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范文(通用6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范文(通用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荷塘月色》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理清全文的結構,了解直接抒情的語句的內(nèi)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體會散文的語言美--對生活語言的巧妙加工。
認識“通感”的修辭方法,體會本文中“通感”所產(chǎn)生的藝術效果。
教學重、難點:
作者是怎樣從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角度、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
茂密的荷葉--多姿的荷花--荷香--葉花顫動--流水
體味作者的匠心:
動靜結合,“靜”是“動”的瞬間表現(xiàn)。
可見與可想結合,寫出散文的神韻。如:荷葉田田--水脈脈含情
2、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經(jīng)線:欣賞荷塘月色前后的心情變化。緯線:對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寫。
3、“通感”的特點及其作用:
A、例:“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B、本體--花香(嗅覺) 喻體--渺茫的歌聲(聽覺)
C、作用:把花香的特點寫清了,生動形象。
D、相似點:立于微風中嗅馨香(時有時無)--聽遠處高樓傳來的歌聲(時斷時續(xù))
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A、請學生熟讀課文;B、背誦4-6段。
第一課時
導入課文:
具體介紹朱自清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生于江蘇東海。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1916年中學畢業(yè)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畢業(yè)后在江蘇、浙江等地的中學任教。
上大學時,朱自清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1923年發(fā)表的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chuàng)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zhàn)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表現(xiàn)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本文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寫于1927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也處于苦悶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心跡的真實描摹和生動寫照。
聽《荷塘月色》的配樂錄音帶:
作品結構分析:
全文共10個段落,每段都有其獨立的內(nèi)容,但從作者的行蹤變化上看,從扣文題的主體文字與宕開筆墨寫聯(lián)想的“閑筆”來看,這10個自然段還可以劃分成幾個大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了,有助于我們對內(nèi)容的分析和對主旨的探索:
緣起:第一段: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心境:“頗不寧靜”)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時的感受。(追尋清冷、幽僻的環(huán)境)
觀荷塘:第四段:荷塘美麗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離荷塘:第七、八、九段:聯(lián)想古代江南采蓮的舊俗。
第十段:在思鄉(xiāng)與遐想中踱回家門。
從寫景狀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1)寫觀荷緣起。(情)(引子)
第二部分:(2-6)寫荷塘月色。(景)(主體)
第三部分:(7-10)寫景中人。(情)(尾聲)
小結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
布置作業(yè):1、背誦4-6段;2、閱讀課后附文。
第二課時
檢查作業(yè):
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對其中有代表性的進行分析,讓學生反復體會:
全文首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分析:這是分量很重的一筆,可見“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
問:起筆這樣寫是什么目的?
不加掩飾直抒情懷,顯出作者內(nèi)心有苦悶,心緒煩亂。這也正是夜深人靜出游荷塘的緣由,即,欲排遣苦悶之情。
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獨白:“路上只我一個人……這是獨處的妙處”。
分析:此段拋開寫景,句句都是內(nèi)心活動,這樣寫是不是偏離了文章的主題呢?
明確:A、抒寫月下獨處的自由感正是對“心里頗不寧靜”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蘊涵了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B、這“情”沒有離開“景”,如果不是月下獨行在那條極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發(fā)所謂“獨處”之情呢?
3、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A、這是過度句,提示下文重筆寫荷塘月色;B、這一句感情上起了變化,作者沒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樣從多角度來描摹荷塘美景的:
1、先寫滿眼茂密的荷葉,次寫多姿多態(tài)的荷花,順筆寫及 的荷香,最后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以及流水。層次井然,形象精確。
這是按觀察的角度,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來寫的。
以上是順序特點,細分析,還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結合,把荷塘寫“活”。(這個問題要啟發(fā)學生回答,讀進去)而且,作者筆下的景物都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xiàn),揚靜而情動。
B、抓可見與可想的結合,寫出了散文的神韻。所謂“可想”,是指由“可見”引起的合理聯(lián)想,把不可見的景物寫得很有風采。
通感的運用:(詳見前重、難點“通感”部分)
五、請學生自己賞讀5、6段:
欣賞的重點可放在對某些字詞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極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瀉”字精確在哪兒?
2、“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里的比喻與擬人,準確形象,但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作者為什么不割愛呢?
六、小結全文:請學生說說自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思考練習、本課《課課練》。
《荷塘月色》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2
一、課文內(nèi)容分析:
《荷塘月色》是現(xiàn)代散文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之一,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詞語的解釋和理解比較容易;但本文的寫景抒情都比較細膩和朦朧,對一些字詞的理解必須到位,所以必須先讓學生結合注釋熟讀作品,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欣賞和分析作品的景物和情感特色,體味作品的語言風格,激發(fā)學生的意象和情感聯(lián)想,從而帶領學生進入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基本感知寫景抒情散文情景融合的特點,領略情景交融散文的妙處,掌握此類散文的欣賞及分析方法。
2、學習《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的語言,體會新鮮貼切的比喻表達效果及通感修辭手法的運用。
3、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社會內(nèi)容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整體感受本文的意境,初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過聽錄音欣賞《荷塘月色》的韻味。
3、通過反復誦讀,感知、品味作品語言來突破學習的難點。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引導學生用審美的眼光讀課文感受荷塘月色美景,并獲得美的享受。
三、教學重點:
(1)欣賞和分析作者通過運用修辭手法、疊詞等達成的對荷塘月色的成功描寫。
(2)討論理清作者喜與愁相交織的感情線索。
四、教學難點:
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相交織”的思想感情。
五、教學策略
1、誦讀與賞析相結合;
2、采用小組討論法進行教學。
六、教學時數(shù)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初步感知課文;
2、品讀課文第二部分(寫“荷塘”“月色”的4、5、6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荷花以其高潔的形象深為中國人所喜愛,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傳的名篇佳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
可以說,荷花已成為中國文學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其意蘊可謂深遠,其意境可謂獨特而優(yōu)美。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寫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書)
二、解題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當時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月色,則點明了時間,是一個有月亮的夜晚。
2、寫作背景: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于低潮。朱自清是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他不滿于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但因受階級的局限,沒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xiàn)實,只能用消極態(tài)度表示不滿和反抗。本文正是通過“我”在荷塘月夜的獨步、深刻地表現(xiàn)了作者在時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悶、彷徨無路的情緒和出污不染、潔身自好的情操。
三、聽課文錄音,初讀感知課文并劃分層次
明確:全文分三部分:
一(1):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點明題旨)
二(2—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主體)
三(7—10):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xiāng)思。(偏重抒情)
四、品讀課文第二部分(4、5、6段)
提問:聽過錄音,請大家說說,文章集中筆力寫荷塘月色的是哪幾個自然段?(4、5、6自然段)
(一)品讀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樣從多角度來描摹荷塘美景?
1、請一位學生朗讀第4自然段
2、讓學生為這一段文字取個小標題(結合文題歸納出最合適的——月下荷塘圖)
3、師:這段文字描繪了哪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點?(板書)
景 特點修 辭
荷葉——圓形舒展——————————————————比喻
荷花————晶瑩剔透纖塵不染———————————比喻、擬人
荷香————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比喻、通感
荷波(荷葉)——凝碧 ————————————————擬人、比喻
流水————脈脈——————————————————————————————擬人
引導明確:
細致描繪荷塘的容貌,順序?qū)懗龊扇~、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重點引導學生明確比喻和擬人的用法)
先找出用了比喻的句子;這里用了許多比喻有什么好處呢?例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風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給人一種美好、輕盈、舒展、動感的聯(lián)想。這一比喻生動地寫出了荷葉出水很高、圓形舒展的嬌美姿態(tài),洋溢著情趣。
找出運用擬人的句子;例析:“裊娜”,本指草木細長柔軟的樣子,常用來形容女子體態(tài)輕柔優(yōu)美。羞澀,意思是難為情,態(tài)度不自然,是專寫人的情態(tài)的詞。這兩個詞用來形容荷花妍媚多姿。
4、賞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問:這一句與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蘊含了幾種感官感覺?
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這兩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叫通感(我們把五官功能相互轉換彼此溝通的現(xiàn)象叫通感,又稱移覺)。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chǎn)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有煥然一新,奇趣無窮之感。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xù)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它們溝通起來,藝術的魅力也就出來了。但在運用這種比喻時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間在感官的感覺上的相似之處,或在特定環(huán)境下有這種溝通一氣的感覺,做到妙不可言卻不是故弄玄虛。
小結:細致描繪荷塘的容貌,順序?qū)懗龊扇~、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層次井然,委婉精細,栩栩如生,柔美動人。整段沒有談月,但處處有月。寫荷葉、寫荷花、寫荷香、寫荷波,都確然是在月光照耀下的。
(二)品讀第5自然段
1、齊讀課文第5自然段
2、讓學生再給這段文字取個小標題(荷塘月色)
3、(略)比喻句賞析:
師:在這一小節(jié)中作者也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等等。(“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的”不是比喻句)
4、(重點)體會句子中詞語使用的妙處
這一小節(jié)中不僅僅句子用得好,一些字也用得非常巧妙。
①辨析:A、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照)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B、薄薄的青霧浮(升)起在荷塘里。
生:獨立思考并回答
明確:A、“瀉”表現(xiàn)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動態(tài)“照”僅寫出光線的照射。B、“浮”表現(xiàn)出霧氣朦朧,“升”則失去朦朧之態(tài)
②析:“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畫”,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師:(總結)可見,雖是一字之差,但表達效果卻明顯不同,意境也相去甚遠。我們要以嚴謹?shù)淖藨B(tài)面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漢字,在用字方面要仔細推敲。
5、析句: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這一句轉折復句是前幾句描寫月色的總結。作者又一次運用“通感”或“移覺”的修辭說法,把上文描寫的月光、樹影揉合在一起,在讀者面前,既樹立視覺形象又樹立聽覺形象,給讀者以清新雅潔的藝術享受。
小結:第五自然段,著力描寫月色,先是正面寫,后是反襯。多用比喻等修辭手法,工巧熨貼。有光有影,有明有暗,從月光的映照下又進一步寫出了荷塘勝景。
(三)品讀第6自然段
1、請全班學生朗讀第6自然段
2、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思考:
有人認為,這一自然段并沒有寫月光,請說說認為這一段沒有寫月光的理由;有人認為這一段其實寫了月色,請說說認為這一段寫了月色的理由。
3、小結:這一節(jié)重點在寫樹,從方位、距離、高低幾個角度來寫,視線由荷塘內(nèi)部擴展到荷塘四周。樹多而密,重重圍住荷塘,與前面的“幽僻”相照應,這是總寫四周,接著寫近處的樹色、樹姿、遠處的樹梢上的遠山、又回過頭寫樹縫里的燈光、樹上的蟬鳴和水里的蛙聲,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朧、寧靜深遠的環(huán)境特點。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籠罩之下的,似乎無一處寫月,其實處處體現(xiàn)了月色。
最后一句“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筆鋒一轉,流露出作者內(nèi)心的空虛與哀愁。
4、學生比較這三段前后景的不同和情感的不同之處(稍點撥):淡淡的-喜悅-哀愁
五、課堂小結
六、作業(yè)設計
背誦課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品讀1、2、3自然段;2、鑒賞第三部分3、賞析文章語言藝術
一、復習
全班齊背文章4、5、6自然段
二、品讀第1自然
1、女生齊讀課文第1自然段;
2、討論:“心里頗不寧靜”“漸漸”“迷迷糊糊”“悄悄地”等詞句的理解。
引導學生明確:
視覺所及,是漸漸升高的月亮;聽覺所聞,是已聽不見孩子們的歡笑。妻子在迷迷糊糊地哄孩子睡覺,“迷迷糊糊”說明妻子也懨懨欲睡了。這既交代了作者獨游荷塘的時間和環(huán)境:夜深人靜,又寫出了文章開首透露的作者的心境。因為“心里頗不寧靜”,就愈感到時間過得慢,所以月亮升高是“漸漸”;因為“心里頗不寧靜”而另有一番心思,即使夜深人靜,妻子的眠歌也聽不真切,只能是“迷迷糊糊”的。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文章寫墻外已沒有孩子們的歡笑,妻子唱著眠歌,自己的運作是“悄悄地”,這些都照應到“夜深人靜”。如此寧靜的環(huán)境襯托了作者不寧靜的心境。
3、小結:第一段,點明了作者頗不寧靜的心境(寧靜的環(huán)境襯托了作者不寧靜的心境),交代了作者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三、品讀課文第2自然段
1、男生齊讀課文第2然段;
2、第二段點撥分析:
①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
寫去荷塘必經(jīng)的小路。概述了周圍的景物。
②周圍的景物有什么特點?
“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陰森森的”,“但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陰陰森森,月光淡淡,一種寂寞的氛圍,襯托出淡淡的憂愁。
③整段寫出了一種怎樣的氣氛?襯托出作者怎樣的心情?
整段寫出了一種寂寞的氣氛,襯托出淡淡的憂愁。
3、問題設計:作者寫去荷塘必經(jīng)的小路,哪些地方是實寫,哪些地方是虛寫?(要求學生反復誦讀)
明確:實寫沿塘的曲徑;實寫樹木。
就“白天”和“夜晚”兩個時間的情況說明“幽僻”,是虛寫;虛寫無月的黑夜的怕人。
4、小結:第二自然段,虛實結合,總寫荷塘月色。寥寥幾筆,勾勒荷塘四周環(huán)境,為下文具體細致地描繪荷塘月色作了鋪墊。
四、品讀課文第3自然段
1、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第3自然段。
2、要求學生反復朗讀第3自然段,并體會每一句話的含義。
引導明確:
第1句:描寫了作者獨游荷塘的姿態(tài)神情。第2、3、4句:又一次暗示自己獨處月下于白天不同,說明現(xiàn)在自由,而白天沒有自由。這里,再說平常身不由己。第5句:作者三說平常身不由己。
小結:作者在夜闌人靜的深晚踱游幽僻的荷塘,再三感慨自己平時不得自由,流露出對當時黑暗社會的不滿但又感到孤獨、寂寞的心情。把上面這些話和文章開首的那句話聯(lián)系起來看,作者在現(xiàn)實世界的苦悶躍然紙上。
第6句:“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一句既是下文詳細描寫荷塘月色的起領,又流露出壓抑不自由的作者暫得寬余欣賞荷塘月色的淡淡的喜悅。
[板書]:自由(淡淡的喜悅)——(苦悶)
小結:第3自然段抒發(fā)月下獨處的自由感,披露文章開頭“心里頗不寧靜”的原因。用“我且受用這無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過渡到第二部分。
二、講讀第三部分
1、學生齊讀課文第三部分
2、問:夜游荷塘讓作者產(chǎn)生了怎樣的聯(lián)想?
[板書]:聯(lián)想:“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 “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這一句承上文宕開一筆,轉出新意。文章由此放開去,聯(lián)想到古代詩詞對采蓮的描繪,然后再收回到眼前,發(fā)出“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種思鄉(xiāng)的哀愁,這種鄉(xiāng)愁正是當時作者苦悶矛盾心情在作者當時苦悶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達了作者內(nèi)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3、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蓮賦》,《采蓮賦》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
引導明確: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采蓮的情景是祥和舒心、熱鬧有趣的。(文中:熱鬧、風流)
4、作者勾勒了一幅江南采蓮圖,江南采蓮圖有何特點?
無憂無慮 自由幸福 快樂美好 相親相愛
小結: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蓮圖,至此由“實”到“虛”,開辟了一種與前文孤寂幽靜相反的熱鬧歡樂的境界。一實一虛,一動一靜,相互映襯,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暫時的“寧靜”,但“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又回到了現(xiàn)實中來。表明作者無法從現(xiàn)實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寧靜”,這正是殘酷的現(xiàn)實社會帶來的結果。
三、賞析文章的語言藝術: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寫景、抒情的結合之上有獨到之處。作者以自然的美反襯社會的丑。在對自然美的描寫和贊美中,滲透著自己孤高的情志,深沉的感慨和對美好自由的向往。在苦悶中的作者“難得后來片刻逍遙”,欣賞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悅中,夾雜著作者不滿黑暗現(xiàn)實但又無法超脫現(xiàn)實的淡淡地哀愁,正是這個基調(diào)給優(yōu)美的荷塘月色披上了一件朦朧恬靜的輕紗。作者的感情和景物的色彩融合無間。(要求學生具體舉例)
2、運用比喻,形象生動,本文突出地運用比喻,常常是連著用,成串地用,這就可以從多種角度,多方面去加強描寫對象的具體性、形象性、生動性,喚起讀者詩意的聯(lián)想和想象。如第五節(jié)中描寫月光沭浴的荷葉和荷花,連用兩個比喻“似牛乳”、“似輕紗”,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月光下的荷葉和荷花那種飄渺輕柔的姿容。至于第四節(jié)、第五節(jié)中被當代語言學家改名為“通感”或“移覺”的兩個比喻,以前被人們稱為特殊的比喻,更是妙不可言。
3、用詞精當,富于表現(xiàn)力。本文用詞準確鮮明生動,表現(xiàn)在兩點上:一是動詞的選擇一絲不茍,煞費苦心。如第四節(jié)中“點綴”、“挨”,第五節(jié)中“浮”、“瀉”等用得極其貼切。二是疊字形容詞的匠心運用。全文共用二十六個疊詞,有二字疊(AA)、三字疊(ABB)、四字疊(AABB)。很短的散文中大量運用疊字,絲毫不覺復沓,這主要是作者喜歡運用這種疊字來表現(xiàn)事物的特征和姿態(tài),使得文章寫景必豁人耳目,抒情必沁人心脾,同時也是為了使行文讀來富有節(jié)奏感。(疊字的運用重點講析:都產(chǎn)生了鮮明的實觀效應,而且,朗讀起來也節(jié)奏鮮明,韻律協(xié)和,自有一種“間關鶯語花底滑”的音樂感。)
四、課堂小結
五、作業(yè)設計
按給出的首句寫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合理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不少于200字。
寒冷的風呼嘯地吹著……
《荷塘月色》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掌握作者生平,理解其思想情感和人格魅力。
2、賞析情、荷、塘、月四者交融的境界。
3、積累通感等手法。
重點難點:
重點:對情景交融的意境和手法的把握,難點:對本文主題的解讀。
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整體朗讀,理清思路:
三個部分:1——3
4——6
7——最后
情感線索: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可惜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
猛一抬頭,已到自己的門前
二、欣賞品讀1——3
1、情感:不寧靜——悄悄——幽靜——寂寞——且受用——想排遣不寧靜。
2、為什么不寧靜?私事?公事?(從第三自然段的感慨看出是公事)
3、結合作者經(jīng)歷分析背景:路
三、欣賞品讀4——6
1、月色下的荷塘:葉——花——香——波——水(比喻、擬人、通感)
2、荷塘上的月色:瀉——浮——洗
影——畫——名曲
3、荷塘四周:樹——山——燈——蟬聲蛙聲
4、感情:陶醉于荷塘月色之中——淡淡的喜悅
回到現(xiàn)實——失落
5、荷花的象征
6、情景交融意境的分析:情中見景,景中含情。
7、語言:精雕細刻,華麗朦朧
第三課時
四、品讀7——最后
1、解讀兩首古詩,想象采蓮情事。解釋六朝、雙關手法。
2、為什么想起古詩美好的光景?(向往美好,逃避現(xiàn)實,無法脫離現(xiàn)實)
3、概括主題:(政治、理想、生活、鄉(xiāng)愁等角度)不滿現(xiàn)實,向往美好,逃避現(xiàn)實,無法逃避,彷徨苦悶。
五、總結:
1、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2、語言賞析:
3、多種手法的運用
4、多重主題
《荷塘月色》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散文精練的語言、形象的比喻,學習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
2、欣賞散文靜靜美的同時,感受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3、啟發(fā)學生思維,引起想象,激發(fā)興趣,提高寫作技能。
二、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情與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學方法
1、創(chuàng)設情境,賞讀式,多媒體教學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課件
1、背景音樂
2、圖片:荷塘圖、月光圖、荷花圖、星空圖、月下樹影圖、荷葉圖
3、VCD片斷: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斷
4、配樂朗誦錄相片斷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媒體顯示:課題、背景音樂
今天,我們要學習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關于作者我們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說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還被譽為什么?
(生:民主戰(zhàn)士)
對朱自清是一位愛國知識分子,他積極參加民主運動本文寫于1927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處于苦悶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寫道:“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真實寫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詩人,他的散文具有詩一般的意境,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荷塘月色》的重點,即文中那靜謐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情與景在散文中達到完美的結合。
(二)講授新課
讓我們一起先閱讀課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蹤哪位同學能復述出作者出家門,去荷塘賞月的行蹤。
(生:作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晚上在院子里乘涼,想起白天常經(jīng)過的荷塘,決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經(jīng)過一條小煤屑路,作者來到荷塘,觀賞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門進去,發(fā)現(xiàn)妻已熟睡好久了)
剛才這位同學復述作者行蹤,還有哪些細節(jié)遺漏了呢?
(生補充:作者觀賞荷塘時,在荷塘邊觀賞荷塘里的荷葉、荷花等等,然后觀賞的是月色,最后還觀賞了荷塘四周的景色,這才引起聯(lián)想。想到《西洲曲》,剛才沒有把觀賞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同學的發(fā)言很好,經(jīng)過后幾位的補充,我們更為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蹤,請看作者是:帶上門出去→沿著荷塘是一條小煤屑路→觀賞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門進去。
(一)細讀課文
重點賞讀4、5自然段,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在了解作者之后,我們要進一步知道,文章開頭寫了怎樣的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出一種什么樣的氣氛,體現(xiàn)一種什么心情?
(生:當時在晚上十分安靜,作者感到孤獨,心情“頗不寧靜”)
頗不寧靜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開頭寫道“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動機,也為全篇所體現(xiàn)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調(diào)與下文關聯(lián)的如小路的“幽靜”,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陰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著江南的“采蓮”等等,象一條無形的綱,連接著全文的網(wǎng),形成文章的語脈,從而含蓄地抒發(fā)作者憂國憂民的情絲,揭示本文的主題。
荷塘小路有什么特點?
(生:路曲曲折折;樹蓊蓊郁郁;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靜)
作者心情有無變化?
(生:有變化開始比較憂愁“心里頗不寧靜”,后來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絲絲淡淡的喜悅“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同學們分析的很好,作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暫時表達作者對現(xiàn)實不滿,對自由向往,這一部分寫作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發(fā)了月下獨處的感受我們跟隨作者一起來欣賞這“靜靜的美”吧!
賞讀第4段
剛才我們通過畫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作者寫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生:作者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
回答十分準確,作者又是如何對其進行描寫?
(生:作者形容荷葉“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你能說說看荷葉與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點呢?
(生:荷葉與裙子在形狀上十分相似,都是張開著樣子)
除了張開的樣子相似,還有沒有呢?
媒介顯示:芭蕾舞片斷
(生:噢,還有就是當舞女旋轉起來裙幅舒展飄動,荷葉在微風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動態(tài)美,相連的荷葉高出水面的姿態(tài)與亭亭的舞女的裙樣)
那么作者如何表現(xiàn)花的呢?
(生:作者用“裊娜”、“羞澀”形容花,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裊娜”女子柔美,“羞澀”嬌羞姿態(tài)寫花像“明珠”、像“星星”,則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花的潔白、明凈、光亮)
幾個比喻連用,其中本體相同,喻體不同稱為博喻。
媒介顯示:星空圖
作者怎么描寫荷香呢?
(生:比喻,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
這個比喻把嗅覺范圍的“清香”和聽覺范圍的“歌聲”聯(lián)系起來共同點:兩者(花香、歌聲)給人的感覺都是時斷時續(xù),似有似無,因為歌聲在“遠處”、“高樓”上,這個比喻新鮮又能給人豐富的聯(lián)想這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和轉移稱為通感。
荷波和荷水又是怎么描述的呢?
(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風吹過密密的葉子的顏色和姿態(tài),像凝聚起來的碧綠的波紋,靜中有動,特別傳神水:“脈脈”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說明荷水滿懷感情)
第4自然段的采用,比喻、通感、擬人等修辭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動人,給人以具體、生動、鮮明的印象景物由靜態(tài)寫到動態(tài),這一段雖然沒有提及一個“月”字,然而卻處處寫月,處處體現(xiàn)了月下荷塘的景物。
賞讀第5段
對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紹完,作者筆鋒一轉到了荷上月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媒介顯示:配樂朗誦第5自然段
繼荷塘之后,文章著重描寫月色是如何展開的?
(生:葉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叢和柳樹上→總寫在荷塘中的投影)
用了哪些動詞?好不好?為什么?
(生:“瀉”、“浮”、“洗”、“籠”、“畫”
瀉:月光充沛,從高處落下
浮:霧十分輕,擴散慢
洗:花顏色十分潔白,鮮潤
籠:朦朧不可捉摸
畫: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美感)
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為語言大師,精練的動詞,傳神地寫出景物的特點文章還連續(xù)用了三個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這里刻畫了月光流動、明凈的樣子。)
“葉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過一樣”,寫出了月色中葉、花呈現(xiàn)出潔白、鮮潤的特點。
“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寫出月光照射下的葉和花的朦朧之美。
月光在灌木叢中和楊柳上的投影為什么一個用“黑影”,一個用“倩影”?
(生:因為灌木叢濃密,在月光下顯得黑糊糊一片楊柳條稀疏,在月光下顯得很美,這兩個詞準確寫出了不同形象的特點)
“月光”與“小提琴”有何共同點?如何體會這句話?
(生:這里運用通感把視覺和聽覺溝通起來,它們的共同點是月色有明有暗,光與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緩,兩者都給人以和諧的感覺)
第5段著力描寫月色,先是正面寫,后是反襯,光與影相互襯托,月色美與荷塘美巧妙結合,明與暗十分協(xié)調(diào)通過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辭手法,描繪了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而作者苦悶的心緒,也在這迷人的景色中暫時得到了解脫。
第6自然段
下面一段寫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樹為中心對象,還寫了遠山,燈光、蟬聲、蛙聲等等。
文中“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什么意思?
(生:這說明苦悶與寂寞的心情,又涌上作者的心頭,所以熱鬧一點也沒有感染他,作者由欣賞靜靜的美的同時,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
(四)鞏固新課
這是一篇優(yōu)美的寫景散文,文中描繪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點是月色與荷塘交叉,動的刻畫與靜的刻畫相互交錯,情與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朧、靜美的畫面表現(xiàn)作者憂與喜的矛盾心態(tài),抒發(fā)作者關心國家命運的感情。
(五)再次欣賞重點片斷
同學們一起體會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體會作者淡淡的哀愁齊讀第4、5自然段。
媒介顯示:月下荷塘圖,背景音樂
我們深深體會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體現(xiàn),下面我們就來實踐一下,寫一個抒情小片斷《雨中校園》。
(六)課堂小練筆
媒介顯示:作文《雨中校園》要求抓住景物特點,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寫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斷(字數(shù)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著雨,朦朧的雨霧將整個校園輕輕地遮掩了在這雨霧中,好像一切都那么遙遠、渺茫,就像從濃霧里傳來的笛聲漆黑的山林里飄出的鳥鳴聲,悠遠而又讓人神往此時,唰唰的雨聲,錯綜而熱烈,深沉而和諧。
(七)布置作業(yè)
《荷塘月色》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品味語言,學習賞析散文的藝術手法。
2.通過把握本文的情感脈絡,學習鑒賞抒情散文。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頗不寧靜的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方法:
通過聽朗讀、學生默讀,讓學生讀文入境。通過反復學生誦讀、感知,品味作品語言。通過提問思考討論,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設計: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請同學們看書本彩頁部分的“近春園荷塘”,這是一大片碧綠的荷塘,荷花嬌艷地盛開著,面對此等美景,詩人楊萬里贊嘆道:“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而周敦頤卻獨愛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描寫同一事物反差如此之大,這正印證了王國維先生的那句話“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是為了抒情,抒什么樣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觀感情,客觀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觀情感的烙印!今天就讓我們跟隨朱自清先生的腳步,去看一看他給我們留下的.這篇優(yōu)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描寫了怎樣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發(fā)了什么樣的獨特情感!
二、解題——整體感知
1、問:大家覺得題目“荷塘月色”是偏正短語還是并列短語?為什么?
明確:并列短語,因為第四段是寫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是寫荷塘上的月色。
2、朗讀、播放配樂朗誦(要求學生聽清字音,進入情景,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
(1)請同學們朗讀PPT展示的字詞。
蓊蓊郁郁(wěng)踱步(duó)裊娜(niǎonuó)霎時(shà)彌望(mí)倩影(qiàn)瑣屑(xiè)脈脈(mò)獨處(chú)參差(cēncī)
煤屑(xiè)斂裾(liǎnjū)
chǔ處理hé荷花qū曲折
處荷曲
chù處所hè負荷qǔ歌曲
mài脈絡xiān纖細chàn顫動
脈纖顫
mò脈脈含情qiàn纖夫zhàn顫栗
(2)說說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蹤,理清文章結構。
明線:出家門、踱小路、觀荷塘(月色荷塘——塘上月色——)、賞四周、回家門
(3)找出最能體現(xiàn)作者感情基謂的語句,體會這句話的含義和在文中的作用。
明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句是全文的“文眼”(“文眼”顧名思義就是文章的眼睛,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文眼”就是文章中最生動傳神、最能體現(xiàn)作者感情的語句),放在篇首,如一錘定音,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調(diào)——內(nèi)心有苦悶,心緒煩亂。
(4你能找出表現(xiàn)作者感情變化的語句嗎?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呢?(交流探討)
1)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2)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3)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4)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明確:聯(lián)系背景、文眼、上下文,抓住關鍵詞語理解。
1)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現(xiàn)在暫得寬余,流露出對黑暗環(huán)境的不滿但又感到孤獨、寂寞的心情。“且”字表明雖只是暫得解脫可又不能不立即逃離現(xiàn)實的心態(tài),透一絲喜悅。
2)句“但”字筆鋒陡轉,蟬蛙如此“熱鬧”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難以擺脫綿綿的愁緒,照應了文眼“頗不寧靜”。
3)句“可惜”又從熱鬧的采蓮盛說中返回了灰色現(xiàn)實,無奈之情溢于言表。
4)句江南是作者的故鄉(xiāng),作者大學畢業(yè)后,先后在杭州、臺州、溫州、寧波等地任教,參加了文學研究會,與葉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寫了不少具有進步傾向的詩和贊美江南靈山秀水的文章,到清華后,常表達出思鄉(xiāng)之情,“今晚”,尋求佳境,意在擺脫“不寧靜”的心情,難以擺脫,身處憂煩,憶往懷舊,想借此超然于現(xiàn)實的重壓之外,但這同樣是不可能的。
3、朗讀全文,把握感情脈絡:不寧靜——找寧靜——暫得寧靜——失寧靜——回到現(xiàn)實的不寧靜中來。
4、布置作業(yè)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背誦第4~6段。
附:板書
第二課時
一、導語
荷花
[清]曹寅
一片秋云一點霞,十分荷葉五分花。
湖邊不用關門睡,夜夜涼風香滿家。
該詩通過對荷花開放的季節(jié)和荷花的香味的描寫,給我們描繪了荷塘晚香的美好感受。
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的這篇散文《荷塘月色》。
二、閱讀文本,賞析藝術美。
他找到寧靜了嗎?
(一)鑒賞第四段,讓學生自由發(fā)現(xiàn)鑒賞點,教師適當引導。
1.下面我們一起細細品味“驚異”之美。先鑒賞第四段。請一位同學讀一下,注意讀準字音、停頓,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感情放進去。(生有感情地讀)
同學們說這位同學讀的怎么樣?
不錯。在情感上還稍微欠缺,讀本文應該帶有怎樣的情感?
斯人獨處,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暫得于己。身處良辰美景,由衷感到“淡淡的喜悅”。
2.那么請同學們帶著這樣的感情自己讀一下第四段,思考課后第一題中的問題:本段中
作者具體描寫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這些景物具有怎樣的特點?
(荷葉:田田,層層,亭亭,舞女的裙;荷花:點綴著些白花,裊娜地開著,羞澀地打著朵兒,如明珠,如星星;荷香:渺茫的歌聲,不絕如縷;荷波:像閃電,霎時,凝碧,脈脈)——清幽、
朦朧、恬靜的意境之美。
3.朱自清先生用了7句218個字描繪荷塘,但有人為了精煉,把這段文字精簡到69個字,變成這個樣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葉子,葉子中間還有些白花,有的開著,有的還沒開。風吹過,葉子和花有一點抖動,有時還傳來些荷香。葉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見。”這兩段文字的表達效果哪個好?(毋庸置疑)
4.下面同學們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進行對比分析,朱自清先生文筆高明在哪里?談談你的理由。(給學生二三分鐘思考時間)
(1)疊詞:“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亭亭的”、“一粒粒的明珠”、“層層的”、“密密的”、“脈脈的”。既加強了語意又使文氣舒展,音節(jié)和諧。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也有一種音韻美。
(2)比喻:①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本體:葉子;喻體:亭亭的舞女的裙;相似點:圓形,舒展,形態(tài)相似;
②層層的葉子中間……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本體:白花;喻體: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相似點:晶瑩剔透,忽隱忽現(xiàn),纖塵不染。
③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本體:清香;喻體:渺茫的歌聲;相似點:若有若無,輕淡縹緲。
④這時候葉子與花……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本體:顫動;喻體:閃電;相似點:速度極快。
(3)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博喻:博喻能將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內(nèi)涵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表現(xiàn)出來,這是其他類型的比喻所無法達到的。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葉間零星點綴的白花,“明珠”(溫潤透亮),“星星”(忽明忽暗、晶瑩閃爍微風拂過,動態(tài)美),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剛出浴時免不了有一種“猶抱琵琶”的羞澀與一種洗鉛華的清純,用此來比喻那些“羞澀地打著朵兒”的花蕾,充滿靜謐、優(yōu)雅的韻味。(讀出荷花的迷人)
(4)通感:顧名思義,通感就是感覺相通。一種感覺一重美感,兩種感覺就是雙重美感。指“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外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指感覺的溝通、感覺的轉移,也叫“移覺”。
①“微風過處……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似的。”
嗅覺—聽覺。清香比作歌聲,烘托環(huán)境的優(yōu)雅和寧靜。歌聲來自遠處的高樓,它會時斷時續(xù)、隱隱約約,而“荷香”則伴著陣陣微風,時有時無、如絲如縷,放在一起,香中有聲,聲中有香,怎么不讓我們陶醉呢?
②“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聽覺—視覺。作者把所見與想象結合,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緩緩流淌,“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請大家讀一讀這兩個句子,我想聽一聽你是如何陶醉其中的)
這種手法并不少見,能舉個例子嗎?
還記得“紅杏枝頭春意鬧”嗎?紅杏綻放在枝頭,本來是靠視覺感受到的,作者說紅杏在枝頭喧鬧,多么生動。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啊,這個人愛說“甜言蜜語”,這個南方人操著一口“吳儂軟語”,都是。
(5)詞語:“點綴”:有裝飾的意義在內(nèi),好像是有意為之;“裊娜”:開的正艷;“羞澀”:含苞待放,賦予荷花一種少女的柔美與嬌羞;
(6)小結:這一段視線是由近及遠、由上而下來寫的。作者集中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正是運用了多種多樣的比喻,才多側面展現(xiàn)了月下荷塘的寧謐、素雅之美。花葉婀娜,荷香如歌,流水脈脈,此時的作者還依然頗不寧靜么?就讓我們帶著微笑,帶著“淡淡的喜悅”之情齊讀這一段吧。
(二)鑒賞第五段,重點體會動詞的用法。
月下荷塘的美真像一幅工筆畫,但畫家說,光線是繪畫的生命。所以,朱自清先生能暫得寧靜,首先應該感謝的是荷塘上的月色。下面我就請一位同學來朗讀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
1.能否用幾個形容詞概括這個夜晚月光的特點呢?(朦朧淡雅)
2.月光是無形的,作者通過哪些景物描繪它呢?(葉子和花,薄薄的青霧,淡淡的云,樹影,交織的光和影)
3.找出本段中的動詞:瀉、浮、洗、畫。可否改為“照”“升”
①以流水喻月光,用動感極強的“瀉”字將月光寫活,寫出了月輝照耀、如傾如瀉的景象。“瀉”可否改為“照”或者“鋪”?有傾瀉意,與“靜靜地”配合在一起,準確地寫出了月光奶白色而又鮮明欲滴的實感,有形而無聲,顯示了月光的幽靜之美,。“照”字太直白,缺少蘊含。
②“浮”可否改為“升”?一個“浮”字,寫出荷塘之上,薄霧輕揚而上,又漂浮不定。無色勝似有色,無形更顯綽約。朦朧之中,顯出花更柔美,葉更飄渺的姿容。“浮”顯示出霧的輕飄狀態(tài),是輕而緩地出來;“升”字太硬,無法突出霧的輕和柔。
③“洗”,牛乳潔白無瑕,細膩如絲。比之水洗,更多些許柔和溫潤。
④“畫”,含有人為之作,大自然為畫師,以月光代清水,以樹影當濃墨,把荷塘當畫紙,輕點暈染,明暗有致。與“倩影”搭配,表現(xiàn)出一種情趣,也顯露出作者的喜愛之情。
(三)課堂練習
朱自清先生很厲害先生很厲害。月色本無形,他卻能以荷塘為依托,化無形為有形,使我們眼前葉朦朧、花朦朧、默默流水之上縷縷清香迎面。月色無處不在。宋徽宗也曾給畫師們出過一道考題“踏花歸來馬蹄香”,香氣如何表現(xiàn)呢?聰明的畫師畫的是,蝴蝶追逐馬蹄,蹁躚起舞。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學過的詩句中化無形為有形的例子?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如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思維活動,但詩人們卻把它寫得有聲有色,有形有味!
1.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愁的長度
2.只恐雙蚱蜢猛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的重量
3.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合鑄青.玉案)愁的數(shù)量
4.那一聲珍重里有甜蜜的憂愁(徐志摩)——愁的味道
現(xiàn)在,我想請同學們在下面詞語中任選一個,寫一段話,要求就是化無形為有形。這些詞語是“風”、“寒冷”、“孤獨”,時間三分鐘。
(四)誦讀、鑒賞第6段(引入第2段對比閱讀)
1、齊聲朗讀。
2、問:本段寫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與課文第2段照應,試比較兩段寫景的異同。(閱讀比較后回答提)
明確:
相同點:都寫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寫了樹、小路。
不同點:第2段重點寫了小煤屑路的寂靜、陰森,寫得簡略。而本段則以樹為著眼點,由近及遠,寫了樹色、煙霧、遠山、燈光,再由靜到動,寫到蟬聲、蛙聲,顯然,熱鬧了許多。
3.提問:本段寫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選用了一些疊字疊詞(如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陰陰、隱隱約約等),試結合語境,說說這些詞語的妙處。(學生閱讀后回答)
明確:①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既開闊又有立體感,用語平實自然。②重重、陰陰、隱隱約約——傳神地描述出特定環(huán)境中的景物特點,不僅寫出了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夜色的濃重氣氛。
4、師生共同小結。
總之,疊字疊詞的使用,不僅傳神地描寫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應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樹、“陰森森”的小路,讀起來節(jié)奏鮮明,韻律協(xié)調(diào),富有音樂美。
5、齊聲朗讀第6段,體會其特點。
(五)學生齊讀第7—10段,學生思考:
1、夜游荷塘讓作者產(chǎn)生了怎樣的聯(lián)想?
聯(lián)想:“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這一句承上文宕開一筆,轉出新意。文章由此放開去,聯(lián)想到古代詩詞對采蓮的描繪,然后再收回到眼前,發(fā)出“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種思鄉(xiāng)的哀愁,這種鄉(xiāng)愁正是當時作者苦悶矛盾心情在作者當時苦悶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達了作者內(nèi)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2、作者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蓮的舊俗?
明確: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蓮圖,至此由“實”到“虛”,開辟了一種與前文孤寂幽靜相反的熱鬧歡樂的境界。一實一虛,一動一靜,相互映襯,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暫時的“寧靜”,但“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又回到了現(xiàn)實中來。表明作者無法從現(xiàn)實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寧靜”,這正是殘酷的現(xiàn)實社會帶來的結果。
作者苦悶、憂愁、煩躁、困惑,這時候作者想到《西洲曲》和采蓮,折射出他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否定,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個是時代變化在作者心靈的投影。
(六)探究文章的“線索”:行文線索:“物線”與“情線”交織
①“物線”(副線):“坐著乘涼”、“帶上門出去”——背著手踱著”——賞荷、賞月——歸家,隨著空間位置的轉移,作者的足跡所到、目光所及,再現(xiàn)了月下荷塘的迷離的美妙的景色。
②“情線”(主線):心里頗不寧靜——渴求寧靜(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獲得片刻寧靜(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悅)——發(fā)出,“我什么也沒有”的慨嘆——惦念江南,欲超脫而不可得。
三、小結全文
整篇文章作者以藝術的筆法,描繪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圖,充滿了詩情畫意。這清新、美麗、寧靜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難所。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4、5、6段
《荷塘月色》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學生在上一節(jié)感知全文的基礎上,進一步來欣賞作者眼中的月下荷塘薄霧繚繞、朦朧和諧,塘上月色清幽迷蒙、安謐柔和。
教學目標
欣賞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體會語言的抒情性,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重難點
1.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學習本文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方法教具
運用多媒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
“問題導學四步走”學習過程設計
第一步預案落實
檢(抽查)學生預習情況、情境導入
1.朱自清,原名(),號(),字(),他是著名()
()()。初中時,我們學過他的散文《》《》。毛主席高度贊揚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xiàn)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2.寫作背景介紹
第二步理論探究
1、師生合作,共同探究新知(可采取小組討論、教師指導示范、學生體驗等方式)
2、教師重點講解,難點突破
一、導入:
由課題所知,本文屬于寫景散文,所寫之景即“荷塘月色”課文哪些段落是描寫這兩種景物的呢?
明確:4、5段
二、誦讀、鑒賞第四段
1.指名一個學生朗讀
2.提問:這一段寫什么景,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
明確: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
3.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五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閱讀品味它的妙處。播放幻燈片,學生找出相應的句子。
明確:(第1組)荷葉:“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lián)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tài)美
(第2組)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裊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tài)、羞澀神情的,現(xiàn)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這是擬人寫法接著連用三個比喻,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zhì)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fā)讀者的想象
(第3組)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提示學生參看“練習二”)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xù)、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想象的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
(第4組)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chuàng)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第5組)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作者把所見與想象結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里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4.師生共同小結本段寫景重點本段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lián)翩更絕的是全段不著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請同學們朗讀品味
5.齊聲朗讀課文第4段,品味其寫景特點
三、誦讀鑒賞第5段(仿照第4段的鑒賞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分析)
1.指名一個學生朗讀,學生齊讀。
2.提問:本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難寫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寫出荷塘上月色的特點?
明確:葉、花、樹,寫出了月色朦朧飄渺的特點
1. 提問:月色本是難狀之景,作者用了一些傳神的動詞:
(如:“瀉”“浮”“洗”“畫”等),描繪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試結合語境分析這些動詞的特點(可分成4組討論后回答)
明確:瀉——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輕飄狀態(tài)
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狀態(tài)
畫——有“人為”動作含于其中,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師生共同小結:本段雖著意寫月色,但又處處不忘荷塘,用幾個傳神的動詞,從不同角度寫出淡月輝映下荷塘里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請同學們看著掛圖展開想象,進入情景,朗讀課文
5.齊聲朗讀第5段,體味作者寫景的高明手法
第三步實踐探究
一、基礎訓練
1.課文第四段寫了什么?作者怎樣描寫這些景物的?作者運用什么手法寫荷葉、荷花、荷香的?
2.“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句話是在描寫荷花的香氣,說說這樣寫取得了怎樣的表達效果。
二、拓展訓練
討論:第四段寫“月下的荷塘”但是并沒有明寫月光,甚至沒有提到月光二字,作者是怎樣通過具體景物暗示月光的存在的?
三、創(chuàng)新訓練
為什么說“瀉”“浮”二字點活了月光和霧氣呢?可否用“照”替代“瀉”,用“漂”替代“浮”呢?
第四步歸納創(chuàng)新
一、教師引導、學生梳理歸納、創(chuàng)新
整篇文章作者以藝術的筆法,描繪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圖,充滿了詩情畫意。
二、布置作業(yè)(基礎作業(yè)、創(chuàng)新作業(yè)等)
1.背誦第4、5段
2.第五段的景物描寫分別從兩個方面襯托了月色,請簡要分析。
課后反思:
本節(jié)課我講的是文章的重點段落,即月色下荷塘的柔美,荷塘上月色的朦朧,但我總覺得沒有講出作者的美感來,不夠精彩,思想性沒有講出濡染來,內(nèi)功還需修煉
【《荷塘月色》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范文(通用6篇)】相關文章: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學設計范文(通用3篇)07-01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07-30
《故鄉(xiāng)》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范文12-27
賣炭翁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范文12-27
《墨梅》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范文12-27
《離騷》優(yōu)秀教學設計范文12-25
《趣味折紙》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范文12-27
老舍的《貓》優(yōu)秀教學設計范文08-04
《木蘭詩》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范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