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

時間:2023-06-19 04:40:58 文婷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范文(精選9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鄉土中國》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范文(精選9篇)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 篇1

  一、學情分析

  《鄉土中國》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代表作,收錄的14篇論文是根據費孝通20世紀40年代在西南聯大和云南大學所講授的“鄉村社會學”課程內容整理而成的,當時面對的群體為西南聯大和云南大學的學生,盡管相比較于專業性的學術著作,在內容和語言上相對通俗易懂和雅俗共賞,但是對于現在的絕大多數高中生來說,既缺乏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又出現了大量的專業理論和抽象的學術概念,因此他們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閱讀的濃厚興趣和存在畏難情緒。因此我們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指導尤為關鍵,讓學生明確閱讀《鄉土中國》要重點讀什么,為什么讀,怎么讀。這就涉及到了閱讀的目的、意義和方法。

  二、閱讀依據

  我認為,閱讀《鄉土中國》的依據就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和《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有關整本書的閱讀要求,然后根據學生的在閱讀中出現的問題適時加以調整、創新。

  《課程標準》要求“通讀全書,勾畫圈點,爭取讀懂;樹立全書大綱小目及其關聯,做出全書內容提要;把握書中的重要觀點和作品的價值取向。閱讀于本書相關的資料,了解本書的學術思想和學術價值。通過反復閱讀和思考,探究本書的語言特點和論述邏輯”。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也對閱讀《鄉土中國》提出了比較具體的閱讀指導。1、要有閱讀的“預期“;2先”粗“后”細“,逐步推進;3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間的聯系;4關注作者研究的思路;5反復閱讀,積極思考。因為書中有詳細的介紹,在這里我不再贅述。

  在研究如何進行《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前,我先閱讀了《中學語文》《語文教學通訊》等教學雜志上的有關《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的專業論文,認真研究了全國其他省市對整本書閱讀的教學設計,同時又吸納了我們前期進行的《平凡世界》的閱讀思路和方法,制訂了《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的設計與實施方法。

  三、閱讀設計

  1、在引導學生閱讀整本書之前,教師要深入閱讀和思考,廣泛收集與《鄉土中國》有關的文獻資料,影像視頻等進行細致地學習與研究,形成自己對《鄉土中國》的理解和思考。這樣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才能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如果我們老師沒有細致深入的研究,對文章具有宏觀的把握和詳盡的了解,就很難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所以作為老師必須作為閱讀的先行者,而不是泛泛地要求學生每天完成幾章的閱讀,然后簡單的設置幾個問題草草完事。

  2、閱讀整本書,還需要時間的保障。現在的高中生學業負擔很重,每天的自習時間和零星時間十分有限,而這些時間學生大部分用于完成作業,很難再抽出時間進行閱讀。因此我們必須積極和學校或年級為學生爭取閱讀的時間,每周有固定的閱讀課,這樣才能有效的保障閱讀質量。我們現在已經和年級協商好,每周的周二下午三、四節課作為閱讀課。

  3、《鄉村中國》的學術性比較強,對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要求比較高,因此我們教師要根據學生學情,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方式和方法,進行有效的指導。

  (1)興趣激發

  閱讀興趣是調動學生參與閱讀的積極重要手段,也是閱讀教學有效展開的重要保障。學生只要具有了閱讀興趣,就能夠自覺主動找時間閱讀,并進行深刻的思考。我們可以列舉現實中的一些生活現象,讓學生在書中尋找答案,這樣學生與書的距離拉近了,學生也會認識到閱讀在自己的學習生活的重要作用了。

  我們通過設置問題來激發興趣,如:

  為什么我們的古人那么重視“衣錦還鄉“和”落葉歸根“?

  為什么現在很多年輕人在城里買了房子,安了家,但是他們的父母還是喜歡住在農村?

  為什么在國外一到節日,人們大多選擇旅游度假,而我們中國選擇回家探親?

  為什么我們中國人喜歡問對方的年齡、家鄉、工作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在國外往往卻被認為是個人的隱私?

  我們也通過讓學生觀看視頻資料,了解《鄉土中國》的思想意義和學術價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我們下載了《讀書鄉土中國》《特別呈現》費孝通第一集、第二集,《靜讀鄉土中國》(上下)《鄉土中國》(中國結婚為何要門當戶對)等,在學習時適當播放。

  (2)任務驅動

  設置閱讀任務是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準確把握閱讀重點,調動學生深入思考的必要手段。閱讀任務往往是以回答問題的形式出現的。在閱讀每一章節時,我們教師要依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重點關注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從“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四個維度命制題目,題目既有對文章內容深度理解,又要密切聯系現實,讓學生體會到閱讀對于解決現實問題的積極作用。于是我們可以采取閱讀打卡,任務驅動的方式進行閱讀指導。

  如指導閱讀《鄉村本色》這一章節,我們設置了下列問題作為閱讀的任務。

  費孝通先生在文章開頭第一段說“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請通讀文章,概括出“鄉土性”的具體表現是什么?

  在《鄉土中國》第一章中費孝通先生論證方法,試舉例說明。

  在《鄉土中國》第一章中費孝通先生認為我國農民聚村而居的原因是什么?試據此論證我國現階段城鎮化政策實施的可行性。

  ……

  (3)分享展示

  分享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成果的肯定,通過分享學生能夠學習到彼此的優點,能夠較快的提升自我的研究能力。因此要定期集中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可以是對設置問題的有效、全面、深刻的分析,也可以是對某一問題的學術性小論文,讓學生在收獲中體驗學者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路徑,以及陳述學術見解的思維過程和表述方式。

  四、閱讀思考

  整本書閱讀不同于單篇文章閱讀,它是一個系統性的閱讀,涉及閱讀的各個方面和層次,我們教師有效的指導是整本書閱讀有效開展的前提,而學生能夠保持閱讀興趣,提升思維能力這是整本書閱讀最重要的基礎。因此在閱讀中我們堅持“閱讀中心明確”“每課一得”“漸進重復”的原則,避免泛泛而讀,避免淺嘗輒止的閱讀。這就要需要不斷鼓勵學生,腳踏實地,精讀、研讀和重讀。

  五、閱讀打卡樣本

  《鄉土中國》第一章閱讀打卡

  1、填空

  (1)本章的標題是(鄉土本色)。

  (2)在社會學里,我們把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叫做(禮俗)社會,而把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叫做(法理)社會。

  (3)無論在什么性質的社會里。除了軍隊、學校這些特殊的團體外,(家庭)總是最基本的撫育社群。

  (4)中國鄉土社區的單位是(村落)。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

  2、問答題

  費孝通先生在文章開頭第一段說“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請通讀文章,概括出“鄉土性”的具體表現是什么?

  土氣不流動群聚熟悉

  在《鄉土中國》第一章中費孝通先生論證方法,試舉例說明。

  舉例論證舉例略

  對比論證

  比喻論證

  類比論證

  在《鄉土中國》第一章中費孝通先生認為我國農民聚村而居的原因是什么?試據此論證我國現階段城鎮化政策實施的可行性。

  原因見文章第9頁。

  城鎮化政策的可行性:

  (1)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需要也越來越高,個人擁有的小面積土地已經不能提供足夠的財富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

  (2)現代科技迅猛發展,原先只能靠人力來完成的工程,現在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機械設備完成,將大量人力解放出來。

  (3)社會穩定,法律逐步完善健全,人們的法律意識逐步增強,往往通過法律手段解決爭端。

  (4)隨著社會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人們的工作不再單一,從事農業生產不再農民的唯一選擇。

  3自我閱讀思考,可以從文章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語言特點進行思考分析。(不少于80字)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 篇2

  ■ 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重刊序言》和《后記》,了解《鄉土中國》的作者和成書。

  2、通過與文學作品的目錄比對,了解學術概念的不同,進而感受學術著作的內容。

  3、通過討論思考,總結學習《鄉土中國》的現代意義。

  ■ 學習重難點

  1、通過比較分析,了解學術概念的不同。

  2、通過思考,總結表達學習《鄉土中國》的現代意義或價值。

  ■ 學習過程

  (一)勾連現實,激趣導入

  1、看圖感受:

  ①中國人見縫插針地種菜。

  ②中國龐大而復雜的家譜。——比對歐美相對簡單的家庭關系和稱呼。

  2、聯系生活:結合你的生活和體驗,還有哪些帶有中國特色的現象?

  中國的春運,中國大媽愛跳廣場舞;中國人喜歡托熟人找關系;“ 安土重遷”“故土難離”“葉落歸根”“入土為安” 的觀念根深蒂固;……

  3、深入思考:為什么?

  關鍵詞:農耕社會的傳統、鄉土情結、儒家文化的影響。

  (二)了解作者,走進《鄉土中國》

  1、了解作者:

  費孝通先生從事社會學、人類學研究,寫下了數百萬字的著作。他的博士論文《江村經濟》被譽為“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他是中國社會學的總設計師,1947年,他出版了關于社會學經典之作《鄉土中國》。

  2、《鄉土中國》寫于70多年前。我們通過自己閱讀來了解這本書的成書,拉近與這本書的距離。

  學習任務一:

  自主閱讀《重刊序言》和《后記》,將下面這段話補充完整。

  《鄉土中國》共___篇論文,是從_________中所整理出來的一部分,暫時撇開____問題,專從_________本身來發揮,來追究________的特點。它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具有_____,嘗試回答“_____________”這個問題。

  【參考】《鄉土中國》共14篇論文,是從“鄉村社會學”的課程中所整理出來的一部分,暫時撇開經濟問題,專從社會結構本身來發揮,來追究中國鄉村社會的特點。它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具有排他性,嘗試回答“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這個問題。

  3、學習任務二:

  小組討論:《鄉土中國》的核心是“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為什么用“鄉土”這個概念,而不用我們熟悉的“農村”“鄉村”?

  師引導:比較綜合。①農村與城市相對應:《后記》第一段“甚至暫時撇開經濟問題,專從社會結構本身來發揮” 。所以“農村”主要是一個經濟概念,表明的`是一種不同于城市的經濟活動方式。②我們常說向往“鄉村生活”。所以“鄉村”主要是一個社區概念,強調的是一定社會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③“鄉土情結”是我們語境中一個很熟悉的詞匯。“鄉土”則具有更多的文化意義,強調的是與傳統農耕文明相聯系的社會特性。因此,以“鄉土”命名更符合本書的傳統文化意蘊。

  【補充】從學術背景來看,他一九三五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研究院,曾師從吳文藻、史祿國等社會學名師;一九三八年畢業于英國倫敦經濟學院并獲博士學位,曾師從著名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打下深厚的知識基礎。并且,從《鄉土中國》一書中,還可以看出他對中國傳統儒家經典文獻熟習非常。從實踐背景來看,除其本人生于斯土長于斯地外,在本書成書前,他在廣西、云南進行了大量的田地調查工作,對中國鄉村社會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實踐體會。這兩方面的因素是他敢于另起爐灶、新開中國鄉村社會學的基礎。

  4、小結:

  所以費孝通先生提出了“鄉土社會”這個概念,進而形成系列文章,匯編成《鄉土中國》,成為一本研究中國鄉土社會體系的社會學著作。

  (三)初識概念,了解學術著作

  1、看書本的目錄:

  學習任務三:

  小組合作研究:

  ①閱讀本書目錄,了解基本概念。

  ②比對右邊的目錄,說說不同。——來自《魔戒》第一部《魔戒現身》

  ③結合《重刊序言》和《后記》,歸納《鄉土中國》中概念的來源(或研究方法)。

  2、齊讀《重刊序言》中的三句話:

  ①“我是一面探索面講的,所講的觀點完全是討論性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沒有經過琢磨,大膽樸素”。

  ②“搞清楚我所謂鄉土社會這個概念,就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具體的中國社會。概念在這個意義上,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工具。”

  ③“它并不是虛構,也不理想,而是存在于具體事物中的普遍性質,是通過人們的認識過程而形成的概念。這個概念的形成既然是從具體事物里提煉出來的,那就得不斷地在具體事物里去核實,逐步減少誤差。”

  3、小結:

  幻想小說的虛構性;概念①直接來源是作者的“鄉村社會學”的講課內容,是邊探索邊講的,觀點完全是討論性的;②根本來源是通過認識形成的概念。——學術研究或學術著作與文學作品的不同。

  (四)反思現代,體悟學術經典

  1、學習任務四:

  思考表達:

  有人曾提出疑問:《鄉土中國》的出版時間是1947年,中國社會大部分已經從“鄉土”走向“現代”,學習《鄉土中國》會不會過時了呢?把你的理由寫成一段話,不少于140字。

  2、要點引導:鄉土的中國 鄉土中的國 中國的鄉土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傳統與現代的交織和轉換,鄉村與城市的碰撞與融合,使社會發生著巨大變化。《鄉土中國》中關于鄉土社會的論述仍然值得我們思考。(在這樣一個飛奔的城市化進程中,鄉村可能代表著我們的歷史、我們的過去、我們的歷史的河流。只有現在的民族是最薄的民族、是最沒有希望的民族,因為你沒有辦法找到過去,你也沒有辦法從中吸取各種經驗和教訓。——梁鴻)

  3、閱讀提升:

  梁鴻《中國在梁莊》(前言)

  它(鄉村)是我生命中最深沉而又最痛苦的情感,我無法不注視它,無法不關心它,尤其是,當它,及千千萬萬個它,越來越被看作中國的病灶,越來越成為中國的悲傷時。

  從什么時候起,鄉村成了民族的累贅,成了改革、發展與現代化追求的負面?什么時候起,鄉村成為底層、邊緣、病癥的代名詞?又是什么時候起,一想起那日漸荒涼、寂寞的鄉村,想起那在城市黑暗邊緣忙碌,在火車站奮力擠拼的無數的農民工,就有悲愴欲哭的感覺?這一切,都是什么時候發生的?或許,這是每一個關心中國、關心中國鄉村的知識分子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五)介紹方法,學會學術閱讀

  1、2019年的高中語文新課本高一必修教材(上冊)中P80—P81,有以下一些閱讀策略的指導:

  ①要有閱讀的“預期”。是為了了解鄉村歷史和文化?為了學習一些社會學研究方法?為解決當今農村問題尋求答案?

  ②先“粗”后“細”,逐步推進。

  ③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間的聯系。

  ④關注作者的研究思路。

  ⑤反復閱讀,積極思考。

  2、批注法介紹:以《紅樓夢》脂硯齋本為例。

  (六)課堂總結

  費孝通:我們對于自己文化的傳統,必須要有一個全盤清理。我們必須用科學方法把我們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在這生活方式中所養成的觀念加以說明。有了這筆清清楚楚的賬才能使我們走下一步時不致再像目前這樣的艱難而浪費了。所以,我們也應該認認真真研讀這本《鄉土中國》。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 篇3

  一、課程分析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提出:“在指定范圍內選擇閱讀一部學術著作。通讀全書,勾畫圈點,爭取讀懂;梳理全書大綱小目及其關聯,做出全書內容提要;把握書中的重要觀點和作者的價值取向。閱讀與本書相關的資料,了解本書的學術思想及學術價值。通過反復閱讀和思考,探究本書的語言特點和論述邏輯”。本堂課完成的是“勾畫圈點,爭取讀懂”“反復閱讀,把握”這樣的目的和任務。它以學生預習的初次批注為前提,以學生的初讀感受作為教學起點,以批讀的對象、方式作為抓手指導學生以提要鉤玄的方式把握學術著作的行文思路和閱讀方法,這種閱讀教學符合課程改革新理念,能體現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

  二、教材分析

  《鄉土中國》是社會學大師費孝通的代表作,是他根據20世紀40年代在西南聯大和云南大學所講授的“鄉村社會學”課程內容整理而成,他把中國鄉土社會的特征與其他社會體系特征特別是“西洋社會”的特征加以比較,提出了刻畫中國鄉土社會的概念。這本書由14篇文章構成“論文集”,在五六萬字的規模下容納了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概念。它具有很強的學術性,但又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具有嚴密體系的學術專著。因此需要逐篇精讀,厘清概念,繼而全面、深刻地理解全書觀點,梳理內容體系和邏輯結構。《<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任務書》通過目標導向、任務描述、批讀提示、原著信息、核心概念、主要觀念的梳理,閱讀導引、批注﹒心得的啟迪,以及課后思考與探究等各方面幫助學生真正讀懂讀通這本書,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三、學情分析

  本節課面向的是整本書閱讀的第二節導讀課,針對單篇單章節的精讀。學生此前多未接受批讀訓練,沒有形成批讀習慣,批讀較不規范。如果有批讀,也大多呈現為感悟式批讀,批讀方法和類型較單一,對象不明確。韓愈《進學解》中說“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本課旨在鍛煉學生提要鉤玄的能力,并能總結方法,學以致用,達到能力的遷移和保持。

  四、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2、學會如何批注學術文章

  教學重點:把握思路,預備批讀;

  批注示范,總結批讀;

  學以致用,拓展批讀。

  教學難點:語料助推,拓展批讀。

  五、教學方法

  多媒體、合作學習法、探究法

  六、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

  教師材料:《<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任務書》

  《<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教學指導》

  學生材料:《<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任務書》導學案

  教學環境:學生4——6人組成小組

  七、教學過程

  活動內容活動意圖時間

  教學活動一:導入思考,引出批讀

  1、教師活動一:

  情感導入《鄉土中國》,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學術著作的閱讀方法——批注式閱讀。韓愈:“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提要,要就是提煉文章的結構脈絡。鉤玄,就是探求精深的道理。

  教學目標展示

  本節課以“鄉土本色”一文為例

  從情感導入,讓學生從感性認知上更樂于閱讀本文2分鐘

  教學活動二:把握思路,預備批讀;

  教師活動:

  1、全文的中心論點是?

  指明“論點”概念,明確中心論點——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的社會是鄉土性的。

  提要——記事者必提其要

  2、布置任務:向組內同學展示你的思維導圖,推出一份你們認為最棒的,并說說理由

  學生活動一:交流思維導圖,學生互相點評

  教師提供自己的思維導圖真正讀懂文章,要做到提要鉤玄,首先要“提要”才能為后續批注提供理解基礎10分鐘

  教學活動三:批注示范,歸納方法;

  鉤玄——纂言者必鉤其玄

  教師活動:請歸納出導學案中的批注角度

  學生活動二:歸納能總結學術文章的批注方法,展示交流。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并展示

  教師活動:整理學生回答,總結歸納并板書

  讓學生從自學過程中真正感知批注方式5

  分鐘

  教學活動四:學生展示,互相點評

  教師活動:請根據剛才學習的批注方法,結合助推資料,對書中“閱讀導引”涉及的句子及核心概念進行批注。(5分鐘)

  學生活動三:批注并展示,互相點評欣賞。

  教師活動:點撥評價趁熱打鐵,課上批注并展示,讓學生學以致用15

  分鐘

  課堂總結

  本節課學習了四種學術著作的批注方式,希望同學們能帶著這些方法在今后閱讀更多作品。總結回顧3分鐘

  八、任務布置

  1、在兩周時間內完成14篇文章的批注;

  2、有選擇地對書中設計的問題進行回答;

  3、對自己感興趣、讀有所得之處進行批注(不少于50條);

  4、將自己在閱讀中發現的,需要進一步研討的問題列出來(3—5個);

  5、同桌之間交換批注文字;

  在兩周時間內完成《鄉土中國》批讀記錄單,并就如何批注學術著作進行總結(200字左右)。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 篇4

  ■ 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的第四課時,在前面,學生已經通過三課時的學習,對整本書進行了比較具體的學習,包括概念理解,邏輯思路梳理,重點問題分析討論。學生前期對本書的掌握是否扎實,對本課有著重要影響,本課時的研學建立在前三課時學習內容的基礎上。

  ■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本書中的中國鄉土社會的關于“家”的文化傳統。

  2、了解對本書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思路,掌握研讀的一些方法。

  3、拓展遷移,聯系個人體驗和社會生活,深入理解本書的概念、觀點,并找到深層學習的有價值的研究方向。

  ■ 教學重點和難點

  拓展遷移,由淺入深,由感受體驗到理性深入,激發學習興趣,探尋深入研究的切入點、研究方向。

  ■ 教學準備

  1、費孝通所著《鄉土中國》。(備注: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年7月第一版,統編高中語文教科書指定閱讀書系。)

  2、籌建研究性學習小組,每組4—8人。

  ■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大家通過前三課時的學習,對費孝通先生及其《鄉土中國》一書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對本書中的很多學術概念進行了學習理解,分析梳理了全書的邏輯思路和各章節的內在聯系,討論解決了讀書中遇到的常見問題,更在第三課時跟隨解老師對“差序格局”進行了重點研討,今天,我們將一起努力,圍繞“家”這個范疇,探尋進一步深入學習的思路和方法。

  (二)體驗與感受:看視頻,找差異

  1、看視頻,談不同。

  活動一:看“中國媽媽和美國媽媽差異”小視頻,談一談差異在哪里。

  活動設計思路:這個小視頻形式獨特,內容有趣,切中同學們生活體驗,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同學們學習興趣。通過同學發言直觀談感受的方式,體會淺層學習中“體驗與感受”的著力點。

  2、分小組,列表格。

  活動二:學習小組研究討論,通過列表格方式,比較詳細列舉各方面問題中中美媽媽的差異。

  (例如:學習問題,戀愛問題,婚姻問題,工作問題,家務勞動等等)

  活動設計思路:通過列表格,使同學們熟悉家庭生活大概涉及哪些方面,理性分析中外現代家庭對母子(母女)關系處理的差異,用中西比較的方式思考家的問題,內容貼近同學們生活,并且,使同學們認識到列表格等學習方式,可以讓結論更理性和全面,引出下面量化研究的研習方法。

  (三)深入與細化:量表研學

  1、關于中美媽媽的不同,同學們能找到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是如何論述的嗎?

  如:“中國傳統結構中的差序格局具有這種伸縮能力。在鄉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錢的地主和官僚階層,可以大到象個小國。而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給父母膳宿費的`西洋社會里,大家承認團體的界限。在團體里的有一定的資格。資格取消了就得走出這個團體。在他們不是人情冷熱的問題,而是權利問題。在西洋社會里爭的是權利,而在我們卻是攀關系、講交情。”(第26頁)

  2、學習任務一:那么,費孝通先生在本書中認為西洋家庭和中國傳統社會家庭有什么差異呢?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研討,填寫量表。

  學習任務設計思路:通過設計簡單量表,對比中西家庭差異,掌握應用簡單量表方法,體會研習文本內容深入的方法。

  將同學們的結論整合,得出相對理性科學的結論。

  (四)思考與批判:發現問題

  整本書閱讀過程,是從初識體驗,理解把握,到深入思考的過程。我們的思維從“是什么”到“為什么”,再到“怎么樣”的一個升級過程,只有走到“怎么樣”這一步,才能讓我們的學習得到提升,才能去思考“對不對”“有什么用”的問題。

  學習任務二: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圍繞本書中“家”這個問題,有哪些值得思考的“對不對”“有什么用”的問題?列出問題。

  例:“現代中國家庭是否延續了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所描述的特性?”

  ……

  學習任務設計意圖:通過研討方式,圍繞“家”這個小概念,完成整本書閱讀學習目標中“進一步認識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和“了解本書的學術價值”的引導與思考,結合本書內容,拓展遷移,聯系實際生活,鍛煉閱讀中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培養批判意識,激發研究興趣,為下一步確定研究性學習研究方向做鋪墊。

  (五)遷移與拓展:完成《鄉土中國》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

  學習任務三:圍繞“家”(或“家庭”“家族”),確定《鄉土中國》研究性學習題目,完成開題報告。

  比如《家族》 一篇,其結論主要是基于中國傳統家庭的調查,我們可以結合讀過的相關文學作品,聯系本文所學知識,去分析這些作品中所描述的中國傳統大家庭。我們一起來試試從這個角度擬定一個研究題目。

  步驟一

  教師引導:確定研究題目思路,完成開題報告表格。

  1、 研究對象的確定:關鍵詞“家”(或者“家庭”“家族”)。

  2、 范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現代中國的家庭。

  3、 角度:橫向,固定時期;縱向,發展變化。

  4、 語文研究價值方向:古典文學作品,或者現當代文學作品。

  5、 部分相關文學作品舉例:曹雪芹的《紅樓夢》、魯迅的《祝福》、曹禺《雷雨》、陳忠實的《白鹿原》等等。

  如,通過現實體驗和新聞、影視劇、藝術作品總結分析的思路,示例選題《現代中國家庭的發展軌跡和趨勢》;通過閱讀文學作品,結合自身經驗和分析,示例選題《小說<紅樓夢>中家庭關系研究》……

  步驟二

  交流討論,填寫表格。

  (表格附后)

  步驟三

  小組討論后全班交流,展示,修改,教師指導評價。

  學習任務設計思路:以《開題報告》為載體,學有深度,學有所用,進可完成此項研究性學習,真正開啟高中社會科學學術研究,退可明確思路,初涉課題、論文,為下一步學術發展奠定基礎。

  (六)作業布置

  小組討論,可以圍繞“禮治”“訴訟”“權力”“道德”等角度,繼續進行其他方向研究。(浙江省甌海中學 郭金玉)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 篇5

  【學習目標】

  1.閱讀《鄉土中國》全書,了解中國鄉土社會的特點,增進對農村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的理解。

  2.掌握先“粗”后“細”的學術著作閱讀方法。

  3.抓住書中的關鍵概念,理解作者的學術觀點。

  4.學會用創作思維導圖的方法來理清《鄉土中國》的知識體系。

  5.品味《鄉土中國》的寫作特色。

  重點:

  1.閱讀《鄉土中國》全書。

  2.掌握先“粗”后“細”的學術著作閱讀方法。

  3.抓住書中的關鍵概念,理解作者的學術觀點。

  4.學會用創作思維導圖的方法來理清《鄉土中國》的知識體系。

  難點:1.抓住書中的關鍵概念,理解作者的學術觀點。

  2.學會用創作思維導圖的方法來理清《鄉土中國》的知識體系。

  【教學過程】

  一、學習導入

  同學們好,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整本書閱讀——《鄉土中國》。《鄉土中國》是一部經典的社會學著作,作者費孝通先生以實地調查為基礎,研究中國鄉村社會的特點,提出許多具有啟發性和影響力的觀點。讓我們共同開啟《鄉土中國》的閱讀之旅。

  二、學習任務分析

  (一)知識要點

  1.掌握學術著作先“粗”后“細”的閱讀方法。

  2.抓住書中的關鍵概念,理解作者的學術觀點。

  3.學會用創作思維導圖的方法來理清《鄉土中國》的知識體系。

  4.品味《鄉土中國》的寫作特色。

  (二)承擔的單元任務

  1.閱讀《鄉土中國》全書,掌握學術著作的閱讀方法,積累閱讀社科類學術著作的經驗。

  2.抓住書中的關鍵概念,理解作者的學術觀點;把握作者的邏輯思路,理清著作的知識體系。

  3.品味《鄉土中國》的寫作特色。

  三、學習活動

  (一)作者簡介

  費孝通(1910-2005),江蘇吳江人,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早年赴英留學,1938年學成回國。曾任西南聯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等職。他長期從事社會學、社會人類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江村經濟》《祿村農田》《生育制度》《鄉土中國》等。

  (二)《鄉土中國》閱讀建議

  《鄉土中國》是一部社科類學術著作,同學們之前很少接觸學術著作,可能不知如何著手。在此,給同學們一些閱讀建議:

  1.先“粗”后“細”,逐步推進。

  (1)粗讀

  ①閱讀“序言”“后記”,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

  閱讀《鄉土中國》的“序言”和“后記”,我們可以了解此書的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

  寫作背景:20世紀40年代后期,費孝通在西南聯大等校講授“鄉村社會學”課程。他不喜歡用現有的教材,而是獨立思考和探索,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給學生。后來,應《世紀評論》之約,費孝通將授課內容進行整理,寫成分期連載的十四篇文章。

  寫作目的:探討中國鄉村社會的特點,回答“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這個問題。

  ②瀏覽目錄,大體了解著作的基本內容和章節結構。

  社科類著作的目錄,一般都比較明晰,主要的觀點往往會出現在章節標題中。我們閱讀目錄中的章節標題,就能對全書的內容和結構有粗略的了解。

  閱讀《鄉土中國》一書的目錄,我們可以了解到,除了“重刊序言”和“后記”之外,《鄉土中國》包括14篇文章,分別是《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系維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血緣和地緣》《名實的分離》《從欲望到需要》。閱讀了目錄中的文章標題,再結合我們在“序言”和“后記”中了解到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等內容,我們可以大致斷定本書的主要內容,是談論中國鄉土社會的特點,涉及文字的使用、社會結構、道德觀念、傳統感情、宗法制度、社會變遷等方面的內容。

  ③瀏覽正文,快速跳讀,對全書形成初步的整體感知。

  在瀏覽正文時,我們可以這樣做:留意每個章節的開頭和結尾,以及每個段落的開頭和結尾,那里往往會出現觀點;看到闡述觀點或定義概念的句子,順手勾畫下來;其它部分可以一目十行,進行跳讀,知其大意即可。

  以上講的是粗讀。我們通過粗讀形成對全書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有了,就會產生對這本書的疑問點和興趣點,也就產生了閱讀期待。帶著這樣的期待去閱讀,會有更好的閱讀效果。就像學者溫儒敏先生所說的:“‘粗讀’是必要的頭道‘工序’,為整個閱讀做準備的。如同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先看看地圖,確定方位,有什么景點或者生活設施心里有數,游覽的計劃也就慢慢形成了。”

  (2)細讀

  細讀是指對文章進行精細深入的閱讀,注重概念、材料、論證、推理等要素,深入思考,不斷提煉。

  我們以《差序格局》這一篇文章為例,來說說“細讀”需要注意的方面。

  我們需要關注作者提出的概念。在這一章節中,作者提出的核心概念是“差序格局”,作者用它來指稱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格局。“差序格局”是指由親屬關系和地緣關系所決定的有差等的次序關系。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為了更好地說明差序格局,舉出另一個可與之構成對比的概念,就是“團體格局”。“團體格局”是用來指稱西洋社會結構格局的概念。

  我們在細讀的時候,還需要注意區分觀點與材料,看一看作者是如何用材料來支撐觀點的。在《差序格局》這篇文章中,費孝通運用了豐富的材料,包括生活經驗、歷史事實、民間俗語、《紅樓夢》中的情節、《論語》《大學》中的名言等。我們在細讀文章的時候,需要弄明白作者為何使用這些材料,他用這些材料驗證了什么樣的觀點。

  我們在細讀時還可以關注作者是如何論證觀點的,他使用了什么樣的論證方法。在《差序格局》這篇文章中,作者采用了比喻論證、事實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在細讀時,我們還可以注意分析作者是如何進行邏輯推理的。在《差序格局》中,作者由一系列具體的事實,概括出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格局是差序格局這一結論。這種由一系列具體的事實概括出一般理論的推理方法,是歸納的推理方法。

  2.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間的聯系。

  學術著作往往會提出一些重要的概念,然后從理論上進行闡釋。閱讀《鄉土中國》,要特別關注其中的重要概念,如“禮俗社會”“差序格局”“無訟”“無為政治”等。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的序言里說:“搞清楚我所謂鄉土社會這個概念,就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具體的中國社會。概念在這個意義上,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工具。”理解書中的核心概念,找到作者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工具,就等于掌握了閱讀學術類著作的鑰匙。借助這把鑰匙,我們就能夠把握全書的主要內容,理解其學術研究的價值。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抓住和理解核心概念呢?

  ①留意目錄中的核心概念。

  《鄉土中國》的目錄包含一些核心概念,如“差序格局”“無訟”等等。我們在讀目錄時,可以留心記下這些核心概念,把它們抓住。

  ②勾畫正文中的核心概念,思考其產生的語境、內涵,以及作者如何圍繞它展開論析。

  在閱讀正文時,我們也要時時留意概念。碰到概念,我們先區分它是一般概念還是核心概念?如果是核心概念,我們要將它勾畫下來,并且思考:這個概念是在什么樣的語境中提出來的?它的內涵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圍繞它展開論析的?

  ③在對比中理解核心概念。

  在《鄉土中國》這本書中,作者提出許多用來指稱鄉土社會的概念,并且往往同時提出指稱其它社會的對應概念。比如作者分別用“差序格局”和“團體格局”這兩個概念來分別表示鄉土社會結構和西洋社會結構的格局。在兩者的對比中,每個概念各自的內涵就更加清晰了。我們在理解某一個核心概念時,可以嘗試找到與它構成對比的另一個概念,在比較中更好地理解每一個概念。

  教材上有《鄉土中國》概念對比表,同學們可以利用這個表格,梳理作者用來指稱鄉土社會的概念和與之相對應的指稱其他社會的概念,并結合作者的論述理解它的含義。

  ④理解概念之間的聯系。

  《鄉土中國》中的很多概念都具有緊密的關聯。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差序格局”和“系維著私人的道德”這兩個概念就具有緊密的聯系。用費孝通先生的話說,就是:“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系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系的增加,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因之,我們傳統社會里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聯系中發生意義。”道德觀念是依社會格局而決定的,有“差序格局”這樣的社會結構格局,就自然會有“系維著私人的道德”。如果能將書中重要概念之間的聯系弄清楚,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這本書的知識體系。

  ⑤反復閱讀,查閱資料,聯系經驗,促進理解。

  有時我們也會遇到一些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反復閱讀,聯系上下文,用心推敲它的含義,或者可以查閱一些資料,如詞典、百科全書等,促進我們對概念的理解。面對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我們也可以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極思考,促進對著作的理解。

  3.創作思維導圖,把握知識體系。

  《鄉土中國》的正文包括14篇文章,作者在每一篇文章都提出了一些觀點。而這14篇文章又相互關聯,構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我們在閱讀每一篇文章之后,應該想一想:作者在這篇文章中闡述了怎樣的內容?在閱讀全書之后,也應該想一想:這些文章分別講到鄉土社會哪些方面的特點,它們之間有何聯系?

  你可以將你的思考結果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出來。也就是說,當你在讀完每一篇文章時,請嘗試畫一個思維導圖來概括這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如果你認為某幾篇文章的聯系非常緊密,它們是在講一個問題的不同方面時,你也可以嘗試用一個思維導圖去概括這幾篇文章的主要內容。當你閱讀完整本書時,你可以回顧之前畫過的思維導圖,利用這些思維導圖去思考、去分析全書各篇文章的聯系。這時,你可以進一步嘗試畫一個總的思維導圖,來概括整本書的內容。

  示例:

  畫思維導圖有很多好處。它能夠幫助我們提高閱讀的效率。《鄉土中國》的文章具有較強的關聯性,當你的閱讀不斷推進時,有可能會將前面的內容遺忘。這時你看一看自己所畫的思維導圖,便可以比較快速地回憶起前面文章的內容,而不必再重讀文章。通過思維導圖,我們不僅能夠整體地把握某些章節的內容,而且能夠將章節的內容勾連起來,進而把握全書的知識體系。在創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我們對閱讀的內容進行回顧、提煉、總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鍛煉自己的總結概括能力,提升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創作思維導圖時需要注意什么?

  ①獨立完成。

  思維導圖創作的過程,就是我們個人對這本書再閱讀、再思考、再總結的過程,我們應該獨立完成,而不要滿足于現成的答案。別人畫的思維導圖,我們可以去參考、借鑒,以此來優化自己的思維導圖,但不應用別人的思考來代替自己的思考。

  ②呈現概念、觀點。

  在閱讀《鄉土中國》時,我們會發現作者在每一篇中都提出了一些關鍵概念,闡明了一些觀點。為了將概念解釋得更清晰,讓觀點更加具有說服力,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材料,例如民俗調查的案例、歷史事實、生活經驗、經典著作原文、民間俗語等。當我們畫思維導圖時,只需要呈現關鍵的概念、主要的觀點即可,不必涉及材料。

  ③語言準確,凝練。

  畫思維導圖時,應該盡量用準確、凝練的語言去概括作者的觀點。

  4.品讀文章,感受寫作特色。

  《鄉土中國》是一部學術著作,我們讀起來卻并不覺得枯燥難懂,而是感覺它非常通俗自然、生動有趣,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我們閱讀這本書,除了可以拓展視野、了解一些社會學的知識之外,還可以從文章品讀的角度入手,感受作者的寫作特色,從中借鑒一些寫作方面的經驗。

  ①論點鮮明。

  《鄉土中國》的每一篇文章都集中解決一個問題,而且文章的標題往往就是作者觀點的凝練表達。例如我們讀到“差序格局”這個標題,就能夠明確這篇文章的主要論點是鄉土社會的結構是差序格局;讀到“無訟”這個標題,就能夠明確這篇文章的主要論點是鄉土社會維持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訴訟等等。

  ②事例豐富而貼切。

  作者使用了大量的事例,并且這些事例都能夠很好地驗證作者的論點。例如在《禮治秩序》一文中,作者提到抗戰時期自己在鄉下的經歷:孩子啼哭不止,自己找不到醫生而請教房東老太太,老太太利用生活經驗順利地解決了問題。這個事例能夠很好地論證作者的觀點:鄉土社會的生活很少變動,后人可以用前人的生活經驗來解決很多問題,所以鄉土社會里的人敬畏傳統、主動地服膺于傳統。作者運用貼切的事例,使讀者能夠更容易理解他的觀點,也使觀點更有說服力。

  ③引用舊典翻出新意。

  在這本書中,作者引用了不少傳統典籍文獻,并且以新的視角、新的思路去解讀它們,來驗證自己的觀點。例如在《系維著私人的道德》一文中,作者引用了《論語》中孔子對“仁”的不同解釋,指出《論語》中“仁”這個觀念并沒有非常確定的解釋,“仁”其實是一系列私人間道德要素的總和,這表明在鄉土社會的差序格局中沒有超乎私人關系的道德觀念。作者善于將舊典翻出新意,將舊典納入到自己的論述體系之中,使人讀到之后往往眼前一亮。

  ④比喻巧妙。

  《鄉土中國》里有不少巧妙的比喻,例如:在《差序格局》一文中,作者將西洋社會的團體格局比喻成捆柴,將鄉土社會的差序格局比喻成石頭丟在水面上的一圈圈波紋;在《無訟》這篇文章中,作者用足球比賽來比喻禮治秩序的性質。這樣比喻都十分形象,是對抽象理論的生動說明。

  ⑤善于對比。

  作者在文中經常對比鄉土社會與現代社會、鄉土社會與西洋社會的諸多不同。這種對比展現了作者開闊的視野與宏觀的思考,也使讀者更加容易理解不同社會類型的特點。

  ⑥語言通俗自然。

  《鄉土中國》是一部學術著作,但我們讀來卻不感到枯燥和艱澀。作者用通俗易懂、樸實自然的語言向讀者闡明一個個抽象的概念和理論,這展現了作者深厚的學術素養和不凡的語言功力。

  (三)反饋與評價

  1.閱讀學術著作宜先粗讀、后細讀,那么粗讀和細讀分別指什么?

  2.閱讀《鄉土中國》要關注核心概念,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抓住和理解核心概念呢?

  參考答案:

  1.粗讀主要包括三點:①閱讀“序言”“后記”,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②瀏覽目錄,大體了解著作的基本內容和章節結構;③瀏覽正文,快速跳讀,對全書形成初步的整體感知。

  細讀是指對文章進行精細深入的閱讀,注重概念、材料、論證、推理等要素,深入思考,不斷提煉。

  2.①留意目錄中的核心概念;

  ②勾畫正文中的核心概念,思考其產生的語境、內涵,以及作者如何圍繞它展開論析;

  ③在對比中理解核心概念;

  ④理解概念之間的聯系;

  ⑤反復閱讀,查閱資料,聯系經驗,促進理解。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主要給同學們提供一些《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的建議。希望這些建議能夠幫助你更好地展開閱讀,也希望同學們在讀書的過程中積累學術著作閱讀的經驗,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五、課后作業

  1.閱讀《鄉土中國》,創作篇章及全書的思維導圖。

  2.完成教材上的《鄉土中國》概念對比表,并為每一個概念做簡要注釋。

  六、板書設計

  《鄉土中國》閱讀建議

  1.先“粗”后“細”,逐步推進。

  2.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間的聯系。

  3.創作思維導圖,把握知識體系。

  4.品讀文章,感受寫作特色。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 篇6

  【學習目標】

  1、閱讀序言與后記,了解費孝通的學術成就及社會貢獻,感受作者勇于創新甘于奉獻的學術精神。

  2、宏觀把握《鄉土中國》一書的內容主旨,并對社會學有初步了解。

  3、基本了解閱讀《鄉土中國》的意義與方法,明確整本書閱讀的階段任務。

  【學習準備】

  1、學生完成《鄉土中國》序言及后記的閱讀,并在自己有感觸、有疑惑的地方做標識,準備在課上交流。

  2、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可有意收集民國年間學術大師的照片與事跡,以增強課堂的活躍度(建議閱讀岳南的《南渡北歸》)。

  【學習評價】

  能概述費孝通的學術歷程與成就,能說出《鄉土中國》的寫作背景及意義價值。

  【學習過程】

  一、慧眼鑒英雄,偉業伴磨難

  1、導入語: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有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在社會學領域,費孝通先生絕對配得上“大師”這一頭銜。從今天開始,我們就細細品讀費先生的著作,慢慢走近這位大師。

  2、屏幕上出現五位學術名流的照片,讓同學們猜一猜哪位是費孝通先生。

  吳文藻((1901—1985)梁思成(1901—1972)錢鐘書(1910—1998)費孝通(1910—2005)季羨林(1911—2009)

  明確:這五位學界泰斗依次是吳文藻、梁思成、錢鐘書、費孝通、季羨林。(圖片來自百度圖庫)

  教師在與學生的討論交流中做如下幾點補充:(1)吳文藻先生是費孝通的社會學老師,梁思成、錢鐘書都曾與費孝通共事,季羨林曾與費孝通同學。他們都是中國學界的'泰斗。

  (2)這些照片都是幾位學術泰斗年輕時的照片,學者不必既老又丑。

  (3)因為長期從事思考,這些學者都很長壽,外界對于科學精英早逝的報道是片面概括。

  3、請一位同學描繪費孝通的外貌特征。

  明確:設置這一問題在于引導學生觀察,不求統一答案。

  4、了解費孝通先生的成就與貢獻。

  明確:先請學生復述《<鄉土中國>整本閱讀“學教評”》(以下簡稱《學教評》)里對費孝通的介紹,再由教師補充。

  (1)學術成就:費孝通先生是我國社會學奠基者,他的《江村經濟》《鄉土中國》曾被許多西方大學列為社會學必讀書籍。直至今日,社會學的研究生考試還經常將這些書上的概念術語作為高頻考點。

  (2)社會貢獻:費孝通曾擔任民盟中央主席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為我國的民主政治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改革開放后,經他指導的蘇南地區創造了經濟奇跡。

  (3)文化貢獻:費孝通先生晚年時所倡導的“美美與共”的文化原則與西方的文化沖突論兩相對立,為全球文化融合貢獻了全新的東方智慧。

  (4)出示費孝通秘書張冠生對費孝通一生的概括語:少年早慧,青年成名,中年成器,盛年成“鬼”,晚年成仁,暮年得道,可謂山重水復,柳暗花明。(張冠生《費孝通傳》)

  二、讀序言后記,瞰全書概貌

  溫儒敏先生說,讀學術類書籍先要粗讀。而了解全書內容最快的方式是速讀書的序言、后記和目錄。現在我們就《鄉土中國》一書的序言和后記做一些交流。

  提問與交流1:《重刊序言》里交代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明確:(1)《鄉土中國》的內容來自給學生講課的講稿;

  (2)《鄉土中國》的寫法不同于作者之前的作品,是從具體社會里提取一些概念來分析中國社會結構。

  提問與交流2:讀完《后記》,大家對社會學這門學科有了哪些了解?

  明確:(1)社會學由哲學發展而來,只有100多年的歷史,孔德和斯賓塞是社會學的早期研究者;

  (2)社會學是一門綜合交叉學科,它與哲學、人類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界限很難區分;

  (3)因為界限模糊,社會學一度遭人歧視,社會學研究有責任振興這門學科;

  (4)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學將來還有可能繼續分化。

  教師補充:(1)社會學三巨頭是卡爾馬克思、涂爾干和馬克斯韋伯;(2)馬克斯韋伯為“社會學”所下的定義:社會學是一門科學,其意圖在于對社會行動進行詮釋性的理解,并從而對社會行動的過程及結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釋。

  提問與交流3:瀏覽全書目錄之后,你能推測《鄉土中國》的大體內容嗎?

  明確:從目錄來看,《鄉土中國》一書重在分析中國基層

  提問與交流4:《后記》中對瑤山調查悲慘經歷的記述給了你哪些啟迪?

  明確:(1)對于社會學而言,田野調查極為重要,沒有田野調查就沒有第一手的研究材料,但田野調查又是極其艱辛的,有時還非常危險。

  (2)費先生敘述這件往事時,態度嚴謹客觀,沒有刻意渲染,又能表明自己對逝者的悲痛以及對前妻學術貢獻的尊重。

  (3)作為一流學者,費孝通身上既有勇于創新的探索精神,又有謙和穩重的治學態度。

  三、論讀書方法,明學習任務。

  1、學術類書籍整本書“五步閱讀法”。

  (1)瀏覽目錄,大致了解書的結構;

  (2)粗讀,粗讀每一章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觀點;

  (3)細讀,逐字逐句,借助批注的方式記錄自己的心得體悟;

  (4)研讀,對在閱讀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反復閱讀和思考;

  (5)重讀,每次會有不同的感悟。

  2、思維導圖解析。

  (1)何謂思維導圖?

  [明確]思維導圖是用圖表表現的發散性思維,是一種整體思維工具,可應用到所有認知功能領域,尤其是記憶、創造、學習和各種形式的思考。

  (2)如何利用思維導圖來做讀書筆記?

  (3)出示范例,講解思維導圖繪制的關鍵點。

  3、明確“《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的大體學習進程。

  《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鄉土中國》一書的課堂學習時間為9課時,0、5個學分。根據《鄉土中國》各章節之間聯結的緊密度,可以劃分為6部分,設計為6課時;再依據整本書閱讀的規律和檢測要求,另外設置3課時。具體如下表所示,開展整本書閱讀期間,可以按照此進度進行。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 篇7

  教材分析

  《文字下鄉》與《再論文字下鄉》是建立在“熟悉”的基礎上,分別從鄉土社會在空間上和時間上不需要文字兩個方面展開論述的,共同體現了鄉土社會的文化特點。學習時要把握這兩篇文章在內容上的緊密關聯,學會梳理文章脈絡,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對文本進行精細化閱讀和整體把握。

  學習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理解文中“面對面的社群”“語言”等概念,把握文意。

  思維發展與提升:明確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觀點,并分析支撐觀點所運用的`方法。

  審美鑒賞與創造:分析兩篇文章的內在聯系,學會梳理文本。

  文化傳承與理解:思考文字下鄉在當下的意義。

  學習重難點

  1、梳理兩篇文章的內在聯系,建構知識體系。

  2、思考文字下鄉在當下的意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初讀印象

  要求:讀完《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這兩章,圈畫出文中的關鍵詞語,并對下面的概念進行解釋。

  面對面的社群語言、文化特殊語言、空間阻隔、時間阻隔

  牛刀小試

  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打√,不正確的打x、

  1、鄉下人在城里人眼里是“愚”的,“愚”是指他們智力不足或有缺陷。

  2、鄉土社會是一個“面對面的社群”,在這里可以不必見面而知道對方是誰。

  3、文字雖然是“間接接觸”,但是它能夠完全地傳情達意。

  4、鄉土社會不需要文字,語言才是傳情達意的唯一象征體系。

  5、富于學習的能力是人和動物的不同之處。

  6、鄉土社會中生活的人所需的記憶范圍和生活在現代都市的人相差不大。

  7、鄉土社會中語言足夠傳遞世代經驗,全部文化可以在親子間傳授無缺。

  8、文字下鄉缺乏必要的基礎,無論鄉土社會如何變化,都不需要文字。

  文脈梳理

  1、用原文中的詞語補全思維導圖,清晰呈現出作者的論證思路

  合作探究

  要求:

  (1)寫下自己的理解,與小組同學分享;

  (2)把自己與小組同學交流的收獲記錄下來;

  (3)小組長整理后形成本組最佳成果,并在全班展示,師生共評。

  小組合作,完成以下任務。

  任務一:《文字下鄉》開頭寫我帶學生下鄉時一位小姐把包谷當作麥子的事,有什么作用?

  任務二:作者說,“我決不敢反對文字下鄉的運動,可是如果說不識字就是愚,我心里總難甘服。”作者“總難甘服”的原因是什么?

  任務三:你認為,從基層上看,中國鄉土社會沒有文字的原因是什么?綜合《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的內容進行分析。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目標

  (一)通過案例分析,進一步理解《鄉土中國》中的核心概念。

  (二)提出并研討《鄉土中國》中未充分討論的概念。

  二、教學過程

  (一)回顧文本

  簡單回顧各篇的關鍵詞。教師示范,幾句話概括了《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然后請學生快速回顧各篇內容,再簡單總結全書的整體結構。

  (二)案例分析

  1.提出案例,PPT展示故事梗概。

  2.分析村主任打人事件中,雙方的是非對錯。

  (1)聯系《無訟》,分析“理”與“禮”不同,法理社會是“合法違法”,而禮俗社會是“是非”,以及情理。

  (2)聯系《家族》,鄉村社會是父系小家族,重男輕女,村主任有四個女兒沒兒子,慶來罵他斷子絕孫,是嚴重的侮辱,所以他要踢傷慶來。

  擴展討論:重男輕女,是勞動力問題,更是宗教文化性質的,與祭祀相關。“香火”意味著祭祀。提示學生可以擴展閱讀費孝通《江村經濟》第三章,里面專門有一節講這一問題。

  3.分析村主任權力的性質。

  聯系《無為政治》《長老統治》,可知村主任兼有橫暴權力和同意權力,還有長老權力的慣性殘留。

  4.分析禮治社會中沖突的解決方法。

  (1)李公安的調解,是按禮還是按法?

  禮法兼用,以禮為主。他自己買點心,假裝是村主任買的,送給秋菊,試圖維護雙方的面子。這解釋了《無訟》一篇中的調解方法。

  (2)擴展討論:面子是什么?

  按《名實的分離》一篇中的說法,面子就是“表面的無違”。村主任不批地,說有文件,秋菊要文件看,這是不信任,不給面子。如果心中明明懷疑沒有文件,表面上還是尊重村主任權威,村主任說有就當是有,這才是“表面的無違”,就是“給面子”。

  秋菊要的說法是什么?是賠禮道歉,也跟面子有關。村主任內心不服,還是同意按李公安的調解給錢,這是給李公安面子。秋菊難產,慶來叫不來在別村演戲看戲的村民,村主任能叫來,因為村主任面子大。秋菊抱著剛滿月的孩子親自去請村主任喝滿月酒,這是給村主任面子。

  (3)秋菊和村主任和解了嗎?

  這次沖突以人情平衡的方式解決了。《血緣與地緣》一篇指出“親密社群的團結性就倚賴于各分子間都互相地拖欠著未還的人情”。解決沖突的方法,可以靠復仇,也可以靠對方的.施恩。按照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滋賀秀三的說法,傳統中國人的訴訟所要維持的是一種“常識性的正義衡平感覺”(滋賀秀三等著,王亞新、梁治平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頁)。

  (4)擴展討論:村主任回來后會怎樣?

  這一部分可以討論村主任是否還能有威信繼續開展工作,村主任是否又因此與秋菊一家結怨等。也可以布置為課后思考題。

  5.鄉土社會未來的方向。

  在秋菊與村主任已經和解的情況下,警車開來帶走了村主任,那么法律的介入是不是多余的?

  法律的介入呈現了禮治與法治的沖突,但是法律代表了未來的方向,介入并非多余。有的小組之前在報告中提出,鄉土社會將由禮治到法治再到禮法合一。費孝通說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他是看重本民族文化個性的。但是未來怎樣,需要時間來證明。

  (三)結語

  這節課我們用《鄉土中國》中的概念進行案例分析,并且對費孝通沒有展開的一些概念進行了擴展研究,但是鄉土社會是極其復雜的。我讀《平凡的世界》,主角孫少平有句話,說農村的社會“自有另一種復雜,另一種智慧,另一種哲學的深奧”,深覺認同。鄉村是非常復雜的,費孝通的14篇文章也只是14個側面,我們雖然對費孝通文中沒有展開的幾個概念又進行了擴展性探討,但是仍舊是窺豹一斑。大家可以做一些擴展閱讀,比如費孝通《江村經濟》(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三章《家》、(美)明恩溥《中國人的氣質》(上海三聯書店20xx年版)第一章《面子》、費孝通《生育制度》(商務印書館20xx年版)等。

  (四)布置作業

  1.對課上提出的一些概念比如男尊女卑、面子、人情進行探討,寫一篇小論文。

  2.模仿《鄉土中國》,試寫一節《城市中國》或《城市上海》《里弄上海》。

  作業的反饋放在第8課時中處理。

  附學生作業片段:

  上海人“不響”的本領也許是在石庫門的擁擠中習得的。極強的流動性減少了地方文化對人的牽扯,反而使這個小縣城被異鄉文化一次次沖刷,個體數量的增加使得人口密度極大,西洋和中式的混合建筑——石庫門,應運而生。這份擁擠并沒有血緣使之合理化、納入可以忍受的范疇,生活中無數的摩擦和碰撞之下,我們能做的只有將最有可能起沖突的、公的領域不斷縮小,個人管個人的利益。集體被切成了小小的一塊一塊,費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的波紋也在被壓縮。精細到了什么程度?石庫門里的水表,精準到了每一個洗手臺,自家的只管自家的跳,這是北方人無法想象的“細致”,卻也是他們無法想象的“見外”。我們盡量不虧欠他人,人情在商業社會里不再是維持關系的麻繩,每個人心中的那桿秤要求我們“拎得清”,要想想做出每個決定,說每句話“劃不劃得來”,“不響”也就成了我們在動蕩中站穩腳跟的屏障。熱鬧的石庫門內,是無處不在的界限感;陌生人社會表面的冰冷下,是上海人生活的精明。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 篇9

  讀理論性比較強的書籍時,我們常常會感覺文字只是從我們眼前一掠而過了,并沒有真正進入我們的腦海。所以讀完之后,腦中還會感覺空無一物。如何借助批讀來深入我們對此學術專著的理解,是本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上一堂課我們講過了批注的分類,同時帶領大家為“差序格局”這一主題做了批注,通過批注為差序格局下了定義。我們梳理一下我們在為“差序格局”定義時經過的思維路徑(如下圖):

  畫出這樣的結構,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每一個章節的內容,這也是在批讀中使用整理歸納法得到的成果。下面介紹幾種用批注促理解的思維方法:

  一、整理歸納法

  根據《<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任務書》每個章節開始時提出的問題和每一頁提出的問題,勾畫跟核心概念相關的信息,并以批注序號的形式梳理其特性,同時要理解作者所舉的例子和所打的比方背后要說明的內容,并將自己的理解批注在旁。所有信息搜集完成并篩選組合后,在該章節的最前面寫下核心概念的定義。

  二、理論演繹法

  看到一句理論性非常強的話,不要緊張,可以在這句話框架下借由舉例幫助自己理解。比如,P59,原文:“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對性,也可以說是模棱兩可了”“你說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認的,因為當他犧牲族時,他可以為了家,家在他看來是公的。”批注:宜家里面直接躺在展示大床上睡著的人,說不定覺得自己是為了家里奔波才那么累的,該睡個好覺!

  也可以用圖像來幫助自己理解,差序格局的水波紋圖,就是一個好方法。

  三、聯系遷移法

  將讀到的內容與自己以前的經驗相聯系,無論是與以往的經驗相同還是相悖,都能激發思考,促進我們對該著作更深刻的理解。

  如,P56,原文:“凡是拉得上親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勢力一變,樹倒猢猻散,縮成一小團。”聯系遷移后,想到郭德綱相聲里的話:“窮人在十字街頭耍十把鋼鉤,鉤不著至親骨肉;富人在深山老林弄刀槍棍棒,打不散無義親朋。”中國人所謂世態炎涼,盡在于此。這也是典型的感想型批注。

  四、質疑追問法

  質疑追問是我們閱讀學術研究報告最應該使用的方法,此方法的背后是批判性思維在作支撐。我們常用的批判性思維“黃金三問”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這個說法能成立嗎?(停下來)

  2.有沒有相反或例外的情況?(找替代)

  3.如果成立,需要什么條件?(合理化)

  如,P57,原文:“在這種富于伸縮性的網絡里,隨時隨地是有一個己作中心的。這并不是個人主義,而是自我主義。”

  問第一個問題:這個說法能成立嗎?我們是以“己”為中心的自我主義嗎?

  回答:是的,感覺日常生活中從鄉土中成長起來的很多人都是自我主義的,比如不系鏈子遛狗的人,比如在小區消防通道停車的人。此處可批注:自我主義和個人主義有何差別?

  問第二個問題:有沒有相反或例外的情況?

  回答:在“富于伸縮性的網絡”中似乎沒有,能夠不以自我為中心的通常是公民教育之下的人們。

  問第三個問題:如果成立,需要什么條件?

  回答:自我主義的成立需要公私關系不分明,且不會受到來自社會的指責(社會也適應此種格局),就可能一直持續。

  每一次的提問和回答,都是幫助自己深入理解的過程。

  另一種追問質疑法是根據“金字塔原則”來確定的,它包括以下幾個問題:

  1.是什么?(作者給出的判斷是什么?判斷中的關鍵詞定義是什么?)

  2.真的是這樣嗎?(這一步非常重要,可以幫助我們反思自己容易默認的東西,反思我們一貫的經驗、腦子里暗含的關鍵假設)

  3.為什么?追問產生的原因、成立的條件。

  4.怎么樣?追問此判斷會帶來的影響,此判斷和觀點可能獲得的評價。

  如,P59,原文:“在西洋社會里,國家這一團體是一個明顯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限。”先問自己,這個判斷是什么?

  是指西洋社會里沒有其他的群體,最重要的群體就是國家,也就是說西方其實是傾向于個人主義的社會結構?

  真的是這樣嗎?可以回想自己所了解到的西方社會的內容。比如消防員是一份職業而不是屬于軍隊,可以根據專業情況決定去或者不去;比如家庭只指父母及子女……而子女到了成年也必須離開家去獨立生活……

  為什么?西方社會并不依賴土地,成立國家的'方式也與我們不同……

  這些思考都可以批注在你的書上。

  五、聯想補充法

  由于《鄉土中國》寫于20世紀40年代,今天的有些情況在那時還沒有出現。我們可以在一個章節的大框架下把我們了解到的符合原文判斷的東西補充上去,以使得過去的理論得到延展。

  比如,P55,原文:“在我們鄉土社會里,不但親屬關系如此,地緣關系也是如此。”過去人們靠種地為生,自給自足,最常見的人際關系就是親屬關系和地緣關系,但今天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工種越來越多,除了親屬(血緣)關系、地緣關系之外,還有業緣關系,因工作而形成的人際交往關系。我們就可以將其批注在旁,思考它是不是也符合差序格局的幾個特性。

  使用以上幾種方法,我們的批注就可以更加有力度,我們對整本書閱讀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入了。

  批讀展示課前準備表及課后評價表

  批讀展示將以《系維著私人的道德》一章為主,請按照前面的方法在本章節(P62-P68)做好批注,并寫下你在閱讀此一章節時沒有解決、準備向大家提出的問題。

  批注展示活動小組評價表

  小組序號有趣之處有疑之處有得之處補充之處

  解釋會心一笑即為趣,批注中的哪些讓你覺得有意思?對原文產生了真正的疑惑,提出了值得思考的問題。從批注看,本書是否解決了生活中或其他閱讀中的某些困惑?有沒有借助工具書或其他書籍或生活經驗對原文進行補充?

  博學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也就是如此,通過分享,我們的治學過程可以更加有趣,有深度。祝愿大家能找到整本書閱讀的趣味所在!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10-08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05-01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7篇03-09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17篇08-11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通用17篇)12-12

鄉土中國閱讀答案05-19

中國的教學設計10-19

中國的教學設計03-16

最經典的《鄉土中國》語錄摘抄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