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教學設計方案

時間:2021-06-25 15:44:45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關于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匯編九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開展,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優秀的方案,方案是從目的、要求、方式、方法、進度等都部署具體、周密,并有很強可操作性的計劃。那么什么樣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于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匯編九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拼讀音節,讀拼音寫出漢字。

  2、能區別同音字、形近字,并組成詞語。

  3、根據例句把句子寫具體,會修改有明顯錯誤的句子。

  4、能看圖把每幅圖意補寫完整。

  重點:

  音近字、形近字的比較練習,懂得如何把句子寫具體以及怎樣修改錯句。

  難點:

  修改錯句和看圖補寫句子。

  教學時間:二教時

  第一教時

  課時目標:

  1、能正確拼讀音節,讀拼音寫出漢字。

  2、能區別同音字、形近字,并組成詞語。

  3、根據例句把句子寫具體。

  教學過程:

  一、讀拼音寫字

  1、自己拼讀音節,指名拼,評議正音

  2、填寫,

  3、指名板書,校對

  4、同桌批改

  二、區別形近字、同音字

1、自由說說每組兩個字在音形義上有哪些不同,哪些相同或相近。

  2、給每個字口頭組詞

  3、劃去不能搭配的字

  4、校對

  三、比一比,在組詞

  1、自己比較每組字的相同點、不同點

  2、反饋,得出結論:

  下面一行字是上面一行字加偏旁而來的,說說這個偏旁與字的意思有什么聯系?

  3、口頭組詞

  4、書面完成,同桌交換批改。

  四、照樣子,把句子寫具體。

  1、讀例句,比較句子,你認為哪一句寫得好?好在哪里?具體在哪里?。

  2、指名說,

  3、口頭填空,自由說——指名說,評議

  4、書面完成

  5、小結:我們把句子寫具體可以在“什么”的前面加上“怎么樣”的詞語。

  五、作業:

  作業1——4

  第二教時

  課時目標:

  1、會修改有明顯錯誤的句子

  2、能看圖把每幅圖意補寫完整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聽寫本單元詞語

  二、讀一讀,把句子寫下來

  1、讀第一句,理解題意

  明白每一行都是按字——詞——句的順序排列的

  2、學習第一句

  a、讀一讀

  b、說說“明亮”是有哪幾個字組成的,“明亮”是什么意思?它在句子中說明什么?

  c、抄寫第一句。

  3、按學習第一句的方法學習二、三句。

  三、說說下面幾句話錯在哪里,改正后寫下來

  1、讀三句話,想想錯在哪里

  2、指名說,錯在哪里,為什么是錯的,正確的應該怎么說?

  3、反饋:

  第一句:把“春天”改成“夏天”,或把“荷花”改成“桃花”

  第二句:刪去“和白楊樹”,在“梨樹”前加個“和”

  第三句:刪去“月亮和”

  4、書面完成

  四、看圖,把每幅圖下面的話補寫完整

  1、讀題,了解題意,明確要求

  2、仔細看圖,看懂圖意

  3、想想每句話應補寫什么,才能連成一段完整的話。

  4、補寫

  地方飛過海釀母菌,沒,那么點忐忑后飛過海發揮

  5、交流反饋

  五、作業:

  作業本作業5——7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學習目標】

  1、背誦并翻譯課文,掌握相關文言實詞。

  2、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

  ⑴ 熟讀課文,識記字詞。

  ⑵ 根據課文內容,構思文章意境。

  2、教師準備:

  ⑴ 網上搜集有關資料備案,開拓學生視野。

  ⑵ 制作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學習內容

  1、學習《陋室銘》,背誦并默寫課文。

  2、“托物言志”的寫法。

  〖學習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許多動植物會給我們帶來啟迪。筆直向上的白楊樹讓我們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勞作的小蜜蜂讓我們想到那些默默無聞、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來抒發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這種方法。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兩篇短文《陋室銘》。《愛蓮說》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銘”和“說”,都是古代的文體。銘,用于述功紀行或警誡勸勉,文辭精練,有韻腳,讀來鏗鏘有力。說,這種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表達作者的思想與情感,寫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潑。

  二、整體感知

  根絕課文題目,思考文章內容:

  1、作者為什么要為“陋室”作“銘”?

  2、通過自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同學們可以討論交流。

  3、齊讀《陋室銘》,鼓勵學生大膽指出自己認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先準確翻譯,然后再闡述理由。

  觀點可能有這樣幾種:

  ⑴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千古名句,又在開頭)

  ⑵ “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話一言九鼎,在文中作總結)

  ⑶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引導同學討論,在討論中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報復和情操。

  三、研討品讀

  大屏幕出示問題,學生翻譯原句并在小組中思考討論。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從哪些方面寫了“陋室”?

  3、“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什么深刻含義?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讓學生在朗讀課文之后進行思考,四人小組討論。

  明確: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是當時人們公認的道理,作者通過山水的“有仙則名”“有龍則靈”。類比立論,“陋室”有賢者居之則不陋。它是論點的提出更為自然,使讀者易于接受。

  2、作者寫了陋室這些方面:

  ⑴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環境之清幽寧靜,不染浮華;

  ⑵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生活情趣之高雅;

  ⑶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室主超凡脫俗

  3、引用孔子的原話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上句“南陽諸葛亮,西蜀子云亭”已包含“君子居之”之意,再一次證明,自居之陋室不陋,從而表明自己超凡脫俗的胸襟,同時又巧妙的回應了開頭“惟吾德馨”一句,顯得意蘊含蓄,發人深思。

  思考作者創作此文的目的(提示寫作背景)

  引導同學們充分理解作者的心情,感受作者的抱負和情操。

  誦讀全文,5分鐘默寫。

  四、作業

  1、翻譯全文,并正確默寫。

  2、預習《愛蓮說》。

  第二課時

  〖學習內容

  1、學習《愛蓮說》,背誦并翻譯。

  2、感受作者潔身自好,不同俗流的思想情操。

  〖學習設計

  一、導入

  (大屏幕顯示白居易的詩《買花》:“地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想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步束素。上張帷幕庇,旁織籬笆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誤。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諭。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這首詩與《愛蓮說》中的哪句話描寫的情景一致?

  這首詩寫的是文中“自李唐以來,世人盛愛牡丹”的社會現象,啟發學生思考“世人盛愛牡丹”,為什么作者“獨愛蓮”?

  二、整體感知

  (大屏幕出示一幅與課文描繪一致的照片)

  1、老師范讀課文,學生跟讀,并用“~~~~”劃出體現蓮高貴品質的句子。

  2、齊讀課文,思考:蓮的象征意義,應在學生品味、感悟的基礎上予以總結,提升。再次點出“托物言志”──作者以蓮花自比,借以抒發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精讀課文,研讀探究:

  1、自由朗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翻譯。

  注意掌握文言詞:

  可愛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遠益清 亭亭凈植 褻玩

  大屏幕出示問題組,小組討論交流:

  ⑴ 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⑵ 三種花各象征了怎樣的人格?本文表明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⑶ 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你認為學習《愛蓮說》有什么現實意義?

  提示:

  1、愛蓮即愛君子之德。

  2、他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更不愿像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3、引導學生學習君子之德,在現實中,遵守公民道德規范,做合格公民。

  (言之成理即可)

  三、指導學生背誦

  1、全班齊讀課文。

  2、個人自由速讀兩遍。

  3、全班背誦。

  4、指明背誦。

  四、教師總結

  正是因為作者賦予了蓮這種美好的象征意義,所以文人墨客經常引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樣的句子,同時也成為書畫者的心儀之物。

  (展示同學們的繪畫作品,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作簡要評析。)

  播放老師搜集的優美圖片,開闊同學們的視野。

  課件播放配樂錄象資料片《陋室銘》《愛蓮說》,同學們根據圖片齊聲背誦課文。

  五、作業

  1、總結文言詞“之”在本課中的幾種用法。

  2、默寫《愛蓮說》。

  3、試著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寫一段話,300字左右。

  〖參考資料

  1、高潔人格的精神折光:

  “說”,古代文體之一,它往往借描繪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頤的《愛蓮說》正是這種托物言志的文體中一篇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

  周敦頤,北宋人,其人一生澹泊名利,不求聞達。他的這種高潔的人品,誠如北宋文學大家黃庭堅所譽:“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而他的傳世散文佳作《愛蓮說》恰恰正是他酒落胸懷所透射而出的精神折光。

  蓮花,是古往今來文人筆下高歌詠嘆的對象,但大多數文人都是驚嘆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將其形諸筆端;而這筆散文精品卻獨辟蹊徑,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

  從內容上看,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并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概嘆。

  文章的前一部分,寫出了蓮花之美就在于其一個“潔”字。首先,“出淤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寫出了蓮花身處污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態的可貴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出了它里外貫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牽扯攀附的高尚品質;再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寫出了蓮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樣,決不被俗人們輕慢玩弄。

  前文所說的一切,事實上是作者人格的寫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證。正如作者所說:“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其間的潛臺詞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樣具有蓮花之潔的人實在太少了。

  在寫法上,《愛蓮說》具有“說”這一文體的共同特點,即托物言志。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時,文章還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反襯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之一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謂高明之極。而且,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使得文章結構謹嚴。

  這首詩在語言上也同樣富有特色,那就是優美簡煉,的確是如蓮之美──“不枝不蔓”,沒有多余的無用之語。

  2、周敦頤《愛蓮說》賞析:

  周敦頤(1017~1073)是我國理學的開山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周敦頤從小喜愛讀書,在家鄉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志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他的學問、氣度,也感動過許多人來追隨他學習,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頤、程顥兩兄弟,他們后來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學家。

  公元1072年,周敦頤來到江西,創辦了濂溪書院,從此開始設堂講學,收徒育人。他將書院門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號“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愛蓮花,便在書院內建造了一座愛蓮堂,堂前鑿一池,名“蓮池”,以蓮之高潔,寄托自己畢生的心志。先生講學研讀之余,常漫步賞蓮于堂前。后造就一篇《愛蓮說》,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成為千古絕唱,至今仍膾炙人口。

  《愛蓮說》這篇作品,它一個比較大的特點就是以蓮花來比喻人格,以物擬人。以物擬人在文學創作上是個常見的手法,是以物來比喻人的某一種品格。這種做法還是一個特有的手法,這個手法一般稱作“比德”,就是拿某一個東西來比喻某一種德行。特別是在儒學的傳統里,這個“比德”還是經常用到的一種手法。比如孔子講“歲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就是拿松柏來比喻人的這種“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這樣一種品格、一種堅強。在周敦頤之前,這種“比德”的手法人們用得比較多,但是如果我們看一看在漢民族的歷史上,在周敦頤之前,好像用得更多的是像松、竹、梅、蘭、菊這些,通常說“歲寒四友”啊、“花中四君子”啊,都是這一類的。但是周敦頤的《愛蓮說》一出,以蓮花來比喻君子的人格,就成為一種后來通用的辦法。從這個意義上說,周敦頤在這一點也有一個開山的意義。

  那么周敦頤他為什么要寫這樣一篇《愛蓮說》,為什么要用蓮花來做比喻,用蓮花來做比喻和以往的這種“比德”的手法有哪些不同呢?這是我們讀這篇文章特別要關注的。一般來說,比如說竹子,它以“直而有節”來比喻君子的性格;松柏用它的“長青”,特別是冬天“不畏霜雪”這個特點來比喻,都是比較直接的;而《愛蓮說》用蓮花來比喻君子它就多了一層意思,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多了這一層就把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加進去了。盡管周邊的環境很不好,你生存的環境或者你生長的環境都不是很好,但是你自己的人格可以完全是另外一種樣子,你可以是很高尚的。那么這一點是《愛蓮說》的一個特點。當然,他的寫作手法很好,把蓮花的姿態用很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來,也使得他的這種構想、這種說法、這種觀點得以被大家很好地接受。那么這里面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周敦頤何以會想到這樣一個用蓮花來比喻君子的人格,從而來說明人和環境的關系“出淤泥而不染”呢?這個可能又有一個特定的歷史背景。剛才我講了,周敦頤是理學的開山祖。所謂“理學”就是糅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理論,三家合一,最后通過整合形成了一個新的思想流派。那么周敦頤的思想里,佛教的因素也不少,所以當時有個說法,叫 “周茂叔、窮禪客”,“禪”呢,就是“禪宗”之“禪”,就是說他的思想里有佛家的因素。蓮花在佛教里是個常用的比喻物,大家都知道觀音菩薩底下是蓮花寶座。另外在很多的佛經里都有蓮花的喻,比如《維摩詰經》里就講,說茂盛的蓮花一定是從淤泥里生長起來的,如果完全是凈水,就不會有一個茂盛的蓮花。再比如,《華嚴經》《探玄記》里面特別就有兩段,和《愛蓮說》里的觀點有相似之處。比如說,它提到這個蓮花的特點,它說:第一就是香、第二就是凈──就是有清香,然后呢本身是很潔凈的。另外它也有個明確的表述,說蓮花是“出淤泥而不染”。當然不是說周敦頤的《愛蓮說》是從這個里面直接過來的,而是說這個里面的某些思想因子也給他以啟發。再加上周敦頤自己很強調人的人格修養,理學的核心就是強調人要把自己的心性通過自己的修養提升到一個高的層次上,特別是對于真理、對于道德,要有一種堅定的信念。那么他把他的這種哲學的、思想的觀點和歷史的傳統,和一種其他的思想因子相融合,就寫了《愛蓮說》,而且形成了一個很獨特的比喻,用一種很優美的文字,得以廣泛地傳播。

  《愛蓮說》很有意思,他把幾種花加以比較:說到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說到菊花,“花之隱逸者也”,那么最后他落到了蓮花上,我想這是幾種不同的人格、幾種不同的價值取向的比較。比如說“富貴”,你追求一種世俗的名利;比如隱逸,我對社會有一種社會責任的淡化。他強調蓮花,我想可能是在兩個層面上:一個層面上強調你和環境的關系。人周邊的環境不可能是很理想的,環境上總有不如意的方,甚至于在某一個段落、某一個特定的時間里,甚至于可能是惡濁的,這都是有可能的。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你如何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你不能改變環境,但是你可以改變你自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想它是有啟發的。另外就是價值取向。《愛蓮說》通過幾種花的比較,說明作為一個人,首先你要自己在精神層面上、在人格上,你要立得住,他把這個價值取向放在首位。我想這一點,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說是同樣適用的,甚至可以說它有一種普世的原則。人生一世,你不能夠完全地被物欲遮蔽了,總還是應該有一種精神上的凈土、精神上的家園。我想《愛蓮說》今天的意義首先應該在這里吧。

  3、譯文:水上,陸上各種草和木和花,可愛的非常多。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人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的,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貼近去輕慢地玩弄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寶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愛好,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愛好,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4、劉禹錫《陋室鉻》賞析: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河南省洛陽)人,自稱為漢代中山王劉勝的后人。貞元九年進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后又任連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檢禮部尚書兼太子賓客。劉禹錫不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學思想家,也是一位有著獨特成就的出色詩人。

  劉禹錫的《陋室銘》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戶曉的“名文”,但其實這篇名文卻是被“氣”出來的。據說當時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當刺史。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橫加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沒有埋怨,反而還撰寫了一幅對聯貼于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這個舉動可氣壞了知縣,于是他將劉禹錫的住所由城南調到城北,并把房屋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依依,劉禹錫觸景生情,又寫了一幅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調到城中,而且只給他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僅是斗室,想想這縣官實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憤然提筆寫下了《陋室銘》。

  《陋室銘》流傳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聞天下。如今,劉禹錫當年的陋室位于安徽和縣城中,3幢9間呈品字狀的房屋,斗拱飛檐,白墻黑瓦,典雅古樸,靜謐靈秀。石鋪小院綠茵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蘊秀,令人似乎嗅到濃郁的翰墨馨香。院內東側小巧精致的亭內,立有“《陋室銘》碑石”,上刻流傳千年的《陋室銘》全文,字為書法家孟繁青所書,風骨端凝,清秀悅目。主室正中,有劉禹錫立像一尊,瀟灑莊重,上懸“政擢賢良”匾額。陋室占地不廣,踱步其間,似覺人與自然在此得到凈化。

  《陋室銘》通篇81字,情與景會,事與心諧。細讀此銘,不覺此室之陋,但覺此室之雅:環境之雅“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人文之雅,接納文人墨客,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抒發了作者曠達致遠,不同流俗的可貴氣質。劉禹錫為官,清廉無私,勤于政務,關心民生;為文,超世出塵,大智大睿,為后人留下許多瑯瑯上口,富含哲理的詩歌和散文。

  《陋室銘》非常短小,全篇僅81字,為什么卻能產生這么大的影響?

  劉禹錫在中唐是非常有名的一個文學家,但是他當時最大的名聲是在詩這個方面,被稱作“詩豪”。唐詩史上有四個,“詩仙”、“詩圣”、“詩佛”還有“詩豪”,當然如果算李賀呢,還有“詩鬼”。“詩豪”這個“豪”,可見劉禹錫的風格,也可見他的地位。白居易有詩專門講到,劉禹錫和我向來齊名。所以他是以詩著稱的,不太以散文著稱。

  《陋室銘》之所以能夠流傳,而且有這么大的名氣,我想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跟他在詩歌方面的這種造詣有關,他把寫詩的一些本領融合到寫文里面去。還有一個,就是它里面的思想內涵。實際上我們如果對儒家的經典很熟悉,比如說《論語》,我們就會發現《論語》里有很多就是《陋室銘》思想的萌芽,甚至于說基本的框架。《論語》有一篇叫《子罕》,《子罕》里是這么說的:孔子要遷移到一個叫九夷的地方──就是邊遠的地方──有人就跟他說,“或曰:陋如之何?” 說那個地方環境很不好的',到那去怎么辦呢?生活很不方便。結果孔子說:“君子所居,何陋之有?”只要我自己是個君子,面對環境我的內心總是充實和坦然的,那么到哪里對于我來說都無所謂好與不好,不存在什么惡劣環境的問題。實際上就連“何陋之有”這句話都是《陋室銘》直接吸用過來的。而《論語》里面類似的題材,粗略地說除了剛才我說的這段,至少還有三、四處,都是很相近的描述。比如孔子說他自己“飯蔬食”,說我有很粗糙的飲食,“飲水”,沒有飲料、沒有酒; “曲肱而枕之”,說我連枕頭都沒有,我枕著自己的胳膊睡覺,生活條件很惡劣;“樂亦在其中”,我也會有快樂,也有我內心的充實;反過來呢,“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所以我追求的是一種個人的修養、一種內美,對于外在的物質環境我完全可以忽略掉。那么就是說孔子很重視這個話題,反復地講,主要就是說人在人生當中的價值取向問題──是看重于物質的享受,看重于物質的條件,還是看重于你精神的境界,看重于你自己內心的修養和所達到的人格的高度。那么劉禹錫《陋室銘》基本上就是把孔子的這個思想藝術化的表現。所以一個是文章寫得美、寫得好;一個是它里面表達的這種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精華所在的一部分,而且有經典做依據。所以它就有一種廣泛的流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陋室銘》它是一個“銘”。“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按照《文心雕龍》里對“銘”這個文體的一個表述,它的要求是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強調文字的簡練;一個方面強調內容,境界、層次比較高。《陋室銘》應該說這兩個方面都做到了。八十幾個字,然而里面的內涵很多,同時有很多詩化的句子。那么這些都使得它在散文的世界里,有它獨特的地位。不過呢,它也不是簡單地把《論語》里的意思搬過來,

  我想至少有兩點變化,這個是很值得注意的。一個就是他把原來一個說理性的東西給形象化了。不是一般地說環境好與不好、如何如何,而是通過對他這個陋室的一種描寫──這個描寫是聲情并茂、有聲有色的──就把一個比較抽象的道理很形象地展示出來了。第二就是他的這篇散文整個的重心有所轉移,不是完全講條件的好與差,而是講雅與俗。實際他所描寫的這個“陋室”我們看不出怎么“陋”來,他無非就是強調他遠離紅塵的喧囂,是一方凈土,強調格調的高雅。那么他這樣地一轉呢,更適合讀書人、士人的這種興趣和他們的價值取向。這個也是他成功的一個原因。

  那么是不是說要想達到較高的精神境界就必須放棄物質上的需求呢?

  現在的讀者,特別是青年讀者,讀了這個以后可能會有疑惑:是不是我事業的成功和我個人品格的修養一定就是矛盾的?或者倒過來說,我只要強調我自己內心的高尚,就一定要放棄一個好的生活條件,就非得住一個9平米的屋子我才成為高尚的人?也有這樣的一種困惑。我想這個問題是不是應該這么來看:現代人和古代并不一樣,實際劉禹錫他也不是住在一個非常破的房子,他畢竟還是在一個相當的職位上。那么所謂“陋室”呢,也是一種相對而言。我想現在對于我們來說,一個成功的人生,說我既有一個高尚的情操、一個很雅的人生境界,同時呢,我又有一個相對的比較好的生活環境,我想這是更好的。但是,假如發生了沖突,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怎么辦呢?那就“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種情況下,我想住一個小房子,求得內心的安寧可能也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吧。

  5、譯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就靈異了。這雖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目標】

  1、智能目標: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技能目標:

  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感受文字美。

  2、通過詩中所描寫的景色,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的意境,學習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說話訓練,進入秋景

  同學們,你能以秋天為內容,說一句或幾句描寫秋天景色的句子嗎?

  (生說話練習)

  二、故事導入,揭示課題,介紹杜牧,岳麓山

  1、下面請同學們先聽一則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誰?

  故事發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時期,有一位文學家,他從小就有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學習,認真創作,25歲就考上了進士。他的詩立意新奇,優美雋永,骨氣雄勁,在當時文壇別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當時,動蕩不定的社會環境,使他有志難伸。他在長安做過幾年官,但沒有實權,長期在江南求職,最后還到我們湖州做過刺史,相當于市長。對江南美景獨有鐘情,寫下了許多詩篇。在江南如詩如畫的美景前,回想起自己雖文武全才,卻無人領會,所以他的詩大部分較為低沉,但一首詩除外,這首詩以它幽美清新的風格傳唱千古。這首詩就是──,這位詩人就是──

  2、山行是什么意思?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長沙的岳麓山。(課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長沙市區湘江西岸,屬南岳衡山山脈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愛晚亭環亭全是楓樹,每逢深秋時節,這里成為觀賞紅葉的絕佳之處。特色:岳麓山腳下,是我國宋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岳麓書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楓峽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詩“停車坐愛楓林晚”為命名來由的愛晚亭。亭的周圍到處生長著一人抱不住的楓樹,盤根錯節,一片連一片。每到深秋,楓葉流丹,紅舞秋山。岳麓山景區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勝古跡,自西漢以來,歷代都有遺跡可覓,以愛晚亭、岳麓書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為有名。愛晚亭環亭全是楓樹,每逢深秋時節,這里成為觀賞紅葉的絕佳之處。讓我們一起跟隨詩人去湖南長沙的岳麓山觀賞紅葉似火的楓葉吧。

  二、感受情境,理解詩意

  1、(課件:山行)讓我們一起來跟著朗讀,自由朗讀古詩,個別朗讀。

  2、學生根據注釋,理解詩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來,準備提問。

  3、小小組交流詩意。

  4、檢查自學效果:

  誰愿意來檢查大家的自學情況呢?如:

  我想請問──同學,……回答正確的同學有權請后面的同學回答他提出的問題。

  5、預設問題:

  ⑴詩人首先遠遠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徑。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徑?“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⑵接著詩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⑶詩人為什么停下車來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

  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⑷“霜葉”是什么意思?“紅于”呢?

  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說說詩句的意思,再自由讀古詩,體會哪幾個字寫得特別好,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三、研究古詩,體會詩韻

  1、你認為古詩中哪些地方寫得好,值得我們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來。(生提問)

  2、生研究所提出的問題。先獨立研究再小組討論。

  3、集體交流:

  ⑴“寒山”點明了季節,這個“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徑斜”的“斜”給人以立體的感覺,把人們的視線引向山頂。

  ⑵“白云生處”說明山高,“有人家”使整個畫面充滿生機,起到靜中有動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聽到了……

  你和杜爺爺在山腳下看到了什么?此時你們為什么突然停下來了呢?

  ⑶前兩句描寫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是啊,畫面上蒼茫的山,潔白的云,隱約可見的黃土茅舍已經很美了,這時眼前突然出現了一片火紅火紅的楓樹林,在晚霞的照射下顯得格外迷人,詩人置身這紅艷艷似火的滿山楓林中,激動不已,怎能不停下來細細觀賞。你認為第三句中哪個字最能表現詩人此時的心情──“愛”

  (課件:楓樹。)下面請同學們欣賞楓樹,邊欣賞邊想,此時我們與詩人一起來到了楓樹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⑷夕陽下的楓樹林是如此美麗,詩人突然覺得,這楓葉比──

  哪個字最能表現楓葉的特點──“紅”透過這個紅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鮮花是紅艷的,可在夕陽映照下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更紅艷。詩人僅僅是贊美楓葉的顏色紅嗎?詩人更重要的是在贊美什么呢?(請注意“霜葉”的“霜”。經霜打過的葉子一般都是怎樣的?可我們的楓葉呢?你認為詩人在贊美一種怎樣的精神呢?)楓葉那種不屈不饒,頑強抗爭的精神不正是詩人一生的追求嗎?

  四、指導誦讀詩句

  詩句這么美,風景這么美,我們要怎樣才能讀得美呢?找出你認為重要的詞句,帶著贊美的語氣朗讀。閉眼,邊背邊想象剛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多種形式反復讀,直到背誦。)

  五、課外作業

  改寫《山行》或畫一幅山行圖:

  一首好詩是美的,一幅好畫是美的,一篇佳作會更美,你愿意把剛才你和杜爺爺一起游覽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寫下來嗎?你愿意把它畫下來嗎?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讀通課文,了解作者所訪之友。

  2、抓住重點詞語,把握作者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優美的語言,鑒賞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體味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感受作者對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難點: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章寫景狀物的技巧,學習運用。

  【教學建議】

  1、這是一篇寫景散文,文中有很多句子體現了作者超凡的想象力,而且韻味十足,得讓學生反復地讀。

  2、文中多處運用了想象、比喻、擬人等描寫,可結合課文的學習指導學生的朗讀和練筆。

  3、課文學習的切入點很多,本設計抓前后兩處帶著(回)滿懷的好心情展開教學,教師還可以從課題中的友直接切入學習。

  4、文中描寫各種景物時的寫法有些類似,教師可以采用舉一反三法有選擇有重點地進行教學,不要面面俱到,逐段分析

  學習主線

  抓住文中一前一后的兩個帶著(回)滿懷的好心情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和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感情,感受作者豐富的想象美,從而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

  板書設計

  1山中訪友

  老橋

  帶著好心情

  樹林

  帶回好心情

  山泉

  熱愛大自然

  預設教學流程

  【導入教學】

  揭示課題后,問:看了課題,你覺得作者可能去山中訪問誰?

  【字詞教學】

  1、引導學生欣賞課文配樂朗讀,組織交流:作者去山中訪問了哪些朋友?

  2、學生反饋,教師板書。

  3、自由讀課文后,師出示幾組詞語:

  德高望重 津津樂道 依然如舊

  汩汩 瀑布 梔子花 犬吠 恩澤

  細數 唱和 旋轉

  ①自由讀指生讀,正音齊讀。(注意第三行多音字的讀音。)

  ②引導理解詞語恩澤,誰來給它找個近義詞?

  ③你能結合課文給將成語補充完整嗎?

  德高望重的()

  津津樂道的()

  依然如舊的()

  引入:作者帶著怎樣的心情去訪友,又是帶著怎樣的心情回來的?

  1、指名讀第2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指名回答。

  2、從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到帶回了滿懷的好心情,你感受到了什么?

  3、從這兩段的哪些詞語中你也感受到了作者的好心情?(品味:一路月色犬吠、歸鳥的環境襯托描寫的作用)

  【語言訓練點1】

  文本內容:第3自然段

  引入:作者的好心情源于什么?你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和這些朋友的深厚感情?

  1、一進山,一眼就看到這座古橋(課件:課文插圖古橋),老朋友相見,作者是怎樣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對他訴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再默讀課文,在書上畫一畫。

  2、反饋交流。

  3、作者形象地把橋比做什么?什么叫德高望重,為什么把橋比做德高望重的老人?

  4、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橋的德高望重?

  5、讀著這些詞句,想象一下,古橋在幾百年歷程中,都馱過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經發生過哪些事?

  6、雖然經過歲月的洗禮,可是古橋依然屹立著。這正是歲月悠悠,波光明滅,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舊(齊讀)

  7、小結:小結:這就是作者拜訪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橋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橋當做人來寫,把自己對老橋的深厚感情,生動地傳達給了我們。我們在讀課文時,要用心地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語言訓練點2】

  文本內容:第4自然段

  1、你能用你的朗讀帶大家走進這片熟悉的樹林嗎?

  2、當作者還是孩子時,曾在這兒做什么?當他成年時,他又會在這兒做什么?

  3、因此,樹林里的一切是怎么歡迎我的?

  4、作者為什么會有把自己變成樹這么奇怪的想法?

  5、師:樹為人友,人為樹友,人和樹已融為了一體。這是多么美妙的一種情境啊!從這種想象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種知己情誼。讓我們帶著這種感受,一起再來讀一讀。

  【語言訓練點3】

  文本內容:第5自然段(自由讀)

  操作步驟:

  1、這山中的一切,哪個不是我的朋友?你能給句子換個說法嗎?

  2、作者分別是怎么和山中的一切打招呼的?你能給它分類嗎?

  3、你從作者不同的招呼中讀出了什么?

  4、你是否也有類似的體驗?說一說。

  4、小組合作朗讀,感受作者和山中的一切景物和作者的深厚感情。

  5、想象寫話:

  我還山中的()打招呼:

  預設教學流程

  【升華主題,點明中心】

  1、課文實際上是寫作者去山上觀賞景物,為什么卻以山中訪友為題,你從題目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學了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1《山中訪友》

  一、找近義詞。

  邀( ) 清爽( )拜訪( )依然如舊( )知己( )

  二、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詞語。

  ()的山泉

  ()的溪流

  ()的瀑布

  ()的白云

  ()的云雀

  ()的雷陣雨

  三、讀讀句子,想想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1、走出門,就與微風撞了個滿懷,風中含著露水和梔子花的氣息。()

  2、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

  3、我腳下長出的根須,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里旋轉、流淌。()

  4、深深的峽谷襯托著你挺拔的身軀,你高高的額頭上仿佛刻滿了智慧。()

  5、忽然,雷陣雨來了,像有一千個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個醉酒的詩人在云頭吟詠。()

  6、我站立之處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誰能說這不是天地給我的恩澤?()

  四、小練筆。

  還記得家鄉的橋嗎?還記得家鄉的石板路嗎?或者家鄉的小河讓你念念不忘?請選擇一種景物,模仿課文中26自然段中任何一段的寫法,來當一回小作家吧!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一、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生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中,采用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交流、評價、爭論,也可以表演出來。這既體現了教師導的作用,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培養了學生學科學、合理想象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讀準字音,理解炙烤有氣無力發現發掘挖掘發掘等詞語的意思。

  2、通過閱讀,了解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點,以及它的形成過程、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

  3、找出課文中推想的內容,根據課文內容說說這樣推想的依據。

  4、抓住主要內容,簡要復述課文。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

  2、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踐,展開想象,從而理解和領會科學家關于黃河象化石形成過程的假想,增長科學知識。

  四、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搜集的有關資料。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課前,老師讓大家收集有關化石的資料,誰先給大家介紹?

  (指名學生上臺解說并組織其他同學介紹、展示自制的化石圖片或有關的資料等。)

  2、今天,老師要帶大家走進北京自然博物館,參觀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課件)這就是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

  (板書課題:黃河象)

  (二)學習第一段

  1、看著這具大象的骨架樣子(板書:骨架樣子)

  你覺得它有什么特點?(高大、完整。師板書。)課文在第幾段描繪,請劃出有關語句。

  2、學生交流。

  3、齊讀這些語句,體會黃河象化石的特點。

  4、(再看圖片)看著這具化石的樣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5、學生自由提問。師引導提出:黃河象化石是怎樣被挖掘出來的?為什么能被保存得這樣完整?

  6、古代黃河象的化石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是罕見的,人們是怎樣發掘的呢?請快速、輕聲地朗讀最后兩個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學習最后兩個自然段

  1、檢查:人們是怎樣挖掘出這樣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學生回答)

  2、此段告訴了我們什么?

  (相機板書:化石的發現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時樣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來時是什么樣子的,請從文中找出有關語句。

  4、待學生找到后,師出示句子,生齊讀這句話。

  師板書:斜插沙土

  腳踩礫石。

  5、師提問:文章開頭向我們介紹了象化石的特點和樣子,結尾介紹了象化石的發掘和剛發掘出來時的樣子,那么中間部分介紹了什么呢?

  6、生答: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化石的來歷。板書:假想來歷。

  (四)學習第27自然段

  1、師問: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設、想象。

  2、師:對于發生在幾百萬年前事,我們現代人根本不可能親眼所見,也不可能找到現成的資料查詢,人們只能根據一些歷史性的東西來進行想象、假設。那么,科學家是根據什么來想象、假設黃河象化石的來歷的?

  3、科學家從哪幾步假想了黃河象的來歷?

  討論得出四層:

  (1)當時的時間、氣候和地理環境。

  (2)黃河象怎樣來到小河邊。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黃河象是怎樣變成化石的。

  4、師:科學家根據黃河象化石被挖掘出來時的樣子,想象了化石的來歷,下邊,我們就來看看科學家是怎樣來想象的。

  5、根據讀書要求讀課文:

  (1)用你喜歡的方式讀文。

  (2)對這個故事,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你想問什么?請準備好,在小組內交流。

  6、小組合作,表演大象當時陷進淤泥里的情景。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聽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2.說說文中所說的黃河象是什么樣的。

  二、復述課文。

  1、提示:(1)按課文的敘述順序。

  (2)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黃河象喝水失足變成化石發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復述內容。

  3、你認為科學家的假想最生動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學家想象的這樣,還可能是什么樣?

  5、自由感情朗讀。

  三、拓展延伸,陶冶學生情操

  1、剛才大家學得很認真,老師真為大家高興。你們知道大象的生活習性嗎?

  2、生自由談。并上臺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

  3、今天,我們今天認識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肅發現的,現在,我們再來看一組老師收集的關于甘肅地貌的資料。(出示甘肅地貌)

  4、待學生看完后,師問:看了以上資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導學生談到環保的話題)

  四、回顧課文,鞏固練習

  對于課文的寫作順序,你有不同的見解嗎?能按另外的順序重新敘述這篇課文嗎?(只要學生的見解合理,都應該予以肯定。)

  五、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有關黃河象的文章。科學家們即生動又合理的想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每一個古生物化石中,都蘊含著深奧的科學道理。如果你感興趣可以找來這方面的資料讀讀,也可以推薦給老師和同學。

  板書設計:

  黃

  河

  象

  骨架的樣子----假想來歷----發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腳踩石頭

  ↓

  陷進

  ↓

  化石

  附:參考資料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歷史的地質年代中而現已大部分絕滅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蘆木、鱗木等)、古無脊椎動物(貨幣蟲、三葉蟲、菊石等)、古脊椎動物(恐龍、始祖鳥、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極少數(如凍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蟲)由于特殊條件,仍保存原有的組織結構外,絕大多數經過鈣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礦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僅具原來硬體部分的形狀、結構、印模等的化石。

  化石經過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和它們的生活遺跡。大多數是莖、葉、貝殼、骨骼等堅硬部分,經過礦物質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僅保持原來形狀、結構以至印模的鈣化、碳化、硅化、礦化的生物遺體、遺物或印模。也有少數是未經改變的完整遺體,如凍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蟲等。化石是古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設計說明

  課文用生動的語句和細膩的語言描寫了喜鵲和樹由孤單到快樂的生活經歷。告訴學生有了鄰居,有了朋友,大家一同玩耍,一同游戲,就能享受快樂的生活。本課語言優美,因此教學重點應該以誦讀為主要方式,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據此,教學設計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在讀中悟其意、品其味、抒其情。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表達,進行說的訓練。

  課前準備

  1.(1)課文朗讀動漫。(2)教學輔助課件。(教師)

  2.學唱歌曲《找朋友》。(學生)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了解內容

  1.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邊聽邊思考:這個故事講了什么?

  2.揭題:剛才這個動聽的故事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新課文《樹和喜鵲》。

  3.結合圖片介紹喜鵲。

  4.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以聽故事的形式引入,不僅滿足了低年級孩子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習興趣,還訓練了學生注意傾聽的習慣,他們聽故事的過程就是梳理思路的過程。

  二、自讀課文,識記生字

  1.學生自讀課文,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自己讀準。

  2.反復讀課文,重點識記不認識的字。

  3.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對生字的認讀情況。

  (1)用我來當小老師介紹我的好朋友等方式讓學生互幫互學。

  著重強調:鄰是前鼻音;靜是后鼻音。

  (2)教師重點指導學生認讀有困難的生字。

  (3)認識多音字并指導組詞。

  只 種 樂

  (4)認識部首孑。

  (5)出示課后讀一讀,記一記的詞語。

  ①開火車讀。

  ②指名讀。

  ③齊讀。

  ④像安安靜靜這樣的詞語誰還能說幾個?(高高興興、快快樂樂)

  ⑤出示AABB式的詞語,指導學生朗讀積累。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給了學生充分的自讀課文的時間,使學生能夠通順、流暢地朗讀課文。讓學生當小老師來互幫互學生字的設計,調動了學生積極識字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并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三、引導質疑,暢談感受

  1.學生用喜歡的方法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2.在四人小組中交流,說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這一環節就是通過學會提問,來培養低年級學生初步探究學習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四、指導書寫,鞏固生字

  1.重點指導招快呼。

  2.引導學生觀察:這三個字都是左右結構的字,都是左窄右寬的。

  3.師范寫,生書空筆順。

  4.觀察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學生自己書寫。

  (1)班內交流書寫時發現的應注意的問題。

  (2)教師根據書寫情況具體指導。

  設計意圖:給學生自主識字、寫字的機會,并在合作交流中互幫互學,教師適時查缺補漏,指導方法。

  第二課時

  一、復習詞語,回顧內容

  1.出示詞語:開火車朗讀。

  從前喜鵲孤單嘰嘰喳喳

  后來鄰居快樂安安靜靜

  2.用自己的話說說故事主要講了什么,用上上面的詞語。

  設計意圖:字詞是低年段學生學習的重點。檢查學生上一節課生字詞的學習效果,夯實基礎。在分類積累詞匯的同時也指向文章核心。

  二、品讀詞句,感悟內涵

  1.輕聲自由朗讀第1、2自然段。聯系上下文說說什么是孤單,為什么樹和喜鵲都很孤單?

  2.你有過這種經歷嗎?自己一個人,周圍沒有朋友,也沒有家人,當時自己是怎么想的?感覺如何?

  3.有感情地朗讀第1自然段,讀出樹和喜鵲的孤單。

  4.出示句子:樹很孤單,喜鵲也很孤單。

  說說從這個也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5.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6.再讀課文,后來樹和喜鵲又有了什么變化?(樹很快樂,喜鵲也很快樂。)

  7.是什么原因使樹和喜鵲變得快樂起來?輕聲朗讀課文,畫出相關句子。

  8.出示句子:樹有了鄰居,喜鵲也有了鄰居。

  (1)指導學生理解鄰居。

  說說你的鄰居是誰,你和鄰居的關系怎樣。

  (出示:遠親不如近鄰。)

  (2)他們和鄰居怎么相處呢?他們一起做什么?

  (喜鵲:每天天一亮安安靜靜地睡覺了。)

  (3)想象:樹會和鄰居做什么呢?(一起交談,講故事,聊天)

  9.出示句子:樹很快樂,喜鵲也很快樂。

  (1)小結:因為____________,他們再也不______________,所以樹很快樂,喜鵲也很快樂。

  (2)指名朗讀句子。

  10.教師小結:是呀,樹和喜鵲都有了鄰居,他們都有了自己的朋友,再也不孤單了。所以樹很快樂,喜鵲也很快樂。我們同學之間每天一起學習、一起活動、一起玩耍,多么快樂呀!

  11.有感情地朗讀第5、6自然段。

  設計意圖:在本環節里,讓學生在文字里駐足、細品,不僅有利于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理解文章內涵,還在無聲中告訴學生抓住關鍵句閱讀這種基本有效的讀書方法。

  三、指導書寫,布置作業

  1.教師范寫單、居、樂三個字,學生觀察。

  2.學生練寫,注意主筆的位置。

  3.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在家長幫助下搜集和有朋友才會有快樂,有友愛才會有幸福這些內容相關的文章,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設計意圖: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小培養學生搜集材料、整理知識的好習慣。

  板書設計

  樹和喜鵲

  孤單沒有朋友

  快樂有了朋友

  教學反思

  課文用生動的語句和細膩的語言描寫了樹和喜鵲由孤單到快樂的生活經歷。告訴學生有了鄰居,有了朋友,大家一同玩耍,一同游戲,才能享受快樂的生活。

  在理解課文時我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讓學生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沒有伙伴和朋友的生活是孤獨的。理解了樹很快樂,喜鵲也很快樂這句話,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從而教育學生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我們的生活才會很快樂。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兒童和平條約》教學設計

  洛江實小 劉惠卿

  教學內容:

  《兒童和平條約》帶有很濃厚的兒童情趣,語言流暢,文筆活潑。課文作為一種特殊文體——條約,第一次出現在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它的每一項條款,都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同時,它又是一種兒童條約,表達了全世界兒童的一種美好愿望——希望人類攜手努力,共創世界和平。

  教學目標:

  1、學會8個字,認識4個字,注意多音字“給”的讀音。隨文學習本課的關鍵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兒童和平條約的內容,體會兒童熱愛和平的美好心愿,激發學生從小熱愛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鼓勵同學們為世界和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學重點:

  1、識記8個生字及掌握多音字“給”;

  2、理解詩歌內容,體會兒童們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教學難點:

  通過引導學生展開聯想,憧憬世界和平的美好景象,激勵學生為世界和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學準備: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趣,揭示課題

  1、出示一份班級公約。

  2、揭示課題:兒童和平條約。(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鼓勵學生讀題質疑,部分解疑。

  兒童和平條約不用強制別人執行,它表達的是全世界兒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二、初讀全文,整體感知

  1、過渡:兒童和平條約里都寫了什么內容?帶著我們的好奇心一起走進課文吧!

  2、根據自學提示,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把自己認為難懂的詞句做上記號,聯系實際想一想。

  3、同桌互幫互學,交流自學情況。

  4、檢查學生掌握生字情況。

  三、入情入境,細讀感悟

  過渡:讓我們再次走進條約,細細品味兒童維護和平的那份決心吧!

  (一)讀第一句話,指名匯報:全世界兒童向世界宣告了什么?

  說說你從中知道了什么?

  (二)播放課件,渲染戰爭場面

  (1)理解 “無家可歸”什么是“無家可歸”? (沒有家,不能回家了。) 你知道哪些人無家可歸?指導理解:是啊,那些可憐的孩子不僅無家可歸,還沒有飯吃,面臨饑餓,生病了不能去看,面臨疾病。所以―――――

  (2)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用朗讀表達出來。(指導朗讀)

  (三)過渡:只要我們消滅一切與和平對立的事物,這個世界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1)閉眼聽讀4-6句,思考:和平世界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2)交流匯報

  (3)指導讀句子,感受和平帶給我們的幸福生活。(教師適時板書:珍愛)

  (四)過渡:和平給我們帶來了幸福而舒適的生活,所以我們應該珍愛和平。為了和平,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1)自由讀七、八句。思考:為了世界和平,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

  (2)為了現在的和平,為了永久的和平我們能怎樣做呢?為了大家的和平,我們又該如何做呢?齊讀最后一句話。

  四、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過渡:遠離戰爭,珍愛和平、創造和平,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

  1、為了維護世界和平,作為一名新世紀的兒童,你打算怎樣做?

  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見解。

  2、朗誦詩歌《放飛和平》。

  五、作業布置:

  1、給父母讀《兒童和平條約》,和父母交流感想。

  2、你想像中的未來世界是什么樣的,畫一畫。

  板書設計: 兒童和平條約

  向往

  珍愛 和平

  創造

教學設計方案 篇8

  第一節

  一切情語皆可用景語教學設計

  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讓學生形成一種意識——人類的一切意識思想都可通過自然景觀來傳達。我想只有學生形成了這種意識,才會在平常生活中自覺把自我的情與自然映照、類比、融合,才會在閱讀中真正體悟“一切景語皆情語”,才會把“一切情語皆可用景語”運用于言語實踐中。

  要達成這一目標,就要讓學生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納入自己的思想體系,形成總體觀。因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主分兩部分:一是讓學生有個理性的認識——自然是人類的母親,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二是把人類的情分為情、理、志三種,每種配以古詩文和現代文實例,以實例讓學生相信“一切情語都可用景語”。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

  2、舉抒情、喻理、言志三種抒情方式,讓學生形成一種意識:人類的一切意識思想都可通過自然景觀來傳達

  3、豐富學生自然文化底蘊

  二、教學重點:

  讓學生形成人類的一切意識思想都可通過自然景觀來傳達的意識

  三、教學難點:同上

  四、教學過程:

  (一)人與自然的關系

  1、人類是從哪里來的?(導入。圖片猿人、現代人類社會)

  科學家表示,人類是從一種3億多年前漫游在海洋中的史前鯊魚進化而來的。根據最新研究,這種名為棘魚屬的原始魚類是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頜類脊椎動物的共同祖先。

  自然通過長期進化,孕育出各種各樣的生物,人類只是其中的一個物種。

  人類由自然孕育,自然是人類的母親。

  2、人類社會只是自然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

  人類始終同自然之間保持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甚至可以說,人類一切合理的道德準則、法令制度都是自然規律的延伸。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一類學說。因為人類來自于自然,所以會情不自禁地產生回歸自然的渴望。古往今來,多少文人仕子處境困窘時,會有歸隱泉林的意愿,這就有如落葉歸根、游子思鄉,痛極呼母般自然。自然大地,是人類的母親。

  (二)文學中的自然

  歷代文學作品都有大量自然景物的融入。文學就是人學,既然人類以大地自然為母,在文學作品中當然會有大量自然場景的融入。請看《詩經》《楚辭》諸子百家、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現代文學,每一時代的文學作品中,無不有借景以抒情、借物以喻理、托物以言志之作。可以說每一個文人雅士,都用一顆敏感的心,與自然萬物溝通交流,并借以傳情達意。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反過來也可說,一切情語皆可用景語。

  如果我們把人類的思想情意分為情、理、志三個方面,那么借景抒情、借物喻理、托物言志這三種抒情方式就正好對應人類的三種主要情意。也就說,人類的情意都可與景交相輝映。

  1、借景抒情

  又稱寓情于景,特點是作者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去描寫客觀景物,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特點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寫代替感情抒發,也就是王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1)古詩文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注:本詩寫于杜甫在飽經歷亂后,詩人暫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個安身之地。提問:詩人心情如何?是如何表現這一心情的?這樣表現心情與直抒胸臆比有何好處?

  明確:其心情是愉悅安寧的。這首詩通篇寫景,景色濃麗、美好,傳達出作者愉悅欣喜的感情。這是樂景寫樂情。更具體形象可感,避免了蒼白的抒情。

  (2)現代文:《飄落心靈的秋葉》(附于學生資料)

  提問:1、第②段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2、第④段作者悟出了什么樣的道理?是怎樣悟出的?

  明確:第二段:枯黃的樹葉,揚揚灑灑,飄落在地,與作者失落、彷徨的情緒一致。起到了渲染氛圍,烘托作者情意的作用。第四段作者明白了:其實生命在為難你的同時也在給你生存的暗示。梧桐葉與自己的命運十分相似;而那頑強生長的另一片小樹葉,卻啟示我“應該振作起來”,這種啟示使我作出了正確的選擇。

  2、借物喻理

  作者心中有“理”,借物態以喻之;或是作者見到某景物,思考感悟到某“理”。

  以下作品選擇性鑒賞,重點鑒賞其一,主要讓學生說說從中悟到了什么理,如此喻理有何妙處。其余可只讓學生說說其中悟到的道理。

  (1)古詩文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名句格言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

  (2)現代文:《葉子的風姿》(附于學生資料)

  3、托物言志

  對物品進行描寫和敘述,表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特點是用某一物品來比擬或象征某種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以下作品鑒賞時,主要讓學生說說從中悟到作者何種志趣,“物”和“志”有何相通之處。

  石灰吟 (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發自己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和不同流合污與惡勢力斗爭到底的思想感情。

  畫眉鳥 (歐陽修)

  百轉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三)用景語替代情語的效果總結

  1、引發想像,再現形象,形成意境,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2、含蓄雋永,意味無窮

  (四)作業:

  閱讀《三種抒情方式經典作品》,完成后面的練習。

  附:

  板書設計

  一切情語皆可用景語

  關系:自然是人類的母親

  借景以抒情

  一切情語皆可用景語 借物以喻理

  托物以言志

  效果:1、引發想像,再現形象,形成意境,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2、含蓄雋永,意味無窮

教學設計方案 篇9

  【教材分析】

  《春酒》是一篇文質優美的散文。琦君用自己的文筆為讀者營構心靈的理想國。思鄉,是本文一大主旨。故鄉的一切與兒時的印象疊印在一起,輝映成一片快樂而感傷的迷。春酒、會酒,醉了母親,醉了我,也醉了無數讀者,我的天真可愛,母親的善良能干,鄉人的淳樸厚道,在春酒會酒席上不斷氤氳起來,彌漫成濃濃的人情民風之美。作者通過平易、凈化、蘊藉、真摯的語言,抓住富有情趣的生活細節,表現作者對童年、對母親、對家鄉的濃濃的感情。

  【學生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不再喜歡被動的接受知識,他們的自尊心、主動性和求知欲都大大增強了。同時,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表達的能力。為此,《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初中學生很少離開家鄉,對思鄉之情較難理解。為此,教師要注意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創設情景,激情入境,激發學生興趣,做好學習引導者、參與者的工作。

  【教學設想】

  教師一方面需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做問題的發現者、思考者、探索者,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另一方面要創設較為直觀的學習情景,激情入境,激發興趣,并開展賞讀、感悟、研讀、拓展等環節,在引導學生理清全文脈絡后,引導學生品位富有情趣的語言,及滲透在其中的濃濃的思鄉之情。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

  ⑴ 感情朗讀課文,了解民俗民風。

  ⑵ 理解作者蘊涵在春酒中的濃濃的思鄉之情。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⑴ 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理清文章脈絡,研讀賞析語言,品味語言的意趣,體會生活細節對表現文章主旨的作用。

  ⑵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問題的思考者,探索者,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⑴ 感受文中的風俗美、人情美、親人善,豐富精神世界,獲得思想啟迪。

  ⑵ 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情朗讀課文,研讀賞析語言,體會蘊涵在生活細節中的濃濃的思鄉之情。

  2、理解作者通過生活細節來表現思鄉之情的寫法。

  【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

  2、誦讀法;

  3、討論交流法;

  4、體驗拓展法。

  【課前準備】

  1、學生查閱字典、詞典,掃除文字障礙,熟悉內容。

  2、查找作者琦君相關資料。

  【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激情入境

  1、課前或上課時在大屏幕出示春酒畫面,放一首輕音樂。

  2、請同學說一說自己曾經讀過的表現思鄉之情的古詩詞名句。

  (展示春酒畫面,能給學生直觀感受;設置背景音樂,能給學生精神上的愉悅;請學生說自己讀過的古詩詞名句,既能活躍氣氛,又能激活思維,為文章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朗讀會意,初步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這是一篇文質優美的散文,蘊涵了作者豐富的感情,下面請每組推薦一位同學朗讀課文,每人讀兩段,最后兩段全班齊讀,希望能讀出感情。

  (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及春酒畫面)

  3、教師鼓勵性評價。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學生通過自由讀和個別范讀,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并不知不覺神游其中,與作者情感上產生共鳴,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投入對作品的理解之中,教師鼓勵性評價能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

  三、指導自學,整體感悟

  投影出示問題:

  1、哪句話直接表達作者的思鄉之情?

  2、為了表達思鄉之情,作者主要寫了哪幾件事?為什么寫這幾件事?

  (學生默讀后,小組討論)

  討論明確:

  ⑴ 一句話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鄉味啊。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這句話表明作者的思鄉之情。

  ⑵ 為了表達思鄉之情,作者寫了過新年、吃春酒,喝會酒這幾件事。緊扣春酒,說明作者思念家鄉的原因──民風淳、親人善、人情美。

  (這里主要是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培養學生自瀆和自學的能力)

  四、合作交流,研讀賞析

  投影出示問題,學生探究。

  1、找出本課中你喜歡的段落或句子,可以是:

  最能抒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語言最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寫最細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還可以是你似曾相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還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之,只要說出你喜歡的理由,讀出你真摯的感情,你就是最棒的

  2、學生四人小組討論:

  每小組推薦一位同學,全班交流,理解體會這些語言的特點及蘊涵在其中的情趣,領悟作者字里行間所流露著的濃濃的思鄉之情。

  (這個環節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學生主動研讀賞析語言,體會并理解作者通過生活細節所表現的思鄉之情。教師只起到引導者和參與者的作用,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體驗拓展,深化主旨

  1、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對家鄉的思念總是人們難以揮去的情愫。請你把對家鄉的思念以下列的形式表達出來。

  (教師先請同學討論或寫一下,然后抽查幾位同學說一下。)

  家鄉是一壇陳年的春酒,在遙遠的異地也會聞到它的香氣。

  家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家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投影片出示余光中的《鄉愁》,并配上音樂,學生朗讀體會思鄉之情及借物抒情的寫法。

  鄉 愁

  余光中

  小時侯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引導學生用語言來表達思鄉之情,既鍛煉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又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閱讀《鄉愁》,既擴大學生知識面,又能使學生很快進入意境,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遷移訓練,布置作業

  投影出示(選做一題):

  1、閱讀其他表現海外游子思鄉的文學作品,寫一篇閱讀心得。

  2、如果你長大后離開家鄉,你會以怎樣的語言文字表達你的鄉愁?

  (閱讀文學作品,既擴大知識面,又加深學生對海外游子思鄉之情的理解;寫讀后感,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讀寫結合,活學活用,進一步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七、播放《思鄉酒》結束學習

  【板書設計】

  春 酒

  家 過新年→民風淳 思

  鄉 喝春酒→親人善 鄉

  味 吃會酒→人情美 情

  八、課后感悟

  本堂課整體效果不錯,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舉一反三,注重語言品味,讓學生學會理解、領悟字里行間的淡淡真情,學生學習氣氛濃烈,學后反響強烈。

【關于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匯編九篇】相關文章:

關于教學設計方案模板8篇01-26

關于教學設計方案模板9篇01-18

有關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匯編九篇02-12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匯編五篇02-07

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匯編十篇02-02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匯編九篇01-30

【熱門】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匯編4篇01-22

有關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匯編八篇02-15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匯編9篇01-05

關于教學設計方案模板七篇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