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匯總八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開展,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優秀的方案,方案是書面計劃,是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等。那么你有了解過方案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一. 備課是教學設計的初級階段,教學設計是備課的專業化的要求
現在,很多學校里把備課和寫教案稱為教學設計了。有的學校,教學處對老師們的要求是,不再用原有的“備課本”了,改用“教學設計本”。那里面的欄目也變了。原來的“教學目的”改成了“教學目標”。還增加了“學情分析”,“教學背景”,“教學策略”等欄目。老師們的教案雖然往這個新本上寫,內容基本上還是老樣子。這是一種認識。認為從備課到教學設計只是一種書寫形式的改變。另外一種認識就是把教學設計看得很神秘、很玄乎。說起備課,他知道怎么做;說進行教學設計,他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傳統備課與教學設計,兩者有什么區別?有什么聯系?我認為,把備課改為教學設計,不僅僅是簡單的在書寫格式上的改變;但也不是很神秘、很高不可攀的事。漢語詞典里,“準備”的意思是“予先籌劃、打算、安排”。“設計”的意思是“在正式做某項工作之前,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先制定方案、方法、圖樣等等”。顯然,“設計”的要求比“準備”要高得多。傳統備課與教學設計的關系,可以理解為:備課是教學設計的初級階段,教學設計是備課的專業化要求。教學設計不是對傳統備課的全面否定,推倒重來,另起爐灶。而是對于傳統備課的繼承、發展、深化和提高。經驗型的,業余的,無論什么水平的老師,上課之前準備一下,都可以叫備課。如果只知道備課,那還是停留在初級階段,是初步的要求。要是按照專業化的標準,進行教學設計,要求就高得多。備課可以是經驗型的,而教學設計則要有理論上的依據,教育科學和教育技術的含量比較高,是一件專業化的工作。
備課是上課之前的準備。包括這一節課的程序、結構;師生的活動安排;教學的物質器材等各方面的準備工作。過去說備課要備教材、備學生、備實驗,當然還有備習題篇子,備作業等等。備課還有狹義備課和廣義備課兩個意思。狹義備課是備教材、備學生、備實驗、寫教案或者說是“三備一寫”。這些事已經不簡單。廣義備課則是時時處處都備課。老師有研究型的生活態度,勤于讀書、觀察、思考,豐富充實的閱歷、高雅的情趣修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都會對教學有幫助,都屬于廣義備課。北京市有一百多家博物館,去那里參觀也屬于廣義備課。
教學設計比備課要求高,高在哪呢?它比較專業化,科技的含量多,要求的理論、技術各方面的門道比較多。在課前的各項準備工作中,教學設計更側重于指導思想和整體的設計方案、方法、模式、框架等方面的考慮。或者說,對于那些具體的物質準備,例如一堂實驗課的器材準備,是屬于備課范疇里面的事。教學設計不包括這些太具體的事情。教學設計的要素包括:設計的依據,指導思想,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考慮這些問題,就必須掌握和應用教育科學和教育技術的新成果,以新的理念和現代化的手段為我所用。
二.備課的內容
備課,首先要通讀教材。然后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確定教學目的。備課向來比較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后來也重視學科能力的培養。但還是比較看重結果,不太重視過程。備課重視基礎、重視循序漸進、重視基本的現象和事實、基本的概念和規律,基本的技能和訓練。備課還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系,往往采用以舊帶新的方法。就是從復習舊的知識,自然地引入和過渡到新的內容。并且今天講的新知識,又為今后要學的新知識進行了準備,做了預設和伏筆。備課要擬定一系列啟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備課還要考慮到重點和難點的突破,有一定的措施。要準備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老師為了教好某一個概念,想方設法讓學生感受物理現象和事實。常常花費很多心血設計、制作教具。備課要對練習和作業,對于課堂的板書,對于目標測試的問題,都有精心準備。這些事情都是備課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這些事情,每一件都并不簡單。把這些事都做周到,也可以造就一堂效果很出色的、讓人回味無窮的好課,備課考慮的事情,重在教材的要求,教法的應用和教學效果。所謂教學效果表現在學生的知識掌握和學科能力兩個方面。傳統的備課也有它的章法,也有它的好傳統,也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和出色的老師。在傳統備課里面,總的說,還是考慮怎樣教比較多。很多精致的教具和出色的演示實驗,也是為老師的講解服務的。為了幫助老師講解清楚,幫助學生觀察和領會老師所教的內容,還是立足于教。備課重視學生的知識基礎,重視循序漸進。很多傳統的備課和教學的原則,即使拿現代的眼光來審視,也是很科學、很優秀的。歷史上有一大批很高水平的老師,不只是很漂亮的板書和很好的語言修養。傳統的命題考試也是有很多的講究,也有很多很好的考題。但是這一切,還是傳統備課的路數。總的來說,還是考慮老師“怎么教”,考慮學生怎樣掌握知識比較多。
三.教學設計的內容
教學設計是備課的專業化的要求。專業化的要求比起經驗型的做法,根本的區別在于有理論上的依據,站得高,思路開闊,顧及長遠,科學、技術的含量高。
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就不僅限于研究教材和教法,著眼于自己怎樣教了。和備課相比較,教學設計的重心轉到更多地考慮學生的有效學習,或者說轉到對于學生的培養。更多著眼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成長,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的指導思想里,有一系列的新的理念。例如要以人為本,要體現素質教育和德育,體現人文精神、科學精神;要改革課堂教學的模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設計一系列探究的課題;要用信息技術跟教學整合;要開發各種教學資源等等。這都是教學設計要考慮的問題。這也是教學設計和備課的一個更大的區別。教案中的“教學目的”,在教學設計中變成了“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包括三項內容: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和能力跟過去的理解不一樣。更注重學習活的知識,生成獲取知識的能力。除了學科能力之外,現在還有檢索、提取信息的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等,都是過去沒有的的提法。過程與方法,一個是要做中學;一個是重視概念和規律形成的過程;一個是了解物理學歷史發展的過程。這里面有好幾個“過程”。還有,是學生親身經歷研究的過程或實驗的過程,或展現物理圖景的過程。學生親身參與了,經歷了,這本身就是教學目標。“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親身體驗一下。什么事不只是光動嘴。不但看過,還親身做過。過程與方法這項教學目標,就是說必須讓學生親身體驗過程,從中學到東西,得到培養。什么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第一,學習是快樂的事。第二是有成功的體驗,我能行,我能學會,我明白了,我看清楚是怎么回事了,原來物理是這樣的。第三,學了有用。不是只學到應付考試的一些東西。學了物理,就像近視眼戴上眼鏡一樣。再出去一看,真是豁然開朗。覺得學了物理,對于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周圍世界、自然界、家里生活,許多事情都明白了。這都是教學目標。跟過去從教材教法的角度談這一課的教學目的相比較,教學目標的思路就開闊多了,站的角度也高多了。
教學設計要考慮有效學習方式的設計。過去也想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發學生的興趣,只要他們上課積極就行了。現在對于學生的有效學習方式要有所設計。具體的說,有觀察、思考、聽、說、讀、寫、做七件事。從理論上說,學習方式有個體、群體的兩類。個體的學習方式首先是親身經歷的體驗,在實踐、操作、技能訓練中學習。有了體驗,出現了疑惑和問題,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要探究。探究并不神秘。小孩掏鳥窩、捉迷藏等都是很完整的探究過程。都有問題提出——假設方案——制定措施——實施——結果的比對——判斷結論。教學當中,很多原來由老師口傳心授的事情,現在都設計成由學生自己探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個體學習的第三種方式是接受。不能事事讓學生探究。前人的智慧、成果、科學技術,有文字記載的各種資料浩如煙海。人的主要學習方式還是接受。但不要把接受誤認為是光聽老師講課。接受,首先是閱讀好書,吸納營養。其中有效的檢索是重要的。在書海當中,各種好資料、爛資料、垃圾資料都有。要能從中迅速找到你需要的東西,這是接受學習的核心能力。所以老師設計學生平時學習活動的方式,可以選擇體驗、探究、接受;還有群體的學習方式就是合作。具體的方式就是觀察、思考、聽、說、讀、寫、做。觀察是頭一條。讓學生弄清現象和事實是怎么樣的?為什么是這樣的?這是最重要的事。有的老師老強調:你們要注意老師是怎么講的,怎么分析的。下課之后,我告訴他,你怎么想,怎么分析不是最要緊的。況且你分析得也不一定對。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感受到:現象和事實是怎么樣的?為什么是這樣的?教學設計還要考慮探究課題的選擇和設計。只要抓得準,學生就探究得來勁極了。捉迷藏就是這樣,這地方找不到,馬上就會想到另一個地方。
教學設計要體現以人為本。什么是以人為本?就是要尊重學生。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更不用說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創造性。以人為本,當然包括以老師為本。尊重老師的創造性。老師不應只是被動地執行大綱、教材和教法。老師要創造性的工作,要根據學生的需要來創造。這是老師尊重自己的表現。我是一個創造者,這課堂是我施展創造力的舞臺,我要創造出適合學生的出色的教學。這是老師尊重自己的表現。有的老師認為,反正這么多年我就是這么教的,愛怎怎的,就這么著吧。那還怎么能有進步呢?
教學設計要體現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必須尊重事實,尊重科學的方法。正確的對待誤差。正確的理解人和自然的關系。過去老是想征服自然,最后受到自然的懲罰。現在是順其自然,要謀求人和自然和諧發展,和諧共處,這就是科學精神。讓學生觀察一個現象,是不是看到的都是這樣,有沒有看到不是這樣的?有沒有沒看到的,得的不是這個結論的?
教學設計要考慮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主要的不是在于使用模擬的課件,而是在于幫助我們展示直觀圖景和幫助學生學習這兩方面。現在的攝像頭、投影、多媒體錄音錄象的材料、網絡等等都特別方便。考慮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主要是發揮它們的作用。學生該寫該畫的也不弄了,坐在那看老師比劃完就下課。那是絕對不行的。老師該講、該做、該畫、該拿三角板、直尺,少一點都不行。當然繁雜的公式推導、書寫可以用課件,省點時間。但是學生應該完成的操作、書寫、畫圖、運算、討論,決不能省事。教學設計還要考慮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以及教學過程和結果的科學評價。這是兩個大的專題。在這里就不展開說了。
關于“有效教學”的二十句經典名言
一、教學目標明確,定位合理,要有意義地建構知識體系;
二、要有教學的適切的教學方式,形式力減浮華;
三、尊重學生發展為本,要有學生的主動參與;
四、要有整體設計,有彈性、有難點、流程清晰;
五、激發學生遷移創造的欲望和能力;
六、注意基礎目標的達成度,要有清晰的反饋;
七、注意學生有效思維時間的長度;
八、提出的問題具有挑戰性,設計有梯度;
九、尊重教材,超越教材;對教材內容拿捏有度,取舍相宜;
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倡導個性化學習;
十一、了解學情,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背景相聯系;
十二、老師心中有知識,教學口中無術語;
十三、基于問題的學習: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 ,并進行假設 、推斷和檢驗;
十四、要讓學生有深刻的體驗,注意思想情感的涵養內化;
十五、語言要善于激趣、深于傳情、工于達意、巧于啟智;
十六、教學情境不能過分晃動;
十七、節奏要主次分明、循序漸進、張弛有致;
十八、課堂應創設情境并與游戲相聯系;
十九、教師應有自己教學個性的亮度;
二十、語言具象、直觀,注意感性與理性結合。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1.感受幸福的生活離不開勞動者提供的服務,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勞動者,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
2.初步樹立為他人服務是一件快樂而有意義的事情的意識。
3.能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勞動者的感謝。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體驗,認識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從事各種服務的勞動者,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教學難點:
初步感受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相互依賴相互服務的共生共存關系。
學習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小互動
播放《幸福拍手歌》,同學們,跟著一起唱。
2.導入課題:同學們,看著你們一個個甜蜜的笑臉,好幸福啊!
那你知道我們的幸福生活離不開誰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去探尋幸福的秘密,尋找幸福背后為我們服務的人吧。板書:9、為我們服務的人
二、引導發現,明確認識
同學們看,這是我們班小紅的一天的生活,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看都有哪些人為小紅服務了?
(課件演示吃早餐、走在上學的路上、乘坐公交車去上學、到學校上課、放學后到文具店、回到家看電視)
生交流:我發現為她服務的人有媽媽、公交車司機、老師、值日生、文具店阿姨、電視里的演員......
師:為她服務的人好多呀!由此可以看出,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除了剛才畫面中提到的人,生活中還有哪些人在為我們服務?下面我們就來個小小的競賽,在一分鐘時間內,把你想到的勞動者寫到紙上,看看誰寫的最多,好不好?
活動一? 在一分鐘的時間內寫出為我們服務的勞動者
下面就請同學們拿出筆和紙,準備好了嗎?預備,開始!時間到,請大家停筆。報一報你寫了多少個(生1:8個,生2:10個,生3:13個,報到寫數量最多的學生為止。)
師:說一說你寫的都有哪些勞動者?(讓寫的最多的學生回答)
生:門衛師傅、快遞員、清潔工、醫生、廚師、警察、軍人、煤炭工人、農民、理發師、美容師、送報員......
師:能寫出這么多,你在生活中一定是個很有心的孩子。你寫完了嗎?
生回答:沒寫完;
師說:孩子們,你們能寫完嗎?
師:確實在我們每天的生活當中,有很多人都在為我們提供服務。比如(課件展示各行業的勞動者)其實就是再給大家兩分鐘估計你也寫不完。因為這些為我們服務的人有的是我們可以直接接觸到的,還有很多我們沒直接接觸到,但我們每天依然離不開他們給我們提供的服務,比如吃飯,除了你媽媽外,我們所使用的碗筷就需要伐木工人、挖掘工人、運輸工人、生產筷子和碗的工廠里的工人等等,媽媽做飯所使用的材料,就離不開種糧、油、菜的農民伯伯、賣菜的小商販、塑料袋所依賴的石油產業工人;切菜所使用的刀具就離不開礦業工人、鋼鐵工人、五金工廠的工人等等。他們都在默默地為我們服務。
活動二 假如沒有他們,我們的生活會怎樣?
(1)為我們服務的`人不勝枚舉,假設一下,如果沒有了這些人,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怎樣? (課件出示:如果沒有了醫生、警察、理發師、清潔工、面包師......任選一個主題。)
(2)請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談談你的感想。
生1:如果沒有了醫生,我們生病了就得不到及時的治療,身會越來越差,會影響學習,也會影響我們的生活。
生2.如果沒有了警察,社會的治安就得不到保證,我們就不能擁有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
生3.如果沒有了清潔工,我們生活的環境將會一團糟,我可不喜歡在臟、亂、差的環境中生活。
師小結:是呀,沒有了他們的服務,我們的生活會很不方便,甚至可以說寸步難行。概括起來就是,我們每天的幸福生活都需要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教師同時板書:各行各業的勞動者)
三、實地考察,走進服務者內心
活動三:匯報采訪情況
師:課前呢我給大家布置過一個作業,就是讓你采訪一個每天為我們服務的人,大家都采訪了嗎?
1.下面請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互相說一說你采訪了誰?結合屏幕上出示的問題把采訪的情況在小組內互相交流一下。(課件出示下列問題要求)
他從事什么樣的職業?
在工作中他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他需要什么樣的工作技能?
他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他的工作?
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2.師:誰愿意把自己采訪到的情況分享給大家?
生1.我采訪的是一位清潔工阿姨,她是負責我們社區兩條主干道的清潔工作。她說每天早晨4點鐘她就起床打掃衛生,保證人們在上班之前把道路清掃干凈。她在工作中最大困難是她剛打掃好,隨之就有些不文明的人亂扔垃圾,她不得不重新打掃;其次是遇到季節性問題,剛打掃完,一陣風吹過,滿地又都是落葉,她再次重新打掃。通過這次采訪,我才深刻地感受到清潔工阿姨的不容易,以后我一定要時時處處提醒自己,一定要文明守紀,絕不亂扔一片碎紙。
生2.我采訪的是一位保安叔叔,他在我們小區做保安,主要職責是維護我們小區的安全秩序,他說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小區的車多車位少,很多車因為沒有車位直接把車停在了路中間,妨礙別人出行,他希望車主停車時能夠多為別人考慮,他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小區里的居民都可以幸福的生活。通過這次采訪,我了解到保安叔叔的工作很辛苦,以后我一定要提醒爸爸停車時不能停在道路中間。
生3.我采訪的是一位老師。她的工作性質就是教書育人,在工作中他需要掌握各種各樣的工作技能,比如要說標準的普通話,了解兒童的心里變化,還要有很廣播的知識。他最大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學生成為有用的人才。通過這次采訪,我了解到做老師原來還需要掌握那么多工作技能,我也想做一名老師。
師總結:孩子們你們真了不起,看來這次采訪讓大家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都有了更清晰地認識和了解。
四、明辨是非,提升認識
1、活動四? 他們這樣做,對嗎?
師:但在生活中依然有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現象。(圖片展示:小朋友亂扔垃圾、上課時交頭接耳、浪費糧食、.......)他們這樣做,對嗎?你曾經也這樣做過嗎?
生談感受:
生1.他們這樣做是不正確的,清潔工阿姨剛打掃完她就亂扔,太不尊重清潔工阿姨了。我也曾經這樣做過,.......
生2.上課也不能交頭接耳,他們這樣做既不尊重老師又擾亂課堂秩序我也曾經這樣做過.......
生3.那個男孩實在是太浪費了,想到農民伯伯在田間辛勤的勞作,他們是多么不容易啊!我也曾經這樣做過.......
師總結:我想此時此刻,你肯定已經明白了,為什么平時老師和家長要經常教育你們講文明懂禮貌。在生活當中我們將心比心,時時處處約束自己的行為,就是對別人尤其是勞動者最大的——尊重(板書:尊重)。
五、引導啟發,懂得感恩
師:在我們身邊有那么多默默地為大眾奉獻的人,我們在享受別人服務的時候,不僅要尊重他們同時也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感謝。(板書:感謝)
1.你最想對誰表示感謝呢?請拿起筆在感謝卡上寫下感謝的話吧!
(出示圖片加背景音樂)同學們在感謝卡上寫感謝的話。
我對我們的班干部說:(特別感謝你們每天不辭辛苦地為我們收作業)
我對校園的清潔工人說: (感謝清潔工阿姨每天我們打掃衛生,讓我能在干凈舒適的環境中學習。)
我對警察說:(感謝警察叔叔為我們維護社會治安,能讓我們在安全的環境中生活。)
我對我的老師說: (感謝老師每天認真為我們批改作業、用心教育我們)
我對廚師說:(感謝廚師師傅為我們做出噴香可口、營養均衡的飯菜)
2.指名交流。(此環節背景音樂繼續。師在巡查過程中,發現比較好的內容,直接示意其起立,并讓其帶感情地朗讀出來。)
師(總結):感謝我們身邊所有的人,正是有了他們的付出,我們才有了今天幸福的生活。感激的話不但要說出來,更重要的是,我們在享受他人創造的幸福生活時,也能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為他人服務,共同創造美好和諧的生活。(背景音樂停止)
6、課內啟迪,課外踐行生活
師:我們這節課學到了什么?(讓生簡單總結),老師建議大家利用休息日,在家長的安排下走進社區、走入社會,嘗試做一次小義工,親自去感受一下為他人服務的辛勞和快樂,相信你會有更多收獲。
好,這節課就到這里,下課!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材簡析:
同樣的風景對于不同的人,可能會喚起不同的感受。作者身處美麗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個字──“野”:山野,水野,動物野,游人野。作者選取獨特的視角,描繪了張家界索溪峪獨特的美景,表達了暢游于大自然時愉快的心情。
本文脈絡清楚,銜接緊密,過渡自然。在描述了對索溪峪的獨特感受后,作者的筆觸沿自己的視線所及,從遠處落筆,先寫山具有一種“天然的美,野性的美”;然后由遠到近,由山及水,發現水是從深山中“蹦跳而出”的,充滿著野孩子的靈性;“當然”一詞,又引著讀者一起領略了小動物那十足的野性;行文至最后,不惟山水和小動物,連行走在其中的人們也變野了。輕松流暢的筆調,活潑生動的語言,讓讀者充分領略到了索溪峪的“野”。
文章在表達上有兩個特點:一是運用聯想和想象來表達獨特的感受。二是在謀篇布局時,采用先概括后具體描寫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紹索溪峪“野”的特點后,分山、水、動物、游人四方面進行具體描寫的。
設計意圖:
愛護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中。我幫助學生找準切入點——“野”,由“野”存疑引導學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學習貫穿其中,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引導他們合作、探究。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語言,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學生的創新潛能真正得到放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認識“賦、淑、撅、叟、滌”5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感受索溪峪風景區天然野性的自然風光,體會作者熱愛自然,崇尚純真的思想感情。
4、領悟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先概括后具體描寫的表達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讀通課文,理解課文大意.
2.感受索溪峪風景區天然野性的自然風光.
3.領悟作者抓住景物特點, 先概括后具體描寫的表達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感受索溪峪風景區天然野性的自然風光,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多媒體展示)
張家界森林公園,是我國第一個森林公園,它與天子山索溪峪構成了山奇、水奇、石奇、云奇、樹奇的武陵源。這里千峰竟立,爭奇斗研,山勢之雄偉,山色之秀麗,讓人稱奇叫絕。這里哪兒都是一副如詩如畫的天然絕景。其中的索溪峪,更是別具一格,有著其他景點無法比美的魅力。想去看看嗎?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游覽“索溪峪”。
二、初讀課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1.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
2.指名分段讀課文,初讀反饋。
3.抓題眼,引入研讀。
三、合作研讀,感受索溪峪的“野”
1讀了課文,索溪峪給你總的印象是什么?(野)課文通過哪幾方面的描述來寫出索溪峪的“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當然更是“野”性十足、連游人也漸漸變得“野”起來。)
2.選擇其中一個部分,分組研讀,交流討論,體會作者是怎樣描繪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
3.賞析。(根據學生的回答選擇板塊進行教學)
①賞析“山是野的。”
a 齊讀這一段,思考: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具體描述“山是野的”這個特點的?課文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是一種驚險的美。是一種磅礴的美。是一種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先概括特點再具體描寫。)
b賞析句子:“幾十丈高的斷壁懸崖拔地而起,半邊懸空的巨石在山風中搖搖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線天’,什么‘百丈峽’,聽著名字就讓人膽顫。”
你從哪些詞語當中感受到了一種驚險的美?(板書:拔地而起、搖搖晃晃、望而生畏、膽顫)
c還有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一種驚險的美?(一線天、百丈峽,它們的名字聽著也讓人覺得害怕。)
d有感情朗讀, 讀出你的驚訝,讀出你的贊嘆,并談談自己的收獲。
②賞析“水是野的。”
a讓我們跟著攝像師的鏡頭,來領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b賞析句子“索溪峪像一個從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會兒繞著山奔跑,一會兒撅著屁股,賭著氣又自個兒鬧去了。”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給人活潑、靈動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傳神地寫出了索溪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著屁股,賭著氣又自個鬧”,十分調皮、可愛。也從側面表達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邊的游人們輕松愉快的心情。
這一段中,作者還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個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樹木是它的大叔,石頭是它的弟弟。)
C賽讀,讀出索溪的趣。
③賞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游人也‘野’了起來。”
a快速朗讀,想想“野”加引號的含義。
b賞析句子“人們,在這山水中返樸歸真了。”“返樸歸真”是什么意思? (“返樸歸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裝飾,恢復原來的質樸狀態。)課文中怎樣寫猴子與游人的“返樸歸真”?
4、品讀最后一段。課件展示段落。
是啊,作者在這樣的境界里,完全被感染了,被凈化了。感覺此時的自己是從未有過的快慰,從未有過的清爽,哪個詞能說明作者這有的感受?從中你能體會到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5、是啊。作者此時看到的山不再是山了,水也不再是水了,它們是充滿朝氣的青年,是充滿靈氣的孩子。它們率真而自然,不加修飾,不事雕琢,用自己的純真蕩滌著游客的胸懷,作者深深地愛上了這片神奇的土地,把自己的感情都賦予了這美麗的山川,在作者眼里索溪峪簡直就是大自然的寵兒,那你讀了這篇文章,你此時有什么樣的感受?
四、朗讀積累,體悟索溪峪的“野”
課文以作者獨特的視角,表達了獨特的感受,讓我們身臨其境。要求讀出感受,讀出韻味,讀中想象。
1.自己選擇一部分練讀。
2.合作讀。
3.齊讀與個別讀相結合。
4.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句子積累。
五、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1.不同的人對同樣的風景,會有不同的感受。作者身處美麗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個字──“野”:這里的山野、水野,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連來這里游覽觀景的游人也返樸歸真,漸漸變得“野”起來。作者描繪了張家界索溪峪獨特的美,在寫景中表達了自己暢游其中的愉快的心情。
2.看得出來,此時你們對神奇的張家界充滿了好奇,在上課前我叫同學們回去收集有關張家界的資料。現在就請同學們展示一下。
3.課后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描寫張家界、索溪峪的文章,細細品讀,注意體會:他們對索溪峪的感受是什么?又是怎樣表達的?(抓住景物特點先概括后具體描寫)
六、總結(課件展示風景圖片)
這節課,同學們了解了迷人的張家界,領略了“野”味十足的索溪峪,其實,我們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還有很多很多風景名勝,如夢幻的九寨溝,神秘而質樸的西藏,險要的華山,秀美的桂林等等,愿你們有時間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欣賞,更希望你能象作者一樣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你眼中美。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說說泊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4、通過朗讀課文的訓練,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教學難點:
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教具準備:光盤、圖片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23半截蠟燭
2、讀課題,學生質疑:課文為什么用半截蠟燭作為題目?這半截蠟燭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嗎?
3、教師質疑:課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么事?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通過朗讀課文,大家解決了哪些疑問?
3、學生交流。
4、本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講清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況。
三、再次讀課文,重點學習字詞。
1、明確要求:借助漢語拼音讀準生字字音,讀順語句,讀通全文;邊讀邊用圈畫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詞,并通過聯系上下問或解決。
2、檢查自學情況。
(1)讀準字音。
(2)檢查詞義掌握情況。
3、討論主要內容。
4、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
第一段(1-2):伯諾德夫人把裝有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
第二段(3):一名德國軍官點燃了藏有情報的蠟燭,伯諾德夫人取出一盞油燈,吹滅了蠟燭,暫時避免了一場危機。
第三段(4-5):大兒子杰克想結搬柴生火之際拿走裝有情報的半截蠟燭,但沒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兒杰奎林在萬分危急關頭借口上漏稅繳拿走裝有情報的蠟燭,避免了一場危機。
5、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四、課堂練習
1、寫字練習。
2、用鋼筆描紅、臨寫。
3、抄寫詞語。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內容】
人教版新課標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認識立體圖形第 頁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和觀察活動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他們的名稱,會辨別和區別,這些物體和圖形。
2、通過摸、滾、推各種立體圖形光感受他們的特征
3、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數學交流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4、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逐步養成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這些立體圖形的特征,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
會區分長方體、正方體
【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投影儀 白板 圖形卡片 立體實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引題
哇!同學們從家里搜集了這么多物品,你能給小伙伴們說一說嗎?
生:牙膏盒,飲料罐,積木塊,皮球,乒乓球,魔方,色子等。
師:同學們帶來了這么多有趣的物品,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些物品的形狀吧!(板書 認識圖形)
【過程評價】學生自己介紹自己的物品,提高學生的主體性,學習素材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學生感到親切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二、合作分類,初步感知
學習任務一:同桌合作分一分,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
1、分一分 課件出示,老師的物品這么多物品堆放在這里,太亂了,小朋友,動動手,動動腦,與同桌合作,把形狀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
2、交流匯報:你是怎樣分的,為什么這樣分?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適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分類的情況,指導更細的分類。
3、小結:我們能把這些物體按照形狀可以分成四類。課件出示
【過程評價】讓學生大膽嘗試將形狀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學生在動手分類中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各類物品的外形有了初步的認識,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合作的能力。
三、自主探究,認識特征。
學習任務二:小朋友們仔細看一看、摸一摸,你覺得每組圖形分別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然后把你的發現告訴小伙伴們。1、觀察活動:看一看、摸一摸,你發現了什么,然后把你的發現和同桌說一說。
2、匯報交流:你覺得每組圖形分別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預設匯報:
(1) 長方體
師:拿出你準備的長方體,仔細觀察,說一說它們的特征。生:我看到長方體有六個面
每個面都是平平的
長方體都是長長方方的
對面相等 它們的面有大有小
(學生們匯報完一種物體的特征,老師提醒小朋友們看一看、摸一摸,你的是這樣的嗎?并隨孩子們一起利用多媒體幫孩子們驗證,孩子們直觀感受。)
(2) 正方體
師:課件出示正方體的物體,教師明確其名稱為正方體,請孩子們拿出手中的正方體,看一看、摸一摸,說出他們的特征。
生:正方體也有六個面
每個面都是平平的
這些面是正正方方的
這些面的大小都是一樣的
(學生匯報每一種特征老師跟隨孩子一起驗證,并提醒孩子仔細觀察)
3、區分長方體和正方體:仔細觀察看一看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你能把長方體變成正方體嗎?
(3)認識圓柱、球
①課件出示圓柱、球,形狀像他們一樣的物體叫圓柱、球,仔細觀察它們的特征。
②匯報:學生拿出圓柱、球,并匯報特征。
圓柱:有兩個面,平平的,是圓形的,
兩個面一樣大 只能朝一定的方向滾動
球: 沒有平面 任意滾動
(教師跟隨孩子們的發現課件展示其特征)
找出圓柱、球的相同與不同。
【過程評價】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合作探究的過程,通過交流匯報,讓學生區別不同形狀物體的不同特征,初步建立各類物體的表象,符合學生愛說愛動好勝的特點,讓學生參與了知識面的形成過程,在玩中學習了數學,體會到數學的樂趣和數學的價值。
四、抽象圖形,認識特征
課件出示
1、猜一猜,并說一下你是怎樣猜到的?
2、引導辨認,區分實物和圖形。課件出示圖,學生找生活中的實物立體圖形。
3、數一數,機器人圖由哪些立體圖形拼成,各用了幾個圖形?
【過程評價】學生初步認識了各種立體圖形的特征后,適時引導學生從實物中抽象圖形,有利于學生理解形狀的本質,特征,通過引導學生辨認圖形和實物,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立體圖形,溝通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五、全課總結,情知共融
小朋友們,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怎樣的學習的?
六、作業布置
七、板書設計
認識圖形(一)
有六個平平的長長方方的面
上下
長方體 對面相等
左右
前后
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有六個平平的正正方方的面
每個面都一樣大
正方體
有兩個平平的圓形的面
上下一樣大
圓柱 能沿一定的方向滾動
沒有平面
能任意滾動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本文把說理、舉例、設喻三者很好地結合起來說明事理的方法。(二)重點掌握實詞表中“上”、“法”等10個實詞和“而”、“所以”等虛詞的用法。(三)使學生認識客觀事物不斷變化發展的規律,懂得人的認識也應隨著客觀事物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道理。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重點詞義析疑(包括實詞和虛詞)
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個是動詞,后一個是名詞。
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代詞。人或益之,意思是說,人們有的益補它。
雖人弗損益:虛詞“雖”有雖然、即使兩種解釋,根據上下句關系選擇恰當的解釋。這里的“雖”應講成即使,有假設存在某種情況的意思。
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
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
察己、察今:明察。
古今一也:一致,一樣。
以近知遠:形容詞用作名詞,近處的、遠處的。
以所見知所不見:“所+動詞”的固定結構,相當于名詞,即見到的,沒有見到的。
堂下之陰:陰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
日月之行:運行。
先表澭水:標志,標準,名詞作動詞,設標志。
循表而夜涉:標志,標準,名詞。
千有余人:相當于“又”。
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漲了許多。和“益之”、“暴益”不同。
所以也:……原因。所以敗,失敗的原因。
有似于此:類似,像。似于此,像這種情況,或,和這種情況相類似。
守法而弗變:遵守、遵循,這里有貶義,即墨守、保守。
向之壽民:先前;長壽者。即本來可以長壽的人。
因時而化:根據、依照;變化。即根據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是故:因此。
非務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務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
時勢異也:時代,形勢。時勢異,時代和形勢不同了。
以故法:用;舊。用舊有的法令制度。
為其國:治理。
時已徙:變遷。
人問其故:原因,緣故。
其父雖善游:雖然。
(二)本文中心論點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本文的題目揭示了中心論點。“察今”,即明察當今實際情況。本文針對當時有些人鼓吹效法先王反對變革的錯誤思想,提出了應當隨著時代的改變來制定法令制度的主張,即“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三)本文的基本觀點就是制定法令制度應當從當今的實際情況出發,對這一觀點我們應當怎樣評價?
分析:這一觀點是有進步意義的,因為作者反對的是“法先王之法”的頑固守舊的思想,提倡的是變法革新從實際出發的主張,這對于推動時代、社會的向前發展,無疑起到了積極進步的作用。但是作者說“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主張以人為依據,從人出發,來制定法令制度,這就掩蓋了統治階級制定法令制度的階級實質。在階級社會里,一切法令制度都是為一定階級服務,不可能有,也從未有過為所有“人”服務的法令制度。這是作者認識上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
(四)文章的層次怎樣劃分?
分析:總的說文章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1~2段)提出“察今”的論點,即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當今的實際。第二部分(3~6段)進一步論證論點,提出“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主張。
第一部分。
開頭用設問句提出了先王之法不可效法的觀點。為什么先王之法不可法呢?兩個原因。一是“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在漫長的年代里,“人或益之,人或損之”,已非本來面貌,所以不可效法。二是“先王之法,有要于時”,既“有要于時”,那么,“時不與法俱在”,就要隨著時代的變化來制定適應現實的法令制度了,而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分析了這兩個原因之后,作者提出了“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的主張,以“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為依據,提出了“察今”的中心論點,就是說,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當今的實際。
第二部分。
以“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為核心,從多方面論證中心論點。這一部分里,作者講寓言故事、打比方,反復強調先王之法與現實情況已經不適應了,墨守先王之成法是行不通的,要治理好國家,就要改變先王之成法;“世易時移,變法宜矣”。這就進一步證明,明察當今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宜的法令制度對治國是十分重要的。
(五)文中舉了什么例子,論證了什么問題?
分析:第2段提出了“察今”的觀點,列舉了日常生活中常見易懂的三個例子:“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這幾個例子說明了“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的道理,從而論證了“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的觀點,治理國家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而應當在“察今”上下功夫。
(六)文中什么地方用了這種方法?論證了什么道理?
分析:第4段在提出了“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觀點之后,以良醫治病為喻進行論證。由“病萬變,藥亦萬變。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講到治國的道理:“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因時而化”就是要察今、變法,從而論證中心論點。
(七)本文講了哪幾個寓言?各說明了什么道理?各包含怎樣的寓義?根據這三個故事可以推斷出怎樣的結論?
分析:本文講了三則寓言,各有不同的寓意。荊人襲宋夜渡澭故事,諷刺了不顧時間條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說明時間不同了,條件就應有所變化,做事就應從具體的時間條件出發,而不能因循守舊。楚人刻舟求劍的故事,諷刺了不顧地點條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說明地點不同了,條件就應有變化,做事就應當從具體的地點條件出發,而不能因循守舊。引嬰兒欲投江中的故事,諷刺了不顧人的條件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說明人不同了,條件就應有變化,做事就應當從具體的人的條件出發,而不能因循守舊。這三則寓言是從時、地、人三個不同的角度論證了“察今”的重要性,“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八)上面研究了比喻論證和用寓言故事論證這兩種方法,運用這兩種方法論證事理有什么作用?
分析:主要作用是把比較抽象、復雜的道理講得形象具體、淺顯易懂。同時,也能使文章內容更豐富多采,更吸引讀者。
(九)請說出課文中有關說理、舉例、設喻的段落,并談談這三者較完美地結合的好處?
分析:第一部分(1~3段),重在說理,兼有設喻、舉例;第二部分(4~6段),重在設喻、舉例。這三者很好地結合,使文章的論據充足有力,深刻透徹。特別是文中的精譬設喻和寓言故事,使深奧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論具體化。避免了文章的枯燥乏味,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量。這種寫作方法是值得學習的。
(十)本文的基本觀點寓含著什么哲理?
分析:本文的基本觀點“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寓含著這樣的哲理:世界上的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人們的認識也應隨著事物的變化發展而不斷更新。這種樸素的唯物辯證思想,在秦國行將統一中國的時代,有積極的進步意義。在今天,這種思想,對于我們進一步改革開放、解放思想,反對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加快四化建設步伐,仍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板書課題:察今《呂氏春秋》
(二)解題。
察今,篇名,是《呂氏春秋·慎大覽》中的第八篇。《呂氏春秋》是秦相呂不韋的門客集體編撰的。今本分12紀、8覽、6論,共26卷,約20萬言。(以下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預習提示”第二節:“《呂氏春秋》160篇,……所以它是一部研究先秦學術思想的重要資料。”)課文節選了《察今》的一部分,主要闡明了法令制度應該隨著客觀形勢的改變而有所改變;制訂法令制度必須明察當今的實際情況。(以下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預習提示”第三節:“文章……關系弄清楚。”)
(三)寫作背景、《呂氏春秋》和呂不韋簡介。
1.《呂氏春秋》是在呂不韋任秦國丞相期間編寫的。呂不韋開始任丞相是在秦莊襄王元年(前249),罷相在始皇十年(前237),正是秦統一全國的前夕。當時秦的變法已有百年歷史,但六國中反對變法的大有人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焚書”,就是由齊人淳于越提出“師古”引起的。這篇文章就是針對“師古”的主張寫的。
2.《呂氏春秋》是雜家代表著作,其編寫經過見于《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余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內容以儒、道思想為主,兼及名、法、墨、農及陰陽家言。目的是為秦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提供思想武器。
(四)分析文章結構。
說明:這里只要求作粗略的分析,目的是便于誦讀分段。在學生基本上達于成誦后,再作比較詳細的解釋。
1.先劃出各段的關鍵語句。(用討論方式進行)
第1段:“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
第2段:“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第3段:“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法之”,“豈不悲哉”。
第4段:“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第5段:“時已徙矣,而法不徙”,則難治。
第6段:“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2.提出下列問題,要求學生簡答:
①作者對“先王之法”是否持絕對否定的態度?(不是,他認為不能照搬“先王之法”,但要學習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則。)
②文題是“察今”,這跟學習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則有什么關系?(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則就是從當時人們的實際狀況出發的,學先王就要學習這一點,所以必須察今。)
據此可見,第1、2段為第一部分,論述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道理,提出“為法”必須“察今”的觀點。
③第3~6段大部分是設喻——分別以人、事、物設喻,這些設喻的共同點是什么?
由此可見,這四段可合并為一個部分,大意是:嘲笑不知察今者的迂闊悖謬。(要指出各個設喻的角度不同,喻意也有細微差別,要放到下面去分析。)
(五)誦讀第1段。
1.提示和疏通文義。
①注意對設問的回答:前一答形式上是否定句,實質上是解釋;后一答“為其不可得而法”是正意所在,二答順序不能顛倒。
②“損”“益”是固定的反義詞,類似的有“徐疾”“優劣”“虛實”“浮沉”等。
③既有“損益”,自非原法,故“不可得而法”。
④“雖”,這里表示假定,相當于“即使”。這是退一步的說法。為什么“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呢?這要留待下文作解釋。
(以上內容也可以采用提問形式使學生了解。)
2.學生自讀三四遍后進行檢查。
(六)誦讀第2段。
1.提示和疏通文義。(也可采用提問形式,下同)
①“要”,求也,引申為需要。“有要于時”就是時代的需要,這是推論的前提。
②“凡先王之法……猶若不可法”是解釋上段末句的,“法雖今而在”呼應上文“雖人弗損益”。
③由“不可法”引出新命題:“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即不學條文學精神之意,已伏“察今”二字。
④為了突出先王為法的精神,用設問方式,又重復了“問點”(即“先王之所以為法者”)。
⑤“故察己……人與我同耳。”水到渠成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古今一也”應讀為“古今/一也”,意思是,古今的道理是一樣的,指法令的制定必須適應時代的需要。
⑥“貴”,這里是“以……為貴”的意思。這句話也可以寫成“貴乎以近知遠……”,可譯為“貴在……”。
⑦“日月之行”“天下之寒”“魚鱉之藏”的“之”,都是助詞,只有調整音節的作用。
2.學生分層練習誦讀。
第一層:‘凡先王之法……而己亦人也。”
第二層:“故察己則可以知人……一鼎之調。”
3.檢查背誦。
重點是第二層。如果學生背不好,可以這樣提示他們:本層有三組排比句,第一組采用“察……則可以知……”句型,是總提;第二組采用“以……知……”句型,是分提;第三組采用“……而知……”句型,是舉例。
(七)誦讀第3段。
1.提示和疏通文義。
①“襲”:《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孔疏:“襲者,重衣之名。倍道輕行,掩其不備,忽然而至,若披衣然。”
②“水已變”:指水位變化。下文“益”,仍用本義。“益多”,就是上漲了許多。
③“此其所以敗也”:判斷句,代詞作主語,其后不加逗號。意思是“這就是它失敗的原因”。
④“虧”:歷來有多種解釋(如“虧”通“詭”,“詭”訓“異”)。課本注釋用的是引申法,“虧”則不合,訓“不適應”是正確的。
⑤“以此為治”的“治”:指治國,不指治軍。
2.學生討論本段行文層次。
步驟是:①齊讀這一段;②復述“循表夜涉”的故事;③分析這個故事,指出荊人失敗的原因(不顧情況變化,仍按早先劃好的路線行軍);④這件事對治國有怎樣的啟示(不能用老一套的法令來對付新的情況)。最后劃層次如下:
①敘述故事
②分析故事
③推及“先王之法”
表之時可導
(要于時)
變益多則不可導
其時已虧,不可法之
3.逐層練習背誦。
4.歸納本段大意。
問:“循表夜涉”的荊人和“法先王之法”的當代國君的共同點是什么?(泥古不變,不察今。)
指出大意:不察今,泥古不變,其結果是可悲的。這是從反面論證“察今”的必要性。
(八)講析課文4~6段。
1.指名學生參照課文注釋串講4~6段。
明確:
第4段:“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治國。”這一句的第一個字“故”,連詞,作“所以”講,表明這是緊承上節而來的推論。“則”,連詞,表示兩事時間相承,作“就”講。“不可以”的“可”,作“可以”講,“以”,介詞,后面省略代詞“之”。“譬之若良醫”的“譬”,作“比喻”講。“之”,代詞,代“世易時移,變法宜矣”。“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铘。”這是一個復句。主語“良劍”出現在第一分句,兩個分句都是主謂謂語句。主謂詞組的主語“人”因泛指而省略。“期”的賓語是省去主語(其)的主謂詞組。“乎”,義同“于”。這句也可以這樣寫:“良劍(人)期(其)乎斷,不期(其)乎鏌铘。”
第5段:“楚人有涉江者”的“者”,是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其結構是:“中心詞+定語+者”。翻譯時應將定語挪前而譯成:有涉江的楚人。“是吾劍之所從墜”的“所”,附在介詞“從”的前面,和介詞連同介詞后面的動詞“墜”組成“所”字結構,指代介詞所介紹之處所。全句意思是:這里(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之”,結構助詞,表示它前面的詞(詞組)是定語。“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的“所”,連同附在它后面的動詞“契”組成“所”字結構,指代行為對象,“所契”即“刻記號的地方”,后加“者”構成“所……者”結構,這就更明確了這個“所”字結構的名詞性。“之”,代詞,代“劍”。
第6段:“有過于江上者”的“上”,按《辭海》解釋:指處所。按于在春說:“上”按古義為“側畔”。今暫從于說。“者”,用于動詞性詞組后面,構成名詞性詞組,表示……的(人)。“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前一個“其”,是指示代詞,相當于“那”。后一個“其”,代詞,代嬰兒。“荊國之為政,有似于此。”《呂覽纂》:“荊國”作“亂國”。“為”,動詞,這里作“治理”講。“于”介詞,引進比較的對象。
2.引導學生分析課文4~6自然段的邏輯結構:
提問:作者在課文第4段提出了什么論點?
明確:作者在課文第4段提出的論點是: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提問:這個論點與課文前三段的論述有什么關系?
明確:課文1~3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適應時代的需要。當今的法令制度應當切合當今的實際需要。如果墨守成規,拘泥于古法,必將失敗。顯然,第4段所提出的“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論點,是在前三段論述的基礎上推論的結果。這是課文的基本觀點,也是課文的中心論點。
提問:作者是怎樣論證中心論點的?
明確:除1~3段的論述外,作者首先用了三個事例作為比喻對中心論點加以論證:
(1)良醫,病萬變,藥亦萬變。
(2)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铘。
(3)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
總的說來,就是從實際情況出發,講究實效。這就清楚地說明了:法令制度必須隨著世易時移有所改變。
提問:作者在課文第5段講的“刻舟求劍”的寓言故事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作者以“刻舟求劍”為喻,從反面論證了“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中心論點。如果時徙而法不徙,是糊涂迂闊的表現。
提問:作者在課文第6段又講了“引嬰兒投江”的寓言故事,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作者以“引嬰兒投江”的寓言故事為喻,說明不能因為先王之法令好就生搬硬套。嘲笑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這是進一步從反面論證了中心論點。
課文第4~6段主要說明時代改變,法令制度就應該隨之改變。如果時代已改變,而仍搬用古代的法令制度,就不會取得積極而良好的效果。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通過逐層深入推理而得出的結論。為了把道理說得更充分,更曉暢,使人易于接受,本文大量運用比喻和寓言故事,從正反兩個方面加以論證。說理、舉例、設喻三者結合得很自然,頗有說服力。三個故事的寫法,都是先敘述故事本身,再對故事加以評論,最后就故事引出本意,說明道理,使故事成為全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增強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說服力。本文具有樸素的唯物思想,能從發展的觀點看待事物,有一定的進步性。
3.指名學生朗讀全文。
(九)總結全文。
(見“難點、重點分析”)
課堂教學設計Ⅱ
一、教學目標
(見“課堂教學設計Ⅰ”)
二、難點、重點分析
(見“課堂教學設計Ⅰ”)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講評《夢溪筆談》作業,強調認真預習、積極思考對學好文言文的重要作用。
(二)解題(作品介紹)。
1.指名朗讀課文注釋①和“預習提示”第2段。
2.教師補充講解:從課文注釋及“預習提示”的說明我們可知,《呂氏春秋》是一部由秦相呂不韋集合其門客集體編撰的秦代以前各派學說的論著匯編。全書由12紀、8覽、6論三個部分組成,共26卷,約20萬字。當時秦國行將統一中國,百家爭鳴的局面漸告結束,思想界也需要總結百家爭鳴的成果。《呂氏春秋》便是適應這一時代需要,為秦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提供思想武器而產生的。
《呂氏春秋》作為諸子散文,有其獨特的藝術特色,各篇往往以議論發端,然后舉例說理,設喻為證,最后回復到原來的立論,首尾呼應,條理分明,語言簡練,富于形象,有較強的說服力。這是我們學習課文時應細加品味的。
(三)檢查預習情況。
1.通假字。
“脟”通“臠”
釋義:切成塊狀的肉。
“益”通“溢”
釋義:漲水。
“有”通“又”
釋義:用于連接整數和零數。
“虧”通“詭”
釋義:差異,不適應。
“契”通“鍥”
釋義:刻。
2.指名口述三則故事。(故事內容見課文3、5、6段)要求講述之后,口譯作者議論的句子。(請三位同學分別講述,教師補正。)
(四)詞句講解。
1.第1、2段中,“法”出現15次之多,其義項有:A.動詞,取法,沿用;B.名詞,法令、制度;C.動詞,照舊沿用。
將兩節中15個“法”字標上序號,答案由學生選擇,教師明確:
A.①(12)
B.②④⑦⑧⑨(11)(13)(14)(15)
C.③⑤⑥⑩
2.教師講解“所以”等詞句。
“所以”是由代詞“所”和介詞“以”組成。通常情況下,我們把“以”后面的詞、詞組(短語)、句子看作介詞賓語,那么,其結構就是“代詞‘所’+介賓詞組(短語)”,介詞“以”可以表示原因、憑借、目的、方式等內容。譯為現代漢語,可以理解為:“……的原因(緣故、根據、憑借、方法等)”;“用來……的”等等。
“雖……猶若……”為轉折復句,意為“即使……也還是……”
“……者……也”判斷句式。
(五)請三名同學口譯1、2、4段,師生共同補正。
(六)討論“預習思考題”④,引起學生對本文“中心論點”的爭辯。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適當點撥。
在學生充分討論、爭辯的基礎上,教師談自己的觀點:
關于本文的中心論點,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同學們談了各自的觀點,擺出了充足的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在這里,不強求統一,允許有不同的意見。我的看法是:“世易時移,變法宜矣”是本文的中心論點。其理由是:前面三小段從正反兩個方面說理、設喻、舉例,論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適應時代需要的這一論點。在此基礎上推出了“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觀點。這是課文的基本觀點,也是課文的中心論點。
(七)講析課文第1~3段。
1.教師領讀課文第1~3段。
2.指名學生參照課文注釋串講第1、2段。
明確:
“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這是一句并列復句。先否定,再肯定,目的是加強肯定。第一分句的主語是“先王之法”,承前省。“其”,代詞,代“上”(國君)。“而”,連詞,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法”字后面省略了代“先王之法”的賓語“之”。“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是讓步轉折復句,修辭作用是欲擒先縱,縱是為了更好地擒。“雖……猶若……”是“即使……還是……”的意思。“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是設問句。“之”,結構助詞,嵌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相當于“的”。“所以”,跟現代漢語的用法不同,應特別注意。①“所以……”等于“……的原因”、“……的緣故”等;②“所以……”等于“……的東西”、“……的根據”、“……的方法”、“用來……的”等。這里作“……的根據”講。“察己則可以知人”的“則”,連詞,表示兩件事在時間上相承,相當于“就”。“可以”,跟現代漢語的用法不同。“可”是“可以”的意思。“以”,介詞,相當于“憑借”,后省略代詞“之”。“人與我同耳”的“耳”,助詞,表示肯定語氣,相當于“啊”。
3.引導學生分析1、2段的邏輯結構。
明確:
文章一開頭,通過設問設答,提出論點: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論據是什么?
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論據之一)
意思是說,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原因在于它有所損益。
那么,如果先王之法未經損益,是否可以取法?
文章接著指出: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這是為什么?
文章說:先王之法,有要于時也。(論據之二)
意思是說,先王之法是適應當時的需要的。
顯然,這第二個論據比第一個論據更為重要。因為它揭示了“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根本原因。
于是得出結論: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接著,作者通過設問設答,闡明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據。意思是說,先王制定法令制度主要是從當時的人出發,為當時的人著想。
那么,今天制定法令制度的人,要效法先王的做法,毫無疑義,就得從當今的人出發,為當今的人著想。由此可見,明察當今的人是制定法令制度的前提,這很重要。
文章接著說,“而己亦人也”,“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為什么?“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
以上是從正面論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適應時代的需要而制定的。古今時代不同,所以制定法令制度應該詳細了解當今的實際情況,以切合當今的實際需要。而不應該墨守成規,拘泥地效法古人之成法。
4.指名學生參照課文注釋串講課文第3段。
明確:
“溺死者千有余人”的“有”(音y^u),通“又”,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的“向”,時間詞,跟“今”構成一對反義詞。句中的“也”,語氣助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尚猶”,同義副詞復用,起強調作用。“此”,是主語,復指它前面的轉折復句。“所以”,這里作“……的緣故”講。句末“也”字,表示陳述語氣。
5.提問學生這一段所講的“荊人襲宋”的寓言故事有什么寓義?它與第一段提出的論點是什么關系?
明確:“荊人襲宋”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辦任何事情,包括制定國家法令制度在內,都需要從當前的實際出發,隨著情況的變化而采取相應的措施。簡言之,必須察今,不能泥古。這是作者從反面形象地論證了第一段中所提出的論點。
(八)誦讀第4段。
1.提示和疏通文義。
(1)“故治國無法則亂,……悖亂不可以持國”:先分說“亂”和“悖”,而后總說“悖亂”。“悖”,又同“背”,“背”則不可行,是再引申。重點是“守法而弗變則悖”一句,承“循表夜涉”故事而來。
(2)“病變而藥不變”一句是針對庸醫而言,要注意上句“藥亦萬變”的句號。這前后兩句是從正反兩面設喻。
(3)“凡舉事必循法以動”承段首“治國無法則亂”,可見“舉事”是指處理國家大事,不是泛指。句中的“以”,用法同“而”(跟“因時而動”的“而”相對應,可證)。
(4)“變法者因時而化”承上文“守法而弗變則悖”。“因”,與“循”同義(“因時而化”跟“循法而動”相對應,所謂互文見義是也)。“因時而化”,即隨著時代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之意。以上兩句,重點是這一句。“變法者”是泛指,包括所有能據當前客觀情況制定新法令的人,由此引出下文“七十一圣”。
(5)“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時勢異也”:這是用事實來論證“變法者因時而化”這一論斷的。作者在這里提出了“變法”的一條重要原則:“變法”不能出自人的主觀愿望,不是刻意求新(“非務相反”),而是時代變化的要求(“時勢異也”)。
(6)“故曰……此先王之千里也”:這句說“變法”的目的在于取得實際效果。“功名”,功業和名聲,功業是造福于眾的,名聲則是個人的收獲,指實際效果而言。這句話課本注釋中是這樣解說的:“那所謂‘成功名’,是古代國君所追求的目標,是他的‘千里馬’。”筆者認為,“是他的‘千里馬’”一句應刪。“千里馬”是手段,不是目標。作者說“此先王之千里也”,指上文“良馬期乎千里”中的“千里”,是千里行程的意思,不是“千里馬”的省稱。說“成功名”是先王的“千里馬”,就把目標和手段混為一談了。
2.劃層次,分層練習背誦。
第一層(段首至“今為殤子矣”)說明時代在變化,法令制度也要跟著變化。
第二層(“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至段末)說明變法的目標是實際效果。
(九)誦讀第5段。
1.提示:
①也分三小層:敘事、評事、引申到治國。
②這個設喻跟“循表夜涉”有相似之處,但前者說的是自然條件的變化(水位上升),這個設喻說的是地點的變化(舟行而劍不行)。
③“時已徙矣”承上文“舟已行矣”,“而法不徙”承上文“而劍不行”。
2.誦讀練習與檢查。
(十)誦讀第6段。
1.提示:
①也可分為敘事、評事、引申說理三小層;
②評事只有一句話:“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其事荒謬,不言而喻。
2.誦讀練習與檢查。
(十一)總結全課。
1.關于逐層論證的方法。
步驟:先提出問題進行討論:①細讀第1、2段,說說作者是怎樣論證“察今”這個中心論點的。②說說第3、4段跟這一論點有什么關系。③最后兩個寓言故事在論證中有什么作用?用這兩個寓言結束全文的用意是什么?然后做小結。
小結要點如下:
①首先提出“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論斷,理由有二:其一、“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已有損益;其二、“先王之法,有要于時”,而“時不與法俱在”。由此再推出第二個論斷:“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然后指出,從人們的實際情況出發,是先王為法的基本原則。最后自然得出“察己”“察今”的論點——“察己”為賓,“察今”為主。
②“循表夜涉”一事,要害在于不“察今”(不知“澭水暴益”)而“師古”(依先“表”而涉),這是從反面論證中心論點。由此得出又一個論斷:“守法而弗變則悖”。再加以引申,又得出“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論斷,并以良醫用藥為喻,以七十一圣法皆不同為證,突出地說明了變法的必要性,唯有變法才能成就功名。
“變法”,是“察今”的結果,“察今”而后知“勢異”于前,知“勢異”則必“變法”。
③前4段是論證作者的基本觀點的,最后兩段則帶有嘲諷性,以“刻舟求劍”和“引嬰投江”兩件事辛辣地譏諷那些只知死守先王之法而不察今的治國者。這是政論作品常有的特色。
2.關于設喻的方法。
步驟:教師解說;討論;小結。
解說要點:①設喻就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是一種說明事理的方法,在先秦論著中用得很普遍。②有些比喻帶有說明事理的性質,應列入設喻范圍;但描寫性的比喻是一種辭格,不算設喻。
討論問題:①本文中有哪些設喻?哪些是簡單設喻?哪些是復雜設喻?②這些設喻各說明了什么?③運用設喻應當注意什么?
小結要點:①設喻的方式很多,人、事、物都可以用于設喻。②簡單設喻用于說明單一的事理,如“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說明能“察”則能“以此知彼”,“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說明能“察”則能從部分了解全部,“病萬變,藥亦萬變”說明法令制度要適應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③復雜設喻用于說明復雜的事理,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劍”“引嬰投江”三個故事,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將當前泥古不化的治國者的心態、愚蠢而荒謬的做法及其后果維妙維肖地刻畫了出來。這便是所謂寓言了(我國古代沒有專業的寓言作家,所有寓言都是因說明事理的需要而產生的,與印度的《百喻經》相仿)。④運用簡單設喻,必須注明本意,如良醫一喻之前的“世易時移,變法宜矣”這句話就是作者本意;運用復雜設喻一般都要就其內容做分析評論(這是它跟寓言用簡明話語點明寓意的方式的不同之所在)。
(十二)背誦全文。(齊背)
(十三)整理詞語、句式。
1.整理詞語。
先整理練習題中的詞語。
[上]①呈遞。例:題干、C。②國君、皇上。例:A。③時間在前的。例:B。④位置較高的。例:D(按“江上”指江岸)。
[法]①法令。例:題干、C。②取法、效法。例:A。③方法。例:B。④法則。例:D。
[成]①成就(動詞)。例:題干。②現成的。例:A。③成為。例:B。④成功、勝利。例:C。⑤形成。例:D。(按:此題A、B、C、D四句中的“成”都跟題干中的“成”含義不同,但《教學參考書》認為D與題干同。)
[反]①返回。例:題干、D。②顛倒。例:A。③反叛、背叛。例:B。④反倒。例:C。
再補充一些詞語(例句課后補寫):
[益]①水外流。例:澭水暴益。②增加。例:雖人弗損益。③更加。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④好處:例:有所廣益。
[要(y1o)]①邀請。例:便要還家。②要求。例:有要于時。
[表]①文體名,臣子給君主的呈文。例:《出師表》。②作標記。例:使人先表澭水。
[向]①從前。例:尋向所志。②朝……走。例:聞操已向荊州。
[虧]缺損,引申為不合、不適宜。例: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
[悖]背謬。例:守法而弗變則悖。
[任]①任務、使命。例:天之將降大任于是人也。②信任。例:王甚任之。③擔負、承任,引申為處理。例:以此任物。
2.整理句式。(例句課后補寫)
①[……所以……]兩種基本用法:一種是表示行為的原因,如“此其所以敗也”;一種是表示行為的工具、方法,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②[豈不……哉]表示感嘆和反問,如“豈不悲哉”。
③[非……也,……也]否定和肯定相結合的表述方式,強調也只有一個答案,如“其法皆不同,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
④[雖……,(猶若)不……]退一步作假定的表示方式。如“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⑤[……A,……B,AB……]先分后總的表述方式,如“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
練習第四題答案:
1.(制定法令的)依據或精神。2.同1。3.(失敗的)原因。4.同3。5.的緣故。6.靠他來。7.用來……的方法。8.的原因。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一、說教材
《三峽之秋》一課是第九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方紀先生用他的親身感受,向我們介紹了雄奇壯麗的三峽景色。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這一時間順序,抓住不同時間景物的特點,描寫流暢,韻律感強烈,瑯瑯上口,適合學生朗讀。學生自讀課文,既讓學生受到三峽美景的熏陶,培養審美情趣,又讓學生在新聞記者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這一單元的自讀課文,針對文章特點、單元訓練重點和學生實際,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認識本課的生字、理解詞語。了解課文內容,學習作者來按時間順序,抓住景物特點進行觀察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貪圖三峽之秀麗雄奇的美景,產生熱愛三峽,熱愛祖河山的感情。學習作者按時間順序,抓住景物進行觀察的方法是本課的重點。
二、說教法
為完成本課時教學目標,突破難點,宜將情境教學法貫穿始終,并輔以重點詞語突破,圖文結合,反復閱讀等教學方法完成本課時教學。
三、說方法
通過本單元的教學,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所以本課時可引導學生應用“談→思→議→讀”,即:“初步了解深入體會→評議提高→誦讀升華”這一學習方法,學習本課時內容。
四、說程序
(一)創設情境感受美
1、雖然巫溪地處三峽庫區,但學生幾乎都沒有切身體驗過三峽的雄奇壯麗。因此,授課時可用1、語言描述激發學習興趣(長江,養育了炎黃子孫,滋潤著華夏兒女的心里。長江三峽,那里群山聳立,雄奇壯麗,就像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
2、聽學生介紹搜集的資料;
3、欣賞《三峽風光》等三個步驟,逐步引入本課教學。
(二)憑借情境鑒賞美
在學生進入情境后,可引導學生按以下方法去鑒賞美。
教師把錄像定格、讓學生說出三責秋天的景物特點,并抓關鍵詞句學文,重視比喻句的學習,抓住詞句的形象點現象,體會景物的特點。
具體學習過程:①出示學習方法的要求:在書上圈圈重點詞、劃劃重點句,注注自己的想法。你知道作者寫一天中的哪些影響,它們有哪些特點嗎?②按照談—思—議—讀的方法,全班同學一起學習課文的第一段。(成熟—果實累累—喜悅);③學生按照上述要求選擇最喜歡的部分自學,然后全班交流匯報,出示課件、感情朗讀。
時間 特點 詞句 朗讀
早晨 明麗 露水閃亮—露水消逝 清新明快
中午 熱烈 群峰披甲—金鱗巨蟒 熱烈歡快
下午 明亮 于是……長江變成小溪 輕柔明快
夜晚 清冽 沉沉欲睡靜明亮像…… 溫柔驚奇
④談感想:三峽的孩子愛三峽。孩子們讀了《三峽之秋》后一定有很多想法,告訴老師和同學們好嗎?出示課件《山峽風光》,配樂《三峽的孩子愛三峽》。
五、板書設計:
早晨→明麗
中午→熱烈
下午→明亮
夜晚→清冽
教學設計方案 篇8
一、 區域活動內容:
班級區域活動名稱:生活區、美工區、益智區、閱讀區。
公共區域活動名稱:娃娃家、建構區、小餐館、小醫院、美發屋、小超市。
二、 區域活動創設背景:
小班區域活動環境的創設是結合小班幼兒年齡較小,同伴之間的交流較少,語言交往能力,普通話以及自制能力較差,動手能力薄弱,思維比較有局限的年齡特點,與主題活動相融合,兼顧幼兒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而創設的。本次區域活動我們小班組以“能干的小手”為主題,計劃每班開放四個區域——生活區、美工區、益智區、閱讀區。
三、 區域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動手能力,激發幼兒參加活動的興趣,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體驗活動的快樂。
2、引導幼兒自主地在區域活動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自由地玩耍;樂意與他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
3、鼓勵幼兒能夠使用各種材料、工具和方法,探索游戲中的樂趣。
4、活動結束能將材料放回原處,在老師的提示下整理場地。
四、區域活動設置以及材料準備:
班級區域:閱讀區、美工區、益智區、生活區
(一)閱讀區: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對看書的興趣。
2.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養成堅持講普通話的習慣。
3.養成良好的看書習慣。
材料投放:各種幼兒圖書、各種蔬菜水果卡片圖、小白兔、小紅帽等一系列的故事書,點讀筆。
指導重點:指導幼兒能夠掌握正確的拿書的方法,能一頁一頁地翻,告訴幼兒看書的時候不能大聲講話影響別的小朋友看書,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美工區
活動目標:
1、 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培養手指的靈活性。
2、 對美術活動感興趣,會自由地涂鴉和進行簡單的粘貼。
3、 嘗試用小手大膽地撕紙和團紙。
4、 學會用橡皮泥搓圓的技能。
5、 知道做完手工之后要把東西收拾整齊。
材料投放:橡皮泥、舊報紙、印泥(手指點畫)、涂鴉地KT板、發型設計。
指導重點:指導幼兒如何把橡皮泥搓圓;怎樣將紙撕成細條。
(三)益智區
活動目標:
1. 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會區分常見的顏色。(紅色、黃色、綠色等)
2. 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練習排序,學會簡單的排序。
材料投放:不同顏色的毛根、簡單的圖形、玩具配對、穿珠(不同顏色、形狀)、毛毛蟲排序(每個班圖案不一樣)
指導重點:引導幼兒進行穿珠游戲,能隨意穿成項鏈、手鏈,提高手眼協調能力。
(四)生活區
活動目標:
1. 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學會扣紐扣、拉拉鏈。
2. 學會穿脫衣褲,學習疊衣褲的正確方法。
3. 鍛煉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
材料投放:紐扣拉鏈(每個班5套)、若干套衣褲、剪毛根、切水果
指導重點:指導幼兒疊衣褲的正確方法,學會扣紐扣、拉拉鏈。
【【實用】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匯總八篇】相關文章:
【實用】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匯總5篇01-10
【實用】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匯總四篇01-28
【實用】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匯總十篇02-07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匯總10篇01-24
【實用】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匯總五篇02-08
【實用】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合集8篇02-01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六篇01-30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范文6篇01-28
【實用】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合集10篇01-27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八篇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