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學設計方案范文七篇
為了確保我們的努力取得實效,我們需要提前開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從目的、要求、方式、方法、進度等方面進行安排的書面計劃。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學設計方案7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央,瓦”等13個生字。會寫“央,交”等字
2,激發學生熱愛祖國首都北京的情感。
3,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我們先來聽一首好聽的歌(聽的過程中說)會唱的小朋友可以跟著唱,知道這首歌的名字嗎?〈我愛北京天安門〉對,我愛北京天安門。古老美麗的北京城就是我國的首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課文〈北京〉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大家先請聽一遍課文,注意聽清字音。
2,你也想來讀讀書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生字看看注音,多讀幾遍。
3,同學們讀的真認真,下面我們四人一組,一起學一學這篇課文的生字,也可以將生字連成詞語讀一讀。
4,出示生字,請各小組來試著讀一讀,看哪個組讀的最好。
5,同學們讀的真好,那誰愿意當小老師帶我們大家讀一讀詞語啊?你會教哪個就教哪個〈指名學生當小老師帶讀詞語〉
6,男女生個讀-----齊讀
三,再讀課文,理解新知,指導朗讀
(一)再讀課文
1,你們的詞語讀的真不錯,那你們能把課文讀好嗎?我想請一位同學來試一試。
2,說說看,他讀的怎么樣?
3,指導:讀書要聲音響亮,有感情,要讀準字音,要注意停頓。
4,大家自己試著讀一讀吧。
5,北京有這么多美麗的地方,那你們最喜歡看什么呢?
(二)理解課文,指導朗讀
1,教學第二自然段
點擊課件,展示天安門以及天安門廣場畫面和第二段文字
2,你看到了什么?
3,教師范讀這段文字----學生自瀆-----你讀懂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隨機解釋:中央 莊嚴 矗立等的詞語
4,我想請幾位同學來比賽讀一讀這個自然段,評出“最佳朗讀獎”
5,學生比賽讀,評出最好的那位。
6,大家表現的真不錯,老師準備了很多天安門的圖片。想不想再看一看啊?(課件出示圖片)
四,指導寫字
1, 北京還有很多好看好玩的地方,大家想不想去看一看啊,看之前老師有個要求,如果你能認真的寫一寫學過“央,交”這兩個字的話,老師就給你們看好不好啊?
2, 出示生字-----指導寫字------自己寫一寫-----評價
五,欣賞圖片,再次感受
出示北京風景圖片,一邊看一邊介紹,讓學生感受北京的美麗。
六,總結課文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她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希望同學們能更加了解北京,喜歡北京,長大能親自去北京看一看。最后我們再來唱一唱這首〈我愛北京天安門〉吧。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
1.學習3、4自然段),完成作業 本作業 。
2.了解兵馬俑的陣容、神態。
3.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4.用也許、似乎造句。
5.了解秦始皇兵馬俑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價值。
教學重點:
1、用段意歸并法歸納主要內容。要做到語句簡潔、連貫。
2、用似乎、也許造句
教學難點 :
1、用似乎、也許造句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揭題,激情入境:
1.導入 :在數千年文明中,有這樣的一個奇跡,它是秦始皇兵馬俑。
2.讀課題,想讀出什么感覺?
3.用自豪的,充滿驚嘆的,歷數淪桑的感情,用自己的聲音,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找出重點:
1.想看看兵馬俑嗎?欣賞作者用妙筆為我們鋪開的介紹兵馬俑的畫卷。
2.快速輕聲讀一讀課文,找一找哪幾個自然段是寫兵馬俑的?
3.概括一下,寫了什么?(板書:軍陣神態)
三、了解軍陣,讀出氣勢:
1.考慮一下,四人小組讀這段,可以根據角色怎樣分配任務
2.指名小組讀,為什么?(了解總分總結構)
3.分別讀前鋒,主體,側翼和后衛三句話,掌握精銳,強大,靈巧穩固的特點。
4.根據軍陣圖分別指出這三類軍士,并補充
5.能根據圖猜測一下當時他們是如何打仗的嗎?
6.是的,秦軍依靠這支軍隊獲得無數勝利,讀一讀作者如何盛情贊美軍陣的。
7.補充內,快速閱讀:
1)介紹了幾個俑坑?共有幾個秦俑?
2)兵馬俑分為兵俑和馬俑,這段提到幾種兵俑?
8.總結,好一個威武雄壯的兵馬俑。
四、揣摩神態,訓練句式:
1.導游指引下,讀第四自然段。
2.這些兵俑共有的特點是?
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是什么意思?
3.古代雕塑家將他們雕得像活的一樣,作者又用高明方法把它們寫活了,我們能把他們讀活嗎?
4.介紹了哪幾種,最喜歡哪個兵俑,劃一劃,讀好它。
1)老戰士:
A.老戰士給你什么印象?哪兒看出來的?(說,讀,比結合)
B.面對這樣的老戰士,你由衷地感到一種敬佩,大家一起讀一讀
2)小戰士
A.喜歡小戰士哪點?解釋稚氣,讀出稚氣
B.誰愿意做個年輕充滿朝氣的小戰士,愿意讀的都站起來讀一讀
3)戰馬:
A.戰馬在做什么?戰馬有什么特點?(抓住豎耳瞪眼,膘肥體壯的特點)
B.沒讀過的都站起來讀一讀
5.這三句描寫的句子中,都有一個作用相當,意思相近的詞,你發現了嗎?
6.出示似乎可能也許,表示什么?
7.用上猜測的方法,能使靜化為動,死變成活,欣賞一個片斷描寫。
8.觀察,并寫句型
9.交流,匯報。
10.由兵馬俑的面相能聯想到性格,談吐,職業,這也是聯想的高境界了,要這知道這些兵俑只是一些陶土燒制出來的而已,如今我們眼前能這樣生動地展示出來,得歸功于技藝高超的匠人,和妙筆生花的作家了。
五、總結內容,再度激情:
1.最后,介紹一個秦陵的略圖。
2.我們能相信,當秦陵完全揭開神秘面紗的時候,必然會再次令世界震驚!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統一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
(2)、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3)、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關該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微觀想象、分析、討論、對比,認識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發生變化而元素不發生變化;
(2)、通過聯想記憶、卡片問答等趣味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元素符號;
(3)、通過同學之間相互合作、查閱資料,了解地殼、生物的細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進一步建立科學的物質觀,增進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
(2)、發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
【教學資源分析】
本課題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周期表簡介”三部分內容。在前一課題中,學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結構,本 課從微觀結構的角度對元素下了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從而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元素的概念比較抽象,而且容易與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學時應注意兩者的區別。元素符號是國際通用的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要求學生了解元素符號的意義,對于一些常見元素的符號,必須會寫、會讀、會用。
教材編寫“元素周期表簡介”,目的在于讓學生比較早地學習和使用元素周期表這個工具,學生只要會根據原子序數查找某一元素的符號、名稱、核外電子數、相對原子質量,并確認金屬、非金屬、稀有氣體元素等 信息即可,為今后的學習提供方便。
【 教學策略分析】
元素概念的教學應注意從熟悉的例子切入,通過與原子的對比,歸納出元素的定義,并組織好討論,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發生變化,而元素不發生變化。
元素符號的教學忌一步到位、急于求成,應分散難點,逐步記憶,減輕學生對枯燥乏味的元素符號的記憶負擔,并注意組織好 有關的活動與探究,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設一些有趣味的活動,如聯想記憶、卡片問答、查表搶答等,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元素概念、元素符號。
難點:元素概念。
【教學準備】
1.投影片:元素與原子的比較等;
2.元素符號的卡片、水分子等模型卡片。
【 課時建議】
2課時。
【教學 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復習導入 (回憶)
電解水的實驗說明水是由什么組成的?
( 設疑)
什么叫元素呢?
回答: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的。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要求】
1、自讀生字和課文。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獨立識字,自主識字。能獨立識記本課10個生字中的5~6個
3、初步感受森林四季的美景,激發學生對小熊一家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
讀準字音,認清部分生字字形;初步體驗閱讀的樂趣
【教學難點】
區分平翹舌音,掌握(或了解)部分識字方法
【教具準備】
1、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CAI)
2、生字詞卡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發興趣(用課件配合進行)?
二、聽講故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三、朗讀課文(配合正音)?
要求讀準字音,把語句讀通順,形式有:自由讀、比賽讀、評讀(相機正音)、全班齊讀
四、識記部分生字字形(展示方法)?
1、課件出示生字
2、開火車讀生字
3、四人小組討論識記方法
4、全班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
5、教師小結
五、課中操
師生一起唱唱、跳跳《小熊住山洞》
六、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
(以課件展示森林四季之美,讓學生感受森林是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家。)?
1、播放課件:
(看一看、想一想。)?
2、組織討論、交流:
你最喜歡哪個季節?從哪里看出它很美?(說一說。)?
3、小結過渡
七、播放課文譜成的歌曲
師生一起唱唱、跳跳,表達對小熊一家的喜愛之情。
(下課!)
【教學意圖說明】
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當學生有興趣時,當學生身心處于最佳狀態時,當教學內容能用多種形式來呈現時,他們學得最好,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在設計《小熊住山洞》一課時的指導思想就定位在“快快樂樂學語文”上。為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從以下方面做了努力。
一、導入課題,引起興趣
課題的導入從《小熊住山洞》這個童話故事的背景“森林”切入,這樣把學生的視野引向“森林”,然后再以講故事的形式由執教老師朗讀課文,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二、通讀課文,激發興趣
讓學生將課文讀通順,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是這節課的重點之一。這了激起學生讀課文的興趣,我們用“比賽”的形式,促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讀書”這一環節。其過程體現為:自由讀──賽讀──評讀。這一環節我們還注意了全員的參與,不僅關注參賽者,也關注沒有參加比賽的“評委”
三、自主識字,感受樂趣?
學生識記生字是這堂課的另一個重點。為使學生的興趣得以保持,我們采用放手讓學生自主識記字形的做法,讓學生自由地選擇自己愿意識記的字,自主地選擇不同的方法來記住字形,而在此處教師的作用體現在及時地恰到好處地點撥上
四、歌曲演唱,體驗情趣?
為了讓學生能在40分鐘里始終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學習,特別是在課的后20分鐘,學生開始感到疲勞時,我們播放了歌曲(課文),讓學生唱一唱、動一動。這樣既使學生再一次熟悉了課文,又讓學生得到了一次美的旋律的熏陶。這一旋律還貫穿于課的始終,為創設寬松的課堂氛圍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課件演示,陶冶情趣
為促使學生、教師、作者三方面的情感產生共鳴,我們借助課件展現森林一年四季的美景,并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由衷地感受到?森林之美以及動植物對于森林的依戀。從而自然而然地體會出小熊一家得到大家的尊敬是一種必然。并不由自主地加入到小動物們獻花的行列中,這時課文的曲子適時地再度響起,使學生的心靈得到一次震撼,為第二、三課時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想像“動物們給小熊送鮮花時會說些什么?”做了厚實的鋪墊。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第一節
一切情語皆可用景語教學設計
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讓學生形成一種意識——人類的一切意識思想都可通過自然景觀來傳達。我想只有學生形成了這種意識,才會在平常生活中自覺把自我的情與自然映照、類比、融合,才會在閱讀中真正體悟“一切景語皆情語”,才會把“一切情語皆可用景語”運用于言語實踐中。
要達成這一目標,就要讓學生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納入自己的思想體系,形成總體觀。因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主分兩部分:一是讓學生有個理性的認識——自然是人類的母親,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二是把人類的情分為情、理、志三種,每種配以古詩文和現代文實例,以實例讓學生相信“一切情語都可用景語”。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
2、舉抒情、喻理、言志三種抒情方式,讓學生形成一種意識:人類的一切意識思想都可通過自然景觀來傳達
3、豐富學生自然文化底蘊
二、教學重點:
讓學生形成人類的一切意識思想都可通過自然景觀來傳達的意識
三、教學難點:同上
四、教學過程:
(一)人與自然的關系
1、人類是從哪里來的?(導入。圖片猿人、現代人類社會)
科學家表示,人類是從一種3億多年前漫游在海洋中的史前鯊魚進化而來的。根據最新研究,這種名為棘魚屬的原始魚類是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頜類脊椎動物的共同祖先。
自然通過長期進化,孕育出各種各樣的生物,人類只是其中的一個物種。
人類由自然孕育,自然是人類的母親。
2、人類社會只是自然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
人類始終同自然之間保持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甚至可以說,人類一切合理的道德準則、法令制度都是自然規律的延伸。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一類學說。因為人類來自于自然,所以會情不自禁地產生回歸自然的渴望。古往今來,多少文人仕子處境困窘時,會有歸隱泉林的意愿,這就有如落葉歸根、游子思鄉,痛極呼母般自然。自然大地,是人類的母親。
(二)文學中的自然
歷代文學作品都有大量自然景物的融入。文學就是人學,既然人類以大地自然為母,在文學作品中當然會有大量自然場景的融入。請看《詩經》《楚辭》諸子百家、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現代文學,每一時代的文學作品中,無不有借景以抒情、借物以喻理、托物以言志之作。可以說每一個文人雅士,都用一顆敏感的心,與自然萬物溝通交流,并借以傳情達意。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反過來也可說,一切情語皆可用景語。
如果我們把人類的思想情意分為情、理、志三個方面,那么借景抒情、借物喻理、托物言志這三種抒情方式就正好對應人類的三種主要情意。也就說,人類的情意都可與景交相輝映。
1、借景抒情
又稱寓情于景,特點是作者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去描寫客觀景物,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特點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寫代替感情抒發,也就是王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1)古詩文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注:本詩寫于杜甫在飽經歷亂后,詩人暫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個安身之地。提問:詩人心情如何?是如何表現這一心情的?這樣表現心情與直抒胸臆比有何好處?
明確:其心情是愉悅安寧的。這首詩通篇寫景,景色濃麗、美好,傳達出作者愉悅欣喜的感情。這是樂景寫樂情。更具體形象可感,避免了蒼白的抒情。
(2)現代文:《飄落心靈的秋葉》(附于學生資料)
提問:1、第②段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2、第④段作者悟出了什么樣的道理?是怎樣悟出的?
明確:第二段:枯黃的樹葉,揚揚灑灑,飄落在地,與作者失落、彷徨的情緒一致。起到了渲染氛圍,烘托作者情意的作用。第四段作者明白了:其實生命在為難你的同時也在給你生存的暗示。梧桐葉與自己的命運十分相似;而那頑強生長的另一片小樹葉,卻啟示我“應該振作起來”,這種啟示使我作出了正確的選擇。
2、借物喻理
作者心中有“理”,借物態以喻之;或是作者見到某景物,思考感悟到某“理”。
以下作品選擇性鑒賞,重點鑒賞其一,主要讓學生說說從中悟到了什么理,如此喻理有何妙處。其余可只讓學生說說其中悟到的道理。
(1)古詩文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名句格言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
(2)現代文:《葉子的風姿》(附于學生資料)
3、托物言志
對物品進行描寫和敘述,表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特點是用某一物品來比擬或象征某種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以下作品鑒賞時,主要讓學生說說從中悟到作者何種志趣,“物”和“志”有何相通之處。
石灰吟 (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發自己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和不同流合污與惡勢力斗爭到底的思想感情。
畫眉鳥 (歐陽修)
百轉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三)用景語替代情語的效果總結
1、引發想像,再現形象,形成意境,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2、含蓄雋永,意味無窮
(四)作業:
閱讀《三種抒情方式經典作品》,完成后面的練習。
附:
板書設計
一切情語皆可用景語
關系:自然是人類的母親
借景以抒情
一切情語皆可用景語 借物以喻理
托物以言志
效果:1、引發想像,再現形象,形成意境,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2、含蓄雋永,意味無窮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課程說明:
本課為自編教材,是教科版五上年級《運動和力》單元“測量力的大小”的拓展課。本課在運用力學知識的基礎上,依托“彈簧秤”,應用STEM理念,引導學生在動手做和動腦想的實踐過程中實現個性化發展。就本課設計意圖來說,表面上是引導學生應用力學知識,制作完成一個“彈簧秤”;而深層次的意圖是通過“彈簧秤”的制作,引導學生了解到產品制作的基本過程是:設計→制作→評價→改進,并且這個過程是不斷循環往復的,最終指向新課標中“技術與工程”領域的相關理念。
教學目標:
1、運用力學相關知識,親歷“彈簧秤”的設計、制作、評價、改進等環節,了解產品制作的基本過程。
2、能對他人的設計提出改善意見,并能對作品進行一定的評價。
3、激發對自制實驗工具進一步研究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設計并制作“彈簧秤”。
材料準備:彈簧秤、ppt、 6套材料板貼(教師);9組貼有白紙的小木板、彈簧、回形針、60枚一元硬幣、紅色不干膠、剪刀、直尺、鉛筆、香蕉、36份學習單(學生)。
教學流程:
· 揭示主題:
1、出示香蕉實物,用什么工具可以測出香蕉的重量,引出課題。
2、在實物投影上展示相關材料的實物圖(貼有白紙的小木板、彈簧、回形針、60枚一元硬幣、紅色不干膠、剪刀、直尺、鉛筆)。并提問每一件材料的作用。
3、出示項目主題:自制彈簧秤。
· 項目設計:
1、自主設計:在學習單上,畫出 “彈簧秤”設計圖。
2、交流設計:投影展示部分學生的設計圖,進行全班交流討論。
3、完善設計:對設計上的明顯缺陷提出修改意見,并明確下階段制作時的要求與注意事項。
· 項目制作:
1、4人小組討論,選出最優設計方案進行制作。
2、領取材料,合作完成“彈簧秤”的制作。
· 項目評價:
1、用“彈簧秤”稱出香蕉的重量。
2、展示部分“彈簧秤”進行對比,發現其中的技巧與問題。
· 項目改進:
展示部分“彈簧秤”的進行優缺點分析,得出改進方案。
板書設計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教學目標:
1、導學生發現反義詞在詞義上特點,并通過反義詞識字。初步認識反義詞。
2、讓學生依照例句說句子,使學生感知感嘆句和陳述句的句式特點。
3、通過朗讀訓練,使學生擴大閱讀量,積累語言受到思想品德和情感的熏陶感染。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發現近義詞的特點。
2、教給學生說句子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我的發現
1、自己借助拼音讀一讀六組反義詞,再讀讀學習伙伴的話:說說自己發現這幾組詞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2、師生共讀:注意讀準字音。
3、小組交流:說說自己怎么記住這些生字的讀音。
4、認讀生字卡片,檢查生字的讀音。
5、給生字找朋友:口頭組詞。
6、同桌之間互相說反義詞,看誰知道的多。
(二)日積月累
1、會選。
(1)讀詞語卡片上的詞語。
(2)出示“中心、中央”:說說你有什么發現?
(3)小結:像這樣意思相近的詞語我們叫近義詞。
(4)你能找到其他詞語的近義詞嗎?
著名—有名
特別—非常
漂亮—美麗
2、讀讀說說。
(1)讀第一句話:你看到的花壇是什么樣的?看到美麗的花壇有什么想法?怎么讀這句話?指名讀。
(2)模仿第一句說說第二句。
(3)填空。
(4)讀讀你寫的句子。
3、我會讀。
(1)自己朗讀:圈出不認識的字提出來。
(2)指名朗讀、同桌互讀、師生接讀。
(3)試著背誦。
(三)口語交際
1、讀題目要求,明確口語交際的內容。
2、準備好風景名勝的資料。
3、展示資料,選擇伙伴。
(1)說自己介紹的風景名勝是哪里,相同的學生結為一個“旅游團”。
(2)完成分組。
4、分組交流:
(1)小組同學商量選擇交流的方式。
①“導游”介紹自己搜集的資料和知道的情況,“游客”提問,“導游”解答。
②“導游”在介紹的過程中,“游客”隨時提問,導游靈活安排介紹和答問兩方面的內容。
③游客先提問,導游一一作答,然后“導游”再介紹游客沒有問到而自己覺得有必要介紹的情況。
(2)各組代表在全班介紹風景名勝。
(3)其他小組自由提問。
(4)評選“最佳導游”和“最受歡迎的游客”。
(四)展示臺
1、展示課外識字成果。
2、展示自己搜集的與課本學習相關的明信片。
3、展示自己的藝術才能。
(五)板書設計
語文園地三
反義詞:
近義詞:
進——退
買——賣
著名——有名
快——慢
正——反
特別——非常
安全——危險
復雜——簡單
漂亮——美麗
【關于教學設計方案范文七篇】相關文章:
關于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匯編七篇02-09
關于教學設計方案范文錦集七篇02-04
關于教學設計方案模板七篇02-13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范文七篇01-24
關于教學設計方案范文7篇01-10
【熱門】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合集七篇02-11
教學設計方案范文集錦七篇02-04
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匯編七篇01-08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范文七篇01-07
關于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合集7篇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