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時間:2021-05-09 11:09:03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范文(精選6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再別康橋》教學設計范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范文(精選6篇)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鑒別關鍵詞、理清思路、整體把握的能力,激發學生朗讀品賞詩詞的興趣。

  2、培養學生鑒賞,評價現代詩詞的能力。

  3、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藝術美和人情美。

  【教學重點】

  1、《再別康橋》中的詩意美和人情美。

  2、《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6~1931)筆名云中鶴、南湖,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新月派代表詩人,他的詩,散文以及藝術觀,受英國浪漫主義影響較深,注重意境創造與音律和諧。著作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等,名作有《再別康橋》。

  他在中國新詩史上是位毀譽不一的詩人。1918年到1928年,他三次旅歐,在英國倫敦劍橋大學研究英國文學時,曾在康橋河里劃船,在康橋上漫步,陶醉在美麗的大自然懷抱中。代表詩作《再別康橋》、《偶然》、《云游》等,《再別康橋》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使詩人獲得巨大聲譽的詩作。

  二、中國現代詩人簡介

  現代詩誕生于五四運動前夕,它不斷接受外來影響并溶化在自己民族風格中,涌現了眾多藝術流派。代表作家有郭沫若、聞一多、艾青等。聞一多、臧克家和徐志摩都是我國新詩發展史上的先驅,雖然他們風格迥異,生活道路也各不相同,但都為我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概述詩歌寫作背景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徐志摩留學英國兩年,大部分時間在此度過。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說得太傷感于事無補,寫得太淡漠未免矯情,還是灑脫一些好。

  三、示范朗讀課文(展示多媒體課件)

  四、同學們齊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五、學生討論

  (展示課件)

  1、整體感知《再別康橋》內容和形式。

  2、具體分析《再別康橋》的內容(節)1、2、3、4、5、6、7。

  六、學生討論

  《再別康橋》語言形式(展示多媒體課件)

  七、再次朗讀本詩,討論它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展示多媒體課件)

  八、其他作品欣賞(展示多媒體課件)擴大學生的視野

  九、志摩影集(展示多媒體課件),進一步了解徐志摩

  十、英國劍橋大學掠影學生進一步感受文章

  十一、鞏固練習

  (展示多媒體課件)

  十二、課后作業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感知詩歌的三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2、體會志摩的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

  3、培養學生學會欣賞詩歌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揣摩詩的意象,領會詩的象征意義。

  2、體會詩的意象組合的特點。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欣賞法;點撥法。

  【媒體設計】

  播放電視連續劇《人間四月天》中的片段,并配以朗誦。

  【教學時數】

  1課時。

  【課前準備】

  印發北大中文系教授孫玉石先生撰寫的《悄悄是別離的笙簫──重讀〈再別康橋〉》一文供學生自學。

  【教學步驟】

  一、播放有關康橋的錄象片段,配以解說(畫面要能展示康橋的美麗風光;要突出解說徐志摩和康橋的關系)

  作者介紹:

  徐志摩,1896年生于浙江海寧,他很早就開始新詩的創作。1923年加入新月詩社,成了這一詩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的詩在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徐志摩在中國埋下了一顆顆豐潤肥沃的種子,直到今日依舊開著繽紛的花朵。

  寫作背景介紹:

  徐志摩1920年曾留學英國的劍橋大學,也就是康橋。劍橋是一所800年歷史的大學城,有很多古老的建筑,作者對這座大學城懷有很深的感情。他曾經這樣說過: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可以說是詩人的精神依戀之鄉。1928年的秋天,他帶著失意,重回劍橋,故地重游,勃發了詩人的興致,他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思,溶進了這首《再別康橋》。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途中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他就這么悄悄的來,又這么悄悄的去了,他雖然不曾帶走人間的一片云彩,卻把永遠的思念留給了中國詩壇。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品嘗這道堪稱徐志摩詩作絕唱的佳肴。

  二、朗讀

  1、聽配樂朗讀《再別康橋》。

  2、看課文題目,找出字眼。

  (別,由此可見,這是一首別離詩)

  三、研讀詩歌

  1、提問:大家看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沉重)就是詞中所說的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兩眼淚汪汪的離情別緒,但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

  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2、學生自由朗讀詩歌,得出本文的感情基調──柔美纏綿。

  3、詩的主旨是表達對康橋的留戀和離別的悵惘,但全詩七節二十八句,不用一個留戀、惜別之類的詞語,那么這種情是怎么體現出來的?

  (把這種感情全部融化于景物描寫中)。

  4、同學們找出詩中一些能傳達出柔美纏綿的情調的意象。

  5、下面請同學們靜思默想,選擇一種你最喜歡、最能撥動你心弦的意象,結合本詩體會它妙在何處?

  6、請同學們把你最愛的講出來,讓大家共享本詩帶給我們的美。

  7、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但是靜止的嗎?

  (不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8、跟讀課文,進一步體會本詩的意象美。

  9、全詩節奏舒緩,但詩人的情感是起伏的,這起伏的深情你能體會嗎?

  (請一學生朗讀五、六節,其他學生評判,有無讀出感情的起伏來)

  10、大家已經閱讀過這篇詩歌多次了,下面就請大家自由來談談你對這首詩歌的看法,你覺得這首詩打動你的是哪一點?詩歌中哪個地方你覺得寫得最精彩?

  (學生先自己品味,然后自由談論,與同桌交流)。

  11、請學生推薦一位站起來有感情的朗讀,再次體會詩歌的這三美,從而把握詩人對康橋的摯愛。

  12、要求學生當堂背誦。

  四、總結

  追求內心的自由而不得,追求真正的愛情而不得,在1928年的秋天,徐志摩是帶著生活中的不如意來到劍橋的。就比如荷塘月色在朱自清的心中是一個美好的夢一樣,這時候的康橋,在徐志摩的心中也是一個夢,在這個虛幻的纏綿悱惻的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所以作者才會那樣的愛它,那樣的對它戀戀不舍才會費勁心思來描繪這樣一個柔美的纏綿的使人久留而不愿離去的夢的世界、詩的世界。

  五、遷移練習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比較賞析:《沙揚娜拉》

  提示:這是詩人隨泰戈爾訪日后的感懷之作。詩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別時一剎那的姿態,溫柔、嬌羞、蜜甜的憂愁準確地傳達出少女楚楚動人的韻致以及依依惜別的情懷,不勝涼風的水蓮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終使詩人對日本之行的觀感定格在水蓮花般的少女一低頭的溫柔之中。

  六、作業

  1、朗誦、背誦該詩。

  2、談談你對該詩的獨特體驗。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通過誦讀,了解詩中的意象

  2、感受詩歌的獨特意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3、通過咀嚼、吟誦,學會鑒賞現代詩歌的“意象美”

  【學習方法】

  以誦讀為主,反復朗誦鑒賞詩之美。

  【導學過程】

  一、導入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于離別的理解,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

  二、自主學習

  1、了解作者及背景

  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筆名云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后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

  2、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語速、節奏、情感。

  3、朗讀比賽,注意感情與節奏。

  4、分析鑒賞——感受意象美

  (1)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3)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4)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么作用?

  A、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并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桿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里”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簽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于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云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云彩”。這種夸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里,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于“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5)《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回環呼應——建筑美

  明確: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2、語言: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音樂美

  明確: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如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3、意境:金柳新娘招搖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明確: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里跌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

  詩人仿佛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嘆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一起。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4

  學習目標:誦讀品味,探尋詩歌之美。

  1.知識目標:了解徐志摩及新月派的“三美”詩歌創作主張。

  2.能力目標:誦讀詩歌,把握詩歌意象,欣賞詩歌意境,學習新詩的欣賞方法。

  3.情感目標:體會詩人對康橋的深深依戀和依依惜別之情,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意象的把握與體味、詩情的領悟;

  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播放朗誦帶《再別康橋》。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創境導入

  1928年夏天,倫敦,康橋。一個風度翩翩又帶著倦容的年輕人,在夕陽的余輝中踽踽而行。“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80年后,倫敦,康河。一塊白色大理石碑上面,刻錄下了這段詩句,也銘記下了這個年輕人的康橋情節。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徐志摩和他的的《再別康橋》。板書課題。

  二、知人知世

  1、徐志摩:學生簡介志摩。

  教師強調總結: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社詩派的代表詩人。

  2、康橋:學生讀

  通過課前背景資料介紹,我們可以看出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說過: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生命。因此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齊讀)“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有人甚至說,在徐志摩身上縈繞著“康橋情結”。

  三、美之初感受

  1、檢測讀、評價讀

  下面就找一位同學來讀《再別康橋》,學生進行評價。

  學案上的字音,學生讀

  2、示范讀、自由讀、感知美

  播放朗讀的《再別康橋》,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再別康橋》作為崇尚美、愛、自由和主張詩歌“三美”的徐志摩的代表作,無疑是美的,你覺得美在?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

  1,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回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2,建筑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3,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

  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意象,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四、鞏固訓練:背誦本詩。

  五、課后作業。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徐志摩,這個對生活、對人生完全詩意的信仰的剛剛站立在壯年頂峰上的一個人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讓我們最后再次誦讀詩的首尾兩節,聆聽詩人內心的絕唱。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鑒賞的一般步驟以及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欣賞詩歌創作的藝術特色;

  2、分析本詩意境之美和所體現的新律詩的“三美”主張;

  3、理解徐志摩在詩中表現的特別的思想感情和心緒感受。

  教學重點:

  分析品味本詩所體現的“三美”藝術主張和意境之美。

  教學難點:

  詩歌鑒賞的一般步驟以及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

  教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談到離別,江淹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所以就有了“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凄婉纏綿,有了“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更有“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灑脫。那么現代人是如何闡釋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徐志摩的,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出色離別詩”的《再別康橋》。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兩年,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月詩派代表人物。詩人在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主要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提問:由詩題《再別康橋》,我們能讀到哪些信息?(離別詩、告別的對象、第二次離別)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徐志摩1921—1922在英國留學兩年,大部分時間在此度過。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詩人曾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對于徐志摩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他寫了多篇與康橋有關的作品:《康橋再會吧》《我所知道的康橋》《再別康橋》,有人甚至說,在徐志摩身上縈繞著“康橋情結”。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國,在回國的海上寫下本詩,記下了詩人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

  三、指導誦讀

  學生讀——師生評議(款款深情、傷而不哀)——聽范讀——學生再讀

  四、指導鑒賞

  1、聽了剛才的朗誦,我想大家的感受應該是一致的,用一個字說就是——美,太美了。是不是?(學生一般都會說是)那么,是什么讓我們感受到美呢?(大致有兩個情況:1、意象;2、“三美”)

  金柳、艷影

  青荇、柔波

  潭水、浮藻

  青草、星輝

  教師賞析第二小節做示范,三、四小節給學生自行賞析,五、六教師賞析

  (“新月派”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美學主張,就是“三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富于畫面感。

  介紹之后,在上面板書“繪畫美”,那么本詩的音樂美和建筑美是怎么體現出的?)

  2、音樂美,是對音節而言的,韻律和諧,節奏鮮明,音節優美。

  (開頭、結尾兩節要在此補充講解)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回環往復。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首尾兩節在節奏上完全相同,形成回環往復的結構形式,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①遞進(語意上都表達了一種與母校告別的依依不舍、纏綿悱惻之情,但“輕輕”改為了“悄悄”,“作別西天的云彩”變成了“不帶走一片云彩”,惜別之情比之首節更進了一層)②強化(回環往復、一唱三嘆強化了不舍之情,“不帶走一片云彩”不是因為作者的豁達,而是源于對康橋的摯愛,源于對康橋的依戀。“不帶走”是因為無須帶走,康橋已經深深烙進作者的心底,何須帶走一草一木哪怕是一片云彩?)

  3、建筑美,指的是詩節的勻稱和句式的整齊。

  全詩共七節,每節兩行,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五、總結、拓展

  徐志摩沒有來得及為我們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1931年11月19日,他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難,墜落于泰山腳下,年僅35歲。正如他寫的另一首詩《偶然》所言,人與人相遇的美好僅僅是偶然的美麗,這種美麗是短暫的,我們可以記得,也可以忘掉,那交互時互訪的光亮與美好。下面請大家按我們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自行賞析這首《偶然》(音樂、投影)

  “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6

  教材特點和學生情況分析:

  1.教材特點分析:

  《再別康橋》是一首現代新詩,它不同于學生接觸、學習最多的古典詩歌,在字數、句數、聲韻、節奏等形式上,用詞和語言表達上,抒情方式上等方面有較大不同,同時現代新詩對古典詩歌也有繼承性,他們有著某些一脈相承的聯系。

  《再別康橋》中,詩人描寫了康橋柔美的風光,運用想象和聯想和暗喻等的修辭手法,把康橋的景物描寫的妖嬈有情,表達了對康橋的依依不舍、感恩、懷念之情。學生要領會詩人描寫的畫面的意境,深刻體會作者對康橋的情誼。

  2.學生情況分析:

  從小學到高中,學生在課文中學習的詩歌并不多,且大部分是古典詩歌,對于現代詩歌的特點體會不深,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抓住意象,深入品味詩歌的語言和意境,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高一學生對新鮮事物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學中設置整體一貫的有價值的問題,對于調動學生積極性,理解現代新詩《再別康橋》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目標:

  1.感受康橋柔美的風光,領會作者對康橋的熱愛、懷念、惜別之情,品讀詩人個性特征。

  2.學會運用聯想和想象,分析詩歌意象。

  教學重點:

  感受康橋柔美的風光,領會作者對康橋的感恩、懷念之情。

  教學難點:

  運用聯想和想象,分析詩歌意象。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手段:多媒體渲染,小組探討,反復朗讀涵詠

  導入:

  同學們,有一個詩人曾經說過,“我不敢說受了康橋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脫凡胎。我敢說的只是——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同學們能夠猜出這個人是誰嗎?對,這個人就是徐志摩。今天我們通過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欣賞一下徐志摩眼中的母校康橋。

  請學生介紹作者

  徐志摩,現代詩人,散文家,1897年1月15日生于浙江海寧,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教師補充:

  我們看,徐志摩一生短暫,但是他在這短短的十多年的文學創作中,給現代文壇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他在現代文壇上始終是一顆皎皎明星。他的婚姻愛情故事也非常動人,三個女性與他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為人們說道,甚至還被拍成電視劇《人間的四月天》,同學們有興趣的可以上網搜索一下徐志摩的相關信息和詩歌作品,或者通過購買紙質書籍放在案頭時時欣賞,了解一下這位傳奇的詩人。

  解析題目:為什么作者說是“再別”?

  徐志摩三次旅行歐洲,在劍橋大學學習兩年,也就是詩歌中的康橋,他在劍橋大學接受西方資產階級教育,受到西方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等流派的影響,結識了許多有名的文學家,遇到了自己的愛情,在這里他的詩情得到觸發,進入詩歌創作的暴發期,這是他一生的轉折點。康橋成為徐志摩一生不可磨滅的記憶。

  在1922年離英前夕,寫有長詩《康橋再會吧》。1925年途經英國,沒有留下告別康橋的詩篇。1928年7月,徐志摩故地重游,在歸國的海上,面對浩瀚的大海,詩人寫下了這首傳世的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初次朗讀,注重朗讀技巧

  我們現在請一位同學朗讀一下,大家聽聽他的朗讀并作出評價。

  朗讀技巧:重音,快慢,聲調高低,歡快或低沉

  金柳(重讀)新娘、艷影(歡快愉悅)蕩漾(徘徊縈繞延長讀)招搖(延長)柔波(輕柔)不是清泉,是天上虹(適當讀快一些)彩虹似的夢(夢幻空靈的感覺)

  第一、七節讀輕緩調,第五節適當高昂,第六節低沉

  這首詩第二、三、四每節中,兩句四行,一三行是一句的前半部分,二四行是后續部分,一三行是主語部分,是一些具有寧靜柔美特性的事物,二四行是謂語部分,是對寧靜柔美性質的事物的進一步、具體的描繪,因此一三行重讀,二四行輕讀,使柔者更柔,形成一揚一抑的詠嘆效果。

  現在大家再次有感情的朗讀一遍吧!

  再次朗讀,劃分詩歌層次

  同學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詩歌,思考一下,這首詩可以分為幾個層次,由哪幾節構成,試著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層意。

  本詩四行一節,一共由七節構成,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層:告別康橋(1節)

  第二層:康橋風光(2—4節)

  第三層:康橋尋夢(5—6節)

  第四層:再別康橋(7節)

  三次朗讀,研讀揣摩康橋風光景致

  下面我們來重點分析一下徐志摩為我們呈現的康橋風光,思考作者主要描寫了哪些實實在在的景物,運用了哪些手法。

  第二層——康橋風光(2—4節):

  主要意象

  河畔的金柳(色彩)—————新娘(暗喻)———————無情變有情,富有女性的溫柔、羞澀、美麗

  波光里的艷影(擬人)—————————心頭蕩漾——————康和美景在作者的心頭縈繞、搖蕩不去,美!

  軟泥上的青荇(色彩)——————油油招搖甘心(擬人)——————水草濃綠生機,富有情趣,向人招手?

  榆陰下的潭水———————————————天上虹(暗喻、移情)————————究竟是不是天上虹?為什么這么寫?

  移情解釋:作者主觀感情投射到客觀物象上,并發生了移位。“天上虹”是美好的意象,象征著作者的夢想、追求、愛情等美好的回憶,作者認為這榆陰下的潭水承載著自己的夢想、追求、愛情等美好回憶,這潭水就在作者的強烈的感情的催化下,移位成了“天上虹”。例如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辭》有“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作者看到漫天飛舞的楊花,引發離別的傷感之情,眼前的楊花在詩人離愁的強烈傷感情緒下,移位成離人的眼淚。

  我們現在看一下,這些景物怎么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作者運用了暗喻、擬人、移情、想象、聯想等手法,描繪出筆下的這些景物,富有生機活力,充滿了人性美,尤其是女性的溫柔嫵媚的美,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熱愛和對舊日夢想的懷念。

  分析討論詩歌的關鍵點

  1.作者在第一節連用三次“輕輕的”,有沒有累贅重復之嫌?

  三次“輕輕的”是作者對自己離別時動作姿態的描寫。作者面對康橋,“輕輕的走”“輕輕的招手”,做出了這樣優雅瀟灑的姿態,實在是一種離別的樂觀的情緒表達。

  這體現了一種什么樣的是詩人形象呢?

  樂觀,飄逸,灑脫,優雅的紳士形象。

  2.為什么“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作者在離別康橋的那天,沿河劃船而上,直至夜幕掩映,夏蟲也都陷于沉默,康橋的周遭環境是那么安靜肅穆,而作者在康橋景色的描繪中,展開想象和聯想的翅膀,不時陷入對過去學習、創作、愛情等生活的美好回憶,徐志摩對康橋的懷念是靜悄悄的進行著的,是屬于個人的獨家回憶的,是不可以用歌聲表達出來的,是作者灑脫、優雅的性格的寫照。

  課堂總結及布置作業

  同學們這堂課,我們在徐志摩的指引下,對康橋進行了一番游覽,感受到了康橋的美景和詩人對康橋的熱愛和深深的懷念,還從詩歌中感受到了詩人灑脫、優雅的性格特征和詩人的人生理想。那么老師希望你們課下,認真回憶自己曾經學習生活過的校園或者反觀我們現在的校園生活,找到自己情感的觸發點,寫成一篇小詩。

  下課。

  板書設計

  第一層:告別康橋(1節)

  第二層:康橋風光(2—4節)

  第三層:康橋尋夢(5—6節)

  第四層:再別康橋(7節)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范文(精選6篇)】相關文章: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范文12-11

再別康橋的教學設計范文12-11

再別康橋—徐志摩教學設計12-07

徐志摩詩歌《再別康橋》教學設計09-04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優秀篇09-04

《再別康橋》的優秀教學設計09-03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方案12-11

徐志摩再別康橋的教學設計12-11

徐志摩再別康橋教學設計3篇02-18

徐志摩《再別康橋》教學實施計劃設計12-07