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綠記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那么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囚綠記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囚綠記教學設計1
一、導入
直接導入,教師書寫課題作者,強調“蠡”的書寫,簡單介紹一下作者。
二、同學們預習過課文了,你覺得文章以“囚綠記”為題,好不好?為什么?
事先布置預習,了解學生的回答,進行預設:
①分析回答問題,要求學生根據文章內容,盡量選擇文中的詞語來概括。(活動一)
文章的中心事件就是“囚綠”。
囚綠的原因:(1——7)擇綠而居 與綠對語 細心賞綠
囚綠的經過:(8——10)牽綠入戶 幽囚“綠友”
囚綠的結果:(11——14)固執囚綠 開釋綠囚 懷念綠友
小結:全篇圍繞“囚綠”來組織材料,展開敘述。
②結合內容概括的短語,簡要復述課文內容,注意過程轉換處的過渡。(活動二)
三、以作者的行為表現為中心,我們選擇了“囚綠”作為題目,如果要以作者的情感為中心來確定題目,你覺得可以改成什么題目呢?為什么?——“愛綠記”
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作者的“愛綠”?
行為舉止:擇綠而居 與綠對語 細心賞綠 ——喜愛,留戀
牽綠入戶 幽囚“綠友” ——喜愛,不快,惱怒
開釋綠囚 懷念綠友——祝福,懷念
通過寫人物的行動來表現情感。這里可以理一下情感的變化。突出變與不變。
重點分析囚綠的行為:
追問:“我”的種種行為表現和情感都是源于對綠的愛,最讓人不解的是哪種行為表現?你怎樣理解這種行為?(作者將其稱之為魔念)
“我”是如何囚禁常春藤的?學生齊讀第8段。
修改比較:(活動三)
原文: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來……
改文: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屋子里來,教它伸長到書案上,讓綠色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裝飾這簡陋的房間和抑郁的心情,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幸福和猗郁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要它作無聲的歌唱。
教學方法:采用增刪替換比較的方式品讀
【這些行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是一種自私、是一種控制。但這種自私、控制的行為實際上是因為“我”對綠愛之深、愛之切,以致這種愛轉變為一種占有欲。】
直抒胸臆:
綠色是多么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開始了解渡越沙漠者……綠是自然的顏色。
這些語句重點是朗讀,體會排比、比喻等修辭的作用。“我開始了解……”一句可以設計仿句練習。(活動四)
插敘往事:簡單了解,明確插敘的作用即可。
細致描繪:選擇幾處描寫常春藤的語句,重點品讀,體會用描寫來表達情感。
小結:全文通過……,描寫了作者的情感變化,表達了作者對綠的喜愛之情。
四、你覺得“囚綠記”和“愛綠記”這兩個標題,哪個更好?為什么?
1、“囚綠”的行為表現了“我”對綠愛之深。
2、“囚綠”還能表現出綠在被囚環境下那種堅貞不屈、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自由意志。
五、課文5——7段寫到了“我”與綠對語,那么當“我”幽囚了綠色后,如果“綠”可以說話,我們之間會展開怎樣的對話?(要求:根據9、10段的內容;對話要能體現被囚之“綠”的品質和追求)(活動五)
六、作者寫這樣一株常春藤,敘述自己囚綠的經過,有什么用意呢?
1、常春藤的象征意義(托物言志)
2、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借物抒情)
3、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小見大)
4、尋找文本中透露的信息,補充相關材料,了解寫作背景,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志趣和追求,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七、課堂總結。
八、布置作業。
囚綠記教學設計2
看了三個版本《囚綠記》的教學設計,最大的感觸是要真正解讀好一篇文章,設計一個相對完美的教案真是不易。與前兩次的教學設計相比,這一次的設計在構思上更別致,教學內容上更細致,語言品析也更精致。學生在豐富的教學活動中不僅得到了思維上的訓練,更獲得了散文閱讀方法的指導。
從教學構思上看,《囚綠記》這篇文章的教學切入點可以從“我”的行為表現切入,可以從“我”的情感角度切入,也可以從“囚綠”這一主要事件切入,但無論哪一種切入總有點兒顧此失彼之感。而這份設計以“我”對綠的稱呼作為一個小小的切入口不僅理清文章的行文脈絡,而且理清了“我”的情感脈絡,在兩者之間找到可一個很好的平衡點。站在這條主線上再進行散文語言的品讀活動,既有利于學生獲得整體上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對細節的品讀。
從教學內容上看,這份設計對綠的稱呼只是一個小小的切入口,而作為重點教學內容呈現的是隨著稱呼的變化“我”的情感的變化以及文本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在重點內容的突破上采用品讀的方式。1.學生通過圈畫批注、增刪比較、品味重點字詞的方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文本中所流露出的對“綠”的炙熱的愛。2.抓住文本的重點句、難點句進行細節品讀,探究這些細節與文本整體即作者所要表達主旨的聯系。3.在品的基礎上重讀,品讀結合。讀出散文的語言美、結構美甚至思想美。如讀出排比句和感嘆句的特點,朗讀類比的語句,讀出我對綠的喜愛之深,讀出對綠的頑強,不自由毋寧死品質的敬重等。
從語言品味上看,這份設計非常注重對文本語言的品析。王榮生在《散文教學教什么》指出,散文閱讀要領之一就是體味精準的言語表達,體味必須是細讀,必須是細細體會。怎么細讀呢,按南帆先生的說法就是沉入詞語。真正的文學大師的語言,是具有生命的靈性的,它有聲,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與質感,是應該細細地去體味、沉吟、把玩,并從中感受到一種語言的趣味。這份教學設計語言品味隨處可見,如在抓“我”的行為舉止表現愛時,引導學生品析“天天望,看它,看它,細細觀賞”這幾個動作雖都有看的意思,但有何不同。如在引導學生感悟常春藤形象特征時引導學生抓住“總、甚至于、都”等關鍵詞,體會它的變化與特點。更甚的是能夠抓住平常不太引人重視的虛詞去品味“我”對綠的復雜情感,感受“我”對綠的贊美之情。相較而言,很多時候我們在教學散文時除了關注思想感情,除了關注手法,特別是修辭手法,基本沒有特別的方式方法,在品析語言時也常常帶有一種“貼標簽”、“概念化”的嫌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得到一些概念化的修辭手法、表現手法之外,其他似乎別無所獲。何為品析語言,散文的語言到底如何品,這份設計其實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
最后,提一些個人的想法。意見不一定成熟,供宋老師參考。
1.文本中對“綠”的第一個稱呼應該出現在第4段“綠影”,這是在“擇綠”時對常春藤的一種稱呼。后面生四的內容可以提到這里。
2.對于情感的解讀,文中的“我”對綠的愛意應該是逐層加深的。文中在“擇綠”階段對綠的感情應該是一種需要式的歡喜。“綠友”階段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的愛。情感思路我覺得應該是:歡喜——深愛——惱怒(愛之深、愛之切)——敬重——懷念。
3.文中哪些地方還能體現“我”對綠的愛,這幾句是不是也能體現呢?
(1)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我急不暇擇……
Ps:我懷念著綠色,如同魚兒盼著雨水……
(2)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過了一個月,兩個月……
Ps: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過了一兩個月……
4.后面的一個提問:改成請你站在常春藤的角度為它寫一段內心獨白,以表明它的心志。
5.最后一句的覺得那個“著”字更能表現一種期待之情。建議改句為:
我懷念我的原窗綠友。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吧。
囚綠記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過程,賞析“綠友”這一具有人格內涵的景物,并生成解析方法。
2、通過學習發問,提升質疑探究的思維品質。
3、通過人、文對話,感悟文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堅貞不屈的浩然正氣。
教學重難點
學習依據文本語言,解析具有象征意義的景物內涵的方法。
設計原則
1、創造性挖掘教材三維生長點的原則
2、整合推進并融匯達成三維目標的原則
3、學習活動過程中動態生成方法的原則
4、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原則
教學過程
一、翻檢生活體驗,創設問題情境
營造學習氛圍,撩撥閱讀期待
二、自主散讀文本,整體感知全文
三、設置發問平臺,啟動自主探究
四、整合師生問題,組織學習活動
1、理清文本情節
2、賞析“綠友”形象
3、總結學習方法
五、物我合一,探究主旨
六、課下拓展,深度鏈接
囚綠記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的:
1、體會本文詠物抒情的寫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構思,體會它結構精巧、變化多姿的特點。
3、了解有關語句的深刻含義和表現手法,感受本文語言含蓄優美的特點。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聯系當時的社會環境,明確作者在抒寫對綠的摯愛之情中,表達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向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歌頌。
2、難點,讓學生在閱讀中明確“綠”的象征意義,而不只是結論的傳遞。
三、教學設想:
從圈劃、品味凝聚著作者感情體驗和理性思考的語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語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四、課時安排:
二課時
五、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巴金回憶一位作家時說,他有“優美的性格和黃金的心”,同他談話,“仿佛聽完一曲貝多芬的交響樂,因為,我是和一個崇高的靈魂接觸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囚綠記》的作者,一位很有才華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譯家――陸蠡。陸蠡(lǐ)是一位真誠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歲,堅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國家民政部批準他為革命烈士。
現在,讓我們一起研讀陸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綠記》,去接觸他那崇高的靈魂。
二、研讀課文
(一)整體感知課文
1、釋題:“囚綠”就是把綠色囚禁起來。
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呢?
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高聲朗讀、輕聲朗讀、一個人讀,找個伴兒一起讀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讀課文。
教師明確要求:標注段落,圈劃疑難字詞。或結合課后注釋,或同學相互討論,合作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也可當場求助老師。
2、教師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線索。
①、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因為他愛綠)
②、他把綠“囚”牢了嗎?(他后來把綠釋放了)
③、離開了綠,他對綠的感情又是怎樣的呢?(他對綠充滿了思念)
教師歸納板書:戀綠――囚綠―― 釋綠――思綠(線索)
(二)、研讀“戀綠”的部分(第1-7小節)。
1、學生速讀課文。指明學生找出表現作者愛綠感情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適當引導講解,在學生找出后,或組織學生齊讀,或組織分組讀,在讀中與作品直接對話,感知這篇散文的語言風格。
2、創設情境:假設學生是作者,要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與綠直接“對話”,要求學生以課文第五小節一段話“綠色是多寶貴的啊……也視同至寶”為例,變換人稱、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
(三)、研讀“囚綠”部分。(第8-11小節)
1、作者因為愛綠而囚綠,課文那些語句寫出了他綠友的愛之深?指名朗讀文中有關語句。
2、教師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學生觀察它的枝條向一個方向伸長即向著陽光方向生長的外形特點,揭示喜愛它的第二個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問:作者得到“綠”了嗎?找出文中的有關語句來說明。
板書: 對生活的熱愛
3、對作者“囚綠”這個行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學生討論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歸納總結:作者那份對綠的渴望,表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這也是一種自私之舉,是對綠的施暴之舉,是對生命的一種遏制、一種摧殘。
4、對被囚的“綠友”的尖端總是朝著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啟示?
要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因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結果卻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實例,進一步理解作者所闡明的人生哲理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明確:常春藤的不屈不撓;生命不可侵犯;萬物各得其所,人為不可干擾;如果真的喜歡這個事物,那就給他(它)自由,讓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書: 生命的尊嚴不可侵犯
(四)、研讀“釋綠”部分。(第12-13節)
學生討論:由作者“釋綠”的時間和地點,你聯想到什么?
教師穿插介紹陸蠡有關事跡: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編輯,小海淪陷后,他留滬主持該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說,被捕,刑審數月,受盡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殺害。
教師明確:“釋綠”這部分是文章的主題所在,在這里,作者從“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種頑強抗爭的性格,永向光明的執著中仿佛也照見了自己的性格和命運。作者后來“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珍重地開釋”表明了他發自內心深處的對自由和光明的呼喚。
板書: 呼喚自由和光明
(五)、研讀“思綠”部分。(第14小節)
引導學生朗讀體會課文最后一句話的含義:含蓄地表現了他對日寇鐵蹄下的同胞的惦念與牽掛。
第二課時
一、課文總結
1、本文題為“囚綠記”,意思是記述“囚綠”的經過。
① 哪幾段寫囚綠的?囚綠之前,之后寫了什么?
② 哪一段,哪幾段寫得特能打動你,使你動情的,做一下記號,待會兒我們要好好朗讀和品味。
③質疑。有疑惑的地方打個問號。
學生自讀、圈劃。
2、提問任務一
全班交流后明確:
文章自始至終緊扣一個“綠”字,戀綠(擇綠、賞綠)――囚綠――釋綠――思綠,這過程與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聯系呢?
每一個意念與行動都體現著作者對綠的愛,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誠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一年后還在懷念并盼望再見。曲折有致地表現了愛綠色生命的生活經歷和心靈歷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愛綠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進。
3、閱讀全文時,哪一段或哪幾段最打動你?我們來讀好好品味一下。
個別讀(說明理由)、散讀、全讀。
4、我們在朗讀時,都被作者對綠的摯愛感動了,作者為什么對綠——一株常春藤這么愛呢?請同學們再默讀課文,思考兩個問題,圈劃有關詞、短語、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筆下的綠有怎樣的特點呢?
②面對摯愛的綠,作者有怎樣的體驗與理性思考呢?(提示:應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烽煙四逼”。)
學生自讀、思考、圈劃、批注。
四人小組交流。
全班交流(每組推選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確概括綠特點的詞語,形成板書。
蓬勃
綠 向陽
固執
從作者的體驗思考中,我們感悟了作者為什么那么愛綠,那就是:
學生小結:因為綠蓬勃向上,充滿生機;因為綠永遠向著陽光,固執,堅持已見;因為綠使處于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勵,所以,他深深地愛綠——一株常春藤。
這就是本文的主旨嗎?
學生回答:不!還有更深一層的思想,綠有它的象征意義。
5、什么是象征?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說“綠”的象征意義。(提示:由綠的特點,作者的體驗思考聯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確,形成板書
生命、希望
象征 向往光明、自由
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
6、小結:作者以一株常春藤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綠色是自然給予人類的審美心理需求,它給人以和平安寧的象征,給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詩詞中就有不少寫“綠”的名句,能背幾句嗎?(學生背誦,談自己的理解。)
這些詩句中寫到綠,體現了詩人獨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傳頌。綠在視覺上給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悅,安寧。這就是一般人都喜歡綠,愛綠的原因。而我們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時刻,不僅寫愛綠,更賦予綠以時代需要的象征意義——(齊讀板書。)我們從中窺見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靈魂”。他確實有一顆——“黃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國的年代,《囚綠記》確有照亮民族心靈的作用。
文章貴在立意,立意貴在真實、深刻,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囚綠記》就是這樣一篇真實、深刻,有鮮明時代氣息的優秀散文,值得我們寫作時學習、借鑒。
7、我們從品味關鍵句入手,讀懂了這篇優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黃金的心。由此可見,我們要快速讀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從品味凝聚作者感情體驗,理情思考的語句,從含有言外之意的語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類文章,應從物的特點思考,展開聯想,聯系相似點,明確象征意義。
當我們自己寫作時,應在文章的顯要處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寫上凝聚自己感情體驗與理性思考的語句,使文章脈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二、布置作業 :
課文《囚綠記》在表現手法上有許多可供我們鑒賞學習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結構清晰,簡繁得當,各盡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
④文字表達細膩、質樸等。
請同學們從表現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寫一段200字左右的鑒賞文字。
囚綠記教學設計5
【設計說明】
《囚綠記》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二第一單元的略讀課文。單元導讀指出所選作品“表達了作者對自然、人生的豐富感受和深刻思考。這些作品……引領我們領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必修二的“表達交流”部分設計了《親近自然寫景要抓住特征》的內容,并在其“話題探討”中指出“人類對于自然,也就是我們的生存環境,有著天然的依賴,不僅要從自然中獲得物質的滿足,還要從中得到精神的慰藉”,“人類是自然萬物的一種,自然界到處是人類的兄弟。人在接觸自然的過程中,由于相互間的某種聯系,常常會產生一定的感悟和聯想”。繼爾,又在“寫法借鑒”中指出“景物因人的主觀色彩而異,同樣的景物,在不同人的眼里,會有不同的反映。這跟觀景人的修養、心境和審美情趣有關”。
綜合上述因素,結合學生和課文的實際情況,本設計將《囚綠記》定位為:《囚綠記》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全文以“囚綠”為核心“事件”,以“我”與常春藤的關系為主要線索,“講述了‘我’與常春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經歷,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也寫出了作者的生存狀態和真摯心愿”(人教版配套教參語),從而在特定條件下形象揭示了從屬于社會的“人性”與從屬于自然界的“物性”所具有和呈現出的特定關系和狀態,展現了人性的真實和復雜,表現了人性的迷失與回歸。
【教學策略】
原則:緊扣文本,以物揆情,以事度理。方法:問題引領,梯次設問,分層推進;自讀為主,點撥相輔。
【教學目標】
1、學習緊扣文章的具體內容把握文章主旨、探究作者情感和思想的方法;
2、學習寫景狀物散文中常見的借物抒情(本文中沒有所謂“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教學目標”之第1項。
【教學難點】對文章主旨的把握。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準備】
一、提供預習材料和問題
1、作者生平、創作及被評價情況。
2、設問:①本文核心“事件”是什么?②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句、段?③作品的情感基調是什么,有沒有變化?如果和所寫的“事件”聯系起來,請試著用一組詞把這種變化的內容概括或形容一下。④你認為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二、布置預習任務
1、通讀課文至少3遍,第1遍借助工具書查錄自己不會、不熟的生字詞,疏通語句;第二遍有聲朗讀,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第三遍帶著設問問題朗讀,思考并嘗試解答。
2、提出自己的問題,寫在課堂記錄本上。
【教學過程】
一、進入新課,導學引思
人類關注的一切事物概括起來只有二樣:一是人自身——尤其人的本性;一是自然界——尤其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們對這二者的關注誕生了無窮無盡的話題,產生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中國古代先哲提出的“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其重要的指向是探求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一篇散文中整合人類關注的二大方面重大話題的佳作不多,《囚綠記》就是其中的典范。
二、教師范讀,溫故求新
學生邊聽教師范讀邊默讀,重溫預習時的讀文感受,回顧預習任務完成的內容。
三、緣事設疑,揆情度理
第一組問題:
1、圍繞“擇居”,作品寫了哪些內容?
思路提示(以下均簡稱“提示”):寫了寓所的特點,選擇的理由。公寓的特點是狹小、潮濕、朝向不佳、夏季炎熱、窗戶破損。我被一抺綠影打動而即刻決定。
2、全文僅14段文字,卻用了4段文字才引出常春藤,這樣寫是否太拖沓?
提示:并非如此。這4段文字通過寫居室之簡陋、狹小、不宜人居而“我”卻“毫不猶疑地決定下來”,反襯出“我”對綠色(哪怕一片“綠影”)的極度喜愛。這對后文是一個豐滿的鋪墊。更重要的,這些文字自然而然地帶給讀者一個疑惑:作者為什么如此熱愛綠色呢?這恰恰引起下文,第5段直接就回答了這個疑問,行文的暢順使內容的轉換如凝脂般細膩潤滑。
第二組問題:
1、第5段整散結合,詩性表達了作者的感情,請依次找出表達作者感情的詞語,疏理抒情的脈絡。
提示:本題重在使學生注意緊扣原文的某類詞語推想、探究作者的感情、觀念、思想的方法,視野范圍亦不僅限于此處。如,找出描寫心理的詞語,描寫動作的詞語等。具體答案略。
2、第5段和第6段是大段的借景抒情的文字,它們和后文對綠藤枝條的描寫構成了全篇的核心內容,這二段最能體現這篇美文的特質,請談談它們美在何處。
提示:①抒情濃烈,震撼心靈。作者毫不掩飾自己的天性——熱愛綠色,熱愛自然,開頭直呼“綠色是多寶貴的啊!”,段尾坦承“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把綠色定義為自然的“代言人”。但他仍覺得不夠,又用直接評論的語言說“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似乎生怕讀者不明了綠和自然就占據著他心靈最重要的位置。段中使用了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方法,運用聯想和想象,把前4段“遇綠”之歡所喚起意識中始終“潛伏”的“覓綠”之切,以及“得綠”而安的狂喜之情一傾而出。時而熱情迸發地大喊“它是生命……它是快樂”,時而忘情地呢喃“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時而急切地表白,時而深情地呼告,時而癡情地對語。在綠的面前,“我”表現出了赤裸的人的天性,“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忘乎所以,難以自持。
②警語佳句,滿紙煙霞。此二段文字共16句,除生活動作敘述的2個句子外,余者皆是描寫作者情緒、心理等精神活動的佳句,言簡而意深。如,“它是生命……它是快樂”一句,在行文結構上是總說,在內容上則是對綠色的本質性概括,揭示出人的天性對于自然的依賴。“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則用極度的夸張寫出了綠色對于我精神生命的重要,綠色可以滋潤我的心田,可以使我的心靈恢復生機和活力。“我急不暇擇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綠也視同至寶”,表明作者反復強調、確認的事實就是人在天性里是向往自然、依賴自然的,社會中的這種“人性”是離不開自然界這種凝聚和體現自然力量的某種“物性”的。“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則是進一步深化的“我”與“綠”之間存在的既簡單又復雜的特定關系的表達,使讀者領悟“人性”與“物性”原為一體,共存共生,永難分離的道理。這是5、6段文字中僅有的一句議論,可見作者覃思所在。
③化用典故,巧妙無形。化用莊子涸轍之鮒的典故,表現自己的盼綠之切。化用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的典故,讓人感到有一種物我相知、人與自然極其和諧的情與境。
④善用類比,搖曳生姿。“我開始了解……莖葉的歡喜。”作者運用類比的思維寫綠之于已的作用,呼應了第5段的關鍵句“它是生命……它是快樂”,深化了頌綠的情感,角度新穎,行文多姿。
第三組問題:
1、“囚綠”部分跨越了8至12段,“囚綠”是這篇散文的核心事件,也是讀者領悟文章主旨的關鍵部分。“囚綠”部分“我”的心理變化是什么,試結合這種變化推想一下文章表達出來的意思。
提示:“囚之初”(第8、9段),我的心理是“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說明“囚綠”的行為具有偶然性,但從上文看,這種思想的出現又是有緣由、有基礎、有歷程的,某種意義上講具有必然性。“我”為什么要“囚綠”呢?因為“我”想“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歡唱”。從“我”的“自白”看,綠色之于“我”,具有非凡的意義,可以說,綠是“我”生命價值的詮釋,是“我”心靈的依靠,是“我”精神的寄托,是“我”生活的旅伴,是“我”人生的歡樂。
第9段是“囚之初”很特殊的一段,它寫“我”的心理變化有二層意思:一是綠的枝條“依舊伸長……比在外邊長得更快”這件事鼓舞了“我”,使“我……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悅”,重點講“我”“囚綠”的行為得到被囚者的表現所“肯定”后的喜悅心理。二是插敘了一段往事。對于這段往事的寫作目的和意義,后世的分析評論者大多采用回避之策,偶或有言,則簡單地說,這是“外加一個聯想,從前鄉下的事情,行文生出必要的‘歧路’,跌宕生姿”(見配套“教參”),至于這“外加”的“歧路”“必要”在何處,如何就“跌宕生姿”了,并未明言。這段看似游離的“歧路”文字,其實自有根由,它緊承上文的心理描寫而來,是受眼前自己剛剛“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悅”激發而產生的聯想,插敘的事件中透露出“我”與綠色的關系具有某種歷程,“不忍”“心里還引為可惜”“怪他多事”是了解這個歷程的關鍵詞,因此,這一段是帶有印證和呼應性質的心理描寫。
“囚之中”(第10段)首先寫“我”視被囚之綠為“綠友”,一廂情愿的喜悅之情,溢于紙上;再寫“綠友”的“固執”帶給“我”的心理變化,“我”先是對“綠友”生疑,認為“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我對它的善意”,繼而生忿,感到“不快”,最后強調“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這一系列的心理變化導致“我”囚綠行為進一步發展,而“我”此時的偏執、孤獨心理也暴露無疑。
“囚之末”(第11、12段),“綠友”的劇烈變化刺激了“我”的內心,使“我”產生了“漸漸不能原諒我自己的過失”的心理,我開始“可憐”“綠友”,但“我”仍舊“惱怒”,偏執心理有所松動。但我囚禁“綠友”的行為受制于“我”的計劃,“我”理性地決定讓“綠友”“恢復自由”。
循著這種心理變化,我們可以推想一下文章表達出的意思。“囚綠”的行為應是源于人的天性,它是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特殊形態,是人對自身與自然關系的畸形表達。“囚綠”重在表達人性的迷失。
在“囚綠”之初,文章對“我”“自私的念頭”的具體描寫展現了人性深處的貪欲和自私。占有是外在的表現,而“囚”則是占有的高級表達方式。作者用生動的語言展現了這種有情的冷漠,合理的殘忍。寫“我”曾對綠的生命“不忍”,為朋友熱情的“除綠”之舉感到不解,為被除去的綠感到“可惜”(第9段)。這在邏輯上是對“我”“好像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的注釋和補充,也是對后文“釋綠、悟綠、念綠”的鋪墊和交待,同時,還是對人性本質的一種詮釋,即人性是復雜的、矛盾的。
“囚之中”通過寫人性與“物性”的斗爭繼續展現人與自然的復雜關系,人希望(不如說“需要”)自然是遂順的、親附的,對自然的“固執”不接受,對自然的“不領情”難以容忍。這里重點表達人性在矛盾中的迷茫。
“囚之末”的景物與心理描寫則生動表達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與狀態:“物性”是永不屈服的,它不隨人的意愿而改變,人與自然爭斗顯然只能是失敗,“人性”最終戰勝不了“物性”;人性是有理智的,雖則“魔念”生長,蠻橫與霸道輕易不去,但理智提醒人性,要反省自身的“過失”。一旦反省開始,人性中陰暗的貪欲、自私和冷漠因素此時雖在占據主導,但善良和同情已開始復蘇,這里重點表達了人性在迷失中開始回歸。
2、“釋綠”部分(第13段)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釋”緊接之前的“囚”,讓讀者清楚地看到“囚”是一種變態的熱愛,“囚綠”是對生命的誤讀,而“釋綠”是對生命的尊重。“囚”與“釋”之間,是一個“悟”的過程,一“囚”一“釋”,是“我”對生命的感悟、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感悟,表現了人性中仁善與良知天性的回歸。
3、文章末段有何作用?
提示:末段與文首構成呼應,收束全文,是全篇的邏輯終點。本段流露出的歉疚感、補償欲望和懷想、惦念之情,豐富和完善了文章的主題表達。
四、布置作業,探疑問難
1、有一種觀點認為,本文使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含蓄地揭示了華北地區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象征著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囚綠”“暗示著艱難的國運家運”。(人教版配套教參語)。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為什么?(必做題)
2、你有過“囚綠”似的心理和行為嗎?試仿照本文寫一篇散文。(選做題)
板書設計:
文章雙線結構
行為線索:遇綠得綠觀綠囚綠釋綠記綠
心理線索:覓綠喜綠頌綠怒綠悟綠念綠
囚綠記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脈絡,把握作者的情感線索。
2、賞析綠枝條形象的語言描寫,探究綠的內涵。
3、理解“綠”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贊美,對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的贊頌。
教學重點:
1、賞析綠枝條形象的語言描寫,探究綠的內涵。
2、理解“綠”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贊美,對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的贊頌。
教學難點:
理解“綠”在本文中的象征意義,學習并運用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寫一片段。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設計: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作家陸蠡。巴金曾這樣評價他,說他有“優美的性格”和“黃金的心”,同他說話,“仿佛聽完一曲貝多芬的交響樂,因為,我是和一個崇高的靈魂接觸了。”讓我們一起拜讀他的這篇代表作,去觸摸他崇高的靈魂,并一起去享受一株常春藤帶給我們的感動。
二、整體感知
1、解題:觀察“囚”字,有什么特點?它的含義是什么?
提示:會意字。把人圍在一個封閉的四方院落里,就是囚了。“囚”的對象往往是人,而本文囚禁的對象是常春藤的綠枝條,這里的“囚綠”是把綠擬人化了。
2、簡介陸蠡。
陸蠡(1908—1942),現代散文家、翻譯家,抗日烈士。1931年畢業于上海國立勞動大學,后在上海文化出版社任編輯,業余從事散文創作和翻譯。1942年因出版抗日書籍,被日本憲兵扣留,慘遭殺害,時年34歲。1983年,國家民政部追認他為革命烈士。出版過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綠記》等,譯著有《羅亭》《魯賓遜漂流記》。
3、寫作背景。
文中13段明確告訴我們“盧溝橋事件發生了”。本文寫于1938年,當時正是“祖國蒙受極大恥辱的時候”,國難當頭,陸蠡借懷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暫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發出了要掙脫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吶喊,抒發了自己熱愛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4、預習檢測
字音:陸蠡lǐ 涸轍hé 蕈菌xùn 猗郁yī
瞥見piē 移徙xǐ 婆娑suō
成語:揠苗助長: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
急不暇擇:來不及選擇。
三、初讀課文,理清思路
1、全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圍繞綠,作者記敘了自己的哪些行為?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變化?
提示:尋綠(1—4段):喜悅 滿足
賞綠(5—7段):喜愛 留戀
囚綠(8—12段):無比的喜悅 愛憐
放綠(13段):尊敬 祝福
懷綠(14段):懷念 期盼
四、品讀課文,理解情感
1、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合作探究,討論解決。
(1)文章以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為線索,通過寫囚禁又釋放常春藤綠枝條的事情,來表達自己對綠的喜愛。這個綠,在文中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找出描寫綠枝條自然形象的語言進行賞析、體會。
提示:囚綠前:伸須、攀緣、舒葉、觀賞纖細的脈絡,嫩芽;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并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寫出生命力旺盛的狀態。
囚綠后: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寫出頑強不屈、向往光明與自由的特點。
顏色:失去青蒼的顏色—柔綠—嫩黃
形態:先前的“漿汁豐富”—細瘦—嬌弱,并把它比作病了的孩子
(2)這個綠枝條的自然屬性特征是什么?
提示:永遠向著陽光生長。
(3)綠枝條愿意被囚嗎?一個“漸漸”寫出它顏色由深而淺,枝條由粗而細的過程,以死來表達對光明自由的向往的特點。它以死抗爭的行為中可以發現它具有怎樣的精神?
提示: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4)作者正是被這種精神所感動,決定釋放綠枝條。這里的“綠”還被作者賦予了怎樣的象征意義呢?
提示:聯系本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生平。
象征意義:一是象征作者向往自由和光明的情懷;
二是象征中華民族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
三是象征著一種精神上的激勵和召喚。
總結:陸蠡借贊揚綠枝條的精神,贊揚了中華民族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綠是囚不住的,自由光明也必將到來。
五、拓展延伸
這篇課文用擬人的手法來寫景狀物,賦予景物“性格”“氣質”,取得了特殊的藝術效果。試著借鑒本文的寫法,調動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種景物,力求寫出景物的特征。
提示:向日葵:向陽 仙人掌:耐旱 梅花:不畏嚴寒
囚綠記教學設計7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抓住重點詞句,理清文章思路,體會其間蘊含的情感;探討“綠”的深刻含義;理解“堅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內涵,培養良好的情操。
2.過程與方法:小組合作探究與展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頑強的個人品質與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
二、學習重點
理清文章思路,體會其間蘊含的情感;探討“綠”的深刻含義。
三、學習難點
理解“堅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內涵,培養良好的情操。
四、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自學預習
(一)預習導學案
1.通讀文章,掌握重點字音字形。
涸轍( ) 鑲嵌( ) 婆娑( ) 蕈( )菌 莖( )
蔥蘢( ) 遷徙( ) 學徒( ) 猗( )郁 瞥( )見
急不暇( )擇 了截( )爽直 揠( )苗助長
2.有感情朗讀課文,學生互相(或教師)糾正錯誤字音。
3.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課文中哪幾段是寫“囚綠”?“囚綠”之前、之后主要寫了哪些內容?每一部分流露出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完成表格)
第二課時:課堂教學
(一)欣賞圖片,導入新課
幾米說:生命中不斷有人離開或進入,于是,看見的,看不見了;記住的,遺忘了。然而,看不見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記住的,是不是永遠不會消失?我要問:你曾喜歡的那一片濃綠,囚住了,是不是可以算作真的擁有呢?
(二)課文研讀,品味鑒賞
1.預習檢測。
課文中哪一部分是寫“囚綠”?“囚綠”之前、之后主要寫了哪些內容?每一部分流露出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填寫下表)
明確:
2.重點研讀。
速讀課文,篩選出描寫常春藤(綠)的語句,說一說你喜歡哪個句子,為什么。
關注下面一些語句,引導學生品讀畫線的詞句:
當太陽照過它繁密的枝葉,透到我房里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
看它怎樣伸開柔軟的卷須,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看它怎樣舒開折疊嫩葉,漸漸變青。
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
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
永遠向著陽光生長。
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
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
下雨的時候,我愛它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
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
植物是多固執啊!
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綠是生命、希望、慰安、快樂的象征;綠的這一切特性使處于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獲得了精神上的激勵,所以,他深深地愛著綠。因為愛綠心切,所以“囚綠”,這體現了作者對綠的“自私之愛”。綠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總朝著原來的方向,固執,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這使作者的心靈受到觸動,所以最后才會“珍重地開釋”“祝福”,這體現了作者對綠的“敬重之愛”。
3.主題探究。
(1)作者對于“綠”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那么,從原文看,作者眼中的“綠”僅僅是“綠”么?對于作者來說,“綠”是不是還有別的寓意呢?
注意下面這些語句:
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
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結論:“綠”的寓意。
常春藤雖然被作者“囚禁”了,但是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它是這么的固執,永遠朝著陽光生長,這說明它永遠不屈服。最后作者想通了,放了綠。作者無法囚綠,恰恰說明了綠的頑強和倔強,代表著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文中提到,因為作者那時遇到了盧溝橋事變,他因由常春藤的不屈服的品質聯想到了中華民族對待外侵略者表現出來的固執與不屈服,對勝利與光明的向往以及追求自由的精神品質。
(2)引入作者介紹和背景簡介。
陸蠡(1908-1942),現代散文家、翻譯家。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綠記》等,譯著有《羅亭》《魯賓遜漂流記》等。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編輯,上海淪陷后,他留滬主持該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說,被捕,刑審數月,受盡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殺害,年僅34歲。
(三)拓展延伸
“綠”本為常春藤,卻有著思想寓意,這就是“象征”或“托物言志”的寫法。
象征是一種表現手法,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來表現某種概念、思想、精神品質和感情。
托物言志是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描寫或刻畫,間接表現出作者的志向、意愿的抒情手法。
象征、托物言志手法在古典詩歌中最為常見。請同學們課下搜集一首運用了象征(托物言志)手法的詩歌,并簡要賞析。
囚綠記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綠”寄予的深刻思想內涵。
(2)象征手法運用的獨特技巧。
(3)知人論世的解讀技巧。
2.過程與方法
學生發現問題,學生解決問題,由表及里,自主閱讀,合作探究,教師點撥,遷移訓練,課外練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中華民族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樹立正確的“愛”觀;明白對錯誤的自省便是一種成長。
以上三個目標的確定,力圖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重的教學理念。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綠”的多重象征義之間的內在聯系。
(2)知人論世的解讀技巧。
2.教學難點
作者在臨行前才開釋“綠”的原因;由此引發的對人性私心的審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觀賞四幅圖片。提問,看著這些綠色的植物,你有什么感受?
二、閱讀文題,發現問題
綠色是多么美好啊。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有一個作家陸蠡也寫過一篇關于“綠”的文章。投影文題《囚綠記》,請同學們看文章標題,思考:這篇文章的標題,給你留下哪些懸念?
學生發言,教師把學生提出的問題制作成幻燈片
三、閱讀文章,合作討論
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篩選整合。針對學生提出問題的多少分小組。幾個問題分幾個小組。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文章,然后把自己的思考和小組成員交流,看是否一致。最后推選一名同學發言。
四、解決問題,答疑解難
1.囚綠探因
(1)關于“生命、希望、慰安、快樂”
當作者來到北平,選擇公寓的房間時,他選擇了一間在常人看來不甚理想的房間,房間的窗朝東,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從早上5點到中午11:30,都受太陽照射,特別炎熱,何況房間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還給打碎了。但“我”在有選擇自由的情況下卻選定了這間房,那是因為“我”喜歡破玻璃外長著的那根常春藤,可見“我”對綠的喜愛和向往。這種對綠的喜愛應該是緣于一種人與生俱來的天性,那就是把綠當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樂的化身。文章中“從前我有個時候”,友人替“我”拔去床底下未除凈的草根茁出的嫩芽時,“我”還引以為可惜這段話就是明證。所以看著窗口的那片綠,“我”聯想到渡過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和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漂來花草莖葉的氣息的歡喜,感到“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2)關于“愛、幸福、青春”
“我”望著常春藤的生長,就如望著當年的自己在成長,它漸漸變青,漸漸變老,不正是作者人生歷程的寫照。也曾經用一顆純真的童心,追求愛與美的夢,也曾像常春藤一樣在風雨中展現自己婆娑的舞姿,而青春式的幻想,會隨著悠悠的時光漸漸破滅,現實的冷酷也會澆熄那顆青春熱枕的心。
個體通過愛一個對象,才能意識到自己的愛和幸福。在常春藤的身上,“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心中那份對愛的希冀。在愛的希冀中,延續著自己的生命。
(3)關于“孤獨、疲累、簡陋、自私、占有”
我在陌生的古城中感到孤獨,簡陋的房間,破碎的窗口映來的綠影,卻深深觸動了內心的那片空寂,染了些希望的曙光。讓我忘記了困倦的旅程與已往的不快,似乎與一位舊友的對話里,得到了內心的宣泄。
當心中對綠產生占為己有的私念時,是“我”害怕逝去的美好再次會在急促的人生里流逝,綠里映射了“我”的過去,而對往昔已經開始懷念與回味時,“我”已經感到了珍惜眼前美好的重要。于是囚禁了綠,以它的毀滅來成全個體欲望的滿足。
2.囚綠結果
分為四個階段:
(1)“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伸長,依舊攀援,依舊舒放,并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這段話表現“綠”頑強的生命力。
(2)“每天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囚禁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這段話表現“綠”執著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永不屈服于黑暗。
(3)“它漸漸失去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這段話表現“綠”即使失去生命力,也不會放棄自己的追求。
(4)“瘦黃的枝葉被放在原來的位置上,被致以誠意的祝福。”表現“綠”終于贏得自由和光明。
3.釋綠探因
(1)植物的固執,讓“我”不快,損害了“我”的“自尊心”。該放卻沒放。
“我”滋生了一種自私的“魔念”,把綠的枝條從破窗中牽引到自己黑暗的房間來。綠在黑暗中的掙扎,使“我”對綠的感情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看著“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著原來的方向”,我為了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可是,“我”仍舊讓柔弱的枝葉垂在我的案前。
(2)植物變成病孩子般,我意識到自己的過失,為病損的枝葉可憐。該放卻沒放。
當看到植物“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時,作者把它看成是病了的孩子,可憐它、同情它,并計算著自己南歸的日子,打算在離開時釋放它,恢復它的自由。但是這種自由是有條件的,必須是“我”離開這房間,離開北平。如同《囚綠記》序言中所寫的,“我沒有達到感情和理智的諧和,卻身受二者的沖突,我有時接受理智的勸告,有時又聽從感情的慫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讓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頭。這矛盾,把我苦了。”“當命運的意志命我雙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擔子,強我緣走窄小的生命的繩索,我是多么戰兢啊!為了不使自己傾跌,我竭力保持兩端的平衡。在每次失去平衡的時候便移動腳步,取得一個新立足點,或則是每次移動腳步時,要重新求得一次平衡。”“我”在放與不放之間的矛盾中掙扎,其實是理智與情感的沖突,是綠色生命與“魔念”之間的沖突。
(3)盧溝橋事件也沒有讓“我”立刻釋放“綠”,而是為了求得自己的自由才釋放“綠”。
日本開始侵略北平,“我”面臨被囚禁的危險。在朋友的催促下,“我”不得不變更計劃,每日留心開車的消息。身處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畢竟還有“綠”相伴。所以他不能放走“綠”。直到他離開北平前往相對安全的上海,獲取自己渴望的自由時他才釋放“綠”,還“綠”自由。
當個體生命本身有了某種欲求時,他才能體驗到同類事物的那種欲求。“我”有了對光明自由的渴求才真正體驗到常春藤對光明自由的渴求。
五、歸納概括“綠”的多重象征義
作者是在和綠的精神對語中,一步步升華對綠的認識的。開始作者只是從一般意義上把綠看成是生命、希望、慰安、快樂的象征,經過一段日子的觀察,作者對綠的感情升華到愛和幸福,聯想到青春年華。后來他感受到綠對自由光明的頑強不屈的追求,最后在經歷民族的苦難時,作者更進一步從綠的品質上感受到了我們民族的精神,完成了對“綠”象征意義的最后升華。也完成對自己靈魂的凈化和升華。這正是此文不同一般象征手法的獨特之處。
六、遷移訓練
閱讀文章《文竹祭》,思考,解讀這篇文章應從什么地方入手;文章借什么物寄托怎樣的思想情感?
七、課堂小結
學生自由談,教師總結。
這節課通過對《囚綠記》的解讀,領悟到作者感悟“綠”的最高象征含義的情感體驗經歷,剖析了作者思想轉變的契機,讓我們的靈魂在自然之綠中淘洗,在思想之綠中凈化。
八、寫作訓練
你的生活中,是否有過傷害生命的經歷?如果有,請你借助一種自然之物,運用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寫一篇散文,表達你的思想情感。
囚綠記教學設計9
[目標定向]
1、體會本文詠物抒情的寫法,把握作者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2、理清本文的構思,體會其結構精巧、變化多姿的特點。
3、理解有關語句的深刻含義,感受本文語言含蓄優美的特點。
4、品味作者對自然、對人生的豐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重點難點]
重點:
1、體會本文詠物抒情的寫法,把握作者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有關語句的深刻含義,感受本文語言含蓄優美的特點。
難點:
1、品味作者對自然、對人生的豐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學習方法]
1、這是一篇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優美。借助于多讀,在讀中求解,讀中悟情,讀中明理,讀中品味。
2、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跡的介紹,深入體會本文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2課時
[自主預學]
(一)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陸蠡(1908—1942),字圣泉,浙江天臺人,現代散文家、翻譯家。1931年畢業于上海國立勞動大學,后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編輯,業余從事散文創作和翻譯。1942年因出版抗日書籍,被日本憲兵扣留,慘遭殺害,時年34歲。1983年,民政部追認他為革命烈士。從一介書生到抗日英烈,34歲短暫的生命有如燃燒的流星,劃過漫漫夜空,爆出了美麗耀眼的火花。陸蠡寫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過3本散文集。《海星》中幾乎全部是散文詩似的篇章,表現了一個青年知識分子的回憶、幻想與沉思,文字清新純樸。《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現實主義的色彩,并寫了走向反抗的農民。筆調憂傷憤懣。《囚綠記》寫于抗戰爆發之后,除了上述題材和情調之外,又加入了對祖國山河淪亡的感嘆與對民族氣節的禮贊。
2、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1938年秋,當時正是抗日戰爭時期。“黑云壓城城欲摧,山雨欲來風滿樓”。國難當頭,民生之艱,個人之困,使這個有抱負的青年倍感焦灼而痛苦,使他發出要掙脫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吶喊。
(二)字詞梳理
1、讀準字音
陸蠡()涸轍()猗郁()蕈菌()揠苗助長()
瞥見()嫩芽()婆娑()囚系()急不暇擇()
纖細()了截()移徙()淅瀝()()蔥蘢()()
2、辨析字形
暇()揠()緣()
遐()偃()椽()
瑕()堰()喙()
3、理解詞義
涸轍的魚:
急不暇擇:
揠苗助長:
了截:
抑郁:
囚系:
4、自己的積累(文中還有哪些重要的字詞,請自己積累下來。)
[課文導讀]
(一)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綠”是全文描寫的客觀對象,作者是如何圍繞“綠”展開思路,鋪設線索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文章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描寫常春藤的?找出直接描寫常春藤的語句和作者心態的`語句。(圈點勾畫)
(二)熟讀課文,合作探究
1、文章的行文思路既然為尋綠、觀綠、囚綠、放綠和懷綠,可為什么作者給文章命名“囚綠記”?
2、作者為什么喜歡綠?“囚綠”之后為什么又放綠?放綠之后為什么還懷綠?
3、綠枝條日見憔損,“我”卻不愿意開釋它,如何理解這種“魔念”?
4、在作者眼里,綠枝條有著怎樣的性格特點?
(三)反復讀文,深入理解
1、結合語境,品味語句
①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②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
③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2、如何理解文章的主題?
3、探究寫法:本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如:第一:物我互觀,盡顯性靈。
[應用拓展]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綠色是自然給予人類的審美心理需求,它給人以和平安寧的象征,給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詩詞中有不少寫綠的名句,你能寫幾句嗎?
如: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
[讀后啟示]
對被囚的“綠友”的尖端總是朝著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啟示?
[名作欣賞]
綠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仙瀑有三個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邊,便聽見花花花花的聲音;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于眼前了。
我們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對著那條瀑布;坐在亭邊,不必仰頭,便可見它的全體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個環兒擁著;人如在井底了。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微微的云在我們頂上流著;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響了。那瀑布從上面沖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巖上有許多棱角;瀑流經過時,作急劇的撞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著了。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據說,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覺得像楊花,格外確切些。輕風起來時,點點隨風飄散,那更是楊花了。--這時偶然有幾點送入我們溫暖的懷里,便倏的鉆了進去,再也尋它不著。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穹門,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了。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蕩。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站在水邊,望到那面,居然覺著有些遠呢!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兒法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指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重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愛的,我將什么來比擬你呢?我怎么比擬得出呢?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仿佛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里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著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不禁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欣賞指要]
《綠》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記散文《溫州的蹤跡》里的一篇,作于1924年2月8日,是一篇貯滿詩意的美文。文章不僅取題為《綠》,也用“綠”自然地將全文勾連在一起。“綠”字不僅在文章的結構上起關連作用,它更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點。作者象一個善調丹青的能手,調動了比喻、擬人、聯想等多種手法,從各個角度,波瀾起伏地描繪了奇異、可愛、溫潤、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傾慕、歡愉、神往的感情融匯在這一片綠色之中。在這飽含詩情、充滿生趣的綠意中,透露出作者對生活的愛,升騰著作者向上的激情。
[欣賞鞏固]
1、作者抓住了梅雨潭水的哪些特點來寫的?是怎樣寫的?
2、作者在文中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參考答案:(1、醉人的綠和醉人的美。從各個角度,運用比喻、擬人、對比等方法描繪梅雨潭水的奇異、可愛、濕潤、柔和的特點。2、熱愛生活,積極向上。)
[輕松寫作]
《囚綠記》用擬人的手法寫景狀物,賦予景物“性格”“氣質”,取得了特殊的藝術效果。試借鑒此文的寫法,調動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種景物,力求寫出景物的特征。要求不少于300字。
附:
結構圖解
尋綠——熱切追求
贊綠——喜歡滿足頑強抗爭
囚綠記囚綠——愛綠至極向往光明
放綠——點明主旨
懷綠——惦念牽掛
囚綠記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學習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學會運用圈點批注的讀文方法。
2、能找出作者抒寫綠的形象的語句,探究綠的內涵。
3、能通過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態度,說出綠的新的含義。
4、理解中華民族和一切進步勢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勢力、頑強抗爭、永不氣餒的民族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聯系當時的社會環境,明確作者在抒寫對綠的摯愛之情,表達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向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歌頌。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從品味關鍵句即凝聚著作者感情體驗和理性思考的語句入手。
難點:
學習本文借物抒情的寫作特色。讓學生在閱讀中明確“綠”的象征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綠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一提到綠色,我們就會聯想到生機、希望和生命。當一抹綠色出現在沙漠中時,我們仿佛看到生命的奇跡;當一葉綠芽沖破障礙,破土而出時,我們可以看到生命的頑強。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位喜愛綠色的現代散文家陸蠡寫的散文《囚綠記》
2、指名一位學生上黑板寫課題和作者的姓名。
二、初讀感知
請同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思考:
(1)、課文敘述了一件什么事?請用簡潔的語句加以概括。
請兩位同學上黑板寫,其他同學做在自己的書本上。
出示評價標準:
(1)、事件的敘述是否完整
(2)、語言是否簡潔
請其他同學圍繞評價標準兩位同學所寫的內容。
三、捕捉綠之美
(1)、綠是文章描寫的重點,綠指什么?
(2)、作者是如何描寫常春藤的?請同學再讀課文,用波浪線劃出描寫常春藤的語句,說說它的形象。用以下句式回答。
這是一株()的常春藤,從文中()語句可以看出。
四、觸摸綠之魂
在作者筆下,這株植物不象植物,更象什么呢?要深入了解常春藤的內涵,必須先了解陸蠡這個人及本文的寫作背景。教師出示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請同學模仿常春藤的口吻寫它,以“朋友,我想對你說……”的句式,寫幾句話,體會作者寄寓常春藤新的內涵。
學生寫作,并交流
教師小結:綠不僅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他是向往光明、自由、堅強不屈的廣大人民的象征,又是永向光明、頑強抗爭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五、探究囚綠的原因:
常春藤是正義的化身,那作者為什么還要囚它?
跳讀課文,找出囚綠的原因的語句,并歸納。
六、拓展延伸
設想:假如陸蠡就義前又看到這株常春藤,他會對這株常春藤說些什么呢?請以陸蠡的身份寫一段話,字數100字左右。
寫作并交流
教師小結:
巴金曾用這樣的話來評價陸蠡:他有“優美的性格和黃金的心”,同他談話,“仿佛聽完一曲貝多芬的交響樂,因為,我是在和崇高的靈魂在接觸”。的確,今天我們透過這一株常春藤讓我們看到了他無限的愛國情思,觸摸到了他那崇高的靈魂和那顆黃金般的心靈!讓我們用真摯的掌聲感謝作家陸蠡,感謝他為我們譜寫了一首愛的靈魂詩篇!
囚綠記教學設計11
一、導入
同學們,不同的顏色具有不同的象征意義。比如紅色,代表著熱情;藍色,代表憂郁;紫色,代表高貴;白色,代表純潔……如果要我們用一種顏色來代表生命,你們會選擇什么顏色?
綠色。
是呀,綠色充滿著生機與活力,現在卻有人要將它囚禁起來,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陸蠡的《囚綠記》,去體味他對綠那份獨特的情感吧。
二、解題
“囚”的含義是什么?
明確:人居斗室為“囚”,在我們的理解里,“囚”的對象往往是人,而本文中囚禁的對象是常春藤的綠枝條。這里的“囚綠”是把綠擬人化了。
三、讀“文”——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朗讀課文,思考作者在囚綠前后還寫了哪些內容?請在文中圈畫出關鍵詞句,用與“囚綠”形式相同的短語概括。
愛綠(贊綠、賞綠)—囚綠—釋綠(放綠)—思綠(念綠、戀綠)
這就構成了本文的感情線索
四、讀“綠”——品讀悟情,感受綠之形象
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思考:
1.文中哪些飽含作者情感的語句最能打動你,讀一讀,并說說你的感悟。
要求:用“~~~~”將最能打動你的句子劃出,作好批注,并嘗試有感情的朗讀。
2.作者筆下的綠有怎樣的特點呢?
在交流中明確概括綠特點的詞語:蓬勃、向陽、固執。
3.大家從作者摯愛的綠身上看到了怎樣的精神品質?
明確:生命、希望
追求光明、自由
不屈的抗爭精神
五、讀“人”
1.品析悟旨,探究寫作意圖
朗讀課文章最后一段,引發思考: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僅僅是表達一種喜愛和懷念之情?
出示資料,加深理解。
資料一: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烽煙四逼中的北平時值日寇入侵,作者是富有正義感的青年作家,國難當頭,不能不憤怒憂慮煩惱,不能不生出堅貞不屈的浩然正氣,在“祖國蒙受極大恥辱的時候”,他懷念起一年前暫住北京時,窗外的一樹常春藤。于是寫下了《囚綠記》。
資料二: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后,作者陸蠡就是自告奮勇留在上海,在日本侵略勢力的四面包圍中堅持抗日文學活動。1942年4月13日他被日本兵抓捕,獄中他寧死不屈,被刑審數月,慘遭殺害,僅34歲。
明確:作者懷念綠,希望有一天能重見常春藤,其實是在祈祝淪亡的北平早日獲得解放。這時的“綠”已經成為“向往光明、自由、堅強不屈的中國人民”的象征。作者由綠及人,以此表達自己的心聲。
2.深情對話,抒寫自我心聲
“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
在“愛綠→囚綠→釋綠→念綠”這幾個部分中任選一部分,設計一組作者與常春藤的對話(或內心獨白)。
要求:
1.對話要符合作者在每個時段的心情。
2.能體現綠的象征意義。
3.語言要求生動形象。
六、拓展運用
抗戰的歷史早已遠去,但綠的精神品質卻代代相傳。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向“綠”一樣的人嗎?
出示投影:用心靈演唱生命的歌曲——楊光
用腳趾演奏生命的樂章——劉偉
請結合文章談談這兩人的事跡對你有何啟示?
希望同學們通過對這篇課文的學習,學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珍惜生命,綻放生命的光彩!
王朝一
囚綠記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朗讀以悟情、品析以釋旨、續寫以練筆
教學重難點: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綠”的象征意義,獲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教學設想:
從形式到內容逐漸突破,由品味體現作者感情的關鍵語句入手,通過看課題來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梳理結構、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綠的象征意義,提高賞析感悟能力。
教學方法:
整體感知、讀寫賞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
綠色是最具生命力的顏色,一提到綠色我們就會聯想到生命、生機和希望,當一抹綠色出現在沙漠中的時候,我們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希望,當一葉綠芽突破阻礙綻放綠意的時候,我們看到了生命的頑強。綠色就是這樣,不僅在視覺上給我們以美感,而且在心理上也讓人覺得愉悅,使人看到希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有關綠的散文《囚綠記》,作者陸蠡。
二、檢查預習
piēhézhéxǐyàsuōyīxùn
瞥見涸轍移徙揠苗助長婆娑猗郁蕈菌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過渡:讀這篇散文,我們先從題目入手,課題“囚綠記”你是怎么理解的?“囚綠”是怎么回事?“綠”在文中指什么植物的綠?生說教師投影明確。
再看題目你還有什么問題嗎?(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更有價值)生提出: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在作者囚綠的過程中融入了作者對綠的情感變化,這也正是這篇散文的線索,下面讓我們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這篇文章,請同學們在括號內填寫恰當的動詞,理清文章的思路。)
①綠指什么?(常春藤—爬山虎)
②作者為什么要囚綠?(愛綠)
③他把綠“囚”牢了嗎?(他后來把綠釋放了)
④離開了綠,他對綠的感情又是怎樣的呢?(他對綠充滿了思念)
板書:遇綠——愛綠――囚綠――釋綠――思綠(線索)
四、美讀課文,感受“綠”意
提問:作者因愛綠而囚綠,課文5-7段哪些語句寫出了他對綠友的愛之深?請你在文中圈點批注,并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五、精讀課文,品味“情”感
過渡語:是啊,綠色在作者筆下顯得如此寂寞而又溫柔,猶如溫潤的玉在胸中融化。如此美好的綠卻被“囚”禁住了,這株常春藤被囚之后有著怎樣的生長狀況?表現出它怎樣的特點?請同學們速讀9-13段。
(“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長得更快。”
“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
“植物事物是多固執啊!”
“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永遠向著陽光生長”“永不屈服于黑暗”)
綠的特點:堅貞、執著、頑強不屈、追求光明與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
寫法上最大的特點:賦物以情將綠(常春藤)人格化
六、主旨探究、續寫練筆
1.同學們說得很好。陸蠡不惜筆墨描繪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有沒有更深層的寓意呢?請你找出文中能體現本文時代背景的語句,聯系作者生平(課件展示),談談你的理解。(指讀13段)
明確:寫作時代背景——“盧溝橋事件發生了……”
“囚綠”既是作者個人境遇的隱喻,更是民族命運的象征。作為一個愛國的作家,作者從綠“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種頑強抗爭的性格,永向光明的執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頑強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不僅抒發了自己對綠的熱愛,更賦予綠以時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對民族未來的美好祝愿。
這種寫作方法就是我們常說的托物言志。
[課件展示]:本文寫于抗日戰爭爆發一年之后。當時,北京淪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華大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打敗日本侵略者,把他們趕出中國,爭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為每個有良知的中國人共同的心聲。
2、課內練筆(課件展示):
陸蠡被日本憲兵逮捕后,日本人問他:“你愛不愛國?”他大聲回答:“愛國!”又問:“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國?”答曰:“絕對不能征服!”
……
假設陸蠡臨犧牲時,眼前又閃現出那一抹遠在舊都的綠色,他會想到什么呢,他會對他的“綠友”說些什么呢?
請以“驀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摯愛的綠友”作為開頭,寫一段話,100字左右。
囚綠記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關知識,包括敘事散文的基本特點,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現手法。
2.體會作者表達的深刻的思想內涵。
3.了解如何運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寫作中進行模仿。
◆過程與方法
1.介紹本文的寫作背景,即作者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以便學生能夠準確、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內涵。
2.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對“綠”的認識、感受和理解。
3.設計問題,結合學生對“綠”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本文作者對“綠”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發的對不屈服于黑暗、頑強抗爭的精神的贊美。
4.結合作者的身世,引導學生加深對本文內涵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中華民族和一切進步勢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勢力、頑強抗爭、永不氣餒的民族精神。
2.樹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散文,尤其注意節奏和語氣的運用。
2.體會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特點,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寫作手法。
3.體會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內涵美及其象征意義。
◆難點
1.理解“綠”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賦予“綠”的深刻思想內涵。
2.結合作者贊美“綠”的歷史環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教學突破
1.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分組討論“我心中的綠”。
2.通過講解,引導學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寫作手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課前將學生分組,提出預習內容和要求,讓學生查找有關贊美綠的文章,并將本文與之進行比較;查找有關抗戰前期中國歷史的資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與本課在寫法、語言上進行比較。
◆學生準備
1.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思考自己對于綠的認識,并與作者的認識進行比較;標出課文中難理解的字詞句,以便共同討論。
2.復習上節課所學的內容,準確地把握本文的寫作目的和贊美對象,同時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1.以人們對綠的認識導入新課。
2.朗讀教學,指導學生正確地朗讀課文。
3.組織學生探究作者的用詞技巧。
4.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回答。
學生活動
1.進入新課學習。2.學習有感情地朗讀散文。
3.探究作者的用詞技巧。 4.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預習心得,導入新課(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出上節課所學的有關散文的知識,并請學生回答。
2.總結學生的回答,從人們對綠的各種不同認識人手,導入新課。
3.結合學生的回答,介紹現代散文作家陸蠡及其寫這篇文章時的社會、歷史環境,然后放《囚綠記》的朗讀帶,或者教師自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注意字音、停頓、重音和朗讀的技巧。
4.給學生3—4分鐘時間默讀課文,細細體會文章表達的意境。
學生活動
1.根據所學內容,積極回答教師的提問。
2.積極發表自己對綠的認識和看法,如有的說“綠象征聲睨”,有的說“綠象征希望”,等等。
3.結合歷史知識想象當時社會惡劣的歷史環境,感受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態,交流自己對當時社會歷史狀況的認識;注意課文中生字的讀音及朗讀技巧。
4.閱讀課文,劃出不能理解的字句,體會散文的意境。
二、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出問題:“這朝東的房間令人感到炎熱”,作者為什么還選擇“這朝東的房間”?
2.讓一位學生朗讀第五段,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贊美綠的,又如何形容其對綠色的渴望的。
3.提問:“我開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我開始了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飄來的花草的莖葉的歡喜”各自說明了綠色給人什么的感覺?
4.引導:作者是如此的愛綠,以致“忽然有了一種自私的念頭”。作者為什么要“囚綠”?請同學們思考。
5.提問:作者“囚綠”后,常春藤的生長狀況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為什么感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惱怒它的固執”?
學生活動
1.思考問題,在課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
2.把文中作者贊美綠的句子找出來:“綠色是多么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從中感受作者對綠的喜愛和深情。
3.回答教師的提問,結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色是自然的顏色”,更深地體會綠色給人的感覺。
4.帶著問題閱讀第八段,并說出自己的看法:“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作者太愛綠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課文中的語言回答:“他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它漸漸失去了清蒼的顏色”, “好像病了的孩子”。
三、組織討論.分析作者的感情變化(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善意有時候是具有危險和破壞性的”。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會,談談對這句話的看法。
學生活動
小組討論,代表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對“善意有時是具有危險性和破壞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愛,等等。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1.引導學生復習上課時教學內容,進入新課。
2.分析作者對綠的感情的變化及變化的原因。
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義。
4.引導學生比較抒情散文和敘事散文的寫作特點。
學生活動
1.復習上課時所學知識,進入新課。
2.聽講,理解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及其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手法。
3.聽講,把握文章的主旨。
4.通過比較,了解敘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各自的寫作特點。
一、朗讀本文,復習已學內容,進入新的學習(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通過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和點名朗讀等方式,以適當的節奏讀散文,回顧上節課的知識。
2.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由愛到囚的過程及其原因。
學生活動
1.認真配合教師,在讀的過程中,溫習上節所學的內容。
2.暢所欲言,結合生活知識和平時的閱讀積累回答教師的問題。
二、組織學生討論.分析課文(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問:作者為什么最后讓綠囚恢復了自由,并且“向他致以誠摯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
2.結合學生的回答給予正確的引導分析,并總結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即由愛到囚再到釋放并祝福的原因。
3.通過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說明“綠囚”的象征意義。(可組織學生討論)
4.提問:聯系文章中交待的歷史背景說一說,課文表達了“我”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活動
1.展開討論,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愛綠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動了。
2.通過教師的分析,進一步了解作者思想變化的過程,感受其變化的原因。
3.討論“綠囚”的象征意義,如代表了當時不怕任何黑暗勢力的中國人民的抗爭精神。(作者也被這種精神所折服)
4.討論作者在本文中表現的思想感情,進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手法。
三、教給學生比較閱讀的方法,總結全文(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分析本文作者的語言特點,結合學生難以理解的字句進行分析說明。
2.總結全文,對于敘事散文的一般特點進行總結和歸納,并與抒情散文進行比較,使學生了解其區別。
學生活動
1.結合教師的分析,理解課文的重點字句,把握本文的語言特點。
2.把本文與以前學的散文進行比較,加深對敘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寫作語言特點和表現手法的理解。
本節總結
本文是現代散文家陸蠡的代表作,寫作者在上海“孤島”時期,懷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兩枝碧綠的長青藤被自己牽進迎窗的案頭,然而這“囚進”屋里的綠藤,尖端仍朝著窗外的陽光,顏色卻一天天變得萎黃,枝條也細瘦起來。直至抗戰爆發,作者被迫南歸,才將這個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釋放,并真誠祝福它繁茂蒼綠。
課文寫的是“囚綠”的故事,實際上是贊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頌忠貞不渝的民族氣節,也是作者期望淪陷的祖國山河早日擺脫日寇黑暗統治、重獲光明的內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兩枝綠藤的想象描寫,啟人聯想,讓人尋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筆,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給人留下思維空間,把人引向一個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學探討與反思
通過教學,教給學生閱讀、欣賞、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學的關鍵。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識,背誦一定數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興趣是學習的最好教師。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他們多發言,多發表觀點。在散文教學中,教師要堅持朗讀、品味、思考相結合原則,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內涵美。
囚綠記教學設計14
一、導入新課
1、導語設計:同學們,我們剛剛學習了《故都的秋》,在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以后,相信大家一定對北平的秋色還戀戀不舍,那么我們今天就再來學習一篇同樣描繪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綠記》,來共同體會作者那深深的“愛綠”之情。
2、介紹作者:陸蠡(li)
(1)解釋讀音:蠡字是多音字,讀二聲時,是瓢,貝殼的意思;用于人名時讀作三聲。如范蠡。
(2)作者簡介:
陸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臺。現代散文家、翻譯家。生于1908年,1932年開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編輯。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綠記》等
陸蠡可以說是我國近代文學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僅文章寫的優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評價。
(3)其他作家的評價:
①巴金老人在回憶陸蠡時說:“他有“優美的性格和黃金般的心”,同他談話“仿佛聽完一曲貝多芬的交響樂,因為我是和一個崇高的靈魂接觸了”。
②作家李健吾評價他的散文時說:“陸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靈。”
陸蠡之文,亦如陸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寫出這篇淡雅的散文呢?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寫作背景!
3、寫作背景:
《囚綠記》這篇散文寫于1938年,當時正是“祖國蒙受極大恥辱的時候”,他困居已成“孤島”的上海,借懷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暫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來抒發了自己熱愛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二、整體感知
1、釋題
《囚綠記》中的標題能給我們帶來哪些信息?
“囚綠”說明把綠色囚禁起來。“記”說明這是一篇敘事性散文。
因此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應該注意敘事性散文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寫作手法。下面就請同學們帶著感情來朗讀全文。
2、整體地感知課文
(1)學生朗讀全文
(2)完成以下兩個任務。
①將全文劃分段落,并用最簡練的語言來概括段落大意,能象“囚綠”那樣用兩個字概括更好。
多種分法:
②讓學生復述作者“囚綠”的經過。(可以使學生加深印象)
(3)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①作者為什么囚綠?(因為他愛綠)
②他把綠“囚”牢了嗎?(沒有,他后來把綠釋放了)
③離開了綠,他對綠的感情又是什么樣的呢?(他對綠充滿了思念)
同學們剛才的回答都非常好,相信通過今天的學習,大家已經把握《囚綠記》這篇課文的整體脈絡。下堂課我們將進行重點賞析,課后請同學們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了解了作者的生平以及文章的寫作背景,同時也掌握了課文的整體脈絡。這節課,我們將對課文進行重點分析!
三、重點分析和解讀
1、默讀第一部分:尋綠(1—4)
(1)“這是去年夏間的事情。”自成一段,說明這件事情讓我難忘。
(2)第二自然段,交代了寓所的具體情況。問題:為什么要詳細介紹寓所?(突出其簡陋的特點)
(3)屋子簡陋,可我卻選擇了它,是因為我有一個小小的理由。這里給讀者留下懸念,很自然的引起下文。
(4)提問:誰能找出屋子如此簡陋,但作者毫不猶豫地選擇它的那個理由是什么?:
(5)提問:而當我毫不猶豫的決定住下來,為什么連伙計都感覺到驚奇?
(更加的襯托出我追求綠的迫切心情)
從剛才我們所探討的問題結合在一起,大家不難看出,作者對綠是熱切追求的。
(導出板書尋綠——熱切追求)
2、第二部分。觀綠(5—7)
(1)、同學帶感情朗讀第5—7自然段。
(2)、通過剛才的朗讀,我們深深地體會到作者對綠的喜愛之情。請你找出文中作者對綠喜愛的語段。并找出作者喜歡綠色的原因。
(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這句通過排比和比喻兩種修辭,使句子生動富有氣勢,直接抒發了作者對綠的贊美,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鋪墊。
(3)、還有沒有其它的緣故呢?引導學生從作家自身的處境和當時的社會背景來思考。
(“在這古城中我是孤獨而陌生的”、“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等)
(4)、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為什么要用一個焦字?而不用其他字呢?
(“焦”寫出了一點點希望都快沒有了的絕望、渴盼、迫切的心情。也說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舉目無親,正需要綠色來娛悅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靈。)
(4)、通過對這兩個自然段的閱讀,我們會發現作者的愛綠之情,日益變深。哪兩句話最能體現作者的這種心理變化?
同學們,在第二部分中我們看到了作者被綠滋潤了那顆等焦的心,使他感悟到了綠色對處在逆境中人的重要性。他已經已經忘記了種種困倦和不愉快,甚至留戀于這片綠色,那么他現在的心態是什么樣的?(喜歡滿足)
(導出板書觀綠——喜歡滿足)
3、第三部分。囚綠(8—12)
(1)、請同學們默讀8—12自然段,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作者為什么要囚禁“綠色”?
為了裝飾這簡陋的房間,撫平抑郁的心情,點燃心靈的希望,作者竟然“殘忍”的綠枝條囚禁了起來。(聯系同學,如果同學們被囚禁起來會怎樣?頹廢、抑郁、崩潰……)但是,最初的時間里,綠枝條比在外面生長的更為茂盛。
(2)、作者好像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悅。“生的歡喜”應該怎樣理解?
(生的歡喜即天性喜愛綠色,喜愛這象征生命、希望、幸福的綠色,表達我對生命活力的贊美)
文章中我在自私的念頭的驅使下,將綠色囚禁在了房間里,為的是讓綠色和我更親密,作者甚至已經更換了對“綠枝條”的稱呼,稱呼他為“綠友”,更深刻的說明了作者對綠色的喜愛之情!但是“綠友”按照作者的安排生長了嗎?(沒有)
(3)在作者眼中,綠枝條有著怎樣的性格特點?
(作者描寫綠枝條,一半是寫實景實情,一半是帶著感情與想像。它具有美的特點,“伸開柔軟的卷須”“舒開折疊著的嫩葉”,下雨時帶著“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它是青春、愛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說的,“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它是柔弱的,離開陽光就“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強的、堅貞的,“它的尖端總是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這些特點既有現實依據,又有作者的美化、擬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綠枝條當作人來寫的。)
盡管綠友是頑強的,是固執的。在第11段,作者詳細的描寫了綠枝條的憔損過程。可以說,即使一個普通人也會生命懷有憐惜之情,但是作者卻沒有。因為什么?因為綠友的固執,損傷了作者的自尊心。因此,魔念在我心中產生了。
(4)、如何理解這種魔念?
(魔念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靈。綠囚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和善意,執著的向著陽光生長,損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惱怒,以致于要把它繼續囚下去。)
雖然綠枝條此時十分憔悴,但是作者魔念占了上風,最終決定離開北平時再放綠。其實我們仔細想想,作者為什么會因為綠枝條的固執而惱怒?是因為他愛綠至極。
(導出板書囚綠——愛綠至極)
4、第四部分:放綠(13)
(1)、盧溝橋時間發生了。點明了寫作背景。
“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體現了作者發自內心的對自由和光明的呼喚!
“我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向它致誠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抒發了作者祝愿天下所有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光明。
作者在放綠的同時也是對自由和光明的呼喚,并點出了文章的主旨!
(導出板書放綠——點明主旨)
5、第五部分:懷綠(14)
含蓄的表達了作者對日寇鐵蹄下的同胞的惦念與牽掛!
(導出板書懷綠——惦念牽掛)
四、總結升華
1、結合寫作背景和文章的主題來看,為什么作者給文章命名“囚綠記”?
選定“囚綠”來給文章命名,這與文章想要表現的主題有關。文章的五個層次中,“囚綠”寫綠枝條最艱難的狀況,這暗示著艱難的國運家運;“囚綠”表明作者復雜的心情,這是在盧溝橋事變之后,日本帝國主義大舉侵略我國領土的時代背景下,作者的內心極度痛苦和精神上頑強抗爭的反映。
(導出板書頑強抗爭)
2、本文運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象征手法可以通過描寫某種具體事物來進行暗示、喻旨另一種事物。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個方面,作者寫《囚綠記》賦予綠以象征意義,他是生命、希望、慰安、快樂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顏色。而常春藤象征了作者本身的品格。作者贊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頌中華兒女忠貞不渝的民族氣節,表達自己對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對光明的向往之情!因此,我們在鑒賞此類散文時應該從物的特點思考,展開聯想,從而把握意象特征。
(導出板書向往光明)
3、請學生對今天所學知識進行總結。
4、總結
作者圍繞“綠”展開思路,鋪設線索。以“尋綠”、“觀綠”、“囚綠”、“放綠”,“懷綠”作為行文線索貫穿全文,在這條明線下還隱藏了一條暗線,即作者感情的發展和升華,通過本文的學習,相信同學一定也學到了常春藤的那永不屈服,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時引發了我們現實的思考,無論怎樣的境遇,我們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難,像作者一樣,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靈。
五、課后作業:
《囚綠記》在表現手法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方面,寫一段200字左右的鑒賞文字。
囚綠記教學設計15
【教學設計思路】
《囚綠記》是新課程必修2第一單元中的一篇散文,教授這篇課文是以把握作者情感脈絡為“經”線,以探究文章主旨為“緯”線,在經緯線索中體會散文的魅力,培養學生開放性的思維。
【教案】
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把握作者情感脈絡,進而分析文章主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來把握作者情感脈絡。
通過點撥來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主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學生開放性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教學難點 分析文章主旨,并引導學生分析它的現實意義。 教學方法 誦讀法和點撥法相結合。 教具、實驗情況 多媒體。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課前導入
1、引用顧城的《一代人》。
2、調動學生想象題目“囚綠”的含義。
一、課前準備
1、想象題目“囚綠”的含義,為課文學習做準備。 引用《一代人》創設美的情境,引起學生學習探究本文的興趣二﹑閱讀課文
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并找出有關表達作者情感的語句。
二﹑閱讀課文
學生勾畫出有關表現作者情感的語句。
讓學生在短時間內了解課文大致意思。
1、學生探究作者喜歡綠色的原因,重點研習課文第五至七段,并通過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2、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對“綠”的情感變化,重點研習課文第八至十二段,并朗讀體會。
(教師點撥學生分析具體語句,并指導學生的朗讀。)
(展示課件。)
三﹑合作探究
1、明確:作者喜歡綠是因為綠是生命、希望、慰安、快樂,綠色寶貴啊!
示例:“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這句話寫出了作者焦急的盼等著綠的心情,而綠對作者來說猶如涸轍里的魚期盼雨水一樣,是一種生命、希望。
(學生朗讀,體會那樣一種焦急盼望的心情。由一人讀進而全班齊讀。)
2、明確:因為喜愛綠所以想要“囚綠”,但“囚綠”帶來的并不是歡喜,而是惱怒。
示例:“我為了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 這些語句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內心的矛盾痛苦,“損害了我的自尊心”說明這綠的執著深深刺傷了作者,他的滿腔熱情化為泡影,所以喜歡變成了惱怒。
(學生朗讀,學生互評。) 培養學生欣賞能力,尊重個性閱讀。
重視指導學生朗讀,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
通過朗讀品味散文藝術之美,全體師生共同分享其中韻味。
通過分析囚綠的過程,進而探究其中包含的現實意義。
四、擴展延伸
學生談啟發。
示例:常春藤的執著告訴我們任何時候不要放棄。
作者“囚綠”并沒有帶來快樂,一時的自私并不能帶來長久的愉悅。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開放性的思維能力。
五、主旨探究
聯系背景,作者想要通過“囚綠”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重點研習文章最后兩段。
(教師點撥學生分析重點語句,并指導學生的朗讀。)
(課件展示。)
明確:文中提示性語句是“盧溝橋事件發生了”,因此本文寫作的大背景是在中華民族存亡的危機關頭。“囚綠”之“綠”其實寓意深刻,它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陽光的中國人。
(學生朗讀最后兩段。) 在擴展延伸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六、總結全文
通過這樣的思路告訴同學們,同一個人面對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啟示。背景知識對于我們把握文章主旨是很重要的。
站在21世紀的我們從《囚綠記》中又收獲了新的啟示,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處在國家危亡的關鍵時刻,《囚綠記》既是血淚之作,又是前行的動力所在,這是陸蠡留給后人的財富。
【板書設計】
中
綠 囚 國
人
【囚綠記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囚綠記》閱讀習題及答案01-04
精選《囚綠記》教案4篇02-01
《囚綠記》教案匯編五篇01-27
精選《囚綠記》教案3篇01-22
《囚綠記》教案十篇02-09
《囚綠記》教案合集8篇02-05
關于《囚綠記》教案4篇02-04
關于《囚綠記》教案3篇01-16
《囚綠記》教案匯編6篇01-06
《囚綠記》教案匯編5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