cm、12cm、8cm,老師估計它們的平均長度是10cm,大家認為對嗎?

  2、以姚明為首的中國男子籃球隊隊員。老師從網上查到這么一則數據,中國男子籃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為200厘米。這是不是說,籃球隊每個隊員的身高都是200厘米?

  3、《xxxx年世界衛生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男性的平均壽命大約是71歲。30年前,也就在張老師出生那會兒,中國男性的平均壽命大約只有68歲。你發現了什么?可有位老爺爺今年70了,他看到這則消息后不但不高興,還很難過,這是為什么?你怎樣來勸勸他?

  4、生活中,哪些地方還用到了平均數?它們各代表什么?

  數學來源于生活,最終還要運用到生活當中去,我設計的這幾個問題,旨在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思考、進而解決生活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而且我們學習的數學是生動的,有價值的。

三年級數學平均數教學設計3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姓名筆劃數統計表每人一張。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平均數作為統計知識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常用的一種“特征數”。教材中所介紹的是一堂求算術平均數的課,從基礎知識來看,一是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二是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前者屬于數學思想,后者屬于數學方法。對于本課我從統計的角度出發,在考慮這節課“教什么”的問題時,根據教材特點,把教學目標定位為:重點教學平均數的意義,其次才是求平均數的方法。在考慮“怎么教”的問題時,首先從學生方面考慮,因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傳授給學生,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再根據教材特點,我主要通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深刻感悟平均數的意義,從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并能靈活應用,解決實際問題。具體如下: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探索、思考、交流等數學過程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掌握平均數的特征,并且會運用平均數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讓學生探索平均數的求得方法的多樣性,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方法進行解答,感受計算方法與策略的巧妙,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3、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二)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四、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我們的姓名,誰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紹介紹。(學生高聲的介紹自己的姓名)

  師:誰又能知道老師的姓名呢?

  學生說一說后,出示自己的姓名。

  師:能完成這表格嗎?(學生數一數,完成表格)

  筆畫數

  師: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與筆畫數也制成這樣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誰制作的最漂亮。(學生動手制作表格)

  師巡視指導,搜集、選擇教學信息。學生完成后作簡單交流。

  (二)解決問題,探索新知

  1、在解決問題中感知概念

  師:請觀察老師姓名的筆畫數,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預設生(1)每個字筆畫數的多少?

  (2)比多少?

  (3)發現數字間的規律。

  (4)求總數?(師追問:你是怎樣算出來的?)

  師:知道了筆畫數的總數,你現在又能解決什么問題?

  預設生:可以求出平均每個字的筆畫數。

  師:平均每個字的筆畫數,你是怎么得來的?

  預設生(1)通過計算(7+5+9)÷3=7

  (2)通過移多補少得到。

  2、在對話交流中明晰概念

  師:胡老師的姓名平均筆畫數7畫,這又表示什么?

  預設生(1)表示胡必泛三個字筆畫數的平均水平。

  (2)表示老師姓名筆畫數的一般水平。

  師:那這7畫與胡必泛這三個字的筆畫數之間還有關系嗎?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討論完畢,開始全班匯報交流。)

  預設生(1)有關系的,是他們的中間數。

  (2)平均筆畫數比筆畫最多的少一些,比筆畫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筆畫數在筆畫最多的數字與筆畫最少的數字之間。

  (4)平均筆畫數就在這三個字筆畫數的中間位置。

  師:從同學們的發言中我發現,平均筆畫數反映的既不是這三個字中筆畫最多的那個,也不是反映這三個字中筆畫最少的那個,而是處在最多和最少之間的平均水平。我們把7叫做胡老師姓名筆畫數的--平均數。(板書課題)

  師:請同學們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筆畫數。(師巡視指導,選擇、搜集有價值的信息。)

  師生交流計算的方法與結果。

  3、在比較應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師巡視時搜集的三個學生的姓名筆畫數統計表。(一學生姓名兩個字,一學生姓名三個字,一學生姓名四個字。)

  師:比較他們姓名中每個字的筆畫數,你有什么方法?

  預設生(1)比筆畫數的總數。

  (2)比平均筆畫數。

  (讓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后組織全班匯報交流。)

  預設生(1)比總數好比,能夠很清楚明了的知道誰的姓名筆畫數多,誰的姓名筆畫數少。

  (2)比平均數公平,因為他們三個人的姓名字數不一樣多,分別是2個、3個和4個,比總數的話字數越多,筆畫數相對就會多起來,這不公平,而平均數卻能反映每個字筆畫數的總體情況,與字數的多少無關,這就比較公平合理。

  學生運用平均數進行比較,然后組織交流。

  師:比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回答略)

  師:假如用這三個字姓名的筆畫數與胡老師的姓名筆畫數相比,那又可以怎么比呢?

  預設生:既可以用平均數來比,也可以用總數來比。

  師:同學們做得很好,在比較時考慮到了字數的多少,公平與否。

  出示(1)文成縣實驗小學四年級平均每班有學生56人。

  (2)四(3)班上學期期末考試數學平均分是81分。

  師:你猜這些數據是怎么得來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處?

  (學生小組討論,然后全班匯報交流。)

  預設生(1)56是四年級總人數除以班級數得來的,表示四年級每班人數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56人,但可以預測每班的大致人數。

  (2)略

  (三)嘗試解題,自主歸納

  師出示例題:

  有一個籃球隊的5個同學,身高分別是148厘米、142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他們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師:誰來估計一下這個小組的平均身高大約是多少?并說說你的理由。

  預設生的估計數在139--148之間,如果超出這個范圍,則要組織討論所猜的數值為什么不可能,從而加深對平均數概念的理解。

  學生列式計算,教師巡視指導。選一個學生板書列式,(148+142+139+141+140)÷5

  師:你們知道這位同學是怎么想的嗎?

  預設生:我先求出這個小組5位同學的身高和,然后除以小組人數。

  學生計算,注重計算方法的選擇。然后交流。

  師:大家能不能總結一下求平均數的方法?個人先想一想,然后小組內交流。

  (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看法,教師參與討論。)

  學生匯報后,教師簡單小結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總數÷份數=平均數。同時說明有時也可以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數,對計算答案的過程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在此暫時不作總結提升,留待練習課中予以落實。

三年級數學平均數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

  練習十一1—3題,教材42頁例1

  教學目標:

  1、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知道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方法

  3、會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教學重點:

  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計算平均數

  教具準備:

  課件,小黑板,統計表

  教學流程:

  一、導入

  拿8枝鉛筆,指4名同學,要平均分怎樣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樣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數

  二、學習交流

  1、出示例1、小紅、小蘭、小亮、小明收集礦泉水瓶統計圖

  (1)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們四人怎樣分才能一樣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個?

  2、課件展示統計圖的變化過程

  (1)指名展示

  (2)這種方法叫什么?

  點撥:移多補少

  3、要求平均數,還可以怎樣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礦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須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辦?

  52÷4=

  4、歸納

  要求平均數,可以先求出( )數,再平均分幾份

  5、算一算你們小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數的方法和過程

  6、算出各小組的平均體重,說說你們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說清求平均數的方法和過程

  四、達標測評

  1、練習十一第2題

  (1)什么是最高溫度?什么是最低溫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寫統計表:本周溫度記錄

  (4)計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

  (5)說說你是怎么算的?

  2、測量小組跳遠成績,求平均數

  五、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活動,你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數學平均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設計01-04

數學必修五教學設計、12-29

數學分數教學設計12-22

小學數學方程教學設計12-30

數學教學設計(15篇)12-27

數學分數教學設計12-22

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設計五篇01-04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范文01-03

最新數學三年級上冊的教學設計12-29

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設計模板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