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時間:2023-01-20 08:00:14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通用36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通用36篇)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掌握用比例知識解答以前學過的用歸一、歸總方法解答的應用題的解題思路,能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對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溝通知識間的聯系。

  2、 提高學生對應用題數量關系的分析能力和對正、反比例的判斷能力。

  3、 培養學生良好的解答應用題的習慣。

  教學重點:

  用比例知識解答比較容易的歸一、歸總應用題。

  教學難點:

  正分析題中的比例關系,列出方程。

  教具準備:投影儀

  教學方法:講練結合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一輛汽車行駛的速度不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

  2.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行駛的時間和速度。

  看上面的題,回答下面的問題:

  (1)各有哪三種量?

  (2)其中哪一種量是固定不變的?

  (3)哪兩種量是變化的?這兩種量是按怎樣的規律變化的?他們成是什么關系?

  3、這節課,我們就應用比例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二、探究交流,解決問題

  1、教學例題

  (1)出示例題:張大媽家上個月用了8噸水,水費是2.8元。李奶奶家上個月用了10噸水,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多少錢?

  (2)學生讀題后,思考和討論下面的問題:

  ① 問題中有哪兩種量?

  ② 它們成什么比例關系?你是根據什么判斷的?

  ③ 根據這樣的比例關系,你能列出等式嗎?

  (3)根據上面三個問題,概括:因為水價一定,所以水費和用水的噸數成正比例。也就是說,兩家的水費和用水的噸數的比值是相等的。

  (4)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

  解:設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χ元。

  12.8/8=χ/10

  8χ= 12.8x10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16元。

  (5)將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進行檢驗。

  2、修改題目:王大爺上個月的水費是19.2元,他們家上個月用多少噸水?(學生獨立應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并交流訂正,使學生明確例題的條件和問題改變后,題目中水費和用水的噸數的正比例關系沒變,只是未知量變了)

  3、教學例題

  (1)出示例題:書店運來一批書,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2)學生根據例題的解題思路,思考:題中已知兩個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兩個量成什么關系?思考后獨立解答。

  (3)指名板演,全班評講。

  4、做一做:教科書P59“做一做”1、2題,讓學生先判斷兩個量的關系,再進行解答。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教科書練習第3、4題。學生讀題后,先說說題中哪個量是一定的,再獨立進行解答。

  2、完成練習第5、6、7題。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的步驟是什么?

  板書:

  用比例解決問題

  1、分析題意

  2、分析各數量之間的關系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2

  一、復習內容:

  分數乘法應用題

  二、復習目標 :

  1、引導學生準確地找到單位“1”。

  2、能準確找出數量關系。

  3、能熟練地解答一步和二步的乘法應用題。

  三、復習重點 :

  引導學生找準單位“1”,分析應用題的數量系。

  四、復習難點 :

  讓學生正確、獨立地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五、復習過程 :

  (一)、創設情景,導入復習

  我們已經對分數乘法進行了學習,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些簡單的分數應用題進行復習。

  (二)、回顧整理,構建網絡

  1、復習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步驟:

  學校買來100千克白菜,吃了4/5 ,吃了多少千克?

  如果想求出吃了多少千克,要分哪幾步去思考?怎樣分析這道題?

  (1)找到題目中的分率句,確定單位“1”。

  (2)找出數量關系。

  (3)求出所要求的部分量。

  (三)、重點復習、強化提高

  1.指出下面每組中的兩個量,應把誰看做單位“1”。

  (1)男生人數占女生人數的4/5。( )

  (2)甲的6/7相當于乙。( )

  (3)乙的5/9與甲相等。( )

  (4)男工人數是女工人數的1/8。()

  2、填空題

  (1)、學校買來新書240本,其中的1/8分給五年級。這里是把( )看作單位“1”,如果求五年級分到多少本?列式是( )。

  (2)、小紅有36張郵票,小新的郵票是小紅的1/2 ,小明的郵票是小新2/3的 。如果求小新的`郵票有多少張?是把( )看作單位“1”,列式是( )。如果求小明有多少張是把( )看作單位“1”,列式是( )。

  3、應用題

  (1)、一堆煤12噸,又運來它的1/6 ,現在共有煤多少噸?

  (2)、李莊共有小麥地320公畝,水稻地比小麥地多1/5 ,這個莊的水稻地比小麥地多多少公畝?有水稻地多少公畝?

  (3)、修一條公路,長1000米,甲隊已經修了這條路的2/5 ,剩下的由乙隊修,乙隊修多少米?

  (4)、教師公寓有三居室180套,二居室的套數是三居室的1/3 ,一居室的套數是二居室的 3/4。教師公寓有一居室多少套?

  指生板演 ,集體訂正,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評價。

  (四)、自主評價,完善提高

  通過這節課的復習,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說一說自己哪些方面表現的比較好,還有哪些方面的不足?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理解并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按運算順序正確計算;主動體會整數運算律在分數運算中同樣適用,能運用運算律進行有關分數的簡便計算,體驗簡便運算的優越性。

  2、使學生在理解運算順序和簡便計算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觀察、比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積累數學學習的經驗

  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1)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一個算式中有兩級運算,先算二級運算,再算一級運算.

  (2)如果算式中有括號的,應先算小括號里里面的.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檢驗的學習習慣,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2、 教學難點

  (1) 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2) 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教學準備:

  大、小兩個中國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復習鋪墊。

  1、談話:同學們認識老師手里的這個東西嗎?(學生:是中國結)同學們喜歡嗎?(學生:喜歡)那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做中國結可以嗎?(學生:可以)

  2、出示復習題(板書):

  ① 18ⅹ4+18ⅹ6

  ②(4+6)ⅹ18

  3、會算嗎?誰能說說運算順序?

  4、提問:你喜歡算那一道算式?為什么?

  5、小結:

  ①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誰能說說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是怎樣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里面的。)

  ②在計算的過程中,可以怎樣使計算簡便?(可以使用運算律使計算簡便。)

  6、今天我們也可以使用運算律來計算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板書: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學生齊讀一遍)

  二、自主探索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1、拿出剛才的中國結,出示例1信息:大的中國結每個用米彩繩,小的53中國結每個用米彩繩

  2、現在,要做18個大中國結和18個小中國結一共用彩繩多少米呢?

  3、誰來說說看怎樣列式?

  4、師板書出其中的綜合算式: 2323x18+x18 (+)x18 5555

  5、師:像這樣在一道有關分數的算式中,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運算,我們就稱為分數四則混合運算。

  6、會算這兩題嗎?和同桌互相說說運算順序。

  7、全班交流運算順序。

  8、學生嘗試計算,指明板演

  9、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①請板演的學生說

  ②個別學生說

  ③在小組內互相說

  10、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和以前學過的整、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一樣嗎?是按怎樣的順序計算的?(小結并板書: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減法,有括號的先算括號里面的)

  三、把整數的運算律推廣到分數。

  1、討論:剛才的兩個算式,你喜歡算哪一個?為什么?

  2、小結:第二個算式因為括號內的和是整數,所以計算比較簡便

  3、這兩種算式有什么聯系呢?(符合乘法的分配率)

  板書:2/5x18+3/5x18 (2/5+3/5)x18

  4、小結:整數的運算律在分數中同樣適用。我們在進行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時,要恰當地應用運算律使計算簡便

  四、練習鞏固

  1、做練一練第1題

  ①同桌互相說說運算順序,再獨立計算。

  ②全班交流答案。

  ③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小結: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相同。但整數四則混合運算通常是一次計算出一個得數,而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乘除法連在一起時可以同時運算。做完后要仔細檢查是否正確。

  6、做練一練第2題

  ①獨立完成

  ②交流時,說說應用了什么運算律或運算性質,為什么要這樣算

  ③提問: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在使用運算律時,有什么特別之處

  7、小結:整數四則混合運算在使用運算律時,常常是使用運算律湊成整十或整百、整千數再計算,但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在使用運算律時,通常是湊成整數,或者觀察是否有利于約分。計算步數較多的題時,要隨時注意使運算簡便

  五、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六、作業布置

  課后完成練習十二第2題和第3題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4

  1、第一單元負數

  單元分析:

  現實世界中存在著許多具有相反方向的量,或某種量的增大和減小,也可用這種量的某一狀態為標準,把它們看作是向兩個方向變化的量。從而產生了負數,正數和負數的學習過去安排在中學中學習,現在提前到六年級學,是算術數到有理數的銜接與過渡,并且是以后學習數軸、相反數、絕對值以及有理數運算的基礎。

  教學要求:

  1、經歷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認識負數的過程,了解負數的意義,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2、能對現實生活中有關負數的數學信息作出合理解釋。

  3、能用負數描述并解決一些現實世界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

  負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用數軸表示正負數 課時安排:

  1、負數的初步認識及讀寫1課時

  2、用數軸表示正負數1課時

  第一課時 負數的初步認識及讀、寫

  教學內容:負數的初步認識及讀寫例1、例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了解負數的作用,感受運用負數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學生知道正數和負數的讀法和寫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又不是負

  數。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

  3.使學生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正數和負數以及讀法和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現象)

  1、游戲:我們來玩個游戲輕松一下,游戲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戲規則:老師說一句話,請你說出與它相反意思的話。

  ①向上看(向下看)

  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③電梯上升15層(下降15層)。

  2、下面我們來難度大些的,看誰反應最快。

  ①我在銀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識競賽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學校小賣部賺了500元。(虧了500元)。

  ④零上10攝式度(零下10攝式度)。

  3、談話:周老師的一位朋友喜歡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幾個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幫他留意了一好出門前衣物的準備。下面就請大家一起和我走進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片頭)

  二、教學例1

  1、認識溫度計,理解用正負數來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溫度。

  先來認識溫度計,請大家仔細觀察:這樣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攝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1)現在你能看出長沙最低氣溫是多少攝式度嗎?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個0,表示0攝式度)。

  (2)上海的氣溫:上海的最高氣溫是多少攝式度呢?(在溫度計上撥一撥)撥的時候是怎樣想的呢?(在零刻度線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氣溫比0℃要高,是零上4攝式度。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高氣溫:北京又是多少攝式度呢?與長沙的0℃比起來,又怎樣了呢?(比長沙的0℃要低)你能用一個手勢來表示它和0℃的關系嗎?(對,北京的氣溫比0度低,是零下4攝式度)你能在溫度計上撥出來嗎?

  (4)比較: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這三個地方的最低氣溫。仔細觀察上海和北京的最高氣溫,它們一樣嗎?(不一樣,一個在0℃以上,一個在0℃以下)。

  2、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得出:以零攝式度為界線,零上溫度用正幾或直接用幾來表示,零下溫度用負幾來表示。

  三、教學例2

  1、讓學生從課本第3頁的表格中觀察,知道了什么?

  2、講解為了表示收入與支出這樣兩種相反意義的量,需要用兩種數表示,一種是正數,一種數是在數的前面添上負號的負數。

  3、學生小組討論和交流,理解什么叫正數,什么叫負數,并學習正確的讀法和寫法。

  第二課時 用數軸表示正、負數

  教學內容:用數軸表示正負數例3 教學目標:

  1、借助數軸初步學會比較正數、0和負數之間的大小。

  2、初步體會數軸上數的順序,完成對數的結構的初步構建。 教學重、難點:

  負數與負數的比較。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讀數,指出哪些是正數,哪些是負數?

  —85.6 +0.9 —3+

  7

  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3、某日傍晚,黃山的氣溫由上午的零上2攝氏度下降了7攝氏度,這天傍晚黃山的氣溫是 ( ) 攝氏度。

  二、新授: 教學例3:

  1、怎樣在數軸上表示數?(1、2、3、4、5、6、7) 2、出示例3:

  (1)提問你能在一條直線上表示他們運動后的情況嗎?

  (2)讓學生確定好起點(原點)、方向和單位長度。學生畫完交流。

  (3)教師在黑板上話好直線,在相應的點上用小圖片代表大樹和學生,在問怎樣用數表示這些學生和大樹的相對位置關系?(讓學生把直線上的點和正負數對應起來。)

  (4)學生回答,教師在相應點的下方標出對應的數,再讓學生說說直線上。

  其他幾個點代表的數,讓學生對數軸上的點表示的正負數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5)總結:我們可以像這樣在直線上表示出正數、0和負數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標

  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質,并會應用這個性質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培養學生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研究探時的意識,追求創新的精神:

  二、教學資源

  1.實物投影儀—臺。

  2.每小組《驗證表》一張。驗證表舉例結論

  3.比,除法,分數關系表:

  比 前項相當于 后項相當于 比值相當于除法分數

  4.卡片若干張。

  (1)商不變的規律;

  (2)分數的基本性質;

  (3)比的基本性質。

  三、教學實施方案

  教學內容:蘇教版義教課標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70—71頁。教學形式: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學流程:創沒情境——驗證猜想——展示交流——意義構建——鞏固拓展。

  評價方法:目標評價、師生評價、組際交流評價。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理解比的基本性質中“0除外”的道理。

  教學準備:實物投影儀、驗證表,卡片等。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發猜想。

  目標:

  (1)復習舊知,為學生發現問題、產生猜想奠定基礎。

  (2)啟發學生大膽猜測,提出自己的假設。

  過程:

  (1)復習比和除法、分數的關系,通過填寫比和除法、分數的關系表,讓學生發現比、除法、分數有很多相似之處?

  (2)復習商不變的規律和分數的基本性質。

  通過復習,引導學生聯想:在除法中有商不變的規律,在分數中有分數的基本性質,那么比有沒有類似的基本性質:

  提出猜想:

  (1)學生討論比有沒有類似的基本性質。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如:比和分數、除法有很多相似之處;一個比就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看成一個分數,就可以遵循分數的基本性質等。最后得出比的基本性質。

  (2)猜想比的基本性質的內容。引導學生根據商不變的規律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內容,猜測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比值不變。

  2.小組合作,驗證猜想。

  目標:

  (1)引導學生對驗證猜想提出各自的想法與途徑?

  (2)組織實踐活動,揭示知識本質,讓學生自己獲取知識,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

  (3)營造協作學習氛圍,組織討論研究、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協作學習意識。

  過程:

  (1)小組討論:這個猜想成不成立?是否具有普遍性?用什么方法來驗證?

  (2)小組代表發言,說出本組思路。

  A組:我們想用一個比,用它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得到新比,看比值變不變。

  B組:我們想用一個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一個分數或者一個小數,看它的比值變不變。

  C組:我們想把不同的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看它們的比值變不變。

  通過學生發言,讓學生互相啟發,產生靈感,對驗證猜想的方法進行比較,使自己的實踐活動更加具有科學性,更嚴謹。

  小組合作,試著驗證:

  每個小組根據自己的想法,用一個比或多個比進行驗證,對驗證結果進行初步總結。填寫《驗證表》。

  3.展示交流,感受過程。

  目標:

  (1)理清知識脈絡,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培養學生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讓學生感受到探究過程,使學生學到科學的研究方法、

  (3)培養學生的條理性和語言表達能力。

  過程:

  (1)用實物投影展示各個小組的《驗證表》。

  (2)各小組代表發言,本組所得的結論。

  (3)老師引導學生比較各組的結論。

  (4)引導學生討淪比的基本性質是否具有普遍性,有沒有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比值變了的。如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0,比值會怎樣。

  4.意義建構,體驗成功。

  目標:

  (1)通過整理歸納,提高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2)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信心。過程:

  (1)引導學生討論哪個組的結論比較全面,怎樣說更嚴謹。

  (2)集體歸納,板書。

  (3)體驗成功:我們發現的這個數學規律就叫比的基本性質,許多科學家都是這樣提出猜想、實踐驗證,發現了許多大自然的奧秘,還有許多奧秘需要我們去發現、創造。

  5.鞏固拓展,靈活運用。

  目標:

  (1)利用不同形式的練習使學生熟練應用比的基本性質、

  (2)培養學生積極探究,勇于創新的精神。

  過程:

  (1)(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第71頁練一練2)邊練習邊討論:怎樣運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怎樣化簡最快最好。

  (2)總結方法:聯系舊知,靈活運用。

  (3)靈活運用,搶答比賽。

  五、教學反思

  1.創設情境,讓學生產生探究欲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之中,形成懸念,引起學生迫不及待地探索和研究。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還能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構數學知識。如《比的基本性質》一課,傳統的教學是:出示一組分數3/4、6/8、9/12,讓學生發現3/4:6/8:9/12,接著把分數轉化成比3:4=6:8=9:12,歸納出比的基本性質,接著是一層層的鞏固練習。這個過程是老師講,學生聽,被動地接受。不說讓學生感興趣,就是對其內容,學生也是一知半解。在應用時,會出現比的前項

  流,然后指名匯報。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6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求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2、會運用公式計算圓錐的體積.

  3、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讓學生認識“轉化”的思考方法。

  教學重點

  圓錐體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提問:

  (1)圓柱的體積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圓錐體的圖形,學生指圖說出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

  2、導入:同學們,前面我們已經認識了圓錐,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圓錐的體積)

  二、探究新知

  (一)指導探究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1、教師談話:

  下面我們利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老師給每組同學都準備了兩個圓錐體容器,兩個圓柱體容器和一些沙土.實驗時,先往圓柱體(或圓錐體)容器里裝滿沙土(用直尺將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圓錐體(或圓柱體)容器里.倒的時候要注意,把兩個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并想一想,通過實驗你發現了什么?

  2、學生分組實驗

  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①圓柱和圓錐的底面積相等,高不相等,圓錐體容器裝滿沙土往圓柱體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裝滿.

  ②圓柱和圓錐的底面積不相等,高相等,圓錐體容器裝滿沙土往圓柱體容器里倒,倒了兩次,又倒了一些,才裝滿.

  ③圓柱和圓錐的底面積相等,高相等,圓錐體容器裝滿沙土往圓柱體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裝滿.

  ……

  4、引導學生發現:

  圓柱體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的3倍或圓錐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 .

  板書:

  5、推導圓錐的體積公式:用字母表示圓錐的體積公式.板書:

  6、思考:要求圓錐的體積,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

  7、反饋練習

  圓錐的底面積是5,高是3,體積是( )

  圓錐的底面積是10,高是9,體積是( )

  (二)算一算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說說解題方法

  三、全課小結

  通過本節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知識?(從兩個方面談:圓錐體體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和公式的應用)

  四、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圓柱和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熟練地運用公式計算圓錐的體積。

  2、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3、進一步熟悉圓錐的體積計算

  教學難點:

  圓錐的體積計算

  教學重點:

  圓錐的體積計算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相鄰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相鄰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二、實際應用

  占地面積是求得什么?

  三、實踐活動

  四、課后反思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7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人教版)六年級第十一冊第124—125頁,完成做一做的題目及練習三十三第1、2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知道儲蓄存款的一些常識,掌握利息的計算方法,能正確的計算日常的存款利息。

  2、對學生進行勤儉節約,積極參加儲蓄,支援國家建設并依法納稅的思想品德教育。

  設計說明:

  “利息“這一節課的內容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較多。從導入新課就緊密聯系實際,從學生課外調查入手,順勢導入,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學生自己填寫存款憑條,自己動手計算利息,小小儲蓄員活動,課外調查驗證等,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體現了”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新課程理念。

  通過學生調查,教師講解,可使學生受到勤儉節約,積極參加儲蓄,并依法納稅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過程:

  一、聯系實際,順勢導入

  昨天,同學們都回家調查了自己家上半年的總收入與總支出,請大家計算一下,自己家上半年結余了多少錢?

  生1:我家今年上半年共結余了2550元。

  生2:我家結余的多一些,是5200元。

  生3:我家上半年新買了四輪拖拉機,沒結余錢。

  生4:我家上半年結余的少(不好意思地停了一下)只結余了500元

  ……

  師:那你們家結余的錢都干師妹去了?

  生1:我家結余的錢借給二叔家蓋房子了。

  生2:我家結余的錢存農村信用社了。

  生3:我家結余的前也存農村信用社了。

  生4:我家結余的錢存入農業銀行了。

  ……

  師:把結余的錢存入銀行或農村信用社的同學有多少呢?(有一大半的學生舉起了手)

  師:人們常常把暫時不用的錢存入銀行或農村信用社,儲蓄起來,這樣不僅可以支援國家建設,也使得個人用錢更加安全和有計劃,還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因此,儲蓄是件利國利家的事,我們應當積極參加。參加儲蓄就要知道利息的計算方法。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個知識。

  板書課題:利息

  二、通過實里例:介紹儲蓄知識。

  1、教師介紹

  存款分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

  2、舉例說明師妹是本金,利息和利率。

  幻燈出示:(例如)

  師:同學們,同桌可以互相幫忙,從上面的例子里站找到本金、利息、以及本息合計是多少。(學生匯報)

  生1:我知道,小麗存入銀行的100元錢是本金。

  生2:小麗一年之后從銀行得到多付給的1.8元就是利息。

  生3:一年之后,小麗從銀行共取回來本金和利息101.8元。

  師:關于利息,誰還知道哪些?

  生1:我還知道,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稅率納稅。

  生2:我也知道,銀行多付給小麗的1.8元就是繳納利息稅之后的'利息

  生3:我爸今年買的國債就不納利息稅。

  三、試算利息,依法納稅。

  師:計算利息,就要知道利率,利率是什么呢?

  生:利息與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讓學生自學利率的內容。

  師:計算利息用什么公式呢?

  生回答,師板書:利息=本金x利率x時間

  師:對照利率,請大家幫小麗計算一下;她的100元錢整存整取三年,到期的稅后利息是多少?(學生計算后,匯報)

  生:我是這樣計算的:

  三年到期的利息是:

  100x2.70%x3=8.1(元)

  應該納利息稅:8.10x20%=1.62(元)

  實際上得到稅后利息:8.10—1.62=6.48(元)

  三年到期之后,小麗共得到本金和稅后利息一共是106.48元。

  師:大家贊同她的計算方法嗎?

  大部分贊同,有三個學生舉起了手。

  師:你們三個計算的不一樣嗎?

  生1.2.3:我忘記計算利息稅了。

  師(笑說):那么三個平時都遵紀守法的,儲蓄時可別忘了依法納稅喲!

  四、小小儲蓄員,計算利息準。

  1、出示第125頁的做一做

  2、把全班學生同桌兩人為一組:同桌左邊的同學充當張華,按第124頁的存款憑條填寫存款憑條;同桌右邊的同學充當儲蓄員,計算利息,看哪個小組完成的最快,計算最準確。

  3、書面練習:練習第三十三頁第1、2題。

  五、課外作業:

  根據國家經濟的發展變化,銀行存款的利率有時會有所調整,請同學們可后調查一下,現在的利率是多少?與我們書上介紹的一樣嗎?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1知識與技能:

  1.能根據具體情境,靈活運用圓面積和長方形面積理解圓柱體的表面積。

  2.通過想象、動手操作等活動,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是一個長方形,加深對圓柱特征的認識,發展空間觀念。

  3.探索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1.2過程與方法:

  講解圓柱體表面積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以及想象、概括能力。

  1.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立體圖形的平面化,感受數學探索活動本身的樂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2.1教學重點:

  讓同學們理解圓柱的表面積計算方法。

  2.2教學難點:

  能夠分清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區別,合理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學工具

  課件、多媒體設備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在如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圓柱體,比如我手里面拿的水杯,你們知道他有哪些東西組成的嗎?

  生:同學們舉手進行回答。

  師:這個水杯有哪些面組成呢?

  生:上底面、下底面、側面

  師:多媒體出示動畫

  師:我們可以看出它有三部分組成。

  師:現在想一下這三部分都是什么圖形?

  生:上下底面(圓形),側面(長方形)

  師:把這三個面積加起來,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圓柱的表面積。

  生:舉手口述連線答案。

  師:課件出示答案

  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x高

  師:現在,我們來看一些數量關系:

  ①柱體上下底面面積相等;

  ②圓柱體側面長=底面圓周長

  ③圓柱體側面寬=圓柱體高

  二、探究新知

  (一)、側面積

  師:我們現在來看看圓柱體的側面積是怎樣計算的。

  學生:舉手發言

  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用鼓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能力。

  師:多媒體出示答案

  圓柱側面積=長x寬=底面圓周長x高

  師:現在我們看看在實際應用中是如何計算的。(多媒體出示問題)

  1、已知圓柱體的底面圓半徑為50px,高為125px,求一下這個圓柱體的側面及時多少?

  生:舉手回答

  師:多媒體出示答案

  解:周長=2πr=2x2π=4π

  側面積=周長x高=4πx5=20πcm?

  師:同學們要認真觀察書寫步驟。

  (二)、表面積

  師:現在我們來看看圓柱體的表面積是怎么計算的。

  生:舉手回答問題

  師:多媒體出示答案

  圓柱表面積=側面積+底面積=側面積+上底面積+下底面積

  師:下面我們再來做一個練習吧!

  2、現在要制作一個底面半徑為2dm,高為10dm的圓柱形鐵桶,需要多少鐵皮?

  師:同學們可以先算出側面積和底面積,然后再算表面積。

  生:通過同學們互相競爭,增強了同學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解析:

  解:周長=2πr =2x2π =4π

  側面積=周長x高=4πx10=40π

  底面圓面積=πr?=4π

  圓柱表面積=側面積+2底面積=40π+2x4π=40π+8π =48π

  答:需要48πdm?鐵皮

  三、鞏固練習

  師:現在請大家看屏幕上面的這道題,能不能分小組解決問題。(課件出示題目)

  1、天氣冷了,農村學生就要生火了,煙囪使用鐵皮做的,一節煙囪長為2000px,煙囪的半徑為100px,求制作這樣的煙囪一節需要多少鐵皮。

  師:要找出題目的關鍵,理清思路,細心解題。

  生:學生互相探討交流,完成整個題目,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解析:

  解:周長=2πr=2x4π=8π

  表面積=側面積=8πx10=80π

  答:制作這樣的煙囪一節需要80πcm?鐵皮

  師:接下來,再看一個題目,這次也要分組進行,看看哪個組做得又快又好。(課件出示題目)

  2.現在要砌一個圓柱形的'水窖,預計水窖深3米,水窖底的底面直徑為1.5米,現在求一下整個水窖需要抹去多少平方米的混凝土。

  生:各小組在競爭中享受獲取知識的樂趣。

  解析:周長=πd=1.5π

  表面積=側面積+下底面積=1.5πx3+2.25π=6.75π

  答:整個水窖需要抹去6.75π平方米的混凝土

  師:現在大家獨立完成下面的題目(出示題目)。

  3、已知一個圓柱體的表面積是15700px?,其中圓柱體的底面半徑50px,求圓柱體的高。

  解:設圓柱體的高為h

  根據:表面積=側面積+2底面積

  628=2x2πh+2xπ2?

  628=4πh+8π

  628=4x3.14h+8x3.14

  20=4h+8

  h=4

  答:圓柱體的高4米

  7作業布置

  師:在作業本上面完成下面的2個題目。

  1、一個圓柱體,如果底面半徑為5,圓柱體高為10,那么,求一下圓柱體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解:周長=2πr=2x5π=10π

  側面積=周長x高=10πx10=100π

  底面積=πr?=25π

  表面積=側面積+2底面積=100π+2x25π=150π

  2、現在要給一個圓柱形的紙質品涂上顏色,現在知道該藝術品的底面圓半徑為50px,圓柱體高為125px,請同學們求出圓柱體的表面積。

  解:周長=2πr=2x2π=4π

  側面積=周長x高=4πx5=20π

  底面積=πr?=4π

  表面積=側面積+2底面積=20π+4π=24π

  課后小結

  這堂課大家通過學習圓柱體的表面積,使同學們能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的圖形面積問題。主要為了讓同學們能夠建立豐富的想象,把立體圖形轉化為平面圖形的能力,在教學中涉及了學生互動,分組學習等教學模式,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尋找知識、體會知識,并通過練習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圓柱的體積(教材第25頁例5)。

  探索并掌握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體會轉化的思想方法。

  教學重難點

  1.掌握圓柱的體積公式,并能運用其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2.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工具

  推導圓柱體積公式的圓柱教具一套。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口頭回答。

  (1)什么叫體積?怎樣求長方體的體積?

  (2)怎樣求圓的面積?圓的面積公式是什么?

  (3)圓的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的?在學生回憶的基礎上,概括出“轉化圖形——建立聯系——推導公式”的方法。

  2.引入新課。

  我們在推導圓的面積公式時,是把它轉化成近似的長方形,找到這個長方形與圓各部分之間的聯系,由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了圓的面積公式。今天,我們能不能也用這個思路研究圓柱體積的計算問題呢?

  教師板書:圓柱的體積(1)。

  【新課講授】

  1.教學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

  (1)教師演示。

  把圓柱的底面分成16個相等的扇形,再按照這些扇形沿著圓柱的高把圓柱切開,這樣就得到了16塊體積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體圖形。

  (2)學生利用學具操作。

  (3)啟發學生思考、討論:

  ①圓柱切開后可以拼成一個什么立體圖形?

  學生:近似的長方體。

  ②通過剛才的實驗你發現了什么?

  教師:拼成的近似長方體和圓柱相比,體積大小變了沒有?形狀呢?

  學生:拼成的近似長方體和圓柱相比,底面的形狀變了,由圓變成了近似長方形,而底面的面積大小沒有發生變化。近似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沒有變化。故體積不變。

  (4)學生根據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進行猜想:

  ①如果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狀是怎樣的?

  ②如果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狀是怎樣的?

  ③如果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狀是怎樣的?

  (5)啟發學生說出:通過以上的觀察,發現了什么?

  ①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拼起來的形狀越接近長方體。

  ②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積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來的長方體的長就越接近一條線段,這樣整個立體形狀就越接近長方體。

  (6)推導圓柱的體積公式。

  ①學生分組討論: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

  ②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并說明理由。

  教師:因為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高,而近似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圓柱的體積,近似長方體的底面積等于圓柱的底面積,近似長方體的高等于圓柱的高,所以圓柱的體積=底面積x高。

  2.教學補充例題。

  (1)出示補充例題:一根圓柱形鋼材,底面積是1250px2,高是2.1m。它的體積是多少?

  (2)指名學生分別回答下面的問題:

  ①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據公式直接計算?

  ③計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學生:計算時既要分析已知條件和問題,還要注意先統一計量單位。

  (3)出示下面幾種解答方案,讓學生判斷哪個是正確的。

  ①50x2.1=105(cm3)答:它的`體積是2625px3。

  ②2.1m=5250px 50x210=10500(cm3)

  答:它的體積是262500px3。

  ③1250px2=0.5m2 0.5x2.1=1.05(m3)

  答:它的體積是1.05m3。

  ④1250px2=0.005m2

  0.005x2.1=0.0105(m3)

  答:它的體積是0.0105m3。

  先讓學生思考,然后指名學生回答哪個是正確的解答,并比較一下哪一種解答更簡單。對不正確的第①、③種解答要說說錯在什么地方。

  (4)引導思考:如果已知圓柱底面半徑r和高h,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怎樣的?

  教師板書:V=πr2h。

  【課堂作業】

  教材第25頁“做一做”和教材第28頁練習五的第1題。學生獨立做在練習本上,做完后集體訂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題:(從左往右)

  3.14x52x2=157(cm3)

  3.14x(4÷2)2x12=150.72(cm3)

  3.14x(8÷2)2x8=401.92(cm3)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有什么感受?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課后小結

  1.“圓柱的體積”是學生在掌握了圓柱的基本特征以及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等基礎上學習的。它是今后學習圓錐體積計算的基礎。

  2.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從而引發自主探究,最后獲取知識的新方式來代替教師講授的老模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推導公式時間過長,可能導致練習時間少,練習量少,要注意把控。

  課后習題

  教材第25頁“做一做”和教材第28頁練習五的第1題。學生獨立做在練習本上,做完后集體訂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題:(從左往右)

  3.14x52x2=157(cm3)

  3.14x(4÷2)2x12=150.72(cm3)

  3.14x(8÷2)2x8=401.92(cm3)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體會比例尺產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擴大或縮小的實際意義。

  2、通過圖形的放縮,結合具體情境,感受圖形的相似。

  教學重點:體會比例尺產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擴大或縮小的實際意義。

  教學難點:體會比例尺產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擴大或縮小的實際意義。

  教學過程:

  呈現情境圖

  討論誰畫得像呢?

  引導學生分析這三名學生是如何畫的。

  1、笑笑:圖中的.長與實際的長的比量多少?圖中的寬與實際的寬的比是多少?

  笑笑是按相同的比來畫。

  2、淘氣:圖中的長與寬的比是多少?淘氣也是按相同的比來畫。

  小結

  3、他們都是按相同的比來畫,所以都畫得像。

  4、為什么同樣大小的賀卡,卻畫出大小不同的長方形,而且有的像,有的不像呢?

  5、將較大的長方形畫成較小的長方形,首先可能量出原來的長和寬縮+相同的倍數,才能畫得像。

  畫一畫探究活動

  P28引導學生把原來的長和寬按3:2擴大。

  小組交流后,獨立操作,教師指導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⒈會利用已有知識和技能解決圓弧長的相關計算問題。

  ⒉通過起跑線問題的解決,體會數學知識在體育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數學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會計算跑道的彎道(半圓)長,能解決有關起跑線的設置問題。

  教學方法:啟發、引導、討論、練習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教材第75頁起跑線圖。

  問一:為什么每條起跑線都不在同一條水平線上呢?(因為跑道的彎道部分,外圈比內圈長一些)

  問二:半徑為30米的半圓有多長,你會計算嗎?

  由學生討論解決問一、問二。

  (點評:問一旨在引起學生時跑道的形狀和跑道的長短認真觀察和比較。問二旨在回顧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問一、問二既引入新課,又為新課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講解實例

  6名運動員進行200米賽跑,怎么設置每條跑道的起跑線?(每條跑道寬約1.2米,彎道部分為半圓)

  ⑴最內圈的彎道半徑為31.7米,這個彎道的全長為 (米)。

  ⑵靠內第二圈的彎道半徑為 (米),這個彎道的全長為 (米)。

  ⑶相鄰兩條跑道的彎道部分相差 (米)。

  解:⑴圓的周長C=2πγ

  半徑為31.7米的圓的周長為2x31.7π米

  半徑為31.7米的半圓的長為2x31.7π/2米,即31.7π米,所以這個彎道的全長為31.7π米。

  ⑵因為每條跑道寬約1.2米,所以靠內第二圈的`彎道半徑為(31.7+1.2)米,這個彎道的全長為(31.7+1.2)π米。

  ⑶(31.7+1.2)π—31.7π

  =31.7π+1.2π—31.7π

  =1.2π

  ≈3.770米

  (點評:通過對相鄰彎道長的計算、比較,得出起跑線設置的規律,給學生一種收獲感。)

  總結:相鄰兩條彎道部分的差等于每條跑道的寬與圓周率的積。

  三、練一練

  進行200米賽跑,如果最內圈跑道的起跑線已經畫好,那么以后每條跑道的起跑線應依次提前多少呢?

  四、實踐活動

  量一量,學校操場跑道最內圈的彎道半徑,計算出最內圈跑道的總長度約為多少米。

  五、思考題

  國際標準田徑運動場跑道全長400米,最內圈彎道半徑為36.5米,每條跑道寬為1.2米。

  ⑴最內圈彎道長為多少米?

  ⑵若最內圈跑道的起跑線已畫好,那么400米賽跑的以后每條跑道的起跑線應依次提前多少米?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的平面圖形的變換方法,整體上進一步把握圖形與變換的意義和方法。

  2.會用平移、旋轉的方法改變圖形的位置,能按比例放大、縮小圖形,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3.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征,會判斷一些特殊圖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會畫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4.通過復習,進一步體會平移和旋轉、放大與縮小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教學光盤

  教學過程:

  一、整理與反思

  1.提問:你知道變換圖形的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引導學生說出變換圖形的位置的方法主要是平移和旋轉。

  火車、電梯和纜車的運動是平移;風扇葉片、螺旋槳和鐘擺的運動是旋轉。與時針旋轉方向相同的是順時針旋轉,方向相反的是逆時針旋轉。

  2.怎樣能不改變圖形的形狀而只改變圖形的大小?

  引導學生說出運用放大和縮小的方法可以只改變圖形的大小,而不改變圖形的形狀。

  3.比較平移與旋轉與放大和縮小這兩種方法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區別:平移和旋轉不改變圖形的大小,只改變圖形的位置。而放大和縮小不改變圖形的形狀,只改變圖形的大小。

  聯系:兩種方法都不改變圖形的形狀。

  4提問:什么是軸對稱圖形?我們學過的圖形中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它們分別有多少條對稱軸?

  引導學生得出:長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等腰梯形、圓都是軸對稱圖形。長方形有2條對稱軸,正方形有4條對稱軸,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有1條對稱軸,等邊三角形有3條對稱軸,圓有無數條對稱軸。(教師出示相應的圖片)

  二、指導學生完成練習與實踐。

  1.完成練習與實踐的第1題。

  先讓學生獨立判斷,然后結合學生的判斷,進一步明確軸對稱圖形的基本含義,即把一個平面圖形沿一條直線對折,折痕兩邊的部分能夠完全重合,那么這個圖形叫做軸對稱圖形。接著讓學生畫出軸對稱圖形的所有對稱軸。

  2.完成練習與實踐的第2題。

  可以先讓學生按要求依次進行操作,再通過交流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相關的操作方法。

  其中畫出一個圖形的另一半使它成為一個軸對稱圖形,以及畫出一個圖形旋轉或平移后的圖形,都可以先找出一些重要的點或線段,然后確定這些點或線段在另一半圖形中的位置,或平移旋轉后的位置,最后連一連。

  要使學生認識到:決定平移后圖形位置的關鍵是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離。決定旋轉后圖形位置的.關鍵是旋轉的方向和旋轉的角度。

  把一個圖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可以先在原圖中找到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算出放大后的底和高,然后畫出放大后的這些線段,最后連一連。

  要讓學生思考按怎樣的比是把原圖形放大,按怎樣的比是把原圖形縮小。

  3.完成練習與實踐的第3題。

  可以先讓學生討論確定圓的位置,需要把圓向右移動幾格?圓心應畫在哪里?畫出的圓的大小應與原來的圓大小相等。在此基礎上依次解決書上的幾個問題。

  4.完成練習與實踐第4題。

  可以提醒學生以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作標準,先數一數每條直角邊各有幾格長,再算一算按指定的比例縮小后又應該是幾格長。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并進行比較。求出新圖形的面積與原來圖形面積的比。

  5.完成練習與實踐的第5題。

  可以先讓學生觀察拼成的兩個大正方形圖案,說說它們分別是由哪兩種瓷磚拼成的?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各自按要求設計圖案。要提醒學生:第一,每次只能選擇兩種瓷磚;第二,每種瓷磚都可以適當旋轉。

  展示學生設計的圖案,及時組織學生互相評價。

  三、全課小結

  通過復習,你對圖形變換方面的知識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四、布置作業

  完成《補充習題》的相關練習。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13

  一、情境導入

  談話:小朋友們,今天這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來做游戲,好嗎?我們還設立了得星榜,要比一比3個小組中,哪個小組得星最多,合作得最默契。先來玩第一個游戲,猜猜禮袋里裝著什么?

  學生有的猜......有的猜......

  提問:一定是嗎?(不一定)

  小結:也就是說,現在你們只能是猜測,可能會是......也可能會是......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可能性(板書:可能性)

  二、摸球游戲

  1.用一定來描述摸球的結果,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

  談話:那么袋子里究竟是什么呢?

  指名學生上臺并指導摸球:先攪幾下,摸一個,拿出來。放進去。攪一攪,再摸一個,拿出來

  引導:怎么他每次摸到的都是紅球呢?(生猜測:里面都是紅球)同意他的猜測嗎?我們一起來驗證一下吧!(請XXX把里袋拎出來)

  小結:對了,你們真聰明,一下就猜到了。袋子里裝的都是紅球,那我任意摸一個球,結果會是?(紅)一定嗎?(板書:一定)

  2. 談話:你們也想來玩摸球游戲嗎?好,請組長拿出袋子。不過,在摸球之前先講清楚摸球規則:由組長先摸,摸前手在口袋里攪幾下,然后任意摸出一個,并告訴你們小組的同學摸到的是什么球,再把球放入袋中并做好記錄,依次傳給其他組員摸,明白了嗎?就讓我們比一比哪組合作得最好?開始吧!

  (讓學生分組摸球,教師巡視指導)

  匯報摸球情況:每組派代表說一說,你們一組摸到了什么球呢?(黃球和綠球)

  猜一猜,袋子里是什么顏色的球?(黃球和綠球)

  組長倒球驗證,(師作出摸球的動作)輪到我摸了,我從這個袋里任意摸一個,結果會是?(黃,綠)一定嗎?(不一定)那要怎么說?(可能是黃,也可能是綠)(板書:可能)

  提問:那能在這個袋子里摸到紅球嗎?為什么?(板書:不可能)

  3.小結:通過摸球游戲,我們發現如果袋子里都是紅球,任意摸一個,一定是紅球。

  如果袋子里有黃球和綠球,任意摸一個,可能是黃球,也可能是綠球。但不可能是紅球。

  三、實踐拓展

  1.練一練。

  (1)(出示裝有2個紅球和3個黃球的袋子)瞧,在這個口袋里,任意摸一個球,一定黃球嗎?那會怎樣呢?

  (2)(出示有2個綠球和3個紅球的袋子)那從這個袋子里一定能摸出黃球嗎?為什么?

  (3)(出示裝有5個黃球的袋子)這個袋子呢?為什么?

  小結:讓我們來看看現在各小組的得星情況,問:猜一猜哪組有可能奪得今天的最佳合作獎?那這一組一定會是今天的冠軍嗎?對!在比賽還沒有結束前,我們每個小組都有可能獲勝,大家可要繼續努力啊 !

  2.裝球游戲。

  談話:前面我們玩了摸球游戲,接下來我們要來裝球,根據老師出示的要求,請先在小組內討論,應該放什么球,不應該放什么球。討論好了請組長把小籃里的球裝在透明袋里,比一比哪個小組合作得又好又快!

  安排3次裝球活動,依次出示要求:

  (1)任意摸一個球,一定是綠球。該怎么放呢?(學生討論,放球,師巡視)

  說說你是怎么放的?放3個5個都可以嗎?

  師表揚,說的好,只要全部是綠球,那摸到的一定是綠球。

  (2)任意摸一個球,不可能是綠球。該怎么放呢?(學生討論,放球,師巡視)

  誰愿意來說一說?這么多放法都對嗎?只要怎樣?(不放綠球)

  交流:任意摸一個,不可能是綠球,應該怎樣裝?裝球時是怎樣想的?

  小結:任意摸一個,不可能是紅球。有很多種裝法,可以裝一種、兩種、三種甚至更多種顏色的球,但是不能裝綠色的球。

  (3)任意摸一個球,可能是綠球。

  (每次裝球后,請組長把透明袋舉起,展示本組裝球情況,并說說為什么這樣裝球,老師相機引導、鼓勵)

  3.轉盤搖獎活動

  1、猜測:(師出示紅黃藍三色轉盤)觀察轉盤,有幾種顏色?想一想,轉盤停止轉動后,指針會指在哪里?能肯定嗎?那應該怎么說?(轉盤停止轉動后,指針可能會指著紅色,可能會指著黃色,還可能會指著藍色。)

  2、體驗:是不是真的會出現這些情況呢?剛才裝球最快的'那一小組的小朋友上來,請你們輪流拔動轉盤試試看,

  4.聯系生活。

  談話:小朋友們,今天我們通過玩一玩、猜一猜、說一說,學會了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來表述游戲中的各種情況,那在我們的生活中,同樣有些事情是一定會發生,有些事情是不可能發生,也有些事情可能會發生。下面請小朋友們舉例說說!

  小結:我們來看看今天的冠軍是哪一組?那下次他們也一定是冠軍嗎?可能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四、總結談話

  1、今天,我們一起研究了可能性的問題,你學得開心嗎?學到了哪些新知識?

  2、回家后把學到的新知識講給爸爸媽媽聽,再調查一下,看看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可能發生,哪些事情不可能發生或一定會發生,一星期后舉行一個交流會,比比誰講得多講得好!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內容:

  教材第42頁例2、例3。

  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叫做解比例。

  2、會根據比例的性質或比例的意義正確地解比例。

  3、培養學生認真書寫和計算的習慣。

  過程與方法:

  1、經歷解比例的過程,體驗知識之間的內容在聯系和廣泛應用,情感與價值觀。

  2、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體驗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培養靈活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

  教學重點:

  解比例

  教學難點:

  解比例的方法。

  突破方法:

  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掌握解比例的根據。

  教法與學法:

  教法:創設問題情境,引導發現。

  學法:獨立思考,自主探究。

  教學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比例的一些知識,誰來說一說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比例的知識?(比例的意義,比例的基本性質)

  2、出示: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10和9:15 2:80和5:200

  3、利用比例的一些知識,還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出示比例:3:9=( ):15

  師:這個比例中的兩個外項和兩個內項分別是多少?

  (外項是3和15,一個內項是9,另一個內項未知的。)

  師:你能利用比例的知識求出這個未知的內項嗎?

  可以根據比例的意義:比值相等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因為3:9=1/3,想( ):15=1/3(5比15等于1/3);還可以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兩個內項之積等于兩個外項之積”,求未知項。

  師:像這樣,求比例中未知的項,叫做解比例。(課件出示)。

  今天這節課就利用比例的有關知識解比例。(板書課題)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爾鐵塔情境圖。這是法國巴黎有名的塔叫埃菲爾鐵塔,高320米。我國的旅游景點北京公園里有這座塔的一具模型,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園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們能幫幫他們嗎?那我們先來看看這道題。

  2、出示例題,教學例2。學生讀題。

  師:1:10是誰與誰的比?

  教師隨學生的回答板書: 埃菲爾鐵塔模型的高度:埃菲爾鐵塔的高度=1:

  10。

  師:題中還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條件?(埃菲爾鐵塔的高度是320米。) 師:這樣在這組比例的四個項中,我們知道其中的幾個項?還有幾個項不知道?(知道其中的三個項,還有一個項不知道。)

  師:不知道這個項,我們把它叫做未知項。(在板書下面加上“未知項”三個字)

  師:這樣知道比例中的任何三項,我們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怎樣根據這個比例中的三項來求另外一個未知項呢?這就要用到我們前面學習的比例的基本性質。我們把埃菲爾鐵塔模型的高度設為x米。可以寫成一個比例,誰來說說看?

  板書:解:設這座埃菲爾鐵塔模型的高度是x米。

  X:320=1:10

  師: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這個比例改寫成一個什么樣的等式呢?

  為什么可以寫成這樣的等式呢? 引導學生討論后回答:這是應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把上面的比例寫成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的等式。

  師:對了,把上面的.比例改寫成下面這樣一個等式,就是應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不但把比例改寫成了等式,這個等式還是一個什么樣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師:我們知道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同學們會解方程嗎?把這個方程解出來。(在全班學生獨立解答的同時,抽一個學生在黑板上解答。)

  師:這樣我們就知道這個未知項是多少呀?(32)對了,這座埃菲爾鐵塔模型的高度是32米。

  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就叫做什么?(解方程)那么在這個比例式中,我們

  知道了任意三項,要求出其中一項的過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

  出示比例的意義。我們解答得對不對呢?可以怎樣檢驗呢?引導學生說出可以用比例的意義(把結果代入題目中看看對應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或比例的基本性質來檢驗。

  解比例在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我們處處都有可能用到,要是遇到這樣的問題怎么來解決呢?我們先來總結總結:(在這道題里,我們先根據問題設X——再依據比例的意義列出比例式——然后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轉化為方程——最后解方程)

  3、鞏固例2練習

  (1)出示練習題p44第8題

  (2)學生獨立完成,二名學生板演講解分析

  (3)小結:說一說你是怎樣解比例。(解比例可以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轉化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求出未知數X)

  4、這個比例你能解答嗎?出示例3: 1.5/2.5=6/X

  (1)談話引導學生理解例3,這個比例形式上與例2有什么不同?(這個比例是分數形式)

  (2) 解這種比例時,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項、內項),讓學生指出這個比例的外項、內項

  (3)學生獨立練習,求出未知項

  (4)同學間互相交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指導學生梳理教材的知識點,完成p42“做一做”。

  三、鞏固練習

  課件出示基本練習和提高練習,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

  四、本課小結

  這節課主要學習了什么內容?

  五、布置作業

  p44第8題、第9題、第10題

  板書設計

  解比例

  例2 模型高度:原塔高度= 1 : 10

  未知項(x) 320米

  解:設這座模型高x米。

  X:320=1:10

  10X=320 x 1

  X=320÷10

  X=32

  答:這座模型高32米。

  教學反思:

  解比例一課是在學習了比例的基本性質后學習的,教學解比例之前,教師先復習根據比例的意義和除法中各部分的關系可以求出比例里的未知項:然后告訴學生,還可以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來求比例里的未知項。所以,在實際授課的過程中,由于學生提前對這一部分進行了預習,對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也掌握的很扎實,所以對授課內容比較了解,教學組織和實施都比較順利。遺憾的是,雖然扶放結合的課堂效果很好,利于大部分學生掌握知識,但是如果對例2 的教學大膽放手,讓學生直接板演并講述思路,然后教師從旁點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內容

  教材有關稅率的肉容

  教學目標

  1、經歷了解稅收的意義,解決有關“稅率”實際問題的過程。

  2、了解稅收的有關知識,會解答有關稅收的實際問題。

  3、體會稅收在國家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培養依法納稅的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稅率與分數、百分數的含義。

  教學難點:解決有關稅率的實際問題。

  教學活動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在日常生活中聽說過納稅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有關納稅的問題。

  二、探究體驗,經歷過程

  1、納稅是根據國家稅法的有關規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體或個人收入的一部分繳納給國家。稅收是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國家用收來的稅款發展經濟、科技、教育、文化和國防等事業。因此,每個公民都有納稅的義務。你都知道哪些稅收的種類?

  (個人所得科、營業稅、增值稅、消費稅等)

  2、稅款我多少與哪些條件有關?

  (不同種類的稅,征收的標準一定不一樣,也就是不同稅種的稅率是不同的,所以稅款的多少與稅率有關;稅款的多少除了與稅率有關,還應該跟收入的多少有關。)

  3、說明:繳納的稅款叫做應納稅額,應納稅額與各種收入(銷售額、營業額等)的比率叫做稅率。

  討論:應納稅額、稅率和相應的收入這三種量之間有什么關系?

  (稅率=應納稅額÷收入 應納稅額=收入x稅率 收入=應納稅額÷稅率)

  4、教材第10頁例3

  5、學生嘗試獨立解答問題;教師巡視了解情況,指導個別學生。

  列式為:30x5%=1.5(萬元)

  學生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給大家。

  三、課堂鞏固

  教材第10頁“做一做”

  四、總結今天我們學到了什么?這些知識 在生活 中對我們有什么幫助?

  板書設計

  稅率

  繳納的稅款叫做應納稅額,應納稅額與各種收入(銷售額、營業額等)的比率叫做稅率。

  稅率=應納稅額÷收入 應納稅額=收入x稅率 收入=應納稅額÷稅率

  第四課時 利率

  教學內容

  教材有關利率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經歷小組合作調查,交流儲蓄知識,解決和利率有關的實際問題的過程。

  2、知道本金、利率、利息的含義,能正確解答有關利息的實際問題。

  3、體會儲蓄對國家和個人的重要意義,積累于儲蓄的常識和經驗。

  教學重點:理解利率與分數、百分數的含義。

  教學難點:解決有關“利率”的實際問題。

  教學活動

  導入

  1、同學們,我們的父母親每月領到的工資,或賣牛賣豬得到較多的一筆錢時,爸媽應該把這一筆錢放在哪里呢?

  學生交流,教師引入把錢存入銀行不僅安全,還可以獲得利息。

  2、人們常常把暫時不用的一存入銀行或信用社儲蓄起來。這樣不僅可以支援國家建設,也使個人用錢更加安全和有計劃,還可以增加一些收入。錢存入銀行后增加的部分就是利息,今天我們就重點研究與“利息”相關的問題。

  二、探究體驗,經歷過程

  1、提問:同學們覺得利息的多少與什么因素有關系?(學生交流)

  2、說明:

  a、我們把存入銀行的錢叫做本金,存期相同的情況下,本金越多,利息就越多。

  b、我們把一年或一個月或一天內的利息與本金的比率叫做利率。存期不同,利率一般也是不同的。

  3、誰還知道有關儲蓄的更多知識,和同學們交流一下?

  (儲蓄的種類有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活期;整存整取的利率又分為三個月的、半年的、一年的、二年的、三年的、五年的,存期不同利率也不一樣;活期的利率最低,但隨時用錢隨時取,比較方便。)

  4、利息怎么計算呢?

  (利息的計算公式:利息=本金x利率x時間)

  說明:根據國家經濟的發展變化,銀行存款的利率有時也會有所調整。引導學生觀察2012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存款利率表。

  5、教材第11頁例4

  學生觀察利率表后,提問:同學們能運用所掌握的利率的相關知識幫助王奶奶解決問題嗎?試一試。

  學生嘗試獨立解答問題,教師巡視了解情況,指導個別學生。

  學生板演,并說說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只要學生解答正確,講解合理,就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三、課堂鞏固

  四、教材第11頁“做一做”

  四、總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知識?同學們有什么收獲?

  五、課后作業

  1、李老師買了4000元的國債,定期五年,年利率是3.81%。到期他一共可以取出多少錢?

  2、為了給小東準備兩年后上大學的學費,他的父母計劃把10000元存入銀行,你認為哪種儲蓄方式更好一些呢?為什么?

  存期 年利率

  一年 4.14%

  二年 4.77%【2】本節課的內容屬于百分數的一種具體應用,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特色。

  1.情境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效的教學情境能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基于以上理論,上課伊始,教師為學生創設情境,使學生自然地融入到有關儲蓄知識的討論中,使學生在初步了解儲蓄好處的同時,產生積極的學習興趣。

  2.從已有經驗出發,完善知識結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教學中,尊重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及已有經驗,引導學生討論、交流,逐步理解相關知識的含義,不斷完善知識結構。

  3.掌握并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鼓勵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意識。在本節教學中,引導學生先結合題意,分析題中的數量關系,掌握利率問題的解法,再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收集有關利率的資料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1.創設情境。

  同學們一定很喜歡過年吧,因為過年不僅有好吃的,好玩的',還可以得到不少壓歲錢。你們的壓歲錢是誰在保管著呢?(學生說壓歲錢自己花了一小部分,其余的都是媽媽在保管或者存入銀行了。引導學生想到儲蓄比較安全,并且能夠得到利息)

  2.導入新課。

  儲蓄的方法很好,不過,同學們,你們了解儲蓄嗎?關于儲蓄有哪些知識呢?請同學們把教材翻到11頁,讓我們了解一下儲蓄的知識。(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自然地引入今天的新課,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有關儲蓄知識的熱情。

  ⊙學習探索

  1.自學談收獲。

  (1)仔細讀一讀教材11頁關于儲蓄這部分的內容。

  (2)說一說,把錢存入銀行有什么好處?

  (學生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回答:把暫時不用的錢存入銀行有兩個好處:一是國家可以把這些錢集中起來,用在建設上,所以說儲蓄可以支援國家建設;二是參加儲蓄的人可以使錢更加安全,還可以得到利息,所以說儲蓄對個人也有好處)

  (3)關于儲蓄方面的知識,你還了解多少?

  (全班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教師出示課件補充介紹)

  明確:

  ①什么是利息?

  取款時銀行多支付的錢叫做利息。

  ②什么是本金?

  存入銀行的錢叫做本金。

  ③什么是利率?

  單位時間內的利息與本金的比率叫做利率。按年計算的叫做年利率,按月計算的叫做月利率。

  ④怎樣計算利息?

  利息=本金x利率x存期。

  ⑤常見的儲蓄方式有哪些?(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

  2.用儲蓄的知識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例4。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1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應納稅額和稅率的含義,了解稅收的種類和用途 會計算應納稅額。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學和全班交流的過程,理解納稅的意義與作用,同時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使學生知道納稅的重要意義,培養依法納稅的意識,明白納稅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培養愛國情感。

  學情分析 :

  六年級上冊學過了的百分數

  (一)的知識,對百分數有一定的基礎,本節課稅率的知識是六年級下冊百分數

  (二)中百分數應用的一種。所以學生接受起來應該不會太困難。

  教學重點:

  理解“納稅”“稅率”及其相關概念的含義,并會正確計算應納稅額。

  教學難點:

  會正確計算應納稅額和個人所得稅 ,并能靈活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中引入,感知稅收。

  1、師談話導入:同學們,國家對你們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免除課本、學費等費用,還給家庭困難的學生進行補貼,那么你們知道這些錢國家從哪里來呢? 生答,納稅

  2、師:在日常生活中聽說過納稅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和納稅有關的知識。

  二、自主學習探究。

  1、課件出示自學提示,學生根據學習提示,自學教材第10頁的內容。師巡視學生自學交流情況。

  2、全班圍繞什么是納稅、舉例說說納稅的作用、納稅的項目三個方面進行交流。

  (1)什么是納稅?學生回答后,出示課件:納稅是根據國家稅法的有關規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體或個人收入的一部分繳納給國家。

  (2)舉例說說納稅的作用

  師:每個國家都納稅,那納稅有什么作用?誰來舉例說說?

  生:國家用納稅收的錢可以給老師發工資

  生:可以建設我們美麗的學校、漂亮的公園和廣場

  生:可以建設醫院,發射衛星等

  生:…… 學生回答后師課件出示圖片并進行總結。

  師: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之一,國家用收來的稅款發展經濟、科技、教育、文化和國防等事業。

  總之,稅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以每位公民都有依法納稅的義務。那納稅的項目有哪些?

  (3)納稅的項目有哪些?

  師:那我們國家有哪些稅呢? 學生回答后,出示課件:稅收主要分為消費稅、增值稅、營業稅和個人所得稅等幾類。

  師:由此看來,納稅的種類還挺多。納稅是按一定的比率把集體或個人收入的一部分交給國家。那一定的`比率叫什么呢?

  三、結合情境,學習新知。

  1、理解兩個專業術語的含義。 應納稅額:繳納的稅款叫做應納稅額。 稅率:應納稅額與各種收入(如銷售額、營業額)的比率叫做稅率。

  (1)舉例子理解,課件出示:

  一家飯店10月份的營業額約是30萬元。如果按營業額的5%繳納營業稅,這家飯店10月份應繳納營業稅1.5萬元。 在這里:收入是( ) 稅率是( ) 應納稅額是( )

  (2)考考你:說出下面每條信息中應納稅額、各種收入和稅率分別是多少? 晨光文具店2016年全年的銷售額是44萬元,按銷售額的5%繳納增值稅2.2萬元。 長城賓館2016年上半年營業額是840萬元,按營業額的4%向國家繳納營業稅33.6萬元。

  (3)學習計算有關稅率的公式

  師:你能寫出計算稅率的公式嗎? 學生回答,教師課件展示: 稅率=應納稅額÷各種收入x100%

  師:你能有此公式推出另兩個公式嗎? 課件展示:應納稅額=各種收入x稅率 各種收入=應納稅額÷稅率

  師:你們都很棒!師強調求應納稅額,就是求收入的百分之幾是多少。

  2、教學例3,進一步理解概念。

  (1)師:接下來就讓我們用剛得到的計算公式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切實體驗一下稅務員叔叔的工作。(出示課件,圖片) 一家飯店10月份的營業額是30萬元。如果按營業額的5%繳納營業稅,這家飯店10月份應繳納營業稅多少萬元?

  (2)先讀題,再指名說說“營業額30萬元”是指什么,“營業額的5%”是什么意思?

  (3)學生獨立完成。

  (4)集體交流反饋

  3、介紹發票在納稅中的作用

  老師:就在稅務員叔叔準備離開的時候,飯店的大廳里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我們一起去看看。課件動畫演示情景: 一位阿姨用完餐后準備結賬,說:“服務員,買單”。 飯店服務員對她說:“您好,如果不開發票打9折或送精美禮品一份。”同學們如果你是這位阿姨,你會怎么辦呢? 生可能會出現以下觀點:

  觀點一、要禮品,因為要發票沒什么用。

  觀點二、要發票,因為可以報銷。

  觀點三、要發票,否則飯店就不用交稅。同學們之間會進行激烈的爭辯。此時教師總結并強調發票的作用。并出示課。

  老師:發票除了是消費的憑證外,更是依法納稅的重要憑證。如果你不要發票我不要發票大家都不要的話,那這個飯店的收入就是0,就不用交稅,國家還有稅收嗎?還有我們美麗的校園,漂亮的公園嗎?因此,依法所要發票可以促進納稅。

  4、介紹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是一種非常專業的經濟學術語,是一種法律規范的總稱。 簡單的說,個人所得稅是國家對本國公民、居住在本國境內的個人的所得和境外個人來源于本國的所得征收的一種所得稅。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稅法》于1980年9月10日公布,是我國建國以來頒布的第一部個人所得稅稅法。 個人所得稅從誕生到現在一共經歷了三次修改歷程,其中最后一次是在2011年4月20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確定的。2011年9月1日起個人所得稅免征額調整至3500元。

  5、個人所得稅的求法(課件出示教材第10頁“做一做”。) 李阿姨的月工資是5000元,扣除3500元個稅免征額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她應繳個人所得稅多少元? 讀題,重點引導理解“扣除3500元個稅免征額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這句話的意思。這里3%的稅率是所有月工資的3%嗎? 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集體交流反饋,知道如下關系: 個人所得稅=(總收入-免征收部分)x稅率

  四、在游戲中練習(運用知識 解決問題)

  老師:同學們,現在網絡上流行這樣一個稱呼,“達人”。你們知道“達人”是什么意思嗎?那我們今天也來做個達人,做一個稅務小達人好不好。要想成為一個稅務小達人必須具備以下幾點。你們能做到嗎? 生:能。

  老師:信心十足呀。 那我們就開始吧。

  1、快樂判斷

  (1)稅率是永遠不變的。( )

  (2 )各種收入與應納稅額的比率叫稅率。( )

  (3)納稅只有我國才有,其他國家沒有。( )

  2、王老師剛買了一輛新車花了158000元,需按車價的10%繳納車輛購置稅,王老師應繳納車輛購置稅多少元?

  五、總結。

  今天我們學到了什么? 納稅是根據國家稅法的有關規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體或個人收入的一部分繳納給國家。稅收的種類有:個人所得科、營業稅、增值稅、消費稅等繳納的稅款叫做應納稅額,應納稅額與各種收入(銷售額、營業額等)的比率叫做稅率。

  六、結束語。

  正因為有了納稅,才有了國家的稅收,才有了我們美麗的城市、漂亮的校園。所以同學們應好好學習,以優異的成績來回報祖國、回報社會。將來無論從事什么職業,都應依法納稅。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國家更加強大。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1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了解“納稅”及“稅率”的含義,并能進行有關應納稅額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主探索學習,體會到知識之間是相互聯系的。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納稅的認識,體會依法納稅的光榮和儲蓄對國家和社會的作用。

  2.認識到百分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納稅”及其相關概念的含義,并能進行應用。

  教學難點:將“稅率”相關問題與百分數應用題建立聯系,正確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請學生課前收集有關納稅的信息;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課件出示教材第10頁主題圖)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正在蓬勃發展中,為了讓祖國更強大,人民生活更美好,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來進行建設,你知道這些錢是哪來的呢?(到了高年級,好像很少在孩子們的數學課堂上進行思想教育,給出這幾幅圖片,雖然書本上也有,但PPT顯示出示顏色更鮮艷,學生卻也十分感興趣。當我介紹到這些建筑與出資者是國家時,學生們自己便有了疑問:“國家這些錢是從哪里來的?”

  也有極個別同學對納稅略知道一點。但這樣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照本宣教”式的引入卻也引來學生好奇的.目光時,我倒也覺得很有意思:他們的眼睛里仍充滿了童趣與好奇,若是能在數學課堂上多動些腦筋,多找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素材作為引入,那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一定會更濃厚,他們也更能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本單元是百分數學習的一個延伸,同時也是將數學中的百分數以更生活化的形式展示于學生面前,引導學生學習用百分數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習生活中的百分數,所以我們的數學教學也可以更生活化一些,更實際一些。)

  (二)結合情境,學習新知

  1.理解“稅率”的含義。

  (1)自學教材第10頁,并回答指定問題:什么是應納稅額?什么是稅率?

  (2)反饋:(關上書本)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什么是納稅?什么是應納稅額?什么是稅率?(教材上已有對幾個概念的解釋,但要學生自學的目的并不是簡單地念一下書上的原話,我希望他們能通過自學書上的解釋,結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這幾個詞的意義,這樣的處理能更深入學生心里,更通俗易懂。事實證明,學生在看過書關上書后,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得也十分準確,起到了我想要的“理解”目的。)

  2.結合實例,進一步理解概念,并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教材第10頁例3。

  一家飯店10月份的營業額是30萬元。如果按營業額的5%繳納營業稅,這家飯店10月份應繳納營業稅多少萬元?

  ①讀題(帶著問題讀題,不僅是為了對這道題的條件能理解,也希望這樣的處理能給他們平時解決問題一個引領與示范的作用。經常這樣帶著他們讀題,即使他們自己面對問題時,也能有這樣的習慣。),說說“營業額的5%”是什么意思?這里的5%就是指的(稅率)。

  ②學生獨立完成。

  ③集體交流反饋,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有如下關系成立:

  營業額x稅率=營業稅。

  (2)練習:出示教材第10頁“做一做”。

  李阿姨的月工資是5000元,扣除3500元個稅免征額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她應繳個人所得稅多少元?

  ①讀題,重點引導理解“扣除3500元個稅免征額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這句話的意思。這里3%的稅率是所有月工資的3%嗎?教師可以適當補充有關個人所得稅的稅法規定。(學生對這個問題特別感興趣,在這里我也介紹了一些生活中關于個人所得稅的知識)

  ②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③集體交流反饋,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有如下關系成立:

  (總收入-免征收部分)x稅率=個人所得稅。

  (3)對比兩道題,了解稅收的算法各不相同,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計算。

  【設計意圖】在了解稅率有關信息的基礎上,進行問題解決,既可以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對概念有進一步的理解,又可以讓學生利用概念的解讀順利地解決問題,使得問題解決和概念理解相輔相成,從而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三)鞏固練習

  1.基本練習

  課件出示教材第14頁練習二第6、7兩題。

  (1)李老師為某雜志審稿,得到300元審稿費。為此她需要按照3%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她應繳納個人所得稅多少元?

  (2)小明的爸爸得到一筆3000元的勞務費用。其中800元是免稅的,其余部分要按20%的稅率繳稅。這筆勞務費用一共要繳稅多少元?

  ①學生獨立完成。

  ②集體交流反饋。

  ③對比兩題,看看兩種交稅方式有什么不同,想想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四)課堂總結

  1.今天這節課我們學了什么?在解決這類問題時我們要注意什么?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1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解比例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2、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境,體現解比例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3、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及情度、價值觀的發展。

  教學重點

  使學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輕松解出比例中未知項的解。

  教學難點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比例。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

  1、什么叫做比例?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怎樣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那么組成一個比例需要幾項呢?

  3、比例有幾種表示形式?(板書:a:b=d:c a/b=d/c)

  二、導入新知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比例的基本性質有兩個作用,一個就是我們剛才用來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而另一個是什么呢?同學們想不想知道?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研究。

  三、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爾鐵掛圖

  這是法國巴黎有名的塔叫埃菲爾鐵塔,高320米。我國的旅游景點北京公園里有這座塔的一具模型,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園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們能幫幫他們嗎?那我們先來看看這道題。

  2、出示例題

  (1)、讀題。

  (2)、從這道題里,你們獲得了哪些信息?

  (3)、在這信息里,關鍵理解哪里?(埃菲爾鐵模型與埃菲爾鐵塔的高度比是1:10)

  (4)、這句話什么意思?(就是埃菲爾鐵塔模型的高度:埃菲爾鐵塔的高度=1:10)(板書)

  (5)、還有一個條件是什么?(埃菲爾鐵塔的`高是320米)

  (6)、我們把這個條件換到我們的這個關系中,就是(板書:埃菲爾鐵塔的高度:320=1:10)

  (7)、這道題怎么列比例式解答呢?請同學們想想,想出來的同學請舉手。

  (8)、根據學生的反饋板書:“解:設埃菲爾鐵塔模型的高度設為X米”,把這個X代入這個數學模式中就組成了一個比例式(板書:X:320=1:10)

  (9)、這樣在組成比例的四個項中,我們知道其中的幾個項?還有幾個項不知道?

  (10)、不知道的這個項,我們來給它起個名字,好不好?叫做什么?(板書:未知項)

  (11)、指著X:320=1:10,問:“這個未知項是多少呢?那怎么辦?”誰上來做做? (指名板演)

  (12)、為什么可以寫成這樣的等式呢?10X=320x1(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

  (13)、對了,把上面的比例式改寫成下面這樣一個等式,就是應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式改寫成了一個等式,這個等式還是一個什么樣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14)、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就叫做什么?(解方程)那么在這個比例式中,我們知道了任意三項,要求出其中一項的過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出示比例的意義。

  (15)、我們解出的答案對不對呢?怎么知道?可以怎樣檢驗? (把結果代入題目中看看對應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

  (16)這道題還有其他的解法嗎?(引導學生從比例的意義上來解。)

  (17)、解比例在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我們處處都有可能用到,要是遇到這樣的問題怎么來解決呢?我們先來總結總結:(在這道題里,我們先根據問題設X——再依據比例的意義列出比例式——然后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轉化為方程——最后解方程)

  現在同學們會用解比例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了嗎?

  那就做做下面這道題:育新小區1號樓的實際高度為35米,它的高度與模型高度的比是500:1。模型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2、教學例3

  過渡:我們知道比例還有另一種表示形式,當是1.5/2.5=6/X這樣形式的時候,又該怎么解呢?

  (1)、出示例3,問:這題與剛剛那個比例有哪些不同?

  (2)、解這種比例時,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項、內項)

  (3)、在這個比例里,哪些是外項?哪些是內項?

  (4)、解答(提問:你們是怎么解答的?)、檢驗。

  (5)、12/24=3/X

  3、鞏固練習

  4、課堂小結。

  (1)、這節課主要學習了什么內容?(板課題:解比例)什么叫解比例?怎樣解比例?(先依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轉化為方程,再解方程求解。)

  (2)、現在你們知道比例的基本性質的另一個作用是什么了嗎?(用來解比例)

  5、拓展延伸

  老師給你們出一道思考題:在一個比例中,兩個外項的乘積正好互為倒數,已知一個內向是3,另一個內項是多少?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19

  教學內容:教材第19、20頁相關內容及練習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解決問題,體會確定位置在生活中的應用,了解確定位置的方法。

  2.學會通過測量描述物體在平面圖上的具體位置,并會根據描述在平面圖上畫出物體的具體位置。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探討,掌握畫圖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根據任意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

  難點:根據描述標出物體在平面圖上的具體位置。

  教學方法:合作交流、共同探討

  教、學具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直尺、量角器等。

  學生:直尺、量角器。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交流例題1中有關臺風的消息。

  ⑴同學們聽說過臺風嗎?你對臺風有什么印象?

  ⑵播放有關臺風的消息:目前臺風中心位于A市東偏南30°方向、距離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時的速度沿直線向A市移動。

  師:聽到這側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啟發學生交流,引導學生關注臺風的位置和動態。

  2.導入新課

  現在臺風的確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確定物體位置的知識。

  [板書課題:位置與方向(一)]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臺風的相關信息,引導學生關注到確定位置的數學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教學的展開作鋪墊。

  二、探究新知

  ㈠教學題例1

  1.投影出示例題1。

  學生觀察情境圖,交流從圖中信息?

  (啟發學生觀察時關注以下幾方面的信息: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在哪里;以哪里為觀測點;圖中臺風中心的個體位置在哪里。)

  2.交流確定臺風中心具體位置的方法。

  ⑴讓學生嘗試說說臺風中心的具體位置。

  ⑵教師結合學生的匯報情況進行引導。

  提問:東偏南30°是什么意思?

  (東偏南30°表示的是臺風中心位置相對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臺風中心位置與A市的連線和正東方向的夾角是30°,即正東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結確定位置的方法。

  提問:如果只有一個條件,能夠確定臺風中心的具體位置嗎?

  引導學生得出:要確定臺風中心的具體位置必須知道兩個條件,即物體所在的方向和物體在這個方向上距離觀察點的距離,簡單地說就是要用“方向+距離”的方法來確定物體所在的具體位置。

  3.組織計算。

  師:現在我們知道臺風中心所在的具體位置了,那臺風大約多少小時后到達A市呢?

  學生獨立計算,組織交流。

  600÷20=30(小時)

  (二)教學例題2

  1.投影出示例題2。

  提問:在例題1的圖中,B市、C市的具體位置應該標在哪里呢?請你在例題1的圖中標出B市、C市的具體位置。

  2.嘗試畫圖。

  ⑴學生獨立思考怎樣標出B市、C市的具體位置。

  ⑵小組交流作圖的方法。

  ⑶嘗試畫圖。

  教師巡視交流,參與部分小組討論,輔導有困難的學生。

  3.組織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學生完成的作品。

  組織交流和評議,通過交流明白在圖上標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確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點與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線與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離,用1cm表示100km,B市距離A市200km,在圖上也就是2cm。

  C市:先確定方向,直接在圖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離,用1cm表示100km,C市距離A市300km,在圖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臺風到達A市后,移動速度變為40千米/時,幾小時后到達B市?

  200÷40=5(小時)

  5.總結畫圖的基本步驟。

  交流:你們認為在確定物體在圖上的'位置時,應注意什么?怎樣確定?

  總結:

  (1)確定平面圖中東、西、南、北的方向。

  (2)確定觀測點。

  (3)根據所給的度數定出所畫物體所在的方向。

  (4)根據比例尺,定出所畫物體與觀測點之間的圖上距離。

  【設計意圖】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給學生足夠的探索時間和空間,體會在圖上確定位置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價值和魅力。

  三、鞏固練習

  1.教材第20頁“做一做”。

  這道題物體所在的具體方向和距離都沒有直接給出,需要學生自己測量和計算。

  ⑴讓學生獨立進行測量、計算、填空。

  ⑵組織交流。

  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測量方向的,怎樣計算距離的。

  2.教材第21頁“做一做”。

  ⑴學生獨立進行畫圖。

  ⑵投影展示,組織評議。

  ⑶交流畫圖的方法。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知道要確定物體的位置,關鍵需要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在平面圖上標明物體位置的方法是先確定方向,再以選定的單位長度為基準來確定距離,最后畫出物體的具體位置,標出名稱。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20

  教學目的:

  使學生掌握,以及四則運算各部分間的關系。比較熟練地進行整數、小數、分數的四則運算。

  教學過程 :

  一、四則運算的意義

  1.整數四則運算的意義。

  教師:“整數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的意義各是什么?”指名說一說,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按照教科書第90頁表的形式進行整理。在學生回答時,可以舉例說明各種運算的意義。如:

  “為什么說整數的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運算?”

  “為什么說除法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

  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各種運算之間的關系。如:

  “加法與減法有什么聯系?”(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加法與乘法有什么聯系?”(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

  “乘法與除法有什么聯系?”(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可以把四種運算的聯系整理成下圖。

  加法 乘法

  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 運算

  逆運算 逆運算

  減法 除法

  2.小數和分數四則運算的意義。

  指名分別說出小數和分數四則運算的意義。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把教科書第90頁的表補充完整。

  讓學生仿照前面整數四則運算的討論,分別說一說小數、分數四則運算的聯系。然后與整數四則運算進行比較。

  “整數、小數、分數四則運算的意義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整數、小數、分數的加法、減法和除法的意義都是相同的;小數和分數的乘法的`意義與整數乘法意義相比有所擴展。)

  二、四則運算的法則

  l,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法則。

  指名分別說一說整數、小數、分數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法則各是怎樣的;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把每種運算各要注意的主要內容寫在黑板上:如

  教師:“仔細觀察整數、小數、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法則,你能發現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嗎?”如果學生說得不清楚.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

  “整數加、減法數值對齊后。是什么樣的數進行加、減?”(相同計數單位上的數相加、減。)

  “小數加、減法小數點對齊后,是什么樣的數進行加、減?”(相同計數單位上的數相加、減。)

  “分數加、減法先通分后,是什么樣的數進行加、減:”(同分母分數相加、減.也就是相同分數單位的分數相加、減。)

  “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嗎?”(都是把相同單位上的數相加或相減。)

  2,乘法和除法的計算法則。

  (1)整數、小數乘法和除法。

  指名分別說一說整數、小數乘法和除法的計算法則各是怎樣的:

  教師:“小數乘法和除法的計算法則與整數乘法和除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有什么不同?”(它們的基本算理和算法是一致的,只是在計算小數乘、除時,需要根據參加運算的數的小數位數來確定計算結果中小數點的位置。)

  (2)分數乘法和除法。

  教師:“分數乘法有幾種情況?請分別說出它們的計算法則。”學生回答后可以繼續提問:

  “分數乘以分數的計算法則,為什么適用于分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法則?”(因為整數可以看作分母是l的假分數。)

  "什么樣的兩個數互為倒數?怎樣求一個數的倒數?”

  3.課堂練習。

  做教科書第91頁的中間試算題。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集體訂正時,讓有錯誤的學生說一說是怎樣錯的。

  4.口算的復習。

  教師:“整數、小數的加減口算與筆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相同點:都是把相同單位的數相加減,滿十向前一位進l。從前一位退1當十。不同點:筆算一敏從低拉算起3口算既可以從高位算起,也可以從低位算起。)

  做教科書第91頁下面的口算題。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三、四則運算中各部分間的關系

  l,四則運算中的一些特殊情況。

  教師:“在四則運算中關于0和1的運算,有一些特殊的規定。誰能說一說是怎樣規定的?”指名回答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做教科書第92頁上面的三組題,再讓學生說一說0為什么不能作除數。

  2.四則運算中各部分間的關系:

  教頰:四則運算中,每種運算最基本的數量關系是什么?”

  根據加法與減法的關系。還可以得出什么關系?”

  “根據乘法與除法的關系。還可以得出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后.教師按照教科書上的形式進行板書。

  然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四則運算中各部分間的關系進行分別整理。如:

  “加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是什么?”

  “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是什么?”

  把這些關系整理成下表。

  教師:“應用這些關系可以對四則運算進行驗算。請分別說—說對四則運算應該怎樣驗算。”

  3.課堂練習。

  做教科書第92頁“做一做”的第1、2題。

  第l題。先讓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權.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是用什么方法進行驗算的。使學生明確一道計算題可以用不同方法進行驗算,自己認為哪一種簡便就用哪一種。

  第2題,先讓學生說一說每個算式的意義,然后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四、小結(略)

  五、作業

  練習二十的第2、4、6題。

  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讓他們思考練習二十的第13、14題。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21

  教學內容:

  課本第45、46頁內容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類比,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質,并會運用這個性質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2、通過學習,培養學生觀察、類比的能力,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通過教學,使學生學會與人合作的意識,并能與他人互相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教學重點:

  理解比的基本性質,掌握化簡比的方法

  教學難點:

  化簡比與求比值的不同。

  教學準備:

  投影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交流前參知識:

  師:我們剛剛學習了有關比的知識,誰能說說什么是比?比與除法和分數有什么關系?(生自由發言)我們以前還學過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除法中的商不變性質,還記得嗎?誰來說一說?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猜測比的性質

  除法有“商不變性質”,分數也有“分數的基本性質”,根據比與除法和分數的關系,同學們猜想看看,比有什么性質?如果有,這條性質的內容是什么?(學生猜測,并相互補充)

  2、驗證猜測: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研究。

  匯報(預設):

  ① 6÷8=(6x2)÷(8x2)=12÷16

  6:8=(6x2)∶(8x2)=12:16

  6:8=(6÷2)∶(8÷2)=3:4

  6÷8=(6÷2)÷(8÷2)=3÷4

  ② 0.4:0.5=0.4÷0.5=0.8

  0.4x5=2 0.5x5=2.5

  2:2.5=2÷2.5=0.8

  ③ (3/4)÷(5/4)= (3/4)x(4/5)=3/5=0.6

  3/4x(2/3)=1/2 4/5x(2/3)=5/6

  1/2 :(5/6)=1/2x(5/6)=0.6

  ……

  小組派代表說明驗證過程,其他同學補充說明。

  結論: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這叫做比的`基本性質。(板書課題)

  問:為什么0除外?(生自由回答)

  說一說:比的基本性質與商不變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3、比的性質的應用

  ① 最簡整數比

  師:我們在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利用它化簡分數,約分,通分,其實我們學習比的基本性質也可以用來化簡比,把比化成最簡整數比,知道什么是最簡整數比嗎?(生自由發言)

  結論:最簡整數比就是比的前項和后項都是整數,而且比的前項和后項的公因數是1,這就是最簡整數比。

  ② 教學例1:化成最簡整數比

  出示例題,生獨立解決,小組交流匯報方法。

  15∶10 (1/6)∶(2/9) 0.75∶2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P46“做一做”

  2、判斷:

  ①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比值不變。( )

  ②把2:(1/4)化簡后的結果是8:1。( )

  ③把1小時:45分鐘化簡后是1:45。 ( )

  3、練習十一第2題(提醒學生第二個長方形,長的那條為“長”,短的那條為“寬”)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延伸:

  有一個兩位數,十位上的數和個位上的數的比是2:3。十位上的數加上2,就和個位上的數相等。這個兩位數是多少?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2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操作、觀察、猜想、驗證、交流和歸納等數學活動的過程,探索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能應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并能解決相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探索數學問題的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教學資源:學生按小組分別準備30個左右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

  1.出示蘿卜或橡皮泥做成的長方體。

  說明:這個長方體的長是3厘米、寬是2厘米、高是2厘米。

  提問:我們剛剛認識了體積和體積單位,你有什么辦法知道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引導學生想到:關鍵是看這個長方體中包含多少個1立方厘米,也就是可以將它切成多少個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

  演示切的過程。切完后讓學生數一數,明確長方體的體積是包含多少1立方厘米。

  2.設疑:蘿卜(或橡皮泥)是可以切開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物體都是可以切開的。那么又該如何去求那些物體的體積呢?

  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一起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二、教學例9

  1、操作準備。

  (1)提出操作要求: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成長方體,要求四人小組內每人擺出的長方體各不相同。

  (2)將擺出的長方體放在桌上,并編號。

  2.觀察思考。

  (1)提問:你能看出這些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嗎? 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并說說是怎樣看出來的,然后將這些長方體的長、寬、高依次記錄在表格中。

  (2)啟發:怎樣才能知道這些由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擺成的長方體的體積? 引導學生依次去數每個長方體中包含的小正方體的個數,并記錄在表格中。

  (3)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核對填寫的結果是否正確;選擇一些長方體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數出它們所包含的小正方體的個數的。

  3.分析推想。

  提問:觀察表格中的這些長方體的長、寬、高以及它們的體積,再聯系剛才數出它們體積的過程,你能從中發現什么?引導學生提出猜想:長方體的體積是它的長、寬、高的乘積。

  三、教學例10

  1.談話:通過剛才的操作和討論,我們提出了一個猜想。那么長方體的體積是不是它的長、寬、高的乘積呢?這個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2.依次出示例10中的三個長方體,提問:如果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出這三個長方體,各需要多少個小正方體?啟發:看著圖想一想,你能根據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來思考上面的問題嗎?

  3.提出操作要求:先按自己小組的想法擺一擺,擺好后數一數,看看一共用了多少個小正方體。

  學生動手操作。

  4.組織交流:擺出的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這個結果與你操作前的想法一樣嗎?

  追問:如果再給你一個長5厘米、寬4厘米、高3厘米的長方體,你能想像出怎樣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擺出來嗎?擺出這個長方體一共要用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

  四、概括公式

  1.提問:根據剛才操作過程中的發現,你能說說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嗎?怎樣求長方體的體積?通過交流得出公式:長方體的體積:長x寬x高

  2.繼續提問:如果用V表示長方體的體積,用a、b、h分別表示長方體的長、寬、高(出示如教材所示的長方體的直觀圖),你能用字母表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嗎?

  學生嘗試后,交流得出:

  3.啟發:正方體的棱長有什么特點?你能直接寫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嗎? 交流得出:正方體的體積二棱長x棱長x棱長

  進一步啟發:正方體的體積公式也可以用字母來表示。但用字母表示正方體的公式時,還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教材第26頁對此作了詳細的說明。請你打開課本看一看。

  讓學生閱讀后說說正方體體積的字母公式,并重點追問每個a3的含義,進一步明確a3的讀、寫方法。

  五、應用拓展

  1.做“試一試”。

  先讓學生說說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正方體的棱長是多少,再讓學生獨立計算。交流時,注意讓學生先說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再說說分別是怎樣列式的。

  2.做“練一練”第1題。

  先讓學生分別說說每個圖形的長、寬、高或棱長,再讓學生獨立完成。交流時關注學生是怎樣得到每個幾何體的體積的。如果有學生仍舊是用數小正方體個數的

  方法,要引導學生與用公式計算的方法相比較,強調用公式計算更簡便。

  3.做“練一練”第2題。

  選擇幾個式子讓學生說說其表示的意思,再讓學生計算出每個式子的得數。

  4.做練習六第2題。

  先讓學生自主讀題,再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要從里面量車廂的長、寬、高,然后讓學生列式解答。

  六、全課小結(略)

  七、課堂作業:做練習六第1、3題。

  教學后記:

  一、聯系實際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是在理解了體積的概念和體積的單位以后教學的,教師通過切開一個長4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的長方體,看看它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體積單位,引入計量體積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是不能用切開的方法來計量物體的體積的.教師采用了讓學生用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拼擺長方體的實驗,引導學生找出計算長方體體積的方法。教師考慮到學習數學是為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要讓學生認識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關系,考慮到解決問題的實際情況,(如,不是所有物體都能切開,)怎樣才能更好更快的解決問題,(如,找到計算長方體體積的公式,)從而從實踐上升到理論,找到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

  二、加強實際操作,發展空間觀念。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重大的發展。然而此時,學生對立體的空間觀念還很模糊,教師特別注意到加強實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學生的動手操作,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深對長方體計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學時,教師給了學生12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讓學生擺放出不同的長方體,并把長、寬、高的數據填入表格中,啟發學生思考,根據記錄的長、寬、高,擺這個長方體一排要擺幾個小正方體,要擺幾排,擺幾層,一共是多少個小正方體。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個長方體所含小正方體的個數,與它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最后,通過學生自己比較、發現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學完長方體的計算公式后,教師繼續啟發學生根據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聯系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引導學生自己推導出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

  正是教師正確把握了本冊教材的重點,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強實際操作。通過實際觀察、制作、拆拼等活動,學生清楚地理解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的來源,并能夠根據所給的已知條件正確地計算有關圖形的體積。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小組合作交流、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傳統的教學觀念阻礙了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和創造力的培養,要改變傳統觀念就要實現三個轉變:教學目標,由以知識傳授為主改為增長經驗、發展能力;教學方法,由以教師為中心改為以學生為中心;課堂氣氛,由以嚴格遵守常規改為生動活潑、主動探索。在新的教育觀念的指導下,教師在本節課中大膽地實踐,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給學生最大限度參與學習的機會,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數學實踐活動,經歷了數學知識的發生、形成過程,掌握了數學建模方法。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熱情讓每個聽課老師都能感受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因為它不僅僅讓學生學會了一種知識,還讓學生培養了主動參與的意識,增進了師生、同伴之間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實際操作能力,并從活動中形成了數學意識,學會了創造。

  第八課時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統一公式

  教學內容:第28頁的練習六4~8題。

  [教材簡析]

  這部分教材是學生已經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了解體積的意義,初步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在探索中通過分析、比較、歸納,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x高”這一直棱柱體積的通用公式。

  “練一練”和練習六第4—8題,先直觀看圖計算,再比較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x高與前面所學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的不同和聯系,在比較中鞏固上述公式的推理過程,然后在練習中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樣由淺入深,既鞏固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x高的體積公式,又使學生學會解決實際問題,體會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的價值,還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探索并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x高的計算是本節課的重點。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比較、討論、驗證、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并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x高的計算方法,能解決與體積計算有關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23

  教學內容: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是確定位置,它包含運用兩個數據確定位置的方法和利用方格紙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

  本單元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運用“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第幾排第幾座”等方式描述物體所在的平面位置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學會在具體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懂得可以用兩個數據確定物體的位置。

  (2)使學生能結合方格紙用兩個數據來確定位置,能依據給定的數據在方格紙上確定位置。

  2、過程與方法

  (1) 經歷探索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2) 通過學習活動,增強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應用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感受確定位置的豐富現實情景,體會數學的價值,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重難點、關鍵

  1、重難點:

  運用兩個數據準確表示物體位置。

  2、關鍵

  利用方格紙正確表示列與行。

  課時劃分:2課時

  第一課時

  課題:位置

  教學內容: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教材2~3頁的例1、例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結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并能利用方格紙依據兩個數據確定物體的位置

  2、能把自己的思維過程與結果用語言表達出來,并與同伴進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3、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數學的價值,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重難點、關鍵:

  1、重難點:

  運用兩個數據準確表示物體位置。

  2、關鍵

  利用方格紙正確表示列與行。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導入新課

  1、介紹位置

  由學生介紹自己座位所處的位置,然后再介紹幾個好朋友所處的位置。

  學生介紹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兩種:

  (1)用“第幾組第幾座”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來描述。

  2、談話導入

  (1)教師肯定以上學生描述的方式。

  (2)明確說明本節課我們要進一步學習確定位置的有關知識。

  板書課題:位置

  二、探索活動,獲取新知

  1、教學例1

  實物投影出示主題圖:班級座位圖

  (1)說一說

  學生觀察座位圖,想說誰的位置就跟同伴說一說。

  (2)想一想

  師:李剛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樣說?

  學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寫一寫

  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李剛的位置表示出來

  A:學生獨立操作,教師巡視課堂,記錄不同的表達方式。

  B:展示幾個不同的表達方式

  (4)討論

  師:同樣都是李剛的位置,大家表示的方法卻各有不同。雖然所有的方法都有道理,但是總讓人感到太麻煩。你有什么好建議,可以用一種統一的既清楚又簡便的方法來表示?

  (5)探索用數據表示位置的方法。

  結合已有的表示方法“第6列,第3行”,并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用數據表示位置的方法。

  A:明確說明:李剛在第6列,第3行可以用(6,3)這樣的一組數來表示。

  B:學生嘗試用這樣的方法表示李芳、李小冬、趙強、王宏偉的位置。

  要求:

  a、先說一說他們分別在第幾列第幾行,再用數據表示;

  b、根據數據再說一說在第幾列第幾行。

  C、總結方法

  師、:請你仔細觀察這些數據和他們所在的位置,你能總結出用數據表示位置的方法嗎?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與同學交流,再匯報。

  歸納:

  先看在第幾列,這個數就是數據中的第一個數;再看在第幾行,這個數就是數據中的.第二個數。

  2、教學例2

  投影出示課本中的“動物園示意圖”

  (1)觀察示意圖,說一說那看到了什么。

  (2)解決第(1)個問題

  師:如果用(3,0)表示大門的位置,你能表示出其他場館所在的位置嗎?

  A:學生獨立操作,解決問題。

  B:投影展示學生解決的結果。

  熊貓館(3,5) 海洋館(6,4)

  猴 山(2,2) 大象館(1,4)

  (3)解決第(2)問題

  A:出示要求

  在圖上標出下面場館的位置

  飛禽館(1,1) 猩猩館(0,3) 獅虎山(4,3)

  B:學生按要求在書上完成

  C:反饋練習結束

  學生回答,利用投影展示。

  3、全課總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剛才,我們是怎樣探究出用兩個數據表示位置的方法的?

  (2)教師簡要介紹確定位置的方法的重要作用。比如播放有關地球經緯度的知識等。

  三、鞏固練習

  完成教材練習一中的1~5題

  第1題:

  (1) 說一說(9,8)中的“9”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

  (2) 按照題目給出的數據,涂一涂

  第2題

  (1) 觀察棋盤,與第1題方格圖比較,說一說有什么不同。

  (2) 引導學生正確說出黑方的“五”所處的位置。

  (3)引導學生說出其他棋子的位置,并與同學交流。

  (4)完成題中第(2)小題,并和同學交流。

  第3題

  第1小題,用投影展示學生所確定的區域。

  第2小題,同學之間相互交流表示結果。

  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同學之間互相檢驗交流,最后,教師再展示學生的作品,學生評價。 第5題

  (1)學生自己在方格紙上畫一個簡單的多邊形。各頂點用兩個數據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畫圖。

  課后作業設計:

  12,7) 3,9) 10,6) 2 說一說 各圖形各在什么位置?怎樣表示這些圖形的位置?

  四、作業布置

  課后作業:必做作業本P1/1、2、3、4、

  回家作業:必做課時特訓P1-P2/1、2、3、

  選做課時特訓P2-P3/思維拓展

  教學追記:

  本堂課,我能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從學生熟悉的座位順序出發,讓學生在口述“第幾組幾個”的練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幾

  列第幾行”的概念,讓學生從習慣上培養起先說“列”后說“行”的習慣。然后再過度到用網格圖來表示位置,讓學生懂得從網格坐標上找到相應的位置。這樣由直觀到抽象、由易到難,符合孩子的學習特點。

  第二課時

  課題:位置

  教學內容: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練習一)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熟悉用數對表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的方法。

  2、能較熟練地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初步體會坐標的思想。

  教學重點:能較熟練地用數對表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及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

  置。

  教學難點:根據數形結合的特點理解平移。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鞏固舊知

  1、說說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時,兩個數分別表示什么。

  2、在上節課學習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后,你覺得哪些地方容易出錯?解題過程中要注意什么?

  3、說說下面兩組物體的位置關系。如果有困難,可以借助方格紙畫圖分析。

  (1)A(2,6)和B(5,6)

  (2)C(4,3)和D(4,0)

  二、深化練習,增添新知

  1、合作探究,解決P5練習一第3題。

  (1)讓學生認真觀察“重要地名索引”。

  (2)討論地圖冊中的“重要地名索引”是如何確定一個地點所在的位置的。

  (3)這種方法和我們學習的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重要地名索引”用三個數據或字母確定位置,數對用兩個數據確定位置;本題的解題思路是先確定物體所在的區域,然后再確定物體在這個區域中的一個點,而數對只能確定同一區域的一個點。

  三、綜合練習,提高能力

  四、課堂小結。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24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列、行的含義,知道確定列、行的規則。能初步理解數對的含義,會用數對表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

  2. 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經歷由具體的座位圖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圖的過程,提高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 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增強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引入,激發需要

  提問: 能說出我們班中隊長坐在哪里嗎?

  出示例1主題圖,讓學生按自己的想法描述小軍的位置。(學生可能認為小軍坐在第4組第3個,也可能認為小軍坐在第3排第4個)

  質疑:同樣都是表示小軍的位置,怎么會有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呢?(第一種意見是把一豎排看作一個小組,小軍就在第4組第3個;第二種意見是把一橫排看作一排,小軍就在第3排第4個)

  提問:怎樣才能用一致的方式,更簡明地說出小軍的位置呢?(學生可能想到:先說清楚是什么排或什么是組,再說明小軍在第幾組第幾個或第幾排第幾個;統一規定,橫著的是排,大家都按照這樣的規定去說)

  提問: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更好些?(學生中可能會出現兩種不同的意見,注意引導學生體會:如果有一個約定,大家都按照這樣的規則去做,就不會表達不清了)

  揭示課題:怎樣規定橫排和豎排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種既準確又簡潔的確定位置的方法。(板書課題)

  [說明:讓學生說出中隊長的位置,有效地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用“第幾組第幾個”或“第幾排第幾個”的知識確定位置的經驗,幫助學生找準了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描述小軍的座位,使學生體會到用已有的經驗描述小軍的位置,由于標準不同,結果也不同,從而引起學習和探索新方法的內在需要,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 認識列、行,理解數對

  1. 對照座位示意圖認識列與行。

  講解:(出示教材第15頁的座位示意圖)習慣上,我們把豎排叫做列,橫排叫做行。確定第幾列一般從左往右數,確定第幾行一般從前往后數。用這樣的方法來描述,小軍就坐在第4列第3行的位置上。(板書:第4列第3行)

  提問:(在示意圖的第2列第4行的位置上,點出小明)小明坐在這個位置,他的位置是在第幾列第幾行?(板書:第2列第4行)

  提問:小麗坐在第5列第2行,你能在圖中找出小麗的位置嗎?(學生指出小麗的位置,并板書:第5列第2行)

  自己在圖中找一個點,并用第幾列第幾行的方式描述這個點的位置,和小組內的同學交流。

  反饋:會用第幾列第幾行這樣的方式來確定物體的位置了嗎?(要求學生舉例說明)

  2. 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列和行,并且能用第幾列第幾行來確定物體所在的位置。既然大家約定用第幾列第幾行的方式來表達物體的位置,就不會引起誤解。那能不能用一種更簡潔的方法來表達呢?(學生可能會想用字母分別表示列和行)

  講解:大家想出的辦法很好。其實,我們可以進一步規定:用一個數表示第幾列,再用另一個數表示第幾行,那么,小軍的位置就用兩個數來表示就夠了。你能知道是哪兩個數嗎?(4和3)習慣上,我們用一個數對來表示:(4,3)。

  提問:數對前面的一個數4表示什么?3呢?

  提問:你能用數對分別表示小明和小麗的位置嗎?(學生用數對表示,并說明每一個數對的含義)

  要求學生同桌合作,一人指出位置,另一人說說這個位置是第幾列第幾行,并且用數對表示出來。

  3. 完成教材第15頁的“練一練”。

  (1) 在圖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找到后,在圖中用筆涂出來,并用數對表示,填在書上的括號里。

  (2) (6,5)這個數對在圖中表示的是第幾列第幾行的位置?

  [說明:先通過具體的情境,讓學生認識列、行的含義與確定列、行的規則,再通過確定小明、小麗的位置幫助學生熟悉這一規則,為數對的引入奠定了厚實的基礎。從列和行的規定,到用數對來表示,既有利于學生理解數對的含義,又滲透了符號化的`思想,有利于學生感受數學符號的簡潔性,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之后,讓學生嘗試運用數對描述其他事物的位置,加深了對數對含義的理解。整個環節的設計,層次鮮明,重點突出,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 鞏固練習,發展智慧

  1. 完成練習三第1題。

  出示教室座位圖,并標出每一個學生的名字。

  (1) 說一說: 要求學生用數對表示自己或同學的位置,并組織交流。

  (2) 比一比:同桌合作,在圖上指出某個同學的位置,讓同桌盡快用數對表示出這個同學的位置。比比誰的反應快。

  (3) 猜一猜:用數對表示出自己好朋友所在的位置,其他同學猜出這個同學是誰。

  2. 完成練習三第2題。

  出示題目。

  (1) 生活中也經常用數對確定位置。請看,小明家廚房的一面墻上貼著瓷磚,請用數對表示四塊裝飾瓷磚的位置。

  學生完成后,全班交流。

  (2) 討論:你發現表示這四塊瓷磚位置的數對有什么特點嗎?(前一個數相同,說明兩塊瓷磚在同一列;后一個數相同,說明兩塊瓷磚在同一行)

  3. 課件出示練習三第3題。

  出示題目。

  (1) 說位置:這是學校會議室的地面圖,同座位的同學相互說說每塊花色地磚的位置。(用第幾列第幾行表示)

  (2) 寫數對:能用數對表示出這幾塊花色地磚的位置嗎?(學生完成后,組織交流)

  (3) 找規律:觀察這幾塊花色地磚的位置,你發現了什么?

  先讓學生在小組中說說自己的發現,再組織全班交流。

  4. 拓展應用。

  出示右圖。

  談話:如圖,“光”字的位置可以用(C,2)來表示。說出下面類似于數對的每組字母和數各表示什么漢字,并連起來讀一讀:(B,3)、(A,5)、(C,4)、(E,2)、(D,1)。

  學生在小組中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并齊讀: “我們愛數學”。

  提問:你愛數學嗎?為什么?

  [說明: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能力。首先結合學生在教室中的位置,通過說一說、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鞏固了對列、行和數對含義的認識。然后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用數對來確定墻面瓷磚和地面花色地磚的位置,這里注意通過比較瓷磚和地磚的位置特征,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交流,使學生發現數對中的一些規律,如同一列中,數對中的前一個數相同;同一行中,數對中的后一個數相同等,提升了學生的認識。最后通過類似于數對的一組字母和數找相應的漢字——“我們愛數學”,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數對的理解,提高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四、 自主總結,生成問題

  提問: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值得我們課后去探究?

  出示“神舟六號”飛船返回地球的畫面。

  談話:“神舟六號”之所以能順利地返回,也要用到我們今天學習到的知識。地球這么大,怎樣在地球上確定位置呢?請同學們課后去查閱有關資料,并和其他同學交流。

  [說明:一節課的結束,不應該是學生探索活動的終止。讓學生帶著問號離開教室這個小課堂,走進探索的大課堂。教學中,通過對“神舟六號”返回地球畫面的回放,引發學生思考:地球這么大,怎樣在地球上確定位置呢?這樣做既為下節課進一步用數對確定位置打下伏筆,又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探究的意識。]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25

  教材分析

  1、本節課是在學習了折扣和納稅之后的第三個用百分數解決問題的知識點,是用百分數解決問題中最重要的問題,也是本章內容中的一個難點。

  2、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意義,掌握利息的計算方法以及利率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

  學情分析

  1、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折扣和納稅這兩個用百分數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將要學習的第三個用百分數解決問題的知識點。

  2、學生在學習這個知識點時的障礙點應該在于利息稅的扣除和國債利息不扣除利息稅上。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儲蓄的意義:明確本金、利息、稅后利息和利率的含義;掌握計算利息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計算。

  2、對學生進行勤儉節約,積極參加儲蓄,支援國家、災區、貧困地區建設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利息的計算方法。

  難點:1、通過自主探索,了解利息的計算方法;

  2、利息稅的扣除和國債利息不扣除利息稅上。

  教學過程:

  一、課內交流、探究

  師:在儲蓄的過程中,你搜集到哪些相關的知識?(學生分組匯報調查結果)

  (生匯報。開放的問題情景下,根據每組學生的差異,預計可能出現下列情況:

  (1)有關儲蓄的一般知識,如儲蓄的方式;

  (2)有關儲蓄的相關概念,如本金、利息、利率、稅后利息稅的知識;

  (3)有關利息的計算方法,如有的小組利率的含義推導出利息的計算方法;

  (4)、有關調查中遇到的困難、解決的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師:根據每組交流的情況給予相應的評價,并和學生共同整理儲蓄的相關知識,形成知識體系。

  板書:利息與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x利率x時間

  二、創設情景、體驗儲蓄

  1、創設情景

  2、體驗儲蓄。根據剛才的匯報情況,安排教學過程。

  (1)學生拿出復制好的儲蓄存款憑證進行填寫。

  (2)學生活動,教師了解學生填寫情況后,最后利用投影儀進行訂正。

  (3)、充分聯系生活,設置儲蓄密碼。

  (4)保管好存折或存單。

  師:儲蓄完成以后,銀行要給我們一個存單或存折,我們要牢記密碼,妥善保管好存單或存折。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交流討論,了解利息的計算方法。

  師:同學們,根據剛才的知識,如果告訴你兩年的利率是2.43%,你能夠求出張大爺儲蓄到期時能獲得多少利息嗎? (學生分組討論計算,匯報情況)

  2、學習利息稅知識。

  師:大家都算出了應得的利息,但實際上張大爺他并不能得到你們算出的這些錢,你們知道為什么嗎?請大家看一下課本第99頁最下面的一句話:“國家規定,存款的.利息要按5%的稅率納稅。”哪位同學能解釋一下?

  生:就是銀行多給的那部分錢的5%要上交給國家。

  生:就是只能得到利息的95%。

  師:對,存款的利息必須要按5%的利率納稅,納稅是我們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在座的各位同學長大之后都要依法進行納稅。

  師:儲蓄到期時,張大爺實際領取本金和利息一共是多少?

  生1:48.60x5%=2.43(元)

  1000+48.60-2.43=1046.17(元)

  生2:48.60x(1-5%)=46.17(元)

  1000+46.17=1046.17(元)

  生3:1000+48.60x(1-5%)=1046.17(元)

  師總結利息的利息計算方法。

  3、鞏固新知:學生進行練習(教材第100頁的“做一做”)

  (1)學生個人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2)學生個人匯報

  四、課后實踐、體驗儲蓄過程

  師:請同學們課后把平時積攢的零用錢存入銀行,在儲蓄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你能想辦法解決嗎?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我們下節課繼續交流討論。

  五、課后作業布置

  課本練習二十三的第6、9題。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26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京實驗版教科書六年級上冊《存款方案》

  教學目標:

  1、了解儲蓄的有關知識,能綜合應用相關知識合理存款。

  2、經歷調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3、體會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的理財意識。

  教學重點:

  了解各種存款方式的利率和相關規定,設計合理的存款方案。

  教學難點:

  能綜合應用條件靈活解決問題。

  綜合實踐《合理存款》

  一、確定問題

  我們班的同學候可鑫春節得到了兩萬元壓歲錢,媽媽建議他到銀行存款。候可鑫想要存三年怎樣存款收益最大?

  問題分析:根據自學導案,歸納要解決的問題:怎樣存款收益最大。明確本活動中存款的.本金、可存期限以及這筆存款的用途。明確需要收集與該問題相關的信息。(通過對問題的簡單分析讓學生初步了解存款的三種方式,為下一步學生收集信息做基礎)

  二、收集信息

  課外調查: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去銀行調查不同的存款方式的利率等信息,學生可以利用網絡,或者直接到銀行到銀行調查存款的方式和相關信息,并做好記錄。

  設計意圖:這節課中教材主題圖中所提供的存款利率是以前的利率,和現在的利率是不同的;國債利率也未明確給出。因此,通過課外調查讓學生明確當前的存款利率等信息,并且,學生到銀行調查是一次有價值的實踐活動,是一個學習、體驗的過程,可以有意識地體會數學與生活經驗、社會現實和其他學科知識的聯系。有了這樣一個過程使這一實踐活動更具有現實意義和實效性。

  三、方案設計

  根據學生調查的信息設計存款方案。

  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共同設計方案,填寫下表。

  定期儲蓄存款的方案可填在第第一張表格中。其他存款方案,如教育儲蓄存款方案以及買國債的方案可填在第二張表格中。每一個具體方案都要求明確填出存期、到期利息、利息稅以及到期收入等信息。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27

  一、教學內容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負數、百分數的應用、圓柱與圓錐、比例、統計、數學廣角、整理和復習等。

  教學重點:百分數的應用、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圓柱和圓錐的體積計算方法、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統計圖、轉化的解題策略以及總復習的四個板塊的系列內容。

  教學難點:圓柱和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推導、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斷、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眾數和中位數平均數、解題策略的靈活運用。

  二、教學目標

  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

  1、了解負數的意義,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

  題。

  2、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能夠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會用比例知識解決比較簡單的實際問題;能根據給出的有正比例關系的數據在有坐標系的方格紙上畫圖,并能根據其中一個量的值估計另一個量的值。

  3、會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紙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將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

  4、認識圓柱、圓錐的特征,會計算圓柱的表面積和圓柱、圓錐的體積。

  5、能從統計圖表準確提取統計信息,正確解釋統計結果,并能作出正確的判斷或簡單的預測;初步體會數據可能產生誤導。

  6、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7、經歷對“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初步了解“抽屜原理”,會用“抽屜原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發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過系統的整理和復習,加深對小學階段所學的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較合理的、靈活的計算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提高綜合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9、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0、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三、教材分析

  在數與代數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負數和比例兩個單元。結合生活實例使學生初步認識負數,了解負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比例的教學,使學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會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圓柱與圓錐的教學,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使學生通過對圓柱、圓錐特征和有關知識的探索與學習,掌握有關圓柱表面積,圓柱、圓錐體積計算的基本方法,促進空間觀念的進一步發展。

  在統計方面,本冊教材安排了有關數據可能產生誤導的內容。通過簡單事例,使學生認識到利用統計圖表雖便于作出判斷或預測,但如不認真分析也有可能獲得不準確的信息導致錯誤判斷或預測,明確對統計數據進行認真、客觀、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教材一方面結合圓柱與圓錐、比例、統計等知識的學習,教學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另一方面安排了“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經歷探究“抽屜原理”的過程,體會如何對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模型化”,從而學習用“抽屜原理”加以解決,感受數學的魅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冊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多個數學綜合應用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整理和復習單元是在完成小學數學的全部教學內容之后,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一次系統的、全面的回顧與整理,這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整理和復習,使原來分散學習的知識得以梳理,由數學的知識點串成知識線,由知識線構成知識網,從而幫助學生完善頭腦中的數學認知結構,為初中的數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學情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45人,大部分學生對數學有上進心;有些學生的學習態度還需不斷端正;有部分學生自覺性不夠,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及時完成作業等;還有個別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夠扎實,學習數學有很大困難。所以在新的學期里,在端正學生學習態度的同時,應加強培養他們的各種學習數學的能力,利用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討論中人人參與,各抒己見,互相啟發, 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五、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

  1、創設愉悅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倡學法的多樣性,關注學生的個人體驗。

  2、在集體備課基礎上,還應同年級老師交換聽課,及時反思,真正領會教學設計意圖,提高駕御課堂的能力。教師應轉變觀念,采用“激勵性、自主性、創造性”教學策略,以問題為線索,恰當運用教材、媒體、現實材料突破重點、難點,變多講多練,為精講精練,真正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從而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與學的效益。

  3、不增減課程和課時,不提高要求,不購買其他復習資料,不留機械、重復、懲罰性作業和作業總量不超過規定時間,課堂訓練形式的多樣化,重視一題多解,從不同角度解決問題。

  4、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好這些基礎知識。本學期要以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的持續發展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空間。要充分發揮教材的優勢,在教學過程中,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創設愉悅、開放式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悅、開放式的教學情境中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從而達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5、在教學中注意采用開放式教學,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境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如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問、一題多編等途徑,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溝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

  6、練習的安排,要由淺入深,體現層次性。對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練習,對優生、學困生都要體現有所指導。增強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認識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關系,使學生感到生活中時時處處有數學,用數學的實際意義來誘發和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7、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引導家長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科學育人。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勇敢戰勝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做學習和生活的強者。

  學習方式:

  ①預習教材,提出知識重點,自己是通過什么途徑理解的,還有哪些疑問。

  ②通過查閱資料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③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指導者,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主張探究式、體驗式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④利用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討論中人人參與,各抒己見,互相啟發, 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28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商品打折銷售的情境中理解折扣的意義。

  2.學生在掌握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這種問題的.基礎上自主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養成獨立思考、認真審題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折扣的意義。

  教學過程

  活動一、創設情景理解折扣的意義

  師:利用課件或掛圖出示商場店慶、商品打折的情境。

  問:打折是什么意思?八五折、九折表示什么?

  生:結合實際了解到的信息進行思考和交流,再閱讀課本進行對照分析。

  小結:商店降價出售商品叫做折扣銷售,通稱打折。幾折就表示十分之幾,也就是百分之幾十。

  問:七五折表示什么?五折表示什么?

  活動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1、出示例4

  2、讓學生獨立解答

  3、集體匯報時請學生說說自己的解題思路,并且兩個問題加以比較

  板書:(1)18085%=153(元)

  (2)160(1-90%)=16(元)

  師生共同總結解題方法

  活動三、實踐應用

  1、第97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并說出各折扣表示的意思

  2、第101頁第1、2、3

  活動四、課堂總結

  學生談談學習本課有什么新的收獲。

  板書設計:(1)18085%=153(元)

  (2)160(1-90%)=16(元)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29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58-59頁例1,課堂活動及練習十三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判斷成反比例關系的量。

  2.經歷反比例意義的構建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索發現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3.使學生體會反比例與生活的聯系,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感受新知

  情景游戲:對口令

  (1)同樣的面包單價:2元∕個。老師說個數,學生對總價(對口令的同時用課件展示出下表)。

  表1買同樣的面包

  買的數量(個) 1 2 3 4 5……

  總價(元) 2 4 6 8 10……

  教師:面包總價與個數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它們成什么比例?為什么?

  反饋:面包的總價與個數成正比例。因為它們是兩種相關聯的量,面包個數擴大或縮小若干倍,總價也隨著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并且它們的比值(單價)一定。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成正比例的量所具有的三個特征:

  ①兩種相關聯的量

  ②變化有規律

  ③一定的量

  (2)共有30個蘋果分給小朋友。老師說出小朋友的人數,學生回答分得的蘋果個數。(對口令的同時用課件展示出下表)

  表2 30個蘋果分給小朋友

  小朋友的人數(人) 1 3 5 10……

  每個小朋友分得個數(個)30 10 6 3……

  從這個表中,你有什么發現?

  反饋:小朋友的人數與每個小朋友分的個數的乘積都是30;它們是相關聯的兩種量;小朋友的人數越多,每個小朋友分得的蘋果個數就越少……

  提問:小朋友的人數與每個小朋友分得的蘋果個數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教師:那么這兩種量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新的知識。

  二、對比探究,獲取新知

  1.感知幾種不同的變化規律

  (1)某旅游公司的導游帶領60名游客來到井岡山游覽,準備分組活動,提出的分組建議如下表。

  表3 60名游客在井岡山游覽

  每組人數 3 5 6 15

  組數 20 12 10 4

  教師:誰來說說,你是怎樣算每組人數和組數的?

  抽幾名學生說出自己的計算方法。

  教師:從這個表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反饋:總人數60人沒變,每組人數和組數的乘積是一定的;每組的人數在擴大,組數反而縮小……

  (2)游覽的第一天晚上,導游寫了一篇情況總結,要把它存入電腦。

  表4打一篇稿子

  每分打字(個) 120 100 75 50

  所需時間(分) 25 30 40 60

  教師:必須先算出哪個量?為什么?學生獨立計算,然后集體訂正。

  (3)第二天,導游將帶領這批游客,行一段路程。

  表5行一段路程

  已行的路程(km) 1 2 3 4

  剩下的路程(km) 19 18 17 16

  填這個表時,你是怎樣想的?集體訂正。

  表6行一段路程

  路程(km) 12 20 24 36

  時間(時) 3 5 6 9

  集體訂正。

  2.分類區別,概括意義

  (1)教師:請同學們把這6張表進行分類,你會怎么分?為什么這樣分?帶著這個問題,請同學們分組討論。

  教師巡視,聽取各小組意見,加強指導。

  (2)匯報交流

  反饋1:表1,6分一類,表2,3,4,5分一類。

  反饋2:表1,6分一類,表2,3,4分一類,表5單獨分成一類。

  教師:為什么這樣分類?

  引導學生說出:表1,6成正比例分一類;不成正比例的表2,3,4它們的乘積一定,分成一類;表5是和一定,單獨分成一類。

  教師:現在我們一起來找出表2,3,4的共同特征。

  學生1:每個表中的兩種量都相關聯。(板書:相關聯)

  學生2: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

  學生3:從變化規律上看,表2中,人數越多,每人分得的個數越少,人數越少,每人分得的個數越多。

  學生4:表3中,每組的人數擴大,組數反而縮小;表4中,每分打字的個數越少,所需要的時間反而越多……

  教師簡單概括:一種量擴大或縮小若干倍,另一種量反而縮小或擴大相同的倍數。兩種量的'變化方向正好相反。(板書:反)

  學生5:表中兩種量相對應的兩個數的乘積是一定的。(板書:積)

  正比例是一種量擴大或縮小若干倍,另一種量也隨著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而表2,3,4中,是一種量擴大或縮小若干倍,另一種量反而縮小或擴大相同的倍數。

  (3)概括得出反比例的意義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概括得出:

  兩種相關聯的量。

  一種量擴大或縮小若干倍,另一種量反而縮小或擴大相同的倍數。

  兩種量相對應的兩個數的乘積是一定的。

  這是你們自己總結概括出來的結論,那么,你能給它們取個名字嗎?

  (揭示課題:反比例的意義)

  像這樣的兩種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

  4.舉例

  抽生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學生1:路程一定,所行的時間與速

  5.區分

  表5中,一段路程20km一定時,已行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成比例嗎?為什么?

  引導學生明確:雖然這也是兩種相關聯的量,但是它們的變化規律是增加或減少相同的數,而不是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它們的和一定,而不是商一定或積一定。所以,它們不成比例。

  三、直觀操作,加深理解

  1、完成第60頁課堂活動1題

  教師:請同學們看第1題的要求。哪位同學愿意說說你看了題目后的想法?

  2、完成第60頁課堂活動2題

  3、完成第61頁課堂活動3題

  四、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練習十三1-3題,主要抓住正比例的本質屬性“商一定”,反比例的本質屬性“積一定”,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

  五、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30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第十二冊第二單元教材第24頁反比例的教學內容 。

  教學目標:

  1、結合豐富的實際,認識反比例,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利用反比例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 、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滲透數學源于生活的觀點。

  重點難點

  1、通過具體問題認識成反比例的量。

  2、掌握成反比例的量得變化規律及其特征。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師:上一節我們學習了正比例,請同學們回憶怎樣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指名答)

  師:簡單概括兩個相關聯的量成正比例的關鍵是什么?生答,強調:他們的比值(商)一定。

  二、談話引題

  師:看來大家對正比例知識理解掌握得非常好,學完正比例接下來我們就該學習什么了?(生答)是啊,有正就有反,的確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反比例的有關知識(板書:反比例)

  三、猜想激趣

  師:既然正與反意義是相反的,請同學們猜想成反比例的兩個量的關系是怎樣的呢?(生猜想)到底同學們的猜想是否正確?我們要用事實來驗證。

  四、驗證歸納

  師:1.研究情境(一)

  讓學生把汽車行駛的速度和時間的表填完整。

  觀察上表,思考下面的問題:

  (1)表中有哪兩種量?

  (2)時間是怎樣隨著速度的變化而變化的?

  (3)表中那個量沒有變?

  (4)寫出三者的關系式

  2.研究情境(二)

  把杯數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當杯數發生變化時,每杯果汁量怎樣變化?哪一個沒變?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變化關系。

  寫出關系式:每杯果汁量x杯數=果汗總量(一定)

  以上兩個情境中有什么共同點?

  3.反比例意義

  引導小結:都有兩種相關聯通的量,其中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并且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乘積是一定的。這兩種量之間是反比例關系(板書)

  4.情境(三)

  認識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線及乘法表中積是12的曲線。

  引導學生發現規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個加數隨另一個加數的變化而變化;乘法表中積是12,一個乘數隨另一個乘數的變化而變化。

  五、課堂練習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個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1)圓柱體的體積一定,底面積和高。

  (2)小林做10道數學題,已做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3)長方形的長一定,面積和寬。

  (4)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定,底和高。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1)煤的總量一定,每天的燒煤量和能夠燒的天數。

  (2)張伯伯騎自行車從家到縣城,騎自行車的速度和所需的時間。

  (3)生產電視機的總臺數一定,每天生產的臺數和所用的天數。

  五、全課小結

  今天同學們學到了什么知識?覺得還有什么地方感到困惑的嗎?

  六、作業: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成反比例。

  板書設計

  反比例

  速度x時間=路程(一定)

  每杯的果汁量x分的杯數=果汁總量(一定)

  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變化時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這樣兩種相關聯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之間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31

  【學材簡析】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總復習第2課時《百分數的整理與復習》。“百分數”這一單元主要包括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百分數和分數、小數的互化以及用百分數解決問題等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小數,特別是分數概念和用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分數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總復習時,應將復習重點放在百分數的應用方面,同時要注重與分數乘除法問題的對比,分析百分數問題與分數乘除法解決問題在解題思路上的一致性,加強知識間的聯系,深化學生對知識之間內在聯系的理解,促進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優化。通過總復習,既可以幫助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也可借助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設計理念】

  百分數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如發芽率、合格率等。所以同學們必須熟練掌握本單元的基礎知識,才能輕松地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親身體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基礎上,經歷體驗問題的形成和解決過程,引發學生對百分數問題的結構特征,解題策略和規律的深層次思考,克服學生消極接受的惰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促進學生主動構建自身知識體系。

  【教學策略】

  本節課通過獲取信息,提出數學問題,解決問題,集體交流,小結方法等環節,引導學生自己對百分數應用題進行整理和復習,深化了學生對知識之間內在聯系的理解,促進了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優化。數學教學不應局限于知識的傳授,應重視培養學生從生活中收集數據、獲取數學信息,并從中選取有用的信息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使“生活化”、“數學化”得到和諧統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對百分數單元知識的歸納和整理,鞏固所學的知識,加深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感受百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百分數問題。

  2、在百分數知識的遷移與綜合運用中使學生經歷一個整理信息、利用信息的過程,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初步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

  3、在百分數單元復習的過程提升數學思考。發展學生思維,激發起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4、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情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過程與方法:

  經歷百分數的回顧和應用過程,體驗歸納整理、構建知識體系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數學知識間的相互聯系,感受數學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及樂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掌握百分數的意義,以及與分數、小數之間的聯系。

  2、理解百分數應用題的解題思路,找準量和率之間的對應關系是教學中的重點。

  難點:稅后利息的計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百分數的意義。

  教師談話:我們上段時間學習的哪些知識?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復習百分數的相關知識。 (板書:百分數的整理與復習)

  1、復習百分數的意義。

  (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叫做百分數,百分數也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2、判斷:“4/5=80%,4/5米=80%米。請同學們說明理由。(分數既可以表示一個數,也可以表示兩個數的比;百分數只能表示兩個數的比,后面不能帶單位名稱。)

  3、復習分數、小數、百分數之間的互相轉化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項。

  小數化成百分數:先把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同時添上百分號。

  百分數化成小數:先把百分號去掉,同時把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

  分數化成百分數:先把分數化成小數,再化成百分數。

  百分數化成分數:先把百分數寫成分母是100的分數,再化簡。

  【設計意圖:通過整理使學生對百分數的意義進行回顧,使學生把各類知識聯系起來,系統性的建構知識。百分數和小數、分數的互化,讓學生自己探索,再通過“做一做”,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發現互化的規律,從而找出快捷的互化方法。為后面學習百分數的計算和應用打下了基礎。】

  (二)根據信息,請同學們提出相關的百分數問題。

  (小組討論、交流)

  老師今年36歲,丁俊同學今年12歲。

  問題:1、老師的歲數是丁俊同學的百分之幾?

  2、丁俊同學的歲數是老師的百分之幾?

  3、老師的歲數比丁俊同學的大百分之幾?

  4、丁俊同學的歲數比老師的少百分之幾?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根據給出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并獨立解答,不僅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問題的結構,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溝通了知識之間的聯系,有利于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框架,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

  (三)復習稍復雜的百分數應用。

  我校男生人數比女生少10%。

  問:1、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百分之幾?

  (指名回答)

  2、已知女生人數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單位“1”是已知的)

  3、已知男生人數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單位“1”是未知的)

  【設計意圖:通過各種變式練習,運用對應思想,數行結合思想,轉化思想等,讓學生在“聯”中求“變”,掌握解決問題的各種思路與方法,達到熟練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復習百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折扣、納稅、利息。

  1、商店有時降價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銷售,通稱“打折”。幾折就表示十分之幾,也就是百分之幾。

  問:什么等于折扣?

  2、繳納的稅款叫做應納稅額。應納稅額與各種收入的比率叫做稅率。

  問:應納稅額等于什么?

  3、存入銀行的錢叫做本金;取款時銀行多支付的錢叫做利息;利息與本金之間的比值叫做利率。

  問:什么是利息?如何計算利息?在計算利息時要注意什么?

  4、計算:王叔叔2007年買了2000元國債,定期三年。三年國債的利率為5.4%。由于買國債可以免交5%的利息稅,王叔叔可以免交利息稅多少元?到期時,王叔叔可以取回多少錢?

  【設計意圖:讓學生敏銳的數學眼光和靈活的數學思維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得到訓練和發展,同時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問題結構更加明晰,思路更具條理性,也再次突現了數學的實用價值。】

  (五)綜合練習:

  1、方方說:“書價是30元,書店給打了九折。”毛毛說:“我付的錢數是方方所付錢數的50%。”園園說:“我付的錢數是方方所付錢數的13 ”丁丁說:“我付的錢數是方方所付錢數的1.5倍。”請問他們各付了多少錢呢?

  【設計意圖:創設開放性情境,為學生提供信息,并讓學生選擇相關信息來解決實際的問題,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通過對比,滲透了問題解決策略多樣化的思想,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并使不同層中的學生都能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

  2、昨天我們班有2人請假了,大家能計算出昨天我們的出勤率嗎?

  問:出勤率等于什么?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不應局限于知識的傳授,應重視培養學生從生活中收集數據、獲取數學信息,并從中選取有用的信息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學習活動的新鮮感,增大了課堂教學的信息容量,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解決問題的活動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六)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復習了什么內容?你有哪些收獲?

  我們今后要用99%的努力+1%的靈感去創造100%的成功。

  【板書設計】

  百分數的整理與復習

  意義 互化 應用 找準單位“1”

  單位“1”是已知(用乘法計算)

  單位“1”是未知(用除法或方程計算)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32

  教學重點:

  認識倒數并掌握求倒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小數與整數求倒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基本訓練

  口算:

  上面各式有什么特點?

  還有哪兩個數的乘積是1?請你任意舉出乘積是1的兩個數。

  (板書:乘積是1,兩個數)

  二、引入新課

  剛才我們所舉出的乘積是1的兩個數之間有一種特殊的關系。

  (板書:倒數)

  三、新課教學

  1、乘積是1的兩個數存在著怎樣的倒數關系呢?

  請看:,那么我們就說是的倒數,反過來(引導學生說)

  是的倒數,也就是說和互為倒數。

  和存在怎樣的倒數關系呢?2和呢?

  2.深化理解

  提問:

  ①什么是互為倒數?

  怎樣理解這句話?(舉例說明)

  (的倒數是,的倒數是,......不能說是倒數,要說它是誰的倒數。)

  ②0有倒數嗎?為什么?1有倒數嗎?什么?(0雖然可以看作幾分之0,如,,......但是把分子、分母調換位置,分母為0,不成立,所以0沒有倒數,另外0和任何數相乘卻為0。1可以寫作,1與相乘還是1,符合倒數的意義,所以1的.倒數是1)。

  3.求一個數的倒數

  教師設疑:怎樣的兩個數互為倒數呢?請同學們試著寫一寫。

  ①出示例題

  例:寫出、的倒數

  學生試做討論后,教師將過程板書如下:

  所以的倒數是,的倒數是。

  (能不能寫成,為什么?)

  總結:求一個數(0除外)的倒數,只要把這個數的分子、分母調換位置。

  ②深化

  你會求小數的倒數嗎?(學生試做)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33

  一、問題引入

  1、 師:要知道一棵大樹有多高,你有什么辦法測量嗎?能不能用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這一問題?

  2、 檢查各組準備情況,用具是否齊全,并作適當調整。

  3、 討論:要使室外課堂教學有效進行,我們要注意些什么?

  二、實踐活動

  1、量一量,尋找規律

  (1)量同樣長度的竹竿的影長

  動手操作:在太陽底下,把幾根同樣長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時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長。

  注意:在測量竹竿的影長時,各小組必須同時進行操作。

  (2)討論:你發現了什么?

  發現:同時測量幾根同樣長的竹竿,其影長是相同的。

  2、再把幾根長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時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長。

  學生動手實踐,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長,記錄在表里,并計算比值。(測量時都取整厘米數,竹竿與影長的比值保留兩位小數)

  師:比較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發現?

  小組討論、交流,從而發現規律:在同一地點,同時測量不同的竹竿,高度與影長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據上面的測量和計算結果的結果,推想一根3米長的竹竿,當時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長是多少?學生進行交流。

  根據高度與影長的比確定這里的影長大約是3米的幾分之幾,再用分數乘法算出結果。

  4、能根據上面的發現,想辦法測量出一棵大樹的高度嗎?應該準備哪些測量工具?在小組里交流。

  在太陽光下,先用一根竹竿,量出它的高度和影長,在量出當時大樹的影長。在表格里填寫測量的數據。

  師:你能算出大樹的高度嗎?學生進行交流。

  在計算時,可以先算出竹竿與影長的比值,在仿照上面提到的方法求出大樹的高度。

  師:在測量時為什么我要強調同時測量?

  從中體會到數學方法的嚴謹性與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三、實際運用

  1、校園里還有很多比較高的物體,還能測量出樓房、旗桿等的高度嗎?

  與學生一起測量旗桿。回到教室進行推算。

  2、師:想一想,在測量竹竿的影長之后,如果過了一段較長的時間,再測量大數的影長。這樣計算出的結果還準確嗎?為什么?

  四、全課小結

  談話:今天我們上了一節有意義的`數學實踐活動課,這節課上你有什么發現有什么收獲?請你將你的感受寫成一篇數學小論文。

  課前思考:

  《大樹有多高》這是一節數學實踐活動課,本課時是在學生已經理解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以及會求比值、化簡比的基礎上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和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比的應用價值,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挑戰性。

  教學時可分兩大環節:第一環節量量比比,先引導學生探索發現在同一地點,同時測量長度不同的竹竿,高度與影長的比值是相等的這一規律。教學前教師要做好活動的準備工作,如找好幾根同樣長的竹竿,準備好卷尺或米尺;學生測量時教師要巡視學生測量是否準確,操作有無錯誤等,盡量使測量出的數據準確些。第二環節議議做做,教師要啟發學生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大樹有多高的問題,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討論采用怎樣的辦法來測量,然后分組測量,最后進行交流。當學生們都能采用正確的方法測量出大樹高度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繼續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仿照這一方法來測量出教學樓、旗桿等的高度。活動的組織是否有序直接影響活動的質量,所以對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提出了挑戰,課前教師一定要考慮周全,做好小組活動的各種準備工作,以提高活動課的教學有效性。

  既然是一節活動課,就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感受數學方法的價值和魅力。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34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讓學生觀察乘積是1的算式,引出倒數的意義;根據倒數的意義,求一個數的倒數是應該用1除以這個數,但學生尚未學習分數除法,因此,教材接著運用不完全歸納法讓學生尋找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倒數的方法,并能正確熟練的求出倒數。

  (2)能力目標:采用自學與小組討論的方法進行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歸納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3)情感目標: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學生質疑的習慣。

  教學重點:知道倒數的意義和會求一個數的倒數

  教學難點:1、0的倒數的求法。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師:今天老師很高興和大家上課,所以上課前老師想和大家互相成為好朋友。

  生:好!

  師:那你想怎樣表述我們的關系?

  生: 我們雙方面互為朋友,也可以說成“老師是你的朋友”,“你是老師的朋友”。 這樣學生對馬上接觸到的“互為倒數”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二、揭示倒數的意義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分數乘法,請同學們計算幾道題。 師:觀察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生:乘積都是1!??

  師:對,今天我們要研究的就是乘積是1的兩個數。你們還能寫出乘積是1的兩個數嗎?

  生:(齊)能!

  師:那好,我們就進行一個小小的比賽。請大家準備好課堂練習本,我給大家一定的時間,請你寫出乘積是1的任意兩個數,看誰寫得多,而且能寫出不同的類型。

  準備好了嗎?開始??

  師:時間到,停!誰愿意把你寫的念出來,和大家共同分享?

  (生讀,師有選擇的板書在黑板上。 )

  師:這么短的時間內就能寫出這么多乘積是1的兩個數,不錯。

  師:如果給你們充足的時間,你們還能寫多少個這樣的乘法算式?

  生:無數個

  出示例7

  師:那請你們來幫幫忙,找出乘積是1的兩個數。

  (學生個別回答)

  師:你們找的這些與之前寫的所有算式都有怎樣的共同點?

  生:乘積都是1。

  師:你知道嗎?揭示意義】 教師板書:乘積是1的兩個數叫做互為倒數。生齊讀。

  師:黑板上所寫的.兩個數的積都是1 ,所以他們互為倒數。比如3/8和8/3的乘積是1 ,我們就說3/8和8/3互為倒數。(師板書3/8和8/3互為倒數) 【示范說】

  師:3/8和8/3互為倒數!我們還可以怎么說呢。

  生:3/8的倒數是8/3;8/3的倒數是3/8。

  師:為什么乘積是1的兩個數不直接說是倒數,而要說“互為”倒數呢?“互為”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個字?

  生1:“互為”是指兩個數的關系。

  生2:“互為”說明這兩個數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倒數是表示兩個數之間的關系,它們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須說清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倒數,而不能孤立地說某一個數是倒數。以前我們學過這種兩數間相互依存關系的知識嗎?

  師:2/5和5/2的積是1,我們就說??(生齊說)

  師:7/10和10/7的乘積是1,這兩個數的關系可以怎么說?請您告訴你的同桌。

  (學生活動)

  (小結:剛才我們就認識了倒數的意義,知道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而且倒數不能單獨存在,是相互依存的。)

  探索求一個倒數的方法

  師:非常好!我們知道了倒數的意義,那么互為倒數的兩個數有什么特點呢?我們一起來觀察一下剛才的這些例子。

  生1:互為倒數的兩個數分子和分母調換了位置。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根據這一特點你能寫出一個數的倒數嗎?

  生:能

  師:試一試!

  師在黑板上出示3/5 7/2 ,寫出它們的倒數。

  師:那5(0.1)的倒數是什么?它可是沒有分子和分母呀? 還有1 又1/8呢?

  生:把5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數,再把分子分母調換位置。

  求小數的倒數的方法:小數 求帶分數的倒數的方法:帶分數

  三、 分數倒數。 倒數。 假分數

  師:那1 的倒數是幾呢?(學生很快就說出來了,并說明了理由)

  0的倒數呢?

  師:為什么?

  生1:因為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不可能得1。

  師:剛才一個同學提出分子是0的分數,實際上就等于0,0可以看成是0/2、0/3、??把這此分數的分子分母調換位置后......(生齊:分母就為0了,而分母不可以為0。) 師:我們求了這么多數的倒數,誰來總結一下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生1:求一個數的倒數,只要把分子分母調換位置。

  生2:如果是求一個整數的倒數,可以把這個整數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數,然后再調換分子分母的位置。

  生3:1 的倒數是1,0沒有倒數。

  (生齊讀求一個數倒數的方法。 )

  四、鞏固練習

  1、打開書,閱讀課本P34,把你認為重要的劃起來。

  2、完成練一練。

  (1)學生在書上完成,教師巡視,請同學板演。注意學生的書寫格式是否正確。

  (2)發現一學生書寫有誤,與該生交流。

  (3)用展臺展示該生的錯誤。

  師:這樣寫可以嗎?(4/11=11/4)

  生:不可以!

  師:為什么?

  生1:比如4/11的倒數是11/4,4/11是真分數,11/4另一個是假分數,它們是不可能相等的。

  (4)師:對,互為倒數的兩個數是不會相等的(1除外)。我們在書寫時要寫清誰是誰的倒數,或誰的倒數是誰,如老師黑板上寫的一樣。

  3、小游戲:同桌互相出一題,對方說出答案。

  4、先說說下面每組數的倒數,再看看你能發現什么?

  (1)3/4的倒數是( ) (2)9/7的倒數是( )

  2/5的倒數是( )10/3的倒數是( )

  4/7的倒數是( ) 6/5的倒數是( )

  (3)1/3的倒數是( ) (4)3的倒數是( )

  1/10的倒數是( )9的倒數是( )

  1/13的倒數是( )14的倒數是( )

  由學生說出各數的倒數。然后

  師:請你仔細觀察,看能從中發現什么,發現得越多越好。

  師:小組間可以先互相說一說。

  匯報:

  生1:我從第一組中發現真分數的倒數都是假分數。

  生2:我從第二組中發現假分數的倒數是真分數或者假分數。

  生3:真分數的倒數都小于1,假分數的倒數大于1。 假分數的倒數也可能等于1。 生4:我發現分子是1的分數。

  4、填空:

  7x( )=15/2x( )=( )x3又2/3=0.17x( )=1

  五、課堂小結

  1、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

  2、學了倒數有什么用呢?

  大家課后可去思考一下。

  板書設計

  倒數的認識

  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 1的倒數是1。0沒有倒數。

  0.1的倒數10 5的倒數是5 1又1/8的倒數是8/9 。

  (0.1=1/10) (5=5/1) (1又1/8=9/8)

  求小數的倒數的方法: 求帶分數的倒數的方法:帶分數

  分數假分數 倒數。 倒數。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35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由面旋轉成體的過程,認識圓柱和圓錐,了解圓柱和圓錐的基本特征,知道圓柱和圓錐各部分的名稱。

  2、過程與方法:經歷由面旋轉成圓柱、圓錐的活動,體會面和體之間的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觀察想象,動手操作等活動,在參與中積累活動經驗,豐富對現實空間的認識,提高空間想象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2、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扇形,并充分了解了長方體、正方體這兩種完全由平面圍成的立體圖形,對于圓柱和圓錐,學生已經能夠直觀辨認。本節課則是將學生的視角由平面的立體圖形引向含有曲面的立體圖形,由平面圖形經過旋轉形成幾何體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這不僅是對面和體關系的學習,也是發展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所以教學時將重心前移,把“面動成體”這一環節作為重點,給學生的思維以更廣闊的空間,從而實現學習方式由“整體辨認”到“局部特征刻畫”的轉變。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圓柱、圓錐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體會“點、線、面、體”之間的關系。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播放音樂噴泉視頻)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音樂噴泉,發現水珠的運動形成線。

  活動2【活動】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

  (一)探究點、線、面、體之間的關系。

  1、體會點動成線

  課件演示:

  水珠的運動形成線

  2、體會線動成面、面動成體。

  教師引導學生拿一支筆和長方形紙進行線動面動的操作,領會線動成面,面動成體。

  預設:線動:平移——長方形;旋轉——圓形;斜移——平行四邊形;波浪面。

  面動:平移——長方體;旋轉——圓柱體

  3、結合生活現象體會點線面體之間的聯系。

  課件出示“流星、雨刷、轉門”圖,引導學生說出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

  師小結:剛才我們通過聯系生活中的現象,知道了——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板書點線面體)那么面如果旋轉又能形成什么樣的體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面的旋轉。(板書課題:面的旋轉)

  (二)探究“面的旋轉”

  1、小組活動。

  活動要求:

  1、同桌合作:選取平面圖形和小棒制作小旗,然后快速轉動小旗。

  2、組內交流:小旗以哪條邊為軸,快速轉動后形成什么立體圖形。

  學生活動。

  (教師巡視:關注并輔導學生們的動手實踐情況)

  2、學生匯報。

  (1)圓柱的形成

  a、以長方形的長邊為軸、短邊為軸、對稱軸為軸快速旋轉,形成一個圓柱體。

  b、三個學生一起轉動,觀察有什么共同之處?

  預設:以不同的邊為軸進行旋轉,都得到一個圓柱體。圓柱體的樣子不相同。

  c、引導學生發現以長方形一條邊為軸進行旋轉,其他幾條邊旋轉后形成的圖形。

  出示轉動器轉動小旗。

  學生匯報。

  (預設:兩條短邊旋轉變成圓形,另一長邊旋轉形成一個彎曲的面。)

  d、出示幾何畫板演示圓柱形成過程。

  認識曲面。(板書:曲面)

  (2)圓錐的形成

  a、分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以另一條直角邊、以斜邊為軸,快速旋轉形成圓錐體。

  (出示兩個倒扣的圓錐實物)

  b、引導發現以一條直角邊為軸進行旋轉,另外的兩條邊旋轉后形成的圖形。

  學生想象回答

  c、幾何畫板看圓錐形成過程。(課件出示)

  3、練一練

  (1)學生先想像每個圖形旋轉后的立體圖形。結合立體圖形想象由什么樣的平面圖形旋轉得到的。

  (2)整體出示立體圖形,學生判斷。

  (課件抽象出圓柱圓錐)

  師小結: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動手轉一轉、動腦想一想,探究出一個平面圖形繞著軸進行旋轉,就能得到一個立體圖形。接下來我們要探究這些立體圖形當中——圓柱和圓錐的.面的特點。(板書:圓柱圓錐)

  (三)探究圓柱和圓錐面的特點。

  1、舉生活中的例子。

  生活中有很多物體的形狀都是圓柱和圓錐,你知道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圓錐?(生舉例)

  2、探究面的特點。

  學生互動交流。

  3、學生匯報。

  圓柱的特征:兩個底面、一個側面。底面是由兩個大小完全相等的圓組成。(電子白板演示上下兩個底面完全相等)側面是一個彎曲的面。

  圓錐的特征:由一個底面(圓)、一個側面(曲面)組成。

  4、圓柱圓錐面的區別。

  圓柱和圓錐的面有哪些共同點?又有哪些區別呢?

  學生匯報交流。

  師小結:剛才我們結合生活中的物體,探究出圓柱圓錐面的特點。

  活動3【活動】三、課堂總結,微視頻深化理解。

  1、談收獲。

  師:同學們,說說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總結收獲,說體會。

  2、微課:面的旋轉。

  教師引導學生觀看微課:面的旋轉。

  3、結束語。

  教師引導學生繼續學習。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36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經驗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并掌握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分數除以整數。

  2、通過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情景和探索性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形成計算技能。

  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分數除法意義的理解和分數除以整數的算法的探究。

  教學難點:

  分數除以整數的算法的探究。

  教具準備:

  課件,平均分成5份的長方形紙一張。

  設計意圖教學過程特色設計:

  通過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情景和探索性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形成計算技能

  一、復習

  復習整數除法的意義

  引導學生回憶整數除法的計算法則: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

  根據已知的乘法算式:5x6=30,寫出相關的兩個除法算式。

  二、新授

  (一)初步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

  1、如果將一盒重千克的水果平均分成5份,求其中一份是多少千克,該怎樣計算?

  學生試著列出算式。

  引導觀察:這幾道算式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分數除法是什么樣的運算?它的意義和整數除法的意義是否相同?

  2、歸納概括分數除法的意義。

  (二)分數除以整數。

  1、出示例1、引導學生分析并用圖表示數量關系。

  問:求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怎樣列式?

  2、列式計算。

  學生折一折,算一算。

  3、理清思路。

  學生說思路

  4、總結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分數除以整數等于分數乘這個數的倒數。

  三、練習

  第30頁做一做

  四、作業練習

  教材P34第1、3、4題。

  五、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哪些內容?

  板書設計:

  略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數學教學教學設計04-15

數學六年級教學設計03-02

數學教學設計05-09

數學教學設計06-12

《數學》教學設計06-27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03-10

數學六年級上冊的教學設計06-03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03-10

六年級小學數學教學設計11-09

數學六年級上冊的教學設計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