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7篇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順利進行,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優秀的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工作重點、實施步驟、政策措施、具體要求等項目。那么應當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一、 教學思路與設計理念
【教學思路】
課一開始,先讓學生背誦以前積累的古詩。然后出示課件,讓學生觀察。接著師生合作,認讀古詩,再指名讀,互相評價。解決生字詞,指導學生觀察、誦讀,感悟詩境、詩情。
【設計理念】
古詩詞的語言是祖國語言寶庫中的精華。古詩詞教學是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古詩詞的教學不僅使學生學習、積累一些優秀的古典詩詞,而且能使學生感受、了解內容豐富、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還可以涵養學生的性情,陶冶學生的情操。所以,古詩詞的教學不僅要注重積累,還要注重教學過程的優美,要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讓學生愛上古詩詞,愛上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
二、教學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春曉》這首詩從春鳥的啼鳴、春風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謝落等聲音中,讓讀者先通過聽覺,然后通過想象,既而轉換到視覺,在人們的眼前展現了一夜風雨后的春天景色,給人一種春光似海、春意正濃的美的感受。
本課教材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幅情景圖,一首古詩,認字表和寫字表,還有四道課后練習題。這首古詩語言自然樸素、通俗易懂,已經深遠而又耐人尋味。在學習這首古詩時,我們要初步了解詩的大意,體會意境,熟讀成誦。同時還要讓學生體味古詩文的韻律美,提示停頓、重音,指導朗讀。本課教學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意境圖,我們可以從圖中看到被春鳥喚醒的作者,打開窗戶后被雨后春景所驚異的神情,從而可以看出戶外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
【學情分析】
這首古詩,好多孩子學前就已經會背了。如果我們再一味注重讀背,那就如我們所說的:學生只是在數白嘴、背天書,毫無意義。試問,這樣的課學生趣從何來?這無非是在浪費時間。所以這節課的教學我們必須把握一點:注重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學定教。
【教法分析】
根據低年級語文教學的特點是以識字、學詞學句和朗讀背誦訓練為重點,我在教學中主要以讀為主,讀中熟字,讀中解詞,讀中學句,讀中悟情的方法。利用文中插圖,配樂朗讀等方法為學生創設美麗的春晨情境,使學生置身于美景之中,從而使情感得到升華,與作者產生共鳴。針對于字詞合作交流認讀,詩句的理解也是在合作交流中達到教學目標的。用靈巧的小手畫出自己心目中的“春曉圖”,并結合書上的插圖用以體驗和感悟古詩的意境。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學會“曉、眠、覺、聞、啼”這5個生字,理解字詞的意思。知道“覺”是多音字。
2.能借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通過朗讀課文理解古詩的內容,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3.能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二)能力訓練點
引導學生通過看圖,培養觀察、想象的能力。在講解古詩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學習古詩、品味古詩,體會作者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感情。
(四)注意體現創新和實踐能力:
注重能力的培養,學會說和寫,課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春天的美好景色,并寫下來。
四、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一)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并會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體會詩人,愛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二)難點:對詩的意境的理解。
(三)解決方法: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古詩的韻味及語言美。
五、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或掛圖)、生字卡片、游戲卡片
六、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學生背誦以前積累的古詩。
同學們,老師知道你們課下搜集背誦了好多的古詩,今天老師就給你們一個展示的機會,來,勇敢地站起來給我們背一首吧!
2.出示課件,觀察。
你們真是勤奮好學,背誦了這么多古詩,今天老師獎勵你們看個動畫片,課件示圖。
真是太美了!老師想用一首古詩來描繪一下這幅圖,你猜是什么詩?
(學生猜測,會背的背給大家聽)
二、認讀古詩。
1.師生合作,認讀古詩
老師想背的就是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寫的這首《春曉》,我們的課本上也有這首詩呢,趕快看看它和我們背的這首《春曉》是不是一樣呢!請同學們打開書17頁,自己認真地拼
一拼、讀一讀這首詩,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字,還是圈下來,一會兒想辦法解決,好嗎?
2.指名讀,互相評價。
誰愿意把書上的這首詩給大家讀一讀?
(生自讀、勾畫、交流)
3.這么好聽的詩,老師也想給大家讀一讀,給老師一個機會好嗎?
4.生評價老師
三、識記生字。
1.出示生字。
知道老師為什么能讀這么好嗎?因為老師交了好多的生字朋友,瞧:春、曉、眠、覺、啼、多、少、處
2.合作識字。
快看看這里面有沒有你認識的老朋友,如果有快點和他們打個招呼,不認識的也要想辦法認識他們,讓他們成為你的新朋友。
3.交流識字情況。
哪個生字朋友和你最要好趕緊給我們介紹介紹吧!
4.讓我們一齊來認認他們吧!
5.檢查認字情況。
你們是不是真的把他們記在心里了呢?那我可得請小老師來檢查檢查你們。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一、《搭石》教 材 分 析
搭石在農村是司空見慣,而現在的孩子大多卻是見所未見,缺少農村生活體驗,要領會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聯結著家鄉的小路,聯結鄉親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難。本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字里行間的意思,更要讓學生透過樸實的文字感受鄉村人們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樸實、善良的人性之美。設計理念: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綜觀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實驗教材,新增了許多圖文并茂,極富人文性的精美短文,編者的用意不言而喻,就是要讓教師作為孩子“學習的引領者”,引導孩子去“尋找美,發現美,欣賞美,感受美。”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寬松、自主,富有想象力的學習舞臺,讓孩子用他的眼睛看世界,讓孩子按他的理解來感知課文,用他的方式來展示學習收獲,孩子必將還你一片湛藍的天空。本案例的設計,旨在以孩子最感興趣的學習視角──“尋找美的風景”為“教學觸發點”,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情景創設和教師的語言渲染,讓孩子在感受“搭石”這一生活中的尋常事物所蘊含的不尋常的美的同時,受到心靈的啟迪和情感的熏陶。
二、《搭石》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體會搭石上蘊含的美,感受鄉親們的美好情感,并從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學習作者從不起眼的事物中發現美、感受美 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
課前準備:
1、課文的插圖,有關搭石的資料介紹。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格言導入,確立學習交流話題:
1、師談話,推薦格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學生說說對格言的理解。
2、確立學習話題“尋找一片美的風景”,(板書課題:搭石)
3.整體回顧課文圍繞搭石主要講了哪些內容?
4.隨學生讀句交流,總結出四個重點內容:什么是搭石,人們怎樣搭石,人們怎樣走搭石,搭石聯結著人們美好的情感。
二、出示教學目標
三、出示自學提示一、
1、什么是搭石?人們是怎么搭石的?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如果找到了你就把它用波浪線畫下來。注意,讀課文時字字讀響亮,句句讀通順。) 學生思考交流匯報。
1.自由讀第一自然段,找到相關語句。
2.指名讀描寫搭石的句子。
(隨學生朗讀出示課件)
3.讀后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搭石。
在交流中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理解,原來搭石就是為連接水的兩岸而鋪設的一條石頭路。板書:一條路)
一.把“話”變“畫”,品味語言。
(1)村里的人們會選擇哪種石頭來擺搭石呢?為什么?
(引導學生抓住“平整方正”理解。)
(2)石頭選好了,怎樣搭呢?你來選一選,哪條是搭石呢?
(引導學生抓住“二尺左右間隔”) 教師適時點撥,二尺左右間隔就是人走路時,兩腳之間最舒服的距離
(3)引發學生思考:“平整方正”的石頭,“二尺左右間隔”,這樣搭有什么好處呀? 學生能夠感受到鄉親們這樣擺搭石是為了讓人們走起來更平穩更安全。
(4)指導朗讀,讀出自己的理解。
四、出示自學提示二
1、默讀課文, 了解鄉親們走搭石的過程中是怎樣調整搭石的,感受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在文中找出關鍵詞)
2、默讀課文三、四段了解年輕人是怎樣走搭石的?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從文中的最后一段你還感受到了什么?
(二)想象、體驗,鄉親們怎樣走搭石
過渡:石頭路鋪好了,那怎樣走呀?先來看看第二自然段。
1. 了解鄉親們走搭石的過程中是怎樣整搭石的,感受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1
)學生認真聽,用心體會。看看這段文字中哪些詞語打動了你。
(課件出示本段文字,隨學生的理解、回答,相關詞句變顏色)
(2)讀后,請學生來談一談,此段文字中哪些詞語打動了自己,為什么。學生普遍對“無論怎樣……只要……一定會”,“踏上幾個來回”,感受頗深,并能結合這些詞語談自己的體會。
(3)在學生體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換位思考,教師采訪:那大家都來當當這位上了點年歲的人,我想采訪采訪你,“您畢竟不是年輕人了,在這又找石頭,又踏上幾個來回,您自己就不怕摔著嗎?”
學生能夠走進這位上了點兒年歲的人的內心,感受到他的想法,那就是:自己摔了不要緊,只要后面的人安全了自己就放心了。
教師繼續采訪:“您帶著東西,這么急著趕路,還在上邊踏上幾個來回自己的事不就耽誤了嗎?”
學生很容易就理解并說出了:“我的事耽誤了不要緊,后面的人安全了最重要。”
教師小結:現在我明白了,您的心里裝的都是別人呀。
(此環節設計意圖:在學生獨立抓住重點詞語初步理解語言文字,但還不夠深入、透徹的基礎上,通過教師采訪,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幫助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深入理解人物為什么要這樣做,從而深切地感受到人物為他人著想的美好感情,并通過回答記者的問題替文中的人物表達內心的想法,又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
(4)引導學生拓展、思考: 那你們說,只有上了點年歲的人是這樣嗎? 上來點年歲的人都是這樣,那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呢?
急著趕路的人都是這樣,那不太著急的人呢?
拿著東西的人都是這樣,那沒帶東西的人呢?
經過老師的點撥、提醒,學生自然理解在作者的家鄉,不是只有上了點年歲的人是這樣,大家都是這樣的。
教師小結:對呀,這就是這個例子,給我們的遐想。在我的家鄉,無論是誰,無論在怎樣的情況下,都是這樣心里裝著別人的。所以,這一段的開頭是這樣寫的:“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板書:一道景)
(5)讓我們把體會到的帶到讀中去,學生自己練習朗讀,教師巡視指導。 指名有感情朗讀 (此環節約用5分鐘)
(此環節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理解,這一段中作者只是舉了個例子,通過這個例子讓我們感受到,在作者的家鄉無論是誰,無論在怎樣的情況下,都是這樣心里裝著別人的,從而理解為什么說“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同時也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這種以點帶面,巧妙選材的寫作方法。)
2.親身體驗,感受一行人是怎樣“協調有序”走搭石的,體會他們為他人著想的心靈美。
(1)上了點年歲的人走搭石,呈現在我們眼前一道美麗的風景,那一行人走搭石、兩個人走搭石分別又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默讀3、4自然段,畫出相關語句。
(2)指名交流,一行人是怎樣走搭石的?
(隨學生朗讀出示課件)
(3)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象畫面,體會人們是怎樣走搭石的?
學生能夠抓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 ”。
(4)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也就是,你走在我前面,你抬起腳來,我就要緊跟上去,我抬起腳來,后面的就要緊跟上去,人們為什么要這樣走呀? 學生聯系前文思考能夠找到答案。
(隨學生回答出示課件)
(5)帶入情境,引發思考:我走在前面,實在累了,停下來歇一會行不行? 走在后面的人,有急事,強一步行不行?
教師小結:所以,人們走搭石不能(搶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在這抬腳緊跟當中就有了為他人著想的心靈美。
(此環節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讀文、想象,初步體會一行人是怎樣走搭石的,并通過聯系上下文,思考為什么要這樣走。在此基礎上,把學生帶入情境,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用心體會,從而理解這一行人在“抬腳緊跟”當中為他人著想的心靈美。同時也在滲透這種聯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內容,以及走進課文情境理解文章內容的閱讀方法。)
(6)親身體驗,感受一行人走搭石的協調有序
①教師引導學生共同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親身體驗一番,從而感受一行人走搭石的協調有序。
首先,請一列同學先來嘗試
師引讀: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 師:前面的—
生1讀:抬起腳來
師:后面的——
生2讀:緊跟上去 初次嘗試學生有些不太明白,教師點撥,(前面的,就是走在前面的人怎樣做即抬起腳來,后面的就是走在后面的人怎樣做即緊跟上去)在學生明白之后,繼續引讀,速度逐漸加快,看看同學們配合得是否非常默契,走得是否非常有序。
在這一列同學嘗試之后,接著引導全班同學共同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每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課程說明:
本課為自編教材,是教科版五上年級《運動和力》單元“測量力的大小”的拓展課。本課在運用力學知識的基礎上,依托“彈簧秤”,應用STEM理念,引導學生在動手做和動腦想的實踐過程中實現個性化發展。就本課設計意圖來說,表面上是引導學生應用力學知識,制作完成一個“彈簧秤”;而深層次的意圖是通過“彈簧秤”的制作,引導學生了解到產品制作的基本過程是:設計→制作→評價→改進,并且這個過程是不斷循環往復的,最終指向新課標中“技術與工程”領域的相關理念。
教學目標:
1、運用力學相關知識,親歷“彈簧秤”的設計、制作、評價、改進等環節,了解產品制作的基本過程。
2、能對他人的設計提出改善意見,并能對作品進行一定的評價。
3、激發對自制實驗工具進一步研究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設計并制作“彈簧秤”。
材料準備:彈簧秤、ppt、 6套材料板貼(教師);9組貼有白紙的小木板、彈簧、回形針、60枚一元硬幣、紅色不干膠、剪刀、直尺、鉛筆、香蕉、36份學習單(學生)。
教學流程:
· 揭示主題:
1、出示香蕉實物,用什么工具可以測出香蕉的重量,引出課題。
2、在實物投影上展示相關材料的實物圖(貼有白紙的小木板、彈簧、回形針、60枚一元硬幣、紅色不干膠、剪刀、直尺、鉛筆)。并提問每一件材料的作用。
3、出示項目主題:自制彈簧秤。
· 項目設計:
1、自主設計:在學習單上,畫出 “彈簧秤”設計圖。
2、交流設計:投影展示部分學生的設計圖,進行全班交流討論。
3、完善設計:對設計上的明顯缺陷提出修改意見,并明確下階段制作時的要求與注意事項。
· 項目制作:
1、4人小組討論,選出最優設計方案進行制作。
2、領取材料,合作完成“彈簧秤”的制作。
· 項目評價:
1、用“彈簧秤”稱出香蕉的重量。
2、展示部分“彈簧秤”進行對比,發現其中的技巧與問題。
· 項目改進:
展示部分“彈簧秤”的進行優缺點分析,得出改進方案。
板書設計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做一個用太陽的影子表示時間的鐘表。
2.從多角度認識太陽鐘和古代計時工具的原理。
(二)科學知識:
1.了解太陽鐘的計時原理。
2.認識古代計時工具——日晷及其他計時工具。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可以利用自然規律為人類和社會的發展服務。
2.體會到科學技術是不斷發展進步的。
二、教學重點、難點:知道太陽鐘的計時原理
三、教學準備:有關日晷和其他計時工具的圖片、電筒、日晷模型、制作日晷材料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鋪墊:
師:“哪位同學能告訴我現在幾點了?”,讓學生說出時間,“你們是通過什么知道現在的時間?”(手表;上課的時間表)“那么在古代,還沒有手表的時候,人們又是怎樣判斷時間的變化呢?”(學生自由回答)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同時板書:太陽鐘
(二)、探究新知:
1、了解有關日晷的知識:
( 1 )古代有時鐘嗎?他們怎么知道時間?
( 2 )學生談談自己了解的知識;
( 3 )講述:同學們的課外知識真豐富呀。確實,在很久以前,人們就注意到太陽的運動和投影的變化是有規律的,人們就根據這個規律推算時間,并制作了計時工具——日晷。
( 4 )看書,認識各種日晷;
( 5 )討論:日晷為什么能反映時間?
( 6 )碟片介紹:日晷;
2 、制作簡易太陽鐘:
( 1 )談話:古代的勞動人民,通過自己的長期觀察制作了各種形狀的日晷,你們想做一個屬于自己的日晷嗎?
( 2 )看書、討論本小組的制作方案。
( 3 )動手制作;
( 4 )展示、評比。
3 、玩手掌日晷:
( 1 )講述:在古代除了借助物品制作日晷外,埃及人還發現可以借助手掌做日晷。
( 2 )看書,了解具體情況;
( 3 )教師講解、演示;
( 4 )室外活動:玩手掌日晷;
(三)、歸納本課教學知識
1.無論是古代的計時器還是日晷它們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學生匯報。
3.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4.學生匯報。
5.教師小結。
(四)、布置作業:
請同學們根據這節課學到的知識,做一個“太陽鐘”或者“計時器”,下節課帶到課堂上共同研究。
課題: 太陽鐘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在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和長度會慢慢的變化,日晷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的計時器。
過程與方法:觀察太陽光影在一定時間內長短和方向的變化;討論太陽光影是怎么用來記錄一天的時間的;學習使用簡易日晷計時。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古人探索時間的過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太陽鐘計時的原理。
【教學難點】
制作使用太陽鐘計時。
【教學準備】
關于日晷計時的資料、立竿、制作太陽鐘的套材(小組)。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如今,我們只需要看一看鐘表就能知道現在幾點了。可過去的人們并沒有我們今天使用的鐘表,在時鐘發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來計量時間的呢?(學生充分交流)
2、揭題:太陽鐘。(板書課題)
二、用太陽來計時。
1、關于古人利用太陽計時的資料交流。
如:一天是怎么確定的?(古人用太陽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夜交替就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天。)
如:古時候一天分為幾小時?是怎樣劃分的?閱讀課本P52資料
等等。
三、用光影來計時。
1、師:古代的人還常常用光影來計時。他們是怎樣做的呢?
2、引導思考:在太陽下,將一根木棒豎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會有一個木棒的影子。隨著時間的變化,影子的方向、長短會花生變化嗎?
3、組織觀察活動。(課前老師畫一次影子,課中和學生再去畫一次,使用太陽鐘時還可以畫一次。)
4、如有錄象片段,可適當代替上面的觀察光影的活動。
5、討論: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陽的光影來計時的?
6、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圖,解釋怎樣計時。
7、師結合日晷面介紹“時辰”資料。
8、師提供太陽鐘套材,小組合作組裝。
9、師介紹使用方法,學生嘗試計時。
四、延伸。
1、為什么古人選用太陽來記錄一天時間的流逝呢?
2、太陽鐘在實際使用中會有哪些弊端?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化的熱愛之情,啟示學生珍視和弘揚我國的文化傳統。
(2) 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收集資料、交流、討論等多種活動方式,使學生了解感受中國以自己的文化魅力贏得了世界,體會和感受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3)人格塑造:增強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社會化,培養學生愛國心。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通過了解外國朋友對中國文化的喜愛,感受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認識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創設情境法
教學流程:
一 、激情導入 初步感知
1、教師:“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和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文化不斷的沉淀和積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文 化。同學們在你們的心目中哪些是中國特色,或中國元素呢?”
2,學生自由談自己心中的中國特色。
二,看課件 引思考
1、看課件 世界各地刮起的中國風。
2, 引思考,
看了剛才的課件,你有啥想法,或有啥問題。
3, 適時引導 ,中國風是怎樣吹向世界各地的。 板書課題。
三、自主學習
1、快速瀏覽課本內容,找出中國風吹向世界的途徑。
指名交流
2、自主交流,中國風的傳播途徑。
四、個性選擇,合作交流。
1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成立不同的科研小組。如絲綢之路科研所,鑒真東渡科研所,馬可波羅科研所,鄭和下西洋科研所。以人為本,尊重個性。集中精力學透學精。
2 小組研討,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形成共識。
3 教師適時參與指導引領。點燃,激發,喚醒。
五、風采展示,相互傾聽。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展示。分為主展示,副展示,補充展示。以及專家答辯環節。形成有介紹,有總結,有互動 有答辯的高效學習形式。
2、教師適時歸納,點評,激勵,提升。
3,在傾聽中求知,在解答中釋疑。擴大知識面。
六 知識鏈接,擴大知識面。
1 通過課件,展示相關知識。
2 學生閱讀,增加知識,擴大視野
七 實踐作業,內化吸收。
1設計中國文化名片。推介類別,內容,理由。
2 設計名片個性形狀。
3張貼展示,互相參觀交流。
八 板書設計
9 吹向世界的中國風
怎
樣
吹
絲綢 鄭和 鑒真 馬可
之路 下西洋 東渡 波羅
設計中國文化
個性名片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教學設計思路】
本文是一篇科學說明文,但所說明的對象是同學們感興趣的話題,文章內容并不深奧。授課過程中,可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設計思考題指導學生自讀。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解決閱讀中的疑難問題。最后設置自由問答環節,給喜歡鉆研的同學一個空間,由興趣引領他們在科學的道路上前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積累詞語,掌握“囊、克隆、胚胎、蟾蜍、鱗片、脊椎、兩棲”等詞的讀音、字形、詞義;弄清“繁衍、相安無事”的詞義。
⑵收集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
2、能力目標:
⑴整體感知文意,通過篩選信息,概括內容要點,逐步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⑵能夠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并理解這樣安排的好處。
⑶揣摩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3、情感目標:
體會學習科學家們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和精神,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全面看待科學技術的發展,實現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統一。
【教學重點】
1、了解有關克隆的知識和克隆研究的動態。
2、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3、揣摩語言,體會說明文的科學性。
【教學難點】
1、理清“克隆鯽魚出世前后”的說明順序,理解這樣安排的原因。
2、對文章結尾一段話的理解。
【教學方法】
自讀和點撥相結合。
【教具準備】
幻燈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篩選重要信息,整體把握文意;理清說明順序、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的條理性、科學性。揣摩語言,體會科學家們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科學態度。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20xx年11月份,我國多家媒體曾轉載國外媒體報道的一條驚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組織操縱的科學狂人,正在美國內華達州大漠深處進行著一項克隆人的秘密實驗。他們根據英國科學家創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同樣原理,從一個當年2月份夭折的10個月大的美國女嬰身上提取細胞制造克隆人。(選自20xx.11《文匯報》)消息披露后,克隆技術及其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再次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今天,讓我們走進《奇妙的克隆世界》,用理性的眼光看待這一問題。(板書文題)
設計(二):
《西游記》里的孫悟空有一個絕招令人拍案叫絕:他與妖魔作戰一旦吃緊,便從身上拔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來參加戰斗。這當然是神話,但是今天的科學卻能實現類似的`“奇跡”,這就是“奇妙的克隆”。克隆何以能如此神通廣大?還是聽聽遺傳學家的解釋吧。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學生自讀課文,教師設計思考題指導學生自讀。
多媒體顯示:
1、給下列加黑字注音:
囊胚胎蟾蜍脊椎兩棲
2、解釋下列詞語,并用詞造句。
繁衍
相安無事
3、克隆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4、“克隆鯽魚出世前后”和“克隆綿羊‘多利’”分別為我們介紹了哪些知識?克隆羊的誕生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轟動”?
5、課文從哪些方面寫了克隆技術造福于人類?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以小組為單位,計時閱讀,然后小組組長代表本組發言進行全班交流。教師作總結發言,以歷時最短、概括較準確的小組為優勝組。
明確:
1、nánɡ pēi tāi chán chú jǐ zhuī qī
2、繁衍(yǎn):逐漸增多或增廣。
相安無事:相處沒有沖突。
3、克隆是無性繁殖的新興生物技術。
4、“克隆鯽魚出世前后”勾勒了克隆技術的發展脈絡,為我們介紹了中外科學家所進行的克隆實驗及實驗進展情況,突出了中國科學家在克隆實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貢獻。
“克隆綿羊‘多利’”較為詳細地描述了“多利”的誕生過程,并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義和巨大反響。
克隆羊的誕生在世界引起了轟動,主要原因是它標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
“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說,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這一突破意味著它既可以造福于人類,也可能危害于人類。
5、課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寫克隆技術造福于人類。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第三,克隆對于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
三、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分析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的條理性和科學性
學生精讀課文,教師設計思考題,指導學生閱讀。
多媒體顯示:
1、文章四個部分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能調換順序嗎?
2、文章第一部分為了說明“克隆是什么”,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3、文章第二部分“克隆鯽魚出世前后”采用了什么樣的說明順序?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4、第三部分“克隆綿羊多利”介紹多利的誕生過程,采用了什么樣的說明順序?
學生思考,自主作答,如有不妥之處,另選幾位同學作補充或糾正。
明確:
1、文章先寫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后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理性思考。全文采用了邏輯順序說明事理,逐層深入,步步推進。
2、作者為了說明“克隆是什么”,運用了三種說明方法:舉例子、作解釋和引用。舉例子,列舉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們比較熟悉的例子來說明,把艱深的科學知識說得簡明易懂。作解釋:對克隆一詞進行溯源并作出解釋。引用:引入《西游記》中孫悟空拔一根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動說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3、文章第二部分采用了時間順序。小標題“克隆鯽魚出世前后”顯示這一部分是按時間順序安排的,這樣便于勾勒克隆技術發展的脈絡。
4、文章第三部分“克隆綿羊‘多利’”是按時間順序安排材料的。文中有標志性詞語可供分析,如“‘多利’綿羊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呢?……先給……與此同時……手術完成后……然后……到去年七月……‘換核卵’一步一步發展的結果,因此是‘克隆羊’”。
教師對學生交流的情況作評價,對不當之處應予以糾正。
教師提示:關于第二部分的說明順序,應考慮如下一些內容:第一節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從中國的“克隆試驗”寫到外國的“克隆試驗”,一條是寫“克隆試驗”從魚類、兩棲類再到哺乳類。以此來看,關于“時間順序”的判斷是不準確的。
那么,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呢?第一條線索突出反映了我國科學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貢獻。第二條線索體現了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求索探究的過程,體現了科學家們的追求精神,同時也為下文寫“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行文的鋪墊。
四、揣摩語言,體會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科學態度
同學們,在科學的道路上是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科海泛游靠的是淵博的科學知識,精湛的科學技術、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堅持不懈、永不言敗的科學精神。請從課文中找出能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與精神的句子,仔細體會。
生1:“用鯽魚囊胚期的細胞進行人工培養,經過385天59代連續傳代培養后,用直徑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顯微鏡下從培養細胞中吸出細胞核。”
生2:“在189個這種換核卵細胞中,只有兩個孵化出了魚苗,而最終只有一條幼魚渡過難關,經過80多天培養后長成8厘米長的鯽魚。”
生3:“經幾百次灰、黑、白這樣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終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生4:“經過247次失敗之后,他們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綿羊。”
……
選兩位同學談體會。
五、學生自由問答、質疑、釋疑
學生爭論的焦點在于文章最后一段。文章寫道:“有關‘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科技越發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
這段話該如何理解呢?教師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思考:
1、科學是一把雙刃劍,既可造福人類,也可殃及人類,而且科學造福人類和殃及人類的速度、程度在同步增長,如核的發現和利用;
2、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從自然界逼近了人類本身,越來越深刻地觸及人類的倫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類心靈,如克隆人問題;
3、科學發展也會引發人類道德倫理觀的變革和更新。如何確立并完善現代社會倫理道德價值觀,使之既能導正科學技術的發展,又能適應科技的進步,理性而德性運用科學之劍,使之為人類造福,這將是現代社會必須探討和面對的問題。
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可以提示學生課后查找資料,完善自己的觀點看法。
六、布置作業
1、課后閱讀有關克隆的文章或上網查詢相關資料,并進行整理。
2、請以“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此的看法,可以編述故事,也可以發表議論,500字左右。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0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
2?在學習生字的過程中,自主發現漢字的又一構字規律在熟字的基礎上減筆畫,可變成新字,提高自學生字的能力。感受漢字構字規律的奇妙,喜愛祖國的文字。
3?在寫字的過程中,了解漢字的間架結構、筆順、筆畫,初步感知漢字的形體美。
教學重點
1?認識本課10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區分它們的字形,通過組詞弄清新字的字義。
2?自主發現漢字的構字特點減一筆成新字。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本課的生字詞卡片。
學生:自制一套活動的卡片(新字和熟字要減去的筆畫)。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識,激趣導入
復習上一節課的構字規律。孩子們,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漢字的又一個構字規律減一減(板書課題)。
二、觀察字形,初步感知
1?在識字王國里,小朋友認識的字朋友可不少啦!還叫得出這幾位老朋友嗎?(出示方、午、玉字),并用字組詞,認讀后貼在黑板上。
2?小朋友太高興啦!下面我們來做一個減一減的游戲,請看老師演示(用活動卡片方字減去點變成萬字)。
3?好玩嗎?請孩子們認真觀察午字和玉字,想想它們減去筆畫會變成什么字呢?
4?抽生上臺擺一擺,一邊擺一邊給小伙伴們講一講自己的擺法。(午字減去撇就變成了干,玉字去掉點就變成王字。)
5?學生自由觀察,各抒己見,這些新朋友有趣嗎?為什么?
三、自主識字,發現方法
1?自讀課文。
(1)孩子們,只減去一部分就變出了與這些老朋友如此相像的字,那它們的讀音、意思相同嗎?自己讀讀課文,在讀書時,遇到不認識的字,該怎么辦?請孩子們借助拼音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
(2)去掉拼音你會讀嗎?試試看。
(3)你們會讀了嗎?會讀的和你的同桌互相讀一讀,比一比,看誰讀得最準確。
2?檢查自學效果。
(1)現在我們要帶生字娃娃出門了,千萬別喊錯它們的名字呀。出示生字,通過小老師、開火車等形式反復認讀,注意根據學生讀的情況糾正讀音。
(2)你們讀得真棒!生字娃娃回家了,看,它們已經帶著朋友排好了隊,正等著你們去認識呢。認讀書中的詞語。
(3)同桌討論學習:說說你懂得了哪些詞語,怎么讀懂的,還有哪些詞語不太理解,交流交流,教師適時點撥。(千家萬戶:形容很多很多戶。王牌:橋牌等游戲中最強的牌,比喻最強有力的人物、手段等。)
(4)小朋友們既懂得觀察字形,又會自己識字,真了不起!除了書中的詞語,你能給這些生字再找一找朋友嗎?
四、朗讀短文,總結方法
1?出示活動卡片,教師一邊演示,學生一邊讀,并引導學生編成順口溜(方字減點變成萬,午字減撇變成干,玉字去點變成王)。
2?讀一讀書中的短句,感悟方法。
3?現在就把你今天學到的識字方法和你的小伙伴說一說吧!(小組交流)
4?誰愿意把方法介紹給大家呢?抽生匯報后教師總結:你們真是會學習的孩子!漢字真奇妙,你看,在老朋友字上減一減就成了新字。我們用這種方法還會認識更多的新字娃娃呢!
5?
這樣好的方法你能記住嗎?試試看。
五、指導寫字,把握結構
1?出示千、干、王字。
讀一讀:大家看,你還記得它們的名字嗎?一起來讀讀。(齊讀正音)
看一看:請大家仔細觀察,你有什么發現?有什么要提醒伙伴們的?(指名說,注意千、干、王字的長橫要平,豎要寫直)
說一說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誰想教大家寫好這三個字?(指名說位置)教師板書。
描一描:寫這個字要注意什么?
練一練:學生認真書寫。
賞一賞:自己先圈出寫得比較滿意的字,同桌互相看看,相互學習。教師邊深入學生中指導,邊挑選有典型性的作業,最后展示并評析。
2?指導萬、戶字。
按照以上步驟指導書寫,和學生一起探討怎樣把漢字娃娃寫得美(重點指導萬字的長撇要舒展些)。
六、自主實踐,遷移拓展
1?小朋友們都挺能干的,還想玩減一減的游戲和更多的漢字娃娃交朋友嗎?學生自主活動,進行減筆畫成新字的游戲。(如:目、舌、王)
2?小結:小朋友們,瞧,不用費力地死記硬背,只要學會用上恰當的、巧妙的識字方法去識字,就會記得更牢固。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7篇】相關文章: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六篇01-13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6篇01-06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九篇01-05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九篇01-04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8篇01-03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8篇01-25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錦集六篇01-21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錦集6篇01-17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9篇01-23
【熱門】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10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