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時間:2024-09-12 10:10:34 敏冰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精選19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科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精選19篇)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1

  探究目標:

  1、能設想出多種使物體運動起來的方案。

  2、能夠用實驗證實自己的設想。

  3、能夠正確描述實驗中產生的現象,通過分析,得出結論。

  知識目標:

  1、能說出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由靜止轉為運動。

  2、能辨別出物體的運動主要是由哪種力(如風力、水力、重力、彈力等)作用的結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愿意動腦筋想出使物體運動起來的多種方法。

  2、能夠與其他小組交流假設和實驗方法,并找出最好的辦法。

  科學、技術、社會、環境(STSE)目標:

  能聯系生活實際,舉出更多的力使物體運動發生改變的例子。

  教學重點難點:

  能設想出多種使物體運動起來的方案,能夠用實驗證實自己的設想。

  教具準備:

  橡膠球、大頭針等;其它:觀察記錄表、拓展練習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從學生們喜歡玩乒乓球、籃球,引入新課中小球的玩法:想出各種辦法讓小球由靜止運動起來,并且想想是什么力使它動起來。

  二、活動:讓小球動起來

  建議:3人一小組,先猜想與設計,然后自己驗證,再請同位同學學驗證。

  1、教師提出問題:你能用幾種方法讓小球動起來?看誰的方法多、誰的方法妙。

  2、想與設計:將自己的想法記在觀察記錄表中

  3、驗驗證自己的猜想與設計。

  設計讓小球動起來方案實驗驗證什么力?

  同學評價

  4、交流匯報:

  小結:有多種方法可以使小球運動起來。

  5、交流與評價:誰想的方法多而奇特。

  6、思考:

  ⑴實驗中是什么力使小球由靜止變為運動的.?并將結論寫在教材的橫線上(P38)。

 、平Y合課本P38中圖片請學生說出圖中的物體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開始運動的?

 、亲寣W生結合生活舉出更多人們如何利用力使物體運動發生改變的例子。

  物體運動方式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閱讀科學在線:

  1、物體運動起來方式是不是一樣的?

  2、結合P39圖請學生自己說說這些運動分別屬于哪種運動方式:平動、轉動、振動的特點:并分辨出每種形式的特點。

  3、學生舉例說說物體運動的方式。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能力:能從曲線圖中分析出人在生長過程中各時期變化的特點,并利用問卷進行調查和統計。

  2、知識:正確認識到自己身體已經發生了哪些變化;舉例說明“青春期”自己應注意的生理問題及和異性同學交往時要注意的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青春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時期;能與同學交流有關青春期健康的信息。

  教學重點:

  結合自身體驗,通過數據、資料的分析和交流,逐漸養成科學地認識青春期帶來的身體和心理上的各種變化,用健康的心態去面對現在和未來的生活。

  教學準備:

  教師:有關身高、體重、肺活量的統計圖表、多媒體課件

  學生:四年來的身體外形輪廓圖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老師: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的身體和心理逐漸發生著一系列奇妙的變化,有的階段變化非常明顯,有的`階段變化又不太明顯,你注意到了嗎?

  活動:體驗成長的快樂

  學生:觀察身高、體重和肺活量的統計圖表,分析身體在不同時期發生的變化。

  老師:知道學生正確識讀曲線圖。

  學生:將分析出的結果填寫在表中。

  學生:討論:我們在身高、體重、肺活量等方面的明顯增長發上在人體發育的哪個時期?

  老師:在這個時期我們的身體還發生著哪些變化?

  學生:匯報交流。

  老師:祝賀你們已經進入青春期了。這是人生長河中最關鍵、最寶貴、最美好的時期,就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朝氣蓬勃,精力充沛。我們可要珍惜哦!

  老師:處于青春期的我們,除了身體的變化外,心理上也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你意識到了嗎?

  學生:交流心理上的變化。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學會健康生活

  老師:青春期是人體生長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是從兒童走向成年的重要階段,健康、順利地度過青春期是非常重要的。

  學生:討論:青春期,我們需要怎樣做呢?

  老師:喜歡與同齡人交往是件好事,當你和異性同學交往時,需要學會掌握分寸。

  學生:閱讀男女生交往要注意的問題。

  拓展:我所欣賞的品質與氣質

  老師:知道學生完成調查問卷。

  學生:統計本組的調查問卷。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能力:能比較、區別幾種常見建筑物的結構,并根據結構對它們進行分類;能自行設計實驗探究建筑物結構與力的關系;能大膽想象進行仿生建筑設計。

  2、知識:認識幾種常見建筑物的結構;認識建筑物結構與力的關系。

  3、情感態度價值觀:從仿生建筑中領悟到細細觀察各種生物,他們的特點、技能都將是我們創作的源泉。

  教學重點難點

  設計實驗探究建筑物結構與力的關系。

  教學準備:

  教師:搜集有關建筑結構的的資料(圖片),制作成課件;記錄表;直尺、塑料棒、橡皮筋。

  學生:搜集有關建筑形狀和結構的資料;每組白卡紙若干張、象棋若干枚、記錄表一份。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常見建筑物的結構。

  老師:課件出示有關建筑物結構的圖片。

  觀察圖片中建筑物的形狀和結構,想辦法將觀察到的形狀和結構形象的記錄下來。

  學生:將教師所示圖片盡快的記錄在一張白紙上。

  老師:請學生上臺展示,比一比誰的觀察仔細,誰的描述形象。

  老師:這些建筑物的結構有什么不同?你們能不能自己制定標準對建筑物的結構進行分類?

  學生:分類,填寫“建筑物結構分類卡”。

  匯報:我們是按照xx標準進行分類的,屬于這一類的.建筑物有……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探究建筑物結構與力的關系

  老師:關于建筑物的結構你想知道些什么?

  學生:提問。

  老師:板書問題,提出要求。

  你們可以選擇一個問題自己設計方案進行研究,也可以從書上P10的實驗項目中選擇項目進行研究;填寫好實驗記錄表再實驗。

  學生:實驗

  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案和實驗結果。

  老師:怎樣使自己實驗的物體既穩固而且承受力大?

  學生: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某種建筑物的選材和結構有什么科學道理。

  拓展活動各具特色的形狀和結構

  老師:出示各種物體的結構圖片,請學生說說它們的形狀和結構。

  學生:小組討論:這些結構有哪些特點?這樣的結構有什么功能?

  老師:你還知道哪些奇妙的結構?

  學生:閱讀科學在線“仿生建筑”。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證據,確定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鐵生銹的原因。

  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確定一種物質是否是新物質需要有足夠的證據,培養證據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鐵銹是不同于鐵的物質,了解形成原因。

  教學難點

  能設計完整實驗論證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堅持觀察記錄。

  教學準備

  鐵片、銹鐵、鐵銹、電路、磁鐵、錘子

  教學過程

  一、出示生活實例圖片:很多的.鐵制物品被銹掉了,影響了我們的使用,要控制鐵銹就要了解鐵銹。

  二、觀察鐵銹,和鐵形成對比認識

  1、提出問題,明了探究任務:鐵銹是從鐵變來的,那么鐵銹是鐵么?生答。怎樣證明鐵銹是不同于鐵的新物質呢?

  2、取出鐵、銹鐵、鐵銹(刮下來的),仔細觀察回答,如何支持我們的看法?

  3、引導思路:要看鐵銹是否是鐵,除了觀察等外,我們還要看鐵銹是否擁有鐵所具有的特性來驗證,尋找證據借鑒課本資料實驗探討填寫35頁表格。(指出:是對比實驗,注意可變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實驗注意點)

  4、反饋交流探討結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發現說明你的看法的?

  5、小結:我們通過觀察和敲擊、導電、磁鐵的吸引等實驗得到的結果都說明鐵

  銹不是鐵,是鐵產生的一種新物質,那么就是一種化學變化。是鐵和誰發生的化學變化呢?這是我們控制鐵銹的關鍵。

  三、探索鐵銹形成成因

  1、教師提出問題:是鐵和誰發生的化學變化呢?也就是鐵銹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2、學生大膽討論猜測。

  3、制定研究計劃。

  4、交流研究計劃,相互質疑補充,(對研究命題作出指導,通過比較“鐵為什么生銹?鐵生銹與什么因素有關?與具體學生單一猜想問題作出比較,指導問題選擇的可行性,人員分工等)

  四、總結:

  下周我們再上課的時候,相信同學們對鐵銹形成的研究會有不小的收獲,我們還可以獲取避免生銹的方法。

  閱讀43頁相關資料——鐵為什么會生銹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知道蘑菇是真菌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的另一類生物。

  2.認識蘑菇的特點,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了解細菌和病毒的特點,知道細菌對人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能通過觀察發現蘑菇的特點,比較蘑菇和動植物的異同。

  2.能通過調查活動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能辨證看待身邊的事物。

  教學準備:

  1.收集關于蘑菇、細菌、病毒的掛圖或視頻資料。

  2.供學生觀察用的構造完整的蘑菇(每組1~2種),放大鏡、小刀、白紙等。

  3.生活中常見的真菌類生物:木耳、銀耳、平菇、金針菇、香菇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布置學生收集關于蘑菇的資料。

  1.導入。

  (1)教師可以采取實物導入的方式:看一看,實驗桌上放著什么?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會生長蘑菇?

 。2)利用教材插圖或掛圖等引導學生小結蘑菇的生活環境。

  (3)提問:你還知道關于蘑菇的哪些知識?

  2.觀察蘑菇。

 。1)觀察一個完整的蘑菇。教師指導學生運用眼看、鼻聞、手摸等方式全面、細致地觀察。

 。2)用小刀把蘑菇縱向切開,用放大鏡觀察切開的菌蓋、菌蓋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觀察發現:從整體看,蘑菇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有什么特點,我有什么重大發現等。

 。4)整理觀察到的蘑菇的特點并記錄下來。

  3.認識蘑菇屬于真菌。

 。1)小組研討:蘑菇與動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引導學生從外部形態特點、獲取營養的方式等方面進行比較。)

 。2)交流,整理意見。

 。3)講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動物,它屬于真菌。

  (4)你還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提供的資料。

  4.認識食用菌和毒菌。

  (1)提問:吃過蘑菇嗎?我們平時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嗎?

 。2)觀察教材插圖(或實物、掛圖),認識常見的'食用菌和毒菌。

 。3)學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關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識。(可以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進行交流。)

  5.課外調查:小組或者獨立調查:我們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學生記錄食用菌的名稱、顏色、形狀,還可以了解它的主要營養成分等。

  第二課時

  1.了解細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師展示一幅細菌或病毒的彩圖,這是什么?說一說:你為什么這么猜?

 。2)交流學生了解的細菌和病毒的知識。

  (3)觀察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下的細菌和病毒的照片。談一談: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如果不知道它們是細菌和病毒,我們也許會認為它們很美麗,但當我們明白了它們是什么之后,我們可能覺得它們很可怕。)

 。4)閱讀教材上的小資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導學生認識到細菌和病毒也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5)小結:細菌和病毒也是生物,它們因為十分微小,用肉眼看不見,被稱為微生物。現在,你知道生物家族有哪些成員?

  2.展示食用菌調查成果。

  (1)小組交流、展示。

 。2)小組選擇代表向全班展示調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為一種自己感興趣的食用菌設計一張名片,內容包括:名稱、特點、外形圖、主要食用價值等。)

 。4)名片展示與評價。

  板書設計:

  蘑菇

  蘑菇是真菌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的另一類生物。

  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細菌對人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作業設計:

  填空:

  1、蘑菇是( )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于( )也不屬于( )的另一類生物。

  2、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

  3、生活中常見的真菌類生物:( )、( )、( )、( )、( )等。

  4、細菌對人有( )兩方面的作用。

  簡答:

  請介紹3-5種你熟悉的食用菌的顏色、形狀等。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6

  一、教學目標

 。ㄒ唬┻^程與方法:

  1.能夠與小組同學一起,參與設計房子,會計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夠與組內同學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ǘ┛茖W知識:

  1.了解古代房子和現在房子的特點。

  2.知道設計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ㄈ┣楦小B度與價值觀:

  1.體會造房子的艱辛和快樂。

  2.體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滿足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享受。

  二、教學重點:

  設計并建造房子

  三、教學準備:

  有關建造房子的材料、繩子、紙張、木棒、透明膠帶等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人們居住離不開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類型么?

  2.欣賞一些不同類型的房子,說說它們都有哪些優點和不足。

  3.如果讓你來建造一幢房子,你會建成什么樣子。板書:造房子。

 。ǘ⿲W習新課

  1.初步總結房子類型,看書上的圖片,分析。

  思考問題:古代房子和現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學生談論,匯報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1)談話:剛才我們比較出現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遠遠優于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時候要考慮到哪些因素呢?

  (2)學生談論,羅列,匯報

 。3)引導:根據已經學過的《折形狀》和《搭支架》,怎樣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們有些怎樣的.建議?

  3.造房子活動

 。1)我們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們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選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樣把可用的材料變得更結實(結合《折形狀》所學的知識)

  怎樣連接這種材料(結合《搭支架》所學的知識)

 。3)分析書上的圖,你從圖上能學到什么經驗?

  學生討論,匯報

  4.動手操作

  分小組自由搭建,教師巡視指導(提示:模型不宜過大)

  5.評比,總結。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知道土壤為人類所作的貢獻;了解我國的土壤資源;知道人類的許多行為是破壞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對土壤的危害。

  2、意識到土壤的重要,能夠感激土壤;能夠在自己的行動上為保護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環境意識。

  教學準備:

  1、有關土壤的資料,記錄表格。

  2、收集自己進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資料和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學習土壤和我們的關系。(板書課題)

 。ǘ┳灾鲗W習

 。薄⒘私馔寥罏槿藗冏隽耸裁

  (1)小組交流:你認為土壤能為人們提供什么?

 。2)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資料,分小組交流、討論

 。3)把你知道的填寫在書上。

  (4)小結:土壤是植物的母親,植物又為食草動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動物又為食肉動物提供了食物。動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將

  它們的尸體還原成土壤中的養料,土壤就這樣周而復始地為生命提供著無盡的營養,正是有了土壤,才有這美麗可愛的世界。

 。病⒂懻撊祟惖哪男┗顒悠茐牧送寥

  (1)小組交流:你認為人類的哪些活動破壞了土壤?

 。2)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

 。、討論假如地球上沒有土壤會怎么樣

 。1)小組交流:你認為假如地球上沒有土壤會怎么樣?

 。2)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

  4、討論我們能為保護土壤做什么

 。1)小組交流:你認為我們能為保護土壤做什么?

 。2)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

 。3)小結:我們小學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傳工作。

  (4)指導學生自辦土壤小報,搞好宣傳工作。

 。ㄈ┩卣箘撔拢

  引導學生寫出或畫出他們的建議,指導學生辦好土壤小報。

  教學反思:

  學習本課后,學生感知土壤資源的缺乏,認識了保護土壤的意義,并提出了保護土壤的想法。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 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能力、感悟能力。

  2、 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重視精彩句段積累、仿寫。

  3、 體會對比描寫的作用。

  教學重點

  1、 反復朗讀,積累優美詞句,體會文章精彩之處。

  2、 賞析精彩句段,培養多角度思維的習慣。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預習本,采用“預習,發現問題”的學習方法,將預習時的整體感受、精彩積累和提出的問題以及對問題的猜測回答寫在本子上,供老師備課參考。

  教師:在看過學生的預習本,了解學生的困惑和認識狀況的前提下備課。準備投影、電腦及相關資料。

  教學設計

  導入

  法語中有“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的說法,它是從布封的名言“風格是屬于個人的”引申而來的,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法國博物學家布封的《馬》,就體現了“文如其人”的風格,讓我們大聲地朗讀這篇優美的散文化的`科學小品,去感受人性化描寫的藝術魅力。

  朗讀

  1、 自讀

  兩人或四人一組,互相讀、聽找感覺。教師巡視,發現問題進行指導。

  小結

  學生談讀的感受。

  教師總結朗讀全過程。

  積累、仿寫、感悟

  背誦你最喜歡的三句話,仿寫其中的一句。

  記住你最喜歡的一段,說說理由。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1.能用實驗的方法探究莖運輸水分的作用;會用簡單的工具對植物的莖進行比較細致的觀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過程中能大膽猜想,養成認真細致、尊重證據的科學態度;愿意合作交流,體驗到合作交流的樂趣。

  3.知道植物的莖有運輸水分和養料的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1、莖有運輸水分和養料的作用。

  2、會用簡單的工具對植物的莖進行比較細致的觀察。

  活動準備:

  1、提前剪取帶葉的枝條,迅速放入滴過紅墨水的水中,并在陽光下照射3~4小時,觀察現象,做好觀察記錄。

  2、準備生長旺盛的盆栽植物、放大鏡、刀片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

  探根吸收來的水分是怎樣輸送到植物各部分的?今天我們來學習12課、植物的莖。師隨機板書帶領學生觀察校園中的植物。

  討論:根吸收的水分怎樣到達植物的葉、花、果實?葉制造的養料怎樣到達植物體的其它部分供它們生長?

  你認為莖會有什么作用?莖的內部可能有什么樣的構造?如果莖確有運輸水分和養料的作用,那么水分和養料走的一條道路還是兩條路?

  學生討論,匯報結果。

  教師小結:根據以上討論我們知道莖可能具有運輸作用;莖的內部可能有兩種管子,一種管子將根吸收的水分運送到植物體內的各個部分。另一種管子將葉制造養料運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二、驗證我們的猜想

  談話:如果自來水管斷了,水就會流出來,那么切斷植物的莖,會發生什么現象呢?

  在這顆植物上選擇一嫩枝,剪下。觀察嫩枝的截面上有什么?

  討論:嫩枝截面上的水是從哪里來的?

  用植物上面的一段莖推放在紅水中,你觀察到有什么現象發生?為會么葉子變紅?

  討論:以上現象說明了什么?(莖有運輸水分的作用)

  把浸泡過的莖、橫切、縱切、觀察。

  提問:在莖的橫切面上看到了什么?在莖的縱切面上又看到什么?說明莖內有什么?莖有什么作用?

  小結:以上實驗說明莖確實有運輸水分的作用。在莖的內部確實有運輸水分的'管子。

  三、根據自己的研究,繪制出植物運輸水分的示意圖

  根據自己研究的成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繪制出植物運輸水分的示意圖。

  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可以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組織全班交流。

  自由活動:

  葉制造的養料是通過什么運輸到植物體各個部分的?運輸養料的細管子在什么部位?

  教師出示資料卡,引導學生認識篩管,使學生知道莖里還有一條運輸養料的管子,它在導管的外面。

  教師小結并板書:在植物體內,莖擔負運輸作用。在莖內有兩種管子。一種管子運輸根吸收的水分,另一種管子運輸的葉制造的養料。

  四、實踐應用

  在兩棵小樹間拴鐵絲晾衣服,日子久了,在撿鋼絲的樹皮上方會形成瘤狀突起,這是怎么回事?(因為植物的營養是通過樹皮自上而下運輸的,如果破壞了樹皮,葉子制造的養料向下運輸的通道就被切斷了,養料通不過去便積存在破壞的樹皮處,形成瘤狀物。)

  有的小朋友愛剝小樹皮,這樣做對嗎?為什么?

  五、拓展活動

  用塑料袋罩住一株盆栽植物的莖葉,扎緊袋口,放在向陽處,過一段時間,觀察、分析實驗現象。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10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新月)。

  (2)知道月相有每月經過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變化規律。

  (3)了解月相變化的成因。

  2、科學探究

 。1)能持續觀察、記錄一段時間內月相,找出月相變化的規律。

 。2)能依據模擬實驗的現象推理、分析并得出月相變化的成因。

  3、科學態度

  具有長期堅持觀察的學習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知道有不同的月相,堅持持續觀察、記錄一段時間內的月相,了解月相變化的規律及成因。

  三、教學準備

  課件、月相變化動態gif、乒乓球、手電筒

  四、教學過程

  生活情景:在電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辯解道,“我昨晚借著月光,看見他從牛棚中偷走了牛”。但警察卻說,“那天根本不可能有月光!”看電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問,“為什么那天沒有月光呢?”

  產生問題:對于學生來說月相是很常見的自然現象,學生一般都知道有幾種不同的月相,間接的會認為每天都可以看得見月亮(除了天氣原因外)。而且學生不會每天去觀察月亮,因此極少會有學生知道新月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了解在新月的時候是沒有月光的。于是就會產生疑惑,“為什么警察這么肯定沒有月光?”

  驅動任務:什么時候月亮沒有月光呢?

  活動1:月有圓缺變化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都見過月亮哪些樣子?

  學生經過交流,他們會發現月亮有多種形狀,有的時候像圓盤,有的時候像鐮刀……這時,教師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對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部分的狀態的稱呼,并通過圖片讓學生認識幾個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稱:滿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

  在認識月相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彎彎的.蛾眉月怎么就變成了圓月?”引導學生思考月相是如何變化的。

  活動2:月相變化有規律

  月相是有變化的,經常在農歷十五的時候能見到滿月,月相的變化有沒有規律呢?教科書上的表格是妍妍從滿月開始,在一個月內每天觀測月亮,記錄下來的月相,同學們分析妍妍的月線觀測記錄,你發現月相變化的規律了嗎?

  學生在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能發現,月相呈現“滿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見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滿月”的規律。此時,教師再指出“看不見月亮”的時候的月相稱為新月,然后再回應驅動頁的問題,學生就能明白是真的有看不見月亮的時候。

  活動3:月相變化成因

  月相有規律的變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請同學們一起做模擬月相變化成因的實驗來探究吧!

  用電筒光模擬太陽光,用涂黑的乒乓球模擬月球,觀測者的眼睛模擬地球上的觀測點。

  以觀測者為中心,乒乓球分別放在八個方向,電筒光一直平行一個方向直射乒乓球,觀測者觀察并記錄不同方向的乒乓球亮面的形狀。

  結論:綜合模擬實驗的現象,發現由于月球繞地球運動,使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對位置在一個月內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導致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射到的亮面形狀也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從而產生月相變化。

  五、課堂小結及交流分享

  同學們小結出本節課了解的內容,月亮不同形狀的名稱,月相變化的規律及其成因。并嘗試在生活中堅持長時間地觀察月亮,了解其真正的月相變化。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11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對于影子的產生和特點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他們知道影子的產生必須要有光和物體,影子隨著光的改變而改變,等等,但是他們的這些認識還比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過教師的指導,實際地去觀察、去發現光和影子之間的規律。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影子產生的條件:光、遮擋物和屏;

  2、可以之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

  3、影子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4、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

  5、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的側面有關;

  6、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

  過程與方法

  按教科書要求有目的、有步驟地做光和影的實驗,并將觀察結果用線條和圖形準確地進行記錄。能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擋物、影子間的關系。培養空間想象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學重難點】

  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實際地觀察,使學生自己去發現光和影子之間的規律。

  【教學思路】

  從生活現象出發,引出相關概念,然后通過活動探究規律,最后用規律解釋現象,同時深化對規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器材準備】

  每組一個手電筒(自帶)一張4開的白卡紙、一塊5厘米高的小木塊,鉛筆、尺子各一。

  【教學過程】

  一、活動引入

  今天我們學習一個新的單元——光,我們學習第一課。板書課題“光和影”。

  二、探究影子的秘密

  1、影子產生的條件

  教師:同學們做過手影游戲嗎?你們會做什么樣的手影?今天我們也來做一做影子游戲,做這個游戲需要什么器材呢?我們怎樣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

 。ê髢蓚問題一方面是提示觀察的器材準備和方法,另一方面是了解學生的初始想法。學生可能說需要光源、物體,忽略了需要“屏”,也不一定會說出物體要擋住光才能產生影子。這時教師不要急于糾正,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自己發現問題,自己總結影子產生的條件)

  教師:各組準備好器材后可以開始實驗了,還缺什么,可以到講臺上領取。實驗成功的小組要準備匯報:看到手影了嗎,怎樣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產生需要什么條件。

  學生準備材料,開始實驗。教師巡視。

  大組匯報:通過匯報討論,得出影子的產生需要光、擋光的物體、屏。

  教師:剛才同學們提到影子的產生需要光,我們平時看見過哪些發光的物體?其中哪些是自己發光的呢?大家把見到的發光物體寫出來,然后在自己能發光的物體上做記號。

  小組活動。

  匯報、總結:像電燈那樣自己能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強調:不僅自己能發光,并且正在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2、影子的特點

  教師:在影子游戲這個活動中,我們除了知道影子產生的條件外,還有什么發現嗎?

  下面我們再通過一些活動繼續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大家能看懂教科書上三個活動的實驗方法和步驟嗎?

  活動一 影子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提示:光源位置的改變包括光線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角度可通過目測光線和水平桌面之間的夾角大致估計,方向用左、右、前、后描述。

  教師示范并演示實驗和記錄方法。

  活動二 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

  提示: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只改變遮擋物離光源的距離。

  活動三 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的側面有關。

  提示:當光源垂直照射在物體的上面時,要使物體離開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學生分組實驗,觀察記錄。

  總結:

  (1)、光源的位置發生改變時,影子的方向和 長短都會發生改變。光源照射角度小時,影子就長;光源的角度大時,影子就短。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的。

  (2)、當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時,遮擋物離光源越近,它擋住的范圍越大,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3)、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的側面有關。

  教師:像活動三中這樣,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標志。

  三、鞏固運用

  教師:回顧一下我們今天學習了光的哪些知識?我們再做一次影子游戲,驗證一下我們發現的這些規律:

  1、改變光源的位置,影子發生了什么變化?

  2、改變物體離光源的距離,影子發生了什么變化?

  3、讓光源照射自己的手的不同側面,得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1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磁鐵有各種各樣的形狀。

  2、磁鐵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質,被廣泛地應用在許多方面。

  過程與方法

  1、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關磁鐵的知識。

  2、觀察磁鐵形狀,根據形狀給磁鐵取名。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了解磁鐵的用途,體會科學技術給人們帶來的好處。

  2、樂于表達和交流。

  3、激發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

  交流、整理關于磁鐵的知識。

  【教學難點】

  知道磁鐵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質,被廣泛應用于許多方面。

  【教學準備】

  各種各樣的磁鐵、塑料小車、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寶刀傳說。(課件圖片出示)古代的俠客不光武功高強,而且常常有好的兵器。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從青銅兵器到鐵制兵器,越來越結實,但是也有了一類特殊的兵器。就一把普通式樣的刀,看上去沒什么特別的,卻說是“寶刀”。原來,其他的兵器不敢輕易靠上它,一靠上它兵器就會被它吸住,力氣小的人往往會讓兵器脫手。撒暗器的也不管用,那些鐵制的暗器還沒傷到人,只要用寶刀在面前揮舞幾圈,暗器就被它全部吸住了。難怪被俠客們稱為“寶刀”!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嗎?

  2、聽完了寶刀的傳說,我想小朋友們的心里一定出現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吧?呵呵!不著急,再看看老師的遙控小車吧!

  3、演示遙控小車:把一塊磁鐵用紙包上放在塑料小車上,把一根條形磁鐵包裝成指揮棒狀,手拿“指揮棒”靠近小車,吸引或排斥著小車前進和倒退。小車怎么會聽我的指揮?

  4、怪事還真多,你能猜猜其中的奧秘嗎?學生猜測、交流、討論。

  二、我們對磁鐵的了解:

  1、在我們周圍,很多物體上也都使用了磁鐵。我們知道磁鐵的哪些事情,是怎么知道的?

  2、請以小組為單位,在記錄紙(我們知道的磁鐵)上畫出或者寫出對磁鐵的了解吧!再想想怎樣把小組知道的有關磁鐵的事情介紹給全班小朋友。一會兒我們開個小小交流會,比一比哪個小組知道的多,介紹的好。

  3、小小交流會:我們知道的磁鐵。

 。1)、全班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匯報以“磁鐵”為中心用網狀圖形式記錄在黑板上。

  (2)、評比得出最佳表現組。

  三、利用網狀圖,整理磁鐵知識:

  1、形狀

 。1)、磁鐵有各種各樣的形狀。(課件圖片出示)

  (2)、這么多不同形狀的磁鐵,怎么進行交流介紹呢?為了方便,人們就根據形狀給磁鐵取名了。你能給這些磁鐵取個名字嗎?(凡取的名有道理的都給予肯定,但注意最后統一到通用稱呼上來:蹄形、條形、環形磁鐵等。)

  (3)、為什么磁鐵要做成這么多的形狀?

  2、用途

 。1)、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鐵?

 。2)、磁鐵在這些地方有什么作用?

  (學生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圖片出示,或補充介紹或幫助學生打開思路。)

  3、性質

 。1)、我們知道磁鐵有一些特殊的性質,是怎么知道的呢?

 。2)、我們能把這些性質記錄下來嗎?學生在記錄紙(我們所了解的磁鐵性質)上寫下自己所知道的磁鐵的性質。

 。3)、交流匯報。

  四、總結延伸:

  1、回顧寶刀傳說和遙控小車,利用磁鐵還可以做什么有趣的小游戲呢?自己課后去設計設計哦!

  2、對于磁鐵,我們還想知道些什么呢?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13

  一、教學分析

  本課是教科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上冊《聲音》單元第二課時內容,是在《聽聽聲音》一課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通過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和常見材料來“制造聲音”,了解聲音的產生與振動的關系,建立起“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的初步感性認識。

  二、學情分析

  在進行本課學習前,每個學生對聲音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對聲音有著最直觀的感受。雖然我們的學生每時每刻都在接觸聲音,但這些熟悉的現象并不一定會引起學生的關注,學生并不會花時間去探究發生在身邊的聲音的奧秘,而這恰是科學課教學中最有價值的地方。

  三、教學目標

  1.經歷探究實驗活動,理解“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2.能夠有計劃、有目的的進行科學探究活動,能夠有條不紊的進行實驗操作。

  3.培養協作、合作進行研究活動的習慣,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四、教學重點:

  理解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五、教學難點:

  理解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振動的關系。

  六、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隊鼓、鈸、音叉、吉他、橡皮筋、鋼鋸、乒乓球、綠豆。

  學生準備:學生自帶1——2樣能發聲的物體。

  七、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一、導入:

  1、今天這節科學課老師給大家帶來幾件物品,請你來猜一猜。在講臺下面敲擊鼓、鑼:你聽到了敲擊什么物體發出的聲音?你是通過什么來猜出一定就是鼓和鑼這兩種物體的?

  2、對于聲音我們并不陌生,你認為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

  板書課題。

  傾聽

  通過演示敲擊鼓、鑼讓學生來猜一猜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本環節要達到的目的`:通過敲擊鼓、鑼引出探究問題,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并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將學生思維引向本課的教學目標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二、使物體發出聲音

  1、同學們,對于你的猜測能想出一個什么好辦法來證明嗎?

  出示鋼尺、皮筋,你能想個辦法讓它們發出聲音嗎?

  2、討論

  (1)對比發聲前和發聲后的物體有什么變化?

  (2)為什么我們對物體用力(按壓、彎曲、拉伸)后,物體沒有發出聲音,但是我們對物體進行擊打、撥動卻使物體發生了聲音呢?

  3、我們通過實驗看見了發聲的尺子在振動、橡皮筋發聲在振動,那么其他物體發出聲音是不是也在振動呢?鼓發聲時是否也在振動嗎?能感覺到嗎?你能想出一個辦法看見鼓發聲時在振動嗎?

  4、當我們用眼睛觀察不到物體在振動的時候,我們可以借助其他的物體也就是“媒介”來證明這個發聲的物體是否在振動。

  5、下面我們繼續做實驗:木板上拴著兩個皮筋。撥動一個皮筋使它發出聲音,另一個皮筋保持不動,不發出聲音。

  6、交流:擊打鼓時,我們看到了什么?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撥動鋼尺時,我們看到了什么?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

  7、討論:觀察發聲的鼓面、鋼尺和橡皮筋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都在發聲而且發生的時候都在動)板書:振動聲音

  8、你有什么辦法讓發出聲音的物體馬上不發聲?(演示鑼、皮筋、鋼尺)

  做實驗。

  閱讀實驗要求。

  學生分組活動,記錄并交流想法。

  小組匯報交流

  鼓發聲時,觀察上面的米粒。

  觀察:發聲的皮筋和不發聲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動,還會發出聲音嗎?皮筋的振動與發出的聲音有關嗎?

  引導學生經歷聲音由鋼尺、皮筋發聲時的可見現象到鼓發聲時候的不可見,意在引導學生能夠發現利用媒介來證明發聲的物體是否在振動。對聲音產生的原因可能解釋為: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來造成學生們的認識沖突。

  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習慣——先推測,再驗證。這一環節是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觀察檢驗自己提出的預測,能用語言描述實驗的整個過程,并進行分析,歸類得出聲音發聲時是在振動。在交流中分享各組的觀察、互補經驗的不足,達到重復觀察的效果,突出科學的本質特征。最后引導學生進行小結,讓學生對觀察實驗所獲得的事實進行概括整理,突顯本環節的教學目的。

  三、觀察發聲物體

  1、演示:用輕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較大的力擊打音叉,觀察音叉的振動。

  你聽到聲音了嗎?你能看到音叉在振動嗎?你能想一個辦法證明音叉在振動嗎?

  2、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不能讓每位同學都來摸一摸,誰能想出一個辦法讓我們大家都能看得到?

  3、小結:同學們,當一個物體(如音叉、鼓、鋼尺、皮筋、鐵釘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個物體就是一個振動物體。(演示鋼尺發音時在振動、皮筋發聲時在振動)

  4、剛才我們研究的這些物體都是有形狀的,我們可以稱之為固體,(師板書:固體)你瞧,老師這里的水槽里面有一些水,你能想辦法使水發出聲音來嗎?為什么會有聲音了呢?(引導學生說出理由,師板書:液體)

  其實發聲的物體有很多很多的,比如說刮大風的天氣我們都能聽得到呼呼的響聲,下面你能把礦泉水瓶吹響嗎?(引導學生說出理由,師板書:氣體)

  觀察:把音叉放入水中水面有什么變化?水面的變化是怎么產生的?小球有什么變化?(敲擊音叉放到學生分組準備水槽內)。

  擊打音叉輕輕觸及水面,觀察水面變化的活動。使學生們認識到正是由于音叉的振動才引起了水面的波動。這組材料的選擇主要是幫助學生形成概念,從而加深對“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出來的”概念的理解。并延伸到液體、氣體振動,意在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物體概念。

  四、歸納總結

  1、在實驗當中你還有什么發現嗎?關于聲音你還有什么問題?

  2、小結:同學們,通過今天這一節科學課的實驗探究,通過自己動手實驗我們知道了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其實關于聲音還有好多秘密呢,比如在我們人的身體上就有一個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動的器官,猜猜它在呢?(耳朵)在以后的學習當中我們將進一步去了解,只要我們肯動腦、動手,就會揭曉更多的秘密!就會有更多的小小科學家誕生!

  交流。

  在結尾處讓學生談談在實驗當中還有哪些發現,并進一步想要了解哪些知識,意在延伸,為后面的幾課打好基礎。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14

  【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分類和分類的意義。

  2.能從提供的同類事物中發現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據此合并同類和排斥異類。

  3.知道什么是多極二分法,并能用多極二分法給郵票及其他物體分類。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是掌握分類的基本方法。

  2.教學難點是找物體的相同點。

  【學案】

  《2分類》學案

  自主探究學習目標:

  1.知道什么是分類和分類的意義。

  2.能從提供的同類事物中發現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據此合并同類和排斥異類。

  3.知道什么是多極二分法,并能用多極二分法給郵票及其他物體分類。

  自主探究過程:自主探究過程:

  一.我看書:我認真閱讀了電子書,熟悉了課的內容。

  二.我思考:我與父母探討了、思考了書中提出的問題。

  三.我能做:

  1.看書55頁,試給植物的果實分類:

  2.什么是分類?

  3.給事物分類有什么作用?

  4.什么是二分法分類?

  5.看書58頁,用二分法給郵票分類:

  6.看書,了解“雙名法”分類方法:

  7.看書,想一想,是怎樣用“雙名法”來給東北虎分類的?

  四.我總結:通過探究性學習,我知道了:

  五.我提問:我經過思考,還不懂的問題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你到商場買過衣服嗎?你知道運動裝在商場的幾樓賣?怎么知道的?(標志牌————廣告牌————分類牌)

  2.商場為什么要有這些標志?

  3.看標志牌,商場的標志牌是按什么給商品分類的?(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二、嘗試分類,認識分類分法和分類的意義

  1.試著給植物果實分類,思考:怎么分類的?為什么要這樣分法?

  2.匯報交流

 。1)怎么分類的?

 。2)為什么要這樣分法?

  3.閱讀(書55頁):關于分類、分類意義

  4.小結:分類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的事物組合在一起。和排序一樣,它也是整理各種信息的常用方法。分類的方法有多種。

  三、用不同的方法給物體分類

 。ㄒ唬┌聪嗤c分類

  1.看書56頁,給手指紋按相同點分類。

  2.匯報交流:

 。1)分哪幾類?

 。2)為什么這樣分?

  3.看圖,找一找這類海洋生物的特征。

  4.匯報交流:

  第一題:這類奇怪的海洋生物的特征是什么?

  第二題:這些海洋生物不是它們家族成員,為什么?

  第三題:哪些是它們的家族成員?

  第四題:描述這類海洋生物與眾不同的`特征:

 。1)形體:多邊形。

 。2)色彩:都是綠色。

 。3)腿:六條腿。

 。4)六條腿的方向一樣。

  5.總結:

  按相同的一個特征或相同的幾個特征來分類,這是一種分類方法。

  (二)按二分法分類

  1.閱讀書57頁,說說什么是二分法?

  2.關于多極二分法,你有什么不懂的?

  3.分組討論:看圖,找出二分法的依據。

  4.匯報交流:

  (1)卵生————胎生

 。2)飛行————游動

 。3)四腿————兩腿

  (4)兩棲————水生

  (5)家養————野生

  5.小結:

  把事物一分為二,再一分為二,一直分到不能再分為止,這種方法叫多極二分法。分別找出兩類的特征,有相同或相同特征的為一類。

  6.用二分法給郵票分類

  7.匯報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1)有生命————無生命

 。2)有時間————無時間

 。3)單票————套票

  (4)齒孔度數

  (5)外形規格

 。6)發行日期等等

 。ㄈ半p名法”

  1.閱讀書58頁資料,思考:什么叫“雙名法”?

  2.說說你對“雙名法”的理解。

 。1)屬名,該生物與其他生物的共同特征和親緣關系,相當于你的姓。

  (2)種名,描述了該生物的個體特征,相當于你的名字。

  3.看圖,說說是怎樣用“雙名法”給東北虎分類的?

  都是動物→→→都有脊椎→→→都哺乳→→→都食肉→→→都有貓的形態→→→都是虎屬→→→東北虎是虎的一種

  4.小結:

  “雙名法”分類最大的特點是什么?(按屬和名來分類,先屬最后名,有姓————屬名,有名————名字,

  四、總結

  1.我們學習了哪幾種分類方法?

 。ㄒ唬┌聪嗤c分類

  (二)按二分法分類

 。ㄈ半p名法”

  2.為什么要給事物分類?

  五、作業

  1.考一考爸爸或媽媽,請他們來給事物分類,你做老師,給他們評分?捎脮系念}目,也可自編題目。

  2.完成實驗記錄。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15

  教學目標:

  1、參與制造人工彩虹實驗,明白太陽光由七種色光組成,了解物體顏色取決于反射光的顏色。

  2、能改善和完善本小組設計,為其他小組提供合理建議。

  3、形成實驗過程中的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和發現問題的良好習慣。

  教學的重點

  組織學生參與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而設計并提出研究問題和實驗方案則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流程:

  (一)問題導入,激發探索興趣

  1、對話:借助光線直射和反射原理,我們在很多地方解決了采光問題,甚至設計出了自己的"陽光小屋"。你的"陽光小屋"是什么樣的?還有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2、學生們分享他們的"陽光小屋"設計和遇到的問題。

  3、老師總結,并提出新的研究問題-如何使我們的"陽光小屋"充滿色彩?

  設計理念:問題源于生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活動的基礎。經歷過陽光小屋設計的學生在報告和交流中總結了小屋的特點,如充足的陽光和良好的通風效果。教師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提出"如何讓小屋充滿色彩?"的問題,自然生成了探究問題,這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二)實驗指導,交流解惑

  1、引入實驗: 學生閱讀教科書第25頁的資料卡片,欣賞課件中的圖片,分享學習收獲和啟示。

  2、小組實驗(一)-制作人工彩虹

  老師演示實驗,激發學生參與實驗的興趣。

  介紹實驗材料,展示實驗要求

  (實驗材料: 三棱鏡,手電筒和白色紙板; 實驗要求: ①從準備好的實驗材料中找到所需設備: 手電筒,白紙片和三棱鏡。②在實驗過程中仔細觀察,記錄下看到的現象。③實驗結束后小組討論,根據觀察的現象對陽光的顏色得出結論。)

  小組實驗,觀察現象,分析結論

  報告展示,在交流中理解光的`色散現象和光的顏色(光由七種色光組成,按紅,橙,黃,綠,青,藍,紫的順序排列)

  設計理念:將學生置于實驗探究活動中。學生在探究如何使小屋充滿色彩時可能會感到困惑或困難。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利用課本資料和彩虹圖片作為啟發,學生會產生新的想法,那就是把陽光變成彩虹,自然而然地引入"制作人工彩虹實驗"。如果直接要求學生進行實驗,他們可能會束手無策。因此,通過演示實驗示范、顯示要求來規范實驗以及報告交流突出探究,可以使實驗順利進行,并有所收獲。

  3、小組實驗(二)-物體的顏色

  提問引導: 紅花綠葉等物體的顏色是如何形成的呢?

  小組實驗: 將人造彩虹投射到不同顏色的紙板上,紙板會呈現出什么顏色?

  全班交流,解決問題

  引導總結,得出結論(通過課件展示)

  設計理念:實驗是驗證假設的有效方式。學生將普通白光分離成七色光后,會對物體的顏色產生疑問。在進行了之前的實驗和提出了猜測的基礎上,讓他們自行設計并進行實驗,將實驗探究推向深入,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

  (三)檢測練習,應用知識

  應用解釋現象:

  1、為什么夏天人們都愿意穿淺色衣服,尤其是白色,而不愿意穿深色衣服,尤其是黑色的?

  2、為什么房間里的墻壁總是刷得又平又白?

  3、彩虹是如何形成的?

  設計理念:知識在應用中得到鞏固。學生已經探究了陽光顏色的組成和物體顏色的知識。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起到應用、檢查和鞏固的作用。

  (四)交流總結,拓展延伸

  1、分享收獲,體驗成功

  2、實驗延伸: 使用平面鏡和水再次制作彩虹。

  設計理念:在分享收獲時體驗成功,在閱讀"知識鏈接"中拓展,在要求繼續研究中拓展。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16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實驗感受到物體重力的方向。

  2、能夠利用器物模擬出月球圍繞地球轉的原理。

  科學知識:

  1、認識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物體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體驗到物體間存在著相互吸引的萬有引力,天體的圓周運動可以產生離心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愿意主動提供自己的想法,聽取其他同學的看法和意見。

  2、體會到任何科學認識都來源于科學實踐,科學認識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3、感受科學活動和探究的樂趣,愿意像科學家牛頓那樣大膽想象,熱愛科學研究。

  教學重點:

  1.認識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體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體驗到物體間存在著相互吸引的萬有引力,天體的圓周運動可以產生離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教學難點:

  1.通過實驗感受到物體重力的方向。

  2.能夠用水杯做模擬萬有引力的實驗。

  教學具準備:

  米尺,裝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繩),畫重力方向記錄圖。

  教學過程:

  一、生活現象揭示物體都要落地

  1、談話:到地上、樹葉飄落、杯子里的水打翻留向地面、書從桌子上掉下來、水龍頭打開水流下來、球扔出去后掉下來)

  2、雨點、樹葉、杯子里的水、書、自來水、球,它們最終都會怎么樣?(板書:落地)

  二、感受物體重力的存在

  1、(出示米尺并提起)談話:如果老師松手,米尺會怎樣?(演示)怎樣讓米尺不掉到地上呢?(用手抓)

  2、下面我們就來做一個抓尺子的游戲。

  出示游戲規則,邊講解邊請學生上臺演示。

  (1)游戲由甲乙兩個同學相互配合來完成;

  (2)甲同學將右手抬起與腰齊平,張開右手虎口;

  (3)乙同學提起米尺,將米尺的一半放于甲同學右手虎口中(注意米尺不能碰到甲同學的手);

  (4)當乙同學放下米尺時,甲同學迅速捏緊右手虎口去抓米尺。

  (5)完成兩次游戲后,甲乙同學相互交換再做兩次游戲。

  (6)甲乙同學完成游戲后,將米尺交給另外兩個同學玩。

  注:

  (1)沒有輪到游戲的同學請仔細觀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甲同學的右手會向哪個方向運動?

  (2)甲同學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你手里有什么感覺?

  3、學生游戲,觀察手的運動方向,體會手里的感覺。

  4、游戲后交流。

  (1)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甲同學的右手會向哪個方向運動?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你手里有什么感覺?

  5、師生演示,加深感受重力存在。

  (1)老師請一位同學上來抓老師手里的尺子,其他同學仔細觀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甲同學的右手會向哪個方向運動?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你手里有什么感覺?

  (3)這股力來自哪里呢?

  6、揭示:我們把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板書:地球吸引→重力)

  7、老師這里的一桶水受到重力嗎?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水桶受到的'重力。

  8、小組輪流提桶,并思考:提起水桶時,你手里有什么感覺?

  9、指名說說:提起水桶時,你手里有什么感覺?如果你放手,水桶會怎樣?

  10、小結:不管是離開地面的物體,還是在地面上的物體,它們都會被地球吸引產生重力。

  三、認識重力的方向

  1、談話:重力使物體向哪個方向落的呢?我們可以用箭頭來表示重力的方向。(板畫↓)

  2、出示尺子下落和提起水桶的圖。

  (1)談話:下落的尺子和地面上的水桶,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用箭頭畫出它們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2)學生畫重力方向。

  (3)畫后交流。

  A.指名學生在實物投影儀展示畫的重力方向。教師及時記錄學生畫的情況。

  B.物體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呢?(板書:向下)

  (4)小結:不管是離開地面的物體,還是地面上的物體,它們受到的重力方向都是向下的。

  3、出示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樹圖。

  (1)談話:生長在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樹,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用箭頭畫出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樹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2)學生畫重力方向。

  (3)畫后交流。

  A.指名學生在實物投影儀展示畫的重力方向。教師及時記錄學生畫的情況。

  B.物體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呢?

  C.如有學生在斜坡上重力方向畫錯,教師用直尺和橡皮做演示。方法:將橡皮放在直尺上,迅速抽掉直尺,讓學生觀察橡皮下落的方向。

  (4)小結:不管是平面上的物體,還是斜面上的物體,它們受到的重力方向也都是向下的。

  4、出示地球圖。

  (1)談話:地球表面的這些物體(房子、人、飛機、月球),它們都受到重力了嗎?(如果學生說不出,教師提示:這些物體會往外掉嗎?)它們受到的重力方向又是怎樣的呢?

  (2)學生畫重力方向。

  (3)畫后交流。

  A.指名學生在實物投影儀展示畫的重力方向。教師及時記錄學生畫的情況。

  B.物體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呢?(指向地心)

  (4)小結:地球表面的任何物體,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方向都是指向地心的。我們把這個都指向地心的重力方向叫做豎直向下。(板書:豎直 ↓)

  5、出示下雨、樹葉飄落、水打翻、書掉下來、水龍頭滴水、扔球圖,讓學生畫畫這些運動的物體受到重力的圖。

  (1)談話:掉落的雨點、飄落的樹葉、掉落的書本、流下來的自來水、扔出去的小球,它們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畫一畫。

  (2)學生畫重力方向。

  (3)畫后交流。

  A.指名學生在實物投影儀展示畫的重力方向。教師及時記錄學生畫的情況。

  B.物體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呢?

  C.為什么這些物體都會落向地面?你能作出怎樣的解釋呢?

  四、解釋牛頓的第一個問題

  1、談話:蘋果熟了落向地面,跟雨點從天上落到地上、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一樣,非常平常。大科學家牛頓看到了蘋果落地會想些什么呢?你知道牛頓和蘋果落地的故事嗎?

  2、邊介紹邊出示牛頓與蘋果落地的故事(出示到第一個問題)。

  3、牛頓在300多年前提出的問題,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作出怎樣的解釋呢?(板書:蘋果為什么會落地)

  4、牛頓是怎么解釋的呢?(出示牛頓的第一個解釋:是某種看不見的力把蘋果拉向地面,這種力使其他東西掉下來時,也都落向地面,這個力來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

  5、小結:牛頓說的“垂直向下”和我們說的“豎直向下”是一樣的意思。同學們的解釋和大科學家牛頓的解釋基本是相同的,真了不起。生活中我們只要對一些現象加以注意并思考,也能像牛頓一樣有偉大的發現。

  五、課堂總結

  任何科學認識都來源于科學實踐,科學認識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科學實踐是充滿樂趣的,愿你們能像科學家牛頓那樣大膽想象,熱愛科學研究。相信你也能像牛頓一樣有偉大的發現!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17

  一、教學內容:

  《太陽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太陽鐘和古代計時工具的原理。

  2、過程與方法:

  利用太陽鐘的原理制作計時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掌握和運用自然規律,可以為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好處。

  三、教學準備:

  有關日晷和其他計時工具的圖片、電筒、日晷模型

  四、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師:“哪位同學能告訴我現在幾點了?”(學生說出時間)“你們是通過什么知道現在的時間?”(手表;上課的時間表)“那么在古代,還沒有手表的時候,人們又是怎樣判斷時間的變化呢?”(學生自由回答)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同時板書:太陽鐘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認識太陽鐘

  1、介紹牛頓的故事

  前幾節課的探究,我們已經知道日影的移動反應著太陽的位置變化,而太陽在天空的運行是勻速的,利用這個規律,著名的科學家牛頓,小時候就做過這樣一個太陽鐘。(教師邊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時,在棍影的終點放一塊石頭做記號,(利用電筒照射光,產生棍影)記下時間。他利用擺石頭記影子,又在石頭上記時間,看!多簡單,多巧妙的太陽鐘就做成功了。他做的這個太陽鐘據說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們把這個太陽種稱之為“牛頓鐘”

  2、聽了這個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得到了什么啟發?

  3、學生回答

  4、教師小結

 。ǘ┨骄咳贞性

  1、介紹日晷:

  實際上牛頓做這個太陽鐘,是從日晷中得到的啟發。(教師出示日晷的示意圖和實物并把“日晷”板書在黑板)它又稱作晷儀和日規,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觀察大自然的變化時,通過不斷的試驗創造出來的,它利用太陽影子的變化來記錄時間的工具。

  2、制作日晷

  同學們想不想研究日晷?(想)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學具袋,里邊就有個日晷,請同學們在小組里仿造這個示意圖把它拼裝起來。

  3、探究原理

 。1)同學們真能干,這么快就把它拼裝完了!看到你手中的日晷你想知道些什么?研究些什么?

  (2)學生回答。(晷面刻的是什么?它是怎樣工作的?這根針有什么用?)

 。3)教師引導學生認識晷面和晷針:這是一個赤道日晷,晷面與赤道面平行,上面的刻度就是時間。晷針與晷面垂直,它就相當于我們手表的時針。

 。4)在小組研究日晷是怎樣工作的。在其他同學的幫助下,結合“牛頓鐘”的故事共同研究這個問題。(教師巡視指導,學生用電筒的光代替太陽光)

 。5)學生匯報

 。6)教師小結原理:當太陽光照射到晷針,晷面就出現晷針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當時的時間。

 。7)為什么用太陽鐘可以計時?你又時如何判斷出當時的時間呢?

 。8)學生討論

  (9)學生匯報

 。ㄈ┱J識手掌日晷

  1、原來認識和掌握大自然的規律還可以給我們帶來這樣的好處。那么在沒有日晷的時候你能利用這一原理計時嗎?

  2、學生回答

  3、教師小結,介紹手掌日晷并出示示意圖。

  手掌日晷流傳于民間,它充分體現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這樣的(教師帶領同學們實踐體驗):我們面向南邊,手掌攤開(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夾住一支筆,使筆與手掌垂直。拇指關節對著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著不同的時間。

  4、在其他同學的幫助下共同體驗手掌日晷的運用,教師巡視指導。(引導學生用電筒的光代替太陽光)

  5、請兩組同學上臺演示,臺下同學說說指向的時間。

  6、從這個試驗你得到什么啟示?

  7、學生回答。

  8、教師小結。

  三、認識古代計時器

  1、人民的智慧是深不可測的,在古代人們用來計時間的方法還有很多。我們來看看這些計時器(出示計時器掛圖)。

  2、同學們在小組討論它們都是利用什么原理計時的。

  3、小組請代表匯報

  4、你們還知道其他的什么計時方法嗎?

  5、學生匯報

  6、教師小結。

  四、歸納知識

  1、無論是古代的計時器還是日晷它們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學生匯報(都有固定的刻度和標識)

  3、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4、學生匯報

  5、教師小結

  五、鞏固新知,課后實踐

  請同學們根據這節課學到的知識,做一個“太陽鐘”或者“計時器”,下節課帶到課堂上共同研究。

  六、教學反思:

  古時常用的太陽鐘至今似乎越來越少見,利用太陽鐘的制作原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親身體驗后意識到科學技術在不斷發展,正確掌握和運用自然規律,可以為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好處。

  這節課主要是向學生介紹古代的一些計時工具,知道太陽鐘的計時原理。并利用這一原理自己動手制作一計時器。

  課前為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特質疑:在古代,還沒有手表的時候,人們又是怎樣判斷時間的變化呢?接著通過“牛頓鐘”的故事初步建立學生對太陽鐘認知,學生對于他的舉動自然比較感興趣。正好切入主題,介紹太陽鐘后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利用電筒的光代替太陽光實踐體驗后,再找出工作原理,使學生認識更為深刻。

  在學生意猶未盡的時候介紹手掌日晷,使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迅速提高。學生實踐驗證后談談啟發,幫助學生正確意識到掌握和運用自然規律,可以為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最后出示古代一些計時器,讓學生找出原理,并說說其它的計時器又是運用了什么原理計時的,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掌握大自然的規律,從中促使學生思考。同時讓學生根據這節課學到的知識,做一個“太陽鐘”或者“計時器”,下節課帶到課堂上共同研究。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點,并把這節課的知識加以延伸。

  這節課不受天氣的影響下,帶學生到室外體驗教學效果更佳。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18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讓學生了解螞蟻的身體特點。

  2.讓學生能夠在觀察過程中,發現問題,不斷改進觀察的方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3.引導學生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

  教學準備:

  小組或個人觀察用的裝在玻璃瓶里的螞蟻,白紙、放大鏡、小盆子、小瓶蓋或小木塊,搭"橋"用的小紙條,記錄用的紙和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觀察過螞蟻嗎?螞蟻是怎樣的?能畫一只大螞蟻嗎?讓我們仔細觀察觀察螞蟻吧!

  二、觀察哪一只螞蟻。

  1.選擇觀察瓶里的螞蟻,還是放在白紙上的螞蟻?

  2.選擇瓶里的螞蟻觀察,有利與不利的地方;選擇白紙上爬的螞蟻觀察,有利與不利的.地方;

  三、把螞蟻放在什么地方好一些?

  1.把螞蟻放在什么地方觀察,既能看清楚,又不會到處亂爬?

  2.用什么辦法可以看得更清楚?用什么辦法可以使螞蟻不亂爬?

  3.在盆子里倒一點水,水中央放一個小瓶蓋或小木塊,讓一只螞蟻爬到瓶蓋上。螞蟻只能停留在瓶蓋上,不能到處亂爬了。不過,用什么辦法讓螞蟻爬到瓶蓋上去呢?

  四、用放大鏡觀察螞蟻。

  1.小組內交流一下,怎樣觀察螞蟻的身體。

  2.分發放大鏡觀察螞蟻。注意控制觀察時的呼吸,別吹走了螞蟻。

  五、討論螞蟻身體的特點。

  1.螞蟻的身體是怎樣的?

  2.和蝸牛比較,螞蟻的身體有什么特點?

  3.和蝗蟲比較,螞蟻的身體有什么特點?

  六、試一試。

  1.看看瓶蓋上的螞蟻的行動,試著解釋螞蟻怎么不到處亂爬了。

  2.如果再放一個瓶蓋,在兩個瓶蓋上搭一座"橋",猜猜螞蟻會怎樣?

  3.試一試。

  4.怎么解釋螞蟻的反應呢?螞蟻想家了吧?如果把螞蟻放在教室地面上,螞蟻能找回自己的家嗎?

  七、送螞蟻回家。

  這些螞蟻原來住在什么地方,我們就把它們送回什么地方吧。在觀察研究小動物的活動中,請別忘了送小動物們回家,讓它們回到各自的生活環境中去。在送小動物回家的過程中,我們還可能會有新的觀察發現呢!

  八、發布下一節課舉行“我的觀察研究”報告會的信息。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1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摩擦力對我們有時是有用的,有時是有害的;在工作時有時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時需要減小摩擦力。

  過程與方法:

  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摩擦力有益還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斷和解釋;找出自行車上增加或減少摩擦力的設計并作出自己的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從不同方面分析一個問題時必要的;形成用科學知識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膽解釋的態度。

  【教學重點】

  找出自行車等交通工具增加或減少摩擦力得設計并作出解釋。

  【教學難點】

  對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斷和解釋。

  【教學準備】

  有關圖片,自行車實物,兒童車實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人滑倒的'圖片和汽車打滑的圖片,提問:這兩幅圖片說明了什么?

  2、看來運動總是有摩擦力伴隨著,那么摩擦力對于我們有害還是有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

  板書:運動與設計

  二、課堂實施:

 。1)摩擦力的利與害

  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摩擦力在什么時候對我們有害?在什么時候對我們有利?

  各小組討論得出:(我們走路、汽車行駛摩擦力太小了要打滑,這時摩擦力是有利的。機器運轉,部件相互摩擦而摩損,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的。小孩蹬滑板車玩,摩擦力對滑板車前進有阻礙作用,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的,但人能穩穩地站在滑板車上,靠的是鞋子和車板間的摩擦力,這里的摩擦力又是有利的。)

  (2)這樣的設計是為了什么?

  1、學生舉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減少摩擦力。

  2、教師出示圖片,請學生解釋為什么要這樣的設計。

  3、追問:他們分別是用什么方法來增大摩擦力或者減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動摩擦改為滾動摩擦

  4、學生討論交流。

 。3)尋找自行車上的好設計

  1、引導:這些設計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運用,例如我們經常使用的自行車上就有很好的體現。

  2、出示小自行車。請你找一找,我們的自行車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減少摩擦力的?

  3、學生探究。

  4、提問:這些地方分別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減小摩擦力的?

 。1)剎車:增加壓力

  (2)鏈條、輪胎:增加接觸面粗糙程度

  (3)車軸、方向軸、腳踏軸:滾珠軸承

  5、整理信息、交流匯報。

  三、小結:

  通過學習認識了摩擦力的利弊關系并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解釋。四、板書設計

  運動與設計

  有利摩擦力:走路、汽車行駛摩擦力、人站在滑板車上,鞋子和車板間的摩擦力

  有害摩擦力:機器運轉、小孩蹬滑板車,摩擦力對滑板車前進的阻礙作用

  增大摩擦力:鞋底做花紋、汽車輪胎做花紋、掛鐵鏈減少摩擦力:旱冰鞋安滾輪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09-02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03-12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05-23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03-12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通用06-05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參考03-08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通用03-20

科學教學設計02-05

科學教學設計02-06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精選6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